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是什么范文
時間:2023-03-21 05:5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提綱是什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畢業論文大綱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2、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 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注明來源和出處。(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范本: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子商務獲得了巨大發展,同時,零售業作為直接與消費者交易的行業有連鎖發展的趨勢,而且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要。連鎖企業經營的優勢不在于數量的多少,而是企業本身是否實現了低成本的物流配送、管理體系是否完善。電子商務的應用對于提高連鎖零售企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當前應用電子商務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改進實施策略,使電子商務在我國連鎖零售企業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文闡述了研究背景和現狀;論述了電子商務在國外連鎖零售企業應用的重要性;通過分析電子商務在國外連鎖零售企業中的應用,論述了我國電子商務在連鎖零售企業應用中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并且建立了電子商務應用效果評價模型,最后列舉了連鎖零售企業電子商務實例,并進行定量分析。
關鍵詞:連鎖零售企業 電子商務 物流配送 效果評價模型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現狀
第二章 連鎖零售企業電子商務概述及應用現狀
2.1 電子商務及連鎖零售簡介
2.2 電子商務與連鎖零售企業的關系
2.2.1 傳統零售業與電子商務的關系
篇2
一、課標:學習課標是語文自學提綱導學的序幕,它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它是還學生“課程目標知情權和參與權”的重要標志。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一是辨析文體,為學什么做準備;二是學習基礎類、文體類和主題類課程目標解讀,為學什么怎么學提供第一手材料;三是查閱交流本課作者和背景資料,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材料基礎。以上三項任務是“課程目標”要素的基本內容,它是前提,又是學習的準備。因此第一環節(課標)是讓學生在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做好三件事。辨析文體、學習基礎類和說明文的課程目標解讀、查閱交流本課作者和背景資料。
二、尋找:按照語文自學提綱導學的思路,尋找的主要任務是依據課程目標解讀的“三類型三層次”的細化內容,尋找基礎類學習內容,尋找文體類初級層次學習內容,尋找文體類中高級層次目標和主題類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尋找能力。這是對學生先學什么,怎么學的最低的學習要求,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內容要求。因此第二環節(尋找)是讓學生通讀課文后按照以下三個板塊進行學習。第一板塊:尋找基礎類學習內容包括:重點字詞大集中、語法、修辭、標點巧運用。第二板塊:尋找文體類初級層次學習內容包括:課文題目解說、本課的說明對象、本課說明事物的特征、本質和本課的說明順序和結構。第三板塊:尋找文體類中高級層次目標和主題類學習目標。包括文體類中高級層次學習目標、主題類學習目標。
三、發現:按照語文自學提綱導學的思路。“發現”的主要任務是在“尋找”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發現基礎類學習內容,發現文體類中級層次學習內容,發現主題類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和質疑能力。這是對學什么,怎么學在“尋找”要求上的進一步延伸,也是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要求。因此第三環節(發現)是讓學生通讀課文后按照以下三個板塊進行學習。第一板塊:發現基礎類學習內容。包括本課的字、詞語應如何解釋,在課文中意義和作用是什么;本課中的句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課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本課中標點符號的運用,在課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某某詞語是本課的關鍵詞語之一,它在課文中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修改時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第二板塊:發現文體中級層次學習內容。包括本課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本課在說明語言上的特點,它的好處(作用)是什么;說明文在語言運用方面常遇到的問題是什么。第三板塊:發現主題層次學習內容。包括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本課的主要內容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我從中想到了什么。
四、概括:按照語文自學提綱導學的思路,概括的主要內容是在“課標――尋找――發現”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概括詞句等學習內容,概括自然段和各部分學習內容,概括主題和寫作特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長話短說的本領,鍛煉學生對全文或段落的概括能力。這也是對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培養學生把文本內容由“厚”變“薄”的能力。因此第四環節(概括)是讓學生通讀課文后按照以下三個板塊進行學習。第一板塊:概括句詞等學習內容。包括這個詞、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什么;這個關鍵詞語,它的含義是什么,表達了什么;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什么;這個優美、精辟(重點)的句段,它告訴我們什么,表達了什么。第二板塊:概括自然段和各部分的學習內容。包括本課共多少自然段,各自然段段意;本課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寫的是什么。第三板塊:概括主題和寫作特色。包括本文的主題;本課寫作上的突出特色。
五、檢測:按照語文自學提綱導學的思路,拓展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習課程目標――尋找――發現――概括的基礎上,運用檢測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知識積累、文體、主題、感悟、寫作等內容進行檢測,通過對檢測的學習,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學會自我檢測,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因此第五環節(檢測)是讓學生通讀課文后按照以下三個板塊進行學習。第一板塊是知識積累與運用檢測;第二板塊是文體、主題內容檢測;第三板塊是感悟、學寫。
篇3
【關鍵詞】自學能力 階梯式引導
“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就是學生的“學”,即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想讓學生學得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尤為重要。但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同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也要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下面筆者針對不同的自學階段來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一、領讀自學階段――示范指導扶著走
