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4-03-08 18:0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子政務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電子政務的概念
電子政務是各級政府部門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政務信息化,即實現政務公開化、辦公高效化、服務網絡化等目標。也就是說,電子政務是政府機構運用現代網絡通信與計算機技術,將其內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務職能經過精簡、優化、重組后到網絡上實現,它打破了時間、空間及部門分隔的制約,為社會公眾及政府自身提供一體化的高效、優質廉潔的管理與服務。
2 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
中國政務走信息化之路,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2.1 初期緩慢發展階段(20 世紀 80—90 年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20世紀 80 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所開展的辦公自動化(OA)工程,建立了各種縱向和橫向的內部信息辦公網絡;二是 1993年底啟動的“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這是中央政府主導的以政府信息化為特征的系統工程,其重點是建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為重點行業和部門傳輸數據和信息。這些都是電子政務發展的雛形,是電子政務的初級階段。
2.2 快速發展階段(20 世紀 90 年代—)。各級政府的網站建設初步完成,不同部門間局域網搭建完畢,政府部門內部的信息化和資源共享使辦公效率大幅提高;以電子政務為核心內容的數字化城市逐步構建。
2.3 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近幾年)。電子政務開始向更高層次階段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各級地方政府都將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第二,專業化的政府服務網站日益增多,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功能不斷增強,互動性得到很大提高;第三,電子政務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軟件業的發展,安全性不斷提高。
3 電子政務的內容
電子政務的內容包括網上信息、政府政策公開等多方面的資源建設。具體包括:
3.1 政府的信息服務。各級政府在 Internet 網上建有自己的網站,公眾可以查詢其機構構成、政策條文、國務院公告等,相當于政府的“窗口”。一方面為百姓提供信息服務,另一方面加強與百姓的溝通與聯系。
3.2 政府的電子貿易。政府的電子貿易也就是政府的電子采購。既能夠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促進廉政建設。同時,也可加大企業的競爭,降低成本,還能節省政府開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3 電子化政府。推動政府辦公自動化、網絡化,不僅各政府部門內可以形成局域網直接連通,而且各政府部門也可相互聯通,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許多政府己經做到了這一部分。
3.4群眾參與政府。老百姓可以通過上網的渠道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有關政策的制訂。這是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人類進步服務的更高階段。
4我國電子政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存在以下幾個主要的問題:
4.1 電子政務發展整體規劃和統一標準性建設不夠;
4.2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在開放性要求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4.3電子政務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
4.4 既是政府業務工作骨干、又是專業的電子政務建設人才不足。
5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對策
為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應該采取以下五大發展對策:
5.1 加強電子政務的整體規劃。加強電子政務的整體規劃,以制定發展規劃,明確階段目標,避免重復建設作為和信息技術的結合點。電子政務建設不僅僅是網絡基礎建設問題,而且涉及到政府部門的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協調和調整。因此,應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加強對電子政務的發展規劃研究,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相關的技術標準,由國家統一制定,使我國的電子政務規范建設,避免因標準不統一而導致混亂局面的發生。
5.2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電子政務的關鍵。應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政務信息資源,建設和改造電子政務數據庫。首先,整合政務信息資源。打破各級政府部門對信息的壟斷和封閉,重視對信息資源的不斷開發、更新和維護,推動政府信息資源對社會的開放,使之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次,健全和完善政府專網。規劃引導國家骨干通信網絡和社區寬帶網絡建設,加快寬帶高速政務專用網絡系統建設,加快國家重要戰略性數據庫建設。
5.3 加快電子政務法制化進程。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電子政務的立法工作。法律是我國電子政務規范、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它已從影響、配合,向基礎支撐轉化,成為電子政務發展必須的基石。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電子政務,其中包括規范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公文、電子信息、電子證件等各項業務的開展,維護電子政務的法律效力,是保障電子政務發展的關鍵舉措。
5.4 建立電子政務系統的安全保障體系。建立我國的電子政務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安全管理體制。建立電子政務信任體系,加強關鍵性安全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建立應急支援和數據災難備份基礎設施。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對政府信息網絡的建沒、管理、維護、內容和形式的規范進行必要的規定和約束。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產品國產化水平,減少對國外信息技術的依賴。健全信息安全保護的組織機制。
5.5 加大對公務員信息化知識的培訓力度。建設一支能適應電子政務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公務員隊伍。電子政務對公務員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應用技能都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轉變觀念,積極應對變革。加強以復合型人才為標準的國家公務員知識更新、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能培訓,提高公務員的綜合素質,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
篇2
其實,自“十二五規劃”開局以來,我國已經先后啟動了多項信息領域重大專項和“核高基專項”,希望通過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研發一批戰略核心產品,打造完善的安全可靠體系。其中,發展電子政務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大力推進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但是,發展電子政務產業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因此,加強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努力提高安全可靠信息技術和產品應用水平勢在必行。今年9月,由東軟集團聯合曙光、浪潮、中標軟件、天津神舟通用、武漢達夢、中創軟件、金蝶中間件、無錫永中、阿里云、華為等本土公司發起,共同成立了國內首個安全可靠電子政務產業發展戰略聯盟。
從2011年開始,我國本土科技企業就開始進行底層核心技術攻關。以中軟為代表的體系,曾聚集了40多家企業進行技術攻關;以浪潮為代表的企業也在山東德州展開試點,在信息技術領域打造安全可靠產品的閉環。
“東軟將加強與成員單位之間的合作,繼續深化在電子政務領域的研究,強化安全可靠保障,加強標準制定,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實現協同創新,促進安全可靠基礎軟硬件產品成熟度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推進產業良性發展,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博士在聯盟成立的賀言中表示。
篇3
