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栽培技術種植方法范文

時間:2024-04-18 16:5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豆栽培技術種植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豆栽培技術種植方法

篇1

【關鍵詞】黑龍江;大豆栽培技術;演變

黑龍江省是大豆生產大省, 我國大豆總生產量的1/ 3 源于這里,而其種植面積僅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1/ 4。近20 年來黑龍江省審定推廣了 150 多個大豆品種,目前生產上應用的品種近60 個。優良品種必須配套相應的栽培技術才能使品種產量潛力充分發揮,因此研究高產綜合栽培技術及其機理將有力地促進大豆產量提高。建國50 多年來,黑龍江省的大豆栽培技術不斷發展和豐富, 包括大豆施肥技術、 共生固氮和栽培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開展的都比較廣泛和深入, 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1 對大豆需水、需肥規律的研究

大豆是需水較多的作物, 據許多學者研究,形成1g大豆干物質需水580~744 g。從1982 年開始,尹田夫等在人工模擬旱境實驗室中,進行了大豆種子萌發及幼苗根際干旱鍛煉處理,跟蹤個體發育的全過程,系統地分析各生理生化和形態性狀脅迫指數與大豆抗旱性的關系;90 年代初,有人分別從水對大豆的生長、根況、植株以及生理和品質面進行了研究;90 年代末, 研究了白漿土條件下大豆噴灌技術,提出土壤含水量較低情況下, 大豆各生育期的需水規律,并依據此規律來確定節水灌溉時期和數量。通過對大豆各生育期需水量的研究,并經過多年的灌水試驗和大面積的噴灌示范, 已初步探索出大豆需水規律及灌水預報方法,對墾區大面積推廣噴灌下的高油大豆種植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2 對大豆固氮作用的研究

我國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進行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從80 年代起成為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 在隨后的短短 20 年中取得了顯著成果。1950~1955年黑龍江省在克山農業試驗場進行了大豆根瘤菌菌種選育和應用技術研究,同時在生產上小面積試用,獲得了一定的增產效果。許忠仁等對大豆根瘤著結狀況與固氮能力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早熟品種的單株固氮量和占全株氮素比重均低于晚熟品種;磷鉀肥對根瘤著結和固氮能力均表現有益影響。在磷鉀肥基礎上施氮肥,由于氮量的不同,根瘤固氮效能反應不一, 低量氮肥促進了根瘤著結, 增加了固氮量,高量氮肥抑制了根瘤的著結, 也影響了固氮能力。通過3年( 1983~1985 年) 多點研究表明:大豆接種根瘤菌可增加大豆的結瘤數和根瘤重、植株鮮重和干重、植株含N 量、根瘤固氮酶活性以及籽實蛋白質含量;對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動態進行了研究。90 年代以后,對黑龍江省土著大豆根瘤菌數量分布接種菌在土壤中生存定殖能力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草甸土、暗棕壤、黑土中的根瘤菌數量高于白漿土,說明土壤基礎肥力與理化狀態對固氮起重要作用。研究了微量元素鈷對大豆根瘤固氮的影響,試驗用硫酸鈷拌種,經測定,在盛花期和結莢期大豆株高、干物重及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強度與對照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加, 收獲后大豆產量與對照差異達顯著水平。研究了根瘤菌不同接種方式對大豆根瘤分布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液體菌劑拌種根瘤多集中于根上層,施用顆粒菌肥根瘤多集中于根下層;施用顆粒菌肥在大豆生長后期根瘤數量及干重均顯出優勢,且大豆產量高于液體菌劑拌種處理。

3 重茬對大豆產量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

大豆連作在黑龍江省尤為突出, 從 20 世紀 8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大豆根病發生輕重與茬口關系大,合理輪作的地塊發病較輕,重茬發病重。90 年代初,對不同重茬年限大豆土壤取樣進行測試分析,結果表明:隨著重茬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全N、 全P 和全K 的含量變動不大,但速N和速K、微量元素Zn、B的含量降低,速P的變幅不大。而對不同連作年限根際土壤微生物區系進行測定的結果表明,連作使根際土壤微生物區系由高肥力的細菌型向低肥力的真菌型轉化。重迎茬可導致土壤和根際環境變劣,土壤中速N、K和微量元素Zn、B、Mo的含量減少,土壤酸度降低,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另外,在大豆種衣劑拌種、重視并改善重茬大豆施肥技術、推行土壤滅菌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通過連續8 年的深入研究,發現大豆重迎茬種植的減產明顯, 且隨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加劇。短期重迎茬對大豆脂肪、蛋白質含量無明顯影響,三年以上的長期重茬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質含量增加。現在大豆根系分泌物、殘茬腐解液的自毒作用已成為大豆連作障礙研究的熱點。

4 大豆的規范化栽培

篇2

[關鍵詞] 大豆 大壟 小壟 密植栽培 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71-01

大壟小壟種植技術是一種新技術,它吸收了三壟栽培技術的優勢,同時縮小了間距,擴大了大壟間距的研究。大壟小壟密植栽培技術可顯著提高大豆種群的生長優勢、葉面積指數以及太陽能利用效率,增加有機質積累。與三壟栽培技術相比,大壟小壟密植栽培可顯著提高大豆產量,提高種植效率,有助于發揮大豆產量高,產量穩定的特征。

1 前期準備

1.1 選種與種子處理方法

在大豆種子進行選擇是,需要謹慎嚴格,并避免嚴重倒伏。因此,對于種子而言,株型收斂、矮桿半矮桿是良好的品種。不僅能夠抗倒伏,還具備較大的增產潛力。除此之外,需要在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這樣可以防止遭受蟲害,增加產量。而包衣材料選擇也應慎重選擇,最好將金阿普隆、適樂時與所選種子一起,攪拌混合。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摻水和肥料,以及其他雜物,是每一粒種子都具備包衣。完成后,需要對有包衣的種子進行晾曬處理,最后裝袋。[1]

1.2 種植地的選擇與處理

土地平整、肥料供給性能良好、可耕土層較厚等都是選茬和選地的標準。在地塊種植作物選擇方面,最好將大豆與小麥、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搭配種植。即大豆種植在這幾種作物之后,且不能連作,必須要進行翻耕后才能種植。這樣既能保持水土結構合理,又可以降低蟲害與雜草的風險。但是這種方式的前提是,大豆在播種以后,大豆苗全苗壯。對于沒有深翻的土地,應進行合理地深松整地。深度通常為18至20厘米,耙茬深度是12至15厘米,深松深度不低于25厘米。如果采取犁耕還是耙茬土壤準備到達狀態之后,如果土地已經深入,可以隨時播種犁耙和下層的秋季耙耙的制備方法,深12至15厘米,要既平且細。不管是大壟窄行,還是小壟窄行,起壟都需要在伏、秋整地后進行。大壟的壟寬選擇為1米4較為適宜。對于窄行密植,需要先行旋耕地后,使土地達到待播的要求。[2]

