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聽眾課件范文

時間:2023-03-20 13:34: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唯一的聽眾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唯一的聽眾課件

篇1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從制度上遏制污染事件發生。即便污染事件不幸發生了,利益受損方尋求補償也有法可依。

生態補償機制就是對承擔著生態保護任務的地區給予利益補償的制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為了用規劃、立法、市場等手段來解決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的利益補償。生態補償機制,既可以促進上游減少污染,積極采取措施保護環境,也能夠保證下游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需要;既有補償,也有追償,即上游污染企業有義務為下游受害市民買單,而上游提供了清潔水源,下游也應該付費買單。比如,跨行政區河流交界斷面水質管理制度,導致水質達不到規定標準的責任方政府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實現交界斷面水質達標。因上游地區排污導致水質不達標,對下游地區造成重大污染的,上游地區應給予下游地區相應的經濟賠償。

目前生態補償機制在我國已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據報道,生態補償機制在浙江已逐步推開,長江、嘉陵江流域也將試行。松花江流域如果建立了這一生態補償機制,也會減少污染事件發生。不過,畢竟生態補償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關系復雜,頭緒繁多,難點很多,諸如,法規不完善,政績考核問題;省內流域的補償機制建立相對容易,跨省區流域的補償機制的建立難,等等。

篇2

關鍵詞: 多媒體 課堂教學 教學效率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各地辦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其中利用PowerPoint制成的多媒體演示型課件,因其制作和使用相對簡易,成為課堂上使用最多的課件類型。多媒體課件集聲、文、圖、像于一體,使知識容量增大,內容更加充實形象。如果教師對多媒體課件運用得當,會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但如果運用不當,則會適得其反。經過對公開課和觀摩課的分析,以及對大量英語課件的研究,筆者發現,教師在使用英語課件方面存在以下五方面的誤區。

一、以固定模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件使用缺乏靈活性

這是目前課件使用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弊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和互動的過程,是一種溝通與合作,富有創造性、開放性、復雜性和多變性。但由于課件是事先做好的,大部分課件覆蓋整節課內容,環環相扣,難以變更,這就使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受到很大限制,教師成了播放員和解說員,而學生則成了聽眾或觀眾。以這樣的課件輔助教學,不僅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且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最終會導致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開展某一項教學活動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例如,某教師在通過幻燈片開展Brainstorm教學活動時,提問學生:How many musical styles do you know?然后點出鼠標依次呈現各種音樂風格,如Jazz和Rock等;雖然學生提供了正確的答案,但學生的正確答案往往與幻燈片上出現的單詞順序不一致,或者根本就沒有呈現。因此,該活動不但起不到Brainstorm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Brainstorm的目的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大膽思考,作用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補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識,啟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室,2005)。并且,Brainstorm的活動是開放的。

再如,有些教師把問題和填表題的答案搬上幻燈片,而問題和填表題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即使答案唯一,表達方法也不盡相同。在課件中呈現一個標準答案,師生之間就失去了互動的機會,教師會錯失很好的交際教學的機會,學生也會因為擔心自己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符而不敢作答,這同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

二、以課件取代傳統教學媒體,顧此失彼

教學課件通常利用多媒體呈現和描述各種教學信息,并且可以事先制作好,避免即時呈現時可能出現的遺漏和失誤(如板書),而且呈現時只需點擊鼠標即可,因此,與課本、板書、講義和實物等傳統媒體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度依賴課件,無論是課本上的圖片、表格、問題及答案,還是只需師生口頭問答即可確認的選擇題、是非題都要用課件呈現,而且呈現形式花樣繁多,令人目不暇接。這不僅耗費了教師大量的備課時間,而且給學生造成額外的視覺負擔,還占用了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

實際上,傳統媒體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板書具有即時、自由和靈活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進程和變化靈活運用,其形式可以是文字、符號、示意圖和圖畫等。教師在黑板上加注符號時,可以根據講解需要以任意形式、靈活地按次序疊加,而不會使學生迷惑不解。這種板書的方法在分析句子時特別有效。

三、為技術而技術,忽視教學目標

教育現代化不等于教育技術現代化,教育技術現代化也不等于教育中的技術,即“媒體”、“手段”等的現代化。但是不少教師對此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誤以為課件用得越多,制作水平越高,教學水平就越高。有些教師每逢公開課必用精美、繁多的PowerPoint幻燈片。評課者也把有無使用課件作為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至于授課教師是如何使用課件的,是否有必要使用課件,除課件外有無更好的呈現方式等則很少有人關注。

例如,在教學課文The Necklace(SEFC Book 1A Unit 15)時,有位授課教師為了引入necklace一詞,將10張圖片呈現在一個繁星閃爍的夜空背景下,各式項鏈、戒指、耳環、耳墜、胸針、頭飾等圖片以各種方式依次呈現出來,然后用一張繁星閃爍的幻燈片呈現了一句話:Do you want to have one of them?necklace雖然是本節課的重點詞匯,但也無需用10張圖片引出,況且幻燈片呈現的那句話也只需教師口頭提問即可。因此,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反而被淹沒或忽視了。

四、過分注重修飾,喧賓奪主

課件中美麗的色彩、漂亮有趣的藝術字、優美的背景音樂和別出心裁的動畫可以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使其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如果運用得當則會提高課堂的效率。但許多課件往往過分修飾,反面影響了教學效率。

比如,有的教師在課件中大量使用各種藝術字,而奇形怪狀的藝術字只會分散或轉移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當然,對于一些學生熟知的內容,如課文或單元標題等,可以適當使用藝術字,以增加新鮮感。

