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范文
時間:2023-03-25 11:1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俗旅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常住地,到異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游活動的總和。廣義上說,民俗旅游涵蓋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藝術文化等。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高參與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參與性和神秘性的特征。
二、民俗旅游的現狀分析
(一)民俗旅游資源豐富,發展迅速
我國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許多旅游項目都包括了民俗的內容,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尤其突出。隨著對民俗旅游的重視,我國民俗旅游發展迅速。1995年國家旅游局把民俗旅游作為一個主題提出,推出了“民俗風情游”;2003年提出“中國烹飪王國游”主題;2004年推出“中國百姓生活游”主題,雖然這些主題沒有明確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間藝術、烹飪、百姓生活明顯屬于民俗旅游的范疇,說明中國民俗旅游的開發正慢慢成熟。一些城市也開發出一系列的民俗旅游項目,如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山麓的“云南民俗村”、北京亞運村附近的“中華民族園”等。
(二)民俗旅游的發展區域經濟
隨著我國民俗旅游資源的逐漸開發,也帶動了各地的經濟發展。民俗旅游是利用本地區、本民族所特有的優勢,如民族建筑、民俗風俗、民間歌舞、風味食品等加以開發利用,吸引游客的。可以說,這種旅游的投入相對較少,而回報也快。近年來,不少地區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民俗旅游活動,為經濟貿易、商業發展開辟了市場,帶動了當地的區域經濟的發展。2004年,“十一”旅游黃金周期間,北京市民俗旅游火爆。據統計,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9.4萬人次,同比增長52.4%;實現旅游收入456.8萬元,同比增長130.7%。又據2006年春節期間,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的春節黃金周第2號旅游信息通報顯示,春節黃金周民俗旅游正進入。
三、民俗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開發破壞民俗旅游資源
民俗旅游近年來的發展迅速,帶動了各地經濟的發展,某些地方為了獲取眼前的經濟利益,不顧后果地盲目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嚴重破壞了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長期以往,將損害整個民族旅游資源。
(二)外來文化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漸消失
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主要在于當地的民俗文化的獨特性。一般來說,具有較獨特的民俗文化地區,其地理環境往往具有相對封閉性,可以說,正是這種封閉性造就了該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然而民俗旅游的開發恰恰是以破壞這種封閉性為前提的。前來觀光的旅游者大多代表了一種強勢文化,而民俗旅游地代表著一種弱勢文化,在相互接觸中,強勢文化往往將弱勢文化同化,使民俗旅游地的特色漸漸消失,這是對旅游地傳統民俗文化的侵蝕。
(三)旅游人才匱乏
旅游業作為以服務為產業的主要構成因素的特種行業,其從業人員既要數量多又要素質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相對落后,旅游人才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導致經營管理效率低,服務質量不到位等問題。
四、民俗旅游的發展策略
(一)堅持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開發原則
民俗旅游資源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只顧開發而不注意保護,民俗文化資源最終也是會枯竭的,最終隨著民俗文化的消亡而走向消亡。因此,保護民俗文化資源實際上也就是在保護民俗旅游業。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在民俗旅游發展中的重要性,把民俗文化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協調起來,有效地開展各種民俗旅游項目。
(二)保持民俗旅游的民族特色和真實性
在民俗旅游開發時要重視民族特色,發揮自身的優勢。一是應積極發揮民族風情、傳統習俗、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遺產,使民俗旅游的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特點展現出來;二是盡可能把各民族的傳統藝術與民族特色和自然資源融為一體,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從而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豐富民俗旅游的內涵和生命力。
(三)正確認識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首先,民俗文化是動態發展的,它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其次,民族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并非完全對立,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來文化,面對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可以采取包容、積極的態度,在選擇中借鑒,在揚棄中吸收,在創新中發展,從而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最后,在民俗旅游開發時,應增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認識傳統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獨特價值,不能以犧牲民族傳統文化來發展經濟。
篇2
下,科學地開發和保護,使民俗旅游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永葆生機。
一、存在的問題
隨著民俗旅游的開發,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以及市場化導致原有民族物質邊界的重大調整和弱化。當地的宗教、傳統習俗、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等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著重大改變,對當地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
(一)過度開發使民俗旅游資源破壞嚴重。一些地方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實行掠奪式開發,造成許多民俗文化資源嚴重破壞,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們還未來得及認清其社會價值時就已消失、解體;很多民間習俗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逐漸消失;民族文化遺址和民族特色建筑遭受嚴重損害;一些民間藝術品和手工藝品為了迎合經濟市場而大批量生產,成為機器制作的工藝品,完全喪失了其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
(二)民俗風情的商業化和庸俗化。在商業活動中,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俗文化,將其舞臺化、程序化,是目前旅游開發的主要手段。這樣的后果是使民俗文化失去了本來的鄉土氣息,淳樸的民俗被歪曲,甚至有些藏羌地區為了吸引游客,將迷信的、不健康的習俗加以渲染。許多地方把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進行庸俗化的理解,迎合部分人們的庸俗低級心理,不是開發民俗的美,而是盯住民俗中的丑和糟粕性的部分。由于傳統思維和當前社會建設的一些誤區,在旅游開發中常常出現一些破壞性的遺憾事情,比如有些地方為了追求城市化、現代化,把珍貴的民居拆掉,而另建西洋式建筑;有的把上千年的古城墻推倒,修建馬路等等。
(三)虛偽民俗。虛偽民俗是指人們為了增加旅游商品,編造添加拼湊而旅游地不存在的民俗。偽民俗破壞了本民族特色,破壞了祖先的規矩。如,羌族的白石作為他們的崇拜神,必須放在屋頂或火塘上方,而不該為了招引游客而隨意放置。
(四)民俗文化的同化。民俗文化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風情特征在內部和外部作用下,為異地異族的民俗風情取而代之。即旅游一旦開發到哪里,哪里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四川藏族羌族地區的語言、建筑、服飾、飲食、節日等方面逐漸漢化。阿壩州汶川、理縣等地藏族、羌族大多說漢語,穿漢族服裝,許多人口中哼的是流行歌曲。漢族式的房屋、裝飾隨處可見,藏羌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五)民俗文化價值觀的退化。一個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觀是該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的人們所共有的區分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符合或違背人的愿望、可行與不可行的觀念。它是一個文化系統構成的基因。一種價值系統可以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各民族盡管發展歷程各異,但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如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講信用、重義不重利、忠誠樸實等。但隨著民俗旅游的發展,這些優秀的價值觀正在退化甚至消失。某些藏羌地區居民在買賣過程中出現的坑蒙拐騙、敲詐勒索等不擇手段追求金錢的例子屢見不鮮,他們嚴重或排外的情緒,直接影響了當地的形象。
二、解決對策
源遠流長的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正面臨各種不同文化習俗的沖擊。千姿百態、風情萬種的民俗正走向趨同和消亡。同時,民俗作為一種隱形的文化旅游資源,它不像實物型的資源那樣不易被改動,而是在開發中很容易被篡改、損害,甚至其固有的文化內涵也可能會消解殆盡。所以,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迫在眉睫。這需要加強立法,使地方有法可依;需要加強調查研究,確定需要保護的民俗文化內容;更需要研究保護的措施和有效方式。具體來講,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生態保護區,走民俗生態之路。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民俗旅游資源存在和旅游開發的前提。要使其留存,就必須以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前提,走民俗生態之路,真正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大量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民族風情旅游資源為其建立生態保護區提供了優勢。可用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指導旅游開發,構建生態保護區,實現保護區、生態旅游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并以此跨越工業化,實現民俗文化、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加強保護一些瀕臨消亡的民俗事象。一些遠古的民俗事象,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正面臨著消泯,而這些民俗事象本身具有珍貴的民族和文化價值。因此,我們要投入人力、物力讓這些事象不至于自生自滅。為了讓優良傳統文化繼續保持下去,我們可采取適當的方式實施搶救性保護。
1、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攝像等影視記錄方式將其制作成影像資料,并真實地記錄下各種民俗事象。
