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挈領的意思范文

時間:2023-03-21 01:0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提綱挈領的意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提綱挈領的意思

篇1

解釋:賅,完備。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

2、要言不煩。

解釋:形容文章簡明扼要。

3、不蔓不支。

解釋:蔓,藤蔓,引伸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4、提綱挈領

解釋:綱,魚網的總繩。挈:提起。抓住網的總繩,提住衣的領子。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

5、簡單明了。

篇2

學生也普遍反映英文書面表達難,到底難在哪里?為此筆者采用往屆高考書面表達原題對所代95屆兩個高中班學生進行測試調查,評分標準、時間限制和高考類同。結合統計分析結果及學生評講后的整體感受和部分外語程度中上的學生進行了個別面對面的交談討論,發現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主要困難有:

1、漢語謂語無字形變化,而英語謂語變化多、時態、語態、語氣的語法概念和英語動詞變化之間的關系,寫作應用起來不明確不熟練,加之英漢在動詞意義上有差別,用英語寫作時就很容易出錯。顯然這是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在謂語、動詞學習應用中出現的負遷移。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強英語謂語動詞變化的訓練以矯枉過正。

2、英語的句子結構以動詞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學生在寫作時感到缺乏表達思想的語感。經常有漢英翻譯詞對字硬譯的現象,加之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思維方面語言表達有相當的差異,也造成英語書面表達的一定困難。要培養學生英語表達的語感必須加強平時口頭和筆頭整句表達習慣的建立和聽力理解。

3、從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學生已相對成熟,而他們所能用的英語語言在英語的書面表達上就是想說的話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語言形式卻詞不達意,錯誤百出,為此要盡可能使學生接觸大量和他們生理發展相適應的英語語言材料,以便于他們吸收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

4、書面表達單詞拼寫錯誤占了一定的比例,說明學生英語詞匯的記憶準確熟練程度不夠。有的學生反映說有的單詞很熟練,不知怎么回事書面表達時就寫錯了,看來從記憶單詞到筆頭運用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吸收理解記憶反復運用的慢功夫。

以上學生英語書面表達中的錯誤和困難,提示了解決這一難題的可能途徑和方向。

一、滴水穿石

高中英語課堂以課文教學為主,結合課文教學抓住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難點和關鍵――謂語動詞語義比較語法形式變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寫作的基本訓練,是培養學生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體做法是:①課文的詞匯教學,不局限于照本宣章,而是結合英語的構詞,同義反義比較,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詞義的區別,加強學生對英語詞形變化的理解,擴充他們的詞匯量,鼓勵他們口筆頭造句,借此培養學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②課文教學的過程讀、寫、聽、說交替。一般聽說在先,讀寫在后。針對寫作訓練的聽、說、讀、寫要注意材料內容的語言形式和課文內容的語言形式要有適當的變化和整體的系統性,以課文內容的提問為例,教師提問用的詞語結構和課文內容相關,但和課文語言所用詞語要有適當的差異,使學生稍加思考能夠理解,為學生同樣意思多種英語近似表達形式添磚加瓦,積累材料,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語語句表達方法。③指導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長句短寫,短句詳寫的口筆頭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英語中常用動詞句子的結構變化,單句和復句的異同關鍵所在。

二、蓄勢待發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生動說明了書面表達和廣泛閱讀的關系。世界著名的外語教學理論家美國人StephenKrashen在其1993年出版的教學理論力作《PowerofReading―Insingtfomtheresearch》中指出外語學習過程中①外語書讀的多的人,其讀寫能力比讀書量少的人強。②第二語言的閱讀量和語言的習得之間有肯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正確指導學生閱讀是解決詞匯問題和迅速提高第二語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讀書和寫作就好比輸入和輸出,沒有足夠的輸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輸出的。

三、提綱挈領

英語書面表達的綜合訓練要提綱挈領是相對省時有效的方法。尤其高三畢業班時間緊,復習量大,更是如此。這里的“綱”指的是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說明要求學生掌握的重要語法概念和書面表達各種不同文體及要求。這里的“領”是說書面表達訓練過程要先口頭訓練,后筆頭訓練,貫穿始終。

篇3

選修課程里小說八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分別從不同側面指導學生初步解讀外國小說。本著長文短教,深文淺教的原則,以《素芭》為例,談談教學的一點收獲,以期大方之家指正。

