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30 23:5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我趕緊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面。只見那個不明飛行物從中間出來一個梯子,一個張著大大的腦袋,大大的眼睛,細又長的手臂,而且非常矮,只有1米左右的外星人從不明飛行物中走出來。
3、它古怪地說:“躲在石頭后面的地球人,你出來吧。我的雷達手已經發現了你,我不會傷害你的。”我一點一點地從石頭后面走出來,趕緊跑。那外星人的手馬上伸長,把我給抓住了。我被嚇得把它的手拉開……
4、最后我戰勝了害怕,慢慢地走過去。我給它飲料喝。它把飲料放在地上,接著,一道水飛入它的嘴里。我驚呆了,它說它有吸東西的魔力,吸的是超能水。它還能把房子舉起來,在0.001秒內算完一道上億的乘法算式。
5、我請它帶我進入不明飛行物內,它便帶我進入不明飛行物里面。里面有許多機器,有一個把光轉化成動力的機器,還有能在一秒鐘飛回基地的超動力發電機,能在每秒鐘轉4億轉。飛船上的天線還能接受火星,木星,金星等發出的信號。
6、只見飛船發出聲音:“動力系統出現問題,是否修復?”外星人回答道:“是。”過了5秒鐘,飛船又說:“動力系統已修復。”我不禁驚訝:“你們科技真發達呀,在這沒短的時間就能修好動力系統!”它聽了,臉上露出得意的神色。這時,它說:“我要走了,我叫卡光,是火星人,再見。”一道白光一閃,飛船便沒了。我呆呆地站在那個地方……
篇2
1、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隊考察羅布泊地區,歷盡艱辛,首次成功穿越羅布泊干涸湖底。當考察隊面臨著缺水、缺油的嚴重困難。彭加木親自去尋找水源,留下一張寫著“我往東去找水”的字條,就再也沒有回來。
2、野口英世先生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由于傳染上病毒,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寫著:“他畢生致力于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3、鮑爾·海斯德是美國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學家。他小時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出一種抗毒藥。他一共被毒蛇咬過130次,海斯德對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質進行分析,試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藥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傷的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愛迪生是英國有名的科學家,愛迪生小時侯很刻苦學習的。有一次,愛迪生的媽媽生病了好幾天,就叫愛迪生到菜市場上賣菜。愛迪生為了媽媽的健康而不上學了,去市場上賣菜,于是他想:“我帶幾本書去看,那不就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他到了菜市場上就是一邊賣菜一邊看書,他只集中精力地看書不管賣菜,反正別人付了錢就行也不管付了多少錢,菜也隨便別人拿。還有一次愛迪生制作電燈泡。他為了找一根燈絲尋遍了很多地方才找到它,他是在火車上賣報得錢買制作的材料的。有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一不小心打倒了兩瓶化學物品就著火了。被車長趕下來了,也把他的化學物品給扔了下來。于是,他就去找了一個小破屋做實驗屋,他不休不眠的做了好幾天,電燈實驗終于成功了。愛迪生就是這樣刻苦學習,才當上了英國有名的科學家,我要向特學習從小當愛科學,學科學,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
2、愛因斯坦的小板凳
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陣哄笑。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3、諾貝爾的故事
諾貝爾小時候身體非常瘦弱。十歲時,隨母親前往俄國的貝德爾堡,與父親團聚,并開始接受家庭教師的指導。十七歲時,到美國留學,兩年之后回國,進入父親的公司從事研究工作。
諾貝爾受了父親的影響,對研究炸藥很有興趣,后來因為制造炸藥和開發油田,賺了很多錢。但是,他看見自己發明的炸藥用于戰爭,感到十分痛心,故畢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藥用于和平。諾貝爾用他的巨額財產成立基金,每年發獎金給世界上對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和平事業有杰出貢獻的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呢!
實驗室里霧騰騰,諾貝爾 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么行呢?你寫份自傳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并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
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復勸說,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
“我實難從命。”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么值得寫的喲!”
