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與傳統教學的利弊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課與傳統教學的利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傳統翻譯教學;網絡自主學習;利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97(2008)12-044-02
信息技術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展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界關注、重視的一個研究課題,它的普及推動了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全面建設。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可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的方式,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作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計算機的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條件。
一、網絡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概念是由Henri 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來,自主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自主學習源于人本主義,并隨著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而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的新教學理念,是一種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現代學習理念,也是目前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西方學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對此進行了研究,我國對此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終身學習能力,不僅使他們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步入信息時代,網絡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網絡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不是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而是對學生知識的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樣,為學習活動創建了一個超級信息平臺。使學生具有更多的自與決策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構建者,這對學生運用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積極的影響。提倡網絡自主學習,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主動接受和探究學習;強調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在網絡自主學習與合作過程當中的互動:關注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注重對知識的全面把握,注重個人的整體發展,構建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網絡自主學習與翻譯教學
以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知識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帶來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應用對實踐創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源泉:用網絡教育促進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是國家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當今世界各國進行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目標。
將網絡自主學習運用到翻譯課程教學中來,使教師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新的學習理論探索新的學習方式,完全符合當前翻譯教學發展趨勢:網絡自主學習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將帶來課程資源的變化:擴大課程資源范圍與資源共享,同時帶來學生方式的革命:網絡自主學習有利于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習者的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習者運用各種資源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信息技術可以作為自測工具,有利于學生自我反饋,發展學生的思維:也可以作為教師電子測評的手段優化評價過程,革新傳統的課程評價觀和方法。
早在本世紀初,學者們就呼吁翻譯教學要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手段,實現翻譯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譯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人們對多媒體教室網絡、計算機輔助技術、語料庫等在翻譯教學的應用做了有益探索;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翻譯課程中廣泛采用成為翻譯課程的發展趨勢之一。翻譯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電腦與網絡已成為現代譯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與手段。網絡信息資源為翻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借助這種資源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翻譯困難,從而大大提高翻譯的效率和準確性,網絡已成為譯者不可或缺的幫手。
然而我國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通過學與教方式變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還不夠,尤其是翻譯教學領域在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見。要改變目前翻譯教學的落后現狀,就應在這一方面進行大力研究,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優化課程教學、優化教學資源、優化發展學生綜合翻譯能力、有效指導翻譯自主學習,即通過網絡及網絡自主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學生充分利用與有效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三、傳統翻譯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的利弊
(一)傳統翻譯課堂教學利弊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許多學生愿意花錢去上新東方學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學習,之所以還有學生去參加英語培訓班學習,就是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面對情感因素的影響,Kmshen認為各種情感因素,如缺乏動機,自尊心不強、焦慮等會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心理障礙,從而阻礙學習,教師可以鼓勵缺乏自信的學生并使其進步,可以對學生進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發其學習動機,并將授課與育人相結合等等,這些面對面的師生互動以及課堂教學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機器所不具備的。
傳統的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授翻譯理論與技巧知識,給學生構建翻譯體系的宏觀構架,讓學生了解翻譯體系的脈絡與相關實踐知識,師生之間可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在教學中能及時發現問題與解決一定問題,但課堂課程的教授難以因材施教,學生實踐、運用機會少,純理論的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利弊
翻譯課堂教學由于課時少,實踐機會少等諸多不利翻譯實踐能力培養的因素,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將成為提高翻譯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網絡自主學習課程的研究成為翻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主要是為了順應翻譯學科發展的實際,順應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順應學生對提高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的現實需求,在翻譯教學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營造一種能支撐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
