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27 22:5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

篇1

四個特征:

1、世代相傳:中國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篇2

我一直嘗試著觀察和看待這樣的現象和問題。記得在五六年前的北京,我看過一場紫禁城里的服裝秀,具體是哪位設計師我不太記得了,但在他的設計中就已經很明確的運用了中國的符號。可以說,服裝是設計潮流和方向的風向標,它預示了將來設計的節奏和價值觀。于此同時我印象較深的便是在歐洲的跳蚤市場看到很多二手物品,他們還是很深的展現了西方產品發展的軌跡,從包豪斯現代設計的標準化到追求個性差異的當代設計。那么,隨著中國物質經濟的發展,我們勢必要和西方進行溝通和交流,這就促使我們進行文化對接,學習西方文明與文化。中國不是像西方循序漸進的發展,中國有著過往長久的斷層期和現在飛躍的追趕期,我們無法做到“先文明再文化”,因此就出現了允許個體體驗路徑的存在。茶道、香道的盛行,可以更準確的說是一種“尋”的發展階段,我們在經歷了“斷”“聯”之后,需要更多的取舍,它們的出現是一段路徑,一個形式“門”,能讓我們更好的找到中國設計的態度和方式,以及更為重要的“價值觀”。

這種文人雅集對當下的生活形態,以及設計形態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是否可能出現傳統文化在生活層面的復興?近幾年大量的中國設計師開始研究傳統,并將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進行融合,您認為這樣的創作方向會否開創出一個全新的中國設計的時代?

我在給CIID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今年1月會刊的卷首語中,有這么說過一句話“復古更像是種描紅狀態”。現在很多人在甄別茶道、香道的“正宗”“派別”,我覺得這些不是重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時空點,它們是時代和生活的選擇,我們似乎更應該尊重當下,當代。

這里要提及的便是“中國設計當代性”這個話題,我覺得說到當代性,一定要規避兩點,一點是設計僅僅是西方當代產品式樣的copy,點是設計僅僅是將老祖宗的東西進行修改,真正的“中國當代性設計”應該是有自己的觀點,物的背后是有一定的邏輯,解決當代人的問題,不是為做而作。

最近您在設計上關注那些話題,或者說您在研究和思考的方向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我是有意識的將自己脫離了西方設計這個圈子一段時間,更多的是關注自身。在中國,人口基數這么大的前提下,我們所關注的“小”已經足以代表大眾了。因為作為設計師品牌,我的生活需要和狀態呈現。足以代表了“半木”品牌產品的定位“小而美”,我們的宗旨一直是在解決部分當下都市人群的問題,讓他們在我們塑造的產品和空間中得到入世的從容。

我最近在騰訊會有五節課的視頻,主要還是呈現了我做“半木”以來設計上的一個“體系”,從混沌時空,悶騷聚氣,到寄情,再到造物與塑人,半狀態的禪意,應該算是我做設計以來研究和思考方向的個初步整理,之后我還會充盈這個體系,讓它得以形成一種模式探討。

您認為當下中國生活層面有哪些變化會對未來的中國設計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中國當下的設計有哪些積極的因素,這些積極的因素有可能將中國設計導向何方?

影響可能更應該以“格物”來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我們最終是要“造物”,所以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

有時候我們對“文化,文明”都會有些誤讀或誤解,但這種不準確,正代表了有疑義,從而去探求它的真實性和可能行。

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設計體系對當下中國設計的不同影響,現階段這些影響將對中國設計產生什么樣的作用?

西方設計更像是幾個弱智在做設計,但他們卻形成了很好的設計氛圍,得以讓設計更有意義的發展:中國設計更像是幾個智者在做設計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但卻無法形成更為包容、交叉的大氣候。現階段大家都開始嘗試,就像我之前說的,它是一個門和路徑,關鍵看有多少人得道。可以淺入深出,找到中國設計本真的方法。

您是否認為中國設計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文化尋根和文化定位的時代?(您是否認同“中國設計開始了自己的”這樣的一種說法?為什么?)

我覺得說是“”似乎有些大,新文化是運動,或許我們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文化復興”或許是更為準確的說法,我們是寄情于中國設計所帶來的新變化,新精神。

篇3

近年來,西青區按照發展大旅游、形成大產業的工作思路,投巨資建設以民俗文化為核心,崇文尚武為兩翼的旅游文化,大刀闊斧地向旅游強區邁進。日前,本刊記者在西青區采訪了負責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工作的區委副書記燕連玉。

商務旅游:目前,西青旅游業有哪些經濟發展策略、方向,來提升西青區的整體實力?

燕連玉:近年來,西青積極實施民俗生態旅游品牌帶動戰略,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良好機遇,積極搭建平臺,出臺了《西青區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扶持意見》,設立了文化旅游業專項扶持資金,完成了《天津市西青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為旅游產業發展鋪平了道路,推動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雖然目前西青區的經濟發展仍然以現代工業為主要支柱產業,文化旅游卻是一個重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其產業發展的附帶價值是不可比擬的。西青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中國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所以旅游業勢必是今后的發展重點。我們將努力提升旅游質量,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值上實現新突破。目前已經投入巨資,以大力度宣傳為手段,保護性開發民俗文化傳統景點并開發建設新興旅游景點,努力使文化旅游產業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新興產業,盡快提高旅游業占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例如目前不斷完善建設的精武門?中華武林園、具有代表性的楊柳青崇文書院等,都得到了各方的支持與鼓勵,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加大旅游籌碼,爭做旅游標兵、產業的先驅者。

商務旅游:西青區將來旅游業的發展方向,有哪些建設要求?

燕連玉:依托“民俗文化看西青”的品牌戰略,西青區初步形成了以千年古鎮楊柳青為龍頭,集民俗,生態、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區,實現了從“事業”到“產業”的轉變。經過多年實踐,我們感到發展方向更加明朗清晰化,即以民俗文化為龍頭、以“崇文、尚武”為兩翼,把挖掘傳統文化和創造現代文化旅游產品結合起來,努力構筑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旅游產業新格局。同時,積極打造民俗文化游、生態旅游、尚武文化游、紅色教育游、宗教文化游五大品牌。做好市場細分,針對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的旅游產品。抓好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完善旅游配套服務,并注重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與其他各次產業的融合,形成旅游競爭力強,旅游管理服務佳、旅游國際化程度高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使西青區盡快由旅游資源大區成為旅游產業強區。

商務旅游:西青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思路是什么?鍛造了哪些旅游項目?