學生剛剛打開自學的大門,踏進自學的世界,對自學的方法還不太了解,僅僅停留在把新課看一遍的層面上,需要教師親身示范。教師可以專門開設自學方法指導課,給學生提供輕松愉悅的自學空間和充裕的自學時間,在課堂上,教師先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有選擇地進行示范,讓學生在模仿中慢慢積累,初步掌握自學的方法。具體方法可參考以下幾點(以人教版教材為例)。
(一)粗讀:將新課內容看一遍,了解新課主要講了什么。
(二)細讀:
1.概念課
找出課文中重點字段,如紅色字(一般是重點概念)、小精靈的提醒、人物交流的話等,把關鍵字詞用不同的符號標出。
2.計算課
(1)讀題列式:仔細閱讀例題題目,分析題意,嘗試列出算式,再對比課本例題所列的算式,看看自己列的算式與課本的算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要思考課本例題的算式是什么意思,這樣列的依據是什么,再仔細檢查自己的列式是否正確。
(2)嘗試計算:接著自己嘗試運用舊知進行計算,再對比課本例題的計算方法,看看自己計算的方法與課本的方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要思考課本使用的是什么方法,再檢查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
(3)小結算法:將課本的計算方法進行梳理歸納,寫在例題下面。
3.問題解決課
(1)閱讀與理解:閱讀問題,理解問題,從題目中獲取有效的數學信息,用筆標記出來,對比人物的話,看看與自己的想法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2)分析與解答: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對比課本例題出示的方法,看看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要思考課本例題是怎么解決的,解決的依據是什么,再檢查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
(3)回顧與反思:解決問題之后要將解決方法進行梳理和歸納。
(三)完成問題:嘗試解決課本中提出的問題,如解決小精靈的問題和完善人物對話中省略的部分。
(四)完成練習:運用自學所得的知識嘗試完成“做一做”的練習。
(五)提出問題:思考在自學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可以是對知識點的疑問,也可以是自學方法的疑問。將問題記錄在課本上。
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可對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在學生完成自學后,還可以讓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學的方法、心得體會或在自學時遇到的困難,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碰撞思想的火花,不斷吸收更好的經驗,不斷地進步。
當學生達到本階段目標――會閱讀數學課本,初步掌握閱讀課本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時,就可以進入下一個自學階段了。
二、適應自學階段――自學提綱領著走
當學生初步掌握自學的方法時,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可以逐步提高,可以設計合適的自學提綱幫助學生自學。設計自學提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概念、公式;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③題意分析和解決方法。
例如,在自學“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自學提綱:①什么是百分數?百分數的寫法和讀法是怎樣的?請你舉一個例子;②百分數有什么用處?③學習百分數時,你能聯想到什么舊知?它與百分數有什么區別和聯系?④你還有什么問題?
再如,在自學“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自學提綱:①生活中或數學中為什么要產生分數?②什么是單位“1”?③分數的意義是什么?④什么是分數單位?⑤你還有什么疑問?
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自學完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和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將自己所學與伙伴們分享,從中體驗到自學的樂趣。
本階段的目標是使學生適應自學,掌握一定的閱讀、理解和初步概括的能力。如果學生達到目標,就可以登上下一個階梯了。
三、輔導自學階段――牢記要點看著走
當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概括能力時,教師就可以把“自學提綱”這輛學步車撤走了。不需要再出示自學提綱,而是指出需要注意的要點,如本課重點是什么,蘊含著什么數學思想等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畫表格、畫知識網絡圖、畫思維導圖等)將單元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或嘗試寫小論文,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挖掘優生潛力,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有不同的發展。
例如,廈門市湖里區蔡塘學校陳雅煌老師展示的一節精彩紛呈的復習課――“圓柱鞏固拓展”。這節課被佐藤學先生譽為“在亞洲中非常棒的教學”,佐藤學先生最贊賞的是這節課上每個孩子在這么難的挑戰之下,都在認真地學習,而教師只是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幾點要求:①基于以上梳理的內容,組內進行內容、方法、數學思想等方面的補充;②組內交流“快樂提升”第一題的不同解題思路,并嘗試用字母表達“快樂提升”第二題的解題方法。接著教師就安靜地守護著學生,看著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盡管任務很難,但學生仍然不停地思考,不停地交流,慢慢地體會到自己解決問題的美妙體驗。
四、獨立自學階段――放開雙手自己走
這一階段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l展學生的獨立性,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有較大程度的提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學水平較高的書籍,讓學生自由自在地暢游在知識的海洋。筆者所在班就有幾位這樣的學生,他們已經進入獨立自學階段:有的學生自己買了《微積分入門》自學,還經常就不理解的問題來找老師探討;有的學生研究奧數題,經常能在教室的一個角落里看到他們熱烈討論的身影。
篇4
閱讀方法;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9—0044—01
數學語言具有符號化、邏輯性、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數學語言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學生要閱讀這些語言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是指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的復雜心理特征的綜合,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轉換能力、語言表述能力、概括聯想能力、有效猜測能力、直覺創新能力。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
一、閱讀的內容
1. 閱讀課本目錄,了解教材編排的順序及知識框架。
2. 閱讀概念、定理、公式,正確理解字、詞、句的意思,能初步理解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圖表語言,并能將這幾種數學語言相互轉化。
