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的標準范文
時間:2024-04-16 18:1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本課程的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 校本課程 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137-01
1 研究背景與目的
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凝聚全體師生的力量,發揮體育教師的才智,以體育課堂為主陣地,以體育教研為重要手段,在不斷的攻關中較為順利地完成了課程開發研究工作。在校本課程開發與體驗的研究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提出的評價體系在實踐中感到很難操作,由于學習評價是課程的核心問題之一,評價問題不解決,校本課程開發實在難以進行,這是時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者發出的最強烈的聲音。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測試反饋的數據,將實驗前和實驗后兩批數據按照體能(各項得分的平均值)、體育學習興趣水平(總體)、體育學習自評系列(包括體育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健康行為三套量表組合)作為處理變量進行初步分析,結果如下,從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前測成績來看,實驗班和對照班的體育學習興趣無顯著差異(p=0.075>0.05),但從體育學習興趣后測成績來看,實驗班和對照班有很顯著的差異(p=0.001
通過研究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前測和后測的體育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健康行為三個維度中均有很顯著差異
(p前后態度=0.000
傳統的體育課程的評價基本上是一種終結性評價,它在公平、公正的旗號下,用統一的運動成績考核作為對學生學習、老師教學及課程實施的主要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在這樣的氛圍中要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要造就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才,無疑是“濁其源而欲流清,伐其根而欲葉茂”的空想。
再次實驗表明:校本課程的實施,對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學生性格開朗,處事隨和,交往能力、團隊意識、體育道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學習中學生更能關心同伴,幫助同伴,關心班集體。這些品質的發展,對于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班級,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評價方法的改革,學生建立起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精神;通過課程改革,學生將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
自評和互評是體育校本課程教學評價中的一個難點,如果教師稍有忽視,就會使這種評價流于形式。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絕對是以教師為主,然而,我們卻忽略了這么一個事實,即最能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是學生本人。學生是教學目標的實踐者,那些無法用定量評價的內容,如情感、意志、態度、興趣等,都是內在不易顯露的心理傾向,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獲得真實的材料。
3 結論與建議
本次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實驗有效地促進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我校教師從學校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有效的發揮其導向、激勵和反饋功能,提高了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健康發展。評價目的由強調“給學生一個體育學習分數”向強調評價的“改進”目的轉變。對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應當體現學校在評價“個性化”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實踐與詮釋。對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不能全部用常規的學校體育教學評價方式來進行諸方面方法的“套用”和“對接”,盡管這種“套用”和“對接”有時是必要的,但體育校本課程評價因有其自身評價的“獨特性”,在校本課程的評價實驗過程中,我們要克服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方法羅列,在注重多元評價的同時,更注重從評價因素中擷取或精選評價因子,簡化環節,呈現評價的亮點和特色。摒棄學生心中學習評價就是給他的體育學習成績打個“分數”的觀念。
建議運用元評價檢驗評價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元評價就是對評價本身的評價,其目的是指出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偏差。在評價對象上,教學評價以學生的教學活動為對象,而教學評價的元評價則以教學評價本身作為對象。在評價目的和作用上,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而教學評價的元評價則是為了規范和監控教學評價活動,減少偏差,獲得良好評價效益。
體育校本課程學習的評價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實驗工作的成功與否,在于評價結果的科學合理性上。因此,應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把學習評價作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去研究,最終才能圓滿完成課改實驗任務。我校目前也只是進行了初步的嘗試,評價方案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郭海玲等.體育教學觀念的更新與體育課程改革[J].體育學刊,2003,10(4):92―94.
[2]季瀏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汪曉贊等.新課程標準下如何評價一堂體育與健康課[J].中國學校體育,2004,4:69.
