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范文
時間:2023-03-29 11:0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設美麗中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到黨的十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簡而言之,就是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把握三點: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態文明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不是物質財富增加而自然受到傷害的文明。三是社會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而是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從十六大以來的十年,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工業抓住了寶貴的黃金十年。從實際情況看,未來一個時期。我們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將面臨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容量限制這兩大約束,如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群眾生活環境惡化和生活質量下降,就背離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空前突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突出表現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這有我國國情、發展階段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還有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等發展方式的原因。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第二,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概念。長期以來,我國物質產品生產能力極大提高,但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卻未相應地提高。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產品的需求在相對減弱,對良好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需求結構變了,生產結構、發展方式就要變,否則就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就違背了發展的目的。只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第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只有著力解決好自然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的物質生產之間的矛盾,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任重而道遠。一定要在思想上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必須摒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在工作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一定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制定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這一國策和方針。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篇2
實際上,共青團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早已展開。1999年,團中央聯合農業部等八家部委發起了“保護母親河行動”,動員青少年參與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2012年,保護母親河行動將黃河流域作為重點,廣泛動員青少年開展植樹種草、養綠護綠等形式多樣的生態環保宣傳實踐活動。
目前,團中央已直接支持黃河干流流經的49個縣(市、旗)分別建設了1片不少于200畝的青年林。31個省(區、市)團組織上半年共爭取林業部門資金1878.4萬元、樹苗2013.36萬株,政府財政專項資金1080萬元,社會化募集植樹造林資金1267.82萬元,動員青少年540.87萬人次參與植樹活動。
作為進一步動員青少年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的重要載體,2012年“全國保護母親河——青年萬畝示范草場”建設活動規模龐大。一是在青海的貴德、曲麻萊等黃河干流流經的13個縣,分別建設1片“青年萬畝示范草場”,總規劃面積27萬畝,總投入810多萬元。二是依托示范草場,組織當地青少年參與種草護草勞動,了解國家支持政策,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舉辦現場咨詢、知識競賽、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宣傳、普及草地保護知識和種草護草技術;以當地青年農牧民為主體成立青年志愿者草場監護隊,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在地方,團旗掩映下的“保護母親河行動”同樣引人關注:湖南組織了大規模的“同心系湘江 保護母親河”志愿者簽名助威互動,他們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同心同行保護千里湘江水,盡職盡責打造東方萊茵河!”活動現場,志愿者們還向過路市民發放綠色環保手冊,提出無紙化辦公、合理使用空調、不用電腦時以待機代替屏幕保護、循環再利用等建議。
團湖北省委積極探索運用新網絡媒體力量,聯合騰訊、大楚網正式啟動名為“湖北綠色聯盟”的保護母親河行動微博圈,目前已有近30個致力于綠色環保事業的社團組織入駐其中。
2012年陜西省青少年環境保護資助項目評選于3月份啟動,重點評審資助秦嶺保護、渭河(漢江)綜合整治工程、“千里綠色長廊”、關中大地園林化等生態工程開展的植樹造林、生態修復等項目,申報活動開展以來,全省各級團組織、各高校團委及民間青年環保團體積極響應并參與申報,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今年陜西省青少年環境保護資助項目,共資助55個青少年環保社團,資助金額24萬元,切實推動了青少年環保社團活動開展。
……
篇3
2004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2006年底開始成立保護區工作站,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一批特殊的年輕人走進了保護區,用他們的辛勤和汗水,開始書寫鸚哥嶺嶄新的一頁。
這27位年輕人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他們畢業于全國9個省市12所高校,其中2名博士、4名碩士生、21名本科生。他們遠離親人、放棄繁華,來到這個人煙稀少、名叫鸚哥嶺的地方扎根,成為這片綠色家園的開拓者、建設者和守望者。
扎根鸚哥嶺,是為了追求夢想甘愿奉獻青春的無悔抉擇。工作站的工作危險而艱苦——他們常常要在毒蛇螞蟥出沒的山區中穿行,吃的是野菜干糧,住的是破舊民房,更要忍受大山深處的孤獨寂寞。五年來,他們走遍了保護區的200多個山頭,建成鸚哥嶺森林資源數據庫和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訪遍保護區周邊6個鄉鎮100多個黎村苗寨。
在工作站成立之初,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不是惡劣的環境、寂寞的生活,而是當地靠雨林吃飯的純樸村民。看到村民們大片砍伐雨林、打獵、采藥,作為環境保護者他們感到十分痛心。在苦口婆心做工作的同時,他們發現自然保護不應建立在村民的貧窮之上,保護與發展并行才能讓村民由雨林的破壞者變成大山的守護者。
幾年來,管理站的年輕人在搞科研的同時四處為山里的村民致富找出路。年輕人的赤誠和堅韌打動了村民,慢慢地,他們交出了手里的獵槍,停下了砍伐的刀斧,建起了禁漁區,現在保護區里200多人的護林隊都是由這里的村民擔任,鸚哥嶺的事也成了村里的頭等大事。在三月三黎族傳統節慶活動中,黎族同胞破例邀請他們一起跳舞。村民對他們的稱呼也從“蒙”(領導)變成了“哥儂”(兄弟)。
堅守鸚哥嶺,源自于心中的大愛,為了山更藍,水更綠,野生珍稀物種得到有效的保護,他們義無反顧。經過他們的努力,在鸚哥嶺保護區,新的珍稀物種樹蛙被發現;他們首次發現了成千上萬只斑蝶飛洋過海,遷徙到海南,這一發現打破了海南沒有蝴蝶遷徙的紀錄。他們連續三年持續跟蹤監測,記錄了許多蝴蝶越冬的重要數據。他們編寫的80萬字專著《鸚哥嶺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為鸚哥嶺建設全國示范性保護區和與國際接軌打下了堅實基礎。
篇4
大型電視訪談節目“8+1對話:保護濕地資源,建設美麗中國”是第三屆中國濕地文化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旨在通過領導專家學者之間的對話,使濕地保護事業得到更為廣泛的了解和認同。