3. 閱讀例題,認真分析題目的條件和結論,學習既簡潔又符合數學格式的表達方式,同時還要總結解題規律,努力探求新的解題途徑。
4. 閱讀自制材料。
二、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1. 提綱導讀法。教師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任務和性質,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簡約的閱讀提綱,引導和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提綱內容包括:新知識是怎樣引進的?與舊知識有什么聯系?新知識解決什么問題?概念是如何得來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舉出正反例。定理的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推導的總體思路是什么?是否還有其他的推導方法等。在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未完全形成的初級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導讀提綱;學生具備了一定能力后,可以逐步放手,引導學生根據閱讀需要自擬導讀提綱,自己根據導讀提綱閱讀所需內容。
2. 咬文嚼字法。數學教材中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往往具有更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因此,要在閱讀的前提下,對它們的遣詞用字、表達方式反復進行推敲,以幫助學生逐步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結論的內涵。這樣,通過細琢磨,深推敲,不僅能實實在在地解決學生心中的“為什么”,而且還能使學生領悟蘊藏其中的閱讀方法。
3. 歸納分析法。歸納分析法就是把學習的材料進行梳理和歸類,使知識系統和層次一目了然,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先從整體上歸納,再對一些概念、性質、法則的遣詞用字、表達方式等進行逐句分析,逐步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數學題目要求的內涵。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 數學閱讀時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反復閱讀。由于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嚴密性,要求學生對每個句子、名詞、術語、圖表都應仔細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部含義。對新出現的數學定義、定理也不能一掃而過,而要反復仔細閱讀,進行認真分析,直至弄懂含義,對相近概念的定義要仔細比較,辨別異同,對于公式、法則要理順思路,分清步驟。
2. 數學閱讀時要讀寫結合。數學閱讀一方面要求記憶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對重要內容通過書寫或者記筆記能夠幫助記憶;另一方面閱讀材料編寫為了簡練,數學推理的理由常常省略,運算、證明過程也常常省略,閱讀時從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較大,常需要學生的仔細演算、推理來完成,以便順利閱讀。因此,數學閱讀時要讀寫結合。
篇5
蘇教版教材在整個三年級階段安排的16次習作訓練中,至少有8次訓練要么是編者提供圖畫,要么是先讓學生畫圖,然后再去完成作文練習。很明顯,“圖畫”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資源。我們知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根據三年級兒童心智發育的階段特點,習作教學的最佳切入口最好從情感思維和形象思維入手。因此,“圖畫”成為習作教材切入兒童生活的最好聯結點。那么,我們如何充分開發“圖畫”價值,輕松邁好習作起步呢?
經過反復實踐,我們發現,習作時“圖畫”放在寫文之前,“圖畫”能夠把寫作的材料形象化、構思外顯化、言說條理化、過程趣味化、評改可控化,在生活和習作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有效降低學生表達的思維坡度,從而使兒童得以輕松習作。
一、材料形象化
習作過程中要有選材的意識,但學生選取的習作材料以什么方式“物化”,我們以往缺乏具體的手段和措施。在習作起步階段,“圖畫”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學生把深埋于頭腦中的人、事、物、景,通過回憶、選擇和加工,再運用彩筆描繪出來,從而使“下鍋之米”具體而形象地展現在自己面前,為習作活動的順利完成開了個好頭。
比如在三(上)習作3中,教材提供了一幅待學生涂色和添畫動物的黑白畫,學生完成圖畫的過程,也就是他確定要描寫的內容(材料)的過程――天空是什么樣的、樹林是什么樣的、小河是什么樣的等等,添加上去的動物是什么樣的、是在天空飛還是在地上跑等等。這些內容一目了然地“物化”在學生面前,形象、可感。
二、構思外顯化
以往的習作教學,我們教學生構思文章的行文脈絡或者編列提綱,往往逞口舌之功,苦口婆心卻收效甚微。在蘇教版三年級習作教材中,學生構思文章變成了饒有趣味的“畫圖”(“讀圖”)活動。“畫圖”(“讀圖”)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構想行文結構,不斷把生活形象化,不斷把構思外顯化的過程。“圖畫”就是學生編擬(或編者提供)的形象的寫作提綱。
三(下)習作1,教材提供了兩組圖畫。學生通過讀圖,很容易就明白了每組圖要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這就是實實在在的作文提綱。有了這形象化的提綱幫助,學生說和寫就容易多了。文路構思妥當,就如樓房的框架結構建得結實耐用,房子自然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三、言說條理化
圖畫還可以幫助我們把習作表達變得更有條理性。比如三(上)習作3的教學,在“說”和“寫”環節中,圖畫成為表達的“物質基礎”,它讓我們“言說”有“物”,“表達”有“序”。另外,借助圖畫去言說,學生之間既可以交流思想,琢磨別人是怎么畫的怎么說的,達到拓寬自己“言路”(習作思路)的作用,還可為借鑒反思服務,琢磨別人好的創意可不可以為己所用,自己的畫是不是抓住了事或物的特點,是不是突出了主要內容等等,以修正自己的“言路”。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由“畫”到“文”,這既是教師指導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習作思維的過程。學生作文時,眼睛看著“圖畫”,心里想著“圖畫”,則可以使其思維路徑變得清晰有條理,有利于提高表達的質量和書寫速度。
四、過程趣味化
習作教學,教師宜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和最喜歡的活動入手,從最能引發學生參與興趣的方式入手去設計教學活動,以激活兒童的表達欲望。“圖畫”順應了兒童這種心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開始了習作,降低了習作的難度,增加了習作的趣味。
例如三(上)習作2的教學,由“畫圖”開始,到展示交流“圖”“文”結束,“圖畫”很好地強化和維持著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狀態,讓學生體會到習作是快樂的,而且這種快樂是可以彼此分享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展示和交流“圖”與“文”,可以在學生內心深處烙下習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需要這么一個認識。
五、評改可控化
三年級的習作評改宜“貼著地面行走”,根據學生處于習作起步階段的實際情況,以鼓勵為主,適當滲透一些最簡單的和最常用的評改方法,比如把話說通順,把意思說明白,學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修改常見錯別字等等。教師的著力點應該在培養學生養成評改的習慣上。
篇6
1、研究緣起、目的、意義:
1)、研究的問題: 我的研究問題是什么? 包括什么主要問題和子問題? 研究問題中的主要概念是如何定義的? 研究問題包括什么內容?內容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
2)、研究的目的:我為什么選擇這個研究問題? 通過研究這個問題希望達到什么目的?