《素芭》是印度著名文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泰戈爾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共分六個部分。對如此長的作品以什么為切入點才能長文短教?怎樣整理、裁剪、引導?著名演員潘長江說:“濃縮的都是精華。”找出精華部分才能提綱挈領。 這篇小說描寫的是印度一位啞巴姑娘素芭凄慘的命運。找到一條核心線索才能牽動全部作品。反復誦讀后出現對于這位不會說話的姑娘,作者把更多的筆黑傾注到她的那雙大眼睛的描寫上。因此,核心線索就是大眼睛。透過素芭的大眼睛去探尋她的內心世界,感受她凄美的心靈。

文章篇幅長,必須讓學生充分預習,反復誦讀全文。為了使閱讀目標明確,更有時效,于是給出一份表格,讓學生把六部分內容以素芭為中心,討論整理出故事情節。同時,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泰戈爾的生平及創作。課前確定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學生能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運用多媒體深入學習這篇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多媒體課首先出現的是一位姑娘的眼睛的特寫,而且是眼角不斷流淚的動態畫面,然后引出標題,先發制人將學生引入憂傷的氛圍:泰戈爾《飛鳥集》的中英文朗誦將學生引入詩意化語言的意境,那么優美的詩化語言,講述的是一個怎樣憂傷的故事呢?根據提供的表格,學生能有條理地復述出故事,并且做到重點突出,師生合作共同整理出故事情節的表格。接著導引出教學主體部分:在這樣一個美麗如畫的世外桃源,素芭是一位怎樣的姑娘?為了指向性更明確更具體,繼續導引:魯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用權威理論導引學生真奔中心的途徑:透過眼睛探索素芭的心靈世界。按課文順序學生積極尋找,爭先恐后朗讀有關眼睛描寫的詩意語言,感受語言之美并與素芭的心靈交流,品讀素芭的內心情感。筆者對學生的品讀情不自禁感慨總結:素芭,一個美麗聰慧的姑娘,一雙清澈明凈、會說話的眼睛,卻因為自身的缺陷,這雙大眼睛里只有孤獨和眼淚。多媒體上定格的是不斷流淚的美麗大眼睛,更加強了憂傷的氛圍。

繼續深入素芭的心靈,筆者進一步引導:這是素芭眼中的世界,那外界眼中的素芭又是怎樣的呢?因為有前面故事情節表格內容的提示,學生能據此內容找出外界對待素芭的態度,也自發地品味素芭的內心,總結出:自然里的素芭是快樂的,動物身旁的素芭是溫暖的,但村人眼中的素芭是冷漠的,唯一的玩伴也是村里惟一游手好閑的少年帕勒達,帕對素芭是漠不關心的,即使是父母對待素芭也是少有親情而更多的是欺騙和交易,決定素芭命運的“考官”最終也“聽不到她永恒沉默的心靈里那無法言說的哭泣”而拋棄了她。大自然動物比人類更能讀懂素芭的語言,它們能給予素芭溫暖而人類乃至親人帶給她的卻是無盡的鄙視與無情的冷漠,這種強烈的對比,強烈的反差深深植入學生心中,學生發自肺腑感慨:素芭的心里都是孤獨和痛。而多媒體呈現的不斷流淚的大眼睛的畫面緊緊揪住了學生的心,他們痛素芭所痛,傷素芭所傷,已完全沉浸在凄美憂傷的氛圍里。

篇4

在歷年的英語高考中,很多學生書面表達得分率總是偏低。學生也普遍反映英文書面表達難。通過調查研究,我發現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主要困難有:(1)漢語謂語無字形變化,而英語謂語變化多、時態、語態、語氣的語法概念和英語動詞變化之間的關系,寫作應用起來不明確、不熟練,加之英漢在動詞意義上有差別,用英語寫作時就很容易出錯;(2)英語的句子結構以動詞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學生在寫作時感到缺乏表達思想的語感,經常有漢英翻譯詞對字硬譯的現象,加之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思維方面語言表達有相當的差異,也造成英語書面表達的一定困難;(3)從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學生已相對成熟,而他們所能用的英語語言在英語的書面表達上就是想說的話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語言形式卻詞不達意,錯誤百出;(4)書面表達單詞拼寫錯誤占了一定的比例,說明學生英語詞匯的記憶準確熟練程度不夠。有的學生反映說有的單詞很熟練,不知怎么回事書面表達時就寫錯了。

