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校外培訓范文
時間:2024-04-03 11:0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生校外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傾向于教育投資。英語作為一門占分較高的中、高考科目,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促使廣西工業城市柳州市的外語培訓機構如同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特別是中小學外語培訓機構。這些中小學外語培訓機構五花八門,規模大小不一,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知名度也大相徑庭,遍布于柳州市的大街小巷中。為了深入了解柳州市面向中小學生的外語培訓機構的教學現狀,筆者進行了相應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和形成建議,希望對相關的培訓機構和英語專業的畢業生有所幫助。
1 調查基本情況介紹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訪談、課堂觀摩等方法,調查對象是柳州市分布在各個城區的14家面向中小學生的外語培訓機構,包括新東方、英孚教育、韋博國際英語、東方益學教育、遠景教育、陽光教育等外語培訓機構的教師。
問卷調查主要從三個方面設計:一是機構中教師的基本情況;二是機構中教師對教學安排和和教學方法的看法;三是機構中教師對于柳州市英語培訓機構發展的看法。
在問卷的基礎上,筆者對調查對象進行訪談,更深入地了解其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他們對英語培訓教師需求的?B度和意見。
進行問卷和訪談后,為了進一步驗證問卷和現實的切合度,在征得教師同意的基礎上,筆者還進入培訓課堂,親身體驗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現狀。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教師基本情況
柳州市內英語培訓機構中,接受問卷調查的機構內教師,78%為本科畢業,15%為碩士畢業或擁有更高學歷,7%為專科畢業。可以看出,柳州市相關機構內教師的總體學歷水平高于大學本科低于碩士,少數高于碩士,整體學歷水平尚可。
從教學資歷的方面看,接受調查的教師中,64%擔任全職教師,7%擔任兼職教師,7%為在校學生,19%從事其他職業,其中,教齡高于五年的有15%,三到五年的14%,一到三年的21%,一年以下的50%。可見,柳州市內英語培訓機構的教師,絕大部分將此作為主業,但經驗豐富的占極少數,多數為資歷尚淺的新教師。柳州市內相關機構雇傭的教師教齡偏低,一方面反映了行業的發展前景樂觀,另一方面,反映了行業的門檻低,競爭不夠激烈。
同時,機構內缺乏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機構的影響有利有弊。利是缺乏教學經驗的新人采用的教學方法新穎,與傳統教學不同,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學習氛圍;弊是教師的經驗不足也有可能帶來許多其他問題,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沒有準備把握,難以應對,導致課堂效率不高。對于知識的掌握不全,無法給予學生真正的英語能力提升。
2.2 教材使用情況
機構內教師所用的教材,93%為中小學學校現用教材,57%為機構內部教材,7%為其他來源。其中,50%同時使用學校教材與機構內提供的教材。從此可知,機構的教學主要是基于課內知識的鞏固,若有需要也可提供課外知識的拓展。但是,從為學生拓展課外知識的教材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機構未來可能需要加強提高英語能力方面的服務。
2.3 教學方法情況
機構教師的授課方式中,42%采用一對一的授課方式,14%是一對二的方式,36%是三至五人的小班授課,26%是六人以上的較大班級授課。一對一授課的優勢是更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從而保證學習效率。
教學時間安排上,86%的教師認為早晨學習效率最高,14%認為下午學習效率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機構內教師的工作時間。
教學模式方面,認同采用“課內鞏固+課外拓展”模式的教師占比64%,認同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14%,認同采用“幕課”或其他教學模式的各7%。
2.4 授課環境
授課環境方面,認為授課環境優良的教師占76%,認為環境一般的24%。授課環境的滿意程度較高,說明市場對于行業的基本要求,培訓機構已經達到,開始注重增加競爭力的細節因素,為自己帶來更多客戶。
教學中所使用的設備,過半數受調查的機構教師表示,在教學中需要電腦、投影儀或黑板等設備。約三分之一的教師表示需要錄音機、擴音器或其他錄音設備。
2.5 教師對于柳州市內英語培訓機構發展的看法
對于柳州市內英語培訓機構的市場,約三分之二的受調查的機構教師對其存在的意義持樂觀肯定態度,約三分之一持悲觀否定態度。其中,50%的受調查機構教師認為英語培訓機構是培養英語興趣的好場所,21%認為這些機構是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的最佳去處。而21%認為“盈利為主教育為輔”才是這些機構的“信條”,也有8%認為這些機構的存在毫無意義。
對于柳州市內英語培訓機構的未來發展,機構老師的看法大體分為三種:一是,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該行業的發展將呈現樂觀情勢(43%)。二是,該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且尚未解決(29%)。三是,該行業的發展將出現其他情況(28%)。可見,柳州市內的英語培訓機構的發展應當大體呈現向上趨勢,但仍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在問及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時,受調查者給出了以下看法:63%認為機構教學缺乏高效的學習方法指導,29%認為機構在考前押題方面做得不夠,29%認為機構的學習環境需要改善,29%認為機構缺乏經驗豐富的老師。總體看,柳州市內英語教學機構所經歷的問題可歸納為內部問題與外部問題,內部問題即機構的“軟實力”:教師實力與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學習問題的把握能力;外部問題即機構內環境問題。
談及行業的宣傳如何可靠有效時,57%受調查機構教師認為宣講或講座是最可靠有效的方式,36%認同宣傳單方式,14%認同電視廣告和公車廣告,7%認同小廣告。
關于什么樣的活動更吸引客戶,50%受調查機構教師認為演講與講座最能吸引客戶,36%認同與學生們進行英語相關主題探討活動,36%認同聚會派對,28%認同戶外郊游和外教互動,21%認同美食DIY等趣味活動,14%認同體育運動和明星互動,36%認同其他活動。
3 提出建議
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特別是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民辦教育是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而重新復蘇,并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發展壯大,其發展歷程折射出我國民辦教育發展政策的不斷變化。民辦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這一大批熱愛教育事業的社會組織密切相關。
而在發展過程中,民辦教育尤其是培訓機構也面臨諸多困難。目前,柳州市內英語培訓機構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教師資歷不足,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學習效率低;學習環境無法讓人滿意。
就以上問題,筆者認為:
(1)關于教師資歷不足的問題,機構可適當提高招收教師的標準,并在教師入職前提供短期的培訓和試用。教師入職后,出現問題及時與其交流,給予建議。同時,有必要安排定期的職中和職后培訓,讓教師的個人發展不停滯。
(2)關于缺乏高效的學習方法指導的問題,機構內教師應多觀察和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擬出教學大綱,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對應學生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多觀察多總結,“一個學生一套教學方案”,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機構負責人和教師要多溝通,多研討,在交流和合作中,積極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3)關于學習環境的問題,機構可通過小問卷或課堂中詢問的方式,了解學生所傾向的學習環境,或者參考同行機構的做法,做出相應改善。機構適當添購教學設備,如電腦、投影儀、錄音機等,以滿足教師需要,提高教學效率。
4 結語
篇2
一、在中學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
一是中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渠道。從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方面來說,中學生志愿服務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徑。13~18歲的中學生既處在叛逆期,也處在品德形成的關鍵期。故在中學階段將德育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發動學生無償地為他人提供服務,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自我教育、優化社會環境等目的。中學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在傳遞志愿精神中也實現了文明的傳遞。通過志愿服務,引導中學生用具體的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是中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中學德育工作的新載體。就學校德育工作而言,不僅需要傳播知識與技能,更要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德育工作是中學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而志愿服務活動能使德育形式多樣化,這主要表現為四個“轉變”:德育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德育過程由單向傳輸轉變為雙向互動,德育方式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接受,德育內容由枯燥的理論轉變為實際操作。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為學生提供道德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體驗、沉淀,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能力,完成道德“思、行、意”的完美結合,而且拓寬了中學德育的空間,將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效地滲透到志愿服務全過程。