浙江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辦法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與促進我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發展,推動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統籌建設與資源整合,提升政府信息化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的規劃與建設、管理與應用、安全與保障等活動,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公共數據是指各級行政機關以及具有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的事業單位(以下統稱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在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獲得的各類數據資源。
本辦法所稱電子政務是指各級行政機關運用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優化內部管理,并向社會提供優質、高效、透明的公共管理和服務的活動。
第三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遵循統籌規劃、集約建設、匯聚整合、共享開放、有效應用、保障安全的原則。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將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推進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建設,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廳)或者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是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的主管部門(以下統稱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所屬的數據管理機構和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有關機構(以下統稱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機構),具體承擔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相關工作。
省級行政機關應當指導、監督本系統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工作。
第二章 規劃和建設
第六條 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編制全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發展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設區的市、縣(市、區)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有關發展規劃,結合本地實際,編制本行政區域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發展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各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根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發展規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七條 有關單位在起草信息化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等相關專項規劃時,應當征求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的意見,并與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發展規劃相銜接。
各級行政機關部署電子政務應用時,應當與本地區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發展規劃相銜接。
第八條 各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政府投資、經濟和信息化、財政、保密等主管部門,制定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招標投標、政府采購、建設實施、項目監理、運營維護、績效評價、保密安全等管理規定;定期組織實施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績效評價。
各級審計機關依法對電子政務建設項目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
第九條 各級行政機關開展電子政務項目建設的,由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出具初審意見;初審意見作為同級政府投資主管部門審批立項、財政主管部門批復預算的條件。開展電子政務項目建設的,還應當遵守《浙江省信息化促進條例》的有關規定。
具備條件的設區的市、縣(市、區),可以由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政府投資、經濟和信息化、財政等主管部門對電子政務項目建設進行聯合審查。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做好以下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
(一)電子政務網絡;
(二)電子政務云平臺;
(三)公共數據平臺;
(四)公共數據容災備份中心。
第十一條 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全省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和管理;設區的市、縣(市、區)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接入與管理。
第十二條 各級行政機關不得新建業務專網;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需要新建業務專網的,應當征求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的意見。
各級行政機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已有業務專網進行合理分類,并入電子政務網絡;國家規定不能并入的,應當做好與電子政務網絡的協調。
各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制定本級業務專網并入電子政務網絡的方案并組織實施。
第十三條 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建設和管理省級電子政務云平臺,審核省級行政機關的電子政務云平臺使用需求;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建設電子政務云平臺的,建設方案應當報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備案;縣(市、區)人民政府不得單獨建設電子政務云平臺,確需建設的,應當報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同意。電子政務云平臺的具體管理按照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各級行政機關應當在電子政務云平臺上開發應用系統,應用系統產生的公共數據應當在公共數據平臺和公共數據容災備份中心進行備份。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公共數據平臺。其他各級行政機關不得新建、擴建、改建獨立的數據中心;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需要新建、擴建、改建獨立的數據中心的,應當征求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的意見。各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制定現有獨立的數據中心整合方案,并組織實施。
第十五條 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建設和管理浙江政務服務網;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浙江政務服務網的規范標準和要求,建立本行政區域網上政務服務體系,并延伸至鄉鎮(街道辦事處)、行政村(社區)。
第三章 管理和應用
第十六條 公共數據資源實行統一目錄管理。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編制全省公共數據資源目錄;設區的市、縣(市、區)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可以編制公共數據資源補充目錄(以下統稱公共數據資源目錄),并報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備案。編制公共數據資源目錄應當征求提供公共數據的機構的意見。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將本單位公共數據在公共數據資源目錄中編目。
公共數據資源目錄主要包括公共數據項目名稱、共享和開放屬性、更新頻度等內容。
第十七條 公共數據可以通過下列方式獲得:
(一)依照法律、法規規定采集有關數據;
(二)因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責需要,通過監測、測量、錄音、錄像等方式產生有關數據;
(三)因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責需要,通過協商等方式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有關數據。
