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蘇軾范文
時間:2023-03-18 10:3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百家講壇蘇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百家講壇》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學術;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大學語文作為非文學專業的公選課,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從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卻并非盡如人意,處境非常尷尬。很多同學認為大學語文內容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資料,其中所涉及的人與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語言距離我們現在的生活都很遙遠。學習這些對我們意義不大。他們覺得大學語文可有可無,學習興趣日益低下,許多學生對其存在一些偏見,甚至把大學語文課堂作為專業和外語學習外的“休息”場所。
筆者為了配合學校項目化改革的需要,曾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對大學語文授課情況進行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輔之以訪談法,共抽取300名我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采用的是自制調查問卷、隨機調查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5份,有效率為91.7%。為使本次調查更具代表性,在學生抽樣的選擇上,力求覆蓋我校開設大學語文的所有專業。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大學語文的地位、作用、最喜歡的授課方式及大學語文的建議與意見。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被調查學生68.8%認為大學語文的學習對專業學習無直接幫助;73%的學生希望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對自己所學專業有所幫助、能力有所提高;在授課方式上,89.6%的同學不滿足于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授課方式,而是傾向于有自己更多參與的授課方式。
《百將講壇》是央視十套于2001年開播的一檔講座式節目。欄目開播之初邀請了許多學術權威來進行課程的講解,如楊振寧、葉嘉瑩、周汝昌等,但節目收視率不甚理想。后經過新導演郭巧紅大刀闊斧地改革后,重視文史類的節目講解,特別是河南大學王立群老師講授的《史記》、北師大康震老師講授的《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蘇軾》及“唐宋家”相關系列,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與大學語文相關授課效果形成了強烈反差。分析《百家講壇》成功原因,為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借鑒,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百將講壇》成功原因
1.首先,主講人的講演風格大眾化,詼諧幽默
通常在人們的印象中,文史哲類的學科是枯燥乏味的,學術研究更是抱著書本啃讀,學術性極強,遠離普通大眾的生活需求。《百家講壇》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貼近大眾貼近生活,語言的大眾化程度比較高。比如在易中天教授《品三國》的時候把劉備比作一名“民營企業家”,把諸葛亮比作是“職業經理人――CEO”,把公司運營的概念和理念融入文學講演中,十分罕見,但是效果非常好,民眾很快就對這一觀點有了平民化的認識。主講人語言風格幽默風趣、平易近人,拉近了觀眾與學術權威的距離,使得講座取得的效果愈發明顯,達到了知識的普及目的,也讓民眾對于學術神壇上的權威們有了較新的認識。
2.其次,講座有目的性地選取講座話題
在對《百家講壇》開播以來做的調查發現,其中歷史文學類題材的話題占45%左右,中外文學占了34%,其他占了22%。調查可以看出,《百家講壇》欄目的篇幅多數都用在了歷史文化和中外文學的講座上,這里的原因是很明顯的,因為歷史文學類題材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觀賞性和趣味性,適合作為講座的內容進行講演;而且在民眾中具有極高的認知度,比如一些細說演義的歷史故事,一些廣為傳頌的詩詞歌賦和民間美德佳話等等,都為講座題材的選取奠定了一些知識基礎,使人們在聽取講座的同時可以聯系到自己所了解的內容進行評論和探討,具有極強的回味感覺,而且對于民眾的知識構成要求也是不高,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結合電視媒體的現代化制作手段的應用,使觀眾愿意接觸和樂于聽取講座,這就保證了節目的可持續性。
3.再次,學術“枯燥”與故事“生動有趣”之間的平衡
《百家講壇》不是高深的學術講座,也不是電視劇一類的泛娛樂化影視節目,它是通過較為平易近人的方式理解復雜的文學歷史問題,以大眾熟知的問題為講座主線,并闡述了一般的學術觀點和認識,使觀眾在嬉笑中了解學術發展的動態,并有興趣進一步深入了解,可謂是引人入勝。融合了學術的權威性、知識性、嚴謹性,以及電視媒體的可視性、觀賞性等特點,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正是有了這些專家學者以及節目組的努力,才有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
三、《百將講壇》給大學語文改革的啟示
1.首先,了解各專業職業能力,尋找大學語文與職業能力的“對接”
電視節目《百家講壇》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節目制作方和推廣單位對于市場的準確把握和熟知,對于觀眾的需求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為了提高授課效果,在大學語文的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先要對各專業職業崗位所需能力進行分析,確定各專業的職業能力,尋找大學語文與專業能力的對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相對有個性和創意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他們是真正被理解的。教授給學生的知識不應該是理論和技巧,而應該是以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為基礎的學習能力,注重學生對于文學理論的收集處理,隨后是分析和論證的能力的培養教育,甚至是交際能力的培養也要好過純知識的灌輸。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是知道老師教的東西,而不去懷疑、不去論證教師的“克隆”。
2.其次,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兼容并包
《百家講壇》通過各種觀點的集合,把學術自由、百家爭鳴之風重新帶入了觀眾的視野。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中關于秦可卿的相關論述曾引起較大的爭議,甚至有專家和學者認為,他們是在對觀眾進行誤導。但是作為普通觀眾來說,學術觀點固然重要,如果是正確的觀點可以有理有據地進行解釋和論證,我們是可以接受的。從這一點上看,國人對于學術觀點的包容之心是出乎意料的,而在現實中的大學語文課程中論資排輩,對于已經進入教材的觀點不容許質疑和評論,拒絕思考,蓋棺定論的方式生硬地阻撓學生能力的發展,這對于學生學術研究能力是一種無形的損害。古代文學學科中更有“資質”一說,阻礙新學說的發展和應用,思想上教條化十分嚴重,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作品的選擇上,當代學生喜歡的網絡小說如懸疑類、盜墓類小說,很少出現在大學語文的教材中。基于學生的現實情況,在對課程教學體系進行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接受能力,避免授課內容偏深、偏難,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同時,通過分組學習、個別指導,利用分組學習中其他組員的示范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激勵大家在競爭中提高學習能力、協作能力,通過由易到難的課程內容設計,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快樂學習,提高授課效果。
總之,《百家講壇》的成功,讓更多的國人產生了對文史哲的研究興趣和參與熱情;從側面印證了不是我們傳統文化沒有魅力,而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手段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從《百家講壇》的成功中學習經驗,準確定位,激發學生興趣,使優秀的文學能夠再次換發新的活力,切實提高大學語文授課效果,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楊榮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多學科滲透[J].文學教育(上),2009(01).