以上學生英語書面表達中的錯誤和困難,提示了解決這一難題的可能途徑和方向。

1. 循序漸進 英語書面的表達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必須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一點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最后解決英語書面表達的難題。

高中英語課堂以課文教學為主,結合課文教學抓住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難點和關鍵——謂語動詞語義比較語法形式變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寫作的基本訓練,是培養學生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體做法是:①課文的詞匯教學,不局限于照本宣章,而是結合英語的構詞,同義反義比較,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詞義的區別,加強學生對英語詞形變化的理解,擴充他們的詞匯量,鼓勵他們口筆頭造句,借此培養學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②課文教學的過程讀、寫、聽、說交替。一般聽說在先,讀寫在后。針對寫作訓練的聽、說、讀、寫要注意材料內容的語言形式和課文內容的語言形式要有適當的變化和整體的系統性,以課文內容的提問為例,教師提問用的詞語結構和課文內容相關,但和課文語言所用詞語要有適當的差異,使學生稍加思考能夠理解,為學生同樣意思多種英語近似表達形式添磚加瓦,積累材料,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語語句表達方法。③指導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長句短寫,短句詳寫的口筆頭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英語中常用動詞句子的結構變化,單句和復句的異同關鍵所在。④有時結合課文,有時另外補充材料,采用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改寫、縮寫或連詞完成短文或填詞完成短文。

然而,英語課文教學中所進行的以上寫作訓練指導并不解決英語書面表達的全部,這一過程主要抓住英語動詞和單復句的變化,少而精地進行英語書面表達的基礎訓練,為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書面表達能力還需要廣泛的多而雜的英文閱讀。

2. 蓄勢待發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生動說明了書面表達和廣泛閱讀的關系。研究表明,正確指導學生閱讀是解決詞匯問題和迅速提高第二語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讀書和寫作就好比輸入和輸出,沒有足夠的輸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輸出的。

高中學生英語詞匯量有限,各科作業負擔沉重,英語閱讀必須考慮內容、難易適當,時間上盡可能不給他們加重額外負擔。閱讀材料要盡量內容廣泛,語言生動,體裁多樣,文章長短適宜。時間安排平時利用早自習限時完成,以每分鐘50到100個單詞計算閱讀量,高三年級每周用兩節課的時間專門用于學生自己自由閱讀英文雜志和報刊,老師個別指導解答問題,一般經過兩學期到三學期的堅持閱讀,學生們就會感到英語常用詞的基本詞義和情景有很大提高。動詞的結構和變換也比較熟悉和習慣了,實際上學生已在不知不覺充滿樂趣地完成了英語詞匯的鞏固強化這個艱巨任務,為用英語進行書面表達積累了必需的詞語、句式和背景方面的材料。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時是否積極主動,滿懷熱情,對于語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影響極大,若是抱著完成老師作業的態度讀書,就可能出現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前面看過,后面忘光的現象。因此,僅僅為學生選擇適宜有趣的讀物和安排一定的時間還不夠,教師要想法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激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外語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外語的自信心,形成良好正確閱讀外文材料的習慣,基本的做法是經常讓學生個別地在自己的同學面前理解,成功地完成有適當難度的英語閱讀問題,老師及時給以鼓勵。

篇5

嗯,這什么詞兒啊?

好奇之下一問才知,“搞日”一詞原來是個典故,在北京編輯界頗為流行。可能近來穿越流行,倉頡經常在北京的大街上游蕩,三天兩頭創造出“BT”、“雷”之類新詞,讓詞典追著改都來不及。大環境如此,作為文化人的一員,編輯們自然也不甘人后,這“搞日”一詞,竟然是報紙上出了錯字的意思。

這個詞興起來沒多久。原來,某大報前些天發了篇歷史評論,編輯一個疏忽,竟把“抗日”排成了“搞日”,一直到報紙上市了才發現。老總看見“搞日救亡運動”,抱著腦袋在屋里轉圈,心說,我們當年確實抗過他們一回,可是我們并沒搞他們啊!