第十八條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當遵循合法、必要、適度原則,按照法定范圍和程序,采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數據信息;被采集對象應當配合。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因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責,需要采集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數據的,應當取得被采集對象的同意;被采集對象拒絕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不得采集,并不得因此拒絕履行有關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責。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可以通過共享方式獲得公共數據的,不得違反規定通過其他方式重復采集。
第十九條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通過監測、測量、錄音、錄像等方式產生公共數據的過程中,應當遵守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相關規定。
第二十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機構歸集、整合公共數據,實施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和空間信息、宏觀經濟、公共信用信息等綜合數據信息資源庫建設。
各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當將公共數據資源目錄中的數據歸集到本級公共數據平臺;設區的市、縣(市、區)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機構應當將本級歸集的公共數據匯集到上一級人民政府公共數據平臺。公共數據歸集的具體辦法,由省、設區的市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制定。
各級行政機關開展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建設,應當同步規劃有關公共數據的歸集、整合,并按照規定編入公共數據資源目錄。
第二十一條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之間無償共享公共數據;沒有法律、法規、規章依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不得拒絕其他機構提出的共享要求。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通過共享獲得的公共數據,應當用于本機構履行職責需要,不得用于其他任何目的。
第二十二條 公共數據資源目錄中的數據按照共享屬性分為無條件共享類、受限共享類和非共享類。列入受限共享類和非共享類公共數據范圍的,應當說明理由,并提供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依據。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因履行職責需要,要求使用無條件共享類公共數據的,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機構應當無條件開通相應訪問權限。要求使用受限共享類公共數據的,由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機構會同提供公共數據的機構進行審核;審核同意的,開通相應訪問權限。
受限共享類和非共享類公共數據可以經脫敏等處理后向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提供,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公共數據脫敏等處理的具體辦法,由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 公共數據資源目錄中的數據,通過公共數據平臺共享交換。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之間不得新建共享交換通道;已建共享交換通道的,應當按照規定整合。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當采用請求響應的調用服務方式使用共享公共數據;需要采用拷貝數據或者其他方式使用的,應當征得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機構的同意。
第二十四條 公共數據開放實行目錄管理。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編制全省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設區的市、縣(市、區)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可以編制公共數據資源開放補充目錄(以下統稱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編制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應當征求提供公共數據的機構以及社會公眾的意見。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向社會公開。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定期組織對本級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法規對公共數據開放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五條 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外的公共數據開放,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法律、法規規定應當開放的公共數據,開放前應當告知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
(二)法律、法規禁止開放的公共數據,不得開放;
(三)其他公共數據開放,應當經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第二十六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審核公共數據開放時,對涉及的國家安全、信息風險、社會效益等進行審核,并遵守下列程序規定:
(一)涉及相關法律問題的,應當進行合法性審查。
(二)涉及專業性較強問題的,應當召開專家論證會。
(三)涉及國家秘密的,應當進行保密審查;涉及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由有權國家機關進行審查。
(四)涉及相關群體切身利益或者公眾普遍關注問題的,應當采取聽證會、座談會、征求意見等方式公開聽取所涉及公眾的意見、建議。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可以制定公共數據開放審核的具體規定。
第二十七條 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中的數據,通過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未編入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的數據,可以通過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門戶網站開放,并按照規定編入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目錄。
公共數據應當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易于獲取和加工的方式開放,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推動實施有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的大數據示范應用工程,提升政府大數據管理和服務水平。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公共數據進行研究、分析、挖掘,開展大數據產業開發和創新應用。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與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開展公共數據合作時,應當征得同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的同意,并簽訂書面合作協議;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制定合作協議的示范文本。
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管理、使用與開發公共數據,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管理、使用和開發經同意后采集以及采用協商等方式獲得的公共數據的,還應當履行約定的義務。
第二十九條 各級行政機關應當通過電子政務基礎設施,推廣電子政務應用,提高辦公效率,并實現內部流程信息和事務處理的電子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基于電子政務網絡的統一的公文處理和公文交換系統。
各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制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應用考核辦法,定期組織考核并公開結果。
第三十條 各級行政機關在辦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事項時,除法律、法規規定必須以紙質或者本人到場等形式提出申請外,應當接受能夠識別身份的以電子方式提出的申請;各級行政機關應當公告電子方式申請的具體程序和要求。
各級行政機關接受電子方式提出申請的,不得同時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履行紙質或者其他形式的雙重義務,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條 按照安全規范要求生成的電子簽名,與本人到場簽名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作為法定辦事依據和歸檔材料。