三是中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提高綜合素質的新途徑。就教育方面而言,中學生志愿服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實踐育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抓手。學生在奉獻愛心的同時,深入接觸到社會實際和人民需求,感到自己“被需要”,喚醒了道德情感和奉獻精神,促使自己自覺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志愿服務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自主參與德育的過程,能達到幫助他人、提升自己、服務社會的效果。學生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甚至提升了承受壓力的能力。志愿服務能充分調動起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方位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 在中學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途徑
一是整合校內資源,全方位開發志愿服務崗位。在校內設立中學生志愿服務崗位,拓展各種類型的志愿服務項目,調動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從教學活動、日常管理、體育藝術等方面開設學習輔導崗、心理疏導崗、圖書管理崗、信息技術崗、教師助理崗等崗位,各崗位統一管理、各司其職,達到了“處處是志愿服務,時時是學習機遇”的效果。
二是整合校外資源,共建社會志愿服務基地。發揮區域化團建優勢,完善供需對接機制,為中學生走M社區、走進企業、走進社會開展志愿服務提供項目支持。走進社區:配合街道辦、社區服務中心做好學校所在地的環保宣傳和環衛清潔工作,大力倡導垃圾分類,及時勸解亂扔垃圾、亂吐痰等不文明行為。走進企業:與學校附近的地鐵站、公司聯系,建立志愿服務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開展乘車指引、生產線體驗、定崗實習等志愿服務。走進社會:與圖書館、交警隊、老人院等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充分挖掘學校周邊景區的優質資源,建立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品牌共建,為學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
三、在中學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方法
為高效地開展中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特色志愿服務項目,探索切實可行的志愿服務方法尤為重要。
一是管理注重制度化。為了使中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能有效開展,必須有良好的保障機制,這一機制主要分為招募、選拔、培訓、評價和激勵四大板塊。招募機制:包括信息、營造氛圍、申請人報名、志愿者面談、崗位確認等。選拔機制:綜合考察動機、技能、知識、經驗、特長,以及愛心、恒心、責任心等。培訓機制:主要有集中面授、實踐培訓和遠程培訓等,旨在了解志愿服務理念和提升服務技巧。評估和激勵機制:依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認定記錄的服務時間、服務成效進行必要的激勵表彰,將志愿服務經歷作為開展團內評選表彰的重要條件。
二是管理注重長效化。志愿服務活動不是某個時間段的特有活動,也不是僅僅針對某個年級、某些群體開展的活動,而是一屆一屆傳承下來的校園文化,更是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也能自覺投入的活動。這種志愿服務精神已和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和學生個人的理念相融合。學校要把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都能參與一項志愿服務活動,讓志愿服務成為學生的必修課,讓參與志愿服務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乃至使志愿服務成為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方式。
三是管理注重特色化。立足于學校辦學特色,確立志愿服務方向,著力打造志愿服務品牌。除了在校內設立志愿服務崗之外,還要建立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尤其是校外服務活動基地。這是學生的志愿服務走向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加強與社會聯系的重要紐帶。校內志愿服務崗由分管校領導一抓到底,由團委教師具體負責;與校外志愿服務基地有長期合作協議,由專人負責聯系。根據學校所屬的街道或社區,聯系當地老人院、幼兒園、醫院、公園、圖書館、志愿驛站等,建立長期的特色合作項目,如“交通安全指引”“ 關愛留守兒童 ”“關愛空巢老人”“文明乘車”等。
四、結束語
篇3
摘要:自有了人類開始,對年輕人的指導就開始了。自古教育就不僅包括教學更重要的是育人,引導學生在人生道路上更好的發展。但由于近些年“高考主義”價值取向的盛行,使得人們在高中教育中往往推崇“應試主義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發展的指導。并由于現實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建立困難重重。筆者在本文中對高中學生發展指導措施做了一些新的探討,以期更好的推動我國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建立。
關鍵詞: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理想;心理;學業
自教育誕生那一刻起,教育中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年輕人發展的指導。國家新出臺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倡導“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但就目前中國國情而言,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建立困難重重。筆者認為只有在認清現實困難的前提下,才可有針對性的提出建立適合我國現狀的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制度。
一、現實阻力
(一)價值理念僵硬
高中階段是人的一生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期。這時人的生理發育基本完成,大腦的形式運算能力接近成熟,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初步形成。高中生往往開始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探索人生的方向。因此,高中階段開展對學生適宜的發展指導,不僅不會阻礙學生學習的熱情,反而會幫助其更加明確學習的目的、增加學習的動力。同時,筆者認為人的學習力只是人的綜合素質中的一方面。它們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個人的多元智能得到發展,心理素質得到提升,這些都會促進其學習力的提升。所以高中學校轉變其僵硬的價值理念,建立開放、靈活的價值理念是順利推進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的前提。
(二)現實力量不足
上海市控江中學得張朝暉認為政府行政行為的滯后,大學的學術力量的匾乏,中學操作技能的零起點,指導手段的單一,師資力量的薄弱等原因,使得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實施顯得有些先天不足。[1]現實情況也確實如此,而究學校自身原因,除上述理念問題外,現實問題是學校現實力量不足,其中包括指導手段單一、師資力量薄弱。
針對學校力量不足現狀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加大在校師資專業隊伍的培養的同時,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包括大學的研究團隊、社會上知名的心理咨詢中心以及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各種企事業單位。相對來說,校外力量源泉更多、方式更靈活。另外,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充分利用好這些校外資源,可以幫助學校加快本身師資力量的培養、體系的建設。
二、有效利用校外力量
引起校外力量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這就要求學校充分認清并利用好其優勢,運用對策盡可能回避其劣勢。
(一)優勢與利用
1.隱秘性較高。中國學生受傳統文化和我國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往往還很難將尋求心理幫助、發展指導等做為一種正常的渠道。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有心理或發展方向上的疑問,但卻恥于尋求專業幫助。他們擔心讓同學、朋友知道,可能取笑自己。致使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常常成了空擺設,而校外力量這方面優勢明顯;
2.中立性較強。學校老師身處學校這一環境場內,很難不受學校文化、升學壓力等影響。并且因在同一學校環境中,對該生常有預期性得印象。這些都會影響老師對學生指導的客觀性。相對而言,校外指導老師對該生先期印象少,受外界力量的制約性相對較少,故對學生更易有客觀、全面的印象;
