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30 14:38: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典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2、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3、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有一個媽媽把一個橙子給了鄰居的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便討論起來如何分這個橙子。兩個人吵來吵去,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由一個孩子負責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選橙子。結果,這兩個孩子按照商定的辦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去了。
第一個孩子把半個橙子拿到家,把皮剝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機上打果汁喝。另一個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來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從上面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們各自得到的東西卻為物盡其用。這說明,他們在事先并未做好溝通,也就是兩個孩子并沒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沒有事先申明價值導致了雙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場上的公平,結果,雙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談判中達到最大化。
如果我們試想,兩個孩子充分交流各自所需,或許會有多個方案和情況出現。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遵循上述情形,兩個孩子想辦法將皮和果肉分開,一個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個拿皮去做烤蛋糕。然而,也可能經過溝通后是另外的情況,恰恰有一個孩子即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這時,如何能創造價值就非常重要了。
結果,想要整個橙子的孩子提議可以將其他的問題拿出來一塊談。他說:“如果把這個橙子全給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還了”。其實,他的牙齒被蛀得一塌糊涂,父母上星期就不讓他吃糖了。
另一個孩子想了一想,很快就答應了。他剛剛從父母那兒要了五塊錢,準備買糖還債。這次他可以用這五塊錢去打游戲,才不在乎這酸溜溜的橙子汁呢。
篇3
零頭價格的尾數究竟定到哪個數上比較合適?對此,國外的市場學家曾有專門研究。在美國,認為5元以下的商品,尾數定在“9”較為合適;5元以上的商品,尾數定在“5”最佳。在我國,一些有經驗的商品經銷人員認為:價格尾數定在“7”較易為消費者接受。可見價格中大有學問和藝術。
打仗也好,談判也好,暫時的退卻是為了將來的進攻。這是退與進的辯證法在商戰中的運用。以下五個價格戰中的經典故事,或許可以給商戰中的朋友以啟發。
一、畫廊發生的故事
美國畫商看中了印度人帶來的三幅面,印度人要價250美元。畫商不同意,談判陷入僵局。那位印度人被惹火了,怒氣沖沖地跑出去,把其中一幅畫燒了,畫商見到這么好的畫燒了,太可惜了,十分心痛,問印度人剩下兩幅愿賣多少?印度人還要250美元,畫商又拒絕了。印度人又燒掉其中一幅,畫商只好乞求,可千萬別燒到最后一幅。又問印度人愿賣多少?還是250美元。畫商出口說,三幅與一幅畫能一樣價錢PS?那位印度人說你買不買吧,反正就這一幅了,于是把這幅畫的賣價不斷提高,最后競以500美元的價錢成交。