[2]鄧瑩輝.論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S2).
[3]孔艷梅.古代文學教學方法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4]肖揚碚.古代文學教學的傳統模式與現代錯位[J].柳州師專學報, 2008(05).
[5]孫小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革設想[J].中國大學教學, 2007(06).
[6]袁國興.現代文學教學中的“認知”和“能力”問題[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7(01).
篇2
易中天、王立群講史,于丹、姚淦銘讀經,在國內文史類圖書市場上,“百家講壇體”一時間大行其道,于是乎,上世紀80年代春潮涌動的“國學熱”終于從所謂的“精英階層”輻射到“普羅大眾”。
但是,有關國學的寫作,是否還應有另一種可能?既不像于丹那樣淺嘗輒止地讀“經”,也不學易中天那樣天馬行空地講“史”,而是融會文、史、哲,打通“大國學”,或許是另一條可以通幽的“曲徑”。
《帝國的酒色》既非單純地讀經,也非刻意地說史,而是旨在說人,力圖從司馬相如、東方朔、李白、白居易、柳永、唐伯虎等一個又一個個體的遭際、境遇引申開來,并借以由小到大地演繹出政治風云和歷史大勢,從中想見古人的雋俊風流和幽古情懷。
當然,這是一群特殊的人,即所謂“士”者。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如孔子者,說到底都是“游士”的一種,與蘇秦、張儀之流的縱橫家并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是各自用于游說諸侯的立場和角度不同而已,但歷史隨著秦、漢的國家一統,諸侯不再,“游士”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也必然遭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尷尬和下場。
如何從一個更為生活化的意象或元素――“酒”,去窺探一下“士”這個階層的流變和心路歷程?其實,春秋以降,百家爭鳴般的文化繁榮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以,諸子百家永遠是一個無法復制的輝煌。
盡管如此,但是縱橫家般的“游士”風流,從未煙消云散,而是演化成讀書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潛伏在司馬相如、東方朔、揚雄、李白等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的心底,蠱惑著他們去實踐一次沒有結果的“完形沖動”。
魏晉之際,佛、道興起,人文思潮稍微活躍,比如當時的“才性論”,有意、無意地調和儒家和其他學派的矛盾,以至于魏晉的名士們,既可以標榜道德,又可以浮華豪奢,既可以身居廟堂之高,也可以心處江湖之遠。唐宋大家白居易、蘇軾一脈相承的閑適人生,也是“魏晉風度”的一個變相發展。
其實,這些多聲部的變奏,又源出自孔夫子和儒家經典對于絕對理性的拒斥,所以,儒家的實用理性,決定了既有立嫡以長,也有立嫡以賢,同樣,既有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義”,又有“有德者居之”的篡位理論。
孔夫子一方面自詡“宗周”,一方面又對武王“弒君”有所腹誹,所以,堯舜禪讓,既是儒家敬仰的政治典范,也是王莽、曹丕、司馬炎輩篡位的幌子。在這一切歷史的偶然和必然里,也充溢著“士”的理想、激情、失落和辛酸,酒也就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佐料。
知識分子與社會政治的聯姻總是顯得有些吊詭,而酒色的滲透,又使得這一過程更加地迷離。正如《帝國的酒色》所標榜的“大歷史下的酒徒政治,大文化中的嗜酒人生”,酒色,關乎性情,也與歷史共生,從歷史的角度看“酒色”,的確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和收獲。
篇3
尊敬的鄭書記、劉校長、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晚上好!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作為教師代表和大家進行交流。我是文學院一名普通的老師,前段時間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抓了個差,做了一個專題節目《隋唐考場風云》。雖然得到了一些贊許和掌聲,但當我站在這里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什么都是浮云,這才是我真正的舞臺。看著大家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臉龐,除了羨慕嫉妒恨之外,我這個鄭大的老學生也只能給大家說幾句心里話了。
首先,衷心祝賀同學們經過多年苦讀成為鄭州大學的一員,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這是我們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跨越,也是我們今后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1996年的初秋,我也像大家一樣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走進了鄭州大學。當時對教授們的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沒想到自己也站在了高校的講臺上。我能行,大家就一定比我更行!
