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范文

時間:2023-04-10 09:0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篇1

【關鍵詞】有效教學;影響因素;參與;互動;發展

中國的教育從來沒有停止改革的腳步,尤其是近些年來,教學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教學的本質漸漸由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合作探究”了,即通過探究學科知識和日常生活而產生教師和學生自己的思想過程。當前流行的觀點和模式,把課堂教學變成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這不僅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也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不管怎么發展變化,都離不開學習必須是有效的這一基本出發點。

1什么是有效教學

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是什么呢?有效教學就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理念體現了新課標下課堂教學的理念,體現了新的課堂教學的標準。學生的參與是基礎,有沒有互動是靈魂,師生共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目標。由此,參與、互動、發展就成了有效教學的三個標準。

2有效教學的標準

2.1參與

2.1.1學生參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發揮主體作用,要有積極性、主動性。那么,如何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關鍵是要看老師是否給學生留出學習的空間。學習空間要留足,有了空間,學生的主動性就起來了。

學習空間有這樣幾個內涵:思考的空間;表達的空間;交往的空間;實踐的空間。思考的空間是基礎,表達是思考的進一步發展和升華。交往是指師生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是思維的進一步提升。而實踐的空間,就是給學生留出操作實踐或解題實踐的機會,這也是重要的學習實踐。學生能想的就讓他們自己想,能說的就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如果注意留足這四個空間,那學習的主動性就體現出來了。

2.1.2教師的參與:教師的參與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著、合作者,同時又是輔導者。教師角色的定位,意味著課堂教學的轉型,是一種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職責是精心組織、引導有效學習,學生在困難的時候及時輔導,引導時利用好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述的有效結合。講授是重要的引導方式,這是教師的角色參與。有些學校,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生參與充分,而教師參與不足,這樣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將師生參與進行科學的整合起來,這樣的課堂會走的更遠一些。

2.2互動:互動是一種教學的指導思想。世界上存在這兩種教學:一種是灌輸式;一種就是互動式。那么什么是互動式教學?這關鍵是要看教師。教師的教學方法和運用的教學設施要符合學生的需求、興趣、規律和學習基礎,教要對學有針對性。在課堂上,任何教學行為如果沒有針對性,就沒有必要存在。互動是針對學習需求的教學,針對性提高了,課堂有效性就提高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針對性?課堂上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學習,后期進行指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巡視發現問題,了解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交流,這是提高課堂針對性的方法之一。提高互動能力也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關鍵。

2.2.1課堂互動的分析:對于課堂互動的分析,教師要抓住主要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譬如對提問的分析、講授過程的分析、教學環節的分析等等。對課堂上提問的每一個問題,講授的每一個知識點,對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每個環節都逐一進行分析,看哪是可以去除的,哪是可以改進的,效果怎樣,針對性怎樣,反復思考琢磨后,再放到別的課堂上去實踐,久而久之,也會提高效率。

2.2.2有效學習時間的探究實踐: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習質量。針對課堂學習時間的分析,要先做好兩個準備:一是錄制一堂課,要求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教師的講授過程。二是制作一個觀察量表,將每一時段、每一個內容細致劃分,再判斷是否是有效地學習時間、講授時間。課堂教學時間分有效學習時間和非有效教學時間,學習時間一定小于或等于教學時間。有效教學時間是指學生在這段時間內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認知與行為的投入。將非有效教學時間找出來,分析原因,并根據此原因找出解決辦法,再放到別的課堂去實踐,再觀察有沒有變成有效教學時間,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水平,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2.3發展

2.3.1學生的發展:針對學生的發展,教學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這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內涵。學生發展包括學生在這一學科中知識與技能的發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往往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卻忽略了知識技能是其它方面發展的基本載體。如:小學低年級數學課本設計學生學習前后左右,教材編者的目的并不是要訓練學生知道什么是前后左右,而是要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知識目標所承載的能力目標。