當時其他畫的價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間,而印度人這幅畫的賣價最高。這位印度人之所以采用燒掉兩幅畫,以吸引那位畫商的策略。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賣的三幅畫出自名畫家之手,燒掉了兩幅,僅留一幅,反而物以稀為貴。這位印度人還了解到。美國人有喜歡收古董珍藏名畫的習慣。只要他愛上這幅畫,是不肯輕易放掉的,寧肯出高價也要收買珍藏。聰明的印度人施展這一招果然很靈,一筆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二、每天一款特價海鮮
1988年,林青峰從香港到廣州,投資200多萬港幣在花園酒店附近。興建了第一家南海漁村海鮮酒家,但生意平平。林先生的南海漁村開張很不順利,頭三個月就虧了50多萬。一天。他在西濠二馬路看到兩家時裝店,一家生意興旺,另一家卻相當平淡。什么原因呢,他走進那家旺店一看,原來里面除了高檔貨外還有幾款特價服裝。他受到了啟發。于是就創出了“海鮮美食周”的點子。每天有一款海鮮是特價的,售價遠遠低于同行的價格。當時基圍蝦的市場價格為250克38元,他們降侶元。不出所料,這一招果然成功,很多食客就沖著那一款特價海鮮走進了南海漁村大門。降低價格他們原來是準備虧本的,但由于吃的人多,每月銷出4000公斤基圍蝦,結果他們不但沒虧,反而還賺了錢。自此以后,門庭若市,生意絡繹不絕。
三、巧克力肖售戰
對年輕人,生意要“爽”;對中年人,生意要“誠”;對老年人,生意耍“周”,對孩子,生意要做“逗”……
日本有兩家最大的糖果公司,以前制造的巧克力糖塊,全部以兒童為銷售對象。森永制果公司為開拓新的市場,制出一種“高王冠”的大塊巧克力糖片,定價為70日元,向成年人推銷。隨后,明治制果公司也以“阿爾法巧克力”為牌名,制出兩種大塊巧克力糖片,一種每塊定價為60日元。另一種每塊定價為40日元。明治公司又采取了十分巧妙的銷售策略,分別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顧客。制定不同價格和質量標準的巧克力,同時開拓三個市場:以每塊40日元的巧克力向十二三歲的初中生推銷;以每塊60日元的巧克力向十七八歲的高中生推銷;以每盒100日元,精致包裝、便于饋贈的盒裝巧克力向成年人推銷。這樣,明治制果公司就在市場競爭中占了上風。
四、提價銷售“金利來”
某商品一旦成為名牌被大家所關注的,必有戒備,很難突破;而被大家所忽視的,乘虛而入,易如反掌。不論是兵戰還是商戰,把力量指向對方意料不到、來不及救急地方,極有希望獲勝。
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大降價”的彩旗掛滿街頭,“七折”、“八扣”的標簽俯拾即是。被招引來的顧客卻很少破費,市場很不景氣。可是,開業不久、專營領帶的金利來有限公司,在董事長曾憲梓的謀劃下,競反其道而行,提價出售領帶。對此,同行們言論紛紛,皆笑其不識時務。但是,曾先生卻認為:領帶的降價,只是受香港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由于香港人普遍穿西裝、系領帶,還很追求名牌,所以領帶市場的需求仍然很大。此時采取“反向調價”的作法。不僅有市場,還會因此舉引人注目,有助于揚名創牌。結果,提了價的金利來領帶,不僅銷路大暢,還從此創出了國際市場上的名牌產品。
篇4
我讀的這本書是關于阿凡提的,在每一個小故事里面都會讓你覺得阿凡提真笨。比如有一個小故事:名字叫《我把貓扔進去了》,內容是一只老鼠掉進了阿凡提家的水缸里。小阿凡提沖著爸爸喊道:“爸爸,一只老鼠掉進我們水缸里了!”“快把它撈上來。”爸爸喊道。“不用了,我已經把我們家的貓扔進去了!”小阿凡提答到。
這個故事可不可笑,小阿凡提都把貓扔到水缸里了。還有一個名字叫《瞎了眼》。阿凡提征兵不久,參加了一次攻城戰役。他舉著一個特大的盾牌向前沖去。突然,從城墻上飛來一支箭射中了他的腿。他暴怒地朝城墻上的敵人喊道:“喂,你們真是瞎了眼,這么大的盾牌看不見嗎?為什么把箭射到我的腿上?”