再如,有一張幻燈片呈現了9個需要加前綴的單詞,然而屏幕的近一半面積卻被一個flas占據。動畫由心形圖開始,由小變大,變幻成一個向日葵狀的太陽,然后花瓣逐個掉落,再長全,周而復始,其間伴隨著各種色彩的轉換以及太陽面部表情的變化。這樣的課件必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又如,有一段介紹作者的文字,授課教師在課件中以單詞的形式呈現這段字,單詞一個接一個地從上而下降落。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閱讀,反而會增加他們的閱讀負擔。

顯然,以上幾種做法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因而難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過度呈現,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

課件可以是文字、圖片、聲音或影像,可事先編制好,也可迅速呈現,為增加課堂容量提供了極大便利。正因為其具有這些特點使許多教師容易陷入過度利用課件的誤區,導致課件的大容量和學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間的矛盾。

例如,在教學課文I Have a Dream(SEFC Book 2B Unit 14)時,有位授課教師共用了101張幻燈片,平均不到30秒就呈現一張,其中僅Pre-reading部分就用了多達39張,包括32張圖片和大段的文字材料、多個相關人物的生平、問題及答案、討論、連線和選擇題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對如此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幻燈片,學生能理解和接受多少呢?一張張閃過的幻燈片使課堂教學顯得內容豐富,實質上卻違背了教學規律,并沒有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為學生只是被動地觀看、閱讀或尋找規定好的答案,而缺少實際的參與。

綜上所述,如何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為此,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課件在教學中的輔助地位。課件本質上是一種教學信息的傳播工具,與教科書等教學媒體一樣是眾多教學媒體中的一種,不應成為教學的唯一手段。其次,教師要認識到,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不等于教育現代化;是否用了課件,用了多少,不是評價一節課好與差的標準,關鍵還是要看如何使用課件。最后,教師必須對多媒體教學開展深層次的研究。

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策略,在繼承傳統教學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使兩者有機結合,各展所長,以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一、導語的方式

有經驗的教師會根據自己的需求設計不同的導語,以最快的速度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教無定法,所以導語設計方式也是多樣的,以下是常見的幾種方式。

1.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所謂開門見山,就是上課時不作任何鋪墊,直接點出所要學習的課文。我們一般只需要宣布學習課題,如:“今天我們學習《春江花月夜》。”這種方式可以直接進入主題,節省時間,不足之處就是不容易把學生帶進文本,不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該課程失去好奇心和興趣。鑒于此種情況,我們要學會變通。

2.巧設疑問,激發思考

中學生興趣廣泛,喜歡鉆牛角尖,也最容易激發學習欲望,如果我們以問題形式引入新課,故意制造懸念,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充當課堂的主角,這樣的課堂就會富有生機,而不是死氣沉沉。

設置疑問了,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就會去積極思考問題了,課上學生就會覺得有事可做,也就不枯燥了。教學過程中設疑問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標題等特點,巧妙地設計一些謎語等讓學生去猜。

3.背景故事,引發興趣

高中生雖然心智趨于成熟,但是獵奇的心理依然存在,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講授《金岳霖先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接觸課文前對此人先有“好感”,我先介紹了金先生有趣的事,學生聽完哈哈一笑,說怎么還有這么搞笑的人啊?居然還有人會忘記自己的姓名?真想領教一下。于是,學生帶著這種好奇的心理,主動拿起課本去“認識”他了。

由于學生的知識面不夠開闊,有時在理解文章的內涵時頗有難度。對此,我們可以適當補充相關背景知識,降低學習的難度。如在講授《拿來主義》一文時,我們可以補充當時的社會背景,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文內容,進而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興趣盎然中進入主題,有時就是這么簡單。

4.情境鋪設,培養審美

語文課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工具性要求我們做到學以致用,人文性則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所以,我們除了使用一些具有美感的教材之外,還要學會制造情境。這一方法對教師的語言能力要求較高。教師需在開課前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和豐富淵博的知識,描繪一幅圖景或一種意境,從而讓學生深受感染;也可以飽含深情地朗誦一首詩,吸引學生注意,把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

除此以外可以用音樂導入。音樂是一種特殊語言,具有動態性,這種語言是通過聽覺刺激人們的感受,讓聽眾憑借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涵。當然,設計方法還有很多,如:借用實物、圖片、課件等道具,能夠讓學生對客觀事物化抽象為具體,具有較好的直觀效果。導語設計的方法是不唯一的,還有很多的空間有待我們去填補。

二、導語使用的原則

導語的設計方法也有很多,但是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讓導語淪為“花架子”。導語雖然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但是要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教師導語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前面我們已經談過,導語起引導作用,所以導入新課的設計要緊緊扣住整個講課的內容,不能離中心太遠,更不能為了熱鬧而偏離主題。導語設計要觸及課文重點、難點,這樣學生就能圍繞重點、難點進行思考,認真聽講,直至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篇4

【關鍵詞】語文課堂;學習興趣;生命活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如何使“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使學本教育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溢滿生命活力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是語文課堂溢滿活力的開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自主思考,激活語文課堂活力。

精心設計導語,喚醒情感體驗。如在教學《伯牙絕弦》時,上課前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入語: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晉國的上大夫叫俞伯牙,琴藝高超,被人譽為“琴仙”……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絕弦。這樣一來就很自然地將孩子們帶進了課文的故事中,同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效果也自然“盡在不言中”了。

