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初中的感受范文
時間:2023-03-15 03:0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入初中的感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年齡的變化,我也升入了初中。進入初中后的生活與小學生活的變化就是翻天覆地。
在小學時,學習輕松自在。但是到了中學我感的莫大的壓力;以前小學里的人不多,所以互相認識和了解也就很快;在中學里一個班有六七十張陌生的面孔,一時間很難適應。但是在這里我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能夠讓我靜下心來認真學習。雖然同學之間互不相識,但是大家應該用極短的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
以前,沒上中學之前,心里總有一種不必要的擔心,可上了中學,那種擔心就從我的內心中灰飛煙滅了。這里的每一位老師,都是既嚴厲又親切,和同學在課下討論交流,都做到了課上是老師,課下是朋友。
上了中學,我才真正的體會到了老師的用心良苦。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任何學習環境中好好學習,認真聽講,以便報答父母,報答辛苦的老師,報效美麗的祖國。
篇2
游戲化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斷完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游戲化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單一而枯燥的教學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當中,使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和信息技術的力量。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游戲化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使初中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當中,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并在游戲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意義,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信息技術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游戲化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具體策略
游戲化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通過游戲引導,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游戲攻堅,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水平以及游戲合作,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能力等方式來開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游戲引導,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
游戲能夠有效激發初中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在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一定內容的基礎上,便會主動進入到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當中,使初中信息技術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指導初中學生對“word打字”內容進行學習之前,教師可以首先借助《水果叮當貓打字》或者《植物大戰僵尸打字版》等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游戲能夠快速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采取競技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比賽。在最快時間內完成游戲的學生為優勝者,給予鼓勵或者嘉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word打字”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打字能力和打字速度。
(二)游戲攻堅,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水平。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攻克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不斷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對《使用電子郵件》這一項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我是郵遞員》等游戲,引導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明確郵件發送和郵件接收等方式,明確賬號設置的方法等等,使學生能夠充當“郵遞員”,在“派送郵件”中,感受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
(三)游戲合作,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學習完成課堂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例如在指導學生對《制作電子相冊》這一項內容學習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屬于他們自己的電子相冊。各個小組之間可以采用競賽的方式,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完成電子相冊,并由全體學生進行評比。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最佳美感獎等獎項。在合作和游戲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能力,在各個環節中,展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綜合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在學生課堂內容學習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學生可以自由制作屬于自己的家庭相冊、成長相冊、校園生活相冊等等。在電子相冊制作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信息技術學習的意義和信息技術的功能。結合實際生活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也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情感體驗,使初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入到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當中,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結束語