燕連玉:為了壯大旅游產業,區委區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分析,進一步明確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思路。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上半年,我們已經制定完成了《西青區2010―2020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定了以楊柳青民俗文化為龍頭,以“崇文”和“尚武”為兩翼,著力打造民俗文化,尚武文化,紅色旅游,生態休閑農業和宗教文化五大旅游板塊的新格局。同時明確了中遠期發展目標,力爭到2020年使西青區成為環渤海重要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成為旅游功能多樣、文化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使文化旅游業成為西青區的重要支柱產業。二是加快旅游項目建設,培育旅游新亮點。按照完善提升、投資改造、新建開發的基本思略,對已有旅游景點進行深度挖掘開發,積極推進楊柳青精武門?中華武林園、楊柳青院、楊柳青元寶島等新景點的規劃建設,實現一年有新亮點,兩年大變樣。依托西青獨有的古鎮、運河、年畫,精武,大院等特色旅游資源,通過舉辦楊柳青民俗文化旅游節、楊柳青年畫節、世界精武英雄會,中北熱帶風情節,辛口沙窩蘿卜節等主題旅游活動,打響西青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強化旅游資源整合,進一步完善餐飲、購物、住宿,交通等配套設施,建立游客服務中心,開發具有西青地域文化特色的年畫、風箏、剪紙等旅游紀念品和特色餐飲小吃,不斷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精心設計旅游線路,把分散的景點串聯起來,把游客吸引到西青、留在西青。

頗具代表性的石家大院、楊柳青文昌閣、崇文書院和即將落成的精武門?中華武林園等重要標志性景區,自近代以來就形成了西青重點發展的旅游項目,其文化精髓已經產業化。石家大院的建筑別具一格,既有北京四合院方正規矩的建筑格局,又融合了山西喬家大院典雅端莊的風格。其建筑風貌,真實地反映了運河文化的歷史環境,體現了南北文化交融,彰顯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是千年古鎮楊柳青的縮影。作為文明中外的尚武精神的代表霍元甲,其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高深的武術造詣為世人熟知。在此背景下,西青正在打造精武文化的旅游品牌。另外,我們同時也建設農業休閑旅游圈,熱帶觀光旅游園等多元化旅游項目。全面提升旅游競爭能力。

篇4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當代軍人 影響

當今時代,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它在國防實力構成中起著重要作用。當代革命軍人文化素養,作為我軍戰斗力的重要源泉,植根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沃土之中。充分運用各種文化資源,努力學習優良傳統文化精神,對于大力倡導和培養當代革命軍人文化素養,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提煉出來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的、具有穩定結構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其內容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核心地位,為其主體內容。那么中國傳統的、受儒學長期影響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北京大學張岱年教授用《周易大傳》的兩句話將之概括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天體運行,永無止時,君子效法于天,故應努力不止;地勢平順,養育萬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應兼容并包。其中的“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奮斗,積極迎接自然與社會的挑戰,表現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拼搏抗爭、不向惡劣環境低頭的精神。而“厚德載物”,就是包容萬物,以和為貴,以忍為高,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寬廣胸懷和容忍精神。中華民族正是由于具備了這兩種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發展中,雖歷經磨難,但始終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生生不息,努力向上,始終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而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對當代軍人有哪些影響,我們又學到了什么精神呢?

一、精忠報國,天下為公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民族生存和發展中,由于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重視文治教化的傳統,培養出一種群體主義的精神和由此逐步凝固起來愛國主義情感。《詩經》中說“夙夜在公”,《尚書》中提出“以公忘私”,《墨子》強調“舉公義”,賈誼《治安策》倡導“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在強一調一種為群體、為國家而獻身的精神。因此,我們當代軍人歷來就把“廓然大公”、“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理想,作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由此,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愛國歷來就被看作是一種“大節”,并進而培育了當代革命軍人崇尚氣節、講求情操的正義感和是非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一些包含著對祖國深情厚愛的名言,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

在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的影響下,我國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從先秦華夏民族的形成,到近代抵御列強的反侵略斗爭,中華兒女譜寫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樂章,在青史上留下一串串閃光的名字和感人至深的事跡: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豪情;蘇武威武不屈、執杖塞外的氣節;祖逖聞雞起舞、江中擊揖的壯志;張巡、許遠血戰到底、視死如歸的壯舉;岳飛精忠報國、重整河山的氣概;文天祥大義凜然、從容就死的丹心;戚繼光“封侯非我愿,但愿四海平”的志向;鄭成功英勇抗清、的義舉。還有林則徐,關天培血染虎門,馮子材誓死抗法,鄧世昌壯烈殉國……尤其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著十分嚴重的民族危機,處于亡國滅種的歷史關頭,但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粉碎了列強、的迷夢。所以,我們當代革命軍人一定要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興中華,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筑起新時代愛國主義這道心靈的長城。

二、重視身體力行,言行一致,修養踐履的精神。中國道德傳統特別注重“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比如儒家主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力行近乎仁”。荀子甚至認為:“口能言之,身能行,國寶也;…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除其妖。”老子講“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講“養性”、“養身”、講“良知”、“良能”,直到宋儒們主張“尊德行”,明代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等,都特別注意道德的實踐性。較之其他民族,中國人民最注重“行”、“實踐”、“身體力行”,這是中國儒家的一個重要待征,對當代革命軍人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是一種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它體現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力,要求人們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禮記?大學》中提出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中提出的“明生者強”等,就是上述精神的體現。正是這種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上力,孕育了當代革命軍人自信、自尊、自立的品質。

四、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中國社會的歷史進步離不開改革創新,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改革創新精神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管仲的改革使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楚國的吳起變法為以后楚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秦國的商鞍變法,改變了秦國被諸侯“戍狄視之”的歷史,為秦王朝統一天下做了歷史鋪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以后隋唐統一準備了條件。實踐證明,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使中國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因此,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人,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創新理論的學習載體、傳播渠道。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堅定當代革命軍人的政治理想信念。面對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以及敵對勢力的滲透、不良思潮的影響、西方價值觀的沖擊,我們必須堅持馬克主義的指導地位,始終把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作為主線,把筑牢官兵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要求融入到部隊文化建設的各個力面和全部實踐之中。

篇5

東方藝術·大家:面對來勢洶洶的新水墨熱潮,傳統是否會有被“誤讀”的可能?時下盛行的新水墨又是否反映了傳統的真實面貌?

陳琦:“傳統”其實是一個生長的過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傳統在它被最初創作出來的時候,可能也是一種非常具有創新性的藝術形態。我從來不認為時下畫“新水墨”的藝術家是在刻意地做什么,其實他們同樣在做著一種非常自然的關于傳統的承接工作。但僅以水墨媒介來作為區分傳統與當代概念的準則,就顯得很僵硬和武斷了。

東方藝術·大家:那您又怎么理解“當代”這個詞?