篇2
在課程評價方面,國內外已有較為權威的界定。美國著名的課程論專家、“課程評價之父”――拉爾夫?泰勒(Ralph Tyler)認為,課程評價過程在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1]。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張華等學者認為,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準,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進行描述的過程[2]。國內專家也對校本課程評價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江蘇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孟憲平認為,校本課程評價是校長和教師對本校開發的課程進行質量分析和監控的過程,也是學校對校本課程進行跟蹤管理的過程。綜上所述,校本課程評價是指由學校自主進行的旨在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質量的發展性評價,評價貫穿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具有多元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評價的結果將直接體現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校本課程評價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1.以學校為主體各類人員廣泛參與的自我評價
評價作為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理所當然是課程評價的主體,有責任制定配套的評價方案,組織實施評價。以學校為評價主體,使評價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自主性和靈活性;評價完后可直接診斷、改進課程,具有較高的效率和針對性。評價主體除了學校的管理者之外,還應包括教師、學生、社區有關人員、家長等的參與,形成一個由與校本課程有關的各類人員廣泛參與的評價主體網絡。他們均是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相關人員,對此有較深的了解和體會,具有較大的發言權。通過各相關人員的集思廣益,可從各種角度完善校本課程。
2.以促進校本課程發展為目標的發展性評價
校本課程評價也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它區別于選拔性評價和水平性評價,更注重診斷、激勵和發展。校本課程評價要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和教師的尊嚴和感受,注重發揮評價的促進作用。發展性評價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將評價結果恰當地、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從而對自身有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并以此為依據,完善自身的不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教師評價上,可以使教師看到課程自身的缺陷,激發教師繼續改進和完善的欲望,從而使教師在某一方面的知識得到拓寬,能力得到加強,綜合素質也隨之提高。在校本課程自身的評價上,強調以改進為本,建立促進校本課程健康發展的評價體系。
3.貫穿于課程開發始終的全程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包括環境與需求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各個開發階段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循環反復、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通過評價來不斷完善、修訂。具體來說,校本課程評價應包括對校本課程本身的評價和校本課程效果的評價兩部分。校本課程本身的評價包括對學校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的評價。校本課程效果評價主要是指校本課程實施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影響。評價不是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終結,而是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是對校本課程開發的各個步驟進行價值判斷,從而進行理性決策的過程。
4.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多樣化評價方式
校本課程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學生在學習課程中身心的發展,更注重教師在開發實施校本課程中專業素質的提升。在評價學生時,要注意學生本身的學習基礎和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不能以劃一的標準去評價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的個體,要針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進行評價。另外,校本課程的實施除了本校的教職員工外,還可以是校外的專業人員和社區有關人員等。因此,校本課程評價不可能只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它必然會因課程內容、實施方式、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二、 校本課程評價的實施策略
1.多方參與,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要改變過去以管理者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狀況,實現課程評價的民主化、多樣化。校本課程評價是一個民主開放的信息流動的過程,在多元主體的多方面參與下,實現信息的有效流動。教師和學生作為校本課程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們在校本課程的評價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成為課程評價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課程評價專家則是掌握校本課程評價理論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可以為學校教師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指導。學生家長、社區代表也要參與校本課程的評價,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的教育需求與期望可以為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重要的反饋信息。各相關人員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動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自覺改進工作和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實現自我發展。
2.以人為本,制定一體化的評價標準
科學的校本課程評價標準必須堅持設計合理,實施到位,以人為本,旨在發展的一體化原則。校本課程評價標準的一體化突出地表現在以下方面。從縱向上看,在校本課程開發的每個階段都有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在校本課程開發的準備階段,必須首先進行相應的背景性評價。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階段,必須進行同步的質量監督性評價。校本課程開發評價活動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結果性評價,結果性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優缺點所進行的判斷。從橫向上看,課程開發的每個階段又要制定多個層次的評價標準。比如說,在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中可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知識與技能、中間層――過程與方法、最高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分為知識、方法、情感三個層面。因此,學生學業評價內容不僅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評價,還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更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努力做到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層次化和一體化。由于學生個體存在顯著差異,評價的標準必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應拘泥于單一尺度,力求構建一體化的評價標準。
