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科技發展范文
時間:2023-03-20 06:42: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科技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科技;能源;知識經濟
一、科技發展與市場
盡管市場并非科技發展的唯一指向,但發展科學技術已離不開市場。當今世界已是一個市場、兩種制度。要發展我國經濟,就要提高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從科技與經濟的關系來看,人們歷來在科技拉動和市場推動之間選擇,事實上,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茲以一例來說明。
美國的醫療費用很高,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相當于中國的全部國民生產總值。瑞士只是用國民生產總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國人自己覺得很浪費。美國人看病有一個特點,就是對高科技醫療手段的依賴性:一有輕微的外傷(如腳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斷層分析等手段來檢查。美國的醫療費用很高,就是因為大量運用高科技手段。這是個很大的市場。CT斷層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術產品,但在我們搞物理的人來看,還不算太高,那都是我們現代物理學早已解決了的問題。能不能與企業、醫療衛生部門、物理界合作,把中國這方面的醫療器械搞起來?我認為是可以的。我們的高科技產品在一定意義上是能和國外競爭的,這不是因為國產的技術特別高超(關鍵是要把先進科技有效運用起來),而是因為我國勞動力(包括高技術勞動力)便宜,所以我們的總成本是便宜的。高技術產品除了一定的技術含量外,大量的還是裝配行業,裝配要有一定的技術,而這些我們是能夠解決的。
這就是說,上述領域的技術創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為什么沒有向現實轉化呢?
在上一世紀和本世紀初,重大的發明、創新主要是由工廠之外的獨立發明者、研究機構作出的。我們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屬于哪一個工廠;著名的愛迪生實驗室,有過象電燈泡等重大發明,是一個獨立實驗室。然而,在現代,獨立發明者和獨立實驗室的比例在不斷減少,企業內部從事R&D活動的比例不斷上升。
這一方面與科學、技術、經濟三者的日益緊密聯系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科斯所認為“企業”代替“工廠”的趨勢相關。企業代替工廠并不斷發展,是要將許多原本市場的交易內部化,以減少交易成本。當然,企業也不可能無限制發展,這是因為一方面并不是企業越大,市場交易費用會越低,績效會越高;另一方面,企業發展受壟斷與競爭之間的經濟及法律關系的制約。
這意味著,我們一方面應充分肯定并加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計企業乃至整個市場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局限性(而且這種局限性并不僅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這就是說,市場推動和科技拉動對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醫療器械方面的技術創新而言,我們的“市場推動”機制仍不完善,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按彼特的觀點,技術創新,亦即實現技術、生產諸要素的創新性的“組合”,主要靠企業(家)來完成。在我國,產生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至少需要三個飛躍:一是從“工廠”向企業的飛躍(包括觀念上);二是從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的飛躍,這里所說的現代企業,人們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論述,我只從另一方面來談,即現代企業應是行業技術的重要推進者,具體來說,企業應把管理目標不僅僅置于生產、營銷策略方面,更應置于技術發展戰略上面;三是我們應能具有這樣的市場環境,即經營者不會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優惠政策和體制漏洞上——這方面的機會越多,技術創新的熱情就會越少。當然,上述三方面已在進行中。
二、“夕陽產業”與“新興產業”
有些產業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夕陽產業”,而且,“夕陽產業”是可以向“新興產業”轉化的。以交通為例來說明。
當代交通正出現一個以高速鐵路為骨干路、公路體系相配合的交通體系。在歐洲,鐵路發展得比較早,美國的經濟發展得比較晚,鐵路和公路并行發展,但在美國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戰勝了鐵路,美國的交通運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擔負的。有的人據此認為鐵路是“夕陽工業”。在3年前,國家計委召開了一個交通問題討論會,一些與會者根據美國的經驗就說在中國鐵路也是夕陽工業,應大力發展高速公路。發表這些意見的是社會科學家,沒有我們搞自然科學的人到場。他們看到的是歷史資料,是公路戰勝了鐵路,因為汽車有方便之處,可以一家一戶,而鐵路是集中的。但是現代化的鐵路已不是過去的面貌了,高速鐵路開始興起了:日本的新干線每小時280公里,法國的叫做TGV,每小時350公里,世界各國都在研究每小時500公里的鐵路。美國的高速公路固然很發達,時速達到200公里是不成問題的,可誰敢這樣開車?美國人現在的設想是,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形成網絡,例如,把小汽車開到鐵路火車上面,然后火車以每小時400到500公里的速度開,到站后小汽車下火車繼續在公路上開。用現在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連結起來,速度也快,能源也省。這就是美國的部署。我們怎么辦?這需要認真探討。我認為,鐵路不僅不是“夕陽西下”而且是旭日東升?,F代化的高速鐵路不僅把軌道接得很長,速度開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現一種新型的技術,叫磁浮列車。磁浮列車的速度已被證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現代化的磁浮列車技術已基本成熟,商業化運行為期不遠了。我甚至可以說,我國現在就應關注這一技術。
人們在分析“新興”或“夕陽”的時候,過份關注一般意義上的產業(有時僅僅是行業)的區別,而不是以技術方向來對照,盡管人們可能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在決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時候,人們的這種意識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場自身能實現合理的選擇嗎?還是市場選擇如何與國家宏觀產業政策相結合?
此外,對市場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發展結合起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不僅是學科意義上,而且是決策機制上:在國家(地方)產業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員和管理、決策人員相結合的機制。制定一個企業的經營戰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問題及相關科學技術
我國秦嶺以北煤的資源蘊藏量占全國90%以上,從長遠計,北煤南運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長期不可避免。為什么我國鐵路交通的壓力特別大,這跟北煤南運有很大關系,北煤南運約占了運輸量的40%。中國煤的蘊藏量10倍于中東的石油(就熱量而言)。中國組織一定數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F在的問題是運不出去。從大秦線能運多少煤呢?2000萬噸,而僅日本就期望我們每年供應1億噸。從交通、環境及當前相關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煤最好不要鐵路運輸,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摻攪制成水煤漿,然后用管道運輸。現在大同到秦皇島的車皮是2000萬噸煤,回來有2000萬噸的物資嗎?沒有。這樣一來就放空車了。我了解到,現在國家想從山西鋪一根水煤漿管道到山東然后出口。象這樣的能源問題也涉及到交通問題,而如果用管道運輸,效益比火車更高。這些都有好多新技術。但從總體來講,我贊成逐漸壓縮煤耗減少污染,同時應該發展一些更為干凈一點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們容易從原子能想到切爾諾貝利事故。但是,現在設計的核反應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較干凈的,沒有其它廢料,當然放射性要控制起來。世界曾經掀起過一個反核運動,有一個綠黨尤其反對核。現在綠黨開始改變態度,認識到不發展原子能就要燒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國的反核勢力仍然很大。美國的一些搞核電站的公司在美國就是賣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電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對。所以美國就愿意賣給我們,因為中國沒有反核運動。中國最好不出現這樣的反核運動。
更重要的,我認為應多搞水電。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從大江大河流掉,不發電,太可惜了?,F在中國正在建設長江三峽水庫。實際上,長江三峽搞起來以后,才利用了水資源的10%。水力資源的大頭在哪?在西南橫斷山區。西南橫斷山區的水量沒有長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從總體上說,其水能蘊藏量至少是全國的50%。為什么優先搞長江三峽而非西南?因為那些地方都處于深山窮谷。要修個水電站,首先要修盤山公路,它們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盤山公路的投資很大。但是,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決。運輸的問題可以用飛艇來解決,飛艇的運輸量可達200至300噸,是卡車的6倍左右。1932年齊伯林的飛艇事故,使世界飛艇業受重創,影響至今。但是,現代的技術已經不一樣了,可以不用氫氣而用氦氣來代替。除了飛艇以外,還可搞索道運輸,另外,在西南搞水電建設也不見得要大幅度的鋼筋混凝土,因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過定向爆破獲得石材。目前,高溫超導技術也為高效的高壓輸電提供了可能性,否則,線路上損耗就可能達1/4,僅長江三峽的輸電就可能損耗兩個大亞灣的發電量。不過,以目前技術發展程度,鋪設1000公里是不現實的,但是,用超導輸電線取代消耗較大的、由發電機到變壓器那一段電纜在當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發展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要不要發展?要,而且要大力發展。當代生產的重大特點就是,精神生產力的比重越來越大。美國的信息產業占美國全部產業的65%。也就是說,精神生產的價值量超過了物質生產量。這是現代化生產的特點。什么是精神生產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種信息產業,包括新聞出版、報紙、電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還有許多精神消費。這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
美國是世界軟件業的大頭,其它國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來都有很快的發展。日本軟件業的道路和美國不一樣。美國軟件針對PersonalComputer的比較多,共性軟件比較多。日本的軟件是為大公司服務的,它的企業要搞自動化生產,所以它的軟件都是個性軟件。日本的千葉制鐵所有個1米9的軋機,而我國武鋼最大的軋機也才1米7。而且,制鐵所整個兩公里生產線很難看到人。全所三班倒,連倉儲人員一起也才80人,生產、買賣、運輸都由計算機控制。我國武鋼有2400人??梢姡裆a力能對生產和管理自動化影響到何種地步。
篇2
關鍵詞:經濟;科技;能源;知識經濟
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市場推動和科技拉動對于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經濟建設中,應注意科學界定“夕陽產業”與“新興產業”,開發新技術以解決能源問題。在當前,尤其要更理性地發展知識經濟。
一、科技發展與市場
盡管市場并非科技發展的唯一指向,但發展科學技術已離不開市場。當今世界已是一個市場、兩種制度。要發展我國經濟,就要提高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從科技與經濟的關系來看,人們歷來在科技拉動和市場推動之間選擇,事實上,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在上一世紀和本世紀初,重大的發明、創新主要是由工廠之外的獨立發明者、研究機構作出的。我們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屬于哪一個工廠;著名的愛迪生實驗室,有過電燈泡等重大發明,是一個獨立實驗室。然而,在現代,獨立發明者和獨立實驗室的比例在不斷減少,企業內部從事活動的比例不斷上升。
這一方面與科學、技術、經濟三者的日益緊密聯系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科斯所認為“企業”代替“工廠”的趨勢相關。企業代替工廠并不斷發展,是要將許多原本市場的交易內部化,以減少交易成本。當然,企業也不可能無限制發展,這是因為一方面并不是企業越大,市場交易費用會越低,績效會越高;另一方面,企業發展受壟斷與競爭之間的經濟及法律關系的制約。
這意味著,我們一方面應充分肯定并加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計企業乃至整個市場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局限性。這就是說,市場推動和科技拉動對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夕陽產業”與“新興產業”
有些產業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夕陽產業”,而且,“夕陽產業”是可以向“新興產業”轉化的。以交通為例來說明。