2 播種

2.1 播種時期選擇

在播種時段,選擇合適的播種時期非常重要。這關系到種子的生長情況,以及最終的產量高低。一般說來,地溫如果連續高于8℃,就是比較適合播種的時間段了。如果是4積溫帶,即為5月1日至5月10日;如果是5積溫帶,則是5月10日至5月20日。這個時段溫度適宜,有利于種子生長。但是對于有些早熟品種來說,可以適當地推遲其播種時期,晚熟品種則可以適當地提前其播種日期,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對花期的影響,從而保證產量。

2.2 平作窄行密植方式

這種播種方式主要是針對機械化耕作。可以選擇使用24行播種機器,在播種過程中,應每隔一個播種口堵住一個播種口,這樣操作起來更好。

2.3 大小壟窄行密植

這種播種方式使兩壟變為一壟,距離是1米2至1米4。并使用大型專用播種機在壟上播種六行。而4雙條密植則用機械平播,或者壟上雙行等距精量播種,大行距保持在45厘米,小行距保持在10厘米至12厘米。

3 田間管理

3.1 除草

除草工作可以安排在大豆苗出土以前、深松或者趟一犁之后來進行。而鏟趟則需要在出苗后來進行,一般需要鏟2趟3,且鏟趟傷苗的功率應該不超過百分之三。后期工作中,需要將大草拔干凈。大豆在播種后出苗之前,可選擇土壤封閉藥劑進行噴灑。每公頃使用50%乙草胺乳油約2.5至3升的量,加入70%賽克津可濕性粉劑約300至600克;或者使用72%都爾乳油約1.5至3升,并加入200克水使用。

3.2 施肥

在使用肥料時,需要根據大豆品種來決定。并且在是非以前,要對土壤進行化驗,并根據化驗結果、種植密度飛肥料種類確定施肥數量。通常而言,大壟密植栽培技術所需的肥料數量更多,差不多比常規栽培多15%。種子在施肥時,需要分為兩層。上方施肥,即在種子下方五六厘米的地方施肥,數量差不多是總肥量的1/3;下方施肥,即在種子下方12厘米至14厘米處施肥,數量差不多是總肥量的2/3。在長勢不佳的位置應該施一兩次葉面肥,且施過肥的地方避免再次施肥,否則可能燒種,嚴重影響種子生長。[1]

3.3 大豆病蟲害防治

對大豆病而言,最為主要和常見的一種就是大豆菌核病。對這種病還,需要從源頭做起。即在選種之初,選擇優良種子,防止帶病種子。并且需要利用藥物配合預防,對大豆株噴灑藥物。而對于大豆的蟲害預防來講,主要有紅蜘蛛和蚜蟲等,需要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防治。此外,針對大豆食心蟲害,需要根據壟的情況好壞來決定選擇敵敵畏還是其他藥物。

3.4 日常管理

如要增加突然的氧氣供應,以及大豆植株生長,可以在大豆出苗和分枝時期,分別進行以此翻土管理。在選用除草劑時,應選擇處理土壤為主的藥劑,避免大豆植株受到傷害。此外,還應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相應的藥劑進行管理。

結語

文章針對大豆大壟小壟密植栽培技術,從大豆的選種到管理等過程都進行了剖析,可能總結得還不夠全面。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點可取的參考,并共同為我國的大豆種植技術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篇3

一、大豆壟上行間覆膜栽培技術相關種植過程和方法

1、 選地

應該選擇排水和滲透性良好,其前茬不是豆科作物,并且有著深松基礎的平崗地。

2、 整地

在土壤水分適宜時進行整地,一定不要濕整地。對于麥茬等沒有深松基礎的地塊進行深松;而對于玉米茬等有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采用耙茬或旋耕。深松深度應在35 cm以上,耙荏深度15~18 cm,旋耕深度14~16 cm。整后的耕層土壤細碎疏松,地面平整,達到播種狀態。

3、播種

品種選擇:品種要選擇經過國家審定推廣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當地能正常成熟的品種。不能選擇過晚或越區的品種,也不能選擇早熟和過早熟品種。

地膜選擇:大豆壟上行間覆膜應選用厚度為0.01 mm,寬度為60 cm的地膜。應盡量選擇拉力較強的膜,這樣可以應用機械覆膜。

種子處理:在播種前,種子要進行機械精選。種子精選的質量標準足純度要大于99%,凈度大于98%;芽率大于95%,水分小于13.5%,粒型均勻一致。精選后的種子要進行包衣,裝袋。

播種期:采用壟上行間覆膜技術種植大豆的地塊,可以提早播種。一般比正常播種期可以提早10 天。確定播種期的原則是:當5 cm耕層5 d并穩定通過5℃或略早時開始覆膜播種。

播種方法:大豆壟上行間覆膜可以選用黑龍江省白樺耕作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2BM一3型行間覆膜通用耕播機,壟上膜外單苗帶氣量點播,每一次可播三壟六行,行距65 cm,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種、鎮壓等過程。推薦采用八五三農場研制的零速投種器,具有能實現精量、均勻播種等優點。

覆膜標準:覆膜作業的標準為:要求覆膜筆直,百米偏差不超過5 cm,兩邊壓土寬度各10 cm,東部地區每間隔l0一20 m的膜上橫向壓土,西部地區每間隔1.4 m的膜上橫向壓

播種標準:要求播量準確,正負誤差不能超過1%,種子距膜高度為2~3 cm,不能超過5 cm。播到頭,播到邊。

4、施肥

施肥量:由于覆蓋地膜后可以有提高肥料利用率,所以可適當減少施肥量。具體施用量和比例應視土壤肥力而定,一畝地應施N、P、K純量8~10 kg,N:P:K的比例,黑土地為1:1.5:0.6;白漿土地為1:1.2:0.6。應該測土配方施肥。

葉面追肥:在大豆生長的分枝期、初花期、結莢初期、鼓粒期時進行葉面追肥。特別是在分枝期和盛花期要注意噴施硼肥。這里應該注意:要選擇那些硼含量高、可溶性好、效率高的優質硼肥。

5、田間管理

化學滅草:滅草的方式應以播種前土壤處理為主,莖葉處理為輔。土壤處理和莖葉處理應根據雜草的種類和土壤條件來選擇施藥品種和施藥量。莖葉處理可采用苗帶噴霧器,進行苗帶施藥,藥量要減少1/3。噴液量:土壤處理150~200 L/hm2,莖葉處理噴液量150 L/hrn2。要達到霧化良好,噴灑均勻,噴量誤差應該小于5%。

中耕管理:在大豆生育期內機械進行中耕兩遍,第一遍中耕在大豆出苗期進行,中耕深度15~20 cm。第二遍中耕在大豆有了2片復葉時進行。大豆壟上行間覆膜的中耕管理與三壟栽培技術應該是相同。

病蟲害防治:目前,在大豆生產中我們主要是防治大豆的食心蟲、大豆蚜蟲、灰斑病等病蟲害。

防治蚜蟲和薊馬當百株蚜量達到l 000頭;薊馬每株20頭以上或頂葉皺縮時,近期沒有大雨,并且溫度適宜,可用樂果乳油進行防治。

防治灰斑病:7月末8月初的時候,降雨會較多,當大豆有30%出現了厭斑時,可以用70%甲基托布津1.125 k/hm2或50%多菌靈1.5 k/ k/hm2進行噴霧防治。