篇3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其蘊藏著我國長達千年的文化底蘊。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將語文素質教育落實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培養學生人文精神這一層面上來。同時,語文課文是由多種語境組成,語境也是貫穿文章的線索。一般,語文課堂的展開包括三種語境,分別為:課外、課內、課文語境。而語境又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較快進入學習角色的重要因素。那么,初中語文教師就要靈活創造語境,充分了解每一種語境的特色,發揮每一種語境的最大特點,吸引學生較快進入角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針對語境創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探討
(一)課堂內語境創造的積極作用
課內語境的創造主要包括朗讀、音樂、動畫、表演等方面。首先,朗讀語境的創造正好符合語文學科的語言性特點。尤其對詩歌、散文等方面的教學中,朗讀語境的創造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加快學生進入課堂學習角色。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很強的學科,旨在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它需要學生的情感元素加入。例如,學習初中語文(語文版)第三單元《春》(朱自清),教師可以自我朗讀,讓學生沉醉于春天的朝氣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諧;或者讓學生自己朗讀,相互分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課堂。其次,表演和音樂語境創造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內容。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新課內容特點,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具體表演內容要讓學生自己去查閱。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例如學習《范進中舉》課時,教師為讓學生感受范進的激動之情,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表演范進得知自己中舉后的樣子,并表演如果自己中舉的表現,兩者相互對比。讓學生親身體驗主人公的內心活動,并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對自我成功后的喜悅進行假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發和思考。
(二)課文內語境創造的作用
語文課文一般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精心選取一些作家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字詞句的甄選上要求很高,而構成語文課文的重要部分就是詞語。所以,課文的語境創造就包括詞語、上下文、文體語境和文體背景等等。那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就要注意詞語語境及上下文之間的聯系語境、文體語境及文體背景等等。例如,學習《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古詩時,教師要著重分析“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上下文語境的創造可以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般地進入故事內容,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要注意上下文的語境,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前期對站臺及父親的動作做出詳細的描寫,旨在襯托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整個授課內容一氣呵成,學生的感受也溢于言表。社會背景是語文課文學習所要了解的重要語境,只有讓學生了解文體的社會背景,才能更真實地感受作者的意圖和情感,提高對文章的理解深度。例如學習《紀念白求恩》()課時。簡單的傳統授課很難讓學生感受白求恩的偉大,而通過社會背景語境創造,讓學生感受當時社會的殘酷和戰爭的激烈程度,從而讓學生感受白求恩的偉大,為自己的今后發展樹立堅定的意念。
(三)課堂外語境創造的作用
課堂外的語境創造是提高學生課外知識積累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那么,教師在展開新課時,必須提前針對新課內容特點搜集課外相關資料。例如:作者背景、作者寫作動機、文化底蘊及讀者自身特點等等。因為,語文課文是精選很多作家的經典之作,同時也具有很強的作者主觀性及時代背景。學生對于新課內容的理解需要與文章時代背景、作者出身、目的、寫作地點、文化底蘊等相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主動理解文章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理解深度。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讀者語境的創造,符合讀者的認知特點。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分析本班學生的認知差異,針對認知差異找出讀者語境與文章語境之間最完美的貼合點。例如學習《桃花源記》(陶淵明)課時,教師要認真分析班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例如,城市出身的孩子對于世外桃源根本沒有印象,甚至一無所知,但是好奇心很強;而農村出身的學生對于世外桃源認識存在很多誤解,可能認為就如農村的荒山野嶺一樣。這就需要教師認真了解讀者語境,講述文章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目的等,讓學生的閱讀語境與作者的寫作語境完美貼合,最大程度地加深學生的理解深度和學習興趣。
三、總結
綜上可知,語境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較快進入學習角色的重要因素。那么,初中語文教師就要靈活創造語境,充分了解每一種語境的特色,發揮每一種語境的最大特點,吸引學生較快進入角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應德領.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5).
[2]唐燕.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四忌[J].才智,2010,(18).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傳統經典閱讀 人格影響
我是一個從教初中語文教學30多年的鄉村教師,根據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教學經驗總結,我認為初中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一生奠定精神基礎。它通過真誠的情感、超凡的智慧和獨特的文字對學生的“三觀”產生潛移默化的潤澤,在學生的內心構筑起一座精神家園。傳統經典作品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不朽之作,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結晶。閱讀傳統經典,可以洗滌學生的心靈,啟發他們的靈性,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筆者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略談幾點傳統經典閱讀對學生人格影響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傳統經典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