當代交通正出現一個以高速鐵路為骨干路、公路體系相配合的交通體系。在歐洲,鐵路發展得比較早,美國的經濟發展得比較晚,鐵路和公路并行發展,但在美國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戰勝了鐵路,美國的交通運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擔負的。有的人據此認為鐵路是“夕陽工業”。在3年前,國家計委召開了一個交通問題討論會,一些與會者根據美國的經驗就說在中國鐵路也是夕陽工業,應大力發展高速公路。發表這些意見的是社會科學家,沒有我們搞自然科學的人到場。他們看到的是歷史資料,是公路戰勝了鐵路,因為汽車有方便之處,可以一家一戶,而鐵路是集中的。但是現代化的鐵路已不是過去的面貌了,高速鐵路開始興起了:日本的新干線每小時280公里,法國的叫做TGV,每小時350公里,世界各國都在研究每小時500公里的鐵路。美國的高速公路固然很發達,時速達到200公里是不成問題的,可誰敢這樣開車?美國人現在的設想是,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形成網絡,例如,把小汽車開到鐵路火車上面,然后火車以每小時400到500公里的速度開,到站后小汽車下火車繼續在公路上開。用現在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連結起來,速度也快,能源也省。這就是美國的部署。我們怎么辦?這需要認真探討。我認為,鐵路不僅不是“夕陽西下”而且是旭日東升。現代化的高速鐵路不僅把軌道接得很長,速度開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現一種新型的技術,叫磁浮列車。磁浮列車的速度已被證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F代化的磁浮列車技術已基本成熟,商業化運行為期不遠了。我甚至可以說,我國現在就應關注這一技術。
此外,對市場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發展結合起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不僅是學科意義上,而且是決策機制上: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員和管理、決策人員相結合的機制。制定一個企業的經營戰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問題及相關科學技術
我國秦嶺以北煤的資源蘊藏量占全國90%以上,從長遠計,北煤南運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長期不可避免。為什么我國鐵路交通的壓力特別大,這跟北煤南運有很大關系,北煤南運約占了運輸量的40%。中國煤的蘊藏量10倍于中東的石油。中國組織一定數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F在的問題是運不出去。從大秦線能運多少煤呢?2000萬噸,而僅日本就期望我們每年供應1億噸。從交通、環境及當前相關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煤最好不要鐵路運輸,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摻攪制成水煤漿,然后用管道運輸。現在大同到秦皇島的車皮是2000萬噸煤,回來有2000萬噸的物資嗎?沒有。這樣一來就放空車了。我了解到,現在國家想從山西鋪一根水煤漿管道到山東然后出口。像這樣的能源問題也涉及到交通問題,而如果用管道運輸,效益比火車更高。這些都有好多新技術。但從總體來講,我贊成逐漸壓縮煤耗減少污染,同時應該發展一些更為干凈一點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們容易從原子能想到切爾諾貝利事故。但是,現在設計的核反應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較干凈的,沒有其它廢料,當然放射性要控制起來。世界曾經掀起過一個反核運動,有一個綠黨尤其反對核。現在綠黨開始改變態度,認識到不發展原子能就要燒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國的反核勢力仍然很大。美國的一些搞核電站的公司在美國就是賣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電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對。所以美國就愿意賣給我們,因為中國沒有反核運動。中國最好不出現這樣的反核運動。
更重要的,我認為應多搞水電。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從大江大河流掉,不發電,太可惜了?,F在中國正在建設長江三峽水庫。實際上,長江三峽搞起來以后,才利用了水資源的10%。水力資源的大頭在哪?在西南橫斷山區。西南橫斷山區的水量沒有長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從總體上說,其水能蘊藏量至少是全國的50%。為什么優先搞長江三峽而非西南?因為那些地方都處于深山窮谷。要修個水電站,首先要修盤山公路,它們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盤山公路的投資很大。但是,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決。運輸的問題可以用飛艇來解決,飛艇的運輸量在200~300噸,是卡車的6倍左右。1932年,齊伯林的飛艇事故,使世界飛艇業受重創,影響至今。但是,現代的技術已經不一樣了,可以不用氫氣而用氦氣來代替。除了飛艇以外,還可搞索道運輸,另外,在西南搞水電建設也不見得要大幅度的鋼筋混凝土,因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過定向爆破獲得石材。目前,高溫超導技術也為高效的高壓輸電提供了可能性,否則,線路上損耗就可能達1/4,僅長江三峽的輸電就可能損耗兩個大亞灣的發電量。不過,以目前技術發展程度,鋪設1000公里是不現實的,但是,用超導輸電線取代消耗較大的、由發電機到變壓器那一段電纜在當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發展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要不要發展?要,而且要大力發展。當代生產的重大特點就是,精神生產力的比重越來越大。美國的信息產業占美國全部產業的65%。也就是說,精神生產的價值量超過了物質生產量。這是現代化生產的特點。什么是精神生產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種信息產業,包括新聞出版、報紙、電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還有許多精神消費。這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
美國是世界軟件業的大頭,其它國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來都有很快的發展。日本軟件業的道路和美國不一樣。美國軟件針對Personal Computer的比較多,共性軟件比較多。日本的軟件是為大公司服務的,它的企業要搞自動化生產,所以它的軟件都是個性軟件。日本的千葉制鐵所有個1.9米的軋機,而我國武鋼最大的軋機也才1.7米。而且,制鐵所整個兩公里生產線很難看到人。全所三班倒,連倉儲人員一起也才80人,生產、買賣、運輸都由計算機控制。我國武鋼有2400人??梢?精神生產力能對生產和管理自動化影響到何種地步。
篇3
我國農業在人口增長和耕地面積減少的雙重壓力下,實現了從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跨越。這一輝煌成就的取得,農業科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也不能盲目樂觀,若橫向比較,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份額(科技貢獻率)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推廣度)均不到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這種低的農業科技進步水平,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業靠科技增長的空間還比較大,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還大有潛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一定存在著一系列阻力因素,而且這種阻力對動力的抵制相當頑強。那么,競竟是什么因素阻礙著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本文試圖從農業科技成果的供給(農業科研)、需求(農戶生產)和推廣等方面對問題進行分析,以探討解決對策。
二、主要原因
影響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因素,除了人們公認的:(1)政府對農業科研和推廣的投入經費太少;(2)農業科研成果的研制周期和成果發揮效用的滯后性太長;(3)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不全、隊伍殘缺、推廣人員待遇偏低和服務意識偏差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
(一)農業科研部門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成果少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之所以低,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科研部門提供的農業科技成果本身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鑒定驗收合格的成果數量多,但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先進、實用、能夠預期產生效益的成果少,大量成果均屬無效供給。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科研管理體制存在問題。
我國現階段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政府主導型,而非市場主導型,計劃經濟色彩仍然貫穿著農業科研從選題立項到推廣應用的整個過程。這首先表現在科研項目的選題和立項上,由于受農業科研管理體制的制約,選擇什么科研項目由政府官員和少數專家說了算,這勢必誘導課題申報者只注重從政府政策和專家個人偏好出發考慮選題,并采用拉關系走后門的辦法爭取課題。這樣做的結果是選題與生產實際需求脫節。另一種現象是,即使某些申請者申報的課題符合生產實際需要、對地區性經濟發展或領導決策有一定實際意義,但如果與政府官員或專家偏好不相吻合,或者由于關系不到位,課題并不能立項。其次,在課題的審批環節上缺乏嚴密的技術經濟論證程序。對項目不是嚴格按照“技術上先進,生產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等技術經濟指標進行嚴格把關,而是僅靠“長官意志”拍板定案審批課題。由此造成許多科研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就被更為先進的技術成果所替代而失去推廣價值。第三,在課題的鑒定驗收環節流于形式而失去對課題真正評價的實際意義。通常參加課題鑒定會的專家多數是課題主持者的熟人、朋友或是同學關系,因此鑒定會常常開成“慶功會”“聚餐會”和“發紅包會”?!熬哂袊鴥阮I先水平”等完美而模糊的鑒定評價一般是集體簽字,哪個人也不用負法律責任。由此造成相當部分成果不成熟,經受不住生產實踐的檢驗,無推廣價值。但不管成果有無價值,只要一通過鑒定,科研人員的功績就得到社會和單位的認可,接下來評獎評模、晉職加薪就有了資本。究竟成果是否具有實用性和可行性,能否真正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卻不與科研人員的業績、工資以及科研經費的再獲得掛鉤。
上述這種農業科研管理體制上的制度性弊端,在客觀上造成科研人員的行為取向普遍存在著“為科研而科研、為職稱而科研”,甚至存在“為科研經費回扣和為占有科研經費花錢方便而科研”等不良現象,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的質量和實用性不佳,偏離生產需求方向,形成大量無效供給。
(二)農民采納新技術的條件和能力有限,對農業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對不足
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民已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具有完全獨立的生產經營自和采用農業新技術的選擇權。他們是農業技術的最終需求者。但要使農業技術順利地推廣到農民手中,就農民方面來講也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1.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低,接納新技術的能力差。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9.04%,其中,文盲人數9.56%,小學文化程度人數34.4%。西部最貧困的甘肅、青海、寧夏、云南、貴州、等六省區文盲半文盲占30.77%,小學文化人數占33.74%。這說明我國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這是在我國搞農業推廣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中國國情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很難直接通過農民之手順利地吸收轉化。同時,也說明農業科技推廣的著眼點應是農民,而不是科技成果。即應把農業科技推廣的重點放在用說服、教育、培訓的手段來引導和幫助農民自覺采納新技術、改進農事操作方法、提高生產效益和增加收入,而不是把科技成果強迫賣給農民。因此,必須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與職能。而提高農民素質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客觀上要求必須首先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走以高素質的推廣人員來彌補農民素質不高的推廣路子。為此建議各級政府應大力加強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工作,以促進農業推廣事業的全面發展。
2.農業比較效益低,客觀上造成農民采用新技術的機會成本高而消極對待技術革新。農民選擇和使用新技術的制約因素說到底是利益約束。對農民來說,是否采用某項農業新技術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農民學習和采用新技術的直接投資成本大小;二是因采用某項新技術而失去的投資于另外一項活動的機會收益大??;三是采用某項新技術的預期收益和風險大小。這三個因素決定了農民對某項農業新技術采用與否的均衡條件是“邊際成本=邊際報酬”。但是,由于農業產業的特性(初級產品產業)和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等因素所致的農業比較效益低,將導致農民增加對農業的科技投入不僅得不到社會平均利潤或報酬遞增,而且有可能會出現報酬遞減,這從根本上挫傷了農民采納新技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3.農戶的經營規模制約著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我國人多地少,戶均經營規模小,而且每戶耕種的土地田塊分散,相鄰田塊間的品種“插花”經營。這種經營規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經營,不僅不利于農作物的田間管理,而且不利于農戶采用新技術。尤其對“規模性技術”的采用會受到嚴重阻礙,如機械技術、生物技術、化學除草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中低產田改造技術等現代農業技術,農戶根本無法單獨采用。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不穩定,農民對增加科技投入缺乏長期的獲益保障,也阻礙著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
(三)農業科技推廣運行機制與市場不適應