這簡直……

結果當班的編輯扣了50塊錢,“搞日”的典故,也就在圈里傳開了,誰的版面出了錯字,就是誰今天“搞日”了一回。

若不知內里究竟,看了這個詞,真是不知從何說起啊。

實際上,據老編輯講,排錯字這種事兒在所難免,“搞日”這類錯誤也不勝枚舉。而且仿佛冥冥之中自有神靈,一旦出錯,常常錯得十分可怕。

根據大家說法,中國的報刊編輯制度一向是嚴格的,各級領導對此也十分重視,比如總理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人民日報》的清樣,性情溫厚的據說確實抓出過不少問題來,并不是擺擺樣子的。

但是,也有人比較寬容。

比如。他是舊文人出身,雖然做了北京市副市長,依然保留著一點兒喜愛瀟灑自如的風格。這怎么形容呢?諸葛亮算是舊文人的偶像了,人家怎么說諸葛亮的?“讀書不求甚解”,“觀其大略”。

這種注重大的走向,忽略細節的性格,可算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特色。它有提綱挈領、主次分明的好處,也有不夠細致,輕視數字的壞處,難以用好壞形容,只能說是一種特點吧。

就有點兒這種風格。

所以,在手下,偶爾報紙上出個錯字什么的,也未必會受到嚴格批評。這對于畏懼文字獄的朋友們來說,實在是件難得的好事。

不過,據說溫文爾雅的也曾經有一次對校對出錯發過火,這事情雖然怪異,卻沒法怪吳先生。

那是北京一家大報,一天刊登新聞,里面寫到――“北京市副市長吳哈”如何如何。

這報紙給看見,感到十分新鮮,北京市副市長是我啊,什么時候冒出個本家兄弟吳哈來?

于是一個電話打到報社。檢查結果,原來是排字錯誤,加上校對不認真,讓錯字蒙混過關。報社趕緊向市長道歉,深表遺憾,請組織批評。

發火了?

那就不是了。很客氣,不就是弄錯了個名字嗎?他沒怎么當回事兒。

不過的秘書和報社聯系,還是認為報社應該做個更正說明。

報社這邊趕緊應承。

第二天,拿過報紙一看,上面有更正消息呢。哦,報社行動夠快的啊。

吳先生拿起來細看,只見上邊寫著――“本報昨日x××一文中‘北京市副市長吳哈’應改為‘北京市副市長吳哈哈’,特此更正……”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17-01

1. 緊扣詩眼,提綱挈領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它是一首詩的主旨所在,屬畫龍點睛之筆。只要抓住了詩眼,鑒賞古詩時就能提綱挈領,準確理解詩義。一首詩因詩眼使人更覺靈動與透徹,透過詩眼可以洞悉詩人的內心,可以把握詩歌的精髓。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綠”字,經過詩人多次的捻須苦思,改動十多次,終究凝聚成全詩的“眼睛”,這一個“綠”字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萬物復蘇,千里江岸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又在這無限生機中隱約表達出詩人奉詔回京的別樣滋味。“綠”成了詩人內心情感的外顯,凸顯了該詩的神韻,使這首詩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

2. 創設情境,讓學生看一看。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走進課堂,作為教師,要借助這些媒體向學生傳遞教育內容,可以使聲、形、色融為一體,為課堂教學創造立體化環境,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寬信息傳遞的渠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古詩教學中,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學生理解詩文內容、再現詩文畫面、感受詩的意境、感悟詩情,都有著莫大的幫助,從而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之意境。如在教學《登鸛雀樓》時,文未出,聲畫先行,學生眼前展現的是一幅詩人站在黃河邊觀賞山川美景的中國水墨畫,耳邊回響的是古琴演奏的中國古典名曲《漁樵問答》。此時,學生仿佛就置身于詩人當時的情景之中,他們迫切地想知道當時詩人在想些什么,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為接著的學詩明理打好基礎。

3. 編成故事,讓學生說一說。

由于古詩的語言要求凝練,它就不能像散文那樣細細地表述,古詩中會有跳脫的空白。因為這一點,也就給古詩以無限的張力,給讀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間。想象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我們應該利用詩歌的優越條件來達到訓練的目的。如《早發白帝城》一詩,詩人是如何" 還" 的?DD三峽旖旎風光使詩人陶醉其中?豪飲斗酒,詩興大發,賦詩百篇?"人逢喜事精神爽",與艄公對話?如此等等空白,都可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馳騁上古詩文本所開墾的原野,把想象的結果編成故事說一說,充分體會詩人李白的喜悅之情。