欣賞美妙音樂,調動學生情感。如教學《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時,我先給大家播放了一首閻維文《母親》的歌曲,還把歌詞在大屏幕上打出來,孩子們邊聽音樂邊看歌詞,有些女同學聽著聽著就流淚了,這樣學生很好地進入課文的氛圍和意境中去,教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展示課件圖片,融合學生情感。如教學《沁園春?雪》,可以通過課件展示“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茫茫”的雄偉景象,然后再結合詞中優美的描寫,學生會很快地融情入境。

二、引導質疑,激發想象是語文課堂溢滿活力的源泉

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思生于疑,大膽質疑,勇于探究,是培養學生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中,我讓孩子們在書中尋找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等大多數的孩子在文中找到主要句子后,我打算開展下一個教學環節時,有一位孩子舉起了手,為了尊重孩子,我讓他站起來發言,他說“我覺得,文中‘我們只管飲酒取樂’一句,也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我認為這飲酒里面大有文章。他是在利用杯中酒的傾斜程度,來判斷草船受箭的數量,以便及時調整船向,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借十萬支箭的任務。從表面上看,諸葛亮是在飲酒取樂,而實際上,他是在不動聲色地觀察和指揮這場由他精心導演的‘借箭’好戲。這充分體現了他的‘神機妙算’。”

頓時,全班報以熱烈的掌聲。我也驚喜至極,一個孩子,竟讀出了別人沒有注意,甚至疏漏的地方,讀懂了“飲酒”也是妙算的深層意思。這是何等獨特的發現,這是多么的可貴啊!

愛因斯坦說:“一切創造性的勞動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很多語文課文都給孩子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發揮想象,給這些空間補白,從而使學生步入創新的境界,得到創新訓練。如在教學《唯一的聽眾》一課,當妹妹告訴我那位老婦人的真實身份時,文章用了一個省略號,給孩子們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于是我讓孩子們發揮想象,聽了妹妹的話后,我會如何想?如何做?請寫一段話。這樣一來不但培養了孩子們的想象能力,還提高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也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三、角色表演,分組比賽是語文課堂溢滿活力的手段

把表演引入課堂,是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進行全身心感受課文的有效手段。適當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充分認識課文里蘊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如《晏子使楚》、《楊氏之子》《丑小鴨》等課文都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從而達到體會文本的目的。

學生都喜歡表現自己,都喜歡比賽,在課堂教學上,運用分組競賽的形式,則能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情緒結合起來,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在教學中,按學生成績進行好中差搭配分組,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根據每小組成員回答問題的情況給他們加分,一節課完之后,匯總各組的得分情況進行表彰,得分高的組可以少做一些作業,得分低的組要多做一些作業,或者做教室清潔。這樣一來有獎有罰,孩子們都能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四、課堂評價,是語文課堂溢滿活力的催化劑

新課程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激勵和賞識,課堂上,教師充滿魅力的即時評價,就像一縷縷陽光帶來溫暖、成長、閃光、成熟,讓課堂迸發出生命的活力。

課堂上采用多種表揚方式:或用贊許的 口吻――“你說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豐富!”;或用親切的動作――拍拍肩膀,輕輕一點頭,微微一笑,每節課盡量多贊賞學生,不光贊賞一個兩個,而是贊賞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虛偽的應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有了贊賞這一“添加劑”,學生在學習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的樂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好。

五、教師魅力是語文課堂溢滿活動的關鍵因素

語文教師要將學生帶人美妙的文學殿堂,最重要的還得用語文的真正學識去感染學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師滿腹經綸,才氣橫溢,授課時,或宏論滔滔,妙語連珠,或精點略評,字字珠璣,讓學生如飲甘醇,定會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出色的藝術審美能力與藝術創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課堂氣氛,使課堂充滿朝氣與生機。

總之,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教師要用心創設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創新和即時的課堂評價,激活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溢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

篇5

――題記

失語現象,顧名思義是指失去了語言表達的意識。本文所言及的失語現象是學生被動式地被綁架了言語表達狀態。在當下教育教學中,這種被失語現象可謂比比皆是,不禁令人痛心萬分。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失語”?是失語的時代,亦或是在迎合教師中“被失語”,還是失語者的弱勢――無法言說,不可說?

一、虛假質疑,在迎合教師中“被失語”

孫雙金在《公開課,到底為了誰?》一文中寫到:“然而無情的現狀是,這樣看表象的教師占了一定的比例,有逐漸形成‘熱鬧的大多數’的趨勢。一些教師就開始迎合他們,在外在形式花樣上做表面文章,追求表演效果、現場效應,以贏得些喝彩和掌聲為滿足。對此現象,我深深地憂慮。”

公開課教學是很多青年教師模仿的示范課、樣板課。作為聽眾的學習者,聽到的是什么,收獲了什么,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聽課不是看課,聽的不僅僅是教師的精彩表演,更要關注學生的上課反應。結果往往是喧賓奪主,只看到了表面的現象。公開教學學生第一,這是不容動搖的!不能因為換了一個大場子上課,下面坐著幾千位教師,就變成了觀眾第一,學生第二了。教師迎合觀眾,學生迎合教師,教學就變成表演了。

公開課,你為了誰?當然是為了學生,這是理直氣壯的答案!有了這桿標桿,那么我們就要思考那些公開課:執教者哪里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哪里喚起了學生的想象?哪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哪里提升了學生的語感?而不再是僅僅關注:哪里教師課件畫面美,哪里運用了好聽的音樂和視頻,哪里運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哪個環節現場響起了掌聲。教師們應多在學生思維語言發展上下功夫,少在展示自己才藝上做文章!少一些表演的成分,多一些教學的規律!