3)、研究的意義:
a、個人的目的
b、實用的目的:即研究的問題必須有助于增進人們對現實世界中此類問題的認識。
c、探究的目的,也是本研究的學術意義,即研究的成果必須在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現有的了解之外作出新的貢獻。
2、文獻綜述:
文獻主要可以分為:核心文獻、相關文獻。我在寫文獻綜述時會涉及我是如何進行文獻檢索和評述的?主要代表作、代表人物、主要的理論、主要的研究方法 、優點及缺點及這些文獻是如何為自己的研究提供參考思路的?我的的研究與前人的研究相比有什么不同?文獻綜述后即確定了研究意義(研究方法、內容上的貢獻)重點、難
點和創新點。
3、理論框架:
我的研究的理論框架是什么?我是如何使用前人的理論、自己的經驗性知識和預研究結果如何形成這個理論框架的?
4、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與時間:
傾向采用文獻法、質性研究的方法;向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時也會使用問卷法進行研究,
1)文獻法
根據文獻對研究對象的記載、分析獲取可供進一步分析的材料。
2)質性研究
a、抽樣:打算選擇什么人、地點或事件作為研究對象? 為什么選擇這些樣本?抽樣標準和抽樣方法是什么?為什么選擇這些標準和方法?預選擇的抽樣方式有:滾雪球抽樣、 機遇式抽樣、 目的性隨機抽樣、 方便抽樣(下策)、綜合抽樣。
b、觀察:設定觀察的場景、行為和人物。設計觀察提綱,觀察表格;注意觀察中的記錄、整理和再整理。
c、收集實物:設計實物收集清單并對實物進行歸類整理和分析 d、訪談:
i.設計訪談提綱,列出所有重要的問題,并且附上相應的追問提
示。訪談提綱設計的思路:研究現象——研究問題——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可行性)——理論框架
ii.要達到的目的有:了解被訪者的所思所想(看法,意義建構)、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回憶是重構)、了解被訪者的行為表現(需要與觀察相關檢驗)、與受訪者建立關系、讓受訪者的聲音表達出來(賦權)。
iii.需要考慮的訪談結構:開放、半開放、封閉;訪談的正式程度:正式、非正式;相關的受訪人數:個別、集體。
3)問卷調查法
問卷一般由卷首語、問題與回答方式、編碼和其他資料四個部分組成。
5、研究內容
此部分還應該包括如何整理和分析原始資料。分析資料的方法主要有:
1. 分類法
“扎根理論”中的三級編碼
1)開放式:確定分析主題
2)集中式:在主題之間建立聯系
3)整合式:提升出最重要主題
2. 情境法
3. 結合分類法和情境法
4.分析資料的手段
a、畫圖、列表
b、寫反思筆記:描述、分析、方法反思、理論建構、綜合
c、運用直覺和想象、比喻、類推等
d、在部分與整體之間不斷進行對比,建立聯系.
5.建構理論: 形成類屬并將它們提升為系統的概念、主題、陳述、假設.
前人的理論
研究者的理論 資料呈現的理論
6、研究成果的理論反思(結合理論框架)
7、做結論
如何為研究的結果做結論? 用什么方法建立假設? 如何對不同假設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如何檢驗自己的假設? 如何處理不同的結論或意義解釋?本研究的貢獻是什么,仍舊存在什么不足之處? 可以如何改進?
8、附錄:訪談大綱、問卷、參考文獻、后記、專有名詞的索引
在研究過程中需要考慮研究的質量監測
1、效度問題: 在研究的各個部分和環節,可能會遇到哪些效度威脅?如何檢驗研究結果的效度?
篇7
一、有效預習的困擾
預習本身就是自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很多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做的不夠好,究其原因:首先由于老師本身沒有重視預習,預習在學生眼里根本就不算作業,布置課后作業時,其中預習下一課時內容實際上形同虛設;其次是老師缺少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得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預習;再次是老師對預習檢查不到位,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反思自己這些年來的教學經歷,雖然一直在思考怎樣把預習這項工作做好,但終究是做得不夠,很多預習沒有落到實處,課后學生作業時間有限,課堂上時間又很緊,所以總是不舍得花時間做好它,現在想想主要是教學觀念沒有更新,對預習的研究也很少,沒有真正把有效預習作為高效課堂的一部分,對此,首先反思的應該是自己。
二、有效預習的策略
(一)明確預習目標
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如果僅僅說:“同學們,下節課我們將學習xx內容,請同學們預習一下”這樣布置預習任務目標不明確,達不到預習的目的;有效的預習就應該有明確的目標,讓學生通過預習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掌握哪些內容,而這些目標和內容必然和第二天的課堂設計是緊密聯系的。
(二)指導預習方法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會學生多少知識,而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鼓勵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大膽質疑,勇于設疑、解疑,把弄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把自己的想法、想到的問題批、注在書上,逐漸學會在書上“圈、點、批、注”的預習方法,為上課時弄懂這些問題做好思想準備。宋朝學者朱熹讀書時喜歡用各種彩色筆做記號,初讀時,把有體會的地方用紅筆畫出,再讀時用青筆畫出,以后用黃筆,最后用黑筆,他說這樣可以“漸漸向里尋到精英處”。
(三)設置預習提綱
預習提綱好比學生預習的方向盤,學生握住這個方向盤就能到達目的地,實現預習目標。心理學研究證明:帶著問題學習的效果比不帶問題學習要高好多倍。
預習提綱的編寫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以問題解決過程的活動為線索;二是以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和活動訓練為線索。針對物理學科的特點,一般采用第一種方式為多,以問題解決過程的活動為線索的原則來編寫預習提綱,把學生在本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規律編成一個個的問題序列,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從而獲得新知。如《重力力的示意圖》的預習提綱:
(1)河水為什么總是從高處向低處流?跳起的人為什么會落向地面?拋出的物體為什么總會下落?