陳琦:我從來沒有試圖去界定或是理解所謂“當代”。包括幾年前所說的當下,這些東西我覺得對于藝術家來說都沒有什么實質意義,它們應該交由理論家和批評家去定調更為合適。我們沒有必要刻意把自己劃在傳統或者當代的范疇之中。

東方藝術·大家:如果說“過去的每一秒都是傳統”的話,這時當代藝術該如界定呢?您的創作中是否考慮過傳統與當代性的關系呢?它們是如何切入的呢?

陳琦:現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中國有“一小撮”藝術家并沒有跟著潮流走,完全是根據自己的邏輯去完成一個線性的發展,你很難把他們歸結到什么思潮或者流派里面。決定他們創作的往往是與自身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和對人文價值系統的個性化認知有關,這和中國古代傳統的文人畫家非常相像,我們知道那時的畫家多有獨特的教育或者仕途經歷,以及他們的游歷背景,都會對他們作品的最終呈現產生極大的影響。

1989年的時候我在做明式家具,那個時候中國的藝術思潮如火如荼,那時我認為做藝術不能一直跟在別人的后面,一定要去尋找一個創作中的源動力,要去尋求文化上的淵源。我的學生就說,老師你很傳統。而現在再看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又覺得我很“當代”,所以我認為傳統和當代的定義有的時候是一直在變化的。就像剛才我們說到的第一個問題,傳統在當下越來越被重視,就慢慢變成了一個很流行的東西。

東方藝術·大家:你認為今后基于傳統的創作在未來的可能性都有哪些?

陳琦:藝術家在保持自己特性的同時一定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從表現形式上來講,外在的介入形式要符合當代人審美的視覺經驗,包括我做的這些交互媒體,就是完全基于現代移動終端的一種新媒體的表現形式。

東方藝術·大家:如果除去各種視覺、媒介的表現形式,您覺得支持當下這類創作背后的因素還有什么?

陳琦:藝術對于每一個藝術家來講,它的意義和實質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我會經常問我的學生:你為什么要從事藝術?藝術對于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因為這個答案,或者說一個藝術家對于這個問題的反思,往往就會決定他今后會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作品會呈現一個什么樣的面貌。所以,這個問題的個體性非常強,具體到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

篇6

驚嘆的東方美感

FC:您心目中的東方氣韻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國風?

Bianchi:東方女子的女性魅力與獨立的性感氣質,在日本,中國或其他區域都沒有分別。我們對這方面的亞洲文化非常感興趣,因為這更進一步地將我們對于內衣的想法與一種精神境界聯系在一起,是一種生活方式。

FC:您覺得如今各大品牌紛紛推出中國風的原因是什么?

Bianchi:今年西方奢侈品牌所推出的新品都強烈地受到東方文化或中國文化的靈感影響。因為今年是龍年,象征著積極的,強有力的,難以置信的“好運”和機會。它們成長于亞洲,并代表了一種對于未來的希望。歐洲和美國地區都因為經濟危機壓力俱增,今日的亞洲代表著未來。

FC:LA PERLA 推出的“東方的芬芳”系列中,主要采用的面料有哪些?是否有中國傳統面料的運用?或者說是傳統工藝?

Bianchi:東方的面料是非常奢華的,是觸感、質量的象征。我們在此過程中用了很多絲綢緞子,像JAQUARD女士面料加上厚重并色彩鮮艷的典型刺繡的靈感都來源于東方飾品。

FC: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士在選擇穿著中國風的時候只是單純地做一些元素的拼湊,您覺得如何詮釋中國風才能夠體現其精髓?

Bianchi: “中國風”的定義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有時增添在東方調色盤中的一抹亮色即可。在普通意義上的搭配,有時就是一件裝飾品,一個小小的絲綢緞子包,一件東方剪裁方式的夾克,一件和服式樣的大衣。它的精髓有時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不同的構成方式。

FC:一提到內衣會讓人聯想到性感,而東方傳統風格卻比較保守,我們可以將這次風格的撞擊理解為一場性感與傳統的結合嗎?

Bianchi:這種東方美的性感并不是指透明,的肌膚,或一些低俗的趣味,這就是我們有興趣探尋這種感性領域的原因。在西方世界,我們已經在逐步失去想象力,失去了不同種性感表達方式的能力。因此我們為2012秋冬季準備的新品是對于東方女性的優雅與性感并存的最好詮釋方式。

FC:東方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您在LA PERLA的“東方的芬芳”設計主要是汲取了哪些東方元素?

Bianchi:我們試圖去保持這種東方的“芬芳清新感”!而那個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并不要試圖去按照我們對于款式的概念而改變;我們的靈感之一跟隨了有20年代的一對夫婦MR & MRS BURNS 所創作的書,書名叫“藝妓,關于攝影的一段歷史”。書中的人物攝影作品讓人為東方美感而驚嘆!

FC:在本次中國風的創作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Bianchi: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就是要將款式做得更加超乎想象,不是簡單跟隨流行趨勢,而是讓每一片面料都能創造情感。在這么小的面料上創作是非常困難的!

FC: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東方元素”運用中的一些奇思妙想。

Bianchi:我們設計的其中一款是一件內襯裙完全透明的衣服,在皮膚上用薄紗,與蕾絲剪邊相配套,扇形散開,呈現著黑色緞子所有細節的藝術品。

FC:內衣和女人有著特殊的聯系,注重品位與細節的女人對內衣的挑選是非常慎重的,您怎么看待內衣與女人之間的關系?

Bianchi: LA PERLA與女人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內衣品牌。這是一種文化關系,與細節的關聯,是一種對于手工作品的展現,是一種真正優雅氣質的體現。它永遠不會成為粗俗的事物,但永遠都在最好地呈現著女性的獨有氣質。

郭培: 尋根中國風

郭培在近三年更加注重對中國傳統服飾的探索,她將其稱為職業生涯上的回歸,最近她在“亞洲高級定制服時裝周”上獲得了“中國高級定制大師”的獎項,從而使她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她說時尚就是一個時代的崇尚,作為中國人,她將對傳統文化的崇尚看做是一種驕傲。

FC:作為一位資深的中國設計師,您覺得目前中國人在時尚方面的理解與以往有何不同,以民族元素為主的作品在國際上又有著怎樣的地位?

