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邊塞詩范文
時間:2023-03-22 04:4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唐代邊塞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鼎盛年代,詩人和詩歌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歷史的頂峰,詩歌在唐朝也有著“一代之文學”的美譽。在唐代詩歌的眾多類型中,邊塞詩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類詩歌,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下,蘊含著無限的意境。本文將對唐代邊塞詩的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唐代;邊塞詩
邊塞詩在中華民族的文學歷史上源遠流長,從先秦時期就已有之,但是直到唐朝才達到歷史的頂峰。唐朝的邊塞詩,不僅成為了之前邊塞詩的集大成,而且對后世的邊塞文學有著深厚的影響。因此,對唐代邊塞詩進行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本文將從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個階段來分別探究唐代邊塞詩的發展,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一、初唐時期
初唐時期的唐朝邊塞詩,可以被分為兩個階段,以“初唐四杰”和陳子昂為分界,前后兩個階段邊塞詩的風格呈現出明顯不同。唐朝建立初期,尤其是在貞觀年間,此時唐朝詩壇的風格還呈現出明顯的六朝遺風,邊塞詩的作者還停留在宮闈之中,唐太宗的邊塞詩歌,主要從宏觀上回顧往昔邊塞崢嶸,體現堂堂君威,包含自我陶醉,如《幸武功慶善宮》等,而文武大臣的邊塞詩歌除了回顧戰功歲月之外,還包含有歌功頌德等內容,大多是有感而發,重情感流露而輕戰爭實際。等到“初唐四杰”在詩壇上嶄露頭角之后,邊塞詩的風格有了一些變化。聞一多在《唐詩雜論?四杰》中提到,此時的邊塞詩開始“由宮廷走到市井”、“從臺閣移至江山塞漠”,開始呈現出平民化的視角。對于戰爭場面的描寫、對于邊塞生活的描寫和對于戰場建功的急切心情得到展現。如盧照鄰《關山月》、駱賓王《從軍行》等。尤其是在貞觀之治的大環境下,文人渴望追求功名的心情更為熱烈,這種心情反映在邊塞詩上,就被體現為壯志難酬的情懷。因此,雖然初唐四杰對于邊塞詩的風格有所革新,但是整體上邊塞詩還是格局略顯狹窄。
到了陳子昂時期,邊塞詩真正出現了盛唐詩風的影子。陳子昂對于邊塞詩歌最顯著的貢獻,就是在邊塞生活的現場感和邊塞戰場的責任感上為后世樹立了榜樣。陳子昂有塞外生活的基礎,他的《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將自身對于邊塞生活的感受融入其中,《送魏大從軍》則思想更為深刻,將報效國家的民族思想融入其中,使得邊塞詩的風格境界又上一層樓。
二、盛唐時期
盛唐時期,一般指指唐玄宗執政時期,此時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詩壇發展也到了最高峰,涌現出李白、杜甫等大批著名詩人和眾多流派,邊塞詩也在這一時期迎來了大繁榮大發展??v觀整個盛唐,“雄渾”成為了邊塞詩歌的主題風格,這集中反映在詩人的思想上。此時,唐朝的邊塞疆域得到擴大,并且進行了有效管治,戰爭數量較少,和平發展較多,邊塞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邊塞詩人的思想也由戰亂變為了為國戍疆,內容也由荒無人煙的描寫變成了反映邊塞社會生活的描寫。另外,邊塞詩歌的感情寄托更深,風格也更為豪放,如著名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等。即便是對于邊塞風景人物的描寫,也是雄美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等等,無不顯示出意境之廣闊。在這樣的意境之中,邊塞詩積極向上的錚錚鐵骨完全顯現出來,成為這一時期邊塞詩歌的重要特征。
三、中晚唐時期
一場“安史之亂”,讓唐王朝國力急轉直下,外憂內亂同時發生,也給唐朝的詩歌帶來了非常迅速的變化,尤其是邊塞詩歌無論從主題還是風格都發生了轉變。從整個詩歌發展的歷史來看,這樣的轉變也讓詩歌從盛世跌落下來。從邊塞詩的主題來看,由于唐朝在邊塞戰爭中不復以往的多為勝仗局面,戰爭的殘酷場面、人民的流離失所、官兵的巨大犧牲等成為了塞詩中大量描寫的內容,如“寒沙戰鬼頭,白骨風霜切”、“燕然山上云、半是離鄉魂”等。從邊塞詩的風格來看,以往的積極向上也逐漸被負面消沉所代替,除了中唐初期的李益等人還尚有一絲豪邁外,如“莫遣只輪歸???,仍留一箭射天山”等,越到晚唐,氣勢越發消沉,如“鴻雁新從北地來,聞聲一半卻飛回”,或者是厭戰情緒濃厚,如“笳聲未斷腸先斷,萬里胡天鳥不飛”等。同時,邊塞詩人的數量和質量也急劇減少,許多詩人無暇或者不愿意到邊塞,投筆從戎也不再是文人的生存之道,從邊塞將領中誕生的邊塞詩人在水平上和盛唐相比也有較大差距。總體來看,中晚唐時期基本沒有出現如盛唐般千古流傳的名作和名家,邊塞詩歌呈現出一片衰落景象。
不難發現,唐代的邊塞詩歌發展,是與唐代的經濟社會發展一脈相承的。事實上這也是邊塞詩歌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的縮影。當國力強盛、邊塞和平繁榮時,邊塞詩歌就呈現出繁榮景象,有更多的詩人參與其中,反之則凋零衰敗。馬克思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就是對唐代邊塞詩發展淵源最好的注解了。
參考文獻:
[1]程郁綴.愿得此身長報國――邊塞詩漫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5):161.
篇2