體制和機制是各種矛盾與問題的焦點和核心。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之所以業績不佳,除上述各種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符合市場要求的農業推廣運行機制。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五級一員一戶”推廣網絡體系?!拔寮墶敝笍闹醒氲洁l鎮五個行政級別;“一戶一員”就是在村級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農業科技推廣方法實行的是“技術示范+行政推動+農資服務”的“技權物結合”的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即在技術示范和農資營銷服務的基礎上,依靠各級行政組織的力量推動廣大農民采用農業新技術。這種運行機制的最大優點是將技術推廣與行政干預密切結合起來,可以保障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尤其是對一些重大技術項目如玉米、水稻雜交良種,地膜覆蓋栽培等技術的示范推廣,能夠動員各級政府和各方面的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推廣效果。但其缺點也很突出,這種以行政干預為主要推廣手段來向農民推廣技術,是注重做技術工作,是“以技術為中心”,而不是“以農民為中心”;是以政府的宏觀農業發展目標——增產為主要目的,以科研和推廣人員的個人目標——報獎和評定職稱為直接目的,而不是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為農民增收致富為主要目的,這必然導致推廣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現象。如山西省絳縣在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產業化工作過程中的好大喜功,大造聲勢,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出現的弄虛作假問題。這種推廣體制如不改變,長此下去必然會影響農業推廣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者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
從理論上講,我國的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三部門在促進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方面各有優勢,相互之間客觀上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三位一體”關系。在實現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總目標中,三部門應建立起一種揚長避短、互利合作、協調發展的“農科教三結合”的運行機制。但由于歷史原因,迄今為止,我國“三農”之間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仍然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形成整體優勢??平虇挝粚ψ约旱目萍汲晒绕涫侵卮罂萍汲晒?,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寧可小打小鬧搞推廣進行有償轉讓,也不愿意靠推廣部門的網絡體系和力量推廣其成果而讓其分享利益。即使有合作也常常因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歡而散。借此有必要站在農業推廣部門的立場上質問:為什么本來完全是國家財政撥款搞的科研活動,而科研成果的所有權卻被科教單位擁有并把持不放?這是影響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正確處理科教部門的科技成果與推廣部門的推廣工作二者之間的關系與合作機制,并且應當重新正確認識和看待農業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問題。
三、對策探討
徹底解決上述障礙因素的關鍵在于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科研和推廣運行機制。
首先,要改革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在農業科研項目的選題、立項和審批環節,要堅持項目公開招標和必須經過技術經濟論證。在項目成果的鑒定驗收環節,要改現行的專家驗收制度為市場驗收制度,即以項目的增產或增效的效果是否顯著,農民是否滿意為主要驗收標準。科研模式要由傳統的“立項——研究——成果——再立項”轉向“市場——立項——研究——成果——市場”的新模式,建立起充滿活力的新型農業科研管理體制,為農民提供更多的符合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的實用農業新技術。
其次,要刺激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增強農民采納新技術的積極性。并要切實想辦法改善農業貿易條件,增加農業比較利益,以提高農民使用農業新技術預期收益。此外要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促進農戶規模經營,以利于農業規模性技術的推廣應用。
第三,創建“三農”互利合作新模式。在當前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的條件下,可暫時設立相應的機構對“三農”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同時加強彼此合作,將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共同為“科技興農”做貢獻。建立“三農”協作機制的關鍵是理順利益關系,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在種子產業方面,可通過組建種業集團,實現良種研究、繁育、推廣一條龍發展;在蔬菜、果樹、畜牧、水產和大田作物育種等科研機構改革方面,可通過把這類純研究機構改制為公司體制,走公司辦科研的體制來加速農業科技的開發與推廣工作。
第四,逐步建立一種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運行體系。具體地講就是:(1)在推廣組織上,建立“以縣為中心、鄉為樞紐、村為重點、戶為對象”的農業推廣網絡;(2)在推廣技術服務上,應變目前“以技術為中心”的推廣機制為“以農民為中心”的推廣機制。整個推廣工作應圍繞農民而進行,了解農民的需要,著眼于提高農民素質,引導農民自愿采納新技術。農業推廣的過程應是:“推廣員——農民——農業新技術”,而不是:“推廣員——農業新技術——農民”。(3)在推廣內容上,從單純根據高產要求來選擇推廣技術轉移到更多地考慮農民的需要和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上來,大力推廣“優質、高產、高效、低成本”的綜合配套技術。
【參考文獻】
[1]科技戰略與科技管理.全國第三次科學學與科技政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3年。
[2]朱希剛等.技術經濟效益與農業發展.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篇4
關鍵詞:油茶產業 科技發展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234-03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天然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也是廣西主要的傳統特色經濟林。加快油茶產業發展是促進廣西山區綜合開發,發展山區經濟,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長期穩定增收的有效途徑。做大做強廣西油茶產業,有利于發展壯大林業經濟,實現廣西林業千億元產業目標,步入全國林業強省區行列。
一、加快廣西油茶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2009年,廣西區黨委、區政府確立了把廣西打造成全國林業強區的目標,把油茶產業列入了廣西優先發展的五大優勢產業之一,并設立了5000萬元油茶產業專項資金,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勵;下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成立了廣西區人民政府油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立了油茶產業發展基金;且制訂了2009年-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油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力爭2015年全區油茶種植面積達到900萬畝,2020年達到1200萬畝,形成年產值超200億元的油茶產業。
發展油茶產業有利于改變人民的食油結構,促進人民健康;發展油茶產業有利于提高廣西食用植物油生產能力,保障糧油安全;發展油茶產業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開拓農民增收渠道;發展油茶產業有利于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油茶產業,對于促進廣西林業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建設林業強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廣西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廣西油茶種植歷史悠久,油茶資源豐富。全廣西現有油茶林面積500多萬畝,是全國油茶重點產區之一,油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列全國第三位,油茶科技研發成果列全國第二位,單位面積產量位于全國第一位,資源優勢非常明顯。目前,廣西現有規模的油茶加工企業10家,精煉油加工能力超過6萬噸。在油茶良種繁育研究方面,先后選育出全國第一個油茶良種――岑溪軟枝油茶及一批優良無性系。2002-2009年廣西通過國家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和廣西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的廣西油茶良種共20個,其中種子園良種1個,優良無性系19個。
2.廣西油茶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廣西油茶產業已具有一定規模,相對于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來說,全區還存在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等一些制約油茶產業發展的問題。缺乏科技支撐是廣西油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下面從科技角度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1)科技投入少。廣西雖然已經成為林業大省,但對于林業科技投入還很少,在油茶等經濟林方面的研究投入更是少,基礎性的研究還需要加大投入。(2)良種選育和推廣嚴重滯后,油茶品種低劣,科技含量不高。廣西雖然選育出不少油茶良種,但推廣力度不夠,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目前,全區真正使用良種更新造林的面積僅占油茶林總面積還不到20%,80%以上是本地普通油茶品種,種類繁雜,且性狀表現差異較大。而且,廣西目前的油茶良種剛剛培育和審定,還沒有來得及推廣,少數良種推廣應用處于不規范的自發狀態。(3)實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跟不上生產需求,油茶林效益低。據調查,廣西油茶生產目前尚沒有成熟配套的種植和管理技術推廣到農村基層。廣西沒有專門的油茶研究開發中心,油茶豐產綜合技術研究和配套技術還不完善,大面積的油茶低產林的科技開發有待提高,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經營管理也遠遠不夠,產品精深加工的科技支撐力也不強,導致油茶種植比較效益偏低,嚴重阻礙了油茶產業持續發展。(4)經營粗放,缺乏科技含量。長期以來,油茶種植以農戶自主經營為主,種植分散,由于受技術、經濟、市場等因素的制約,管理較為粗放,集約化程度很低。林農關于油茶經營的知識基本靠父輩口傳身教,零零星星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即使目前納入事業編制管理的技術隊伍因人員不齊,待遇較低,也難以發揮技術支撐的作用。(5)科技服務體系亟待加強。廣西在油茶生產存在重選育輕擴繁與推廣應用的現象,缺乏產、學、研的聯結機制,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推廣能力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研究與生產脫節,科技服務隊伍總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基層單位、企業的科技人員緊缺。
三、廣西油茶產業發展的優勢與格局
1.廣西發展油茶產業的優勢。廣西發展油茶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自然條件優越。廣西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以低山丘陵為主的地形,符合油茶生長習性,大部分地區是油茶適生區域。二是群眾基礎較好。油茶是廣西主要的傳統經濟林之一,山區群眾有種植油茶的傳統,經過長期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經驗。三是加工能力較強。油茶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超過6萬噸油,精煉油生產能力超過2萬噸,加工能力已超過現有油茶資源的原料提供能力。四是有科技作支撐。廣西開展油茶研究工作已有40余年歷史,在油茶種質資源調查、品種改良、良種繁育、豐產栽培配套技術、低產林改造等試驗研究和科研成果推廣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多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努力構筑廣西油茶產業良性發展新格局。根據廣西的實際情況,油茶產業必須科學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林農和業主為主體,以良種壯苗、豐產栽培、低產林改造、提高單產為切入點,以油茶加工新工藝、新產品提高綜合效益為重點,以示范和龍頭企業基地建設為引導,加強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務,科學、合理、統籌規劃油茶產業發展布局,推動油茶產業跨越發展。首先,建設一批良種選育基地。在廣西林科院、岑溪、三江、巴馬、田陽、桂林、柳州、賀州等地,建設10個良種油茶采穗圃,總面積1600畝;在三江、鹿寨、巴馬、鳳山、田陽、凌云、龍勝、平樂、八步區等30個縣、市,建設30個良種油茶苗圃,總面積4800畝。其次,建設一批重點優質高產油茶原料林基地。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與地方產業規劃的前提下,規劃油茶原料基地建設,促進油茶產業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標準化管理、集約化發展,形成若干油茶產業帶,輻射、帶動全區油茶產業全面發展。全區重點在三江、融水、融安、鹿寨、巴馬、鳳山、右江、田陽、田林、凌云、隆林、那坡、龍勝、平樂、昭平、八步、富川、平桂等主要產區布局發展油茶原料林基地。第三,大力培植油茶加工龍頭企業。將油茶企業納入自治區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范圍,鼓勵油茶龍頭企業發展“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油茶產業化水平,促進油茶產業化經營。