3.校外的環境有優勢。學生一年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而校外的環境本身就成了一個新的刺激源,對其更有吸引力。
跳出一個環境去思考問題,本身就能幫助人更客觀、冷靜、客觀、全面地思考問題,也更容易有新的思維視角和思考方法。
(二)缺陷與應對
1
編輯整理本文。
.校外企業水平參次不一,學校應做好甄別工作,把好質量關。社會力量源泉眾多,但由于中國的心理行業處于剛剛發展水平,力量參差不一。學校應建立一套合理的甄別系統,引起競爭機制,擇優選取最適合該校不同要求的合作單位。
2.學校、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學生終歸要回到學校的大環境下,學校、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故校外力量與學校、家長應建立緊密的聯系合作,共同為學生的發展努力。一個學生的發展是在一個大環境下的成長。學校、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學校在外接受了咨詢后,回到學校、老師、同學對其咨詢效果的鞏固起著巨大的作用。
3.學校要盡快利用好外界力量,加速自身師資的培養。定期請外界專家到學校來與老師采取授課、個別指導、團體活動等方式,培養本校專業老師的力量。
三、學校內部建立學生發展指導體系
(一)建立高中學生發展指導老師培養機制
1.制定指導老師標準和要求,除了引進符合要求的專業老師之外,還要對學校現有師資中全校老師統一培養。要求所有老師除了具有其專業領域之外,還要熟悉了解高中學生心理特征,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學校可組織講座、論壇、團體活動等形式幫助老師們盡快掌握心理學的知識技能。
2.從本校優秀班主任、心理老師中擇優選取。選擇標準多樣化,除了要求老師掌握學生發展心理特征、教育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等硬性知識外,還要求老師本身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質,能夠對學生秉持一顆尊重之心、愛心,能夠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為前提。擇優選取時可引進多方評價機制,比如學生、家長評價都可參與選舉。
3.成立高中學生指導小組。老師定期評審,選取評審成績最好的老師為組長。要求組長定期接受職業規劃、心理咨詢、學習力等專業培訓,回到學校后再輔導小組成員。這種方式既可以改變學校指導技術落后的局面,又可以節省學校經費開支,。
4.建立幫扶制度。鑒于我國現在高中教育指導制度剛剛起步,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現狀,學校可引進導師制,以盡快培養一批本校的優秀指導老師。比如聘請校外優秀專家、學者為本校高中指導老師顧問,請其定期在學校開展講座,并根據本校特點開組織相應小組討論、團體活動,并可對組長匯集的小組成員遇到的學生指導方面的問題予以討論、解答。
(二)學校制定高中學生指導方案
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理想、心理、學業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關系。其中心理處于中心位置,學生情緒平穩、性格能力得到尊重,對其理想的指導就更有針對性,而理想就像人前進路上的明燈,學生的理想明確了,就更有助力做好學業。而學業收到理想的效果時,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滿足,對待自己和他人就更有自信。自信又是實現理想必可不少的助推器。這三方面不僅是工作的內容,還是指導好學生發展的工具。
1.理想:每個人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也是一個理想與現實不斷碰撞的過程。升入高中后,他們就直接的面對著這個理想與現實的抉擇。這時候對其予以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而學校更有著責無旁貸的幫助高中生在理想和現實間架起一座橋梁。但我國高中大多具有師資不足的弱點,所以建立科學的職業規劃指導制度勢在必行。
2.心理: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發展相對落后于生理發展。他們在理智、情感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成成熟的指標,還處于人格化的過程中。
鑒于此,高中學校應注重在學校設立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未雨綢繆,勝過亡羊補牢。該中心的職責首先要對全校學生的心理情況有預先的掌握,做好預防工作。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可在開學時給學生做人格測驗和情緒測驗,掌握學生的心理資料。
3.學業:高中發展指導制度的建立是為我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搭了一座橋。對未來有著明確的方向,充滿自信、堅強樂觀的學生才是教育培養真正的碩果,才是未來國之棟梁!“教化對理性和德性的培養,使我們獲得一種經驗的穿透力以及判斷、質疑的勇氣,從而可以克服任何的盲信和盲從,克服沖動和盲動,既制服外在的霸權和暴力,又形成內在的自制和自治,從而自由的追求人格精神的建構”。[2]
參考文獻:
[1] 張朝暉.關于“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思考與實踐[j].學校管理.2010
[2] 
編輯整理本文。
篇4
(一)不斷完善課堂教學環節。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學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要提高法制教育的地位,在遵循教育規律和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和的手段,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基礎,傳授相關法律知識,強化法律思想。第一,要在思想政治課上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各種版本的思想政治課教材,都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這些知識比較枯燥,會不同程度影響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創設一些法制教育情境,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用模擬法庭的方法,以一些經典的案例,讓學生扮演法庭上不同的角色,使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針對案例的內容進行辯論,這樣既尊重的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第二,在作業當中滲透相關法律知識,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當中,教師會或多或少的布置一些課下作業,可以適當的選擇一些法制方面的內容。如要求學生觀看各個省市電視臺的法制節目,之后寫一些隨想和認識,這些節目當中包含著豐富的法律知識,觀看這些節目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將法律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二)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現在,多數中學在法制教育上主要是以理論教育為主,缺乏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脫節,影響法制教育的效果。針對這種情況,要強調重視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素質、思想和觀念。中學法制教育的實踐活動包括校內實踐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這兩種實踐活動要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第一,在校內實踐活動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內資源,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律實踐活動。在組織的過程中可以班級為單位,如辦法制教育黑板報、手抄報、召開主題班會活動,這些活動當中,學生可以運用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起到學習和運用的雙重目的。學校也應該利用宣傳標語、校園廣播等多種形式來宣傳法律知識,組織開展與法律相關的知識競賽和文藝節目,設立法律專項基金和網絡法律宣傳教育園地等形式,來拓寬學生的學法活動模式和法律知識視野。由于多數違法犯罪青少年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心理問題或人格障礙,學校可以在校內設立心理輔導室,對反社會性人格的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還可以組織學校的教師編寫一些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法律讀本。第二,在校外實踐環節,學校可以與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合作建立校外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利用這些機構的資源,開展一些專門針對中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如組織到法庭參加庭審旁聽、到公安局參觀學習等活動,相信能夠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二、充分發揮家庭法制教育的作用
