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3-19 13:3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景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寫景抒情
實際上寫景抒情就是對景觀意象進行描述,然后借此將作者的喜怒哀樂抒發出來。
其一,我們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內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過景所構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蘊藏的情趣。此處所談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當中的人文景觀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寫的很可能不只是一個“物”或一個“點”,很可能是一種意境、境界、畫面或是一個“組合”。
其二,我們一定要弄明白“寫景抒情”當中“景”與“情”間存在的關系。此種關系在文章內容表現方面,完全可以先寫景然后再進行抒情,還可以先進行抒情之后再寫景,應用景來襯托自己的情感[1]。同時還能寓情于景,將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從文章的表達技巧來看,還可以分為觸景生情、設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應該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設景抒情也應該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須擁有某種情感,之后通過想象來對景物進行設計,進而將自己的情感抒發出來。觸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種景物所觸動,從而產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結合起來,在描寫景物的過程將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語句,可是任何一句話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這首詩中在首聯主要描繪了夕陽、晚霞與樹木交相輝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著非常艷麗的色彩,這表現出詩人的喜悅心情[2]。而在頷聯中詩人通過見到的美景直接抒發了自己的喜悅心情。這兩聯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將情和景有機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這種表現手法就是作者應用寄興或象征的方法,將自己的觀點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們應該了解“志”的真實含義。此處所探討的“志”實際上應該被理解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對人生產生的感悟。
其二,我們應該弄清楚“物”的實質意思。通常情況下托物言志當中的“物”都是具有較強象征意義的一些客觀事物,作者通過這些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特點來將自己的“心志”表達出來[3]。例如:擁有傳統象征含義的松、梅、竹、菊等,經常都是作者進行“托物言志”的所選植物。還有存在于大自然當中的鳥、蟲、魚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來言志的對象。
例如:《在獄詠蟬》這首詩,詩人便有效應用了托物言志這種寫作手法,通過對蟬進行細致的描寫,用蟬的形象表現自己所具有的高潔品行,表達了詩人想要獲得到別人的幫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詠梅》這首詩為宋代詩人陸游所寫,詩中對梅進行了描寫,其實是在表達自己高尚的情操。還有《石灰吟》也是一種側重于用事物來言志的詩,這首詩當中描寫的“石灰”,其實就是應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操。
三、對托物言志同寫景抒情間存在的區別進行辨析
寫景抒情及托物言志這兩種表現手法經常被應用在散文和詩歌寫作當中,可是在對作品進行品味和欣賞的過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將他們分辨開卻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這兩種表現手法的定義沒有較大的區別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這樣解釋:“通過對事物進行描寫,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經常被應用在散文和詩歌的寫作中”。而“寫景抒情”就是通過描寫某種事物或渲染某種環境來抒感。
雖然這兩種解釋不相同,可是卻存在著共同之處,即都是通過事物來抒感。可是這兩種解釋當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兩種解釋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又有什么差異呢?詞典上并沒有做具體介紹,可是此問題一定要弄清楚,這樣學生才能合理地對這兩種表現手法進行運用。而想要將此問題弄清楚便需要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分析[5]。
如:《蟬》《》《登高》和《石頭城》這四篇文章。前兩首應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后兩首應用了寫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這四首詩的區別如下:
首先,前兩首詩都描寫了一個事物,分別是蟬和菊。后兩首描寫了多個事物,如《登高》中描寫了鳥、長江、風、沙、猿、天、落木等,而《石頭城》中描寫了月、空城、故國、女墻、山等。
其次,前兩首詩描寫的事物都被作者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描寫,如《蟬》這首詩中“垂綏飲清露”這個詩句主要描寫的就是蟬的飲食非常非常純潔,而“流響出疏桐”這句主要寫的就是蟬的叫聲極其動聽,能夠傳播到很遠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主要描寫的就是房舍周圍生長了眾多,而“遍繞籬邊日漸斜”表達了詩人對十分迷戀,單從表層上看是在寫景,而實質上卻是在寫具有的迷人之處,屬于間接的一種描寫方法。后兩首詩是從單一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進行描寫。如:《登高》這首詩中第一句把風、猿和天這三種景物融合在一起。《石頭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國和山融合到同一個畫面當中,作者一次性將這些景物描寫出來。
再次,前兩首詩主要通過蟬和菊所具有的特征來表達自己品質、節操和道德等。作者通過《蟬》表現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來發揚美名,主要贊美了傲然獨立的品格;作者又通過菊表達出自己的氣質與眾不同。后兩首詩作者通過對多種事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產生的喜、怒、哀、樂、愛與憎等心理反應。《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寫的是一幅十分慘淡的畫面,進而表達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涼心情。《石頭城》中作者通過對月下江潮拍擊空城的凄涼進行描寫,進而表達了自己對國家衰弱的感嘆。
最后,前兩首詩應用白描的寫作手法來表現事物特點,不需要特意為其營造某種意境,而后兩首詩應用濃墨重彩的方式表現景物特點,諸多景物一同構成了一個表現作者情感的意境。
綜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寫景抒情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可是想要將它們合理的區分開具有一定難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紹的幾個特點進行分析,便一定會做出準確判斷,將兩者有效的區分開,并合理地應用在寫作當中。
參考文獻: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窺見世界――高考寫景抒情類散文閱讀解題方法教學心得[J].讀與寫(上,下旬),2015(11):79-79,80.
