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觀課議課范文
時間:2023-04-09 20:18: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效觀課議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溝通 教學行為 有效性 反饋
“觀課議課是授課教師和觀課教師充分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彼此圍繞相關信息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研修活動。”完整的觀課議課活動主要包括: 首先是觀課前教師間的交流。教師間的交流目的在于了解授課教師的主旨,并就觀課議課的內容和形式達成一致,以便獲得議課共鳴。根據觀課的內容和目的,觀課者要做好觀課準備,然后進行課堂觀察。在觀課活動中,觀課者把關注焦點集中在預先設定的議課內容上,圍繞其主題內容盡可能地全面收集課堂信息,梳理學生行為、效果、互動、關系推測和意見等相關內容。最后是課后議課。參與者平等交流與對話,描述課堂中的種種現象,判斷師生的行為效果,探尋教育理念,提出改進措施或方案,制定出行動規劃,特別是參與者要深刻反省觀課議課活動的內容,收獲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與缺點,可從中選擇自己的改進行動,或者針對觀課議課中新的問題和困惑,選擇相關課題內容深入學習。我認為教師在觀課議課過程中主要應注意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授課教師與觀課教師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
授課前進行觀課議課強調對教學內容和意義的研討,注重強調對教師教學風格、教學思想與追求、教學個性特色的尊重和理解。授課教師應就自己本堂課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理論依據、新授內容的導入、重點難點如何突破、分組討論問題設計等都應向觀課教師進行陳敘與說明,并就自己著重研究的層面想法或建議提請觀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細心觀察與分析,反之,觀課者也可以就自己需要明白的內容或環節向授課者進行咨詢。這樣可以使整個觀課活動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使議課時的主題內容更加明確和突出,提高觀課議課的有效性。如我們在探究《三角形中位線》一節時,預設一個實例:如何測量一個池塘的長度(不能直接測量)?經過小組合作、交流與討論,直到最后,學生用自己探究出來的中位線定理可迎刃而解,前后呼應,更能體現出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授課教師應聽取觀課教師的反饋建議
有效觀課議課是為了幫助教師認識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與學的行為、學習效果之間的聯系,注重授課的實效性。在教師研討過程中,教師應反省和修正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案設計,調整教學行為,以追求更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與提高。
觀課教師在課堂觀察中不是純粹的“觀眾”,而也應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或幫助者。除了對課堂設計、管理、互動及其效果進行觀察外,觀課教師還應該積極思考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否行得通,從而提供更多的教學可能,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能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篩選和優化,追求教學活動設計的創新與教學環節的優化。
三、有效觀課議課與教師課堂教學
在觀課議課時,教師高度集中精力,注意每一個有意義的教學細節,并且讓自己的大腦高速運轉起來,思考哪些東西可以借鑒,該怎樣吸收和改造。在觀課議課時,觀課教師始終保持“假如我上這節課”的觀念,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假如我來執教,我該怎么處理”的行為。這種行為和思想使觀課者不做“觀眾”,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使觀察和研討本節課的過程真正成為自己準備本節課的過程。有了這樣的基礎,一方面是要讓觀課教師教,自己不會手忙腳亂;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觀課教師在議課時空談大道理,真正使教學改進的意見建立在可以操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
四、認真體會議課,使其指導教學實踐
議課的過程既是參與者參與反思、獲得經驗的過程,又是由此促進教師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批判反思,使之逐步成為一種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過程。在觀課議課之后,我們要及時通過反思記錄和寫教學敘事等形式,把自己的認識和收獲記錄下來,用以指導日后的教學實踐。
五、教師日常教學行為反思指導觀課議課
觀課議課強調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檢查和反省自己,改進和完善自己。課是普通的課,教師針對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行為,也應對這些行為和教學理念進行評價和反思,更注重強調透過行為深思內心的價值觀念和教育假設,通過深度挖掘使隱性知識顯性化,通過深度對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假設,更新教育觀念。
總之,作為教師只有明確了觀課議課的目的和內涵,按照科學和合理的方法進行創新實踐和研究,才能提高觀課議課的有效性,從而更好地創新與研究課堂,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陳大偉.有效觀課議課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 陳大偉.怎樣觀課議課[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 陳大偉.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 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 佐藤學,李季湄.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篇2
(馬龍縣王家莊小學云南馬龍655100)
【摘要】觀課議課是現行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活動,在職學習和提高的主要手段。通過觀課議課活動,能夠更好的促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合作、增進情感交流、促進教師間的互助協作精神。在觀課議課活動中教師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從中獲得教學技能和經驗,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 觀課議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效途徑
The view lesson argument lesson is to promote teacher profession development of valid path
Peng Cun lian
【Abstract】The view lesson argument lesson is the main means that the current teacher carry on the activity, incumbency study and exalt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Pass the view lesson argument lesson activity, can be better to promote a teacher the renewal teaching idea, strengthen a cooperation, promote emotion exchanges an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spirit of the mutual aid between teachers.In the view lesson argument lesson the activity the teacher is mutually study, mutually exchanges, acquire teaching technical ability and experience from it, be advantageous to an exalt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view lesson argument lesson;Promote;Teacher profession development;Valid path