二、有中生無,在不被理解中“真失語”

對一個學生而言,當代社會最艱難的不是如何與人交流,而是如何讓人傾聽。

你站在這個世界里,你的思想在腦中不斷劃出一道道閃耀的光芒。但沒人知道這一點,因為你是一個失語者。

你無法告訴任何人,你無法說出你的感受,你無法讓人們駐足聽一聽你的聲音,人們似乎看不見你的存在,而你卻不知道為什么。

相信這是當下很多人的感受。與人溝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歸根結底是要彼此信任,相互交心,做到“真正在意對方,把對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這是《跟所有人都聊得來》一書的出發點。該書以世界五百強企業為基準,細致闡述其用人之道,著眼于提高溝通能力。美國人邁克?貝克特爾將現代社會屢見不鮮的交流障礙歸因于個性差異:外向的人善交際,內向的人愛自省云云。

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里,蔡康永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好好說話,你才會過得好”。所謂“好好說話”,是要正視他人,把對方放在心上,簡而言之,就是“討人喜歡”。蔡康永作為一位資深主持人。“說話”是其終身志業,他所有成就皆仰賴于八面玲瓏的處事之道。他自稱他在意的不是“說話之術”,而是“說話之道”。由此得出結論:只有推倒阻隔思維的高墻,耐心傾聽他人的想法,才能更好地與人交流,從而獲得影響他人和世界的機會。

“勵志男神”的艾力26歲時就一說成名。不過,他的“說話之道”并不同于“以我心換彼心”的談話技巧。比之逐條逐款地鋪陳,他的理念極為簡單,即“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精神”。好比“書讀千遍、其義自見”,同樣的話說上千遍百遍,還怕什么交流障礙?因此,我們看《你一年的8760小時》,看到的是連篇累牘的正能量和苦行僧式的勵志故事。

若是照著此類秘籍一路修煉下去,將來的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是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還是動輒雞湯加身的溫情主義者,或者是躋身世界500強的成功主義者?一切仍是個未知數。

三、無可奈何,在適應社會中“被失語”

作為“2014年度最佳圖書”小說《無聲告白》圍繞一個華裔混血家庭的故事展開,只是為了展現出這樣的“失語現象”。為了體現華人受到排擠的處境,就安排一個事業優秀卻被種族限制而郁郁不得志的父親;為了體現婦女受到束縛,就安排一個懷抱理想卻被迫委身家庭的母親。“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盡管她不愿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這對父母甚至將人際交往也變成了一門任務,送給莉迪亞《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希望她能盡快融入白人朋友圈,為了顯得更像“自己人”。

于是順理成章,失意的丈夫一定會出軌(對象還是給他歸屬感的華裔同事);哥哥總會保護妹妹,并且對妹妹的男友心懷敵意;妹妹也一定會在家庭和朋友間受到人際挫折時投入到一個“壞孩子”身旁(也就是典型的“負心男孩”模式),最后總是會被自己復雜的心緒糾結得產生脫身的想法,這一脫身,要么借助由某件事情獲得“新生”,要么就是死亡。

國人好熱鬧,更講究人脈。某種程度上,人脈是否興盛,簡直就是人生完滿度的重要指標。同時,這又是一個崇尚成功的國度。不信,只要打開電視,立馬就被各式成功理念、完美人生的宣講所淹沒。要成功,首先要人脈。在成熟的商品社會里,這是唯一的成功模式。這樣看來,現代人無疑是不成功的。

這是一個重視親情的國度。中國社會作為一個人情社會,父母的愛往往變成過多干涉子女生活的暴力,孩子們也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痛苦地實現著他們寄予的期待,最后失去了真實的自己。伍綺詩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外表和周圍的人非常不同,這是一種十分奇怪的體驗。你會覺得自己很顯眼,并且因此活得很累、不知所措――尤其是當你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屬于這個社群,但別人卻不這么想的時候。”

記得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所寫:“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我想說的也是如此,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人的靈魂已被遠遠地落在了后面。作為嘴巴的一大功能――說話,已經慢慢被主動或被動的“失語”狀態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歷史發展的偶然。這就是中國式的“失語”時代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打下的烙印。

然我們現在能做的是,保留內心的一份真誠,讓自己的靈魂趕上自己的腳步,亦或是讓自己的腳步慢下來,正如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所寫:“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樣幼小,卻只有一次。”

篇6

關鍵詞: 音樂教學 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人們在學習上最積極最重要的因素。”的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而教學激趣策略的關鍵環節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花兒開放需要溫暖的陽光一樣,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需要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和選擇創造性的活動形式。

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堂音樂課,引導學生盡快步入音樂的殿堂呢?在教學手段、媒體層出不窮的當代,很多教師都喜歡運用投影、課件,卻忽視了有聲語言和形體語言。殊不知這兩樣法寶才是人類交流情感的最重要而直接的方式,也是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課堂教學語言對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課堂文學素養是創設情境的前提。因為課堂文學語言的準確性在創設情境中極其關鍵。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從引情、激情、解情、動情到抒情到帶領學生遨游于音樂的海洋,應環環緊扣,富于邏輯,引人入勝。因此,課堂語言的組織是否有序就顯得頗為重要,試想,一堂沒有語言組織、東拉西扯、語無倫次、信馬由韁的音樂課,能創設出什么樣的情景來呢?更不用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其次,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文學語言,是進入情境的動力,所謂“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設置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要運用語言、畫面、音樂等手段,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即通過藝術的直觀感知與教師生動的語言描繪,創設一種為教學需求服務、為學生審美服務的生動情境。