(一)家長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家長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觀念對其子女的法制觀念和意識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的法制教育往往是在不經意之間完成的。這就要求家長在工作之余,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識水平。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參加一些家庭法制教育講座與家庭法制教育經驗交流會,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讓其能夠從了解青少年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使其在教育中學會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要刻意表現家長的權威。在法律學習上,主要以《憲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保護法》等基本法律知識為主,將所學的法律知識滲透到日常教育當中。同時閱讀一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著作,運用科學的教育手段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二)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教育觀念也綁架了他們的教育思想,使教育打上了應試教育的印記,應試教育思想忽視了學生個體發展和青少年發展的規律,是導致青少年心理的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家長在教育當中,不應過分重視成績,必須摒棄分數萬能論。應該從多方面關注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問題,時刻關注孩子的思想、學習和交際情況,一旦出現了不良的苗頭,應該及時進行交流,通過恰當的方式引導規范學生的習慣和行為。在法制教育上,家長應該盡所能傳授給孩子必要的法律知識,盡所能利用法律知識,解決孩子生活、學習和交往當中遇到的多種問題。另外,家長在生活當中要以身作則,因為家庭教育多數情況是潛移默化的。
三、充分利用社會教育的補充作用
篇5
中學生團校是中學共青團工作的重要陣地,中學共青團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學共青團組織對全體團員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修養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也是廣大青少年學習團的基礎知識,提高團員思想素質,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學校。為了加強共青團的組織建設,發揮共青團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校團委秉承學校“立足規范、追求卓越”辦學理念,不斷地組織和參加了各項具有教育意義、形式新穎的活動,實踐中不斷完善中學生團校建設,于年1月被授予“黃陂區中學生示范團校”光榮稱號。
一、以完備的計劃和安排作開端
我校團校自建立之日起就按規定籌建有一系列的應有設備,將我校多功能教室建立為團校教室,并懸掛有“中少年團校”的牌子,教室內還懸掛有團旗、團徽等相關標識。我校團委依據《中中學生團校章程》開展團校相關的日常工作,在每個學期之初就通過改選組建起由學校主要的黨政領導、團委委員與優秀教師代表共同組成的校務委員會,具體研究、確定本校青少年團校的具體工作,并切實解決團校建設中的相關問題。團委每學期都要制訂團員發展工作計劃和團校工作計劃,明確了培訓時間、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要達到的目的等。每學期,我們根據計劃安排,圍繞團校教材對學生進行各類培訓,課時達到了既定目標。
二、以豐富的內容和活動充實教學
我們中團校一直以來就使用本校所編排的教材。教材結合了學生的特點和學校實際,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主題,進行講解,內容包括:共青團的光榮歷史,共青團的組織情況,共青團的章程等,著力培養學生的團員意識、公民意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我們還經常性地向學生介紹一些好的有關書籍,要求他們要階段性地寫學習心得。團校學習結束后,我們對學員進行了嚴格的知識考核。在進行團校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請有關教師進行團歌的教授,并要求學生在成為一名團員后要能唱團歌、深刻領會團歌的內涵。在原有基礎上我們不斷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活動載體,增添了紅十字運動、志愿者活動、安全救護常識、心理健康與調節、文明禮儀常識、感恩教育等內容,還通過播放優秀勵志電影這一新的教學形式來教育團校學員。在培訓期間,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及現有的設備,帶領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組織團校學員到校外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并經常性地深入社區,為社區的工作盡一份力,獲得了社會的好評。
三、以嚴格的程序來發展新團員
篇6
安全保證書范文
說起安全,永遠是一個恒久而沉重的問題。說安全恒久,是因為安全和幸福相伴,惟有安全才能幸福。說安全沉重是因為我們所聽到的和看到的,那么多不該發生的一幕幕帶血的事故悲劇。感悟安全,啟迪人生,安全是我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安全是構筑幸福大廈的堅固根基。安全工作也是施工現場的重中之重,對安全的懈怠就等于對生命的輕視,安全工作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自愿接受公司的管理并鄭重承諾嚴格履行以下職責及義務:
1、自覺遵守公司的各種安全管理規章、制度、規定,服從管理,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與違章、麻痹、不負責任三大敵人做斗爭,努力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
2、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已,多留心、勤觀察、善思考、嚴把關,擺正安全位置,認真履行安全責任。
3、積極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安全培訓和安全學習、安全活動、事故應急演練,掌握作業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4、工作期間不私自脫崗,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時刻緊繃安全弦,防患于未然,逐步把各類安全隱患消滅到萌芽狀態,筑牢安全防線。
5、明確施工環境,了解施工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是降低、消除安全事故發生的最有效的辦法。
搞好安全工作事關企業的興衰,事關生命的康健,事關家庭的幸福,事關親人的期盼。每一名職工都有肩負著義不容辭的安全職責和神圣的安全使命。心中想著安全,就會時時提醒自已,嚴格要求自已
擺正安全位置,履行安全責任。安全為天,責任如山。有你、有我、有他,有我們共同的安全責任澆灌,我們才能夠撐起安全生產的一片藍天。
為了建設公司美好的明天和未來,讓我們攜起手,肩并肩,牢固樹立安全生產、我的責任安全管理新理念,團結奮戰,建功立業,共同為打造安全本質型企業和實現安全生產長治久安而努力奮斗!
xxx
xxxx年xx月xx日
安全保證書范文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保證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切實貫徹落實好素質教育,穩步提高教育質量,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有關規定,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范作為我校學生的行為準則。請每一位學生和家長一定要認真閱讀,并請各位家長配合學校搞好如下工作:
一、穿戴整潔、樸素大方。頭發干凈整齊、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怪發,女生不穿高跟鞋、面包鞋。在公共場所不穿背心、拖鞋。在生活上不互相攀比,要尊重父母的勞動所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二、講究禮儀,同學之間要團結互助,真誠相待,不叫侮辱性綽號,不欺侮同學。使用文明用語,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尊重教職工,見面主動問候。教師管理過程中要積極配合,犯了錯誤認識態度要誠懇。
三、生病或有急事應做好請假手續,住宿生有事不在校就寢時,需經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員的同意,并把請假條上交宿舍管理員和班主任老師。
四、進出學校要有紀律,學生在校門口應自覺下車,要按規定的位置與要求停車,學生的自行車應按規定停放。不準持藏刀械,自騎摩托車,攜帶手機上學。上課期間(包括課外活動、夜自修、午睡)不能擅自離校,如生病或有急事需經班主任或任課課教師的同意,方可離校。
五、課間不應大聲喧嘩,不準在教室內外、樓道吵鬧,相互追逐。嚴禁在教室、樓道內打球、玩球。嚴禁在教學樓、住宿樓旁踢足球。自修課不應任意走動,不能擅自外出活動或去寢室。
六、講究衛生,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殼紙屑,不往墻上踩腳印,不在黑板、墻壁、布告欄等處涂抹亂畫、亂踢。校內禁止咀嚼口香糖、泡泡糖。
七、住校生必須按指定寢室床位就寢,未經同意,不準自行調換。要按時作息。上課及自修時間不得進入寢室。晚上熄燈后不準講話、洗刷。不準點蠟燭,不準在寢室內外燒電爐,私接臺燈,住宿生在外留宿,必須先向班主任請假,然后把請假條上交宿舍管理員留存。不準將外人帶進宿舍。住校生經家長、班主任、宿舍管理員、學校領導研究同意后方可租住校外。嚴禁與校外人員人員來往,如有與校外人員相互勾結到校滋事者,馬上予以開除處理,觸犯刑法律的,直至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八、按時用餐,文明用餐,買菜飯自覺排隊,不準插隊,不準起哄。不準到校外亂買零食。
九、不上網吧,不去游戲廳等營業場所,不接觸黃色等有害書報刊,不參加諸如等非法組織,提高自身法制觀念,增強自身安全意識。
十、除遵守本條例之外,還必須保證能按照《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規范自身的行為。
篇7
1、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學期工作計劃及落實措施,并按照批準的計劃及措施,具體安排政教處的各項工作。
2、注意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檢查《中學生守則》的執行情況。主持開展校風、校紀的檢查及學一日生活秩序的全面檢查與評比活動。
3、指導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的工作,積極培訓學一干部和各方面的積極分子,努力爭取校外教育機構和有關部門配合,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
篇8