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么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
諾貝爾的哥哥只好嘆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
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愿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干。
篇4
科學家故事100個讀書筆記
這本書十分好看,一個個故事令我知道了科學家們的艱辛、勤奮,令我十分感動。其中我最難忘的人物,還是阿基米德和徐霞客了。
阿基米德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學者,也對科學研究十分重視,一旦開始思索邊難以自拔,以至于羅馬士兵把刀架再阿基米德鼻尖時,他才發現了羅馬士兵,這位愛科學勝過愛生命的科學家竟然說:“等一下殺我頭,讓我把這道幾何定律證明完畢。”但羅馬士兵不由分說便砍下了他的頭,這是一個天才的遺憾,如果羅馬士兵沒有殺死他,他一定能給后人做出更多的貢獻!阿基米德雖然早已犧牲了,但他的勤奮卻被后人代代傳頌。
徐霞客是明朝的一位地理學家,他從22歲開始便開始四處考察、旅行。他的好奇心十分強烈,在旅途中,他遇到高山,便一定要登上頂峰,遇見山洞,也一定要鉆進去考察一番。而且他堅持每天寫日記,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最能體現他不畏艱辛的還是他51歲時候的遭遇,當時約了三個同伴一起前行,可是沒走多久,這三個同伴,一個吃不了苦回家了,一個途中不幸病死了,還有一個,竟然偷了他的錢財逃走了,但是,徐霞客在這樣困難的環境下仍然堅持考察,無所畏懼。他那種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向科學頂峰攀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快來讀讀這本書吧!它會令你受益多多!
篇5
一、激發學習興趣, 提升探究動機
科學故事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能強烈吸引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浮力”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曹沖稱象”的故事;在“重力”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牛頓和蘋果的故事,在“能量轉化”教學中講述三峽水利工程的作用等等,就會使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感到生動具體,趣味盎然,并且課后印象深刻。
科學故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由于它的特殊魅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立志像科學家們一樣去探究自然界的奧秘,造福于人類。
二、進行德育教育, 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科學發展中,充滿著科學家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光輝事跡。教師可從科學家工作學習中汲取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情節,用故事的形式將給學生聽。如華羅庚在父親的雜貨店里頑強自學,阿基米德吃飯洗澡時還在思考問題,伽里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落體實驗,居里夫婦在破舊木棚里提煉鐳,達爾文隨“貝格爾”號環球科學考察,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等等。這些故事必將會給學生重要啟迪和感召,不僅能激勵學生珍惜時間學習,而且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個性品質,振奮他們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精神。
特別是講述我國古今科學故事,如指南針的發明,蔡倫造紙的故事,張衡制造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詹天佑修筑中國自己的第一條鐵路,錢學生沖破美國重重阻擾返回祖國,鄧家先隱名埋姓為我國原子科學事業貢獻一生等等,還能喚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三、擴大知識領域 促進課外閱讀
課外講述科學故事,不受教學內容的限制,范圍可以更廣。它對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領域、促進他們課外閱讀和課外探索,是很有作用的。例如在晴朗的夜晚在校園和同學聊天時,可以給學生講述“天狗吃月”的故事,科學家應用數學計算發現海王星的故事,“阿波羅” 載人飛船登月的故事,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通過課外閱讀獲得更多的天文知識。再如學校舉辦運動會時,在一個運動員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如何獲得最好成績的問題,可以給學生講述“田忌賽馬”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出發,教師給學生介紹“博弈論”、“運籌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軍事和體育比賽中的應用,進而鼓勵他們閱讀有關書刊,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
四、培養辯證的科學的思考方法
篇6
關鍵詞:物理學家;教學方式;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139-03
一、研究背景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它要求“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可是,在中學物理課程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物理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囿于課本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傳承,疏于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了有效實施《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改變我校(廣安代市中學)物理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囿于課本教學等問題,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常規課堂教學為契機,結合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引入探究性學習的觀念、方法,在常規課程教學中,真正使學生建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發現和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從2010年9月以來,我們開始了“用物理學家故事激勵中學生探究學習的實踐研究”。
二、校本教材的編寫與使用
(一)概念的界定
1.物理學家故事。物理學家故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圖書查閱、網絡媒體等獲得的教材中涉及的“以探索物質的組成和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為目的的科學家——物理學家”的生平簡介和科學成就等。
2.科學探究性學習。科學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主動地發現問題、體驗感悟、實踐操作、表達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二)校本教材的編寫與使用