觀課議課是授課教師和觀課教師充分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彼此圍繞相關信息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研修活動,是教師在互動中獲取經驗、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是教師促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展示、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手段。因此,觀課議課是教師研究課堂教學,促進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觀課議課是教師的專業學習與合作性研究
首先,觀課議課是教師的在職專業學習。由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未完成性、終身性,教師需要在職進行持續的專業學習,觀課議課就是教師的一種在職學習,一種重要的專業發展途徑。教師通過參與觀課議課,可以加深對教育專業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從而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其次,觀課議課也是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一種有效合作研究方式。因為觀課議課本身就是一種由分工組成的合作體,它為教師的專業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機會和平臺,教師借助于觀課議課共同體,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探究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同事間的互助觀課議課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觀課議課實際上就是對教師的教學案例進行課后討論,實質上就是案例分析,整個活動過程具有案例教學的作用。同事間的互助觀課議課就是要通過觀課議課活動在教師之間形成互助指導,使教師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得到切磋,使教師關注的問題得以進行案例分析,從而達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事之間的互助觀課議課活動,雙方都是抱著一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解決共同教學難題的心理來進行觀課議課活動的不存在考核和評價問題。授課者重視發展與學習,而不是表現,在課堂上能夠真正表現自我,展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使課堂能夠保持自然性。觀課議課者不是以評價者和考核者的身份進行觀課議課,而是以學習者、研究者和指導者的多重身份進行觀課議課,他會有針對性地進行觀課議課,更多地指向提高課堂教學和其他課堂行為的有效性上;授課者也會勇于嘗試困難的課題和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并且樂意向觀課議課者請教怎樣解決自己正在面對的困難,雙方都以誠相待,能夠針對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從而共同受益,共同提高。
同事之間的互助觀課議課活動,教師要做前期的準備工作,授課教師要與觀課議課教師相互溝通、相互協商確定觀課主題,共同合作設計教學,提出觀課議課的焦點問題。觀課議課教師要熟悉教材,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等。授課教師面對變化不定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適當調整計劃好的教學策略的情況下,演繹教學過程。觀課議課教師身臨其境,準備充分,對授課教師的教學和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表現,仔細觀察,并與計劃的教學進行對比、反思,能看到平時看不到的問題。授課教師通過課后自省,與觀課議課教師共同討論分析,尋求問題的答案。討論的結果或達成的共識對改進教學和管理具有即時性和情境性,對于指導授課教師當前的教學富有時效性,對于觀課議課教師具有教學借鑒作用,這無形中就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同事之間的互助觀課議課活動,能夠激勵教師重新審視、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教師已有經驗是建構新能力的固著點,教師總是用已有的經驗來同化或順應新的理論,如果不對自己原有的經驗進行分析和反省,新的理論和方法就不會被內化和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三、觀課議課能夠促進教師間的互助協作精神
由于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教師的主要工作場所是教室,工作的對象是學生,每個教師的工作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教師間往往缺乏溝通、了解和合作,時間一長就會形成各自為陣,孤芳自賞的境地,不利于教師專業的發展,更不利于教師間的團結互助。觀課議課活動是人際間的群體性活動,它有著協調角色、溝通意見、融洽感情的功能。廣泛的開展觀課議課活動,能夠有效縮短教師間的距離,通過觀課議課活動教師間彼此真誠交流、平等對話、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增強情感的交流、促進教師間的互助協作精神。同時,通過觀課議課活動教師分享了集體的智慧,學到了好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實現了優勢互補,使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得到不斷更新、重構和遷移,達到了相互學習、彼此支持、增進友誼、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觀課議課能夠促使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篇3
一、老師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則,從思想上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課堂的重要性
在我國,由于一貫以考試的形式選拔人才,這就意味著不參加考試的科目就會“淪為”副科的地位。學校排課少,老師不重視,學生不愿學,信息技術課堂自然就成“放任式”的。這就要求老師要做學生的榜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二、創立和諧的課堂文化是課堂管理的關鍵
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只有做到充分的備課,才能幫助學生高效地獲取更多的計算機知識。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氛圍。但是,嚴格的課堂紀律是不能打破的,為此,我們可以嘗試在每個學期之初就和學生一起制訂出信息課堂的規則,并嚴格地貫徹執行。
三、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
正確的教學模式對課堂管理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鑒于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可以選擇“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模式。老師開始通過講授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樣例,讓學生初步掌握第一層任務中所包含的新知識、新方法、新步驟、新技術。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給出第二層任務的具體要求,沒有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樣例,給學生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和解決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地運用學過的技術完成任務。
四、適當調整課堂練習