四、實施科技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廣西油茶產業經濟的對策措施
根據規劃,未來10年,廣西油茶產業年產值每5年要翻一番:2010年全區油茶年產值超過50億元,2015年達到100億元,2020年達到200億元。發展壯大廣西油茶產業經濟,要堅持市場導向、效益優先、有利生產、滿足需求的原則;安排好產業發展序列,處理好重點產業與一般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推進油茶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各種生產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優化組合,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力向油茶產業流動,增強油茶產業經濟發展后勁,使油茶產業經濟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
1.必須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及企業都應當增加科技投入,不僅要爭取科研管理部門資金,各地政府還應列出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劃撥資金用于科研,以保證基礎科研的強度與水平。規范油茶生產配套技術,改進油茶提取精煉工藝,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的精煉茶油,拓展油茶用途,并進一步開展油茶綜合利用研究,為社會提供多種產品,形成油茶基地、生產和綜合加工一條龍的產業,提高油茶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促進油茶產業化發展。
2.依靠科技,加速油茶生產良種化。良種選育在繼續選擇優良無性系的同時,要重點對現有的優良雜交組合和優良家系中進行篩選,為生產者提供更為優良的好品種。要注意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深入開展油茶基因學研究,通過基因工程定向培育出產量更高、含油量更高、抗逆性更強的油茶新品種。建立油茶科技示范基地,引導農民種植,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油茶良種基地建設是油茶產業快速發展的前提,要引進高產優良油茶品種,建立油茶良種園,進行組培快繁。
3.大力開發科技攻關,破除油茶產業發展瓶頸。廣西區內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生產及加工企業密切配合合作,同時借助外部科技力量,針對油茶產業發展中一些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聯合攻關。力爭短期內在良種選育、加工工藝、新產品開發、技術質量標準制定4個方面取得突破。應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油茶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與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提高油茶質量等級,使之走向國際市場。要加大油茶綜合利用研究,以油脂和茶枯、茶殼為原料的生活用品、林化產品的研究開發。
4.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油茶產業開發升級。油茶并非低產樹種,油茶產業并非低效產業,但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與突破,最終要靠科學技術解決問題。一是良種選育促進油茶增產;二是攻克了油茶嫁接苗技術關;三是苗木培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四是推進浸提油茶加工,提高出油率。要充分發揮種植大戶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以龍頭企業原料基地為示范,帶動社會資本和林農投入油茶資源培育,通過示范點榜樣輻射和帶動全區掀起發展油茶產業的熱潮。
5.加快科技研發和推廣,增強產業發展后勁。要加強油茶科研開發推廣平臺建設,整合廣西現有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等單位中的相關科技資源,引進區外油茶產業優秀人才,組建廣西油茶產業研發人才小高地,提升廣西油茶整體研究水平。特別是要依托廣西林科院科研力量,建立油茶研究開發推廣質檢中心,與中國農業大學、廣西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聯合組織科技攻關,加大油茶研發力度,支持各生產經營企業科技創新。積極推廣油茶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科技人員全過程技術服務,切實提高油茶集約經營管理的科技水平。
6.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科研單位要協調一致,積極主動做好科技服務和指導工作。應開展多種形式科技推廣培訓體系和科技人員全過程的技術服務,以提高單產和效益為最終目的。組織成立油茶產業發展專家服務隊,開展油茶科學栽培、標準管理的指導和技術服務。油茶重點產區建立油茶專家咨詢服務機構,以幫助廣大農民掌握科學的油茶種植管理技術,并聘請專家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課題組.財政支持廣西油茶產業發展中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23)
2.陳秋華.又好又快發展油茶產業[N].廣西日報,2009.06.15
3.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廣西壯族自治區油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R].2009
篇5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人才培養 地方經濟
目前我國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山于國家采取了放活地方經濟發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有效的利用本地的人力資源,與傳統的產業優勢結合起來。因此地方“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出現了很多高新技術開發區,不少科研項目成果轉化為生產技術,極大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還不明顯,存在種種問題。
一、科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還比較低
一些地方的經濟增長還是資源掠奪式的粗放發展模式。某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不惜破壞生態環境,浪費上地、森林、礦產資源,盲目上項目。這與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與科教興國戰略的實現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實際上這不是一條能夠實現可持續性增長的道路,只能走入“先污染、再治理”,“先富起來、后貧窮下去”的死胡同?!拔覈且粋€科技資源相對短缺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高度重視開發利用各類科技資源,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p>
二、支持科技發展的資源投入不足
經濟的平穩發展要依靠科技,科技進步要依靠源源不斷的創新,科技創新要依靠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研經貨人規模的科技投入。近年來,我國地方科技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 人力、智力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科研教育未能充分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萍纪度氩蛔愫涂萍假Y源分散浪費同時并存,大量的資金被分配給有名無實科研機構,沒有多少開發潛力的項目吸收了大量的資金,而真正需要科研投入的項目卻發展不起求。有些人靠關系、資歷早請到科研資金,而沒有門路和地位的研究者因缺少資金,無法進行科研。
三、阻礙科技發展的體制因素依然存在
由于體制原因而一些企業尤其壟斷性企業,缺乏對科技創新的動力,甚至為了維持一己私利,千方百計阻礙新科技成果的應用。另外,一些企業不注意科技研發,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適應生存的能力差,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較低。相反,某些壟斷企業利用自己的技術市場優勢,阻礙科技創新,以維持自己獨大的地位。一些國有企業的科技研發受到國家的指令控制,不能自主進行研究開發。而一些傳統的產業如農業,由于小農經營方式和傳統思想觀念的存在,一家一戶的土地承包經營,高新科學技術很難應用到實際當中去。
四、政府缺位給科技發展造成的困難
不少政府部門存在惰性思維,官僚化傾向比較嚴重,比較會做一些官面文章,實際并不關心如何利用科學技術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某些基層政府科技工作部門,連最基本的科普宣傳都開展不起來,更不用提什么利用科技進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了。有些政府把精力放在地方保護上,通過行政權力的強行干預阻止外地先進的技術產^^進入本地,而本地的企業則毫無技術革新的動力。
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科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的發揮,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才能使科學技術發展的道路更通暢,也才能促進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我們力圖從以下方面解決這些問題:
(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與發展適合表地實際的高等教育相結合 切實提高勞動者技能和科研人強的創新能力
國家興旺發達,主要依靠人才。人才主要有研發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種。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實踐型的人才,關系著好的技術是否能夠運營刮到實際當中去。發展地方經濟,單靠少數專家和技術員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技能人才。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一批掌握“實用、夠用”技術的普通勞動者,而這些勞動著主要應依靠地方結合實際情況自己培養。人力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技能訓是為地方經濟發展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和大量普通勞動者的重要途徑,是提高人才利技素質的重大舉措,是加快人力資源開發,落實科教必同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只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從而提升地方的競爭力。才能充分利用資源,發揮技術優勢,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職業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增強技術應用開發性,應用型人才更多關注的是人才的技術,而研發型人才更多的關注人才的科研。地方經濟要發展,需要一批高科技人才,這對提高地方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來說是必要的。培訓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人才就需要圍繞地方經濟建設,積極依托產業,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集中科研力量,加強產學研結合發揮生產與技術優勢。加強科技協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社會發展等當地經濟社會牽動作用較大的領域,要繼續加強與有關的高等院校的聯合攻關,借他人智慧促進開發創新。要將研究領域重點放在地方區域產業上,地方高??蒲袡C構要對與當地經濟發發展密切相關的科研項目展開科研公關。同時要吸引優秀人才支援地方經濟發展,為其提供優厚的薪資條件和良好的科研環境。做到“條件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加快“人才強省”、“人才強市”的戰略,同時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創新園區的建設,集中智力資源研究開發重大項目。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到戰略層次來認識,把人才強國作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優化人才成長和鼓勵創新的環境,改變“重物輕人”的觀念,把“以人為本”體現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
(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地方核心競爭力擁有更多自己的知識產權
創新足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樣一個地方也是如此,只有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地方在區位競爭中才能處于領先地位,具有綜合比較優勢和持久的發展潛力。當前我們的產業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大量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科技發展水平比較低,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經濟南粗放型向節約型的轉變。沒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地方經濟想持久發展很難,不同地區大量進行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只能是兩敗俱傷。目前,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到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加快發展的新階段。而一些地方政府還要滿足于地方經濟短暫而快速