1.搜集編寫《物理學家之科學探究》校本教材。由老師指導學生收集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科學家生平、科學發現的過程、主要科學成就。期間組織學生交流資料信息及收集資料的過程、方法,談心得體會,然后再指導學生深化研究,繼續完善了資料,進一步探索物理學家的科學發現途徑與方法,并由學生撰寫小論文交流。學生把搜集的資料和心得體會交給老師,由老師統一整理編輯成為校本教材《物理學家之科學探究》。
2.指導學生使用《物理學家之科學探究》校本教材。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物理學家之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向科學家學習,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精神和獻身精神,以及敢于批判質疑的求真務實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
例如:(1)講萬有引力時可以指導學生查看校本教材中關于牛頓發現引力定律的過程:在17世紀后半葉意大利物理學家阿爾方斯·博雷利(Alphonse Borelli)、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和數學家克里斯托費·雷恩(Christopher Wren)及牛頓本人差不多是同時在從事引力理論的研究。1666年,博雷利在察行星運動和木星的衛星運動時得出結論說:“毫無疑問,天體間必存在著一種使之相互接近的自然傾向力。而旋轉運動在物體中又引起了一種使物體脫離旋轉中心的傾向力。如果這兩個傾向力,一個企圖離開太陽,另一個則力圖接近太陽,而它們又彼此相等,則該行星只能在離太陽一定距離的地方運動。假設在某一瞬時,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以及它的運動速度,是在離心力小于向太陽的傾向力時,則該行星便從大半徑的圓轉到小半徑的圓上,并開始接近太陽,直到兩力彼此平衡的位置。”
1666年,胡克曾在皇家學會做了一個實驗報告企圖找出物體重力與物體距地球表面高度間的關系。胡克認為重力與磁力、電力相同,必隨離地球中心的距離增大而減少,后來,他又指出行星運動的軌道曲線必是某種恒力所引起的,行星對太陽的傾向力可從旋轉中心具有某種吸引性質來解釋。經過長期研究,胡克在1679年認為:“一切天體都具有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還吸引其作用范圍內的其他天體。”他還認為:“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體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1680年1月6日,胡克在給牛頓的一封信中寫道:“假設吸引力是與兩中心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實際上,自從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73年發表了離心定律后,胡克、哈雷和雷恩等人都于1679年推出了平方反比定律。他們指出:如果行星繞太陽運行于圓形軌道上,而其運轉周期的平方與其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則可證明,作用于各行星的引力必與此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他們都未能證明,行星的橢圓軌道是平方反比定律的結果。
在開普勒“三大定律”、胡克等“引力問題探索”、惠更斯“離心定律”、皮卡兒“地球半徑”、牛頓“微積分”后,牛頓于1684年8月完成了“平方反比定律”的證明。萬有引力定律建立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解決了當時地球形狀的爭論;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法國數學家克雷羅計算出了木星和衛星對哈雷彗星的攝動作用、并預言了哈雷彗星經過近日點的時刻(1759年);1846年法國天文學家萊維利葉和英國天文學家亞當斯利用萬有引力定律用計算的方法發現了海王星;1930年3月14日用同樣的方法發現了冥王星;20世紀以來對幾百萬光年宇宙結構的研究都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并非簡單地從蘋果落地而得,這是他善于繼承前人的成果、奮發好學、勤于思考的結果,他完成這一巨大綜合工程是基于中世紀以來世世代代從事科學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例如:(2)講電磁感應時指導學生學習“電磁學之父”法拉第的有關知識:我國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雷電現象的記載,春秋時期《管子》“地數篇”中出現“慈石”說明,古希臘的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6年)
發現琥珀摩擦起電和磁石吸鐵的現象。然而,直到19世紀人們仍然認為磁和電是完全不同的物質,對它們的觀察還停留在現象階段。1802年安培說“我愿意去證明磁和電相互獨立的兩種不同流體”。庫侖甚至斷言:“磁和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體,它們不可能相互轉化。”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揭開了物理學的新篇章,后來安培、菲涅耳、科拉頓等科學家都在試圖尋找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但他們都失敗了。法拉第也開始了這一探索工作,經過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索,經歷了失敗、試驗、再失敗、再試驗,最終于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法拉第被譽為“電磁學之父”。同時為學生介紹物理學家法拉第在逆境中頑強奮斗的一生等。
三、產生的實際效果
《物理學家之科學探究》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的增強,激發了學生熱愛物理學科興趣,提高了學生參與物理探究活動的熱情,提升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興趣。2008~2009年,由黃天平指導的高2009級、高2008級學生參加四川省中小學生科技創新大賽,被學校選送作品4件參加區市展評,有1件作品獲廣安區二等獎,1件作品獲廣安市三等獎。
2.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明顯增強。通過讓學生參與校本教材的編寫引領學生通過多途徑了解物理學家對自然規律的發現、分析、總結、應用的過程,掌握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包括觀察、實驗、推理方面的技能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的技能。讓學生體會和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完成、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逐步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文化成績的提高。如高一學生陳雪峰寫到:“錢學森——中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當我看到錢學森的豐功偉績,我的全身都熱血沸騰。錢學森在外留學時,學習非常刻苦,可以說是三月不知肉味,可是,我呢,非常貪玩。當我看了錢學森的生平之后,我了解到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于他這一時一刻的奮斗,而是一點點的積累,由量轉換為質的這樣一個過程。不論是哪一位成功的人,他的發展過程是緩慢的,而他們的專心、耐心、求知心引導他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我決定向所有的科學家們學習,擇其善者從之。以此來慢慢完善自己的思想觀念,整體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做他們的追隨者!”
