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管理辦法范文

時間:2024-04-03 11:06: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特級教師管理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特級教師管理辦法

篇1

北京市教委規定,全市所有中小學將在學校課時、作業量和考試評價等方面量化減輕學生負擔。8條新規包括:嚴格執行國家和北京市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嚴格控制作業量,嚴格規范考試和評價工作,嚴格禁止違規補課,嚴格教輔用書管理,嚴格各類競賽管理,嚴格落實工作要求。

北京市提出,中小學不同學段的學生每周在校總課時和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均設定上限,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6個小時,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8個小時。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小學一至二年級不布置家庭作業,初中每天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1.5個小時。嚴格規范考試評價,小學除語、數、英每學期期末可舉行一次考試外,其他課程不得組織考試。初中每學期僅可組織期中和期末兩次學科考試。嚴禁學校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或上新課。學生教輔材料必須在市教委公布的目錄中選用,并由學校免費向學生提供。堅決禁止學校組織或參與組織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培訓班,不得統一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報名參加學科競賽,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作為小升初入學依據。

北京市首次明確提出,將對落實學生減負措施不力的區縣或學校進行追責。

上海:建10個學生體質監測中心

上海在徐匯、長寧等10個區縣建成的10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近日陸續投入使用。

據了解,這些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均配備專用測試教室、綜合測試室、數據處理機房、辦公室以及標準化、自動化測試器材,并建立了由教育、體育、衛生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專職隊伍。

2013年,上海市教委還將在其他7個區縣各建設1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逐步形成政府監督、專業部門指導、學校重視、家長配合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干預服務機制。

江蘇:建教師校長定期交流制

日前,江蘇省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工作的意見》,江蘇省明確,今后該省教師按照每年不低于專任教師總數的15%、骨干教師按照每年不低于總數的15%進行交流,校長在同一學校連任一般不超過兩屆。

意見提出,今后江蘇的交流人員將包括校級領導、中層干部、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等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人員。在同一學校任教滿6年、離法定退休年齡在5年以上的教師,在同一學校任職滿兩屆的校長,須在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間進行交流。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提拔任用前,須有在農村學校或城鎮薄弱學校3年以上的工作經歷,或直接提拔至農村學校或城鎮薄弱學校任職。

城鎮學校教師競聘高級崗位,申報特級教師,申報縣級以上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稱號,評選市級以上綜合表彰獎勵,均須有2年以上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交流或任教的經歷。今后,江蘇在職務評聘、表彰獎勵等工作中,將向長期在農村中小學任教的教師傾斜。

意見明確,這一規定將在2015年前全面實行,目前按照先行先試、逐步推開的原則,在總結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各地要將義務教育學校和校長流動情況納入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考核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責任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標。

山東:打破特級教師終身制

近日公布的《山東省特級教師評選和管理辦法》將實施特級教師綜合考核評價制度,特級教師從事有償補習或違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經考核不稱職等,都將撤銷其特級教師稱號。

山東規定,特級教師每3年評選一次,在職特級教師總數一般控制在中小學教師總數的1.5%以內,重點是在教學第一線上的教師。特級教師所在學校的教育主管部門于每年年終組織實施對特級教師的年度考核,考核結果分為優秀、稱職和不稱職3個等級。經考核不稱職的,令其限期改進。申報評選特級教師中弄虛作假,不符合特級教師條件,從事各種有償補習活動或有其他違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行為,經兩次考核不履行規定的特級教師職責等,也將撤銷其特級教師稱號。

重慶:試點校長教師異校交流

近日,重慶市出臺文件指出,從2013年起試點全市各級中小學校級領導干部和教師交流工作。領導干部和教師在城區和農村學校之間、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交流,領導干部交流時間5年以上,教師3年以上。

重慶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紹,領導干部在同一學校任職10年以上、教師在同一學校任教9年以上的,原則上應進行交流。交流教師的考核結果與學校年度目標考核掛鉤,與校級領導的提拔、續聘、績效考核掛鉤,與教師職稱評定、績效分配掛鉤。對校長、教師交流期間的工作,績效考核和年度考核同時確定為“不合格”者,一年內不參與獎勵性績效工資的分配。

河南:鄭州開通中小學生專用公交

河南省鄭州市近日出臺《校車安全管理實施辦法》。根據該辦法,鄭州將在城區公交覆蓋地區建立沿線公交與中小學校的掛鉤聯動機制,在中小學生上下學高峰時段開通專用公交車接送學生。

鄭州市《校車安全管理實施辦法》鼓勵和扶持縣(市、區)探索校車管理新模式。地方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結合自有財力,或統一購置校車,成立校車管理公司,在公交不能覆蓋的農村邊遠地區,利用校車解決學生上下學交通問題;也可以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公司)提供校車租賃服務。城區學生專用公交開通運營后,有關部門將在公交車站安排安全乘車協管員,指導學生安全乘車。

此外,該辦法規定每季度必須對接送學生的社會營運車輛負責人和校車駕駛員進行一次校車安全培訓;學校每月對駕駛人和隨車照管人員進行一次面對面的安全教育。

新疆:每年兩次檢測中小學生視力

從即日起,全疆中小學校“防近”工作開展情況、學生視力檢測及近視眼發病率控制情況將納入學校體育衛生專項督導檢查內容,并定期開展督導檢查。

新疆要求各地教育、衛生部門和學校要按照要求,對現有學校的衛生設施設備逐一對照檢查,保證學校的教學條件和設施配備符合相關衛生標準。每年在學生體檢時進行第一次視力檢測后,5―6個月后再進行一次。

(以上信息均選自《中國教育報》,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部分大學校訓如出一轍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通過網絡搜索“211工程”各大學的官方網站時發現,不少大學的校訓相似。據不完全統計,在112所“211工程”大學的校訓中:

“求實”出現了30次,“創新”出現了28次,“團結”出現了18次,“勤奮”出現了16次,“博學”出現了13次。

打住,別再進行媒體公關了

――馮雪梅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指出:河南光山22名小學生被砍的悲劇發生后,當地政府開始應對“負面新聞”。先是禁止教師接受采訪,聲稱“討論這有啥意義”,后在當地媒體刊發《光山,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贊揚”文章,緊接著,又著手進行“救人英雄”的宣傳。當地政府對學生被砍事件的處理方式,引發輿論不滿。

徒勞的“遮丑”,不過是自欺欺人。與其將功夫花在公關上,不如正視問題,妥善解決。錯了,就道歉;錯了,就擔責;錯了,就改正。不管是媒體還是民眾,都不會得理不饒人,只是希望事件能公開、公平、公正地處理,希望政府能夠盡心為民,公職人員能夠恪盡職守。輿論監督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某個地方政府或官員出丑,而是改變現狀,推動問題的解決。

有毒文具就是孩子們的“塑化劑”

――李慧翔在《新京報》上撰文指出:近日,網上“修正液3分鐘毒死小白鼠”的實驗視頻引發熱議。其實,修正液中苯含量超標,已經是個老問題了。

在發達國家,學生用品多實行安全標志制度,如美國“藝術與創造性材料學會”對兒童美術用品的無毒認證。但在我國,違反國標的低劣產品仍大量充斥市場。按說,2008年出臺的強制性國標《學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已經對修正液等涂改制品做出了嚴格的限定。但顯然,有些地方,“不符合技術規范和安全標準的學生用品,將不得在市場上銷售”已成了一句空話。

酒鬼酒的塑化劑成分DBP超標了2.6倍,瞬間成為眾矢之的。如今孩子們手中的修正液苯超標多達近7倍,在封閉的教室中難免有慢性苯中毒的風險。難道未成年人的身體健康,還不如“酒鬼”們重要?

20名女大學生舉報267家企業招聘歧視

――近日,北京、上海等地20名女大學生向各地人社局、工商局集中投遞舉報信,舉報267家企業涉嫌性別歧視招聘信息。該活動的參與人之一、即將從西安一所大學畢業的李麥子認為,法律規定用人單位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但是這些規定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和執行,在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廣告中還是經常會看到“限男性”的信息。

大學生支教遭遇尷尬

――日前,媒體報道,新疆幾所高校的大學生在愛心助教活動時遭遇尷尬:

本以為去助教的學校都是土磚房,缺少專業教師,孩子們對藝術、科技充滿渴望的眼神……但沒想到原來學校的配置很好,師資齊全。且學校對大學生的“小打小鬧”式的助教不認可。

獎學金怎變“抽大獎”

――4萬元獎學金采取“抽獎”方式產生,且只能作為沖抵車款的“買車基金”,用于將來購買本公司的汽車――長安汽車公司在北京某高校的捐資獎勵形式,實屬“創新”之舉。

這一“創新”之舉,是一次不錯的品牌營銷,讓即將走進社會的高校學子,對于這一品牌有了深度認知。在筆者看來,該企業的宣傳目的,大過從學生利益出發、捐資助學。而相比之下,國外的許多企業都是匿名捐贈,不會試圖從捐資助學中獲得什么回報。

篇2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1.繼續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大力宣傳并實施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和《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完善師德考核制度,針對有償家教等師德失范行為,實行評先評優、職稱晉升一票否決。

2.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宣傳教育活動,將師德教育滲透到教師培訓項目中。繼續開展“我的教育故事”評選征集活動。開展市第八批和市第六批師德模范評選活動。開展學陶師陶活動,樹立正面典型,凝聚和激發正能量。

二、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

3.深入實施“骨干教師成長記錄卡”制度,完善記錄卡填寫、檢查要求,加強骨干教師成長過程性管理,提高骨干教師業務成長內驅力,在提高骨干教師層次的同時,逐步解決骨干教師校際均衡和學科均衡問題。

4.深入開展名師送教活動。進一步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完善骨干教師送教工作機制,探索送培工作新模式,根據農村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需求,實行菜單式的送教活動,把骨干教師送教送培與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把骨干教師送教送培、指導性支教與名師工作室活動相結合,把骨干教師培養與教師有效性培訓相結合。

