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一體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5:4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一體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一體化論文

篇1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2.1        研究背景及意義

2.2        國內外現狀

第二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及形式

2.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述

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2.2.1 特惠關稅區

2.2.2 自由貿易區

2.2.3 關稅同盟

2.2.4 共同市場

2.2.5 經濟聯盟

2.2.6 完全經濟一體化

第三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和影響

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3.1.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3.1.2   亞太經合組織(APEC)

3.1.3   上海合作組織

3.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3.2.1   積極影響

3.2.2   消極影響

第四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現的問題及措施

4.1 問題

4.1.1 加大貧富差距

4.1.2 管理機制

4.2 措施

4.2.1 城鄉一體化

4.2.2 完善管理機制

結論

致  謝

摘  要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經濟發展不可缺的一種方式、策略,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加大開放水平,積極加入到全球合作的隊伍中,加速經濟發展,提升自身利益,提升國際地位,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而通過協議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在區域內消除壁壘,協調經濟政策,形成跨國流通商品、資本、人才、勞動力等的一個經濟區域。本文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內外現狀主要介紹了研究背景及意義、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而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我們現階段的目標。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經濟;措施;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way and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oday's era. If a country is to be strong, it must increase its openness, actively join the ranks of global cooperation,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its own interests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agreements to safeguard common interests, eliminate barriers in the region, coordinate economic policies, and form an economic region with cross-border circulation of goods, capital, talents, and labo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form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u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our goal at this stag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ese economy; Measures;

第一章 緒 論

2.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區域經濟一體化又叫“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現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區域經濟集團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理位置鄰近的若干國家,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是在1942年出現并被使用。1950年,有人認為一體化是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為了促進各國之間關系,帶動全球經濟發展,就有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優化我國經濟環境,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加速自身發展和良性競爭,促進政治、經濟等多方位利益,促進區域和全球經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雙重的,既包含成員間貿易壁壘的撤除,又包含各種合作互助關系的建立,所以,本文針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研究。

2.2    國內外現狀

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80年展迅速。20 世紀 60 年代,全球共有 19 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70年代有 28 個, 80年代有 32 個,進入 90 年代,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已經達到 100 多個。目前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協定有 170 項。據 WTO 統計,截至 2002 年 3 月 1 日 ,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一體化中,絕大多數是自由貿易協議,占所有區域貿易安排的 72% ,共有 175 個,關稅同盟 22 個,占 9%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只有 12 個島國和公國沒有參與任何區域貿易協議。 174 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參加了一個(最多29 個)區域貿易協議。

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成員國首腦會議于1992年簽署關于建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條約、宣言和議定書三個文件,正式將該組織更名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優惠貿易區"首腦會議于1994年批準把優惠貿易區轉變為共同市場的條約,宣布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東南非共同市場)正式成立。;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東盟的貿易部長也于2001年簽署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一體化的政府間框架協議,并于2002年正式簽約。

第二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及形式

2.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述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離的比較近或一個區域內的兩個或以上的國家為了經濟和利益的共同發展,通過簽訂條約和制定約束彼此的共同的規范和政策,建立大家有一定有特權的共同機構,進行經濟調節,達成經濟和政治的聯盟。根據合作國家政府的態度,可以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兩種類型:消極和積極。消極是指合作國之間消除了一切貿易障礙,在一定區域實現了自由貿易;后者則指成員國為實現共同的經濟目標而積極調整現有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規章和協調機構以促進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包括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經濟聯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是歐洲聯盟。

2.2.1  特惠關稅區

特惠關稅區又叫優惠貿易安排,國與國之間通過協定方式對商品規定特別的優惠關稅,這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最低級和最松散的一種形式,例如:大英帝國特惠制、東南亞國家聯盟、非洲木材組織等。

2.2.2 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就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一個貿易區,這個貿易區里的國家取消關稅壁壘和其他貿易限制,實行商品免稅流通,但是不在這個貿易區里的仍有關稅壁壘。它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中歐自由貿易區。

2.2.3 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就是國家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并實行統一關稅同盟,它比自由貿易區又進了一步。例如:德意志關稅同盟、東非共同體。

2.2.4 共同市場

共同市場就是除了取消關稅和其他壁壘,還要取消對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流動的一切限制。使國與國之間實現貿易自由化、技術自由、資本自由、勞動力自由、人員自由等。例如:加勒比共同市場、中美洲共同市場。

2.2.5  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就是國家之間不但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而且要求國家之間制定并執行共同的經濟政策和共同的社會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例如: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西歐共同市場、歐洲聯盟。

2.2.6 完全經濟一體化

完全經濟一體化又叫政治同盟,完全經濟一體化包括經濟同盟,要求各國統一經濟政策,而且還要求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權力機構,擁有全國政府授予全權的中央議會和執行機構,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級。目前世界上尚無此類經濟一體化組織。

第三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和影響

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現在我國已經實施并參與的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 

3.1.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2001年11月提出成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在文萊召開第5次lO+1會議上簽署了《加強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達成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定。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貿易區正式成立。它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組成世界上三大區域經濟合作區,而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也是亞洲的第一個多邊自由化經貿組織。

3.1.2  亞太經合組織(APEC)

亞太經合組織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的簡稱,亞太經合組織于**年11月5日至7日成立,于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合組織,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邊區域經濟集團化組織,也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其中21個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泰國、美國、越南。

3.1.3  上海合作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宣布成立,同時,并簽訂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其中有中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參與,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上海組織的成立表明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人口最多、地域最廣、潛力巨大的跨區域多邊綜合性組織。

3.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3.2.1  積極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內部自由貿易的發展,沒有貿易壁壘;有利于國與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各國家之間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投資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有利于獲得專業與規模經濟利益;有利于推動貿易自由化、全球化進度;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區域內的經濟增長,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全球經濟的發展等。

3.2.2  消極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形成對外壁壘,導致國際競爭加??;會形成區域化組織間競爭加劇;對國家主權造成挑戰;對我國企業和市場自由化造成沖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大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等,總之,還是利大于弊的。

第四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現的問題及措施

4.1 問題

4.1.1 加大貧富差距

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勢必會造成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在區域經濟內部,城市和農村的貧富差距就在進一步擴大,城市收入高,消費水平高,生活質量也高于農村,所以農業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面臨沒有出路沒有收入的問題,造成城市和農村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有:沿海地區資源好,產業競爭力較強,獲取更多經濟利益;資金、人才、等都向條件好的城市去,所以加大城鄉差距。 

4.1.2 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不完善,缺乏一套完善的跨區域的統一的管理機制,而在現有的區域行政管理體制條件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進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區域內沒有統一的公共管理組織。所以,很難實現整個區域利益最大化,也很難實現區域內的資源設備公共管理,這樣肯定會造成整個區域內公共管理不當。 

4.2 措施

4.2.1  城鄉一體化

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就是積極推行城市化戰略,以城市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城市人口想農村人口遷移,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消除城鄉壁壘和政府的政策不公平對待,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市轉移、推進新農村建設,還應實施產業一體化,以輸出產業為主導,積極開發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重點產業,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為核心,建立地方性工業體系,消滅保護主義,規范政府行為。

4.2.2  完善管理機制

建立對地方政府行為權利的監督機制、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建立跨區域合作組織、建立完善的區域規劃機制、建立區域發展合作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對政府的績效考核機制,要建立這些機制首先應提高政府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認可、支持和重視,其次應該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把他們的職能規范化和法律化,從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也在不斷的邁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現在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它促進中國甚至是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政治等合作,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優化資源分配,加速資源流動,管理機制的完善、貧富差距縮小、產業一體化等都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應充分認識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趨勢,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我國應重視區域間經濟發展規律,應抓住一次發展經濟一體化的機遇,以達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目標。

參 考 文 獻

[1]  潘沁, 韓劍. 基于引力模型的產業內貿易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06(9):22-26.

[2]  李偉, 夏衛紅. 城市群府際治理機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J].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1, 13(5):85-89.

[3]  馬春林, 吳沖鋒. 全球經濟一體化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分析[J]. 管理科學學報, 2003, 6(6):1-7.

[4]  華民, 王疆華, 周紅燕. 內部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J].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2(12):39-42.

[5]  侯赟慧, 劉志彪, 岳中剛.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社會網絡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09(12):90-101.

[6]  陳光武. 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D]. 吉林大學, 2009. 區域經濟一體化態勢下的政府合作機制研究[D]. 重慶大學, 2010.

[7]  操世元,姚莉.論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行政壁壘[J].嘉興學院學報,2006,(5). 

[8]  李興國,姜文超.關于“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若干思考[J].經濟論壇,2008,(3). 

[9]  王德忠,吳琳,吳曉曦.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緣起、發展與缺陷[J].商業研究,2009,(2). 

[10]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11]許寧寧,儲亞玲,劉總理.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分析與問題思考[J].商業現代化,2008,(6). 

[12]李建勇.中國省級政區行政沖突機理分析及其應對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3]劉朝陽.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中國的發展戰略選擇[J].經濟學動態,2002,(4).

篇2

一、地區經濟一體化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國際分工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國際貿易又進一步加深國際分工,解釋貿易的理論都是以闡釋分工為基礎的,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比較利益理論。李嘉圖認為,各國應致力于生產其相對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產品,并以之出口換取其相對具有較低勞動生產率的產品;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則表明,商品價格差異是貿易的基礎,要素價格差異是產品價格差異的根源,各國應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國豐富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商品,并以之出口換取密集地使用本國所稀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二是新貿易理論。以克魯格曼、赫爾普曼等人為代表的國際經濟學家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動因之一,但該理論僅解釋了要素稟賦具有差異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而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發生在經濟特征相似國家之間的貿易,新貿易理論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其一是著眼于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化,以邊際成本遞減作為生產分工與集中的理由,其二是用不完全競爭及其市場細分策略來解釋這類貿易與國際分工,說明規模收益只要超過運輸成本,生產應有集中化的趨勢,并且市場規模越大、“學習曲線”效應越明顯的行業,成本就會越低,以此為基礎的生產分工與選址,不再決定于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而是歷史因素與政府政策等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以上理論出發,分析經濟一體化在貿易流向與產業組織結構兩方面對分工的影響,可以發現具有以下幾方面明顯的效應:第一,市場規模效應。一體化以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降低,因而無論從市場范圍還是消費者效應來說,都有效地擴大了市場的規模,相似要素可以更密集地使用,按照一國都趨向于出口在本國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產品的原理(克魯格曼、赫爾普曼,1985),一體化區域將具有增加對區外出口的傾向。第二,市場競爭效應。貿易壁壘降低將導致區內市場競爭激化,減少寡頭壟斷,降低區內市場細分的程度,可以強制地帶來經濟效率的調整。第三,規模經濟與專業化分工的效應。市場規模擴大以后,企業可以通過做大規模降低成本,一些廠商能夠從事更多的工廠專業化分工,減少每個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降低服務成本,增強出口與區域內進口替代的能力。以上三方面都將增加一體化區域的區位優勢,增加一體化區域內部分國家的競爭優勢,引起區內投資格局的調整與區外對區內投資的增加。

