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31 17:57: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報上曾經登過這樣的一則消息:一些學生因為考試不及格,或因為和父母、同學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師批評或考試成績和自己預定的目標有距離,然后就選擇了自殺。如浙江金華中學生徐立因其父母的“專橫”“嘮叨”而弒母,黑龍江七臺河高二學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個女生不成而跳樓自殺。類似這樣的消息,報上比比皆是。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無不為那些早逝的花季生命而感到痛心,惋惜,那些孩子僅僅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輕生,怎能不讓人震驚。孩子們的心怎么變得這么脆弱,他們怎么會如此不珍愛他們的最寶貴的生命?孩子怎么會變得如此殘忍?難道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真的值得探究嗎?在他們以生命為代價的悲劇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代中學生心理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和錯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十分令人擔憂。
據有關研究報道:“我國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個別學生還相當嚴重。這種問題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上升的趨勢。”有關專家認為,中小學生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不健康現象,其比率高至50%。各種嚴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癥等當然很少,但大多數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病癥。如強迫癥、恐懼癥、憂郁癥、焦慮癥,還包括神經衰弱等。在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身上,也存在著如迷茫、失落、孤獨等心理脆弱的問題。以上情況說明現在的中學生明顯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問題,因而聚焦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目前,中小學德育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內在心理機制,并能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地去解決學生因心理障礙而導致的一些問題。諸如把孤獨處事的學生說成是脫離集體,把性格內向說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慮情緒說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穩定情緒看成是故意破壞。一些因心理障礙引起的問題,一概當作思想處理的方法,顯然舍本求末。因而通過多種方法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勢在必行。加強對學生自身、個人、內在的道德培養,如自主、自立、自尊、自愛、自信等輔導至關重要。筆者呼吁,應加大力度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那么作為班主任如何注意和指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呢?
我個人認為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有細心和耐心,細心是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一步,耐心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步驟。一個人的心理變化總是有個時間過程,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總是有一個緩慢而微小的重復,而我們也常常在悲劇面前驚嘆:他怎么會變成這樣?他可不是這樣的人,平時怎樣怎樣。就是因為我們平時忽略了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細微變化,所以,在其悲劇發生后才吸取教訓,不如及早作好預防工作。需細心的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尤其是學生的微妙變化,耐心地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化解煩惱。
其次,加強家庭教育,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離不開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著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應做到:
(1)轉變只重分數,忽略做人的思想觀念。
(2)父母要以身作則,要注重對孩子在“德行”方面的培養。
(3)理智地看孩子,大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
(4)多與孩子溝通,常言道,要知心中事,但聽口中音,因而溝通至關重要。
總之,過高的期望往往帶來孩子的無望,不要對孩子進行過度的保護,過度的保護會帶來孩子的無能;不要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分的溺愛會帶來孩子的無情;不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指責,過多的指責會帶來孩子的無奈。我個人認為成長比成績重要,經歷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給予重要,對話比對抗重要,激勵比指責重要。創設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家庭環境氛圍,培養孩子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
再次,社會環境的熏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都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21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朋友們,請聚焦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吧!
篇2
摘要: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當前中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從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三個方面闡述了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與家庭、社會、學校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是發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的基本條件。然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根據調查分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依賴心理:當前,獨生子女學生越來越多,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溺愛、嬌寵,好比溫室里的花朵,缺少獨立意識,什么事情都要依賴家長。
2、自私狹隘心理:表現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把個人利益看得過重,具有較強的報復心理。
3、易怒心理:所謂易怒就是指容易沖動、急躁,愛發脾氣,喜怒無常,報復性強,常有干危險、愚蠢事的沖動,事后冷靜下來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學生對外界的刺激常產生與常態相背的心理反應,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對抗態度,對老師、家長的教育感到厭煩甚至頂撞。
5、嫉妒心理:這是一種恐懼或擔心他人優于自己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重點中學的學生尤為明顯。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觀因素。概括起來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二是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三是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一)家庭環境因素。從教育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家庭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身學校。通常情況下,家庭內部成員關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開朗樂觀,適應環境的能力會更強。
