區塊鏈技術的評價體系探討與展望
時間:2022-11-11 09:53:18
導語:區塊鏈技術的評價體系探討與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改進現有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優化學術出版機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多元學術評價體系和評價程序,促進學術期刊評價良性發展,文章從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現狀出發,結合區塊鏈的技術特性,探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形成的可行性,并分析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特點和功能,以期在學術期刊建設與管理、科研誠信監督與改進,以及增加期刊使用的經濟維度上,為期刊信息化研發與建設等方面提供更多參考,豐富期刊評價,有效提高學術期刊評價的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制止和糾正學術不端行為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去中心化;共識協議;時間戳;智能合約
區塊鏈概念自2016年起逐漸成為學術熱詞,根據《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的解釋,去中心化、共識協議、不可篡改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特性[1]。文章以“區塊鏈”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篇名檢索,剔除無關文獻并逐一篩選,得到的關于區塊鏈應用在出版領域的文獻相對較少。自2017年,區塊鏈逐漸被引入出版領域,相關研究持續開展。筆者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區塊鏈在出版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數字版權、著作權、學術出版、數字出版等方面。此外,個別文獻也提出區塊鏈可應用于學術出版領域的學術期刊評價,因為區塊鏈技術凸顯學術期刊多維評價的潛力,而基于區塊鏈的學術交流所產生的新數據,可用于完善期刊的評估方面。
一、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現狀
目前,相關引文指標主導了學術期刊的評價,如影響因子IF和CiteScore等。然而,長期以來,引文指標的應用一直存在爭議[2]。學者們普遍認為,盡管引文指標是目前通用的期刊衡量標準,但它只能說明期刊的部分情況,也容易在某種程度上被濫用,導致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學者們還進一步認為,任何單一的評價指標都難以滿足作者、編輯、專家和讀者等對期刊評價的各種要求。一個指標可能比另一個指標更適合一個群體[3]。此外,期刊的影響力、聲望和地位涉及多個主客觀因素,需要應用一系列指標進行多方面評估[4]。基于Web2.0的快速發展,學者們越來越多地應用社交媒體來開展學術傳播,由此產生了許多關于論文和期刊的新數據,如利用twitter收集評價數據、提取可用的交流數據[5]。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期刊論文評價的內容,若加以完善和應用,可以形成評價期刊論文情況的新的補充指標,從而更全面地評估期刊,減少從不同系統收集評價數據的時間成本,促進新的評價指標的建立。我國學術期刊評價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逐漸從單一化評價轉向綜合化評價。但目前,在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評價方法仍相對單一,各類學術交流活動數據記錄也比較分散[6],尚未能有效應用于評價體系。針對學術期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眾多學者雖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但是在現階段國內外還沒有統一協調期刊評價體系的機制,眾多評價體系標準不一,評價差異大,甚至一些非學術成分相關數據也介入或滲入學術環境,與各種業績評價掛鉤[7-8]。隨著基于區塊鏈的學術交流的出現,一種新的數據源出現的可能性為改進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提供了新思路。
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形成的可行性
(一)區塊鏈為學術評估提供新數據
區塊鏈技術將推動新的學術傳播機制的形成和發展,為新時代學術期刊評價提供新視角。基于此,學者們的研究過程均可實時跟蹤記錄,并通過加密算法分布式儲存于區塊鏈,為學術期刊的評價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溯源依據。此外,基于區塊鏈機制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也可以數據的形式記錄下來。而使用基于區塊鏈的通信機制至少將會產生三種類型的新數據:文章級別的內容數據、智能合約的交易數據和經濟使用數據。從基于區塊鏈的學術交流中獲得的各種類型的新數據,以及利用這些新數據評價和驗證學術出版過程的方法,對學術期刊評價方面具有一定的潛力和前景。
(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控制