要根據課時的推進、教授知識內容的變化、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適當調整課堂練習。適當增減練習的數量,調整練習的要求,變換練習的形式。在設計多樣的練習的同時,應依據課堂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適時調控,交換練習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控課堂教學,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篇4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閑暇時間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長,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正在迅速蓬勃的壯大,越來越多的旅游景區在不斷的開發,同時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睞",為了保證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加強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對其主要內容進行研究也是當務之急。大體分為以下三大部分:
一、分析與掌握景區旅游流的時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從各個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區前往景區進行觀賞、游樂等活動,在景區內部和外部系統之間形成一定強度的旅游流。這里主要探討旅游景區內部游客活動的時空規律。
1.景區旅游流的時間變化
景區旅游流的強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現出較強的季節性。淡季游客較少,大量設施設備閑置;旺季人滿為患,景區資源環境承受較大壓力。由于氣候等自然條件的變化,旅游景區的植被、地表景觀等一年四季呈現出節律性的變化。因此,我國的許多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室外景區都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從接待游客數量來看,有明顯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當冬季來臨,由于九寨溝大雪封山,進入景區的公路、山路路面結冰、結霜,汽車難以進入,部分游客對寒冷天氣無法適應,冬季九寨溝的游客明顯減少,形成淡季。影響景區客流季節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出游時間。對于我國出游人口的大多數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時一般沒有外出旅游的時間,中、遠程距離的旅游往往集中在節假日或長假期間,而周末雙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師、學生出游的集中期。例如,故宮每天接待游客以三萬人左右為宜,最多可接待六萬人,如果游人達到八萬人,就到了故宮接待能力的極限,而2005年"五一"期間,故宮博物館7天假日共接待了52萬人左右,最多一天達12萬人左右,遠遠超過了其承受能力。
在一天之中,景區旅游流的強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現出明顯的時段性。高峰時段會形成游客排隊等待,低谷時段則游客稀疏。景區由于與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務基地的距離遠近不同、開放時間、活動內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會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進入景區的高峰期,景區入口處客流量巨大,會形成游客的排隊現象;在沒有開展夜游的景區,黃昏時段是游客離開景區的高峰期,在景區出口,客流強度較大等等。例如,深圳歡樂谷的開放時間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題晚會,每天3:00前后是入園高峰期之一。
2.景區旅游流的空間變化
一般而言。景區都有一個或多個出入口,進入景區后,游客在導游的帶領下、在導游圖或路標系統的導引下,會沿著一定的線路或景區游道進行游覽。以最簡單的一日游景區為例,旅游者要經過到達-泊車-買票-驗票進入-參觀、游樂、看節目等-午餐-參觀、游樂、看節目等-出口-取車-離去完整的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游客的空間位移過程是線性的、連續的,如果游客在某一處停留時間過長,或者說是某個景點停留游客過多,也會出現旅游流。同時,在旅游景區出入口、高級別的吸引物、主要游樂場、表演場所、購物場所、就餐地點、游道的交匯處等節點會形成人流匯聚,特別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這些節點會承受游客超負荷的壓力,對資源環境、接待設施產生較大的影響,會出現游客排隊、等待,容易產生各種事故。
二、對旅游景區最大環境容量的確定與控制
旅游環境是指旅游活動得以生存、進行和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是旅游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旅游環境系統不是指一個單純的自然環境,而是一個包含了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在內的復雜系統,該系統是圍繞作為環境主體的旅游者而建立起來的,它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與主體的多種組合產生相互聯系的復雜系統。而旅游環境容量是指一定時期內,某種狀態或某種條件下,不會對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質量等方面帶來無法接受的不利影響的旅游業規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環境系統基礎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討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數最大值,即在滿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護風景區的環境質量要求的情況下該風景區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環境容量具有靜態性和動態性的特點,長期而言,旅游環境容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它隨著旅游者消費行為的變化、旅游地的發展及旅游時間的延伸而不段變化。影響旅游景區環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態、資源、天氣、當地風俗文化、當地居民態度、游客素質、游客心理、時間、空間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區應利用現代化、先進的科技工具,隨時檢測并關注景區內游客的數量,在景區熱門景點未達到飽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熱門景點出現擁擠,應立即通過電子公告牌向游客發出預警信息,引導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熱門景點的超載經常發生,景區應考慮設立新的景點,或者是提高門票價格,強制分流等,同時為預防以后超載事件的發生,延長景區開放時間,加強淡季促銷,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時的游客。
三、規范旅游景區游客的不文明行為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為是指游客在景區游覽過程中所有可能有損景區環境和景觀質量的行為。它主要表現為兩大類:一是游客在景區游覽過程中隨意丟棄各種廢棄物的行為,如隨手亂扔廢紙、果瓶、飲料瓶、塑料袋、煙頭等垃圾,隨地吐痰之類。另一類是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不遵守景區有關游覽規定的違章活動行為,如亂攀、亂爬、亂刻、亂畫、違章拍照等,由于游客道德意識感弱化,對環境保護信息缺乏等,這兩類行為在景區都極為常見。例如:在上海的部分免費公園內就發生過市民在綠地上競相采摘野菜而破壞草地的事件;而在山西太原的某些公園里一些市民拿著袋子在園里偷挖嫩小的竹筍等。如此種種問題都向旅游景區經營管理者敲響了警鐘,在經營過程中,應注重對游客行為的管理和控制,通過管理和控制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和旅游過程的安全性,并將正確的行為方式和態度通過教育途徑傳遞給旅游者,讓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除了獲得愉悅的游覽經歷外,還能在精神上獲得升華,同時,這也有利于保障游客的人生、財產安全和保全景區資源。
綜上所述,已了解到游客管理應該做的工作,明確游客是旅游景區的主要服務對象,做好對游客的相關管理工作,處理好景區與游客之間的關系,是順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之趨勢,在以后景區管理者應該重視旅游者在經營管理中的作用,更進一步的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楊桂華.旅游景區管理[M].科學出版社,2006.