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是當時詩壇上影響較大的詩派。因為岑參的邊塞生活體驗最為豐富,他兩次從軍,主要出于邊塞立功的慷慨豪情;他又是一位性情極為好奇的詩人,因此他重點以邊塞、從軍等為題材,總是以濃重的色調描繪西北邊疆的奇麗風光和異域風情及守邊將士在極其艱苦環境中頑強拼搏的精神等來顯示其藝術特色。這些邊塞風光和風情,一到他的筆下,便全部變得神奇瑰麗起來。由于特殊的軍旅經歷,所以岑參成為邊塞詩派的杰出代表。其詩風雄健豪偉,奇麗險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岑參的這些邊塞詩,極大開拓了邊塞詩歌的內容和范圍。從而使邊塞詩歌內容十分豐富廣闊,創造出邊塞詩歌廣闊境界和新穎風格。
如果說岑參的邊塞詩是“奇逸而峭”,那高適詩則“悲壯而厚”。盡管岑高二人雖然都有軍旅生涯的體驗,他們是同時代的邊塞詩人,但詩風卻不盡相同。作為一位真正具有軍事才能的政治家和著名詩人,高適的詩歌融匯了對邊塞生活的實地體驗和冷靜觀察,因為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大小無數次戰爭,親身體驗過豐富的戰爭生活經歷。同時也無數次親眼目睹過邊塞風光。他總以政治家的眼光深刻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論的筆調表達對戰爭的意見,反映現實的深度在同時代的邊塞詩人中首屈一指,特別是代表作《燕歌行》。全詩以奔放的語言,沉郁蒼涼的風格,描繪出戰爭的激烈艱苦和戰士們的英勇精神;同時對邊庭主將驕奢逸,不惜士卒行為表示不滿,表現了作者對士兵的同情。詩中所描寫的如:“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問”,“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群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充分表現戰爭的極其殘酷和艱辛,同時也歌頌了將士們勇敢的殺敵精神及愛國情懷。
邊塞詩派中還有一位享有盛譽的詩人是王昌齡。他的詩以五古、七絕為主。歷史上號稱“七絕圣手”。如果就體制之備,題材之廣和數量之多說,實不如岑參高適和李白杜甫;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并岑參高適而三,宮怨詩與李白爭勝,卓然為盛唐一大家。他的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選語之奇,均有獨到之處。殷瑤說他的詩“驚耳駭目”,劉晌說他的詩“緒微而思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多是寫將士豪邁氣概的。如:“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聞道羽書急,軍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以及“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日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钡取_@些詩可以說是氣壯山河,如聞戰場的鼓聲,如見戰斗的場面。沈德潛說: “少伯(昌齡字)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將士們抖擻的戰斗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被詩人以強有力的語言充分表現了出來。所以詩境慷慨而昂揚,令人振奮。
與岑參高適的邊塞詩相比,岑參高適的詩善于用長篇的七言歌行,鋪寫塞外風光和戰爭場面,意境雄闊高遠,色澤濃烈,筆力粗獷,以雄放的風格見長;而王昌齡則以短小的七絕形式,概括凝練的語言及和美的音律,抒寫戰爭軍情,寓雄渾與自然之中,表現出清峻的風格。王昌齡的邊塞詩更多在于意和境的結合,使意和境渾然一體,開拓出超凡絕俗的藝術境界。邊塞詩派所創造出的獨特而又豐富的意境美,同田園詩派及其他詩派一樣,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并且在詩意提煉和詩境創造上,匠心獨運,獨樹一幟。
篇3
出塞和涼州詞都是著名的邊塞詩?!冻鋈肥翘瞥娙送醪g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全詩如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這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全詩如下: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宋代;邊塞詩詞;主題;時代風貌
邊塞文學是一種政治性、社會性、地域性極強的文學類別,它因戰爭而產生,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邊塞文學發展至宋代,已然失去如唐代邊塞詩般波瀾壯闊的宏大氣勢,但邊塞文學畢竟沒有沉寂下去,隨著新文體——詞的興盛,邊塞主題滲透到詩詞兩種文體中,展現出承襲于前代而又不同于前代的獨特文學風貌。
宋代邊塞詩詞有其特殊的產生機制和社會背景。宋朝自建立起就是一個疆域相對狹小,軍事相對弱勢的一個國家,歷經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威脅,其邊塞逐步南縮,后有金人滅北宋,繼起的南宋抱守半壁河山,邊防前線退至長江一線,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帶都成為了宋金對峙的邊界地區。盡管“靖康之變”打破了宋人“太平也,且歡娛”的盛世美夢,使得大批有志之士在南宋時期發出收復山河的悲壯之音,但是統治政策的退讓與軍事力量的薄弱始終影響著文人的創作心理,使他們趨向于柔弱而不是剛強,這種群體性的孱弱心理反映到文學中來,便很難再現盛唐邊塞詩人的進取豪情。就宋代邊塞詩詞而言,盛唐邊塞詩之昂揚壯闊確已成為絕響,但中晚唐邊塞詩之憂患焦慮、悲憤沉痛,卻有傳承,并展現出有別于唐代的獨特主題風貌。
首先,思鄉之悲怨在宋代邊塞詩詞中時有體現,往往于邊地苦寒環境描述中,寄托戍邊之苦,思鄉之怨。這類詞應首推范仲淹名作,被譽為“窮塞主之詞”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帳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詞人以鎮守延州的親身體驗,形象生動地描畫了西北邊塞荒涼苦寒的景象,充分反映出戍邊生活的艱辛勞苦。然而,這首詞中流露的情緒已盡失盛唐之豪情,“濁酒一杯家萬里”深深道出了對家鄉的思戀,然而由于“燕然未勒”而不得歸家,盡管將士們渴望得勝凱旋,但這凱旋之日又因為外患內憂似乎遙遙無期,“將軍白發征夫淚”正是這種復雜悲怨心理的真實寫照。