6、化學調控

在行間進行覆膜有提墑、增墑、增溫的作用,肥料利用率高,大豆植株生長旺盛,因此應視植株生長狀況,在初花期選用多效唑和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劑進行調控,控制大豆徒長,以防止后期倒伏。

7、殘膜回收

大豆壟上行間覆膜技術的特點之一就是它便于殘膜回收,避免白色污染。最好在大豆封壟前也就是7月初進行殘膜全部清理、回收。

8、收獲

當田間植株70%以上落葉、植株變黃時,進行機械或人工割曬。當大豆的葉片全部脫落,籽粒大體變成圓形并呈本品種色澤,含水量低于18%的時候,用帶有撓性割臺的聯合收獲機進行機械直收。

二、大豆覆膜栽培的增產機理

1、抗旱、保墑、提墑、增墑

覆膜后首先減少了地表水分的蒸發量,起到了保墑作用,另外又因為覆膜后,白天膜內增溫快,可拉動地下水不斷向上輸送,便于作物利用;所謂的增墑是指當降雨量較少的時候,雨水可沿膜面匯集到兩側并進入苗帶,被大豆根部利用,使無效降水變成有效降水,而裸地栽培時水分很快就蒸發了,就會變成無效降水。

2、增溫、早播加快了大豆生育進程

覆蓋地膜后,土壤熱量散失較小,就算在夜間外界氣溫急劇下降的情況下,仍能夠保持較高的土壤溫度。據田間調查,覆膜種植的大豆比裸地大豆耕層內(按70天計算)可累積的增加地溫218℃。這樣即可早播,加快了大豆的發育進程,使大豆出苗較裸地種植的大豆提前7天左右,植株生長快,株高較對照種植的增高20cm左右,主莖節數較對照種植的增多3節,提前5天進入分枝期,使單株有效分枝增多。從而使大豆單產得到提高。

3、增強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覆膜增加了土壤的溫度,保持了適合的水分,促進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增強了土壤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固氦作用。根據田間的調查,大豆根瘤菌形成早,數量多,為大豆生產提供了更多的速效養分。

篇4

關鍵詞:大豆;栽培技術;播種方式;田間管理

前言:在大豆生產過程中,大豆的栽培技術是其必須要給予重視的一個環節,這是因為大豆的栽培技術直接影響到大豆的實際產量與品質。所以,如何做好大豆的高產栽培技術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筆者即對大豆高產栽培技術中的播種方式及田間管理方法展開粗淺的探討,以期為進一步提高大豆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1 大豆播種方法

P者就現如今在大豆生產上常用的大豆播種方法進行逐一闡述。

第一,窄行密植播種法。目前在國內外的大豆種植上,窄行密植播種法儼然已經成為現如今大豆栽培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栽培方法之一。其實質上就是通過對植株栽培密度的改變,實現縮壟增行,將傳統的種植行距60到70厘米改為40到50厘米。而通過窄行密植以后,能夠更為合理的布置大豆群體,確保大豆群體都能夠充分的利用光能和地力,有效的抑制田間雜草的生長,使大豆出苗更加整齊、均勻。

第二,等距穴播法。在大豆栽培過程中,采用機械等距穴播種法,能夠有效提高大豆的播種功效與播種質量,且出苗之后,大豆苗株距離較為適宜,大豆植株的分布也較為合理,個體生長較為均衡,十分有利于大豆群體的發展,一般來講,采用等距穴播法較條播法能夠有效增產10%左右。

第三,60厘米雙條播。在深翻細整地或耙茬細整地基礎上,采用機械平播,播后結合中耕起壟。優點是,能搶時間播種,種子直接落在濕土里,播深一致,種子分布均勻,出苗整齊,缺苗斷壟少機播后起壟,土壤疏松,加上精細管理,故雜草也少。

2 大豆田間管理

要想做好大豆的田間管理工作,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板結的破除工作。我們都知道,在播種大豆以后,如若遭遇暴雨,那么表土勢必會形成板結層,進而使大豆的葉子難以出土,輕者會造成缺苗斷壟,重者還有可能造成整個豆田的毀壞,需要重新進行耕種。因此,就必須要及時對表土板結層采取破結工作。一般來講,對板結層進行破結時應該選擇雨后表土泛白的時候予以進行,表土太干或者太濕的時候都不適應進行板結的破除。可采取人工鋤或者用耙破除,這兩種破除方式。

第二,做好大豆的查苗、定苗工作。當大豆出苗以后,必須要對大豆進行逐行的查苗工作。當大豆斷壟在25厘米以內的可以在斷壟兩端留雙株;當大豆斷壟在25厘米以上的則可以進行補苗或者補種。正常來講進行補苗工作時,宜早不宜晚,最好是在子葉剛剛展開,對生單葉尚未展開的時候,對芽苗進行帶土移栽,移栽的時間最好選擇在下午4點進行,并及時進行澆水。補種也應該及早進行,可浸種催芽后補種。在全苗的基礎上,實行人工間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勻,有利于地上部的生長和根系、根瘤發育,協調地上部和地下部、個體和群體的關系,合理利用地力和光熱資源。間定苗時拔去弱苗、病苗、小苗、密集成堆的苗和雜株,留壯苗、好苗,保證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第三,做好大豆中耕除草工作。做好大豆的中耕除草工作不僅能夠清楚田間的雜草,還能夠進一步改善大豆土壤的物理性質,起到保墑防旱,增產、增收的效果。一般來講對大豆苗田而言,需要進行中耕2到3次,也就是說當間苗之后需要第1次,而當大豆苗長到15到17厘米的時候需要進行第二次,當大豆開花前需要進行第三次中耕。并遵循第一次淺耕、第二次深耕、第三次淺耕的原則。

第四,做好大豆落花、落莢的預防工作。在大豆生產過程中,落花、落莢是普遍發生會發生的問題。而造成大豆落花、落莢的主要原因則在于,大豆在生長過程中發育出現失調,大豆土壤養分供應不足,大豆植株群體關照惡化,大豆病蟲危害嚴重,大豆遭遇暴風雨襲擊等問題的出現。而相應的預防措施則具體如下:首先,培育并且選用那些光合效率高、葉片透光率高的高產良種大豆;其次,對大豆進行細致的陣地,做好間苗、定苗、中耕除草等工作,進而使大豆植株能夠積累更為充足的養分,進而降低大豆落花、落莢問題的發生;再次,做好大豆植株株行的配置工作,從而確保大豆植株始終保持在合理的群體狀態之下,進而使每一個大豆幼苗都能夠達到健康、穩定的發育、成長;最后,嚴格根據大豆的生育特點,在大豆花莢期旱時進行合理的灌水,在大豆花莢期澇時及時進行排水,并且定期噴施大豆生長調節劑,進而減少大豆落花、落莢問題的發生。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筆者就大豆高產栽培技術中播種方式、田間管理辦法展開了粗淺的探討,也是希望通過本文筆者的闡述能夠給廣大同行以及農民朋友們,在今后大豆的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建議,讓人們將大豆生產的重點放在播種方式以及田間管理之上,從而進一步提高大豆的生產質量,達到高產大豆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任志. 大豆高產高效四項關鍵技術[J].新農村. 2010(07)