[2]馮許.品讀美感--八(下)寫景抒情散文單元教學分析[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畫“傳”神“長”言――寫景抒情類散文教學談[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15(11):54-55.
[4]高志軍.景中漫步,妙筆生情――散文如何寫景抒情[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6):186.
篇2
關鍵詞: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暗示主題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088-02
環境描寫在小說和散文中,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奢華文章主題思想都有重要的意義,是文學作品賞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文學作品內涵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環境描寫作用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更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涵。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部分,下面就分類進行介紹和分析。
一、社會環境描寫對作品的主題有暗示作用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活動空間,對文章情節的發展和文章的主題思想往往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教師在分析社會環境的時候,不能簡單按教輔和教參的籠統答案講解就算完成教學任務。要結合文章具體的社會環境描寫,從它與文章內容的關系出發,來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魯迅的《孔乙己》中的社會環境描寫,很多教參只將第一段作為環境描寫,將其作用定位:交代了人物活動的場所,通過一長一短、一內一外、一坐一站三組對比,表現了當時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為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做鋪墊。我認為這是不確切的,更不同意“鋪墊”這個說法。第二、三自然段,從內容上看似乎是交代“我”的身份和經歷的,實際上是作者委婉介紹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因為我樣子太傻,掌柜的不讓我去侍候長衫主顧,只能去招待短衣幫,表明當時社會不僅貧富分化嚴重,而且等級森嚴,掌柜在不知不覺中,就將店鋪的伙計進行了等級劃分,而且是針對不同顧客的需要,可見等級制度侵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小伙計所說“短衣幫”所謂的糾纏不請,指“短衣幫”對酒店伙計的嚴格監督,目的只有一個:不讓伙計向酒壺摻水,這表明這些“短衣幫”曾無數次喝了摻了水的酒。然而“我”還是被“撤職”了,因為我摻不進去。我們可以想象,頂上去的小伙計一定是個靈活的、能摻進去水的精明人。因此我們斷定:那些“短衣幫”還在喝著摻水的酒。在這樣惡劣的社會風氣中,像“短衣幫”這些能夠自食其力的人尚且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那讀書沒有進學、又不能自食其力的孔乙己的悲劇命運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因此,本課的環境描寫的作用,不是為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做鋪墊,而是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是一種必然。
二、自然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文章主題的作用
1.自然環境描寫可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自然環境描寫是小說和散文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方式,很多文學作品都通過景物描寫或渲染氣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或者通過渲染氣氛來烘托人物心情。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內容,來分析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1)渲染氣氛。在《有月亮的晚上》中,“月光下的晚上,窗子大開,夜風悄然潛入教室,能感觸到額際的發絲被風拂動著。窗外的大葉楊不時發出沙啦啦的響聲。”就渲染了一種安靜、恬淡的氛圍。(2)烘托人物心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兩處環境描寫:“輪船離開了防波堤,在風平浪靜,像綠色大理石桌面一樣平坦的海上駛向遠處。”此時,菲利普嫁了女兒,心中還有發了財的于勒會給自己帶來幸福生活的夢想,看到的大海“像綠色大理石桌面”,襯托了菲利普一家去旅游時的歡樂心情。而遇到淪為窮水手的于勒后,回家途中的景物:“在我們面前,天邊遠遠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襯托菲利普夫婦見到落魄的于勒后失望、沮喪的心情。(3)既渲染氣氛,又烘托心情。在魯迅的《故鄉》中,開頭一段的環境描寫:“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通過對故鄉冬季荒涼、蕭索的自然環境的描寫,烘托“我”此時悲涼的心情。結合后文可以看出“我”既為故鄉變得破敗而悲涼,也為從此遠離故鄉而傷感。
2.自然環境描寫可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文學作品里,很多好似閑筆的環境描寫,其實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比如《荷花淀》里,荷花嫂和同村婦女去探望丈夫沒見到,在回來的路上遭遇日軍的船。她們在擺脫敵人追趕的時候,有一段環境描寫:“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這里的環境描寫,就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作用:她們為擺脫敵人的追趕,將船搖向荷花叢里,從而將敵人引進了游擊隊的包圍圈,從而使這次伏擊仗打得更漂亮。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分析自然環境描寫的具體作用,防止學生用固定答案向題上套的弊端,讓學生真正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篇3
我們該怎樣閱讀寫景類文章呢?