4. 體會思想情感

體會古詩感情,是真正讀懂古詩的標志。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離不開當時當地的情況。由于時代的變遷,體會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難。如《春望》,其表達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形式與今就很不相同。小學生年紀小,體會感情尤為困難。怎樣引導學生克服體會古詩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礙呢?(1)適當介紹詩人寫作的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當地的情況。如教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南宋陸游的《示兒》、清人龔自珍的《雜詩》,就應該介紹詩作的時代背景,那么,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就減少了難度。(2)以情激情,促進學生情感遷移,使學生和詩人情感產生共鳴,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啟發學生聯系自己和親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親人分處異地時,將如何思親,遇到過年過節一人獨處,心里又會有什么滋味,再體會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就不難了。(3)披文入情,從詩的內容探求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作蘊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詩作內容――李廣夜里誤石為虎,射石沒矢的情節,進行分析,體會詩人對李廣將軍勇武的贊嘆之情。(4)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品味。要教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詩作內容,在頭腦中畫畫,反復吟味,體會思想感情。

5. 拓展延伸,鞏固學習效果

篇7

關鍵詞:閱讀 詞匯 理解 積累

對學生而言,聽說讀寫是中學生英語學習必須掌握的四項技能。在當前英語考試模式下,讀和聽的能力得到重視,卻忽視了說和寫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寫作。但是從近幾年高考情況來看,書面表達已成為考查學生寫作能力的固定題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寫作訓練。下面我就學生在書面表達中存在的一些困難,談幾點可能的途徑和方向。

一、滴水穿石,在日常學習中滲透書面表達的目標。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語書面的表達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周兩月之功,必須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一點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才有可能解決英語書面表達的難題。中學生詞匯量較小,語法知識掌握就很少,讓他們一下子寫出整篇完整文章有一定難度。因而,對英語寫作訓練應從基礎抓起,從詞匯,詞組到句子,再到篇章的逐步訓練。

高中英語課堂以課文教學為主,結合課文教學抓住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難點和關鍵―謂語動詞語義比較、語法形式變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寫作基本訓練,是培養學生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體做法是:1.課文的詞匯教學,不局限于照本宣科,而是結合英語的構詞,同義反義比較,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詞義的區別,加強學生對英語詞形變化的理解,擴充他們的詞匯量,鼓勵他們口筆頭造句,借此培養學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例如:高中必修五第一單元中出現reject一詞,含義是“拒絕”。它的同義詞為refuse和 decline,但它們又有區別:reject只可接名詞作賓語,主語只能是人。它表示拒絕不適當、不滿足、或厭惡的東西,如贈物、求婚、正義、忠告、計劃、建議等或扔掉認為無價值的東西;refuse可接名詞或代詞作賓語,主語可指人或物。它一般指拒絕要求申請、請愿、引誘、忠告、幫助等;decline指委婉地拒絕,如辭謝、申請、提案、要求、爭論等。

Eg:

(1).The horse refused the brook.

馬不肯跳過小溪。

(2).The farmers rejected fruit that was overripe.

農民們扔掉了過熟的水果。

(3)I invited her to join us, but she declined.我邀請他加入我們的行列,但是她婉言謝絕了。

2.課文教學過程的讀、寫、聽、說交替。一般聽說在先,讀寫在后。針對寫作訓練的聽、說、讀、寫要注意材料內容的語言形式和課文內容的語言形式要有適當的變化和整體的系統性,以課文內容的提問為例,教師提問用的詞語結構和課文內容相關,但和課文語言所用詞語要有適當的差異,使學生稍加思考能夠理解,為學生同樣意思多種英語近似表達形式添磚加瓦,積累材料,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語語句表達方法。例如:要求學生用不同句型表達同一句意“我買這本詞典花了十塊錢”――

I spent ten yuan on the dictionary.

I spent ten yuan in buying the dictionary.

I paid ten yuan for the dictionary.

I bought the dictionary for ten yuan.

The dictionary cost me ten yuan.