(二)社會負面因素。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另一方面,影視宣傳、文化娛樂隨處可見暴富和暴力,計算機和網絡又輕而易舉地提供給中學生容易成癮的暴力和賭博的游戲,使他們陶醉于自身價值得到體現的虛無世界中,從而更不愿與世界交往,甘愿獨處于封閉之中。在社會大環境下,酒吧、游戲機房以及隨處可見的網吧等等,極大地影響著中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優點和長處。通常血緣關系使子女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信任感與親切感,父母的喜怒哀樂時刻感染著子女,他們之間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時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覺的影響,從家庭教育的影響途徑和方式來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過耳濡目染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嚴密計劃和系統性的正規教育。
(四)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應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堅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對少數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應耐心的啟發誘導,而不能動輒批評指責,甚至把他們當成典型的例子張揚,致使這些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
(五)社會環境治理方面。教育體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要真的“減負”,要讓我們的孩子活得輕松些,使他們能有精力突發奇想、展開幻想,去搞科研、搞發展,讓他們去實現祖國飛速發展、繁榮昌盛的中國人的愿望:影視宣傳、文化娛樂網絡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殺,否則后患無窮。
四、總結
青少年做為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既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時期,同時又是一個情緒多變、情感沖突的時期。因此,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和諧發展,幫助青少年學會心理調適,社會適應,才能真正地實現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美好和諧!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舒適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家麟,《學校心理衛生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2]季成鈞,《家庭教育學》,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3]金盛華、張杰,《當代社會心理學導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張雷,《青少年心理發展》,京大學出版社,2003
篇3
[關鍵詞]蘇州相城實驗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1)02-0076-03
在提倡“低碳生活,構建綠色家園”的今天,積極構建“綠色精神家園”成為中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養和教育。父母和教師僅僅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兒童的心理健康、把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更加重要的任務。”為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基于此,蘇州相城實驗中學努力探索中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以教育學、心理學為理論指導,以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學生的主要生存環境為依托,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建立起一種較為穩定的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的教育生態系統模式。蘇州相城實驗中學以學校和家庭兩個生存環境為切入點,逐步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個中心”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兩個基本點”是指教師和家長,以形成家校合力,提高教育有效性。在此模式的指導下,學校確立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目標:第一,預防和矯正中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第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智力發展。為促使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落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中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制度、組織領導機構和專兼職人員作保障。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學校全校上下形成統一認識,建立起以校長為組長的全方位、重點突出的多層教育體系(見圖1),
健全的組織網絡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不斷完善,人員不斷充實,工作渠道全面暢通。例如,學校成立家長學校,組建家長委員會;學校制定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防護制度、家長學校工作制度、危機學生干預與轉介制度、心理咨詢室工作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圍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領導小組研討制訂每學期的具體工作計劃,由專職心理教師負責實施,由學校領導小組負責考核、驗收。學科教師針對學科特點,制訂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計劃,利用家長學校開展家校聯系,邀請家長進校園,形成定期邀請心理專家和教育專家向家長普及家教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的講座制度,如為家長開展如何把握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如何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等講座,讓家長更懂得孩子的心。同時,學校讓家長參加學生班隊會,為孩子和家長架起溝通的橋梁,使家校形成合力,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效力。
二、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為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廣和規范必須依靠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是學校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實踐的中堅力量。
為提高教師素質,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每學期外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來校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如青春期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生心理問題處理方法與技巧、學生學習心理及輔導、教師心理保健等,并與教師繼續教育相結合,以提高全員教師的心育意識和工作技能。同時,學校注重專職心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其提供提升專業能力和組織管理效能的專題課程。例如,學校多次派專職心理教師參加市級心理骨干教師研修班、NLP技術培訓班、亞隆團體輔導工作坊、學校情境下的情緒管理工作坊、心理教師的每年進階培訓等,為他們的專業發展增添動力。學校建立了區級心理健康教師集體教研制度,定期開展活動,加強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實現共同發展。
對于新教師,學校會對他們開展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術的崗前專業培訓,既安排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青少年心理特點及教育、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與分析等理論課程,也安排了學生問題處理技術與會話技術等方法技巧培訓課程。這些培訓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越來越多的教師自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教育之中。