從貿易對分工的影響來看,傳統貿易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的分析有三個共同點:一是產品都是由一國國內的企業生產的;二是貿易保護的對象都是一國的產業、產品及其生產的企業;三是要素在地區間不流動。但如果以跨國公司的跨國一體化經營為分析背景,以上三點結論就需要重新推敲,國內有學者將跨國公司內中間產品的貿易、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貿易與投資的融合概括為貿易投資一體化現象(張二震、馬野青,2002),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我們認為,分析貿易投資一體化對國際分工的影響,可以以要素的跨國流動與各國同類要素的異質性為基礎,當跨國公司實行跨國一體化經營時,跨國公司的管理、技術以及品牌都可以成為投入的要素,地區經濟一體化降低了貿易壁壘,有利于要素與中間產品的國際流動,從而推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依據各國的要素差異進行不同的價值增值環節的選點布局,一國科技型、管理型以及高素質勞動力較多,將有利于價值增值環節大的生產投資與研發機構的建立,低素質低技術的勞動力較多,將有利于一般加工型生產環節的建立。貿易投資一體化使產品乃至產業失去了國家的界限,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不能再說是由中國制造的,但國際分工仍存在,不過分工不以產品、產業為標志,而以國家之間的要素差異為標志,以要素創造的價值增幅為標志。以這種分工為基礎的貿易,結果不是要素價格的均等化,而是其差距的擴大,如跨國公司專門將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價值增幅大的生產環節放在本國,而把生產的組裝等勞動密集型工序放在中國,或僅建立適應中國市場的技術應用中心,中國將專門成為成熟技術的生產加工基地,長期下去中國的知識型管理型人才收入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越來越大,造成人才培養的困難與人才的流失,進而掉入要素低水平成長的貿易陷阱。

對一體化國家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了區域內的市場,降低了區域內同類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增加了同類生產要素尤其是知識型管理型人才的聚集,這都將增加區內的區位優勢,提高以貿易投資一體化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層次。但對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公司的生產選址將非常重要,使價值增值幅度大的生產環節落址于本國,通過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來實現本國有競爭力要素的持續增長,將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新目的。吸引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不僅要有量,而且還要有質。

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投資效應,國際經濟學界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分析總是以一體化對新貿易格局的影響作為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后,隨著新貿易理論的創立,市場結構、產業組織的理論被植入國際貿易的分析,因而投資效應的分析就以產業組織的行為分析作為基礎,貿易投資一體化基礎上的貿易與投資行為主要還是以寡占反映戰略為主,在方法上仍屬產業組織的行為分析,下面我們以這兩個階段為界分而述之。

二、從國際貿易的角度進行的分析

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跨地區跨集團的直接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策略,從根本上來說將成為打破地區封鎖抑制排他性的重要力量,特別是當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從以降低成本為目標的要素尋找型向市場開拓型轉變后,國際貿易的作用將是長期的基礎性的。從貿易的角度分析一體化對投資的影響,出發點是一體化對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率與福利的影響,理論基礎基于比較利益之上的專業分工,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部門間或產業間的區域內部貿易的增長,市場規模以及規模經濟都成為一體化收益的主要來源,經濟特征相似的國家都可以在專業化分工中收益,從與一體化之外的國家貿易條件的改變中獲益。分析一體化對貿易的影響,主要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考慮關稅、配額和其他貿易障礙降低后對相對價格的影響以及價格對貿易商行為的影響。由于影響相對價格的行為因素很多,如政策、收入等,因而不聯系具體產業與產品是很難下具體結論的,但總體的分析可以提供基本的分析方法與思路。

美國經濟學家J·瓦伊納于1950年提出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這兩個基本概念,用以反映貿易對一體化的反應,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1966)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投資轉移”與“投資創造”,用以反映外部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區域一體化貿易流向的反應,由此奠定了這一領域的基本分析框架。

金德爾伯格認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經營戰略表明,一體化組織的貿易流向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和流量產生影響,形成投資創造效應與投資轉移效應。投資創造是由貿易轉移引起的,一般而言,關稅水平越高的國家,一體化后貿易轉移效應越大,該國將從成員國進口成本更高的產品,消費者獲得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但國家失去部分甚至全部關稅收入。如中日組成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中國可能以從日本進口汽車來代替從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但別國廠商自不會坐以待斃,中國廠商也不能面對新格局而束手無策,由此形成的區外非成員國對一體化區域內的直接投資和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直接投資的增加即為投資創造,區外的跨國公司在一體化內部建立“避稅工廠”(Tariff-exemptfactory),并向一體化市場供貨,以維護其原來以出口方式占領的市場份額,同時,由于區域內貿易自由化使市場擴大與需求增加,為廠商帶來了新的市場機會,一體化內外的跨國公司互相競爭以追求潛在的規模經濟效益,也會增加在區域內的直接投資。

投資轉移是由貿易創造引起的擴大了的外國直接投資,貿易創造的產生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成員國的數量,數量越大,表明市場越大;平均關稅水平的降低程度,平均關稅水平越是降低,同盟越可能趨向貿易創造;成員國經濟的競爭程度,受保護的同類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差異越大,貿易創造效應越大。貿易創造的產生來源于規模經濟與專業分工,為從一體化經濟中獲取規模經濟和專業分工的收益,需要進行生產的重組,由此引起區域內直接投資布局的調整與資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區外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產生投資轉移。

投資創造與投資轉移根源于一體化的規模效應與市場統一效應,相對于區外國家而言,一體化內部的總收益無疑是提高的,尤其是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對發展工業的偏好,其收益更具有長期意義,但對一體化內不同的國家而言,其收益是不對等的,模型分析表明(PeterRobson,1998),一體化區域內產業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是必然的,甚至存在產業全部向一國偏轉的可能,因而認真研究一體化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優勢及產業分工趨向,制定適當的補償機制就成為一體化的重要制度內容。

三、從產業組織的角度進行的分析

由于生產全球化的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為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而進行的跨國投資戰略調整,建立在地理意義上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概念的界限已變得模糊起來,因而以地理概念為基礎的金德爾伯格的二分法就難以反映外國直接投資之間的全部復雜問題,隨著新貿易理論的興起,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以占領市場為導向的寡占反映戰略就成為解釋直接投資的重要原因。

這種方法著眼于一體化從哪些方面影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決策,其分析一般以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為依據,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取決于以下三個要素的組合:第一,所有權優勢??鐕镜膶ν庵苯油顿Y應具有某種壟斷優勢,以抵消在陌生環境中經營所需增加的額外成本,一般業主的無形資產與規模經濟都可能體現特定的所有權優勢,其內容主要包括研究與開發能力、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營銷技巧、特殊的組織結構以及進入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市場的便利條件等。第二,內部化優勢。制度學派認為企業作為一種科層組織,與外部市場相比具有減少交易成本的優越性,根據鄧寧的分析,國際市場的失效主要有兩類,一是結構性失效,如貿易壁壘的存在與無形資產的溢出效應影響外部市場的形成和發育;二是交易性失效,如交易渠道不暢及國際市場經營風險過高都將提高交易的機會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促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將外部市場內部化。第三,區位優勢。區位優勢來自東道國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如自然資源的稟賦、社會文化、法律、政治和制度環境,以及政府通過立法或行政政策所提供的優越條件等,這些因素不是跨國公司特有的,但跨國公司可以不斷適應它,利用它。

將以上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可以合理清楚地解釋國際生產的組織形式,所有權優勢決定了“誰”來生產,內部化優勢決定了“怎樣”生產,區位優勢決定了“在哪里”生產。而一體化從規模性、結構性與交易性三個方面增強了區域內國家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優勢。貿易壁壘的降低尤其是專用性資產、中間產品及要素流動壁壘的降低,提高了跨國公司內部化的能力,一體化后的區域市場是一個多民族、多國家的市場,具有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差異性與復雜性,為區域內的跨國公司提供了國際經營的學習機會與條件,使一部分區位優勢轉化為所有權優勢(MiraWilkins,1991),一體化最為突出的還在于它凸顯了區域市場的區位優勢,拓寬了市場的范圍,加大了經濟的總體規模,提高了經濟的抗震性,能使經濟周期的波幅減少,周期拉長,降低了國際貿易中的許多不確定性,對于一體化的小國來說,生產的種類可以減少,規??梢约哟?,生產的某種地理分工變得更自然,一體化產生的規模經濟尤其有利于那些在大工廠中應用的重要生產要素,如某些類型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這也成為跨國公司對區內投資的重要原因。

將直接投資的增長與企業的戰略對策結合的分析認為主要有四種形式的戰略投資對策(Yannoponlos,1990):(1)防御性進口替資,也叫“橋頭堡投資”或“跳越關稅”的投資,是外部企業對一體化貿易轉移效應的一種對策,反映了一個企業為維持在一體化經濟中的市場份額從以貿易為基礎的戰略向以投資為基礎的戰略的轉變;(2)進攻性進口替資,亦稱出口導向投資,它以一體化對競爭效率、收入水平、增長和創新的影響為依據,投資的動機在于利用地區一體化所造成的市場擴大和需求增大的勢頭,是企業搶占市場進一步擴大在該地區的市場份額的一種戰略投資;(3)重組投資,又叫合理化投資,即生產經營的布局按一體化后更自然的區位優勢重新組織所進行的投資,因為貿易壁壘消除以后,各成員國的比較優勢成為資源重新配置的主要依據,生產活動將向成本較低的地區集中;(4)寡占反映投資,指當地企業面對外部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進入該地區,為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也必須通過做大規模進行回應,從而刺激其通過直接投資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一體化對直接投資的效應,最主要在于強調它對工業效率的影響,這可能是比資源配置效應更為重要的一種收益來源,因為從貿易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是在完全競爭的框架內展開的,而從產業組織的角度所作的分析強調的是以不完全競爭為框架,分析一體化對廠商競爭行為的影響。鑒于一體化后兼并與收購將成為主要的投資方式,因而如何規范本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競爭與壟斷行為,就成為新的更重要的課題。

四、啟示與結論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參與經濟一體化必將有得有失,但一般總是得大于失,這是雙贏、多贏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一體化分工的格局趨向,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導向,一國要從一體化中獲得有益的分工,就要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以及競爭性要素的持續增長等幾個方面來引導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向,從以上貿易與產業組織兩方面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參與經濟一體化主要應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1.處理好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依照傳統貿易理論,中國是簡單勞動力要素的供給極其豐富的國家,幾乎可以說具有無限供給彈性,因而一體化后,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將有向中國集中的趨向,依照新貿易理論,生產也有向平均成本低的國家集中的趨向。但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向別國開放市場也具有誘人的利益,當中國與東盟擬建立自由貿易區時,日本不無妒忌地宣稱,為了享受中國對東盟出口的零關稅,日本企業可能進一步向中國投資,為了同樣的理由,日本可能將已或擬向東盟的投資轉向中國(馮昭奎,2002),其實,中國與東盟都大可不必為此而擔心,制造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是存在的,但制造業的產品豐富多彩,千差萬別,只要一體化內的商品比要素多,要素價格就有均等化的趨向(赫爾普曼、克魯格曼,1985),如果其生產全向一國集中,則比較優勢的天平將向另一面傾倒,況且生產同樣的商品對要素的組合方式仍有差異,可以起到平衡各國生產要素供給的作用,東盟即使生產的種類減少了,但貿易壁壘的降低使中國遼闊無邊的市場向他們優惠開放,從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的運轉來看,自由貿易的協定尤其有利于小國,因為他們的增長與繁榮有了更多的空間(ShyamalenduSarkar,2001)。對東盟而言,中國是競爭者,也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其合作的空間將主要在制造業、電子、通訊等產業內部的分工與貿易,由于這些產業的發展取決于最初的生產與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實證分析這些產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分工布局將對資源的配置起導向作用。

2.處理好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外國跨國公司的關系。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的分析表明,一體化后的市場將成為有實力的跨國公司角逐的場所,其第一階段的投資將是對資源重新配置、生產合理化布局的反映,第二階段的投資則是實現企業的快速增長和加強對市場的控制,而兼并和收購當地企業便成為其迅速占領市場的最有效的手段。面臨外國跨國公司的競爭,我們在不同的產業市場結構中應有不同的應對之策,具體而言,在規模經濟較顯著的行業,如汽車、化工、金融、民用飛機等部門,在收入需求彈性較大的部門,如電子通訊、計算機、藥品等部門,其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企業兼并的國際化傾向也明顯,因而應鼓勵國內企業實現并購,形成產業組織的集中化,以大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而在規模經濟不明顯、生產處于成熟階段、生產技術已標準化、需求收入彈性較小的部門,如紡織、服裝等,應以鼓勵競爭為主,制定較嚴格的反壟斷管制,這種按產業結構的差異制定壟斷管制的雙重標準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都采用的方法。

3.處理好具有核心競爭力要素的培養與跨國公司一體化經營的關系。在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經營的戰略下,中國既要發揮簡單勞動力豐富低廉的比較優勢與跨國公司的優勢資源相結合,也要發揮中國優秀人才的競爭優勢與跨國公司的優勢資源相結合,既要有生產加工中心,也要有技術中心。在貿易投資一體化的背景下,要保護本國有競爭力的要素在本國有就業機會,有獲取高工資的機會,要力爭讓跨國公司的價值增值幅度大的生產環節,具有核心創造力的研發活動在中國展開,如法國在藥品生產行業就規定在當地建立研究與開發機構是外國投資進入法國市場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跨國公司,只要能對中國關鍵的核心生產要素付高額報酬,都應受到鼓勵,這是從根本上獲取關鍵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關鍵要素與技術的持續供給能力,這樣,中國經濟才能具有“獨立于一體化經濟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赫爾普曼,克魯格曼.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上海三聯書店,1985.