網絡輔助翻譯課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譯教學資源和設計了較豐富的翻譯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自主開展翻譯學習,實現因材施教。網絡為學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記憶功能,避免重復的翻譯工作,并通過網絡的平行文本進行比照,彌補了中國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漢譯英的難度,消除了學生慣有的為難情緒,增加譯文的地道性;還可利用網絡信息,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在傳統的翻譯練習模式下,很多學生是為老師作翻譯,不認真閱讀原文、譯文粗制濫造,馬虎了事:在網絡學習下的翻譯練習,練習譯文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在網絡上,擴大了讀者群,學生潛意識中有把練習做得更好的沖動,因此,質量意識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網絡自主學習中,處在虛擬的世界中,學生易出現焦躁、迷茫與失落等情緒,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不能持之以恒地參加網上學習交流活動,在自主學習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幫助和指導,缺乏人際交流,學習者難以進行錯誤分析,也不利于教書育人。
網絡自主學習的培養在中國傳統說教式教學觀念以及應試教育的主流環境中,是一個挑戰。對學生而言,網絡學習使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途徑,但同時又沒了依靠。少了競爭,這對學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是一個考驗,同時也對翻譯教師提出了考驗。
篇2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病理學教學 利弊分析 教學改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日常教學中經常能看到多媒體的影子。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優勢之處是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地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十分符合病理學以形態教學為主的特點。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使教學信息量大大增加,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不過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也會對病理學教學造成一定的困擾。
一、多媒體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所起到的積極影響
(一)多媒體技術加深了對病理學教學的理解
病理科一般分成實習課與理論課。實習課一般通過教師示教、帶教的方式,讓學生用肉眼或顯微鏡觀測病例的變化;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通常都由教師講解基本理論、概念,必要時附上圖形、圖像與圖表。多媒體技術特有的交互性、集成性、時空性等優點大大充實了病理教學的內容,與此同時使得傳統教學模式發生變化。教師能夠通過多媒體中超文本的功能,把教學所講授的基本原理、解說詞與動物實驗記錄、動畫等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得病例教學走出教材。除此之外,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多數學校都選擇把病理學的教學大綱、課件、練習等放在專門的網站上,與學生共享資源,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優化病理教學的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拓寬了病理學教學的途徑
結合基礎與臨床,培養學生臨床的思維能力就是病理教學最關鍵的任務。在病理學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拓寬教學的途徑。在病理課中,舉辦臨床病例分析研討會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一個重要方式,但因為學生對于臨床的認識有限,一般很難完全理解病例,這時候多媒體技術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狀況。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把病例的病史資料、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尸檢所見等,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能夠自由查看,由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病例;教師也要將生理學、生物學等知識匯集一起,提供給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病例,而且還能將知識橫向結合一起,不僅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便于學生了解臨床學科,大大開拓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更有信心和興趣學習病理學。
二、多媒體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所存在的弊端
(一)減弱了師生間情感的聯系
教學活動并非單一的教與學,更多的是師生間情感的聯系。多媒體技術越是先進,教師就省去了畫圖、板書等程序,只要對著電腦就可以進行講授;學生也可通過電腦完成作業,不用與教師面對面。師生間的交流都由電腦或者網絡為中介,這樣就缺乏語言的交流、目光的對視、心靈的溝通,大大減弱師生間情感的維系。這個現象不僅存在于教學活動中,在整個社會中都很普遍。
(二)信息量繁多,學生難以記憶與消化
多媒體技術能夠把多種符號信息集中起來,信息量繁多,但是學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如果單位時間內所接觸到的信息量太大,反而阻礙了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尤其在病理教學過程中,在病例描述中存在機理的分析,臨床實踐中又包含基礎理論,本身知識就比較復雜,若主題變換再過于頻繁,學生很難清楚地理解知識內容。
(三)教師容易忽視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盡管病理學是形態學科,是將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教師還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尤其是按照形態學的變化做出正確的判斷。在教學中,每張玻片通常都含有各種各樣的形態變化或疾病不同階段的變化,學生要運用抽象思維,從繁蕪叢雜的病例中探討、總結出頭緒,這樣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判斷。但是,多媒體技術通常會忽視了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因為多媒體技術讓實物變得更加形象生動、直觀明了,學生一看就明白,自然而然就會跳過自己思考的過程,沒有養成這種習慣,何來培養思維能力呢?因此,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加強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相關問題。
三、結題
所有事物都有利與弊,多媒體技術也是如此。雖然其能夠推動病理教學的發展,但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多媒體技術作為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產物,切合時展的趨勢,目前任課教師需要做的是怎樣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病理教學服務,推動其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慧,陳瑞芬,董曉黎,宋愛利,張長淮,王鵬,王小平.綜合實驗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4).
[2]李俠,胡沛臻,馬世榮,張秀敏,黃楊,付欣,石叢艷.運用多種手段提高病理學實驗課的學習興趣[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3).
[3]王洋,陶立陽,吳曉輝,高麗,朱明華.多媒體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6).
篇3
一、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
“翻轉課堂”最早起源于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汗(Salman Khan),他在為侄女和侄兒輔導數學功課時利用自己錄制的教學視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讓更多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享受這一輔導資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個教學視頻通過You Tube網站,并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2007年春開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則真正對傳統課堂進行了“翻轉”嘗試,他們將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上傳,課堂上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和作業答疑,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翻轉課堂”的理念在北美迅速掀起改革的新浪潮,加拿大“環球郵報”將“翻轉課堂”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2007年開始,美國大學課堂中逐步嘗試翻轉教學,在經濟學、計算機科學及市場營銷學等課程中實施改革,取得了值得國內教育工作者借鑒與思考的經驗[1,2]。
