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的感受范文

時間:2023-04-01 16:44: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課的感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課的感受

篇1

這些天我都在家里上網課,今天我更是一大早就起床了,整理了一番自己的著裝,無比自覺的開始早讀。

雖然是在家里上網課,但是我還是堅持著在學校里的作息,并且為自己列了一份在家自主學習課程表。每次上完網課之后,我都會針對性的回顧一番網課的內容,然后將這節網課所學到的知識點加強記憶。

若要說我上網課的感受,那么我肯定是要說,在家上網課,個人的自覺很重要,不僅如此,個人的學習態度更加重要。每次我上完網課后,我一關掉電腦,然后抬頭一瞧,見著是自己的房間,于是我對學習的那種在學校里的緊迫感一下子回歸到了在家的輕松狀態,這種感覺最明顯的還是在剛上網課的那幾天里。雖然說現在,在每天網課的學習下,最初的那種學習狀態的跨度不大,也愈漸平穩了,但是上網課給我的那種虛幻感仍舊在。

就拿今天來說,網課一結束,我還以為自己在教室里一樣,想著與身邊的同學討論一番。結果一回頭,猛然發覺,我這是在家里呢,若要找同學,那得線上聯系了。其實這種網課模式對我們來說還有些陌生,并不熟悉,這也就導致我們需得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而這適應的時間長久也就因人而異了。

篇2

學校這次的開學比較的遲,于是在這段日子里,我們就在家里學習,老師也是通過網上直播的方式來給我們講課,在上網課的日子里,我也是感受到不一樣的學習方式,自己也是收獲挺多的,也有一些感想。

和在教室里面不同,在上網課的時候,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老師,但是隔著屏幕,而且還是坐在自己的家里來看,可以在電視上,也是可以在電腦上的,我就選擇了在電視上,屏幕大一些,而且也是可以坐在沙發上,更舒服一點,但我也是沒有偷懶,而是認認真真的聽課了,在學習之中,也是問了老師挺多的問題,以前我都是沒有這么積極的。

除了比較的新鮮,而且也是其他的同學也是會比較的積極,我也是覺得自己不能落后了,特別是我也是感受到上網課不用像在教室里面,問問題還要舉手,那么多人,也是有些緊張,但是上網課的時候,只要打字就可以了,而且老師講著的時候也是可以提問的,不用統一的問,老師看到了也是可以很快的回答我們,一節課下來,自己也是感覺到學到了東西更多了一些。

除了提問,我也是自己會更加主動的在一些學的不是那么好的科目上,自己去看錄播,會比較主動的來學習,以前我都是不敢相信自己居然還是會主動學習的,以前都是回到家里,作業都是拖了好久,父母叫了自己幾次之后我才去做的,而今我也是感受到,我對于上網課是挺有興趣的,學習起來也是格外的認真。

篇3

一、培訓內容注重實效性。

首先,縣教研室張老師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網絡大集體備課的流程”,理論聯系實際,面對面交流。一遍又一遍地演示著操作程序,讓在座的老師們感受到了縣教研室領導對進行網絡集體備課的態度和決心。全體入會老師在微機室現場操作了在網絡平臺上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然后加入沂南縣小學數學協作組,并結合網絡集體備課學習了如何上傳自己的備課,撰寫共案,如何根據共案編寫個案。接著里莊等四個單位就集體備課作了典型發言,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很值得學習、借鑒。教研室就集體備課的意義、形式、要求等進一步做了詳細的說明。明確了今后集體備課發展的方向。之后,觀摩了徐長青的《退中的數學》和濟南市經五路小學都雯的《分數除法》,緊接著展開了評課議課活動。

二、網絡大集體備課,為你歡呼。

張老師的精彩報告不但讓我明確了集體備課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確了網絡集體備課的操作方法。她的報告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有具體操作的演示,是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說句實在話,集體備課以前我們學校也搞過,只不過是有形式,但實效性不大。正如張老師所說:

①只見表格不見人;

②課時備課變了味;

③備課意義知多少。

總之,備課成了形式:書頭真“頭”;簡案真“簡”;祥案真“新”。里莊、雙堠、大莊和界湖老師的集體備課的經驗介紹可以說是張老師報告的延伸。他們毫無保留的把他們多年的寶貴經驗傳授給了我們,這不正體現了大集體備課的團隊精神嗎?我們十分感激,要好好的向他們學習。使我對大集體備課的內容、形式、要求(三定五統一),以及三種意識、三個關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網絡教研,資源共享,真正把老師們從寫教案(甚至是抄教案)中解放出來,讓老師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研讀課標,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編寫自己的個案,有更多的時間來反思我們的教學。我想,老師們會為之歡呼,為之雀躍!