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與人類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生物資源豐富,雖然濕地覆蓋地球表面僅為8.6%,卻蘊藏著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中國濕地具有類型多、絕對數量大、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等顯著特點,是亞洲濕地類型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據全國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我國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濕地總面積3848.55萬公頃。其中,濱海濕地的面積為594.17萬公頃,河流濕地的面積為820.70萬公頃,湖泊濕地的面積為835.15萬公頃,沼澤濕地的面積為1370.03萬公頃,庫塘濕地的面積為228.50萬公頃,高原濕地、紅樹林濕地也極為典型。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進濕地保護,各項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國家林業局在建設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過程中,把濕地保護作為林業三大生態系統一個生物多樣性的核心任務,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今年以來,多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面濕地保護專門規章—《濕地保護管理規定》,完成省級濕地立法的省份達到17個。首次提出了要制定濕地保護紅線,到2020年,濕地保有量達到8億畝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已形成重要成果并通過專家鑒定,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完成了《濕地公約》要求的國家濕地資源調查,成果具有廣泛應用前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補助資金增加了25%。各級地方政府對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今年申報的國家濕地公園達到150多處。聯合中央電視臺開展了“美麗中國·濕地行”大型公益活動,引起了全社會對濕地保護的高度關注。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550多處,國際重要濕地46處,濕地公園430多處,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形成,部分重要區域濕地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東營市境域大部是黃河百余年來攜沙填海沖淤而成的新生陸地。全市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多樣,環境典型獨特。全市濕地總面積55.21萬公頃,其中陸域濕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6.32%。分為近海及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等5類14型。其中自然濕地38.93萬公頃,人工濕地16.29萬公頃,陸域濕地28.77萬公頃。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營市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濕地,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是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面積15.3萬公頃,是東北亞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遷徙經過的鳥類多達600萬只,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擁有種子植物393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116種。
東營建市以來,確立了生態立市發展戰略,遵循“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以黃河口濕地生態保護為龍頭,以城市濕地建設和生態綠化為支撐,統籌抓好全市濕地系統的統一規劃和保護利用,全面構筑生態體系,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濕地之城、生態之城,充分展示東營的自然之美、綠色之美、生態之美。
近年來,東營牢牢抓住實施黃藍國家戰略的有利機遇,堅定不移地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經濟繁榮發達、城市秀美宜居、社會文明和諧、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奮斗目標。工作中,堅持以實施黃藍國家戰略為統領,全面構筑生態系統,發展生態產業,建設生態城市,構建生態社會,弘揚生態文化,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正在向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建成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標邁進。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5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489元,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增幅居山東省前列。東營市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市。
對話中,與會嘉賓圍繞黃河流域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東營市的濕地保護與生態富民,發展濕地與農業、生態旅游,濕地保護、濕地文化與美麗中國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充分交流。他們認為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不僅為人類提供多種物質產品,而且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濕地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自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許多地區濕地類型改變、濕地面積減少等現象的發生,濕地生物多樣性下降、自然災害頻發等生態問題日益突顯,濕地變化應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東營市在工作中堅持以實施黃藍國家戰略為統領,全面構筑生態系統,發展生態產業,建設生態城市,構建生態社會,弘揚生態文化的作法在全社會中樹立了一個保護濕地資源的
典范。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對話,大家認為,濕地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淡水安全、糧食安全、氣候安全,構建防災減災體系,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表明,加強濕地保護,不僅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濕地資源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澤被后世的光榮事業。黨的十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等五位一體的建設目標,提出了“擴大濕地面積”的明確要求。今后應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科學構建濕地保護網絡體系,積極推進濕地保護法制建設,全面深化濕地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濕地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有關負責人表示,大型電視訪談節目“8+1對話”創辦四年來,已經先后在鄭州中國綠化博覽會,浙江寧波、衢州、麗水、龍泉“綠色中國行”活動,廣西南寧、內蒙古烏海、海南文昌綠色中國行活動,黑龍江伊春第三屆東北亞生態論壇等活動中舉辦,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野對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廣泛宣傳,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對話精彩實錄:
東營印象
李文華:我到東營應該說是回老家了,我是山東廣饒的。咱們東營市第一個特點是地理區位非常獨特,而且景觀非常美麗。另外,咱們山東人,特別是東營人樸實和勤勞,特點非常突出。第三我覺得咱們這個地方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淀,把整個黃河流域的文化充分的體現出來了。我相信今后的東營,包括濕地保護、發展的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好。