3.學生的物理學科成績不斷提升。從下表可以看出,隨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學實驗班成績逐漸提高,特別是課改年級(現在的2011級)實驗班成績比學校和全區成績有更大優勢,學校高中物理成績也提高很快,探究性學習正在我校學生中全面開展并取得階段性成果。表1“代市中學原2008級2班、2011級2班、現2011級1班與區市統考成績比較表”
四、總結
在物理課程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作為目標,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探究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服務的教學活動。《物理學家之科學探究》校本教材在廣安代市中學的有效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能夠給在教學中有同樣問題的老師們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使更多的人受益。
參考文獻:
[1]郭奕玲.物理學史[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5.
[2]靳玉樂.探究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常龍生.高中物理課題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教育部.《物理課程標準(實驗)》[S].
篇7
"故事化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的形式來組織、設計、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既包括教學內容的故事化,又包括教學形式的故事化,它既適合于不同的學科,也適合于不同的學生。
1."故事化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綜合素養、情感態度的培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故事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散學生思維、提高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還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做到寓教于樂。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2."故事化教學"的策略
2.1 鉆研教材,將教學內容編排成故事。深入鉆研教材,吃透各知識點的聯系,將各知識點編排到層層推進的故事情節之中。 通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理解和記憶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學生在學習"基因的表達"過程時,有不少的學生對基因轉錄、翻譯的場所、配對原則、mRNA從什么地方進入細胞質等知識理解和記憶存在一定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基因的表達"過程成如下故事。"古代有一個叫'真核細胞'的國家,在皇宮(細胞核)中住著一位叫'細胞核DNA'的國王。由于內憂外患發生軍事,于是國王選派了一位叫'mRNA'的官員作為欽差大臣,當面將國王的旨意按堿基互補原則擬成一道秘旨給了交欽差大臣(mRNA)。為了安全,于是讓欽差大臣通過秘密通道(核孔)將圣旨帶到邊疆(細胞質),傳給一位叫'核糖體'的官員。'核糖體'組織了一個名為'tRNA'的專家組對這道秘旨進行翻譯。專家組查閱了大量的遺傳密碼,最終通過堿基互補原則翻譯出了秘旨的內容,通過秘旨的命令平息了這場。"
2.2 搜集身邊的故事,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身邊發生的故事更加貼近生活,學生更加感興趣。利用身邊發生的故事來導入新課或串聯前后章節時學生的注意力異常集中,輕松的將學生的思維引到教學內容中來。例如:在學習"水鹽平衡"時,我先給同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老家有一位小朋友喜歡吃麻辣的零食。有一天麻辣零食吃多了,引起拉肚子,拉脫水后引起發高燒。到村衛生所醫生給他輸了很多退燒的藥物,高燒暫時退了,沒過多久又開始發高燒,反復幾天。后來到縣醫院,醫生首先只給他輸了生理鹽水,然后輸一些退燒的藥物。結果藥到病除。為什村衛生所的醫生輸的退燒藥物沒有根治,而縣醫院的醫生輸的退燒藥物就能藥到病除呢?其實這位小朋友是拉肚子導致水鹽平衡失調。只輸退燒藥是治標不治本。須調節好水鹽平衡才能根治。我們體內水鹽是如何維持平衡的呢?讓我們共同來學習水鹽平衡。
2.3 引導學生自編故事,鞏固教學內容。生物學中有很多知識枯燥零亂,單純的記憶效果不是很好。引導學生將已學知識編排成故事情節來記憶效果比較明顯。例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學生往往只記住 "吸附――注入――復制、合成――組裝――釋放" 這一侵染過程。對侵染過程中噬菌體注入的是什么,復制合成中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從何而來,從大腸桿菌中釋放出后噬菌體的去向等等問題很難理解。通過引導有的同學們將這一過程編排成以下故事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噬菌體'是一位不講道理的土匪。它看中了'大腸桿菌'這位良家婦女,于是它光身一人什么都沒帶,霸占了這位良家婦女。住它家的房、睡它家的床、吃它家的糧……'大腸桿菌'在忍氣吞聲的情況下,為可惡的土匪'噬菌體'產下一大幫小土匪。害得'大腸桿菌'家破人亡。于是這幫小土匪逃離這個破碎的家,去尋找新的目標(大腸桿菌)繼續干著它父輩的壞事"。