[2]馬勇.旅游景區管理[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篇5
【摘 要】從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愛好,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教學內容,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等四個方面激發運動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鍛煉的效率。
關鍵詞 有效教學;運動興趣;運動習慣;終身體育
隨著終身教育思潮的興起,終身體育逐漸成為各國體育發展的一個熱點。而學校對體育理解的偏差,導致體育與健康脫節,未能有效地增進學生健康。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學必得有效,實施“有效指導”,悄然成為了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門話題,本人在有效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
一、有效指導的前提
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學生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教師怎樣才能滿足學生多方面需求呢?又怎樣進行有效指導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滿足學生對運動參與的需求
學生能否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主要取決于教師與學生能否建立一種合作與運動的關系。如:在器械體操動作、障礙跑教學中很多學生因恐懼心理而不敢參與活動,更談不上主動參與活動了。此時,教師應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情況、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有效地合作與互動。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現代的學生,他們在科技發達、信息暢通的時代,眼界開闊、興趣廣泛,生活豐富多彩、求知欲望強烈。如果不精通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就很難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求,從而影響他們的發展。體育教師還要緊跟時展,隨著知識迅速更新,科技發展速度加快,為了保證自己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不陳舊,不過時,能把有價值的體育信息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體育的氛圍,產生極大興趣。這樣,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務求全面完整,教學方法上過于成人化、競技化,學習評價上要求偏高、偏嚴。例如,教學要求基本上是照搬運動員的要求來提出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按照競技運動的練習方法。其結果只能使絕大多數學生體驗不到體育學習成功的快樂,失去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喪失體育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師要建立平等受益的理念,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努力地學習,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使學生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從而形成堅持自覺鍛煉的習慣。
二、有效指導的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要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有效地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那么,怎樣選擇教學內容呢?結合本人多年體育教學的經驗,我認為還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兩方面:1.應充分考慮中學階段男女生的心理特點與個性特點,多選擇學生喜愛、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娛樂性、生活化和實用價值的內容;少選擇競技化、成人化很強的運動項目。同時更應該關注那些具有應用價值的練習內容,關注那些具有可持續價值的身體活動方法。只要是對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有用價值的內容,都可以大膽地引進課堂。例如,游戲、攀高、翻障礙、街舞等健身項目。2.選擇的內容應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并注重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這樣才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自主鍛煉、自主調控、自主評價意識,并培養其樂意與同伴合作的精神。
三、有效指導的方法
教學手段和方法要合理化、科學化,切記采用死板的、教條的、程序化的教學方法,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在體育教學中,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很多。如:講授法、范例教學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教學法、快樂教學法等。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電化教學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也引進到體育教學的課堂。使用現代科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化難為易,可以現實快慢互變、動靜互變,可以使學生感知傳統教學中無法表現的現象。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例如:跳遠這一節課,教師盡管講的很到位,但學生不一定能理解跳遠的四個過程和基本的技術動作,而運用電視錄象演示蹲踞式跳遠的慢動作,從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學生觀看后,學生覺得跳遠的動作好像是在空中飛躍,課堂激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全面領悟了跳遠的全過程。可見,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調動學生自主鍛煉的積極性。使之養成良好的自主鍛煉習慣。
四、有效指導的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在有效教學實踐中,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并將評價行為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部分同學學習很努力,但未能達成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作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不能只關注結果。這樣,有利于學生個性培養。因此,在評價標準上,應充分考慮絕大多數學生的情況,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努力地學習,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進而使他們感受到體育學習樂趣的同時,能夠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培養堅持自覺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
篇6
技校生是我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中堅力量,教育、引導他們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當前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和歷史使命。然而,在實踐中,技工院校德育課教師普遍認為“上課容易,上好課難,真正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實現價值觀認同和內化則難上加難”。要想改變這個現狀,必須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一、無法在德育課中有效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原因
筆者通過聽課對比、學生訪談、查閱文獻等方式,發現了以下兩方面原因。
1.學生的抗拒心理和傳統說教方式的矛盾
新生代學生,特別是技工院校的中技生,在說教式教學模式下,學習狀態猶如惰性氣體,他們往往在初中階段已被定義為不認真學習的差生。可是,他們又是對外界社會充滿好奇的學生,種類繁多的媒體傳播途徑給他們帶來了巨大信息量。當他們看到德育課程內容與現實社會負能量之間的矛盾時,他們既懶得去觀察分析,也不相信權威,價值觀搖擺不定,且易受外界影響。