1.充實學生的文化底蘊
初中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精神的、文化的、審美的需求。我們堅決反對將語文僅僅作為一門交際工具來使用。傳統經典作品可以為初中生打開一道通往希望與智慧的大門。通過閱讀經典,初中生感受到他們未曾感受過的情感、進一步認識生活中的善與惡、美與丑,由此得到人生啟發,展望生命價值,拓展精神世界,從而豐富文化底蘊。
2.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
傳統經典作品凝聚了作者的一生心血,每個文字都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學生遨游在經典文本的海洋中,可以進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諦,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體驗到生命的樂趣,進而樹立起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縱覽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曹操的《觀滄海》滲透著慷慨、悲壯和豪邁的情感基調;魯迅的《風箏》隱含著作者內心痛苦與內疚的心境……通過閱讀這些經典,學生可以進一步思考人生存在的價值,觸碰到生命哲學的靈魂,進而進一步充實生命意義。
3.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現實生活中一直貫穿著審美追求。傳統經典閱讀教學,就是一個發現美、欣賞美、積累美的過程。在欣賞經典文本時,學生可以得到美的感染與熏陶,進而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緒。
不得不承認,由于受到網絡和娛樂媒體的沖擊,當今初中生的審美能力有所下降。直面傳統經典閱讀,可以讓學生充實審美感,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余光中的《鄉愁》、周敦頤的《愛蓮說》、…..這些經典無一不文質兼備、語言優美,徜徉在經典作品的海洋中,學生會感覺身心愉悅,心靈世界得到充分洗禮。
三、初中語文教學加強傳統經典閱讀的對策
閱讀傳統經典作品對初中生的終身發展大有裨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優化傳統經典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從中得到新的感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1.體驗語境,構建意義
在傳統經典作品中,所有語言都處于作者精心創作的特殊語境中,這些語境影響著學生對作品意義的構建。我們都知道語言總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使用的,教師不能將語言片段孤立起來進行教學,否則無法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本意義,無法從中得到啟發。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進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體會作者真摯的情感。
比如在魯迅的《故鄉》中有這么一段話: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
一句硬生生的“老爺”將少年閏土與成年閏土鮮明地隔離起來,這個詞語隱含著深刻的寓意,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特定語境中去理解。中國社會依靠一系列封建禮法維系,少年閏土經過封建禮教20多年的折磨,變得沉默寡言、神情麻木。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這其中蘊含的情感,一個鮮活的人變得如此木訥,可見封建禮教的毒害之深。由此教師因勢利導,教導學生要珍惜當下生活,感受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
2.換位思考,體悟情感
由于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體驗,他們對經典文本的解讀也各有不同。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感受經典作品隱含的情感。
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先讓學生通篇閱讀這篇作品,讓學生找到作者一共描寫了幾次父親的背影。這個問題并不難,一共描寫了四次。文章開篇就提到背影,點明主題;第二次是作者用白描手法描述父親的背影;第三次是離別時刻父親的背影;第四次是回憶起父親的背影,首尾呼應,文止而情未止。這時候我再讓學生找到作者一共流了幾次淚,再繼續引導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父母,告訴學生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孩子永遠是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愛,進而培養起他們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3.誦讀文本,品味語言
在《再論中學生的國文程度》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指出:“關于經典作品,其一部分生命在聲調中,不誦讀不可能完全感悟它們的味道。”這說明吟誦在學習傳統經典作品中的作用。確實,經典文本蘊含聲情韻律,通過反復吟誦,方能體會其文情之妙、意境之美,進而掌握文章中的自強、自律、仁愛等文化內涵,以此陶冶情操,內化為個人的個人底蘊。
事實證明,不少傳統經典是需要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個中意蘊的。比如《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宋濂對后生晚輩的殷切期望;《馬說》中韓愈發出的懷才不遇的感嘆;《醉翁亭記》中歐陽修與民同樂的豪邁情懷……這些都需要學生反復誦讀,才可能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從而得到思想熏陶,達到健全人格的目標。
四、結束語
人類智慧基本是從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而傳統經典作品便是人類智慧的重要載體,它已經接受歷史長河的淘洗,如“人之初、性本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是早就接受過實踐檢驗的。即使已經經過數千年,但經典作品的言論是永不過時、歷久彌新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傳統經典閱讀,可以培養學生追求卓越、韜光養晦的信念,為他們的一生發展奠基。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閱讀經典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我們要意識到閱讀經典的重要價值,對其予以高度重視,使其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甘肅農業,2010,(12):74-84.