其次,一大批愛國文人在靖康之變后,關注邊塞,抒發神州陸沉之痛,渴望恢復之嘆。南渡詞人周敦儒在親歷靖康之難時,記錄了戰亂時代漂泊逃難者的悲痛心聲,如《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痹里w之《滿江紅》則以其激憤慷慨為世人所稱頌,詞中直指靖康之恥,表達痛失中原之恨,其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二句,抒發了自己渴盼收復失地的志向,全詞氣勢非凡,意蘊深厚。然而此類慷慨悲壯之聲在宋代邊塞詞中并不多見,岳飛面對胡虜侵吞中原造成的國家喪亂民不聊生,同樣發出了“兵安在·膏封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的悲嘆。面對半壁剩水殘山,愛國士人憂心如焚,屢屢發出民族危難之聲: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寇傳子孫。遺民忍死忘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陸游《關山月》
神州沉路,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北望長安應不見,拋卻關西半壁。賽馬晨嘶,胡笳夕引,贏得頭如雪。
——胡世將《酹江月》
嘆中原久矣,長淮隔、胡騎縱橫。問何時,風驅電掃,重見文明。
——張元干《六州歌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張孝祥《浣溪沙》
盡管愛國志士為國家危難而奔走呼號,而權貴們卻依舊偏安一隅紙醉金迷,文人們恢復河山的希望在一次次敗仗中逐步消磨,在南宋文人筆下,邊塞再無壯闊之氣,而充滿殘破蕭條的景象,宋末詞人汪元量《水龍吟》一詞中“目斷東南半壁,悵長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涼酸楚”云云,已純乎是悲傷欲絕的亡國之音了。
第三,面對宋王朝江河日下的頹亡趨勢,許多愛國志士都表現出痛心憂慮并積極尋找恢復救亡的出路與對策。然而統治者的軟弱、軍政的腐敗必然使他們力挽狂瀾的滿腔熱情尋不到出路,于是宋代邊塞詩詞中隨處可見的都是愛國文人們壯志難酬的悲怨之淚。
雪恥御辱、盡復漢唐舊地是陸游的畢生之愿,如“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夜泊水村》)表達了他誓死報國的堅貞,“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秋晚登城北門》)是他對淪陷故都的牽掛。然而現實則是“報國欲死無戰場”,詩人只能在夢中虛構一個個如火如荼的戰場,他的一系列夢系邊塞之作均寄托著這樣一位寤寐不忘中原的愛國者的理想與豪情。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比更使他的邊塞詩詞充滿了悲劇意味。其《訴衷情》一詞中寫道“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便是他悲劇命運的真實寫照。愛國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一詞將其報國愿望突顯紙上,他將“了卻君王天下事”作為畢生功業,卻以滿腔熱血換得白發染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愁緒頓生,豪氣中畢竟無法擺脫惆悵與悲憤。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怨在宋代邊塞詩詞中處處可見:
拜將臺欹,懷賢閣杳,空指沖冠發。闌干拍遍,獨對中天明月。
——胡世將《酹江月》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
——楊炎正《水調歌頭》
勿謂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眼底山河,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
——劉仙倫《念奴嬌》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陸游《書憤》
篇5
1、岑參拼音:cén shēn。
2、釋義:(約715—770)唐代詩人。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曾任安西節度使判官,晚年出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在西北邊區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有較深的體驗,擅長寫邊塞詩。其詩歌頌邊塞將士的英勇戰斗精神,對邊塞風光的描繪氣勢豪邁,色彩濃烈。有《岑嘉州詩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吳 均
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是時張博望,夜赴交河城。
馬頭要落日,劍尾掣流星。君恩未得報,何論身命傾。
【賞析】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是梁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史稱“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所謂“清拔有古氣”,是相對于當時文壇的纖細艷麗的風尚而言。吳均的詩和文一樣,多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新挺拔。樂府詩《入關》寫為國赴難的勇士,就體現了吳均那不同于時尚的清峻雄健而樸實的風格。