[2]丁曉云. 全國玉米大豆高產創建活動在吉林省舉行啟動儀式[J].現代農業裝備. 2009(05)

[3]2009年全國玉米大豆高產創建活動啟動[J].北京農業. 2009(17)

[4]張國星,張福安. “四改一增”大豆高產新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 2008(08)

[5]胡啟山. 大豆高產話三巧[J].農家科技. 2007(06)

篇5

關鍵詞 秋大豆;生產現狀;高產栽培;云南景東;錦屏鎮

中圖分類號 S565.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057-01

秋大豆是指水稻收獲后,搶季節在禾蔸旁點播種子,通常叫“禾根豆”,或者在水稻收獲后翻耕做畦,開溝播種。一般適用于水源種雙季稻不足、種一季稻有余的地區,以充分利用秋季溫、光、熱等條件。

1 秋大豆生產現狀

錦屏鎮位于縣城中心,總面積530 km2,最低海拔1 000 m,最高海拔3 376 m,年平均氣溫18.3 ℃,年降雨量1 380.3 mm,有效積溫6 680 ℃,主要氣候特點是冬春旱季,夏秋為雨季,干濕季界限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溫暖如春,生物物種豐富,生態系統相對完備。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最適宜種植秋大豆。每年種植面積近666.67 hm2,產量超過1 200 t。大豆是錦屏鎮重要的傳統糧油兼用作物,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來源。秋大豆在該鎮分布較廣,全鎮15個行政村,凡是有農作物栽培的地方,幾乎都有秋大豆的栽培。秋大豆平均產量最高的在壩區沿川河一線的行政村,達2 700~3 300 kg/hm2,最低在山區一線的行政村,只有900~1 050 kg/hm2,說明該鎮秋大豆平均產量在地區與行政村之間有很大差距。因此,如何均衡發展、提高秋大豆的產量水平和生產效益一直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為促進錦屏鎮秋大豆的發展,增強競爭力,該鎮從2004年就已開始將秋大豆生產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以期使錦屏鎮秋大豆品質、產量等有較大轉變。現在該鎮秋大豆產量、品質已上了一個新臺階,特別是山區一線的行政村秋大豆產量已達2 700 kg/hm2以上,已趕上壩區沿川河一線的行政村秋大豆產量,這與錦屏鎮推廣的無公害秋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分不開。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選用良種

選用秋大豆良種滇滄二號va121)、景選一號v綠皮豆)。新區種植秋大豆,必須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的原則。

2.2 整地和施底肥

稻田要在水稻收獲前10~15 d,排水控田,稻谷收后及時開溝分墑;墑面寬2.0~2.5 m,邊溝、中溝的深和寬各為30 cm,墑溝深15 cm、寬20 cm。施鈣鎂磷肥450~750 kg/hm2、氯化鉀750~150 kg/hm2作底肥。

2.3 播種

2.3.1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并曬種1~2 d。用鉬酸銨拌種:用56%的鉬酸銨75 g/hm2,溶于溫熱水中,冷卻后灑在大豆種子上均勻拌種,再用生物鉀肥7.5 kg/hm2對冷水適量拌種后播種。另外對從未種過大豆、土壤無大豆根瘤菌的田塊,要求接種根瘤菌,方法是用粉紅色的大豆根瘤1.5 kg/hm2,搗爛對冷水適量拌種75 kg/hm2,拌種接種后應及時播種。

2.3.2 播種量、播種期和播種方式。播種量:景選一號和滇滄二號用種120~150 kg/hm2;播種期:水稻田、烤煙地套種和旱地凈種宜在8月15日以前播種,不得遲于8月末,早播有利益高產。播種方式有單行條點播和小墑勻播2種,稻田播種后蓋稻草9 t/hm2;煙后豆播種后蓋土2~3 cm,以不露豆種為宜[1-2]。

2.4 田間管理

2.4.1 水分管理。秋大豆免耕種植法雖要求濕潤的土壤環境,但因田間漬水和連綿陰雨常會造成爛種、死苗、倒伏、漚葉、漚莢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堅持“三溝”配套的基礎上,要求及時排除田間漬水。

2.4.2 間苗、定苗及除草。三葉期要及時定苗、間苗。定苗時,景選一號、滇滄二號定苗37.5萬~52.5萬株/hm2。及時清除再生稻及雜草。

2.4.3 追肥。苗期v種后20 d)用56%鉬酸銨300 g/hm2,熱水溶解后對水750 kg/hm2噴霧;在四葉期選擇小雨天氣追施尿素75~150 kg/hm2,也可采用葉面撒施草木灰750~1 500 kg/hm2。在大豆結莢期,于15:00后用250~300 mg/kg的多效唑藥液300~450 kg/hm2,進行整株噴霧,可矮化株高,緊縮株型,促進根系生長,葉色深綠,提高結莢率。

2.4.4 輕翻豆蔓。秋大豆鼓粒后期,對生長過旺,田間濕度大,有倒伏、漚葉、漚莢現象的田塊,可選晴天中午輕翻豆蔓,以降低濕度,減輕漚葉、漚莢現象和病蟲危害,促進籽粒飽滿[3-4]。

2.5 病蟲鼠害綜合防治

錦屏鎮秋大豆主要有銹病、大豆莢螟、大豆卷葉螟、豆桿黑潛蠅、蚜蟲及鼠等危害。

銹病防治上,用15%的粉銹寧1 125 g/hm2對水675 kg/hm2,或用25%苯醚甲環唑150 mL/hm2,分別在開花期(種后30 d)、結莢期(種后50 d)噴霧防治。

蟲害防治上,大豆莢螟、蚜蟲應在大豆初花期開始防治,可用滅掃利、功夫、來福靈、抗蚜威、吡蟲啉、甲氨基啊維菌素等殺蟲劑防治。鼠害防治上,結莢期鼠害嚴重的地塊,在大豆結莢初期用敵鼠鈉鹽拌小麥制成毒餌置于田間地角,統一投放毒餌捕殺老鼠。

2.6 及時收獲與貯藏

當大部分葉片脫落,籽粒變硬,豆莢呈褐色時,選晴天上午收獲,脫粒曬干,種子貯藏要求做到干燥(含水低于15%)、不酸敗霉變,無蟲害。

3 參考文獻

[1] 張鳳云.秋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09(1):43-45.

[2] 張云喜.大豆田間管理技術[J].種業導刊,2008(5):26.