[2]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張二震,馬野青.貿易投資一體化與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福建論壇,2002,(3).

[4]高樂詠.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與企業.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5]馮昭奎.10+3:東亞自由貿易區之路.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3).

[6]Kindleberger.c.p.EuropeanIntegrationAndTheInternationalCorporation.

ColumbiaJouralOfWorldBusiness,Vol.1.1996.

[7]PeterRobson.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Integration.Routledge,1998.

[8]MiraWilkins.TheGrowthOfMultinationals.EdwardElgarPublishingCompany.

1991.

[9]Yannopoulos.G."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EuropeanIntegration".Jounal

OfCommonMarketStudies,Vol.28.1990.

[10]ShyamalenduSarkarAndHongY.Park"ImpactOfTheNorthAmericanFree

篇3

關鍵詞:金融危機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驅動力

(一)區域金融的擴大及深入發展

現今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種形式。虛擬經濟的擴張又主要與金融相關,包括金融秩序、金融創新、金融監管等(這些金融表現又正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加強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連通性,推動著實體經濟(制造業、采掘業、加工等工業)的發展。西方的政治經濟學家曾提出過“將廉價的虛擬經濟轉化成實體經濟”與“經濟一體化”雙贏的美妙構想,那么,多年之后,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乃至世界經濟一體化,也將有達到雙贏的可能。

(二)成員國之間各行業橫向分工水平程度相當,是一體化得以發展的基礎

產業的國際分工,在發揮各國專業化優勢的同時,又發揮了規模經濟的效益。以此為基礎的區域集團不易破裂,具有內部凝聚力的比較優勢,當遭受全球性的危機時,各國承受的壓力相當。同時,若成員國的產業水平較低,其遭受風險的危險就越大,相反,若產業水平較高,其承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穩步發展的幾率也就愈大。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內部成員國總體勞動水平較高,生產成本較低,且與世界最低生產成本相距較小

一體化的形成通過貿易轉移帶來利益。若成員國形成同盟后,與同盟國的貿易往來成本高于非成員國的貿易成本,那么,集團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將受到相當大的制約,也就缺乏鞏固的基礎。

(四)成員國內部的供應與需求彈性要求比較高

一體化的組建,撤除了各種障礙,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和消失,大大減低商品的價格。若成員國的昂;需求彈性較大,那么需求會大幅度的上升,從而出現貿易創造,增加社會福利。同樣,若生產彈性較大,生產障礙消除后,可迅速增加,替代從非成員國的進口,提高社會福利。從另一角度看,當金融危機卷入區域體中時,因起源國的本幣貶值而進口商品價格降低,若需求彈性大,從國際貿易轉移角度分析,其創造的福利也能保持正值。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

金融危機的是怎樣傳播,以至全球蔓延?其主要是以“溢出效應”為傳導機制。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的流通是其主要渠道。貿易溢出是指一國投機性沖擊造成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或幾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可能導致另一個(或幾個)國家遭受投機性沖擊壓力。主要是通過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實現的,即一國金融危機造成的貨幣貶值一方面提高了其相對于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國內經濟(國民收入減少)而減少了向其貿易伙伴國的進口。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導致的本幣貶值使得該國商品和勞務的相對價格下降,出口競爭力增強,對其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增加而進口減少,導致貿易伙伴國的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減少,損壞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基礎;本幣貶值使得貿易伙伴國向其進口的商品、勞務價格水平下降,導致貿易伙伴國的價格水平下降,消費價格指數的下降使得其居民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于是本國居民兌換外幣數量增加,導致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減少,貿易伙伴國的競爭力下降,失業率上升(尤其是出口部門),若政府期望采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緩解國內失業壓力,就可能誘發投機性沖擊。另外,本幣的貶值,損害了本國經濟,使本國國民收入減少,對貿易伙伴國商品、勞務的進口需求減少,從而使貿易伙伴國的出口量下降,貿易收支惡化,誘發對它的投機性沖擊。投機性沖擊的誘導,導致貨幣危機,造成其市場流動性不足,迫使一個市場上的金融中介清算通過各種方式將其在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的市場上的資本大規模抽出者,在此國的大量資本的外逃,從而造成另一個市場對流動性不足,即金融資本的溢出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這樣的“溢出效應”,并非僅存在于兩個聯系體之間,而更多的是產生連鎖反應,影響第三國或更多的經濟體。

三、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一)從靜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效益的影響

1.貿易效益

金融危機產生的貿易效應危機,主要在以實體經濟為主的一體化集團。以東盟國家為例,在此次危難中,身處全球金融危機漩渦中心的美歐日市場多年來一直是東南亞主要經濟體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其國內需求已經并將繼續出現下降,甚至還有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可能。海外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出口急劇下降,將東南亞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拖入泥潭。

2.福利效益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會產生福利效應。在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初的幾年間,墨西哥的就業率增長了17%,新增加了150萬個就業職位,加拿大的就業率增長了15%,新增了230萬就業職位,美國就業率增長了12%,新增加了220萬就業崗位。而在當下,美國頂級機構的破產,自身失業人口創歷史新高。失業人口向他國流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社會福利水平受到影響。再者,各國政府積極撥款救市,使用于福利的資金減少,加重了效益的負擔。

3.投資效益

投資創造效應是區域集團經濟效應的重要部分,其來源包括區內成員國相互投資的增加,何區外非成員的投資。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為保護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已有了聯合關系,也會以因資金的短缺而引起投資來源枯竭或現有資金抽逃。另一方面,為補救金融市場,各國政府的大規模救市,擴大內需,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這將造成需求的增加,但因缺乏資金,生產滯后,造成供需不平衡,原本應有的經濟效益甚至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

(二)從動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未來發展的影響

1.利于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體制出現

此次金融風暴背景下,各大政府救市背后,孕育著新的經濟政治體制革新。歐盟以圖改造自由經濟模式,推崇國家集權經濟模式。這樣的形式不難看出,世界經濟已經出現試圖改變戰后至今,一直以美國為主導的局勢。重病之后尋求治病的方式,世界各理性經濟體也一樣。主體國家的利益不同,地位權重不同,新體制爭鳴局勢的出現成可能。這將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2.各集團內部成員國宏觀調控影響度加深,一體化區域的相互影響控制加強

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技術不夠成熟,進入監管秩序失衡,房地產業的泡沫經濟引起全球總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能力的供給的過剩,是此次危機的主要原因。那么,各聯合經濟一體化主體國家,必須擴大自身與關聯方共同市場的監管與控制力度。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一體化集團,內部成員間及與其他發達的第三經濟一體化主體,也會加大合作和技術創新的吸收,力求改變實體經濟受虛擬金融的強大牽制。

3.對以實體制造業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金融危機也帶來一些機遇

實體業的受限對于發展中的經濟一體化集團是其發展受阻的因素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以歐美為主的金融風暴的席卷,在其投資難度加大,各投資商必將尋找新的投資出路,這就有可能對出口制造業為主的新興經濟體造成一種“到逼機制”。這樣,迫使企業升級發展,加快追進步伐,并且,從長遠看,世界范圍內,大量資金尋找投資機會時,會避開因金融危機處于動蕩中的發達經濟體,而選擇高增長發展中經濟體作為新目標市場。同時,對于后者而言,還有吸納國際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務的機遇。

4.金融危機的沖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篇4

【摘要】:機電一體化是一種復合技術,是機械技術與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互相滲透的產物,是機電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簡述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基本結構組成和主要應用領域,并指出其發展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引起了工程領域的技術改造與革命。在機械工程領域,由于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向機械工業的滲透所形成的機電一體化,使機械工業的技術結構、產品機構、功能與構成、生產方式及管理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工業生產由“機械電氣化”邁入了“機電一體化”為特征的發展階段。

一、機電一體化的核心技術

機電一體化包括軟件和硬件兩方面技術。硬件是由機械本體、傳感器、信息處理單元和驅動單元等部分組成。因此,為加速推進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機械本體技術

機械本體必須從改善性能、減輕質量和提高精度等幾方面考慮?,F代機械產品一般都是以鋼鐵材料為主,為了減輕質量除了在結構上加以改進,還應考慮利用非金屬復合材料。只有機械本體減輕了重量,才有可能實現驅動系統的小型化,進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響應特性,減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傳感技術

傳感器的問題集中在提高可靠性、靈敏度和精確度方面,提高可靠性與防干擾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避免電干擾,目前有采用光纖電纜傳感器的趨勢。對外部信息傳感器來說,目前主要發展非接觸型檢測技術。

(三)信息處理技術

機電一體化與微電子學的顯著進步、信息處理設備(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普及應用緊密相連。為進一步發展機電一體化,必須提高信息處理設備的可靠性,包括模/數轉換設備的可靠性和分時處理的輸入輸出的可靠性,進而提高處理速度,并解決抗干擾及標準化問題。

(四)驅動技術

電機作為驅動機構已被廣泛采用,但在快速響應和效率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正在積極發展內部裝有編碼器的電機以及控制專用組件-傳感器-電機三位一體的伺服驅動單元。

(五)接口技術

為了與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數據傳遞的格式標準化、規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標準規格不僅有利于信息傳遞和維修,而且可以簡化設計。目前,技術人員正致力于開發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來解決信號電纜非接觸化、光導纖維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標準化等問題。

(六)軟件技術

軟件與硬件必須協調一致地發展。為了減少軟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產維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軟件標準化,包括程序標準化、程序模塊化、軟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軟件工程等。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

(一)數控機床

數控機床及相應的數控技術經過40年的發展,在結構、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體表現在

1、總線式、模塊化、緊湊型的結構,即采用多CPU、多主總線的體系結構。

2、開放性設計,即硬件體系結構和功能模塊具有層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標準,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益。

3、WOP技術和智能化。系統能提供面向車間的編程技術和實現二、三維加工過程的動態仿真,并引入在線診斷、模糊控制等智能機制。

4、大容量存儲器的應用和軟件的模塊化設計,不僅豐富了數控功能,同時也加強了CNC系統的控制功能。

5、能實現多過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臺機床同時完成多個獨立加工任務或控制多臺和多種機床的能力,并將刀具破損檢測、物料搬運、機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統中去。

6、系統的多級網絡功能,加強了系統組合及構成復雜加工系統的能力。

7、以單板、單片機作為控制機,加上專用芯片及模板組成結構緊湊的數控裝置。

(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

CIMS的實現不是現有各分散系統的簡單組合,而是全局動態最優綜合。它打破原有部門之間的界線,以制造為基干來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實現從經營決策、產品開發、生產準備、生產實驗到生產經營管理的有機結合。企業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配置得到更好的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

(三)柔性制造系統(FMS)

