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工藝美術的風格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唐代工藝美術的風格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唐代工藝美術的風格特點

篇1

奔騰長河入海,溫暖季風輕來。屹立于黃金水道和黃金水岸交匯點的上海,中西文化在此融合,傳統與現代在此升華,極富特色的海派藝術在這里形成、壯大。

海派剪紙這一文化瑰寶,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產生、發展、成長起來的藝術奇葩。

一、歷史沿革

中國剪紙歷史悠久。在原始時期彩陶文化的紋樣中就能看見與剪紙相近的紋樣造型構成。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剪紙實樣出現于新疆克斯塔地區的南北朝陵墓;可以推測,剪紙技藝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唐代以后廣為流傳。剪紙是中國民間裝飾藝術中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工藝美術品種,其藝術形式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趣味性。

上海剪紙上世紀已有出現,是上海傳統民間藝術。目前,已知上海灘最早的剪紙藝人中,較為著名的有武萬恒和武萬吉兄弟、“張二羊子”、王顯欽、蔣桂榮等。武萬吉以樸實單純、凝重而不呆板的刀法,顯示出剪紙作品的雅拙之美;武萬恒則以簡潔流暢、圓潤自然的個人特色擅長制作造型秀逸的花鳥題材刺繡花樣;“張二羊子”的作品精致玲瓏、刀法工整;王顯欽具備繪畫功底,技藝全面,可憑想象構思不作畫稿信手剪出人物、花卉、飛禽走獸、魚蟲風景;目不識丁的蔣桂榮能剪出帶有文字的繡鞋花樣。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上海的海派剪紙以王子淦為代表。王子淦將北方剪紙的粗獷、大氣和南方剪紙的細膩流暢恰當地融為一體,繼承了前輩的優秀技藝,表現出了極強烈的藝術個性。王子淦人稱“神剪王”,其作品簡練、夸張、裝飾性強;創作題材從最早期的門箋、鞋花、繡花樣到成熟期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山水風景、人物建筑無所不能涉及。同期的另一位海派剪紙代表人物是另辟蹊徑,將各種繪畫元素融入剪紙藝術,被譽為“東方的馬蒂斯”的著名畫家林曦明。王、林兩位大師曾是非常親密的朋友,在剪紙藝術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演繹了上海剪紙藝術界的一段佳話。

二、地域文脈

海派剪紙起始于上海老城廂和徐家匯地區這片上海城市的商業中心區域。因為商業發達,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匯集于此;居住往來人口稠密,各方人士交流頻繁。在這樣的區域內,各種富有當地特色的產品與文化交易日益發達,帶來了區域經濟水準的提高;由此產生的具有地方風格的民間藝術大顯身手,爭奇斗艷,有了開闊的市場和發展潛力。上海還是一個開放的國際都市,海外文化逐漸滲透進入,帶來了與中國傳統截然不同的近、現代風貌。這樣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造就了本地人開闊的眼界和開放的視野;而本地的工藝美術品種及藝人受到多種文化意識的交叉影響,增強了吸納中西藝術滋養的能力。傳統與現代在特定的時空得到良好的統一,孕育形成了獨到的“海派”地方藝術風格。近百年來,這樣一種氛圍,隨著上海城區的延伸,日益擴展,綿延不斷,延續至今。

三、藝術特色

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已有一批具有獨特風格的藝人在滬上剪紙領域從藝,他們以各自不同的獨門技藝、與眾不同的形式手法生存。

上海作為繁榮的經濟商埠,有機會吸引各地藝人、各地工藝美術品種來上海扎根。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商都,上海不僅有機會汲取各地文化精華,還有機會吸收外來文化影響,從而形成獨特開放的城市文化,形成上海工藝美術善于取他人之長,揉合形成自身優勢的獨特的“海派”特征,形成“海派”剪紙汲營養于各地剪紙,又不同于各地剪紙的鮮明特征。

北方剪紙以陜西剪紙為代表,主要為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實用性強?!昂E伞奔艏埥Y合外來美術特色,從實用轉向裝飾功能。

陜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不同于江南的工巧、寫實,以淳樸、粗獷、簡練、明朗為特點。南方剪紙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類別,其利用本地特產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或繪印圖案,形成色彩繁多、構圖復雜的面貌?!昂E伞奔艏埣瘍傻刂L,既有粗獷簡練的外形,又不失內在線條的細膩柔和。

在表現內容和題材方面,陜北和南方的剪紙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以及對傳統文化中“口彩”的套用,常見“喜上眉(梅)梢”、“年年有余(魚)”等等。除此之外,海派剪紙更多將現代生活題材融于作品,像《出水芙蓉》、《泰山情侶》這樣的外國影片內容也有機會出現于剪紙,反映了當代人的審美取向。

剪紙這一中國本土藝術形式遷移到上海這個國際都市,受東西方文化影響,在近百年的演變中,形成了與傳統絲絲相連又有著全新面貌的“海派”風格新形式,在中國剪紙這一傳統技藝領域中占有了自己別具一格的地位。

四、王子淦剪紙藝術特點

王子淦將北方剪紙的粗獷、大氣和南方剪紙的細膩流暢融為一體,繼承前輩的優秀技藝,注重汲取其它藝術門類的特長,十分注重作品的形式感,作品具有簡練、夸張、裝飾性強的特點。