篇6

關鍵詞:栽培技術;營養分析;豆類作物

中圖分類號:S431.1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5

引言

豆類作物的種類包含刀豆、菜豆、綠豆、黃豆和紅豆等,在我國主要栽培的豆類作物包括蠶豆、小豆、大豆、綠豆等。豆類作物是人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由豆類作物生產的豆制品深受廣大人民喜愛,了解豆類作物的營養結構,合理利用豆類資源,使其為人們健康成長提供幫助。改善豆類作物的栽培技術,提高作物產量,為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提供技術保障。

1 營養分析

豆類作物是目前人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它富含多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比如豆類作物中蛋白質的含量是薯類作物的5~10倍,是禾谷類作物的1~3倍。豆類作物不僅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并且含有氨基酸的種類也非常的多,特別是賴氨酸,是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大部分豆類作物都富含大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元素,比如說大豆比小麥的維生素B與鐵質的含量要高出10倍,磷質的含量要高出7倍,鈣質的含量要高出15倍。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公民喜歡食用由豆類作物加工而成的豆制品,比如:豆芽、豆漿、豆皮、豆干、豆醬等,因為其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與維生素,所以在日常飲食中常被使用。由大豆加工而成的蛋白粉,風味獨特,深受大眾喜愛。另外大豆脂肪含量也很高,所以也可制成大豆油。大豆油當中的不飽和氨基酸的含量相當高,長期食用有利于降低血脂;大豆油中的腦磷脂以及卵磷脂也是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營養元素,長期對兒童食用,有利于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發育。

2 栽培技術

2.1 輪作與間作

因為豆類作物如果選擇連作,那么種植田間的雜草就很容易泛濫,導致豆類作物根系發育不良,根瘤菌的發育受到影響,并且還會加劇作物的病蟲害,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也隨之降低。豆類作物對肥料的需求主要體現為3個方面:豆類作物在開花與結莢期間向其根系的外部噴灑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硼肥,它對促進作物根系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以及提高作物的產量有很好的效果;施加一定量的鉀、磷肥,不僅有效滿足豆類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基本需求,還對提高作物根瘤菌的數量、增強其固氮作用有很好的促進效果;介于根瘤菌與豆類作物之間有著共同的固氮特點,豆類作物在生長發育期間的大部分氮肥都可由根瘤菌提供,所以,在除苗期間不必施加大量的氮肥,應該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如果氮肥過多那么很容易造成植株長勢旺盛,而延遲了作物的成熟時間。豆類作物的種植前茬適宜栽培禾谷類作物、棉花等。

2.2 整地

整地對土壤的要求比較低,一般土壤即可種植。但通常x擇土壤酸堿度控制在6.8~7.5的黏壤土或壤土、土壤的通透性良好、排水性能良好、鈣質以及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層較厚的種植區域。夏大豆通常在完成麥收以后種植,種植深度控制在10cm左右,接下來耙平播種;豌豆的根系具有很強的伸展力,深耕對其生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作物播種前進行深耕并耙平作畦,這有利于提高作物出苗率,對幼苗的茁壯成長、增強抗寒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蠶豆屬于深根作物,比較適宜在疏松的土壤中生長發育,因此選擇春耕與秋耕較為合適,耕作深度控制在20cm比較適宜。

2.3 播種

播種過程包括作物選種、曬種、確立播種日期以及播種量等。

2.3.1 選種與曬種

由于豆類作物的很多生長特性都不屬于遺傳特性,如果種子未經過提純,那么在種植2~3a之后種粒就會變小,種子的其它不良特性也會慢慢凸顯出來,所以在種子播種之前應該認真進行選種,將具有優良特性的種子用于種植,這樣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收成。選擇種子時可以利用鹽水選、水選以及風選的方法篩選出優良品種。另外在播種前要進行曬種,以提高種子生長活力,提高種子發芽率,增強其生長的勢力。

2.3.2 確立播種日期

豇豆、綠豆以及大豆在春季以及夏季都可以進行種植。如果選擇春播那么土地土壤的溫度應該控制在100℃以上,而夏播則選擇在完成麥收以后種植。控制好播種時間搶播與早播是有效提高作物產量的良好措施。蠶豆與豌豆可以選擇春播或者是秋播,在南方秋播時間基本上與小麥同期,而北方春播基本上在每年的3月上旬完成。一般情況下豆類作物的播種深度控制在3~5cm左右。

2.3.3 播種量

夏播大豆的種植間距通常控制在30~40cm,每667m2地種植量大約在60~75kg,苗株數基本在21~27萬株左右。種植時間早、土壤肥沃、晚熟作物種植密度低一些,反之則種植密些。

2.4 田間管理

豆類作物栽培的田間管理內容主要包括補苗與間苗、中耕與除草、施肥、澆水以及防治病蟲害。

2.4.1 補苗與間苗

在完成豆類作物的播種之后,需要及時的對發苗情況進行檢查,如果發現缺苗或者是漏種的情況應該盡快進行移栽或補種。及時間苗是確保苗壯、苗勻的有效管理措施。通常情況下在幼苗長出第1片復葉時進行間苗,到第2片復葉長出時進行定苗。

2.4.2 中耕除草

中耕能夠實現防旱保墑、清除雜草、提高產量的效果。對于夏播的豆類作物比較適合提高中耕,作物生長發育期間通常需要中耕2~3次。

2.4.3 施肥

豆類作物在生長發育期間需要投入大量的營養元素,對鈣、鉀、磷、氮幾大元素的需求量比較大。其中氮元素的1/2~2/3的含量是來源于根瘤菌。所以在根瘤菌進行固氮作用的過程中,豆類作物是不會表現出缺氮的,這時如果施氮過多,還要可能造成植株瘋長,從而對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起到抑制的現象。不過在豆類作物出苗期間施加一定量的氮肥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豆類作物長出幾片真葉之后,種子內部的氮元素基本已經耗盡,此時根瘤菌不僅沒有進行固氮,而且還會吸收寄主作物的氮元素。施用一定量的鉀、磷肥也至關重要,并且根瘤菌生長也需要大量的鉀磷元素。

2.4.4 澆水

保證土壤濕度,是確保作物正常開花、結莢的重要保障。

2.4.5 防治病蟲害

在作物生長期間有效治理病蟲害,降低病蟲害對作物生長的危害是提高作物產量的有效措施。

2.5 適時收獲

根據作物品種類型的不同,合理的選擇收獲方法,確保作物的本身價值。通常情況下,豆類作物在收獲時都是連根拔起,將其捆綁起來搭在架子或者是繩線上,等到豆粒被風吹干之后選擇晴天的時候將其在塑料布上或者是水泥平面上進行脫粒。需要注意的是豆粒不可進行暴曬,否則會由于失水過多,營養流失,表層出現皺皮或裂皮的現象,從而失去了作物的價值。如果是在夏季收獲,那么盡量避開雨水天氣,最好選擇分批采摘,確保豆類色澤,保證市場價值。

3 結語

目前豆類作物已經逐步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隨著人們對豆類作物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改善作物栽培技術,提高作物產量就顯得尤為重要。豆類作物中富含人體生長所必須的營養元素,有效了解豆類作物的營養結構,對合理食用豆類作物,提高豆類作物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加強對豆類作物的營養分析、提高其栽培技術探討,才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傳倫,李敬忠,于金虹.海南冬季四棱豆高產栽培技術[J].栽培與植保,2012,25(05):158-159.