3.指導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長句短寫,短句詳寫的口筆頭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英語中常用動詞句子的結構變化,單句和復句的異同關鍵所在。使用頻率高,結構變化較多的英語常用動詞如Consider、think、believe之類的動詞要經常反復采用不同形式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常用動詞句子結構和詞義區別,逐步樹立用英語造句達意的信心和習慣。

4.在復習課文階段,有時結合課文,有時另外補充材料,采用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改寫、縮寫或連詞完成短文或填詞完成短文。這一過程主要抓住英語動詞和單復句的變化,少而精地進行英語書面表達的基礎訓練,并不解決英語書面表達的全部,為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書面表達能力還需要廣泛的多而雜的英文閱讀。

二、蓄勢待發,通過課外閱讀來促進寫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生動說明了書面表達和廣泛閱讀的關系。美國一位著名外語教學理論家曾指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1.讀外語書多的人,其寫作能力比讀書量小的人強;2.第二語言的閱讀量和語言的習得有肯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正確指導學生閱讀是解決詞匯問題和迅速提高第二語言能力的有效必由之路。閱讀好比輸入,寫作好比輸出,沒有足夠的輸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輸出的。

高中學生英語詞匯量有限,各科作業負擔沉重,英語閱讀必須考慮內容、難易適當,時間上盡可能不給他們加重額外負擔。僅僅為學生選擇適宜有趣的讀物和安排一定的時間還不夠,教師要想法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激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外語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外語的自信心,形成良好正確閱讀外文材料的習慣。筆者認為,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但要“授之以魚”,而且要“授之以漁”。使他們能達到“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的境界,帶領學生徜徉書海,體會閱讀的情趣,體驗閱讀所帶來的成功的激情。

三、提綱挈領,分類寫作,目的明確。

英語書面表達的綜合訓練要提綱挈領是相對省時有效的方法。尤其高三畢業班時間緊,復習量大,更是如此。這里的“綱”指的是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說明要求學生掌握的重要語法概念和書面表達各種不同文體及要求。這里的“領”是說書面表達訓練過程要先口頭訓練,后筆頭訓練,貫穿始終。

篇8

近幾年來,江西省中考聽力的分值是25分,占全套試卷分值的20%。但從聽力測試的結果來看,得分率明顯偏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聽力考試的成績呢?

一、題型特點

2011年江西省中考英語聽力題由A、B、C三部分組成。A部分為簡短對話理解,對話一般在男女兩個角色之間展開。這部分的題目主要是考查地點、天氣、內容、對話雙方的關系、交通方式、事件的原因、時間等內容;B部分為篇章對話理解,主要考查學生對所聽材料細節的理解。聽力材料內容涉及愛好、問路、飲食、運動、娛樂等方面;C部分是聽一段短文,然后根據短文內容,用適當的詞或詞語完成表格中的5個填空。

二、聽力訓練的誤區

1.聽不懂,反復聽

如果某個語言材料聽了幾遍還聽不懂,就說明該材料對同學來說太難了,或學生不了解聽力材料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應該降低標準,選擇較容易的材料來進行聽力訓練。同時,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多了解一些語言背景知識。

2.先看錄音原文,再聽錄音

因為聽力訓練是考查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而不是閱讀能力。一般情況下,學生不要閱讀錄音原文;其次,聽力材料比閱讀材料容易,聽錄音前讀錄音原文會大大降低聽力訓練的效果。

3.邊讀邊聽

這種做法不利于聽力技能的提高。因為,學生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閱讀上了,從而影響了聽力的效果。

4.聽不懂的部分不放棄

有的同學認為只有聽懂了每個單詞才叫聽懂材料,于是總是和聽不懂的內容較勁,導致許多其他重要的信息被忽視了,從而影響了對語言材料的整體理解。

三、應試策略

聽力理解是一種由多項能力共同參與的復雜活動,它包括辨音能力,確定背景、預測信息范圍的能力,認定各信息之間邏輯關系的能力,以及同時存貯和加工多條信息的能力等交織而成的綜合能力。決定聽力能力高低的關鍵在于能否盡快理解聽力材料的內在聯系,抓住重點。因此,在聽力測試中,我們應注意聽前、聽中和聽后這三個階段的應試策略。

1.聽前

(1)穩定情緒,集中精力

聽力能力的考查也是對考生心理素質的檢測。過于緊張、焦急的情緒容易使學生產生恐懼的心理,不利于他們在考試中的發揮,聽力反應的速度、把握信息的準確度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在聽之前,學生首先要穩定情緒、集中精神,做一些放松活動。如數數、深呼吸、閉目片刻、整理試卷等,以便輕松、愉快、主動地進入答題狀態。