一、明確順序
寫景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因此明了作者的寫作順序,對理解全文的內容有相當大的幫助。寫景文章常見的順序有:空間順序、觀察順序、時間順序、景物類別等。如《三味書屋》一課的第二段就是按空間順序寫的:書屋正中的墻上掛著一幅畫。畫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學生的書桌在四面,魯迅的那一張在東北角。《長城》一課就是按觀察順序寫的。“遠看長城,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就是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時間變化規律來寫的。《迷人的張家界》一課,就是按景物類別來寫的。先寫了張家界神奇的群峰,又寫了張家界美麗的溪流。
二、理清層次
寫景類文章在結構上一般有兩種:總分結構、移位換景結構。前者簡潔明了、容易掌握,移位換景結構是按照觀察點的轉移來寫的,這時文中一般有明顯的提示語,告訴我們作者位置的變化,有助于我們理解層次。如《參觀人民大會堂》,就是以空間的變換順序安排層次的。作者運用了如下提示段落的詞句:
1.登上臺階,一抬頭就望見正門上那個莊嚴的國徽,紅底鑲金,閃閃發光。
2.進了大門就是中央大廳。
3.穿過大廳,走進了大禮堂。
4.從大禮堂出來,我們又上樓去參觀北面的宴會廳。
5.我們又參觀了幾個會議廳。
6.走出大門的時候……
通過上述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此文空間的變換,是隨著作者立足點移動而變換的,即,正門――中央大廳――大禮堂――宴會廳――會議廳――大門。運用這種順序記敘,脈絡分明、層次清楚地表現出作者所見到的人民大會堂的雄偉壯麗的景象。
三、體會思想感情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景作文 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86
在寫作過程中,無論是寫人還是記事,都需要運用景物描寫,或渲染環境氛圍,或烘托人物心情,抑或抒發思想情感。綜觀當前學生的寫景作文,常常會發現,許多學生寫景時胡亂編造,層次不分明,重點不突出,無法抓住景物的鮮明特征。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學生寫景作文的指導,讓學生在寫景中受到美的熏陶,體驗到描寫成功的喜悅,從而啟迪思維,升華情感,提升寫作能力。
一、調動感官,細致有序觀察,抓住景物特征
寫景作文離不開深入細致的觀察,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要教給學生觀察景物的方法。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他們全面細致觀察,學會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觀察和感受景物特征,需要借助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不僅要觀其形和色,更要嗅其味、聽其音。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景物的形態、顏色、氣味、大小、數量等主要特征,讓景物描寫繪聲繪色。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序觀察,把握寫景的順序,學會移步換景,寫出層次。世界上的景物千姿百態,觀察角度和順序不同,其觀感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在描寫景物時,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進行,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整體到局部,抑或移步換景,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井然有序地開展,從而使景物描寫層次分明,條理明確。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煙臺的海》一文,作者按照“冬―春―夏―秋”的時間順序,寫出了煙臺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鮮明特點。冬天時海的凝重,人的不畏嚴寒;春天時海的活潑,人的勤勞播種;夏天時,海的寧靜,人海相依;秋天時海的高遠,人的充實忙碌。文章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如一幅幅立體畫面,讀來讓人流連忘返。
二、巧用修辭,展開合理想象,增強語言感染力
在描寫景物時,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往往會使文章語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讓人讀后印象深刻,回味無窮。因此,在進行寫景作文指導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好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并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大膽聯想,從而讓景物描寫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比如,描寫春風時,有學生這樣寫道:“春風像一個心靈手巧的少女,用她那靈巧的雙手染綠了柳枝,染紅了桃杏枝頭,染黃了簇簇的迎春花。”以少女作比喻,寫出了春風的美好。再如,寫夏天:“夏天是熱情的,在激情的旋律中展現著她的青春活力。”學生借助擬人手法,寫出了夏天的熱情與活力。寫小草:“小草長在風里,搖曳多姿;小草長在山里,挺秀堅韌;小草長在水里,充沛盈盈;小草長在我的心里,只要有信念,就層層不窮。”排比的巧妙運用,增添了小草的生機勃勃。這樣,通過巧用修辭,展開合理想象,景物描寫將更生動、形象,更具韻味。
三、意在筆先,注意動靜結合,實現情景交融