郭培:服裝具有非常廣的包容性,是大面積的展現。除了著裝以外,人們也越來越看重配飾的搭配,比如珠寶,其所能呈現的工藝與文化,是否與服裝的基調相符合等等。所以我覺得時尚是在完整的服裝搭配基礎上形成的。當然,這只是很窄的一方面,現在時尚的概念已經非常廣泛,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最近我帶著“龍的故事”這一系列到新加坡去參加“亞洲高級定制服時裝周”時有一種不同的感覺,以前出國,覺得外界只是把我當做一個設計師,得到的贊許只是對一個設計師的聰慧和才華的肯定,而這一次我不僅獲得了本次時裝周的“中國高級定制大師”的獎項,也感受到了外界對于我們民族的認可,我作品中強大的民族呈現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這些贊許是不同以往的。所以對我而言,不同的時間會對時尚有不同的認識,我現在覺得時尚就是一個時代的崇尚,一種精神也是時尚。中國人今天更崇尚我們這個民族,并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

FC:您怎么看待中國人自身對于傳統服飾的態度?

郭培:我在上海推出“中國嫁衣”這家店就是想為中國新娘做中國嫁衣,這是我多年來基于一定情感,并發自內心地想去做的事。前不久有一對母女來我這里訂做結婚禮服,女兒是80后,母親是50后,女孩無意間說了一句話:“媽媽,我比你更熱愛傳統文化。”我聽到以后很感動,并覺得我做的事情是受大家認可的,同時也是市場需要的。

其實和這位母親同齡的人,都經歷了一些社會和歷史的變遷,對傳統文化的感情也在這些變遷中有所消磨。所以我覺得80后比前兩代人對傳統文化更有感情,她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更加純粹,是發自內心對傳統之美的追求。

FC:我們提到郭培時就會想到中國風的服飾,您怎么看待大眾對您的這個印象?

郭培:我做了近三十年的設計, 之前有很多作品都在呈現西方的文化,“拿破侖”、“童夢奇緣”、“一千零二夜”等系列都是源于西方,而目前的狀態是心的回歸,就像一個游子的歸根。剛做設計師的時候我并不喜歡傳統,感覺很土,對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特別不能接受,我說:“民族的就是民族的,世界的就是世界的”,但現在重新理解這句話了,因為當代表了一個民族時我得到了世界的尊重。

設計師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你去尊重了別國的文化,那誰去尊重你呢?所以我們中國的設計師非要設計那些看不出中國痕跡的作品時,別人也許會贊許你是一個設計師,而不是贊許你是一個中國的設計師,你都沒有根。其實我覺得最近三年的時間都是在回歸。

FC:很多國外的設計師會運用到中國的元素,比如龍與鳳,包括我們傳統的中國紅,這是否是一種狹隘的認識?分享一下您在運用這些中國元素時的不同理解。

郭培:我覺得這個是過程,運用是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但能夠看到的一點是,當國外設計師發自內心關注到了這些元素時,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他們已經形成了影響,在此過程中設計師們會去自我調整。

我在運用這些元素時不愿意局限自己,比如說龍紋,我會在龍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我喜歡史瑞克里的那條龍,涂著紅嘴唇,駕著鐵驢,很有意思。這就是人對不同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加之我喜歡開心地生活,所以我的龍呈現出來的狀態很多,在曾經為鞏俐設計的一套禮服上我就運用了九條形態不同的龍,有女龍,有男龍,有紅嘴唇的、有雙眼皮的,包括麟片也有不同狀態。

龍已經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帝王、權勢的象征了,我對我的設計師們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龍,都有自己對龍的理解。包括花朵也不一定是世界上有的,你可以把牡丹、玫瑰融合到一起,創造一朵屬于你的花,沒有局限的設計讓我變得沒有壓力。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完全代表中國;也沒有哪一個單獨的民族能夠呈現整個中國的文化,但每個朝代與民族都有其最美的精髓,我們什么都不用去想,只要把最美的拿來就好了。

蔣瓊耳:“承上啟下”的中國情懷

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回歸至自己的文化根基,尋找一種平衡,和諧的高品質生活方式――絢爛而低調,熱情而寧靜。 現在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歷史、文化、手工藝的傳承與復興的重要性。

FC:早在18世紀、19世紀,中國風就傳入歐洲,現如今中國風在歐洲的時尚圈占有怎樣的地位?您覺得如今各大品牌紛紛推出中國風的原因是什么?

蔣瓊耳:“中國制造”的形象在近二十年來被誤解為一種比較便宜的、質量低廉的批量生產。這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制造”其實是被其他世界各國所推崇和向往的。過去的中式生活中有許多優雅而精致的細節,手工制作的精美生活用品,我們今天已經很難想象。通常大家都覺得“奢侈”是西方傳來的理念,其實中國早就有了“奢侈”生活,“絲綢之路”就是將東方的貴族式“奢侈”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傳到西方的通道。當今,中國力量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重要,體現在方方面面。中國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和喜愛。我所做的就是要傳承我們深厚的文化、精湛的傳統手工藝,將我們所推崇的絢爛而平淡的生活方式傳播給當代的中國人,以及世界。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文化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尋找和返回到我們自己文化的根基。

FC: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士在選擇穿著中國風的時候只是單純地做一些元素的拼湊,您覺得如何詮釋中國風才能夠體現其精髓?

蔣瓊耳:復興傳統工藝要“取其神,去其形”。我們想要繼承和發揚的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和神韻,將這種精神融入設計中才是最關鍵的。 FC:我們在很多場合也看到您本人在穿著方面會選擇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服飾,能和我們聊聊您在平時著衣方面的心得嗎?

蔣瓊耳:就像最好的設計是看不到設計,生活方式也一樣:放輕松、做自己。同樣地,我最喜歡的衣著方式就是穿讓自己最放松、舒適的衣服。

東方的服裝有著深刻的東方哲學精髓在里面,飄逸、優雅,充滿著人與衣物、與自然的和諧對話。這些衣服看上去內斂、低調,卻在細節處給你會心一笑的驚喜。它簡單卻優雅,不追逐流行,卻永遠恰到好處。它用上好的材料,手工精心制作,因而可以陪伴你很久。它柔軟、細膩,溫柔的手工制作,讓它帶上了時間和情感的印記,似乎有了生命。

FC:您如何將中國傳統工藝與國際化的時尚相結合?