(2)什么是重力?重力是怎樣產生的?
(3)重力可不可以測量?測量儀器是什么?如何測量
(4)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它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公式:G=mg中各符號代表什么?
(5)公式G=mg中的g值是多少?它的物理含義是什么?
(6)重力的方向?
(7)女口何確定物體的重心?
(8)用什么方法把力的三個要素表示出來?
(四)反饋評價預習效果
篇8
一、選擇恰當的閱讀內容
1.閱讀什么
“閱讀”二字可分為“閱”和“讀”來理解。何為“閱”?筆者認為可理解為“閱讀什么”:
首先當然是讀教材,以人教版物理教材為例,本套教材語言規范準確,可說字斟句酌。閱讀難度偏易,而且知識指向性明確,不易產生歧義。因此以閱讀課本作為閱讀能力的基礎性訓練是最簡單易行的,筆者在后文對此提出了提綱式閱讀法,可供參考。
其次是側重于訓練學生在閱讀類試題中的快速閱讀能力。通常此類習題起點高,落點低。解決這類題目關鍵是要耐心,能否快速篩選出有效信息,不能被長篇的敘述、新的名詞和公式所嚇倒,學會類比轉換。將實際問題轉換為理想的物理模型,將新情景下的問題與學過的知識相關聯,很多問題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最后,學生可閱讀與科技前沿密切相關的報道性文章,以及與社會、科學、人文相關的物理材料,如:神七上天,天宮對接,流星雨等科普文章。
2.讀出什么
那么“讀”又應如何理解?筆者認為可理解為“讀出什么”:
①抓中心。讀過一段材料后,首先應該抓住中心思想。如讀課本時,學生能否抓住本節課有幾個中心點,每個中心點又有哪些關鍵點,聯系點,引申點。
②信息篩選。在獲取信息時,學生是否可以鑒別出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干擾信息或無用信息,即有目的去閱讀。
③對于物理語言的理解,特別是對于關鍵字詞的理解。在進行閱讀時,學生能否讀出話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提到“平衡狀態”一詞時,學生能否根據所學知識,反映出文中涉及的是哪種平衡狀態:運動平衡,靜電平衡,抑或是共點力下的動態平衡等相關問題。又如:“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是否能夠從這個“間”字中,反映出產生力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同時存在,即二者缺一不可。物理學科中文字敘述是極其嚴謹精練的,應讓學生在閱讀中,仔細琢磨某些關鍵字詞的含義,這是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的。
④對于數學語言的理解。數學是學好物理的必要基礎,而且隨著物理學習的愈加深入,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也就愈高。因此,在高考大綱中明確指出考生應有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學生能否利用中學階段所學過的簡單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例如:對于動量定理I=p理解,學生是否能通過這個簡單的數學表述,分析出外力F在t時間內對物體的持續作用效果是促使物體的動量發生變化的原因。因此,動量定理反映了外力在這段時間里的時間累積效應,與牛頓第二定律中力的瞬時作用效果不同。又如,在處理斜面問題時,經常要求學生通過比較μ與tanθ的大小,來判斷物體的受力狀態和運動狀態。因此,學生能否讀出隱含在數學表述中的物理含義及關系,是極其重要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科中的閱讀方法
1.提綱式閱讀法
高中階段,學生時間緊,任務重。學習物理時間不可能獨占鰲頭,因此安排閱讀學術文獻、科技新聞報道顯然不現實。如何在不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的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認為就地取材,選擇物理教材作為學生的第一閱讀材料是最合適不過的!在中學實習階段,筆者經常發現很多學生有超前學新課的情況,學過之后,致使學生在正式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高。對知識一知半解,似會非會,造成了學習“夾生”的惡果。最可怕的是學生對于物理知識已經失去了“新鮮感”,很多學生只是被動地等著教師講,而不去思考,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地記住了幾個規律公式,幾種典型題,卻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這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思考的本事最重要”。針對此情況,筆者設計了提綱式閱讀法,把閱讀訓練安排在學生的預習階段,只要提綱編制合理,應該會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起到較大作用,會對實際教學提供較大幫助。
在學習新課之前,讓學生先行閱讀教材(應在課前進行)。在教師精心編制的提綱指導下,首先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如在預習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節新課時,教師可根據本節主干知識設計提綱,如下: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什么?你知道他的觀點錯在哪嗎?
(2)請簡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的過程?這個實驗有哪些理想條件?你知道理想實驗的特點嗎?
(3)牛頓第一定律是如何表述的?想想這與初中所學的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有何區別?
(4)啥叫慣性?慣性的唯一量度是什么?