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要想使筆下的景物鮮活起來,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寫出景物的靜態,又要寫出景物的動態,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從而增強畫面的動感,使作文情趣盎然。同時,需注意的是,寫景作文離不開抒情,寫景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更重要的是為了抒發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指導學生描寫景物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滲透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表達出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譬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杜甫的《絕句》一詩,覽景悅心,借物傳情,詩人在描寫景物背景、營造畫面意境時,將“黃鸝”“白鷺”的動態畫面與“翠柳”“青山”的靜態事物巧妙地結合起來,色彩鮮明,有聲有色,營造了靈動、唯美、清新的意境,展現了春天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反映了詩人做詩時的愉悅、歡快心情。
總之,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巧用修辭,結合事物展開合理想象,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并注意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使文章更具活力和靈性,從而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楊曉紅.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寫景作文[J].新課程:小學,2014(8).
[2] 荀道艷.淺談小學語文寫景類作文寫作[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
篇5
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爾在《方法論》一書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其中第一個步驟是: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么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
筆者倒不是對課標涉及寫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懷疑,只是當筆者對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蘇教版語文教材進行梳理時,驚訝于自己的這個發現:教材直接或間接寫景的文、段涉及面極廣,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冊課本;涉及篇目極多,高達108篇。足見寫景文段的閱讀教學對整個初中階段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而目前寫景文段的閱讀教學的現狀是什么呢?
1.對寫景文段的賞析總體目標沒有清晰的全局意識。
2.落實賞析時,經常模糊對學生賞析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指導。
這樣一來,具體教學時就不能針對文段特點及年級學情有所側重地推進,雖然面面俱到,堂堂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卻并沒得到多少提高,導致課堂的閱讀教學效果不佳。
那么,怎樣解決上述問題呢?笛卡爾研究問題方法的第二個和第三個步驟給了筆者啟示,即:將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按照這樣的研究問題的步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就經典的寫景散文進行篩選研究,最終發現了涵蓋所有寫景文段的閱讀賞析的方法,并從中找到了指導學生賞景語言的表達規律。
一、從經典美文中總結賞景方法,發現賞析語言表達的規律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朱自清的《春》為例,論述筆者探究的寫景文段的賞析方法和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律:
在《春》這篇課文中,作者生動地呈現了自己盼春、繪春、贊春的寫作思路。在繪春時作者先寫春草,再寫春花,最后寫春雨,這樣由地上寫到空中,展現出了景物的層次美。美好的春天圖景與作者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自然融合,滲透到文章中每一處的寫景文字中,使得這篇文章成為寫景的絕佳范例。下面就具體的文段加以賞析,一一進行陳述: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在文章開頭,作者選取典型的景物,先從總體上寫大地上的“一切”,又寫“山”“水”“太陽”,體現出了圖畫般點面結合的美;同時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潤”(那略有似無的綠意)、水的“漲”(那逐漸解凍之后的波動與生機)、太陽的“紅”(那一輪朝氣與蓬勃)的特點,體現出景物的特點美。
作者對春草圖的描繪中,運用“偷偷地”“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等疊音詞為文章增添了無限趣味,體現出小草的清新、鮮嫩、充滿旺盛生命力的特點。語言上的音韻美令人讀起來輕松愉悅,讓人喜愛,讓人親近。情感從文字中傾瀉而出,屬于語言運用美中的用詞美。