②情感態度價值觀:課堂上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生可能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樂趣感、成功感、焦慮感、厭倦感等。前兩種體驗是積極的,可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信心,在情感體驗中發展各種態度。所謂態度,是對一個問題的看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對學校的態度、對教師的態度、對學習的態度,還會產生對班級的態度,對同伴對學科的態度。這一系列的態度的形成,都是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產生的,要重視態度的形成,這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教育質量能否提高,看學習態度怎樣,這就產生一種理念,學生對學習的主觀幸福感與學習成績有著密切的聯系。

③過程與方法:新課改強調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但其實質是師生教與學結合互動的過程,過程中相互形成的方法。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同時要進行學生學法指導的設計,幫助學習掌握科學的、適應學生個體本身特征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2.3.2教師的發展:每一位教師都會有一個成長歷程:從新教師再到有一定經驗,再到研究型教師。做研究型教師是大多數教師的努力方向。研究型教師的特點是有研究欲望,熱愛學生,欣賞學生,將教學當成一份事業,而不是單純的職業;研究型教師會有比較長時間的研究實踐。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教材,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氣魄;研究型教師特別善于課堂反思,善于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從而形成教育特色和風格。一個有教學特色的教師,就是在反復實踐研究中形成的。將實踐經驗研究提升起來是個較難跨越的瓶頸,要打通理論與實踐的通道。長期開展課堂教學的研究,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也是由經驗型教師轉向專家型教師的基礎。

3有效教學的幾點啟示

(1)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學習的興趣、愉悅,德育為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地態度。

篇2

關鍵詞:興趣;創新;實驗;能力

一、用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物理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只有當學生對物理這個學科感興趣才會去主動地學習和探究。物理這個學科有很多知識需要用實驗來完成和展現,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愛做實驗這個特點,用物理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的教學有好多時候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有一些物理現象只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無法理解的,需要用實驗來幫助教師輔助教學。大多學生對實驗都很感興趣,所以我們教師要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例如,講授《光的折射》一課,光的折射現象主要是因為穿射物體的密度不同而發生的一種物理現象。課文知識和定義都比較抽象,因此要通過實驗的方法來加以解釋和展現。我設計了以下實驗情境。在課前先準備好道具把一張紙板上粘貼上一條紙剪的小魚,把一枚大頭針綁在小木棍上當魚叉,然后讓一名學生將小魚浸沒于裝有水的水桶中(模擬魚在水中活動的情境),讓另一名學生來叉魚,然后叫他舉起來讓全班同學看,結果發現魚叉插在魚的上方,再叉第二次,還是沒有叉在魚的正中位置,全班同學都感到好奇。然后我換上另一名同學來叉魚,情況依然如此。這樣課堂的氣氛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在這個時候引進課本知識,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創設情境的辦法可以讓學生更加聚精會神的理解和學習課本知識。

二、初中物理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我們的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不斷進步的社會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所創新。學生的創新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物理這個學科有好多定義和定理都比較抽象和難理解,教師不能讓學生去死記硬背定理和公式,要結合試題去理解,只有理解了定理和公式,才可以做到靈活運用。當教師講完一堂課后要讓學生及時復習,復習的過程中要反復記憶一些比較重要的知識點,為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另外,我們教師要結合生活實例來完成物理知識的教學。比如,閃電、打雷、下雨,這樣一系列的自然現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識解釋。

三、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物理這個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平時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發現。有些物理現象當自己真的看見了的時候視覺上的刺激要比我們單純學習物理課本印象深刻。教師要組織學生多參加課外實踐,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奇特現象。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都比較強,教師要抓住學生這個特點,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當教師在講完一堂課后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本節課的內容,然后用自己的辦法加以理解和掌握。對于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和定義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去輔助記憶和理解。物理學科占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在教學過程中,可用有趣的實驗操作、生動的物理現象、有意義的科學趣聞、驚險難忘的幻燈片等激發學生興趣。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沉醉在學習氛圍中。

四、初中物理教師應充分注意課堂教學的藝術

課堂的教學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站在學生的角度把課堂分層次、分主次地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重點在哪里,著重聽重點的部分和難點的部分。一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過30分鐘,教師要抓住這個30分鐘把課堂的核心部分傳授給學生,充分提高課堂的效率。