因此,對于他們來說,老師的言辭并不是唯一可靠的指揮棒,傳統說教式的硬性知識灌輸,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對知識、思想的接受程度也較低。在這樣的矛盾下,課堂上,教師說教,學生睡下一大片,整個課堂瀕臨崩潰的景象也就見怪不怪了。
2.應試教育無法解決學生從思想到行為的轉化
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理論上是難不住學生的,但這可以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與否嗎?這恐怕還不能作為檢驗標準。
一方面,學生雖然暫時記住了,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不理解、不認同,稍隔時日就會忘掉。就算還記得一些,由于尚未固化為自身價值觀,他們并不會用這些要義去指導自身的行為。另一方面,學生本來對應試的知識內容僅僅是出于考試的功利才死記硬背,而對于一些自由散漫慣的學生,不把教師的要求放在眼里,他們打心底里抵觸,考試不及格又如何?他們認為自己是差生已是常態。
二、提高德育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筆者認為要實現在德育課程教學中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可強攻,只能智取。以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教學為例,談談教學實踐中可采取的應對策略。
1.拉近師生關系,轉變學生學習態度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經營好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產生愛屋及烏的情感,從而主動接受教師,并接受德育課程的學習。這可以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德育課的有效滲透打下良好基礎。具體做法主要是展現教師人格魅力,給學生提供實用性幫助,共擬學習計劃,保持優良師德師風。
首先,第一次課是拉近師生關系的最重要的機遇,切忌急匆匆的進入到課本內容的學習上,應該針對技校學生渴望被尊重、渴望信任、渴望自由的特點,在展現教師個人魅力,獲得學生尊重和信任,建立師生朋友關系上做文章。
例如,先做個風趣幽默或深情款款的自我介紹;做個基本學情調查;提問并解答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分析本專業職業發展方向,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成長目標,讓他們從升學考試的陰影中走出來;說說自己可以為學生在生活或學習上提供哪些幫助等等。總之,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和態度,舍棄權威形象,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建立友好、親密的關系,在學生心中贏得一席之地。
其次,師生共擬學習計劃及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經歷或外界信息入手,在他們可能感興趣的話題、案例上,把他們在價值觀上存在的疑惑、矛盾、無奈擺出來,再分析德育課的學習意義,讓學生明白學習本課程后在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溝通能力、行動能力甚至在職業發展和個人魅力上的好處。隨后,師生共同擬定課程學習目標、學習計劃以及必要的課堂管理規范。既然是師生共同擬定,在擬定的過程中就一定要做到既適當尊重學生的需求,又要充分考慮到必要的約束措施。
此外,在隨后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始終保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教學得法、管理有度等良好師德教風,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好伙伴,如此才有望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合理安排教學,避免學生消化不良
理論基礎差、活潑好動是技校生一大特點,但在實踐中,不少人的做法是采用專題式的教育方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集中在幾個課時專題講解。結果是學生既接受不了體系性的理論教育,也消化不了這些內涵深刻、外延甚廣的知識。筆者認為這是不切合技校生的實際情況、不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其實已經很好地融合到了德育課程的各章節內容中,且看適用于技工教育的《經濟與政治常識》,其內容就包括了學會理財和消費、走進經濟圈、發展中的我國經濟、走進公民的政治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五大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在其中均有跡可循。
因此,教師需要做的是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合理安排為相關章節的教學重點,并在整門課程教學中合理分配教學進度計劃,用心設計教學方法。通過日常循序漸進的教學,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合理滲透到德育課程的教學中,讓學生能有效地接受、消化。
3.賦予選擇權利,提升學生價值認同
心理學上關于“心理感應抗拒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表明,個體自主選擇是消除“抗拒”心理,保持主動的關鍵要求。即當一個請求伴隨著選擇權的確認,抗拒心理就不會出現,它將人們從認為一種行為是“不得不”中解脫出來,讓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我要做”。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切忌一味向學生強硬灌輸自己的觀點,切忌打壓學生活躍的思維。教師要做的是拿出恰當、新鮮的時政案例,讓學生思考在不同環境下不同行為或不同選擇可能帶來的利弊影響或后果,然后幫助學生分析對比,最后,讓學生自主選擇。相信學生會做出明智的選擇,也只有學生自己做出選擇,才能讓他們獲得最深刻的價值認同。
例如,在學習經濟與政治常識第四課“走進公民的政治生活”“提高公民素養”時,可以先擺一些事例,稍做分析后,讓學生嘗試選擇:抵制日貨,是否應該參與,是否可以用激烈的方式參與?然后再讓學生結合書本知識思考,怎樣提升自身經濟、政治素養,才不至于在社會活動中幫倒忙,最后再挑明,富強、文明是我們應有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與追求。
4.豐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既然技校生難以適應傳統理論灌輸式的教學,那么我們就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通過尋找新鮮熱辣的時事案例,設計有趣的互動游戲、安排體驗活動等,把學生請到課堂活動中來,實現“做中學”,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過程中要注意三點,好讓學生能“捧你的場”。
(1)課程內容要被學生有效感知。這要求教師能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采用最具吸引力的、貼近生活的時事案例對課程知識進行“包裝”,以便學生可以開展構建式學習。
例如,在學習經濟與政治常識第三課“發展中的我國經濟”中有關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時,為了把學生引到富強、和諧、法治、愛國等價值觀的認知中來,基于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很多來自于廣州周邊城鎮,特別是增城區的學生,筆者采用了拍攝自增城區新塘鎮牛仔城的有關牛仔褲生產過程的視頻作為課堂引入,讓學生們直觀地感知了當地的重度污染以及環境污染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并以點帶面地引導學生利用SWTO分析方法思考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有效地喚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2)教學活動要被學生充分體驗。教學活動能被學生充分體驗的標準在于活動是否方便參與,學生是否愿意參與。方便參與的活動可降低活動運作成本,能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參與其中,而不必過多地鋪墊、引導甚至強硬要求;學生愿意參與的活動往往比較有趣或者學生能明確預知活動本身和自身聯系緊密,有可能會有所收獲。
例如,讓每人抽一張撲克牌,并以5人為單位自由組合成最大的一副牌,體驗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感受市場“自由”的價值;每人抽一張報紙尋找正能量和負能量新聞,測試一下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判斷力;開展班級民主生活會,為班級、學校管理獻計獻策,體驗法治以及公民參政議政的重要性等。