馬廣仁:由于工作關系我到山東到東營來過很多次,東營是一個新鮮的城市,有活力、有魅力,也是一片樂土,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們黃河流域入海的一個保護區,這個保護區內的生物種類也很多,所以每次我到黃河三角洲來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感受。這次剛好趕上鳥類遷徙的季節,我昨天到了黃河三角洲又有一個新的感受,所以我在這里希望全國關心濕地的人們可以到黃河三角洲來體會一下,來感受東營市委市政府、東營市人民在保護生態、保護環境方面所做的工作。
馬丁:這是我第一次來東營,昨天我們已經考察了黃河三角洲濕地,這里濕地的面積和規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東方白鸛等鳥類,盡管這些鳥類已經向南飛了,但是這一切都清楚的說明,我們東營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陳家寬:第一非常年輕,因為東營建設在非常年輕的地方,城市建設歷史也非常短,所以是全國非常年輕的城市。第二充滿了活力,因為在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居然有600萬個鳥波瀾壯闊,充滿活力,另外城市充滿活力。還有十分大氣,我聽了申市長對東營的發展規劃的介紹,看了建筑非常大氣,保護區的建設有15.3萬平方公里,這種保護區所表示出來的那種氣勢人人震撼,所以我是12個字,非常年輕、充滿活力、十分大氣。
申長友:我認為可以用四句話概括我們東營:一是年輕,這是一片年輕的土地,也是一個年輕的城市,我們在幾百年前腳下就是大海,是黃河這個搬運夫,把黃土高原的泥沙堆積成了黃河三角洲;再一個東營市也是一個新興的城市,是因為這里發現了油田,開始會戰,1983年建立東營市,今年正好建設30年。第二句話是富饒,我們這里有石油,現在我們的石油產量已經開采了50年,還能開采50年,有10億噸的儲量,是中國的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80%的儲量和85%的產量來自東營,我們這里還有廣闊的土地,每年黃河給我們造地兩三萬畝,現在別的地方土地在減少,唯有東營土地在增加。而且我們這里還有廣闊的海岸資源,海岸線有410公里,東營市北面、東面都是大海。第三美麗,東營有美麗的濕地,還有河海交匯。第四我們這里發展潛力巨大,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2011年國務院又批復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東營作為惟一全部納入這兩個國家戰略的城市,發展潛力巨大,我們下一步要把潛力變為經濟優勢。
保護濕地資源
陳克林:現在國際上有一個叫做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167個國家成為這個公約的締約國,根據濕地公約的規定,濕地的概念是這樣的,就是江河湖泊沼澤,另外海洋海岸帶在退潮以后的6米以上的區域,淺海區域,也是濕地的范圍,同時還要加一些珊瑚礁、一些島嶼,都是濕地的范圍。第三類就是人工濕地,人工濕地包括稻田、水庫等等,一共有40多種類型。
濕地保護在國際上熱度非常之高,很多國家都開始發展起來了。從全世界來講,濕地的面積占了地球陸地表面的6%,這是天然的濕地。如果加上人工的濕地又是6%,大約總共在12%左右。自從經濟發展、地球人口增長,特別是近百年來快速的經濟發展,對濕地的破壞比較嚴重,換句話說,發展經濟第一位首先使用濕地資源,因為人們居住在濕地的周圍或者濕地里面,所以濕地很容易被開發利用。一些發達國家利用濕地最早,破壞的程度也很嚴重,像美國、歐洲一些發達的國家,它們的平均濕地損失掉了50%,這是從面積來講。從復雜的角度,主要是濕地的功能或者功能價值的轉換,一個很好的天然濕地,由于開發利用轉換成人工濕地,可能價值原來從一畝地一千美元現在變成了一畝地一百美元,所以服務價值發生了變化,這是近些年來國際上之所以認識到濕地保護所體現的價值是非常之高,引起了世界各國對濕地保護的重視。
馬廣仁:中國濕地的特點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面積大,現在濕地總面積3848萬公頃。第二個特點分布廣,我們31個省自治區、東南西北濕地分布很廣。第三叫類型全,主要是濕地公約的42型三大類在中國都有分布,只是中國在濕地公約的分類系統里面主要講到是濱海濕地、內陸濕地和人工濕地,內陸濕地分成三個: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所以我們是五大類。第四句話區域差異明顯,就是南方的、北方的、東部的、西部的,類型都不一樣,區域差異比較明顯,比如我們集中連片的沼澤濕地主要在東北,比如我們的泥碳地主要在四川,比如湖泊群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第五句話是生物多樣性豐富,濕地資源里面植物、動物,包括水生的都很多,這個數據我記不太清了,大約植物1700多種,所以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我們國家中央人民政府在濕地保護管理中大體分幾個方面,一個是從政策上,我們從2000年開始出臺中國濕地保護行動指南,2004年國務院專門發了一個關于加強保護濕地的通知,特別是黨的十里面專門提到了濕地的內容。從機構上國家正式批準組建了國家層面的,具有全國指導和管理的一個機構,也就是我們這個機構,設在國家林業局。同時31個省市自治區大約現在有14個省有專門的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沒有濕地保護管理機構的省份也有專門的人員管理這件事情。第三從規劃上,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了我們國家的濕地保護的中長期規劃《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根據這個《規劃》我們又制定了階段性的,也就是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央財政拿出大筆資金進行濕地的保護。現在按照濕地公約的精神,我理解是兩句話,一句話叫有效保護,第二句話叫合理利用。在有效保護方面,我們主要通過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濕地多功能管制利用區,這四種方式對我們國家濕地進行有效保護,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全國建立的保護區,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大約550多種,建立濕地公園430多處,其中國家級298處,保護小區就更多了,保護小區主要是對單一物種,比如野生大豆進行有效保護,在沿海我們通過多功能管制利用區,在利用的同時進行有效保護。
李文華:我們現在濕地還處在一個非常嚴峻的破壞和對話的形勢之下,比如說由于我們人口增加這么快,很多問題就產生了,比如說有些地方把湖泊變成耕地,有些大型的水利建設,另外就是污染的問題等等各個方面。而且在我們國家不同地區,破壞的形式突出的特點不一樣,比如東北地區主要是把濕地變成耕地了,現在長江流域或者華東地區,人口密集、發展很快,城市化發展很快,那地方城市化和污染問題就特別突出,西北地區大家都知道這個地方告急,那個地方危險,農業發展以后就缺水了。再有比如說青藏高原,現在看起來那個水是很好,但是雪山在融化,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從將來看這是非常大的隱患。那么將來我們濕地會怎么樣,因為不管怎么說水還是濕地中最根本的特征,而且從面積上來講,根據最近十年幾乎是3%,按照這樣的情況退化下去怎么辦?所以大家就提出來,我們能不能像耕地一樣劃一個紅線,這個地方必須死守,要不然不好辦,因為我們的濕地看起來是類型比較多,比較齊全,但是我們面積很少。有些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來,是不是耕地提出來18億畝,咱們這邊是不是至少應該保存6.5億畝,我覺得這個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從思想上也是很贊成的。另外,在劃的時候還有一個問題,為了保存濕地不只是像農田那樣就行了,還要供給濕地周圍的流域或者面積,這個事情怎么弄?另外我們說濕地要保存,除了面積問題還有質量問題,到底哪些指標來反映它是退化的。因此我的建議是這樣,我們要積極的進行研究,最后又要科學的論斷怎么樣有它的可行性,這樣的話就把我們很好的愿望能夠具體落實到實際上去了。
劉勁:剛才李院士的話,我是見證人也是親歷者,我記得1999年我們拍攝電視劇《》,當時我們爬雪山是在四川,過草地就是剛才李院士說的草原,當時去拍的時候一個特別奇特的現象,就是沼澤地里有溝,因為我們行軍有時候騎馬,那個溝馬過不去,很寬,兩三米,我就問這個溝是干什么的?說排水,排水干什么?養羊養草。因為改革開放發展初期羊肉很值錢,藏民很開心,羊長大以后一賣到年底有很多的收入。我感覺,你還是把自然環境破壞了,總覺得不對。很可喜的是,我今年又去了一趟阿壩州,又回到那個濕地草原,我首先看有沒有溝,那個溝沒了,但是有鐵絲網了,后來我問他們溝呢?溝填平了,說以前排水是不對的。我說鐵絲網干什么的?是分片放牧,今年把這片草地圈起來讓它長,牛羊進不去,我讓它到那片吃,明年再把這片吃過的圈起來,我說這樣挺好,就像休魚一樣,幾個月不去打魚。還有在那個草原基本建不到羊了,全是牦牛,我說為什么?他說羊吃草太厲害,把根都要吃掉。牦牛別看挺粗壯的,但是很溫柔,只吃地面上的草,我說這挺好,我說你們牧民利益會不會有犧牲。他說我們現在有很多經濟收益的渠道,比如我們把環境保護好,把濕地保護好,有很多人自駕游來旅游,都來拍照,我們收入起碼比我們養羊時還要高。因為他算經濟細帳,所以我特別開心我們的藏族牧民們都有了保護濕地的意識。