的增長,怕科技投入過多影響經濟發展,進而影響自己的政績。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自主知識地方經濟的發展就走不出粗放型經營邊發展邊污染的老路。只有提高科技水平、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夠較少的耗費能源建立節約型社會,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平衡,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要保持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只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這樣才能為經濟增長注入活力,才能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萍贾鞴懿块T應把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攻關,努力抓好關鍵項目建設,突出區域優勢,大力培植出新技術產業,使之成為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地方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突出自己的產業優勢,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維持地方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三)加強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能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供制度支持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一個地方科學技術的發展??萍疾块T應立足于為科技發展服務的基本宗旨,開展科技誠信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由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改變過去“等、靠、要”的因循守舊的思想,主動為企業出謀劃策,實現對科技項目和資金的有效管理。通過開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務活動,利用科技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的升級,加強重點科研項目的立項和攻關,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財政部門要對科技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好鋼用在刀刃上。科技部門應把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攻關,做好配套服務,人力培植新技術產業,使之成為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這些項目的開展,為當地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新發展平臺,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科技創新,關鍵在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門,必須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以科技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發展高新科技,加快產業換代計劃,引導和促進新型工業化為中心、提高科技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并把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地方經濟寫入發展規劃當中,引導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一些省市已經將提高科技對GDP的貢獻率作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硬性指標確定下來。而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支持是地方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地方也應改依托自身優勢大力進仃科技創新,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除去不利于科技進步的制度壁壘,培養干部群眾的科學思維。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科技知識,用現代科技知識武裝頭腦,不斷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領導更要將科技工作納入工作目標,根據本地的實際,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出推進本地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具體措施,并加強督辦落實,切實抓出成效。同時要認真落實上級政府制定的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要把考核結果同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聯系起來。同時也要服從中央對地方科技發展的宏觀指導,“地方基金的投入要取得高水平成果,出高水平的人才,就要堅持把國家目標放在第一位,符合國家對地方的要求,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人才、學科優勢,發揮地方基金更大的作用?!?/p>
(四)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資源,發揮技術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
篇6
論文關鍵詞:科研機構 經濟發展 地方經濟
論文摘要:“十一五”是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開局階段,是實現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基礎的時期??蒲袡C構如何在“十一五”期間發揮重要的科技帶頭作用,是解決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對吉林省各大科研機構的調研,提出了地方要想發展必須做好的幾項工作,才能形成生存與發展、發展與速度相互協調的和諧局面。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支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十一五”期間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十一五”以來,吉林省經濟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要繼續開創本省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必然要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地方科研機構如何在“十一五”期間發揮重要的科技價值,是解決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背景下,區域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升越來越依賴于區域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與區域科技基礎緊密相關。區域科技是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之間內在的整合與聯系,需要客觀的現實基礎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當前的發展趨勢需要發展區域科技,發展區域經濟要尊重產業基礎,發展區域科技需要根據本地區科技特點,要具備客觀的發展條件,還要有足夠的理性,與本地區的自然狀況與環境相適應。筆者通過對吉林省幾個科研機構的實例研究,對區域科技進行分析,提出了適合于地方的發展模式。
1 吉林省基本情況簡介
據統計,吉林省現有高校4l所,縣以上政府部門所屬研發機構125個,高校研發機構90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技機構12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6個,初具規模的孵化器15個,包括中科院長春光電子產業園區、長春汽車工業園、長春光電信息園等,還有2009年成立的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基地。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3,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產值4752.72億元,這其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94.99億元,地區生產總值5226.08億元,目前吉林省科研機構125家,科研人員11093人,科技活動當年經費支出143028萬元,科技成果當年產出368個,科技論文當年發表3143篇,科研當年項目產出1519個,合同經費當年達到52697萬元。
吉林省科技資源豐富,從領域劃分主要有教育、軍工、科技、服務等系統,從行業來講,有航空、航天、農業、醫療、汽車等,大部分科研機構擔負著分屬不同部門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在各自的行業中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為吉林省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按照科技活動的分類標準,將吉林省的科技活動進行逐項分析,見表1。
2 地方科研機構發揮的主要作用
科研機構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主力,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科研機構是為了改造自然和社會而專門組織的智力機構,它以科技成果形式奉獻給社會。在以往的分類中,將科研機構按屬性劃分為中央直屬與地方兩類。從性質上說,國家科技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原國家部委屬科研機構、國家“985”和“211”高校,及其所轄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學科等機構的科研活動。地方機構包括企業科研機構、地方政府所屬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
國家科技隊伍原來是以爭取國家任務為主,從各大部委獲取經費與資金,近幾年來,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單純從國家政策中取得已經不能適應科研機構發展的需要,因此,爭取地方及企業經費已經成為中直研究所評估與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
從區域科技的角度劃分,筆者認為,在本地區內科研機構統稱為地方科研機構。本文所說的就是地方科研機構。地方科研機構是區域創新的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實現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其主要職責。
從我國的科技發展史來看,地方科研機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吉林省科研機構的代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與物理研究所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長春光機與物理研究所一直被稱為“中國光學的搖籃”。從建國初期,該所研制出我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只比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晚10個月。長春應化所于1996年在國內第一個實現十六大稀土的高純化(99.9999%以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生產高純度稀土的國家之一。這些都為吉林省乃至我國的科技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吉林省長白山真菌保藏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在以往多年的科學研究和深入長白山腹地長期野外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采集分離了一大批具有研究開發價值的經濟真菌,建立起了“長白山經濟真菌保藏中心”,為開發長白山豐富的菌類資源打下了物質基礎。并完成國家和省級科研計劃項目15項,其中由李敬軒主持的利用大型真菌“樹舌”研制的“肝必復”藥物,開發樹舌子實體8000余噸,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2個億。
3 發展地方科研機構必須解決的幾層關系
3.1科研機構與高校的關系
在近幾年的科研論壇中,在對科技研發能力的投入上,在科研機構與高校上,一直是各抒己見。作為研發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主要來源的高校與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建設上,有著同等的能力。早在l9世紀初,德國柏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洪堡先生就提出,大學不僅要搞教學,而且要搞科研,從此大學的功能由單一的傳播知識,擴大到創造知識。
但是,現在的高校還是更側重于基礎研究與理論研究,科研機構則更側重于對科技前沿的探索,高校還擁有大量的科研教育人才。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更有利于人才的培養,雖然在科研機構也擁有研究生院,但是較之高校還有差距與不足,科研機構更注重科研。
3.2科研機構與企業的關系
我國傳統體制的一個重要弊端就在于科技與經濟相脫離,使得經濟發展不能有效地依靠科學技術,科技發展也不能有效地面向經濟建設。前些年的改革,強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但由于對結合的機制、體制缺乏正確認識,同時在措施上缺乏有效地協同,使得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效果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方面,由于科研機構在開發階段與企業缺少聯系,造成了科研機構提供的科研成果針對性不強,科技成果商業化、產業化率低。另一方面,現有的公共科研機構或體系尚無法滿足企業的某些科技需求或者工程化服務。條塊分割的科技資源配置體制,使中直科研力量難以同地方經濟實現融合,創新活動的本地支持率和成果的就近轉化率偏低。
3.3科研機構與政府的關系
行政力量對科技活動統得過死(其行為表現是超越科技生產關系層面,直接對科技生產要素的配置進行調控組織),制約了科技機構從事科技生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行政權力相互分隔制約了科技綜合能力的發揮,以知識產權為主要內容,各項法律制度等極不健全,使得科技人員的社會結合(包括人才流動,研究與開發機構的設置等)顯得極不協調。
4 地方科研機構的改進措施
地方科研機構有自己的特色,在各自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各地政府部門應緊緊圍繞這些優勢領域進行有所側重的工作部署。