篇7

關鍵詞 復種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甘肅康縣

中圖分類號 S565.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020-01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食用油作物,其富含蛋白質,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種植。大豆在康縣分布較廣,全縣各鄉鎮幾乎都有大豆的栽培。由于康縣耕地地力水平低下,農民復種大豆施肥不足,導致大豆產量低下,不足1 500 kg/hm2。因此,如何提升大豆產量、品質,最終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是一項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促進康縣大豆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轉變大豆品質差、產量低的狀況,康縣農技中心經過在全縣連續5年種植試驗并結合當地農民的種植習慣,特對康縣復種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歸納總結。

1 選地整地

用于復種大豆的地塊,應當優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通風向陽的地塊,并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耕整地,去除地塊中的異物,確保地塊平整、上虛下實。

2 品種選擇

優選長勢旺盛、抗逆性強、具備高產穩產特性的優質品種,推薦使用豫豆22、中黃30以及中黃39等品種。

3 適期播種

適期進行早播,早播對于復種大豆來說尤為關鍵,應當在前茬作物(通常以小麥為主)收獲后及時進行早播,為大豆的生長發育爭取更多的時間,也是提升產量、提高品質的關鍵所在[1]。

為了提高播種效率、節約人工成本,可采用機械播種方式進行條播。其具有下籽均勻、苗勻、苗壯、苗齊等優勢。機械條播時行距控制在35~40 cm之間。播種量為90~105 kg/hm2,留苗密度15萬~18萬株/hm2。

4 配方施肥

應當視其前茬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冬小麥屬于兩年三熟作物,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對地力的消耗也較大,加之復種大豆時早播搶種,致使基肥施用不足,很容易出現大豆生長肥料不足問題。因此,如前茬為冬小麥,在冬小麥播種前便要施足底肥,通常以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輔,并做到適時追肥,確保冬小麥、大豆全生育期養分充足。用量為有機肥52.5~60.0 t/hm2、過磷酸}750~1 005 kg/hm2、尿素390~450 kg/hm2、氯化鉀120~180 kg/hm2。其中,在小麥播前結合整地施入50%的磷鉀肥和80%的氮肥作基肥;此外,在小麥拔節前追施剩余20%的氮肥,在大豆初花期追施剩余50%的磷鉀肥[2]。

5 田間管理

待大豆進入生長期后,田間管理尤為重要,直接影響著大豆的產量與質量[3]。其中應當著重考慮除草、松土以及追肥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查苗補種。大豆播種后1周左右,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如出現缺苗問題及時進行催芽補種,以保證幼苗齊全;其次是中耕松土,待大豆進入四至五葉期,應當及時中耕松土,以便大豆茁壯成長[4];再次是追施葉肥,待大豆進入開花結莢期后,可選用0.2%硼酸配合使用0.3%磷酸二氫鉀以及0.5%尿素進行葉面噴施,以提高產量。實踐表明,在采用葉面追肥的條件下,可增產10%以上。

6 病蟲草害防治

細菌性斑點病、霜霉病、花葉病以及孢囊線蟲病等是危害大豆的主要病害,食心蟲以及蚜蟲則是危害大豆的主要蟲害,對于上述病蟲害來說,建議選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建議應用以下幾種防治措施: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并選用無病種子,以防病害傳播。通過中耕除草、施肥管理等方式增加大豆植株的抵抗力。適時進行化學藥劑防治,以施用低毒高效的藥劑為基本原則,做好化學藥劑防治工作。在病害防治方面,可采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百菌清懸浮劑600倍液等對大豆霜霉病進行有效防治;采用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200~350 g/hm2兌水1 000 L/hm2對大豆細菌性斑點病進行有效防治;對于大豆花葉病來說,則可以在發病初期用1.5%植病靈2號1 000倍液噴灑來防治;此外,對于大豆孢囊線蟲病來說,施用呋喃丹顆粒劑30~60 g/hm2便可實現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蟲害防治方面,可在田間卷葉株達5%~10%或有蚜株數達50%時,使用40%樂果乳油1 500倍液或抗蚜威液劑2 0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對于大豆食心蟲來說,則可用敵敵畏熏蒸方式毒殺。

通常在雜草長至三至四葉期時進行化學藥劑除草,可采用10%乙羧氟草醚150 mL/hm2,并配合使用10.8%精奎禾靈750 mL/hm2進行噴霧防除[3-4]。

7 適時收獲

待大部分葉片脫落、籽粒變硬時,便可進行收獲,收獲時選擇天氣晴朗天氣進行。

8 參考文獻

[1] 韓曉增.大豆高產施肥技術的研究[J].土壤與作物,1998(3):239-240.

[2] 宋建軍.大豆高產配方施肥技術[J].農民科技培訓,2010(11):31.

篇8

關鍵詞 大豆單產;提升原因;氣象因素;新品種;引進推廣;遼寧東港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060-01

東港市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主要糧油作物有水稻3.6萬hm2,玉米2.6萬hm2,花生和大豆僅在0.25萬hm2左右。大豆在歷史上曾達到0.4萬hm2,但單產水平始終在2 250~2 625 kg/hm2徘徊。原因有氣候因素,也有未引入和推廣高產品種和先進的實用技術問題,最近2年單產水平有了新的突破。2014年、2015年,全市大豆單產水平平均分別為3 600、3 450 kg/hm2,最高產地塊2014年達到了4 650 kg/hm2,增產幅度達到30%左右。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分析產量提升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 氣候因素

一是有效積溫的增加,為大豆產量的提升積累了極高的能量。2014年東港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市4―9月的有效積溫達到了3 389 ℃,增加了183.8 ℃;2015年東港市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4―9月有效積溫為3 385 ℃,比歷年的4―9月有效積溫(3 210 ℃)增加了175 ℃。二是光照時數的增加為大豆增產提供了條件,滿足了大豆光合作用需要,積累了光合作用產物。據東港氣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4―9月的日照時數為1 320.4 h,而歷年4―9月的日照時數為1 181.3 h,比歷年增加139.1 h。2015年4―9月的日照時數為1 325 h,比歷年4―9月的1 182 h增加了143 h。

2 引進和推廣了抗病高產的大豆新品種

2.1 引進了高產抗病的大豆新品種丹豆16號

該品種是丹東農科院選育,在東港市種植生育期為132 ~135 d,有限結莢習性,橢圓葉,株高150 cm左右,分枝3.3 ~3.5個,主莖17節,單株莢數46~47個,雙粒率高,百粒26 g左右,一般產量在3 450 kg/hm2,高產田地可達4 650 kg/hm2,很適宜東港市各鄉鎮種植[1-3]。

2.2 引入并推廣了鐵豐31號大豆新品種

該品種在東港市種植生育期為135 d左右,屬中晚熟品種,株高95 cm,有效分株2.5~2.8個,亞有限結莢習性,單株莢數為48個,雙粒多,百粒重21 g,較抗花葉病毒病,豐產性和穩定性較好,適應東港地區種植,平均產量可達3 825 kg/hm2。種植時,密度不能過大,氮肥用量不能過高。

2.3 引入并推廣了提純復壯遼豆21號

該品種是遼寧農科院作物所選育的北方春大豆晚熟高優品種。在東港市種植生育期為135 d,紫花圓葉,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89.6 cm,單株有莢數50余個,有效分枝2.8~3.0個,百粒重為21~22 g,黃皮黃臍,抗病抗倒,但不抗灰斑病。在東港市種植期間,2014年平均單產3 600 kg/hm2,2015年平均單產達到3 525 kg/hm2,最高產地塊達到3 945 kg/hm2。