2、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保留傳統民俗文化的“火種”。完整地保存或復原民俗村,這在相對偏遠的藏族、羌族地區來說,是延緩傳統民俗變異的重要舉措之一。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美國政府對文化傳統保護極為重視,不僅所有重要的歷史遺跡、遺址、遺物等均善加保護,甚至年代稍久、較為重要或稍有一點特色的建筑都納入保護之列。
3、文物部門應加強對近代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保護,對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進行分階段、有重點的搶救。在文物保護中,屬于不可移動的古建筑、古碑等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但近代的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還未明確列入文物保護范圍,正處于被毀壞或外流中。因此,文物部門應積極參與民俗文化搶救工程。同時,搶救優秀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分清當前工作的主次。如當代被淘汰的工具、用具、服飾、民間戲劇、人生禮俗的儀式、某些宗教的經書、神偶等就應重點搶救。
(三)高品位地開發和利用民俗旅游資源,防止“庸俗化”和“商業化”。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現象,才能有效地保證獨特的民俗文化得以發揚和保護。提倡和盡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帶雅。要正確分析本地民俗資源的特色,結合本地和周邊環境,有選擇性地開發民俗旅游資源中的高尚部分。
篇3
走進這些提升后的村子,映入眼簾的是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景象,點綴在綠水林間的是一個個返璞歸真的農家住宅,幾乎不用真正地走近,就已經感受到了他們生活的寧靜、幸福和充實,因為,在你的視覺或感受上,在你目之所及的地方,美已告訴了你一切。
古北口鎮 古北口村
長城腳下,潮河之濱,一條石板古徑依山而行,曲折綿延,串起了清樸農莊、文物遺跡,就像串起了一條歲月的珠鏈。這里是古御道的所在之地,這里是京師鎖鑰的中心,這里是古北口村。這里空氣清新,植被茂密,山環水繞。蟠龍山長城以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斑駁的磚石綿延于崇山峻嶺,在金色的陽光和青山的掩映下,展示著它千年不屈的風骨。古北口村的農民淳樸熱情好客,不僅心靈美,烹飪手藝更是巧,驢打滾、炒肝、小鍋餑餑等30多種傳統特色小吃任選擇。流傳的民謠“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兩步三座廟” ,形象地說明了這里獨有的文化內涵。
古北口鎮 司馬臺村
司馬臺村依偎在“中國長城之最”――司馬臺長城的腳下,一條名為“湯河”的小河在它懷中交匯、穿行。湯河發源于司馬臺長城腳下,是由位于長城腳下東西兩側的一熱、一冷兩口泉眼交匯而成。自東向西,貫穿整個村落。司馬臺新村,水韻藏村莊、長城臥山中,青磚灰瓦的小樓,整齊劃一的臥室。司馬臺新村的農家樂們不僅外形如同小別墅,室內也是密云旅游委統一配備白色床上用品,農家樂也能住出酒店的感覺。走進司馬臺村,一排排鄉間別墅錯落有致,兩層小樓寬敞明亮,院落干凈整潔,整個村子在青山、長城、河水的掩映下,顯得格外美麗。繁密多樣的植被使村內的空氣格外清新,林間啼鳴的鳥兒,河里穿梭的魚兒給村落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在司馬臺新村,可以什么都不干,靜靜坐在村口享受山間的日光;也可以走出房間,在村邊小河的親水平臺戲水,或是到不遠的司馬臺長城登高望遠,或者驅車到鄰近的紫海香堤,擁抱花的海洋。
溪翁莊鎮 黑山寺民俗村
車子沿著北京奧運會徽“中國印” 摩崖石刻方向行駛了幾分鐘,眼前便出現了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一邊開著大片五顏六色的野花,另一邊則是茂密的樹木,樹下便是一盤石碾,但抬眼望去仍然不見人家。下車步行,一個上坡,一個轉彎,路盡橋頭,錯落有致的古樸民宅便出現在眼前,其間雞犬相聞,三倆村民或在門前閑坐或在村口聊天,孩子們則穿插其中追逐打鬧著。這里各家房屋都是依地勢而建,村外群山環繞,村內阡陌交通,村民往來耕作,一派自然古風。行走在村中,不時可以看到“凈臺”、“了悟齋”、“梵思”等禪味十足的民俗牌匾。走進古樸的農家小院,悠然地坐在院子里,伴著寺院里傳出的鐘聲,品一杯香茗,享用一桌用當地出產的天然綠色蔬菜與雜糧做出的全素齋,仿若神仙般的愜意生活,如今在密云縣溪翁莊鎮黑山寺村就能享受到。
新城子鎮 花園村
花園村有著“北京東極”的美稱。2000年經國家測繪局測定,村東大絕壁上的黑谷關敵樓是北京市第一縷陽光照耀的地方。
花園村地處燕山山脈的主峰霧靈山北麓,與河北省承德縣、灤平縣和興隆縣相鄰,是“雞鳴四縣”之地。這里的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古老的明長城巍然聳立,山澗溪水緩緩流淌,村內的五虎門景區、黑谷關景區景色優美。2009年度,花園村入選“北京最美鄉村”。
當北京的第一縷晨曦照在陽光沐浴場上,伴著久違的雞鳴開始美好的一天。蔚藍色的天空中一抹朝霞羞紅了臉;低頭看地,兩省四縣接壤的要地就在腳下。閉上眼睛深呼吸,霧靈山清新的空氣沁入心脾;靜下心來仔細聽,仙谷里嘰喳的鳥語相和成曲。
北莊鎮 干峪溝村
這是隱藏在京城東北部的密云北莊,一處與自然共生的小山村。這里天高云淡、山色蔥蔥,放慢生活的節奏,平緩自己的呼吸,放下一切的欲望與奢求,好好地體驗天人合一與身心衡達。無論你想在這里會友品茶還是探索山谷的清幽,亦或約三五好友采摘農耕,這里都會為你呈現出萬物的自然與平衡:凈新的空氣、甘冽的泉水、山谷的鳥鳴以及原生態土壤培植的蔬果,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樂活生活的本源。
沿山路蜿蜒而上,在石頭壘砌的磚墻旁,推開老木門,便走進一個寬敞的大院子,有大樹,有小花,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天藍如洗。沏一壺茶坐在院子里曬太陽、看山景,團坐起來,喝茶聊天。房屋還是那些房屋,院子灰白矮墻的質樸外觀與傳統的北方鄉村民居沒什么不同,房間保留了老村子里的建筑本身,但屋里卻是功能齊備、設施現代的舒適居所,家具擺設上也費了心思,很多都是從村民手里淘來的老物件,透著濃郁的鄉村特色,讓人隱在山林,也能享受到舒適的服務和體驗。
新城子鎮 曹家路村
曹家路村地處燕山主峰靈山北麓。霧靈山海拔2118米,是京東第一高峰。這里森林覆蓋率達80%,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水源,被譽為“華北地區物種基因庫”。即便是6月天這里也是山分四季,山頂冰雪未融,山中潭瀑成串,山下草綠花紅,有“北京最好山水景觀”之稱。霧靈山腳下,裊裊炊煙升起之處,便是曹家路村,一個自然清新、寧靜靈秀的村落。春夏秋冬,這里的季節變換富于層次,日出日落,這里的景色風光始終怡人。
新城子鎮 遙橋峪村
遙橋峪民俗村是北京市最早發展起來的民俗村,村子附近有云岫谷和霧靈西峰景區。村民生活遙橋古堡內,遙橋峪古堡是明代的一座兵營,歷經數百年仍保存完好。遙橋峪古堡是密云乃至京郊地區保存完好的古堡,游客來到古堡能領略先祖在戰事頻仍年代的生活狀態,這種懷古的體驗只有游客自己擁有。
石城鎮 石塘路村
青山掩映下蜿蜒的古長城和古老的烽火臺若隱若現,那是歷史留下的痕跡。坍塌的古城墻上半米高的荒草肆意生長,那是歲月流過的足跡。這里是石塘村――一個將自然和人文、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的古老村莊。石塘路村緊鄰桃源仙谷、黑龍潭等景區,野外篝火晚會、金秋采摘、草編體驗、國學大講堂等特色活動讓古樸的石塘路村散發著時尚的氣息。
石城鎮 石城村
石城鎮石城村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到了這里還可以將用水庫魚制成的魚拓畫收入囊中。栩栩如生的錦鯉躍然紙上,似乎馬上就要跳起躍入龍門,這幅畫作可不是用畫筆畫出來的,而是將顏料繪制到真魚身上,用畫紙按壓拓印得來的,除了魚眼睛用筆描繪,其他部分都是拓印而成的。石城村村民通過繪制魚拓畫挖掘水庫魚文化的內涵,魚拓畫成為這個村民俗旅游的又一亮點。
石城鎮 張家墳村
張家墳村由張家墳、柳棵峪、水泉峪三個自然村組成。這里山清、澗碧、水綠、天藍;民風淳樸,風光旖旎,美麗的白河環村而過。京都第一瀑、天門山、精靈谷自然風景區坐落在村子里,可謂“一村三景區”。
此外,張家墳村還是時期的老根據地,至今還保留著七烈士紀念碑和“當代佘太君”鄧玉芬紀念碑,站在歷史的坐標上,看到的不僅僅是眼前的一幕幕,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氣節。
篇4
民俗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淵源流長的精神文化遺產。《漢書王吉傳》就已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由于生存環境、歷史發展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某一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世代相傳又較為穩定的生活、生產、風尚習俗。它是一種最貼近生活的文化,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如日常生活有日常生活的習俗、勞動生產有勞動的習俗,傳統節日有傳統節日的習俗,人的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習俗規范,甚至于人們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習俗。
近年來,民俗作為文化這個前沿性產業中的一種新元素,由于受人口、資源、環境等因素影響較小,其所獨具的區域性、民族性等又具有高附加值特點,正以一種“軟實力”的姿態為各級政府部門、廣大專家學者所重視,并加以大力研究和開發。
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其他文化產業發展所需條件大不相同,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地區更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發展潛力的產業基地,成為第三產業旅游業的一大生力軍,并能切實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例如四川自貢燈會、云南西雙版納的潑水節等都從一個單一的民俗文化活動發展成一個特色產業,都足以說明這一點。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屬于高檔次的文化旅游范疇,有其特定文化內涵和人文境界,是旅游者尋求“異質文化”的重要驅動力。本課題擬就黔西南州民俗文化產業研究作一探討。
一、黔西南州民俗文化產業開發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中國民俗旅游開發雖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但隨著“西部大開發”,鮮為人知的西部民俗旅游正處于一個熱點。黔西南州地處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素有“金三角”之美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居住著漢、布依、苗、彝等35個民族。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悠久又淳樸濃郁、絢爛多彩的民族風情。民俗文化十分豐富,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可以充分滿足游客的消費心理和奉獻心理。
國發〔2012〕2號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貴州旅游業的戰略定位:建設“文化旅游創新區”。《黔西南州“十二五” 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中也規劃了在2015年把黔西南州建設成祖國西線優美的旅游目的地、優秀的布依族文化體驗中心、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優秀旅游示范區。毋庸諱言,黔西南民俗文化產業前景燦爛。但黔西南民俗文化資源是一種特殊資源,如果進行破壞性地開發,必然會使人類永遠失去它。如何使這絢爛多姿的民俗風情生生不息?這就需要我們在發展經濟時不僅要開發民俗.更要使瑰麗深厚的人文景觀得以傳承。因此,對黔西南地區民俗文化進行合理的開發研究,制定出符合黔西南民俗文化產業特色的開發模式研究,不僅對于保護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實現民俗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能給黔西南的旅游資源形成更大、更多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黔西南旅游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使之成為生態良好、經濟發展、文化氛圍濃郁的和諧發展環境,為開發其他地區民俗生態旅游資源提供理論參考和借鑒價值。
(一)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態旅游的界定