(2)預讀題目,預測內容

利用試卷分發后到正式播放試聽材料之間的時間,及時、迅速地預讀題目,根據題干中的語言信息,預測對話或短文的語境、大意、人物身份等可能涉及到的內容,從重復詞語入手,預測聽的內容。這樣,聽錄音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側重,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2.聽中

(1)捕捉信息,速記要點

聽錄音材料時,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體內容的理解上,重在聽懂每句話的意思和內涵,特別要傾聽與所設置的問題相關的信息,把重點放在聽關鍵詞上,一邊聽一邊把要點以及關鍵詞記下來。前面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可暫時放一放,集中精力抓住后面的信息。聽短文獨白時,注意文章的首句和首段,因為首句和首段常常是對短文內容的概括,如主要內容、作者的觀點、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事由等。

聽錄音時,記錄是十分必要的。要迅速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時間(when,what time)、地點(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soon、how often、 how much)、數字(how many、how much)、選擇(which)等信息。注意筆記要提綱挈領,從而幫助自己推測問題和答題。

(2)抓住問題,整合信息

問題是解答考題的關鍵所在。抓住問題,把捕捉到的有關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對自己有把握的試題快速作答;對無把握的試題也要在所聽信息的基礎上排除錯誤選項,果斷處理。一定要克服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毛病,使整個答題過程更加順暢。

3.聽后

聽錄音時,既要不斷輸入、理解、存貯信息,又要不中斷聽的過程;既要集中精力聽,又要用心記,緊扣話題,把握說話者的思路,捕捉信號詞,連貫記憶主要信息。

篇9

【關鍵詞】課內“授漁” 課外“得魚”

一、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雙基”依然是語文學科的重要任務,因此,中考對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比較重視,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學生對常見的字容易寫錯,經常出現的詞不理解含義,這在平時的考試與作文中就表現明顯,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就應該在這方面“夯實”基礎,做好“功課”。

二、語言運用能力

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修辭。在中考試題中,常見的修辭有這樣幾類:排比、比喻、反復、擬人、對比等。對此,要讓學生明確每種修辭的基本概念,進而知道運用它能夠在表情達意上所起到的具體作用就可以了,因為,修辭的基本功能在句子中是雷同的,只要針對具體的文章內容做靈活說明與處理就行。這樣,做起題目來就會成竹在胸了。

比喻: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某方面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需要注意的是,本體與喻體必須有相似點,比喻要貼切。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如《七根火柴》中“紅紅的火柴頭簇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反復:其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需要強調的感情,升華文章的主題。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擬人:就是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如季羨林的《清塘荷韻》中“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中的淤泥里走動”。就賦予了荷花以人的生命動感。

對比: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作比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表現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與見解。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對比:“在遙遠的過去,那里卻是牛馬成群、綠樹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現在的羅布泊,“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今昔對比可謂涇渭分明啊。

2、仿寫。可能是受高考的影響,仿寫題近年來不斷出現在中考試卷上,并且所占的分值不少。由于是“新”的題型,特別是它的寫作有別于造句、擴寫等題目,如果對相關知識與方法不不甚了了,就無法應對。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課文里也是大量存在可資借鑒的實例的。

3、表現手法。以下幾種常常出現:

象征:象征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征對象的特點。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就以白楊樹象征“戰士”。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來寄托情思的一種表現手法。寫作者寄情于物,將紛繁復雜的人生感悟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予以體現,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正所謂“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如季羨林的《清塘荷韻》,通過記述荷花艱辛的生命歷程,表達出對生命頑強、堅韌不屈的歌頌與禮贊。

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的人物、事件、時間預先作出暗示,在后面作出呼應,使故事情節的發展合情合理,讓讀者感到巧妙有趣。如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就是這樣。

三、提取文中有效信息與思辨能力

包括概括段意、文意,判斷、選擇與寫話等。這是有一定難度與區分度的檢測題。

概括段意。要抓住段中的中心句,包括提綱挈領句、承上啟下句、總結上文句等。一般來說,概括段意的方法大致有這樣幾種:直接摘取段中原話――多數出現在該段第一句或末尾一句,少數在段落中間;有的是需要將整段意思用自己的話進行重新“濃縮”與“整合”;有的可以將段中的話與自己的語言相結合。