3 大力推廣了栽培、植保和土肥新技術

3.1 合理耕作制度

改套種為清種,并且進行輪作倒茬,防止重茬和應茬,以減少病蟲危害和土地養分的不均衡,達到增產的目的[1-3]。

3.2 適期播種

由于東港市的無霜期在180 d左右,初霜一般在10月5―8日,因此,在東港市大豆播種期宜晚不宜早,最佳播種期應在5月20―25日,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晚秋的白天光照好、溫度高,晚間溫度低、積累多,提高大豆的產量。

3.3 合理稀植

東港市大豆播種密度歷年在7.5萬~9.0萬穴/hm2,即株行距為60 cm×20 cm和60 cm×18 cm。這種情況下,分枝多、植株較高和葉片較大的品種,株行距較小、植株過密,就會導致倒伏和結莢數量減少的結果。因此,影響了產量的提升。2014年、2015年,根據試驗結果,實行合理稀植[4],遼豆21號株行距調整為60 cm×25 cm,6.75萬穴/hm2左右,每穴留20株,即為13.5萬株/hm2。植株較高、有效分枝較多的丹豆16號,株行距調整為60 cm×26.4 cm,為62 400穴/hm2,每穴留雙株,保苗可達到12.45萬株/hm2。分枝較少、植株較矮的鐵豐31號調整為行距60 cm,株距為23 cm,有穴數為7.5萬穴/hm2左右,穴留保雙株,保苗15萬株/hm2。

3.4 測土配方施肥

根據東港市測土結果,土壤質地均在中等肥力以上,坡地少,平肥地多。因此,確定的腐熟農家肥施肥量為30 t/hm2,全部采用條施。三元復合肥(15-15-15)300 kg/hm2作口肥,利用播種器播種同時播入,在大豆開花時再追施尿素75 kg/hm2 [5-6]。

3.5 播種前必須全部進行種子包衣

利用種子包衣劑包衣是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的重要環節。包衣后不僅可防治種子上的雜菌和土壤中的雜苗,還可防治地下害蟲。2014年、2015年全市大豆播種時全部進行了包衣,分別提高成活率3.5%、4.2%,為提高產量提供保障。

4 參考文獻

[1] 金京子.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5):14.

[2] 楊麗娟.大豆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下半月,2014(3):43.

[3] 徐文君.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4(13):16.

[4] 于海龍.大豆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科技投資,2014(增刊1):450.

篇9

[關鍵詞] 大豆生產 提高產量 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170-01

一、優耕優種,完善大豆耕作技術

一個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大豆的生產中,優質的種子選擇不僅影響了大豆種植的成功率,同時還影響了大豆種植的最終產量。在大豆選種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與當地生態環境的適應度,國內大豆種植范圍廣泛,大豆品種眾多,我國不同的氣候環境決定了大豆種植品種的差異性。

1.根據溫度、日照選擇適合的種子。以東北地區與淮北地區為例,因氣溫與日照條件的不同,在東北地區的赤峰應種植生育日期約為75天的大豆產品,而相對日照,氣溫條件好的淮北地區,則在大豆選種中應偏重于生育日期為100天左右的短日性較強的種子。

2.根據土壤肥力選取種子。土壤的肥力決定了大豆生產種植中的大豆種子對成熟時期、抗倒伏能力等問題的要求。在東北地區,由于其土壤較為肥沃,在大豆選種中可以偏向于選擇耐肥、桿強適于密植的大豆品種。而以寧夏等中西部地區,因其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有限,更因偏向選擇晚熟、中粒、抗倒伏弱的品種種植。

二、合理栽培、正確耕作

在大豆播種過程中,土地質量,播種方式同樣對于大豆的產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1.合理密植,提高大豆生長對土地養分的吸收率。大豆由于其營養生長周期較短,開花至成熟時間短,其種植密度對其養分吸收具有巨大影響。為最大限度運用土地的營養條件,光照條件,以促進大豆的正常生長應細致分析該地區生態環境。江南地區因其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在大豆種植中一般采用每畝播種大豆種子5至6公斤,行距基本控制在30至35厘米之內,可最大限度的利用江南地區土地資源環境。

2.正確耕作,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農產品產量。

靈活運用輪作、間作方式進行土地耕作對于土地利用率與農業生產率具有重大影響。在農業生產生殖過程中,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重茬(即在同一塊地種植與上一季農產品一樣的農產品)與接茬(即間隔一季種植與前一季相同的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生活的大忌。在重茬耕種中,由于耕作是在前一年的耕作基礎上的,土壤經歷一年的耕作后,土壤中的營養成分被大量吸收,大豆的產量受到嚴重的影響。其次,前一年的耕種導致了害蟲的增加,同樣不利于大豆的生產。據科學數據統計,重茬種植比起輪作,間作方式種植畝產量降低20%以上,接茬種植將降低產量15%左右。最好的農業產品種植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以東三省為例,將采用小麥-玉米-大豆-小麥-玉米-大豆的農產品輪作方式直接提高農產品產量30%以上。而大豆間作方式則被普遍運用于江淮沿岸地區,采用大豆玉米間作,可基本解決由于大豆物種內部競爭導致的大豆減產現象。

三、適度施肥、提高產量

化學肥料的制造是人類農業發展史的重要章節,肥料的運用不僅僅解決了由于世界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危機問題,同時,還將農業商業化,提高農產品生產的利潤,提高農業人口生活水平。然而隨著化學肥料的推廣,農業生產活動中出現濫用肥料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土壤質量,降低農產品產量。科學施肥是現代提高農產品產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1.基于土壤,科學選肥

我國國土面積大,不同地區土質條件不同,甚至臨鄉臨縣土質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大豆根系對于土壤有機物含量極為敏感,在土地施肥的過程中應首先考慮本地區土質條件,將施肥品種,施肥量建立在土質條件之上,以免導致因施肥過度導致土壤鹽堿化或施肥不足不能達到大豆增產的效果。

2.完善技 [摘 要] 大豆,學名為Glycine max,屬于抗寒耐旱高產量農業作物,早在5000多年前在中國已經開始種植生產,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業作物,因其生產生殖方式對氣候條件需求小,在世界各國被廣泛種植,世界的大豆主產地在中國、朝鮮以及日本。在我國,大豆被廣泛運用于壓榨大豆油、生產豆制品、制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等,其在中國農業經濟生產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人民日常生活基本必需品。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大豆生產業在國內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而至20世紀50至60年代開始,生物轉基因技術被適用于農業生產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農業發達國家在大豆生產中發展迅猛,其大豆及豆制品在國際市場中占據的份額逐年上升,是近年來國內大豆產業經濟下滑的重要原因。本文將從國內大豆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淺析提高國內大豆生產的技術要領。

[關鍵詞] 大豆生產 提高產量 栽培技術 [摘 要] 大豆,學名為Glycine max,屬于抗寒耐旱高產量農業作物,早在5000多年前在中國已經開始種植生產,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業作物,因其生產生殖方式對氣候條件需求小,在世界各國被廣泛種植,世界的大豆主產地在中國、朝鮮以及日本。在我國,大豆被廣泛運用于壓榨大豆油、生產豆制品、制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等,其在中國農業經濟生產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人民日常生活基本必需品。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大豆生產業在國內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而至20世紀50至60年代開始,生物轉基因技術被適用于農業生產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農業發達國家在大豆生產中發展迅猛,其大豆及豆制品在國際市場中占據的份額逐年上升,是近年來國內大豆產業經濟下滑的重要原因。本文將從國內大豆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淺析提高國內大豆生產的技術要領。