3.靈活多變,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校本課程評價涵蓋的內容頗為豐富。從縱向上看,主要是指對校本課程開發過程各個階段的評價。從橫向上來說,包括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以及學生學業成就評定。正是由于校本課程評價內容的廣泛化、多元化,我們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在進行背景評價時可以采用系統分析、調查、訪談、座談、診斷性測驗、文獻法等方法。在進行過程評價時可以采用描述性評價、故事評價、個案評價、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法等。在進行成果評價的具體操作時,可以借鑒檔案袋評價、實作評價、測驗法、問卷法、觀察與訪談、360度評價法等方法。
4.積極對待,認同多樣化的評價結果
校本課程的評價以改善校本課程質量為目的,是一種重視課程開發過程的發展性評價。不同的評價主體、評價標準以及評價方法,必然會有不同的評價結果,并且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結果。而且由于學生具有不同的能力、性格、傾向、興趣、需要及家庭環境,評價的結果也必然會多樣化。但是,這種多元性的結果正是校本課程所追求的,在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們理應接受評價結果的多樣化。只有積極對待不同的結果,才能使校本課程體現其本質內涵,即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而設計的理念,更好地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只有積極對待評價的結果,才能為學生與校本課程的發展提供全面而詳盡的信息。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關鍵詞: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困惑,問題
關于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已經深入到廣大一線教師的心中,但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存在著不少困惑。
一、校本課程與選修課、活動課有什么本質的區別。雖然選修課、活動課在依據學校實際、滿足學生興趣需要、自主開設實施方面和校本課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大都處于一種隨意和無序的狀態,離課程的意義相去甚遠。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經歷情景(條件)分析、確定目標、編制方案、解釋與實施、評價與重建的循環往復的過程。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進行情景(條件)的分析,這包括對于學校辦學理念的分析與明晰、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分析、學生需要的調查分析、教師課程技能的分析等等,在此基礎上確定學校發展的總體育人目標與辦學方向,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規劃與設計,從而再進行具體每一門校本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并在開發過程中,基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進行不斷地改進與提升。而以往的選修課、活動課所缺乏的正是校本課程開發所進行的前期性準備工作,造成選修課、活動課的開設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當然選修課、活動課可以走向校本課程,關鍵是要用課程的眼光重新審視現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對其進行一次全面的篩選,對不符合課程意義上的選修課、活動課進行重新開發與規范,使其獲得真正的課程的意義,真正地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教師的角度來進行課程的開發與設置,使其真正地成為學生個性成長發展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讓選修課、活動課走向校本課程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二、開發校本課程與編寫教材的關系。開發校本課程并不能等同于編教材,或者說主要不是編寫學生統一使用的、人手一冊的教材,而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更多地采用活動形態以及為開展活動提供給教師一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否則,就可以使學校課程成為國家課程的翻版,一方面進一步加重了學生負擔,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課程的應有價值。校本課程的設置,其目的之一就是彌補單一的國家課程資源的不足,發揮學校的辦學積極性,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與不同特點,使整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既能促進國民共同基本素質的提高,又能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多樣化發展。開發校本課程盡管不能說一定不能編寫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更多的是為教師開發課程提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學生人手一本的教材。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我們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這種種問題之中亟需解決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語文校本課程的觀念模糊,課程開發的意義不明確。首先,教師角色轉變困難。在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模式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遵從學科專家編寫的教材及教學要求,其角色只不過是“教書匠”。隨著校本課程的發展,教師角色由單一化轉為多元化,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評價者。角色轉變如此之快,很多語文教師難以適應。其次,教師課程開發的專業知識技能準備不足,絕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缺少開發校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素養。這既需要完成教師的角色轉變,更需要增加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之前,必須對教師實行職前培訓。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課程專家的合作,與其他教師的協作,與校長的交流,與學生的探討,要不斷地對自己的課程開發實踐活動進行反思,逐漸增強課程開發的能力。因此,需要花大力氣進行課程方面的“補課”。這既是對中小學教師也是對我國教師教育的重大挑戰。
二是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機制不健全,很難判斷課程開發的質量。大多數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中都有評價部分,但不同的學校實施的校本課程各不相同,很難用統一的外部評價方式來評定,更多的是要靠學校的內部評價,這樣難免會出現評價標準不高、評價過程不嚴密等問題。因此,評價結果很難真實地反映計劃的實施狀況,也很難成為判斷校本課程開發質量的基礎。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自主進行的,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機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強化學校對課程計劃執行的意識,準確落實課程比例,保證學校高質量地開足校本課程。“《語文課程標準》也在強調語文課程評價的發展功能,強調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可以適當地發揮高考的導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試題中以適當的形式體現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總之,評價主體要積極主動,評價標準要科學合理,評價形式要靈活多樣,評價結果要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篇4
