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轉型范文
時間:2023-03-19 21:0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加工貿易轉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改革開放后,中國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從計劃體制下的“進口替代”戰略,轉變為“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即在資本、技術密集部門繼續實行進口替代的戰略,而在勞動密集部門實行出口導向的戰略,開放部門的主要責任是為進口替代部門引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提供外匯。因此,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是出口創匯。
圍繞“出口創匯”這一核心目標,中國的開放戰略主要在兩條主線上展開,一是吸收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二是鼓勵本土企業擴大出口。在第一條主線上,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建立特殊經濟區、完善基礎設施、對外資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及對外資項目進行篩選,鼓勵出口導向型的項目。一方面對外資項目提出績效要求,主要是本地含量、外匯平衡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對出口型企業(出口超過其產值70%)在所得稅方面給予再減半的優惠。其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實行加工貿易政策。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之際,正值日本和東亞新興經濟體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成本上升而對外尋求低成本生產加工地之時。這些投資項目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其原材料、零部件需要從母國或其他經濟體進口,其產品需要出口。適應這些外資項目這一特點,是中國能否抓住東亞地區產業轉移機遇的關鍵。一方面,中國的進口替代部門仍需高關稅及非產品稅壁壘的保護;另一方面,高關稅等貿易壁壘又會阻礙出口導向型的外資項目進入中國。如何才能既保護進口替代部門,又使出口導向的外資項目在華低成本運作呢?為此,中國政府實行了加工貿易政策,即企業用于加工復出口的進口料件,進口時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1994年之前主要是產品稅,之后是增值稅和消費稅)。這一政策消除了中國的高關稅與增值稅對使用進口料件的阻礙。隨著加工貿易在國內產業增值鏈條的不斷延伸,海關、檢驗檢疫等管理部門不斷改進監管,在通關程序、跨關區結轉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便利化程度,使得加工貿易在全國范圍內發展。
加工貿易對于我國成為吸收外資大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8000億美元。但來華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活動具有特點,世界上跨境投資中,2/3在服務領域,而中國吸收的外資中,71%在制造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我國對外資企業內銷存在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制造業的外資主要是從事加工貿易的,加工貿易出口中,超過80%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貿易政策對于吸引外商投資在華開展出動的重要性。換言之,如果沒有加工貿易政策,中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吸收外資的局面。
中國加工貿易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具有顯著作用。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由于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低下,缺乏國際銷售渠道,因此出口競爭力普遍不強,成為制約其工業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國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實行加工貿易政策,我國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將外資企業在技術、管理、設備、銷售渠道、品牌等優勢與我國勞動力、土地成本、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使我國迅速成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占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加工貿易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新道路。世界銀行前副行長錢納里的“雙缺口”理論認為,制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兩大因素,一是資金缺口,二是外匯缺口。而加工貿易的發展,既可以引進外資,彌補資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加工貿易大大增強了我國出口創匯能力。在過去的30年中,一般貿易長期是逆差,只是近年來才出現順差。加工貿易一直保持順差,而且順差持續擴大,為我國引進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先進設備與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外匯。今天,中國外匯儲備超過1.8萬億美元,雄居全球第一,加工貿易功不可沒。此外,加工貿易在引進新產品、對本地企業的技術外溢、提高本地勞動力素質以適應工業化進程的要求等多個方面,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我國沿海地區之所以脫穎而出,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發展出口導向型的加工貿易。
由此不難發現,加工貿易是過去30年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對外開放戰略的成功實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關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主要觀點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到底是什么?人們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粗略整理,至少有以下五種代表性觀點,本部分將對這些觀點進行簡要的分析。
觀點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將加工貿易轉變為一般貿易。
這一種觀點的理由是:第一,加工貿易出口額包含了進口額,夸大了我國的加工對外貿易額。第二,加工貿易加劇了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加工貿易主要是由東亞幾個經濟體轉移過來的產業下游環節,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從其投資源地進口上游料件,加工后向歐美等傳統市場出口,形成了“三角貿易”。我們對東亞主要經濟體形成巨額逆差,又對歐美主要國家形成巨額順差,我們是美國、歐盟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這種雙邊貿易的不平衡,惡化了我國的外經貿環境。第三,加工貿易是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加工貿易導致的雙邊貿易不平衡,確實會加劇貿易摩擦,但認為加工貿易是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這個判斷未必準確。從1995年開始,中國是被全世界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但是被反傾銷調查的產品里面,90%以上是一般貿易,只有很少的案例是加工貿易。第四,加工貿易增值率低、創匯少。我國的加工貿易處在全球分工的低端,增值率低,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創匯并不少。前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創匯主要就是來源于加工貿易,因為加工貿易有增值,所以有順差。一般貿易多年都是逆差,個別年份有順差。第五,加工貿易產品檔次很低,所以要轉成一般貿易。實際情況是,中國90%左右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都是加工貿易方式,如果拿加工貿易的出口產品和一般貿易比,加工貿易的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均高于一般貿易。所以把加工貿易轉型為一般貿易,絕對是解決不了所謂加工貿易產品檔次低的問題。第六,加工貿易承接了外國“兩高一資”的產業。當時為了吸收外資,確實有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型的項目,但是,加工貿易在環境保護、環境標準、能耗標準、技術水平上,均高于一般貿易,或者換句話說,把加工貿易轉成一般貿易解決不了所謂的“兩高一資”的問題。最后,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存在勞工問題、工作超時、社保不足、工人的權益沒有得到充分地保護,等等,這些問題在某些加工貿易企業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并不是說把它轉型為一般貿易就解決了。因此,把加工貿易轉型為一般貿易,很多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觀點二:加工貿易要實現從沿海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
這一觀點是看到了沿海地區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大大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因此,希望通過實現加工貿易從沿海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促進內陸地區的發展。這一觀點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加工貿易集中在東部沿海的局部地區,帶來了一些土地、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通過梯度轉移可能緩解過度集中的問題。第二,加工貿易這種過度集中,帶來了人口的大幅度流動,大量的農民工從中西部地區進入了沿海地區,帶來了很嚴重的社會問題。第三,隨著沿海地區土地、環境、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勞動密集的加工貿易活動存在對外轉移的壓力,與其轉到越南等其他國家,不如政府加以引導,轉移到內陸地區。因此,近年來有關政府部門著力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確定了中西部31個市、區作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但是,必須看到,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難以成為主流。第一,加工貿易具有大進大出的特性,布局上靠近港口是其內在要求,除了像芯片等物流成本占其總成本較低的商品,我國陸路運輸成本高,大多難以向內陸地區轉移。第二,內陸地區雖然在勞動力價格方面有優勢,但是與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地區在產業鏈方面配套能力差、管理水平較低、勞動生產率低,據一項調查,單位產品的勞動成本,內地與沿海幾乎沒有差異。第三,各地招商引資的競爭中,往往對制造業所用土地有補貼,沿海地區地方政府財力較強,可能比內陸地區提供更多的補貼,因此,對投資者而言,在內陸地區的土地成本未必比在沿海更低。第四,加工貿易對管理效率有越來越強的要求,內陸地區由于開放晚,管理的水平、管理的意識、管理的效率,通關便利化程度通常與沿海地區都有差距。第五,加工貿易所在的地方政府會采取各種措施阻止加工貿易搬離本地。第六,沿海地區本身發展不平衡,如廣東的東西兩翼地區、江蘇的北部地區都與其核心區存在明顯的發展落差,省級政府極力推動加工貿易省內轉移,也會阻止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的轉移。因此,總體而言,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難以成為主流,內陸地區不必也不可能重復沿海地區開放與發展的道路,應該因地制宜另謀開放發展之路。退而言之,即便加工貿易實現了梯度轉移,也不能說就實現了轉型升級。
觀點三:加工貿易從“放養”轉變為“圈養”。
這就是說把加工貿易逐漸地引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內。這一觀點一度很有市場。從國際經驗看,大多數國家加工貿易都在海關特殊區里面。加工貿易跨關區的結轉被認為是飛料走私的一個重要原因。怎么才能看住它呢?就是要把“放養”變成“圈養”,因此批準建立了多個出口加工區。但是,這個觀點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發達國家關稅很低,很多企業無需加工貿易政策,因此,只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實行加工貿易政策,無礙他們利用全球分工帶來的機遇。而中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既要保留高關稅,保護進口替代部門,又要參加全球產業價值鏈,必須大范圍實行加工貿易政策,否則不可能充分利用全球分工帶來的機遇。其次,加工貿易并非走私原因。走私是因為高關稅帶來的巨大利益。從海關查處走私的結果看,利用加工貿易方式的走私犯罪金額與其他方式大體相當,但考慮到利用加工貿易方式走私有案底可查,因此,可以推斷,利用加工貿易走私并不是走私的主要渠道。再次,全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數量巨大,不可能全部進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關鍵還在于通過監管理念、監管體系和技術創新、加強部門間的配合等,提高監管的效率,而不是主要依靠“圈養”。最后,隨著國內市場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企業既要出口,又要兼顧國內市場,出口加工區的政策不適應這種企業的要求。因此,不可能把加工貿易活動全部放到海關特殊監管區中。即使在特殊監管區里,加工貿易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重任。
觀點四:實現加工貿易的主體從以外資為主到以本土企業為主。
目前,外資企業占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85%左右。這一觀點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外資企業具有漂移性。尤其最近這兩年,由于我國沿海地區成本上升較快,一些企業提出要向越南等國轉移,更加劇了加工貿易主體本土化的迫切性。其實,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都具有漂移性。來華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其來源地絕大多數也是“本土企業”,但隨著其本土成本的上升,都遷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國。因此,如果我國的投資環境不利于發展加工貿易,不僅外資企業會遷移,本土企業也同樣會遷移到外國。關鍵是要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這正是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內容。第二,認為加工貿易以外資企業為主不利于搞研發、搞品牌。加工貿易要從OEM到ODM和OBM,要搞研發、要發展自主品牌,這是轉型升級的一個方向。如果在華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是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它的研發主導權不在本土企業,因此難以開展自主研發,更難以發展自主品牌。不過,跨國公司研發活動的國際化是當前跨國投資的一個重要內容,只要我國條件適合,跨國公司是會將研發活動轉移來的。目前我國已經承接了上千家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據有關調查,在跨國公司未來的研發投資目的地中,中國高居榜首。另外,來華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中,相當高的比重是港資、臺資中小企業,其在投資來源地已經只剩下營銷與管理活動,其研發、生產等活動都已經轉到內地,因此,如果這個企業要開展研發,一定會放在內地。總體而言,加工貿易主體的外資化特點,對加工貿易在華開展研發活動并形成知識產權,是有一定障礙,但不是致命的障礙。所以推動加工貿易搞ODM、OBM,即便是外資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不一定非要把它轉為內資。因此,把以外資為主轉成以本土企業為主作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這個觀點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觀點五: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從傳統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升級。
這個觀點乍聽起來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國加工貿易起步時,主要是傳統產品,后來越來越多的是IT企業過來了。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2007年,78%加工貿易出口已經是機電產品了,45.8%已經是高新技術產品了。高新技術產品占比,已經遠高于美國(35%)和OECD國家平均水平(28.5%)。如果這一觀點成立,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早就成功了,不需要再轉型升級了。實際上,如果深入到企業內部去考察,不難發現,很多所謂的高新技術的企業,其產品雖然是高新技術產品,但在華從事的卻多是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活動。所以這個觀點是似是而非的,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沒有揭示出轉型升級應有的含義。