陳家寬:濕地這個概念比原來湖和沼澤更重要,實際上它把海洋和生命并列起來。全球所有淡水資源最終是通過這四種類型濕地保存下來的,因為水是人的生命資源,濕地最早是為鳥,后來為了生物多樣性,現在可能更重要的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看看十報告生態文明一章里的解讀,我覺得是最好的概括,第一個任務是把國土資源空間開發要優化,該保護的保護,該利用的利用,要把人類的公民活動和城市化壓縮在一個空間里,這非常好。東營我注意到了,他把自然保護區,面積非常大,保護起來了,然后公民區分開,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國土資源的哪些地方應該開發,哪些地方應該保護,保護當中如何跟人和自然協調,要空間合理化,這是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水源地、農業安全的耕地要保護起來。第二個事情,十文件講得非常好,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如果不改變的話是沒有用的,包括對長江流域的水利資源怎么利用,怎么建壩,包括我們現在大量污染的排放等等,我覺得一定要改變,這跟每個人都有關,濕地決不是主管部門的,人人都有關,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第三個比較緊迫的,對已經受到損害的濕地和環境要修復,我們修復任務非常重。第四個最重要的方法是立法,用法律規范我們。
申長友:國務院批復的兩個區域都提出了生態優先,所以我們工作中確立了高效生態的發展理念,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理念。在工作中我們把濕地保護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核心,突出大水面,大空間,大綠地。構建森林環抱、水系環繞、濕地相間、魚鳥共生的生態系統。二是我們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改善環境的基礎,我們提出要大力發展高質高效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型的工業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現在把東營市中心所有的污染工業全部搬遷。另外在市中心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集約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三是我們把生態化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特色,我們把生態文明的理念突出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努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態城市。
燕翔:我們全省9600萬人民對濕地也是情有獨鐘,非常的愛護濕地,所以我們山東出臺了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政策、條例,包括山東省人民政府的省長令都有。山東這幾年一共投入了19億,我們重點治理了黃河三角洲、南四湖、黃河古道等所有濕地。現在全省有濕地面積大約在200萬公頃,占整個山東國土面積的12%,而且我們現在有1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98個省級以上濕地保護單位。
劉勁:我是綠色中國形象大使去過很多地方,像浙江的衢州烏溪江,我在那打過魚,我看漁民不費勁拿著網兜一兜就是一條魚,太容易了,但是他說不是隨便打的。還有那個白鷺就在我頭上盤旋。其實我們國家只要稍微下功夫,以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聰明能干、我們的勤勞,一定能把美麗中國早日建成。
馬丁:聽了專家的發言,我也有同感,中國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對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斷提高,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現在已經指定了46處國際濕地,可以說濕地保護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現在我想談一下歐洲的濕地保護的現狀,上世紀以來,歐洲已經喪失了50%的濕地,現在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保護體系,濕地公約的起草在英國,就是在我的家鄉,我們基金會參與了這個公約的起草,也作為這個公約的發起人之一。目前在歐洲一共有47個國家批準加入了濕地公約,現在一共有1001處國際重要濕地,跟中國沒辦法相提并論,因為相對來說國際濕地的面積只占全球面積的13%。但是由于歐洲人口稠密,面積非常小。所以,保護也會面臨一些問題。歐盟制定了三個指令,在它的成員國里,要求在指定的區域進行嚴格的保護。第一個指令是棲息地指令,要求到2015年指定的特別保護區要處于良好的狀況。第二鳥類棲息地的指令,專門設立特別的保護區保護這些水鳥。第三個指令就是要求在歐洲建立水框架指令,要求歐盟成員國制定河流流域管理計劃,以改善水質增加水量,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
馬廣仁:中國濕地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歸納了三個方面:一個叫做面積減少,十年間我們濕地面積減少300多萬公頃。一個是功能下降,一個是生物多樣性降低。這是一個問題的結果,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現在的制度問題,現在在國家層面還沒有一部關于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法律法規,我們是一個法治的國家,很多事情都要用法律的方式把它固定下來,只要立法了人們就去遵守它,這是制度方面。第二我們沒有建立長效機制,現在濕地的生態系統都是階段性的。比如說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沒有建立。第三個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還比較缺乏。五年以前,我們委托中科院就濕地生態系統的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健康的評價體系,就是濕地是不是健康的;一個是功能的價值評價體系;一個是經濟的評價體系。三個評價體系,通過兩年多的研究,確實建立了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我們現在已經在全國選取不同類型的濕地進行實際的檢驗。單說經濟評價,我們在這之前選取了19個不同類型的濕地進行了評價,按照這個價值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每公頃濕地經濟價值大概8~20萬之間,由于類型不同、區域不同,由于發揮功能不同,自然每公頃的經濟價值肯定不同,平均大約在每公頃10萬左右。
生物多樣性保護
陳家寬: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總和及其變異體,還有包括它跟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以生物多樣性一般誤讀成物種多少。所以要糾正物種的多少,這只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內容,還包括生態類型還有遺傳資源。第二生物多樣性是不同的,受損的情況也是不同的,從生態系統來講,我們講濕地,中國的濕地關鍵是有四種方式改變,一種是改變它的物理過程,比如說原來是跟江湖相通的,像鄱陽湖、洪湖是通的。有些是跟長江連通的,那么你修了很多壩,很多魚上不去了,這個物理過程改變了濕地的自然的水文過程。第二種方式是污染化學過程,大量的排污,還有營養物質加進去。第三種是外來物種入侵。還有全球氣候變化。基本上四種方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的保護問題。現在比較難辦的是全球氣候變化,非常難控制。前面物理的、生物的方式,是人類主動行為造成的可以改變,但是全球氣候變化這個最困難。
李文華:中國的生態學作為一個學科發展,在世界上來講有很多的創意和很豐富的經驗。生態學提出來到現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歷史,中國用生態學是解放以后,所以最初階段我們只能跟著國際上進行學習,中國的后發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咱們生態學會從1970年成立時只有幾百人,到現在已經一萬多人。目前來講,有些情況我們還是要像國際上學習,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但是有些方面我們一起在前進,在某些領域,特別是牽扯到實踐和理念的問題上,我覺得我們有些地方已經領先。
篇5
[關鍵詞]生態城市 可持續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生態城市的定義與模型
對于生態型城市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就筆者而言,我認為生態型城市不僅是注重生態方面的發展,也是注重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就是生態型城市是追求具有經濟、社會和環境復合效益的后工業社會的城市。生態城市依然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它只是比一般的城市更強調三大效益共同發展。
生態城市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建設模式。根據我國的特點,建設生態型城市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如貴陽
政治型生態城市又稱社會型生態城市,如美國的華盛頓
經濟復合型生態城市,如上海
④資源型生態城市,如昆明
⑤園林型生態城市,如北京
不同的建設模型要需要不同的條件,各個城市需要考慮自身的硬件和軟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線。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生態城市。
二、建設生態城市的內容