(3)教學過程要讓學生對未來有所思考和期待。在獲得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認同,并通過課堂活動體驗有所感觸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追求,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方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對未來有所思考和期待并做出自己的選擇。
例如,在學習“發展中的我國經濟”“走進公民的政治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每一章內容后,讓學生嘗試利用思維導圖方式梳理其中的發展要求,并思考自身的責任,最后在這三方面分別寫下自己的“中國夢”;或者邀請優秀畢業生走進課堂,召開師兄(師姐)訪談會,通過聆聽師兄(師姐)的成長故事,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師兄(師姐)帶來的影響,從而獲取正能量,引發學生對自身、對國家、對社會、對未來的思考。
5.創設實踐活動,固化學生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理解、感悟、體驗,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內化為學生個體核心價值觀的運行體系。創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行動中充分體驗,有助于學生內在的思辨、選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逐步融入自身價值觀體系并不斷固化。
考慮到技工院校教師教學任務重、教學實踐資源相對不足等特殊情況,建議根據學校自身環境和條件主要創設校園內的實踐活動。
例如,組織校園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調查活動。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并在校園內面向其他學生隨機展開調查,收集調查數據并擬寫調查報告。各小組在課堂上彼此分享,在校園內進行公示調查報告。又如,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廣告語設計比賽與投票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名優企業等等。
在操作層面,調查數據和投票數據統計都可以采用“易企秀”等H5工具(2015年新興的適用于網站和微信端的移動多媒體展示與數據收集的互聯網工具),擴大活動參與范圍,并實現數據的自動收集和統計。
三、實踐成效
通過多年實踐檢驗,在以上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學生普遍保持了良好的學習狀態,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情感共鳴、思想轉化、心理調適和沉淀固化。
篇7
一、有效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新奇有趣的提問,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在上《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一課時,有位老師按部就班地先提問: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提問沒有在學生中產生明顯的反響。有幾位學生舉手,老師選了其中的一位讓他回答,其答案大體上是對課本上有關文字的復述。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結局,我在上這一課時,先用白塑料瓶裝了一些果汁,然后提問:“我這里的果汁雖然很好喝可很難賣出去,大家幫老師出出點子,給它設計出色彩誘人的包裝,行不行?”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都感到非常有趣,齊聲說:“好!”緊接著我先布置大家討論:要想果汁的包裝色彩誘人,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問題呢?學生們熱烈討論。對于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這一問題我則留到快下課時才提問,結果這節課在這種探究的氣氛中輕松展開了。
2、在提問中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互動的關系,善于從學生角度出發,提煉選擇有啟發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藝術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所以,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意趣味、層次、靈活。此外,提問應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生有信心回答問題,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3、有效提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注意提問的時機和提問的語氣語調,以及掌握好提問的方式與技巧,在提問后給予適當的評價,通過設疑、激趣、引思,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主動探究。
二、課堂提問中需要商討的幾個問題
1、課堂提問應避免成為變相的講述
《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應注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我們的一些教師出于對新課標理解的偏差,只是從表面上將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講述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提問。例如在設計《單色版畫》一課的教案時,有一位老師先從印章的原理引入,緊接著就提問: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畫,可以怎么做?在學生對單色版畫還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況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難,要么就是十分單調地回答:“像印章一樣印出來。”其實這位老師倒不在乎學生怎樣回答,而只是用提問的形式開了個頭,下面便開始了他關于單色版畫制作方法的講述。并且其過程也是以提問開始,如:什么是版畫?制作單色版畫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單色版畫的制作方法如何?……這樣的課堂提問,既不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又不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它只是為了完成教師既定的教學任務而設計,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講述,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而,這樣的提問根本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無法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只能導致學生的反感。
2、課堂提問應避免過于專業化
由于我們現在的教師大多受過高等院校的專業化技能訓練,有時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術課堂上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是美術專業的學生,現在的《美術課程標準》也一再提醒我們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度,避免把一些理論和技能講得過分專業。因而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我們應認識到過分專業化的提問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會使大多數學生望而卻步。
3、課堂提問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講雕塑時為了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列舉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離他們的班級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兩件雕塑在本市的偏遠鄉鎮,然后提問:你認為它們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結果不少學生說不知道。還有一位老師在講紙浮雕時,先讓學生簡單討論了一下紙張的加工方法,接著提問:如何讓紙立體、具有一定的美感?學生們對這樣的問題普遍感到難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試問:如果我們的老師設計的提問都這樣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過于寬泛,那久而久之,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回答問題,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上美術課呢?