摘 要:課程改革推進十年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學科的改革是成績與問題并存。課程理念逐漸為師生接受,教學方式發生較大變化。但由于教師的職前教育與中學德育課程教學要求不匹配,出現了合格學歷并非合格教師的情況;由于社會環境及考試壓力的存在,影響了課程建設與課程實施;在開設豐富選修課程的同時,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選修內容泛化,增加了實施難度。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抓住德育課程教師隊伍優化培養這個中心,在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上協同發力。
關鍵詞:課程建設 課程實施 成績 分層培訓
王禮新,男,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中學高級教師;金利,女,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中學高級教師;楊靈,女,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中學高級教師。
為全面了解課程改革推進十年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學科的建設與實施情況,2014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學德育課程教研室從課程建設、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教師發展五個方面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共有4709名初中學生、4360名高中學生、1168名初中教師、808名高中教師參與了此次調查。
一、德育課程建設與實施取得的成績
十年課程改革推進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學科在課程建設、實施、評價及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第一,中學德育課程的認可度和教育價值在師生中提升。課程改革前,由于考試壓力、內容枯燥、方法單一、社會負面評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學德育課程的教育教學受到了來自學生、教師及社會等方面的較低評價。十年課改,北京市中學德育課程在教材、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活動基地、教師隊伍等多方面協同改革,努力改進,改變了“不受歡迎”的舊面貌。
1.從學生角度看,“喜歡”“有吸引力”是他們對課程的積極態度。調查表明87.17%的初中學生認為“我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很感興趣”;80. 36%的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負擔并不重;88. 18%的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感到輕松愉悅”(見圖1)。75. 55%的高中學生表示“我喜歡思想政治課”;77. 9%的高中學生認為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民主法制觀念和公民意識”;81. 72%的高中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有吸引力”。
2.從教師角度看,“融洽”、“有效果”是他們對課程價值的改變。調查表明90%以上的初中教師認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提高了教學效率,課改讓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75%的初中教師認為思想品德課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有了較大改變,學生喜歡思想品德課程。91. 02%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認為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抱有積極的態度,十分重視思想政治課的學習。
3.從教育教學效果角度看,“能力提高”、“有收獲”是師生對效果的表達。調查顯示,86. 7%的初中學生認為學習思想品德課“收獲很大”,自己的綜合能力、一般學習能力、視野等方面有了較大提升(見表1)。81. 52%的高中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對我的成長十分重要”;通過學習,學生的“做出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71.54%),“依法辦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維權的能力”(68. 03%)、“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2%)、“主動參與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60.21%)等得到提升。
綜上分析,中學德育課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生對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的認可度較高,對其教育教學價值充分肯定;教師們重視基本觀點教育,重視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第二,中學德育課程基于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規模和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中學德育課程在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依托北京市的資源優勢開發了一系列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特色課程。
1.從課程建設的規模看:初高中均有80%左右的學生都表示學校開設了與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學科相關的選修課、校本課。我市中學德育課程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自主開發了富有文化特性、地域特性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從初中到高中結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共開設了約450門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具有北京特色的選修課。
2.從課程建設的體系看:結合中學德育課程而開設的特色課程包括兩類,一是由市區校三級分別開設的地方和校本課程;二是依托德育課程的專業知識開設的激發學生研究興趣和拓展視野的學科類選修課程。目前,我市開發建設的學科類選修課程(見表2)包括政治類(51.97%)、經濟類(49.61%)、哲學類(28.72%)、法律類(19.72%)、心理類(21.63%)、文化類(32.78%)。
綜上分析,中學德育課程在落實國家課程計劃的同時,結合北京市的教育資源優勢和學生特點開發了規模齊全、內容廣泛、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的地方、校本和學科選修課,課程建設取得實效。
第三,中學德育課程實施中關注學生成長、關注社會實際,注重教育實效。
1.教學理念:回歸生活,貼近社會。調研發現,90%以上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教師都“認同德育回歸生活”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注重聯系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創設情境,引發思考;注重發揮德育課程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意義。
2.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形式多樣。調查數據表明,86. 89%的初中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教師“經常以我們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為例,分析現實問題”;73. 05%的學生不認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照本宣科,無法調動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在高中學生喜歡思想政治學科教師的原因(見圖1)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善于鼓勵學生”。同時,近年來依托教委委托專項工作開展的時事講壇、中學生時事報、中學生辯論賽等活動也為教學方式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德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資源:注重積累,講求實效。豐富詳實、時代性強的教學資源是使德育課程的理論煥發教學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調查發現,80%以上的初高中教師都能經常使用電腦、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結合重大時事和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問題。70%以上的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的素材,調整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綜上分析,中學德育課程在改革中注重落實,最大的改革亮點是教育教學方式的改變,將尊重育人規律和學科教學規律有機結合,將價值觀教育與尊重學生成長規律有機結合,課程實施重在實效。