柔性制造系統是計算機化的制造系統,主要由計算機、數控機床、機器人、料盤、自動搬運小車和自動化倉庫等組成。它可以隨機地、實時地、按量地按照裝配部門的要求,生產其能力范圍內的任何工件,特別適于多品種、中小批量、設計更改頻繁的離散零件的批量生產。

(四)工業機器人

第1代機器人亦稱示教再現機器人,它們只能根據示教進行重復運動,對工作環境和作業對象的變化缺乏適應性和靈活性;第2代機器人帶有各種先進的傳感元件,能獲取作業環境和操作對象的簡單信息,通過計算機處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斷,對動作進行反饋控制,表現出低級智能,已開始走向實用化;第3代機器人即智能機器人,具有多種感知功能,可進行復雜的邏輯思維、判斷和決策,在作業環境中獨立行動,與第5代計算機關系密切。

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前景

縱觀國內外機電一體化的發展現狀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動向,機電一體化將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機電一體化與傳統機械自動化的主要區別之一,也是21世紀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方向。近幾年,處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機的高性能化、傳感器系統的集成化與智能化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創造了條件,有力地推動著機電一體化產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機電一體化產品可以模擬人類智能,具有某種程度的判斷推理、邏輯思維和自主決策能力,從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

(二)系統化

系統化的表現特征之一就是系統體系結構進一步采用開放式和模式化的總線結構。系統可以靈活組態,進行任意的剪裁和組合,同時尋求實現多子系統協調控制和綜合管理。表現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強,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實現遠程及多系統通信聯網需要的局部網絡正逐漸被采用。未來的機電一體化更加注重產品與人的關系,如何賦予機電一體化產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顯得越來越重要。機電一體化產品還可根據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構造研究某種新型機體,使其向著生物系統化方向發展。

(三)微型化

微型機電一體化系統高度融合了微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和軟件技術,是機電一體化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國外稱微電子機械系統的幾何尺寸一般不超過1cm3,并正向微米、納米級方向發展。由于微機電一體化系統具有體積小、耗能小、運動靈活等特點,可進入一般機械無法進入的空間并易于進行精細操作,故在生物醫學、航空航天、信息技術、工農業乃至國防等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導體器件制造過程中的蝕刻技術,在實驗室中已制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

(四)模塊化

模塊化也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一個發展趨勢,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程。由于機電一體化產品種類和生產廠家繁多,研制和開發具有標準機械接口、電氣接口、動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單元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訂一系列標準,以便各部件、單元的匹配和接口。機電一體化產品生產企業可利用標準單元迅速開發新產品,同時也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

(五)網絡化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機電一體化有重大影響,使其朝著網絡化方向發展。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種類很多,面向網絡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網絡的普及,基于網絡的各種遠程控制和監視技術方興未艾,而遠程控制的終端設備本身就是機電一體化產品。

(六)綠色化

工業的發達使人們物質豐富、生活舒適的同時也使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于是綠色產品應運而生。綠色化是時代的趨勢,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生態環境無危害或危害極小,資源利用率極高。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綠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時不污染生態環境,報廢時能回收利用。綠色制造業是現代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機電一體化技術是眾多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機械工業發生戰略性的變革,使傳統的機械設計方法和設計概念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大力發展新一代機電一體化產品,不僅是改造傳統機械設備的要求,而且是推動機械產品更新換代和開辟新領域、發展與振興機械工業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李運華.機電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綜述[J].基礎自動化,2006(6).

篇5

短道速滑網站系統由三個大模塊組成,其中包括網站前臺模塊、后臺管理模塊和微信公眾平臺。網站前臺模塊采用響應式布局,所謂響應式布局,就是網站的頁面可以在不同類型的終端上完美解析,而不必開發多種終端頁面。短道速滑網站采用響應式布局,讓各個用戶可以不局限于使用計算機對網站進行訪問,還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諸多設備對網站進行訪問。保證了運動員、教練員在比賽間隙實時查看比賽的數據,極大程度的方便了各個用戶。后臺管理模塊對系統權限進行嚴格的區分,為每種類型的用戶劃分適當的權限,預期達到提高比賽工作效率的功能。同時提供日志記錄的功能,用戶的每一次操作都將記錄在單獨的數據表中,為數據的日志追查提供依據。微信公眾平臺是最近新推出的服務,它作為一種新鮮的事物依托于微信龐大的用戶,越來越被各個用戶所認可。短道速滑微信公眾平臺除了為用戶提供一些賽事宣傳信息外,還提供了很多自定義功能模塊,如運動員成績、分組、歷史成績查詢等功能,從而進一步擴展短道速滑項目的推廣渠道。

2短道速滑網站實現的主要功能

短道速滑網站一方面為競賽系統提供基礎數據,為比賽做好賽前保證;另一方面接受競賽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對比賽成績、分組信息等數據進行,方便教練員、運動員以及短道速滑愛好者實時查看和分享。在研究和開發過程中,短道速滑網站主要解決了以下問題:

2.1實現了比賽基礎數據網絡維護的功能

短道速滑網站為各種基礎數據的維護提供了方便的接口,工作人員可通過網頁的形式對比賽的基礎數據如比賽信息、比賽項目信息、運動員信息、裁判員信息方便的進行操作。諸如導入、導出、編輯、刪除等功能都可以通過網站輕易的進行,B/S的架構模式讓這些功能變的更加靈活便捷,讓工作人員可以為比賽的順利進行做好充分的保障,是做好賽前保證的基礎。

2.2實現了裁判員在線選派功能

裁判員是保證短道比賽公平公正進行的關鍵,每個年度之初,短道部都需要為本年度各站比賽選定裁判員。以往都是通過電子表格等方式進行選擇。而短道速滑網站實現了在線選派裁判,短道部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網站選派裁判員,并能夠實時查看各站裁判員的選派情況及每名裁判員的選派次數等,并能根據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同時,每站選派的裁判員與每站比賽緊密綁定,只有執法某站比賽的裁判員才擁有使用系統的權限,保證系統的安全性。

2.3解決了以往報名和確認的問題

在以往的工作中,報名都是各隊領隊或者教練員通過提交紙質的報名單,再由編排記錄長將信息手動錄入競賽系統。這種方法缺點明顯,第一是編排記錄人員工作量巨大,需要編排人員更加細致,同時還需要額外的人力進行核對,但還是容易產生錯誤;第二是這種工作每站比賽都需要重復進行操作,而且工作量較為繁重。解決報名和確認問題是短道速滑網站的首要問題。網站采用將年度運動員數據導入的方法,在每個年度之初將各單位年度注冊的運動員導入到注冊運動員數據庫。各單位在各站比賽前的報名時間段內即可在網站上進行報名操作,當各單位的教練員或領隊登陸報名系統后,即可看到符合參賽條件的本單位運動員,并可對運動員進行報名操作。之后教練員及領隊可在比賽前對運動員是否參賽進行確認,以保證參賽數據的準確性。數據將保存在數據庫中為競賽系統做數據保證工作。

2.4解決了成績同步顯示的問題

以往的國內短道速滑競賽,比賽結束后成績方能以成績冊的形式。短道速滑網絡競賽一體化系統實現了比賽分組、成績等信息與速滑比賽進行同步顯示。與比賽實時同步,便于運動員、教練員、領隊以及短道速滑愛好者通過各種終端如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等進行查看,將比賽的信息通過網絡無限擴大,對短道速滑項目的推廣有著重要的意義。

2.5實現了數據統計分析的功能

短道速滑網站為短道部、裁判員等提供了數據統計分析功能。短道部、裁判員等可通過網站查看報名人數以及確認人數,以方便對比賽的了解和掌握,同時也可對編排工作如接力隊伍編排等提供參考意見。同時,工作人員能對運動員的成績進行分析,通過圖形圖表等工具可對各個運動員進行直觀的比對,使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的了解運動員的成績變化、狀態變化,對征召運動員進入國家隊等能夠更加科學。能對比賽進行進一步的數據挖掘,進一步延伸短道速滑網站系統的賽后服務功能。

2.6實現了信息的分享功能

項目的推廣在于項目的認知程度,短道速滑在中國不可或缺,因為它是冬奧會的奪金大項。但是廣大群眾對短道項目的了解甚少,基于此,短道速滑網站還提供一些關于短道速滑項目的介紹和推廣資料,滑冰愛好者可以通過各種社交軟件方便的進行分享,從而促進短道速滑項目信息的認知程度,進一步加強短道速滑項目的群眾基礎。因此,短道速滑網站系統是短道速滑網絡競賽一體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根本,是延伸短道速滑競賽的必要手段,是推廣短道速滑項目的重要工具。

3結束語

篇6

戰后以來,區域一體化蓬勃發展。根據WTO統計,截止到2005年11月12日,向WTO及其前身GATT通報備案的區域貿易協定中仍然生效的總計達142個,其中101個是1995年1月WTO成立后備案的。在所有WTO成員中,除蒙古國以外,其他都是一個或多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當事國;協定當事國之間的貿易額占到全球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諸領域、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以及國際經濟秩序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區域一體化過程在全球展開,形式日益發展,排他性日益減少,合作領域日益擴大,從而為全球一體化的最終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論文在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美國和拉美對組建美洲自由貿易區各自所抱的動機及各自經濟一體化的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接著對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進程及其進展受挫的原因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美洲自由貿易區的組建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并指出了我國應該采取的幾點對策,即調整對拉美出口產品的結構,利用好拉美現有的區域市場優勢,與拉美一些國家先行建立自由貿易區,盡快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速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美洲自由貿易區;影響對策

引言

戰后的世界經濟是以貿易、生產、金融乃至經濟政策趨向全球一體化為特征的,而這種一體化又首先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形式表現出來。20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一體化的蓬勃發展對世界經濟諸領域、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以及國際經濟秩序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區域一體化過程在全球展開,形式日益發展,排他性日益減少,合作領域日益擴大,從而為全球一體化的最終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論文在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美國和拉美對組建美洲自由貿易區各自所抱的動機及各自經濟一體化的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接著對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進程及其進展受挫的原因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美洲自由貿易區的組建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并指出了我國應該采取的幾點對策。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新現象。它首先出現于西歐,其后,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仿效。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涵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維納(J.Viner)于1950年在《關稅同盟問題》一書中首先引入了現代關稅同盟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當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核心。

在維納提出現代關稅同盟理論之后,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J.Tinbergen,1954年)第一個提出了經濟一體化的定義。他認為,經濟一體化是指有關國家貿易的自由化,并將經濟一體化分為消極一體化和積極一體化。他認為,消除歧視和管制制度,引入經濟交易自由化是消極一體化;而運用強制的力量改造現狀,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為積極一體化。

英國經濟學家賓德(J.Pinder,1959年)引申了牛津字典關于“將部分合成一體即一體化”的解釋,指出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不僅允許商品在它們之間自由流動,而且還允許生產諸要素自由流動,為此消除各國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各種歧視,做出一定程度的政策協調。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B.Balassa,1962年)在其論文中將經濟一體化定義為既定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作為一個過程的一體化意味著取消國家間的經濟歧視,強調了動態性質;作為一個狀態的一體化意味著國家間不存在各種經濟歧視,強調了靜態性質。

前蘇聯學者馬克西莫娃(Maximova,1976年)提出的有關經濟一體化的定義認為,一體化是國家經濟間發展深層次且穩定的生產分工關系的過程;是具有同類社會經濟體制的國家群體框架內的國際經濟實體的形成過程,這一經濟一體化過程顯然由統治階級所操縱,因而,也是一個商品政治化的過程。這一定義更多的是從政治經濟學出發,而不是從國際經濟學出發的。