2.4 將教學形式故事化。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將教學形式設計成故事化,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來。讓學生們講故事、演故事、評故事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人教版《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該節內容主要分兩個部分。①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②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我對該節內容教學時,讓學生們提前分組預習,每個小組分別選派一位同學來分別扮演歐文頓、荷蘭科學家、羅伯特森、桑格等科學家。上課時我用多媒體投影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跨時空學術報告會"。上課了,我走上講臺。"先生們、女士們大家早上好!一年一度的"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跨時空學術報告會"在我們道真中學高一(3)班隆重開幕了。出席今天報告的有著名的科學家"歐文頓"、"羅伯特森"、"桑格"等。下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邀請來自19世紀著名的科學家歐文頓先生為我們作報告。接著按科學發展的歷程先后邀請"荷蘭科學家"、"羅伯特森"、"桑格"為大家作報告。當"桑格"演講完后,我走上講臺。"非常的感謝各位科學家的精彩發言。今天的作報告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一點小小遺憾。就是桑格先生的同事尼克森先生因工作中一些事務抽不開身,沒能到現場參加今天的報告會。但他將研究模型及報告郵寄給了我。委托我來給大家作這個報告。于是我就講解"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運用這種形式同學們熱情高漲、注意力高度集中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及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記憶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故事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3.1 所用故事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故事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講述方法要簡明扼要。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思路帶入一個新的知識環境中,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新內容產生認識上的需要。
3.2 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啟發性。故事對學生接受新內容具有啟發性, 講述時應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實際出發,采用揭示矛盾、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方法,從生疑、質疑入手,讓學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
篇8
1.故事教學法的概念
故事教學法是教師針對課堂教學實際,把整節課或者局部的內容整理融入某個創設性的故事背景下,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通過故事情境中引發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2.故事教學法的優點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其實,故事就是點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故事教學法具有傳統課堂教學方法不可比擬的優點:教師設計的故事情境能讓學生以更輕松自主的姿態融入整個課堂學習,故事情境讓學生興趣得以激發,思維得以啟發,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具體體現在:第一、初中生物生活氣息較濃,比較容易和生活現象相互聯系,整合成學生容易接受的、趣味性強的故事情境。第二、故事教學法本身應用到生物教學中,能加深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習思維。
3.故事教學法的可行性
故事教學法本身門檻不高,只需要老師用心挖掘教材中的整合點。如某個科學人物,某項科學發明等都十分容易包裝整合成一個科學故事。其次,初中生物知識本身框架性較強,知識點間的聯系較緊密,容易整合形成問題鏈條,進而構建完整的故事背景。第三、故事教學法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并能實現"超越教材、用活教材"。
4.故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4.1抓住教材中的科學人物,圍繞其事跡或某個實驗發明進行故事創設。如《細菌》一節,教材中的知識描述是以發現、形態結構、生殖等為主線的,本身的趣味性不強,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吃力。筆者針對教材知識呈現較易整合為故事情境的特點,設計了關于細菌的幾個小故事貫穿全課教學,如《列文虎克如何當上皇家學會會員》、《斯巴蘭扎尼實驗的不足》、在故事中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4.1抓住教材中的問題,將幾個孤立的問題聯系起來,整合成整個問題脈絡,進而根據問題脈絡包裝成故事情境。如《眼和視覺》一節,教材中包含了幾個知識點,"眼球的結構"、"眼球各部分的功能"、"視覺形成的通路"等,以初中學生的視野來看,知識點本身比較零散,若抓住知識點的聯系,寫故事,就系統而形象了。如《小明小剛參加全球愛眼日競賽》:
每年的6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去年的"全國愛眼日"時,小明參加"知識問答"比賽獲得二等獎。他的獎品是一個盒子和一張圖紙!