“翻轉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帶來了教育界的巨大變革,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和挑戰,只有冷靜看待和理性思考才能找到更好的適應本土化的教學模式。本文以食品包裝技術課程為例,選取食品包裝設計一章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并對翻轉理念的本土化提出理性思考,以期對時下流行的翻轉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二、翻轉課堂的利弊分析及本土化應用的理性嘗試
1.翻轉課堂的利弊分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首先,它顛倒了傳統的教學理念,體現了 “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協作學習以及教師針對性的指導,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實施的途徑;其次,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即課前新知識的提前預習,課上小組協作學習討論,以及教師答疑解惑,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掌握課前自學的知識;同時,顛倒了師生角色。翻轉課堂最大特點是,學生是主動內化知識的自主學習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資源的提供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負責個別化指導和答疑解惑。
翻轉課堂起源于視頻的錄制與播放學習,借助微課這一載體有效實施翻轉教學。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些學校并不具備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所需的技術設備,教師要花費大量精力尋找技術設備學習錄制微課,很明顯這對于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些高校花費財力去進行微課培訓,而真正在課堂上實施的少之又少。從學生角度出發來看,盡管目前高校大學生都擁有智能手機,但校園網絡的普及度不夠,網絡不穩定現象及手機配置不支持在線視頻的順利播放等問題也使微課大面積推廣受阻。加上目前高職高專大學生學習自主性差,主動進行在線知識難點的學習效果很差,教師花費大量精力去錄制微課,學生對此置若罔聞,使得翻轉課堂在高職高專院校實施具有一定難度。如何有效地將翻轉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并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而不是盲目從眾,“拿來主義”盛行,近年來,嘗試選擇食品包裝設計這一章的教學內容,實施翻轉教學,既體現翻轉理念,又不失傳統教學的優勢,進行本土化應用的理性嘗試。
2.本土化應用的理性嘗試
首先,授課對象是大一食品專業的90后大學生,善于接觸新信息,具有一定搜集文獻的能力;其次,小班教學,學生分組,每組5―6人,選出組長和副組長,實行組長負責制;分組由學生自由組合,但遵循打亂宿舍、打亂專業、男女混搭的分組原則。目的是讓新入學的大一新生很快認識,通過活動的交流加深專業凝聚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具體實施如下:
2.1課前安排,重視第一堂課
食品包裝技術課程是食品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對于初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一切都是暫新的開始。對于新的教學方法,學生既陌生又新奇,因此在第一次課時,教師將課程的教學設計提前告訴他們。如食品包裝設計這章,安排先講理論,隨后進行食品包裝作品大賽,并將比賽成績計入成績考核中,通過賽前學生分組討論、制定實施方案,進行超市調研,再到作品的出爐與課堂展示、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首次上課時對本門課有深刻的認識,明確了學習目標,過程性考核更能體現成績的公平性。
2.2活動的啟動與實施
食品包裝作品大賽舉行的目的是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實踐環節在學生業余時間進行,由組長帶領組員去超市進行包裝調研,了解市場需求和產品包裝中存在的優點和缺陷,通過超市調研,組員之間討論、商定本組的設計方案,由組長寫出策劃方案,拿到課堂上共同商定,老師提出指導意見,確定方案后開始由組員實施作品的設計與完成,課堂上進行包裝作品的展示。展示的形式也由小組商定,實踐證明,學生的潛力在活動激發下可盡情展示,有小組進行小品表演輔助講解,有小組通過PPT課件展示輔助講解,師生角色互換的模式在學生的主導下令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大大增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溝通,使新生很快融入集體,團隊合作意識在一次次交流中不斷增強。
2.3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食品包裝技術的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考核來評定學生成績,食品包裝作品大賽這一教學環節在階段性考核中占30%,全員參與,分工不同,大賽評委由小組選出的評委團和教師共同參與評價打分,本組評委為其他組打分,結合大賽規則,最終由學生和教師評價作為大賽的最終成績,評選出團體一、二、三等獎,并給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獎狀,這樣的獎勵政策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自主性。活動總結時,先由學生自己總結本次活動的體會,再由教師評價總結,學生總結反饋滿意率達90%以上。近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好地將翻轉理念融入到傳統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課前準備、課堂展示及課堂總結評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篇4
【關鍵詞】微課;混合式教學;高等數學
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及發展,給教學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活力,大數據時代的學生們對于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與傳統教育方式、學習方式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教育信息化的變革將是大的趨勢,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給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新變化,而就數學課程的特點而言,傳統板書和現代信息技術各有利弊,本文結合教學討論將微課介入高等數學混合式課程的教學實踐.
一、什么是微課
微課特指以微視頻為主的教學資源,它是一個微小的課程教學應用,是一種以5-10分鐘甚至更短時長為單位的微型課程,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多媒體形式展示,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分別用微講座、微課程和微課教學這三種類型.本篇文章較多討論微課在混合式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二、如何將微課介入課程教學
作為公共課的高等數學,主要面臨一些問題:常見的問題,一是由于課程本身的抽象性,用傳統的課程模式上課時,很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無味感,導致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易分散,從而沒有很好掌握知識點;另外,根據課時,進展的速度是中等程度學生跟上的節奏,因此在課堂上由于學生自己本身的基礎不同,會造成教學進程對部分學生來說會有跟不上的現象,另一方面,能很好掌握課程內容的學生想拓展知識的機會也不多.為了解決這些常見的問題,之前的教學中也會調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利用PPT加入一些實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但達不到給予學生選擇性學習的效果,而微課在這一點上卻能很好的解決.
兩種形式的微課,一種是指導學生學習,課前教師給予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學生自行通過設備學習新的內容,通過信息化教學前移,可以達到人機一對一教學,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進度,按照自己的步驟、節奏學習,可以暫停、倒退、重播,彌補了教師運用課件上課時學生沒有足夠時間跟上節奏.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起提出問題,協作探究,交流探討,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一個有邏輯的體系;當然由于高數課程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內容留時間給予講解,用傳統模式推導,一邊板書一邊講解,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強化所學知識的發生過程.如概念性的內容,導數、積分等概念的引入與講解,可以通過微課視頻系統地讓學生學習,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去討論它們的幾何意義,并結合學生自己的思考,引導大家討論一些知識點的實際應用.另一種微課,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配套學習資源視頻,幫助學生學習,可以是課堂上探討的重點難點,提供給需要重復學習的學生,可以是課堂相關內容的拓展,提供給需要提升與深化的學生.如一些概念性知識在課堂討論后可以進行總結錄制視頻提供給學生復習,或者需要學生多練習的計算、公式等內容,在上完課后學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巧妙的通過作業將題目分類,讓學生在做題中加強鍛煉,并做一些專題視頻,總結做題的技巧.
這樣有微課與課堂,線上線下形成一個微課程體系,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也同樣促進教師教學水平.