去中心化就是分散化、去機構化。區塊鏈沒有中央系統,數據以塊集的形式存在,每個塊集包含一組事務,涉及一個時間戳和前一個塊集的哈希值。任意操作每個塊集數據和遭受黑客的攻擊在區塊鏈中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塊集中的任何改變都會改變它對應的哈希值。區塊鏈以區塊的形式擴展,這些區塊代表事務分類賬。各區塊中記錄的是交易賬本信息,對區塊鏈的操作只有一條指令—交易。學術評價本身是針對論文的評價內容,不存在交易信息,要把區塊鏈當成數據庫來使用,就需要將數據庫的四條操作指令—增、刪、改、查都封裝成交易,一個交易對應一個數據庫操作。區塊鏈網絡會以交易的形式記錄對數據庫的所有操作,并記錄交易的時間。區塊鏈數據庫與傳統數據庫本質的區別在于二者采用的架構不同,各項技術之間的協調方式也不同。萬維網上運行的傳統數據庫通常是主從式架構(用戶客戶端—服務器端),如圖1所示。在這種架構中,用戶在客戶端獲得中央管理員許可后,可以隨時更改存儲在中央服務器中的數據庫(主副本)的詞條或信息,且通過更新數據庫(主副本),用戶無論在何時使用數據庫,看到的都是最新的數據庫詞條。在這一過程中,中央管理員擁有數據庫的控制權,賦予用戶訪問數據庫的權限。而在區塊鏈數據庫中,區塊鏈在沉淀交易后,會設計一個“算法”,該“算法”從區塊鏈網絡的初始塊開始讀取交易,并獲取數據庫所需要的相關交易,再對相關交易執行數據庫的增、刪、改、查的操作,最后形成一張表,或者說形成一個特定的數據庫。同時,該“算法”會實時掃描區塊鏈,以檢查是否有新的數據庫操作。用戶以發起交易的方式對區塊鏈發起操作,區塊鏈會記錄所有交易,“算法”則在區塊鏈上讀取并提煉相關交易,形成特定功能的數據庫,如圖2所示。每個用戶都能夠對數據庫的詞條進行維護、計算與更新。所有的節點共同運作,并保持結果一致,保證網絡的內置安全。區塊鏈允許多方在免信任的環境下,在同一時間構建同一個記錄共享系統,無需向中央管理員提交申請,由用戶網絡的共識機制處理網絡交易。區塊鏈技術能夠構建擁有自身變更記錄的數據庫,在提供實時信息的同時,這些數據庫也會像歷史檔案一樣不斷擴展。基于區塊鏈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可以結合區塊鏈這些特點,讓在學術評價信息鏈上的學術成果和評價專家的驗證、記錄及存儲等均基于分布式結構,使各區塊都可驗證將添加到鏈上的新區塊,則新區塊在被驗證后便可上鏈。這意味著一個特定的評價在沒有被確認之前是不會自動被添加到事務分類賬中的。區塊鏈網絡不存在固定不變的區塊,區塊間采用設計好的“算法”來構建分布式節點之間的信任,以使新舊區塊建立信任關系,并具有相同的評價權利與義務。整個評價背后也不存在中心監管者,所有成員同時得到消息,并公開透明地展示。在鏈上的各評價主體均可進行學術評議活動,且評價結果在被驗證后將傳播到其他區塊,同一評價數據可分配多個評價主體。
(三)區塊鏈的共識協議
評價主體的下放可以推動眾多評價者共同監督,但評價論文的主體下放和多元化需要一個過渡過程。在基于區塊鏈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各評價主體可依據現實情況適當下放,但必須由一個可靠的共識協議來做出決策,讓分散在鏈上的各區塊節點形成一致意見,并對達成共識的協議進行管束。區塊中所有的主體通過輪換參與制訂共識協議,每個主體制訂共識協議的權利是平等的。協議在制訂完成后將存儲在區塊鏈中,并明確規定可保存和寫入的原則,只有50%以上的節點可信任才可實施相關行為。各區塊在完成一個評價時會對評價結果進行驗證,驗證結果將和共識協議一起被傳輸到區塊鏈上,并在鏈上再次進行驗證,最終這個被區塊鏈驗證的評價結果會一直儲存在區塊鏈學術評價系統中[9]。
(四)區塊鏈的不可篡改
基于區塊鏈使用時間戳及其事務分類賬的防篡改性技術特點,存儲在區塊鏈數據庫中的數據具有安全性和不變性,有利于版權保護。這些特性能夠減少研究人員的共享障礙,使他們在區塊鏈平臺上更安全地共享研究成果,不僅可共享已發表的文章,還可共享研究周期中更上游的學術成果,如想法、實驗設計、數據集、算法和代碼等。同時,這些共享的學術對象也將成為已發表學術文章評價的證據和基礎。隨著共享學術對象數量的增加,可用于學術評價的文章級別的內容數據將進一步豐富,而基于區塊鏈的學術交流也將進一步豐富文章級別的內容數據。
(五)區塊鏈的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是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合約參與方可以執行的承諾協議。一個合約就是經計算機執行、記錄和處理的存在區塊鏈里的程序,目的是保護計算機的數據,避免數據丟失[10]。雖然合約沒有法律約束力,但是它作為一個安全的計算機程序,可以自動執行和強制執行,要求雙方遵守承諾。圖3則說明可使用區塊鏈來避免可疑期刊參與評價。在圖3中,整個流程被稱為“Jourchain”,主要有兩種角色:專家和作者。通過使用算法對服務器搜索引擎中的網頁進行排名,任何用戶都可以查看可能被索引的期刊網站頁面排名及其域名生命周期,從而獲取對期刊合法性的認知。在區塊鏈上運行的應用程序會記錄每個域使用頁面排名和域名生命周期,智能合約則用來檢查這些值的可接受性。在開放的區塊鏈中,基于區塊鏈學術交流的智能合約的交易數據是可用、公開的。因此,智能合約幾乎可應用于研究基于區塊鏈的學術交流的各個方面,包括同行評議實踐。在基于區塊鏈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框架下,合約參與雙方將達成的協議提前安裝到區塊鏈評價系統中。雙方在約定完成后執行合約,且不能人工修改和逆轉。這為區塊鏈的學術評價數據上了一道保險,提高了學術評價在執行合約和保密協議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術期刊評價特點與功能