三、觀摩名師課堂,領略名師風范。

在這次集中培訓中,我有幸觀摩了兩位名師的課堂教學,深深為兩位老師扎實的教學功底,幽默的教學語言,精湛的教學技藝,靈活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智慧而折服。徐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風趣幽默的話語,都充滿著啟發與挑戰,抽象的數學思想不經意地融于課堂之中。在整個的課堂教學中,精彩不斷,迭起,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巴送送?,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質。進進進,小步子的進,回頭看,找規律。”的思維方法。課上老師用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反復強調了三次,告訴學生的不僅是一種數學的思維方法,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徐大師魔術般的情境,將學生引入實踐探索的殿堂;蜻蜓式的點撥,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的過程,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這樣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到“退、退、退;進、進、進;回頭看,找規律?!边@一探索思想的魅力所在。自主性的操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思想的價值。

篇4

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輔導教師,我就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總體構思要體現時代特點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年代,這就決定了當代青少年獲取知識的來源已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他們不僅僅能在課堂上、書本上獲取知識,在課外、校外,他們仍能以不同的方式積累知識、了解社會。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時聯系社會生活,密切關注時代與環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例如,青少年對網絡的迷戀問題,成為現今教師和家長共同擔憂的熱點問題,為此,我設計了一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如何培養中學生的網絡道德”。在這節課中,我先讓學生們觀看了一段錄像片,內容是一位沉溺于網絡暴力游戲的16歲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殺了人尚未自知,依然癡迷于游戲之中,直至被繩之以法方才醒悟,但為時已晚。觸目驚心的事例,在學生內心深處掀起了狂瀾。我因勢利導對學生們進行了“心理點津”,指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自覺培養網絡道德是當代青少年應具備的心理素質。接著,在學生們熱烈的討論中,師生共同得出了“青少年應培養健康的網絡心理品質、學會合理取舍網絡信息、努力規范網絡行為”等結論。這節心理活動課,通過正確的心理疏導,達到了趨利避害的目的,使中學生懂得了:只有理智地接觸網絡,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才能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內容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內容是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多種因素決定的。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以學生心理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內容,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和認知規律,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相應的活動目標,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例如,我在講解“如何與父母和諧相處”一課時,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先在初一年級進行了講解,發現原本設計得很好的教學內容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而在初二年級進行了這節活動課后,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們幾乎是全身心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積極地感知、體驗、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又一個,使此課達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個實驗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心理健康活動課內容的選擇只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從而促進其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學過程的設計要體現活動性和實踐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要針對不同的活動主題選擇恰當的活動方式。對初中學生來說,可通過小品表演、講故事、討論、辯論、自我評價、自我感悟等活動來培養和形成個性心理品質,活動中要重感受不重概念的傳授、重引導不重教導、重口頭教育不重書面收獲。例如,我在設計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一課時,就在開始時讓學生表演了一個小品:兩位好朋友一個要做幾何題,一個要出去玩,結果在理解和寬容上沒有達成和諧的統一,互相埋怨,直至扭打,嚴重傷害了彼此的感情,從此兩人也不再是好友了。由于小品的設計比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對學生的觸動很大,學生們在對小品抱以熱烈的掌聲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教師適時提出:你喜歡和什么樣的人交往?不喜歡和什么樣的人交往?經學生們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出了建立真誠的人際關系的基石:誠實守信、寬容理解、相互尊重、友善熱情。最后,我還讓學生們舉起右手進行宣誓,要求他們今后在人際交往時也這樣去做,在假設情境中獲得了真的感知。由于本節課創設和模擬了學生的生活情境,因而鍛煉了學生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篇5

關鍵詞:初中音樂 PPT課件使用 體會 思考

應用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中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極大地擴展了音樂課的教學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音樂教學帶來了嶄新局面,有效地促進農村初中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我校2013年3月得到國家“薄弱學校改造項目”扶助的七套電子白板教室,其中使用PPT課件授課,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逐漸成為我校音樂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我個人在2012―2013學年度下學期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了電子白板的Powerpoint (PPT)功能自制課件來輔助教學,下面談談我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使用PPT課件讓音樂課堂更精彩

在音樂教學中,運用PPT課件可以為課堂創設了一個自由、輕松、歡樂和諧的環境。運用PPT課件的多種形式和手段,讓學生體驗、學習、享受音樂。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個單元《雙手織出五彩歌》中的《三月三,九月九》、第四個單元《迷人的天籟》中的非洲歌舞,在以前的課堂里播放CD碟片,學生只能從聽覺去感受這些歌舞,沒有能從視覺上去感受我國西南人民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和非洲的舞風及鼓魂。而這個學期我利用電子白板來播放PPT課件,把原先下載好的視頻鏈接過來播放,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課堂更精彩。