例如在欣賞樂曲時,要學生仔細感悟音樂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樂的內涵,利用想象的方法,使學生感到樂曲所要表達的含義,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學”呢?音樂情景教學是教師根據音樂情緒,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音樂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因此,“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有獨到之處。

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實體的復現,而是簡化的模擬,能獲得與實體相似的形象,所以給學生以真實感。

情深意長。情境教學是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學習和練習的情緒和感情的體驗,通過教師的語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內容之中,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于兒童的心理。

情境教學倡導“情趣”和“意象”,為學生設置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情境教學所具有的廣遠性,能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知、情、意、行融為一體。為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就要運用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直觀再現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方法,把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困難和障礙,形成一定的志向,積極地進行練習,這樣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個整體。

除了運用多媒體展現情境和教師藝術性的教學語言渲染情境的方法以外,我認為讓學生轉換角色進入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長期以來教師成了課堂上唯一的主角,學生則成了忠實的聽眾或者觀眾;教師成了知識和智慧的化身,學生則成了頂禮膜拜的信徒。盡管我們提倡“教學相長”、“精講多練”、“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事實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很難在課堂上得到體現。表層的原因,在于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太少,致使學生智慧的火花失去了進發的機會,因而是一個教學方法問題;而究其根源,則涉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問題,從而涉及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找準位置,演好角色的問題。那么,優化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如何定位呢?教師不應滿足于當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應成為一個出色的組織者;不應滿足于演獨角戲,而應成為一個出色的導演。要完成這樣的角色轉換,教師一要學會“關愛”,要關心、愛護、理解班上每一個學生,因為這是師生在課堂上默契配合的基礎;二要學會“寬容”,要允許學生犯錯,唯有如此,學生才敢于動口、動手、動腦;三要學會“激勵”,要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幫助其樹立戰勝困難、走向成功的信心,因為自信乃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四要學會“尊重”,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學生的勞動,不要輕易地把自己的觀點和現成的答案強加于人,而視學生解答中的合理部分為“草芥”。同時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與書本的角色往往呈對立狀態。教材中有關人物的情感、言語、行為等與現實中的學習者似乎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在情境教學中注重角色的轉換,學生由習慣上的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為不斷追求、進取的“主動角色”。尤其是兒童,一旦他們成為學習的主動角色,學習興趣就會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學生在表演中能親身體驗和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獲取知識,留下深刻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教學。

篇7

關鍵詞 歷史教學;信息技術;PowerPoint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1-0024-02

記得筆者以前上初中的時候,最感興趣的便是從歷史老師嘴里蹦出的一個個故事、軼聞、野史,甚至于老師的每一個把戲,比如給學生看個地圖,用投影儀放個動畫,或者從哪里找到一把錄音機來給學生聽首歌。每次都要興奮好久。曾幾何時,歷史的課堂也變成了信息的海洋。

與高中歷史不同的是,初中歷史并不致力于學習高程度的知識和分析總結歷史的規律,而是簡單地介紹歷史知識,展示歷史事件。甚至可以說,初中歷史是由故事堆成的,而故事,對稚氣未脫的初中生來說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初中歷史可供教師發揮的空間非常大,初中歷史應該是初中的所有課程中對學生最有吸引力的課程。

以前,教師常常苦惱于教學手段的單一、教學設備的單一,使教學成為一種定式。課本上是單調的黑白兩色,黑板上是冷冰冰的文字。這怎能不引起學生的反感?看著趴在課桌上的無精打采的學生,想必教師心里也著急非常。

忽然,時代變了,信息時代的大旗迎風飄揚。可以看到,各種高科技產品伴隨著一夜春風紛紛涌現,令人目不暇接。大部分中小學校都配備了齊全的電子設備,電線鋪陳,搭建傳授的橋梁,電流竄過,匯入信息的海洋。

這一切的一切對初中歷史的教學又有什么意義?意義大了!歷史不再是印在平面上的小姑娘,而是鮮活地蹦起來了!時至今日,多媒體技術日益成熟普及,也被廣泛運用于教學中。所以現在的教師都要求掌握一定程度的多媒體運用技術。筆者先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多媒體技術。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多媒體技術就是把聲、圖、文、視頻等媒體通過計算機集成在一起的技術。即通過計算機把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綜合起來,使之建立起邏輯連接,并對它們進行采樣量化、編碼壓縮、編輯修改、存儲傳輸和重建顯示等處理。可以想象,當我們把形、音、色都結合進歷史教學,我們的課堂將變得多么豐富而美妙。”

對于歷史學科來講,與信息技術的接軌應該是在眾學科中得天獨厚的。新課標改革的大旗已隨風飄揚,歷史課堂的變革也在急遽發生。教師必須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反思舊有的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有效的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應該看到,新世紀教育的主流是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拓展。教學手段的更新是實施新課程,增強教師授課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

1)圖片。圖片是形象化的描述事物的一種形式,可以快速簡潔地展示介紹事物。在多媒體技術普及以前,圖片資料的缺乏在教學上是很常見的,經常一個教務組只有一個主題的一套資料。記得有一位歷史老師不知從哪兒弄了一套彩色圖片——上面是圖畫,下面是說明,被整個歷史教務組當成寶。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這一切艱苦的磨難成為了歷史。教師可以通過電腦隨心所欲地展示圖片,色彩鮮明,艷麗生動,資源量更是紙質資源比不了的大,也沒有紙質資料易損壞不便攜帶的麻煩。連上互聯網以后,教師可以獲得海量的跟課程相關的圖片資源。現代高科技為教師提供了這樣的便利,那么為什么不運用到教學中?當教師在制作PPT的時候,完全可以多多利用圖片來為課件增花添彩。