這個故事里阿凡提雖然拿著盾牌,可是敵人可以用箭射到沒有盾牌擋著的地方。
這些故事都會讓我們眉開眼笑。
篇5
我讀的是《讓孩子學會珍惜與恩的經典故事》,我喜歡讀這些故事。它大多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不要貪婪,要善良,要感恩。
比如故事“金烏鴉”,說得是古時候,有一個善良的小姑娘,她很窮,但她和媽媽在一起總是樂呵呵的。有一次,媽媽叫她去曬米,她一直把飛來的鳥趕走,飛來一只金烏鴉,吃光了米,小姑娘哭了起來,金烏鴉請小姑娘到家里做客,小姑娘吃了飯,拿了小禮物就回家。壞女孩也學小姑娘,想得到更多的禮物,每次都選聽起來都是最好最大的,但打開之后卻不一樣,大禮物盒里裝得卻是一條毒蛇。這故事告訴我們:知足的人想要得到的很少,卻會意外收獲豐厚的饋贈;不知足的人喜歡獅子大開口,什么都想要最好的,而等待他們的往往是一條吃人的毒蛇。
我也犯過貪婪的想法。有一次,我和哥哥玩丟石頭的游戲,誰丟得遠就勝,游戲開始了,哥哥拿了塊小石頭,丟了好遠,估計有七八米,我貪,拿了塊大石,才只丟了兩米,哥哥勝了。盲目的貪婪使我輸了比賽。
珍惜每一次獲得,感恩每一次賜予,生活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更大的驚喜與收獲。
四年級:清清040506
篇6
一、由此及彼,增加閱讀的寬度
有個成語叫“愛屋及烏”,我們不妨讓學生喜歡這個人,由此及彼,再喜歡他的詩。《李清照》篇目不長,六年級的學生三五天即可讀完,讀了這本書,既可以對李清照的人生有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為理解她的古詩詞打下厚實的基礎,又可以從閱讀其生平事跡方面吸取文化營養,豐盈人生底色,可謂一舉多得。以此類推,在學習其他古詩詞時有計劃地安排閱讀作者傳記。走進作者,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和文本對話,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詩詞,領會意境。
二、由表及里,品味古詩詞意象
b古讀古詩詞是一種直覺藝術,創作初就是供人吟唱的。通過誦讀課感受古詩詞的節奏美、韻律美,更何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反對機械地讀,有口無心地讀,通過聲音表情達意,分享作者的喜怒哀樂。
叩擊詞眼。文有文眼,詞有詞眼。《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中“醉”是詞眼,既表明詞人看到的景色怡人,心情愉快,邊賞邊飲,邊飲邊賞,不知不覺而醉。又因“醉”而“誤”驚起鷗鷺。反復誦讀,勾勒出畫面:傍晚河面一女子劃船,微醉的神色,盛開的荷花,飛起的水鳥,定格在作者和讀者的心中。叩擊詞眼,能讓我們一錘定音,從而事半功倍。
呈現畫面。課本上根據《如夢令》的已經配上了一幅經典的畫面,讓人遐想聯翩,但畢竟只有一幅畫面,我們刻根據詞意豐富和勾勒畫面,用文字描繪畫面,表現自己讀詞后新的意境。還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媒體搜索別人理解的創作畫面,通過別人呈現的畫面和自己想象的對照相映,加深對詞的意境的把握。
三、由點到面,拓展詩教的廣度
李清照的《如夢令》教學實踐,取得超出預料的教學效果。在那段時間,學生閱讀了《李清照》這本書后,談的全是李清照。談她的人,她的事,她的古詩詞,津津樂道于她的種種軼聞趣事,閱讀興趣大增。李清照寫的詞有的學生一口氣能背七八首,說起詞境、典故也如數家珍。如法炮制,讓學生閱讀蘇軾傳記,領略這位千古一遇的天才人生。讓學生重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并精選蘇軾的另一首經典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兩首詞雖然表達的是相近的主題,一首思念兄弟,一首思念亡妻,但風格迥異:一個豪放,一個婉約;一個積極向上,豁達開朗,一個癡情如水,哀婉感人。拓展閱讀蘇軾的傳記,拉近與這位才子豐富細膩的情感。通過這樣的閱讀,我們認識了能呼吸、有溫度、多姿多彩的蘇軾,我們的人生因為這樣的學習而顯得飽滿。
這樣的閱讀形式還可以拓展到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柳宗元的《江雪》、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同樣寫釣魚,但作者的情懷不一樣,表現的意境不同,展示的畫面有別。
四、由“受”到“授”,提高學習詩教能力
(一)激發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確立自己課程的吸引力,必須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每一節課的內容,學生都懷著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師能從學生好奇處入手精心設計導入課題,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靜夜思》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圓的月亮,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然后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古代詩人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靜夜思》這首詩又會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
(二)培養能力
篇7
這一天是很晴朗的天氣,螞蟻和蜻蜓正在池塘邊。螞蟻爸爸搬一顆重重的糖果、螞蟻媽媽背著大大的米粒、螞蟻弟弟扛著一個輕輕的餅干屑。
這時候蜻蜓就飛過來說:“你們干嘛要這么辛苦的在工作啊!那么好的天氣為什么要工作啊!”螞蟻爸爸說:“笨蛋!趁好天氣儲存食物,免得冬天來了到最后會后悔。”
冬天來了,貪玩的蜻蜓果然被凍死了。螞蟻正在家里過享受大餐的生活。
2、【音樂世界的獅子】
新搬來音樂世界的獅子,想在樹林里蓋房子,鄰居知道了,都主動來幫忙。
猴子帶來許多食物給大家吃,土撥鼠帶來很多泥土讓房子更堅固,黑熊搬來許多石頭希望房子趕快蓋好,大猩猩幫忙打掃,驢子在旁邊幫大家打氣。