霍茲曼(Holzman,1976年)強調,一體化是一個成員國家間相似產品和同類要素價格一致化的狀態。也就是說,經濟一體化是成員國間在有關便利的制度支持下貨物、服務和要素流動無障礙的狀態。這一認識實質上將區域一體化的討論由關稅同盟進一步引向了共同市場的層次。曼尼斯和素邁(Mennis和Sauvant,1976年)的研究則將經濟一體化同產業部門的融合,政策和行政的統一聯系起來。

馬洛和蒙蒂斯(Molle,1988年)強調了經濟一體化中傳統經濟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派內克(1988年)的研究則提出了一體化同開放經濟及經濟相互依賴等觀念的差別。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演進的。這一定義所揭示的內涵在于:首先,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顯著的標志是成員國之間關稅等貿易障礙的消除;其次,謀求最佳的國際生產分工是一體化的根本原則;最后,區域一體化的出發點是使每一個成員國能獲取比單獨一國時更大的利益。

我國國內的學者們也對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我們對于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的產品和生產要素可以無阻礙地流動和經濟政策的協調,一體化程度的高低是以產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差別或范圍大小來衡量的,從而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也有不同的形式。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的是:在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推動和各國謀求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主觀努力的綜合作用下,特定區域內的國家或地區通過達成經濟合作的某種承諾或者組建一定形式的經濟合作組織,謀求區域內商品流通、要素流動的自由化以及生產分工的最優化,直至形成各國經濟政策和區域經濟體制某種程度的統一。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其不同的組織模式。以一體化的目標高低為序,最低層次的是“自由貿易區”(FreeTradeZone)。在這一組織形式下,區內各國取消內部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成員國的對外貿易等各項經濟政策仍保持獨立。

在自由貿易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關稅同盟”(CustomsUnion),同盟內部除了商品自由外,最關鍵的是建立統—的對外關稅,從而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取得某種程度的一致。

較關稅同盟再高一層次的是“共同市場”(CommonMarket)。除了統一貿易政策外,各國間還實行各種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自由流動。

“經濟同盟”(EconomicUnion)更進一步在超越交換關系安排的基礎上,將協調機制延伸至成員國國民經濟的幾乎所有領域,在財政政策、金融政策、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等方面達成一致,并謀求建立基于成員國部分讓渡的超國家協調管理機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高形式是“完全的經濟、政治一體化”(FullEconomic&PoliticIntegration),最終形成一套放大至區域尺度的“國民經濟體制”,超國家的管理機構享有相當充分的超國家,從而擁有區域內各國所認可的經濟、政治、社會諸領域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過程中,除了以上各項謀求不同層次制度性安排的組織形式外,還出現了另一類更關注功能性目標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形式,即所謂的“開放的地區主義”的合作方式。其特征首先是開放性,即在謀求區域內的經濟合作、經濟互補和經濟融合中反對對區外國家“以鄰為壑”;其次是非體制性安排,即支持為達成經濟一體化開展國家政府間合作和設立一體化的輔常設機構,但反對組建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和讓渡。

篇7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財政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 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 2005) ,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但卻不被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所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效應這一基本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系統闡述,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財稅制度協調及發展的研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直接影響著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本身,而且還關系著區域經濟體各成員國之間乃至非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利益和財政關系的協調;同時,將財政問題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還可以更好地從政府經濟活動的角度闡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府主導性及其機制,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而且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國際財政是伴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擴展和國家間經濟依賴的日益加強而在財政關系領域形成的一種國際經濟現象,是財政和國際經濟相結合的產物。關于國際財政的定義(董勤發, 1997) ,理論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從世界或全球角度來看的財政,即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為后盾的;另一種觀點是把國際財政看成是國際經濟中的財政,是國家財政在國際經濟中的延伸或變種,是國際經濟中的國家財政活動,是不同國家的財政通過國際經濟交往而相互聯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財政關系。與國家財政相比,國際財政具有一般財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國際性、整體性、復雜性和協調性等特點(林品章, 1995) 。雖然在歐盟的財源籌集方式、國際稅收合作組織研究以及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于1999年提出的對電子郵件開征“比特稅”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的影子,但在現代主權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國際財政就只能是國際環境下財政的作用問題。它主要表現為對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國家財稅制度協調和財政利益分配,是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是國家間的財政關系。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財政存在的客觀前提在于國民經濟中的市場失靈。同樣,國際財政的產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首先,國際財政作為國際經濟活動中財政問題的國際化,其基礎是市場經濟;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決定的國際市場失靈,就直接成為了國際財政存在的理論基礎(董勤發, 1997) 。其次,基于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利益目標追求,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并直接構成為各國政府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嚴重阻礙,因此,尋求和實現各國政府間的財政協調和合作,是國際財政存在的現實基礎。

從國際財政產生和存在的理論和現實基礎的角度出發,國際財政存在的意義就是矯正國際市場的失靈和實現各國財政的協調和合作。同時,又由于當前并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世界權力機構,也就不可能有一個制定、頒布和執行國際課稅和支出方案的“國際財政當局”,更不可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世界范圍內的全球財政制度。因此,國際財政只能采取多國財政合作的存在形式。根據合作的程度,國際上多國財政的合作方式大致分為財政協調( fiscal coordina2tion) 、財政同盟( fiscalunion)和財政一體化( fiscal integration) 。這三種基本合作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中,財政協調是以既有國家主權為基礎的國際財政合作形式,是國際財政合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它強調財政合作的自愿性和協商性,如現有的各種國際稅收協定等;財政同盟更多地以部分國家主權的讓渡為前提,它強調財政合作的一致性和強制性,往往是區域經濟共同體中較高級的合作形式,如歐盟內部廢除關稅、統一增值稅等;財政一體化則以國家財政主權的完全讓渡或消失為條件,實行超國家財政干預,它是最高級的財政合作形式,但由于其缺乏現實性,所以更多地成為了一種理想化的財政合作形式。而根據不同的國際經濟發展水平和程度,國際財政研究在存在形式上又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一般而言,國際財政協調是當前國際財政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研究的核心內容,國際財政研究的理論體系也主要是圍繞著國際財政協調來展開。①

三、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而產生的財政問題,是國際經濟活動中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研究的范疇。而通過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框架的分析,我們找到了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實質上就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因此,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相結合的角度,我們可以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本質上就是要詮釋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性的運行機制及意義,通過推進和實現區域內外各經濟體的財政協調和財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循著從國家財政到國際財政的思路,借鑒馬斯格雷夫等人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的闡述,通過在傳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中引入政府及其經濟活動———財政這一變量,一種解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的新視角和分析方法———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浮出了水面, ②它大致由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部分構成。

國際區域財政導論主要闡述國際區域財政的含義、產生、研究范圍及方法等內容。借鑒國際財政的定義,我們可以給國際區域財政做出這樣的界定:它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財政問題,是國家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延伸和發展。換言之,國際區域財政就是國際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家和國家間的財政關系,是我們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層面的一種視角和分析框架。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也有著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導致的市場失靈即國際區域市場失靈,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產生的理論基礎。由于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巨大差異而形成的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經濟體不斷尋求財政協調與合作的努力,現實地演繹了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總體看來,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性質依然是財政學和國際經濟學的有機結合,研究范圍也包含著財政協調、財政同盟和財政一體化三種形式,且它們不同程度地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國際區域財政也應遵循國際財政學的研究方法(董勤發, 1997) ,即國家主義分析方法與世界主義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

國際區域財政支出主要探討國際區域財政支出的形式及其效應。具體而言,國際投資和國際援助是其存在的基本表現,前者類似于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后者則更多地具有政府轉移支出的性質或類似于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意義。國際投資的基本理論和效應分析,是國際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綜合國際經濟學領域的國際投資和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分析區域財政支出中國際投資的框架。從現實來看,國際投資制度主要由各主權國家的投資制度、雙邊層次投資制度、區域層次的和多邊層次的投資制度構成,且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陷并成為國際投資的阻礙,因此,要從制定更權威的、高度自由化的投資制度和高標準的國際投資保護制度及公正高效的爭端解決制度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創新(柳劍平等, 2005) 。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國際援助在傳統的國家財政和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基本作用(鄖文聚, 2000) ,主要是緩和國際政治經濟矛盾和促進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短期性、政治性和經濟戰略性的支出形式而存在。目前,除歐盟法中的國家援助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援助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外,國際援助特有的規律和運行規則總體上與作為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形式的內容和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各經濟體之間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必須著力構建一個能有效協調區域財政關系的經?;?、制度化的國際援助制度。

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主要研究國際稅收、國際債務和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等問題及其經濟影響。國際稅收是國際財政大廈相對獨立的體系和重要支撐,同樣也是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內容。國際稅收的研究,不僅表現在早期對國際稅收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反映在當前對國際稅收競爭、國際稅收協調、國際稅收合作與國際稅收組織、貿易與稅收摩擦、反吸收調查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和擴展。由于受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同發展水平和存在形式的制約,國際區域財政中的國際稅收除國際稅收協調這個核心以外,還涉及到國際稅收同盟和一體化等表現形式,這在歐盟的統一關稅、統一增值稅和“自有財源”中可以得到初步的例證。也就是說,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國際稅收,必須密切關注和分析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下國際稅收的各種具體形式和效應。關于國際債務的理論研究,我們可以在國際金融研究和國家財政的債務分析中找到較為完整的內容和體系。如何從現有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出發,立足于促進區域經濟穩定與發展,探討區域國際債務的規模及效應和債務監控體系,構建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的國際債務運行機制和風險防范體系,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框架中的國際債務研究的主要內容。此外,為了避免如聯合國財政危機中的會費問題的尷尬,還應該積極研究關于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方式,使區域國際組織能夠高效正常運轉,確保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組織作用的發揮。

國際區域財政政策主要研究區域內外財政政策協調機制及其實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各國獨立分散決策的低效率,在不同程度上減低各國政策之間的相互沖突,共同應對突發事件的不良影響,穩定各國和區域經濟的穩定運行,獲得經濟開放帶來的多方面利益,只是這種協調要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國政策的自主性。區域財政協調的理論分析指出,協調政策會減小針對繁榮或蕭條的財政擴張或收縮的溢出效應;在協調計劃中,任何國家的財政擴張或收縮都應該考慮伙伴國的財政政策所導致的溢出效應,它要求伙伴國的財政政策取向相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的協調,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既包括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又包括區域內外財稅政策之間的協調;而狹義主要是指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即各國在制定國內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各國間的磋商等機制和方式來實現財政政策的協調。從政策協調的程度來看,又可以分為信息交換、危機管理、政策目標和行動的一致性協調、全面協調及聯合行動等層次;從協調方式的角度,可以分為相機性協調和規則性協調兩種。還需指出的是,國際區域財政政策協調還涉及到區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等的協調,它們共同構成區域宏觀政策協調的主要內容。

總之,國際區域財政作為一種重要的區域性制度安排,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而國際區域財政研究基本框架的構建,不僅是這種區域性制度安排的重要內容和表現,而且還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政府經濟行為及其效應分析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 

注釋:

① 馬斯格雷夫教授從財政的國際協調和發展財政兩個方面概括和總結了國際財政的基本內容;而董勤發則是結合財政的經濟職能從國際財政合作形式的角度來構建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

② 區域有不同的層次劃分,區域財政也多以行政區劃確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區域為研究對象,但本文所論之區域指的是國際區域,國際區域財政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

參考文獻:

[ 1 ]  bela balassa1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llen &unwin london, 1962121

[ 2 ]  樊瑩. 國際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m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51171

[ 3 ]  maurrice schiff,l1alanwinters. 區域一體化與發展[m ].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141

[ 4 ]  鄧力平,陳濤. 國際稅收競爭研究[m ].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1

[ 5 ]  田青. 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實證研究[m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51421

[ 6 ]  董勤發. 國際財政研究[m ].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714、7、12 - 141

[ 7 ]  林品章. 國際財政若干問題的研究[ j ]. 財政研究, 1995, (1) 1

[ 8 ]  理查德·a·馬斯格雷夫,佩吉·b·馬斯格雷夫. 財政理論與實踐(第五版) [m ].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603 - 6511