二、使用PPT課件音樂備課和教學效率更高

運用PPT課件,課堂上可以綜合運用了信息技術,這樣的課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的容量加大了許多。例如:在欣賞世界著名音樂家的作品時,不僅讓學生感受了音響效果,又能插入圖片認識一些沒見過的樂器,也讓學生知道和了解交響樂團、名家名曲簡介等。如八年級下的《走進室內樂》是中外名曲欣賞課的內容,我首先用PPT展示弦樂、木管、銅管等樂器的圖片結合文字來介紹這些西洋樂器。繼而再展示弦樂四重奏、木管五重奏、銅管五重奏等圖片。最后用超鏈接的方式逐個播放:《情深意長》、《春江花月夜》、《法蘭多爾舞曲》的視頻。這會提升學生直觀的聽覺效果,突出音樂課的趣味性、生動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地吸引了學生注意,提高教學效率。

三、使用PPT課件音樂教學有強烈的感染力

在嘗試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整合帶來的好處,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走入現在的音樂課堂,它能使學生投入廣闊的生活空間,而不是拘泥于狹小的、有限的教材,能讓學生從生動鮮活的姑蘇萬象中觀察、思考和感悟音樂文化的形態和內涵。如七年級下的《絲路駝鈴》,我在網上搜集了大量的圖片,用PPT制作課件來展示從我國的西北地區到波斯風情再到意大利的羅馬及水城威泥斯,使學生了解相關地區或國家的音樂文化和風土人情,和有關阿拉伯奇聞趣事、傳說故事。從作品的節奏、旋律內容情緒的變化等方面感受和區分不同地區或國家的音樂風格特點。結合圖片播放沿途的民歌,如《沙漠駝客》、《波斯市集》等,音畫結合,讓學生感受、接觸、了解“絲綢之路”上不同地區或國家不同特點的民歌和其音樂風格特點的音樂作品。學生跟視頻學唱了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這樣的課堂教學更有感染力。

四、使用PPT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由于音樂課的特殊性,所涉及到的音頻、視頻資料很多,我充分利用白板的音頻、視頻播放功能,將所需資料與相應的文字、圖片相鏈接,方便了教學活動。我如能堅持有效地將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就能解決一些傳統教學方法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參與,更好地實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我的音樂教學飛得更高更遠。

五、用PPT課件進行教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育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是二十一世紀國家人才建設最基本工程。如何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教育的進步、教學工具的借助、教學方式的創新起到了重要作用。用PPT課件進行音樂教學比傳統教學方法先進得多。然而,也需要努力解決的實際情況:(1)從準備到上課,要搜集材料、整合教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2)學生在對樂曲的欣賞過程中,還是不那么地積極配合。而絕大部分學生都特別地喜歡網絡上的流行音樂、勁歌熱舞。(3)與學生互動還較少。(4)努力挖掘科技信息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好處。

總之,盡管Powerpoint在互動性等方面不及其他軟件,在制作網絡課件上存在缺陷,但Powerpoint與其他軟件相比也有自己的諸多優勢;同時,信息技術只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它們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因此,只要教師能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注重發揮 Powerpoint制作課件的優勢,將課程內容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最簡單常見的Powerpoint完全可以做出很有效的課件,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東梅.有效的參與式教學.甘肅民族出版社.

[2]何克抗.教育技術培訓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

《快樂的羅梭》是一首反應彝族人民在緊張的勞動之后縱情歌舞的樂曲。是一首對社會主義新生活的贊歌。

本首樂曲充分發揮了彈撥樂器的性能,用彝族人民喜愛的音色清脆而柔和的月琴奏出了主題,之后雖然主題旋律一再重復。但由于調性不同、彈撥樂器不同。音色、力度皆有變化。使人在對比中感到親切和無窮的音樂魅力。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和喜歡模仿、感受各種聲音的學情特點,以多種不同形式的活動,由簡到難、層層遞進地讓學生從速度和力度兩個方面感受樂曲產生的奇妙變化,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并掌握樂曲的主題旋律。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彝族音樂的欣賞,培養學生熱愛少數民族音樂的情感。

2、采取以聽賞為主的綜合課的方式,鼓勵學生認真聆聽并大膽演唱、表演,在不同的活動中熟悉主題音樂。并能夠用簡單的形體動作來進一步體驗和表現主題音樂。

3、感受音樂在力度、速度上的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感受,并能夠自信、愉快地參與音樂活動。