要求:限時25min完成,可用自己的語言作答。
編制原則:
①目的性明確,在提綱編制過程中要在極大程度上突出本節課的主干知識,但不能以定義或規律的簡單填寫作為問題答案。問題設計應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即問題雖易但仍需思考。進行閱讀時不怕學生不讀就怕學生不想,因此鼓勵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作答,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對于該問題確實已經做過思考,并且內化為自身語言。同時,訓練學生邊讀邊想,問題層層深入,使閱讀既走“眼”更走“心”,也培養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②所謂“三年一盤棋”,筆者認為提綱式閱讀法可以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適當加大難度。比如,高一是閱讀能力培養的初期,教師可根據本節課的中心內容設計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閱讀。但在高二階段,可嘗試讓學生獨立閱讀,即放手讓學生以模仿老師編制提綱的方式,自己去找本節課的主干知識。同時,教師從旁指導,不斷修正學生在閱讀時所出現的問題。進而完成學生從教師主導到自主閱讀的能力過渡,最終達到學生能夠在讀完一段文字后,可以快速篩選出文章有效信息、主要信息。
③嚴格控制閱讀時間,要求閱讀一節新課一般在20~25 min之內完成,要求學生閱讀既有質量又有效率。
④用語可適度親切,照顧學生的情緒,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完成學生從被動完成作業到自主地習慣性預習新課的過渡。有時也可有適度采取獎勵措施,表揚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物質獎勵,激勵他人!
⑤提綱式閱讀法應與高三學案式復習法區別對待:筆者所設計的提綱式閱讀法旨在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而學案式復習法是旨在復習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是系統化和深加工的過程,是一個由會到熟練的過程。二者訓練目的不同,提綱編制原則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2.閱讀能力類試題的分析方法
學生常有反映,當拿到閱讀量較大的試題時,看到題目那么長,心理就發慌,讀后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講的是什么問題,無從下手。因此遇到這類問題時往往得分率很低。對于這類問題教師又應如何應對?筆者認為讀題訓練時一般應抓住兩個重點:
①抓關鍵點,文字雖長但對解題不一定都有用。訓練學生能否迅速地提取出題中有效信息,能否分析出題目所涉及的應用范圍、成立條件、物理現象等,能否理解某些詞語中的言外之意,如“恰好”“勻速狀態”“運動最長時間”“剛好運動”等詞的深層含義。
②抓聯系點,情景陌生不代表未見過相似情景。訓練學生能否將已學過的知識與該問題相遷移,能否找到恰當而熟悉的物理模型表述題意,能否把物理過程分析明白,并結合題意轉化為形象而直觀的示意圖,進而使問題“化難為易”,這都是值得教師重視的!
篇9
古代文學學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學科。該課程開設周期為四個學期,學時為288學時,周期與學時數均超過中文專業其他學科,其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近幾年銅仁學院古代文學學科相關論題的畢業論文撰寫數量卻只占到每屆學生總人數的10%左右,明顯低于語言學科中方言學的50%以上。據調查,由于學生大多來自地方,他們普遍認為對方言學的相關問題比較熟悉,收集、整理資料較為方便,而古代文學學科則不具備上述優勢。此外,即便學生以古代文學相關問題作為畢業論文論題,若沒有教師提供的參考題目,學生自主確立的題目往往不具備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養學生的選題興趣以及選題能力成為培養古代文學畢業論文寫作能力首要解決的問題。興趣固然跟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積累與學識相關,但畢竟古代文學學習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中占了兩年的時間,學習興趣在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培養。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索性學習的習慣。可在每學習一章節之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增進對所學內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學習一章節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題,逐漸養成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學生所思考的問題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將來畢業論文的選題,如在講述辛棄疾詞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辛棄疾詞風豪放的原因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上展開了一些討論,有的學生在課外仍舊繼續探討這一問題,并有意將畢業論文的題目確定在此范圍之內。這便是學生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索并為將來的畢業論文尋找素材的一個鮮活例子。另外,鼓勵學生將選題的方向與當地的文化資源相結合,對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考察,不但論文撰寫過程會具有趣味性,還可為活躍當地文化建設貢獻微薄之力,如有的學生就以收集當地史志及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明了其變遷發展為選題,開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體選題時,有幾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選題大小要合適,得量力而行。切忌選擇選面太大、問題太深奧、自己把握不準、難以駕馭的論題。例如,有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經歷的觸動,以《青樓名妓促生古代文豪》為論題,想要研究古代文豪產生的動因,并將原因歸之于青樓名妓的推動,顯然過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們的生活經歷也無從全面把握。第二,選題須有一定新意。或新題新作,或老題新作,盡可能在觀點、材料、研究方法、立論角度之上有所創新。就近幾屆學生的具體情況看來,他們往往在選題之前沒有很好地研究選題資料的綜述,不僅論題創新不夠,且研究意義缺乏。第三,命題用語要準確、精煉,不能含糊、晦澀、啰嗦。有的學生以《論納蘭詞之美》為題,題意就比較含糊了,到底是要談論納蘭詞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還是其他的呢?相應地,命題不清,與之對應的論文主體內容也就不會明確。
二、收集、閱讀與整理材料能力的培養