例如,在講到原始人類的時候可以插入張茹毛飲血的圖片;講到秦王履至尊而制六合時,可以插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以體現始皇的浩大功績;在講到緊張的局勢時,可以插入戰略地圖,與學生細細分析。甚至可以加入心理學的元素,在講到歷史悲劇的時候多用冷色調,給人沉重的感覺;在講到新奇有趣的歷史軼聞的時候可以多用暖色調。同時,還要講究色彩的對比,在突出重點的時候,應選用對比強烈的顏色搭配起來,如藍白、紅黑、黃紫等。

2)聲音。音效素材是傳統教學比較缺乏的,以前的課堂上唯一的聲音便是教師授課的聲音。而如今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方便而快捷地將廣泛的音效素材添加進講課的過程中。音頻的好處是鮮明而富于表現力,可以積極地調動人的思維,尤其在激發人的感性沖動上具有相當強的作用。在常用的PowerPoint的音效庫中,就儲存了大量的音效素材,在切入一個文本框、展示一張圖片的時候都可以附加上合適的音效,以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引出歷史話題的時候,可以用風鈴來愉悅聽眾的心靈;當強調重點的時候,可以插入爆破音提醒人的注意;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可以插入如“goodbye”的人聲音效等。不僅如此,還可以添加主題歌曲,使整個課件的主題性更強。如在講到三國的歷史時,完全可以在片頭插入《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歌,讓學生在一開始就進入三國時期那沉郁而蒼涼的歷史環境;而在結束之際,就可以插入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讓學生在“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的歌聲中回味那個時局動蕩、戰火紛飛的年代。

3)視頻。對于學生而言,視頻資料無疑是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視頻資料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有趣,如果能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插入一段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的話,定能為課堂氣氛加一把柴,添一把火。

一次上歷史課,教學的內容是明朝的發展史,整整幾堂課播放的是關于朱元璋、海瑞的視頻。學生在變幻的光影中輕而易舉地明白了明朝的歷史發展。歷史就是應該如此輕松而有趣。針對初中歷史的特點,教師應該尋找相對直觀淺顯,理論性相對較弱的影視資料。例如,在講到荊軻刺秦的故事時,便可以借鑒豐富的影視資料庫,隨便插一段電影,絕對能夠引人入勝。

剛才介紹的都是比較簡單的信息技術,具體來講是多媒體技術。其實信息的力量遠遠不止如此,更高級的運用就是建立數據庫。學校可以為教師搭建一個數據庫,建立一個共享平臺,使教師可以分享自己所掌握的多媒體教學資料;也可以共享試卷、習題、文本,教師還可以在這個數據平臺上商討修改為考試出的卷子。這樣不省去許多麻煩?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建立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里儲存了基本的歷史信息,如大事年表、名人故事、史家名言等,學生可以隨時查閱。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節省了教師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查閱,加深他們的記憶。

說到底,信息技術是一種手段,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趣味,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如果想從根本上提高自己授課的魅力,還是要不斷學習,通過各種途徑吸取知識,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有互聯網的幫助,信息越來越暢通,網上的資料浩如煙海,學術成果不斷更新,各種史學資料應有盡有,隨時可以打印出來,充實自己的資料庫。不僅如此,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網上的資源,鼓勵他們拓展知識面,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如為學生推薦淺顯的書籍,如《明朝那些事兒》《萬歷十五年》等,激發學生對歷史的熱愛。

總之,用信息技術來改善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人類有益的探索。面對新課標改革的潮流,廣大教師群體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改良創新自己的教學。當然,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只注重形式的新穎而忽視內容的務實,是難以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同的。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離感和“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無力感,為初中歷史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王月芳,譚鳳華.創新教學思路,讓歷史課堂活起來[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5).

[2]黎康樂.淺談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1(3):49.

篇8

一、立足實際,據文特點想象

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選文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特別是優美的散文、古詩詞、部分記敘文等都很適合想象畫面教學。

結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等特點,教學散文時,可抓住散文的精美片段,結合圖片音樂,創設優美的情境,讓學生進入到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老舍散文《草原》,作者描繪了一幅充分詩意的秀美草原風光,特別是第一自然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通過欣賞草原美圖,結合“一碧千里”,想象草原美景,學生想象的畫面豐富多彩,如詩如畫,“深藍的天空,無垠而又不茫茫的碧綠草原,成群牛羊在草原上快樂奔跑,似綠毯上繡了一朵朵白花,又似一幅只用綠色渲染的中國畫……”。

古詩詞是祖國國粹,其意美、語美、音美、形美,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扣住“詩眼”,發揮想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學時可圍繞“綠”字發揮想象,引導學生想象長江南岸什么綠了?一片勃勃生機的春天美景在學生腦中構建,有了畫面,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有了畫面,讓學生更加讀得有滋有味。

二、點撥引導,創設情境想象

想象畫面要建立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之上,更要老師在關鍵之處進行點撥引導。當學生想象的畫面比較單一時,可采用變換空間法,如想象畫面教學《白楊》:“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當讓學生想象畫面時,學生想象的畫面都是茫茫大戈壁,白楊樹高大挺秀,可點撥引導,變換空間,白楊樹還可能在哪兒生長,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畫面頓時豐富起來,白楊樹在街道旁、在學校、在公園,各種畫面的白楊頓時構建起來,促進了學生對白楊適應性強的認識。

想象畫面教學還要善于變換時空,如教學《山中訪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片段時,就可以讓學生想象早晨時、傍晚時古橋人影綽綽、嬉笑歡鬧的畫面,從而進一步體會古橋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質。