【教學重難點】

1、感受主題音樂在樂曲中的不同情緒變化。

2、當主題音樂出現時,能夠隨音樂參與表現。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鋼琴。

2、學生提前分成四個大組,圍圓圈坐。便于學生討論、進行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播放《獅子舞繡球》音樂,學生模仿自己聽到的小樂器有節奏地隨音樂進教室。

(設計意圖:由喜慶、歡快的節日音樂將學生帶入課堂,為引出本節課的欣賞曲目做好鋪墊。)

二、導入新課

圍繞與節日有關的音樂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表現彝族慶祝節日的樂曲《快樂的羅梭》。

(設計意圖:一年級學生對彝族并不了解,好奇心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端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

三、新授

1、初步整體感受樂曲情緒

初聽,提出要求:完整地感受樂曲歡快的情緒,用語言描述在音樂中所感受到的畫面情景。

2、了解彝族民族風情

播放與彝族日常生活、民族服裝、重大節日等有關的視頻,學生談認識和感受,老師總結:彝族是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廣西、貴州等地。彝族人能歌善舞,并且在他們盛大的節日——火把節中會圍成圓圈,唱歌、跳舞、彈琴。

(設計意圖:通過形象生動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彝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了解其相關的音樂文化。)

3、再次完整聆聽具體感受各部分情緒

播放音樂。提出要求:隨音樂的快慢拍擊節奏,記住所拍擊的節奏速度發生了哪些變化,感受三部分的不同情緒??梢詫λ牭降臉菲鬟M行模仿。

(設計意圖:這次的聆聽是在初次聆聽了解音樂的基礎上再次完整聆聽,提出更高的要求。旨在區分三部分的不同情緒,感受速度的快慢,了解速度快慢渲染的不同情緒:快則熱烈,慢則柔美。樂器介紹進一步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4、模唱主題旋律

(1)通過哼唱感受主題旋律在速度、力度上的變化。

利用反復聽到的樂曲中的主題旋律來做游戲活動。

a、把聽到的主題旋律用“li”哼唱出來。老師按由慢到快的速度彈奏:首先慢速彈奏一遍,學生哼唱;再按由慢到快的速度彈奏,學生進行哼唱;然后按快速彈奏。學生哼唱;最后加快速度彈奏,學生哼唱。

b、在對旋律已很熟悉的基礎上。再用“la”哼唱。首先用最小、最弱的聲音哼唱;其次用響亮、最強的聲音哼唱;最后用由弱到強的聲音哼唱。

(設計意圖:雖是兩次哼唱但目的不同:第一次哼唱重在讓學生感受速度,第二次哼唱重在感受力度。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樂理知識變成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既興味盎然又能快速掌握。)

(2)用聲勢律動參與表現主題旋律。

再次播放完整音樂,在每次聽到剛才游戲當中的主題旋律時用手勢表示一下,比比誰耳朵最靈敏,聽得最準確。

(設計意圖:第三次完整聆聽,加深主題音樂在樂曲中的印象。這一環節注重鼓勵學生專心致志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共同感受走進音樂的快樂。)

(3)用舞蹈動作更深入地感受主題旋律。

首先按由慢到快的速度用la哼唱一遍主題旋律;其次再按由弱到強的速度哼唱一遍,跟老師學彝族動作;然后用極快的速度哼唱一遍,練習動作;最后讓學生快速哼唱,表演彝族舞蹈動作。

(設計意圖:讓唱與動有機的結合,學習簡單動作,鞏固復習并能夠參與表現主題旋律。)

四、隨音樂律動

領學生分組跳圓圈舞,模仿彝族火把節時盛大的舞蹈場面。要求:每一遍主題旋律結束后都換一個方向接著跳。第二部分旋律放慢腳步原地模仿彈撥樂器。

(設計意圖:領學生隨音樂跳圓圈舞,將學生帶入到節日歡快的氛圍中,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五、拓展小結

篇7

關鍵詞:依案施教;備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4-0055-02

“依案施教”是指教師依據課前設計、編寫好的教案去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梢岳斫鉃椤皞湔n”和“上課”,這是作為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但筆者認為其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此,尤其是對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來說。作為指導教師,我根據日常教學工作對青年教師的基本要求,結合他們的自身特點,針對他們發展和成長的不同階段和情況,以“依案施教”為主線,提出不一樣的要求,幫助他們快速成長和發展。根據側重點不同“依案施教”會有以下三種要求。