獅子知道了非常高興,他也想幫大家做一些事,他發現河里非常臟,大家如果要喝水,還要到山上才能喝到水,于是他決定幫大家清理河水。
3、【歡樂谷的兔子】
新搬來歡樂谷的兔子,想在森林蓋房子,鄰居知道了,都主動來幫忙。
小馬搬來許多磚塊,小象搬來許多木頭,猴子幫忙設計房子,天鵝幫大家唱歌打氣,在鄰居的幫忙下,房子很快就蓋好了。
兔子也想幫大家做點事,他看到大家都很忙,于是他邀請大家去吃晚餐,大家都吃得很飽。
篇8
關鍵詞:新興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核心,是關于分工和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此后,隨著經濟學新古典框架的構建,以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內容共同組織起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關注的重心是價格制度對于資源分配的決定作用而非價格制度協調專業化和分工的功能,這使得經濟研究的重點由經濟組織問題轉到了對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不能解釋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和經濟增長等現象,也無法闡釋交易成本和產權的經濟含義,因此,在它之后,人們又分別發展了發展經濟學、貿易理論、增長理論以及產權經濟學、交易成本經濟學和新企業理論等多個經濟學學科的分支理論,以填補以上空白。這使得建立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各分支學科,存在理論核心的內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決這些經濟理論內在矛盾和沖突的經濟學家們經過努力,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采用非線性規劃(超邊際分析)工具,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思想變成了決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獨立的、相對完備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焦點集中在人們的專業化水平決定的社會分工水平對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的意義上。通過對分工與專業化的研究,新古典經濟學中所有互相獨立的分支理論都能很自然地解釋為新興古典框架中分工發展的不同側面,分工和專業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為理論的內在核心,并成功復興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經濟學主流地位的確定
綜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威廉配第和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是關于分工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場的大小”。楊格(AllynYoung)又將其發展為楊格定理,即不僅分工依賴于市場的大小,而且市場的大小也同樣依賴分工的水平。這種因果循環揭示了分工的網絡效應,分工網絡效應是基于個體網絡決策的,而對個體網絡決策的研究則需要采用所謂的“超邊際分析方法”。當馬歇爾在19世紀末試圖用數學框架將古典經濟學形式化時,受到當時數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做了一個純消費者決策和純廠商決策截然兩分的假定,以避免涉及角點解①和相關的超邊際分析。馬歇爾對需求與供給的邊際分析,使他在取得對資源分配問題形式化的成功時,同時也遺憾地導致了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精彩思想在新古典經濟學這一主流學派中地位的逐漸喪失。通過歷史,可以看出這一過程。
1890年,馬歇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這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成形。這本著名教科書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洞見,即古典的經濟組織問題;另一部分則是關于資源配置問題的價格理論。由于當時還缺少處理角點解的數學工具,馬歇爾不能用一個數學框架將他對分工與專業化問題的洞見數學化;而以邊際分析為基礎的供求分析,在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數學處理時則非常得心應手,這使得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第二部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部分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對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數學化,這在形式上更接近一種科學,更接近一代代經濟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因而關于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也就成了此后經濟學的主流。而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之核心的專業化和分工這一深刻的經濟思想卻被淡忘了。
到1948年,薩繆爾森出版了他的《經濟學》教科書,這是經濟學發展的又一個分界點。他的這本教科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微觀經濟學部分就是馬歇爾對供求的邊際分析,宏觀經濟學部分則是凱恩斯經濟學。在這本被無數大學用做標準教科書的教材里,只有一小段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表示象征性重視的文字了。這樣,在薩繆爾森之后,關于個人選擇專業化模式的決策及其對分工網絡決定作用的分析,以及對市場協調分工職能的研究,在主流經濟學里失去了它的核心位置。