我們把小明和盒子拆開來看,是一個眼球儀模型。剛好我們這一節課學習眼睛的結構,小明對這個眼球模型非常熟悉,能熟練的拆裝并標出各部分的結構,他的最快速度是2分鐘,同學們,你們能破他的記錄嗎?
小明參加"全國愛眼日"知識問答時有道題目是填完《詠眼詩》,他得了滿分,你能填得跟他一樣準嗎?
眼睛小小零件多,XX透明在最前,XX有孔可調節,XXX雙凸能彈縮,固定作用XX體,感光刺激XX膜,營養遮光XX膜,保護眼球是X膜,心靈窗戶神奇多,三要四不莫蹉跎。
小明去年的知識競賽有道題不會,因此屈居二等獎。你們能幫他解惑嗎?"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依次經過、和,并經過等的折射,最終落到上,形成一個物像。這個物像是像。(正/倒)
去年的全國愛眼日"知識問答"比賽,小明的同學小剛也參加了,他獲得了一等獎,他的最后一道考題跟一副"找茬圖"有關。(蠟燭透鏡成像實驗:A圖凸透鏡凸度小,白板上呈像;B圖凸透鏡凸度大,相同情況下白板不呈像)
小剛一等獎的獎品是一個膠卷照相機。有人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機,學了這一課,你知道照相機的結構分別相當于人眼球的哪些結構嗎?
獲一等獎的小剛雖然勤奮聰明,但由于用眼不當,在初三的時候檢查出近視了。同學們,預防近視眼,你有什么妙招嗎?
一個小故事情景片段,把教材中的孤立問題脈絡化,一下子把抽象的問題生動呈現在學生面前,他們以主人公的姿態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融入到探究中,學習效果當然比較理想。課后,學生回憶本節的知識點時,可以通過回憶故事情境,解析了故事中的疑問,自然明了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4.3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遷移成某個生活現象或問題,變抽象為生動,進而包裝成故事情境。如《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一節,"有機物和無機物"、"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能量轉化器"這些都是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很費力,如果把它們遷移成形象的生活現象,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這同樣可以用故事情境來做到。如《小明的一天》:
小明一早起床,喝了瓶豆奶,他看見豆奶包裝上寫著:由大豆制成,富含蛋白質。喝完豆奶,他想起媽媽說今天吃餃子,于是他到廚房幫她準備餃子餡。他先切白菜,發現切著切著本來干燥的砧板上有許多水;接著,他又去洗豬肉,發現洗豬肉的水里慢慢漂浮起一層油。弄好餡料,他吃了個梨,發現梨好甜啊!突然聞到一股味道,打開窗戶一看,是樓下的清潔阿姨在焚燒堆積的落葉。他發現,落葉可以燃燒,燒到一定時候都變成了灰燼,再也不能燃燒了。小明很好奇,豆類、白菜、豬肉等這些物體的細胞里到底含有什么物質呢?
關上窗戶,幫媽媽弄好餃子的餡料后,小明開始洗海帶煮海帶湯。突然想起生物課上說過海帶富含碘,那為什么海帶長期浸泡在海水里,海帶中的碘不會跑到海水中呢?海帶細胞的什么結構控制了碘的進出?他于是上網查找資料,有了發現!