其次,向同學們匯報一下我對大學生活的感受。剛進大學的時候,學長告訴我,大學生活就是“上課記筆記,考試考筆記,考后扔筆記”,于是我也唱起了“筆記三部曲”,徹底放松了自己。直到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恩師李維新先生,才結束了這種隨大流的狀態。李老師引用蘇軾的詩為我開示,“百年三萬日,老病常居半”,更何況大學生活只有短短四年呢?大學是一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極其短暫,經不起揮霍!你不把它當回事,它只會給你留下不堪回首的記憶。
后來讀書,讀到達摩對二祖慧可說的一番話,讓我有所領悟。達摩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我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直乘,徒勞勤苦。”意思是說,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須勤苦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有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之人渴望成功只能是癡人說夢。
夢是我們今天的一個主題詞,國家有夢,學校有夢,我們人人都有夢。入學實現了我們的大學夢,但入學是為了更大的夢。大學為每個人提供了相同的成長環境,但你想怎樣成長則是你的夢。夢是需要圓的,與其瀟灑做夢,不如努力圓夢,今天只有努力圓夢,明天才能安心做夢。
圓夢既需要我們學好專業,更需要有開闊的胸襟和健康的心智。大學教育是開放式教育,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當發現周圍人人皆是優點時,你就生活在了天堂之中;可是當你刻意放大別人的缺點時,你便生活在了地獄之中。在專業學習中,處理好課堂講授和課外拓展的關系,如果課堂講授是“大鍋飯”的話,那么課外拓展就是“吃小灶”了。我的恩師陳飛先生告訴我,放眼學界,立足專業,注意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揚長避短,把別人的優點變成自己的長處,這是學習的智慧。
再次,聊聊對師生關系的理解。韓愈曾經說過:“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我個人覺得,一個好的老師除了需要自身扎實的學養之外,還離不開同學們的督促。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感謝同學們培養了我,是同學們指出了我的不足,讓我在完善中成長。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我的學生都愿意叫我“祥哥”。如果每個同學都能如此與老師交往,我們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必將更加輝煌。
篇4
一、引經據典,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讀書的重要性
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思想認識很重要,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迎刃而解。在開展書香班級建設活動之初,我就注意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講國家和市、區對開展此項活動大的政策環境,講學校關于書香校園建設制定的相關意見和規劃;引經據典,列舉中外名人名言和相關事例,比如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現在世界上美、英、法、日、德、俄等許多國家設立全國性的讀書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確定為“世界讀書日”;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語言大師林語堂說“讀書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性靈”等,使學生懂得開展書香班級建設活動能聞道悟道、怡情益德、養心潤心、導行塑形,從而把讀書看成是交良師益友、修高尚人格的途徑。通過開展此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想讀書、愛讀書、會讀書,從小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并在讀書活動中陶冶情操、獲取真知、樹立理想、享受生活,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增強學生文化素養,充實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營造濃厚氛圍,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和熏陶
設計彰顯班級個性的班牌、班訓張貼在教室門口。班徽以古樸典雅的土黃色為底色,強調古色書香,腳踏實地,傳承傳統文化。班級每名學生頭像緊密團結在本班we are young周圍,彰顯青春意氣。四角現代建筑寫意顯出現代化之氣象,提倡學生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班訓是“書通二酉,識禮達理”。其中“書通二酉”比喻讀書甚多,學識豐富精湛。“識禮達理”中第一個“達禮”之“禮”,是指禮節、禮儀、禮數、禮貌等等;第二個“達理”之“理”,是指道理、情理、原理、哲理、真理等等,意思是學生可以通過博覽群書、怡情導行,完善自我,以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班級學生每學期自主交流圖書兩次,充實更新圖書角圖書。圖書委員負責統計、管理、監督,指導學生每月選己所愛〖JP2〗,換己所需。通過制作PPT展示部分精品書目,其中韓曄的《達芬奇密碼》很是搶手,班內懸疑探究的熱情被點燃,我也沒能抵擋住誘惑,整個雙休日手不釋卷。宣傳委員在教室的宣傳欄、后展板布置師生作品,全力營造書香班級的實體環境,并撰文鼓勵同齡人之間交流互通,課余討論。學生全員全程參與現代詩歌朗誦會、名著讀后感匯集、優秀手抄報交流等活動,教師推薦學生優秀習作發表在校文學社《韶華流韻》和國學社《國風細語》社刊上,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讀書活動的熱情。
三、與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自覺融入其中
篇5
提到語文,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文是一塊很難啃的骨頭。學生一寫作,嘴里就念著:作文難,作文難,提起作文就煩心。難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難嗎?事實并非如此。學習要靠積累,作文也要靠積累。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談的就是積累,字、詞、句要積累,寫作材料更要積累。只有積累了豐富的材料,才能寫出佳作來。由此可見,寫出佳作就需要積累,積累是寫出好文章的必要條件。