第四,中學德育課程在新課程倡導的評價理念的指導下,呈現出關注過程、多元多樣的評價格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方式多樣化。從調查數據來看,初中思想品德學科使用比例最高的評價方式是成長記錄冊、描述性評語,55.4%的教師使用新課程提倡的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在考試形式上,50%的教師更多采用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形式,完全開卷考試的教師比例占到37%。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評價關注過程性,實現過程和結果的統一。86%教師在教學評價時能把平時表現與考試成績結合起來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綜上分析,中學德育課程注重落實新課程倡導的評價理念,關注過程評價,注重多元評價,能更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實際的道德素養、行為習慣和綜合能力。
第五,中學德育課程培養了一支素質較高,不斷努力提升的教師隊伍。
1.中學德育課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良好,且城鄉之間無差異。調研數據表明,初中和高中教師的學歷均達到本科及其以上,其中本科比例為59. 03%,碩士以上的教師比例為19. 31%。從教師所獲得的榮譽、參與培訓、參與科研、獲獎成果的數據分析城鄉教師之間無明顯差異(見圖1),城鄉教育向均衡方向發展。
2.中學德育課程教師是基層最有效的管理者,兼任重擔較多。調研發現,中學德育課程教師在承擔好學科教學工作外,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的一支中堅力量,78%的教師都兼任了班主任、團隊、德育等不同層面的管理工作。
3.中學德育課程教師注重參與市區各類培訓,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調研發現,中學德育課程教師自主學習、努力提升的意識強,95%的教師每周參加或接受繼續教育的時間在一個小時以上,其中兩個小時以上的占53. 24%;教師參加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能力(64.85%)、更新教學觀念(61. 39%);67. 57%的教師對自己目前的專業發展比較滿意,70. 54%的教師認為課程改革以來,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都有明顯提高。
綜上分析,中學德育課程教師注重自身的發展,用學識和責任擔當了學校的教學與管理雙向工作;市區教研部門通過各類有效的培訓活動不斷提升了教師們的專業素質。
二、德育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十年的課程改革,對于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學科來說有付出有所獲,有努力有進步,但在課程建設、實施、評價、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第一,選修課程建設中存在多與亂的現象。
1.選修課程建設量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的課程體系,其目的是既體現國家對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又為自主開發課程資源留有空間。調研發現,在課程改革中,有些區縣、學校為體現本地區或學校在課程建設工作中的多樣性、豐富性和選擇性,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而其中與中學德育課程學科教學專業相關的課程很多。
2.選修課程內容亂。調查發現,一些地方課程包括如禁毒、安全、民族團結、可持續發展、廉潔教育、中國夢教育以及區域文化等,單獨設教材,內容重復,課時有限、師生精力有限,難以真正有效實施。同時,由于多數課程內容與育人相關,因此多是由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師來承擔教學任務,不僅增加了教師們的工作量,而且內容的泛化導致教學的不專業化。
綜上所述,自主開發和建設地方、校本和學科課程只是從選擇量上的增加,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缺乏自主選擇權、教學落實不到位、僅由德育課程教師承擔導致非專業化等問題極大地阻礙了選修課程的實效性。
第二,基于社會實踐的教與學方式改革流于形式。
1.教學資源不能滿足于國家對德育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德育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非常廣泛,小到學生的心理輔導,大到國家的政治參與,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課堂的模擬實踐活動缺乏相應的設備和場地。
2.現有的社會資源缺乏具體的跟進措施和相應的制度保障。社會大課堂基地建設為中學德育課程提供了部分社會資源,但校外實踐活動的設計由教師自主完成,隨意性較大,沒有系統性;尚未有一整套與學科教學相匹配的資源建設、指導使用與學習評價的指南。
綜上所述,作為一門與社會實踐聯系緊密的人文社會學科,其教與學方式的改革尚未真正實現“德育回歸生活”的要求,讓學生真正走人社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參與中、實踐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第三,是否為考試科目,依然是影響教師教學和課程管理的“指揮棒”。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作為非中考科目,不能開足開齊,教育教學實效受到影響。雖然學生意識到了本課程的價值,但“是否為中考科目”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造成了一些干擾。調研發現,25. 08%的學生反饋周圍的同學經常在思想品德課上做其他科目的作業,29. 28%學生反映中考科目有時會擠占思想品德課的課時,部分遠郊區縣,一些農村學校難以開齊開足思想品德課。
2.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與學存在著以“分數為先”的現象。高中思想政治由于有全市統一的會考和高考,比較受學校重視,但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僅以各種考試成績為依據。調查表明,測試成績、升學率仍是課程管理的實際上的終極目標,知識被各種考試分為了“有用”與“無用”的兩類。調研發現,53. 47%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認為考試評價方式是對課程改革影響最大的因素;教師在備課時,對考綱要求的重視程度(84.53%)遠遠超過了對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的重視。
綜上所述,以考試為指揮棒的評價理念和德育課程難以量化考核的特點,嚴重影響了德育課程教學的效果和教師發展的積極性。
第四,教師隊伍專業匹配程度不高,重用不重養。
1.教師的職前教育與中學德育課程教學要求不匹配,出現了合格學歷不合格教師的情況。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兩門課程涵蓋的知識范圍和學術背景包括倫理學、法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美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具有寬泛的學科背景和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而高校人才培養的專業院系所設專業和課程并不能滿足一個合格德育課程職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教師專業不對口(所學的專業不是上述專業內容,如英語教師、數學教師等)、專業對口但學科背景單一或不全(僅是哲學、法學、政治學等專業畢業)等問題。其中初中教師隊伍中所教非所學的比例占20.3%;新人職青年教師學歷高(碩士學歷居多),但單一的專業培養模式和德育課程所要求的復合型人才不符;數據表明,教師認為《經濟生活》(69.68%)與《生活與哲學》(82.05%)的難度較大,而全市教師中只有1. 86%的教師的初始專業為經濟專業,6.19%的教師初始專業為哲學類。
2.承擔教師培訓工作的機構眾多,培訓內容重復,影響培訓實效。目前,在北京市教師培訓的工作中,有教材出版社、教育學院、大學課程中心、教研部門等多家機構參與,內容交叉重復較多。數據表明,各類中學政治培訓基本都圍繞課程標準、教材分析、教學設計、考試評價展開,無明顯區別。教師培訓以教學學科能力培訓為主,社會實踐性活動不足,不利于政治教師視野的開拓。
3.德育課程教師的政治素養與課程的時代性特點及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要求不相符。調研發現,學校外出考察工作中,德育課程教師的機會很少。例如我國的改革是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的,30多年過去了,真正到過小崗村實地參觀的政治教師鳳毛麟角。而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又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活化,教師基本沒有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局限在家庭學校之間卻要在課堂上講天下大事,紙上談兵,缺乏社會大視野,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中學教育需求的不完整對接,導致德育教師專業背景單一或不對口,難以同時滿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學科的綜合性與模塊教學的專業性的要求,不利于德育功能的發揮。
三、進一步推動改革的建議
中學德育課程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德育課程一定要落實國家課程改革要求,體現北京特色,真正發揮其特有的育人價值。為此在課程建設、實施、管理、隊伍建設等多方面應進一步研究和解決面臨的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第一,課程設置上,做到依法管理,優化體系。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要求,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開設選修課程要嚴把準人關。結合整體育人模式的要求對現有課程進行整合,改變地方、校本和學科選修課程龐雜的現狀,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細、落實。另一方面,維護課程的權威和嚴肅性。課程開設不是多多益善,要考慮開設的可能性和學生的實際;取消“必選”課程的“必選”要求,將選擇權還給學生;要凸現學校特色,如將愛校愛國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史教育有機結合。