三、微課推動的改革
微課程資源不是使用視頻取代教師,不是讓學生無序學習、孤立學習,需要教師從“演員”向“導演”轉型,精心設計好學習任務單,從學習的主題到達成功的目標,以及學習方法的建議等,這些都必須通過教師對于知識點的把握和剖析來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理解內容、吸收消化,尤其是解決好教學的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和練習;同樣微課視頻雖然時間不長,但也必需生動有趣才能吸引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選擇和吸收.而在課堂上,由于形式的靈活性,教師必需儲備更多更靈活的知識,準備好發展高級思維能力的學習資源,設計好主體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形式,與學生協同討論,共同創新,同時指導學有困惑的學生.而這些教學上的改革,在硬件上需有很好的技術環境支持,在軟件上,除了教師的自我提升外,教學氛圍中一些好的傳統方式不能放棄,如集體備課等.
微課程資源是一種手段,創設更多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為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提供基礎,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有了系列化、規模化的微課資源的建設,創新課程教學模式,促進教與學方式變革,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實現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一種手段并不是教學的全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必須配合跟上,或者說微課開展的順不順利,受不受歡迎,能不能真正達到效果,最終還是要看教師的“工夫”,這對高校教師和院校都是一次深遠的挑戰與自我改革.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新課程;中學英語;利弊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以其聲形并茂、圖文兼顧的表現形式給教學提供了廣闊的模擬和想象空間。同時,它容量大、直觀性強的特點也深受師生的歡迎。然而,實際教學卻存在多媒體使用不當的情況,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利弊,合理地將其與傳統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優勢
英語教學中常常需要創設情景,通過頻繁的刺激來影響學生。而多媒體技術恰能提供形象生動的音頻視頻等效果,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求索,從而促使課堂結構優化,提高教學效率,這些是傳統教法所無法相比的。
1.多媒體英語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1)多媒體能夠幫助教師在網絡上獲得極大的教學資源,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同時,多媒體教學資料可以資源共享,長久保存,還可不斷進行修改和更新。
(2)多媒體技術能提高課堂有效性。多媒體能將教學的重點、難點、習題、板書要點等設計制成課件,節省了講解和板書的時間,加快了課堂節奏。它還讓學生得到了更多分析、討論、練習的機會,提高了訓練效率及有效性。同時,它還有利于及時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3)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難點,給學生展現一個更直觀的學習平臺。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重點的單詞、詞組、句型和語法用音畫效果呈現,加強學生對重難點的記憶,鞏固所學知識,特別是在練習英語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篇幅較大的習題時,為教師省去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大大增加了練習容量。
2.多媒體英語教學可以巧設教學情景
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和枯燥感,而使用多媒體則能豐富課堂,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在教學人教版新課程必修二Wildlife protection一文時,我設置了一個有趣的辯論賽,論題是:野生動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哪一項更重要。我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網上、書籍上收集資料,把收集的資料做成一個講稿或者PPT,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巧妙運用多媒體來創建情景教學,能夠使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中,入境生情,學生自然而然地和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3.多媒體英語教學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電影、音樂、圖片等方式從不同角度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進一個聲像圖文并茂的新天地。例如,人教版新課程必修五第三單元Life in the future,在課堂的導入部分,教師播放“神舟九號飛船”發射的短片,以直觀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未來探索的熱情,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其綜合能力,又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多媒體教學存在的不足
我們在感受多媒體教學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局限性。
1.濫用多媒體課件,忽視對教學內容及對象的研究
在教學中,個別教師不管課程內容多少,也不管教學形式如何,什么課型都做成課件,什么內容都放入課件中去展示。有的教師把背景知識及畫面設計得過于豐富,容易使學生專注于背景介紹而忽略了篇章理解,專注于多彩畫面而忽略了語言學習。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無意注意過多,主動思考少,有時連筆記也不想記,嚴重影響了課堂的學習效果。
2.機械地操作課件,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由于課堂容量大,個別教師往往成了課堂上的“放映員”,把整堂課“放映”給學生看。這樣一來,教師成了課件的操作者,學生則成了課件的觀眾。課件代替了教師的板書,課文錄音代替了學生的朗讀,這就阻礙了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的好處毋庸置疑,但傳統教學也不能全盤否定。只有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才能使新課程英語教學達到最優化效果。
1.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引導、督促和幫助。
2.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準確地把握知識的重難點,注重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3.遵循適度原則
不能將課堂設計得太花哨而忽視了實際的知識內容,多媒體只能成為教輔工具而不是主導工具,教師仍需重視傳統的板書、演示、講解等方法。
總之,多媒體教學的好處毋庸置疑,但完全以屏幕替代黑板、鼠標代替粉筆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使我們傳統的教學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揮,使他們在信息時代感受到信息技術帶給他們的全新世界,進而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2001.
[2]俞真.運用多媒體對中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8).