上述五種關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代表性觀點,有一部分有合理內涵,但是又不完全準確。
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與政策
(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臨的新形勢
加工貿易轉移升級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必須將加工貿易放到國際生產分工新格局和我國對外開放戰略轉變之下加以考察,才能準確把握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真正內涵。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IT技術革命和運輸技術的進步,全球分工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最深刻的變化之一,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
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產業,其價值活動均可粗略地劃分為技術與資本密集環節(如研發設計、高級原材料生產、復雜零部件生產等)、勞動密集環節(簡單零部件生產、成品組裝等)和信息與管理密集環節(如市場營銷、管理運營、品牌運作、專業服務、金融服務、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歸為總部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兩大類)。如果一個產業的價值鏈在一國之內展開,由于資本與勞動力的可流動性,會導致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的資本回報率和工資水平趨同,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主要反映的是人力資本構成的差異。因此,其價值曲線是一條很平緩的“U”型曲線(見圖1)。
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的跨國可移動性與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不可跨國移動性,導致全球產業價值鏈與國內產業價值鏈的巨大差異。相形之下,全球產業價值鏈卻是一條深凹的“U”型曲線,原因在于,勞動力跨境流動存在諸多的障礙,導致不同國家之間勞動力工資水平的巨大差異,而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卻可以自由流動,導致資本回報的平均化。這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形成在國際生產價值鏈不同環節的分工,通常勞動密集型的價值環節布局在發展中國家,這些環節的勞動生產率較低,附加價值也較低,而勞動生產率較高的技術與資本密集環節和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則分布在發達國家,從而形成了一條深凹的“U”型曲線。中國臺灣企業家施振榮先生在分析IT產業價值鏈時將這條曲線稱之為“微笑曲線”。發達經濟體在將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其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全球分工格局也因此產生了重大變化,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間分工,變成了價值環節間的分工。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最主要的方向是要提升產業價值環節。
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也正處于調整的關鍵時期。過去以“出口創匯”為核心目標的開放戰略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開放戰略也必須隨著國家發展戰略與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變化而相應的調整。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我國的發展戰略的目標,已經從以往速度優先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創新與效率驅動的發展模式。因此,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外開放戰略也將從以往的“出口創匯”為核心目標,轉變為對內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服務于經濟發展模式,對外則要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以往以“出口創匯”為核心目標的開放戰略中,加工貿易居功甚偉。隨著我國開放戰略的重大調整,加工貿易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轉型升級。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
從根本上說,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為此:
第一,發展上游的零部件配套產業。我國是從最低端加工組裝環節切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近年來增值率持續提高,2007年達到67%(見圖2),但仍然不高。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去向簡單零部件、復雜零部件的設計生產活動延伸,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與本土上下游企業的配套合作,按照國際市場的品質要求與生產管理規范,推動本土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管理,從而提升整體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鼓勵和支持研發,實現從OEM向ODM的轉變:形成自主知識產權。ODM的毛利潤率可以達到30%左右,遠遠高于OEM(10%左右)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從事研發活動的人員,其勞動生產率遠高于從事簡單加工組裝的工人,其工資是普遍勞動密集型工人工資的幾倍到幾十倍,這將大大提升加工貿易的附加價值。
第三,向下游服務價值鏈的延伸。發展倉儲、物流、配送,甚至可以到境外去控制銷售渠道。絕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離岸價和它最后到消費者手里的零售價有相當大的差別,有的都差好幾倍,說明大量的價值是在服務環節里。我國在加工貿易的價值鏈中,目前只分享其服務增值的很小部分,向下游服務增值鏈的延伸,空間巨大。
第四,發展自主品牌。目前我國自主品牌產品占出口的比重很低,在加工貿易中比重更低。國際品牌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但必須認識到,首先,國際品牌的基礎是技術與質量,沒有先進的技術與優良的質量作基礎,這樣的品牌必然只是曇花一現。其次,國際品牌畢竟是少數大公司才有能力發展,并不是所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都能夠發展自主品牌的。
第五,節約利用土地、資源與.能源,堅持節能減排,潔凈生產,保護環境。我國面臨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資源能源短缺問題和土地資源不足問題。一方面,加工貿易的發展,使我國充分發揮了勞動力比較優勢,使我國有能力進口短缺的資源能源,有利于緩解資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土地、環境是不可貿易的,加工貿易要堅持節約利用土地、保護環境的原則,同時也不應發展“兩高一資”的產業活動。
(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要本著“有促有控,以促為主”的原則,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所謂“促”,就是為高價值環節的加工貿易產業活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監管環境;所謂“控”,則是加強對低附加價值或“兩高一資”加工貿易活動的管理,提高其準入門檻。
第一,對國產料件足額退稅。對加工貿易所使用的國產料件給予足額退稅,才能使國產料件與進口料件處于平等競爭的地位。如果不能足額退稅,會導致種種扭曲,一是加工貿易企業可能轉向使用進口料件,從而降低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二是導致國產料件的“境外一日游”現象。目前,由于退稅不足額等原因,“境外一日游”現象日益嚴重,其金額已經超過我國進口第四大來源國,由此導致大量的無效物流成本,造成了極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同時也加劇了我國交通運輸緊張狀況。建立保稅物流園區后,部分“境外一日游”轉變為經保稅物流園區的“境內一日游”,但其對成本的增加以及對社會資源的浪費,仍然十分嚴重。因此,應該盡快對進料加工貿易方式的國產料件實現足額退稅。我國一直對來料加工所用的國產料件不予出口退稅,導致來料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遠遠低于進料加工貿易。未來也應該對來料加工貿易采購的國產料件給予足額退稅。
第二,便利通關,簡化跨關區結轉的手續,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作用,提高監管效率。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活動,對通關的便利性、時效性要求更高,因此,提高通過效率,尤其是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作用,對于吸引高端產業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更新監管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用電子賬冊取代人工賬冊,加強金關系統、金稅系統、金貿系統的聯網與信息共享,加強不同部門間的協調合作,無論對于提高海關特殊監管區還是跨關區結轉的監管效率,均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扶持本國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是全球化進程中配置資源的主體,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無論是開展自主創新還是發展自主品牌,都需要以本土的跨國公司為載體。因此,有必要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戰略與“走出去”戰略相協調,針對制約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約束因素,有針對性地改善政策環境,集政府與企業之合力,加快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
第四,保護知識產權。不少外資企業不愿將核心技術與產業活動轉移到我國,或者不愿意與國內企業開展配套合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擔心其技術外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加工貿易企業的創新活動和發展加工貿易配套產業,均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強人力資源培訓,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目前,加工貿易提供了數千萬個低附加價值的就業崗位,解決了一大批低素質勞動者(主要是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為增加農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貢獻。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需要更高的人力資源相配合。提高人力資源素質,一是要加強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新的勞動力隊伍。二是要加強在職培訓與轉崗培訓,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培訓資源,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持續提供合格的勞動者。
第六,切實加強勞動保護。以往,由于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狀況嚴重,加之勞動保護不力,加工貿易中的普通勞工的報酬是不完整,只夠勞動力簡單再生產的成本。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平衡狀況的改善,新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的保護大大加強。勞動成本的上升,短期內確實會給出口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從長期而言,也是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只要加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把握好勞動成本上升的節奏,加工貿易完全可以避免受到勞動成本過快上升的過大沖擊。加強勞動保護的關鍵,是基層政府相關部門的勞動執法能否到位。
第七,理順資源、能源價格。土地、資源、能源價格過低,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相關產品的過度出口。要充分利用市場力量來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需要盡快推進土地、資源、能源價格機制的改革,由市場機制取代政府管制成為確定價格的基礎力量,通過理順價格,使加工貿易出口中土地、資源、能源成本完整化。
第八,限制和禁止“兩高一資”產品。限制和禁止“兩高一資”產品的加工貿易,符合科學發展觀,也符合中國的國情。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產品目錄,同時,凡是限制或禁止開展加工貿易的“兩高一資”產品,也應限制或禁止通過其他貿易方式出口。
篇2
【關鍵詞】 加工貿易 轉型升級 政府
1. 青島市加工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加工貿易的進出口市場呈現出不平衡合理且相對集中的現象
加工貿易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香港、歐盟、日本、韓國五個國家和地區。加工貿易進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分布格局,使出口極易受相關國家的影響和控制,導致出口極不穩定,貿易風險和摩擦比較大。
1.2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居于主體地位
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居于主體地位,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是外商獨資,經濟結構上屬于“嵌入性的”。這不利于相關技術和管理方式的外溢,而且還面臨外資撤資的風險。
1.3青島加工貿易中存在忽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在青島加工貿易的引進和發展過程中,由于環保法規不健全、政府監管和監控力度不等,對資源和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的輕視,導致一些污染嚴重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產業轉移到青島,嚴重威脅到當地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不利于開拓加工貿易產業的發展空間。
1.4青島市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不利地位
青島企業從事的往往是對零部件或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等勞動密集型環節,產品的增值率不高,對經濟增長、產業拉動能力有限,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及其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青島加工貿易存在著難以為繼的可能性。
1.5青島市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率過低
國內采購率、技術含量比較低,企業自身技術消化、吸收能力滯后。國外企業對國內采購比例低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 國內生產原材料、 中間產品和半制成品的企業技術水平不高, 產品質量不夠高。第二方面,加工貿易企業的進料采購權一般控制在外商手中,他們優先考慮自己國家相關聯企業的中間產品。第三方面,加工貿易政策, 包括免征加工貿易進口產品關稅的政策、免征出口產品增值稅的政策, 往往可以促進加工貿易中間產品進口, 但不利于國內采購。
1.6青島市加工貿易核心技術不強
青島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核心技術不強、相關的配套措施不足,達不到加工貿易企業的要求,因此加工貿易企業更多是依靠國外進口或少數外資配套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利于增加國內市場的采購量,不利于“產業溢出效應”的發揮,不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青島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核心技術不強,相關的配套措施有待于加強。現階段,加工貿易企業技術消化吸收能力的滯后,工人、管理人員的學習能力、生產經驗、營銷理念等方面的滯后性,也成為阻礙了加工貿易產品層次和企業技術水平的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