開篇“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描繪了一幅軍情緊急的忙亂景象:邊關的烽火臺上,夜間燧火點點,在黑暗中紅光閃爍。報告敵情的軍使,身攜告急的羽書,日夜兼程,馳向京城。邊關的形勢十分嚴峻?!坝鹣笔菆蟾孳娗榈奈臅迳嫌鹈允揪o急?!胺榛稹笔枪糯呹P報警的信號。作者以“羽檄”“烽火”這些最具特征的事物來代表邊關戰事的發生,用“起”與“亂”的動態描寫來強調軍情之危急,渲染出戰爭時刻那種忙碌、緊張、充滿了危險的氣氛。
“張博望”就是漢代的張騫。他身負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重任出使歸來,以功封博望侯,故后人也稱他為“張博望”。此處是以張騫代指心目中的邊塞英雄。“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這里用來泛指西北的邊關。“夜赴”二字,以連夜奉命、奔赴沙場表現了勇士的忠誠和高度的責任感。
“馬頭要落日,劍尾掣流星”描寫勇士身佩寶劍,揚鞭策馬,馳赴疆場的颯爽英姿?!耙蓖把?,此處意為攔截。黃昏時分,紅日西沉,勇士在大漠上奔馳了一天,此刻依然精神抖擻,駿馬四蹄如飛,追逐著天邊的落日。黃色的沙漠,火紅的夕陽,絢麗的霞光,映襯著勇士那疾馳而去的身影。當勇士在黑夜里策馬飛馳,腰間所佩寶劍上的珠玉便流光閃爍,猶如天上的流星。馬蹄響處,黑夜的大漠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亮。這兩句以奇妙的設想,美麗而壯觀的景象來形容勇士奔赴戰場、渴望殺敵的決心和意志,表現了其勇敢無畏的精神和氣魄。
篇7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初讀詩歌,了解詩歌的整體情況,在頭腦中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二、咀嚼詞句,聯系背景
咀嚼詞句(標題、練字、用典、注釋等),聯系背景(生平經歷、思想狀況、時代特點等),大致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
示例1:下面是一首唐代的邊塞詩,請仔細閱讀,然后回答問題。
《征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①為何說這是一首邊塞詩?請結合詩名詳細說明。②詩題為《征人怨》,全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提示:鑒賞這首詩歌的關鍵,是理解它的內容。一、二句寫征人繁忙而單調的征戰生活,三、四句寫肅殺的邊塞風光,怨恨之情自然透出。
答:①這首詩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地名,這些皆是邊塞地名,寫了征人的守邊生活。②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三、分析鑒賞,由淺入深
在題目限定的范圍內,抓住要點,由淺入深,具體分析:表層理解(句子的含意、形象特點)——勾勒意境(想象再現詩歌表現的情境)——深層發掘(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風格及其作用。
示例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2004年高考全國試題(甲))
《秋思》(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在評論詩人張籍的詩風時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這詩描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細節?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答: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從近幾年來看,綜合考查的可能性不大,會側重某一方面,不過出題的角度很靈活。要根據題意分析回答,不能答非所問。
四、主觀表述,清晰規范
清晰,即表述流程要符合認知規律,一般為:釋(解釋詩句)——析(要結合題意具體分析)——評(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性判斷)。規范,即語言通順,言之成理。
示例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蝶戀花》(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篇8
一、了解詩歌類別
詩歌按內容來分,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代表人物陶淵明、孟浩然、王維等。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蓖ㄟ^對山間清幽美景、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詠物詩
特點是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痹姴粌H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邊塞詩
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狈从呈厡⑼了加H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4.詠懷詩
特點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姼枨皟删潢U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進一步抒懷。
5.詠史詩
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代表人物劉禹錫、杜牧、蘇軾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二、了解詩人生平,把握詩人風格