篇6
【關鍵詞】 新課改 歷史教學 信息技術 利弊
一、引言
多媒體教學又可以成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課堂上以老師為中心,黑板、粉筆、課本為主要媒介的傳統教學方式。生動有趣、會聲會影的演示教學能極大的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創造不同的求知體驗、給予老師更多發揮空間等顯而易見的優勢被普遍認可,但是絢麗多彩的多媒體是否有喧賓奪主讓學生僅僅沉浸在影像圖畫之中忘記課堂核心知識,是否每個或者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接受多媒體教學方式,老師是否真正做到、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爭議。本文擬結合歷史學教學內容的主要特點,分學生和老師兩個角度分析多媒體教學對老師、學生的利弊,以及解決的辦法。
二、中學歷史教學特點及多媒體應用現狀
中學歷史教育,尤其是高中歷史內容覆蓋面廣,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世界文明發展史,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變遷,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理解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具備一定的歷史問題分析能力,從考試角度來講依然以知識記憶為主。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歷史發展時間序列為脈絡,分朝代講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幾部分,尤其是以政治變遷為主線。新課改以后,中學歷史逐漸向專題式教學演變,核心事件為中心的深度講述更容易讓學生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及其廣泛影響。
傳統教學手段是黑板、粉筆、課本,決定歷史課堂枯燥與否的是授課老師的演講技巧。現在,以我所在的縣城中學來看,各個年級的課堂基本都采用多媒體教學,老師公開課、競賽課中多媒體應用也被看做是考核的主要標準。投影儀、計算機的配置使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ppt演示教學成為最主要的授課方式。但是,多媒體應用主要表現在制作簡單ppt課件,內容照搬從書本“拿來”,不論什么課都使用ppt,完全舍棄板書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三、多媒體應用的優點
對老師而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首先體現在課件的可復制性上。它解放雙手,避免老師在不同班級同一內容課堂花費大量時間板書主要內容,既使老師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好的與學生互動、增強教學感染力、提高教學質量上,又有利于身體健康,避免粉塵引起的職業病。同一課件多次使用,課件隨時可以更新,提高老師備課效率,也有利于老師相互學習、借鑒。圖片、音頻、視頻、網絡連接等技術的使用,讓老師拓展教學深度有了可能。傳統教學對政治疆域、城邦形態、文化、科技、遠古社會等內容只能停留在文字修飾階段,需要學生自己開動想象力,或者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來獲得認知,課堂上過度拓展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影像資料幫助老師展開進一步講述。
多媒體教學對學生好處是最受關注的,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之一,能夠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中學到足夠的知識才是課堂最重要的目的。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好處在于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研究表明,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一樣重要。好的學習過程體驗不僅提高學習效率,從長遠來看更利于培養學生興趣。音頻、視頻、圖片、圖像促使圖文音影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感官認識。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首先體現在吸引學生興趣。圖文并茂、會聲會影能在第一時間引起學生的關注,抽象變具體、靜態變動態極大的增強了課堂的感染力。其次,在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理解方面效果顯著。在講解舊石器時代時,加入舊石器時代石器、洞穴、復原人像等圖片,讓學生能更深刻的體驗到當時的情景;在講述文化信仰、宗教改革時,觀看《天國王朝》等影片資料,可讓學生深刻了解對個人、社會的影響;在探討某一社會歷史問題時,實時鏈接當代大師的分析,可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高分析能力。
四、多媒體教學的缺點
當然多媒體教學并不完全是有利無弊,比如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語文詩歌課堂并不太需要多媒體教學,能否使用多媒體教學取決于具體教學內容。就中學歷史教學而言,其劣勢表現在對老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老師而言: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因地制宜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開展教學,在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具象呈現增強理解之間找到平衡點;其次,需要老師提高自身多媒體技術應用水平,掌握必要的計算機、軟件、多媒體、視頻剪輯能力,才能設計出優秀的教學演
(下轉第13頁)
(上接第14頁)
示方案,才能在課堂上更得心應手避免顧此失彼的尷尬;再次,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拓展知識廣度、深度,才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在有限的課本知識上進一步拓展。然后,多媒體教學增加了備課時間,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為參加公開課、競賽課,許多老師制作過精美的課件,大家對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也是深有感觸,如果每堂課的內容都要如此,那就需要老師更多的付出;最后,多媒體教學對師生互動提出更高要求。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其效果和使用方法需要進一步研究,使用過程中,需要老師與學生就教學內容、課件設計、講授方式等進行溝通,多媒體教學還要求更多一些的溝通交流,實現全過程交互式互動教學。
對學生而言,更多的是如何及時調試自我,習慣多媒體教學課堂。縣級中學中,很多學生在小學、初中很少接觸多媒體教學,剛開始可能被新奇的方式所吸引,但是他們好奇的注意力并不是新穎教學方式所傳授的內容,而僅僅是其形式。這需要需要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學會把握課堂重點,避免沉浸在影片故事、華麗圖片、形象動畫之中忘記核心知識。由初中到高中歷史教學不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史實,更多的是要思考其背后的規律,學生應該緊跟課堂演示進行積極思考,而非專注于演示文稿。其次需要學生更多的與老師溝通,就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教學內容,以及大到影音資料的引用,小到演示文稿色彩、文字、圖片音效設置、板式等教學方式達成一致。
五、小結
顯然,中學課堂普及多媒體教學是大勢所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達到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目的。揚長避短應該是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因地制宜。依據教學內容主次難易程度、時間、精力條件,以傳授基本內容為核心,輔之一多媒體手段,避免過分依賴多媒體、照搬照抄課本設計演示文稿、照本宣科教學。歷史課傳統教學基本上有照本宣科的嫌疑,多媒體技術可以極大的改變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教師提升自我歷史知識和多媒體技術應用知識,充分發揮好氣作用。
其次要因材施教。不同學年段、不同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需要不同,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互動,就教學內容、多媒體利用方式達成一致,避免老師唱得好、學生聽得歡、學校效果差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出版社,2001:7
篇7
關鍵詞:德育;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對中學生開展德育的主要渠道,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只有從各個學校實際出發,深入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思想重視,目標明確
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思想覺悟,轉變學生思想,應該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這種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和認知剖析學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認識到當前開展德育的緊迫性和教師的強烈責任感。明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
二、了解學生的實際
了解學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知識掌握得怎么樣,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思想中存在哪類問題,講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有利于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最后還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教師準確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情況,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思維、知識傳授、能力訓練和心理輔導等方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三、重視課程間的緊密配合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學校的各項工作包括各科教學,必須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教學中應保持智力發展和道德發展的統一。”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德育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如:語文、歷史、地理等課堂,要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優勢,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可以通過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與發展的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科學精神、科學發展、科學態度教育。通過體育,可以增強學生性格、意志、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音樂、美術等學科也要結合學科特點、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質、學會體驗美的情懷和創造美的能力。總之一句話,要讓德育教育占領課堂教學的主陣地。