5.繼續實施卓越教師培養工程,依托有關高校和培訓中心,對我市教學能手層次以上的卓越教師進行專項培訓,促進其骨干層次迅速提升。組織參加市新一輪中小學卓越教師培養工程;組織申報第四批省特級教師后備人才。

三、完善教師繼續教育管理

6.加強教師繼續教育管理。認真制定師資培訓“十三五”規劃,認真實施新一輪萬名教師培訓計劃,完善《市中小學教師培訓學時認定和登記管理辦法》,促進教師主動研修,自主發展。進一步做好教師培訓信息化管理工作,利用省中小學教師網絡管理系統,更新各級各類培訓信息庫數據。

7.繼續做好各級各類教師培訓選派工作。根據省市師訓、干訓要求,做好教育領軍人物、卓越教師、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培訓、校長能力提升、國際合作培訓、音體美兼職教師合格培訓等項目的教師選派和相關組織工作。

8.創新教師培訓模式,認真實施幼兒園園長和骨干教師專項培訓,組織參加市小學語文學科網絡研修、“師說”全員網絡培訓、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等。

9.加強校本研修指導和管理。按照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管理辦法要求,加強對全市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管理,加大過程性檢查考核,不定期對學校校本培訓工作進行抽查,促進校本研修質量提升。

10.繼續推進學歷提升工作。根據新一輪教育現代化創建指標體系,進一步加大學歷提升工作推進力度,將50周歲以下的在職教師作為學歷提升的重點對象,對重點年齡段的教師,通過行政強勢推動和宣傳引導鼓勵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其提升學歷層次的積極性、主動性,確保我市各學段教師學歷提升目標如期完成。

四、規范各類職稱評審

11.規范各類職稱評審的組織工作和評審程序。做好中小學、幼兒園正高級、高級和中職系列中高級職稱材料初評上報工作,組織中小學、幼兒園的初、中級職稱評審工作,試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充分發揮職稱評審導向激勵作用。

篇3

1.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組織全省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深入推進十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認真貫徹落實教育惠民政策,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的道德教育網絡。

2.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嚴明黨的紀律,加強對中央和省關于教育改革重大決策部署和各項惠民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行政監察,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強化對權力集中的重點領域的監督。加強機關黨建,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力度。

3.加強機關作風和行風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實施辦法”,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基層開展調研,進一步精簡會議活動和文件,厲行勤儉節約。進一步加強教育系統行風建設,繼續開展教育行風民主評議,深化教育收費專項治理工作。加強教育宣傳工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扎實推進教育綜合改革

4.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為龍頭,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的銜接和完善。扎實做好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兩個綜合改革試驗區項目,支持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和等市開展的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等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實施。

5.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加強招生計劃管理,推進研究生培養高校退出專科層次教育進程,進一步擴大對口招生和五年制高職招生規模。擴大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規模,分批將技能型特色名校納入高職單獨招生范圍,積極開展應用基礎型特色名校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工作。建立完善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優秀選手注冊升學制度。推動市級教育部門建立統一招生平臺,統籌管理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保持職普比1:1。深化普通高中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加強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工作,適時開展普通高中同等學力認定,規范普通高中學生學分認定程序。積極創新人才選拔標準,不斷改進和完善錄取批次,推行平行志愿等。加強考試環境綜合治理,維護公平公正。

6.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加強對高中課程實施的管理和監督,落實課程公示制度,強化薄弱課程的開設。深入實施普通中小學“1751”改革創新工程。堅持能力本位,全面推行職業教育理論實踐一體化、做學教一體化教學。出臺管理辦法,加強省級職業教育集團建設。推動落實校企合作財稅激勵政策,吸引行業企業全面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多樣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行業、企業廣泛參與的人才培養新機制。進一步完善雙專業、雙學位教學改革,深化學分制改革,加強高校開放合作。積極推進卓越工程師等卓越系列人才培養計劃,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強化實踐育人,積極開展創新性實驗教學。

三、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7.完善規范辦學行為長效機制。宣傳、貫徹《省對違規從事普通中小學辦學行為責任追究辦法》,進一步完善規范辦學行為長效機制,嚴格教育行政問責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公告制度。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制度。編制并實施學校體育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切實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規定。抓好學校衛生、藝術教育及國防教育工作,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較好的藝術素養和較強的國防意識。強化教材、教輔材料建設和管理,完善義務教育教材政府采購工作,組織開展高中教輔材料的評議推薦工作。

8.著力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優質發展。出臺特色高中建設方案,啟動普通高色創建活動,努力轉變同質化傾向。出臺“普通高中與高等學校聯合育人計劃”,促進人才培養創新。探索推動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融合發展。落實“選課制”,推行“走班制”,擴大學生通過選擇課程來選擇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的自主性。

四、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9.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探索建立防止輟學監控機制,完善學生輟學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支持農村教育發展。明確義務教育學校設置標準和辦法,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布局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嚴格規范學校撤并程序,避免因調整過度造成學生入學困難。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中階段學校升學考試的辦法。推動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少年關愛和服務體系。繼續做好控制義務教育學校規模和班額工作。結合各市推進教育現代化經驗,研究和論證縣域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加強省級規范化學校建設和管理,逐步實現由重條件向重內涵、重配備向重使用轉變。重視發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0.推進普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建設工程,積極落實項目資金,實施全過程跟蹤審計,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加大初中探究實驗室試點力度。啟動農村中小學就餐條件改善和體育器材更新工程,改善農村中小學食堂和學生體育健身條件。

11.全面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607處。加大對城市新建居民區配套幼兒園管理力度,擴增城市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繼續推進鄉鎮(街道)中心幼兒園建設及認定工作,落實鄉鎮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加大貧困村幼兒園建設力度。出臺《省幼兒園管理辦法》,規范辦園行為。

五、有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基礎能力建設

12.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計劃。組織全省分市編制職業教育規劃與布局方案,推進以市為主統籌規劃各類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優化職業學校布局和專業布點,確保區域內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大體相當。啟動中職學校規范化建設工程,簽訂責任書,采取獎補結合方式,在全省建設一批規范化中職學校。全面推進中職學校和專業點分級認定,繼續規范學校名稱,清理不合格學校和專業點,確保所有中職學校年內達到合格標準。完成第一批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項目建設計劃,推進第二、三批建設,確保順利通過檢查驗收。繼續建設一批中職學校多專業示范性實訓中心、國家級實訓基地。探索建立中職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水平監測機制。

13.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完成56個中職學校專業教學指導方案開發,啟動部分中職教育新專業和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教學指導方案開發,建立以典型工作項目為主體的模塊化新型課程體系。建立健全教材編寫、選用與審定機制,啟動中職教育專業教材、課程資源開發并探索建立共享機制。開展中職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加強與行業部門協作,分專業類別完成省級中職教育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建;建設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專業聯盟。啟動建立學生實習責任和校方責任相統一的保險制度。堅持以賽促改,完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度,成立高水平技能訓練協作組織,提高組賽、競賽水平。

14.全面推進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有效銜接。積極推進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組織完成五年制高職教育舉辦主體和專業點論證、審核和備案,進一步擴大培養規模、擴大教學聯盟試點范圍。研究出臺應用型人才對口貫通培養實施辦法,推動中職、高職、本科學校積極實施基于專業接續、課程銜接、學分認可的聯合培養模式,推動高校建立完善招收中職畢業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探索按專業長線貫通培養的應用型本科教育,抓好試驗區“3+4”應用型本科試點,組織實施高職和本科學校聯合舉辦應用型本科教育試點。擴大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雙證互通”試點,支持職業院校學生取得多項職業資格證書、技工院校學生取得學歷證書。促進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溝通銜接,探索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學分互認、學歷互通機制。

15.扎實推進繼續教育和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啟動全日制與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一體化建設及學分互認試點,探索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新途徑。成立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平臺。推進成人高等教育15個品牌專業和80門特色課程建設。落實鄉鎮社區教育中心設置與評估標準,統籌城鄉社區教育一體化發展,建設一批社區教育示范區和示范鄉鎮。推進社區教育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創建一批數字化學習型社區。建立全省繼續教育信息化資源聯盟。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依法推進民辦學校規范管理,出臺《省非學歷教育培訓管理規定》,完善民辦學校年檢制度,探索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機制。

六、全面推進高校分類建設

16.切實優化高校布局和人才培養結構。完善教育服務藍、黃兩大發展戰略、推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教育的服務支撐能力。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調整優化高校辦學層次和學科結構,出臺《加強高等學校分類管理和分類指導的意見》。繼續做好普通高校更名和升格、民辦專科學校升本工作。以調整和優化高職教育結構為重點,嚴格控制設置數量。積極探索高職與技術(技師、高級技工)學院優質教育資源融合發展的路子。加強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保證平穩過渡。按照高校分類管理和內涵發展的要求,核定高校在校生發展規模。

17.繼續實施名校建設工程。引導高校根據自身實際,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研究探索對高等學校實施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考核,遴選第二批名校工程立項建設單位。起草出臺《特色名校建設管理辦法》。

18.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實施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專業辦學特色,實施精品課程工程。加強教學評估工作,制定本科教學審核評估規范,開展專業合格評估試點,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和院校合格評估工作。全面提升學生工作水平,創新管理、服務機制。積極推進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做好學籍學歷管理,規范辦學秩序和行為。加強就業工作隊伍、指導課程和就業市場建設,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師范類畢業生就業。繼續做好免費師范生就業工作,完成大學生入伍預征和選拔大學生應征入伍任務。

19.提高科研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評審認定20個左右“2011協同創新中心”,并遴選申報2013年度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進一步實施高校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加強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對“十二五”重點項目進行中期評估,爭取更多科研平臺進入省級和國家級行列。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對“十二五”重點學科進行中期評估。加強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能力,促進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