“民俗”一詞在中國學術界出現較晚。沿用了英文Folkioe意譯,原意是民眾的知識、民間的智慧。高炳忠的《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說,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是一定的區域里的一定群體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共同的心理結構為依托,民族群體為載體,為適應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而形成的一種模式化的行為習慣和程式性的生活方式,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積淀。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群體性、民族性、歷史性、傳承性、原始神秘性等特殊屬性。
民俗文化旅游把民族文化作為基調,以一種新興的生態旅游形式而出現。而筆者認為,民俗文化旅游只有與生態相融合為民俗生態旅游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據國、內外有關旅游發展的相關報道,目前尚未對民俗生態旅游做出一個統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態旅游己經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民俗生態旅游應該包含了“生態旅游” 和“民俗旅游”兩個方面的概念。所謂的生態旅游,是1983年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eurain)首次提出的。它有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風貌;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受到損害。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這種回歸大自然,多接近于自然旅行或綠色旅行的生態旅游已成為一種席卷全球的大趨勢。而民俗旅游則是一種新興的生態旅游形式,它以民族文化為基調,為原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點,是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據國、內外有關旅游發展的相關報道,目前尚未對民俗旅游做出一個統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態旅游己經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將民俗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旅游進行整合,是科學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包容的關系。(見圖1)
因此,民俗生態旅游是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以某一地區民族的自然環境和民俗文化為對象,以享受大自然以及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進行民俗文化體驗為主要目的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
(二)合理開發民俗生態旅游資源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首先,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合理開發民俗生態旅游資源對不可再生資源具有保護作用。從架構上來分析,不論是富含民族文化積淀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還是渾然天成的自然生態資源的形成都是一個持久的問題。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復原。隨著人口劇增、科技發展、交通的便捷,經濟活動的擴大化使得旅游業急劇發展,欣喜的同時,需考慮到對其造成的改變也具有持久性。
其次,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旅游業是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點,民俗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開發民俗生態旅游資源可通過吸引游客目光來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經濟增長點;還可通過擴大旅游產品的生產范圍,為旅游者提供觀賞、品嘗、參與、康體、度假等系列服務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其經濟帶動作用不言而喻。
再次,從人類需求的角度來看,說過“長住繁榮城市的人,一到鄉村,覺得格外清幽”。這是說人有一種“習久的心理”。常言也道,“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旅游本來就是一種相對日常生活、工作壞境的,對生存或生活時空的移動或變換。而民俗生態旅游正好滿足了游客的陌生新奇感,通過旅游經歷把好奇心和認同感聯系起來,把新環境變化性與舊習慣可靠性所產生的興奮聯系起來。這既可以增長見識,又可以激發游客游覽觀賞的興趣。
最后,從社會價值來看,合理開發民俗生態旅游資源為人文學科――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民間文學、歌舞藝術、建筑藝術等提高了研究場所。反過來這些研究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保護、歷史與古跡的保護、原始自然資源的保護,避免因開發不當所引起的局部或毀滅性的破壞。
總之,合理開發民俗生態旅游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黔西南民俗生態旅游開發的條件
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黔西南州地處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奔流不息的南北盤江環抱著這片神奇而又美麗的土地,素有“金三角”之美譽,為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只有注入文化內涵,用文化提升旅游,旅游才能綻放出獨特的魅力。黔西南的民俗文化是黔西南旅游資源之“魂”,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游的品位;黔西南生態旅游資源是黔西南旅游資源之“體”,生態資源是承載黔西南旅游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生態與文化融合,必定會迸發出旅游新的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年來,黔西南州采取有力措施,扎實推動民俗生態旅游開發,生態與旅游齊飛,文化與旅游融合,黔西南旅游業在正蓬勃發展,勢如破竹。
(一)瑰麗迷人的自然生態資源
自然生態資源良好的環境,有別于城市中的環境,體現了原始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稀有性。因此,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是進行開發的一個重要條件。據統計,在黔西南州1.6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截至2013年8月密集地分布著國家級風景區3個(萬峰林、馬嶺河峽谷旅游景區和雙乳峰景區)、省級風景區7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全國少數民族婚俗博物館 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水利風景區1個。得到了“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中國觀賞石之鄉”、“全國紅色旅游點”,“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鄉村“等盛贊,是中國西部一個開發前景喜人的黃金旅游區。
2007年黔西南州推出“山水長卷、水墨金州”的旅游外宣品牌,在眾多的景點中評選出“金州十八景”,其中,以“雄、奇、秀、險”著稱的 “地球上的疤痕”,“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峽谷”馬嶺河峽谷、古人徐霞客盛贊、今人譽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的萬峰林、享有“萬峰之湖,西南之最,南國風光,山水畫卷”之美譽的中國第五大淡水湖萬峰湖、山紅水綠的三岔河國家水利風景區、被贊為“天下奇觀”的雙乳峰、“龍城荷韻”安龍招堤、“人間仙境”興義云湖山、“壯峽千里”北盤江大峽谷等奇特的自然景觀,是世界錐狀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典型代表,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同時,黔西南州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常年平均氣溫13.6-19.1℃,州內大部分縣(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如興義市納灰村榮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自然生態之美”之桂冠,既是宜居宜游的理想之選,又是休閑度假的最佳場所。
(二)合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首先,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合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對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傳承作用。從架構上來分析,富含歷史文化積淀的民俗文化資源的形成是一個持久的問題。而民俗文化資源歷時彌久,如果沒有合理的傳承,很容易受到破壞,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復原。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改變、科技發展、交通的便捷,使得人們看到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性,欣喜的同時,需考慮到對其傳承也需具有持久性。
其次,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民俗文化能夠跨越區域自然條件和生存狀況的藩籬,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將文化生產轉化為財富生產,使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呈現出產業驅動、全面提速、快速發展的生動局面。可以說,民俗文化產業“通過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和消費,創造大量的社會財富,起到增加就業機會、創造價值、刺激消費、涵養稅源的作用,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它是我們今后一個時期進行文化產業研究的重要方面。
再次,從人類需求的角度來看,說過“長住繁榮城市的人,一到鄉村,覺得格外清幽”。這是說人有一種“習久的心理”。常言也道,“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民俗文化本來就是一種相對日常生活、工作壞境的,對生存或生活時空的移動或變換。而民俗文化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陌生新奇感,通過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把好奇心和親切感聯系起來,把新環境變化與舊習慣可靠性所產生的興奮聯系起來。這既可以增長見識,又可以激發人們的興趣點。
最后,從社會價值來看,合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為人文學科――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民間文學、歌舞藝術、建筑藝術等提高了研究場所。反過來這些研究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保護、歷史與古跡的保護、原始自然資源的保護,避免因開發不當所引起的局部或毀滅性的破壞。
總之,合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三、黔西南民俗文化開發的條件
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黔西南州地處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素有“金三角”之美譽。奔流不息的南北盤江環抱著這片神奇而又美麗的土地,但需要注入文化內涵,用文化提升旅游,旅游才能綻放出獨特的魅力。而黔西南的民俗文化就是黔西南旅游資源之“魂”,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游的品位;黔西南生態旅游資源是黔西南旅游資源之“體”,生態資源是承載黔西南旅游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生態與文化融合,才能激發出旅游新的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年來,黔西南州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實推動民俗生態旅游開發,讓民俗旅游與生態旅游比翼生態旅游齊飛。黔西南旅游業正在蓬勃發展,勢如破竹。