1、自然資源的節約利用,走可持續發展路線。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在有限的資源中發揮無限的價值。就比如土地,土地的供給是有限的,然而在地球上僅有的土地上卻要養活幾十億人口。城市化后的城市土地承載了更多的人口,一方面要在耕地紅線范圍內多方面的增加建設用地,另一方面就需要集約利用土地。讓有限的土地發揮無限的價值。我國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開展了多種土地集約利用模式。近年來,蘇南地區在高新產業高度聚集、外向經濟聚集、資源利用高度聚集的“三個高度聚集”上,在僅有的土地面積上實現了較大的財政收入。又如無錫地區著力打造高聚集度的產業園區,是無錫新區土地集約化利用的一條有效途徑。
2、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包括水、土壤、大氣、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生態系統的構建。我們在保護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當地的條件。就比如貴陽利用河流濕地等條件,加強了環城林帶,“兩湖一庫”等重要生態敏感區的保護。
根據有關研究,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區域縣旱澇災害、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農林牧業漁業和人體健康等造成顯著影響(表1)。所以調節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氣候生態系統是很有必要的。緩解CO2的排放以及使用天然氣、太陽能、電力等清潔能源是一項有效的措施。
表1.全球變暖對一些城市的影響
3、做好生態產業的發展。生態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傳統產業重在追求經濟效益,而生態產業是力求做到經濟、社會、環境的平衡。生態產業的各部門三間系統整體相連,物質、能量和信息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流動、循環、再生和代謝。城市的產業結構總是依據地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和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而變化,但不同的產業結構形態既決定著城市經濟和人口聚集的規模,又因相應的資源配置和能源消費結構影響著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及可持續支撐的潛力,進而亦帶動著技術、文化、教育和就業結構的協同調整。這就要求生態城市要做好第三產業的發展,做好創新和清潔型生產工藝的改造,帶動資源特別是能源消費的結構性轉移。
4、做好生態文化的建設。文化建設本質是一種能力建設。其目的是增進和提高地區區域城鎮人口的生存與發展的能力。生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價值觀、行為與生活方式、體制建設、生態文化教育。可以相應開展環保、生態教育宣傳活動,培養居民的生態意識與環境意識。比如在城鄉建立生態文化信息中心網點和信息站,及時傳播和交流活動動態和經驗。
篇6
關鍵詞:地質勘查;生態保護;協同;美麗中國
【分類號】:F592;F205
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新理念,描繪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前景。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除了要重視綠化等地上文章,還要“上下兼顧”,關注“地下”的生態文明,以黑龍江省為例,經過多年的勘查開采,四大煤城的地質環境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影響了人居環境。因此,作為與地下工作息息相關的地質勘查業,農業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地質等相關應用迫在眉睫,如何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發揮優勢,成為當前新的課題,這不僅需要綠色礦山的建設,也需要組織生態治理項目致力于將受到破壞的土地治理成耕地、林地和其他用地,變廢為寶,改變當地的環境,有條件有資質的地勘單位也要為水土監測提供支撐,助力現代化大農業和城鎮化建設,當好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共建美麗中國。
1.堅持發展與聯系的觀點,將地質勘查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
一談起地質勘查,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地質找礦,那礦產資源又如何能與生態保護聯系上呢?我們都知道礦產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基本源泉之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支撐現代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資源,對人類社會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萬事萬物是有聯系的,礦產資源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巨大作用的同時,由于事物的兩面性,也給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比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環境地質災害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國民經濟和礦產資源消費同步增長的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礦產資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都有增大的趨勢,由此而引起的礦產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因此,我們在追求高GDP的同時,要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地質勘查與生態保護,將相互矛盾轉化為互為動力,要更加注重礦業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為了子孫后代,為了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在保護中勘查開發,在勘查開發中保護,協同推進二者的關系,堅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統籌兼顧、協調推進自然、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拓寬地質勘查領域,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地質勘查工作更是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基礎中的基礎”、“先行中的先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以來,中央和省級地質勘查隊伍圍繞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資源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拓寬地質服務的新領域,創新地質成果的表達方式,實現地質勘查的新作為,用實際作為和豐碩的成果詮釋了地質勘查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2.1地質科研工作探尋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新路徑
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影響的加劇,地質科技人員開展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有效提高了礦產開發過程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盤活了一大批“呆礦”,減少了礦產資源的初始動用量,降低了生態干預和破壞的程度。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頁巖氣、地熱能等非常規能源的利用研究,為探索新能源利用形式、促進傳統能源結構改變進行必要的前期工作。尤其一些重大課題研究行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地質理論和礦產勘查技術的原始創新,實現了重大突破,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形成了國家資源供給的新格局。
2.2多輪次地質勘查填圖發揮了綜合生態效能