七、將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中心任務

20.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推進省教師教育綜合改革,繼續實施省教師教育基地建設工程,資助建設4所省級、20所縣級教師教育基地。推進省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建設。制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管理辦法、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專家團隊管理辦法。制定中小學教師轉學科培訓實施辦法,并抓好實施。繼續組織實施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萬名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工程等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系列工程,組織開展骨干教師海外研修、中小學教師全員遠程研修,建設高層次骨干教師隊伍。創新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加強骨干校長隊伍建設。把師德教育滲透到職前培養、教師準入和職后培訓的全過程,健全師德考評和獎懲制度。進一步加強農村和薄弱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探索符合農村中小學特點的管理辦法。協調有關部門出臺特教學校教師編制標準。進一步深化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落實好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方案,突出以師德、業績、能力為導向,建立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評價規律的中小學教師職務評價標準體系。啟動教師資格制度改革試點,嚴把教師職業入口關。完善特級教師考核管理制度,組織好第八批特級教師評選。進一步加大中小學教師城鄉輪崗支教力度,督促市、縣(市、區)建立完善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

21.構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以提高“雙師型”專業教師比例為重點,推動出臺中職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職業學校專業兼職教師聘用管理辦法,支持學校將20%的編制員額用于聘任專業兼職教師。研究出臺職業學校教師準入制度實施辦法,將專業工作經歷、職業資格等作為準入條件。改革職業學校教師職務評聘辦法,將專業經驗、技能水平、教學實績、技術開發能力等作為專業教師職務評聘的重要依據。全面實施齊魯名師、名校長(中職教育系列)培養計劃,造就一批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創新精神的職業教育領軍人物。進一步推進“能工巧匠進職校計劃”,建立知名專家、技師、技術能手等定期到學校授課制度。以提高教師動手操作、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進一步改進專業教師省級培訓工作,擴大、調整、認定省級中職學校教師培訓基地,組織骨干教師、校長等各類培訓3000人次,建立中職師資信息數據庫。

22.努力建設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深入實施“省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增長計劃”,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扎實推進高校領域泰山學者和省優秀創新團隊建設,通過“泰山學者工作室”“泰山學者主題沙龍”“泰山學術論壇”等,推動學科橫向交融,激發創造活力。推進實施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制度。大力推進“青年教師成長計劃”二期工程,重點實施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評選表彰100名省級教學名師,100個省級教學團隊。扎實推進高職院校專業骨干教師培訓工作。開展省屬高校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促進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有效落實。做好高等學校職稱評審工作,進一步發揮導向作用,形成更加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環境,引領健康學術風氣。協調省編辦制定高校編制標準并核定編制。做好高校績效工資改革工作。

八、加強教育保障能力建設

23.落實教育經費投入政策,提高教育經費保障能力。嚴格落實教育法定增長和規劃綱要要求,繼續鞏固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20%的成果。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嚴格落實經費分擔責任,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發放《新華字典》。將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1200元。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公共財政保障體系,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合理確定新增教育經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將中職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制定中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確保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投入比例。擴大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項目,支持規范化、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工程。進一步提高高校經費保障水平,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力度,推進高校內涵發展。省屬高職生均經費定額提高1000元,全省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1.2萬元以上。建立高校化債長效機制,防范高校財務風險。完善中職學校助學金制度,把中職教育免學費范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以及涉農專業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城市學生。

24.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落實教育信息化重點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個義務教育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推進農村中小學寬帶接入與網絡條件下的教學環境建設。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普遍應用和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啟動建設教育管理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啟動全省數字化校園試點工作。加大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力度。

25.切實推進依法治教。加強教育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法規體系,推動修訂《省教育督導條例》和制定《省普通中小學素質教育推進條例》工作。完成《省幼兒園管理辦法》《省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省高等學校安全管理辦法》的制定、修訂工作。落實教育普法規劃,開展教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組織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推進高校章程建設,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奠定基礎。

26.扎實推進教育督導。學習貫徹國家《教育督導條例》,創新教育督導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逐級督政機制。籌備成立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召開第六屆省督學換屆大會。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堅持督政與督學并重,督促指導市、縣搞好學校督導評估工作。出臺《省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方案》和《省中等職業教育督導評估實施方案》。繼續完善督導責任區制度,建立教育督導數據信息平臺,積極發揮督導保障作用。

篇4

20*年,我區教育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構建優質教育基地,打造*教育中心”為目標,以探索“現代學校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依托,以提升教育軟實力為著力點,用改革創新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理念統領工作全局,結合年初工作思路,真抓實干,奮發進取,開拓創新,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突出三大重點,塑造了教育新形象

1、展示亮點,促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1)教育創新卓有成效。舉辦了“中國教育改革實驗區(*)”第一輪課題結題鑒定會暨第二輪課題開題論證會;開展了“現代學校制度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改革”觀摩課活動;在“21世紀校長高級論壇”上我區“區域推進學校效能評估的研究和實踐”作了交流;10月,向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匯報了“現代學校制度視野下的*教育改革”實驗區階段性成果,并對下階段的探索提出思路,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肯定;編著了近40萬字的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學校制度的實踐發展》一書,全面總結了近四年來*現代學校制度實踐探索的成果;出臺了《*區中小學效能評估體系》,并在全區中小學普遍實施。我區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央教科所授予“國家基礎教育現代學校制度先進實驗區”榮譽稱號,開展的現代學校制度探索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2)中考高考再創佳績。不斷加強“三考”的研究工作,完善了《*區高考進步獎勵辦法》,中考高考再創輝煌。20*年,全市四個省級首批課改實驗區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中,我區的平均分、及格率、高分段人數比率分別高于四個實驗區平均值的19.84分、6.5%、3.34%,均居全市第一。高考的各項指標穩步上升,全區高考上線學生3301人,上線萬人比為68.24,位居全市首位,比全市平均值高出12.65;純文、理科上重點人數259人,比20*年增加20人,上重點線萬人比為5.69,全市第三;全市文、理各前10名中,我區占4名;藝術體育等上本科線人數為269人,比20*年增加47人,實現了“三區第一,全市三強”的目標。

(3)免學雜費工作全面啟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免雜費工作是區政府20*年十大為民辦實事之一,我們把全面推進和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免雜費工作作為工作重點來抓,出臺了《*市*區義務教育中小學生免除學雜費的實施方案》,專門組織有關人員,加強監督檢查,認真統計與核實全區學校免雜費學生人數,確保免雜費政策落到實處。經過半年努力,全區共發放513萬元資金,對46496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雜費,切實減輕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

(4)名師工程全速打造。切實加強對省第九批特級教師評選推薦工作,20*年共有3位教師被評為浙江省第九批特級教師,至此,我區已擁有11位省特級教師,按專任教師比例計算為全市第一。認真做好省、市教壇新秀推薦評選工作,經過嚴格考核,3位教師被評為省教壇新秀、6位教師被評為市教壇新秀;同時,向市里推薦了9名市名師名校長。目前,我區名師名校長已經達到36名。修改和完善了《*區星級教師管理辦法》,開展第十二屆星級教師評選活動,20*年共增加星級教師51名,至此,全區共有星級教師626名。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20*年共引進外地教壇新秀等中青年優秀骨干教師18名。提高了校長崗位職級津貼,調動了校長工作積極性。進一步完善了區特聘教師制度,狠抓名師下鄉支教工作,扎實做好省特級教師、市名師和區星級教師下鄉支教及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工作,充分發揮了優秀骨干教師的示范輻射作用。

(5)教育執法評議成效顯著。堅持依法治教和認真履行教育行政執法職責方面有了新的進展,重點抓了人大對教育行政執法評議工作。專門成立了接受評議領導小組,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切實開展整改活動。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并視察中小學校園,為教育獻計獻策;分別召開南片、北片、城區片中小學校長座談會,廣泛征求整改意見;先后在*二中、下陳中心校開展教育“懇談日”活動,傾聽基層教師心聲;相繼出臺了《*區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暫行辦法》、《*區農村現代化學校辦學的基本要求》等五個政策性文件,圓滿完成了人大對教育執法評議工作,并受到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主要領導的好評。

2、透視焦點,優化整合了教育資源

(1)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20*年,預計教育事業總支出5億元,其中區財政對教育事業撥款達到21285萬元,比上年增長9.15%。教育附加收入達到3350萬元,比上年增長16.93%。人民教育基金收入達到2355萬元。20*年,專門調整、完善了教育撥款政策,確保了中小學校的正常運轉,提高了教育經費的使用績效。同時,順利地接收了*發電廠子弟學校,平穩地移交了界牌中學,使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

(2)加強了管理監督力度。對學校資金的使用進行了審計,完善了教育經費使用制度。20*年,共對62所學校、幼兒園的財務進行了專項審計,對部分學校的審計還委托社會中介進行。積極配合區審計局對我局的經濟責任審計,針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組織全局上下認真剖析,并根據審計要求,逐項抓好整改,有力地規范了財務管理制度,提高了學校財務管理水平。同時,加大“一費制”的宣傳和監督力度,堅決遏制教育亂收費行為,嚴格執行教育收費政策。健全了收費公示制和教育收費違規追究責任制,加強了對收費行為的監督檢查力度,以執行“一費制”和公辦高中“三限”政策為重點,對學校財務及收費進行定期檢查,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行為。

(3)加快了教育集團組建力度。20*年,創辦了*區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成立*區職業教育集團,加強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造“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內涵提升,認真落實省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面向市場,接軌就業,普職比繼續保持1:1。區職業中專順利地通過了市中等職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評估。整合優質幼教資源,鼓勵幼兒教育集團化,20*年,相繼成立了時光、苡君、幼藝三大幼教集團。職教、幼教資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和優化。