“編者眼”。就是要看編者編寫校本課程教材的目的。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者不是專家,而是學校的教師或者教師團隊。因此,編寫者必須要站在教師的角度,明確校本課程的編寫目的。是傳承發揚地方文化,還是培養學生傳統才藝?是提升學生欣賞能力,還是培養學生的專項技能?是開闊學生的視野,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必須要有明確具體的指向。例如:《古老的新密》就是傳承新密的地方文化,《剪紙藝術》就是培養學生的傳統才藝。
“編者眼”有三個硬性標準:一是校本課程的教材必須是學校教師自己編寫,編寫過程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二是校本課程必須富含“營養”,有明確的學生培養目標。三是校本課程一定要融合編者的教育理念。不是教師隨便收集素材拼湊,而是按照編者的教育理念來編寫。教育理念要在課程綱要中體現出來。
“學生眼”。就是學生對校本課程的理解與學習。打個比喻,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提供給學生吃的飯菜,只有學校的飯菜品種多樣、營養豐富,學生才會吃得高興,才會茁壯成長。尤其是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要把國家課程中缺少的或者含量少的營養給學生補上。
“學生眼”有三個硬性標準:一是校本課程編寫的內容必須適合本校學生學習,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二是必須圍繞“學生發展”這個中心。學生通過學習校本課程,能夠在知識、技能、情感、道德、審美、個性、特長等方面獲得一個或者多個方面的發展。三是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發展學生特長和彌補學生不足是同等重要的,優質的校本課程必須能體現出來。
“學校眼”。就是校本課程必須適應學校的實際條件和發展。不切實際、貪大求新的校本課程不是優質的校本課程,不能促進學校在管理、育人、特色等方面發展的校本課程不是優質的校本課程。
篇5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英語; 校本課程; 英語能力
中國分類號:G633.41
一、前言
從當前高中英語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來看,考慮到英語教學的實際難度,要想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就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放在首位。基于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英語應對校本課程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利用一切教育手段,積極開展校本課程,實現對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保證高中英語教學效果滿足實際需要。為此,高中英語教學可以利用開展影視作品賞析課的機會,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為高中英語教學提供有力的手段支持,提高高中英語教學效果。
新《課標》中規定高中英語課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模式。選修課課程系列Ⅱ分為三類,即語言知識與技能類、語言應用類和賞析類。賞析類的選修課可以開設英語文學賞析、英語影視賞析、英語戲劇與表演賞析或英語歌曲賞析。通過影視賞析,學生可以了解外國文化的精華、英語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靈活及準確的運用,同時還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鼓勵學生學會多用英語進行交流,以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二、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開展的必要性
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校本課程的開展對英語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考慮到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實際難度,校本課程的開展不但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們應明確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開展的必要性。
首先,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展,是滿足教學需要的必要措施。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英語教學要想達到教學大綱標準,就要積極開展校本課程。基于高中英語教學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開展,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方法。
結合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際,要想保證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持續提升,單純依靠傳統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實際需要。校本課程的開展,是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的必由之路。
再次,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展,是提升教學水平的必要手段。
對于高中英語教學而言,如何提高教學水平,既關系到教學實效性,同時也是衡量高中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因此,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展,對提升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分析
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在開展過程中,要想取得積極的開展效果,就要將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結合在一起,例如將校本課程的開展與影視作品賞析課聯系在一起能夠取得積極效果。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的設計與實施應遵循以下原則:
1、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程的設計,應合理設定教學目標
在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程開展過程中,要想保證開展的整體效果,就要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新課標下的大綱要求,合理設定教學目標,保證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教學能夠取得積極效果,滿足教學需要。
2、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程的實施,應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
高中階段的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程的開展,既可以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可以作為業余興趣的培養。因此,只有做好教學內容的選擇,才能保證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程取得實效。
3、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程的實施,應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
高中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課程的開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基于英語影視作品的特點,只有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才能滿足新課標要求,進而提升英語教學效果。
四、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鑒于高中階段在新課標下實施校本課程的必要性,我們應結合校本課程的開展過程,深入探討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從當前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來看,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應做好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是保證課堂教學取得積極效果的關鍵,在校本課程的開展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教學準備是關鍵工作之一。