[ 9 ]  崔滿紅. 區域財政理論研究[m ].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2111

[ 10 ]  柳劍平,譚本艷. 現行國際投資制度的缺陷及創新趨勢分析[ j ].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05, (1) 1

[ 11 ]  鄖文聚. 從國際援助的發展看中國對非農業援助[ j ]. 西亞非洲, 2000, (2) 1

[ 12 ]  李風華,郭暢. 論歐盟法中的國家援助[ j ]. 歐洲, 2001, (2) 1

[ 13 ]  陳淑芬. 聯合國財政危機中的會費問題[ j ]. 當代經理人, 2005, (16) 1

篇8

一、開展“兩防一體化”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人類社會發展史,特別是一些發達目家的經濟發展已經證明,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高,政府對社會提供的保障服務也隨之不斷提高和完善。密切關注社會生產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全,不斷提高社會運作和人民生活的質量,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物質財富不斷豐富的同時,各種災害事故隱患也逐漸增加,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和生存環境,已成為實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國是世界上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有關資料顯示,建國五十年來,全國平均每年因各種災害而死亡的人數多達數萬,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6%,大大高于發達國家0.3—0.5%的比率。且不說震災、水患等自然災害,生產、生活中的災害事故亦頻頻發生,在一些領域甚至呈上升趨勢。如化工事故,據統計,1969年至1981年,全國登記在案的為102起,到1987年已增至3617起,不僅上升趨勢很快,而且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也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來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大。僅黃島油庫、深圳清水河化學品倉庫兩起爆炸事件,就造成20多人死亡、100余人受傷,疏散轉移居民13萬余人,經濟損失達3億多元。這些災害事故,不僅給城市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威脅和損失,而且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全面加強社會保障機制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生產和生命財產安全,組織人民群眾對自然災害和各種突發事故進行有效的防護與救援,預防和減少災害損失,維護社會穩定,已成為各級政府的緊迫任務。

目前,我國的防災和搶險救災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還比較松散,沒有從總體上建立起一套統一的社會救援組織體制和自如高效的運行機制,各種災害救援力量分散于不同行業,隸屬于不同部門。這種組織體制,固然有專業性較強的特點,但又有綜合性不足以及條條管理、自成相對封閉體系,不便統籌救災準備工作和協調使用各種救災力量等嚴重缺陷,特別是現在,“復合型”災害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來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多,這種救援工作體制更顯得與現實需要不相適應,直接影響著防護和救援效果,也難以使防災救災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預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防災害事故的計劃性、災害事故的突發性和搶險救災行動的綜合性,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管理開展災害事故風險評估和研究制定防災救災預案,統一組織指揮和協調使用各種防災救災力量的組織機構,以便有效組織調度有關部門、單位,制定防災救災預案,在出現災害事故時,根據需要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形成防災和搶險救災合力,預防和最大限度地減煞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就目前政府機構設置及其職責分工情況看,人防部門承擔防災救災職能,具有其他部門不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一是人防部門軍地共管的領導體制和業已形成的軍地密切協作的運行機制,便于協調軍地兩方面的力量參加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救援;二是人防部門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組織指揮體系和通信警報系統,具有實施搶險救災指揮調度的便利條件和迅速有效的災情報知手段;三是人防部門既有的組織指揮專業人才隊伍,熟悉組織指揮的內容、方法和程序。由于組織實施人民防空與防災救援行動特點相近、方法通用,人防部門的干部隊伍完全有能力承擔從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防災救災預案準備到組織實施防災救災行動等一整套防災救援任務;四是人防部門已經組建和訓練了一支包括七種專業技術力量的人防專業隊伍,可基本適應遂行各種搶險救援任務的需要。戰時組織人民防空和平時組織防災救援總體要求和目的的一致性,敵空襲后果和災害事故后果的相似性,消除空襲后果和消除災害事故后果在組織指揮方法、程序和力量使用上的共同點,說明人防部門承擔綜合管理防災救災的職能,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合理配置政府職能的最佳選擇。

二、“兩防一體化”是促進人防平戰結合向更高層次發展,推動人防向民防轉變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強人防建設的重大舉措

在人防平戰結合進程中,人防工程等設施的開發利用,推動了人防建設由封閉到開放,由消耗型向增值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是人防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一項重大成果?!皟煞酪惑w化”勢必有力推動人防工作在更寬廣的領域服務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更具體地體現其“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的宗旨,加快我國人防與國際民防接軌的步伐,這既符合優化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規律,也符合國際民防的發展規律;既是維護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人防建設新的生機、活力之源。

從國際上看,國外“民防”最早也是以“防空”的概念提出來。隨著戰爭形態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民防”這一概念的內涵不斷擴大,不僅包括了防空襲,而且包括了保護居民在戰爭中免受各種傷害,進而延伸到平時保護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當前,在國際上,民防已發展成為戰時和平時保國保民的一項重要的防御國策,其職責已從保護平民生命財產少受戰爭和災害事故的威脅與破壞,一直延伸到各種人道主義救援;從保存國家戰爭潛力拓展到平時搶險救災,甚至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文明遺址??梢妵H“民防”已經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性的概念,其職能已囊括戰時和平時經濟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研究和落實的是生存與發展這兩個事關國家安全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最基本的問題,是一種體制和機制上的高層次的平戰結合。我國已于1992年加入國際民防組織,又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面對與國際民防的差距,應當深入研究國際民防的發展規律,借鑒其先進經驗和做法。要通過實施“兩防一體化”,推動人防平戰結合向更深程度和更高層次發展,把人防戰時防空救災的職能延伸到平時的防災救災,把兩者在體制的層面上結合起來,并切實體現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中和藍圖上,使人防建設不僅能夠筑牢空天防護的“盾牌”,而且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系上一條“安全帶”。

就人防事業本身的發展而言,空襲與反空襲、防空襲已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 矛”與“盾”的較量空前尖銳、劇烈,人民防空的建設水平和御敵能力,直接關系戰爭勝負及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現代高技術戰爭,敵空襲的隱蔽性增強、突然性增大,目標破壞集中,毀傷程度嚴重,消除空襲后果任務艱巨,因此,也需要通過平時的防災救災行動,鍛煉提高處置各種突發性事故的能力,不斷增強人民防空隊伍的戰斗力,為贏得防空襲斗爭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人防系統雖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組織指揮、人口疏散、通信警報和掩蔽工程體系,組建了人民防空專業隊伍,但實戰能力尚未經過檢驗,尤其是人民防空的組織指揮系統和專業隊伍,由于缺少類似實戰的鍛煉,戰時能否有效發揮作用_,能否確?!按蜈A”,目前尚不好完全做出肯定性的回答,亟需通過參加平時的搶險救災,大力推進“兩防一體化”工作,使人防隊伍得到應有的鍛煉,從而不斷檢驗和提高其戰斗力。由此可見,加強“兩防一體化”工作,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關乎人防建設質量和人防事業生存、發展的一件大事。

三、省級人防部門在“兩防一體化”工作中應抓好的幾個方面的問題

對于如何搞好“兩防一體化”工作,近年來,一些省、市已經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1999年,我省按照“以承擔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為重點,兼顧其他與人民防空關系緊密的救援,組織協調社會有關方面力量,消除事故(災害)后果,推進人民防空與應急救援一體化”的思路,在石家莊等五個城市開展了化學事故應急救援試點,在取得初步經驗后,從20__年開始將此作為人防工作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向全省各市人防部門做出部署,縣級人防部門的專業隊伍,正在按照“兩防一體化”的要求組建。目前,滄州市已在人防辦成立化學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邯鄲市邯山區人防辦已承擔防汛和抗洪救災職能,其他各市也在結合實際,積極研究開展“兩防一體化”工作的措施和辦法。從試點至今,已有五個市共接警處警30多次,邁出了實施“兩防一體化”的第一步。但從我省乃至全國范圍看,“兩防一體化”工作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尤其是各省、自治區,所轄各城市情況差別較大,防救重點不盡相同,領導層對這項工作的認識程度也不盡一致。如何把這項工作開展起來,堅持下去,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我們認為,推動“兩防一體化”工作,并使之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省人防部門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策推動。開展“兩防一體化”,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是人防平戰結合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新生事物,要在一省范圍內展開,需要有明確的政策措施。在這項工作中,省人防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宏觀指導,總體調度,出臺政策,推動各市以政府行為抓好落實。應把“兩防一體化”工作作為人防工作改革和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深入研究,精心謀劃,主動與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市政府、軍事機關溝通協調,闡明利害;積極為省政府、省軍區當好參謀,站在落實“三個代表”要求的高度,著眼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深化人防工作改革,大力提高人民防空建設水平和戰時、平時的服務保障能力,提出實施“兩防一體化”的意見建議,以省政府、省軍區或省國防動員委員會的名義出臺開展“兩防一體化”的政策措施,確保其高起點開頭、舉步。

二是制訂規范。圍繞“兩個適應”、平戰兩個需要和遂行防災救援任務,對“兩防一體化”工作的領導體制、運行機制和機構設置,人防部門與其他有關部門的防護職責界定和任務分工,建立社會救援網絡等方面的問題,提出明確要求;對事故災害風險評估、分門別類制訂防災救災預案和各項保障計劃、完善指揮通信手段、整組專業隊伍以及器械裝備配備等明確標準,做出規范,并督導各市抓好落實,確?!皟煞酪惑w化”工作沿著規范化軌道發展。

篇9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并“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與此同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迅速,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環渤海等跨省級經濟區以及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鄭汴一體化、烏昌一體化、西咸一體化等跨市級經濟區發展已初見成效。但是,各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不約而同地都遇到了行政壁壘的制約,“非一體化”行政管理體制嚴重阻礙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以西咸經濟一體化為例,早在2002年兩市就簽訂了《西咸經濟一體化協議書》,兩年后又合作編制了《西咸實施經濟一體化戰略規劃綱要》,按照規劃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布、科教同興、旅游同線、環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最終實現城市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和環保一體化的目標。應該說西咸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是明確的,但是截至目前西咸一體化的進程遠沒有達到預期,與其他經濟區比較步伐緩慢,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受行政管理體制的制約,為此,認清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管理體制的沖突問題所在并探索體制改革與創新,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關于中國區域合作與行政管理沖突的文獻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后。Young(2000)[1]的研究注意到在分權體制下,中國實際上為地方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并認為各項改革推行過程種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成為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內地區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重要誘因。NaughtonB(2000)[2]的工作論文發現改革開放后中國省際間貿易以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為主,生產要素、服務和中間產品流動壁壘仍然很大。Yin(2003)[3]運用R&D內生增長模型,分析了區域合作的激勵問題和增長效應,指出區域合作的情況比封閉擁有更高的均衡增長率。林毅夫等(2004)[4]強調中國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很大程度上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這是分權式改革的邏輯延伸。王健等(2004)[5]通過提出“復合行政”的概念,認為造成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尚未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周業安等(2004)[6]通過面板數據實證研究認為市場秩序與政府競爭秩序的合理構建對地區經濟發展十分重要。趙永亮,徐勇(2007)[7]在引入地方政府的消費偏好下,構建了兩地區邊界效應模型,檢驗了我國市場分割的程度。他們的研究理論意義重大,但還沒涉及最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本文結合西咸經濟一體化的實際,從面臨的難題入手,建模分析,得出結論。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的難題

從制度上講,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來源于政策資源(包括上級政策傾斜、行政管理強度、行政管理方式等)和市場資源(要素豐裕度、市場容量與自由化程度等)兩類。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在起步階段往往表現得如火如荼,這主要歸功于政策資源的釋放和市場資源的松綁,之后進程緩慢,主要面臨以下三個難題:

第一,政策資源的內斂性導致行政壁壘。政策資源的內斂性是說在一個行政區內,以行政力量為中心的政策資源對內的加強與對外的排斥特性。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體系是垂直運行,地方行政區劃之間基本上沒有自主的經濟聯系,資源配置問題主要是由自上而下的計劃協調來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與地方實行分權,這對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分權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內部的權力轉移,其次才是政府向企業、市場和社會的還權。政府職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革,其結果是行政壟斷權的大而化小,政策資源仍然超越市場資源,成為了主導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勢資源。由于地方政府的偏好是局部利益,使政策資源呈現內斂性,不同行政區劃間為爭奪優勢政策資源而相互抵制[8],在沒有相應“秩序”規范情況下,勢必出現不合作的“諸侯經濟”現象。以西咸一體化前的情形為例,咸陽與西安僅一河之隔,由于害怕被西安“吃掉”,咸陽過去長時間不在渭河以南規劃發展工業,而把它列為蔬菜區,以此筑成與西安的“隔離帶”,這種政策壘明顯不利于區域融合。還有比如在招商引資,爭取上級給予的優惠政策等方面兩市也是競爭激烈,互不相讓,必要時以行政壁壘抵制。

第二,市場資源遭遇非平衡經濟增長的沖擊。“自由市場力量的作用使經濟向區域不平衡方向發展是一個內在的趨勢”(繆爾達爾,《經濟理論與欠發展區域》,1974年),“增長極”理論與“中心—”理論也表明,市場力量不足以消除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平衡,短期內甚至會強化這種不平衡,一體化過程中若完全放任自由化的市場,會導致凈優勢資源單方面流動,GDP的變化會牽動各行政區首腦的神經,發達地區政府怕受拖累,欠發達地區政府怕吃虧,為扭轉這種趨勢,各行政區會用政策資源包圍市場資源,行政力抵制市場力。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區法治環境與市場制度的梯度差異,增加了法律、政策協調等方面的成本,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來改善這種不平衡,一體化進程就很難進行下去。[9]政府之間能否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自動實施的協議,保證“合作博弈”能夠重復,關鍵在于能否給那些落后的伙伴一個良好的前景預期,或者通過非市場的力量在合作中盡快縮小差距,這需要通過特定的資源配置和補償機制來實現,而這種機制正是目前中國缺乏的。

第三,“合作協調人”的缺位和失效。對于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使整體經濟發展,從長期看這應該也是上級政府的施政愿望。但由于跨行政經濟區缺乏與之重疊的行政級別,靠地方平級政府難以合作協調,于是就出現了以上級政府成員為主的合作協調人,但這種合作協調人缺乏權利和法制保障,協調力度大打折扣,加之對各行政區情況缺乏足夠的認識,協調只是成了建議,最后變成“東周諸侯不朝覲”,各行政區表面上看同屬一個經濟區,實際上是各顧各。以西咸一體化為例,兩市時常遇到一些諸如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投入等涉及到雙方利益分配與成本分攤的棘手問題,由于缺乏強有力的一體化領導機構來確保實施,往往使很多問題擱淺或遺留。

以上難題表明,由于政策資源的內斂性,以及市場資源遭遇非平衡發展的沖擊,在缺乏合作協調人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管理體制面臨沖突,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模型分析:兩種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模型假設

假定地區經濟發展手段主要來源于政策資源和市場資源兩類,地方政府對這兩種資源的偏好關系都具有完備性、可傳遞性、連續性、單調性和嚴格凸性。

(二)模型分析

情況1:獨立行政區的資源配置

市場資源對政策資源的邊際替代率是它們的價格之比,也是各自的邊際效用之比。實際上,由于資源的邊際效用遞減,犧牲市場資源的利用而單靠政策資源推進的發展模式導致的效用水平是不高的,西部某些地區在實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要避免這種“行政過度”帶來的低效用。

情況2: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不同行政區的資源配置

政府的短期偏好在于使用政策資源,過度的政策資源使用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政策資源的邊際效用遞減,政策資源逐漸演變成保護內部“弱市場資源”的行政壁壘;二是對有限政策資源的爭奪,造成兩地相互抵制,互筑行政堡壘,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管理體制沖突由此形成。

四、對沖突的進一步解釋

政策資源和市場資源在此不能達到優化配置,主要在于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單一的政績評估機制和政治晉升中的經濟人行為

目前我國的政績考核依然以經濟建設成績為中心,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主要依據本地區財政稅收、本地就業和GDP增長速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種施政觀可能會導致兩個極端:從時間緯度上,地方政府為實現任期內的跨越式發展往往較少考慮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從空間緯度上,面臨同一經濟區內的行政區劃的邊界時,為了保護本地利益,政府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干預生產要素的流動,人為制造區間壁壘。

地方官員合作困難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他們的政治晉升博弈的性質[10]。同一行政級別的地方官員,在政治晉升博弈中,參與人面臨的是一個“零和博弈”,因為只有有限數目的人可以獲得提升,一個人獲得提升將直接降低另一人提升的機會,一個人所得構成另一人所失。而在當代的經濟競爭過程中,也需要通過合作優勢互補。政治晉升的零和博弈往往會干擾經濟競爭的合作雙贏。

(二)信息不對稱與政府間不信任導致的非合作博弈

即使消除了地方政府經濟人的行為,跨行政經濟區仍然存在政府間的博弈,同級政府在面對不完全信息表現出來的等、靠、推的相互觀望思想本來就很嚴重,加之彼此之間缺乏信任,擔心利益受損,致使非合作博弈的產生,其結果是雙方受損。如下例的靜態非合作博弈,在缺乏互信情況下,即使雙方知道合作雙贏,但不能確定對方是否能采取合理積極的合作措施,于是只從單方面利益最大化出發,導致非最優結果。

(三)區域產業同構化嚴重,缺乏合作的內容即使制止了政府的經濟人行為,克服了信息不對稱,消除了非合作的“零和博弈”,政府的合作也會面臨新的問題。由于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關注更多地表現為對本地區經濟指標的關注,缺乏對整個區域的產業發展目標進行系統的戰略思考,因此,大多地方政府往往對那些被區域內其它地方政府廣泛關注的“熱線產業”具有強烈的投資沖動,忽視了區間產業互補與合作,其結果帶來的是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嚴重趨同[11],從而使得區域合作缺乏實質性的內容。例如陜西關中地區的西安、咸陽、寶雞等地區傳統工業產業均以紡織、軍工、醫藥等為主,新興工業產業又都選擇在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建材等產業內的相同方面,產業同構嚴重,惡性競爭和排斥往往對一體化形成威脅。

(四)區域合作的主體不明,缺乏合作的推手政府與企業在一體化過程中也存在博弈,政府會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下資源在更大區域內的有效配置,因此區域合作主體是企業,而企業會認為,政府不創造良好條件,消除行政壁壘,要素是無法自由流動的,因此區域主體是政府。在主體不明情況下,一體化的進程顯然缺乏推動力,等和靠的思想由此產生。實際上,區域經濟合作的主體應該分前后兩個階段來看,如下圖所示,以行政體制改革為過渡,前期以政府為主,主要進行公共設施建設和規劃統籌工作,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后期以企業為主,完善市場機制,政府要從某些領域退出,為企業提供服務。目前西咸經濟一體化就面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渡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搖擺不定,一體化實施的主體也就不明確,一體化的進程就會受阻。

五、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要構建合理的地區間利益分配、約束和激勵機制,優化行政機構運作方式,具體內容如下:

(一)弱化行政區劃邊界,構建交通信息網絡區域經濟學中的“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等表明,中心城市和地域對周邊欠發達區有經濟帶動作用,而行政區劃的邊界是兩個中心城市輻射最弱的地區,成為經濟一體化的“隔離墻”,要實現要素的充分流動,就必須弱化行政區劃邊界,在邊界區設置經濟合作的“通道”以促進經濟一體化。西咸共建區就是這一思想的創舉,兩地在城市的邊緣規劃建設40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合理的功能區劃,吸引企業進駐和房產開發,使其成為西咸經濟一體化的突破口。

交通信息網絡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由于屬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決定了需由政府提供,跨行政區只有具備較完善的交通網絡,要素在區間流動才有物質載體,才會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障礙。西咸經濟一體化在這方面規劃的早但實施的晚,雖然西咸電話并網開創先河,但兩地的交通銜接頗費周折,咸陽的世紀大道建成后很長一段時間很難與西安同規格公路銜接,群眾反映強烈的直達公交線路也是奇缺,晚晚落后于人們的預期,這是急需改進的。

(二)減少行政區劃管理層次,適當增加管理幅度,消除行政壁壘

通過行政區劃管理層次和幅度的調整,可以直接解決現存的區間行政壁壘問題,將區間經濟矛盾轉化為區內經濟問題加以解決,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行政區劃改革要強化經濟中心,規劃區域布局,逐步形成層次合理、幅度適當、結構優化、功能完善的區劃體系,從而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適宜的區域地理空間[12]。

在不能完全破除歷史形成的行政區劃前提下,通過部門的融合是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實之舉,它繞開了行政壁壘和法律限制,注重實效,是短期內消除局部矛盾的重要抓手。烏昌一體化在這方面大膽創新,通過合并兩地黨委,在高層實現戰略統一,而西咸一體化這方面比較薄弱,兩地部門歸屬各行政區,多數情況下需要通過各自主管上級間接溝通,但在渭河污染治理上兩市環保部門合作比較積極,為改進渭河支流水質,兩市共同制定了《西安咸陽灃河、氵皂河水污染治理規劃》,協同關閉造紙等污染企業數家,使水質有所改善,為兩地可持續共同發展做好了鋪墊。

(三)完善地方政府及其官員政績考核制度

要消除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在追求政績時的經濟人行為,須對現行的以經濟增長為單一指標的政績考核制度實施改革,新的考核制度需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考核指標盡量量化,體現科學性、規范性、可行性。既要有數量、速度指標,更要有經濟增長的質量指標、社會效益指標、環保指標、就業指標、對外影響指標等。二是要建立規范的考核方式,對地方政府及官員的考核應將上級政府的考核與民意考核結合起來,考核程序做到公正、公開和透明。三是考慮外部性,建立獎懲機制,在政績考核中,對于促進本地并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政府和官員予以表揚、獎勵,以達到激勵效果;對于一些只管本地發展而對周邊地區進行市場封鎖、設置要素流動障礙、轉嫁污染等行為予以處罰。

(四)通過法制保障,構建區域協調管理機構

一體化經濟區在面臨共同的發展問題時,由于無法可依,往往表現為同級政府難以干預,上級政府缺少合理干預的手段,一旦干預又成了獨角戲,地方上等、靠、要的思想滋生??梢酝ㄟ^構建法律基礎,各成員進行產權的部分讓渡,并由超越行政區劃的區域協調管理機構來行使由各成員讓渡出來的這部分權力,以制定整體性的合作發展規劃,協調解決成員之間的利益矛盾沖突。國際上依法保障區域協調發展的例子很多,歐盟的成長就是一個典范,還有美國的例子,美國為促進跨區域問題的解決、調節各地方政府間關系,于1961年頒布了《地區再開發法》,為此在商務部下設立了地區再開發管理局;1965年頒布了《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阿巴拉契亞區域開發法》并相應地成立了經濟開發署和阿巴拉契亞區域委員會以及一些州際區域開發委員會。西咸一體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難度很大,因為這需要上級相關部門立法或授權,現行的協調領導機構很難依法獨立行使權力,而面對西咸兩市越來越不好解決的難題例如交通、產業的統籌規劃與資金投入,土地指標的統籌等問題都需要省級層面強有力的支持。