首先,生活的積累。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就必須深入生活中,投身大自然的懷抱,讓學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盡的素材。比如媽媽經常提醒你:“熱了就把外套脫了!”“做作業要專心!”“把頭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關心和愛護啊!再比如開個家庭聯歡會或者來做個小游戲,家人的表現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誰最開心?誰做的家務事最多?你仔細觀察了嗎?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那么,家里的樂事、趣事、煩心事,事事可入文。只要學生用心去觀察,那么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神情的祝福,雨中送傘的情景,深夜相伴的燈光,都會成為令人感動可寫的內容。關注生活,還可以積累生活中許多鮮活的語言。如諺語、俗語、歇后語、寓言、民間故事。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作文心田,就一定會讓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其次,課本的積累。學生語文課本的文章是經過許多知名專家深思熟慮,反復篩選檢驗的名家精品。那些文質兼美的名篇將我們帶進了神奇的世界,向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畫卷。作品中所表現的豐富內涵,巧妙構思,精美語言為學生積累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在課本里有抒寫認識感情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寫景名篇,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文章,有豐富的題材,多樣的文體,引人入勝的情節。在課本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體會到人間的親情偉大,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險之旅,走進廣袤的人文世界,從而得到語文的滋養和審美的陶冶。課文中豐富的詞匯,優美的文句,特別是古典詩詞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說理抒情寫景名段名篇,要求學生去背誦,能做到爛熟于心,出口成章。中考高考的佳作很多材料就是來自課本。比如:2000年廣東一考生作文《答案》這樣寫:“如果有人問'春天是怎樣的?'。有人會說'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白居易說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蘇軾說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像這樣運用課本材料的例子舉不勝舉,也更好地說明;豐富的課本積累能讓學生作文錦上添花。
再次,閱讀的積累。這里提到的閱讀是指課外書籍的閱讀,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內容有限,學生就有必要閱讀課外書籍,來獲取更多更好的積累。尤其是閱覽名著,可博采眾人之長,讓學生得到豐富的積累,吸收古今中外優秀的語文素養。同時,學生閱讀的經典名著以及當代美文,應采取正確的方法,既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又不至于在書海中迷失方向。學生在書海中遨游,可以去探索奧妙無窮的大千世界,去欣賞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去享受知識,享受語文的樂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讀書,讀好書,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為寫作夯實了基礎,學生在寫作中就會文思如泉涌,大放光彩。
最后,傳媒的積累。當前學生接觸最多的傳媒應該就是電視。由于看電視,學生的獨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進一步加強,電視中有很多節目令學生大開眼界。他們通過電視的廣闊視野,從電視熒屏上學到的底細不亞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講,電視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第二課堂,為他們打開了一個精彩的世界,也給他們汲取營養,積累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電視中一些優秀的電視欄目,如“探索發現”、“焦點訪談”、“百家講壇”、“藝術人生”等等,可以讓學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關注周邊的五味生活,培養自己的良好品質。在觀看電視過程中,可以積累和品位自己喜歡的節目導語、歌詞、流行廣告等。把他們運用到寫作中去,就別有一番滋味,又多了一道美味佳肴。學生生活的范圍較狹窄,教師就要鼓勵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親身感受體驗生活,將自己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發現、理解、感悟積累下了,把觀察所得變為自己的生活經驗,把自己所讀的,所看的化為自己的東西,寫作就會左右逢源,言之有物,文章就更能光彩照人。
篇6
關鍵詞:信息化 語文教學 傳統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信息技術只能起輔助教學的作用。信息技術不能取代和減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全盤代替傳統的教法。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處理好信息化介入和傳統教學的關系,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即與時俱進又避免進入誤區。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可以解決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之處
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有很多地方是受局限的。在信息化教學介入之前,傳統教學的局限是沒有什么好辦法解決。隨著信息化教學的介入傳統教學的局限逐漸被彌補,使語文教學更加完善。
1.創設教學情境,喚醒學生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我們教學必須要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這種直觀再現,就要通過信息化方式介入傳統教學將抽象與形象、理論與實際、理性與感性以一種情境展示出來,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利用信息化再現課文所描繪的場景,創設教學情境。有些時候,傳統教學不能給予學生非常直觀的場景,學生又沒有經歷過哪些場景,所以只是通過學生的想象是難以描繪出語言所要表達的效果,繼而學生不能很快的進去情境之中,也就不能能好的理解這篇文章。如果應用多媒體網絡課件書本教材變成為由聲音、文本、圖象、視頻等構成的動態教材,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為學生創設了生動豐富的情境。例如,曹操的《觀滄海》中“水河澹澹,山島竦峙。”這一場景是我們生活在平原一帶的學生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場面,很難展開想象,聯想這一場景,感受這種心情。所要我們教學要通過信息化介入,給學生展現“大海”“山島”“洪波”這些景象的圖片、影像,幫助學生進入這個情景,才能更好的展開聯想,從而更好理解詩文。信息化介入教學中,可以更好的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從而也能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2.直觀生動展現,營造學生課堂氛圍