3、關注熱點,加強了教育管理

(1)加強了學校安全工作。繼續推進“平安校園”創建,全區70%的校園達到了浙江省“平安校園”創建標準;20*年,先后召開全區性教育系統安全工作會議和安全緊急會議4次,周密部署學校安全工作;加強學校普及安全知識教育,開展了“三個一”暑期安全教育活動;舉辦“全國第五個安全生產月”系列活動,發放宣傳資料2000多份;開展“警校共建”活動,實行學校交通協管員制度;編發《學生安全知識讀本》,對學校附近的江河池塘設立安全警示標記;實施“家校通”工程,為學校、家長聯系搭建信息平臺;開展學校周邊環境專項整治和校園安全大排查,開展學生接送車專項整治。加強學校衛生工作,有2所學校成為浙江省食堂衛生等級量化管理A級單位,有37所學校被確定為各級愛國衛生先進單位。

(2)狠抓了學校德育工作。堅持抓宣傳,定標準,重實踐的原則,多措并舉開展德育工作。召開了“生態德育”工作座談會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座談會;對全區學校日常行為規范的落實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進一步加強了國防教育,開展了軍訓、主題班會、模擬防空演練等豐富多彩的國防教育活動;積極開展民族精神教育,進行紀念勝利七十周年的歌詠比賽、書畫比賽、演講賽等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教育活動,召開區青少年樹立社會義榮辱觀誓師大會;開展烈士陵園掃墓活動、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公德、愛心、誠信教育等;召開“德育導師制”工作經驗交流會,開展德育先進評比工作,做好團隊工作,成功舉辦了*區第三屆少先隊鼓號隊檢閱活動。

(3)強化了師德師風建設。認真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開展以“鑄師魂、修師德、樹師表、練師能”為主題的師德教育活動,評選出“十佳師德標兵”,組織了9場、有4000名教師參加的“十佳師德標兵”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大力弘揚了教師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高尚精神;舉辦了*教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檔次最高的以“健康、快樂、和諧”為主題的慶祝教師節千名教師大合唱活動,營造了團結、合作、競爭、和諧的良好氛圍;嚴肅整治教師有償補課、違規帶生行為,開展為期6天的暑期各中小學師德專題培訓;20*年評選出各級各類先進個人98人。積極推進學校民主管理建設,推行教代會票決制度,進一步加強了凝聚力工程建設。

(4)完善了教育行政監察工作。完善黨風廉政建設、紀律監察工作機制,開展對基建招投標、物資采購、人事、招生等熱點敏感問題的行政監察,加大了政務、校務公開力度和、查案力度,受理直線電話和件267件(次),按時報結率100%,滿意率99%,無督辦件發生。認真組織了“兩會”議提案答復辦理,20*年共收到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議案、建議、批評和意見共41件,完結率、滿意率均為100%。加強對各類招生、考試的過程監督,嚴肅考試紀律,確保錄取工作規范、有序。出臺了《*區教育系統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實施方案》,召開了治理商業賄賂工作部署會議,立足自查自糾,在全區各學校、局機關各科室全面開展了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工作。

(5)加強了理論學習和教育宣傳工作。狠抓局機關干部的素質提高,堅持每兩周一次的機關干部“自由論壇”學習制度。加強了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行政執法意識。制定了《*區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勾勒*教育事業的發展藍圖。多層次、多角度地宣傳*教育新舉措、新成就,召開全區教育系統宣傳信息工作會議,確保教育信息及時地完成;改版了*教育門戶網站,共報發信息890條;編發《*教育》簡報13期;出色完成向區級各部門的信息上報工作,榮獲區政府信息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強化社會宣傳工作,分別在人民政協報、浙江日報、浙江教育信息報、今日早報、*日報、*商報等報刊上發表教育新聞、通訊和調研論文文章共52篇,在*電視臺開辟《*教育》欄目6期,樹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編印*教育畫冊,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的新形象。

(二)構筑四大平臺,提升了教育綜合實力

1、師資提升平臺。建立教師業務素質考試制度,組織全區中小學教師進行了教師業務素質和“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培訓和考試;加強了教師年度考核工作,規范教師檔案管理;加強新教師見習期培訓,組織了277名新教師的見習期培訓,141名已畢業轉正。抓好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組織了以“回顧、展望、創新、提升”為主題的暑期校長讀書會,發放《三特叢書》,舉辦了首屆校長論壇,有15位校長走上講壇,就如何“發現教育理想,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作了演講,聘請了浙江大學、省教科院3位教授作點評,有力地促進了校長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組織37名校長后備干部進行為期1年的崗位培訓,選送12位中小學校長到上海、江蘇等名校掛職鍛煉;加大了對校長班子考核調整力度,共調整充實了44位中小學校長班子成員。支持鼓勵中小學教師參加高一層次學歷進修,全區中小學教師合格學歷大幅提升,小學、初中、普高、職高分別達到99.95%、99.51%、96.78%、85.89%;高一層次學歷,小學、初中分別達到78.71%、72.65%,居全市首位。

2、素質教育平臺。進一步規范了學校的體藝衛工作的開展;順利通過了省體藝衛工作專項督查,編制*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方案,建立實施素質教育評估導向機制;成功舉辦區第十五屆中小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舉辦*區首屆中小學生體育節;參加浙江省第十三屆運動會組織工作,榮獲“*區參加浙江省第十三屆運動會先進集體”稱號。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市第一中學承辦了浙江省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21人獲獎,其中一等獎14人;參加第十二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賽(*賽區),共有5名學生獲獎。加強中學學科競賽的管理和指導,全國初中數學競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5人;浙江省初中科學競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4人;浙江省高中數學競賽二等獎3人,全國物理競賽獲獎5人。

3、新課改平臺。以新理念指導下的課程改革為突破口,開展“學科培訓——學科調研——成果展示”為模式的新課改活動,組織了28次學科培訓,開設了16個學科專題講座,調研了18所小學和13所初中新課程教學。出版了四期《課改動態》,組織召開了校本教研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學校經驗交流會。加強課題研究。目前區級立項113項、市級立項36項,送省級立項8項。其中《現代學校制度視野下的*教育改革》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制度的理論與研究”結題成果評選中被中央教科所、總課題組評為優秀成果一等獎。辦精辦好《自主教育》和《*家教》刊物,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4、現代裝備平臺。重視教育裝備投入,促進教育裝備現代化。20*年共投入620萬元采購教學儀器及電教設備,新增學生課桌椅4220套,新增多媒體設備358套(其中簡易85套),新增計算機610臺。到目前為止,全區中小學擁有多媒體設備1100套,擁有計算機6900臺。多媒體設備基本普及到每一個新課程教學班;學生數與計算機數的比達到10:1,基本實現計算機輔助教學。

(三)夯實五大基礎,提高了教育美譽度

1、夯實幼教基礎,實現幼兒教育規范發展。幼兒教育規范發展,全區每一街道(鎮)均建成一所中心幼兒園,在園幼兒17681人,入園率96%,幼兒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9%。出臺了《關于全面實施幼兒園“結對幫扶工程”的若干意見》,完善城鄉結對幫扶制度。加強了街道(鎮)中心幼兒園建設,6月份在花園中心幼兒園召開了“街道(鎮)中心幼兒園管理現場會”。召開“親子活動”暨托班教學活動現場會,拉開了*區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活動的序幕。積極開展示范性幼兒園的爭創活動,省示范性幼兒園達到6所,市示范性幼兒園達到7所。開展試辦幼兒園的全面檢查,關閉7所違規開辦的村完小學前班。

2、夯實義教基礎,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實施“放兩頭、保中間、活全局”的發展戰略,鞏固了“兩基”成果,基本達到高標準。強化了學籍管理,我區學校學籍管理被評為浙江省學籍管理先進集體。完善了質量監測體系,啟動了城區小學教學質量抽考備案制度。加強示范性學校創建,已有11所學校被評為省、市示范性學校。狠抓了“五項工程”建設,全面開展“校舍隱患”排查工作,啟動省定食宿改造工程項目,全年投入資金2200萬元,完成田徑場、改廚改廁、硬化綠化等基建項目42個;“愛心營養餐工程”和“貧困生擴面工程”落實到位,投入資金152萬元,發放營養餐券781張,義務教育券9983張,資助面達到10.9%。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9.81%,鞏固率達到99.98%。盲、聾啞、弱智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8.02%。“三殘”適齡兒童少年、低保線以下貧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費的十五年基礎教育,由民政部門認定的其他貧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費的義務教育。

3、夯實高中段教育基礎,促進高中教育優質發展。實施高中入學成績準入制度,設定普通高中、綜合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線。積極推進高中新課改,組織校長、教師外出考察學習。制定實施了《綜合高中分流獎勵辦法》,提高學生的職業資格證書通過率。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初升高比例達到98.32%,比2000年提高29.7個百分點。全區擁有高中段學校15所,其中省級及以上重點高中增加到5所,已基本形成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綜合高中齊發展的高中段教育新格局。

篇5

關鍵詞:學校管理;內涵發展;“三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6-0061-03

江蘇省如皋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如皋中專)堅持以做優做強為目標,以和諧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內涵建設為抓手,牢固樹立“學校有特色,專業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辦學理念,面向市場,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努力讓“三化”(人性化、精細化、特色化)管理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向“生本”要健康成長,

向“人文”要高貴精神,向“養成”要優良習性

如皋中專高度重視學生德育工作,堅持“以生為本”,積極推進“正文化”建設,精心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德育工作制度體系。編印了《學生德育手冊》,內容包括學生文明禮儀常規、文明班級評選、班主任工作考核、和諧宿舍評比等20多項學生管理規范。充分利用軍訓、開學典禮、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常規教育。學校于每學期開學初,公布《學生常規知識考試復綱》,由各班級組織復習,政教處命題,統一考試、閱卷,要求學生人人過關、個個合格。同時修訂了《如皋中專學生德育學分管理辦法》并印制在學生證上,作為學期考核、注冊的重要依據。

學校注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宿舍內日用品擺放要求做到“八個一條線”,環境衛生必須凈化、美化,學校每月進行評比。嚴格的要求改變了學生的行為習慣和處事方式,學生嚴謹的生活態度、高度的工作責任心逐步養成。