三、尋章摘句,于關鍵處想象

1.詞組想象,建構畫面。

語言有溫度,詞語知冷暖,詞語是一幅畫、一串詞語,更是一幅美妙絕倫的畫面。文質兼美的文章,其生動優美的詞語就像璀璨的星星點綴夜空之中,如果把這些詞語進行一定的排列組合,更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如教學人教版第十一冊《最后一頭戰象》課文,在檢查預習環節,就可以課件出示一組組詞語,讓學生想象畫面:四組詞語對應文章的四個場景(英雄垂暮、重披戰甲、憑吊戰場 、莊嚴歸去)、四個畫面,以詞為線,串起畫面。

第一組:威風凜凜?搖?搖?搖?搖排山倒海?搖?搖?搖?搖勢不可當

第二組:焦躁不安?搖?搖?搖?搖久別重逢?搖?搖?搖?搖英武豪邁

第三組:久久凝望?搖?搖?搖?搖震耳欲聾?搖?搖?搖?搖炯炯有神

第四組:長途跋涉?搖?搖?搖?搖越來越稀?搖?搖?搖?搖越來越慢

2.文題想象,建構畫面。

許多課文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讀文題不僅要入于眼,更要入于腦,入于心,形成畫,以畫面入情,為文章的學習理解鋪墊基礎。如教學人教版第九冊課文《冬陽.童年.駱駝隊》,課伊始,出示課題,讓學生讀題想象畫面,“暖暖的冬陽、悠悠的駱駝隊……”,精彩的畫面隨著想象噴薄而出,從一開始,課堂教學就因美好的想象而進入,為后面的詩意教學奠定了基礎。

3.句段想象,構建畫面。

優美生動的文段在文章中比比皆是,要真正理解體驗文本之情,有時借助想象畫面,能真正地讓學生循其形、入其境、悟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片段時,就可以讓學生想象畫面,用筆畫出腦中畫面,用讀讀出腦中畫面,形態萬千、姿態優美的桂林山頓時活靈活現,精彩紛呈。

4.標點想象,構建畫面。

標點符號不是冷冰冰的符號,標點也是一首首抒情詩、一幅幅優美的畫。抓住關鍵標點,引領學生發揮想象,升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如教學第十一冊《唯一的聽眾》“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著,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片段時,就可以緊扣文段中的省略號展開想象,老人的外貌神態就很自然地浮現,特別是文本中未呈現的老人形象也通過想象畫面在學生腦中構建出來。

5.補白想象,構建畫面。

許多優美的文章,就像精妙的書法繪畫藝術,往往在文章的一些地方留有“空白”,給予讀者想象的空間,抓住文章的“空白”之處,進行“補白”想象,搭建讀寫結合的平臺,這些“空白”之處,往往經過補白畫面想象,成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幅幅山水田園畫卷。

四、開發資源,豐富想象

新課標指出,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想象畫面教學要注重開放課程資源,利用一些與文本相適應的課程資源輔助教學,以便盤活文本,讓抽象的文字符號變得形象起來。

1.充實背景資料,鋪墊想象之基。

背景資料是指與課文相關的,與文中人物、情節和內容有關聯的,但在課文中沒有展現或完全展現的資料。它通常包括文章中事件發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作者寫作此文時的一些特殊的生活狀況、寫作目的,當然包括作者生平等。幼小的年齡,單純的生活經歷,膚淺的社會閱歷,再加上不太豐富的知識面,使小學生對語文教材中出現的一些課文感到陌生,這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想象。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就可以在課前簡介蕭紅,了解蕭紅的童年生活,更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想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也可以相機介紹三國歷史和赤壁之戰等小故事。

2.補充圖像音樂,創設想象情境。

“圖文并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最常使用的就是圖片資源,課堂中,圖片的出示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片段“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就可以出示圓明園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想象圓明園的金碧輝煌、亭臺樓閣,想象田園風光美景,等等。

篇9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教學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多年來,很多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教師講述為主,而學生只是作為聽眾。整個課堂就是教師講述概念,學生牢記概念,接著就是配套的練習來鞏固知識。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能經歷發現、探索、歸納、總結與交流這個知識形成的過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上,難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者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忽視概念的本質特征,重視概念的運用計算 新課程理念下,很多學者提出了淡化概念的教學觀。淡化概念已成為教育界較為流行的口號,很多教師的教學行為被這種時髦的口號所左右而無所適從。例如,在教授“有余數的除法”一課,課件出示23盆花,按每組擺5盆的擺法,還剩下3盆;然后告訴學生余下的3盆就是余數;接著,就是大量地講授有余數除法的解題步驟。這樣的講述方法,學生其實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余數、余數為什么一定要比除數小等問題。

忽視概念的探索過程,注重結論記憶 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要學好數學,就應該把數學基本概念反復記牢,這樣,應用才有的放矢。于是,往往出現把概念灌輸給學生的現象。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圓的認識”,為了使學生認識圓心,就讓學生將圓形紙片對折幾次再打開,然后告訴學生這些折痕相交的一點叫做圓心。至于怎樣啟發學生想到用這種方法找圓心,學生還可以用哪些方法找圓心,就不去考慮了。

忽視概念的靈活運用,注重概念的形式運用 概念的鞏固中,用得較多的就是對比和判斷。在學生把概念背熟后,當然能準確地判斷是否正確。教師如果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來創造合適的條件,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靈活運用所學的概念,就會導致學生在一些綜合性問題和變式題時就無處下手。

在概念教學上的片面性是因人而異的。比如,有的教師還存在著“重給予,輕探索”“重課本,輕實踐”“重形象,輕抽象”等現象。這些問題必定會影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