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存在針對不同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需要不同的經濟學分支理論來給予解釋。例如,發展經濟學、貿易理論、比較經濟學、增長理論以及產權與交易成本經濟學、新企業理論等的產生,正是對新古典經濟學學科分支之間,理論核心彼此不一致的反映。沒有一個內在統一的理論內核成為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不可調和的矛盾。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起
一些經濟學家質疑并致力于解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下的內在矛盾和沖突。新興古典經濟學正是這樣一支最新發展起來的經濟學流派,它從傳統經濟學的困境入手,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深入展開了對古典經濟學分工演進的研究,并成功地克服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內在缺陷,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成果。
分析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它有三個特點:(1)采用邊際分析方法來研究需求和供給,并以純消費者和廠商的絕對分離為基礎。因此,社會的分工結構是外生給定的,市場的存在及市場的大小也是外生給定的;(2)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中,廠商的生產條件主要由廠商的生產函數代表,而生產函數是產出和投入的關系,生產力與廠商規模有關,而與個人的專業化水平及全社會的分工水平無關;(3)新古典經濟學中的邊際分析方法是假定最優決策不可能是角點解,而進行的一種對內點解②的分析。這些研究前提和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經濟生活存在較大差異而遭到質疑。細想這些研究特點的產生,在分工與市場互為前提的條件下,個體網絡決策決定分工的網絡效應,因此,對個體網絡決策的研究就顯得特別重要。但由于受當時個體網絡決策研究手段的局限,以純消費者和廠商的絕對分離為前提的理論假定,導致了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存在著內在的缺陷,這也導致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對分工研究的淡棄。
1962年,Buchanan和Stubblebine提出了超邊際分析的概念,超邊際分析方法為個體網絡決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具體說來,超邊際分析方法的運用,首先是對個人選擇專業化模式的決策所產生的角點解進行邊際分析,然后在不同角點之間進行總效用——成本分析,并最終決定市場的均衡結構。由此產生的所有關于超邊際決策(或任意一對參與者是否相聯通)的信息稱為“組織的拓撲性質”,而所有關于資源分配邊際決策的信息只同商品流量大小有關,它被稱為“組織的非拓撲性質”。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開始將超邊際分析應用于各種決策問題。但是,很多經濟學家仍然遵循馬歇爾關于純消費者和廠商截然兩分的假定。在這個假定下,角點解是一個例外,而內點解則是一個通例;并且,經濟組織的均衡拓撲性質不能嚴格定義。
直到20世紀末,由張五常和文玫完成了文定理的證明,才極大地推動了對分工網絡效應的研究。張五常和文玫等人證明:如果采用一個斯密框架,則內點解就決不可能是最優均衡,而角點解則成為一個通例,其結果正好與外生給定的純消費者與廠商截然兩分前提條件下的結果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對于揭示分工網絡效應的含義,邊際分析就不夠了,超邊際分析成為必需。到20世紀80年代,在此基礎上,以羅森(Rosen)、貝克爾(Becker)、楊小凱、博蘭(Borland)和黃有光(Ng)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遵循以上思路,從內生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入手,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市場和價格制度如何決定全社會的分工水平,并成功地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與專業化的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這些前沿經濟學家以超邊際分析方法對古典經濟學分工演進所展開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相對完備的理論體系,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這一理論學派所解決的問題是:資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場和價格制度將在不同個體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全社會分工水平,從而不斷改進資源的稀缺程度。而隨著分工的演進,生產集中程度、貿易多樣化程度、個人的專業化水平、每人的生產率、每人的貿易依存度、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程度、社會的商品化程度、市場個數都將隨著分工的演進而演進。此后,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完善。