(五)財稅體制的靈活性和統籌性

區域經濟中各行政區難以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分配問題,而引導市場經濟行為的財稅分配政策,對市場、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有著關鍵的利益導向作用。然而我國目前的財稅分配制度不盡合理,中央與地方稅收劃分上、轉移支付上、區域惡性競爭的稅收優惠政策上都不利于推進經濟區內行政區劃的合作,因此上級政府要統籌經濟區財稅分制度,完善地方稅收體系,增強政府對地方經濟的調控能力;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實施轉移支付法律化、彈性化、透明化,同時要解決地區之間的發展均衡問題,逐步使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縱向轉移支付向縱向為主,橫向為輔的轉移支付發展;適當下放和監管稅收優惠權限,更好地運用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13]。

篇10

[論文關鍵詞]貨幣合作可行性機制葉策

[論文摘要]在東亞(包括東盟和中日韓)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強,區域經濟關聯度不斷提高的情形下,加強東亞貨幣合作,構建東亞單一貨幣區是大勢所趨,有必要對東亞貨幣合作的理論基礎進行闡述.對東亞貨幣合作的條件進行分析,進而明確東亞貨幣合作機制和我國的時策。

現今作為區域貨幣合作典范的歐元已經成功啟動,美元合作在美洲的強勢發力業已引起普遍關注,這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東亞毫無疑問是個刺激。而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也鄭重的警示了東亞各國加強區域性的經濟和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風險的必要性,區域性的貨幣危機需要區域性的貨幣合作來防范已成為共識。同時加強貨幣金融合作本身在區域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形勢下也是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的必然要求。

一、東亞貨幣合作的理論分析

“貨幣一體化是指各國在貨幣方面的融合、結合、整合的行為、現象和趨勢。根據區域內各國貨幣合作的程度,可以將貨幣一體化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區域內貨幣政策協調;二是區域貨幣聯盟;三是單一貨幣區,又稱最優貨幣區,是區域貨幣合作的最高層次?!薄白顑炟泿艆^,具體說來是指由一些彼此間商品、勞動力、資本流動比較靈活,經濟開放程度和金融一體化程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和通貨膨脹率相近,經濟政策較為容易協調的國家與地區所組成的貨幣區。

最優貨幣區理論最早是由蒙代爾于1961年提出的,其目的是為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該理論最初關注的是成立最優貨幣區的標準問題,蒙代爾、麥金農、彼得凱南、伊格拉姆分別提出了確定最優貨幣區的單一標準:生產要素的流動性、經濟開放程度、低級產品的多樣化和國際金融一體化程度。隨著實踐進程的發展,單一標準的理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于是,后來的經濟學家將該理論作了進一步發展,使該理論的研究重點轉移到參與最優貨幣區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上。

參與最優貨幣區的成本主要是:各成員國會損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會喪失巨額的鑄幣稅收人,同時要支付較高的貨幣轉換成本,會使其財政政策不可避免的受到牽連,進而會影響到其國內經濟的平衡性和穩定性。而參與最優貨幣區的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減少交易成本,降低匯率風險。單一貨幣區建立后,區域內貨幣交易被取消,這將節免貨幣兌換的成本,可以節約大量人力財力,有助于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貨幣交易的取消,“也就從根本上避免了匯率波動對貿易和物價的不利影響及由匯率波動所引發的金融危機,特別是能避免短期國際資本的沖擊,因為單一貨幣會使最優貨幣區內的貨幣規模巨增,將致使投機者無力制造差價實現套利。(二)減少外匯儲備成本,節約外匯儲備。貨幣一體化,可以通過集中各國的外匯儲備和協調成員國彼此間抵消貿易差額來實現區域內外匯儲備的節約。(三)貨幣一體化還可以降低各成員國的通貨膨脹率抑制利率的不正常上升.穩定成員國國內的宏觀經濟環境川。(四)貨幣一體化還將擴大各成員國的國際影響力,并且為各成員國接下來的深層次政治合作打造平臺。

二、東亞貨幣合作的條件分析

從長遠看來,隨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各國彼此間貿易、投資、金融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以及受國際趨勢的影響,東亞地區構建單一貨幣區是勢在必行的。但就目前言,需要分析東亞貨幣合作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按照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構建單一貨幣區的成員國應當符合的內部條件有:各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各國經濟的關聯程度高,各國經濟的發展水平趨同,成員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強,各國政策的協調一致性強,所建貨幣區內擁有核心國和核心貨幣。

從東亞國家和地區目前的現狀分析看來:在各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方面,東盟、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占GDP的比重也是在逐步上升,加人WTO后更加明顯,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了,則對匯率波動就會敏感,東盟和亞洲四小龍更是如此,這將促使各成員國就匯率產生共同的需求,他們需要進行貨幣合作,實行匯率聯動;在各國經濟的關聯程度方面,東亞各成員國之間相互投資和貿易往來占該區域投資貿易總額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這也為他們進行貨幣合作提供了現實的經濟基礎;在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趨同性方面,東亞各成員國參差不齊,人均GDP高低不一,經濟發展水平大相迥異,這與最優貨幣區理論建立單一貨幣區所要求的條件差距較大;在成員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性方面,就人力而言,人力資本跨國流動性由于受種種因素影響譬如歷史、文化、宗教等顯得較弱,其中的人力價格因素進而導致物價因素也差異較大;就資本而言,像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較低,金融管制較嚴,在資本的可自由兌換方面尚未完全放開;在各國貨幣政策的協調一致性方面,就金融體制而言,東亞各國大都是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制這點是相似的,但各國各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卻會增加實施共同盯住籃子貨幣乃至建立單一貨幣區的操作難度,自然會增加推行統一貨幣政策的難度;在所建貨幣區內是否擁有核心國和核心貨幣方面,東亞的新加坡、韓國雖富,但由于國家小,總國力規模尚不夠強。日本具備成為核心國的條件,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東亞大多數國家對其持不信任態度,而且近十多年來日本經濟一直低迷.顯然它并不適合擔當這一角色。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經濟高速增長,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幣也已經成為周邊國家的主要結算貨幣,但是由于總體經濟規模還不夠大,目前也不適合成為核心國,所以東亞尚沒有核心國和核心貨幣。

從外部條件看,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東亞國家強烈要求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要求大國之間進行有效的國際貨幣政策協調,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好的發揮作用,從而為東亞的貨幣合作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可是,時至今日,美國、歐盟、日本為了爭奪國際貨幣的壟斷地位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國際貨幣政策協調要想達成一致任重道遠。

綜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東亞地區建立單一貨幣區的條件尚不成熟。但是,建立次區域的單一貨幣區尤其是建立以人民幣為核心的包括中國大陸、港澳甚至臺灣省在內的大中國經濟圈,目前的條件已趨向成熟(注:朱芳,東亞次區域貨幣區建立的條件分析,當代亞太,2003.12),而人民幣貨幣區的建立也會為最終建立東亞單一貨幣區奠定堅實的基礎和提供寶貴的經驗。同樣,東盟十國也可以嘗試成立類似的次區域單一貨幣區。

三、東亞貨幣合作機制分析

打造第一平臺:擴大東亞貨幣互換。2000年5月6日在泰國舉行的東盟10+3財長會議上,就東亞地區加強財政和金融的合作問題達成了“清邁協議”,其中涉及多項金融合作的內容,最主要的是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一國貨幣在陷人流動性危機的時候在不需要擔保品的情況下就可以本幣購買對方國家的可兌換貨幣,待度過危機后,再按協議條件,在約定的未來某一時刻,按照購買時所使用的匯率,用已購買的可兌換貨幣購回本幣。貨幣互換是獲得緊急融資的有效途徑,它有助于成員國提高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清邁協議是東亞貨幣合作的一次實質性進展,但只是屬于危機解救機構,要加強東亞貨幣合作就應該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大貨幣互換,由雙邊擴展到多邊;而又因為東亞國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各自的體制也不乏相似之處,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各自的國情,在經濟金融貿易方面又都具有高儲蓄率、較高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等特點,在如上所說的擴大了的東亞貨幣互換的基礎上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等組織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其中需要搞好跟IMF、美國和歐盟的博棄。

打造第二平臺:建立東亞匯率聯合浮動機制。東亞國家己具有建立匯率聯動機制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川,在經濟上,東亞國家彼此之間具有較高的貿易相關度和投資相關度以及較高的外匯儲備,這都為匯率聯動機制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在技術上,大多數東亞國家采取的仍是或相當于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建立東亞匯率聯動機制不需要對匯率制度進行根本變革,轉換成本相應的就小。同時,根據最優貨幣區的理論,所建貨幣區的規模越小,其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就越強,貨幣一體化的成本也就越低,也就越有可能發展成為單一貨幣區。因此,在東亞貨幣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先局部后整體的分步走思路進行匯率安排,先選擇次區域,建設次區域單一貨幣區。就目前看,可以選出二個:東盟十匯率政策的總體協調,建立盯住共同貨幣籃子的匯率制度,即在各國和大中國經濟圈(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乃至臺灣省)。漢而后,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次區域間聯合,從而將匯率聯動機制擴展到整個東亞地區。打造第三平臺:建立東亞單一貨幣區。因為“只有單一貨幣區才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和明確的制度約束,這是匯率聯動機制所無法比擬的’心三,而且伴隨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彼此間的利益枚關度越來越高,所以東亞作為不可分割的一個經濟體,建立單一貨幣區是早晚的事。當然,這需要各國拿出巨大的勇氣,克服多種困難.包括意識形態和歷史問題,其中加強政治對話和合作尤為重要。

四、我國在東亞貨幣合作中的對策分析

按照最優貨幣區理論,貨幣一體化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一、貨幣區成員國之間貨幣可自由兌換;二、資本可自由流動;三、匯率可自由浮動。而根據“蒙代爾三角”學說,資本的自由流動,匯率的自由浮動和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三者只能同時實現其中的二者,這就意味著,我國在東亞貨幣合作中要有所作為.需要放棄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但是這涉及到一個國家的,作為我們這樣一個擁有復雜國情的世界政治經濟大國,就目前而言.這是不能做到的,這也構成了中國在東亞貨幣合作中的一大困難。然而,伴隨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強,中國參與東亞區域貨幣合作是勢在必行的,中國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必須進行有效的政策調整,這包括:(一)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切實加強貨幣籃子的選擇,合理確定各自比重。(二)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國內的各類金融機構,廣泛培育市場,努力加強國內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建設。(三)尤為緊迫的是,雖然我國已經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是,我國要進行區域貨幣合作就應當同樣逐步放開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其實,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能真正管得住的只有少部分的資本項目,其他很多的資本項目往往通過采取各種非法的手段實現了人民幣的可兌換”二,政府不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逐步放開。(四)加強我國企業的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完善現代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倡導自主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竟爭力,積極倡導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企業對外投資,有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五)積極倡導和通力合作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等組織。(六)加強政府間對話,強化政府間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金融監管等政策的協調。(七)加強匯率聯動機制建設,首先要領導建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甚至臺灣省在內的“大中國經濟圈”的次區域單一貨幣區的匯率聯動機制建設。

綜上所述、隨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東亞各國的貿易相關度和投資相關度日趨緊密,在東亞區域進行貨幣合作勢在必行。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大國,我們要果斷參與其中,有效調整各種政策,在確保國內經濟穩定的基礎上,通力加強與各成員國的合作,努力承擔起在東亞貨幣合作進程中的歷史重任,從而在這個互惠共贏的歷史機遇中全面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周穎,紀振強.東亞貨幣一體化:理論基礎、可行性及前景瞻望仁月.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3,(9).

[2]朱芳.最優貨幣區理論:歐元的啟示與東亞貨幣區的設想〔J.南方金融,2003,(7).

[3]劉力臻,焦百強.東亞區域貨幣合作與我國的參與對策〔J〕.東北亞論壇,2003,(3),

[4]李勇輝,昊朝霞.區域貨幣一體化下的亞洲貨幣合作機制研究〔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

[5]鐘偉.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三個層次(J〕.經濟研究參考,20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