各級行政機關應當使用省政府電子印章系統或者經審核評估達到要求的電子印章系統進行電子簽名。電子印章系統使用的具體辦法,按照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各級行政機關使用電子印章系統,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放電子證照的,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二條 各級行政機關在辦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事項時,可以通過公共數據平臺提取、確認證明文件的,不再另行要求申請人提供內容相同的證明文件。
通過公共數據平臺提取、確認的電子證明文件,視為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要求,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三條 各級行政機關可以單獨采用電子歸檔形式,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各級行政機關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公共數據、電子文件進行歸檔和登記備份,省檔案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公共數據和電子文件的歸檔、移交、保存、利用等具體規定。
各級檔案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數據和電子文件歸檔統一平臺建設。
第四章 安全和保障
第三十四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依法履行下列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管理職責:
(一)編制本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規劃;
(二)建立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體系和標準規范;
(三)制定并督促落實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管理制度;
(四)定期開展重要應用系統和公共數據資源安全等級測評、風險評估和應急演練;
(五)協調處理重大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事件;
(六)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職責。
公安、經濟和信息化、信息安全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十五條 各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負責本單位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管理,依法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職責:
(一)建立并實施公共數據風險評估、日常監控管理和容災備份等管理制度;
(二)建立有關接觸公共數據的內部和外部人員崗位安全責任制,明確崗位職責,制定并落實有關懲戒措施;
(三)建立并實施公共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制度;
(四)制定并落實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檢查制度;
(五)制定有關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事件的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
(六)按照規定調查或者協助調查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安全事件,并向有關部門報告;
(七)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職責。
第三十六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工作機構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職責:
(一)建立并實施公共數據管控體系;
(二)建立并實施數據安全認證機制,防止數據越權訪問、使用、篡改;
(三)實施電子政務云平臺、公共數據平臺、公共數據容災備份中心安全管理。
第三十七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履行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職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
(一)進入涉嫌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違法的有關場所實施檢查;
(二)詢問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并要求其提供證明材料;
(三)查閱、復制有關資料;
(四)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獲取的情況下,可以依法先行登記保存;
(五)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措施。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有關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九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與其他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獲得、歸集、共享、開放公共數據的;
(二)違法披露共享獲得的公共數據的;
(三)泄露、買賣非開放公共數據的;
(四)非法復制、記錄、存儲公共數據的;
(五)未按照規定開展公共數據合作的;
(六)未按照規定歸檔和登記備份公共數據的;
(七)未依法履行公共數據安全管理職責的;
(八)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四十條 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主管部門與其他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建立和落實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管理機制的;
(二)未按照規定擅自新建業務專網的;
(三)未按照規定在政務云平臺上開發應用系統的;
(四)未按照規定擅自新建、擴建、改建獨立數據中心的;
(五)未按照規定要求申請人履行提供電子和紙質或者其他形式雙重義務的;
(六)未按照規定歸檔和登記備份電子文件的;
(七)未按照規定在公共數據容災備份中心進行備份的;
(八)未依法履行電子政務安全管理職責的;
(九)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一條 水務、電力、燃氣、通信、公共交通、民航、鐵路等公用企業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共數據的歸集、共享和開放管理,適用本辦法。
篇4
【關鍵詞】電子政務;建設;問題
當前,世界上其它發達國家電子政務的建設日新月異,政府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行政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才剛剛起步。我國政府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便開始在一些政府部門利用計算機技術嘗試一些最簡單的,比如文檔管理、公文處理等。在1993年底,為適應世界范圍內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潮流,我國政府啟動了“三金工程”,重點建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為重點行業和部門輸送業務數據和政務信息。到了1998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國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網的構想,從而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發展正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這個過程中,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發展很不平衡,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從目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發展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下列一些問題:
一、電子政務建設的理念存在誤區
我們都知道,電子政務是指各級政府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互聯網通訊技術,實現高效、透明、規范的電子化辦公和對外服務的過程,而絕對不是簡單的政府上網或辦公自動化。它要做的絕對不是安裝幾臺電腦,連接打印機和掃描儀,處理文檔和打印報表,也不是建立政府門戶網站,收發公眾電子郵件,無紙化辦公等。但一些部門在電子政務的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錯誤認識。比如:把電子政務僅僅當做政府部門的計算機網絡化,不重視應用軟件的開發和政府業務流程的整合,結果很多政府部門的計算機設備成為辦公自動化的工具,甚至成為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的一種道具,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就是想當然地把電子政務等同于政府上網,以為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法律法規、公告掛到網上就算電子化了,沒有把傳統的同網絡的便捷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公眾提供的服務不到位。
二、電子政務就是拷貝上級政府的門戶網站