(一)瑰麗迷人的自然生態資源
自然生態資源良好的環境,有別于城市中的環境,體現了原始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稀有性。因此,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是進行開發的一個重要條件。據統計,在黔西南州1.6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截至2013年8月密集地分布著國家級風景區3個(萬峰林、馬嶺河峽谷旅游景區和雙乳峰景區)、省級風景區7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全國少數民族婚俗博物館 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水利風景區1個。得到了“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中國觀賞石之鄉”、“全國紅色旅游點”,“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鄉村“等盛贊,是中國西部一個開發前景喜人的黃金旅游區。
推出旅游外宣品牌“山水長卷、水墨金州”,評出 “金州十八景”,其中,以“雄、奇、秀、險”著稱的 “地球上的疤痕”,“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峽谷”馬嶺河峽谷、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的天造地設的“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萬峰林、享有“萬峰之湖,西南之最,南國風光,山水畫卷”之美譽的中國第五大淡水湖萬峰湖、“碧水丹楓”三岔河國家水利風景區、被贊為“天下奇觀”的貞豐雙乳峰、“龍城荷韻”安龍招堤、“人間仙境”興義云湖山、“壯峽千里”北盤江大峽谷等奇特的自然景觀。同時,黔西南州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6-19.1℃,大部分縣(市)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水充足,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如興義市納灰村榮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自然生態之美”之桂冠,既是宜居宜游的理想之選,又是休閑度假的最佳場所。
(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
黔西南州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居住著漢、布依、苗、彝、回等35個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與淳樸濃郁、絢爛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黔西南州多彩的文化資源,使得民俗生態旅游發展潛力巨大。俗話說“一方一俗”。民俗文化涉獵物質文化領域與精神文化領域,如建筑、民族工藝、飲食服飾、民間文學、舞蹈音樂,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對于追求“異地情調、異域風味”的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作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資源,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眾多旅游資源中顯得耀眼奪目。
1、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黔西南古屬夜郎、之地。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創造了原汁原味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生活故事等民間口頭文學。如:《沙子母的傳說》、《查郎與白妹的傳說》、《布依族三月三》《卜香戰雷公》、《獨戈王》、《鯉魚壩龍潭的傳說》、《王囊仙》等以及情歌、山歌、酒歌、敘事歌、哀喪歌、勞動歌等。內容極其豐富,感情真摯樸實,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
2、獨特的建筑藝術。
雖建筑材料與建筑形式截然不同,但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居住的主要是吊腳樓,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建。尤其是布依族的“干欄式”吊腳樓與侗族的鼓樓、傣族的竹樓一樣,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筑園地中的一朵奇葩。這些參差錯落的村寨民居成為一道獨特的亮麗的風景線。
3、古樸典雅的工藝美術。
黔西南州州的少數民族婦女精通蠟染、挑花、刺繡、編織。縫制衣服所用布料是婦女們親手紡、親手編的、服飾又是自裁自縫而成。按照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原則,服飾的款式、顏色、刺繡、蠟染 、精巧編織、配飾等又各不相同,合身得體,古樸、典雅而又落落大方。
4、獨具風味的飲食文化。
色鮮味美可口的萬峰林布依“碗”,即:花糯米飯、豬腳燉豆米、排骨燉蘿卜、紅燒肉燉豆腐果、燉豬皮、酥肉粉條、素南瓜、素豆腐。還有因盛在9個統一燒制的土缽中而得名的鄭屯布依“九缸缽”:由七彩糯米飯、鹽菜蒸臘肉、干板菜、梗豆米燉臘豬腳、現磨的豆花、清燉土雞、蔬菜回鍋肉、蒸土雞蛋和素菜組成。苗族則喜細酸菜、糯米粑、粽粑等。
5、多彩多姿的民族歌舞。
黔西南境內居住有布依、苗、漢、瑤、仡佬、回等35個民族。這些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這些歌舞或來自生活,主要以生產勞動和民族習俗為題材,或反映民族習俗。比較典型的有旋律古樸、悅耳流暢,有“聲音活化石”、“凡間絕響、天籟之音”之稱的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戲曲谷藝、說唱“削肖貫”、淳樸、素雅的小打音樂、莊重肅穆的銅鼓等;還有苗族激昂奔放的“飛歌”、質樸莊重的“酒歌”,韻味十足的“情歌”, “中國苗族第一鎮”普安龍吟鎮的“大花苗”無伴奏合唱,讓無數聽眾為之傾倒,節奏明晰的板凳舞、載歌載舞的蘆笙舞、輕松明快的鈴鐺舞;具有“東方踢踏舞”之美譽的彝族的群體原生態舞蹈“阿妹戚托”(漢語意譯為“姑娘出嫁舞”)等。
6、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
在黔西南州,可謂是“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 據不完全統計,僅民俗中的民族節日就有六十多個。這些少數民族節日很多是出自于民間傳說故事,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為紀念本民族故事中的人和事,產生了本民族的節日。比如:布依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查白”歌節、 “毛杉樹”歌節、“趕干洞”節和“火箭”節;苗族主要節日有“八月八”、“敬橋”節、“過卯”節;彝族主要節日有“火把”節;回族“開齋”節等。其他少數民族也都有各自的一些民族節日,極具民族特色,能讓人感受到布依族、苗族獨特的文化魅力。
四、得天獨厚的政策開發優勢
(一)國家層面的政策開發優勢
為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檔次,近年來,國家相應出臺和制定了許多政策方針。貴州是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2012年1月12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貴州旅游業的戰略定位“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針對貧困和落后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文中指出貴州發展既存在著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工程性缺水嚴重和生態環境脆弱等瓶頸制約,又擁有區位條件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富集、生物多樣性良好、文化旅游開發潛力大等優勢。提出“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子,努力把貴州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并指示按照“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的原則,大力支持“三州”(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區跨越發展,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民族醫藥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這一系列頂層設計,使貴州發展這篇文章不再是一城一域的“小開本”,而成為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的“大部頭”。貴州從洼地走向高地,從區域走向全國,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站在了新的發展高度上。這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標志性事件,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二)地方政策開發優勢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2012〕2號文件的戰略定位,《貴州生態文化旅游創新區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明確了貴州未來8年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引領全省旅游發展頂層設計。提出建設“國家公園省”總體定位,明確國家公園省的要素支撐體系和生產力布局,確定了“國家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品牌營銷宣傳口號。提出重點打造以觀光旅游為基礎,文化體驗、生態養生為特色,休閑度假為重點,專項旅游為延伸的旅游產品體系。而《黔西南州“十二五” 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提出的到期末(2015年)要把黔西南州建設成祖國西線優美的旅游目的地、優秀的布依族文化體驗中心、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優秀旅游示范區的宏偉藍圖也因此得到了國家和省政府的政策的強有力的支撐。
篇5
引言
鄉村民俗旅游[1]作為旅游行業的新興項目,其發展空間是巨大的。而鄉村民俗旅游極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即鄉村民俗旅游資源,對其開發則是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最主要的內容,其開發成功與否,也是鄉村民俗旅游成功開展的關鍵所在。漳州鄉村民俗旅游資源豐富,為開展鄉村民俗旅游奠定殷實的基礎。但迄今為止,漳州鄉村民俗旅游開發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對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相當有限,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將對漳州鄉村民俗旅游資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據此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一、漳州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一)鄉村民俗主題形象初步提升
在政府引領、市場驅動下,漳州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深入,地方各部門根據地區特色不斷推出具備主題形象的鄉村民俗旅游項目,如華安土樓民俗博物館、高山族民俗風情園、閩南民俗博物館,又如漳浦國家4A景區天福茶博物院、南靖土樓民俗博物館、漳州片仔癀博物館等等,無不體現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深厚的地方色彩。還有龍海的民間農民繪畫,以本地鄉村勞動生活為背景,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樂趣和鄉村風貌,映射出中國傳統民間繪畫審美習慣及技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至今已有20多幅作品獲得國內各種級別獎項,甚至展出海外。