在擬定好論文題目后,一些學生往往急于撰寫,寫作的時候卻又苦于沒有素材,搜腸刮肚,痛苦萬分。荀子曾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與其自己冥思苦想,還不如盡可能地去圍繞論題收集、閱讀、整理相關前人留下的資料。只有收集、閱讀、整理了相關材料,才能熟悉所寫內容,進而確定論點,擬定寫作思路,并尋找出支撐論點的論據。收集材料時要注意必須圍繞論題進行,范圍不宜擴大或縮小。因為擴大則浪費時間精力,縮小則不能對所論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把握。例如,有一學生寫作題為《論李賀‘馬詩’中所體現的命運悲情》的論文,收集了李賀的詩集、年譜、傳記以及以李賀“馬詩”為題的論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與生命、悲劇相關的理論性書籍,以及李賀詩歌中體現的悲情命運的一類論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則是閱讀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較多,也可以邊收集邊閱讀。閱讀時要記筆記。閱讀詩集時必須標記下與論題相關的詩歌、詩句,并記下自己的理解與體會。閱讀年譜、傳記時,也要對關乎論題的句子、段落進行摘錄、理解與闡發,并錄下頁碼及書的版權,以備后用。閱讀論文時,則須對該論文觀點進行總結,對與論題相關的片段及觀點進行摘錄,所摘錄內容后也得標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單位等。除記筆記外,閱讀時還要時時聯系論題認真思考體會,力求尋找出寫作的思路。閱讀材料完畢要及時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該論題的研究現狀。思考關于這個論題別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沒有道理等問題,在考問別人的同時,也逐漸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論題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現狀的過程中,對于他人沒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夠深刻甚至錯誤的方面,找出需要進一步研究之處,繼而圍繞具體的問題再反復收集有關作品、作家生平、理論、思想等進行閱讀、整理,力爭使自己的寫作思路逐漸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論證所需要的論據。由上可見,收集、整理、閱讀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難之事。然而,從學生的寫作實踐來看,普遍表現出對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夠重視,只是簡單找兩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論文論題相似,就直接將之轉摘至自己論文之中。此種現象的出現固然與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有關,但也與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對此方面能力的培養相關。如果在兩年的學習時間中,教師適當地教授相關方法,并不時讓學生就某一問題去搜集、整理前人對此問題的資料,在寫作畢業論文時情況自然會有所改觀。
三、撰寫提綱能力的培養
論文提綱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提綱的撰寫也是畢業論文寫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許多學生卻意識不到此點,往往在論文題目擬定之后,就著力于初稿的寫作。初稿完成后交給指導老師,老師卻因文章結構混亂、中心不明而令其擬好提綱之后,重新寫作。例如,一學生論文論題為《論<水滸傳>中李師師的人物形象》,中心內容應是分析李師師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卻大篇幅地探討李師師與宋徽宗的關系,探尋李師師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滸傳》中的形象,李師師對“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問題。因此,在動手寫作之前擬定好提綱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寫提綱的思路,可以從三個基本問題著手。第一,“是什么”,即論題所談的問題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如前面提到的《論<水滸傳>中李師師的人物形象》一題,首先要弄清楚李師師的人物形象特征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是此論題主要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怎么樣”,即論題所談表現得怎樣,有何價值與意義?如果對李師師人物形象特征談清楚了,進一步還可以談談小說中這個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為什么”,即尋找論題所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論題《論李賀詩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綱,解決詩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外,還可以尋求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為什么在李賀詩中寫作了這樣一個“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論題所論就更為深刻了。另外,撰寫提綱時要注意理清大小綱目。論文有幾個大觀點?幾個小觀點?每個觀點的論點、論據分別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來。還要注意分清主次詳略。哪一部分是重點?哪個論據主要說明哪個問題?哪一部分是次要點?哪些論據要簡單說明哪個問題?只有這樣,整篇論文才會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綱撰寫完畢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綱。看看題目是否恰當;檢查提綱的結構是否合理,劃分的部分、層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說明問題;斟酌提綱各層次、段落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擬好提綱之后切記要及時和指導老師溝通,相互交換意見。當然,如果在平常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進行擬寫提綱的訓練,在真正寫作畢業論文時是易于擬好提綱的。其實,從平常課后一些思考題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試著去擬寫提綱,這樣回答問題的條理也就會更為清晰。學年論文的撰寫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畢業論文撰寫時,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學論證能力的培養
科學論證的過程即是依據提綱開始寫作論文的過程。寫作前所下的功夫如何?論文將完成得如何?在論證的過程中都會得到體現。論證之前已設提綱,一般只須照提綱寫作即可,但若在寫作過程中發現提綱還有不妥之處,就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所以寫作論證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檢驗提綱是否可行的過程。論證時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第一,論點要力求科學、穩妥。體現在古代文學論文寫作中,就得看所論論點是不是符合作家、作品實際,不能離開作者、文本主觀臆測。第二,論點與論證、論據要緊密結合。論證、論據要很好地說明論點,讓人感到有骨有肉,言之成理。如前提及的《論<水滸傳>中李師師的人物形象》中有一論點講述李師師是“既有嫻熟的交際手段又有靈活的政治頭腦的女子”,那么此一部分就應著重談兩個問題:李師師所具有的嫻熟交際手段以及靈活的政治頭腦,看起來似乎得分成兩例進行舉證,但學生卻選擇了一個例子同時舉證以上兩個問題。他所舉的例子是《水滸傳》第七十二回中說李逵在李師師家門外將負責皇帝警衛工作的楊太尉給打了,驚擾了圣駕,李師師以“只推不知”把這件大事化解了,避免激怒天子,同時保全了李逵,也將自己置身事外。巧妙地周旋于帝王與江湖草莽之間游刃有余,雙方都不得罪,可見其交際手段的高明與政治嗅覺的靈敏。此例的選擇確實是做到了有骨有肉,言之成理。第三,論述時中心要集中。全文應該緊扣論題,每一部分要中心集中,不要把該放在另一部分的觀點、內容,放在這一部分。反之亦然。例如,學生談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手法》,其中有一論點是《古詩十九首》“寄情于敘事”,論述此論點時卻沒有集中于怎樣借敘事抒情,反而是論述詩人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去抒感,并且也舉出了相關的例證。顯然這樣寫就偏離了所論的中心。又有學生作論文《談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一觀點寫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而所論的內容卻都是曹操如何選賢授能,絲毫沒有圍繞論點去說明。可見,對于論文的寫作來說,即便觀點新穎、正確,并很能說明論題,如果作者論證能力較低,也難于寫出較好的論文。那么,在本科學生正式寫作論文之前,利用課堂或課余作業培養他們論證一些小問題的能力就顯得猶為必要。