2、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應做好課堂組織
課堂組織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課堂的能力,既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同時也包括課堂紀律的組織。根據新課標要求,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是保證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
3、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應做好教學評價
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需要對教學結果進行積極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實施方案進行適當調整。所以,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應認真做好教學評價工作。
五、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根據新課標要求積極開展校本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在開展校本課程的同時,將影視作品賞析課程融入其中,是保證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關鍵。為此,我們要對校本課程的開展及影視作品賞析課程有全面正確的認識,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展工作,滿足新課標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金花;英語電影與初中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海霞;普通高中英語選修課實施的現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牛艷敏;論高中英語文學欣賞選修課校本課程的開發[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4] 高嘉;李冬梅;;英文原版電影與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J];華章;2012年29期
篇6
(1)注重閩南文化經典案例的價值取向與德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中職校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既要關注學生現有水平,從中職校學生的實際狀況入手,注重基本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道德和品行,又要關注學生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社會對他們的基本的道德期許和行為準則要求,從而學會為人處世。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豐富而獨特的內涵,其在價值取向、民俗信仰、語言藝術、勵志創新等方面自成體系。如何把閩南文化經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認為應該注重經典案例與德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我們把閩南文化作為教育優勢資源,既承載對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歷史使命,又把閩南文化的勵志、創新等優秀傳統與學校德育的工作主線緊密結合,形成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2)注重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統一。德育工作覆蓋于學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論教育,又有德育活動教育。在基于閩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要把閩南文化知識和精神內容貫穿于德育理論教育課程中,讓德育課的教學內容以閩南文化為實例和支撐,同時,在校本課程中要融入具體的實踐活動,設定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活動方案。以活動方案為主線,指導班級或專業學部開展相應的德育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把知識性、理論性內容活動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標活動化。德育理論、閩南文化經典案例等通過德育實踐活動加以展示,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和適應性。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應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科學推進,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學校在地域特點、師資質量、學校經費、教學設備、社會物質環境及精神文化環境等方面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時,我們特別注重可行性和適應性的統一。我們對學校在閩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優勢進行可行性論證,突出了學校的區位優勢、師資力量、經費配備等優勢,提高了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率。基于閩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源于我校師生多年的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一方面,加強德育校本課程的培訓實踐,注重德育隊伍的能力和技術培訓,提高德育校本課程建設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圍繞學生的適應性,強化對學生德育活動的指導。我校學生多來自閩南地區,學生學習生活空間相對穩定,但是由于受到當前信息化潮流的沖擊,學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狀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與傳統閩南社會環境有所脫節,對傳統閩南文化的傳承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應在德育課堂中融入閩南傳統文化素材,把閩南文化中的傳統文化精髓在德育課堂中進行展現,一定要適應學生現實情況,強化指導。
二、開發流程
(1)調研論證,明確思路。我們通過閩南文化專題調查、德育專題理論研究、專家論證等方式,確定基于閩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學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然后,組建校本編寫隊伍,明確工作分工,編訂德育教師工作手冊,啟動德育教師隊伍培訓。由于教師們此前對課程標準的認識還很膚淺,甚至對其體例、內容還很陌生,我們在制定《德育校本課程標準》之前,便先組織教師研究新頒布的國家課程標準,特別是對《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通過開展編寫隊伍的校本建設理論學習和編寫工作培訓,統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課程建設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礎上,結合德育校本課程的特點與要求,確定了《德育校本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為前言,從總體上闡明德育校本課程的性質、特點、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第二部分為課程目標,分別闡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分類目標;第三部分為內容標準,分專題提出具體目標、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第四部分為實施建議,分別對教材編寫、活動實施、活動評價以及課程資源開發提出比較翔實的要求與建議。這為整個德育校本開發活動提供了基本依據與準繩。(2)收集材料,編寫課程。組織德育課程編寫隊伍,開展課程開發研討會,劃分任務,分類對閩南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們還與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東南花都閩南文化展館、泉州師范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收集并編寫通俗易懂的閩南文化知識讀本,歸納有關勵志和創新的閩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針對當前中職學生的特點,我們盡量規避閩南文化知識中的學術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動內容為主融入德育教學中,并編寫德育校本課程。