學校搭建平臺,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政教處、團委、學生會以構建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為出發點,大力推進學生社團建設,創建了校園文學社、“威風”鑼鼓隊、“春苗”藝術團等學生社團組織,開展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教育活動,活躍同學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培養團結協作能力,為他們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職校生的特點,如皋中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懸掛和張貼有關創業內容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和名人畫像;邀請本土企業家走進課堂開設專題講座,邀請學有所成的畢業生回母校舉辦創業教育報告會;召開創業教育主題班會;建立創業指導隊伍,形成“三創”服務體系,提供“三創”跟蹤服務;結合職業生涯教育和創業教育,組織學生進社區、入工廠、下農村等,讓學生沐浴在充滿創業精神和創業文化的校園里,并以開放性、豐富性、多樣性的社會實踐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催促其行動。

學校以“榮譽教育”為突破口,在新生入學時,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及時了解新生的性格、興趣、特長、愿望等,找尋他們的積極因素和閃光點。組織開展“我行,我最棒”主題活動,在學校櫥窗設立榮譽榜,班級設立榮譽角,《政教動態》設立榮譽臺和曝光臺,校園廣播開辟“今日校園之星”,每日常規檢查公告設立好人好事欄。同時,實行學校、專業部、年級組、班級四級管理模式,學校層面上樹立模范專業部,專業部樹立班級之星、班主任之星、學生之星,班級樹立學習之星、宿舍之星、運動之星、技能之星,用這些“星星之火”燎亮整個校園。2007年起,學校啟動了“每生至少獲一獎”教育工程,每學期給學生頒發的獎狀就達5000多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公平發展,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快樂。

二、以隊伍建設立根,

以常規管理成干,以課程改革生花

如皋中專建立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管理機制,制訂了《教師專業成長考核細則》,把教師的專業發展分為合格教師、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學科帶頭人、名師等五個成長階梯,要求教師制定個人專業成長計劃和階段目標。

(一)依托“四大工程”,優化教師隊伍素質

一是“專業培訓工程”:每年組織教師參加校本培訓,省級和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鼓勵青年教師進企業參加企業實踐,并安排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出國培訓等。

二是“學歷提升工程”: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歷教育,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研究生比例達20.3%;具有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高級技術職稱的達36.6%,兼職教師中具有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高級技術職稱的達60%。

三是“名師成長工程”:學校現有省特級教師1人,省級以上教學名師6人,省領軍人才1人;南通市骨干教師10人,學科帶頭人4人。有省級以上教學名師培養對象、特級教師培養對象、省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各2人。有省中心教研組成員6人;市中心教研組成員15人。有9個名師工作室。

四是“教研科研工程”:全校教師每年累計300多篇,參加省級“兩課”評比多人獲獎,一批批課題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在校內外推廣應用。

(二)推動“雙任雙進”,優化專業師資結構

如皋中專積極推進“雙任雙進”工作,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雙任”,就是企業派管理人員兼任學校行政職務或參與專業設置、教學任務等;學校派行政人員或專任教師兼職企業管理,參與經營謀劃、產品研發和生產管理。“雙進”,就是企業的技術人員進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把專業知識帶進課堂,用技能經驗指導實訓;學校的教師進企業擔任員工,把先進理念帶進車間,用專業知識指導實際生產。目前,“雙師型”教師比例達90%,技師以上“雙師型”教師占52%。近3年來,在國家、省、市級說課大賽、課件制作比賽、優質課評選、專業技能比武中,有96人次分獲一、二等獎。

(三)加強常規管理,優化質量監控體系

如皋中專注重制度文化建設,完善教學常規,健全質量監控體系。如《師德規范及具體要求》《教學常規工作細則》《教研活動制度》《聽評課制度》等。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立了由資深教師組成的教學督導組,專門負責常態教學過程的監控、研究。為了及時了解課堂教學動態,學校規定中層以上干部每周必須隨堂聽課4節以上。學校常規考核工作組全天候巡查督導,考核實行績效掛鉤。

(四)加強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質量

1.改革課程設置,開發校本教材。各專業工作組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針對具體的校情學情,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大膽而富有實效的改革。同時,積極開發項目課程。開發的課程分為基礎課程類、素質教育類、技能操作類、對口高考類等4大類;開發的項目課程教科書(含學習講義)有《創業教育》《健康教育》《口語交際》《計算機辦公操作指南》《大屏幕數碼彩電調試與檢修》等30多部,其中10部以上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2.改革教學模式,推進高效教學。文化課實施“活動單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專業課實施“任務單導學”教學模式。“活動單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形成貼近學生實際的“活動單”。學生在“活動單”的引導下通過實驗、討論、多媒體等活動方式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任務單導學”教學是以典型產品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按照工作過程設計學習過程,融專業理論于實踐操作,使學生進入真實職業環境中學習技能和知識。

3.改革辦學方式,強化技能實踐。學校整合校內專業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和外聘的高技能人才,組成了專兼結合、優勢互補,既具有企業生產、管理和經營理念,又具有教學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與南通富士通微電子、華東液壓鑄造、江蘇江中集團等企業合作,探索開展“雙任雙進,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工程。通過聯合辦學,借助企業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條件,使工學結合融合在生產現場的環境之中,把生產的現場作為教學的課堂,讓學生體驗產品意識,放大了校企合作辦學的效能。

學校積極嘗試建構“前店后廠”式教學實訓基地作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載體,實現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生產的有機融合,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實施項目教學,使學生體味工作理念、感受生產氣氛、領悟企業文化,漸漸向職業人轉變。

學校以校園技術節為載體,以開展“大練兵、大比武”等競賽活動為主線,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2006年以來,在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創新大賽中先后有100余名學生分獲項目一、二等獎;每年對口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均占全省總數的1/10,在全省同類學校中遙遙領先。2007年以來,學生參加省及國家級職校生“文明風采”大賽獲獎等次和獲獎人數均居全省前茅,獲教育部“文明風采”大賽優秀組織獎。

(五)創新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如皋中專積極實施課程評價制度改革,制定了《課程學分管理方案》,明確學分認定與評價的原則及評價方式。學分認定與評價的原則是:多維度原則、多元化原則、發展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在評價方式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形成性評價的形式有多種,如課堂學習活動評比、學習效果自評、學習檔案、問卷調查、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平時測驗等。過程性評價是由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組合成的發展性評價。實行學分認定與評價方法改革以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讓學校美于“建設”,

讓師生暖于“服務”,讓財源生于“勤儉”

如皋中專注重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校園設施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體現辦學特色和文化底蘊。教學樓旁的“團結、勤奮、崇德、尚能”8字校訓莊重醒目;校園內文化藝術長廊別致典雅;企業家名言、創業故事和知名企業家、校園技能之星照片催人奮進;草坪內制作的標志牌、室內懸掛的名言警句字字有聲,整個校園簡直是一部立體多彩的育人教科書。

篇6

一、強化政府職責,將學前教育列入政府議事日程

甘肅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學前教育發展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的主導性得以充分體現。各級政府都把加快發展學前教育作為一項民生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及城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之中,專門成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工作組,確保計劃順利有效實施。全省進一步實行政府統籌協調、地方分級辦園、部門分工負責、教育歸口管理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建設《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本地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多地成立學前教育指導中心,為學前教育發展提供全面、專業的指導與服務。通過政府主導,各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共同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2013年,甘肅省政府教育督導辦公室出臺《甘肅省學前教育督導評估暫行實施方案》,主要從政府職責、經費投入、園所建設、隊伍建設、規范管理和發展水平等6個方面進行評估。對督促地方各級政府認真履行發展學前教育職責,切實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助推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擴大教育資源,初步緩解“入園難”問題

甘肅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總目標是:到2013年全省新建、改(擴)建1000所幼兒園,新增幼兒入園園位27萬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45%。為實現這一目標,從2011年起,甘肅省開始啟動學前教育幼兒園改造建設工程項目,集中建設一批安全、適用的公辦幼兒園,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幼兒教育服務體系。截至2013年,全省在園幼兒為54.98萬名,比2010年增加16.25萬名,增幅達29.56%;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66.15%,比2010年提高26.47個百分點,超額完成了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入園難”問題在全省范圍內得到初步緩解。

三、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甘肅省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以來,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量呈明顯增長趨勢,三年累計投入28.6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6億元,省級財政投入2.54億元,市、縣兩級財政投入10.15億元;農村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的比例,從2010年的37.83%增長到2013年的65.27%;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共計5.5億元。三年來,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迅速增加,專項經費逐年增長,實現財政投入以地方為主、省級為輔、中央支持的結構轉變,并逐步達到向發展緩慢的農村地區傾斜的目標。

全省全面開展貧困家庭子女入園收費減免、補助工作,已擬定出臺《關于開展甘肅省學前一年教育資助的實施意見》,資助對象為孤兒和殘疾幼兒;父母雙殘或單殘、家庭主要成員長期患病或喪失勞動能力造成生活困難的幼兒;革命烈士或因公犧牲軍人和警察的幼兒。

四、加強規范力度,扶持民辦幼兒園發展

2013年甘肅省教育廳頒布《甘肅省民辦幼兒園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各級政府應統籌規劃學前教育,把民辦學前教育納入當地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積極發展民辦學前教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原則,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辦園或捐資助園,通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減免租金、以獎代補、派駐公辦教師等方式,引導民辦幼兒園向公益性、普惠性的方向發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鼓勵和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獎勵和表彰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激勵和扶持民辦幼兒園的發展。

五、拓寬補充渠道,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2012年,甘肅省出臺《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機構編制部門會同教育、財政部門研究制定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標準,按標準合理核定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逐步補足配齊公辦幼兒園教職工,優先補充農村公辦幼兒園教職工。學前教育資源迅速擴大的同時,確保教師隊伍的有效補充、師生比的合理配置,是推動我省學前教育協調發展主要力量。