這一理論對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入研究,使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得以在具有新數學模型的現代軀體中復活。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對古典經濟學的復興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謂范式,按照科學哲學家庫恩(Kuhn,1962)的理解,就是一種“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規定了該科學共同體共有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為共同體成員提供了共有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并成為規定相應學科發展方向的共同傳統。庫恩給出了范式的一般內涵,在此基礎上,拉卡托斯(Lakatos,1978)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用于范式內部的基本結構的分析。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解,研究綱領或范式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體系,包括內核和保護帶兩部分。對某種特定的范式而言,保護帶是外圍,由種種輔假說構成,是不穩定的、可變的;內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論構成,是穩定的,不容改變的。
深入領會古典范式的精髓,不難發現,分工和專業化思想是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古典范式的內核是: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按照亞當斯密的闡釋,其內容是:(1)國民財富增長,源于勞動分工;(2)勞動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3)分工雖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場范圍。但不幸的是,古典經濟學的系統理論沒有一個好的數學框架來組織,隨后的一場致力于將經濟學發展成為精密科學的邊際革命,則將這一核心問題逐漸擠出了主流經濟學的視野。經濟學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就由經濟組織問題逐漸轉向資源配置問題。
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其帶來的結果是:(1)經濟研究的重點從專業化和經濟組織問題,轉向給定組織結構下的資源分配問題。經濟組織為什么會從自給自足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企業和市場為什么會出現并變得越來越復雜等現象,新古典經濟學無從解釋;(2)由于純消費者與企業的絕對分離假定,使得專業化經濟概念變得沒有意義。因此,專業化經濟概念被規模經濟概念所替代。事實上,專業化和企業規模是相關但不盡相同的兩個概念:專業化的增加與活動范圍的縮減有關,而并不一定意味著企業規模的增加。專業化與小而全、大而全的不經濟相對應,而不同于規模經濟;(3)在以邊際分析為基礎的理論框架中,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和均衡總是同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邊界聯系在一起,因此均衡的總合生產力不再有增加的余地。這個框架不能用來解釋古典的經濟發展問題:為什么在生產函數和資源稟賦不變的情況下,分工水平的提高卻能提高總合生產力?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協調分工從而促進經濟進步的?還有很多經濟現象也都無法用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來解釋,比如:城市的出現、貨幣的出現、市場的擴大、生產力的提高、比較優勢和貿易依存度的變化等等。
其實,馬歇爾也曾注意到供給和需求邊際分析的弱點,他因此提出用外部規模經濟的概念來解釋社會分工的經濟效果。但是,美國經濟學家楊格(1928)指出,遞增報酬并不是由工廠或產業部門的規模產生,而是由專業化和分工產生的。楊格的學生弗蘭克奈特(FrankKnight,1925)也指出,外部規模經濟的概念犯了一個邏輯的錯誤,因為對所有企業都是外部性的規模經濟,不過是一個毫無內容的空殼而已。但是,楊格也無法將他的思想數學化,因而他的思想也一直不能通過主流經濟學教科書流傳下來。
直到20世紀50年代,數學家發展了線性規劃和非線性規劃等方法,為處理分工和專業化問題涉及的角點解提供了有力的解決武器。一批經濟學家采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才重新復興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范式。新興古典經濟學用內生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及個人決策如何交互作用決定全社會分工水平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遵循這一思想,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源的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場和價格制度將通過不同個人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來促進全社會分工水平的發展,從而不斷地改進資源的稀缺程度。對于一個給定的分工水平,均衡的資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這種給定分工水平下的帕累托最優只是一種局部均衡,而整體帕累托最優包括了最優資源配置和最優分工結構兩部分內容,它被稱為全部均衡。全部均衡是所有局部均衡中效用最大的一個。