一些部門對電子政務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領導指令的執行上。上級部門做了門戶網站,我們也找人照貓畫虎地做一個,上級部門推出了新欄目,我們也原封不動地拷貝過來。這種應付差事流于形式地執行任務的思路,完全無視政府各個部門工作性質的不同,真可謂是敷衍了事,走進形式主義的誤區。
三、門戶網站的內容和形式都存在問題
從我國現有的電子政務門戶網站來看,內容和形式都存在不少問題。各級政府的門戶網站無論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實用性方面,還是在溝通的及時性和公開性方面都離公眾的期望值有較大的落差,網站的點擊率較低,內容陳舊重復、更新不夠及時,網頁設計水平不高。相當多的政府門戶網站僅僅把一些法律法規、政策、公告從紙上搬到網上,信息共享的數量少,質量也不高,網上反饋寥寥無幾,網頁鏈接較少。此外,許多政府門戶網站重視宣傳的靜態功能,缺乏動態的和公眾雙向交流的手段。老百姓雖然從網上能夠了解一些政務信息,但辦理一些具體的日常事務,卻缺乏必要的渠道。
四、注重硬件設施的購買而忽視前期的準備工作
“輕調研重上馬”是電子政務建設中一個普遍性誤區。當前,國家特別重視發展電子政務,為電子政務建設的專向撥款數額越來越大,但這些資金應該首先用于需求調研、統籌計劃、人員培訓等基礎性的前期準備工作,絕不是購買一些價格昂貴的高檔設備就萬事大吉。否則,再先進的設備公務人員無法正確使用,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更何況計算機設備更新速度極快,盲目追求“高、大、全”式的建設,很可能帶來資源的極大浪費。
五、基礎信息的建設落后于電子政務的發展速度
現在,一些地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還未全面完成,網絡的運行速度還不夠理想,各級政府的計算機網絡、電信網絡的覆蓋率還較低,尤其是在偏遠落后的地區,整體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還遠遠不能適應電子政務的建設需求。此外,我國的上網費用和通信費用的價格與世界上其它發達國家相比還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電子政務的普及應用。
六、電子政務的建設缺乏統籌規劃
世界上其它發達國家都把電子政務的建設上升到國家信息化的戰略層面上,都制定了相應的電子政務規劃,都提出了電子政務建設的長遠規劃和近期目標,而且,發達國家還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和實施政府的電子政務規劃。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缺乏宏觀規劃,沒有明確的電子政務發展目標,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是各自為政,標準互異,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來統籌規劃,出現了重復建設、自成體系、信息資源分散、共享程度低等不應有的現象,以致影響了計算機網絡的整體運用,這必將影響電子政務的建設速度和發展水平。
七、電子政務的數字鴻溝問題
篇5
關鍵詞:電子政務;電子網絡政府;發展;啟示
1西方發達國家電子政務的發展概況
1.1美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狀況
政府電子網絡構建做的比較好的,是美國、新加坡,還有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等。其中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公認做的比較好的,也最具代表性。美國構建電子網絡政府是1993年,由副總統戈爾提出一個國家資訊規劃,國會通過了方案,提出到2003年10月,政府機構要逐步消除市場化辦公,并且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電子化的在線交易。為了推動政府信息化,美國在推動構建電子網絡政府時,甚至通過總統命令這樣一種形式來規范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比如1997年12月,克林頓了一條命令,要求政府的信息不是根據機構進行組織,而是根據用戶可能尋找的服務,或者是信息的類型來組織,即政府要幫助公民一站式地訪問現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務。
在應用領域方面,美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構建電子網絡政府開始時,也不是全面出擊,而是重點突出應用。但是這些應用是有選擇的,在推動電子政務應用時,更多關注的是政府對社會、對企業的服務,對公眾的信息服務。美國確認了重點應用:建立國際性的貿易資料系統。建立政府部門的電子郵寄系統。這是美國在推動政府信息化,構建電子網絡政府時,最初確立的一些重點應用領域。
1.2歐盟各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狀況
歐盟15個成員國目前絕大多數都是世界上比較發達的國家,他們電子網絡政府的構建對世界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按照歐盟提出的目標,這15個國家在構建電子網絡政府方面是統一步調的。他們提出在15個歐盟國家內部,重點或者部分推動20項幾乎全部是面向社會的具體應用。具體來講,有12項是面向社會成員個人的,有8項是面對企業的。而且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歐盟15個成員國大體都要能實現這20項應用,也就是說這20項具體應用都能在網上辦理。通過對發達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概況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加大政府信息化的力度,推動電子網絡政府的建設,說到底他們的本意是要提高本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2當前我國發展電子政務存在的困難
從政府管理體系和機制方面看,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①電子政務應用體系的構建受制于龐大復雜的行政管理體系。或者說,行政管理體系的復雜性決定了電子政務應用體系構建的復雜性。電子政務應用系統的構建,絕不能過于簡單,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系統。這是因為政務管理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每一級政府都設了很多部門,這些部門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職權,各自行使獨立的權力,但是他們又絕不是孤立的一個系統,它要左右配合、上下連動,這是政務管理,政務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企業運作的重大差別。在美國,大體是自由市場經濟,這個自由市場經濟政府管理的模式總體是管理的比較間接,很少直接管理,而且各個政府部門的設置也比較粗放,不像我們機構設置的那么多,那么細化。美國是一種比較粗放的機構設置,我國相對的是一種細化的機構設置,在這樣一個大布置的行政管理體系下構建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②如何改變傳統政府的政務管理流程和程序。我國的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現在要通過信息化手段改變這套傳統政務流程是相當難的,而這個流程不改變,在某種意義上講,它不適合、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所以政務信息化一個重要的要求是要對傳統的政務流程進行重新構建,這是比較復雜,也是比較難的一個問題。③如何改變公務人員的管理行為。公務人員在長期的傳統政務管理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一種觀念、一種理念、一種價值觀,要在電子網絡政府狀態下,按照信息化的手段使他們的行為、觀念能夠適應電子網絡政府要求,兩者之間應該說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如何改變公務人員的行為,使他們的行為能夠適應電子網絡政府管理要求,重要的在于公務人員管理理念的轉變,只在管理觀念轉變了,管理行為才會隨之改變。
3西方電子政務發展得到的啟發
吸取發達國家建設電子政務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構建電子網絡政府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①要關注應用,首先在重點應用領域進行突破;②要立足服務,面向全社會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③要循序漸進,政府及各部門在實施“電子政府”的過程中要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建設。
(1)國家要制定統一的規劃和技術標準。在推動政府信息化的過程中,首先重視的問題應是制定統一的發展規劃和相關的技術標準,以此來規范和指導電子政務的發展。國家應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加強對電子政務的研究、規劃和組織協調,并根據我國的國情,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努力貫徹落實。規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電子政務作為和信息技術的結合點,其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還涉及到黨政部門的工作程序、組織結構、人事制度的調整和協調。這就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發展規劃,從而能夠對全國的電子政務建設進行統一的部署和安排。強調技術標準的統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體規劃下進行,并不意味著要簡單地追求硬件設施的先進性,而是強調未來的可連接性和整體布局、應用的合理性,否則就可能使電子政務的發展偏離了方向,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浪費。