一、“依案施教”要求之――會用別人的教案依案施教

這一要求主要側重于培養青年教師對于多種教學資源的接受、理解、整合和運用的能力。這里提到的“別人的教案”根據其完整程度和來源不同有兩類。具體做法如下:

1.聽課后能“依案施教”上“模仿課”

“聽課”是學校規定年輕教師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無論是“年度考評”還是“青藍工程”等各種考核都把聽課作為重要內容和指標來評價。可見“聽課”是可以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途徑。青年教師聽課的對象不僅可以是自己的指導教師或其他有經驗的教師,也可以是其他青年教師;聽課的形式可以是隨堂聽課,也可以聽各種級別的公開課、評優課以及教研活動中的研討課等。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聽課,其最終的目的都是“聽為己用”,青年教師要將聽課所得轉化為自身的教學儲備。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聽過的課,青年教師會模仿著在自己的課堂上完成相似的教學,即會上“模仿課”。這也是“依案施教”對指導的青年教師在教學上的最低要求之一。雖然是最低要求,但對于青年教師來說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所謂“看人挑擔不吃力”,雖然“模仿課”的教學設計和教案是別人的、現成的,可以拿來就用,教學過程也已完整地呈現給他們了,但很多因素及生成性的問題會讓青年教師在上模仿課時感到困難或疑惑。比如:教學中的技能示范會反映青年教師是否具有扎實、全面的體育技能能力;教學過程中場地器材的選擇與布置、隊列隊形的組織與調動可以看出青年教師能否根據現有的場地器材提前做好預設與安排;各項練習次數的要求和教學時間的把控則需要青年教師關注課中學生實際的練習狀況,并能及時進行調整等。諸多影響教學活動的因素會使很多青年教師感覺到“上‘模仿課’其實并不那么容易!”當然也正因為如此,讓青年教師在聽課后“依案施教”模仿上課會對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有很大幫助。

其實,要求青年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把聽課的內容“依葫蘆畫瓢”地移植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也是幫助他們快速適應教學工作的好方法。對于初為人師的他們來說,如何上課是他們最應了解和熟悉的內容。通過上“模仿課”,青年教師很快會知道一節體育課的基本結構,以免初登講臺的他們會因為緊張或時間不夠而忘記熱身或放松環節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出現。給他們一個較為成熟的教學設計和教案,讓他們在看完其他教師的現場教學后,通過自己的記憶和消化,模仿著進行教學,可以讓他們快速適應課堂教學,并對他們形成正確的教學態度、觀念、行為、習慣起到良好的幫助和引導作用。

2.會用現代化教學資源整合成教案“依案施教”

當今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已離不開網絡,很多地區、學校也為教師配備了計算機和互聯網,讓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各種各樣的教學設計、教案、微課、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青年教師在使用網絡方面是有其優勢的,如何將這一優勢變成他們成長的助推器,是值得指導教師思考的問題。我會要求青年教師按照指定的課題上網搜索相關教學視頻和好的教學設計、教案等資源,并且“依案施教”。

他們的第一步是上網搜索。很多青年教師會覺得這樣很輕松、很省事,但當他們親身去做了以后便會知道其實這并不容易。原因是網絡上的很多教學設計、教案、視頻等資源都有其特殊性,有的過于簡單和粗制濫造,無法真正付諸于實際教學;有的個性化明顯,對于場地、器材、設備的要求很高,教學設計不易“復制和拷貝”;有的教學設計和教案描述過于簡單,青年教師不易理解,更別談模仿了,所以真正能夠拿來就用的資源其實并不是很多。“什么有用,什么可用,什么無用”是需要他們依據自己有限的教學經歷和感受去辨別和篩選的。其實這也就是對他們起到鍛煉的價值所在,因為在搜索資源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帶著明確的目的看了很多、想了很多。接下來就開始考查他們的個人能力了。

第二步,青年教師需要對自己在互聯網上搜索到的教學設計、教案、視頻等相P資源進行加工、整合和個性化處理,找出其中有關聯或可關聯的內容、片斷、方法(如各種各樣的熱身活動、放松活動方法,發展不同身體素質的游戲,各種教學組織的隊形及調動方法等)。他們要根據自己的思考與判斷,進行修改、組合、串聯(例如根據教材涉及到的器材選擇游戲,針對教材特點設計素質練習等),然后設計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設計或教案(我戲稱之為“網絡教案”和“網絡設計”)。如果這么做下來,這些青年教師一節課的準備過程中無論是時間還是閱讀的信息量,都要遠遠大于一節正常備課的量,無形中他們對于課的思考也增加了很多。

