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2 03:5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一屆三年級學生已使用了兩年的實驗教材,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于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材分析
這冊實驗教材對于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征,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實驗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內容是計算的教學內容(27課時),并且大量的是筆算的教學內容。當前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中,筆算是被削弱的內容,不僅“降低了筆算的復雜性和熟練程度”,《標準》中還提出:提倡算法多樣化、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冊實驗教材在處理筆算教學內容時,注意體現《標準》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在內容編排的順序、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計算的教學順序要符合兒童學習計算的認知規律,同時符合計算知識本身發展的規律。實驗教材仍然根據計算教學的基本順序安排教學內容,但是根據《標準》中有關計算教學的改革理念和教學目標(復雜性和熟練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學的具體步驟,因而減少了教學的課時數和例題數。筆算加減法教學,從現行教材的23課時減少為9課時,例題也從5個減少為2個;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從現行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9個減少為7個。這樣就明顯加大了筆算教學的步子,節省了教學的時間,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算法則。總結、理解并且記憶計算法則,是以往筆算教學的重要環節。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則,避免機械記憶。因此,在筆算教學中,本冊實驗教材根據學生已有基礎,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拾級而上”逐步理解筆算的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算法則,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如整理和復習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總結筆算時應注意的問題。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計算法則”,減輕了學生記憶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與算法多樣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多樣、靈活的解決問題能力。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所以,應該把計算與實際問題情境聯系起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才能使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為什么要計算,知道什么時候選擇什么方法進行計算更合理。這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冊實驗教材的計算教學部分,仍然與前幾冊教材一樣,注意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學計算,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
(4)筆算與估算結合教學,加大估算教學的力度。估算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結果。所以,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本冊實驗教材中大多數計算教學的例題都展示了筆算和估算兩種算法。這樣的安排,既適時地教學了估算,體現了“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養學生“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的能力,從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量與計量的各種概念,例如千米、噸、秒等,都是從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如長度、質量、時間,都比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內容又是非常現實的,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初步發展起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有關量與計量內容的編排上,實驗教材注意設計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有關的知識,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1 人教版數學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薦參考以下同欄目文章:
| | | | | | | |
查看更多>>
在本冊實驗教材中,關于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有四邊形和測量的大部分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理解、把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這些內容的編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幾何形象直觀的探索活動不僅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且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安排另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加強了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人們對一個量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根據《標準》關于“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因此,無論在“測量”一章還是在“四邊形”一章,實驗教材都安排了有關估測長度的內容和訓練。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并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于10),會讀、寫分數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主要教學措施
1、重視教學情景的創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有關的數學概念。
2、培養學生估測、估算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估算能力。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4、運用“遷移”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恰當、適時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
7、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
8、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五、
單元測試時間安排:
三單元測試一:第一單元《測量》和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單元測試二:第三單元《四邊形》和第四單元《有余數的除法》
單元測試三:第五單元《時、分、秒》和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
單元測試四: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八單元《可能性》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期末檢測
【2】 人教版數學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薦參考以下同欄目文章:
篇2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統美德;校園文化;學科滲透;活動熏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062-02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史博大精深,它傳承著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反映。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同志指出"必須廣泛深入地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這種教育要從少年兒童抓起"。他還給《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一書題詞:"傳承傳統美德,培養民族精神"。 傳統美德的內涵廣泛,基本包括:"忠、義、誠、信、禮、孝、廉、愛"等。我們應重視培養小學生的傳統美德,讓他們在心底書寫出一個堂堂正正的、頂天立地的"人"字。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具有重大意義。
1.營造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氛圍,搭建傳統美德教育的平臺
校園,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場所,與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人文素質教育空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一些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元素,對培養小學生的傳統美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校園的醒目位置設立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故事宣傳欄,能很好地讓學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在閱讀故事中接受中國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的教育。又如:選取小學生感興趣的名人名言、勵志標語等在校園的重要通道張貼,比起我們簡單的說教好多了。
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利于塑造學生的良好品質,只要我們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內容,以顯淺易懂表達方式營造校園文化,小學生就會在這濃濃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接受到了傳統美德的熏陶,收到預期的目的。
2.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建立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
國學經典著作,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國學經典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促進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接受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
我們把經典國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按肇慶市實施方案的要求開設課程,每周安排1節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匯編》讀本為學習體系,各年級開設以下課程: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千字文》,三年級學習《孝經》,四年級學習《大學》,五年級學習《中庸》,六年級學習《論語》。教學中要求做到有計劃、有教師、有教材、有課時、有經費、有總結。
讓國學經典進課堂,用傳統文化之光指引學生健康成長,為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奠定堅實基礎。
3.在學科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為傳統美德的形成添磚加瓦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道德規范的沉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支柱。在實行素質教育的當今,傳統美德教育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把傳統美德的教育滲透在各科的教學中。
3.1 在語文科中落實傳統美德教育。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載體,語文科的教學向來倡導"文道結合"。影響中國20世紀的語文教育大家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新的《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弘揚民族精神……"它強調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重要性,同時也闡明了傳統文化與語文科教學密不可分。因此,語文老師應當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內涵,讓傳統文化的精華滲透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如:在教學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節約糧食,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教學《慈母情懷》(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8課),我們應該對學生進行"孝"的教育,引起學生心靈共鳴,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
3.2 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傳統美德素材進行教育。數學教材表面上的傳統人文因素沒其他學科突出,但只要我們用心領會,也能把握住當中的切入點,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如:在教學"認識時鐘"的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感悟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的創新精神,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3 在英語科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英語科也能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的。我們同樣也能從英語科的教學中發現傳統文化內涵,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英語單詞教學"apple(蘋果)、banana(香蕉)、cake(蛋糕)"時,我們可以教育學生不要浪費食物,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傳統文化的因素無處不在,傳統美德的培養不限時空。她不但存在于語文、數學、英語的學科教學中,音樂、美術、體育科也蘊含豐富的因素,只要我們用心發現,悉心培養,學生終究會成長品德高尚的人。
4.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
開展豐富多彩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既可以活躍學生的身心,增長相關知識,又能從中得到鍛煉成長,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訂的2014年上半年關于"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有機整合"的活動計劃表。
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目的
二月份誦讀經典千人誦讀《弟子規》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動經典引路,感受中華文化之精髓。
三月份班級傳統文化布置"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動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培養"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
四月份"革命故事會"緬懷先烈清明節掃墓活動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動弘揚革命優良傳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五月份社會實踐活動――"端午文化""愛我傳統文化"手抄報比賽《一次家務勞動》優秀作文展家長指引級組中完成全校性活動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接受"勞動最光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