2. 基于全球價值鏈的青島市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2.1努力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促使制造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制造業內部結構,提升產品檔次,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加快物流環境建設,鼓勵發展倉儲、物流、配送、售后服務,是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為加工貿易的升級提供必要的保障 。
2.2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的國內采購發展
提高本地采購率,可以提高加工貿易的輻射帶動能力,可以帶動下游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延長產業鏈,促進本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政府要要鼓勵企業進行國內采購,給與企業相關的稅收優惠,簡化企業國內采購的相關手續,建立中間投入品市場供求信息平臺,為本區中間品生產經營企業提供稅收優惠、資金信貸支持、市場引導等。
2.3推動內資企業發展,促進加工貿易的主體轉變
外資企業在青島的加工貿易中處于主導地位,內資企業所占份額、創造價值的能力比較弱,其競爭力相比外資企業要弱的多,要改變這種加工貿易格局,推動加工貿易主體的多元化,推動內資企業加工貿易的發展。
鼓勵民營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導,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和平等發展的國內環境,從而促使內資企業加工貿易的快速增長。鼓勵重點的推進國有實力的加工企業與跨國公司公司開展資本、營銷、品牌和技術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融入到跨國公司的采購、生產、銷售網絡中。
2.4進一步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在鞏固和拓展歐美、日韓、港臺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加快對東南亞、中東、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新興市場的開拓,全方位開拓市場。化解出口市場高度集中的風險,認真研究自貿區各國的法律法規、經濟周期產業結構、市場規模、資源布局以及消費者習慣,利用好關稅減免的優惠政策,積極拓展市場。同時要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增加面對化解貿易摩擦的能力,建立解決摩擦的完整的機制。
2.5推進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發展
建立嚴格的企業準入標準門檻,嚴格審核加工貿易企業經營及生產能力,優化出口商品與產業結構,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的生產與出口,為高價值環節的加工貿易產業活動創造更好的政策和監管環境。對生產工藝落后、環保或能耗不達標的加工貿易企業限制其進入區內或要求其整改。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簡化企業轉型手續,降低轉型成本,鼓勵支持企業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道路。
政府要促進加工貿易生產與研發的有機結合,以強大的科研基礎、創新能力來穩定和發展加工貿易,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制造的發展環境。 鼓勵那些產品市場前景好、技術水平高的跨國公司在青島進行加工貿易,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鼓勵企業利用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促進其擴大產品領域,升級其產品結構。
2.6強化政府推動和政策支持,改善軟硬件投資環境
全面提升加工貿易配套服務產業水平和服務管理水平做好促進青島市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及其監督工作,促進加工貿易全方位轉型升級。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強化功能,提高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力。創辦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加工區,如保稅區、高新科技園區等,實現產業集群發展,在規范監管條件下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
為加工貿易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為高成長性加工貿易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嚴格控制進入區內企業的門檻,對低附加價值或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加工貿易活動的管理,提高市內準入門檻;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鼓勵性的產業轉移項目,優先安排供應土地。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金融危機后中國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財貿經濟,2010(4).
[2] 廖涵.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220-230.
[3] 隆國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與政策[J].中國發展評論,2009(1):67-75.
[4] 杜紅梅.論我國加工貿易升級的內涵與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132-134.
篇3
【關鍵詞】文化素質結構 加工貿易 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6-0-02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教育的發展推動著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高級化,改善了我國人力資源的質量,為加工貿易型企業戰略轉型和提高核心競爭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同時由于我國產業結構特別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滯后,發展方式落后,使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民工荒和大學生失業并存是這種矛盾的集中表現。充分利用人才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變化,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加速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轉變發展方式和贏利模式,是我國加工貿易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1 我國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結構變化和供求分析
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科教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得到迅速發展,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得到迅速提升。從2001到2009年,我國就業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7.68年上升到9.5年,就業勞動力由平均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向高中階段文化程度為主邁進。從人力資源增量部分來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10.1年上升到2009年的12.4年,受高中階段以上教育的新增勞動力比例達67%。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約600多萬人,普通高校畢業生約占新增勞動力的三分之一。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到2020年,“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從12.4年提高到13.5年”,其中受高中階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達到90%。
人力資源文化素質供給的變化要求有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的變化,否則,就會導致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結構失衡。目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自2004年以來以來出現的用工荒,從東向西襲卷全國,從規模到范圍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一線員工的短缺成為束縛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瓶頸。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見表1)。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為631萬,按照70%的一次就業率計算,估計有近200萬大學生失業,加上歷年沉淀下來的未就業畢業生,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根據
3 順應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變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超過一般貿易占主要地位,加工貿易的發展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使
我們可以用臺灣宏基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提出的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來描述加工貿易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任何產業鏈都大致包括七個環節:制造、產品設計和研發、原料采購、倉儲運輸、銷售、品牌經營、售后服務,我國的加工貿易恰恰處于產業鏈價值的最低端。同時,我們發現產業鏈中的七個環節對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要求與價值鏈曲線極為相似(圖1)。加工貿易不僅獲利水平低,對資源消耗大,技術水平落后,主要依賴低層次廉價勞動力贏利生存,激化了我國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供需矛盾,與當前我國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升級極不協調,也是造成“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速推動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加工貿易的向高級化,既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政策取向,也是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內生要求。
加工貿易產業升級依賴于供給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是產業第一資源和戰略性要素,人力資源的高端配置具有低端配置無與倫比的性價比優勢,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高級化可以提高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產業的經濟增長率,為產業結構升級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研究表明,產業人力資源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勞動生產率就會上升17%。人力資源文化素質微笑曲線扁平化,會推動產業鏈價值微笑曲線的扁平化(圖2)。
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高級化為加工貿易產業升級提供了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本積累和雄厚的智力支持。我國加工貿易應順應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變化,主動發揮人力資源在產業升級中的巨大推動作用,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積極開發人力資源,不斷積累人力資本,建立良好的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結構戰略互動關系,提高行業競爭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加工貿易產業升級既要積極承接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的轉移,又要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加工貿易,大力培育加工貿易主體。重點是利用我國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結構的新變化,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發揮高級人力資源的性價比的優勢,在加大制造加工環節的附價值的同時,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向產業鏈的上游延伸,開展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向產業鏈下游延伸,開展物流配送、營銷、品牌經營和售后服務,使加工貿易向附加值高的產業鏈轉移,促進加工貿易由oem向odm、obm轉變。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1981年我國的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5億美元,經過三十年的迅速發展,到2012年底,我國的加工貿易從數據上進出口總額為13439.5億美元。1981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7%,但到了2012年,這個比例達到了34.8%。在加工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卻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轉型升級。
二、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
1、加工貿易產品技術水平較低
我國目前的加工貿易技術水平不高,一般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非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的生產技術含量低,在技術研發上及產品營銷上不占優勢。在外資加工貿易企業占主導的背景下,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明顯低下。
2、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低
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產業關聯度小,波及效果差。雖然在具體的案例中,有些地方政府提出了以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但是單單靠帶動是遠遠不夠的,要實現加工貿易的整體關聯效應提升,還需要制定切實有效的辦法。
3、加工貿易監管模式落后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操之過急,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可趁之機瞞天過海。他們以從事加工貿易業務為名,騙領海關加工貿易保稅手冊,將免稅進口的原料轉手倒賣,從中獲取巨大利潤。
4、國際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貿易投資自由化的背景下,隨著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給我國的加工貿易帶來了發展機遇。但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發達國家對加工貿易的高新技術產業仍處于壟斷地位。當前歐債危機仍在不斷發酵,歐盟市場的出口數據明顯下滑,加工貿易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
三、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
在世界經濟的分工中,我國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加工貿易的發展以及轉型升級都面臨著制約的瓶頸。
1、勞動力問題
勞動力資源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比較優勢,同時,也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一個劣勢。我國的勞動力資源雖然富裕,但是勞動力資源主要是簡單熟練的勞動力,接受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不高,接受的職業技術培訓很少,對技術的研發和吸收能力較差,創新能力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隨著物價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勞動力資源也向中西部地區進行轉移,出現“招工難,留工難”的問題,使得加工貿易產品成本和價格也增加,削弱了產品的競爭能力。
2、相關政策不健全
從監管體制上來看,加工貿易的監管政策相對于業務的發展是滯后的,而且由于加工貿易周期較長的特點,所涉及的部門又比較多,在監管上存在監管力不足、監管任務重、監管不嚴等執行上的難度。要想創造一個公平、有序、規范、合理的監管環境,政府部門必須花大力氣,多措并舉,才能克服瓶頸,促進發展。
四、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策略
1、優化提升產業鏈