篇5
一、秉持新的教學理念
音樂審美成為音樂教育教學的核心之后,音樂知識和技能教育便成為支撐這一核心,實現這一核心的工具和手段,成為通向音樂審美之門的路。門和路就在那里,如何走上這條路,如何接近那個門,這些問題就是教師引導的策略和方法問題,是教師主導的核心內容,是初中音樂教師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秉持音樂審美為核心,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音樂教育,鼓勵個性發展的音樂教育,發揮音樂在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作用的音樂教育,鼓勵實踐、鼓勵創造的音樂教育,以文化傳承,文化接觸,文化感知的音樂教育。一切源自審美感受,一切溶解在審美體驗之中,一切以美為開端的感受與體驗,才是興趣的起點,才是動力的源頭。
初中音樂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從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轉變開始,這是走向最優化教學的起點。秉持新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夠有一系列的教學過程與之配套。南轅北轍,才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大失敗,著力越深,錯誤越重。
二、采用新的教學方法
有了新的理念還不夠,沒有行動,一切想象都是空中樓閣,不值得提倡。教學行為是實現一切教學理念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行為中,教師選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對教學行為的執行,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效果的提高尤為重要。探究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當今教學法中是比較有優勢的,是比較新穎的,也是較為符合新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要求的。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采用上述教學法,能夠極大地幫助初中生提升審美能力,學習音樂知識。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使用探究式教學法,能充分體現初中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引發初中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知識,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有意識體驗音樂美感。如學習蘇少版七年級上冊《希望與你同行》一課時,采取探究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朗誦《希望與你同行》的歌詞,然后再配樂演唱一遍這首歌曲,啟發學生對比探究朗誦和歌唱的各方面差異。引導學生探究配樂在演唱中的作用。可以小組探討,討論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感受,各抒己見,討論幾分鐘后,鼓勵學生將感受以總結的方式表達出來。
教師還可以給予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力度來完成這首歌的演唱,啟發學生探索音樂演奏中或歌曲演唱中的不同音樂元素的變化,引導學生表達不同的感覺,以提升對音樂的審美感覺和韻律理解。在后續的教學中,再輔以講授法,講授音樂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的學習有導向性,讓學生的思維走進教學內容,方向直奔教學目標。筆者通過這樣的創新和觀察反饋及評估,得出的結論是收效甚佳。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創新性地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在音樂創造力方面有所提升。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內容時,考慮到整本書的編寫重點都在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音樂學習和審美鑒賞上。根據教材的寫作意圖和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將這本書的內容視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建立一個較為大的任務,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音樂制成總表形式,任務是以完成表格的每一橫向對比的任務項,如文化特點、地域地理條件、聲音節奏特點等。每單元的學習,都要學生兼顧完成任務表格,從文化認知上,到所學歌曲上,再到感情引發上,對學生有全方面的統合效應。學生在完成任務表格時,容易形成宏觀思維、大局觀念,完成元認知。
三、組織新的教學活動形式
篇6
高中物理難學,難就難在初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的“高臺階”。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跨過“高臺階”,就成為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本文試圖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高中新生在學習物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1 高中新生在學習物理中存在的問題
1.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別顯著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敘述通俗易懂,語法結構簡單。所敘述的物理現象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且比較表面。絕大部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體驗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規律不太復雜。運用的數學知識基本上是四則運算。且其公式參量也較少,實驗原理簡單,易于操作,因此,學生對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難。所以,就整個初中物理而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還沒有高中這么明顯。