查完資料,他玩起爸爸送的生日禮物――太陽能小汽車,他發現好神奇,汽車在有強光的時候就能行走,沒光的時候自然停下來,他想知道為什么它見光能自動行走。一個短短的故事,呈現了"有機物種類"、"物質進出""能量轉換"等現象,這實際上是教材知識點的遷移,正因為有了這個故事背景,學生對進一步的教材剖析也就水到渠成。
5.關于故事教學的反思
篇9
關鍵詞:教學資源;故事;最佳學習狀態;調動情緒;煥發新彩
當前,學生對數學都普遍缺乏興趣,課堂上學生總是消極地等待老師給出相關的知識,對數學的學習難以產生愉悅的體驗,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和數學教師都想努力地擺脫這種困境。因此,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學習,就成了數學老師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數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如若能夠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采用生動的,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教學方式,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情境,自然而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和實踐,我發現,課堂上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美妙的傳說,或者有趣的數學生活知識,都能引人入勝,都會使學生進入學習的角色。因此,為課堂書寫故事,讓數學煥發新彩,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想學要學”有著獨到的功效。
一、書寫故事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造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引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的主要任務是要使學生明確本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問題,并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興趣。實踐證明: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愿學、愛學、樂學。那么,學生的興趣在哪兒呢?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忠實的“故事迷”。不愿意學習的學生到處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學生卻很少遇到,將數學知識融入故事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學生的感情,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一種驚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學《我變胖了》一課時,教師可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入新課: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于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么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栗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當學生聽完故事之后,稍加點拔,故事中不管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栗子的數量還是一樣的,而在我們的應用題學習中也存在著大量這樣的等量關系,只是我們不易發現而已。這樣引入,學生一下子就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理和濃厚的興趣,都瞪著求知的眼睛想知道究竟這個故事所隱含的哲理與該課的學習內容有怎樣的聯系,使得學生整個課堂都處于一種強烈的求知狀態。
二、書寫故事突破難點,促進探索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有著巨大的優勢,因為它圖文并茂,可以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加深理解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把難點利用故事化簡,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例如,在教學《增收節支》這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Mike:爸爸,元旦快到了。可以送我一部MP3和書包當禮物嗎?
爸爸:沒問題!但是你要幫我解決三個問題:
1.收支問題:Mike的爸爸開了一家工廠,去年的利潤(即總收入-總支出)為200萬元。今年采取了一些增收節支的措施,結果,總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總支出比去年減少了10%,今年的利潤為780萬元。問:去年的總收入、總支出各是多少萬元?
2.儲蓄問題:Mike的媽媽喜歡存錢,最近她剛將8000元分成兩部分存到銀行:已知甲種儲蓄的年利率為1.0%,乙種儲蓄的年利率為1.1%。如果一年到期后,她可得利息85.5元,問甲、乙兩種儲蓄她各存了多少錢?
Mike順利通過了兩關。爸爸很高興,對Mike提出了第三個問題。
3.購物問題:“我在廣百、卜蜂蓮花發現同款的MP3的單價相同,書包單價也相同,MP3和書包單價之和是452元,且MP3的單價比書包單價的4倍少8元,你能算出MP3和書包單價各是多少元,那么我就買給你做元旦禮物”。
(1)你能幫助他嗎?
(2)聰明的Mike在你的幫助下,回答正確,便和爸爸一同去買禮物,恰好趕上商家促銷:卜蜂蓮花所有商品打7.5折,廣百全場購物滿100元返購物券30元(不足100元不返券)。爸爸靈機一動,對Mike說:“我給你452元,如果只買MP3和書包的話,你想想應該去哪里買比較省錢?剩下的錢就歸你了。”
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有的是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同身受,與故事中的Mike一起探索,一起解決問題,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把難點化于無形之中,使學生擁有快樂、積極的學習心態,也讓學生產生“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促使學生更加主動、自覺地去學習數學。
三、書寫故事巧妙過渡,調動情緒
有些課材為了達到反復訓練、鞏固知識的效果,在內容編排上有些是同一題型的堆砌,如北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冊《船有觸礁的危險嗎》里面給出的引例“船有觸礁的危險嗎”,想一想“測量古塔的高度”,“做一做”中的練習題等就都是相同的題型,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學生學習起來將會索然無味,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能夠將整堂課融入一個新穎、有趣的數學故事中,將相關的題型串聯起來巧妙過渡,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而且還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于是,我通過思考,大膽利用教材去改寫故事,沿著以下的故事線索來設計:《泰坦尼克號》沒有觸及冰山,主人公Jack和Rose大難不死,穿越時空來到東土大唐,遇到正在掃塔的唐僧師徒四人,兩人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銳角三角函數”,合作探究,幫助唐僧計算出塔的高度。唐僧在Jake兩人的幫助下很快掃完了塔,辯明了千古奇冤,如來佛祖一高興,破格提前接見了唐僧師徒四人。如來得知唐僧是有了Jake的幫助,便讓唐僧幫助改造大殿的樓梯,否則不傳真經,可惜途中唐僧已與Jake兩人作別,于是只有讓孫悟空千里飛音,求助于教室里的學生,讓學生幫助解答,最終求得真經。這樣,課堂上各個環節得以巧妙過渡,避免了教材編排上的缺點,學生也耳目一新,個個情緒高漲,從而使得各種各樣的問題迎刃而解。