這樣,學校逐漸形成了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中心、骨干教師為輻射、全員教師參與的教師隊伍,保證了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實施。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當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結合實際和學生特點,學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首先,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規律。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為此,學校形成了初一年級課程輔導,初二、初三年級專題輔導的心育課程體系。初一年級每雙周有一節課,以學習適應、情緒調節、人際交往、自我發展為內容;初二、初三利用班隊會每月一節,以青春期教育、戰勝挫折、自我提高等為內容。多年來,學校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模式,形成了深受學生歡迎、課堂氣氛民主、課堂形式多樣的一套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五個環節:課前熱身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創設情境,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課堂;展開討論,尋找答案;聯系自我,注重體驗;師生共同總結,深化主題。經過幾年的研究積累,學校編寫了相城實驗中學徹中生健康教育教程》校本課程。
其次,以心理咨詢為主要交流方式,為學生和家長搭建解決困惑的平臺。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既拓寬了師生之間的心理交流渠道,也為家長提供了教子問題的交流空間。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設有“室”“線”“箱”“刊”四類,通過面談、電話、信函、網站等形式開展咨詢活動,并介紹學生需要的心理學常識、回答學生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除心理咨詢室外,學校還建立了心怡室,通過小團體輔導形式對學生進行松弛訓練;購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報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圖書閱覽角”;組織“健康杯”學生心理美
文大賽、“心理健康教育手抄報”比賽;設立了學生心理信息員輔導小組;開展校園心理劇比賽,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做到助人自助。
再次,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契機,加強學生心理檔案的現代化管理。為使心理咨詢教師更客觀地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變化,學校購置了“心海”軟件學生檔案系統,在專家指導下,更科學地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審慎的態度制定了測量計劃,在不同年級進行創造能力自測、卡特爾14PF人格測量等,使心理測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它在咨詢和診斷過程中的作用。同時,學校要求心理教師根據測量結果給學校和班主任教師寫出報告,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種信息化管理,心理咨詢教師可以迅速找到某個學生的各方面資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以實現三結合為拓展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經常化、系列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結合”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團隊活動緊密結合。通過新生軍訓、少年團校,學生的組織能力、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和意志品質得到了發展,形成了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緊密結合。為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學校將班級作為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陣地。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學校在家長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家長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有關常識,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種心理特點、存在的問題及簡單的矯正方法,使家長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
四、提高家長的心育水平和能力,為學校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家長素質不同,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誤區。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和教子技能技巧是學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內容。
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定期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提高家長的心育意識。幾年來,學校多次邀請國內家庭教育專家來校為家長做輔導講座,家長就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與專家進行交流。例如,學校舉辦的“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講座,向家長傳授科學的教育原則和方法,使其積累成功的家教經驗;“孩子的心理知多少”的講座讓家長了解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使其有針對性地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實施教育;“考試焦慮的防治”的講座告訴家長要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地關注孩子的分數,并學會一些簡單的心理放松訓練法。通過學習,家長學會了了解孩子、認識孩子,規范自身的教子行為,并積極創設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質。
對于部分有問題的學生,學校召開家長―教師懇談會。教師邀請有關家長參加,就某些學生的問題進行協調討論,形成統一認識,尋求教育良方。同時,教師利用家訪的契機,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教師與家長推心置腹的交談營造了和諧友好的氣氛,既能把正確的教育信息傳遞給家長,又能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在學校和教師的引導下,家長的思想意識得到了轉變,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促進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推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五、開展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時是無形的,是不能立竿見影的,因而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重點放在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以及相應行為的改進上,通過目標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對心理健康教育情況進行有效評估,以更好地改善此工作。
為確保評估的科學性、有效性,學校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評估。第一,通過學生心理測量情況進行評定。第二,通過學生的內省材料進行分析評定。每次心理健康教育課或一次活動結束后,學校會讓學生寫出體會、感受,并對學生的感受和體會材料進行分析,觀察其心理變化。第三,通過家長訪談和學生訪談。一方面,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觀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學生是否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以此來評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的訪談,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找到改進辦法。第四,通過心理咨詢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咨詢后,教師認真寫出案例分析,并進行跟蹤調查,這一結果也能對我們的教育過程、結果進行有效評價。
幾年來,學校有計劃地保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順利實施,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心理素質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了學生、教師、學校及家長的共同發展。雖然在具體工作中學校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會不斷得到解決,而且隨著問題的解決,這一模式會更加成熟和完善。筆者相信,在未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篇4