蔣瓊耳: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自豪和熱愛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植根在我血液中,滲透在我的藝術設計中。我感覺自己是中法文化的混血兒,中國文化構成了我的藝術靈魂,法國藝術則成為血管中流淌不休的血液。

我所理解的中國傳統工藝精神是低調而精致,寓絢爛于平淡的。為使傳統手工藝作品活在當下,我們與手工藝人們必有一個新與舊的對話。千百年傳承而下的技法,需運用在具有當代美學精神的設計中,這對手工藝人而言,幾乎是種全新演繹,有時甚至是顛覆。這是時間與情感的磨練,而結果,不但是情誼的增進,更產生出優秀的作品。

為了營造“絢爛而平淡”這樣一種氣質與精神,“人物、時間、情感,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很多人會問我:如何選擇手工藝人?有何標準?我說:“我不是在‘選擇’。我們的確花費大量時間,在全國甚至全球各地走訪手工藝名匠,但我們與手工藝人之間并非不近人情的商業合作關系,我們亦師亦友,我們的相識即是美麗的相遇。”

我曾寫信給制作紫檀家具的顧師傅,希望他可以接受將傳統繁復的雕花家具改造成現代極簡的風格。做了一輩子雕花的顧師傅一開始非常反對,后來經過耐心溝通,他終于寫來回信。信中老先生說自己已近晚年,愿意將余生的精力都與我們合作,唯一的要求就是將來能夠帶他去一次法國,親眼看一下維克多.雨果和戴高樂將軍的雕像。

篇7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征信國家之一,其征信業務的突出特點可高度概括為“民營”,美國的征信機構完全采取市場化的第三方獨立運行模式,由私人或公司以盈利為目的設立征信機構,按照客戶的委托,為其提供征信報告和相關咨詢服務。美國征信機構提供的信用報告是商品,按照商品交換的原則出售給需求者或委托人。

在企業征信方面,由于法律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信息批露的要求不同,企業征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法律對上市公司規定了其信息批露范圍、內容和時間等,交易客戶對上市公司一般無須“信用報告”,但對上市公司通常進行信用評級。信用評級的高低對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因此,上市公司對自己的信用會受到法律和市場的雙重壓力。而對非上市公司,法律通常不要求其公開財務報告,征信就顯得必要,征信公司可以提供企業概況、企業高管人員相關情況、企業關聯交易情況、企業無形資產狀況、納稅信息、付款記錄、財務狀況以及破產記錄、犯罪記錄、被追賬記錄等。企業征信機構一般提供12個月內的企業信用信息。

在個人征信方面,征信機構對需求者提供信用報告,信用報告可以看做是消費者償付其債務的歷史記錄。一般包括:鑒定信息、當前和以往的貸款清單、公共信息。在征集了上述個人信息后,征信機構還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和信用評估,最終形成信用產品。征信產品可以銷售使用,美國的個人征信機構數量龐大,競爭激烈,出現了并購重組。

在監管方面,美國征信機構以盈利為目的,其運作完全市場化,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干預其日常運作,但必須受相關的法律約束。美國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規范征信機構、數據的原始提供者以及信用報告使用者等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美國國會于1971年制定并于1997年修訂的公平信用報告,旨在保護所有消費者的基本權利,確保信用報告的準確性。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律師總局被授權實施該法案。該法案規定了消費者報告機構即信用局、信用報告使用者、信用信息原始提供者的行為準則。到征信機構調用其他人的個人信用資料要得到被調用者的同意或司法部門授權,目的是防止個人信用資料被濫用。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市場經濟建設,在這波瀾壯闊的偉大工程中,包括征信體系建設在內的信用體系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那么,美國征信體系建設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啟示之一:美國征信得以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是以法治和誠信為基礎,而我國的征信體系建設基礎性制度環境遠不如美國。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盡管重視誠信,但重義毀信時而有之,事實上,多元素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缺乏的是法律元素,而法治和誠信恰恰是現代征信體系建設的基礎制度。

啟示之二:建立高度的社會信用,加強法制建設,是今后我國建設征信體系的十分重要的制度基礎。我國必須建立嚴格的失信懲戒法規,修改現行的法律法規,為征信數據的開放和對提供不真實數據者的懲罰做準備,同時,盡快出臺征信數據開發和征信數據使用規范的新法案,制定關于數據保密的法律法規,在強制性公開大部分數據源的同時,確定保密范圍以及征信數據的經營方式。

篇8

提升文化軟實力,關鍵是創新驅動,在創新的理念、思路、平臺、手段和舉措上,文化軟實力才能獲得快速提升。在“你認為從哪些方面入手提升上海文化軟實力”的多選中,64.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在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文化權益中開發文化服務力”,66.1%選擇了“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中壯大文化硬實力”,69.4%選擇了“在豐富和繁榮文化市場中增加文化吸引力”,41.9%選擇了“在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中擴大文化傳播力”,50%選擇了“在傳承城市文化記憶中擴展文化影響力”,43.5%選擇了“在創新營造濃烈藝術氛圍中增強文化感染力”,43.5%選擇了“在實現‘走出去’戰略中提升文化競爭力”,50%選擇了“在整體打造文化人才高地中提升文化引領力”。

一、發展文化生產力。當前,文化與經濟、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生產力已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重塑文化市場主體。著眼于適合國際大都市特點的文化市場體系構建、文化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能力建設等文化市場主體培育和重塑中的核心要素,從體制機制和法制入手,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切實使一大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活躍、壯大和成熟起來。通過改革使文化企業成為獨立的產權主體,允許民營資本和其他資本逐步進入、形成多元產權結構,允許文化企業的產權自由流動,促進文化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和高效利用,是重塑文化市場主體的主要著力點,應聚焦突破,形成亮點。同時,應圍繞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建立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準入和管理長效機制,持續開展對各類文化市場的日常監管和巡查,建立完善文化市場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確保文化市場始終處在可控狀態。二是發展新的文化業態。積極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更新產品和服務的設計與策劃理念,在融合其他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打造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為主體、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新興文化業態;構建產業價值鏈,實現資源整合和合理配置,大力推動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和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與并購擴張,拓展市場空間和發展空間,促進新興業態規模化發展。三是創新融資方式。有效利用國家出臺的金融政策,不斷探索金融支持手段,創新文化企業融資方式。政府應抓緊制定和完善規范專利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流轉和托管的管理辦法,培育流轉市場,解決文化產業融資難問題。相關金融機構應制定和完善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信貸政策,豐富融資品種,開發貸款擔保業務品種;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和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融資,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文化企業應積極與有關商業銀行合作,通過組織洽談會、推介會等形式構建文化產業項目融資平臺,加大文化產業保險介入力度,降低文化產業項目運作風險。四是培育骨干文化企業。重點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資本為紐帶,推動文化企業兼并重組、資源整合。應在政策上繼續扶持發展勢頭良好的骨干企業,制定文化企業上市的特殊政策,利用創業板扶持文化企業在境內、境外上市;吸納社會資本參與,成立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或文化投資公司;引導其他效益良好的國有企業投資文化產業;探索打造中外合資合作的文化產業集團,引導合資企業參與國際并購。五是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建設上海文化影視傳媒創意產業基地(佘山)、上海浦東國際高新技術影視產業基地(臨港)、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紫竹)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推動上海77家已授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推動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可創造多種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如龍頭企業帶動的發展模式、支柱產業關聯配套的發展模式、文化主題公園與文化產業集聚區互動的發展模式、交易平臺支撐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大型項目帶動的集聚發展模式等。產業集聚發展應洞察市場和產業集聚的特點與規律,以新業態、新市場為發展方向;所認定的園區要有核心性旗艦企業和完整而良性的產業鏈體系,突出特色,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發展。