五、寫作語言能力的培養
本科論文并非一般散文、抒情文章。寫作之時還應該注意語言使用的規范。總體來說,應在完成課堂作業或學年論文時就開始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論文語言應準確、精煉、通暢
用語準確就是要用最貼切、最合適的詞匯,恰到好處地反映客觀的情況,表達自己的情意。像這句話:“李師師在《水滸傳》中的職稱可是‘東京上廳行首’,那是在歌妓里排在最前面的。”《水滸傳》并非是某個單位,李師師怎么會在其中擁有某一種職稱呢?只要稍作思考就能發現此句意思表達不準確。所以在造完句子之后,應該仔細斟酌一下用語是否準確。語言要精煉,就是用語不能羅嗦、不能重復,但也不是把必要的話語都縮寫成艱澀拗口的語言。其原則是從內容出發,量體裁衣,該長則長,該短則短。語言要通暢,就是“句子要合乎語法規范,要合乎邏輯。”如果句子成分殘缺或是主語、謂語、賓語混淆不清,要表達的意思怎么會清楚,句子又何談通暢呢?除了經常對語言的準確、精煉、通暢進行寫作訓練外,在語言方面還得注意標點的使用是否正確、是否有錯別字。誤標標點與寫錯別字是學生本不該犯卻又時常犯的基礎性錯誤,這樣的錯誤在平時練習中就應堅決杜絕。
(二)語言不宜太俗、太白,宜講究生動形象
篇10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議論文寫作 形式選用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是絕大多數學生寫的是議論文,二是絕大多數的議論文不像議論文。主要表現是:議論文結構不合體。如開頭不提出論點,中間只寫幾個論據,而不分析,更沒有分論點,甚至在列舉論據時還出現大量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思路不合邏輯。如開頭提出的議論文論點是“干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按邏輯思路,接下來的論證應主要圍繞“為什么要三思而行”展開,即三思而行的重要性,或者三思而行能夠帶來的好結果,但是有的學生卻重點寫“三思而行是什么”或者“怎樣三思而行”,讓人感到別扭。如何才能避免議論文寫作中的這些錯誤呢?
必須根據論文內容和論述需要確定文章的結構層次,文章的結構層次一般有總分式、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等。
一、總分式
總分式就是把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分論點,然后對每一個分論點進行論述。議論文是論述問題的,當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議論文各部分之間要有必然的內在聯系。議論文是論證問題的,你在提出議論文論點后,就要擺事實,講道理,讓你提出的論點令人信服地確立起來。因此,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就應當是因果聯系,即中心論點是“果”,分論點是“因”,這個因果聯系就是議論文的思路之“格”。
高中生的議論文作文,起碼要做到在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及論點和論據之間要有一定的因果聯系。
學生提出中心論點后,只要圍繞中心論點問一個“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論點的方向。如中心論點是“只有堅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華,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稍加分析,就可發現這個觀點是在說“堅守”的重要性,于是分論點就要回答“為什么堅守很重要”這個問題。那么就可從“為什么”和“何果”這兩個向度立分論點。如“堅守是一種執著,使絕望變成希望”,“堅守是一種信念,使普通變得高尚”,“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要檢驗這三個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之間有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只需在這三個分論點之前加上“因為”,在“堅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連起來念一下即可。
同樣,分論點和議論文的論據之間,也應當是因果聯系。如在“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這個分論點后面,就可這樣展開論述:“邊防戰士的堅守,使國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師的堅守,使桃李滿天下;白衣天使的堅守,使病魔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飛”這個分論點下可以這樣展開論述:“行動可以受制于客觀現實,思想卻永遠享受絕對的自由。有了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與浪漫于一身的詩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還在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天才詩人海子。總之,因為這份思想的自由,社會才會在其牽引之下不斷地進步,才會創造出一個個永載史冊的人類奇跡。”
二、并列式
議論文寫作要學會分解分論點。并列法,即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以顯示思維的全面性。如《學習要以苦為樂》可以分解為這三個分論點: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意志;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即將一個論點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同時進行論證)。
三、層進式
層進法,即對事理作縱深剖析,以顯示思維的深刻性。如《困難面前不能低頭》可以分解成這樣幾個分論點:①要承認困難,因為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要不怕困難,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這三個分論點就呈遞進關系(即將論點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由遠至近,一層一層深入論證)。當然,究竟采取哪種結構層次,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也可采取不同的結構形式對同一論題進行撰寫,然后經過比較后再決定哪種結構形式最合理。
四、對照式
對照法,即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顯示思維的鮮明性。如《學習上要多問》可以分解成這兩個分論點: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于釋疑;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接著應根據確定的文章結構層次撰寫出寫作提綱。怎樣編寫寫作提綱呢?一要理清寫作的思路,即要寫的這篇論文的主旨是什么,重點在哪里,準備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和說明等,也就是對文章要有全面性的考慮。思路清晰了,提綱才能編寫好。二要理清文路,即讓自己的思想條理化、文字化,把審題、立意、構思所得的材料用文字羅列出來。這就要考慮到如何開頭,如何結尾,運用什么材料,證明哪幾方面的論點,對文章的布局都應通盤安排。編寫提綱,可以有詳有略,但總的要求是簡明(文字要簡,內容要明)。提綱主要勾畫出文章的輪廓,編寫提綱的過程,實際上是理清寫作思路、安排寫作材料、組織寫作結構的過程。提綱列出來了,就可以沉著行文,再在文字上多加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