(二)地方主題文化活動內容頗為豐富
此外還有漳州各地市端午節的賽龍舟活動以及元宵節燈會的猜燈謎活動。節慶期間,游客還可以親身感受鄉村濃厚風俗,體驗鄉村特色民居,品嘗鄉村風味小吃,欣賞鄉村文藝會演和別具風格的工藝品,如薌劇、潮劇、木版年畫、大鼓涼傘、八寶印泥、輦轎、舞獅、舞龍、現代剪紙、布袋木偶戲等。這讓廣大游客充分感受漳州鄉村民俗文化。
(三)鄉村民俗文化活動繽紛多彩,團隊初顯規模
官方資料顯示,漳州各種民俗文化團隊超過900支,從業人員30 000多人。如錦歌社、木偶劇團、潮劇團、高蹺隊、舞龍隊、大鼓涼傘隊、舞獅隊、秧歌隊薌劇團等(見表2)。其中云霄、平和、詔安、東山縣的潮劇團曾多次到東南亞各國演出,龍海的薌劇團、南靖的木偶劇團以及東的山南音隊也曾入臺表演。鄉村民俗活動精彩紛呈,武技型的民俗活動、有勞作型的競技民俗活動、說唱型的地方戲劇、游樂型的民俗活動、娛神型的廟會表演等。這些具有閩南鄉土氣息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廣大農村百姓文娛活動內容,也深深吸引著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游客。
二、漳州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尚存的問題
(一)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不夠
漳州各地市鄉村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市場潛力極大。目前,開發的鄉村民俗旅游資源少而零散、文化和空間含量不足、缺乏區域特色,無吸引力。以漳州鄉村民俗旅游路線為例,主要集中在薌城郊區、南靖、漳浦、云霄、東山等鄉村地區;再如,鄉村民俗旅游相關要素中的專門旅游購物點只有天福集團的茶博物院和石雕園相對匱乏;另外,鄉村民間工藝品,大部分是家庭式作坊式的分散經營,沒有做大做強成不了規模,游客常常找不到商家。另外,空間上,即沒有發揮區域性鄉村民俗旅游優勢,缺少區域間的合作,特別是閩臺合作、閩西合作、閩粵贛合作等,導致民間傳統工藝在漳州旅游業的發展中鮮為人知,經濟效益極差。
(二)現存的鄉村民俗旅游活動互動性不夠
鄉村民俗旅游資源是一種自然形成和歷史傳承的文化,它伴隨著人們生活的需要而展示出原生態的風格,具備表演、娛樂、互動的特性。但漳州已開發的鄉村民俗旅游活動中,游客參與性旅游產品匱乏,大部分只是程式化、形式化的表演項目,缺乏互動性,觀者自觀、演者自演,遠“距離”而“失真”,無吸引力。實際上,互動是一種渴望,也可以是當代旅游需求應當具備的鮮明特征。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更希望親身體驗鄉村民俗娛樂性,甚至參與其中,從而獲得鄉土、真實、愉快、輕松的心理感受。
(三)鄉村民俗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鄉村民俗文化是原生態的文化,是伴隨著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而形成的,它是鄉村民俗旅游的精髓和靈魂。而漳州鄉村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卻忽略了文化內涵的挖掘,形式化、商品化味道濃重。游客往往只是出于好奇心,看看熱鬧,對于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更是一無所知。
(四)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漳州鄉村民俗文化的人才結構不平衡,其傳承主力大部分來源于廣大鄉村,他們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規范的學習和培訓,對民俗傳統和民間工藝采用師傅傳承、樣子模仿、自我創新等方式,缺乏對鄉村民俗歷史文化的了解,無法準確把握鄉村民俗文化內涵,甚至是曲解、歪曲其含義。如此不僅影響漳州鄉村民俗文化形象,還影響州鄉村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更甚者,加快民俗傳統和民間工藝失傳步伐。令人擔憂的是,在民間藝人逐漸減少、流失,甚至斷層現狀下,仍沒有政府的有力引導、搶救,也沒有社會的傳統鄉村民俗文化相關培訓資源。
三、漳州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一)選擇適合漳州特色的鄉村民俗文化開發模式
1.天然民俗村開發。本原式[2]主要有天然民俗村寨和原生俗開發,根據漳州市目前的資源特色、客源市場、經濟狀況,游客對漳州鄉村民俗旅游的興趣主要涉及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現實,因此,漳州應以原生俗開發為主,并適當采用天然民俗村的開發模式。漳州的天然民俗文化村可以直接利用當地民俗旅游資源相對集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備的民俗村落,在不破壞保留原有的自然風貌等鄉村民俗事物的前提下,統一規劃,立體地展示鄉村民俗的自然樸實,滿足游客對鄉村民俗文化體驗和欣賞。
2.開設鄉村民俗博物館。鄉村民俗博物館[3]是一種新型的資源凝聚式的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展示了人們生產、交通、起居、生活、飲食、信仰、服飾等鄉村民俗事象、文物,起到傳播、保護及教育鄉村民俗文化遺產的功能。
首先,對現有的鄉村民俗博物館進行整合,根據當前鄉村民俗旅游市場特點,因地制宜,跟進充實內容,完善設施,促進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
其次,在鄉村民俗資源匯聚地,增設主題特色的鄉村民俗博物館,如可在竹馬戲、燈謎、歌仔戲、威風鑼鼓、布袋戲、大鼓涼傘等民俗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增設一座漳臺民俗博物館,推動漳州市的旅游發展,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還可規劃建設高山族博物館,通過圖片、實物和文字等手段和方式,集中展示高山族同胞的民俗文化、生活和生產的過程以及兩岸高山族同胞的交流現狀。
3.節會式[4]民俗文化開發。節會,凝聚著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民間信仰、文化娛樂、民族心理、衣食住行等特有的民風習俗,因此,節會可以使游客對鄉村民俗文化有更加立體、直接的感受和體驗。特別是對于漳州這個鄉村節會活動,應根據旅游市場變化情況,提高鄉村節會活動藝術性、互動性、娛樂性以及游客的參與度,做好鄉村節會旅游項目的建設。
漳州節會式民俗文化開發,首先,應該在政府指導下,鼓勵社會參與,激發市場運作,這是根本。其次,完善節會活動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周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探索鄉村節會旅游項目與其他旅游線路、旅游景點的綁定,從時間、地點、景觀類型等方面進行合理協調、搭配、互補,開發漳州鄉村節會民俗文化的特色旅游項目。
(二)鄉村民俗旅游精品開發
漳州的“山海民俗風情、臺胞祖地尋根、花果生態休閑”,其優勢在福建省鄉村旅游資源中的首屈一指,在國內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可根據“山海、祖地、花果”的文化特色優勢,確定“對內面向福、廈、泉、潮、汕、珠江和長江三角洲,鞏固港、澳、臺;對外面向東南亞,輻射韓國、歐美及日本”的市場定位,精心設計漳州市鄉村民俗旅游產品,規劃形成四大旅游開發格局,即:
1.海峽旅游。充分發揮漳州對臺旅游優勢,以“臺胞祖地、傳統藝術、香櫞祖廟、名人故里等”為軸心線,精心開發涉臺節慶文化旅游項目,如三平祖師文化節、“開漳圣王”文化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天福國際茶壺茶文化節、關帝文化節、高山族風情藝術節、保生大帝文化節等,打造具有漳臺特色的民俗游線,如宗教民俗游、尋根謁祖民俗游等,并探索開發海峽兩岸雙向旅游線路,促進漳臺旅游合作。
2.土樓旅游。充分依托華安、南靖土樓世界文化遺產品牌及其附近歷史文化民俗村,結合當地自然景區,開展土樓生態觀光、土樓度假旅游、土樓民俗旅游,并為旅游者提供各種參與性活動。
3.花果生態旅游。充分發揮漳州“花果之鄉”形象優勢,依托漳州東南花都――花博園、天福茶博物院――石雕園、龍海九湖至漳浦長橋的百花村、龍海龍佳生態溫泉山莊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花卉長廊”以及各縣(市、區)的特色鄉村花果園,發展花果生態旅游。
4.海濱旅游。充分利用漳州沿海鄉村地帶優良的海岸資源,整合沿海漁村民俗文化、關帝文化、媽祖文化、帆船帆板文化等海濱旅游資源,深入挖掘鄉村民俗文化內涵,開發溫泉休閑養生游、海濱風情游、海濱休閑度假游等。
(三)加強區域合作,開拓客源市場
首先,應加強旅游區域合作。以國務院支持加快海西建設《意見》和《關于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為契機,充分發揮漳州對臺旅游的區位優勢以及漳臺的“五緣”優勢[5],加快推進漳臺旅游交流與合作,推出對臺灣游客具有很強歸屬感與認同感的“臺胞祖地”“名人故里”“香櫞祖廟”“傳統藝術”等鄉村民俗旅游產品。同時,要積極搭建閩、粵、贛省際合作平臺和閩西、南區域合作平臺,加強與汕頭、廈門兩個特區的交流、對接與合作。形成閩南臨海重要旅游區,建立良好的區域旅游合作網絡。
其次,發揮合作平臺優勢,借助媒介作用,圍繞地方特色,多形式開展旅游宣傳促銷[6]。一是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和媒體搭建宣傳平臺,擴大漳州鄉村民俗旅游宣傳的覆蓋面。二是加強旅游宣傳品的制作,籌劃品味較高的系列叢書、音像制、品畫冊。三是善于利用各種重大節會活動,大力推介漳州鄉村民俗文化。
(四)加強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鄉村民俗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從業人員的水平,為此,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壯大鄉村民俗旅游行業的工作隊伍迫在眉睫。
其一,制定鄉村民俗旅游服務人才培養計劃。針對漳州旅游職工隊伍年紀輕、發展快、文化水平偏低等現狀,因地制宜,編制鄉村民俗旅游服務人才培養計劃,完善旅游教育結構,提升旅游專業人才的檔次、加大專項教育資金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膽引進旅游專業人才等措施,逐步形成長、中、短期相結合的旅游培訓網絡。
其二,通過引導、整合等方式,挖掘杰出的鄉村民間藝人,建立民間藝人人才庫,并開展宣傳教育,提升人才素質,促進各門藝術傳承,保證各門技藝繼續發揚光大,促使民間藝術進教材、進課堂、進培訓,培養各種鄉村民俗專業人才。
篇6
[關鍵詞] 民俗旅游 可持續發展 民俗
民俗旅游資源就是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的民俗現象的總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俗旅游資源就是我國旅游開發的熱點之一。民俗旅游資源的核心內容是民俗現象,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風情,是民俗旅游資源最主要的構成要素。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因其受到不同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民族傳統、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產和生活各個方而表現出來的特殊的民俗現象。民俗旅游良性發展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本文以湖南少數民族民俗為例,分析民俗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湖南少數民族民俗旅游資源的特點
1.民族風情豐富多彩,風格惟湘獨有。湖南少數民族全省有51個民族,各族風情有別,部分土著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如湘西規模宏大,場面熱鬧的苗族節慶日等。湖南無獨有的少數民族,卻有頗多惟湘獨有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如吉首苗家的“跳香”等,幾乎都是國內聞所未聞、別開生面的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
2.歷史源遠流長。湖南少數民族除回、維、蒙、滿為外來遷徙者外,苗、土家族、侗族、瑤族等都是土著少數民族,其生息繁衍史源遠流長。湖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發祥地之一。川、鄂、湘、黔部分地方土家族主要來自湘西土著人與巴人、漢人組合而成,由于湖南境內少數民族活動歷史悠久,因而風情旅游資源史也源遠流長。永順祖師殿是土家族年代最悠久的宗教活動場所,江永縣千家峒是瑤族原始居住并發脈之地。