王子淦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題材,使那些自然現象,通過藝術家的思考,提煉,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反映出對象的性格特征,使之富于神韻;從而生動傳神,升華為藝術。

王子淦注重高標準的設計,特別注意結構、構圖、外形的完美。在表現手法上,王子淦的剪紙作品具有強烈的韻律感。作者充分運用剪紙對稱、重復、大小、圓方、陰陽相輔相成的特點,創作出眾多別具一格的剪紙作品。團花“魚歡”,成功地運用了折疊剪紙團狀勾連、相映成趣的特點,以傳統經典圖案為圓心,四條金魚各居一方,動感和美感極強,令人尋味無窮;另一幅“雙魚”,突破了傳統的對稱格式,兩條鯉魚呈高低重復錯位構圖,一朵浪花將它們連成一體,寓意“鯉魚跳龍門”。

王子淦高超的技藝表達以扎實的基本功為基礎。王子淦特別善于即興表演,憑著嫻熟技藝,僅一把剪刀、一張紙,不用草稿,便可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現場創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五、林曦明剪紙藝術特點

海派剪紙的另一重要人物是著名畫家林曦明先生。林先生自幼學畫,少年時隨父從事民間藝術創作,其剪紙作品滲透繪畫元素,融合繪畫布局章法,講究繪畫詩意抒情,講究作品的形式美、形態美、神情美。

相對其它地區的剪紙,林先生的作品更具繪畫性、裝飾性,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林先生捐贈給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的作品《農家樂》表現了農家庭院的溫馨,手法簡練概括、藝術感染力強烈?!敦S收》則反映了農民豐收的喜悅和勞動的光榮,刀法細膩精到,形象生動傳神。

兼有畫家身份的林曦明介入剪紙藝術創作,創造出一種與民間剪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剪紙表現形式。他大膽運用自己擅長的水墨畫寫意手法,將書畫和民間剪紙融會在一起,互相交融,相得益彰,在我國剪紙藝術上堪稱一絕。

林曦明現為中國剪紙協會名譽會長、上海剪紙協會會長、上海美協理事、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畫師。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他的百余幅剪紙佳作被匯編成《林曦明剪紙選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中榮獲剪紙藝術一等獎。目前,不辭八旬高齡,林先生仍堅持剪紙藝術創作。

六、傳承現狀

隨著城市經濟市場化的發展,具有悠久歷史的各類手工藝品種和技藝受到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優秀傳統技藝和民族文化傳承出現誤區,上海剪紙亦如此。

雖然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但高等級的技藝人員極度匱乏。“海派”剪紙的領軍人物、著名剪紙藝術家王子淦先生于2000年去世。上海工藝美術工廠剪紙車間撤銷,技藝人員散落各處,或退休賦閑,或退出剪紙行當。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阮四娣也于今年去世,且后繼無人。真正踐行“海派”剪紙傳承的機構和個人主要為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剪紙工作室(共3人,其中兩人已退休)和上海徐匯區楓林街道的林曦明先生及其3位學生。

政府對剪紙創作、培養提高專業人員技藝的投入極少,對“海派”剪紙傳統總結和技藝傳承培育的投入也極少。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已改制多年,從原事業性質轉為企業性質;創作人員疲于制作、推銷剪紙產品,難以靜心投身創作及對傳統剪紙技藝的總結;林曦明先生及3位學生目前也非專事剪紙。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直到2007年,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未有新人進入剪紙專業。2002年前后,為落實國務院《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和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工藝美術保護規定》,在上海市經信委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通過努力,得到王子淦先生子女的積極支持,收藏了王子淦先生作品600余件,并在此基礎上舉辦了《王子淦剪紙藝術展》和其弟子作品的《剪紙聯展》;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王子淦剪紙藝術》作品集;專門組織“海派剪紙藝術研討會”,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專門介紹和宣傳,對“海派”剪紙進行了學術歸納和總結。

2005年,海派剪紙被上海市政府認定為上海市優秀傳統保護技藝;2006年被列入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9年,作為海派剪紙保護傳承責任單位的楓林街道,在徐匯區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導下,著手建立了“林曦明剪紙藝術館”,并與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和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合作,舉辦了一系列海派剪紙藝術大展和社區傳承活動,為推廣和弘揚海派剪紙藝術,做出了扎實的努力。

七、思考

數百年來,上海工藝美術廣泛吸納各地特長,以開放的意識,形成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海派工藝美術”。

1964年1月15日,委員長為上海工藝美術題詞:“繼承和發揚工藝美術的優秀傳統”,上海進一步確立了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政策。老一輩工藝美術大師留下了精湛的作品,為祖國的工藝美術事業留下了燦爛的一頁,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至今珍藏、陳列著這些作品,供人們觀摩、學習和研究。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近年來,不少上海工藝美術工作者不得不將主要精力轉移為制作商品,一定程度上耽誤了創作。

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本國、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高度重視并制定特殊政策和法律予以保護。十年前,日本大阪市竹藝研究所代表團來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訪問,聽說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轉企”后要以“自負盈虧”為轉制目標,非常驚訝。因為日本竹藝研究所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向當時事業性質的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以上海市人民政府保護傳統文化的做法為范本,組建成的日本傳統民俗文化研究機構。即使在今天的日本,國家的政策扶持、法律保障和財力投入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存、傳承及發展仍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