(2)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信息網絡信息庫。政府信息化實施的基本條件,是建立標準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務信息網絡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速,整個社會所需要決策的數量越來越多,政府決策的負擔越來越重。在信息社會中,政府更開放,公眾的參與性更強,決策更趨科學合理,對政府行為的監督檢查更具體直接。電子網絡政府的構建:①要求政府機構的設置必須與經濟結構、信息系統及社會文明的其他特征相適應;②建一條能將所有部門連在一起并讓它們協同工作的安全的政府內部網和中央數據庫;③提供滿足公民特殊需要的服務,公民能夠從網上方便、安全地得到這些服務。
當電子網絡政府逐步構建完成之后,政府的網上應用會越來越多,如此便會產生出更多的各種各樣的數據庫。在建立電子政府的初期,應對數據庫的建立有一個統一的規劃,要加強政府各部門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從而既能建立起相對獨立的數據庫應用系統,又能互相連接避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
(3)建立和維護功能強大的應用系統。應用系統的建立關系到實際的應用,是發揮整個電子政府的功能的一個具體表現,在電子網絡政府建設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一般應與數據庫的建立同步或更早一點,但它也必須在信息數據庫系統建立得比較完整之后才能發揮其作用。應用系統的范圍較之數據庫系統更為廣泛,使部門與部門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的工作協調和內部辦事效率大大提高,從而使政府對城市和社會的管理工作水平真正上一個臺階。
電子網絡政府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走向,可能會影響整個政府存在的形態,這對于傳統政務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過去、行政管理人員實際更多是一種管理職責,那么未來在電子網絡政府狀態下,公務人員逐步要成為一種知識管理的提供者。
參考文獻
[1]胡小明.電子政務效益從何而來[J].天津科技,2005,(03).
篇6
關鍵詞:電子政務;政府服務;質量
中圖分類號:D6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0005702
電子政務是指公共管理部門應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將管理和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網絡上實現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與部門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的公共服務。發展電子政務有利于政府轉變職能,提高辦事效率;促進信息化建設,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
1電子政務包含的主要內容
(1)政府間的電子政務。政府間的電子政務是上下級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電子政務。主要包括電子法規政策系統、電子公文系統、電子司法檔案系統、電子財政管理系統、電子辦公系統、電子培訓系統、業績評價系統。
(2)政府對企業的電子政務。政府對企業的電子政務是指政府通過電子網絡系統進行電子采購與招標,精簡管理業務流程,快捷迅速地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服務。主要包括電子采購與招標、電子稅務、電子證照辦理、信息咨詢服務、中小企業電子服務等。
(3)政府對公民的電子政務。政府對公民的電子政務是指政府通過電子網絡系統為公民提供的各種服務。主要包括教育培訓服務、就業服務、電子醫療服務、社會保險網絡服務、公民信息服務、交通管理服務、公民電子稅務、電子證件服務。
2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意義
第一,電子政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電子政務開辟了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傾聽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新渠道,是密切政府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突發事件的能力、打造誠信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撐力量。
第二,電子政務是加強新時期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徑。要貫徹好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落實好求真務實、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要求,真正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其中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就是通過發展電子政務,以政府業務為導向,以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為依托,逐步形成與時俱進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使機關運轉更加規范協調、辦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從這個意義講,電子政務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事關執政能力建設的一件大事。
第三,電子政務是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龍頭工程。電子政務建設的規模、速度和水平將影響著電子商務和企業信息化的規模、速度和水平。電子政務不僅為電子商務和企業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環境和對接方式,而且也成為電子商務的服務對象和客戶。電子政務將成為社會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和國內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3電子政務建設的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推進電子政務、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設高度重視。早在1992年,國務院辦公廳提出建設全國行政首腦機關辦公決策服務系統的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案,并在全國政府系統推行辦公自動化。2002年中辦17號文以后,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已從部門辦公自動化,開始走上了支撐部門職能業務的發展道路。《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和中辦18號文以后,進一步推動了各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的應用深化和整體發展。經過近幾年的建設,中央級傳輸骨干網已經開通,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也投入運行,可承載中央和地方部門的部分政務業務,為進一步整合內、外網及專項網資源,實現國家電子政務網絡的互連互通和政務業務系統的協同互動奠定了基礎;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已開通運行,各級政府網站基本建立,為黨和政府有效聯系群眾服務人民建立了新的橋梁和紐帶。政務信息系統建設已經覆蓋了稅務、海關、農業、銀行、公安和社會保障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為政務部門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電子政務治國理政和服務于民的架構已具雛形。
4電子政務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政府公務員的觀念有待提高。因為電子政務的發展,必然對傳統行政權力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規范等,這勢必對公共權力的行使和運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監督作用。正是這一點,也容易引起少數公務員的抵觸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說,更新觀念,主動接受電子政務這一新的管理手段,將是對公務員的權力觀、利益觀的一個嚴峻的考驗。
二是傳統政府運作機制的障礙。我們知道,目前我國的政府管理運作體制及機制,多數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確立起來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方面的問題雖然有了很大改變,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如機構設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門職能交叉、重疊,審批過多、過濫,辦事沒有嚴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會成為推動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障礙,換句話說,只有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電子政務的推進才真正具有意義。
三是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標準。推動政府信息化和電子政務,關鍵要搞好整體規劃,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這是國外發展電子政務普遍的一條經驗。我國雖然在這方面作出過一些具體規定,但至今還沒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長期總體規劃,特別是有關統一的技術標準方面,幾乎還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如果繼續讓這種各搞一套的局面發展下去,將來政府間、部門間的互聯互通勢必難以實現,以至于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浪費。與此相聯系,由于我國的地區分割、部門分割現象嚴重,還導致了大量的重復建設,如基礎網絡等,如何在統一的規劃和標準下,整合現有資源,防止重復建設和各自為戰,成為政府信息化和電子政務發展中的關鍵所在。