四、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要聯系實際、聯系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融入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使教學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生活性,教師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這些問題開展課堂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比如有人戲稱網絡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惡魔”,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開展關于“網絡上的交往――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利弊”等問題的討論。通過討論、辯論、交流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交流、討論的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全面地、辯證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與判斷能力,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教師要根據時展、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及存在的問題,豐富德育內涵,盡量壓縮那些超越學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內容,使德育內容進一步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實際。
(二)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便利,把一些與實踐聯系密切的現實問題,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同學,從而增強同學們對現實問題的感知力度。如在講授《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有關內容時,可采取圖片、實物、錄音和錄像等教學手段,大力宏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先進事跡,如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鄭州98歲“醫生奶奶”胡佩蘭,2012“感動中原”年度人物――中國第一位飛上太空的女航天員劉洋的感人事跡通過影像的方式展示給同學們。通過這種融聽、說、看一體的現代教學手段使同學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困難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三)搞好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的結合,拓寬德育空間與途徑
把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盡可能使德育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讓學生在動態中接受教育,這樣就能更好地發揮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我們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積極組織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寓德育教育于活動之中。如: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春游、登山、文藝演出、智力競賽、口頭作文、演講比賽、辯論會、報告會、詩歌朗誦會、“模擬法庭”、“小記者”。還可以根據思想政治課內容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去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鍛煉,現實道德品質的提高與升華。
(四)學校德育與傳統德育資源、現代德育資源整合
篇8
關鍵詞:立體教學;案例法;流程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052-02
一、現有教學模式利弊分析
國際貿易實務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近年來,通過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已突破傳統的純講授模式,形成了“案例教學法”、“小組流程教學法”和“軟件操作教學法”等較為先進的模式。但無論哪種教學法,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1.案例教學法利弊分析。案例教學法是目前比較普遍的教學方式。通過引進真實、典型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到生動的案例中,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實施較容易,只要選取適當的案例,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即可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所以目前被廣泛使用。但是案例教學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案例教學法仍然是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案例的甄選取決于教師的判斷能力,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接受程度。其次,各個案例互相獨立,缺乏連貫性,使得學生只能通過案例獲取單一知識點,沒有全局觀和流程感。并且案例本身也往往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由于課堂時間限制,很多案例被簡化處理成適合講解的范例,喪失真實性;有些典型案例甚至被使用了近20年,缺乏時效性。綜上可見,單一的案例教學法并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小組流程教學法利弊分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操作性強、實踐性強,所以流程教學法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和使用。該教學法一般將學生劃分成小組,以團隊方式模擬國際貿易實務操作流程,以實境模擬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流程教學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案例教學法欠缺的全局觀,是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性發展。但是流程教學法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該方式對教師和學生能力要求較高。對于學生小組中實力較弱同學,其可能存在跟不上進度,參與能力差的情況,不利于教師準確掌握全體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
3.軟件操作教學法。目前很多高校引進了Simtrade等外貿軟件,創造模擬外貿實境環境,便于學生練習國際貿易實務操作,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國際貿易實務是專業基礎課,在《外貿函電》、《外貿單證》等專業課沒有進行的前提條件下,該軟件的使用存在一定困難,學生難以應對一些具體專業環節。
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立體教學法”介紹
綜上所述,目前較流行的三種教學法均存在其可取性,也存在一些弊端。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整合現有資源,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性呢?筆者認為,應綜合以上教學方式,形成“立體教學法”,實現課堂教學與專業要求零距離對接。
所謂“立體教學法”,是指教師、學生和資源三者有效結合,教師搭建主體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現有網絡、教學軟件資源自主學習。在該教學法中,變化最大的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主體是教師,以教師講授為主;在過去的課堂改革中,課堂主體雖然隨著學生參與討論而重心偏移向學生,但總體仍以教師活動為主。而在“立體教學法”中,課堂教學主題完全轉移至學生,以學生活動為主。
“立體教學法”以國際貿易流程為基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按照國際貿易磋商,合同簽訂和合同履行為主線,按照貿易磋商、合同簽訂、倉儲運輸、貨物投保、商檢報關、國際結算和制單結匯七個步驟模塊展開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第一步,教師簡單介紹每章節基本知識點,由學生課后自主查找相關案例并匯總。教師從學生推薦的案例中選取典型案例,由推薦該案例的學生在課堂進行講解。一方面通過查找案例,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課堂展示,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第二步,基本知識點掌握后,由教師發出該部分內容實戰任務,各小組通過討論確定如何實現該任務,如何分配各小組成員的具體工作。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負責審查各小組任務方向是否正確,但不參與具體操作指導。由學生課后自行通過網絡搜索、圖書館專業書籍借閱等方式來完成具體實訓操作。任務完成后,各小組制作PPT文件,做課堂演示報告,每個成員負責介紹自己完成的內容。最后采取由其他小組打分的形式確定學生分數。通過這種方式,既能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側重點。第三步,在該模塊任務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在計算機實驗室,通過Simtrade軟件來具體操作該部分實訓步驟,增強學生動手能力,鞏固該部分知識的掌握。對于其中尚沒有學習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有利于未來的課程學習。
通過以上教學過程可以看出,“立體教學法”的特點在于“讓課堂于學生,引導學生自行開展大量自學活動”。變傳統課堂的教師講授、初步改革課堂的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為徹底的學生討論、學生展示自學成果。
三、“立體教學法”總結
“立體教學法”顛覆了教師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把課堂從學習知識的場所轉變為展示自學成果的舞臺。該教學法綜合了當前主要的“案例教學法”、“實務流程教學法”、“軟件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模式,結合西方大學課堂引導方式,形成中西結合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法著重鍛煉了我國學生兩方面比較欠缺的能力:自學能力和公眾演示能力。在執行過程中,對教師要求比較高。教師并不是簡單地給予學習框架,指定學習目標,分配小組任務這么簡單,而是要求其全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當學生不適應自學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與指導。例如教會學生如何搜索專業文庫,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當學生性格內向,不敢當眾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教師要給予熱情的鼓勵、表揚,決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同學。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立體教學法對教師、對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花費更大的精力。但該教學法優勢也非常明顯,有利于學生牢固的掌握課本知識,靈活運用專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是一種值得實踐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琳.基于“任務驅動”的高職國際貿易實務教學設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4):133.