3.地域差異明顯。表現在兩個方面:(1)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分布不均,全省約占85%的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在湘西、湘南、湘東一帶的邊遠山區,以湘西自治州、通道、江華、城步等地為主。(2)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地區特色明顯,武陵山、雪峰山以西以苗、土家族風情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西晃山和天子大山以南侗族風情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南嶺地區瑤族風情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這些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多分布于自然資源豐富但落后的山區。
二、湖南少數民族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過度開發使民俗旅游資源破壞嚴重,結果造成許多民族文化資源遭受嚴重破壞,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度的旅游開發,是以犧牲民族文化特征換取部分人的經濟利益;脫離傳統,民俗旅游出現舞臺化、商品化。外來文化加速了旅游地民族傳統文化的變異,導致當地的居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發生轉變,進而影響其行為習慣。旅游開發打破了原來的文化封閉氛圍,加速了服飾、語言、建筑以及生活習俗等民族傳統文化的變異,最后將導致某些傳統民族文化特征被同化或消失;不少民族地區為了增加旅游的吸引力,缺乏認真研究,從形式上照抄照搬一些民俗活動,呈現在游客面前的民俗表演和旅游文化產品與該民族的原生文化相差很大,體現不出自身特色,缺乏新意、創意與個性吸引力。
三、湖南民俗旅游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
1.高品位開發和利用民俗旅游資源,阻止“商業化,少庸俗化”。高品位開發是指旅游地在民俗資源開發上,要準確瞄準本地區的資源特色,結合本地區及周邊地區環境,把獨特的風情民俗展現出來。因此,高品位開發利用民俗資源是可持續發展民俗旅游的關鍵。
2.采取相對封閉措施,防止被同化。對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來說,極易遭到異地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導致地方文化的獨特性被削弱。相對封閉措施,保持民俗旅游民眾辦,這是抑制民俗同化的有效辦法。這樣保持以地方習俗為主要對象,當地群眾參加經營的相對封閉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體現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樸實感、親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經濟以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刺激民俗旅游動機的產生,帶來更多客源。
3.強調民族地區個人參與,維護居民利益。地方發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地方居民的生活質量。但在民俗旅游開發中,由于過分強調投資方的利益,導致民族地區居民的利益常常被忽略,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為此,建立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機制尤為必要。這樣,既可防止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或商品化,又能造成當地文化、經濟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刺激旅客旅游動機的產生,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實現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尊重當地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居民積極獻言獻策。其次,要充分照顧當地居民的經濟利益,維護其經濟合法權益,并盡可能多地為社區居民創造旅游就業機會。最后,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公共設施和娛樂設施,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樹立民俗旅游品牌意識。品牌就是一種能夠持續給消費者帶來利益的符號,是由一種保證性徽章創造的無形資產。加強品牌建設,實行品牌化經營,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隨著國內旅游競爭的加劇,眾多企業在民俗旅游開發中紛紛走上了品牌經營的道路。可以說,品牌化既給民俗旅游開發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又能有效防止后來者的刻意模仿。
參考文獻:
[1]龍梅贊:湖南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開發探討[J].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28~29
篇7
關鍵詞:民俗旅游業;現狀;對策
0引言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久居在鋼筋水泥城市里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向往山清水秀、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于是,漁業與旅游業交叉的新型產業——“漁家樂”民俗旅游在日照應運而生。它的誕生,拓展了漁業發展的新空間,開辟了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打價格戰等問題。
1發展歷程
1.1萌芽階段日照地區的漁民一直以捕魚為業。由于近年來漁業資源瀕臨枯竭,漁業生產形勢已經大不如前,為增加致富門路,漁民邁出了轉產轉業的步伐,積極自主的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利用現有資源,發展了“漁家樂”民俗旅游。第一個崛起的“漁家樂”旅游民俗村是王家皂村。
1.2發展階段從2000年開始,全區從上到下,人人都參與到旅游的熱潮中,在短短的幾年里,日照的“漁家樂”民俗旅游迅猛的發展起來。其中王家皂“漁家樂”民俗旅游業的發展,對鄰村“漁家樂”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游客市場進一步拓寬,日照海濱已經成為中原地區以及周圍省市游客的目的地。
1.3蓬勃發展階段目前,日照“漁家樂”旅游的發展,為漁民的收入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對社會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發展現狀
2.1發展速度較快“漁家樂”民俗旅游在其項目、內容等方面逐漸體現出她的發展活力與發展前景,呈現出一片可喜的景象。
2.2適應現實消費需求現在日照各旅行社的報價相對較低,日照“漁家樂”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現在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在市場競爭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環境優雅。二是交通發達、通訊較為方便。三是“漁家樂”民俗旅游的收費較為低廉。
2.3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發展“漁家樂”民俗旅游,為沿海的漁民開辟了一條新的致富途徑。
2.4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漁家樂”民俗旅游的發展對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促進了漁村經濟的穩定發展。
3存在的問題
目前存在主要問題有:
3.1盲目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管理①盲目建設缺乏規劃。日照“漁家樂”民俗旅游區總體規劃在執行力度上還很欠缺,在發展上盲目性很大。②無序競爭大打價格戰。目前,日照“漁家樂”民俗旅游的發展速度相對迅猛,有遍地開花之勢。由于組團社的報價較低,轉到地接社時地接社再壓價到漁家,他們之間相互競爭。③政府管理不到位機制不完善。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許多“漁家樂”民俗旅游戶未經許可部門的許可、未接受工商、衛生、消防等部門的檢查驗收,擅自接待游客的食宿,存在相當的隱患。3.2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差設施設備的不完善導致了客源的可進入性、安全、供水、漁家衛生等方面的問題。
3.3從業人員的素質低“漁家樂”民俗旅游是漁民自發創辦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憑借自己對“漁家樂”的理解開展旅游活動,參與經營的漁民,思想解放程度不夠,還存在“小農”經營思想,缺乏長遠發展的意識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
3.4產品單一深度開發不夠目前漁家樂旅游產品單一,娛樂普遍以麻將、撲克牌等傳統項目為主,深度開發不夠[7]。
4對策與建議
作為市、區縣、鄉鎮(街道辦)應建立四級民俗旅游管理體系,為漁家樂旅游工作的開展制定相應的扶持、保障措施或者成立一個“漁家樂”民俗旅游的協會或組織[8],通過協會或組織強化自我管理,行業自律。
4.1加強規劃培訓加大扶持力度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在開發中地方政府主導,其開發速度快,投資效益高。
制定相關政策加強規劃與扶持。各鄉、鎮、辦事處黨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門要從真心實意扶持“三農”出發,研究制定并落實好相關政策,為日照“漁家樂”民俗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創造良好條件。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及運作模式。要促進“漁家樂”民俗旅游進一步健康有序的發展,就要著力提高“漁家樂”民俗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引入外資企業出資企業與漁家合資。要全面深入發展“漁家樂”民俗旅游,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漁家樂的規模,提升“漁家樂”旅游的檔次,使日照市的“漁家樂”旅游向著大規模、高檔次的方向發展。政府就要充分發揮主導功能,聯合一些實力較強和管理能力較強的企業或私有企業,提倡大力鼓勵外資,多渠道多層次的籌集資金,引入外資。加大本地旅游資金的投入,為漁家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2加強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加大資金投入,重點加強道路、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改建的力度。
4.3強化監督引導加強管理機制“漁家樂”民俗旅游的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和引導。
4.4轉變經營理念探索適合的發展道路有關部門應積極組織漁民走出家門,學習外地成功的漁家樂民俗旅游的模式,并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4.5豐富漁家樂旅游產品挖掘內涵一是與教育開發相結合;二是增加科技含量;三是加強食文化的開發利用。
5結論
日照“漁家樂”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通過政府主導,相信日照漁家樂民俗旅游會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篇8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經濟長勢良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也大幅提高。作為民俗旅游資源豐富的大國,只有在節能減排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開發現有的資源,才能不斷推動旅游行業的全面進步。我國的民俗旅游資源不僅包括現存的民俗村落及自然美景還包括現代化的服務等內容。例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西雙版納潑水節等。我國在開發民俗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時常面臨忽略民俗旅游資源本質,重視商業利益而胡亂開發的現象,管理和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本文對此展開研究,以期達到減緩我國民俗旅游資源消亡的效果。
一、民俗旅游資源的含義及特點