第三步,是要求他們根據設計好的“網絡教案”或“網絡設計”去“依案施教”。這是讓青年教師體驗“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方法。由于受到教學經驗、教學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想象他們在將自己通過網絡搜索得來的設計、教案付諸于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困難,當然也會有許多靈感、火花。譬如,設計的游戲由于組織方法欠妥、規則制定不詳或方法介紹不清等原因導致準備時間過長甚至無法實施和結束;再如,辛苦編好的一套徒手操或器械操由于動作復雜、不易模仿或示范面、示范位置選擇不當導致學生不能集體模仿或跟做等。而所有這些體驗是他們在聽課或上“模仿課”時所無法獲得和感受到的。此時,作為指導教師就應該“趁熱打鐵”,及時與他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告訴他們該如何改進,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幫助他們學會調整心態和情緒,幫助和引領他們成長。

二、“依案施教”要求之――獨立設計創編教案依案施教”

在這里“依案施教”側重于對青年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能力方面的培養。

我們都知道教學計劃有學年、學期和單元計劃之分。青年教師由于教學經歷有限,教學經驗不足,如果要求他們準確把握、合理安排每學年、每學期、每單元的教學計劃,可能要求稍高了些。所以要求他們能“依案施教”可能更為合理一些,即“能夠獨立進行備課,并能根據自己設計的教案組織課堂教學”??梢苑纸鉃椤耙腊?施教”,也就是“獨立備課+依案上課”。雖然這是對中小學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但對于年輕教師來說卻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在每一學期的體育課教學中,涉及到的教材內容可能有4~5項甚至更多。而且每一個教材的教案也會因年級、學期和教學進度的不同在教學目標、重難點等方面有所側重。所以獨立設計和編寫教案是需要青年教師靜下心來去慢慢學習、摸索和積累的。當然,如果青年教師能夠堅持多聽課、多上模仿課,再結合指導教師的指點多看教案,獨立設計出優秀的教案也不是什么難事。

當青年教師能夠獨立完成教案的設計和編寫,說明他對教學過程已經成竹于胸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自己的教學設計付諸于實踐,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來驗證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選擇的游戲能否操作,安排的練習是否合適,預設的練習次數、強度是否合理等,力求讓自己的教案可行、可依。有了“可依”的教案,另外通過不斷地上模仿課和教各種教材,讓自己真正做到能夠“依案施教”。并以此為起點,在“依案施教”的過程中積累教學經驗,最終實現由年青教師向成熟教師的蛻變。

三、“依案施教”要求之――能幫助他人依案施教

這一要求應該在青年教師能夠達到前兩個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來,主要側重于“正確判斷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處理生成性問題的科學性”等較高教學能力的培養。

當青年教師已經能夠正確處理教材,獨立完成教學設計,并熟練運用常規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后,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教學能力。例如他們會對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做出自己的評價,發現教案中存在的問題會有自己的判斷,并能正確地表達出來,給其他教師提供改進建議。

篇8

一、信息技術理論課的教學現狀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理論課的處境是比較尷尬的。在傳統的常態教學中,教師對待理論課的處理方式無外乎以下幾種:

1、跳過理論,直接講應用。這是比較極端的做法。學生不愿意聽,教師也懶得講。

2、照本宣科。這是比較常見的做法。這樣的理論課幾乎沒有人在認真聽的,要么就是講話、做小動作,要么就是,實際上什么也沒聽進去。教學效果幾乎為零。

3、帶著問題自學。這是相對來說稍好一些的做法。教師先給學生發一張問題清單,作為本堂課的作業。學生以完成作業為目的,把書上的內容“拷貝”到電腦上。這樣的理論課一般紀律是挺好,但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相當于“打字員”,對“拷貝”過的內容印象很淺。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二、用對方法,上好信息技術理論課

1、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實踐。

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感受,從而將教學內容轉化為自己內在的知識。

例如:在設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中學信息技術》第一冊第3課《計算機的硬件系統》時,我考慮到:在這個計算機普及率極高的社會,幾乎每個學生的家庭都擁有一臺或多臺的計算機。但盡管如此,還是很少有學生有機會打開機箱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包含了哪些東西?學生們都有好奇心,如果能創造條件讓他們看一看,親手拆裝一下,那么他們對計算機硬件的學習興趣一定會被最大程度的激發。

2、善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身邊案例。

例如: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11課《網絡與道德》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從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出發,讓學生學會正確區分網絡中的各種不良現象,同時讓學生懂得雖然網絡是一個“虛擬社會”但同樣與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也要遵守社會公德,從而使得學生學習并領會《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內容和實質,、樹立起網絡中的自我保護意識,明白自己所擔負的使命和責任。