高中物理每節的內容較多,篇幅較長,語言敘述較為嚴謹、簡練,敘述方式較為抽象、概括、理論性較強。描述方式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圖像法,它們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對同一物理現象或規律從多側面觀察它、研究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寬了。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1.2學生學習方法上的不適應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問題簡單,現象直觀、生動、具體、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記住。題型簡單,轉彎少,數字小,易計算。因此,初中生的學習方法比較機械、簡單。習慣于背,不習慣于推理、歸納、論證;習慣于簡單的計算,不習慣于復雜計算習慣于仿,不習慣于創;習慣于課堂合唱,不習慣于獨立思考。
進入高中后,由于定義、概念、規律、現象、公式多,敘述多,進度快,方法靈活,題型花樣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種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顯然是無能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義、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適用條件,便往往亂代公式,亂用數據,而對萬花筒式的題型變化,更是束手無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對一些形同質異、形異質同的問題,由于遇到一些似乎兩個看起來一樣的問題,但要用兩個不同的物理規律來解;而兩個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問題,卻可以用同一規律來解的情況,而覺得物理好像真是無章可循。
1.3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差
高一物理的力學部分所用的數學知識,遠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則運算復雜得多。力的分解與合成中的三角知識;運動學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別;萬有引力、人造衛星中的冪的運算、簡單的極值運算等。然而,許多學生就連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邊角關系都似是而非,這里既有學生本身的數學知識差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物理中來的數理結合能力差,這一特點普通中學普通班的學生更為突出。
1.4學生初中舊學識及日常生活經驗嚴重負反饋
學生通過十幾年的成長與生活,接觸、感受到許多物理學的現象,特別是力學現象。而在初中階段,所研究的力學現象,如杠桿原理、浮力問題等,與他們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經驗絕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們有許多時候憑直觀感受或主觀想象,都能猜中正確的結論,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質、更抽象一些,并且許多時候其生活經驗或者潛意識中存在的一些比較根深蒂固的觀點與實際的物理規律相矛盾學生這些想當然的錯誤,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糾正與澄清,致使他們又多次地再出現抵觸,并使他們學習物理本來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1.5部分學生知識面窄,不注意觀察。
高一學生,特別是普通中學普通班以及來自農村的高一學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課外閱讀的稀少、單一,導致他們知識面狹窄。不喜歡、更不善于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思考。遇到理論性較強的地方,就會感到枯燥乏味,逐漸產生厭煩心理和應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變化,易引起精力分散,產生一些莫名的焦慮和煩惱。日常活動少,好靜厭動。這些對他們也會造成一種消極的影響,慢慢地對物理不感興趣,逐漸失去信心。
2 解決高一學生物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2.1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之中,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但總的模式不發生根本的變化。順應是認知結構的更新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已不能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所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高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初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
2.2加強直觀性教學、提高物理學習興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針對這種情況,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通過實物演示的直觀教學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與生活實例聯系起來,變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提高了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特點。
2.3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水平
改進課堂教學,每一節課都設法創造思維情境,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斷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用簡單的方法就把剛才還覺得十分復雜的問題解決了,心里肯定有喜悅和驚奇的感覺,對這種解題方法、思維過程的印象也會十分深刻。
2.4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思維模式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維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維方式,但是要有效解決一個具體的物理問題,還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2.5妥善過渡,降低臺階
篇7
關鍵詞:高中 化學教學 有效銜接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157-01