4、要重視培養學生向老師提問的習慣
篇8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兒童的心靈,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語文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上課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引導學生飽含熱情的學習課文知識,整個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新課導入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是一種藝術。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精心設計新課導入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導入新課的特點和要求
1.新課導入要有啟發性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都很有限,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啟發學生,使學生進入新課的思維環境中。因此,良好的新課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有重要意義。比如,在講《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課堂導入,先在黑板上寫一個“腳”字,然后問學生“哪些動物有腳,它們的腳長在哪兒,能起到什么作用……”這些一連串的問題有效的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學生就開始認真思考,然后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爬山虎發給學生,并讓學生找出爬山虎的腳,說出其顏色,并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點,待學生觀察完后會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這樣就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能有效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對于開啟學生的思維有重要作用。
2.新課導入必須簡潔,并富有趣味性
新課導入只是一節課的開始,必須簡潔有效才能節約課堂時間,新課導入必須要經過精心設計,用最少的話語和最短的時間巧妙的把學生引導到課堂內容中,縮短學生與教材的之間的距離。比如,在講《海上日出》時,教師可以用這樣的開場白作為新課教學的開始,“大自然具有很多奇妙的景象,有的清新明麗,充滿朝氣,有的非常壯觀,又充滿傷感,接下來要學習的是《海上日出》,讓我們跟隨著巴金的描寫來領略海上日出這一壯麗的景觀。”這種簡潔明了的開場,能有效促使學生打開課文,跟隨教師的思路去聽課。
另外,新課導入還必須附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小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比如,在講《落花生》一課時,先給學生猜一個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再由謎底引入課文《落花生》,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情緒,還能很自然的過渡到課堂的中心。
3.新課導入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課堂教學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需要耗費一些時間,但由于課時有限,很多情況下,學生的情緒剛被調動就到了下課的時間了,而新課導入如果能讓學生參與進來,就能有效提高該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在新課導入這一重要環節,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時間,激發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能進入狀態。
二、導入新課的有效方法
1.從生活實例中導入新課
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生活的環境,充分挖掘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把學生身邊的例子作為新課導入,能有效引起學生的共鳴,活躍學生的思維。比如,在講《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教師可以拿出真實的壁虎,或通過多媒體放一些的畫面及視頻,然后再拿出一只斷了尾巴的小壁虎,教師引導問:“這只壁虎與其他的有什么不同嗎?”學生會驚奇的發現這只壁虎斷了尾巴……教師馬上引導,當小壁虎斷了尾巴后會怎樣呢?接著引入課文,學生會迫不及待的閱讀課文。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般來說,課文中描寫的情境會與學生的平時生活相差很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一個與課文相符的情境,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態,情境導入有利于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比如,在講《海底世界》時,很多小學生沒有見過海底世界到底什么樣,因此,會很難想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海底世界的視頻,一邊介紹“這就是海底世界,有魚、海草、貝殼、海星……色彩斑斕,同學們想不想了解神奇的海底世界呢?”一方面是多媒體播放的優美情境,另一方面是教師的誘惑,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從而促使學生主動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來。
3.結合小學生特點,合理利用游戲導入新課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很難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游戲導入法正符合了小學生的心態,對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科學設計游戲,加強游戲與課堂內容的聯系,借助游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就可以借助游戲導入,在同桌之間展開,把其中一個學生的眼睛蒙住,讓他給同桌貼鼻子,但實踐證明很少能貼對位置。這時教師就加以引導,同學們貼錯位置是因為眼睛被蒙住了,什么也看不見,但是為什么蝙蝠在黑夜里卻能自如地飛翔呢?飛機為什么在黑夜里能安全飛行呢?同學們想知道答案嗎?此時,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教師就可以直接進入課文的教學。
三、結語
總之,良好的新課導入能有效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引入新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必須根據課堂內容的實際需要來選擇合適的導入法,才能有效拉開課堂的序幕。新課導入的目的是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求知欲,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必須花費精力精心設計新課導入模式,充分發揮新課導入藝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杜振杰,黃新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探析[J].教育革新,2011,(1).
篇9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管理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以操作為主的學科。課堂的設置往往是以學生操作為主,在學生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之間相互聊天、在機房內隨意走動、喧嘩等現象。即便是教師在授課時也有些學生容易開小差、講話,教師需要不停地強調紀律,這就給課堂的高效實施帶來了困難。因此我認為,要使課堂效率得到有效實施,首先應該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我認為應該先了解為什么信息技術這么一門新興學科會存在著課堂管理難這樣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一、當前信息技術課堂難以掌控的原因
1.教師方面的因素。
(1)學生數多,課程少,教師無法熟悉學生,在客觀上導致了信息技術課堂難以掌控。不經常性的接觸往往導致一個學期下來還不能將所教授的每一位學生與其姓名對上號,就更談不上相互間的認識、了解和信任了。學生和老師之間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信任,那么教師就很難在課堂中掌握主動權,因為在學生的心里認為你不認識我,你拿我沒辦法,而現實也往往是這樣,明明看見這個同學在說話,卻又不能在短時間內馬上叫出他的名字,從而錯過給學生一個及時提醒和批評的機會,沒有給學生在心理上形成太大的約束力。
(2)授課教室的不固定,在空間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術課堂掌控的難度。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授課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機房的輔助下完成,于是從教室到機房就形成了學生上課地點的不固定。從教室到機房有一段路程,當上一堂課結束,學生到機房,再到找位置坐下,基本上也就要到上課時間了,任課老師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學生聊天以增進相互間的了解。當一節課結束時,學生按老師要求擺放好鍵盤和鼠標后,又匆匆趕回教室準備下一門功課,因此師生間基本上沒有交談,交流機會少之又少。
因此,我認為以上兩種原因使得信息技術教師了解、認識和關心學生的難度加大,不能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關系,無法與學生形成互動、交流,難以達到有效控制課堂紀律的良好效果。
2.學生方面的因素。
(1)信息技術作為輔課,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不夠。主課分數一直作為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好差和學生優異與否的標準,輔課只是一門用來調節學生疲態的調味劑而已。思想認識上的不到位和嚴重不重視,導致課堂紀律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2)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根據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個特征來看,對于其喜好的東西會表現出興奮和難以控制。當老師講到新鮮知識點時學生會顯得很興奮、激動,在課堂中熱烈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正是學生心理上的振奮狀態導致課堂中紀律的難以掌控。