【關鍵詞】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中學生
現代社會關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是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包括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的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1.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踩和踢,隨意采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所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于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2.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美國中小學參與心理咨詢的人員有如下幾類人:有關的醫療專家、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包括教育專家、學科教師、特殊教職人員、資源人員)、行政人員、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協助部門等。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我分管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詢室了解情況,我發現我班學生×××徘徊在門外,我覺得應該幫助他。于是經常找他閑聊,了解到他因學習壓力過重,致使學習緊張、焦慮,成績下降,進而產生自卑心理,結果惡性循環。找出癥結后就能“對癥下藥”,我與他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他初中成績拔尖,父母期望過高,高中基礎不扎實,學習競爭激烈,一時無法擺脫失敗的困惑,便產生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我提出如下幾個解決辦法:①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②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③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④學會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經過多次的心理疏導,他的情緒終于較為穩定,成績也穩步上升,2007年高考總分取得627分的成績,各學科中最高分是語文,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發揮家庭教育功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們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很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
篇5
【關鍵詞】加強;學生;心理健康
一、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中學階段是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由于他們的認知、情感、興趣、愛好、世界觀、人生觀等方面還未成熟,在生活和學習中易產生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再加上學習壓力,大眾傳媒的消極影響,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損傷。這就急需心理教育為中學生撥開迷霧,促進其心理品質走向成熟、克服消極心理,形成優秀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塑造完美的個體,使之健康成長。
2.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社會形成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價值觀念多樣化、人際關系復雜化、競爭激烈化、刺激多元化、學習生活緊張化,無疑增加了人們的心理、精神壓力。這一切都給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提出了嚴峻挑戰,帶來心理的困惑和矛盾,使心理問題日漸增多。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可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消除心理的壓力,使學生健康成長,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非常重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基礎,為學生其他素質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歸宿。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使之更易入耳入心,主動加以內化,為德育工作創設和諧、信任、相互理解的人際心理環境;有利于學生智力的有效使用和學習能力的增強,使之樂學會學,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身體健康和運動水平的提高。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德、智、體各育之中,對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多功能作用,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只有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落實素質教育。
二、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提高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諸因素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是由教師去實施發揮的,因此,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影響這種作用的重要因素。中學教師除了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訓練外,還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教師若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濃厚的教學興趣、關心熱愛學生的態度、樂觀開朗的性格等,學生就會親近他、愛戴尊重他、學習他,使他們也具有樂觀的情緒、活潑的性格。反之,如果教師心情抑郁、精神不振,或發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就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只有教師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課堂之中。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科教育質量,而且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地發展。如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耐力等;在歷史學科中,通過介紹英雄人物堅強、勇敢等精神,鼓舞學生斗志,消除其挫折心理、激發愛國情感;在政治教學中通過進行良好的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善于調節情緒。充分挖掘教學中蘊涵的心理教育內容,把心靈深處的情感興趣、意志、樂觀等良好心理品質激發起來,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3.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心理輔導課,同時充分利用板報、講座、櫥窗等手段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懂得:健康不僅是指沒有軀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同時也要有計劃地介紹常見心理疾病的發病原因、預防方法,提高學生自身的免疫力。
篇6
1.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現在,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狀況尚未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不少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只把眼睛盯在學生的分數上,盯在升學率上,很少甚至從不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在錯誤認識的支配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每周兩節被減縮成一節。有的學校甚至砍掉或者只填在課程表上。總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現出“荒漠化”狀態。