民俗是一個民族創造并得以傳承的文化習俗,其包括:社會生活、民間節日、藝術表演等內容,且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特征。旅游資源主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種,而我國當前對民俗旅游資源的研究較少,其主要是指可吸引游客并用于旅游發展的民俗資源。合理的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在滿足游客度假享受的同時也能通過特別的文化內容拓寬游客的視野,給游客帶來風土人情的特殊觀感。民俗旅游資源屬于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類型,其不僅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觀,還有民族的節日、建筑、藝術等內容,極具豐富特性。民俗旅游資源與一般的旅游資源有共性也存在差異性。民俗旅游資源的文化性特點主要表現為文化是旅游資源的動力,其體現在秀美的自然風光中,也由特色的禮儀、宗教表演所體現,是歷史的延續與傳承。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地域性特點,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中將產生不同的民俗旅游資源。民俗旅游資源需要由相應的配套設施做輔助才能向游客表現出最佳的效果,在當地居民的支持下,使得游客積極的參與到民俗旅游活動中來體現其參與性的特點。我國的少數民族眾多,產生的民俗旅游資源也具有多樣性,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二、我國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舉措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可持續發展選擇是我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核心舉措之一。明確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也需要保護的現實要求。開發和保護是相對矛盾的個體,開發民俗旅游資源勢必對其產生一定的破壞,為降低對民俗旅游資源的損壞程度,在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避免開發過度導致的資源商業化現象發生。民俗旅游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在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指導下,采用科學的措施,將文化環境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環境結合起來,有效的展開我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活動。在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時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原則離不開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使得開發資源的各項內容朝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針對期間良好的開發措施,政府部門予以鼓勵和支持。對于違反國家規定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行為,相關部門需要采取相應手段依法懲戒,避免過度開發造成的破壞國家民俗旅游資源現象發生。
(二)強化科學管理制度
對于我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舉措中強化科學管理制度的內容需要在把握民俗旅游資源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走一條循環利用的道路。針對現有的民俗旅游資源,依靠特色的民俗風情發展旅游化方向,對民俗旅游資源中的節慶、宗教、商品等進行系統規劃,策劃出滿足游客需要的民俗旅游項目,提高地區民俗旅游景區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進行針對性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避免重經濟效益輕文化內涵的現象出現。全面了解地區內的民俗旅游資源,打造出創新性的旅游項目,以此提高游客滿意度。科學管理制度離不開部門的審批機制,在開發國家民俗旅游資源時,需要上報旅游及工商部門審批,開具相應報告方可采取行動。在科學管理制度的指導下,培養專業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人才,努力提高民俗旅游景區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通過在職培訓和引進人才等措施為民俗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提供動力支持。
(三)做好宣傳推廣工作
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是有效開發我國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內容,創建出民俗旅游資源的品牌,利用品牌效應吸引游客前來游玩觀光,以大幅提升民俗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民俗旅游產品的經濟價值。開發獨特的民俗歷史活動、民俗宗教活擁扔衛窒钅浚以符合現代化的游客要求。我國特色的民俗旅游資源包括:景德鎮瓷器、廣西壯族的“三月三”歌圩節等,通過良好的資源包裝,為宣傳民俗旅游資源提供展示平臺,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參與其中,是合理開發我國民俗旅游資源的有效舉措。部分少數民族中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政府及旅游部門乃至社會各界的宣傳推廣,通過各大媒體的推銷,打響少數民族民俗旅游資源的知名度,以此促進地區民俗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多樣化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資源來拓寬我國的旅游市場,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經濟增收。
三、結語
篇9
關鍵詞 理性選擇 經濟社會學 民俗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的提出
何為民俗旅游?指的是消費者離開常住環境到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當地消費的行程。而民俗文化的范圍又涵蓋物質民俗文化、社會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三大方面。
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文化旅游之一,能讓游客獲得“新體驗、獲樂趣”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民俗旅游已成為眼下人們娛樂休閑、擺脫生活壓抑的一種方式,同時被政府運用權力資本引導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
2新經濟社會學解釋
民俗旅游大熱是各參與主體理性選擇的結果。造成這樣的熱潮行為選擇的各種因素除了是有個體原因之外,還有就是個體之間互動關系的因素。
2.1造成民俗旅游大熱的幾個重要因素框架
參與主體、環境以及參與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理性選擇角度來看得出民俗旅游不僅是參與民俗旅游眾多主體的個體行為,還是主體之間的互動行為,從而實現眾多參與主體之間利益的相對均衡。那么,參與主體、選擇行為和關系互動就構成了理性選擇中民俗旅游的主要研究對象。
2.2參與主體
可以分成旅游消費者、經營管理者、政府及當地有關人員。行為:對于民俗旅游中關于民俗傳承以及保護開發的問題一直是重點研究對象,也是困擾民俗旅游發展中的一個矛盾問題。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參與主體追求個體的最優行為;一方面是參與主體的行為受到其它條件限制而無法做到絕對客觀理性引發的矛盾。互動行為:當中的參與主體多是根據自己所需所得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決策和行動,但是根據自己利益所得進行選擇的時候往往容易導致結果并非是當初所設想的那般理想狀態,很多時候是一參與主體獲利另一個參與主體受損。不過因此,各參與主體之間行為就會相互牽制,導致不能單單一個參與主體獲得最大利益而隨意采取行動。但通過改變組合間關系,平衡各參與主體的最大利益,還是能得到最大利益化的。通過兩個方面來幫助:一是參與的主通過體價值理性行動而產生社會價值的內在優勢;二是各主體之間實現理想互動。
2.2.1社會價值理性行動的內在優勢
民俗旅游是需要通過對民俗內在價值了解而提出新價值倫理的一個體系活動,實現民俗文化與經濟的結合,才會更長遠的發展。民俗旅游倫理體系中,人是主體,資源是客體;民俗旅游景區是各參與主體的共同客體,而各參與主體之間互相為客體。為此,體現出經濟效益、民俗效益、社會環境效益。
(1)經濟效益。從本質上說,開發民俗旅游就是利用民俗資源從而創造不同以往的享受來滿足游客們的獵奇心理從而獲得經濟收入的旅游。對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利益就是要能有一個高質量的經歷保證,這也是民俗旅游吸引人的地方;對上層管理者而言,也要考慮到管理者的經濟效益,否則很難利用更多投資開發更具特色的民俗資源。因此,參與民俗旅游的所有主體者都只有互相包容、遵守經濟規律才是得以讓民俗旅游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2)民俗效益。民俗效益是民俗旅游最為關注的重點對象。沒有民俗資源談不上民俗旅游,更不可能吸引旅游者們前往消費。民俗資源多依靠景區當地的自然環境或者先天事物,通過當地學者、民間藝人的發掘打造,加上當地政府的投資宣傳的互相配合才能逐步建成一個具有消費價值的民俗旅游景區。但想持續地享有效益就必須學會平衡民俗資源,既適當打造開放又不能過度發掘甚至造假,否則易造成儀式化誤區,降低消費者前往的欲望和口碑。
(3)社會環境效益。民俗旅游可謂是當今最受推崇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形勢,對各個參與主體都會有效益。但總體來說對社會環境效益最為有益,有利于發展當地民俗地區經濟。通過民俗旅游對當地餐飲業、住宿、交通等裙帶關系方面都有經濟推動作用;同時宣傳當地社會經濟環境進行招商引資;利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發展。民俗旅游自然重點在于民俗,民俗資源的吸引力就是刺激旅游者們消費的經濟爆點,當地政府和旅游管理者可以通過開發獨特的民俗資源,不但繼承且宣傳民俗文化同時激勵消費者們愿意花費投資進行保護,又可以促進不同地區民族的文化交流,增進團結,增強凝聚力。
2.2.2各主體之間的理想互動
民俗旅游中三個效益都會對各個參與主體的行為產生較大影響。各個參與主體與民俗旅游的資源景區互為聯系,相互帶動,構成一個個互動網絡環節,來以此達到理想平臺。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俗旅游這樣一個具有復雜因素的旅游互動,在運用理性選擇理論研究時候,就不可只從微觀層面來審視民俗旅游中的各個參與主體行為的規范與否,還應當從宏觀層面來看待參與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和他們遵守經濟神話規范所帶來的各種效益,如此一來,將給民俗旅游帶來更廣闊的研究景象!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斯危德伯格.經濟社會學原理[M].周長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篇10
【關鍵詞】婚俗文化;畬族婚俗;景寧;旅游開發
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是全國惟一的畬族自治縣,是著名的畬鄉、生態之鄉、廊橋之鄉,具有原汁原味的畬族風情、蒼翠浩瀚的森林景觀、秀麗壯觀的溪瀑景觀、神秘動人的民間傳說,是人們理想的游覽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游憩的生態旅游勝地。筆者主要以景寧畬族婚俗文化的開發問題作為研究的切人點,在分析開發特點、開發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剖析其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開發思路,進行相應的策略研究。
一