學生在一節課里能夠接受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教師在上課時要少講精講,注意控制教學的節奏,不要拖沓冗長。相比之下,我們更提倡節奏較快的教學,因為它能培養學生快節奏的思維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來更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在短的時間里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這要求我們教師要把整個課堂分好層次。由于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會有一個短暫的疲勞期,教師可以想辦法設計一個教學,像物理課常用的制造懸念、動手操作、小組討論、輕松幽默等方法,都可以給學生意外的驚喜,幫助他們渡過疲勞期。只有控制好節奏,才會使信息更快地為學生所接受、所內化。

篇3

一、最大限度地精選和整合教學內容

新課程強調教材僅是一種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機械地“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對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整合。

1.善于把握教材各章節間的聯系,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體系。理清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為教材中其他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2.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內容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打造高效課堂。

3.用好、用活、用足教材。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新的教材觀強調要對教材科學地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就是使教材更切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4.注重細節。對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教師都要“深入淺出”,對教材鉆研得越深,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

二、教學方式多樣化、最優化

教學方式是指實現教學目標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有效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前提。對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結合教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實現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有的教學方法雖好,但教師選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要求教師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好自身對各種教學方法駕馭的能力,選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學方法。例如:善言者可選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善書善繪者可利用板書綱要、圖表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但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教材的需要出發,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長克短,靈活地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性,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問題設計要“精”

教學問題設計“精”,是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

四、靈活調整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鞏固與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也是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學生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課堂練習活動中,在設計多樣練習的同時,應依據課堂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適時調控,或增減練習的數量或調整練習的要求或改變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五、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造力的增強。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分享理解,體驗生命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的首席代表。

六、建立激勵化的學習評價體系

篇4

關鍵詞:高中物理 物理實驗 課堂 教學 有效性 研究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在教學活動應該與學生積極互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通過質疑、調查和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念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物理教學經驗,試圖從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的角度,從如何利用物理實驗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的教育理念是:好教師應當“在課堂上解決問題”,把所教的內容都“講深講透”,不給學生課后留下疑難,讓學生課后提不出問題。很多教師都習慣于把知識組織得井井有條,對課程內容的每一個細節作詳盡的解說,對學生可能發生的誤解一一予以告誡。?國際物理教育委員會前主席焦塞姆說:“最好的老師,是讓學生知道他們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老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自己去取得知識,老師教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后不需要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思維是從吃驚開始的”。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規律,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實驗等方法來刺激學生那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呢?

一、變演示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前,課堂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于其能力的培養。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充分的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大氣壓”時,學生通過感受拉開兩個小橡皮碗需要用很大的力來體會大氣壓力的存在;再通過觀察瓶內被熱水燙過的飲料瓶蓋上蓋,溫度降低后被瓶外的空氣壓癟的實驗進一步感受大氣壓的威力。

二、采用多種實驗方法,活躍學生思維。

對于學生分組實驗,我們在幫助學生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學生需要在各種因素中進行取舍,對所得信息進行篩選。這就要求學生在即定目標的過程中,有全局觀點和善于妥協,在不同情況下善于應變,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使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綜合表達能力都得到訓練和發展。例如在“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實驗中,如果僅僅是指導學生按教材安排的程序進行實驗,讓學生注意觀察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在等于額定電壓、高于額定電壓的1/5和低于額定電壓這三種條件下的發光情況,并將首次測得的電壓電流值填在實驗表格內,算出三次功率值,那么,實驗目的單一,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中采取“三不”措施,收效甚好。①不限定實驗原理:上課時只講清本實驗的目的,并說明小燈泡上標的“3.8V”或“2.5V”和“0.3A”的意義,至于實驗原理由各實驗小組討論決定,并要求畫出實驗電路圖,結果出現了三種實驗原理:P=UI、P=U2/R1、P=U2/R和對應的三種實驗電路圖,并通過對三種實驗方案優劣的深入分析,確定應用P=UI為實驗原理的方案為最佳方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刻性和批判性。②不框死實驗步驟:進實驗室要求不帶課本、實驗冊,動手前只說明實驗中要觀察燈泡亮度、觸摸燈泡熱度、計算燈泡的功率和電阻,并不限定實驗有三個步驟。結果在巡視實況中發現,有的小組實驗有五六步并設計出了開放性的記錄表格;其中有燈絲在不亮、較暗、正常發光、較亮、燒杯幾種情況下的電壓,電流的測量值和功率、電阻的計算值、燈泡絲在不亮、較暗、正常發光、較亮、燒壞幾種情況下的電壓、電流的測量值和功率、電阻的計算值以及燈泡熱度的觸摸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實踐和發現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③不定向實驗歸納:實驗后不定方向,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細致地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從而開放性地歸納出實驗結論。如有的小組分析真實的實驗數據得出了如下結論:①伏安法既可測電阻也可測電功率。②燈絲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大。③燈泡的實際功率隨其兩端實際電壓的增大而增大,燈亮度隨實際功率增大而增大。④燈泡只在額定電壓下正常發光,實際電壓過高會燒壞燈泡,過低燈泡不亮。⑤因燈絲電阻隨溫度升高變大,故不宜用P=I2和P=U2/R測燈泡的功率。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歸納,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概括實驗結論的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加強了前后知識間的聯系。學生自己獨立實驗,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發展創新思維,促進素質教育。