概括文意。這是對全文主旨意思的概括,要求必須進行整體閱讀、感知。所謂整體閱讀,是通過閱讀,能從文章的整體上把握語料。概括文意的方法很多,可以通過分析文章題目(有的題目就是中心所在)、小標題與開頭、結尾;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分別概括每段的大意,再進行歸納與整合等。同時,對不同文體還有所區別。

篇10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讀了課文,你覺得全文是圍繞課文的哪一句話來寫的?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1:我覺得是文章第二小節的第1句“趙州橋非常雄偉”。

生2:我覺得是文章第三小節的第1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師:請說說理由。

生1:文章第二小節的第1句寫到“趙州橋非常雄偉”,而下面的文章就是在寫橋的雄偉,所以說這一句可以概括全文的內容,就是中心句。

生2:不對,這篇課文除了寫橋的雄偉,還寫了橋的美觀,有兩方面,而美觀這一方面是“趙州橋非常雄偉”沒有提到的。

生3:我同意生1的意見,課文寫趙州橋的美觀事實上也在寫橋的雄偉。

……

師:大家討論得很熱烈,這很好。究竟哪一句是中心句呢?我們先好好地讀一讀課文,在深入理解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意思后,再來思考回答這個問題吧。接下來,我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2-3兩個小節,想一想,趙州橋是怎樣的?

(學生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

師:同學們,讀了課文,你覺得趙州橋是怎樣的呢?

生1:我從橋的長和寬中感覺到了橋的雄偉。

生2:從這么長的橋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感覺到了橋的雄偉。

生3:我從既……又……感受到這種設計使橋更為堅固。

生4:我從有的……有的……還有的……所有……知道了橋的美觀。

師:同學們,橋這么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讓我們用我們的朗讀把它表達出來,好嗎?

(接著學生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

師:同學們,你覺得趙州橋是一座怎樣的橋呢?

生:是一座雄偉的橋。

生:是一座堅固的橋。

生:是一座美觀的橋。

板書:堅固美觀

師:現在請你們速讀課文,想一想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齊聲):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師:是的,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前半句是對上一小節趙州橋堅固的總結,后半句就要寫趙州橋的美觀了,如何美觀呢?就是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有的……還有……所有……”其實這句話不僅是這段的中心句,而且還是上段和這段之間的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課文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使文章眉目顯得更加清楚。以后如果我們尋找文章的中心句就應該特別注意這種過渡式的語句。

教學評析

一、舍賓突主提綱挈領

中心句最能體現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就是文章的靈魂。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抓住中心句進行教學,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理解課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挖掘課文中的中心句來組織課堂教學。小學語文第五冊《趙州橋》這篇說明性的文章,如果按照一般的上法,自上而下一節一節地感知課文的話,就缺乏整體感,上出來的課零碎、瑣屑。該教師大膽地采用了找出中心句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通讀課文,尋找可以概括全文主要內容的中心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不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的脈絡、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而且在研讀中讓學生感悟到字里行間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二、避實就虛欲擒故縱

當老師拋出問題后,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并且一時之間討論變成了爭論,學生各執一詞,也說服不了誰。其實課文2.3這兩小節各自抓住了趙州橋的特點,共同圍繞著一個中心來寫,而全文的中心句應該是第2句,既寫了趙州橋的雄偉,又寫趙州橋的美觀。由于是三年級上學年學生,他們剛接觸到段的教學,有些學生思維還沒有拓展,閱讀能力也不是很強,一時理解不了課文內容,因此不通過深入研讀和體會,有一部分學生是無法領悟到的。在此情形下,老師沒有讓學生繼續與這個問題正面交鋒,而是很巧妙地把“哪一句才是文章的中心句”這個問題暫時放置一邊,轉而要求學生研讀課文,讓他們深入理解課文,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再讓他們說一說哪一句才是中心句。不但圓滿地解決了問題,而且讓學生讀出了語文的真味。

三、水到渠成畫龍點睛

由于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已經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因此當老師再次提出“中心句是哪一句”的問題時,他們幾乎是不假思索便答出了“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是這篇文章的中心句。而在此基礎上教師趁勢不但做了小結,而且作了點撥,真可謂畫龍點睛,不但把這堂課點活了,而且把學生的思維也點活了。

綜觀《趙州橋》的這個教學片段,以尋找中心句為上課的切入口、執教的主線索,不但在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整體理解的基礎上,確保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而且在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的反復閱讀中,培養了學生自我感知語言的能力,真可謂“實效凸顯,貴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