二、增強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應大力弘揚主流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凝聚力。一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的認識和研究,同時緊密聯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行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好通俗化、大眾化工作,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煉,把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鮮活話語和生動故事;做好“融入”和“結合”的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和要求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滲透到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中;抓住重點人群,發揮黨員干部、先進典型、公眾人物的示范作用,突出抓好青少年群體。二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應進一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護力度,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注意民間藝術、民間手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特別應在城市拆遷和改造中注重保護文化遺址和民族特色;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采用編寫通俗讀物、拍攝電視專題片、在媒體上開設專欄等形式宣傳民族節慶和民俗傳統,讓更多人了解、尊重、喜愛優秀傳統文化;扶持和發展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性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科技特別是數字、網絡技術相結合,使高新技術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多提供能豐富生活、提升品位、有益身心的文化產品,多開展人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關注低收入群體和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努力向全社會提供更多免費或優惠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上海各類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嚴格落實免費開放制度,積極發揮為民服務的主陣地作用。

三、擴大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之一在于其是否具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一是加強文化交流。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提供更多既容易被世界理解又充分體現我國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特性的文化產品,讓世界各國進一步了解我國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態、審美情趣和思想情感;大力推動民間文化團體的交流,在和諧融洽的民間交往中樹立親和友善的國家形象;通過建立中外城市之間的友好關系,擴大城市之間的國際文化交流;繼續辦好上海國際藝術節、電影節、電視節等重大文化活動,提升品牌效應,擴大國際影響力。二是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應探索建立“市場運作、企業營銷、政府扶持”的海外營銷新機制,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產業集團;精心打造文化產品對外貿易的特色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名牌;抓好國際營銷網絡建設,重點扶持體現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鼓勵文化企業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走出去”,分享產業鏈的高端價值;培育大型文化中介機構,形成一批經營文化產品的跨國公司,借鑒和利用國際通行的商業模式和渠道,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地使我國文化產品“走出去”。三是加大文化傳播力度。應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力的戰略重點,形成與上海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同時,高度重視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影響和重大作用。善用現代文化傳播手段,推動更富有時代氣息、反映現代上海文化的文化標志、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四、增強文化引領力。致力于文化軟環境建設,積極開展區域文化合作,通過政府、企業、高校等機構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發展的土壤。營造政府支持的政策環境,制定《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中長期戰略》,涵蓋更廣泛的內容,并且制訂文化產業目錄,列明鼓勵類、允許類、限制類和禁止類的具體行業,方便國內外投資主體;加快文化管理體制創新,成立上海市領導牽頭的文化軟實力領導小組,由相關委辦領導組成;提高財政性資金的投入比重,設立上海城市文化專項資金,下設文化產業專項扶持基金,鼓勵和扶持新媒體、新興文化產業、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重大文化市場活動。營造自由競爭的社會環境,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降低創業成本和運營成本,放低門檻,簡化手續,減少管制,營造社會尊重民企、爭做民企的氛圍;積極培育文化中間組織,提高中間組織在社會中的地位,籌建有全國影響的民間團體和基金會,培養一批熟悉國際文化市場運作規律的文化中介機構、文化經紀人和文化經理人;進一步支持文化創新,鼓勵全社會崇尚創新、參與創新,營造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營造靈活寬松的人才發展環境。加快引進高端文化人才,制定《上海高端文化人才引進辦法》,對國內高端文化人才和海外歸國人才視個體情況采取靈活的辦法,集聚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和掌握高科技技術、先進管理理念、國際市場規則的文化管理人才;建立寬松的創業平臺,為文化藝術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建立完善符合國際慣例的人才流動、引進、培養、使用、分配和服務機制;加快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上海高等院校眾多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深厚的環境優勢,在高校設置相關課程,培養適應上海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文化創意創作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篇9

[關鍵詞]動畫創作;規律性特點;目的原則

一、動畫創作的目的原則

(一)要有明確的創作定位

學習動畫的目的就是最終創作出適合的動畫影片,所謂適合,就是要滿足創作目的。比如創作商業動畫片,無論是創作定位還是生產進度日程安排,都要符合商業動畫創作的規律。如果定位不準確,就不能產生品牌效應,更不可能進行衍生產品的銷售。

就拿我國引以為自豪的60~80年代國產動畫來說,這個時代不僅出現了許多動畫片形式,如水墨動畫、木偶動畫、泥塑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等;還創造出了許多婦孺皆知的動畫影片,如特偉導演的《驕傲的將軍》、王樹忱導演的《天書奇譚》和《哪吒鬧海》、阿達導演的《三個和尚》等,當年捧回了多個國際大獎可謂輝煌一時。然而,由于這些作品并沒能通過市場的檢驗,盡管其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但市場效果不好,這已經是被市場所證明了的。

我們暫且以我國經典動畫影片《三個和尚》與日本動畫影片《小和尚一休》為例作一個對比。這兩個作品均是“和尚”題材,年代又相近,進行比較很說明問題。看一下有哪些不同之處。

首先,我們分析阿達導演的經典動畫影片《三個和尚》。《三個和尚》從誕生起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可以說是中國學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從劇作層面講,《三個和尚》節奏舒緩,充滿哲理性;畫面以灰色調為主,以三原色區分主體人物,充滿構成性元素,體現出穩重的藝術氣息。雖然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但從商業角度來看就會暴露很多不利因素,例如:節奏緩慢,戲劇沖突弱,再加上沒有臺詞,觀眾會產生不耐煩的感覺;顏色灰暗,背景單調,角色調度少,難以突出。