三、創設實驗問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創新教學的構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導性、發現性、歸納性等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中創造性的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用“創造性的教”為學生“創造性的學”創造環境和條件。因此除了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之外,在學生的模型制作、游戲、調查小實驗活動中,也可以發展創造活動,鼓勵學生創造。

四、保持積極態度,主動探索研究

積極一點,你就領先一步,領先一步,你就領先了一個時代。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強的毅力和積極的心態,否則,只能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在物理實驗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分析研究學生分組實驗中發生的異常現象。

2、注意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

3、做好課外小實驗。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五、增加課外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物理小實驗,小制作的題材廣泛,材料極其豐富,是一種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創新的有益活動。課外小實驗可以在一個心理狀態比較寬松的環境中,不受時間、器材、場所等條件的限制,可以反復做,反復觀察,直到認為滿意為止。同時由于沒有明確給出實驗所需器材、步驟,也不明確觀察的現象,所以部驟均需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這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各種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學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后,可要求學生設計一個用浮力計算物體密度的課外小實驗。又如,學了照明電路后,可讓學生設計和安裝樓梯開關的實驗。實踐證明,凡能堅持做課外實驗的同學,不但其動手能力得到了強化,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其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通過增加創新演示實驗,增加設計實驗,增加課外小實驗等創新實驗手段,對于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通過物理實驗,不但要達到教材對每一個實驗提出的實驗目的,進行常規的驗證性的實驗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分組實驗、課堂演示實驗、課外小實驗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嚴密觀察和勤于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發現、思考和解決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要想提高我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物理教師應在轉變理念、樹立學生為本的觀念、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充分利用物理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參考文獻:

篇5

創新意識 學習興趣 有效性

怎樣上好數學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科學化的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今這個知識增長與淘汰都很迅速的時代,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精神無疑是數學教學的主題之一。探究性學習,它不只是一種學習的方式,而是一種教學的觀念、一種教學的思想。在探究的課堂上,學生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經常會出現矛盾的沖突、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火花,教師自己也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獲。

一、教師應具備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做好導演、設計師,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以滿足教育與教學的需求。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數字化的時代,我們要敢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敢于轉變教育觀念,轉換教師角色,打破舊的傳統教學模式,發展現代教育技術。

要提高課堂教學科學化的程度,還必須掌握三個規律:第一個規律,是學科體系的規律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應該把握教材,有明確目標,抓住基本環節,重視聯系,提高教學效率。課前準備具目標性,新授知識具突破性,鞏固知識具強化性,課堂小結具反饋性。第二個規律,是學生認知的規律性。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常年的教學實踐中,有一點很重要:凡是學生能自己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才真正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學生解決自己的問題是特別投入的,錯誤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充分開發利用。(1)要進行開放的教學,給學生出錯的機會;(2)傾聽學生發言,捕捉學生的錯誤想法;(3)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的錯誤顯現出來;(4)積累學生經探究進行自我否定的經驗。第三個規律,是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性。首先,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摸準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傾向,并極大地給予滿足。其次,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譬如說課堂教學的流暢,課堂教學中語言有魅力,整個課堂教學中駕馭活而不亂,等等。藝術能夠引起對人的心靈的震撼,一堂課學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懷,除了有科學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那堂課有很高的藝術性。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如果學生不愿學,不想學,那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因此,有效教學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即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