四、書寫故事鑄造精神,激勵先進
篇10
關鍵詞:圖層;故事教學法;任務驅動;情境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34-8202-02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院校的一門計算機基礎公共課,也是一門實踐操作課。書中“7.2加工處理圖形圖像”一節涉及PhotoShop平面設計軟件的學習。該軟件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更要求學生有自己的審美觀和創新創作意識。傳統的教學只能教會學生軟件的使用,卻永遠無法讓他們創作出好的作品。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具體教師應如何做呢?筆者在《故宮被盜案――探索PhotoShop圖層的奧秘》(下面簡稱《故宮被盜案》)的課堂教學中,結合切身體會和教學經驗,采用故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的創新設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1) 貼近生活創設情境
生活化教學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職校計算機課堂旨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帶來方便,學以致用才是激發學生動手和創新的最大動力。教學情境要從學生生活、學習、職業崗位中來創設,通過情境將課堂教學任務貫穿始終,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技能的用途和內在聯系,又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2) 把握學情傳授技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個引領者。因此教學前需要教師多方位“聚焦”學生、把握學情。學情應該包括學生個體已有的知識和體驗的全部。
具體在這堂課上,學生是初次接觸Photoshop,對“圖層”這一基本概念缺乏認識,常常會把圖像的多個部分放在同一圖層上,從而引起圖像處理上的諸多不便。因此本課讓學生掌握圖層的基本知識。
2 任務案例的選取原則
好的任務案例或主題情境可以貫穿整堂課,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這就要求任務和情境案例的選擇既要結合課程的各個基礎知識點,又要體現一定的趣味性、情境性和真實性。以《故宮被盜案――探索PhotoShop圖層的奧秘》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學設計引入了社會焦點事件“故宮被盜案”為故事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捕捉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思考。
3 教學環節的創新手段
1) 教學策略創新
《故宮被盜案》的課堂教學中,本堂課以故事教學為主要教法,輔助情境教學、任務驅動、講解示范的方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詳見圖1) 。這四種方法的交叉運用,借助操作提示、網絡教學系統等多種手段,希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能力,把教師如何“教”轉變為引領學生如何“學”。
教師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情景創設,讓學生了解圖層的含義及作用;學生通過完善故事情節的方法,明確圖層操作的需求和動機 ;通過導學單和操作錄屏提示,使其自主學習,掌握圖層的基本操作,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完善故事的過程中,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合法公民意識。
2) 教學過程創新
整堂課圍繞 “故宮被盜案”這個故事來開展圖層學習(詳細見圖2-圖11) ,從故事引入―準備―開始―發展―延伸―結束―回味這條主線,創設情境即故事引入,學習新知即故事準備,任務驅動則包含故事開始、發展、延伸,交流評價即故事結束、總結回顧即故事體味。通過不同的場景,環環相扣,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3) 教學任務創新
傳統的任務驅動法就是在教師的引領下,根據任務的要求,依樣畫葫蘆地完成每一個步驟。子任務中缺乏開放性的操作要求,任務與任務之間往往沒有很多聯系,在教學情境上也很難有連貫性。
《故宮被盜案》的任務設置(詳見圖12) 用故事線索為引導,層層遞進,從故事開始、發展到延伸,學生操作圖層之前,需要考慮怎樣達到指定的故事場景的效果,例如場景里需要設置哪些角色?角色的占位在哪里?角色的角度和透明度等,而且最重要的是,學生對場景的效果是可以預見的。任務中沒有出現具體的操作步驟,要求學生自行按照故事發展的線索將故事完成。開放式的任務場景讓學生積極探索,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學習,并且要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4) 組織評價創新
課堂組織形式的創新有利于師生、生生互動,也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改下,提倡“做中學、做中教”。本節課全程借助網絡教學系統(詳見圖13) ,學生們可以登陸系統,下載素材、查看任務,上傳作品,讓大家實時分享《故宮被盜案》的不同結局。通過評價其他同學的作品,打破思維定式,開闊眼界、活躍氣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操作提示文檔(詳見圖14) 以及操作錄屏,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通過它們來快速解決,從而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在這期間要多指導,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個性和共性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
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生生間幫助。例如:當學生學習一個基本操作時,應鼓勵學生先大膽嘗試,或學生間討論解決,而不是教師手把手傳授。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兒童的創新能力以從事于創造工作。老師要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習充滿樂趣,那孩子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
參考文獻:
[1] 謝朝元.淺議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策略分析[J].現代閱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