我國加工貿易在轉型過程中,要優化提升產業鏈,重點抓龍頭企業和龍頭產品,著重抓高端環節,始終抓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目前的加工貿易多處于產業中游,以加工制造為主。在轉型過程中,要積極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內優化升級,向產業鏈上游邁進,提高生產工藝水平,增加技術含量;向產業鏈下游拓展,發展物流產業和配送業務;同時還要發展配套產業,促進零部件和設備制造業的發展。
2、增強創新能力
加工貿易要實現轉型升級,創新能力必須有所突破。加工貿易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的途徑。之前,我國東部的加工貿易企業大多是貼牌代生產(OEM),經過自身科研水平能力的額提高,開始走委托設計加工(ODM)的路線。 作為政府部門,要積極營造創新環境,培育健全研發機構,積極探索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應大力倡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的構建,應以項目為載體,加強技術研發中心的投入和建設,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密切聯系和合作,提高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
3、完善載體建設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要依托各類園區,完善產業鏈和產業配套,培育主導產業集群,提高產出效益,促進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
對于政府部門要優化服務,提升服務質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看不到的手的調節作用,降低企業的成本,如信息、融資、營銷等環節的成本;加快法制建設的步伐,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調整和明確與經濟運行不相適應的政策法規,特別是針對轉型升級權糾紛、利益分配、金融信貸和土地使用權等方面的問題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消除瓶頸制約,緩解用地緊、用工緊、融資緊三大難題。
4、優化區域布局
在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產業轉移梯度的趨勢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趨勢進一步明顯。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借助梯度轉移的大趨勢,優化區域布局。比如我國的中西部,中原經濟區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中原經濟區戰略的不斷深化,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間的差距將會明顯縮小,共同富裕的目標也將穩步推進,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局面將會呈現在人們面前。
五、結論
總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立足于眼下,著眼于未來。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要積極行動,從自身抓起,通過一系列的強有力的舉措,站穩腳跟,加快腳步,完成“蛻變”;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改善環境,積極發揮保障作用,著力促進轉型加快步伐。相信在國際貿易的舞臺上,中國加工貿易的作用會越來越凸顯,越來越有影響力。(作者單位:鄭州交通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懷民.產業轉移、產業升級與內地貿易中心的建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6,(3).
篇5
一、加工貿易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25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就業、推動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7%;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加工貿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04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出口2418億美元,占比55.2%,進口1629億美元,占比39.5%;加工貿易增值率47%;當年創造貿易順差789億美元。多年來,加工貿易累計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貿易順差3942億美元。
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達77.5%,高于來料加工出口2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3.2%,增速分別達到43.5%、16%和53.8%。同時,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也達到76%,高于來料加工進口26.2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2.4%,增速分別為41.9%、9.2%和64.4%。是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1.9%,其中加工貿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到90%左右。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的新機遇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當前,一般制造業已成為全球供給普遍過剩、邊際收益嚴重遞減的成熟技術行業,國際相對價格的剪刀差已從工農業產品之間轉化為知識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發達經濟的優勢已轉型升級到虛擬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我國不是新技術的策源地,而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運營中心,而是中低端技術和產品加工制造環節的供應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在全球占有明顯有利的地位,“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是現階段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通過新形式的加工貿易來提升我國的加工制造能力,為世界大跨國公司提供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管理的配套體系,是加快我國企業“干中學”過程,積累全球化大生產經驗的最有利捷徑。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產品內部的工序或工藝細分化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一個趨勢是隨著跨國公司在空間上把不同的生產環節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建立研發、生產和分銷系統的全球體系,使國內分工轉化為國際分工;另一個趨勢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帶來產業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技術、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間和范圍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性規模效應。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不僅由于“成本驅動”而把采購、加工制造、組裝配送環節轉移到中國,同時由于“市場驅動”而把技術、管理和資金帶進中國。而且,由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主動把區域研發中心、運營管理總部、地區物流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可見,國內市場的充分競爭,是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管理和資金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低生產成本優勢與跨國公司生產以及綜合物流運作能力相結合,就可能形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網絡提供從采購、加工制造、倉儲運輸一直到分銷和售后服務的合作。從發展前景看,全球化不僅可以帶來使中國加工制造能力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把加工貿易升級為綜合優勢的機會,使加工貿易的發展開始新的轉型。
再次,我國目前的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產品或工序上,即主體技術和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我國與印度相比,雖然后者對外開放比我們晚12年,近年來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只接近我們的十分之一,整體經濟實力有明顯差距,但印度近年來通過吸收新技術、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僅在著名的軟件、信息技術咨詢、呼叫中心、芯片設計以及未來的金融服務、工業工程、風險和行為分析以及藥品研發等服務領域為跨國公司提供海外分包業務,從而大大壓低了世界服務業成本;而且在汽車、制藥、化學制品以及資本貨物等領域正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并吸引世界大跨國公司尋求規模化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應當盡快把我國加工制造技術整體升級到中等檔次,而且應加快形成生產和研發、品牌優勢。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貿易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其轉型升級。
三、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
l、擴大加工貿易活動的領域,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作為涉及外資、外貿和國內產業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在吸引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要考核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的情況,鼓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同時,應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國內中小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使更多國內企業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走出去”搞加工貿易。
2、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通過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外資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檔次。要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不斷加快“干中學”和畢業的速度,使加工貿易環節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提升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級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環節,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在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競爭的準入平臺,創造更規范的投資和競爭環境,比優惠政策競爭更重要。
篇6
1.研究背景及意義
所謂的加工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利用進口的原料、零件等,在本國利用生產力和技術進行產品加工,當產品加工完成后,再出口到其他國家,從中獲得相應的附加價值。對于加工貿易,其方式十分多樣,但是不管哪種形式,都能表明加工貿易是一種附加值低的貿易,如果大力開展加工貿易,就會對本國的技術創新造成一定影響。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加工貿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1981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24.8億美元,在2010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到11577.6億美元,可以說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加工貿易雖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如附加價值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從而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升級帶來一定局限。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跨過企業景高技術、高價值的加工制造對外轉移,這就對我國加工貿易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金融危機也給我國加工貿易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Balassa最先對產業內貿易現象進行研究,隨后Lloyd、Grubel等分別對工業化國家產業內同種產品貿易進行了研究。對于加工貿易的研究,在國外并沒有專門的文獻,因為國外的加工貿易都是在相應的加工出口區進行的,因此,國外一般都是對加工出口區進行研究,并沒有對加工貿易進行研究。在國外經濟發展中,趙利濟(1996)提出,韓國在經濟發展初期,外匯量的短缺,使得其將出口當做國家的發展途徑,從而極大的促進加工貿易發展。傅政羅認為,臺灣通過設立出口加工區,扶持重點產業,從而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巴拉薩對韓國、新加坡、臺灣的對外貿易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提出,出口和進口相比較,更容易促進國家走向工業化道路。
在我國,對加工貿易的研究主要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于加工貿易,我國學者呈現兩種觀點,一是對加工貿易進行肯定,認為加工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我國應該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并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鄭衛峰(2001)認為,我國的出口產品,特別是機電產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優勢,應該將這種競爭優勢保持下去。二是認為不應該將加工貿易看做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點,雖然我國加工貿易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其他貿易的優勢也逐漸體現出來,如果只是片面的發展加工貿易,容易引起我國產業結構的不平衡,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弊端。馬春暉(2005)提出,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我國的低成本勞動力、水電氣能源、土地資源都成了制約因素,需要加強一般貿易的發展。劉仁伍(2006)提出,增加一般貿易的發展,是我國調整對外貿易結構的重要手段。
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文獻分析法。主要根據相關的書籍和網絡上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信息、文獻資料等進行分析,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研究,然后進行歸納和總結,是本文寫作的基礎。第二,系統分析法,本文以系統的科學思想,對加工貿易的相關概述進行了闡述,并結合國內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現狀與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情況,分析了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中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策略,從而構建江蘇省特色的加工貿易系統。第三,實證研究法,結合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追蹤其發展情況,通過實證研究、完善,從而提高本文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相關概述
1.加工貿易的內涵