(1)開端引趣。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2)引導競爭。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后進生都不甘示弱。讓學生比一比,誰的解法多,思維活;在總結新課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

(3)刻意求新。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學生突出的心理特征。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數學不是鏡中花、水中月,可望不可及,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這樣的境界才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

(4)聯系生活。我們的數學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數學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教材中不少就是生活的直接反映。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去感悟、去理解、去積累,才能真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使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讓數學服務于生活。又如,給肥皂設計包裝盒,告訴學生肥皂的大小,然后讓學生設計怎樣包裝材料最省。再如:你家如果新砌了房屋,要接自來水管道,怎樣接才能最省錢。(畫出示意圖)總之,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向生活,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良策。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就會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學生對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及時肯定,對學生能提出問題應以表揚,讓學生體味教師贊賞的愉悅。學生有了成功感,就對自己有了信心和興趣,也就更主動、更積極、更專心地學習數學,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

三、重構課堂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取本領,真正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1)課本例題讓學生分析。課本例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加強重點內容訓練的主要措施,教師重點應狠抓例題的教學。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對例題理解得更深刻呢?教育學家波利亞說得好:“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即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教師在教學時,只起引導作用,讓學生自己去讀,從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你會發現學生都是很聰明的,把舊知遷移到新知,待解決的問題巧妙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問題,學生在自求自得中提高了能力,學到方法。當然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理解情況,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指導乃至講解。

(2)疑難問題讓學生爭議。“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提問題、想問題、鉆研問題。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多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爭議中理解題目含義,最終自己解決問題。

(3)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讓學生講述。由于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同,思維的發展水平不同,往往會從不角度去思考問題,得到繁簡不同的多種解法。對此,教師不僅應鼓勵學生尋求不同的解答方法,而且要為學生發散思維創造條件,同時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長此以往,學生的參與意識就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生在這種過程教學模式中通過這樣一種師生共同探討的活動,主動參與了教學過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體現出來了。

四、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實踐經驗,培養問題意識。因此,要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由他主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由個體學習轉變為合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分析。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這里要說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有效地監控和指導,不能讓學生放任自由。經常有這樣的情況,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整個教室就沸騰起來。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樣幾種現象:有些學習小組的學生搶著各說各的發現,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結果導致誰也不在傾聽;有些學習小組中,發表意見者往往只是一些優秀的學生,他們常常會為某個觀點爭得面紅耳赤,而其他學生則端端正正的坐著,一言不發,冷眼觀戰,還有的甚至做起與課堂無關的事。從上述現象中可知,教師盡管重視并提供了孩子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但對孩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顯然重視不夠,指導不夠。所以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有一個估測: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于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一人不能獨立解決的、并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有合作的價值。具體操作中至少應注意這樣幾點:(1)分工明確,各種工作由不同的學生承擔,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2)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3)適時引導,了解學生思維過程和合作學習進行的情況,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課堂教學總有―些新問題出現,教師只有用心去研究,提高對教學有效性的意識,采取適當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3.

篇6

關鍵詞: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2-0038

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材料是依據,媒體是手段,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重點,方法是核心。在把握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才能充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材料是依據

廣泛收集材料,是政治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里需加提醒的是,選擇的材料要廣泛、典型,同時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運用不能只滿足于對概念和理論的解釋,更要考慮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引出理論觀點,以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揭示知識點之間和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如何把理論內容和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讓學生模擬不同的角色,根據具體的情況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

二、媒體是手段

教學媒體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恰當的教學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學內容,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為了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學手段的選用是不能不考慮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媒體,如實物性直觀教具、形象性直觀教具、象征性直觀教具、電化教學手段等等。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將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更廣泛地運用。這種教學媒體能實現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各種信息交互傳遞,并適度運用色彩來增加感染力,音響和動畫結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課堂教學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同時,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實踐,努力創造新的教學媒體,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學生是主體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能動參與者。這一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觀念,真正樹立起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學方法,克服傳統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的狀況,深入研究和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再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知識基礎是對教材的理解和問題的發現,這一切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是無法完成的。教師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如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如何培養學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習慣;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等等。