德育校本課程簡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閩南先賢:愛國與愛鄉篇以鄭成功、“開漳圣王”陳元光等閩南歷史名人的實例,編寫德育課程。第二章閩南印象:傳統與現代之感悟篇圍繞廈漳泉等典型閩南文化古跡編寫閩南印象,突出傳統文化感知與心靈的感悟。第三章閩南現代名人堂:勵志與德行篇以中國近現代文學家林語堂的實例編寫勵志教育課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陳嘉庚的實例,編寫德行教育課程,等等。第四章閩臺同根同源:愛拼創業啟示篇結合閩臺人文和企業文化實例介紹,以創業就業為導向,啟發學生的愛拼思想和創業激情。(3)設計學習情境與課堂活動。設計學習情境,重點突出德育課堂的活動化,依據編寫的閩南文化內容和所體現的精神品質,通過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以閩南文化為基礎,創新教學方式,開展以閩南文化精神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比如:開展以閩南印象為主題的情景活動,如海報設計比賽、閩南語歌曲習唱、閩南文化歷史講堂。實地考察漳州歷史古街、漳州文廟、漳臺宗親文化族譜對接館、林語堂紀念館、閩南文化展示館等風景名勝古跡,品嘗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感知閩南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編寫要突出具體實例配合德育活動,加入學生參與的情景教學環節,創新德育課程。(4)閩臺互動交流,突顯特色。我們還積極開辟閩臺文化溝通渠道,與臺灣高校、出版社、研究機構、臺資企業建立聯系,收集臺灣地區的閩南文化讀本、案例,對校本課程進行修改和擴充。針對閩南區域閩臺合作優勢和豐富的臺資企業資源,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特點,對校本課程中的企業管理模式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課程中增加臺資企業文化,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有關學習階段、頂崗實習和就業階段的知識,進一步提升校本課程的深度和實踐性。(5)修改和完善。我們確立了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分步實施、逐漸完善的原則。我們先在低年級新生中進行試點,先指定有經驗的教師根據德育讀本中的內容和活動方案進行操作,摸索出經驗后,再給其他教師上觀摩課,課后大家交流研討,對校本課程中的不足之處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動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廣,廣泛運用。我們還把校本課程交給有關專家、教師、家長乃至社會有關人士去閱讀,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通過具體教學實踐和專家評估,尋找校本課程的不足,適時組織教師對受教育學生進行跟蹤調研,對校本課程進行完善。通過不斷總結德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在校本課程中及時加入對德育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成果。通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確立課題、總結經驗、指導實踐、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課程建設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篇7
【關鍵詞】歷史 校本課程 問題 對策
一、開發歷史校本課程必須重視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展開和深入,現行的課程體系已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開發校本課程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在開發歷史校本課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我們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1.學校不重視,流于形式。雖然開發歷史校本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但是領導并未真正重視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有的領導直接讓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校本課程的開發,或者干脆照搬其他學校的模式,遠離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本質,沒有將校本課程開發落到實處。學校對于開發歷史校本課程沒有一個完善的計劃,一些教研組長教育教學理論功底較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們只是“靠經驗吃飯”,造成開發的校本課程收效甚微。
2.教師觀念陳舊,積極性不高。多年來在學校低微的地位使多數歷史教師從來不想、也不愿意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就意味著要加重工作負擔,從中又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們認為課程開發即使與學校有關,也是極少數權威教師的工作職責,與普通教師無關。他們對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校本課程發展需要確立什么樣的教育理念以及課程運行機制和條件、如何具體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等認識模糊,甚至認為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可有可無的。
3.保障機制尚待改進。開設歷史校本課程,需要一系列相應保障機制,主管領導的重視、教研機制的規范與完善、相應的督促檢查制度、時間經費資料的支持、研修機會的創造等都將是開發校本課程的必要保證。然而領導們對開發校本課程興致不高,也不愿意多付出,負責開發課程的教師一方面面臨超負荷的教學任務及升學壓力,另一方面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沒有任何政策扶持,時間、經費、資源準備嚴重不足,校本課程的開發舉步維艱。
4.評價體制不健全,流于形式。在各校校本課程的評價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其一,評價方式傳統單一。很多學校只在學期末上交一些相關材料,如教師編的教材、學生的作業等,教師和學生都在應付。其二,評價標準不一。盡管有些學校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及全面發展的評價,但是校本課程實行內部評價,就會出現評價標準不一、過程不嚴密等問題。其三,評價制度不健全。單一的評價制度與新課程改革精神存在沖突,大多數學校放棄原來單一的從學生成績來評價學生與教師的方式,盡量采用多元的評價制度。在操作過程中,由于評價制度不確定,操作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應對措施
筆者通過參與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認為要達到預期的目的,應做好以下幾點:1.學校要高度重視,以創新管理體制保障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校長要樹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將校本課程的開發列入學校重點工作,在內部機制上進行創新,圍繞新課程,制定開發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突出研究主體,挖掘研究潛力,提供支持條件,建立激勵機制,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增強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責任心。學校可以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對老師進行精神及物質獎勵,也可以跟教師的職稱評定掛鉤,逐步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部需要。盡可能地提供經費支持,努力創造與各層次專家、校際間交流對話的機會。2.加強校本教研培訓,打造出一只學習型的教師隊伍。學校校長要緊緊抓住制訂學校發展規劃的契機,組織教師認真分析學校發展的優勢、存在的不足,使全體教師達成“校榮我榮,學校與教師共同發展”的共識。同時學校要豐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訓配合校本教研,重視教師的發展性評價,站在有益于教師教研能力提高的角度,全面、科學地了解和評價教師的教學研究,重視考察校本教研的實際效果。