(3)適應環境改變需要時間。高中生對于環境轉變需要一個心理適應過程,教室和機房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學習環境,一個是學生主要活動場所,一個是學生每個星期就只一次且比較期待的場所,學生的年齡結構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很快適應環境的變換,導致學生潛意識對信息技術課堂紀律的不重視和不遵守,而這種環境的轉換又不可能通過連續強化去縮短學生心理適應環境轉變的時間,的確給課堂管理帶來影響。
(4)學生知識結構層次的不同。每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所接受的信息技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差別的。有些同學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觸信息技術課程,已經能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技能操作。有些學生是進入初中后才開始接觸計算機,對鼠標運用及一些基本操作都還很生疏。教師需根據學生特點作適當授課,作業布置的情況也有可能影響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二、針對原因提出解決對策
教師和學生等軟件因素影響了課堂效率,環境等方面的硬件因素增加了課堂管理的難度,而只有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減少強調課堂紀律的時間,把有限的時間投放到課堂知識技能的講解中,才能便于教師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要真正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的內容,盡量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在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習中,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情境相對比較好的創設,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多媒體信息加工》時,可以設置如“世博會”“青海玉川地震”“我的校園生活”等有關社會熱點或生活相關的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主題,并且組內的每個同學都要根據所學用不同軟件來完成同一主題的多媒體作品。經過作品制作階段之后,還可以專門利用一些課時展示各小組作品,由小組同學自己介紹作品的制作思想和過程,其他同學可以根據作品作適當點評。這樣的主題學習情境應該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
2.設計合適任務,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調查數據統計中發現:在操作技能學習方式所設置的問題中,超過75%的學生喜歡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進行獨立操作或分組協作完成,老師只要在適當時候做指導,只有不到22%的學生喜歡教師先演示和講解,然后按照老師的操作方法去做。在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方面,78%的學生認為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及自己的努力基本可以掌握得不錯。但有超過20%的學生認為掌握得不是很好,需要加強練習。
3.給學生足夠的信任,學會欣賞學生。
很長一段時間內,糾結于上機時能否開放網絡給學生這個問題。因為根據平日的觀察發現,部分學生只要知道網絡是開放的,就總想找機會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網頁或者下載小游戲。這樣不僅影響到自己的學習,而且對周圍的同學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干擾。因此平日的課堂上,都盡量將網絡關閉,以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而根據現在的調查數據顯示:超過70%的學生認為在上機時開放網絡有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將近25%的學生認為課堂任務比較重,根本顧不上上網,只有不到5%的學生認為這樣做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因為自制力不夠。這樣看來,我們一廂情愿的做法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有效。
我們不僅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信息素養的發展,而且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信任學生、欣賞學生。所以在上課時,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如果開發網絡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何樂而不為呢?畢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只有植根于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的學習,才能真正使學生從感性的認識自覺地過渡到理性的學習上來。
因此,在今后的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使學生大擔探究、學以致用,努力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并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自己終身學習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李文光.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中國電化教育,2001,(02).
篇10
1 準確把握課堂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盤,是教學任務是否完成的評價標準之一。一般地,教師在備課時,都能根據教材內容確立了教學目標,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也抓住了這條“目標主引線”展開教學活動。這個目標是教育教學中的學科本位目標,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能按計劃完成。其實,我們還應把目標訂得“遠”一點。如在數學學科中,我們除了授完知識以外,還要“跳出數學”來看待數學,注重數學知識的外延,即通過學習數學知識,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生活離不開數學。通過學習數學知識,能了解世界,接觸世界,感受到數學也能使生活變得五彩紛呈,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目的。這個就是數學目標的外延,是一個關注學生個體成長的長遠目標。往往地,在教學過程中,這個目標是一些教師忽視掉了的。所以,教師在備課中確立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登高望遠”,既要完成今天的知識點落實,還要關注學生明天使用知識的需要。
2 注重教材內容中“內外”知識的聯系
自從推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很多老師都體會到了各種版本之間的差別,特別是一些老教師,捧了幾十年的人教版教材,幾乎能倒背如流了,現今拿起北師大版,(S版)卻不知所措,覺得內容的編排差異特別大,找不準內容的側重點。所以有的教師竟讓某些課堂教學迷失了方向……我們閱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可知: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我們要從中抓住每一個關鍵詞的價值,讓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數學又能將生活“升華”。為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目標靈活創造每一個教學環節,讓數學內容既“生活化”又“實用化”。這樣,落實了知識點的同時,又注重了學生身邊的數學,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的能力。
3 組織方式靈活,多樣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展開的活動過程。老師是活動的組織者。一般地,活動的形式由內容而定。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活動形式,即使同一個內容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不管選擇何種方式,都應圍繞目的展開,最終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活動要具有現實性、意義性、富有挑戰性,決不能為活動而活動,讓活動失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在推行新課程改革階段,有兩種活動方式應避免的:一是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數學方法。特別是一一些老教師,習慣不了新課程內容的靈活性,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筆和一張嘴貫穿40分鐘,甚至要求學生像書呆子一樣,不能對問題發表獨立的見解……這樣的課堂,給人最大的感覺是每一位學生都是遵守課堂紀律的,如果細心分析,學生并不是為學習而靜坐,純粹是為遵守紀律裝個樣。試問:哪一個學生沒有自己的天真與活潑?二是教學活動場面過于形式。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中,有的教師為追求“情景化”“生活化”和“探究性”,挖盡心機創設了一個個熱熱鬧鬧的場面,給人產生“學習氛圍濃厚活躍”的錯覺,忽略了課堂內容的真正價值取向。相對的地,在誤程改革蓬勃發展的今天,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已成為課掌教學的一個新亮點。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明確任務目標,注意安排好分工與配合工作,并要適時做出中肯的評價指導。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各小組在闡述自己小組意見的過程中理清思路,澄清認識,發現真知。這樣的課堂,將是小組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并產生“共鳴”的課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切為目標服務”,從中提高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的高度集中能力。
4 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有效的激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