地方科研機構基于地方迫切的現實需要,地方科技發展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化為工作重心。因此,地方科技條件平臺也主要是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活動提供服務,其側重點是為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產業化及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條件支撐。
(1)作為政府,應該在宏觀指導、方向把握、全局協調、服務提供等方面下功夫,妥善處理改革、發展和具體研究工作之間的關系,減少上級科技管理部門對具體研究工作過多的干預和事務性管理,減少科研機構,特別是各級學術骨干的非業務性工作負擔??蒲袡C構作為科技的主力軍,有著相對敏銳的科技觸覺,對地區的科技情況比較了解,同時對科技前沿問題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可以起到地區科技參謀的作用。特別是一些科技專家在對政府的科技決定方面具有一定的發言權,充分發揮專家的科技指導作用。政府的主要職能重點在于加強規劃引導,在于協調管理,在于搭建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在于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政府部門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現有的地方科研機構進行一次重組和集成,組建適合地方特色的聯合研究機構,加大對他們的支持力度,加強應用技術研究開發,從技術跟隨發展到具有獨創能力,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并在所內按不同技術領域成立“技術轉移中心”。
大力支持科研機構、科技企業以項目貸款,建立科技信貸平臺,積極推進科技發展,為科研機構做好堅強后盾,免去后顧之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提高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向科研機構傾斜。
加強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是地方政府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政府可以發揮關鍵性作用的領域。一方面,要制定出臺積極的政策,加快有利于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軟環境建設,另一方面,要采取實際措施,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推進信息網絡、企業孵化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硬環境的建設,通過信息平臺,及時國內外相關產業新聞動態、科技政策、科研項目、專家信息等各種數據和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結合平臺建設和科技資源整合,加快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和重點科技服務機構建設,搭建具有區域性、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科技服務平臺。
(2)高校與科研機構要積極配合。要在學科建設和科研隊伍的培養既要做到協調發展,分類指導,又要注意通過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把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匯聚科研隊伍夯實學科基礎。認真研究學科的整體布局和資源配置,在對未來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若干“絕學”,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科研機構有較好的科技條件基礎,擁有大量的科研儀器設備,可以為高校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另一方面,高校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與師資力量,可以使科研機構的應用工程研究進一步理論化、深層化。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要造就一批適應市場競爭、善于經營管理、勇于開拓創新的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努力為各類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促使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盡快走上關鍵崗位。
(3)產業單位要發揮支柱作用,以支柱產業基地建設為主線,全面開花的發展格局。加強面向市場的研究開發,把市場需求、社會需求和國家安全需求等作為研究開發的基本出發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科技資源、引導科技活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不斷開發適應需求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大力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轉化為富有競爭力的商品。自主創新競爭實質上是科技體制和產業政策的競爭。
實施科技體制改革,關鍵要明確創新導向、明確重點、明確分類指導。企業是科技投入,科技研發,科技應用的主體,全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必須實現企業與政府、科研機構等創新力量的目標統一,打造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協調作戰的平臺,打造擁有完整自主創新鏈條的企業聯盟平臺。既要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成為創新的主力軍,又要重視和發揮民營科技企業的生力軍作用。企業要發揮自身的市場敏感優勢,必須直接參與市場競爭,了解社會需求,能較快地設計出適銷對路產品,主動地策劃產品市場,然后將目標產品的技術問題交給科研機構來解決,做好與科研機構長期合作的準備??蒲袡C構要積極配合,盡快使科研成果實現轉化。
(5)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當我們分析與評估一個國家的科技體制時,不可避免地要分析與評價其成就與目標的關系,如果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目標是要成為科技大國,那么,出版物的高質量與數量及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就成為評價其成就的重要指標,但如果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科技進步的目標,那么,國家的技術貿易總額與技術密集產品出口額以及在總出口額中所占的份額就將成為評價其成就的重要指標。
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建立研究機構的評價體系,評價一個研究機構,不要看它自身產業規模有多大,而是看它擁有多少發明專利,能夠向企業轉化多少成果,為社會服務多少項目,為社會提供多少就業機會。在加拿大,看一個科研院所的實力和水平,不僅是看它的科研能力,還要看它積聚社會資源的能力,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能力,這是一種開放和互動的能力。在科研評價上不能只注重結果評價,科研知識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多關注目標評價和過程評價。
科研機構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是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加快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科研機構要加強內部機制改革。加強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實行合理的勞動用人制度和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現行的職稱制度,推行崗位職務聘任制,實行按崗位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通過進行內部機制改革,按照新的機制和管理制度運行,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篇7
摘要:本文從近現代的科技發展歷史出發,遍觀科技發展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并分析科技創新的本質思想。希望從科技的不同角度來看待其促進作用,并指出在我國特殊政治結構下產生的一些實踐性問題,尤其是我國當下正處于經濟變革時期,經濟發展需要新的方向,傳統的生產結構已經不能再成為我們的依仗。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非正式關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國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科技創新,引起了國民的關注。到現在,科技創新在我國發展目標和發展理念中廣泛應用,而且被引用的次數特別多,可是在學術界對于科技創新的內涵并沒有做出很全面的闡述,所以社會中的各界人士對于科技創新的理念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經常把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混淆,導致社會中對于科技創新也產生了很多誤解。所以,對于科技創新的內涵,我們應該進行分析,然后給出來科技創新的概念。
一、科技創新的內涵
科技創新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近代科技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來源開始,人們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不斷刷新的,我們縱觀整個近代科技發展歷史,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定義為: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體系,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從這個定義我們看出,社會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之處在于那些創新帶來的實際生產價值和社會財富,用客觀的市場價值對于進行定量的衡量,也就是說那些即使真的具備很高技術含量的創新如果不能被市場選擇所認同,那對于我們來說就不能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只能稱其為科學進步成果。所以我們的科技創新是一種多方面對立統一的結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市場價值三者相互依賴,共同形成我們的科技創新概念。一般來說首先是形成科學發現,在新的發現之下我們可以產生新的技術或者發明,但是這些技術和發明要放到市場上經受選擇才能成為最終的科技創新,這種概念是在我們傳統的技術和市場的關系下演變而來的。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到科技創新驅動
事實上,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創新已經成為國內外的有識之士的共識。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爆發亞洲經濟危機之后,我國政府對于現有經濟增長模式開始關注,并且發現現有增長模式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所以就把轉變經濟發展方法作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同時我們要意識到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從市場和生產力的方向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同時他讓我們整個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小了,在這一點上我國由于特殊的經濟體系導致對此的認知并不夠先進。而且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度的以來傳統經濟結構,固定資產始終占有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比重,這使得我國的經濟改革尤為困難,固化的傳統經濟結構難以打破。這也就迫使我們更要依賴科技的變革力量將我們的傳統生產體系顛覆,從根本上對我們的經濟基礎進行改造,以下而上的再來改變我們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利益階級??v然這是一項曠日持久的,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巨型工程,我們也要堅持不懈的進行下去。我們的傳統經濟模式根深蒂固難以打破,使得我們的經濟發展偏離了其本質的反向。但是話題歸來,什么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呢?我們用比較通俗的方法來解釋就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應當是將蛋糕做大,而不是不斷的對原有的蛋糕進行不同的劃分。從標準的術語來說就是我們需要增加的并不是依靠傳統產業支撐起來的經濟總量,但是如果這種總量的增加并沒有顯現出多樣性,沒有對整個自我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和分配,那么其增加的只是水分極大的數字,甚至會加大貧富差異,增加社會矛盾,并使得越來越臃腫的既得利益階級阻礙我們的經濟發生根本上的進步。
三、推進科技創新的三種力量
科技創新是經濟概念,對于科技市場價值實現特別看重,推動科技創新的首要特殊力量就是市場機制。用市場機制推進科技創新本來恰如其分,但是市場也會有弊端,是因為市場機制并非完美無缺,有時候市場也會失靈。市場失靈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市場的準入原則不完善,而且生產要素流動自由,這也成為市場失靈后的深度和廣度比新興經濟體要低的原因。這兩者之間也存在結構上的差別??萍紕撔碌倪^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原因是因為創新收益的利潤不高。在我國,很多國有企業會享有很多政策上的優惠,會有較大的利潤。這樣雖然是優惠,但因為沒有市場競爭和關注市場的需求,就會導致國有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對于那些民營企業來說,雖然生存壓力會推動其進行不斷創新,但是因為在行業準入等方面存在限制,所以創新雖然有動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說明,推進科技創新不僅需要市場的推動,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介入,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正是因為市場存在弊端,所以市場需要政府的介入,用看得見的手去辦一些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政府的職能可以使市場的很多弊端得到避免,但是也存在很多低效率的行為。