掌握詩人的生平,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杜甫一生窮困潦倒,終生郁郁,所以其詩歌多寫旅途漂泊,兩鬢先衰功業未就的悲嘆,風格沉郁頓挫。還有陶淵明的淡遠拙樸、李白的清新飄逸、李清照的清麗婉約等。但某一風格的詩人的特例也往往是高考命題點,如李清照長于婉約詞,但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慷慨悲歌。
三、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特征
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對不同的社會時代特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如唐代的詩歌有一個明顯的分水嶺,安史之亂前的詩歌剛健大氣,境界開闊,多寫麗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邊塞戰事。而安史之亂后的詩歌則多是一些寫戰爭之慘,征調之苦,離亂之愁,以及希望統治者勵精圖治,重振河山,卻又難以變為現實的文字。
四、了解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
五、了解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詩的靈魂,體味意境要從詩歌描繪的生活圖景入手,進而體味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先將曲中描繪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這些形象再現組合而成一幅深秋晚景圖;然后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圖景蘊含的情意,進而領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羈旅行人的思鄉之情。
六、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有抒情、描寫、修辭三大類。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欲揚先抑、聯想想象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篇9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游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云,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云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云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凄涼。接著,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閑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凄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發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于花,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余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是一個精致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此撇煌?,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致,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著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篇10
江西省豐城三中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v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币龊眠@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瓣P”、“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卮疬@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詩的語言是經過詩人錘煉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因此,鑒賞詩歌就得感知妙語,從關鍵詞入手。高考題也多從關鍵詞設題。有一類題叫你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國卷設題: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設題:請從三、四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另有一類是叫你賞析關鍵詞,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設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設題: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王灣《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從以上設題看來,平時讀詩應對詩人錘煉的詞語多多品味。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5唐代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