加工貿易主要是指在進行產品加工時,從國外進口部分材料或者全部材料,本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將材料加工成產品后,出口到國外,從中獲得附加價值。對于加工貿易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進料加工,這種加工形式是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在國外購買原材料進行加工,然后將產品銷售到國外;二是來料加工,這種加工形式是本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和國外的企業簽訂合作合同,根據合同規定,本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將國外企業提供的材料加工成產品,然后將產品交給國外企業;三是裝配業務,這種加工形式是本國企業將國外企業提供的技術、元件、設備零件等裝成成品,然后將其交給國外企業;四是協作生產,這種加工形式是國外的企業提供主要配件、部分配件,然后本國企業將自身的配件和國外企業提供的主要配件組配成成品,出口到國外。
2.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工貿易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而關于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也出現了多種理解。關于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有的學者認為可以分為五個轉型、四個升級,其中五個轉型是指外資企業的經營主體轉向內資企業的經營主體、沿海地區的加工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的加工地區、高能耗高污染加工方式轉向低碳生產加工方式、受托加工方式轉向自主創新加工方式、國外銷售市場轉向國內外銷售市場;四個升級是指產品結構升級、發展過程升級、增值能力升級、集聚配套升級。還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可以分為兩個轉型和四個升級,兩個轉型分別是加工貿易轉向一般貿易、境內加工轉向境外加工;四個升級是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價值鏈升級、企業升級。對于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無論是實現產業升級,還是實現產品升級,都是在產業鏈環節中實現,因此,在筆者看來,對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可以重點對產業鏈進行分析。
3.加工貿易的理論基礎
在國際社會中,加工貿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關于加工貿易的理論研究有很多:第一,比較優勢論。亞當?斯密提出,貿易的產生和國際分工在于各個國家的生產成本、勞動生產率存在一定的差別,對于一個國家,會集中生產進口國不具備優勢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的關鍵在于貿易產生的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一個國家的產品具有一定優勢時,就可以在保證投入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在國際上進行分工生產,從而獲得經濟利益。第二,生產分割理論,所謂的生產分割是指,在進行產品生產時,將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活動分成多個獨立的活動,并且這些獨立的活動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進行,在生產分割中,產品制造企業有很多,并且在生產過程中,工序十分專業。一般情況下,用生產分割理論對制造業產品加工進行解釋,更加具有說服力。在加工貿易中,生產分割理論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第三,產品生命周期說,美國學者Raymand Vermon最先提出該學說,他認為產品會經過創新、成熟、標準三個生命周期,對于不同的國家,其產品生命周期存在一定差異,由于各個國家的生產技術不同,從而使得產品在不同國家呈現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樣就為國際貿易、投資提供了可能。
三、中國加工貿易現狀及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以江蘇省為例
1.中國加工貿易的產生、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企業將管理、外貿經營融為一體,政企部分,很難實現加工貿易。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經濟水平有巨大的差異,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產業結構趨同,加上財產包干體制的影響,我國經濟分工一直不合理,這就導致沿海地區的加工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另外,隨著社會的轉型,城鄉矛盾逐漸突出,城市工業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就對發展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多,面對如此緊迫的形勢,我國加工貿易應運而生。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有很多便利條件,首先是我國的國土面積比較大,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和原材料,其次,我國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工業部門基礎比較好,加上我國的海岸線比較長,從而為加工貿易提供了便利的地理環境。在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政府部門積極的制定了各種扶持加工貿易政策,從而使得我國加工貿易快速成長起來。
對于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萌芽階段,主要在1979年至1988年,在這一時期,來料加工在法律上有支持,因此,發展十分迅速。在1980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值為16.6億美元,在198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值已經達到287億美元,其中來料加工貿易達到77億美元。第二階段是積累階段,主要是在1988年至2003年,在這一階段,進料加工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1989年,進料加工貿易出口首次超過來料加工貿易,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快速轉變,加工貿易發展越來越快,與此同時,加工貿易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國家部門開始針對加工貿易進行規范化管理,這就促進了加工貿易的規范化發展,加工貿易的進出口額也不斷提高。第三個階段是提高階段,也就是2004年至今,隨著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同時,加工貿易也帶來一些問題,如東西地區發展不平衡、低附加值、環境問題等,這就對加工貿易的發展造成一定制約,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府提出了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要求,國家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區域分布進行優化,以此促進加工貿易的持續發展。
2.江蘇省加工貿易的現狀
(1)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低端環節
所謂的價值鏈是指,企業在進行進行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過程中的各種活動集合體,企業的價值鏈是在一系列活動中形成的,在分析加工貿易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時,可以利用“微笑曲線”進行,通過微笑曲線能將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附加值形象的展現出來,具體如下圖所示。對當前江蘇省加工貿易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加工貿易主要是將勞動力當做比較優勢參與到價值鏈環節中,在價值鏈的上下游,都是國外企業控制的,其收益是本土企業勞動力的幾十倍。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價值鏈中,江蘇省加工貿易還處于低端環節,加工貿易雖然在增長發展,但是加工貿易的增值收益并沒有增加。加工貿易對江蘇省經濟法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由于江蘇省加工貿易本身的不足,從而使得其在全球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2)外資在該省加工貿易中占主導地位
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江蘇省加工貿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20世紀中期,在我國進出口中一般貿易占主導地位,但是改革開放的深入,使得我國投資環境不斷良好,國際投資越來越多。在近十幾年里,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呈現平穩的增長趨勢,在1995年江蘇省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72億美元,在2009年江蘇省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到1933.4意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5%,下表為江蘇省1995年至2009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示意圖。
江蘇省在發展加工貿易時,外商投資企業起著主導作用,在我國加工貿易中,“三資企業”占絕對主導地位是十分顯著的一個特點,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雖然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良好的帶動效果,但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遠遠超過國內企業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
(3)地區發展不平衡
江蘇省加工貿易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以后,江蘇的蘇州、常熟、無錫等蘇南地區憑借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設施全、加工能力強等優勢,首先獲得外商企業的青睞,加工貿易快速發展起來。和蘇男地區相比較,蘇北地區的初始發展水平比較低,初始產品發展較慢,從而影響到其產業升級速度。江蘇省政府雖然制定了“江海聯動,跨江發展”的政策,引導加工貿易向蘇北地區轉移,但是由于蘇北地區地理位置比較差,產業配套能力不強,從而對加工貿易產品進出口管理帶來很大影響,進而影響到蘇北地區的加工貿易發展。
3.制約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因素
(1)政府層面
第一,體制層次。從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情況看,國有企業的體制問題仍然是制約加工貿易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國有企業的制度并不是很完善,這就導致國有企業在進行加工貿易發展時,沒有掌握時機,成為加工貿易主體,從而讓外商企業成為江蘇加工貿易的主體,這就導致加工貿易中的關鍵技術、經驗停留在國外,在國內僅僅有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通過分析新加坡、臺灣、韓國等的加工貿易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內資企業的快速崛起,使得加工貿易主導權掌握在內資企業中,進而促進了加工貿易技術創新,為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對于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由于國有企業體制缺失,從而丟失了加工貿易的主導權,對于民營企業,由于其實力不足,加上政策體系支持不足,也難以掌握加工貿易的主導權,這就使得加工貿易的主導權落在外商企業中。
第二,政策層次。相關政策不健全、執行力度不足是影響江蘇省加工貿易轉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現有的相關稅收政策,對國內加工貿易企業的國內材料購買有一定的制約,可以說是變相的鼓勵企業從國外購買材料,這就制約了加工貿易企業向上游產業的轉型。對于江蘇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深加工結轉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在新環境下,江蘇省并沒有對深加工結轉的相關流程進行規范,從而影響到江蘇省加工貿易的發展。
(2)企業層面
第一,勞動力。對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可以發現,廉價而充足的勞動力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的貿易保護意識越來越強,貿易堡壘越來越多,同時民工短缺現象也逐漸增多,這就意味著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看,江蘇省加工貿易將會朝著技術水平高、附加價值高的方向發展,對于這些產業生產,必須由高素質的勞動力完成,但是對當前江蘇省加工貿易勞動力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現有勞動力的素質很難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求,這就對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帶來極大的影響。
第二,技術水平。技術水平是影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目前,江蘇省加工貿易技術水平普遍比較低,對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可以發現,在產品設計、零件生產等環節中,都是依靠國外企業的技術,在技術研究、開發方面,江蘇省和國外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調查顯示,江蘇省大中型企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業僅有10.6%,高級技術人才僅有3.56%,產業技術水平的落后,直接造成了江蘇省加工貿易中間產品供應能力增長緩慢。
第三,跨國公司的價值鏈。對于跨國公司,經常會對價值鏈的某個關鍵環節進行控制,從而來對價值鏈中的利益進行主導、分配,在全球價值鏈中,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控制核心技術、核心開發環節、最終產品營銷、品牌等來實現對價值鏈的控制,對于加工貿易其本質是跨國公司為了減少生產成本的一種經營方式,加工貿易的升級轉型必然會受到跨國公司對整個價值鏈控制的影響。因此,江蘇省的加工貿易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必須對跨國公司的價值鏈控制進行分析考慮。
四、中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1.政府層面
(1)政府完善相關政策
要想全面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就需要加強本土企業的發展,不斷提高本土企業的國際分工能力。對此,政府層面應該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提高加工貿易企業的國內采購率,讓更多的加工貿易企業采購國產材料,從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對此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出口退稅政策,對于進料深加工結轉所需的國有材料,也應該實施免稅、退稅的呢過政策,并且政府部門應該提高退稅審批效率,以此提高加工貿易企業升級轉型的資金流動效率。目前,在我國的加工貿易出口稅收監管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一些復雜的貨物,其加工過程中的原料來自國內保稅料件,但這些料件需要根據相關規定進行繳稅,對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監督力度,防止稅款的流失。
(2)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創新
在21世紀,創新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必須從過去的成績中清醒過來,不能沉迷于過去,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淘汰。特別是對于加工貿易企業,我國的加工貿易雖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績,但是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還處于落后階段,因此,加工貿易企業必須加強創新。對于創新,并不一定就能獲得成功,還有可能造成企業衰退,可以說創新是一個風險與機遇并存的現象,對此,政府部門就需要制定有效地政策,鼓勵、扶持加工貿易企業進行創新。首先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知識產權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如果企業的研究專利被其他企業竊取,那么企業的生存就會面臨極大的的挑戰,同時其他企業的創新熱情也會受到打擊,因此,政府應該制定嚴格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保護策略。其次,對于創新風險,政府部門應該給予企業適當的扶持,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3)加強對技術貿易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越來越高,這就造成了技術工人嚴重缺乏的現象。據統計,我國當前具有職業資格證書,并且具有一定水平的技能勞動者在城鎮人口中僅有32%,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高級技能人才在技能勞動者的比例僅有20%,而在發達國家,這兩項數據比值分別是60%、35%。高級技術人才的缺失,嚴重的影響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我國高級技能人才還呈現老齡化的趨勢,高級技能人才青黃不接,從而制約了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對此,我國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培養加工貿易高等人才的力度。需要注意的時,在新環境下,社會發展不是需要只懂理論的人才,更是需要那些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勵職業教育機構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綜合型人才,從而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