四是公務人員的信息知識和運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較低,難以適應電子政務發展的要求。近年來我國在加強公務員的知識培訓、提高公務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進行了一列系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公務員的計算機知識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但從整體上看,仍然不能適應政府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近500萬公務員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占10%。即使一些學歷較高的公務員,計算機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較欠缺。在推進政府信息化的過程中,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能力,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五是信息安全成為當前政府信息化中的關鍵問題。與電子商務相比,電子政務對信息的安全有著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美國9•11事件后,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目前的實際狀況是,我國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整體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而政府的信息安全技術又必須由我們自主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我國的電于政務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5電子政務建設的發展策略
(1)更新觀念。要充分認識政府管理信息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電子政務對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大作用,把不利于電子政務發展的觀念轉變到行政改革與創新上來。
(2)創新行政模式。實施電子政務,要對內部業務模式進行較大調整,優化和擴展行政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將信息技術在政府機構的應用從簡單的取代手工勞動提高到工作方式優化的新層次,更需要企業、公眾、社會服務機構等眾多服務對象協調動作。要適應新的制度環境,調整行政組織,改進行政方法,進行行政改革,實現行政模式創新、組織結構重新設計、業務流程重組。這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不可少步驟。
(3)盡快制定我國的電子政務發展的整體規劃和相關技術標準。這是所有問題的基礎,如果各自為戰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改變,后果將是難以設想的。在制定電子政務整體發展規劃和技術標準時,不僅要有相關部門的領導、IT專家參與,還要吸收行政管理專家參與,這樣才能使電子政務規劃更具有權威性。
(4)加強人員培訓和信息技術知識普及工作。電子政務建設是一項信息知識含量高、信息技術要求高的工作,對人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因此,公務員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實踐經驗是開展電子的基本因素。目前,政府機關的許多工作人員尚不具備必要計算機網絡等現代辦公知識和能力,加之他們習慣于傳統的辦事程序和辦事方式,所以,應加強政府工作人員的相應的培訓工作。通過培訓,一方面使他們具備新技術革命的意識、觀念,另一方面使他們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知識和應用技術,提高其計算機應用水平,做到能夠在日常工作中實現無紙化辦公和網上互動式操作。
篇7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建設工作的通知》(發改高技〔〕988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外網建設工作的通知》(政辦〔〕233號)、省信息中心《關于做好電子政務外網建設工作的函》(信字〔〕9號)文件精神,結合《州年電子政務工作要點》,現就加快推進我州電子政務網絡建設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加快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電子政務網絡是電子政務穩步推進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是電子公文傳輸、電視電話會議、黨政協同OA等電子政務重點業務系統普及應用的支撐平臺,也是各級政府履行職能,打造效能政府、陽光政府、透明政府的有效手段。我州電子政務網絡按照統一規劃、分級負責的原則進行建設,經過幾年的持續快速發展,電子政務內、外網絡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電子政務內網基本實現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建設目標,電子政務外網已完成州電子政務技術中心至州級各主要職能部門的橫向城域網建設。根據國家電子政務發展規劃,電子政務內、外網絡將成為自上而下、縱橫融合的兩大基礎網絡平臺,為避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充分利用好已建電子政務公共設施,國家發改委今后原則上不再批準建設新的部門專用業務網絡。各地區要充分認識加快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清形勢、把握機遇,緊緊抓住全州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整體推進、給予設備和技術支持的有利契機,加強組織領導,著力推進本地電子政務基礎網絡建設。
二、全州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基本原則及標準要求
全州電子政務網絡建設要在州政府電子政務技術中心的規劃指導下,按照統一標準和規范有序推進。各地區在規劃建設本地區電子政務網絡時,要按照全州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標準(每棟入網行政辦公樓的每間辦公室要設置2個以上完全物理隔離的內、外網信息節點),對本地區電子政務內、外網絡進行同步規劃、同步建設。
1、縱向骨干電路建設。根據全州電子政務外網建設總體規劃,州至各地區縱向骨干電路由電信、移動兩家運營商共同承建,形成高效、安全的雙回路網。在年4月25日前完成電路建設、調通測試電路。
2、地區橫向網絡建設。各地區橫向城域網絡建設及本地區互聯網出口電路租賃等工作,由各地區政府與當地電信、移動、聯通等運營商自主洽談確定,可根據實際洽談情況,綜合當地運營商合作意向、承建能力、線路品質、技術力量、租賃費用及本地區電子政務長遠發展等因素合理選擇一家或多家運營商的互聯網資源作為本地區電子政務外網的互聯網出口電路(出口電路帶寬可根據本地區入網單位數量、上網速率要求等實際需要科學確定),按照“以租代建”(通過本地互聯網出口電路租費來帶動橫向網絡建設)的原則,由選定的運營商按照全州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標準于年底前完成本地區橫向城域網絡建設。
3、現場指導建設。州政府電子政務技術中心近期將會同省信息中心、電信公司、移動公司等相關單位,成立電子政務外網建設工作組赴各地區對縱向骨干測試電路、地區首批13家橫向電路進行現場指導建設,請各地區安排得力技術人員進行全程配合、學習。今后,,地區橫向電子政務網絡由各地區政府按統一標準和規范自行規劃建設,州政府電子政務技術中給予必要的遠程協助和電話指導,原則上不再專門組織安排人員進行現場指導。
三、加強電子政務網絡安全體系建設的統一規劃和管理
各地區要根據全州電子政務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的有關規定,配合州政府電子政務技術中心同步規劃、建設本地區電子政務網絡安全防御體系,合理劃分安全域,采取相應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措施,實現州、縣級網絡中心與各級入網單位的分級、分域保護,實現不同網絡安全域之間的可信接入,保障各自業務系統的信息安全。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原則合理分配本地區IP地址資源,對接入電子政務網絡的所有計算機進行MAC地址、IP地址、交換機端口的有效綁定,以減少局域網內IP地址沖突,防止ARP攻擊,提高網絡的安全性。加強網絡安全保障制度建設,落實信息安全保障責任,明確政務網絡安全主管領導和工作部門責任人,對入網計算機進行登記備案,定期檢測網絡運行狀況,及時排解安全隱患,確保全州電子政務網絡安全穩定運行。
四、落實項目配套資金確保電子政務網絡建設順利進行
電子政務建設所需財政性資金采取分級負擔的方式予以解決,各地區要統籌財力,加大對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和運行維護的資金投入力度,根據項目建設要求,抓緊落實地區配套資金,確保必要的項目建設經費,推動地區電子政務健康持續發展。
1、州級專項經費。州至各地區電子政務外網縱向骨干電路租賃費用由州級財政統一安排解決;各地區電子政務外網建設所需核心路由器、核心交換、網管交換、網管計算機、網絡機柜、首批13家部門接入路由器等設備由州政府統一配送;各地區首批13家接入單位橫向網絡電路、辦公局域網綜合布線由州政府按照“以租代建”原則(通過州至各地區縱向電路專用租費帶動項目建設),協調電信或移動公司按照統一標準和要求建設;州政府電子政務技術中心對各地區網絡規劃設計、建設實施給予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對重視程度高、配套資金落實好、規劃建設進度快的地區在后期橫向網絡建設時給予一定數量的部門接入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支持。