四、知識是基礎

掌握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論是思想政治課入門的途徑,也是學科能力的載體。沒有一定的學科知識,我們的學生就失去了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理論依據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也就很難對復雜的現實問題作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分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講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實質,講清相關、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論和方法之間的相互關系。二是要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三是要講清理論和方法的具體適用范圍,任何理論和方法都有其具體的適用范圍,隨意地擴大或縮小其適用范圍都容易使人作出錯誤的判斷。

五、能力是重點

通過對課堂教學情況的分析,筆者認為,在政治學科能力培養的問題上要注意以下幾點:1. 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知識與能力是辯證統一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力無非是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沒有知識基礎,能力就成空中樓閣。2. 能力培養要循序漸進,不能靠臨時突擊。3. 政治學科的能力要求是各個方面有機組成的一個系統整體,把它們分割開來培養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4. 課堂教學中要選擇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問題,設置不同的情境,模擬不同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判斷、分析和綜合運用的能力。

六、方法是核心

我們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明學習方法和思維的培養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重要。因為,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識要靠學生自己去獲取,大量的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現象,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靠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幫助學生學會在陌生的領域獲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在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根據高中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外,還要幫助學生掌握概括法、比較法、系統法、分析法、綜合法、歸納法、演繹法等方法。

篇7

一、提高課堂有效性,要求教師課前做到“四備”

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而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上。新課改形勢下,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真正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健康成長。教師課前備課要做好“四備”:一要備教材。教師要深入鉆研和領會教科書是如何體現教學目標和要求的,明確教學重點有哪些、教學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等,還需要根據本班的具體的情況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或補充,使課堂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二要備學生。我們必須正確的認識我們的學生,做好學情分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確定教學目標。三要備問題。要對課堂上的提問進行預設。并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四要備手段。多媒體課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教學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必要的多媒體課件和教具。只有備好課,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初中的老師一般深有體會,初一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比較活躍,到了高年級,同學們“靦腆”了許多,上課也就幾個同學舉手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十分沉悶。這就需要老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如何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①精心設計導課環節。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活潑有趣的小活動導人課題,比如講笑話、講奇聞趣事、唱英文歌,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等。采用這些方法導入課題,可以更好的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②把游戲引入課堂。這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課堂教學多樣化,學生對課堂發生興趣,注意力集中,也就能更好地感知、記憶和思維。比如,在學習顏色時。可以做“投骰子”游戲,教師把六種顏色的卡紙分別粘在正方體的六個面上,教師每扔一次,讓學生猜底下的是什么顏色,最多猜三次。猜的最快的學生為優勝者。③課堂上適當的對話表演,這也是英語課堂上所必備的。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pants?時,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扮演售貨員,一個扮演顧客,用他們事先準備好的衣物表演購物的對話。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練習了語言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在教學中。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主體,而且是教學的資源,是課堂生活的共同創造者。”這就意味著把教學的立足點轉向學生,從本質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轉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充分發揮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只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中國有句古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提高多媒體運用的有效性

篇8

一、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應做到三維目標協調發展

新課程強調的教學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價值追求。可是在實踐過程中,知識與技能往往容易被忽略。

如今歷史課程改革存在“浮躁”現象――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花哨的教學方法,如學生還沒有真正了解基本歷史知識就開展探討(辯論)活動、參與式小組活動、課堂歷史短劇(歷史人物扮演)活動。老師盡自己所能使課堂熱鬧起來,可是熱鬧的背后卻是許多學生并沒有掌握應掌握的歷史知識。

在一次歷史教研活動中,有位老師講的是歷史八年級下冊第5課《》。在課堂上該教師只是讓學生草草地看看書,對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卻沒有做任何講解。然后,在學生還不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特點的情況下,就讓學生去討論的必要性。學生討論得很熱鬧,發言很踴躍,可是由于沒有明確基礎理念,熱鬧的討論僅僅停留在表面,整個課堂設計看似符合新課改的精神,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事實上學生卻收獲甚微。