2.企業層面
(1)加強國企、民企合作
對于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是需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努力實現的,從當前的情況看,部分民營企業雖然和國有企業在各個領域有深入的合作,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兩者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還存在很大的距離,因此,在新環境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應該加強合作,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的競爭水平。國有企業擁有良好的技術力量和充足的資本,同時在人才方面也比較充裕,而民營企業的的機制十分靈活,善于創新,敢于承擔創新風險,因此,國有企業應該加強和民營企業的合作,兩者共同發展,共同創新,從而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2)提高企業競爭優勢
對于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并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這樣才能為企業的生存提供保障。其次,企業要注重自身技術的創新,從而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價值。從微笑曲線可以看出,處于微笑曲線兩端的產品才有更高的價值,但是微笑曲線兩端對技術有很高的要求,對于現有的加工貿易企業,其發展受到制約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技術落后,因此,加工貿易企業必須在新環境下提高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加強自主品牌的發展。對于創新,并不是閉門造車,而應該走出去,加工貿易企業應該積極的借鑒國外企業的成熟技術,將其引進自身生產中,并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創建出符合自身發展的技術。此外,企業還應該加強經營管理,企業需要立足于市場,從實際出發,做好長期發展規劃,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有很多加工貿易企業雖然能做起來,但是并沒有做大,其關鍵就在于這些企業沒有做好規劃,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市場大多是進口國,因此,拓展其發展渠道顯得更加重要。
篇7
加工貿易的經濟效應體現在多個方面,本文主要從加工貿易對山東省貿易增長及GDP增長方面進行實證研究,探尋加工貿易對山東省經濟發展的作用及趨勢。
1.加工貿易對山東省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分析選取1983年~2010年的相關數據,測算加工貿易對貿易總額增長的貢獻率(加工貿易總額增量/貿易總額增量)、加工貿易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加工貿易出口額增量/出口額增量),以及加工貿易對進口增長的貢獻率(加工貿易進口額增量/進口額增量)。從表的計算可以看出,加工貿易對山東省貿易增長具有積極貢獻。加工貿易對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呈現急劇上升又急劇下降、最終趨于平穩的趨勢。以1998年為分界,1998年之前的貢獻率先是急劇上升而后急劇下降,轉折點出現在1996年,當年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增量超過了貿易出口額總量的增量;1998年之后,貢獻率相對穩定,并出現了下降趨勢。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山東省加工貿易出現負增長,可見加工貿易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雖然2010年和2011年山東省加工貿易逐步擺脫危機影響有所回升,但對出口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仍較危機前的水平有所下降,亦可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外,山東省加工貿易也亟需轉型升級。
2.加工貿易對山東省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前文通過表格和圖形的形勢分析了1993年以來,山東省加工貿易對山東省對外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及其變化的趨勢。下面本文試圖通過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山東省加工貿易對山東省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以求得到山東省加工貿易與山東省經濟增長的關系。
(1)模型構建Frankel和Romer(1999)以貿易引力模型為研究工具,針對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機制作了研究。李劍和沈坤榮(2003)在Frankel和Romer上述研究基礎上,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我國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機制進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結合李劍和沈坤榮的借鑒經驗和閆國慶和孫琪等(2009)運用的單變量分析方法,并采用AR(2)模型對序列相關性進行修正,利用山東省加工貿易數據和山東省經濟增長的各項數據來對山東省加工貿易與山東省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機制做出相應的研究。假設變量:加工貿易總額為PT,加工貿易出口額為PE,加工貿易進口額為PI,建立以下模型:其中,ai為方程3-i的常數項,bi為方程3-i的解釋變量系數,^μi為方程3-i的隨機干擾項,包含著除了加工貿易總額、加工貿易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之外的影響GDP增長的因素。
(2)變量解釋考慮到山東省加工貿易和山東省經濟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準確性,以及根據統計分析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文按照通常的做法,選用山東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加工貿易出口額和加工貿易進口額來便是山東省加工貿易的發展狀況;選用山東省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來表示山東省經濟的增長水平。為了得到平穩序列,鑒于山東省加工貿易及山東省經濟發展較快且有波動,分別對四個變量取自然對數,可以消除變量之間的異方差性,使得變換趨勢線性化而且不改變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被解釋變量LnGDP和解釋變量LnPE、LnPI、LnPT的數據樣本觀察數據均為1992年~2012年,共21組。原始數據均來自于山東省統計信息網站和《山東省統計年鑒》。
(3)計量結果利用樣本數據觀測值,對方程(3-1)、(3-2)和(3-3)分別進行回歸,即使用山東省GDP的對數對山東省加工貿易總額的對數、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額的對數、山東省加工貿易進口額的對數分別回歸,并采用AR(2)模型對序列相關性進行修正,結果如下:對于方程(3-1-2),變量在2%的顯著水平上通過t檢驗(自由度為19,顯著水平為2%的臨界值為2.539),擬合優度(含調整后)明顯提高,通過對新的殘差序列^εt進行Q-檢驗(直方圖)得出修正后的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關性。因此,用AR(2)模型修正后的回歸方程的估計是有效的。方程(3-2-2)的變量在1%的顯著水平上也通過了t檢驗,擬合優度(含調整后)也明顯提高,Q-檢驗(直方圖)表明新的殘差序列^εt不存在序列相關性。因此,用AR(2)模型修正后的回歸方程的估計是有效的。對于方程(3-3),經過嘗試,也采用AR(2)模型進行修正。經運算得到如下回歸估計結果:(4)ADF檢驗經過對LnGDP進行單位根檢驗,LnGDP是非平穩序列。然后對LnGDP的一階差分(用DLnGDP表示)進行ADF檢驗,在不含時間趨勢和截距的情況下,ADF檢驗值均小于臨界值,因此拒絕零假設,LnGDP的一階差分為平穩序列。按照同樣的思路對lnPE、lnPI和lnPT進行單位根檢驗,lnPE、lnPI和lnPT在含時間趨勢和截距、含截距、無時間趨勢和截距都不平穩,在嘗試三者一階差分時,DL-nPE、DLnPI和DLnPT均在5%和10%的顯著水平下顯示平穩,DLnPE、DLnPI和DLnPT均是平穩序列。(5)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上面的ADF檢驗為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提供了前提。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下表)可見,在5%的顯著水平下,在滯后階數為2和3時,LnPE、LnPI、LnPT均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而在LnGDP不是LnPE、LnPI、LnPT的格蘭杰原因。3.研究結論通過分析加工貿易對山東省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及其變化趨勢、加工貿易對山東省GDP的影響,得到如下結論。第一,山東省加工貿易的發展對于山東省的貿易增長具有重要貢獻。加工貿易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經歷了1998年之前的大起大落到1998年之后比較穩定再到2008年以后出現大幅下降,最后在2012年出現了負值,可見山東省加工貿易對山東省貿易增長的貢獻逐漸減小,亟待轉型升級。第二,在長期內,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山東省加工貿易進口及山東省加工貿易總額分別與山東省GDP呈正相關關系。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顯示,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山東省加工貿易進口及山東省加工貿易總額都是山東省GDP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可見山東省加工貿易對山東省GDP增長具有重要貢獻,即通過資本與技術積累、提供崗位促進就業等方式發揮對山東省經濟的促進作用。
二、山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路徑
加工貿易為山東省的對外貿易乃至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山東省加工貿易仍然處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位置,即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裝配加工的環節,需要進行轉型升級。漢弗萊和施米茨在2002年提出了依據全球價值鏈的產業升級的四種模式:工藝流程升級(ProcessUpgrading)、產品升級(ProductUpgrading)、產業功能升級(FunctionalUpgrading)和鏈條升級(Inter-sectorUpgrading)。基于此,本文從企業層面和產業層面提出山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路徑。1.企業層面轉型升級的路徑對于山東省加工貿易企業而言,無論從規模還是產品產業機構,都還處在相對落后的地位。在企業層面來講,其轉型升級的路徑應該是:工藝流程提升:從簡單組裝到復雜組裝到關鍵零部件的制造再到原材料的生產。產品提升:通過研發出新產品、引進新產品或者對現有產品進行創新改進,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移向更先進的產品生產線,增加產品的單位價值。功能提升:創立自有品牌,進行自有品牌的研發、設計和生產。覆蓋產品的研發設計、物流售后、營銷渠道、品牌推廣等環節,重新組合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產品附加值。或者進行環節跨越,放棄現有功能直接轉向利潤回報比較高的功能環節,改變企業所處的價值鏈中的位置。鏈條提升:在穩固了現有產業價值鏈的基礎上,向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利潤回報的相關價值鏈條提升。2.產業層面轉型升級的路徑———價值鏈延伸向價值鏈上游延伸:增加山東省加工貿易企業在省內、國內的原材料的采購力度,提升山東省加工貿易的原材料國內采購率,培養與優勢產業相配套的上游原材料供應產業。向價值鏈下游延伸:培育與加工貿易產業相關的下游產業,重點扶持建設倉儲產業、物流產業,建設物流配送中心等大型的相關產業。大力培養營銷人才、大力支持營銷產業發展。同時,調整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的資本結構,加大內資企業在山東省加工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提高山東省加工貿易企業在原材料采購及產品配送、銷售等環節的控制權,更多參與產品研發、渠道建設及品牌營銷等環節,提高加工貿易質量。
三、山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加工貿易在山東省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由于目前山東省加工貿易對低廉勞動力和大量資源消耗的依賴,迫切需要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第一,整合加工貿易資源,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整合現有加工貿易企業資源,通過重組、聯合、兼并等方式逐漸形成山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加工貿易的大企業,培育其核心競爭力,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山東省加工貿易轉型發展。并完善相關政策,健全海關、稅務、檢驗檢疫等各部門的協作機制,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加工貿易效率。
第二,促進技術進步,推動工藝流程提升和產品提升。鼓勵山東省加工貿易企業自主創新,通過企業自我籌建或與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中心等模式,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企業自主創新相結合,增強企業對創新技術的應用吸收能力,提高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
篇8
[關鍵詞]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
我國的加工貿易是與改革開放同步啟動的。由于我國注意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8319億美元,增長333倍。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國GDP的19%,其順差增量拉動我國GDP增長近1.5個百分點。2007年上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4409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比重達45%。不用置疑,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近年來一個重要的增長極,為國內企業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渠道,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制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的轉變,使我國形成了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制造業平臺。然而,在肯定加工貿易促進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越來越突出,有待解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一、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
首先,加工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而2007年1~7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已達5238.3億美元,增長18.5%,其中,出口3267.3億美元,進口1971億美元,加工貿易項下的貿易順差為1296.3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354億美元。
其次,加工貿易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的優化主要表現在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過去十年, 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企業來華從事加工貿易, 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高。而高新技術產業對外貿易更是以加工貿易為主, 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二、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加工貿易增值率增長緩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有上升的趨勢, 但其增值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增值狀況并不理想。隨著我國加工貿易中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貿易的增加值從理論上說應該不斷增大。但事實上,我國加工貿易整體附加值的增長非常緩慢,甚至某些部門出現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趨勢。僅有的部分高科技產品也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率低的問題。在整個加工貿易價值鏈中,我國企業從事的往往是零部件和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等勞動密集性環節,加工貿易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