[關鍵詞] 大豆生產 提高產量 栽培技術術,科學施肥

施肥的目的在與促進大豆作物的生長,一般對大豆的施肥通過化肥深施等方式進行,大豆根系入土較深,屬于直根系農作物。化肥深施的施肥方式首先有助于大豆根部對化肥的有效接觸,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其次,土壤表層化肥容易因風蝕,雨水沖洗,陽光直曬等自然原因導致肥力效果下降,深土中的化肥有助于保持化肥肥力效果,從而增加大豆產量。科學的大豆施肥主要分為播種前施肥和后期追肥兩個方面。前期施肥對被農民生產忽視,不少農民誤以為大豆的生產不需要施肥,其實不然。基于土壤條件,前期因視情況對土壤加以肥力補充,多以施有機肥為主,同時,大豆對于鉀磷無機物有很大要求,在前期施肥是土質施用適量三元復合肥。后期追肥主要視大豆生產情況而定,對于前期未施底肥導致生長不良的,追肥過程中可采取中耕開溝條施,施肥中加入15公斤左右的大豆專用肥,提高大豆產量。

四、田間管理、防治蟲病,化學除草

1.防止蟲病

大豆害蟲以大豆蚜蟲、大豆食心蟲、大豆根潛蠅為主,大豆害蟲因其繁殖率高,環境適應強一直是大豆種植的頑癥。防治大豆蟲害必須采取科學的措施,將農業防治與藥物防治相結合,才能達到去標治本的效果。

1.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中,多采用將生物轉基因技術運用在大豆種子培育中,采用抗蟲抗病品種的種子防治蟲病,即保護了環境,同時,增加了產量。其次,農業防治中還強調間種的形式,以保護物種多樣性。

1.2藥物防治

藥物防治是指在恰當的時機對大豆施加農藥,控制蟲病的發生。針對害蟲的防止,應針對害蟲的品種加以施用藥物,例如對于大豆蚜蟲,大豆造橋蟲。一般以10%吡蟲啉、辛硫磷等藥物與40%左右的水相混合使用,敵敵畏等藥劑在大豆防止蟲害的過程中同樣也被廣泛采用。對于大豆病害而言,大豆病害主要包括胞囊線蟲病等為主,防止病害的方法主要有,每畝使用適量的乙霜靈,將其施在大豆葉片上,達到防止病害的效果

2.田間除草

田間除草基本在一般播種后,大豆出苗期之前。大豆出苗期間對于營養成分要求高,雜草與大豆的種間競爭往往導致大豆出苗后發育不良,嚴重影響大豆的生長狀況。化學除草基本采用封閉性除草的方式,視大豆生產情況而定,每畝大豆使用50公斤的水和適量乙草胺勾兌,大面積噴灑,達到除草效果。在大豆出苗后,當大豆處于出葉5片左右時,每畝可采用定向噴霧方式,噴灑適量虎威水劑水溶液,防止雜草生長。

四、結語

大豆栽培在國內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以東北大豆生產最為出名,其次,在黃淮地區,江南各省份,以及云貴兩廣地區也被普遍種植。目前國內大豆普遍在選種、耕作方式、施肥技術、除草防蟲害方面存在問題。在分析國內大豆種植業的基礎上,利用現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大豆種植技術對于國內大豆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穎.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要領[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2009(03)

篇10

論文摘要:介紹了北疆春大豆有機栽培技術,包括土地準備、品種選擇、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收獲及貯藏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北疆春大豆有機栽培提供參考。

1土地準備

選擇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強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對土地進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為20~25cm。播種前可噴灑具有選擇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劑,以抑制雜草生長。

2品種選擇

選用的品種須莖桿粗壯,節間短,以有限或亞有限結莢習性為最佳,如新大豆1號、新大豆7號、中黃35等。

3播種

播種前可用根瘤菌劑進行包衣。當5cm土壤溫度穩定通過≥10℃以上(若為地膜栽培,膜下溫度穩定通過≥8℃以上)時,即可播種。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寬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機械條播也可點播。要求種子行覆土嚴密,壓實,減少斷條。

4田間管理

4.1疏苗勻苗

在2片真葉展開至第1片復葉完全展開時進行,按密度要求間苗,去弱苗、高腳苗、病苗,留壯苗。膜下滴灌田,對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況要及時查苗、放苗,以避免爛種、爛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結合機械中耕進行。當大豆子葉拱土顯行時進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證大豆行間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溫、促進根生長及壯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術是大豆有機栽培的首選灌溉方式。大豆生產中株型的調控是豐產的關鍵技術之一,而有機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運用滴灌技術能夠少量多次,適時適量,合理統籌水肥,完全可以實現水肥調控代替化學調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總灌水定額為3 500~4 500m3/hm2。出苗水:對部分墑情較差的地塊,播種后視墑情和天氣情況可適量給水,以保證一播全苗,灌水定額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雖需水量較少,但由于地表蒸發量較大,要根據田間具體情況滴水1~2次,灌水定額為225~300m3/hm2。花莢期:大豆開花后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這一時期植株生長速度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時還要利用水分對株型進行調控,因此,應采用“小水量、高頻率”的灌水原則,適當縮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額375~450m3/hm2。鼓粒期:這一時期是籽粒干物質積累期,缺水會造成百粒重下降,影響產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減少,可根據植株生長及天氣情況適時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額225~300m3/hm2左右。

4.4 施肥

有機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層基施有機肥為主。于犁地前深翻經科學發酵的有機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長發育期間,可根據作物需要,運用滴灌技術隨水滴施液態生物肥或液化有機肥。

5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精選種子,剔除帶病種子。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輪作倒茬制度,特別是菌核病多發區,要避免重迎茬或與向日葵、油菜等作物連作或間作。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防止擴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藥劑或其他生物殺菌劑進行防治。

5.2蟲害防治

新疆大豆種植區,蟲害以葉螨為主,種植前清除田間枯枝爛葉、雜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蟲源。有蟲情危害時,可釋放天敵,如瓢蟲、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殺蟲劑,或是利用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進行防治。

5.3草害防治

采用滴灌技術,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間雜草生長。但應根據田間具體情況,適時進行機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劑有針對性地對田間雜草進行防除。

6收獲及貯藏

人工收獲,可在大豆黃熟70%~80%、葉片脫落時進行;機械收獲,當豆葉基本落凈、豆粒滿圓、豆莢全干時進行。在收獲中應當注意,不同品種必須單獨收獲、脫粒、運輸及儲藏。有機大豆的包裝物要避免對大豆及環境造

成污染。儲藏前還應對倉庫進行清潔衛生、除蟲及消毒等處理。

參考文獻

[1] 杜廣平.春大豆無公害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4(4):42-43.

[2] 李之國.大豆有機生產及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05(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