長此以往,這樣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成為新課改的犧牲品。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牢固把握基礎知識永遠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

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教師就應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做到三者兼顧,既要注重能力目標,又不能忽視追求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同時還要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應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在日常教學中,固守傳統,穿新鞋走老路,漠視課改要求現象普遍存在:有的老師照本宣科沒有激情;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忽視學生的參與;有的教師自問自答,不能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有的教師教學手段老套,不注重媒體的組合和運用;有的教師則不注重自由討論的設計,沒有開放多元的評價機制……這些現象的存在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學生學習的激情,學生的思維創新和個性發展自然會成為空中樓閣。

在當前歷史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個較為明顯的問題即一切維新,課堂虛假繁榮,排斥教師講授和學生接受學習,實效性不強。

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很多弊端,但是也有需要我們繼承的優點,如傳統教學力求保持完整的知識體系,完整的板書使需要掌握的內容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更容易突出重難點;傳統教學中常用的講授法,某種程度上是學生最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

要做到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就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資源,實施開放教學,鼓勵思維創新,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吸取傳統教學中的長處,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還要逐步做到會學。

三、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要精心備課。教師要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就要精心備課,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具體應做到:吃透歷史課程標準,把握三維目標,深入鉆研教材,仔細閱讀有關參考資料,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確定各章節的教學目的、要求、難點、關鍵點,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進行有效的課堂問題設計和練習,所設計的問題應該由淺入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精選練習。

2.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教師要經常反思,課堂上是否真關注了學生,知識是給予的還是引導學生自己獲得的,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課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所,只有不斷反思課堂教學,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筆者曾參加學校舉辦的示范課大賽,選擇了七年級歷史下冊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作為參賽課題。這節課前后我試講了很多遍,每試講一遍都做反思調整,并深刻感悟到有效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必須根據學生需要不斷修正教學設計,才能使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3.教師要提升自身修養、人格魅力。魅力來自實力,腹有詩書氣自華。面對很多中學生不喜歡歷史課的現實,歷史教師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定要博覽群書,端正態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文字功底,把歷史課堂營造的生機盎然。歷史教師還要重視積累,勤于思考.形成獨立見解,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此外,歷史教師還要錘煉自己的語言,通過語言讓許多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以俘獲學生的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篇9

1.數學教育應當關注問題解決教學的研究

教師具有豐富的問題解決的實踐知識是搞好問題解決教學的知識基礎。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將教師的知識變成學生的知識必須通過一個媒介,那就是課堂教學。教師的實踐知識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表現,因此我們需要探索問題解決的實踐知識的形成與發展規律,在實踐中尋找發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實踐知識的有效教學途徑。但遺憾的是目前對這方面的關注并不多。在數學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更關注數學內容的變化,在教學研討中也是對概念課、定理公式法則課等命題性知識的教學比較重視,在公開課及教學大賽等教學研究中對習題課、復習課的關注不足。而實際上,中小學教師在問題解決的教學實踐上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例如通過題組訓練、開放題培養學生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重新組織頭腦中的命題系統,通過變式教學促進學生對深層數學結構的認識。這些都是在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成功促進問題解決的實踐知識形成的經驗。而數學教育領域的研究者、教研員對這些教學實踐的研究、推廣還不夠。現實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而在初三集中搞題海戰術的方式還很盛行,這使得問題解決教學非常低效。因此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加強對問題解決教學的研究。

2.設計探究問題,誘發思維靈感

理想的數學課堂是學生火熱思考、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課堂。師生在課堂上要不斷進行思維碰撞,努力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課堂模式,這就為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提出了更高要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留出“空白”,給學生的思考讓位,同時也要注重問題的思維價值。以《合并同類項》教學案例為例進行分析,合并同類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其法則的應用是整式加減的基礎,也是以后學習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礎。授課教師首先以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簡單的事物進行分類作為導入,讓學生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將其分類的概念引入數學新知。不少學生在歸類時要么會重復,要么會遺漏,有些甚至不能按照自己劃分的分類標準進行歸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確定分類標準,再進行歸類。如:按照系數正負歸類、按照指數相同的類進行劃分等。