說到語言運用美,就不得不提課文的第四段對春花圖的描繪。在這段話中,作者生動而極致地體現出了語言運用修辭手法的美。“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春花以人的動作與情感,生動地體現了春花開得濃艷絢爛,展現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畫圖,表現出作者對春花的喜愛。同樣使用擬人手法,本段還寫了蜜蜂的“鬧”和野花的“眨”。“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個句子則運用了比喻與排比的修辭手法,把花的紅、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體現出春花色彩絢麗鮮艷的特點,表現出作者對春花的贊美之情。
如果說其他景物都是實寫,那么“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句話則是想象的加入,讓讀者望著一樹樹花瀑,產生了異常美好的展望。這樣實虛相間,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則從側面烘托了花的濃艷與美麗,運用了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春風圖這段話中“撫摸”“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各種花的香”“潤濕”“唱出婉轉的曲子”“輕風流水”“嘹亮地響”等詞句則又從觸覺、嗅覺、聽覺、視覺等角度,充分地調動了各種感官來感受春天的美好與清新。我們將這一處暫且命名為“感官綜合運用美”。
作者在接下來的春雨圖中,將兩個畫面和諧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靜而和平的夜”與“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一靜一動;“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著的雨與雨里靜默的房子一動一靜。這樣的動靜相益,越發顯得春天詩意盎然。
當然,文章中還有好多地方細微而具體地體現著作者這種生動的描景方法,作者生動的筆墨與精巧的構思深深地打動著讀者。
篇6
那么,如何才能讓自己筆下的景物描寫如詩如畫,生動傳神,為文章增光添彩呢?
N0.1:描寫要抓準特征
要想把景物寫活,前提是抓準景物特征。只有抓準景物特征,描寫時才能如數家珍,得心應手,把景物鮮活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如何才能抓準景物的特征呢?一是要進行仔細觀察。除了從整體去把握景物的形狀、色彩,關注景物的細微之處外,還要調動全身感官參與觀察,用手去撫摸,用耳朵去傾聽,用鼻子去嗅聞,有時甚至需要用舌頭去品嘗,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獲得第一手資料。
二是要進行閱讀積累。有針對性地去閱讀一些與自己想要描寫景物有關的文章,了解別人的觀察視角,品味別人的優美描寫,無疑能彌補自己的觀察不足,豐富自己的描寫內容。
三是要進行練筆。平時堅持寫觀察日記,練得多了,真正寫作時,好詞好句就能信手拈來。
N0.2:描寫要富有層次
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景。寫景順序主要四種,即方位順序、時間順序、整體到局部(局部到整體)、鏡頭轉換。我們來看一個作文片段:
遠看,那些山峰大小不同,高低不平,黑乎乎的。近了,更近了,駱駝峰終于站在我們面前。只見整座山峰由三座巨大的石峰恰到好處地組合在一起,頭、峰、尾分明,成為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駱駝。最妙的是,陡崖凹槽和起伏的線條準確地勾勒出駱駝的身架與神態。如此鬼斧神工,怎不令人贊嘆!
這一片段就是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景的,層次非常清晰。同學們在描寫某一景物時,可根據景物特點或自己的觀察特點,選用一種或多種順序進行寫景狀物,讓描寫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在描寫景色時還要注意詳略,寫多個景物主要景物要詳寫,次要景物要略寫;寫一種景物,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詳寫,其他特征可略寫。這樣才能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譬如一位同學在寫《美麗的植物園》時,主要寫了百卉園里的各種花;而在寫百卉園時,又重點寫了“菊海”;寫“菊海”時,又重點描寫了的顏色,條理非常清晰。
最為重要的是,寫景時要對景物展開立體式描寫。景物一般都存在外形、色彩、聲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對應著我們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個方面。寫景時,要多角度,動靜結合,這樣筆下的景物才會栩栩如生。
N0.3:描寫要充滿詩意
就是要運用各種手法對景物進行生動描摹。一方面,要把詞語用活。在寫景過程中,恰當運用動詞、形容詞、疊詞等來呈現景物特點,凸現語言的動態美、色彩美、韻律美,吸引讀者目光,打動讀者的心。例如:
曇花終于開放。只見在海帶狀的綠葉拗口間,嬌嫩的花蕾微微顫動,筒裙似的花托,攏不住豐腴的白玉般的花苞,漸漸地裂了開來;雪白的花瓣從花托中間輕輕地探了出來,一片,兩片,三片……
在這個片段中,形容詞、動詞的使用十分傳神,如“顫動”“攏”“裂”“探”等動詞,將曇花開放的過程十分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另一方面,要把修辭用準。準確的修辭,不僅能使某一片段變得生動傳神,韻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變得靈動,充滿詩意。例如:
那是怎樣的云啊,像白的魚,滿天空游著。湛藍的天幕,做了海洋。又像萬千只綿羊,擠著擁著,一齊往前奔去,噠噠噠的羊蹄聲,響徹天空。不,不,它更像瀑布跌落在石頭上,大朵的水花,四下飛濺。我仿佛聽到嘩啦啦的水聲,自天上流淌下來。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誰說地上的水,不是天上的云變的呢?