時下,又是一年中考時,眾多初中的莘莘學子正在埋頭苦學,力爭中考考到一所好的高中,從而實現其高考考入名校的夢想。一些學生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成為贏家,順利地考入了當地知名的高中,進行進一步的深造;另一些學生未能如愿,只進入了普通高中就讀。無論在什么樣的學校就讀,都要面對三年后的又一次戰場廝殺。因此,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為學生的又一個分水嶺。
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從初中到高中學習的銜接,從而為高中三年的學習開一個好頭呢?這不僅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更是作為各科任課老師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以下便是本人的一點淺顯的認識,拿出與大家共享。
本人是一名高中化學任課教師,因此主要談談化學教學方面如何幫助學生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
化學作為一門實驗學科,是與學生周圍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初中只開設了一年,學生主要學習了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些物質,如:空氣、水,初步建立了一些概念,如:混合物、純凈物、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及復分解反應,還對一些常見的金屬進行了學習,如:鐵、銅,了解了金屬活動順序表,對它們之間的置換進行了學習。經過了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化學學科的一些基本知識,但這僅是皮毛,真正的化學學習應當是從高中開始的,如果說初中學習是一種文科的學習模式,靠死記硬背的話,高中化學學習就是一種純理科的學習,知識之間的聯系密切,需要進行一定的推導,同時還需記憶一些基本知識。很多學生一到高中,依然沿用之前的學習方法,一下子就覺得適應不了,就是這個原因。
高一為人教版必修模塊的學習,分兩冊,必修1和必修2。進入高中首先學習《從實驗學化學》,第一節是幾種基本實驗方法,介紹了實驗室安全注意事項和分離提純的方法,對于教材的編寫者來說,這樣安排就是為了消除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的不適感,通過實驗讓他們感覺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化學世界。筆者以為這樣的安排非常好,既算是初中化學的簡單小結,又算是高中知識的入門教學。先講到粗鹽的提純,用到了溶解和蒸發,這些都是學生初中非常熟悉并動手實際操作過的實驗,但粗鹽的化學提純(含Ca2+、Mg2+、SO42-等雜質)就考察到了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及周全思考的能力,每加入一種試劑(Na2CO3、NaOH、BaCl2),不僅要除去相應的雜質離子,還不能引入新的雜質,除雜劑的加入就有了先后順序的要求(三種加入順序),力爭后面加的試劑除去前面新引入的雜質離子,最后還需把物理提純的方法交叉使用才能達到目的。這也告訴學生一個道理:化學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要達到一個目的,可能需要多個學科及方法之間的共同協作,而蒸餾和萃取的實驗操作也讓學生認識到物質物理性質上的差異對分離提純方法選取的影響。通過蒸餾操作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并了解蒸餾的操作儀器和方法,對用兩相溶液體的沸點差異來選擇分離方法有切身的感受,最好在授課時給學生現場展示或用多媒體播放,增加學生的視野。萃取是高中階段學習的重要的分離操作方法,高考必考,因此無論是儀器展示還是具體操作都需老師親力親為,逐個耐心地介紹給學生,還需鞏固所學。如果說第一節的學習還讓學生未感覺到高中化學的難點,進入第二節《物質的量在化學計量中的應用》,也就進入了高中化學的難學之處,很多新上高中的學生也是從此處開始進入了化學學習的痛苦之旅。“物質的量”首先帶學生進入了一個抽象世界,把宏觀世界可以稱量的物質的質量和體積與微觀世界的粒子的數目聯系在一起,我們用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這些粒子,由于數目眾多,也無法直接去數,因此,就有了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引入,幫助學生把這些宏觀量和微觀量直接連接,雖然表象上只是一兩個簡單的公式,但卻揭示了一個理念:宏觀和微觀不是完全脫離的兩個世界,它們之間也可以通過化學上的物理量聯系起來。先夯實學生對物質的量的理解,并使之可以靈活應用于質量和微粒數目之間的轉化,再介紹“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從而把氣體的體積與物質的量進行聯系,最后再介紹物質的量濃度概念,并將其與之前的公式合并,得到最后的關于微粒數目、物質質量、氣體體積、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與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此處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置不僅是對第一節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鞏固,也是對新學習物質的量與濃度之間關系的印象加深,因此非常有意義。
篇8
關鍵詞:初中音樂;欣賞教學;審美觀;欣賞品味
目前,在初中的整體教學氛圍中,音樂教學還是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上,很多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抱著一種很無所謂的學習態度,在音樂課上表現得十分散漫和不經意。造成這種教學局面,除了有教學大環境的影響之外,還有初中音樂教師自身的因素,很多音樂教師自身對于所從事的這門課程不是很重視,認為只是其他主課的一門附屬課程,這就不免造成上散下松的局面,另外,很多音樂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在課堂上花費絕大多數的時間來講解音樂作品,空泛的理論講解與陳述讓學生不厭其煩,即便是有音樂作品的欣賞也是流于表面,聽聽而已,一帶而過,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無疑是一種打擊。因此,要想切實做好初中音樂教學,除了自身的教學理念要改變之外,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也要加以改變。
欣賞教學作為音樂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幾個部分之一,其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程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給予欣賞教學以充分的重視,通過有效的欣賞教學首先將學生的關注度拉回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愿意去接受音樂的教育。