六、加強培養培訓,提升學前教育質量

甘肅省擁有許多學前教育專業的相關院校,如西北師范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等,均根據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增加了學前教育的招生計劃,擴大了免費師范生學前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在辦好現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上,全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增設學前教育專業,從源頭上促進全省幼兒園教師培養體系的逐步完善。

篇7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全省教研系統必須堅持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圍繞依法實施和科學實施新課程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二、做好兩個服務

教研工作要為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服務、為基層教師教學服務。全年在兩個“服務”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為教育決策服務

.以“全面規劃、穩步推進”為方針,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考察全國高中課改實驗省,深入實驗樣本學校調查研究,了解我省實施高中課改的優勢和困難,協助省教育廳制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具體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課程設置和管理指導意見、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等。

.加強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縣的教學指導。在對國家級實驗區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總結實施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和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抓好一批學校和教師典型,組織召開義務教育課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

.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對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繼續完善修訂通用地方課程標準和地方課程教材。指導各實驗區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制訂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細則。

.調查全省教學用書使用情況,制訂教學用書編寫、審定、出版、發行的指導性意見。

.加強課程改革的協調和宣傳。協助省課改辦召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會議。積極聯系宣傳部門及多種媒體,宣傳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

.認真做好全省個義務教育課改實驗區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業務指導。加強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以及對市地命題工作的指導,做好全省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試卷質量分析;加強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繼續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強考紀考風建設,規范會考管理,提高會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會考信息公布和運用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加強對普通高中教學的監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輪高中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學業水平評價方案。

.積極研究高考改革趨勢,協助做好我省高考試卷命題和閱卷的相關工作,研究與高中課改相配套的考試和評價改革。

.探索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辦法,和部分縣(市、區)合作進行試點。

.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園)本教研制度的內涵和實施策略,積極推進全省校(園)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評比標準,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

.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信息化,繼續做好“浙江省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光盤的教學設計和現場拍攝任務。

.研究高中學科建設,開展普通高中先進教研組評選活動。

.加強對民辦學校教學研究的指導,建立民辦學校教學研究聯誼會制度。

.召開省、市教研室主任會議和教研室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課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創新模式以及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的新思路。

.加強省際教研工作交流和協作,承辦華東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會議。

.以展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為重點,做好第三屆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

.做好××年省級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和成果評比工作。

.協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級教師的評選工作。

.開展新課程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總結典型經驗,推廣先進的德育模式。

(二)為教師教學服務

.做好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學科的培訓工作。改進省級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啟動全省教研員培訓。制訂全省教研員培訓實施方案,分層分批培訓各級教研人員。

.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實施,參與園長和幼教教研員全員培訓。

.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攜手行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農村課程改革的引領和指導。

.加強教學用書的開發和管理。繼續組織編寫與新課程配套的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考試標準、地圖冊等,全面修訂已經出版的教學用書。

.召開全省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會,加強對高三復習階段的教學指導。

.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指導,建立高中課改實驗學校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學校。

.進一步規范“三項教學評比(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堂教學)”制度,本年度開始,“三項教學評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費。

.提高各類學生學科競賽的質量和信譽,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協助做好“環宇建設”杯首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

.建設“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參與教研、共享資源提供平臺。

.編輯印發期《浙江教學研究》雜志和《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年年鑒》。

.加強對教研室附屬小學和廳屬學校的業務指導。

.舉辦××年度浙江省優秀教研員評比。

三、提升三個水平

.提升教研活動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資源,重視教研活動的前期策劃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動組織水平,實現教研活動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能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有利于發揮教師參與的主體性,教師受益面較大。其次要有社會效益,教研活動成果能成為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能受到學校和教師更多的支持和歡迎。最后,還要講經濟效益,用同樣多的錢做更多的事,以同樣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樣的事卻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提升課程實施水平。教研員要從課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學科教學改革,提高對教學行為的反思、評價、指導能力。在改革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學現象和問題,深入思考,把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要切實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現象觀察、找準關鍵、正確歸因、開展實驗、總結提升、資源整合等能力,帶頭開展課題研究,同時指導和幫助基層教師開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發展水平。進一步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進一步明晰內部各部門的職能,以及崗位職責和考核標準,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勵教研員參與課程建設、著書立說、攻讀學位和出國考察。教研員要統一思想,認清使命,以學習完善自我,以有為爭取地位,以合作獲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響。

四、狠抓四個重點

.抓好高中課改。與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不同,高中課改近似于一場“教育革命”,改革內容不僅涉及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還牽涉到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方式、乃至教學場地安排的變革。必須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廳完成改革實驗方案、相關規章制度和指導性意見的制定任務,及時準確地為學校和教師答疑解惑,提前編好新課程學習資料和教學指導用書,同時通過網絡同步教學設計欄目,使全省高中教師能及時共享教學資源。

.抓好網絡教研。以網絡為手段開展教研是改變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動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從教學研究大眾化、民主化、精細化的高度看待網絡教研,努力實現常規教研和網絡教研一體化。爭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制定網站運作和管理規則以及教研員網絡教研工作評價指標,試驗各種網絡教研和培訓模式,尤其是發揮教研網絡在高中課改中的獨特作用,爭取使教研室網站進入全省教育網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導。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加強示范校和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充分發揮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輻射功能。完善省級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評比細則,使之導向明確,操作方便。科學提煉各種學校教研模式和教學典型,編寫和出版《校本教研叢書第二輯》,向全省同類學校推廣。同時充分利用“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開展個性化教研提供技術支持和交流場所,使教學研究成為教師的職業生存方式。

.抓好教學評價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眾化。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中考和會考的選拔功能不斷淡化,逐步成為衡量學生基礎學業水平和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課改實驗區的中考已更名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要花力氣進行水平考試評價理論和操作技術的研究,逐步建立相應的試卷評價體系和信息利用機制。重視研究中小學、幼兒園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法,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嘗試評價區域性整體教學質量的動態變化。

五、實施五個策略

.活動統整。課程改革是系統工程,許多問題不是單一學科所能回答和解決的。教研員應增強課程意識、合作意識、研究意識和決策服務意識,用項目統整學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動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學科整合出現的活動,原則上不分學科單獨進行,如“攜手行動”、“同上一節課”、“新生代教師教學風采展示”等活動。一年中,每個業務部(室)要有一項集體調研活動、一項多學科整合教研活動,出省考察原則上也要以部(室)為單位。鼓勵跨學科、跨學段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調研。

教研員要打消顧慮,積極參與統整教研活動。第一,統整活動有利于教研員參與熱點問題研究和重要教學決策,有利于改變學科教研隨意、分散的狀況,擴大學科教研的影響力,提升學科教研水平。第二,統整活動并不否認單科活動,不否認學科個性,只是改變某些學科教學游離于新課程整體之外的狀況,使學科教研活動的價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體現。第三,統整活動的主體仍是教研員,納入統整活動的學科教研,主持人不變,活動經費不變,活動程序不變,成果歸屬不變。

.分類管理。從本年度開始,教研活動分為兩大系列四個類別。一個系列是教研室主辦的活動,以“教研室文件”發文,規定參加人數和活動時間,參加對象原則上不能缺席,不收費。另一個系列是學科教學分會或其他學會主辦的活動,以“學會文件”發文,根據活動內容和目的自定人數和時間,自愿參加,可以收費。四類活動規定如下:

一類活動(全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綜合性教研工作會議、新課程學科培訓、大型總結和推廣會、現代遠 程教育培訓會、教學用書編寫會、學業考試和會考命題會議、網絡建設會議、綜合性調研活動等。

二類活動(限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三項評比活動、學會換屆選舉年會、課題研討活動、小型學術研討會等。

三類活動(自收自支):以學會的名義舉辦,如,各類學科競賽和學生參加的評比活動、省教學分會常務理事會、全國學科教學研討會、教學論壇、名師送教下鄉、承辦全國學科研究會年會等。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四類活動(可以創收):以學會的名義,組織學科教學觀摩活動;承辦全國學科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與其他單位和民間團體合辦的有創收意圖的活動。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成果物化。教研員要設法顯現教研活動的過程和價值,做到活動必有總結,研討必有紀要,調研必有報告,外出開會和考察必有書面匯報。承擔的研究課題,要扎扎實實組織研究,及時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專著,爭取在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或在公開報刊、專業網站上發表,擴大成果的影響力。鼓勵教研員寫文章,出專著,到全國講學,上網絡交流。盡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為更多的教師和教研員所共享。

.規范運作。省、市、縣三級教研活動應有所側重。省教研室要盡量為市、縣教研室留出活動空間,為教研員的業務學習和調研留出時間。一年之內,除了整合活動外,單一學科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除了兩次學科培訓以外,要求大市學科教研員參加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原則上不單獨舉辦學科大市教研員會議和學科教學分會年會;除省教研室統一安排外,教研員出省參加全國會議不超過次。市一級教研活動希望省教研員參加的,應事先給省教研室發正式文件或邀請函,省教研室領導審批后,安排相關人員參加。

省教研室從本年度開始,教研經費采用項目預算制。每次活動必須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劃、有預算、有決算、有報道、有紀要(總結)、能上網。沒有做到前項,不能預支經費;沒有做到后項不能結賬報銷。

活動安排盡量避開教育行政部門活動和全省性統一考試的時間。三項評比、考試評價、課題管理和教學用書編寫等工作,請參照《××年三項教學評比的若干意見》、《××年度會考和中考的常規考務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統課題管理常規安排表》、《××年度各類教學用書的編寫、修訂和送審、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執行。

.上下聯動。各級教研室應根據《浙江省教研工作條例》的規定,明確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應,步調一致;緊跟形勢,盡力作為;服務基層,發展自身;隊伍精良,狀態積極;上下聯動,共擔風險。省教研員要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充分發揮基層教研員的積極性,盡量通過規范的工作機制,實現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們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動。教學專題研討會、教師發展論壇、高考改革研討會、農村課改研討會、教學調研診斷、名師巡回講學等。

.高信度的考試評價。高中會考、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制度。

.高聲譽的教學評比。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教研系統課題研究成果獎、教學調研報告評比、教學論文評比、教學案例評比、課堂教學評比等。