最近的中央和省級財政投資開展了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填圖和修測工作,及時填補了邊遠和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區域地質資料空白,在為礦產勘查提供基礎圖件的同時,還廣泛應用于國土空間利用規劃、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選址、生態環境治理規劃等領域,對摸清礦產資源家底和生態資源家底起到了“路線圖”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生態災難突發時,地質勘查人員綜合運用航空物探、遙感解譯等手段,第一時間提供了目標區范圍內的大比例尺地質圖件,為搶險救援、災害防治提供了實時基礎資料,對防災減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2.3多目標地質環境調查豐富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地質環境包括自然環境、水文環境、礦山環境、地質災害等,大到地殼穩定性、地面沉降,小到有毒有害地區化學元素,是包容整個人類活動空間的大環境。為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全國地質勘查系統開展了大陸科學鉆探系列工程,開展了資源型缺水地區找水工程、水質型缺水區潔凈地下水勘查示范,開展了農業主產區多元素地質化學調查,破解特色農作物“立地密碼”,開展了有毒有害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及污染土壤修復技術試驗,開展了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規劃,開展了“礦山復綠” 項目示范,開展了地面沉降監測、城市三維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海岸帶變遷及赤潮影響等調查工作等等一系列工作,極大地豐富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充分發揮地質勘查工作優勢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工作的新需求,讓地質勘查工作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比如,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圈定“綠色土地”,在發展高效農業的同時,還要發揮農作物的生態效能;在中心城區進行市政建設,有條件的要積極利用地下空間,需要查明地下空間的地質條件,有效減少和預防生態事故的發生;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需要完善地災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以預防和減少災害損失等等。要充分發揮地質勘查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優勢,一方面要鞏固原有的區域地質調查填圖、水文地質調查與地下水監測、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旅游地質、地球化學調查等工作領域,另一方面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搞好地質工作與其他專業部門的交流、融合,共同形成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和保障,推動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4.結語
建設美麗中國要充分發揮好地質勘查專業優勢,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生力軍的角度來定位地質工作;要用系統觀念、大局觀念、整體觀念來設計地質工作;要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地拓寬地質勘查工作領域,堅持地質勘查與生態保護協同開展,提升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能力,為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高地質技術支撐和環境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 鄒謝華,郭威.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聯機制.國土資源情報.2013(9).
[2] 李維.簡析我國煤礦區水文地質勘查與環境地質評價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黑龍江科學.2013(11).
[3] 劉洋,田海文.地質勘查工作的環境保護問題.江西煤炭科技.2009(5).
[4] 張文斌,顏毓潔.從“美麗中國”的視角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策略―從黨的十報告談起.生態經濟.2013(4).
篇7
[關鍵詞]美麗鄉村 旅游 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6-0138-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城市居民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喧囂生活,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很多的城市人已經把眼光投向了我們美麗的鄉村,而且國家政府也為了做好三農政策,要改變鄉村的面貌,發展鄉村的經濟。因此,鄉村的建設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為我國鄉村朝著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商機。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鄉村的人口占據了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因此要改善我國的整體生活水平,發展鄉村事業非常重要,在鄉村施行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對農村的資源進行合理的使用,是我們現在的重要目標。吉林是農業大省,由于它擁有非常豐富的農業資源,所以開展鄉村的發展在我國非常重要,對不斷整合農村的資源,調整其產業結構,為增加就業和提高人民收入有著促進作用。
一、鄉村發展具體意義的探究
(一)鄉村旅游的具體含義
鄉村旅游的理念來自于西方國家,它的主要功能是:休閑、觀光、購物、度假等休閑旅游,鄉村旅游的特點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第一,鄉村旅游是根據鄉村為基本的活動場所,主要是由鄉村的田園風光、獨特的生態環境、生活風情以及自然山水等天然環境組成。第二,鄉村旅游主要是為很多人提供回歸自然的空間,讓旅游者感受自然的魅力,切實享受自然帶來的清新。第三,在鄉村旅游中,主要倡導的是鄉村文化的發展,以及鄉村環境的主要保護,由此可見鄉村旅游主要是依據農村資源的整合發展而來。
(二)鄉村旅游的經濟發展概述
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自然的趣味濃厚,其投資少,見效也快,參與性強、旅游的重游率很高,鄉村旅游的消費相比其他的消費低。對于農村來說,開展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很有利,農村旅游可以使農村的文化和農村的景觀相融合,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整體利用率,借助農村的旅游和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建設出一條農村發展經濟體系。農村旅游的發展可以解決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鄉村向城鎮化發展,有效促進城鄉經濟建設。
二、吉林鄉村的主要發展旅游類型以及地域資源探析
(一)吉林鄉村的主要發展類型概述
由于吉林鄉村的景觀不一,而且其地域性的基本特征也不同,根據其地域性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幾種不一樣的類型。
1.自然風景旅游,主要是根據吉林的自然風景作為基本的旅游點,主要是天然的景觀、自然和人工水面的集合旅游,然后再結合當地的農業特色,將農業項目開設為多種的旅游項目,例如,可以進行長白山旅游,看林海風光,品嘗新鮮的草莓、葡萄以及收獲鮮菇,等等,從農業的基本資源著手進行旅游項目的建設。
2.田園風光旅游,以鄉村的田園作為旅游的景觀,以耕地文化、民族風情作為主要的旅游對象,對田園風光的旅游要結合當代的高科技生產,培育出各種高科技農業產品,將農村發展生產的農作物,介紹給旅游的人,為旅游者提供一個好的旅游環境。
3.農村的鄉俗風情旅游,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風俗,根據它作為當地的旅游特色,結合農村、牧勞以及天然的人工景觀。根據當地居住的民族,創造不一樣的民族特色旅游。
(二)吉林的地域資源概述
1.吉林的東部地區,這里氣候濕潤、林業產業非常豐富,這里多是山區,自然類型獨特。例如有長白山瀑布,有溫帶垂直景觀帶,而且有動植物保護資源庫,還有珍貴的藥材資源,當地的民族還擁有朝鮮族的文化。
2.吉林的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草原,水草肥美。吉林的西部屬于歐洲大草原的最東端,這里聚集了大小不一的湖泊,還擁有南來的避暑候鳥,由于氣候的影響在這里形成了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
3.吉林的中部地區,這里地勢起伏跌宕,具有獨特的關東味道,中部地區由臺地、平原以及丘陵地區組成,這里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帶、大豆帶,農業資源豐富,在這里住著熱情的滿族和漢族人民,他們和睦相處,塑造了獨特的關東文化。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吉林的地理位置分析,從鄉土風情、自然資源的探索,在吉林開展鄉村旅游建設有利于發展吉林的鄉村文化,通過對鄉村建設過程中采取不同措施的介紹,為我國的鄉村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瓊英,唐代劍.基于城鄉統籌的鄉村旅游價值再造[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66-71、111.