一、注重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有生命的,音樂更是如此,每一段音樂作品如果單純地從音樂理論角度去講解的話,不免將學生帶入音樂學習的死胡同,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音樂知識的缺失和音樂學習興趣的喪失,這都是與初中音樂教學的初衷相違背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要時時注意讓學生去體會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去用心地聆聽。因為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載體,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既是一種聽覺的感受,更是一種內心情感的感受。教師要在這個欣賞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之中包含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心靈震撼,進而和音樂作品相互交融,產生共鳴,從其中得到藝術的滿足。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分組體驗法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給每一個小組播放同一段音樂作品,讓學生簡單地說說聽后的感覺,講述一下音樂片段所描述的畫面和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由于初中生的好勝心理很強,主觀能動性非常強,其中的競爭必然會十分熱烈,課堂氛圍很容易被帶動起來。除此以外,還可以組成表演小組、歌唱小組等等,同樣利用學生的積極性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在熱烈的課堂氛圍之中有效地完成音樂課堂教學。
二、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目前在初中各學科教學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卻不是很多,除了因為教師主觀的不重視因素之外,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應用的難度較大。在欣賞課上,教師播放一段音樂作品,學生根據自己所聽到的來感受其中意境,但是畢竟初中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十分有限,較為流暢的施行這種教學方式尚顯困難,多媒體的介入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個難題,多媒體通過有形的畫面能夠快速地將學生帶到音樂作品中來,加速學生進入音樂意境。
多媒體的應用除了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形的音樂畫面之外,還為學生提供了諸多的學習便利。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軟件來模擬一些樂器,讓學生自行地編制一些音樂片段,給學生在課堂上創建足夠的想象空間,讓其自主地發揮。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視頻、音頻的制作軟件,讓學生自主地去制作一些有形的音樂畫面,或者是制作一些視頻內容來自行地選擇配樂,這些都是欣賞課的延伸,但是這些有效的延伸能夠很好地反作用于音樂欣賞課,因為學生只有理解了音樂作品的真實含義,才能有效地應用這些音樂片段,也只有通過有效的欣賞和實在的理解音樂作品,才能自行地編制出屬于自己,并且能夠反映出自己情感和感受的音樂作品來。
三、加強學生的參與和實踐
實踐和參與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主題之一,對于音樂課的欣賞教學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音樂是一種感覺,它是無形的,其教學的成果表現出來是在學生內心深處形成的一種感覺。因此,這就決定了音樂欣賞課必須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因為如果只有教師的講述和指點,則學生很有可能會記住,但是卻很難去理解,更難去形成自己的感受,所以說在欣賞課的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以足夠的實踐和參與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發去探尋音樂之中所包含的意境,自發地去感受其中的心靈震撼。
四、注重欣賞的外延。提高學生的藝術品位
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低俗的音樂作品肆意橫行,其中的不健康因素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由于藝術的特殊性,其流行性非常之廣,其對初中生的影響也十分之深,我們不能讓學生與這些低俗的音樂作品隔絕,但是我們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品位,以提高學生對于這些低俗作品的免疫力,保證學生審美觀和價值觀的良好發育。
在欣賞課上,我們除了要教會學生音樂的基本知識以外,還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作品的意境和它給人們帶來的心靈震撼,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于低俗音樂作品的免疫力,給學生提供一個正確的音樂欣賞的導向,讓學生不為表面的旋律所迷惑。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課堂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學生的音樂審美多數的時間還是在課外的學習生活和實際生活之中,教師無法加以控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習慣和音樂欣賞習慣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除此以外,我們也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音樂廣播氛圍,以思想性和統一性為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音樂作品的選播,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的內在品德。
總而言之,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欣賞教學作為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欣賞教學來培養自身的審美情操,在優美的音樂作品之中感受其中意境,體味音樂作品給我們帶來的心靈的震撼。除此以外,最為重要的就是通過欣賞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培養學生內在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黃林麗.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體會[J].成才之路,2010(11).