這個片段,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天上的云寫得非常美麗,讓人如臨其境,如睹其美。
同學們在描寫過程中,還可適當引用一些與景物有關的古詩詞,以增強文章的韻味。比如一位同學在寫《故鄉的雪》這篇作文時,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等詩句,表達效果非常好。
N0.4:描寫要融入情理
篇7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Three Levels of Scenery Description
ZHANG Jie
(He'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ower School,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level of scenery description: One is the description of authenticity;second is a description vivid; third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artistic quality. The scenery description when writing, we should follow the authenticity, achieve the iconicity, strive to artistic quality.
Key wordsscenery; description; level
1 景物描寫的第一層次:真實性
文中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或是表達作者情感,或是推動情節發展,或是烘托文章主題。如果景物描寫脫離了真實性,就會直接影響到作者情感和文章情節、主題的真實性。從這點來講,景物描寫要遵循真實性,切不可信馬由韁、隨意描寫。
(1)描寫要符合景物的基本特征。景物都有其基本特征,描寫要做到寫什么像什么。違背了景物基本特征的描寫,語句就是再優美動人,也會讓文章整體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學生在習作中用“巍峨壯觀、直沖云霄”這樣的詞語來描寫教學樓,顯然是不合適的。這種違背景物基本特征的肆意夸張是要不得的。
(2)描寫要符合景物所處的環境特征。景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存在。因此,景物描寫要與其所處的環境相吻合,否則直接就會影響到文章的真實性。比如,有學生在習作中用“清澈見底、魚兒跳躍”這樣的詞語來描寫當地一處河流,但實際上這個河流已經被污染,渾濁不堪,顯然與事實不符。
(3)描寫要符合景物的科學規律。景物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科學規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都有其時間規律,寫作中描寫是不能違背這些自然規律。有學生在習作中這樣描寫夜空:“夜深了,人靜了,我仰望著蔚藍色的夜空,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夜空怎么會是蔚藍色的呢?這種描寫顯然違背了科學規律。
2 景物描寫的第二層次:形象性
我們在寫作中不僅要真實地再現景物,更要生動形象地表現景物。因此,景物描寫要抓住特點,正確地運用多種方法,力求將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
(1)描寫景物要調動多種感官器官。要描寫景物就要突出表現景物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面的特點變化,而要很好地表現這些方面,就要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觀察、體會。因此,我們要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上來描寫景物,使景物描寫更加形象生動。比如,屠格涅夫《鄉村》就將多種感官器官參與到景物描寫中。“整個天空一片蔚藍”――視覺;“空氣里仿佛彌漫著鮮牛奶似的味道”――味覺;“馬兒打著響鼻、嚼著草,狗兒沒有吠叫”――聽覺;“空氣里蒸騰著一種煙味,還有草香,并且混雜著一點兒松焦油和皮革的氣味”――嗅覺。
(2)描寫景物要多層次、多角度。描寫景物只是從單一方面進行描寫,景物就會毫無生動可言。因此,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要首先選好觀察描寫景物的角度,運用固定立足點和變換立足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也可以從時間不同和動靜狀態不同上去觀察描寫景物,以此來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現景物特點。在時間上,我們可以從一天時間段的不同上來描寫景物(清晨、正午、傍晚、深夜);也可以從一年四季不同上來描寫景物。在空間上,我們可以從遠近高低等方面來描寫景物。在動靜上,我們可以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不同特點。另外,也可以從氣候不同方面來表現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也可以從不同的地域(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方面來表現景物的不同特征。這樣,我們筆下的景物就顯得立體豐實、生動形象。