基于區塊鏈的學術研究正在生成的新數據,至少可以用來評估學術期刊的兩個獨立方面:期刊內容和同行評議。文章結合具體的應用背景,討論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這兩個方面評價中的功能和特點,旨在展望以區塊鏈技術直觀評價學術期刊的應用前景。
(一)期刊內容透明度的評估
期刊內容(文章)的質量是學術期刊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學術期刊質量的諸多屬性中,透明度是一個重要的屬性,特別是考慮到開放的科學趨勢和當前的重復性危機,國際學術界也已經意識到文章透明度的重要性,并開始就此方面評估學術期刊。例如,2020年,美國開放科學中心(COS)的一項新倡議,以10項與透明度相關的措施對心理學、教育學和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300多個學術期刊進行了評估[11]。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據此制訂數據披露標準,并在區塊鏈中為每個階段部署智能合約。同時,學術期刊可以要求作者用這些智能合約公開注冊他們的研究過程。當作者提交的數據滿足智能合約的要求時,智能合約將生成相應的非可替代代幣NFT,可稱為Process-NFT。公開注冊的研究過程越完善,文章獲得的Process-NFTs越多,文章就越透明。學術期刊中每篇文章的Process-NFTs的平均數量可以表明期刊內容的透明度。通過這種方式,研究數據將被注冊并存儲在公共數據庫中,而帶有時間戳的Process-NFTs可以為研究數據提供防篡改的版權證書。獲取Process-NFTs依賴于開放、自我執行的智能合約,這確保了學術期刊評價標準的一致性和評價過程的公平性。
(二)同行評議的績效評價
作為一種選擇機制,同行評議對期刊出版生態系統和學術期刊的聲譽至關重要,但要評價同行評議的具體表現是比較困難的。一方面,學術期刊采用的同行評議方法是高度異質的,缺乏共同描述框架和結構化數據;另一方面,大多數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過程是不透明的,這意味著大多數來自同行評議的信息不會被披露到學術界。在這方面,區塊鏈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首先,實施基于區塊鏈的同行評議過程,可使用一種新的分散式互動機制,該機制利用智能合約進行價值交換。而在傳統評議中,價值交換由中央節點(期刊/出版商)進行。新的同行評議進程則是模塊化的,可以描述為基于各種智能合約的一系列交易,包括負責評議進程的不同部分、不同類型的評議對象以及不同類型的評議,如單盲、雙盲或非盲同行評議的合約。其次,鑒于智能合約數據形式的一致性和標準化,區塊鏈可以為同行評議的評估提供交易框架,而且交易框架下的數據(與智能合約相關的數據)是可靠和開放的。在傳統的集中式同行評議中,期刊/出版商作為中央節點擁有所有關于評審過程的信息,即使他們選擇共享信息,這些信息也可能被質疑或是被操縱。而在基于區塊鏈的同行評議中,評價主體下放的機制能確保沒有任何單一實體能夠控制和篡改圍繞同行評議進程的數據,這也意味著在早期區塊鏈中,所有合格的成員都能獲得關于同行評議智能合約的數據。最后,在同行評議過程中,學術期刊可以將希望共享的部分數據轉移到區塊鏈中,并根據需要保留離鏈過程的部分數據,從而控制所披露的同行評議信息的數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對中央節點的控制和干預,同行評議智能合約可能更容易受到網絡攻擊或被用戶繞過,使智能合約運行效率低下,這需要相應的技術措施加以跟進。總的來說,通過激勵學術期刊在同行評議中使用智能合約,學術界可以提取一些關于同行評議過程的標準化交易數據,如參與者人數、論文類型、同行評議機制和同行評議過程的持續時間等。一般來說,同行評議的質量也會隨著更多元的參與評論者的經驗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同行評議的質量還會受到評審規則、激勵機制、博弈機制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由此,根據這些原則和智能合約數據,同行評議的績效可以通過設計指標來評價并加以核實。
四、結語
文章闡述了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現狀,概述了區塊鏈的概念、區塊鏈的工作機制和相關技術,建議可以使用區塊鏈修補學術出版中當前的漏洞,防止它們削弱科學完整性[12]。考慮到多維學術期刊評價的需求,文章將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探討了基于區塊鏈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形成的可行性,并分析其特點和功能,對區塊鏈支持學術期刊評價的潛力和前景進行了展望。經分析發現:將區塊鏈應用于學術期刊評價可以進一步豐富期刊評價的維度,將期刊評價內容擴展到期刊出版過程的上游,包括學術成果研究過程和同行評議過程。目前,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應用仍有限,盡管區塊鏈數據庫可以做到公開透明,也可以通過數據加密的方式提高保密性和安全性,但是相較于傳統數據庫來說,其有一定的成本,基于區塊鏈的學術交流發展也處于早期開拓階段。因此,文章著重于提供方向、啟示和參考,為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評價中的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崢
- 上一篇:大數據下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成效與發展
- 下一篇:人工智能與檢驗醫學輔助診療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