近年來,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已經轟轟烈烈地全面展開,我們一定要把素質教育貫徹到底,讓絕大多數教師都意識到,人一生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健康的影響。正如愛因斯坦說的:“只教人一種知識、技術是不行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因此,我們要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充分認識到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而且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2.構建教師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應塑造健全教師的人格。這就需要做到:教師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努力地工作,有所追求并取得成功:能夠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保持獨立的自我。其次,應培養民主平等的意識。自古以來,我國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師道尊嚴”的基礎上的,教師的話是不容置疑的,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當務之急,我們應轉變傳統的“師生觀”,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學生平等相處,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實現“親其師,信其德”。最后,提倡仁慈,施以寬容。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仁慈具有情感性、理智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會促使學生不斷地取得進步。
3.讓課堂成為全方位、多角度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1)學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學生心理品質形成的基本途徑。各科教學活動中都蘊涵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各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只有各科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行為滲透到每天的具體教育教學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對心理不健康的學生,要做到對癥下藥,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及訓練。當然。學生動態的心理活動與本能的心理封閉,會使這項工作難度增加,這就需要工作的藝術性及很好的耐心了。
(2)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如:角色扮演、繪畫、演講、游戲等,讓學生在參與、親身體驗中獲得成功,促進心理健康發展。例如,推廣班級小品、情景劇的表演,由學生自編自演,把“大道理”用“心理劇”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做既能讓學生受到心靈上的啟迪,又能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還能增進學生間的感情和友誼。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情緒振奮、開朗并且有團隊合作精神。但是開展這些教育活動,不但要有針對性,還要堅持經常性,因為任何教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總之,我們要調動一切積極性,采取多種渠道,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3)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手段,要面向全體學生,采用集體輔導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形式。
第一,集體輔導。集體輔導是以全體學生為對象,關注學生的未來,注重預防和發展。發現學生的共性問題。確定集體輔導的主題。如發現學生缺乏信心,可以設計以“如何樹立學習信心”為主題的講座;如發現學生對失敗體驗多而對成功體驗少,可以設計“如何走向成功”為主題的講座,等等。通過集體輔導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一位學生曾經在來信中寫道:舉辦“我能行”的講座后,我從自己身上找出了好多優點,我的自信心大大加強,相信只要通過努力,我也會取得成功。
第二,個別咨詢。因為學生具有不同的煩惱、焦慮、緊張等特點,僅僅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所以可以通過個別咨詢,單獨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增強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篇7
現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獨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愿望,一些自尊得不到滿足,就轉到虛擬的網絡中去尋求滿足,但這是使他們放棄在生活和學習中要通過努力方才能獲得的滿足及自尊,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極其有害,而且中學生在學校以外缺乏約束和指導的環境中進行互聯網娛樂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生行為扭曲。據統計我國未成年網民約有1650萬,而這些未成年人中的14.8%不僅愛上網,而且著迷上癮,難以自拔。
到底該怎么樣預防學生上網成癮呢?以下就怎樣有效預防學生上網成癮,本人提出了幾點拙見,希望能拋磚引玉,以引起大家療救的注意:
一、端正態度,樹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中學生之所以迷戀網絡,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們失去了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這就需要廣大教師特別是從事學生心理教育的老師更應該加強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以利用主題班會、板報、演講等多種方式和途徑,寓理想教育于課堂實踐,寓人生指引于課外延伸。讓學生們從古今中外、身邊周圍的許許多多的鮮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寶貴與珍重,從而自覺地跳出網絡世界的荒誕與虛妄,回到觸手可及的美好現實中來,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快樂生活。當他們的態度端正了,理想確立了,他們就會自覺形成免疫的抗體,百毒不侵,網癮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校聯合、多管齊下,構筑祛除網癮的立體網絡。
教師平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學習能力,不僅從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入手,還注重于學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養,逐步過渡到學習基本技能的培養。這樣不僅可以強化他們的素質,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但戒除學生的網癮決不是學校一方所能單打獨斗的事情。教師無法唱獨角戲。這就需要學校與家長乃至社會的廣泛接觸和密切配合,從而構筑一道立體的防護網。
教師可以多與他們的家長聯系,統一對網癮學生的施教理念和方法。
為防止學生上網成癮,教師應多聯系家長對孩子上網時間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另外,要求家長監督學生做到安全上網。比如,在計算機里安裝過濾程序或者“防火墻”,以屏蔽不良網站;還要求家長掌握相應的電腦知識,熟悉孩子經常去的網站和聊天室,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學校也可以與公安、關工委、工商等部門進行密切聯系與配合,呼吁他們積極查處不良網吧,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營業性網吧,一有發現,及時舉報。網癮學生由于失去了上網場所,漸漸的也就會收心了。
三、積極引導,活動怡情,轉移網癮學生興趣偏好。
教師在運用課堂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之外,還應該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以此來引導學生正確健康的娛樂方式,從而轉移他們不健康的網癮偏好。
教師在平時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的活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可以讓那些平時沉迷于網絡的學生轉移注意力,讓他們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娛樂方式的無窮魅力,領略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的遼闊風景。
在擔任班主任期間,就非常重視課外活動的設計與安排。我并沒有像有的班主任那樣放手不管,由學生自行安排。我先對學生進行摸底,根據他們的興趣特長,分成幾個小組,如羽毛球組、籃球組、象棋組、繪畫組等,布置任務,讓他們在組內活動。我對各組進行檢查督促,定期評比,期末進行總評,評出先進組和特長生,作為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篇8