傳統語文教學缺少直觀性、生動性,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課堂氣氛。信息化背景下,我們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彌補這個不足之處。信息化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直觀清晰,聲像結合,動感強等優勢,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人如身臨其境,學得輕松愉快,理解更加深入透徹。信息化介入教學,使課堂氣氛顯得既緊張又活躍,學生眼界得到有效開闊,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維與創新能力。例如,在葉圣陶《蘇州園林》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篇文章,利用信息化這一武器,就可以實現學生對講解事物的逐一觀察,我們可以利用圖片、影像來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講解對象的了解,便于學生對對象的認知和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加直觀生動,能調動學生課堂氛圍。
3.補充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在語文教學中,信息化介入語文教學,充分顯示出了它的優勢,這種優勢是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信息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儲存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等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在信息化時代,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絕對不能滿足學生所需要的信息資源。教師必須利用信息化資源來來拓寬學生視野。例如,在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教學中,對“閑人”的理解,往往我們認為這篇文章中蘊含了作者復雜的情感,但是至少通過詩文理解,就有些生硬,甚至有些學生根無法理解,只是記得教師所說的。我們就可以給學生觀看百家講壇中的康震將蘇軾,對蘇軾其人及其人生經歷有個大概的了解之后,使得學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蘊含的復雜情感。利用信息化介入補充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能幫助教師更好的教學。
4.信息資源開放,培養學生自主創新
傳統教學資源的獲取是單一的,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就從單一化變得多元化了。學生信息充足,又有強烈的求知和創新的欲望,就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傳統教學的優勢不能被信息化教學覆蓋
信息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學逐漸完善,但不是用信息化來代替傳統教學,而是輔助傳統教學,這就需要我們要正確的處理好語文教學與信息化的應用的關系。我們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課堂都可以應用信息化教學,是否要運用信息化教學,要看傳統教學方式是否有缺陷,這種缺陷是否能通過信息化技術來彌補,如果信息化應該能彌補并輔助傳統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那么就要運用,相反不能達到這一效果就不要運用。
在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認識信息化是輔助教學,而不是主宰教學。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恰當地使用信息化技術是錦上添花;若過分地強調信息化輔助語文教學的作用,會導致教學平庸、單調,并且會造成學生思維僵化,以致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包括直觀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想象能力等思維品質造成限制。我們要發揮傳統教法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互補,合理地利用各種信息化教學揚長避短,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豐富飽滿。
總之,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從發展的方向來看,信息化介入傳統教學,整合教學資源,使語文教學朝著良性循環發展是必然。在這種必然的情況下,我們的教師也要駐足思考,不要盲目認為信息化介入傳統課堂就是方便、省力,就是多元傳播,就是豐富課堂資源。信息化介入傳統課堂,必須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適時、適量、適時機。任課教師一定深入思考,巧妙整合課堂資源。
篇7
但是在平日的教學當中,聽到的總是學生在學習古文時抱怨古文難,讀不懂,所以對古文的興趣越來越少,興趣少了就更減少了古文學習的時間,學習時間減少了成績自然就上不去,這樣一來二去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語文成績也就很難了。其實歸根到底,對古文的學習興趣上不去的話,成績就沒辦法提高。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提高他們的古文學習興趣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一步,邁好了這一步,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提高古文成績的難關也就能輕松攻下了。
如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呢?通過平日的教學與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古文使用環境
為什么現在那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高中,甚至有的從小學就送過去了,不是因為國外的教學水平比國內高多少,而是國外有孩子學習外語的環境。語言環境是學習語言的土壤,是最好的媒介。原本古文并不是漢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但是日常的生活中古文實際應用的機會很少,所以在學生的心中,古文也就成了另一門特殊的“外語”。想要讓學生真正地從心里接受古文,能夠主動地學習古文,就必須給學生提供一個使用它的環境。
如何為學生制造古文的使用環境呢?