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播放了兩段有關青少年使用網絡的視頻案例。

例1:2006年年底,我國互聯網上大規模暴發“熊貓燒香”病毒及其變種,該病毒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并將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貓舉著三根香的模樣,同時該病毒還具有盜取用戶游戲賬號、QQ賬號等功能。該病毒傳播速度快,危害范圍廣,截至案發為止,已有上百萬個人用戶、網吧及企業局域網用戶遭受感染和破壞,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熊貓燒香”的作者是一名年僅25歲的武漢男孩,他落網后稱自己編寫“熊貓燒香”病毒是為了顯示自己技術高超,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制作傳播病毒是犯法的。

例2:2005年7月,一名云南女中學生張某沉迷上網聊天后認識了一名宜賓男子,并很快在網上談起了戀愛。誰知那名男子竟將張某騙到宜賓后將其賣入了歌舞廳逼其當“小姐”。雖然,后來張某被警方成功解救了出來,但她的身心都已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們都很專注,顯然他們對這些貼近生活的案例很感興趣。看完故事,學生對上面兩個案例進行了分析討論和交流,得到了一些感悟。在例1中,學生得出: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在例2中,學生得出: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

3、創設情境,設置游戲環節,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例如:在設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第一冊第2課《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節課的時候,我充分考慮了剛上七年級的學生愛玩,好奇心強的特點,設計了游戲的環節,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熱情。

整個教學過程以游覽“計算機博物館”為主線,通過對“現代館”、“歷史館”、“中國館”、“應用館”的參觀,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發展歷程以及計算機在科學領域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學生都很好奇:在這個博物館里能看到些什么呢?

教師:在進入“現代館”之前,本館的工作人員請大家來玩一個小游戲,想看看大家對現代計算機的種類了解多少,你們愿不愿意接受挑戰?。?/p>

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好!

接下來,我請學生打開word文檔,完成“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掌上電腦”四個拼圖,并寫出名稱。游戲其實很簡單,每個拼圖只有四片,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很高。當我詢問學生的完成進度時:“我做到第三個了!”,“我比你快,我已經在做第四個了!”……諸如此類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學生一直將高度的興趣和學習熱情保持到了下課,很多學生課后還意猶未盡地問我:“老師,什么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課呀?以前的理論課上完,一下課我就都忘記了,今天這節課的內容我都記住了,不信您可以考考我。”……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關注到學生的情感需求,將學生喜歡的形式,貼近生活的案例,感興趣的話題等巧妙地滲透到教學設計中,那么再枯燥的理論課也會變得有聲有色,樂于被學生接受。那么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篇9

發揮技術優勢,創設動人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的“開端”,讓學生從新課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對于學生學習新知至關重要。美術欣賞課很容易上得枯燥無味,以《非洲雕刻藝術》一課為例,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非洲,讓他們一下子接受非洲藝術和非洲文化比較困難。為了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我首先播放一段舞蹈視頻,讓學生在優美的非洲歌舞視頻中模仿舞蹈動作,然后通過簡單的背景介紹和一段視頻欣賞,在學生對非洲的地理環境有所了解并產生興趣的時候,將非洲文化、風土人情、雕刻藝術引入課堂,學生很容易接受。由此導入新課,達到了“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探索非洲雕刻藝術的熱情油然而生,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新課學習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對多元文化藝術的寬容和尊重,形成健康的審美觀,逐步引導學生了解非洲雕刻藝術,充分感受非洲雕刻的藝術魅力。

妙用網絡構建平臺,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教學,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首先,我們必須將學生視為主體,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其次,營造活動空間,增強互動,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課堂中,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當信息技術融入美術教學后,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教師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有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在《非洲雕刻藝術》一課中,由于非洲雕刻藝術在世界雕刻藝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課程內容量較大??紤]到每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有差異,要在短時間內讓所有學生同時了解如此多的內容有些困難。因此,我將第二個環節設計為小組學習。每四名學生為一組,各小組分別以非洲雕刻――木雕、銅雕、石雕、象牙雕刻為重點(它們分別代表了非洲雕刻不同材料的藝術風格),分析非洲雕刻簡潔、夸張的藝術元素。學生們輕松、自主地探求知識,發現作品的內涵,從而去分析、探索,甚至辯論。當然,我在課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整理了許多有關非洲雕刻的圖片、視頻等資源,并精心制作了陶藝教學的專題學習網站,給學生架構學習平臺。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各自的學習任務,通過網絡平臺有目的地進行合作學習和討論。學生們樂此不疲地點擊各類相關網站,瀏覽精美的網頁,從不同角度欣賞非洲雕刻藝術,從作品賞析中不斷發現雕刻的特點,感受網絡教學的獨特魅力。這種個別化與合作化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遠遠超過了教師“一言堂”、 “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提出問題、指導欣賞、評價激勵、創新遷移,以及布置給學生的任務驅動、分組合作、欣賞評述、思維拓展等雙向互動,整個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相關信息,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模仿其實也是一種藝術。在《非洲雕刻藝術》一課的模仿制作環節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投影屏幕交替展示非洲雕刻藝術作品、風土人情、音樂舞蹈等素材,學生繼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作品,可以模仿教師提供的作品,也可以模仿自己上網搜索到的感興趣的非洲雕刻作品。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增強了對非洲雕刻的興趣,理解了非洲雕刻的藝術特點。同時,學生通過對網絡資源的搜集、整理和運用,獲取了新的知識,促進了審美能力、感知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