論文摘要:隨著大量農民工的出現,農村也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一新群體的出現,讓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現了一種捉襟見肘的窘態,這就讓我們做學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們通過實踐探索與思考,認為可以從走進學生心里來強化教育,并在營造一種氛圍中,加上日常禮儀教育等方面來對農村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農村中學教育環境,辦學條件以及師資力量的制約,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是無可厚非的。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在這里主要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與同行們商榷。
一是用傾聽走進學生內心里實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過程中,可以通過恰當運用傾聽,對受教育者的內心需求、思想現狀的了解得諒能依據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去,從而提高德育的針對性;運用傾聽,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際關系,使教育對象感受到教育者對他們個性的尊重和人格的關懷,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度,為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傾聽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能夠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呼聲、他們的要求和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們的行為。事實上傾聽不僅是為了明了情況,也是為了建立一種和諧的輔導關系,以獲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傾聽并非僅僅用耳朵聽,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聽,去設身處地地感受,不僅要明了當事人通過語言、行為所表達出來的內容,還要知曉當事人在交談中所忽略的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正確的傾聽要求教師以機警和同情的態度深入到當事人的煩惱當中去,細心地注意當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對方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意,如何談論自己和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所遇問題做出如何反應,還要注意當事人在敘述時的語調變化以及伴隨言語出現的各種表情、姿勢、動作等。從而對言語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二是正負強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徑之一
在德育中適度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批評與懲罰的實質是負強化,負強化會造成客體某種程度上的心理傷害。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批評與懲罰要適度運用尤其不能經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論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評與懲罰才能將暫時的心理挫折變為一種激勵力量。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消極悲觀、喪失信心或習以為常、滿不在乎。同樣,表揚與獎勵的實質是正強化,若過多運用就不能使學生感到光榮,也容易使學生不重視,視為無足輕重。在德育中表揚與獎勵、批評與懲罰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即依據學生的特點,特別是學生當前的心理需求,選擇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懲惡揚善的方式。適時地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達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級管理和師生交往中實施德育
德國著名教育家涂爾干說過:“一個沒有紀律的班級一定沒有道德”。從進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則,建立班上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如學習、紀律、品德、勞動、衛生等各項獎勵制度和嚴禁打架、抽煙、喝酒、賭博等管理規定。以正面引導說服教育為主,批評為輔。對嚴重違紀學生除寫出書面檢討,在管理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抓好班委、團支部的建議,注重培養“小助手”,鍛煉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紀守法、勤奮學習、熱愛勞動、愛護公物、愛惜糧食、節約用水電等,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另外,開展教師與后進生交朋友活動,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矯治與幫助。?一般說來,后進生具有成績差,自我約束力不強,缺乏自信心等特點。?如何正確對待將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這是班級德育工作的難點,也是德育工作的重點。班級可以開展“教師與后進生交朋友”活動。可以對班級對表現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分析排隊,找準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由班主任將這些學生安排與各科任教師結對交朋友,并建立幫教聯系本。對幫教活動、幫教過程以及談話記載、轉變情況、均做好記載,以便對學生進行跟蹤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強傳統禮儀實施德育教育
這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級要把禮儀教育作為本班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一入學,就將學生分禮儀學習小組,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并結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競賽,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通過教育,使學生的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禮貌習慣不斷增強,學生見到家長、長輩、老師都能自覺打招呼。不文明言辭不斷減少,不文明行為正成為歷史。
總之,新時期農村中學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德育工作者應力求從根本上改變重智意輕德育,重書本知識輕社會實踐,重校內教育輕社會教育的現象,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來抓,這樣才能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的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開展得好與壞,從個人來講,影響到學生一輩子,從長遠、從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講,又是影響到國家將來與社會和諧的大事情。因而,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擺正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學質量,還應該高度重視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思維和方法,讓學生們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吉紅, 王志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調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王東莉.論思想教育的人文關懷[j].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4).
篇9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是發展性教育,所以其策略應該能夠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以下幾個策略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
一、興趣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興趣對于有強烈好奇心的學生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興趣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突破口,興趣策略應該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選策略。興趣策略的要求是:學校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認真調查學生的心理現狀,研究學生的心理興趣,想方設法地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正當興趣愛好,進一步形成其良好的個性特長。比如,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可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穿插一些游戲節目;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組織適當的競賽性活動;考慮學生對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需要,可以在教育教學內容中挖掘和增加“佚事”之類新奇有趣的內容。