、畬族婚俗的內涵及功能畬族的婚姻形態、婚姻觀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習俗都蘊藏著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意蘊,對其進行深入的考究不僅可以窺探出畬族文化的深層根源,還可以梳理出畬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畬族婚俗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同時也蘊涵著一種行為文化。所謂行為文化,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介于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問的‘第三種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中創造、傳播、占有、享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人類化活動過程,它側重于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畬族人民在婚姻儀式的舉辦過程中,擁有著許多較為特殊的方式,這些方式有的是直接借鑒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為,而有的則是Et常生活中某些行為的變體,只是這些行為附著上了‘婚姻”二字,從而產生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畬族婚俗在景寧的民俗旅游開發中有以下幾個功能:其一是經濟功能。畬族婚俗是景寧民俗旅游開發的重點項目,特色的畬族婚俗表演為景寧當地旅游經濟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筆者在實地調查時也發現,很多旅游者都是專門來觀看畬族婚俗表演的,而且以團隊為主。其二是調適功能。在畬族婚嫁過程中,個人與血緣群體通過儀式,如‘饋郎禮”、‘哭嫁”等增強了個體對家族的依戀與關聯,使二者關系更加融洽,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大家庭。
同時,畬族通過婚禮,對加強彰顯鄰里的關系與交流、促進團結有很大的好處。其三是文化功能。畬族婚俗有著深刻的內涵,體現了畬族人們傳統的生活文化。通過畬族婚俗的表演,能使旅游者更深入地了解畬族文化的精髓。
二、傳統的畬族婚俗文化
畬族娶親隊伍有‘親家伯”~人(男方全權代表)、‘高媒”一人、‘行郎”兩人(對歌兼抬轎者)、‘車郎”兩人(運送聘禮者)、‘接姑”(提燈接引新娘者,常被稱為‘哧娘”)兩人、抬嫁妝者若干人,并有兩個‘照火郎”(要夜出夜歸)。
若是行‘借鑊嫁”,則還要一位“當門車郎”(代表夫家帶去的廚師)。人員總數要湊雙數(返回亦同),但忌‘18”、‘24”兩數。迎親隊伍在黎明前到達新娘家,獨特而有趣的娶親儀式就開始了。
首先是女方‘攔路”。迎親隊伍到女方村莊附近,即鳴鞭炮報信。女方的‘妻姆妯娌”們聞聲后,即在要道路口用荊棘柴把攔路,設路障數處,阻其通行,等媒人遞上小紅包后,才撤路障放行。
此乃抵抗‘搶親”之為。
第二環節是‘關門迎親”。迎親隊伍行至女方家門前,女方‘妻姆妯娌”們又閂起大門‘對抗”。
媒人等即在門外不停地鳴放鞭炮,女方亦在門內院子對放,像是一場混戰。而后女方門開一縫,男方親家遞上一對小紅包后,才開門讓迎親隊伍進屋。之后便是殺雞灑紅。紅轎抬進入新娘家大廳,女方婚宴的‘動用人”接過男方帶的雞殺之,將雞血灑粘于廳壁、兩棟柱和大門兩框上,然后將雞從轎頂上拋出,俗稱‘淋轎煞”。
第四環節是‘火籠暖轎”。畬族原盛行‘行嫁”(步行),紅轎乃受漢族的影響,其轎全用竹編制,小巧輕便,或云‘竹種鳳凰山”之說。紅轎進門后停于院子一旁,下墊腳盆,轎腳不粘地。轎后還掛米篩、鏡子、剪刀及尺等物以鎮邪,此乃華南一帶相沿的巫術。落轎后,女方‘理事者”用一火籠盛炭火,放置男方從女方取回的火種人種,預示婚后生活紅火、人丁興旺。可能是古人在騷亂時首先保存火種之舉的變異儀式。
第五環節是‘查親舉禮”。男方挑來的禮品置于中堂桌案,點上紅燭明香后,親家在中堂右首,大至小逐一查討招呼女方親屬代表及賬房、廚館等主要理人即分別上堂,被推之‘大邊”(左首)與親家興禮,表示對母系親屬的尊重,畬民稱之為‘高頭嫁女,矮頭討女”。‘殺家伯”若是站錯位置,則被責之‘不懂規矩”。雙雙作揖后各自向對方跨出右腳一步,雙手碰到對方下身,俗稱‘揀田螺”,是父親生殖崇拜的變異遺存,強調父親的血緣地位。
第六環節是‘奉寶塔茶”。迎親隊伍進入女方廳堂落坐后,女方女眷代表首先給他們敬茶,有的地方女眷端給‘親家”的是用桶盤托著疊成三層寶放的五碗茶(上一、中三、下一),要“親家伯”一人接去分送給媒人、‘行郎”與‘‘車郎”,用他們的智慧來為難‘親家伯”。‘親家伯”如何接茶,當有定法,若把碗弄翻了,則不僅要出紅包,還要遭奚落。接著女方男理事亦以盤托酒壺至媒人跟前,問‘‘是行云而來還是騎馬而來”。媒人若說‘行云而來”,行致雨,就要給媒人灌酒;若說‘騎馬而來”,并將小紅包置于盤中,他則口說彩語高興而去。這些都是為難、考驗男方迎親人之舉。
第七環節是‘借鑊”。迎親人用茶、‘脫草鞋”(吃點心)后,行‘領酒水”婚儀的“當門車郎”即端桶盤(上置一對紅燭一刀肉及紅包等)到廚房舉行‘借鑊”儀式。意即女方一應宴度酒菜都自男方挑來,男方廚師“當門車郎”來女方廚師面前作揖,廚師接過桶盤置于灶頭,“當門車郎”先說幾句謙語開場,即念一串謎語式的‘惜鑊”詞,女方‘妻姆妯娌”們多方刁難,若說漏一件要重念一遍。
炊具‘借”齊后,“當門車郎”還殺雞、刷鍋、生火。殺雞時,如果有一滴雞血滴出碗外,就要罰飲.158.一碗酒,女眷們故意左推右推,使雞血灑出碗外。
刷鍋時,女眷們不斷朝鍋里撒糠粉、菜葉等,使之刷不干凈,但‘當門車郎”把肉放下鍋,就不能再撒。生火時設法使之總燒不著,甚至還將火爐管上口抹上炭灰,‘當門車郎”用之吹火,嘴上即粘上黑圈。但“當門車郎”都有辦法對付。這些儀式完畢,‘
當門車郎”雙手平端菜刀與紅包向女方廚師作揖,女方廚師接過菜刀,將刀口調向已方,向‘當門車郎”回禮,即表示愿意代庖,‘借鑊”儀式結束。
第八環節是畬族祖先崇拜的遺俗即‘請祖公”。
女方廚師將三牲祭品和主要菜肴各盛一碗并一包餅干置于祖宗堂前,點起香燭,由畬族師公請女方祖宗來受用婚宴。它與平常祭祀不同的是,酒杯數目要與該姓項數相同。如雷姓是‘大、小、百、千、萬”五項;藍姓有五項,也有‘大、小、百、千、萬、念”五項,則要置六杯酒;鐘姓無‘‘千”項,是‘大、小、百、萬、念”五項。這項數既代表縱向大小輩份的代數,也代表五組或六組包括天神、道教神、師爺神、戰神、狩獵神和祖宗神在內的神團系統。
最后便是畬族婚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長夜對歌”。迎新隊伍到女方家后,女方女歌手先與‘‘車郎”對一陣歌,俗稱‘嚓車郎”。中午后直到第二天凌晨轎子起身,皆是女方女歌手與男方兩‘行郎”對歌。歌的內容大體與婚俗程序相一致,從擇吉日、定親開始,直唱到“紅轎起身”,最后唱《十二生肖》壓歌門,表示對各位客人致謝。。這些歌統稱為‘嫁女歌”。然而在多數場合,女方歌手往往插入一些情歌和賽智歌,以壓倒‘行郎”為勝事。比睿斗智,人們尤喜聽。上席宴飲時,女方來勸酒,必唱《勸酒歌》,準夜半吃點心時唱《點心歌》,均有唱有回,‘行郎”邊吃邊聽邊回,宴飲時仍然歌聲不斷。
值得深思的是,這種傳統的畬族婚俗已經被過度商業化了。畬族婚俗在民俗旅游開發中被作為一種商品來展現給旅游者。婚俗表演的人員基本上不是原住民,大多數是從縣畬族民間藝術團、職業高中等聘用的其他人員,然后聚集在一起,進行統一的排練,呈現給旅游者的畬族婚俗也并非完整,而是截取了娛樂性、商業性較強的橋段,比如迎賓、拜堂、攔路等有商機可圖的環節。此外,這些演員在17I復一日的表演中表現出態度冷淡、缺乏互動性等現象,大大降低了畬族婚俗的真正內涵,導致很多旅游者成為一次旅游消費者,表示不會再來當地進行婚俗體驗了。
三、景寧旅游開發中對畬族婚俗利用存在的問題(一)表演化、舞臺化傾向嚴重畬族婚禮作為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嚴肅性和嚴格的程序。真正傳統的畬族婚俗禮儀一般有十個環節,中間還有很多要注意的細節,其具體細節在前面畬族婚俗的介紹中已經詳細提及。從保護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這些傳統禮數是不能隨意改變的。但當地在開發畬族婚俗旅游的過程中,沒有尊重當地民族婚禮程序,不分場合與內容,只顧眼前經濟利益,片面迎合游客的口味,只選擇畬族婚禮中表演性以及娛樂性強的部分展示給游客,導致畬族婚俗向表演化、低俗化發展。同時,由于婚俗表演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表演而敷衍應付,游客對于這種沒有內涵、沒有真實情感的表演難以產生興趣。從一項對游客在景寧觀看畬族婚俗表演的印象中的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滿意度僅為20%左右,中間態評價(即‘般”)占45%,認為‘‘無特色”和‘‘差”的旅游者占35%。
也就是說,有高達80%的旅游者對畬族婚俗表演評價不佳。作者也實地參與調查過,感覺此類表演只能滿足游客一時的新鮮感,卻形成不了長期的旅游吸引力。
(二)游客對于此類婚俗表演參號l生比較差一般來說,在對婚俗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有兩種普遍的形式,一種是以博物館的形式,以圖片為主,供游客參觀,缺少參與陛;另一種則是婚俗旅游中比較泛濫的模式——婚俗表演,這種模式看似存在著潛在的參與陛,但其實這類表演也僅僅是邀請少數游客上臺扮演新郎、新娘,大部分游客仍然作為觀眾觀看,游客的參與I生比較低。在當地旅游區表演的婚俗文化,一般新娘是由當地居民擔任‘新娘”,邀請旅游者扮‘新郎”來參與表演。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完整的婚俗表演,會要求其他男性旅游者扮演‘赤郎”的角色,除了少數男性旅游者可以直接參與婚俗體驗外,其他女性旅游者和大部分男性旅游者只能作為旁觀者,參與性比較差。
(三)婚俗旅游開發呈現商業化、低俗化特征許多景區在經濟利益的驅。,不擇手段地設計旅游項目,把游客當做‘挨宰”的對象展示的婚俗內容不具有文化內涵和當地少數民族的特色,有些景區甚至胡亂編造,任意杜撰一些婚俗內容。
筆者在實地走訪發現,很多畬族民俗旅游區內的表演者大部分是非畬民,不能真實準確地展現原汁原味的畬族婚俗文化。我們在對當地居民訪談中了解到,其實很早以前畬族居民結婚并非如此熱鬧,新娘都是半夜去新郎家的,而現在當地一般也實行現代婚禮,原住民已很少有采取傳統的畬族婚俗禮儀的了。
四、畬族婚俗在景寧旅游開發中的合理利用建議(一)對于景寧旅游業的定位要合理旅游業在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各地方政府對旅游業的定位就不同。在對旅游地依賴程度很強的地區,旅游業被定位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在對旅游業依賴程度較強的地區,旅游業被定位為重點產業;在對旅游業依賴程度一般的地區,旅游業被定位為一般產業。對旅游業的定位越高,政府對旅游的開發熱情就越高。景寧當地政府已把畬族民俗旅游定位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但資金、技術、管理力量不足。因此,景寧當地政府就以優惠政策為條件,吸引外來的資本、技術、管理資源出現了盲目引資現象,不切實際地追求旅游產品商品化,不加分析地吸引外來文化因子。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資源,當地還把過多的權利外放,甚至包括旅游地開發的決策權。顯然,旅游開發商擁有過大的控制權將給當地政府對旅游地發展的協調和控制帶來困難。
(二)開發商要合理利用畬族婚俗文化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講,開發商在對旅游資源開發時,都會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根本原則,這種對旅游者數量和消費額最大化追求的傾向,既會使旅游者充斥旅游地,又會引發社會消費趨前化,改變旅游地社會的觀念意識、文化心態等,導致旅游地社會文化環境發生太大變化。開發商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開發商打破了旅游地穩定循環系統,為旅游地社會文化環境系統的循環注入了各種物質、文化元素;另一方面,開發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造成旅游地社會文化環境變遷異化。開發商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對當地傳統文化進行商品化包裝,只要有利可圖,一些當地婚俗文化就會成為大量復制的對象。這種用片段時間、片段意向打造畬族婚俗文化從而使景寧畬族當地文化的特殊性與演進過程被忽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原住民要從婚俗文化的開發中獲益民俗旅游地居民受到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不是介入者(旅游者)單方面作用的結果。(下轉第169頁)當地的旅游民族作為與游客接觸的主體人群,他們對于外來文化的態度以及參與旅游活動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旅游地新的旅游文化的形成。事實上,不同的居民對外來文化的反應不一樣,與游客相互作用的效應就不一樣。筆者在深入景寧畬族自治縣調查后發現,景寧畬族原住民特征主要體現在居民參與旅游的程度。景寧畬族原住民參與旅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旅游活動。
在旅游活動中,原住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些畬族居民扮演服務人員的角色,一些畬族居民扮演商品出售者的角色,一些則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有些扮演投資者的角色,有些是集多種角色于一身。不同角色對旅游活動的控制權力不同,關注的利益也不同,分享到的收益也不同,從而也會暴露出一些經濟上的問題。二是參與當地的旅游管理決策。在當地旅游發展決策中,畬族原住民是否參與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會影響他們與當地政府、客商、旅游者的關系。許多旅游地出現矛盾沖突常常是因為在旅游發展決策中未能傾聽當地居民的心聲,景寧在發展畬族民俗旅游時也不例外。旅游地居民被置之旅游決策系統之外,直接導致整個旅游地系統各主體間的不協調,導致當地社會文化影響產生負面效應。三是參與當地旅游收益分配。原住民參與旅游的最終目的是要從中獲得應有的收益。只要在開發展畬族民俗旅游時滿足這三點,畬族婚俗文化的社區認同感就會比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