反觀日本動畫影片《小和尚一休》,雖然故事簡單,沒有深刻的道理,但卻容易被觀眾接受,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即受眾廣泛。《小和尚一休》畫面顏色鮮明,節奏緊湊,戲劇沖突明顯,并且通俗易懂,是非常典型的商業動畫片。從兩者對比來看藝術性動畫影片與商業性動畫影片是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的,而且這兩部片子都有很強的代表性。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小和尚一休》為代表的日本商業動畫影片進入中國市場并取得如此好的收視效果和商業成就就不足為奇了。

(二)要正確看待原創的原則

動畫片的創作是創造性勞動,要創作出好的動畫片,最重要的是原創,但是又要遵循創作規律。而我國現今對原創的概念也頗有爭議。有人認為,由于中國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環境,而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就應該沿襲傳統,盡量避免與國外動畫作品雷同,應當突出我國傳統文化和我國獨特的藝術風格,甚至主張封殺美、日、韓動畫。

而筆者卻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公允,而閉關鎖國更加不是良策。了解日本動畫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在動畫產業發展的開創期,都大量借鑒了當時的動畫大國美國的經驗。在技術上,在創作思想上大量運用美國模式,甚至連角色都大量運用西方人形象。但經過多年沉淀之后,日式動畫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并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須要注意的是,日漫風格是在開放和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檢驗所得到的,而并不是在所謂“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閉門造車而成。

筆者雖然不支持目前中國原創動畫“重模仿,輕創作”的現狀,但也不同意把外來動畫一棒子打死的做法。風格特色是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形成的,在本國發展還不成熟的前提下,適當學習先進國家的創作模式和創作經驗,特別是先進的思想文化是有必要的。

二、動畫創作的規律

(一)動畫創作要來源于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優秀的動畫形象,一般都有鮮活的個性和獨特的性格,它就像具有生命一般真實。而要創造出如此真實的角色就需要真的把它當“人”看待,了解他的生活,體驗它的疾苦,把它當你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寵物”。動畫主創人員在創作的過程中賦予它的“生命”,其實是來源于大家生活當中的真實體驗,這就需要我們熱愛生活,不斷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

創作靈感可以來源于你對身邊客觀對象觀察,也可以來自頭腦中存儲的對客觀對象的形象記憶。對當前對象的直接反映是知覺映像,而對頭腦中存在的對過去所感知對象形象的再現,則稱之為表象也就是記憶表象。表象是高于知覺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來源于人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包括視覺、聽覺、嗅覺、運動、觸覺等帶給人的印象。我們在構思活動中,將要對這些記憶表象進行加工與整理,通過我們所掌握的卡通繪畫技巧表現出來,形成新的形象,這就是想象的創作過程——是對過去形成暫時神經聯系的新的結合過程。

(二)動畫創作必須要有愛心和情感

動畫創作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多炫目的畫面和精細完美畫工,而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傳遞和情感的表達。真正的動畫,畫面只是肌膚表象而情感才是骨骼靈魂。動畫的創作者實際上是借動畫角色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想感動觀眾就要先感動自己。

(三)動畫創作必須要特別注意媒介的作用

動畫創作脫離不開藝術創作規律的范疇,藝術創作的規律是很多的。國畫家用毛筆和宣紙表達情感,油畫家用顏料和畫布,文學家用文字表達。那么動畫家在創作時就要必須要特別注意媒介的作用了。

(四)動畫創作的虛擬性

動畫創作的虛擬性是記錄人類在虛擬實境中所創造第三人生的藝術,同時也是存在于所有電子媒體和數碼世界的第四度空間。

篇10

關鍵詞:新課程情境激趣啟思

與舊課程相比,現行的新課程在許多地方都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但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新課程更加注重從生活的角度出發來構建學科知識,注重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如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中就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與政治新課改的理念不謀而合的是,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各種資源,通過主體和客體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漸建構、生成的。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按照“情境導入——情境分析——情境回歸”的三步曲進行教學,我發現這一做法與傳統的“注入式”教學相比,確實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計游戲,模擬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雖然高中生已經不再是兒童,但是他們的童真未泯,玩游戲,冒險闖關仍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因此,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設計一些游戲活動,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更好地領悟學習內容,落實教學目標。如在講高二《生活與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一框時,教材本身的內容枯燥無味,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備課時,我費盡心思,曾設計了多種方案但仍不滿意。最后,我根據哲學本身的邏輯體系,創設了這樣一個游戲情境:把哲學比喻成一座大廈,老師的身份是導游,學生的身份是游客。由扮演導游的我帶領學生參觀哲學大廈,但是每到一個景點,學生都必須回答有關問題,層層闖關,才能順利游完全哲學大廈的全程。

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的:我先介紹師生各自扮演的角色,然后進入正式的游戲環節。

在哲學大廈的門口,貼著一張《游客須知》,上面寫著:

“哲學是一門追求智慧的學問。游客必須發揮聰明才智,層層闖關,答出有關問題,才能順利游完全程。祝你成功!”

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明確游戲規則。接著,我帶著學生進入大廳,在大廳上設了第一關的問題:

校長問兩個學生:“如果你們做了一件好事,你們愿意校會表揚,還是愿意接受物質獎勵?”

學生甲:“愿意接受物質獎勵。”

校長:“為什么?”

學生甲:“因為我是唯物主義者。”

校長問乙:“你呢?”

學生乙:“我愿意接受精神獎勵。”

校長:“為什么?”

學生乙:“因為我是唯心主義者。”

問題:你同意這兩位學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理解嗎?為什么?

這一關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明白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及其根本觀點。如果學生答對了。這時,在大廳的兩邊就會露出兩個樓梯口,于是,按國際慣例,我先帶領學生走右邊的樓梯口,在右邊的樓梯口上出現了第二關的問題:唯物主義有哪幾種基本形態?

第二關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引出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學生答對后,就可以進入一樓的房間參觀。這里設了第三關的問題:

這間房里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哲學家,他們正在發表自己的見解:

范縝(南北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王夫之(明):“氣者,理之依也。”

《尚書.洪范》認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古希臘):世界萬物皆來源于水,又復歸于水,水是萬物的本原。

思考:

(1)上述觀點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2)簡要說明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這一關,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觀點及其合理性與局限性。

學生答對了,就可以上二樓的房間參觀,在二樓房間設了第四關的問題:

“物質是按一定次序結合的,不可分、不可滅的原子的總和。”——伽森狄

“自然不是別的,它是物質世界的整體,是物質事物的總和。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霍爾巴赫

(1)他們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2)簡要說明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這一關,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代表觀點及其合理性與局限性。

學生答對了,就可以上三樓的房間參觀,在三樓的房間,設了第五關的問題:

猜一猜:唯物主義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什么?