推動科技創新的一個首要關鍵點就是分工明確,相互之間不要對對方造成不必要的阻力,應當是由市場自然優勝劣汰的就要回歸市場,應當是要政府進行直接干涉的,政府也要果斷的下決定。但是市場不能代替政府,政府也不可能代替市場,對于那些可以充分競爭的領域,政府應該讓市場去自我調節,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科技創新,也能夠使得消費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滿足。對于一些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去進行干預的時候也要慎重,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有效避免市場出現的失靈現象。在市場和政府都不能很好解決的領域,要通過第三種力量去推動科技創新。也就是要讓市場進行引導,政府輔助干預,然后用非正式的關系去彌補一些不足,去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齊下、有序共生的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J].經濟問題,2013,(3):42-45
[2]天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快速發展[J].中國科技獎勵,2012,(4):31-36
篇8
武憲鐵
(黑龍江省寧安市海浪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黑龍江寧安 157400)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016-01
1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剩余勞動力偏多 由于農村建設滯后,城鎮化速度慢。致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及非農產業轉移受阻,大量農村勞動力仍然滯留于農村、農業。
1.2 資金短缺 我省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城鄉的不平衡發展,使我省農業落后,農民不富裕。
1.3 分工協作和組織化程度偏低 近幾年,農業產業化經營被普遍認為是發展市場農業的有效途徑,但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難以有效地與農民建立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一體化組織,農民走向市場面臨著許多困難。
1.4 農村就業與創業具有一致性 農業本身工作環境條件差、經濟效益低,人們本來就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而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就業時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這就大大降低了農民后代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1.5 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 一部分鄉村不通車、尤其是偏遠地區,項目安排少、資金投入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很差,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很弱。盡管“十八”以來對農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對農田水利投入仍顯不足。
1.6 農民增收的渠道太小 農村經濟結構單一,大部分鄉村對引導和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沒有大的舉措,群眾缺乏市場意識,把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視為唯一的增收渠道。農村建設相對滯后,對個體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等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不夠得力,群眾參與二、三產業的機會很少,就業渠道狹窄,工資性收入仍然很低。
2 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2.1 農民素質偏低,科技成果轉化力量薄弱 。目前,農村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因此。接受農業科技的能力較差,阻礙了農業科技在農村的推廣。減緩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同時,還普遍存在基層農技成果轉化體系薄弱,轉化人員非?;膯栴}。此外,地方農技推廣人員工資待遇較差,出現專業農技人員外流的現象。
2.2 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資金短缺仍是制約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瓶頸。引導和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科技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形成。相當一部分農業項目轉化存在著有計劃無資金的情況,使成果轉化工作較為被動。
2.3 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力量不足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科技服務滯后,這也是全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共性問題。一是農民缺乏及時有效的科技指導,直接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和農村生產效益的提高;二是農業科研成果遠離農民,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農業運行與服務機制不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3 應用現代化科技全面改造傳統農業
科技進步將為農業生產帶來新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一是共享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全面改善傳統農業在時空條件上的弱勢;二是現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的運用,將空前拓展農業的勞動對象和生產領域。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創新時,需要注以下幾點:
3.1 建立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的補貼扶持體系 現階段我國農業企業化水平低,農戶及企業承載技術風險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及擴散給予有力的支持。從世界范圍看,目前太多數國家政府都承擔著對農業科研包括高新技術研究的財政支持責任,并成為農業科研的主要投資者。在我國,由于高新技術市場轉讓機制和風險投資機制的建立有一個過程,政府應當更多地承擔起這方面的責任。
3.2 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的市場轉讓機制 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商品化、產業化,最終歸縮在市場。由于高新技g的技術屬性不同,其市場效能和產業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別。對于那些市場效能和產業化程度高的高新技術項目,國家應通過明晰產權、對科研單位實行企業化改革和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等辦法,促其按照市場機制來進行研發、轉讓和推廣。
篇9
1、營口市經濟概況
1961年,營口市被開辟成為通商口岸,被人們稱為是“關外上?!毕碛小皷|方貿易總匯”的美譽。作為最早興辦近現代工業的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營口市在我國的紡織工業和冶金石化裝備制造工業都占據著一定的地位。近年來,營口市將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強市為目標,大膽的推進改革并不斷的進行科技創新,旨在推進本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2、創新科技,推動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
2.1發展能源新技術,提高能源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保障程度將能源節約技術作為工作的重心進行重點的研究和開發,加大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以及回收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并在其過程中進行優化控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能源結構的優化,為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使得能源的供給能夠更加的多元化。2.1.1能源節約技術。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優化現有的工業生產節能技術和工藝,提高鎂質材料、石化等能源的綜合利用率。2.1.2常規能源開發與利用。開展中小型鍋爐低成本污染控制技術和煙氣污染控制技術,開發火電機組先進控制、故障診斷計算機仿真技術,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2.1.3完善自然災害監控預報系統,并加強對自然災害治理方法的研究,在預防自然災害的基礎上,提高城市的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將先進的技術運用于自然災害的預測監控平臺,建立自然災害預警系統和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在高新技術與理論的支撐下實現科學的防汛抗旱,增強與自然災害抗衡的能力。2.2大力開發生態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將資源的持續利用率大幅度的提高,降低廢棄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輕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及生物健康的危害。2.2.1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改革污水治理以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完善對于大氣污染的治理技術以及固態廢棄物的處理技術,加強對廢棄物品重復利用的研究,重點研發特種危險廢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技術,農村及小城鎮污染綜合防治技術,使全市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2.2建立環境預警體系。開展采樣與分析技術、重點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技術;區域環境質量地面自動監測、預報與預警。技術的研究,開發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及儀器設備,構建環境污染預警體系。2.3發展海洋科技,加速海洋開發重點研究海洋相關技術,合理的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高海洋資源的利用率,提升海洋技術的科技水平,為海洋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2.3.1海水綜合利用。重點加強對于包括鹽和苦鹵等在內的海水化工產品的研發,探索先進的技術利用先進的設備應用于對海水的淡化,增強日海水淡化的能力。2.3.2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加強對海洋生物資源開發以及利用的研究,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篩選和海水種苗選育繁育技術;研究海洋天然產物活性物質的提取、分離、純化的技術和海洋功能食品的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海洋生物材料、微生物發酵及其天然產物在工業、農業、環保、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技術。2.3.3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重點攻克漁業增養殖生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技術、高效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養殖模式和養殖生態安全技術、安全水產養殖與養殖生物疾病防治體系及綠色漁藥研發技術;發展碳匯漁業、設施漁業、休閑漁業和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開展“營養利用性”海洋水產養殖品種的增養殖,并進行淺海生物資源修復與增殖技術的研究。2.3.4現代海洋運輸與物流數字化技術將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應用于海洋運輸行業和物流行業中,開發決策輔助系統以及能夠保障運輸及物流中船只航行安全的保障系統,大力的生產和研發大型的運輸工具,真正的實現在貨物運輸過程中的無縫隙的中轉以及零距離的旅客換乘。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營口市將借助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這一難得的契機,加強對科技的創新能力,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帶動整個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對城市的創新改革。合理的調整城市發展的規劃,做到與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良好的對接,爭取做到各產業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建立起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的技術發展模式,有效地緩解能源、資源與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壓力。利用科技的創新推動全市經濟增長以及社會的進步,引領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陳曦 單位:遼寧營口市生產力促進中心
篇10
關鍵詞:科技文化;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053-02