第二,課程實施上,明確定位,實踐活動建專用教室,完善實踐活動的機制。認清中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和功能,明確厘清教師的職責。一方面完善實踐活動的“系列化”建設機制。將社會實踐活動安排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策劃德育工作方案時,就結合課程特定內容設計實踐活動內容,如配合法律知識的學習,旁聽法庭審判,參與居委會的社區活動;配合經濟生活模塊學習,與創業者對話、走進證券公司、參觀現代農業基地、現代金融機構等;配合政治生活模塊學習,旁聽一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配合文化生活模塊學習,開展一次博物館或圖書館的義務服務、參與一次傳統文化活動、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當一次義務講解員;配合道德建設的專題,去養老院完成一次社會服務,或者為家居養老的人提供服務。學校應該有固定場所,固定的時間,配合教學開展活動等。另一方面完善“請進來,走出去”的活動機制。形成雙向的具有穩定性的交流機制,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做好組織規劃協調,建設高水平的實踐活動基地,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
第三,課程評價上,用措施保障多元評價理念的真正落實。其一,開展有關評價的專項研究。一方面通過研究,明確考試評價對課程實施、隊伍建設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研究,鼓勵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在沒有統一考試背景下如何做實多元評價。其二,推進高中考試評價改革,優化現行的評價方式。進一步發揮考試評價對課堂教學的引導功能,完善考試評價方案,完善試題命制,讓考試評價成為北京市課程改革的重要助力。建立有利于立德樹人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真正做到德育為先。
篇9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社團活動
心理社團就是將對心理學有相同興趣的學生按照自愿原則組織起來,一同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活動的學生性組織[1]。它是學習開展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時它作為現代校園社團文化的重要組成,在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心理社團活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義
1.1強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社團活動的都是基于自愿原則開展的,可以讓學生聚集一起通過討論、交流及互動等方式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此可有效拉近學生間的距離,學生可通過互動、交流等方式相互認識,相互了解,彼此間進行交流并找尋適合傾述的具體對象。聊天交流方式可營造一種輕快愉悅的氛圍,因在學校中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心理社團活動在實際開展中,引導學生自由、輕松暢談,毫無壓力,強化自我教育能力。學生在通過各種心理社團活動,能夠讓學生更愿意、更主動地和他人進行交流,有效減輕心理壓力,有助于高中學生開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2]。
1.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心理社團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效用,最為突出的是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各種心理社團活動中有效提升學習能力。通常在心理社團活動開展中,高中學生可找尋到緩解自身學習壓力的方法,且在沒有教師引導和管教下,在此處可自由發揮,對課程的學習可自由、輕松地發表自身看法和建議。正是因為心理社團活動的良好開展,才使當代高中生壓力得到有效降低,對學習中出現的壓力也有自身的方法予以調節,進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3]。
1.3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操
高中心理社團的宗旨是為廣大學生給予心理指導和服務,通過各種貼近高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及符合身心特點和情感態度的活動,讓他們的消極心理和不良情緒得到全面、合理、有效的宣泄,使學生掌握各種減壓方法,并切身感受到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尤其是關于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對存在自卑、內向或心理障礙的學生具有感化及引導效用,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健康發展,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社團活動開展對策
2.1有效體現同輩輔導效用
心理社團應不斷加強成員的心理學培訓,特別是要培育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和同輩輔導者。應不斷加強團內成員的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讓他們能充分了解當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并認識到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表現,掌握相應的解決對策。還應引導成員學習心理咨詢原則及基本方法,強化他們的咨詢技巧;有效掌握班級性心理輔導技能;積極開展人際、心理健康等測驗相關的培訓,同時定期組織社團骨干開展內部交流會,強化社團工作的交流。
2.2強化心理專業教育指導
高中心理社團活動應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開展。高中學生對心理學的學習具有較高的興趣和熱情,但缺乏專業理論知識,所以應由專業心理教師予以指導。除邀請專職心理教師外,可鼓勵其他學科教師擔任社團指導老師,強化指導隊伍建設,實現心理社團專業性,提升活動水平。另外,社團活動應符合高中學校的實際,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重視活動組織方式、內容方面的創新,積極打造優質、高效的社團特色活動[4]。比如:勵志歌曲演唱比賽,不但可以滿足高中學生唱歌愛好,同時也讓學生得到心靈上的感悟及成長。
2.3提升社會活動實效性
高中心理社團的各類活動主題和內容應嚴格選擇,每次活動均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標,重視活動的實際效用。要積極收集各年級學生參與活動后的感悟,做好反饋及分享工作。對社團的骨干、會員開展跟蹤調查,以掌握活動之后他們的心理素質變化情況。比如:在社團集體心理輔導后,及時掌握成員自我意識、自我認識及自信等方面的改善。此外,應多開展場地要求、設備簡單、經費小的社團心理輔導活動,要落到實處。大型心理社團活動不應局限于會員之間,可有效擴展活動參與人員的范圍。比如:心理劇本創作比賽、“身邊的微笑”攝影大賽等,應發動全高中學生參與。參與人員越多越廣,則影響力就越大。即便是參與活動只是社團內的成員,也應通過各種方法來提升影響。比如:定期向全校學生展示社團活動的剪影、定期編制心理健康宣傳手冊等,以提升活動影響力,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4增強社團間的交流互動
心理社團也可以和本校其它社團進行資源共享和合作,通過開放態度學習和汲取其它社團的經驗,促進自身的發展。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領域,進而達到共贏。比如:和本校美術協會一同開展心理學漫畫比賽,和攝影協會一同開展心理學相關的攝影比賽等。此外,應不斷強化與其他高中學校進行交流及合作,以拓展社團的社交面。積極學習其他學校心理社團的良好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擴展學生的活動面,以提升社團活動效果。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提升高中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等。在確保社團活動合法、安全及規范基礎上,讓社團的干事積極大膽創新活動,也應鼓勵會員集思廣益積極參與到活動組織中。
3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及素質教育的推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要求高中學校充分重視心理社團建設及社團活動的實踐,根據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開展多樣性、實效性、趣味性社團活動,以實現優質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吳進琴 單位:桂林市龍勝縣龍勝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春芳.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心理社團活動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4(6):159-162.
[2]劉曉華.心理社團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職教論壇,2012,10(12):317-318.
篇10
吸煙有害健康,而吸煙對青少年的危害性更大。據醫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各生理系統、心理和器官都尚未成熟,對外界環境有害因素的認識和抵抗力較成人低,從而損害身心的正常生長、影響學習。2002年調查顯示,我國人群吸煙率為35.8%,比1996年下降了1.28%,而15~19歲人群的吸煙率仍然呈上升趨勢[3]。為了解崇文區中學生吸煙現狀及其對吸煙相關問題的認知情況,探索可能的吸煙行為影響因素,為今后學校控煙行為干預及其效果評價提供科學依據,我們于2005年11―12月對崇文區2005年部分在校中學生進行了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抽取崇文區轄區內10所中學,其中普通中學8所,職業高中2所。以班級為單位抽取初中班35個,高中班35個,其中職業高中班10個,共3000名學生。
1.2方法