學生臨摹創作的非洲雕刻作品

在本課的最后環節,我并沒有像往常一樣總結,而是啟發式地提出一系列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課后運用所學知識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學習,從而將課堂知識向課外延伸。

篇10

一、微型黨課的基本特征與優勢

1.微型黨課豐富了黨課的內容

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深入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生活和工作因為網絡技術提供的服務和幫助得到了很大的便利,包括生存環境、思想意識建設等。作為信息傳遞的主要媒介,新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智能工具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便利。微時代的信息傳播注重的是資源的共享,這就彌補了傳統黨課教育中信息不對稱的不足,將黨課的內容大大拓寬,微時代縮短了信息傳播時間和距離,將更加豐富和易于人們接受的政治教育資源傳遞給廣大學員[1]。

2.黨課的學習氛圍更加活躍和和諧

在微課、微媒體時代,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實現了平等,在微平臺上交流更加通暢,溝通更加順暢。微媒體的作用吸引了更多的受教育者的參與,而且是主動地參與。教師也能夠通過科技手段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對課堂教學展開研究,走進學員的內心,了解學員的問題,從而通過微平臺和智能設備以及網絡資源,幫助學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黨課學習的途徑得到拓寬

知識、見解、感受,統統可以通過網絡和新媒體得到有效傳播,例如微信、微博等。通過網絡學習的渠道,學員學習理論知識更加便捷和深入,而且可以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了解別人的學習觀點,使得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學習的途徑更加寬廣。

二、微型黨課建設的途徑

1.構建微平臺,利用微媒體,打造新時代的黨課教育模式

黨課教育工作者首先應對黨課和新媒體的結合有著敏銳的感知,利用微媒體快捷、高效、互動的優勢,讓學員認識到微型黨課活動的特點,認識到新媒體的內容和優勢,通過構建微平臺,讓學校、教師、學生之間加強互動,了解教學內容、思想內容,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在構建的同時,還要加大微平臺的監管力度,營造活躍的生活環境和精神環境。

2.在教學形式的創新上,創建新型的黨課模式

微信等技術手段可以為黨課教學提供各項服務功能。微信可以促進黨課教育時間的靈活設置,考慮到每一位學員的學習時間;而且黨課的教學教師們可以通過微信與學員加強交流和溝通。

3.在教學實踐中,利用微信微博等資源,對教學主題加以討論

通過微信主題,讓學員通過討論、查閱、研究的方式,將資源予以共享,將黨課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進行結合。例如,在網絡虛擬課堂中進行視頻會議、語音討論等,或者根據圖片展開主題思想班會等,在網絡中學員的思路是活躍的,情緒是高昂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會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創新能力可被激發出來[2]。

4.通過微博微課的模式,教學管理模式也要改革

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給學校管理帶來了新的思路。要重視微信時代的到來,同時也要注重微信環境下黨校教育平臺的管理。以學校黨委為核心的黨課工作部,可以構建起專屬的管理組織框架。例如,建立微信班群,在群內各種圍繞黨課的信息,如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學員在獲得黨課資源的同時,也可自主圖文并茂、語音結合的資源,教師和學員在思想上統一。這種層級延伸的黨校管理模式,可保證通暢的信息傳播,實現黨課教學需要的交叉信息交互效果,最終提升黨課的管理質量和水平。

三、結語

微時代到來了,微信、微博正在普及,這是新時代黨課教育必須面對的課題,教學模式等必須創新。只有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進微信微博等網絡通信工具的使用,搭建網絡教育平臺,才能將黨課的工作方式、教學模式加以改進,不斷提高黨課教育的質量,獲得更好的黨課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