這一關,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合理性。

參觀了右邊的房間,回到大廳,接著走左邊的樓梯口,在左邊的樓梯口上,設了第六關的問題:

⑴王守仁(明):“心外無物”。

⑵貝克萊(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⑶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靈,認為神靈創造了世界,決定著自然的變化,支配著社會的發展,操縱著人的“命運”。

⑷:“我總以為人生在世……無論你有否,也無論你對宗教的觀念如何,我們都必須承認宇宙之中,是一位神在冥冥中為之主宰的。”

上述觀點有何共同之處?又有何不同之處?

答出第六關的問題,就會出現兩個平排的房間,房間的名字分別是:“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在兩個房間之間,設了第七關的問題:

考考你:唯心主義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具體表現?

這一關,一是要考察學生能否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從而明白唯心主義在生活中的種種表現。二是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做到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最后,在大廈的后廳設第八關的問題: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話

辯證法:老哥,我跟你斗了幾千年,可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相比,它們是老大,我們還是老二呀!

形而上學:可不是,這太不公平了,我們去找參觀的同學評評理去。

同學們,你能講清楚,為什么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具有從屬的意義嗎?

這一關,主要解決最后一個問題,即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形而上學的關系。

當時,這節課是作為對外教學開放日的公開課來上的,上述的設計理念,得到了教研員和聽課教師的充分肯定。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來看,這一新穎的設計形式,也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認可。因為,通過創設游戲闖關的情境,環環相扣,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在一種緊張而刺激的思考狀態中。闖關的過程,既是學生的知識掌握、合作探究、提升能力的過程,又是學生的情感體驗,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過程。

二、展示實驗,導入情境

也許有人會問:政治課也能做實驗?答案是:當然可以。看起來,政治課的教學活動似乎與實驗毫無關系,但是只要做一個有心人,你就會發現,在有些教學內容上,巧設實驗情境,也能使政治課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講《意識的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這一目時,我做了一個“筷子插入水中”的實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由于這一實驗在初中的物理課上做過,很多學生明顯地流露出這樣的一種心態:真是小兒科,拿這個實驗來考我們,真是小瞧我們了。因此,在觀察時往往粗心大意。我正是利用了學生的這種心理,把實驗過程在全班巡回展示完畢之后,拋出以下的一系列問題:

師:你注意到筷子插入水中的變化了嗎?

生:注意到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來象斷了。

師:那你注意到杯子外面有一個什么圖案了嗎?

生:……(都怔住了,然后互相詢問:是什么呀?)

師:(這時,順勢引導)大家在觀察實驗過程中,會注意到一些東西?又會忽視一些東西?這說明了意識活動的什么特點?

生: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的特點。

師:你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么筷子在水中看起來會象斷了嗎?

生:因為光的折射導致的。

師:在實驗中,我們通過“感官的眼睛”看到筷子在水中象斷了,又通過“思維的眼睛”分析其象斷了的原因。那么,“感官的眼睛”和“思維的眼睛”在對事物的反映上有什么不同?

生:“感官的眼睛”反映的是事物的現象,使我們看到了世界呈現給我們的樣子;而透過“思維的眼睛”我們能夠揭示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這說明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師:據《考古紀原》記載:陜西扶風周原60號西周墓發掘出土陽燧(銅凹鏡),據此證明中國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已經掌握了光的直射、折射原理,并應用于制鏡取火。人們能根據歷史文物、古書記載等方式了解過去。這又體現了意識活動的什么特點?

生:這說明意識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師:根據光的折射等原理制造的哈勃望遠鏡,幫助人們深化了對宇宙的認識,如證實黑洞、暗能量的存在。盡管如此,諸如“暗能量的性質和成份是什么”等問題對人類來說目前依然是個謎,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宇宙中的這些難解之謎終將為人類所認識。

那么,為什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宇宙中的這些難解之謎終將為人類所認識?

生:因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師:單靠個人的力量能全部解開這些難解之謎嗎?為什么?

生: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但就整個人類而言是可能的。因為就每個人來說,就認識的每一次實現而言,認識是有限的;但就整個人類的無限發展和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歷史趨勢而言,認識是無限的。

從上述實驗情境出發,既可以把相關教學內容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串在一起,把知識點講清講透;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欲望,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借助媒體,營造情境

現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左腦偏重于邏輯思維,右腦偏重于形象思維。平時學生在學習中更多地偏重于左腦的使用和訓練,往往忽視了右腦功能的開發和利用。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借助多媒體手段營造情境,就能把教材抽象的文字化為十分具體化的形象,起著啟動形象思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有如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中領悟知識,啟發思維,提高覺悟。例如:在講《文化生活》的“文化塑造人生”這一框時,我播放了《千手觀音》的視頻,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發出了“嘩!嘩!”的贊嘆聲,顯然他們已經陶醉其中并深受震撼。趁此機會,我提出了這些問題:“你知道表演這一節目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演員嗎?你了解這一節目背后的故事嗎?談談你欣賞完這一節目后的感受。”經過直觀的感受和深入的交流,學生對教材中所講的“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作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種體驗式的直觀教學,是老師單純的語言描述所無法相比的。又如在講“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一框時,我通過圖片展示“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字”、“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播放中國、德國、俄國等國不同風格的民歌等方式,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既領會了課本的知識——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又接受了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充分體現了《文化生活》的學科特色。

四、聯系生活,分析情境

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中所說的,政治新課程不再單純地注重學科本身的理論邏輯,而是以生活邏輯為主線,立足于社會生活,注重把學生的生活、實踐和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課本理論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運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比如:在講到《文化生活》的民族節日的有關內容時,我先布置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組收集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其起源和慶祝方式如何,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同樣,講到傳統文化的繼承時,我也要求學生先分組收集和調查我們東莞當地有哪些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在課堂上交流與分享,進而引導學生在含義、地位、影響、表現等方面對上述傳統文化進行比較。講完后還把學生的成果貼到報欄上公開展覽。這種處理方法,既鍛煉了資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又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做好生活經驗上的鋪墊,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知識建構中的“同化”與“順應”過程。

又如,在講高二哲學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知識點時,我以學生都熟悉和關注的東莞“禁摩”行動為背景材料,提出了這些問題:(1)結合材料一分析,東莞為什么要“禁摩”?這體現了什么哲理?(2)你認為東莞“禁摩”后可能會產生哪些新問題?(3)請你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為解決東莞禁摩后出現的新問題提出建議。可見,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實際,體會知識就在身邊的道理;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