2.加工貿易與其他產業間的關聯程度低
我國目前開展的加工貿易, 最突出的特點是“兩頭在外”和“大進大出”。整個產業鏈中, 我國僅以廉價的勞動力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參與加工貿易, 而原材料、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技術、品牌、管理模式、資金以及營銷網絡等附加值高的生產要素基本是跨國公司從國外市場上配置的。許多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僅僅是利用優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 一些行業和項目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因此,加工貿易對國內其他產業缺乏前向或后向的帶動作用,尤其是對中上游產業, 如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帶動作用小,因而很難實現產業結構的改變與升級。
3.加工貿易主體結構失衡
近幾年來, 外企進出口額平均占比超過75%,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 表現出加工貿易的主體結構失衡。這種主體結構反映了本土企業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導致加工貿易的產業配套行為多在外企間進行,產業帶動效益和技術外溢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4.加工貿易區域結構分布不均衡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地區間很不平衡,東部地區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當前,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迅速發展以及生活費用的不斷提高,勞動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力優勢開始削弱。如果不盡快解決我國加工貿易結構分布區域上的巨大差異,發掘我國勞動力潛力,并實現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在加工貿易中的勞動力優勢將很快喪失。
三、促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要解決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使其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增值率和自主研發能力,增強加工貿易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能力,必須促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1.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提高技術開發和產品設計能力
根據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 各國應該將自己具有相對優勢和密集使用豐裕要素的生產環節安排在國內, 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然而, 在國際分工中一國具有的比較優勢將會隨著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動態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資源優勢(主要是指成本優勢)逐漸弱化, 而資金、技術等優勢將不斷加強。因此, 我國應向具有研發、設計功能以及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高端產品邁進, 加強本地的知識產權保護, 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設計中心,加強與本地大學和科技中心合作, 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快對國外先進生產的技術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創新, 提升企業從事OEM (委托制造) 配套能力,努力向ODM (委托設計制造)和OBM (自主品牌加工制造)發展, 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具有廣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2.向產業鏈下游延伸, 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和配送業務
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過程中, 我國加工企業不僅要提升加工制造、裝配、檢測、包裝等非核心價值環節的能力, 還需具備應用性研發、工藝、外觀設計、物流、供應鏈管理以及附加服務等更加系統化的功能,加工貿易價值鏈向下游產業延伸是今后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方向, 以保稅區轉型和建立保稅物流園區為中心, 發展國際采購與配送中心業務, 促進現代物流發展速度和屬地配套服務能力, 這有利于提高加工貿易的附加價值, 也有利于提高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競爭力。
3.鼓勵本土企業積極開展加工貿易, 調整加工貿易的主體結構
逐步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特別是糾正一些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奉行的“外資優于內資”的觀念, 避免“內資給外資讓道”的現象;鼓勵和引導本土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從政策傾斜、資源和信息的提供、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扶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尤其要鼓勵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識產權型民營企業進入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提高同國外企業的產業配套能力, 促進我國內資企業生產能力和自主開發能力的提高, 使本土企業更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
4.大力推進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 調整加工貿易的地區結構。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資源稟賦情況,針對東部地區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不斷上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將逐步削弱的趨勢,可以逐步將其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既有利于東部地區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又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地區的就業, 滿足西部地區現階段數量型經濟增長的需要。政府應加快中西部地區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根據中西部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 有針對性地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大力承接東部地區中低端產業的轉移, 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東部發展高端加工貿易, 中西部地區發展中低端加工貿易的地區結構, 促進加工貿易的協調發展。
5.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促進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國家應該強化產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 實行加工貿易產業評估制度, 向高端產業環節升級, 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對一些加工程度不高, 技術含量不大、附加值低, 特別是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環境污染的項目, 要制定禁止或限制政策,對符合標準的加工貿易項目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加工企業為國外品牌制造商提供研發設計和國際營銷等更高層次的合作, 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整合延伸, 增強產業配套能力, 應用高技術對傳統輕型加工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實現加工貿易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國輝: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機制的研究[J].經濟管理,2007.8
篇9
目前,加工貿易仍舊是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變具有重要意義。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由于勞動力的優勢,在全球加工貿易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很長的一個階段內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然而,隨著全球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發展,全球化分工的層次也變得更加精細化。過去,我國所從事的低端產品簡易加工貿易以及不能實驗當下國內外的發展形勢了。這就要求我國的相關產業自身針對自身的發展狀況,制定相應的轉型對策和升級措施,促進我國加工貿易再次取得國際化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
加工貿易;全球化;轉型;升級
在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國家沿海地帶的某些城市作為改革的試點城市來承接發達國家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是發展輕紡和機電等產業的加工貿易。并且,在隨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直獲益的,不僅加快了該區域內的經濟繁榮,而通過外資和先進技術的引入推動了我國的產業發展。在那個時期,這項策略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加工貿易所帶來的出口總額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的貿易形勢。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由于總體的實力的增強推動了勞動力成本的加大,過去的優勢不在明顯,加上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我國持續了30年左右的加工貿易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并在2009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一、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及問題分析
通過對我國目前的出口產品構成狀況來看,在21大類的出口產品中有14類產品的貿易競爭力系數大于零,主要是工業制成品。從這一數據來看,我國的加工貿易產品大多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反應了過去我國利用勞動力優勢的發展策略。而對該數據的同比來看,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也朝著技術密集型不斷發展,其中華為手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然而,我國加工貿易主要是集中在工業企業,在農業和服務業的投資相對不足,這是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的。而且,這一階段的加工貿易產業之中,我國的企業相對來說仍處于產業鏈條的較低端,大量的價值往往被外方所獲得,這也使得我國的加工產品增值系數低,近年來一直在1.2~1.5之間徘徊。最值得注意的是外商通過淘汰機型和技術的投資,將污染重工業轉移到我國境內,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總體來說是不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
二、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策略分析
1.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對不同轉型升級戰略的分析,不難發現,企業的轉型和升級的成績差異性往往會在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中得到集中的體現。資源轉向型往往能夠比較成功的企業往往會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稅收和貿易額,并且不斷的加速產業鏈縱向延伸,提升產業的凝聚力。而資源聚焦戰略則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人力資源,實現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上的提升,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增速和資源利用效率。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根據當地的發展狀況和預期,對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和扶持政策,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和升級,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積極引進民間資本通過對我國加工貿易歷史和現狀的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的民營企業在加工貿易產業中具有更大的相對優勢。因此,目前活躍于加工貿易產業的國有企業有比考慮引入民營資本,充分發揮民營資本在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提升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運營效率,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3.努力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在過去一年時間里,我國提及次數最多的便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扶持,這也說明數量和比例龐大的中小企業開始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這也分體現了其在市場經濟中的活力和動力。然而,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卻并不具備站上國際化舞臺的實力,因此,我國也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堅定以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為主。通過對價值鏈條的設計,對細分的市場進行專業化的分析和研究,堅持以客戶需求為核心,提升細分市場企業營銷能力。最后,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企業戰略眼光,制定遠期的發展規劃,防止因為當下利用而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傷害。除此之外,還需要企業在運營中貫徹企業的戰略目標,加大科研和創新投入,通過技術和服務的優勢來提升核心競爭力,保障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在過去30年間的經濟發展中,我國的加工貿易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并且逐步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然而,近幾年來受到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的印象,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卻需要面對很多的難題,也迎來了不斷下滑的困境。現階段,唯有通過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提高我國企業的總體競爭能力,配合相應的融資和扶持計劃,幫助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轉型和升級,從而對國際化的舞臺進行再一次的沖刺,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方婷婷.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6,03:185-186.