3.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與進程,根據自己學科知識與教學特點自主選擇課題,經學校有關教學專家鑒定后,開發供學生自主選擇,而不是完全由歷史教師的個人興趣決定。課程的開發要結合常規教學內容和進程,選擇設計中心課題和系列講座題目,以相關中外歷史知識為線索,結合地區歷史與現實,聯系社會熱點問題與高考命題趨勢,收集資料與制作課件,運用多媒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樣的校本課程才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能力。
4.加強不同學科之間、校際間的交流。歷史學科與政治和地理兩大學科聯系緊密,因此在開發歷史校本課程中,三個學科的教師應加強交流,歷史校本課程應滲透一些政治和地理知識,這樣可以增強授課效果。
篇8
一、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沖突的一般考察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在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以國家及地方制訂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志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及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課程改進的過程”[1],這意味著校本課程內在地蘊含著民主、開放、多元的文化訴求。實踐中,一旦與集權、單一的傳統學校文化相遇,必然會產生對立與沖突。
(一)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沖突的表現
1.集權的學校文化與開放民主的課程文化之間的沖突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場所是學校,教師是課程的開發主體。教師應根據自己對本校學生具體狀況與發展需求的分析以及對學校所處社區情況的調查,自主決定課程開發的范圍,自主確定課程的目標要求,自行選擇課程的結構內容以及課程實施形式,也就是說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主體,首先要具有自覺的課程意識。這對于一線教師來說無疑是嚴峻的挑戰,甚至可以說,這項工作完全由教師來完成近乎不可能,它需要校外課程專家的專業引領,學校領導尤其是校長的支持協助,可見,校本課程開發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的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是一個需要校長、教師、課程專家以及家長共同參與課程計劃、實施和評價的過程。這也意味著,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開放的決策過程,體現了參與、合作、民主和多樣性的文化訴求。
然而,當下校本課程建設身處的學校文化卻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以集權和專制為主要表征的近代工廠型學校文化模式仍然是當下絕大多數學校文化的主導模式。為了追求升學率,工廠型學校追求效率,強調服從,個體的生命能動性、豐富性和潛在性被禁錮在命令―服從的枷鎖中[2]。在工廠型學校文化的思維方式下,教育等同于生產過程,教師等同于工人,學生成為工廠的產品。顯然,這種高度集權的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建設所需要的開放民主文化格格不入,雙方相遇必然產生沖突。
2.一元的應試文化與個性多元的校本課程文化之間的沖突
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內蘊的一元文化特質不同,校本課程尊崇個性,強調對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具有很強的多元特色,先天具有與國家、地方課程“分庭抗禮”的稟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立足學校、由學校發起的、滿足學校需求的課程開發過程”[3],這很好地揭示了校本課程個性化的文化訴求。這種個性多元的文化特質,首先表現在課程開發的主體上,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各個學校,由于辦學理念各異,必將導致課程價值觀念上的個性差異。其次,校本課程的開發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發展需求有別,學校所處社區文化差異等,也會帶來所開發課程內容的個性化。最后,學校作為課程評價的主體,其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由于受自身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也會呈現出多元紛呈的特點。
但在當前中國,追求個性多元的校本課程文化仍然缺乏生長的土壤。盡管素質教育叫得震天響,但絕大多數學校關注的仍然是升學率,應試文化仍在學校盛行,抓必修必考科目,“知識本位”,“學科至上”的弊端并未真正消除,而那些不屬于升學考試范圍的內容,如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都被當作可有可無的陪襯,教師更關心必考科目的教學,對其他課程則缺乏關注和投入。[4]于是,學校的這種唯考試至上的單一應試文化與校本課程所追求的個性多元文化的對立與沖突便成為了必然。
(二)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沖突的后果及原因分析
1.校本課程去個性化
按理說,由于每所學校的歷史傳統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千差萬別,由此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就會表現出差異性。但現實狀況卻是,大多數學校的校本課程更多地表現出共性而非個性。無論是種類還是目標,學校間的差異都不大。批判目前學校教育“千校一面、萬人同語”[5]的聲音,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深思。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盲目地模仿其它學校的成功做法,卻缺乏對本校已有資源的深入挖掘,導致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脫節、沖突,客觀上造成了學校之間的雷同。另一方面則“與現行的政府行為和學校自身行為有密切關系,如由政府推動的各種教育達標工程、實驗性示范性評審;各級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活動,檢查標準統一,驗收內容統一;各種宣傳、經驗介紹,客觀上導致學校逐漸趨同”[6]。
2.校本課程缺乏精神引領
由于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的沖突,校本課程開發因缺乏精神靈魂而難以在學校中扎根。我國長期以來,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占據著統治地位,學校缺乏開發校本課程的內在動力。即使在外力推動之下開發出一些校本課程,也因為缺乏教育哲學的統領而成為“拼盤”與“雜燴”。
篇9
【關鍵詞】學校體育 體育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18-02
校本課程開發的思想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校本課程開發的思想一經提出便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試圖在國家課程開發與校本 課程開發之間尋找立足點,以期更好地發揮課程的功效。近年來,隨著我國地方和學校課程決策權力與責任的增加,體育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分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校本課程開發及相關概念的界定
1.作為一種新的課程開發策略
根據肖特用以識別課程開發策略的三維模型,"校本課程開發"被界定為:"在實際教育場所中發生的諸多開發策略的一種,這就是由各方面人員參與并在特定現場展開的開放性的課程開發策略"。
2.作為一種課程管理體制的變革
1979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把"校本課程開發"界定為: "基于學校課程需要的自發的行動,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當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重新分配;使得學校獲得法律、行政和專業的自,進而得以從事自身的課程開發過程。"
3.作為課程變革的一種新的模式
許多學者把"校本課程開發"界定為:"由學校共同體設計并實施的課程變革的草根模式。"
4.作為學校特色構建的一部分
我國部分學者認為,校本課程開發與特色教育理論"不謀而合"。學校要真正地辦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課程開發上下功夫。校本課程開發實際上就是在構建學校自身的特色。
5.作為國家課程開發的一種補充
校本課程開發最初被提出的背景之一就是表示對國家課程開發的不滿足。因此,有些課程學者和教育界人士傾向于從校本課程開發與國家課程開發的關系入手來界定校本課程開發。一般來說,有中央集權傳統的國家往往把校本課程開發限定為國家課程開發框架內的具體科目的開發,校本課程開發被認為是國家課程開發的一種補充。
通過對國內外學者關于"校本課程開發"概念的不同界定的描述和分析,本文將校本課程開發界定為:"校本課程開發就是學校在國家課程標準指導下,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組織、實施、評價的個性化課程的過程"。