首先,要把握好上課時間,學習古文的時候要盡可能地使用古文進行交流,包括提問和回答問題,都可以通過淺顯的古文來完成。可以每周選一節課來只進行古文對話,也可以每天選一個固定的時間來進行,就像設置“英語角”一樣,也設置一個“古文角”,說得多了自然學的也多了,當聽到別人可以用古文輕松地交流的時候,學生自然也會努力加入其中。
另外,課下的時間也是學習和鞏固古文的重要時間。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一段古文,利用課下時間理解背誦,然后到課上來與大家分享。也可以在布置現代文的作文的同時也布置一個古文的作文,讓同學們互相點評,既提高了自己古文寫作水平,也能夠了解更多的古文知識。
二、豐富古文學習方法
語文的學習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據不同的古文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方法選對了,學生自然就能夠對古文產生學習興趣了。
對于中國古典詩詞,我們可以通過吟詠來尋找詩韻,體會意境和情感,以達到學習的目的。比如,我們在學白的《將進酒》這首勸酒詩時,就可以通過不斷地朗讀吟詠來引起學生學習的情趣。詩的開篇就是兩組排比長句,氣勢弘大,迎面而來。緊接著,作者感嘆歲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坐著的情感并沒有一直“悲”下去,而是由“悲”轉“歡”,高舉酒杯高聲歡唱,詩歌的旋律加快,詩人狂放的情感也愈加深切了,我們仿佛能聽到詩人席上頻頻的勸酒之聲。隨后,詩人詩興大發,引吭高歌,只是這以后,詩人的情感由狂放轉為憤懣,最后終于發出“同銷萬古愁”的豪言壯語。在誦讀的同時,同學們全身的血液也能隨著李白的情感而涌動,誦讀就是學,學的就是誦讀。課堂上,同學們讀得很熱鬧,一邊誦讀一邊討論詩人的情感,似乎這堂課就是一場朗誦比賽,每個同學都很認真,學習的效果也很顯著。
對于像《荊軻刺秦王》這種故事性很強的古文,學生更喜歡邊演邊學習的方式。學生本身對這個故事就有些了解,所以在預習的時候,學生可以結合注釋自己完成。在課上學生可以用課本劇的形式把故事表演出來,這個過程老師只是做個別指導就可以了。學生對這種表演很感興趣,所以排練的過程和道具的準備學生都能獨立地完成,而且課上的表演也十分精彩。表演過后,學生對故事的脈絡、沖突以及人物的形象個性都有了自己的理解與分析,學習目標在表演的過程中很輕松地就完成了。
三、挖掘古文歷史背景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前提,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在古文教學中,挖掘與文章相關的背景知識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之一。這個背景知識不僅包括作者介紹、時代背景,還包括經常用到的古代官吏制度、名號稱謂等歷史和文化知識。背景知識蘊含的知識量大,涉及的知識面廣,它能夠輔助學生進行知識積累,讓學生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更為準確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這一點真是應了“文史不分家”的道理,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對于中國人來說,只有能正確地評古才能更好地論今。
挖掘古文的歷史背景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那么如何帶領學生挖掘呢?我認為,除了學生本身擁有的知識儲備之外,還可以通過電教媒體提供的影視聲像畫面、網絡資料收集、圖書資料查詢等手段來獲得相關的知識。
篇8
關鍵詞:語文;興趣;引領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1-175-01
去年年底,我調入中衛職業技術學校擔任語文教學工作,原來在強調基礎教學任務的學校,雖說也了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來之后還是讓我有些不能適應。接著原任課教師的進度進行教學工作,正好是古代詩文內容,學生就問我說,他們是學水暖電器安裝的,是學汽車修理的,是學鋼鐵冶煉的,是學化工工藝的,工作中跟這些內容一點關系也沒有,學這些東西沒有作用,語文能認識些字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學這么多內容。從學生本身來講,有些連初中都沒有畢業,對現代漢語知識都沒有搞清楚,對這“三怕”之一古文根本就沒有興趣,根本就搞不懂。回到辦公室和老師們交流我把學生的話重復說了,有許多老師也是這樣的觀點。一開始我也覺得他們說的有些道理,但做為一個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人來說,若按這樣的想法去做,自己實在感到不是滋味。因而我盡快調整教學思路,重新定立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措施,從語文觀陣出發,從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活動走上正常軌道。現就中職語文教學中一些體會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讓教材變薄,減輕學生心理壓力
現行中職語文教材突出了它的實用性,當然也有許多傳統篇目,確有很大難度。中職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學習中連最基本的知識都難以掌握,因而教學中就必須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舍棄學生難以學習掌握的內容,從淺從簡,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來接受語文,學習語文。教學中采取學生確立學習內容,由課代表在上課前兩天告訴學生選定的內容,根據學生要求備課上課,教學中根據學生意愿舍棄一些篇目,盡量淺入淺出,學生對語文言課堂不再排斥,大多數學生能在老師帶領下學習,他們覺得語文學習不再是什么難事了。這正是我要的結果,因而中職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能真正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老師可以做出大膽的取舍,比仿說先生的《雷雨》(節選),是戲劇單元傳統的名篇,然而學生對這樣的戲劇沒有興趣,上課講這些,學生必定是昏昏欲睡。古文學習中的文言實詞、虛詞意義用法,詞類活用、句式等知識也可不講,只要求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意便罷,能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識就可以了,學習中能在思想認識、習慣養成上起到教化作用,也可以說就達到了中職古文教學的目的。
二、讓教材變厚,拓寬學生視野
中職語文教材不管是基礎模塊還是專業模塊所選篇目都有許多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章,教學中就是要抓住這一特點,在學生感興趣的方面下功夫。講孔子,可以講他名字的來歷,可以講他周游列國的歷程;講老子,可以講《道德經》,講“紫氣東來”;講李白,可以講“力士脫靴”,講他的狂傲不羈;講蘇軾,除了他的“大江東去”,可講他妹妹――蘇小妹的故事。課本中出現的人物、歷史,“正傳”大家都知道的多,就不感興趣,但“野史”就知之甚少定會吸引他們。“百家講壇”為何受到大家歡迎,就是除了講大家知道的,最主要是講大家知之甚少的東西。做為中職語文老師,就是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教學中相關的信息,擴展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見識。
三、充分利用教材,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引導學生
篇9
【關鍵詞】 高考 歷史常識題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0-024-01
一、高考文綜卷中歷史文化常識題舉例
從2007 年開始,高考文綜卷中開始出現對歷史文化常識的考查試題。
例如(2007年全國卷12題)帝王謚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 ) .