二、價值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不是唯一的老師,我們激發、培養、維護學生的興趣也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標,而是要在興趣的基礎上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事實上,在人類的生存發展過程中,也不可能事事如人意,但是許多人們不感興趣的事,對人類是有價值的,必須去努力做好。因此我們在采用興趣策略的同時,應該重視使用價值策略,從根本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價值策略時,可以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現實的事例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豐富學生的價值體驗,讓學生逐步認識學習、生活、工作等的價值所在;在選擇活動內容主題時,除了一般的人生觀、世界觀的課題外,應當注意社會基本道德價值和科學知識價值的課題;在選擇活動方式時,根據現在獨生子女較多而他們的勞動實踐較少的客觀實際,可以開展能增長勞動經驗知識的綜合實踐活動。比如,可以在學生中開展“一分錢、一張紙、一本書、一節課、一天、一個人、一棵樹、一個集體、一個國家的價值”為主題的活動,培養學生愛勞動、愛科學、愛集體、愛祖國、愛生命的積極情感。
三、態度策略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另外,學生對待當前事物的態度又是其心理特征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是學生心理狀態的“晴雨表”,關注學生的行為態度既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又有利于我們幫助學生及時調控自己,以保持良好的積極心態。所以培養學生勤奮好學、積極求知和不斷探索的態度是引導學生成才成功的關鍵性策略。我們在實施態度策略時,除了教育學生有認真、勤奮、謙虛、謹慎、合作等態度外,特別要重視培育學生不滿足于現狀,不斷開拓進取,勇于爭先的積極態度。例如,學生除了完成教師的計劃任務后,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習現狀,尋找新的學習問題,確立自己的學習計劃目標,擴展學習范圍,提高學習層次;完成教師的作業時,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認真領會老師的訓練要求,以“訓練即創造和體現自我價值”的態度,努力達到老師的訓練目標。
四、群體策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的表達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環境塑造人”深刻地表述了環境對人的作用。現在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已越來越深入越來越重視,從教育來講,大的方面要建設教育的大環境,包括教育的政策法規、規章制度、隊伍建設、資金投入等許多內容;小的方面要營造學校教育的小環境,包括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班級體建設等諸多內容。在此,所要論述的是對學生影響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班級體建設方面的一些策略問題。在實踐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培育所在班級的團結奮進、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因為在這個集體中迅速健康成長;應當旗幟鮮明地鼓勵宣傳班級的優勢、正氣,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因為在這個集體里大有前途;必須有效地抑制班級的劣勢影響和非正式群體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班集體在不斷進步、不斷提高。
五、余暇策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既表明了學習的成功道路,也說明了學習的艱辛。在中國歷史上,自開科取仕以來,不知有多少學子在書海里浩首窮經,耗盡畢生精力。于是,學習就是“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必修課,“學習就要吃苦”成了天經地義的事。現在,我們的學生因為應試而苦苦煎熬,許多幼兒園里活潑、聰明的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校教育后,變得僵化、缺乏靈氣。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如此嚴重的壓抑,要實施真正的創新教育,就必須解放學生,還給學生學習自,留給他們自學時間。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余暇策略極為重要。具體操作中應注意以培育學生的自學精神、自學習慣、自學能力為目標;以學生最進發展區為出發點,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不能獨立完成的,老師也只能引導為本;以學生的承受能力為基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避免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忙于應付的局面出現;讓學生有時間有精力有條件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
上述策略各有側重,興趣策略重在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解決教育的“突破口”問題;價值策略側重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處理學生發展的原動力問題;態度策略著眼學生現實中求發展的行為習慣,調整學生現實與未來的關系問題;群體策略立足于學生發展的人文要求,處理學生個人發展與集體進步的關系;余暇策略是以學生自身發展為根本,處理學生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關系。因此,教育中應根據學生發展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策略。
【參考文獻】
[1]李伯黍主編.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王道俊主編.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張世富主編.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4]云南教育委員會編.現代教育理論[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5]丁志強主編.教育管理心理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
[6]賴志奎主編.現代教育論著[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關鍵詞]心理劇;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0 ― 0162 ― 02
心理劇是一種高級的心理輔導的方法。校園心理劇是利用舞臺創設的生活情景,通過行為表達的方法與技術,以舞臺表演的形式重現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心理活動與沖突,使學生認識到其中的主要問題,促進學生認知領悟、情緒表達和行為改變的一種綜合性的表達性心理干預活動。主要由學生自己收集材料、編寫劇本,并以小品的形式呈現出對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思考。這一生動活潑的形式,給學生建構了一個快樂開放的空間,使學生能夠開放思維,充分發揮創意,學生通過排演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消費事件來體驗人物經歷,并從中了解社會,認識自我,促進心理問題的解決。心理劇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中學生心理劇主題的選擇
進入青春期后,中學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都有快速的發展,另一方面,與成長伴隨的是青春期的煩惱。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具有閉鎖性與動蕩性,與其父輩們相比更敏感、更脆弱,心理素質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則越來越凸顯其作用。但是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許多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說教、集體大講座、宣傳欄這樣的層面,內容大多是講道理、擺案例。相比而言,心理劇更貼近學生生活,內容易于學生接受,形式更受學生歡迎,使學生有真切的體驗。