[2]吳丹.城鄉統籌背景下旅游產業導向型村鎮規劃研究[D].重慶大學,2012.
篇8
大家下午好!
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在經過連續六屆的成功舉辦后,今天又以分論壇的形式移師杭州,并且得到了在座各位專家、學者、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向前來參加論壇的仲呈祥先生、董長俠先生、陳汗青先生,以及各位院校長和各位朋友們、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去年,我和在座的各位一同參加了第六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難忘的印象。作為當代有作為的藝術家,應該有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應該敢于擔當、善于擔當。我們的藝術家要用眼睛去觀察,用筆去書寫、記錄,給歷史、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我們的作品,無論水平高低,應是對生動的社會現實的記錄,它的價值就在這里。百年以后,我們在研究這些作品時,就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能夠對當時所處歷史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所體悟。這是我們對歷史的貢獻。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同樣都是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刻記錄,這是文學作品的價值所在。我們的藝術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為什么要“三貼近”?為什么要進行“走轉改”?就是要讓我們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深入的體驗生活,反映鮮活的內容,這些鮮活的內容正是人民群眾平凡的生活的凝練和積累。我們可以從中吸收營養,成為我們創作的源泉。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就要善于觀察,善于總結,善于提煉,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眼進行剖析、提升,來反映社會。我們這個論壇、包括杭州發展基地,就是要給各位藝術家搭建一個平臺,給大家營造一個寬松的、和諧的、融洽的、開放的氛圍,讓大家的思想和意識無限奔馳,給大家一個廣闊的空間,激發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為社會、為人類留下寶貴的財富。正常的文藝批評是允許的,正常的文藝批評是激發我們改進和創作的基礎,激發著我們如何深入生活,反映最鮮活的生活當中的精華,是幫助我們提高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提供這樣一個環境,就是要吸引大家的參與,大家的參與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支持。對我們藝術工作者來說,責任感和擔當非常重要,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基地,能夠有一大批傳世佳作,若干年以后,我們這里創作出的作品應該是對國家、對杭州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希望我們的藝術家能夠利用好這個基地,成就藝術創作生涯中輝煌的一段。
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斷凸顯。從國家層面來看,文化建設逐漸成為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基本國策,有利于文化蓬勃發展的宏觀環境不斷得到優化和提升,文化建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從大眾層面來看,文化建設所取得的豐富而巨大的成就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眾所周知,被歷代文人譽為“人間天堂”的杭州,原本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聞名的旅游城市,近幾年來,因為擁有了“天堂硅谷”“動漫之都”等文化名片而享譽全國。杭州在文化建設上出奇制勝,成為國內眾多城市學習效仿的對象。一踏進這座城市,你就會發現,這里的老百姓對文化有著一種深厚的感情,衣食住行,無處不在。我想,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如果用我們藝術家的眼光去觀察,可能會更加深刻。
文化建設也在影響著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志的事業。去年年初,在以仲呈祥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的長期呼吁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將藝術學科獨立為“藝術學門類”的決議,使原屬“文學門類”的藝術學科成為新的單獨的學科門類。這為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和美好的前景。而美術學科也由以往的二級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美術教育發展的條件不斷完善和優化。我們今天的論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舉辦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深入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支持文化產業和藝術教育產學研融合以及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精神,總結交流全國藝術院校產學研發展的經驗,推動全國藝術院校在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篇9
快速發展的中國,
需要“美麗中國”理念的引領。
發展中的中國承擔著空前的生態壓力。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十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國生態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整體看,中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1/5,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1/3,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都嚴重不足。
人類自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環境危機,以致發展不能持續,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始終沒有突破50%。第二產業消耗了全國70%的能源資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產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危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越來越明顯,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
這種壓力不僅來自于我們的目光所及,也感受于我們的呼吸所至。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說,在最近幾年的天氣預報工作中,已經能明顯感受到一些地區空氣質量下降,尤其是霧霾天氣明顯增多,范圍越來越大。
山清水秀卻貧窮落后不是中國發展的選項,但是強大富裕了卻付出環境惡化的代價,也同樣不是美麗的中國。國家環保部周生賢部長表示,當前我國環境形勢可以概括為: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壓力繼續加大、形勢依然嚴峻。
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也是“美麗中國”的路線圖。
在十報告中,在論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講到,“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美麗中國”首次出現在全國黨代會報告中。
早在5年前,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建設生態文明就提出了明確要求和部署;5年后,黨的十報告不僅再次論述生態文明,而且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新發展、新境界。
“我眼中的美麗中國,就是讓人民群眾在享有豐富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通過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實現中華疆域山川秀美,讓我們的家園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國家林業局趙樹叢局長說。
十報告將“美麗中國”納入中國各項發展體系的藍圖中,一個制度的要求和思考顯示了對這一理念執行的決心和力度。“美麗制度”呵護著“美麗中國”的圓滿。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詩意的承諾,也是實踐的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人類過度開發的反思,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路徑,也是當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主動引領。
十報告對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如此強調,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具體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有了長效機制和一個明確的路線圖。”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趙建軍如是說。