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學科依據
1.技能發展的可替換性
技藝類課程中,不同項目如果兩者在對學生身心發展方面有相同的功能,兩者就完全可以替代,或學習其中一種,而舍棄另一種。正是這種技能發展的可替代性特征,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2.身體發展的非同步性
研究表明,人的身體發展具有非同步,而針對學生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卻是統一的,這種統一的教學模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客觀實際。進而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情意發展的非客觀性
情意發展是一種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正是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培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正是作為體育課程所追求的目標。
三、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行性分析
1."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保障 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開始了構建我國"三級課程體系"的改革, "校本課程"在我國出現并引起重視。《學校課程管理指南》明確提出學校應"研究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并對校本課程開發程序和實施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保障。
2.新《綱要》的實施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奠定了基礎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按照不同的學習領域設置相應的水平目標,不具體確定學習內容,學習內容由個學校自己進行選擇,其中第二十條明確指出: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新《綱要》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以功能為綱,按體育功能來劃分學習領域的結構體系,以充分發揮體育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并表現出廣泛的適應性。這種課程結構體系的出臺,為各學校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學校更好地實現體育課程目標,形成辦學特色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目標。同時,由于它著重學校師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融入了學校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有助于學校辦學傳統和特色的創建與發展。
2.有助于體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對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而有助于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斷提高。
篇10
關鍵詞:新課程 校本課程 開發指導
隨著我省高中新課改工作的順利實施,校本選修課成為課改工作的重點,順利實施校本課程,既符合高中新課程方案要求,也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筆者根據我省實際,制定本工作指導意見。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依據
1.政策依據:根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的三級課程管理要求,結合甘肅省和蘭州市實際,同時體現學校實際,滿足學生個性興趣發展的要求,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2.指導思想:遵循新課程教育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綜合素質,需要特色鮮明、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成長、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開設學校校師資力量雄厚,硬件條件完善,具備開發校本課程的資源條件。
二.校本課程的組織和實施
準備階段:校本課程的申報與審定
申報:由教師個人或小組確定課題后,填報“校本課程開設申請表”,內容包括課程類型、名稱、目標、條件保障、課時數、考核方式等,交教務處歸納整理初審。
審定:審定的依據是,確保開出的校本課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來激發學生情感、態度、觀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開設,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見,對不符合的或者重復的課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慮課程或者擇優選擇。初審通過后,列入《擬開設高中選修課程Ⅱ(校本課程)設置計劃表》,提供給學生選擇,如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人數少于20人,這門選修課予以取消。批準后可編寫教材。教材可自編、與他人合作,也可改編,還可收入學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成為固化課程教材。
目前暫定各校本課程的長度一般不少于36學時。
實施階段: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流程
選課:教務處公布選定的校本課程,學生根據個人的愛好和特長,結合教師和班主任的建議,選擇各類課程,填寫選課志愿。
實施:開設校本課程的教師或小組根據學校安排,在指定地點組織教學或活動。教學組織的要求與國家、地方課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臨時班級、組,認真組織教學或活動,安排學生的練習或活動。
評價:考核評價用“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然后確定學分。考核成績記入學生的成績檔案。學習效果的評價根據學生所寫的小論文、作品、制作、活動、測試、競賽等方式完成。
調整: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小組及學校教務處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評價選修課學情情況,研究評價結果以書面形式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情況,結合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認識,對已開設的課程進行必要的修改、補充和調整,使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符合學校的育人目標,更貼近現代生活和學校學生實際。
三.課程結構與內容
校本教材的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適應時展需要,適合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為基礎內容,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
1、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關于學生畢業學分要求,“在選修II中至少獲得6學分”,按18學時相當于2學分算,選修II在高中階段,至少應有54學時,起始階段,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本著少而精的原則,遵循逐步開發,不斷增加的思路。
2、課程結構設置
①生活藝術類;②興趣愛好類;③學科延伸類;④學術講座類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制度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我校“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和諧發展”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一扇窗口。
1、組織機構:校本課程開發由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牽頭,負責校本課程的整體構思和策劃以及校本課程的審定、指導和對課程的安排、考核、評價及調整。
2、課程管理
- 上一篇:3d數字化技術
- 下一篇:早期教育與學前教育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