[2]張璇.中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研究[J].價格月刊,2016,02:90-94.
[3]本刊記者.轉型創新促進我國加工貿易做大做強[J].中國經貿導刊,2016,05:1.
篇10
關鍵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結構優化
一、深圳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概論
1.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
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首先需要對其內涵進行準確描述,解決當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概念籠統含糊的問題,以便在工作中能夠確定哪些企業、哪些行業屬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范疇。明確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明確了轉型升級的主體行為,才能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扶持性政策和限制性措施。
不同的地域與行業,對于轉型升級也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徑選擇。根據深圳市的經濟發展規劃,其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產品加工由低端轉向高端,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產業鏈向中下游延伸,讓產品研發設計、品牌創立、產品制造和營銷參與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三是經營主體向多元化轉變,使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四是市場軸心由國外轉向國內,以內銷的增量帶動加工貿易整體的發展。
2.加工貿易在深圳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開放經濟三十多年來,深圳加工貿易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產值和增值率逐年提升,在當今外向型經濟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推動深圳地方經濟的發展
近些年來,深圳的加工貿易在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利用海外需求帶動本地方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如今良好的經濟環境下,外商在深圳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資金與技術的注入,地區加工貿易的增值環節不斷拓展且呈現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使得其配套產業也蓬來,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深圳以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
(2)促進了深圳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進步
在貿易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企業的產業升級與轉移步伐加快。深圳把握住新一輪的全球性產業轉移的機遇,把外國的高新技術融合到生產勞動中,力推深圳總體產業升級,加快工業生產現代化的進程。在加工貿易出口產品中,往海外輸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比例逐年遞增,出口數額也在穩中上升。加工貿易在生產結構上的優化帶動著相關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對深圳產業結構升級調整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深圳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的現狀
全球性的產業大轉移和國內良好的經濟發展,為深圳加工貿易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優越的發展環境。自深圳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以來,其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加工貿易仍是深圳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
深圳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使傳統意義上的加工貿易有了質和量的改變。2013年,深圳加工貿易出口1360.18億美元,占全市外貿出口的50.12%,對全市GDP的增長貢獻率近35%。雖說,近年來深圳市一般貿易的增值較快,在2014年第四季度其產值一度超過加工貿易,但加工貿易的進出口總額依然占深圳全市進出口額的四五成,加工貿易仍然是深圳工業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
2.貿易方式結構不斷優化
在深圳加工貿易不斷發展的同時,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出現此消彼長的趨勢,來料加工出現相對萎縮,進料加工已經成為加工貿易的最主要形式。截止到2014年11月,進料加工貿易額達到1300.1億元,占深圳加工貿易的比重達到97.46%,同比增加了15.5%。2014年11月來料加工占深圳加工貿易的比重僅為2.54%,且呈現進一步的下降趨勢。進料加工的興起,也使得出口額的增加,近兩年,深圳加工貿易的出口占明顯的主導優勢,其數值遠超進口值。
3.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深圳加工貿易企業出口的產品結構逐漸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轉向高新技術密集型。據統計,2012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達25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2.45%;其中出口達到1412.2億美元,同比增長13.16%。近年來,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產品出口額連年創新高,預計201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規模逾1萬億,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超過5000億,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4%以上。
4.逐漸開始形成自有品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深圳加工貿易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積累起了一定資金和技術實力,部分企業開始加大了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同時也取得不錯的成果。現今,深圳已擁有集研發設計、零部件制造、整機集成、檢測檢測和批發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的手機產業鏈。深圳手機產業已經從“山寨”轉向“名牌”,華為、中興、步步高等國產手機品牌已經有了一定的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也取得了比較好的發展空間和品牌影響力。
目前,深圳市加工貿易企業中委托設計和自有品牌比重超過65%。據相關數據統計,2012年加工貿易的企業設立各類研發機構已達1519家,研發人數達到9.1萬人;認定為市級技術中心的加工貿易企業從2008年的55家增加到2012年的180家。
三、深圳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企業缺乏轉型的動力
雖然近幾年全球經濟回暖,但有些加工貿易企業又重走老路,他們所做的還是那些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可言,沒有競爭力的生產活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部分中小型企業都通過打價格戰來獲得訂單,企業的利潤率一般不超過10%,有些可能只有5%甚至更低。企業微薄的利潤,企業維持自身的生存都是個大問題,更別說還搞什么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了。
2.對外企依賴度高
加工貿易對外依存度是指加工貿易對外資企業、國外技術市場的依賴程度。外資的加工貿易,使得生產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料、件嚴重依賴從國外進口。在采購料件方面,深圳近一半加工貿易企業所采購的國產料件的比重低于25%,60%左右的加工貿易企業采購不到25%的國產機器設備,而在核心部件的采購幾乎全“洋貨”。上游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下游銷售渠道是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但就是這關鍵的環節,卻是大部分深圳本市加工貿易企業的軟肋。企業要想實現轉型升級,必須先得走出靠著“洋水”生活的陰影。
3.自主研發和自創品牌方向延伸程度還需提高
從目前情況看,深圳市加工貿易整體水平上仍處在產業鏈的低端環節,盡管有少數如艾美特、比亞迪等具有自主品牌研發創新的能與外企抗衡的加工貿易企業。深圳70%的工業產值來自于加工裝配性質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的整體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到發達國家的20%。
4.海外市場結構需要進一步完善
深圳加工貿易出口量每年都有數以千億計,但出口量較大的企業大都是由外商投資的,海外市場長期由外商把持,而內資企業出口基本上都要通過外批發商作中介,本土企業的海外營銷能力很難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就難以順利參與產業鏈下游增值環節中去。深圳加工貿易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香港和歐美日地區,雖然,2010年以來,和東南亞的加工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但只限于個別國家,且出口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所占市場份額還是很小的。加貿企業的海外市場還有待去滲透去開拓。
四、深圳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策略探索
1.市場營銷的創新運用與升級
為扭轉這劣勢,深圳加工貿易應該努力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平臺,將開發設計營銷網絡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繞開中間商環節,變間接加工為直接貿易,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優勢。
2.貿易產業鏈的整合延伸與配套物流發展
加工貿易價值鏈向下游產業延伸是今后加工貿易發展的趨勢,這對深圳物流配送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這發展要求,深圳需將現行保稅區轉變為自由貿易區,建立一個區域物流園區,賦予區內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發展國際采購與配送業務。進一步優化現有鹽田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的功能,為周邊地區的產品展銷、引進國際資本、參與國際轉包和吸納國際生產要素轉移提供平臺。
3.集群化發展與轉型升級
推動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的整體升級,要著眼加工貿易產業園區的建設,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速產業集群內產業組織與運營模式創新,加速橫向、縱向和網狀企業的整合。建構集群間企業信息化,串聯產品上下游的生產工廠,合理調整產業集群結構,避免同質同構現象和區域內低成本導向的惡性競爭,實現產業集群的聯動發展。
4.完善促進轉型升級的政策制度
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時間長,風險高。單靠加工貿易企業自己的力量難以推動有效的轉型升級。此時政府應充當引路者的角色,以政策來指引和扶持企業的轉型升級。
(1)完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扶持基金制度
深圳市設立的加工貿易企業專項扶持資金,重點對加工貿易企業引進先進技術以及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打造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自主研發和自主品牌出口給予獎勵和支持。但當前申請扶持基金的門檻較高,要求加貿企業年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且僅限于從事高新技術及技術開發型企業,讓正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可望而不可及。政府應該改變申請扶持資金的條件,讓真正需要這資金的加工貿易企業得到資助,提高資金運用的質量和效率。
(2)解決長期困擾加工貿易企業發展的融資問題
政府應當發揮其職能,鼓勵地方政府充當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重要角色,建立出口企業的融資擔保基金,同時推動銀行加大對加工貿易企業的信貸支持,降低信貸門檻,尋求科學、合理的信貸模式。
5.走“綠色節能”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消費觀念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主張,已經成為全世界各領域人士的共識。順應這一潮流,深圳加工貿易企業要走綠色營銷之路,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擺到首要位置上。
參考文獻:
[1]陳紅泉.經濟全球化下加工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對深圳的影響[J].經濟前沿,2004(Z1).
[2]陳秋霞.加工貿易初認識[J].中國海關,2012(08).
[3]厲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利用自貿區優惠政策問題研究[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