(3)描寫景物要巧妙運用修辭手法。景物描寫要生動形象是離不開修辭手法的運用。我們在描寫景物的時候,就要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這樣才可以寫出生動形象的語句。比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這又是多么形象的擬人!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為形象地描寫景物增色不少。
3 景物描寫的第三個層次:藝術性
景物描寫的藝術性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我們在景物描寫時,自己的主觀感情必然會參與到其(下轉第209頁)(上接第194頁)中,我們的喜怒哀樂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景物描寫所展現出來的特點。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景物描寫的藝術性,就是作者筆下的景物不單單是客觀景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感情的景物。這個時候,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有時候我們在文學創作中,景物描寫要為反映時代特征、突出人物心情和推進故事情節發展所服務,這也要求我們要對景物描寫進行藝術化加工處理。
(1)景物描寫要融入主觀感情。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心情愉快的時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皎潔明亮;當心情沮喪低落的時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凄冷灰暗。其實,月亮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變化的是我們的心情。因此,我們在景物描寫的時候,應該將自己的主觀感受融入到其中,通過筆下景物呈現出來的特點來表現自己的心境。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路燈光永遠都是一樣的,不可能發生變化。而文中的路燈光沒精打采是作者內心再一次憂愁苦悶情感的表現。
(2)景物描寫要反映出寫作目的。寫作中,我們為了表現某一時代特點,就要有選擇性地描寫景物,為我們的寫作目的服務。比如,魯迅在《故鄉》中寫到:“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瑟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作者用了“陰晦”、“嗚嗚”、“蒼黃”、“橫著”、“蕭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詞、動詞、名詞,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個典型的環境,將舊中國農村的蕭條、凄涼的景象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同時,通過這段景物的襯托,將“我”悲涼的心情體現了出來。
(3)景物描寫要烘托出人物心情。在文學創作中,景物描寫有時候要為表現文中人物心情而服務,要起到藝術化的效果。比如,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中有一段景物描寫:“他好像是從一場噩夢中醒了過來,抬起腦袋,他看見自己頭頂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輪耀眼的黑色的太陽。”如果僅從真實性上來看,我們很難理解天空和太陽怎么會是黑色的呢?但如果我們明白葛利高里在埋葬了阿克西妮婭之后內心的悲哀,就能理解在他的眼里看到的天空和太陽就是黑色的,這是人物內心情感的表現。
篇8
一、選對了寫景對象和寫景角度
選擇寫景對象要注重四個方面: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感情易抒發的,能給人美感的。文中的小院是“我”家,院中的花樹與“我”經年相守,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其間雖沒特別名貴的品種,卻也滿庭燦爛,惹人憐愛。而在眾多的植被中,最出眾的,當數潔白的梔子花、李花和綠干亭亭的梧桐了,這不僅僅取決于“我”對青白顏色與挺拔樹態的偏愛,更因為它們高潔、沉穩的特質正迎合了“我”夫婦倆沉默、正直的個性。還有火紅的楓葉與金黃的銀杏,也折射出“我”熱心、成熟的性格側面。選擇它們作描寫對象,并調動多種感觀機能,從視覺(李花滿院飛雪)、嗅覺(梔子花清香陣陣)、聽覺(銀杏葉墜地如雨)等角度進行細致描繪,正可以達到寫景角度與抒情點的契合。看似信手拈來般隨意,實則是作者精心選景、反復推敲描寫角度的結果。
二、理清了寫景順序