A. 秦始皇 B. 漢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2008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往往體現了該地與相鄰山、水的關系。以下都表“陰” 的方位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國卷12題)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己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于( ).
A. 旗號 B. 邑號 C. 爵號 D. 官名
(2010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曹魏被定為“土德”,通過“禪讓”代魏的兩晉應為( ).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1年全國卷12題)唐初編定的《隋書?經籍志》,確立了中國古代史四部分類著錄圖書的原則,漢代的樂府民歌應著錄于( ).
A. 經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2012年全國卷12題)秦漢而后,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于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 ) .
A. 工作器具 B. 工作內容 C. 工作職責 D. 工作性質
這些有關歷史文化常識的試題,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不顯眼,往往分散于某些細微的文字敘述中,有時還滲透在其它學科知識中,這樣,給學生的學習和應試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它是源于歷史教科書的,還是有據可查的。
二、應對歷史文化常識題策略
(一)細讀教科書,挖掘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
教科書是一切教學活動最基本的“本本”,是各類試題最直接的內容依據。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就是細讀教科書,研讀史料,從中獲取信息,并論證和運用。所以,要堅持“論從史出”, 引導學生善于從“教材或課本”中學習歷史,善于閱讀和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途徑收集的材料。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而編寫的,有時注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簡化了過程,有時則是只言片語而微言大義,有時卻又寫得含而不露、似曾相識。因此,要細心研讀教材,把握其中的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比如年齡稱謂(垂髫、總角、豆蔻、束發、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此外,還有十二生肖、古代紀時、天文地理、科舉職官、禮儀習俗、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傳典籍等。
(二)廣泛涉獵,拓寬知識面
歷史文化常識是一個浩瀚的知識體系,包羅萬象,涵蓋文學、哲學思想、歷史考古、中外節日、風俗禮儀、美術工藝、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稱謂、天文歷法、名勝古跡等各個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需要平時的不斷積累。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多讀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如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世界之最大全等,注重中華文化的學習與積累。其次,利用當前發達的網絡媒體,開闊視野。當前我們比較喜歡的電視劇、百家講壇、探索發現等欄目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常識,
尤其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電視劇精品,如對四大名著的改編,這有助于增長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此外,還可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文化遺址、名勝古跡和各種教育基地等場所來拓寬吸取歷史文化素養的渠道。
(三)結合教學實際,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加強訓練
為了增強學生對高考歷史文化常識題的適應性,提高答題的準確性,我們應認真研究近幾年高考試題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有針對性的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并加強訓練和進行評析。
比如:
1.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對下面從小到大年齡稱謂順序進行排列: .
①束發②而立③垂髫④總角⑤期頤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2. 在中國古代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獨尊。其中屬于對皇帝尊稱的是 .
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駕
3. 在人與人交往中,禮貌稱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稱、謙稱、雅稱、婉稱”等書面語,下面屬于對他人母親雅稱的: .