“美麗中國”是對于世界的承諾,
也是對于子孫后代的承諾。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十的報告用“堅持”寫出了“美麗中國”的態度,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寫出了“美麗中國”的路徑,“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寫出了“美麗中國”的承諾。
這聲莊重的承諾公開之前,我國已經踐行這份承諾。十年間,全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8.63億畝,是歷史上造林面積最多的時期,全國森林覆蓋率由16.55%增加到20.36%。
十年間,我國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環境準入門檻,頒布了實施清潔生產標準,建立落后產能淘汰機制,實施了新的飲用水衛生標準,推進了PM2.5等新國標監測……
十年實踐成就了今天我們黨對“美麗中國”承諾的深度認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雖然生態文明這個詞并不是十首次提出,但這次是系統化、完整化,帶有一定程度的理論化,是我們黨對資源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一系列戰略思想方針的再概括和再升華。”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只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層面,還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充分體現“美麗中國”的和諧之美。
“美麗中國”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科學發展的遠大目標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景田認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等新闡述、新概括,必將作為黨的十的重大歷史性貢獻載入史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完善。
既要有發展的速度,還要有發展的質量;既要當代的發展,還要子孫后代的發展。一味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發展是不可取的,是與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背道而馳的。
建設美麗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既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主動順應,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實踐的深刻總結,更是對人民群眾生態訴求日益增長的積極回應,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社會重要成員的自覺擔當。
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圖爾明認為,中國提出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產生世界范圍的影響。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探索與經驗,也將為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建設美麗中國是黨的十報告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戰略部署。其中最顯著的亮點有三個:一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二是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就是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三是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就是“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重要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布局頂層設計的科學完善,意義重大而深遠。
這一總體部署,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經過10年來的科學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都邁上了一個大臺階。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
篇10
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美麗中國首次被列入“十三五”規劃中,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城鎮和農村共同努力,美麗鄉村的建設自然必不可少。所謂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的建設,是指我們應該遵循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的安排,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五位一體和諧發展,突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各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美麗鄉村,開發創新了多種發展模式,比如,浙江省安吉縣的生態保護模式,福建省平和縣的高效農業模式,都取得顯著的效果,建設美麗鄉村有效地帶動經濟、政治等全方位的發展,真正地為人民謀福利。
館陶縣美麗鄉村建設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來發展美麗鄉村,以館陶縣美麗鄉村建設為例。館陶縣致力于發展特色小鎮,特色小鎮指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打造具有特色產業、文化底蘊、生態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綜合體系。館陶縣自2014年以來積極尋找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模式,建設了糧畫小鎮、教育小鎮、軸承小鎮等一系列特色小鎮,建設使當地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推進當地休閑農業發展,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糧畫小鎮壽東村采用“產業+文化+生態”的模式:產業建設,發展特色產業,讓當地的糧藝公司帶動人民進行糧畫創作,發展糧畫產業;文化建設村里隨處可見反映現實,傳播整正能量糧食畫作,有微電影拍攝基地,建設文化廣場,保留了村莊原始的感覺;生態建設,小鎮注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花草樹木隨處可見。糧畫小鎮重點發展當地的糧畫產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莊村是黃瓜銷售額達到4億元的黃瓜小鎮,該地發展黃瓜產業,建立了旅游業,人們可以采摘黃瓜,還擁有著黃瓜博物館,黃瓜食府等。除此之外,當地推進“一產帶多村”,不僅瞿莊村發展起來,其鄰近的十幾個村子也依靠黃瓜產業富裕起來,黃瓜小鎮是以發展特色產業為主,旅游業為輔的特色小鎮,當地人民脫貧致富,實現增收。
該縣還注重對農民素質的培養,讓農民接觸新知識,提高農民的勞動技能;給農民宣傳美麗鄉村理念,觀看成功案例,使農民產生美好的向往并為之奮斗。當地農民的思想理念達到一致,實踐起來更具干勁,更有成效。
現存問題
打造特色小鎮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館陶縣通過特色小鎮建設確實使美麗鄉村建O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民收入增加,當地產業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館陶縣的特色小鎮還不完善,還存在些問題。
特色小鎮要以創新為重點,發展和引進新型的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要素,館陶小鎮大多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較少,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美麗鄉村在長期發展中會跟不上社會發展趨勢。
館陶特色小鎮的美麗鄉村在建設中應該避免同質化,減少千村一面現象,學習糧畫小鎮,建設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鎮,增加吸引力。
館陶特色小鎮之前大多是貧困村,缺乏產業基礎、資源稀缺,打造美麗鄉村面臨的阻礙多,特色小鎮發展產業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導,農民的自發性不夠。館陶小鎮的產業結構不夠完善,產業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鎮是集產業、創新、服務等于一體的全方位模式,而館陶特色小鎮相對單一,產業附加值低,產業鏈不夠延伸。
解決建議
特色小鎮發展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發展和引進先進技術,運用先進的發展理念。小鎮多運用互聯網技術,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發展電子商務產業、金融產業等新興行業。以此來提高特色小鎮的智能化水平,美麗鄉村建設要適應時代的要求。
美麗鄉村建設要立足當地的特色資源,充分開發資源價值,注重對當地文化和歷史的運用,每個地區文化都是與眾不同,不可復制的,要注重文化的獨特性,尋求差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