寫景順序通常有三種:一是時間順序,二是空間順序,三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本文整體上采用了寫景類散文常用的時間順序:首段以“一年四季,風、雨、霜、雪,輪番光顧,興味不淺”統領全篇,后面分“春四月”、“李子熟了”、“每逢深秋”、“樹葉落盡”四小段,依次描寫春、夏、秋、冬四時之景。這四小段又都以空間為序,且各有特色:二段以滿樹李花起筆,到滿地落紅止,是由高到低;三段由院角的梔子寫到院中的梧桐,是先四周后中間;四段由屋前黃菊到屋后銀杏,是先前再后;五段由落葉到星空,是由下及上。其中,二、五段以高低論空間,三、四段憑前后左右定方位,描寫順序兩兩呼應,既全面系統,又清晰準確,使文章層次分明,表述自然得體。
三、馳騁了豐富的想象
看到晴空下靜態中的滿樹李花,想象它們隨微風飄然而下,猶如滿院飛雪的樣子。看到優雅閑寂的黃菊,聯想起“獨憐細菊近荊扉”、“海內文章落布衣”的美妙詩句。還有“很少遮障”的星空,就像某種純凈、率性的人格,讓人欣喜、艷羨。尤其是“李子熟了,每當沾滿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咕嚕嚕滾到地面的時候,我就想,要是有個孩子,我拾起一個給他,那該多高興啊”一段中,遐想出的那幅閑適、溫馨的含飴弄子家居圖,即使世俗中的追名逐利之徒,看后也會怦然心動,暫時卸下所謂的“理想”與“抱負”,產生“不羨功利,羨親情”的人性回歸。
四、注重了描寫的方法
篇9
寫景狀物類作文是學生常寫的一種文章樣式,但大部分學生沒掌握好寫此類文章的竅門,寫不好這類文章。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寫好呢?我認為必須唱好如下三部曲。
一、認真觀察,再現景物。就是讓學生帶著“有色眼鏡”去觀察景物,描其形、繪其色,把景物描繪得準確、細致、有序。首先,要準確。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特征,再現事物的本來面貌。白居易的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可謂寫景的傳世之作。在吟哦之間一幅江南春景圖便浮現在眼前。為什么會產生這樣大的魅力呢?得力于作者抓住了江南的特征,用紅花、綠水等描寫江南美景,色彩鮮明艷麗,情趣無限,從而產生了很好的審美效果。其次,要細致。一些學生寫景狀物三言兩語,寥寥數筆,雖然準確,但空洞無物。這就需要引導學生觀察時要盡量細一些,角度多一些,視點小一些。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不僅寫出了紫藤蘿的整體形象,還細致地刻畫了一穗花、一朵花的花苞與花艙的風姿及顏色光彩的細微變化。最后,要有序。要引導學生找準觀察點,安排好觀察順序,把景物組合得錯落有致,富有層次。這樣,既能欣賞到美好的景物,又不致眼花繚亂。
二、以我觀物,情景交融。“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語皆情語”。純寫景的文章是沒有的,只有投入感情,景物才靈動、傳神。怎樣才能讓景情很好地交融呢?(一)、讓景情真實自然。以真心觀物,以真情狀物,自然流露。(二)、讓景情契合一致。美景抒樂情,殘景發悲聲,不同景物會觸發與之對應的感情。當然,由于人的情緒不同,也會使景物蒙上不同的色彩。如杜甫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歷經戰亂、憂心如焚的杜甫看到嬌艷的鮮花反而落淚,聽到悅耳動聽的鳥鳴卻驚悸不已。而人在高興的時候會感到白云在招手、小鳥在歡笑。(三)、讓景情水融。這是景情相融的最高境界,讓讀者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請看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中的一段:“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嗎?它會笑你呢。秋天來了,它對于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了一口的皓齒。那樣透明光嫩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
三、深入思考,體悟哲理。“草木蟲魚皆可悟道”。只有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讓文章有深度,怎樣才能做好這一點呢?要念好“實、深、新”三字決。“實”,就是體悟要實在、自然,在情景的基礎上水到渠成閃現思想的火花。“深”,就是要深入挖掘,入木三分。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泛泛而論不能產生醍醐灌頂、刻骨銘心的效果。“新”,就是“發前人所未曾發,道別人所未曾道”。讓讀者耳目一新,別開生面,收到“反彈琵琶、劍走偏鋒”的奇效,顯示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鮮明的個性光耀。
總而言之,寫景狀物類作文,奏好了以上三部曲,就能寫出令人拍手叫好的文章來。
篇10
十一假期,我在家中讀了《景物作文寫作技法與實例訓練》這本書。
《景物作文寫作技法與實例訓練》主要講:在寫景物作文時的一些技巧和寫作方法。全書從觀察景物的一般要求講到觀察景物作文的具體寫法。
書中首先例舉了動筆前《觀察》的一般要求,接著用一件事例告訴我們怎樣寫好這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