新古典經濟學的帕累托最優是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吻合的,效用最大化同時意味著生產力最大化。但在新興古典的框架中,由于存在著分工好處與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時,帕累托最優不會是最高分工水平。只有當交易效率改進時,帕累托最優和市場均衡才會越來越接近生產可能性邊界。這意味著,交易效率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流通效率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當交易效率改進時,它通過提高生產力,減少資源的稀缺性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發展。市場決定最優分工水平和結構的功能更主要表現在通過不同個人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最終決定的參與市場行為的組織效率上,所謂組織效率,是指給定產品的相對生產和消費量的情況下,分工水平和結構達到最優。而資源配置效率則只是在給定分工結構下(生產力水平或稀缺性一定時)對相對生產量和消費量的最優折衷。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模型,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特征:(1)每個決策者都是一個消費者——生產者,他們用邊際分析對每個貿易模式計算資源分配,然后用總成本——收益分析法來從眾多的角點解中選擇最優的貿易模式和專業化水平。這兩步決策程序,就被稱為超邊際分析。最優決策總是一個角點解而非內點解;(2)生產函數是對每個消費者——生產者設定的,且代表每個人對所有可能的生產活動邊干邊學的能力。企業制度是隨著在當個體決定去選擇一個高的分工水平,并且用勞動市場來協調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之間的分工時才會出現。同時,作為個體生產函數組合的企業生產函數也在事后出現。整個行業呈現為一個相互關聯的分工網絡,使得一般遞增報酬和分工的網絡效果同一個競爭性的市場是相容的。由于分工經濟和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帕累托最優效用邊界可能不同于生產可能性邊界。同樣,在競爭性均衡中,邊際成本定價法不再成立。這一特征使它區別于所有有規模經濟的模型;(3)交易費用對均衡的分工網絡大小有著重要的含義。隨著交易費用系數下降,均衡的分工網絡規模擴大,總合生產力和社會福利會提高,而總交易費用也會提高。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內生了市場結構和分工水平,從而推動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從關注資源配置問題向經濟組織問題的研究轉換。在新興古典分析框架內,它逐步解釋了分工的發展是如何引起市場的出現、企業和貨幣的產生以及失業和景氣循環交替的原因,它解釋了新產品、新行業如何由于分工在迂回生產部門的加深而出現,保險業如何為解決分工加深后交易可靠性下降的問題而產生,分層金字塔交易組織如何由于分工加深而為提高交易效率而產生和不斷演進……這些不但擴展經濟學的解釋能力和范圍,而且重新將在新古典經濟學中互相孤立的經濟學分支,包括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新貿易理論、新內生增長理論、演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對策論等,用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理論統一起來,所有互相獨立的個別理論都能很自然地解釋為新興古典經濟學中分工發展的不同側面。一旦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內生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然后來分析市場和價格制度如何決定全社會的分工水平,則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點就可以被徹底克服。
四、對新興古典經濟學研究框架的總結
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以專業化經濟范疇取代規模經濟范疇,以內生交易費用取代外生交易費用,以超邊際分析方法取代了傳統的邊際分析方法,以角點均衡基礎上的全部均衡取代傳統經濟學的全部均衡,將經濟研究的核心從新古典經濟學關注的資源配置問題重新轉回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焦點——經濟組織問題上來。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恢復了專業化和分工問題在主流經濟學核心中的應有地位,同時,它以“分工和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為其理論內核,形成了一個各學派都可以共享的統一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從而實現了對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復興。
注釋:
① 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量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
② 內點解是指當決策變量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
參考文獻
[1] 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楊小凱.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 楊小凱.在“電子商務與網絡決策國際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2001.