3.開展“集中”批改,提高作業批改效率

有效教學強調的是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追求最優化學習策略,因此在作業批改中,我嘗試通過“集中”批改的方式,提高了作業批改的時間和速度,使作業批得快、批得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在批改數學作業時,我不是追求單純意義上作業批得快和多,而是通過同類型的多題作業的統一批改,節約作業批改時間,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又快又好地批改出一類與之相似、相近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同類型作業的批改比較中,掌握解題技巧,加深對知識要領的理解,并主動地將之進行模擬、遷移,從而達到提高作業批改效率的目的。“集中”批改在節約時間和提高速度方面的優勢很明顯,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批改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收到了“批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效果,真真正正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了作業批改的效率,達到了在最短時間內把作業批改得又快又好,實現學習的最優化目標。

4.合理分工使合作學習更有效

有效的合作離不開合理的分工,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并適當運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全班學生重新搭配成幾個學習小組,組間搭配力求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競爭。學習小組經過合理、優化地重新組合后,教師有的放矢地給學生明確分工,讓每個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第一發言人、第二發言人等。再由小組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同學擔任小組長,并在一定時間后進行角色轉換,使每個學員都有愉快的體驗。學生在確認了各自的角色后,有序地進行分工操作。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思想壓力減輕了,自信心增強了,動手實踐的機會也增加了。他們在融洽、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里,積極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競爭意識、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5.教師要有題組教學的意識,并逐步提高題組教學的能力

題組教學是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對新知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對某一類問題加以鞏固理解和深化,還可以讓學生明晰概念、解決難題,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得心應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題組教學不同于題海,它或舉一反三,或舉三返一,把多個問題或一個問題的多個方面、多種情況放在一起一次解決。這對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都有重要意義。題組的選擇與編制是由題組的作用和教師的意識決定的,當某一內容、技能、思維方法的掌握適合使用某種題組教學的時候,當使用題組教學能夠降低難度的時候,而教師又有這方面的意識,便會編制相關題組用于教學,以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題組教學有利于加深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題組教學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題組教學的意識,否則就會覺得題組很少,用處不大。教師如果有這方面的意識,就會看到題組隨處可編,并且題組教學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方法無法相比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題組教學,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10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4-128-01

開展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內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對于提高課改的實效性,筆者作為一名班主任,結合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幾點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心設計,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前準備時要鉆研教材和把握教材,勇于鉆研創新,充分挖掘數學課堂中的有利因素,分析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難點。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目標包括數學基礎知識目標和數學基本能力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科學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對教學活動程序設計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素材選擇、教學要求和呈現方式等方面與原教材相比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材的變化促使教師教學設計的知識結構必須走進新教材。同時,新教材還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在新形勢下,對小學低年級課堂數學教學如何展開,教師應在備課中精心設計,在小學數學的具體教學活動中,深入解讀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才能把握好教與學的方向。其中,對課程內容的提前進行思考與設計,是關系到一堂課成功與否的很重要的因素,只有整合相關知識要點,制作出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才能在數學課堂上得心應手地進行講授,進而更好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二、寓教于樂,巧妙運用教學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數學教學教育思想與模式,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不僅僅是換了新的教材,用了新的標準,其主要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有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效教學是讓學生在理解與掌握課堂知識的前提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綜合采用多種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證。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問題是打開學生創新思維的鑰匙,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就成為提高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

此外,小學教師還要注重創設情境,為學習學習數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小學低年級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調動小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及時引導小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三、學思結合,靈活開展課程評價

新課標的理念以促使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重視課堂有效的反饋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經。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探究,注重多方面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效的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能起到促進作用,通過評價,激勵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肯定,利于學生教好地掌握課程內容。評價的過程中既要做到客觀、公正、詳實又要實際可行,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你真的非常善于思考”“相信你,你的小腦瓜子一定能出個好主意”“多有想法啊”

另外,細心傾聽學生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各樣的反饋信息,鼓勵學生根據評價進行反思,然后根據各階段課程目標達成的要求,進行全面且綜合的評價。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我們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理解、實踐新課標,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不斷鉆研教學方法,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李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