.高規格的學科競賽。高中數學競賽、高中物理競賽、高中生物競賽、初中數學競賽、初中科學競賽、文學之星征文比賽等。

.高層次的教研報告。教學專題調研報告、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卷評估報告、高中會考信息分析報告、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新教材的分析評估報告、學科教學改革年度報告等。

.高質量的教學用書。教學研究論著、國家和地方課程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考試標準、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等。

.高水平的教學培訓。新課程學科培訓、校本教研培訓、教研員培訓、教學管理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

.高效益的教研網站。浙江教學研究網、“攜手博客”網絡。

篇8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全省教研系統必須堅持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圍繞依法實施和科學實施新課程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二、做好兩個服務

教研工作要為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服務、為基層教師教學服務。全年在兩個“服務”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為教育決策服務

1.以“全面規劃、穩步推進”為方針,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考察全國高中課改實驗省,深入實驗樣本學校調查研究,了解我省實施高中課改的優勢和困難,協助省教育廳制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具體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課程設置和管理指導意見、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等。

2.加強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縣的教學指導。在對國家級實驗區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總結實施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和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抓好一批學校和教師典型,組織召開義務教育課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

3.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對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繼續完善修訂通用地方課程標準和地方課程教材。指導各實驗區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制訂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細則。

4.調查全省教學用書使用情況,制訂教學用書編寫、審定、出版、發行的指導性意見。

5.加強課程改革的協調和宣傳。協助省課改辦召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會議。積極聯系宣傳部門及多種媒體,宣傳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

6.認真做好全省51個義務教育課改實驗區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業務指導。加強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以及對市地命題工作的指導,做好全省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試卷質量分析;加強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7.繼續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強考紀考風建設,規范會考管理,提高會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會考信息公布和運用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加強對普通高中教學的監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輪高中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學業水平評價方案。

8.積極研究高考改革趨勢,協助做好我省高考試卷命題和閱卷的相關工作,研究與高中課改相配套的考試和評價改革。

9.探索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辦法,和部分縣(市、區)合作進行試點。

10.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園)本教研制度的內涵和實施策略,積極推進全省校(園)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評比標準,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

11.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信息化,繼續做好“浙江省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光盤的教學設計和現場拍攝任務。

12.研究高中學科建設,開展普通高中先進教研組評選活動。

13.加強對民辦學校教學研究的指導,建立民辦學校教學研究聯誼會制度。

14.召開省、市教研室主任會議和教研室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課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創新模式以及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的新思路。

15.加強省際教研工作交流和協作,承辦華東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會議。

16.以展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為重點,做好第三屆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

17.做好年省級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和成果評比工作。

18.協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級教師的評選工作。

19.開展新課程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總結典型經驗,推廣先進的德育模式。

(二)為教師教學服務

1.做好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學科的培訓工作。改進省級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2.啟動全省教研員培訓。制訂全省教研員培訓實施方案,分層分批培訓各級教研人員。

3.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實施,參與園長和幼教教研員全員培訓。

4.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攜手行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農村課程改革的引領和指導。

5.加強教學用書的開發和管理。繼續組織編寫與新課程配套的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考試標準、地圖冊等,全面修訂已經出版的教學用書。

6.召開全省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會,加強對高三復習階段的教學指導。

篇9

[關鍵詞]組團辦學;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提速升級,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享受優質教育的需求愈來愈迫切。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營造機會公平的教育環境,實現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是教育肩負的重要職責和神圣使命。近幾年來,從區域教育實際出發,揚州市廣陵區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大力推進組團辦學,優化資源配置,創設均衡平臺,力推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用,開辟了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有效途徑。

一、組團辦學的內涵

1.組團辦學的概念與意義

所謂組團辦學,就是依照名校牽頭、區域整合、近域吸引、主體獨立的原則,拆掉校際圍墻,將區域內學校整合成若干個組團,每個組團都由一所名校牽頭、兩所左右的一般學校加盟。先期實現組團間的均衡,繼而圍繞管理、師資、質量、生源等內涵要素,漸進式實現組團內學校辦學質量大體相當、教師流動科學有序、學生發展和教育機會一視同仁,進而實現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可持續發展。

組團辦學的意義在于緊扣管理、師資、科研、質量這些內涵要素,化整為組,統單為團,讓所有學校實現好資源可共享、好教師可融通、好質量可共進,讓廣大學生都平等入學、都有好老師施教、都進家門口的好學校。

2.組團辦學的特征

一是校際成片聯盟化,分片整合組建校際組團發展聯盟,組團形式可分為集團校、共同體、攜分校、并弱校等形式。二是硬件配置標準化,對學校用地、校舍建筑面積、裝備條件等方面標準加以明確,研究制定城鄉統一的、基本的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有效分配教育資源,實現組團內學校硬件配置標準化。三是管理自主多樣化,組團內設牽頭學校一所,具體承擔整體規劃、管理辦法制訂及協調等工作任務,組團內各校可充分運用組團內其他學校的相關教育資源并積極推行自主辦學實踐。四是師資流動常態化,組團內學校之間每年安排適度教師(骨干教師、普通教師)進行合理流動。五是教學研究一體化,組團內統一開展名師講座、教學觀摩、集體備課、質量檢測與分析等各類教育教學和教研合作,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升。六是入學機會均等化,組團內各校的一年級師資大體配置均衡,以均衡師資引導區域內學生不擇校,實現組團內學校施教區學生公平入學、就近入學。

組團辦學讓薄弱學校戴上名校的光環,對薄弱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一種期望和鼓勵,很能產生皮格馬利翁的“期望效應”。同時,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組團辦學有利于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二、組團辦學的形式

1.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組團

在同一個區域范圍內,將一所優質學校和數所薄弱學校組團捆綁在一起,通過全面交流、立體互動,幫助薄弱學校實現跨越發展。例如揚州市廣陵區將全區學校整合成5個組團,每個組團都由一個優質學校牽頭、兩所左右的薄弱學校聯盟。再如,重慶市梁平縣9所優質學校分別與27所薄弱學校簽訂了結對捆綁協議,形成了對口幫扶網絡。

2.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組團

在同一區域范圍內,將一所城市學校和數所農村學校組團,通過全面交流、立體互動,實現城鄉學校優勢互補,共同進步。例如揚州市廣陵區將城區育才小學的優質資源輸送到農村,通過教師有序流動,在農村興辦分校,打造城鄉學校共同體。又如武漢市112所城鄉素質教育特色小學組成12個發展共同體,組團發展各種特色的素質教育。這些共同體是由有著相同或相近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的學校,自愿組成12個不同主題的可持續素質教育發展平臺。

3.跨區域之間組團

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將不在同一區域的數所學校組團在一起,放大名校效應,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例如,揚州市將屬于廣陵區的名牌學校育才小學和屬于新城西區的薄弱新盛學校組團,創辦育才小學西區校,跳出“義務教育縣域政府負責”的框框,集合廣陵的品牌及軟件優勢與西區的生源及硬件優勢為一體,走出了一條跨區域合作、真品牌嫁接、公益化辦學的教育均衡新路子。跨區域組團不僅可以在不同的縣域之間,還可以實現跨市域、跨省域甚至跨國家的組團合作。

4.網絡式組團

通過信息化手段,發揮網絡功能,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城鄉學校、不同區域的學校之間實現網上結對共建。例如,揚州市自2009年起,深入開展了城鄉學校網上結對工作,發揮現代網絡技術優勢,強化城鄉學校在教學、教研、教師培訓、學生德育、辦學管理等方面的過程性互動,通過網上結對,讓網絡連接城鄉學校、串聯城鄉課堂、牽手城鄉教師、挽手城鄉學生,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三、組團辦學的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

強化組織領導是做好組團辦學工作的前提。揚州市將組團辦學工作分別列入市委、市政府關注民生1號文件,并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層層建立了工作網絡。揚州市廣陵區成立了全區學校組團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各位副局長擔任副組長,局機關各科室負責人、各組團學校主要負責人為成員。

2.建立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保障工作持久有效開展的動力,建立激勵機制是做好組團辦學工作的關鍵。揚州市教育局出臺了《城鄉學校網上結對考評細則》,從組織管理、制度保障、實施方案、工作流程、技術支撐、資源積累、結對實效等各方面對結對工作分別進行網上動態考核、中期現場檢查和年終綜合考評等,并把考評結果納入各縣(市、區)教育局、各結對學校及其負責人年度考核范疇,將教師參與網上結對工作的情況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審和骨干教師評審掛鉤,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還由市、縣政府和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表彰獎勵。揚州市廣陵區出臺了《校際組團工作監控考核與問責辦法》、《干部教師定期交流機制與管理辦法》等規定,在基層單位年終工作效能考核的基礎上,特別對牽頭學校校長進行組團工作績效考評;全區學校組團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依據考核結果對牽頭學校實施獎懲。同時,依據施教區內新生就近入學比例變化情況、學生綜合素質年度發展情況、組團辦學相關任務完成情況等,對一般學校校長進行組團工作績效考評。

3.落實物質保障

落實物質保障是做好組團辦學工作的基礎。揚州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籌集專項經費,積極創造條件為各結對學校配備結對必需的設施設備,分別為每個結對學校配備了視頻會議系統、錄播教室等,并制定網上結對工作技術方案,協調網絡運營商增添設備、增加帶寬,確保網絡交流無障礙,有力保障了網上結對工作的順利開展。揚州市廣陵區出臺了《學校硬件裝備標準化建設方案》,結合該區實際,對學校用地、校舍建筑面積、裝備條件等方面標準加以明確,研究制定了城鄉統一的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有效分配教育資源,使城鄉每所義務教育學校都擁有合理、大體相當的校舍、設施設備等條件,實現組團內學校硬件配置標準化,有效保障了組團辦學順利推進。