心理劇將學生生活、學習、交往中的沖突、煩惱、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夸張的表演,其中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讓學生表演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甚至是親身經歷的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動作達到思想的碰撞、心理的共鳴,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體驗心理的微妙變化,領悟其中的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協調發展。
結合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心理劇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緒調控
中學階段正處于青春期,學生的情緒具有波動大、兩極化等特點。中學生應該學會對自己的情緒加以調控,不要被情緒所掌控。在心理健康課中,如果完全憑借教師引導,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效果并不如人意。而心理劇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提供宣泄情感的機會。心理情景劇表演濃縮了學生在日常交往中的恐懼、自卑、焦慮,特別是困擾學生的消極情緒,在演出體驗中會得到釋放和調整。
(二)人際溝通
對于中學生,異往和親子溝通是兩道坎。在異往方面,部分同學把握不好尺度,比如有的學生放不開,有很大的心里顧慮。這個問題是該階段中學生應該了解和思考的一個問題。通過心理劇,學生可以共同討論一些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從而引出各方不同的立場在表演,更可以深入地了解真實情況和他人的感受,增加人際關系程度。指導者要讓每個表演者說出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提供意見或建議。在表演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當時的情境,了解對方的心情和立場。
在親子溝通上,很多中學生不以為然,但確實存在與父母溝通不暢的現象。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中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而情景心理劇可以輕松的讓他們去換位體驗。
(三)意志品質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他們在學習、生活、交友、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意志力問題是當代青少年的一大普遍性問題。課堂中的團體訓練,有隔靴搔癢之感,學生并不能深刻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當然也不思改變。為此,通過心理劇再現中學生面臨的問題,能更多的激發學生去面對困難的勇氣。心理劇相應減少咨詢師在表演過程中的介入,著重在為學生提供一個通過表演解讀自己、解讀生活,本身也在鍛煉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二、心理劇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施
心理劇主要包括暖身、演出、分享或討論三個階段。暖身是團體活動中一個必要的技術,目的是使參與者為體驗做好準備,像是在編制一個安全的搖籃,創設出安全、開放、接納和自由的心理氛圍,使得每個參與者開始相信導演、團體和心理劇這個方法。暖身之后,導演和被選出來的主角講前一階段出現的問題從表面帶向核心,演出就開始了。演出是內在影像的具體化。演出過程中,團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被帶進劇情之中,會產生不同的觸動、情緒和感受。在分享或討論階段,每一個成員都可以進行分享,他們的意見都會被團體聽到。他們還會進一步發現自己和主角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像,許多時候成員會發現,人們內在的沖突、痛苦等都是非常類似的,而不是相異的。經由分享和討論,主角和自己有進一步地獲得宣泄和反省。
基于心理劇的三個階段,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一)劇本創作
針對中學生的共性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對所選題材進行處理,設置劇情的心理沖突,進行人物塑造、加入戲劇語言等撰寫出應景應時的劇本。例如,在人際交往篇有《嫉妒是一條毒蛇》、《同行在花季》、《朋友、對手》等;情緒篇有《情緒臉譜》、《我的情緒我做主》等;意志篇有《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等;溝通篇有《變異的母親節》、《請聽我說》等。
在創作劇本同時,要研究校園心理劇表現手法和技巧。為了讓校園心理劇能有更深刻的影響,讓學生產生深刻的共鳴和思考,可以嘗試以下手法:1)對比:有不同人物間的對比,也有同一個事件不同表現方式的對比,還有人物在時間上縱向的對比。2)夸張:以夸張的形式重現問題,避免某些學生對號入座后出現逃避、回避甚至逆反等問題。3)換位思考:設置的環節是換把椅子坐一坐,讓學生體會其中意味。這些技巧,有助于對劇本進行精加工。
(二)排練
排練階段包括選定角色、技術指導、實地排練和處理問題。
在心理劇的排練和角色選取階段,具體安排如下:⑴心理輔導老師:作為心理劇的策劃者、組織者,把握和控制心理劇的進行;⑵當事人:指遭受心理困惑并急需解決這些困惑的學生,在心理劇中盡量鼓勵他們參與演出,以期他們在表演過程中能夠頓悟或是引發之后的思考;⑶參與者:指的是配合該問題解決而需要的重要角色;⑷觀眾:指的是觀看心理劇的人員,他們并不是純欣賞,而是來體驗心理劇的感受的。
此外,對于一些敏感話題,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和自尊心,尊重他們的想法,可以當堂隨機抽取學生,給出問題,即興演出,不做事先安排。
(三)課堂演出和集體分享
根據排練情況,演出情況也分為兩種,一是舞臺演出,錄制節目,課堂播放;二是課堂演出。兩種方式各有特點。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演出過程或演出后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一階段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使經由傾聽別人的分享和意見,發現在不同程度上人們的類似性,是主角經驗的一般化;第二,使團體冷靜下來,能夠在結束以后重新進入個人的現實世界。所以,這一階段功能的達成是整個心理劇輔導過程的一種完成。
學生通過參與心理劇的演出或觀看,能夠產生共鳴,學會換位思考,看問題更加全面,心理困惑有所頓悟,提升心理素質。
三、心理劇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延伸
中學生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方面有所貢獻。
(一)構建以心理劇為特色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開展生動的心理情景劇大賽,讓心理劇走入課堂活動,形成了“理論講解――情景劇再現――實踐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心理課要圍繞一個中心,對學生進行情感、意志,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指導,并運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設想法等方法,在老師精心設置的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認識矯正、人格重塑、心理調適等。同時,可以把學生代表作、經典劇匯總,在校園搭建平臺,表演比賽,觀賞共享。
(二)形成心理劇融入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心理情景劇被學生們運用的得心應手,他們也經常在學科教學中加以運用,比如,語文課,思想品德教育課等等。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實施,而且還能豐富和發展課堂教學和德育工作的內容,同時為學生正確的政治觀點、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班級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班級活動的目的是要創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塑造良好的個性、培養高尚的品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與學生可以利用平時收集的心理素材,以“主題班會”這一主渠道,搞好心理情景劇表演。這對于學生挫折教育、勵志教育、應對考試焦慮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等有很大幫助,也利用班級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班風的創建。
〔參 考 文 獻〕
〔1〕黃辛隱.校園心理劇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3.
〔2〕孫雪玉.園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4):13-15.
〔3〕耿柳娜,劉金秀.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示例〔J〕.中國特殊教育,2007,(01):93-96.
〔4〕秦娟.校園心理劇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5):9-12.
〔5〕舒曼,黃歡,徐朝亮.校園心理劇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探索〔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24(6):71-74.
〔6〕田靜敏,郭雅靜.如何利用心理劇化解小學生同伴交往時的矛盾沖突〔J〕.學周刊c版,2013,(9):94-95.
〔7〕莊建東.校園心理劇特征探析〔J〕.文教資料,2010(3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