篇9
一、在情境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上盡量引導孩子們進入文章的境界,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圖畫、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方法營造課堂氛圍,把學生的感覺器官有效激活,進入教材所描寫的情景中去,與作者的思想融為一體,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講授《我的信念》一文時,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從內心體會居里夫人的無私奉獻精神,進而讓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并培養學生為目標努力奮斗的精神。如講授《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先讓學生閉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廬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從而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峽》,兩篇文章分別描述了泰山的雄壯和三峽的美麗,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滲透著濃厚的道德教育,即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及悠久歷史的感情,從而培養了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為自己出生在這個國家而驕傲。
二、在反復誦讀中滲透德育教育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情境 教學方法
“情境式教學”是符合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 同時也是適應初中學生學習心理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巧妙設計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采用表演方式,創設教學情境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教材內容豐富、題材獨特,可以采用學生表演方式的教學情境。老師要在教學中多為學生提供思考、參與、表現的機會。學生通過表演課本知識,會對課本知識了解更透徹,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課本的角色中,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趣的表演也會帶來課堂的活躍性跟積極性,也能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團結能力。初中語文課本中《皇帝的新裝》、《唐雎不辱使命》就可以采用表演教學情境,這樣充分讓學生參與到課本知識的學習中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類課文內容有趣,更有寓意,因此,很適合學生表演,從而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現出課文的內容。[1]
二、運用生動的語言,創設教學情境
我們只要出去就能感覺到社會每個角落都充滿著語言,語言是生活中用來交流和溝通的最好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用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更確切地表達出思想內容。初中語文本身就讓學生學習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優美的語句、生動的詞語。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能夠讓聽眾的腦海呈現出一幅簡潔、鮮明的畫面,把抽象變為具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很容易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畫面,以此提高對課本知識的了解,比如:我是這樣設計《大自然的語言》的導語:“花紅草綠柳吐芽,是春的盎然;水漲蛙鳴花飄香,是夏的蓬勃;葉落果熟風蕭瑟,是秋的清爽;風起雪飄冰霜凝,是冬的壯麗。大自然用它獨有的方式時刻為人類傳達著新信息,今天我們就來解讀大自然的語言。”優美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同時也暗示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三、通過美術作品,有效創設教學情境
借助美術作品也就是教學掛圖可以使教學內容再現,使之形象化,立體可感,易于接受,學生可以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享受樂學的氛圍。如在講授《陋室銘》時,學生要領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思,結合教學掛圖來分析“斯是陋室”,會加深學生的理解。一個人彈琴,室內顯得狹小,可見空間非常小,周圍的景物只有苔痕、草色,也非常少,苔痕又上臺階,可見來客很少,又能看出室內的簡陋設施。學生一眼便能看出命名陋室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陋室不陋便順理成章了。
四、聯系現實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聯系現實生活來創設教學情境, 就是說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把課文中所寫的生活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初中語文教學中,所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議論文中的論點、論據等,都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即使所選課文時代與學生生活實際存在很大的差距,也可以根據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感知課文。比如,講授《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這篇課文中,祥子生活的時代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可以抓住烈日和暴雨這兩個關鍵詞, 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惡劣天氣下的感受, 然后再引出課文, 使學生找到課文所寫的生活與自己生活實際的切合點,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老舍進行景物描寫的妙處, 更能理解景物描寫在人物悲慘命運中的襯托作用。
五、利用音樂渲染,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可創設恰當的音樂情境, 利用音樂特有的旋律、節奏,帶學生進入音樂的意境中,讓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器官,促使學生深入理解作品,提高教學效果。當然,選擇適宜的音樂比較重要, 切合教學實際并考慮音樂表達出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這對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課文可以借助音樂來創設教學情境, 特別是散文教學更適宜利用音樂來渲染氣氛。比如講授現代散文《小院》時,就可以借助音樂來渲染氣氛。這篇散文可以選擇竹笛獨奏《苗嶺的早晨》來創設教學情境。學生整體上感知課文后,閉上眼睛,跟隨竹笛聲回顧課文內容,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在悠揚的旋律中,學生進入了仙境般的五臺山,推開小院的門,感受到的是家的溫馨,難忘的是五臺山百姓真摯、純樸與熱情。聽著悠揚的笛聲,有的學生托腮遐思,有的學生悄然動容。此時,利用音樂已經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六、借助多媒體展示,創設教學情境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給教學增添了活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調動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氣氛中,積極主動地探索,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切合實際的音樂、圖片和一些影音資料,借助多媒體展示出來,以還原、再現作品體現出來的情境。如講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先播放《春之聲》,讓學生接受音樂的熏陶,然后多媒體逐步展示出春天到來的畫面:春回大地,一切都富有了生機,處處洋溢著人們的歡聲笑語,小孩子在溫煦的陽光下放著風箏,愉快地嬉戲著。同時,又配以聲情并茂的朗誦: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創設這樣的導入情境, 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中, 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語言的生動性與豐富性,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從內心發出對春天的贊嘆,從而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