四、組團辦學的成效

1.有利于推進教育公平

組團辦學讓組團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實現均衡配置,并互補優勢后實現動態均衡,這樣,就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教育機會、過程和結果的公平。揚州市廣陵區實施組團辦學后,通過管理上名校引領、師資上異校交流、硬件上統一標準配置等舉措,實現了區域內教育資源的相對均衡,促進了教育公平,有效遏制了“擇校熱”,區內大多數非熱點公辦學校招生形勢普遍向好。

2.有利于提高教育整體質量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是百姓最關注的熱點。組團辦學融合“教、學、研、訓”于一體,有效促進不同學校共同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育整體質量。揚州市廣陵區通過組團,實施“青藍結對工程”和特級教師名師工作室,搭建網絡視頻、教科研博客、QQ群、MSN等網絡對話平臺,推進組團辦學效能“含金量”建設,實現組團內涵化發展,全面提升了區域整體教育質量,該區先后建成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揚州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行區,教育質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3.有利于促進學校和教師發展

組團辦學讓組團學校之間資源共享,互補短長。一方面促進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及其教師發展,促進辦學質態的整體提升,贏得聲譽,贏得生源;另一方面,又促進優質學校、城市學校及其教師發展。揚州市廣陵區通過組團辦學不斷向薄弱學校輸送優質教育資源,從而形成學校之間互聯共建共贏的良性互動,使城鄉學校、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在辦學條件、管理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和教育質量提升等方面都有了深層次的改變。

4.有利于營造和諧的教育生態

篇10

一、堅持素質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不斷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實施《*中小學德育工作“*”規劃》,努力提升德育實效。加大育人者隊伍的培訓力度,在培訓內容、培訓管理、培訓組織上加以落實,全面提高育人者隊伍的綜合素質。開展各項主題活動,提高德育的力度;以德育導師制為抓手,提高德育的深度;創建德育工作特色學校,努力造就一批學校德育工作典型,提高德育的信度。做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預警機制的建設;整合區域教育資源,貫徹《*市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研究工作;在中小學普及法制教育、環境教育,繼續開展“綠色學校”創建活動;不斷深化陽光心語、父母茶座、公益小書房等德育品牌工作。

立足課堂,輕負高質,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績效與問題調研為抓手,關注課堂,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課改帶向精致化,在實踐中得到提升。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發展,研究全面監控教育教學質量的機制,幫助和促進學習有困難學生健康成長。加強命題研究、試卷質量評價工作,在課程評價及考試制度改革上邁出新步伐。全面有效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開發與共享區域性綜合實踐活動特色資源。努力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培育輕負高質典型,推廣“輕負高質”教師的經驗。

以人為本,健康第一,努力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全面貫徹落實《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有效推進學生體育、衛生、藝術、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以實施大課間活動和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監測為抓手,推廣優秀的大課間游戲項目,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以“健康促進學校發展”為抓手,探索“健康學校”標準,促進學校全面實施“學校陽光體育”工程,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質。組織好*市中小學生藝術節活動,推進校外藝術活動的健康開展。重視學生心理輔導,提高學校心理輔導站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堅持德才兼備標準,促進教師優質發展

以體驗感悟提煉教師精神。在楊綾子學校建立“*教育局愛心體驗基地”,弘揚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教師精神。開展以“關愛每一個生命,提升教育品質”為主題的暑期師德培訓,豐富培訓內容,弘揚靜心教書、潛心育人、開拓創新的教師精神。結合教師成長的五個階段,完成新苗獎、風華獎、紅燭獎等評比活動,激勵全區各層面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

以系統培訓修煉專業技能。依據本區實際及教師成長的規律,圍繞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兩個方面,制定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個階段培訓規劃,繼續實施基于實踐的內涵提升與外延拓展的分層分崗培訓。建立并實施每月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調研制,重視教師研訓需求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工作。通過校際合作、下鄉支教等多種形式,舉辦豐富多彩的教學交流活動,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各種區域交流、城鄉合作研教平臺。開展各學科專題式教研活動,充分發揮學會等民間學術團體的作用,舉辦研討評比活動,歷練課堂,展示風采。重視培訓資源的開發,建設區域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利用上城教師研修網,建立在線、在場培訓“立交橋”,架設教師成長快車道。

以整合實踐磨練名師名校長。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繼續辦好20*中國*名師名校長論壇,為我區名師名校長搭建交流與展示的平臺。舉辦*特級教師展示周活動,為上城名師的成長搭建平臺。加大初中各學科名師打造,設立初中骨干教師專項培養經費。發掘、引進名師資源,建立省內外知名教師的“名師工作室”,建立基層學校名師培養工作基地。做好第四批后備人才選拔和建庫工作,豐富人才資源。在中學首先實行校長聘任制。設立2個名校長工作坊,采取總結提煉與管理診斷相結合的方式,追求教學相長,促進干部專業成長。不斷整合功能,完善校長網絡化學習平臺,為全區中小學干部的自主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

以制度建設錘煉教師隊伍。開展區內對口支援、互訪交流活動,進一步完善教師全員聘用、校際支教、跨校交流等工作的管理辦法,使教師從理念到行為上實現由“學校人”向“系統人”的轉變。進一步探究人事制度改革機制,完善教師聘任制度,做好教師聘用工作,優化教師隊伍。扎實做好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教師收入。充分發揮區師資服務中心的作用,繼續探索富余教師脫產培訓的途徑,促進教師的有序流動。

三、堅持名校集團化戰略,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名校集團化戰略全面推進。制定區域名校集團化戰略,繼續探索具有上城特色的名校集團化辦學模式。組建教育集團,探索區域內學校對口支持機制,優化集團內部的運作結構,加強集團文化建設,探索集團的資源共享機制,加強對集團學校的監督與考核,對富有實效的教育集團給予表彰和宣傳,促進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學前教育跨越式提升。創建*市學前教育強區,開展爭創學前教育先進(達標)街道活動,深入實施名園集團化推進工程、街道創先達標工程、經費落實保障工程、人才素質建設工程、規劃布局實施工程、幼兒園上等級創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名園集團化和隊伍優質化為工作重點和主線,以網片協作化為工作平臺,使我區學前教育集團化覆蓋率達到60%,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90%,位居全省前列,全面解決人民群眾“入好園”的問題,推進我區學前教育跨越式提升。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水平普及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保持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在全市的領先地位,實現高水平的均衡發展。以教育內涵發展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初中建設,繼續召開初中教育論壇,加強對中小學銜接特別是預科班的研究,重點關注中預班課程整合、教師考核機制和校本培訓機制的研究等。依法保障各類學齡兒童的受教育權利,落實外來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

高中教育、職業教育良性發展。鼓勵普通高中以特色學科、項目、教師和環境建設為突破口,努力辦出學校特色,實現自主發展和內涵發展。貫徹落實浙江省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和*市《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杭政〔20*〕4號)文件,大力推進發展職業教育,為服裝職高創特色、強品牌提供服務和幫助。加大省級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努力落實實訓基地建設相關工作。

特殊教育品牌發展。注重內涵發展,以提高智障學生自我適應、家庭適應、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為重點,關注每一個特殊學生的健康成長。繼續推進并完善涵蓋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的“教育·康復·就業”系列化的智障教育模式,建設語言障礙康復訓練門診部。繼續做好資源教室建設工作,擴大資源教室試點,做好資源教師培訓工作和智障學生量表的研制工作。

社區教育協調發展。以“三大品牌”工程為載體,堅持以人為本,繼續做好“市民終身教育券工程”、全力打造“市民終身教育節”,努力創建“學習型城區”。以建好“課程資源庫”、“人力資源庫”和“物力資源庫”等“三庫”資源為基礎,實施課程、人力、物力三大資源共享機制,務實、高效地開展終身教育活動。以開展成人教育培訓為重點,拓寬培訓渠道,以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和外來民工的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整合資源,積極申報*市就業再就業定點培訓機構,舉辦以勞動技能考證為主的培訓班,全面提升全區市民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

四、堅持統籌兼顧方法,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

學校建設現代化。科學制定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建設規劃布局方案,積極推進“萬校標準化”建設,通過遷建、擴建、撤并、新建及調整辦學規模等手段,使更多學校通過標準化學校驗收。安排基建維修專項經費,確保完成區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教育局重點工程和“萬校標準化”學校建設以及校舍維修項目。規范校舍維修項目審批程序,科學合理地完成校舍維修項目的審批,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教育裝備均衡化。根據《*中小學幼兒園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配置標準》和《*教育局關于采購裝備工作的實施意見》精神,以新課程績效調研支持教育裝備工作,全面提升全區中小學、幼兒園的教育裝備水平,規范教育裝備項目審批、實施、驗收等工作流程,加強設備使用與管理的日常監控。安排教育裝備專項經費,不斷提高音、體、美、勞、多媒體等設備的配備率;加強圖書添置,實施“書香校園”工程;完成中等職業學校省級實訓基地設備配備。樹立服務意識,嚴格規范教育裝備項目審批、實施等工作流程,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國資管理高效化。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制度,規范國有資產處置審批程序,構建國有資產營運機制,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營運工作,借助上城教育城域網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系統,提高管理效率。深入貫徹《*教育局經營性房屋出租管理暫行辦法》和《*教育局經營性房屋出租管理暫行操作辦法》,加強監管,規范操作,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行政管理法制化。.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規范管理。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教育的職能與模式,規范公共教育行政管理行為。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切實落實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行政許可等行政審批,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加強對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導與監督,在進一步深化學校章程建設的基礎上,引導學校健全和完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引領學校落實總結章程運行機制。通過開展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專項督導等活動,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教育局機關開展制度建設年活動,切實做好政務公開工作,提高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務型教育行政機制。建立規范公正行使職權的運行機制,完善“上城教育信息港”政務公開欄目,主動推進政務信息的公開和宣傳,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和批評。

教育管理信息化。繼續深化電子政務建設,完善OA(辦公)系統,全面提升*教育政務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城域網安全、優化建設,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機制,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