[2]謝真珍.貿易經濟特色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2,(21):231.
篇9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 職業學校數學教學 有效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尤其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發揮其聲、光、色、形、動的優勢,可以讓教師教得省心、學生學得開心,教學效果顯著,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因此怎樣利用多媒體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擺在職業學校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多媒體教學在職業學校數學教學中的利弊
所謂的多媒體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1.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和意義
(1)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只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采用具有強大交互功能的多媒體,通過發揮其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2)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中職數學中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廣,理論性強,難度比較大,學生不易掌握。例如講解旋轉體是由一個平面圖形繞平面內一條直線旋轉一周所得到的幾何體時,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而這恰恰是職業學校學生所欠缺的。傳統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實物模型不斷地進行講解和演示,但是立體感差的同學仍然感覺無從下手。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制作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一個直角三角形沿著一條直角邊旋轉最終得到圓錐,不僅可以反復演示這個動態過程,而且可以保留運動軌跡。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對圓錐的感性認識,在教師的講解下,最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增加課堂容量。傳統的備課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文字資料,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則給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教師還可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體教學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是有其所長,亦有其所短的。雖然多媒體教學的有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如利用不當,反而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變相的“填鴨式”教學。部分教師制作的課件內容過于直觀、單一,將課堂上所需講解的知識全部放入其中,使得每一張幻燈片上都充斥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與符號。這樣的多媒體教學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大腦疲勞而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2)片面追求時尚,本末顛倒。有的教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多媒體,再加上現在有的教學管理部門用教師是否使用多媒體評價一節課的好壞,從而使教師盲目追求時尚,在課件中加入不必要的圖片、音樂、動畫效果,忽略了數學學科及教學內容的特點,反而容易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這些“花哨”的多媒體技術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職業學校數學教學有效性
如何提高多媒體教學有效性呢?多媒體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且這個“輔”必須運用恰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喧賓奪主。
1.針對書本上枯燥無味的引入
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復習提問或者書本上枯燥無味的文字引入新課,則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是毫無吸引力的。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則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置身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這對于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展開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講解《等差數列》時,如果采用書本上介紹的各個國家的鞋碼數據引入本節課的主題,很難從一開始就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可利用多媒體播放童謠視頻《數青蛙》給學生營造一個歡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針對書本上難以表述的概念或定義
由于職業學校的學生的抽象思維尚處于初步形成階段,因此很多數學概念對于職業學校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例如講解《隨機事件的概率》時,傳統教學方式通常是教師直接告知學生隨機事件概率的統計定義,但是學生很難真正地理解。如果教師能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全班同學一起做拋硬幣試驗,教學效果就會顯著增強。
3.針對書本上繁冗的例題或練習
例題和練習是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有時候書本上的例題或練習文字太過于繁冗,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前將這些繁冗的文字輸入課件中,從而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講解教學重難點。
三、結語
職業學校的數學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數學本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優化課堂教學,化解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11017703
作者簡介:陶佳(1981-),女,碩士,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網絡與遠程教育、教育信息技術。
0 引言
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創新型人才,才能滿足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傳統教育模式由于自身的不足,已難以承擔起這個重要使命,信息技術教育正是在此種形式下應運而生。
1 信息技術教育的定義及發展概況
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信息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的教育。學校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信息技術課,即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理解和掌握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二是指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即以信息技術促進其它課程的學習,將信息技術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
信息技術教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①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強調教師教的作用,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學習階段,學生和教師還不能很好地進行交流;③利用網絡進行遠程教育階段,互聯網的發展與運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教育不受時空限制,有利于終身學習的實現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
2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利弊
2.1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以多媒體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顯示出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2.1.1 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信息技術教學使得在傳統教育模式下難以表述的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能夠生動、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來,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知識是通過外部刺激而獲取的,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多感官的綜合刺激,而不是單一的外部刺激。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的視覺和聽覺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感官渠道,且通過多種感官獲取的信息比通過單一感官獲取的信息更益于保持。信息技術能看、能聽、能動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刺激獲取信息,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課強得多。
2.1.2 使終身教育有了可能,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立