[5] 雷宏振,趙陽.新興古典經濟學和經濟學的范式革命[J].江淮論壇,2001(6):9-13.
[6] 李利明,邢惠清.《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簡評[J].經濟學動態,2001(1):79-80.
[7] 王拓.分工經濟思想的發展——從亞當斯密到新興古典經濟學[J].當代財經,2003(11):13-17.
[8] 于業明,王欣,王建軍.新興古典經濟學述評[J].世界經濟文匯,2001(2):10-12.
[9]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10]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3、《清明日》唐代: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篇10
一、三種關系
(一)觸景生情,即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為一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沉;詩人面對遼闊的江天,耳聽清猿哀鳴,眼見飛鳥棲止不定,落木蕭蕭,長江滾滾,如何能不引發詩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有之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情因景生,是謂觸景生情。
(二)融情于景,即情含景中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一字未說離情別緒,而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別緒如長江不盡,離情如碧空無涯。情含景中,神傳象外,具有無窮藝術魅力。詩歌沒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情感蘊含在寫景的句子當中,李白的另一首詩《望廬山瀑布》中景和情之間的關系也屬這一類。
(三)以景結情、如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首聯點出告別的地點,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接下去兩聯寫離別的深情。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感情真摯。 最后以“蕭蕭班馬鳴”作結,以景結情,
用兩匹馬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烘托出詩人的繾綣情誼。
二、兩種聯系
(一)情、景正襯
情、景正襯是指在詩詞中情和景的關系保持正對應,用美好的景物來抒寫快樂愉悅的心情,而用令人感傷的景致來抒發內心的悲苦之情。
1、以樂景寫樂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后兩句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
(宋)俞國寶《風人松(題酒肆)》:“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游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游的愉喜。
2、以哀景寫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詩人創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叢集。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唐)韋江《題金陵圖》: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一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并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御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塞下”、“秋”、“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充滿肅殺之氣。耳之所聞,目之所睹都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將軍和征夫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既希望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戰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魂牽夢繞著妻兒。愛國激情、濃重鄉思交織在一起,構成他們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矛盾情緒,情景交融,使全詞情調蒼涼而悲壯。
(二)情、景反襯
1、以樂景寫哀情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如元稹《行 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這首詩就是運用了這一手法。詩所要表現的是凄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里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致與惡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后兩句狀寫花影搖曳,鶯聲間關,形象生動,摹寫精當。用“亂”和“碎”來形容花多,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紛亂,蕩然無緒。可謂以樂景寫哀情,給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2、以哀景寫樂情
“以哀景寫樂”,無論是詩或曲,都較為少見。這大約是因為,舊時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則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緒高昂的稀有。過多也就未免令人厭膩,乃至形成濫調。因此,“以哀景寫樂往往卻給人強烈的新鮮感”。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有老馬,不必取長途。”(杜甫《江漢》)落日、秋風是一種凄涼的感覺,但卻比喻了詩人正處暮年,并以“老馬”自喻,表現了積極入世的精神及老當益壯的情懷。
某種壯懷、豪氣,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襯,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維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這是律詩的前四句,寫西漢時的“天之驕子”匈奴,正在白草連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獵示威,哀景寫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筆鋒一轉,別開洞天:“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姚。”這后四句,寫邊防將士的昂揚斗志,風格豪放,氣宇沉雄,令人鼓舞,一點也沒有愁眉苦臉的樣子。但是,這樣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襯出來的。景象愈是凄烈荒涼,愈反襯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氣魄。若改成麗日晴天,春風和暢,反而襯托不出雄偉博大的氣象來。哀景對于反襯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