采用中國控煙協會青少年控煙專業委員會、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一印制的《北京市青少年吸煙相關情況調查問[]卷》,由經統一培訓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面對面調查填寫。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情況、吸煙(吸過一口以上香煙)情況、吸煙相關知信行情況等。其中基本情況包括學生所在學校名稱、性別、年齡、家庭情況等;吸煙相關知信行情況包括吸煙與健康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對吸煙的態度及吸煙相關行為等。
1.3資料錄入和分析
將收回的調查表進行統一編號,采用Epi data 2.1雙份錄入建立數據庫,分析前進行邏輯核查。用SPSS 10.0進行數據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共調查了3000名在校中學生,收回有效問卷2991份,回收率為99.7%。被調查學生中男生1418人(47.41%),女生1 573人(52.59%);年齡12~19歲。初中生1 201人(40.15%),高中生1 790人(59.85%),其中職業高中學生500人,占高中生的27.93%。
2.2吸煙情況
2 991名中學生中吸煙者654人,吸煙率為21.9%,其中男生為29.5%,女生為15.0%,男女生吸煙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初中生吸煙148人,吸煙率為12.3%,高中生吸煙506人,吸煙率為28.3%,吸煙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6.962,P=0.000)。職業高中生吸煙率為42.6%,與普通高中學生吸煙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
2.3吸煙相關知、信、行情況
2.3.1吸煙與健康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共有4個有關吸煙與健康的問題,其中對于“吸煙人吐出的煙霧對健康有害嗎”的知曉率最高,為94.15%,而對于有關控煙的法規則知曉率較低,為40.62%(見表3)。
2.3.2對同學吸煙的認同情況2.54%的學生認同學校同學不吸煙,即97.46%的學生認為學校有同學吸煙;85.02%的學生認為吸煙有害自己和他人健康成長;72.92%的學生認為吸煙與我無關;仍有不少學生認為吸煙可以有更多的朋友,是一種成熟的表現(見表4)。
2.3.3對吸煙行為的認知情況認為學校應該禁止吸煙、禁止未成年人吸煙的均占90.00%以上,認為“在公共場所吸煙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的占84.62%,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吸煙可以表現出成熟的樣子、很酷、很瀟灑,不接受別人遞的煙不禮貌,40.92%的學生認為吸煙有助于社交(見表5)。
3討論
吸煙有害健康,香煙經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身體各器官都可能受到煙草的損害。吸煙與冠心病、高血壓、猝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的發病有關[4],而吸煙對人體最大的危害是肺癌,尤其是中心型肺癌。大多數人吸煙始于青少年時期,有專家稱開始吸煙的年齡越低,今后成為習慣性吸煙者的可能性就越高,戒煙的可能性越小[5]。對于青少年,吸煙除了對其身體的傷害外,對其心理功能也是有害無益,還可能助長其追求享樂的生活態度,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促成不良交往,誘發不良行為,甚至引發犯罪,造成社會壓力[6]。所以控制青少年吸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本次調查崇文區12~19歲中學生吸煙率為21.9%,2004年調查顯示6~18歲的北京青少年吸煙率為7%,北京個別郊縣的中學生吸煙率達27%,均遠遠高于全國水平(3.41%)[7],提示城市中學生吸煙率高于農村或郊區中學生,城市化對中學生吸煙的影響不容忽視。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崇文區高中生吸煙率高于初中生,男生高于女生,職業高中高于普通高中,提示吸煙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男生、職業高中生仍是今后控煙的重點對象。另外,女生吸煙率高達15.00%也值得關注。
從吸煙與健康相關知識知曉情況來看,目前中學生對吸煙相關健康問題并不十分了解,除了對吸煙者吐出的煙霧對健康有害的知曉率(94.15%)較高外,對香煙中的有害成分和容易得肺癌均認識不夠,而對于相關的控煙法規就了解更少了。所以應該加強學校吸煙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
從對同學吸煙的認同和吸煙行為的認知情況看,對吸煙可以表現出成熟的樣子、很酷、很瀟灑、可以結交更多朋友的認同率近30.00%,更有40.92%的學生認為吸煙有助于社交,相當學生認為不接受別人遞的煙不禮貌。可見吸煙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社會行為,吸煙行為的形成也是一個復雜的漸進過程,對吸煙產生的影響因素很多,如性別、年齡、對煙草危害的認識、朋友或家庭成員中有吸煙者、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煙草廣告和促銷活動等。總結起來即個人特征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所以要讓學生戒煙或不吸煙必須依靠個人的意志和社會的力量[8]。
要達到控制吸煙的目的,首先要知道什么因素影響中學生吸煙行為的發生,然后根據相關因素采取干預措施。青少年時期是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具有強烈的叛逆心理,渴望獨立,又有很強的群體意識、好奇心、模仿和學習能力,但又不具備充分的判斷能力。所以要讓他們不吸煙就必須使其從心理上討厭吸煙,不主動吸煙,可以嘗試以下心理療法:① 厭惡、恐懼療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讓青少年知道吸煙的危害性,從喜歡吸煙轉變為討厭吸煙、害怕吸煙。如對吸煙的中學生放映吸煙死于肺癌、吸煙引起火災等的電影,或其他現身說法的教育,讓他們看后確實感到害怕,感到吸煙的危害性,從而厭惡吸煙。② 價值改變。許多中學生吸煙是為了自我顯示,如具有男子漢形象,有風度,很瀟灑等。因此,采取改變與吸煙有關的價值觀念,使吸煙的中學生感到吸煙有損于中學生的純真形象,吸煙只有讓他人產生惡心,顯示出的是不良品行的傾向,在新的價值觀念的支配下有效地做到不再吸煙。③ 切斷消極影響源。同學或同伴的吸煙行為成了一種強化吸煙的因素,采取割斷消極影響源的措施,在一定時期內不讓他們與吸煙的同學或同伴接觸,讓他們不再有復發吸煙行為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后,他們就能形成一定的分辨力和抵制力,不易再受別人的吸煙行為影響。④ 增強壓力法。讓周圍的人支持中學生的戒煙行為,家長、老師以及好朋友要經常支持抽煙者向不抽煙轉化,對他們要表示信任。這種壓力是中學生戒煙過程中的一種無形的推動力量和監督力量,有利于防止吸煙的復發。
良好的社會禁煙、拒煙環境,是預防和矯正青少年吸煙行為的根本前提。要加強社會環境因素的控制:① 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禁止中學生吸煙,禁止或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場所吸煙,禁止在大眾傳播媒介上做煙草廣告和促銷活動。提高煙稅,嚴禁對未成年人銷售香煙等。② 利用媒體進行全社會反煙宣傳,向公眾有關煙草危害的信息,傳授戒煙技巧等。③ 減少甚至消除電視、電影里明星吸煙的鏡頭。④ 在煙盒上標注健康警示語。⑤ 逐步改變中國人的不良風俗習慣,改變價值觀念,不讓吸煙成為社交場合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建立一個全民拒煙的社會大環境。
同時,還要注意家庭環境的影響。首先家庭成員自己做到不吸煙,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吸煙;再就是對于吸煙的孩子,家長要嚴加管教,不能姑息。
學校是對學生實施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的最好場所。① 貫徹各種控煙政策、措施。② 積極開展形式多樣、聲情并茂的健康教育和控煙宣傳。③ 老師不能在學生面前吸煙,不接受香煙禮品,建立無煙學校。④ 控制了學生在學校不吸煙,不表示其在校外也不吸煙,所以應該建立吸煙監督舉報制度,發現有同學在校外吸煙及時舉報,給予相應的獎勵。⑤ 絕大多數被調查者的第一次吸煙是由于接受了別人的贈與,最好的朋友吸煙和在同齡的朋友中流行吸煙是青少年開始吸煙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所以戒煙也可以以同樣的模式讓不吸煙者對其吸煙的好朋友進行同伴教育,促其戒煙。
由于吸煙外暴露水平的不確定性、個體的差異性,嚴重影響了對吸煙量的判斷和吸煙的界定,與之相比較內暴露水平則更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建議在學生體檢工作中增加相關的生化指標,而對于生化指標的確定則需要各方專家的共同商榷,一旦確定,則可以納入到常規體檢工作中去。
此次調查是在健康促進學校建設基礎上進行的,也是在無煙奧運的時代背景下開展的,下一步我們將對目前中學生吸煙行為及對吸煙相關認知的影響因素作進一步研究,在2008年奧運會前完成學校學生控煙行為干預及其效果評價,最終達到控制青少年吸煙的目的。
4參考文獻
[1]衛生部張斌副司長在第12屆全國吸煙與健康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煙草控制框架公約論壇上的講話[EB/OL].省略/dt/2005/09090513zbjh.htm.
[2]李明珠.運用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完善青少年控煙措施[EB/OL]. 省略/kytx/2004/5k/8sh.htm.
[3]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現狀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2):77-83.
[4]何耀.吸煙的危害與戒煙的益處[EB/OL].省略/dt/04/xyjy.htm.
[5]中國青少年吸煙狀況令人擔憂[EB/OL]. 省略/qs/200412/qs00000381120041206094846000.shtml.(2004-12-06).
[6]青少年不良行為――吸煙[EB/OL]. 省略/edu/czzl/czfn/ca033004.htm.
[7]北京青少年吸煙率7%[EB/OL].
news.省略/20050819/n226718449.shtml.(200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