網絡教育的覆蓋面廣、適應性強,能滿足不同特征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的需要。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后,學習可以不再局限于學校,學生上課不受教室、學校、地域、國家的限制,擁有網絡硬件并懂得基礎操作的人都可以選擇合適的地點,根據自身的特點使用網絡教育資源。“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將以終身教育的形式得到實現,人們可以隨時加入網絡學校的學習,教育將不再被劃分成幾段,它會自然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使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成為可能,對提高全民素質極具意義。
2.1.3 交互性強,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
利用信息技術交互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均由教師安排,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和接受。而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如提問、課堂反饋而快速調出各種資料,進行現場分析和解答,以人機對話方式靈活地進行啟發式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變得靈活多樣,如演示型、討論型、游戲型等,既保證了教學的規范性、系統性、條理性,又不失自主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
2.2 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再先進也只是一種現代教學手段,并不是萬能的,也有其缺陷與不足之處。
(1)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現代教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教學工具和應用軟件層出不窮。目前仍有一些教師還未掌握信息技術基本技能,難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有些學校未能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師、學生進行有效整合,只是生搬硬套,為了教育教學信息化而勉強使用,教師也有老“牛”拉車不堪重負之感,使得信息化教學質量和效益不高,遲滯了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2)“人灌”變“電灌”。信息技術教育要求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能動作用,使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有些教師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外衣下,進行著傳統教學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上過度使用多媒體課件,五彩繽紛的多媒體信息包圍著學生,其琳瑯滿目程度令人頭昏目眩,學生課后回憶教學內容,除了多彩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外,實質性的課程內容所剩無幾,更談不上主動學習。這樣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質上是用“信息技術的葫蘆”賣“應試教育的酒”。在濃厚的傳統教學氛圍下,信息技術教學衍生出了新形式的滿堂灌,即“人灌”變成了“電灌”。
(3)過分依賴信息技術,缺乏情感交流。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作為傳遞教學內容的媒介和載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將自己的觀點、思想付諸于圖像、文字、動畫等形式,通過媒介傳遞給學生,而教師的態度、情緒、感情卻在傳輸中所剩無幾,這會導致師生關系的淡化和情感交流的匱乏。事實上,教學是一個互動過程,師生間不僅需要知識交流,更需要情感交流。信息技術教學的這種情感缺乏和示范效應的喪失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4)盲目使用,認識不到位。部分教師將信息技術教學盲目化,不論什么課程、什么內容都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某些方面比其它教學手段有優勢,是教學手段的一種選擇,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補充。不管信息技術發展到什么水平,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 問題解決對策
3.1 轉變教學觀念,培養信息時代的師生
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教師對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已成為判定其能否作為信息時代合格教師的重要標準。教育職能部門應加大培訓力度,將信息技術基本技能的掌握作為教師資格考試內容的一部分,以此來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大、中專師范院校應加大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即加強對未來教師的培訓。
“一流的教育必須有一流的教師支撐”,信息技術教育不只要求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現代教育本質。信息技術的運用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理論還沒有照搬照套的例子,教師要積極探索,將優秀的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相整合,尋求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理論。以既能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又能充分發揮其教學評價、監督控制、師生情感交流功能的優勢,將新的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完美結合。
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教會學生甄別垃圾與有用信息,提高他們的免疫判斷力。同時,有必要開展一定的心理輔導工作,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避免網上沉溺現象的發生。
3.2 積極探索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現代化教學手段要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與之相配合,否則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作用,教師的“教”最終要通過學生的認識活動來實現,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信息技術教學切忌不顧學生的反應而“滿堂灌”,因為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滿堂灌”提供了條件。
信息技術教學中師生雙向交流十分重要。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埋頭苦講,要察言觀色,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可適時地提問質疑,可以組織課堂討論,還可以讓學生上臺操作演示,讓他們也能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信息技術教學要盡可能利用不同途徑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把學生從書本的苦役中解脫出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要能時時想到學生,并結合課程的特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就能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
3.3 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補充,揚長避短
雖然信息技術與眾多其它教學方法相比,有著獨特的優點,但是對于總的學習目標和全體學生來說,不存在一種普遍優于其它手段的教學方法。最優教學方法的選擇往往是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學生的特點而定的。提倡信息技術教學,決不是要否定其它教學方法,而是應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可以輔之以傳統手段。操作性比較強,或需要展示大量圖表,或要展示實驗過程的課程,使用多媒體教學十分有利,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時,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形體語言對學生的感染作用。
3.4 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削弱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學中,教師應以富有人格魅力和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樣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對學生心理產生正面效應,這是任何形式的電子媒體所不能替代的。
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但不能削弱,而且還應進一步加強,否則會出現“學生看了很多、聽了很多,卻不知要學什么”的事與愿違的現象。即使到了利用信息技術能夠進行自動化教學的時候,教師的作用也絲毫不能減弱,教師要用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創新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深層次問題。
4 結語
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誠然,信息技術教育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與完善。應逐步健全信息技術教育機制,加大投入,解決信息技術教育現存問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促進教育最優化。
參考文獻:
[1]什么是信息技術教育[DB/OL].http:///xhlp584211/blog/p_45/,2007.
[2]李春民,章承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報,2006(2).
[3]程艷林,龐燕,詹健.網絡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對策探討[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6).
[4]丁愛萍.多媒體教學利弊談[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