小學數學概念的開放性教學

數學概念的教學并不僅限于陳述性知識,而主要是策略性知識,培養思維能力應成為概念教學的核心,為此,在概念的再創造過程中,要突出過程性知識的教學。“過程性知識指的是伴隨數學活動的體驗性知識”,這明確告訴我們:數學概念的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

南京大學哲學系鄭毓信教授認為:“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課程改革深入發展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點。教學時,要淡化形式,注重實質,要由‘靜態的’教學定義向‘動態的’生成過程過渡。”而開放性數學教學正是這樣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數學概念的開放性教學,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放教學環境的生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要求構建和諧、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創設一種愉悅、和諧、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是教師一個人主宰,而是師生共同完成。實踐證明,教師精心設計的各種教學情景,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課題的揭示,活動的組織,或者提供一個場景,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角的初步認識”為例:

師:請大家先跟著老師一起來做個手指游戲,活動一下筋骨。(在手指游戲中會出現好多個角)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了許多好朋友來和大家一起上課,歡迎嗎?

生:歡迎。

師:不過,老師還想賣個關子,我不直接告訴你他是誰,請你根據我的提示猜一猜,行嗎?第一個朋友,它呢,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相對的兩條邊長度相等。它是……

生1:長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還可能是平行四邊形。

師:那到底會是誰?(出示長方形)讓你們猜中了。

第二個朋友和他是一個家族的,也是四條邊,只不過這四條邊的長度都一樣,猜出來了嗎?

生:(齊喊)是正方形!

師:第三個朋友與它們就有點不同了,只有三條邊,三個角,它是誰呀?

生:三角形。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老朋友介紹完了。該是我們的新朋友登場了,這位新朋友就藏在這幾個朋友里面。你們猜猜看,它會是誰?

生1:是圓形。

生2:是四邊形。

師:(隱去一些邊,只剩角)瞧,它來了!認識嗎?

生:是角。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在這一課堂上,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手指游戲”和“猜猜平面圖形”的游戲來引出“角”,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問題的起點較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作答,并且溝通了“角”與其他平面圖形的關系。這樣的開放性導入,既復習了與新知識密切相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了鋪墊,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的意識。

開放教學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用全新的觀念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重新選擇和組織教材。以“質數與合數”為例,一位教師這樣導入:

師:用若干相同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當小正方形的個數為多少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

生:我發現當小正方形的個數為2,3,5,7,13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

師:請說說長方形的長和寬。

生:長方形的寬和長分別是1和2,1和3,1和5,1和7,1和13。

師:2,3,5,7……這些數有著自己的特點,這種特點在同學們剛才拼擺長方形的活動中也能得到體現,有這種特點的數叫質數。想一想,什么叫質數?

新穎的教學設計,使得數的教學不僅僅只限制于“數”,而是把數的教學與圖形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概念時,不是簡單地給出一組正整數,讓學生分別寫出它們所有的約數,然后給這些數分類,從而引出概念;而是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用若干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當小正方形的個數為多少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每個人以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有的學生借助小正方形進行拼擺,有的學生用鉛筆在紙上畫,也有的學生寫出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本課設計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討論、自主學習來學習新知識,使得原本枯燥的概念教學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做中學,源于課本又超越課本。

開放探究過程

概念的形成不是靠死記硬背,需要一個過程。開放概念探究的過程,給學生發展的空間。新課程標準提出“降低一些概念過分‘形式化’要求”,它明確地告訴我們:數學概念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在開放式的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有充分發揮的空間與時間。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中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為例:

師:觀察平行四邊形,它們可能會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1: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四個角。

生2:有兩組平行而且相等的對邊,對角相等。

師:平行四邊形真的有這些特征嗎?你能有什么辦法可以來驗證一下?

(小組討論:①驗證對邊平行)

生1:可以用畫平行線的方法……

生2:可以在兩條對邊之間畫兩條垂線,再量一量是否相等……

(小組討論:②驗證對邊相等)

生3:用尺量一下對邊的長度,量出來的長度是相等的。

生4:把其中兩個對角用直線連起來,再沿著這條直線剪開,這兩個三角形重合……

(小組討論:③驗證對角相等)

生5:用量角器來量……

生6:可以剪成兩個平行四邊形,再把它們疊在一起……

生7:可以把對角撕下來……

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時,教師不是將概念一帶而過,而是把自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從而得出概念。在探究中,教師只是給學生出了兩個問題:“觀察平行四邊形,它們可能會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平行四邊形真的有這些特征嗎?你能有什么辦法可以來驗證一下?”學生通過各種方法來探究特征,在此基礎上得出概念。如此教學,比起教師一味地灌輸好得多,使得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究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新課程理念。這是學生通過觀察后猜測得出的結論,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來驗證這些猜測是正確的。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探索過程,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定會更加深刻。

開放應用過程

在概念應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強化學生已經形成的正確認識,鞏固所學的概念,而不能是一味地強調“學以致用”。不應只限于形式化練習,還得考慮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以及學生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后,可以設計一例:“王師傅準備用籬笆靠墻圍一塊長8米、寬6米的長方形菜地,圍住這塊菜地需要用多長的籬笆?”通過此例既可鞏固學生對長方形周長公式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可以通過比較增強學生的優化意識,而且結論不是唯一的。可見,教學中需以教材為本,從生活中取材,設計一些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開放題,使學生有“想頭”,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能體會到概念的應用價值。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進行開放性問題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創新意念,擴大創新視野,使學生積極投身于創造性活動,不斷開發創造潛能,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