A. 椿萱 B. 萱堂 C. 泰山、泰水 D. 巾幗
4. 在中國古代,名、字與號是有區別的: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號又叫別號、表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下列屬于稱“號”的是: .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蘇軾 D. 青蓮居士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影視資源; 運用;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0137-01
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學中,影視資源的使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將電影、電視納入語文課程資源的范圍,而對于小說、傳記類文學作品的教學,《課標》直接把"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當作一種教學手段[1]。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影視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但是,如果對影視資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學,也很容易給我們的教學帶來負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視資源,充分發揮它對語文教學的豐富、充實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別良莠,莫把糟粕當精華
近年來,網絡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影視資源的匯集與傳播,通過互聯網,語文教師可以很輕易地獲得與課程相關的資源,但是有些老師在選擇影視資源時,過分關注資源對學生的吸引程度,忽視了語文教學的教育功能,選取的素材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我們應該注意到,豐富的影視資源并非個個都是精品。以電影作品為例,近年來,在商業化模式運做下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批"無厘頭"、"惡搞"、"戲說"的作品充斥影視界,這些作品假"自由"、"新銳"之名,歪曲歷史,嘲諷真善美,甚至傳播低級庸俗的生活趣味,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易產生消極影響,如果教師對其不加以甄別,隨意引入課堂,將極大弱化語文教學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進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對聯》教學時,一位教師先選取香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太師府唐伯虎與"對穿腸"比試對聯的片段讓學生看,看完電影后,教師將影片中的對聯展示出來,并逐聯講解,分析對聯的結構及內容特點。由于該電影的喜劇效果,課堂上笑聲陣陣,學生情緒高漲,老師還誤以為課堂教學效果滿意。
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來說,這位老師的選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對聯的內容,這段影片的選取就難以恭維了,如影片中的第一副對聯是"一鄉二里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厘尤且三心兩意一等下流"。古人作對,講究格調意境俱佳,而此段影片中的對聯格調低下、情趣庸俗、對仗不整,將這樣的對聯引入課堂,當作鑒賞對象,實在有違語文美育的原則。實際上適用于對聯教學的影視資源并非僅此一部,如央視春晚的新春對聯、電視劇《聯林珍奇》,都是以對聯為內容的優秀影視素材,借用這些資源,一樣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有人說"語文教師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作為"美的使者",面對眼花繚亂的影視資源,我們要自覺提高自身欣賞水平,不能讓一時的假象蒙蔽了雙眼。
2使用有度,莫把影視當"正餐"
不錯,影視資源在教育教學上有其應用價值或潛在應用價值[2],但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本身不具備教育的主動性,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教學環境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片面夸大影視資源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對其過分依賴,在針對某些題材(如景物詩、寫景散文)的教學時甚至"無影不成課",如:
某老師在上人教版第三單元《杜甫詩三首》時,花費大量時間搜集了與詩歌相關的電影電視短片,在其后的教學過程中,每堂課,該老師都會播放一段影片:講解《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時,播放一段有關三峽的風景片;講解《詠懷古跡(其三)》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時,播放有關內蒙"青冢"的記錄片;講解《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展示一組長江的動態圖畫。
中國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難點是讓學生感悟詩歌中的意境,毋庸置疑,影視資源有機融合了音樂、繪畫、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能創設出相對真實的情境,該老師的做法確實方便學生領悟詩歌的意境美。但是,中國古典詩歌講究語言的含蓄、蘊藉,好詩追求弦外音、象外象、味外味、境外境。梅堯臣認為好詩"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3]。成功的詩歌教學是使用詩意的語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主動地發現、領悟詩歌字里行間中所蘊涵的意境美。上例中老師的做法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會因為過度頻繁的"視覺轟炸"、"聽覺轟炸"讓學生產生疲憊心理,更重要的是,頻繁地觀賞影片,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迫使他們機械被動地接受已有的、固化的景觀,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
正如青菜之于米飯、辣醬之于面條,影視資源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也只是一道開胃的"菜",無法充當"正餐",因此,無論是使用影視資源還是其他多媒體資源,教師都要把握好時機,掌握好度,思考導入資源的最佳時機和最合適的量,盡量提高資源的使用效果。
3分清主次,莫讓資源唱主角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獨霸話語權,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所授知識的容器。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術的進步,"師道尊嚴"的歷史一去不復返,多媒體技術、信息網絡技術成為常規教學手段,教師的主導地位越來越模糊。在一些多媒體技術成熟、信息設備完善的學校,有些教師沒有明確影視資源的輔助地位,甚至不自覺地成為了"陪看"、"陪聽"。如:
最近幾年,以"教育"、"學術"為包裝的影視作品大行其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視的《百家講壇》,該欄目先后推出《于丹讀〈論語〉》、《易中天讀〈三國演義〉》、《王立群讀〈史記〉》、《劉心武揭密〈紅樓夢〉》、《康震評蘇軾》等一系列節目。由于這些節目的內容與高中語文教學的聯系比較緊密,所以被很多老師使用,有些老師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直接給學生播放時長36分鐘的《康震評蘇軾》第四集《瀟灑東坡》,自己再略加總結,就結束了課程,而有些老師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寫時,就播放時長38分鐘《劉心武揭密〈紅樓夢〉之林黛玉眉眼之迷》,然后再去探討文本。
于丹、康震等教授的學術水平固然高,但是,要注意的是,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畢竟是我們,個體的差異性是影片無法解決的。而且,課堂教學需要互動和交流,文本中的知識需要教師通過發散、質疑、反饋等多種手段才能傳授給學生,而影視中的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模式化的,知識傳播途徑是單向性的。所以,影視中的教授無法取代教師,影視資源不能改變教師的主導地位。之所以出現上述老師把整節課的時間都交給電影電視的情況,是因為這些老師"把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對此消彼長的敵對矛盾,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認識不足、發揮不夠"[4]。在新的技術環境下,教師更要做好教學的組織者,不能把傳授知識、釋難答疑的工作一股腦地交給電腦、熒幕。
總之,影視資源的合理使用取決于教師對資源的正確態度,對待影視資源,既不能視為洪水猛獸,拒之千里,也不能奉為神明,盲目崇拜。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和貫徹新課程標準,努力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和教育技術,科學地選用課程資源,使之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EB/OL].[2011-02-11]
[2]李振亭.運用影視教育資源創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J].教學與管理.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