科技文化是被科技改造后的文化,它肇始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反作用于科學技術的進程,同時也影響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觀念。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進步已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帶動因素。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學技術以第一生產力的姿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有力地影響了科技人員的心態,經濟效益成為評價科技成果的重要標準??茖W技術樹立的那種堅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品質以及崇尚科學的精神追求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拓了廣袤的舞臺。
一、科技文化的推動力
由科技進步帶來的對生產生活的巨大變革,主要體現在科技文化對經濟的影響??茖W進步與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最強推動力,它們的發展可以產生新的產業鏈條,并呈現新的經濟發展方向??茖W進步與技術創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新的科技文化觀念,推動著并且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種被科技發展打上時代烙印的文化,我們稱之為科技文化。
全球化大生產發展的今天,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動力。人類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每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都引領著新的經濟的高速增長。單純的資本和人力資源投入,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幅度有限??萍紕撔聨淼母锩缘纳a力變革是提高效率、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最強有力的手段。科技進步推動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科技因素在現階段的經濟增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并且在經濟進程中,科技的發展能催生新興產業的出現,形成經濟增長中新的增長點,新產品的問世以及生產中的成本降低,開辟新的市場領域,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科技文化,不僅僅包含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通過文化滲透帶來的長遠社會效應遠比單純的影響生產力更具有深遠的作用力。它還為社會注入了新的理念,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催化劑和進步的源泉,使我們的社會元素更加豐富多彩,朝著穩定的、和諧的社會狀態發展。目前的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要通過科技文化給予社會轉型必要的影響,進入開放的、和諧的、穩定的現代文明社會,并且通過科技的影響選擇一條最有效、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進程,使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化成高度發達的社會。
科技文化在科技推動生產生活發展的基礎上,為人們灌輸的是一種科技富強的理念,它推崇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追求真理、永不放棄的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源于科技進步又高于只是推動物質文明發展的精神追求??萍嘉幕瘞淼哪欠N人們廣泛追求真知、渴望創新、崇尚科學的文化氛圍,已經超越了經濟發展的局限,把科技創新納入了人類生存的必需里。
除此之外,科技文化的發展方式要以自主創新為主,依托現有的實際情況和條件發展新思路、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通過創新的形式突出自主創新的自主性。不能簡單地通過引進技術,要通過學習,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從根本上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從而發展科技文化的自主創新,為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服務。
二、海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必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成為各方的共識,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不可逆轉。
進入21世紀后,全球經濟的發展為沿海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因此,我們更應該利用好福建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經濟基礎,依托港口,發展臨港工業,推進海西產業優化升級、實現海西經濟的跨越發展。
(一)海西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福建海西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已有的產業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條件,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積極調整、優化海西產業結構,推進海西產業升級的訴求顯得十分強烈。
發揮福建海西區域地理優勢,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傳統的經濟發展忽視了產業聯動和海陸聯動的重要性,沒能充分發揮工業集聚協作的優越性,使現有工業產業的集聚度不足。福建海西經濟的發展需要顧全海西經濟區域的大局,以區域經濟為主導定位產業的發展,均衡利益關系,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產業集群。
(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
我國經濟建設的總體戰略傾向于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和傾向于粗放式經營方式――大量增加生產要素投入,擴大建設規模,不重視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率和經濟運行質量。
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引發了當前經濟生活中的諸多問題。比如,一些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低下,技術進步緩慢;工業生產中物耗高、產品成本高、資源浪費嚴重、能源利用率低;資金利用效益低下,產品質量沒有保證等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轉變,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提高要素和資源利用效益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
海西經濟的發展絕不能再繼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
(三)海西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的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作為海峽西岸的主體,肩負著經濟發展與政治戰略的雙重使命。
1.承擔閩臺產業鏈建設的重任
福建與臺灣在氣候和產業類型上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而且,互補性的閩臺產業鏈條,使得福建經濟的建設處于兩岸經濟共同繁榮的特殊位子。福建經濟作為直接與臺灣經濟息息相關的區域,更應改變傳統的不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升自身的產業結構,優化、延長產業鏈,在高層次上協調海西產業分布格局,實現福建經濟自身的發展和對臺灣經濟的互補促進作用。
2.實現海西經濟區發展的戰略目標
福建作為著名的僑鄉和海西經濟發展的主體,它的發展成果具有政治戰略意義。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暴露出的種種弊端已不適應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只有改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才能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海西產業的優化重構升級,創建產業聯合互動的新產業集群,不僅有助于資源的優化整合,還能吸引僑資,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展現國威,示我中華富強。中國的和平崛起,歸根到底要依賴于經濟的崛起。一個大國的綜合國力的提升,首先表現在其經濟的欣欣向榮上。經濟的發展,是黨和國家正確指導方針的正確引導。經濟的繁榮呼之而來的民族向心力和海峽兩岸同胞渴望統一的民族認同感,意義遠在單純的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之上,具有不可小覷的政治戰略目的。
三、科技文化與海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海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需要各方面的支撐。國家政策的偏重為海西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經濟建設發展的環境。政府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為經濟建設搭建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實現產業布局扶持政策的重點傾斜。經濟發展的最有效的推動力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是經濟發展和科技文化雙重作用的必然。
福建海岸線長,是發展臨港產業的優勢所在。但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的潛力就很難發揮出來。最關鍵的是,海西建設中經濟發展受到了創新能力的制約,隨之帶來的就是產業結構存在問題,能源和資源的浪費,節能減排任務繁重,科技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限。
現在,我們要求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多的是要求經濟的發展。在可持續、可循環的發展環境下,我們要轉變那種舊式的只為經濟的增長而運轉經濟增長模式,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塑造經濟發展的新的廣闊前景。
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最有力的支持因素就是科技文化的注入。推動經濟的發展,最具活力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隨之又引發的一系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與生產生活理念的劇變。首先,要運用科技文化手段,發掘有力的發展模式,通過科技文化方式滲透產業結構模式的調整,以便穩步地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使高新技術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通過科技文化對產業的影響,加強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調整結構,形成產業高端,科技規?;哪J健T诟咝录夹g上,運用先進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完善產業職能。
科技文化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不斷變革以激發生產力潛力的變革思想。因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也就合乎情理地成為為適應生產力發展而進行的必要變革。在變革中,強化科技進步和創新在經濟方式轉型中的支撐作用。在技術上,勇于創新,致力于新技術、新能源、新產業的開拓與嘗試,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與技術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同時與優化生產力改善產業結構相結合,并且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良性循環體制,以增強科技創新技術的儲備,完善技術創新的體制。在思想上,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了解科學技術轉變經濟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海西經濟現存狀況的同時,勇于追求真知,不斷思考,不斷要求進步。在科技文化影響甚至決定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道路上,敢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教條僵化體制??茖W地運用科技文化在經濟中的作用,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了社會要求革新進步的良好的精神氛圍。
海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又能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促進海西經濟迅速發展與崛起的同時,也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與精神鼓勵,科學技術的發展亦深入影響滲透著科技文化的理念。
科技文化與海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密不可分,相互協調發展。海峽西岸的經濟建設,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投入大量資本、科研技術與人文關注。海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是非常有效且勢在必行的發展經濟的舉措。借助科技文化的支持,并大力促進科技文化的創新進步,是海西經濟建設的關鍵策略選擇。
參考文獻:
[1]王關義.論科技進步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轉變[J].甘肅社會科學,1997(2).
[2]王斌.西方的科技文化與中國的政治文化[J].學術論壇,2009(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