2、地區配套資金。各地區電子政務外網橫向網絡(不含首批13家接入單位)建設、本地互聯網出口電路租賃等費用由各地區政府統籌安排解決;地區電子政務橫向內網節點租費由各地區政府與當地電信公司洽談確定,通過降低每個節點租費或參照州本級財政供養單位整體打包租賃等方式有效降低電子政務內網年租費。整體打包方式即將本地區所屬財政供養單位(含事業單位、二級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商談確定電子政務內網年租費,合同期內租費不因機構改革、辦公樓搬遷等新增節點而增加。
篇8
關鍵詞:電子政務,政府門戶網站,行政服務中心
一、基本情況
從1999年開始,一些地方政府開始設立行政服務中心,其初衷是為了方便外商投資企業的注冊登記、項目審批、相關證照辦理和稅費繳納等業務,而將部分或所有的政府職能部門的辦事窗口都搬到一個大樓內集中辦理;后來,越來越多的與經濟發展、公共管理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行政管理與公用事業部門、單位的相關辦事窗口也都集中到行政服務中心,形成一個所謂的“政務超市”(這些機構雖然在組織管理、業務功能等方面相似,但是其名稱卻各種各樣,如辦證中心、市民中心、政務服務中心、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經濟服務中心,等等。為了論述方便,以下將這些類似機構統稱為行政服務中心。)。到2004年,我國絕大多數的地(市)和縣(區)政府都建立了類似機構(吳愛民、孫垂江:“我國公共行政管理服務中心的困境與發展”,《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9期。)。
但是,行政服務中心在建立之初,普遍沒有考慮到電子政務發展的需要,兩者是單獨發展的:行政服務中心主要是各部門辦事窗口的簡單的物理集中,業務流程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和調整。這時的前臺-后臺關系非常簡單,僅僅是受理-辦理的關系,很多業務還必須由行政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交到本部門去辦理。與此同時,互聯網的應用也不多,即使是采用了信息網絡技術,也仍然只是為了滿足某個部門的內部信息管理的需要或是通過網絡進行簡單的信息,其中并沒有多少互動的業務內容。
近年來,隨著政府職能轉換和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需要,電子政務的作用日益凸現。但是,電子政務的綜合性及其流程化特點卻一直與現實的政府職能分工的體制存在著明顯的有時甚至是尖銳的沖突,因此電子政務要發揮其業務協同、系統整合的功效,就必須對現有的政府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以突破政府部門單獨上網的弊端。在這種情況下,行政服務中心所具有的集中性、規模性、流程化與公開透明的優勢也就明顯地體現出來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如果能夠對行政服務中心進行相應的完善和調整,它完全可以作為虛擬世界的電子政務在現實世界的對應,相互之間形成一種有機的前臺-后臺關系,使電子政務得以充分地發揮信息網絡技術給政府行政管理帶來的巨大優勢。
二、衡水市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經驗(以下有關衡水的資料來自衡水市人民政府向聯合調研組所作的關于其信息化工作的匯報材料。)
2006年3月21日至24日,筆者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農業部組織的聯合調研組前往河北考察其農村信息化發展情況,詳細地考察了衡水市信息化和電子政務的發展情況。筆者發現,在耦合行政服務中心與電子政務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衡水市政務服務中心的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衡水市政務服務中心已經成為其一站式政務大廳、一線式電話聯動中心和一站式政府門戶網站的物理集中中心(如圖1所示):
一站式政務大廳依托市數據中心,將分散的審批與服務項目全部納入其中,對行政審批和服務實行流程化管理,實現部分窗口的網上虛擬辦公。目前,全市市直機關共有47個部門進入大廳,窗口工作人員達到119人,在各級中心辦理的服務審批事項達到401項。現在,群眾辦事不再到各個政府部門分別地跑腿了,只須到市政務服務中心即可辦理各種事項。
一線式電話聯動中心集事務咨詢、辦事查詢、建議征集、接受投訴為一體,從與群眾關系密切的12個部門抽調懂技術、懂業務的人員,經過崗前業務培訓后到政務服務中心工作,為群眾進行電話服務。
一網式政府門戶網站則集中了各級政府機關網站的信息資源,對外一網式展示政府公務信息,增強政民互動,進行在線咨詢、下載表格,將政務大廳的審批服務事項全部上網。
圖1衡水市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
衡水市“一站式、一網式、一線式”電子政務綜合服務平臺初步實現了政府部門與行政服務中心的信息交換和審批事項的網上審批,促進了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有效利用和政府效能的大幅度提升:2005年,衡水市行政服務中心完成了行政服務和審批事項約17萬件,完成事業性收費7000多萬元,收到群眾自發送來的錦旗125面,表揚信和電話280多件;另外,基于政務服務中心進行系統整合的電子政務綜合服務平臺的建立也為市政府每年節約近600萬元的鏈路費。
雖然受制于體制的因素,衡水市政務服務中心仍然沒有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卻已經為地級市電子政務建設以及服務型政府的建立闖出了一條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電子政務發展之路,對各地級市政府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電子政務建設具有參考作用(衡水市電子政務建設模式之所以具有推廣價值,是因為衡水市是個經濟相對落后的、以農業為主的地級市,轄一區兩市八縣,全市人口中農業人口占80%,農業產值占其GDP的17%。這種結構在我國的地級市中比較普遍,有相當的代表性。)。
三、政策建議
未來的電子政務應該是一個系統化的規范模式,本身是現有的各種職能機構及其服務設施與信息網絡技術、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緊密結合與綜合體現,而行政服務中心則是這種結合和體現的有形載體,是虛擬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匯聚場所。因此,各級政府在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應該特別地注意發揮行政服務中心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這種樞紐作用。具體地來說,各級政府在建設行政服務中心、深化電子政務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首先,應該將行政服務中心明確地納入地方電子政務發展規劃,將兩者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克服以前行政服務中心和電子政務各自單獨發展的狀況。這一點是行政服務中心納入政府管理體制創新、實現電子政務效益的基本要求。可以想象,無論是仍然按照傳統思維建設行政服務中心還是仍然獨立地實施電子政務計劃,都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不可能實現應有的效益。
實際上,之所以說行政服務中心在地方電子政務和政府門戶網站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因為其后臺業務處理平臺作用外,還與以下的兩個問題密切相關:一是政務處理的數字化及其網絡化的程度。一個政務流程,并不是所有的業務環節都可以數字化并通過網絡傳輸,總是有很多的環節必須要以物理內容或過程作依據和保障的,為此必須要有個相應的實體來實施;二是當前的“數字鴻溝”問題。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
時期內,“數字鴻溝”將一直存在,大多數群眾要適應數字化、網絡化的政務環境,還必須經歷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因此,電子政務的制度設計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這種現實的需要。
為了進一步規范行政服務中心,突出其作為行使行政管理與服務的一種政府機構的嚴肅性與權威性,有必要結束當前在機構名稱上的混亂局面,將辦證中心、市民中心、政務服務中心、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經濟服務中心等諸多說法統一為行政服務中心。
關于行政服務中心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作用,還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傾向,那就是凡事都要設立“中心”,“中心”存在過多過濫的趨勢。這種現象在一些發達地區或城市的城區政府當中非常普遍。實際上,這種“中心”已經不是這里所強調的行政服務中心了,它根本就起不到集中辦理群眾事務、方便群眾的作用,因為每個中心所能整合的政務事項很有限,群眾為辦理一件審批事項,還是必須在各個中心之間跑來跑去。其結果是,公文由原先的在政府部門之間的流轉變成在各中心之間的流轉,電子政務的整合作用根本發揮不出來。
其次,是應該明確未來地方電子政務建設的規劃目標是建立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我們可以從下圖來理解和認識這種服務體系。
圖2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
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流程主體、三項業務要求(李廣乾:“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與地方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2005年第223號。)。四個流程主體為各政府部門(以及由其業務網絡所構成的內部網)、行政服務中心、政府門戶網站、公眾(及其服務界面);三種基本業務要求為集中、整合以及互動。從圖2中可以看出,該模型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流程,電子政務建設的幾乎全部內容均能涵蓋其中,而行政服務中心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實際上,衡水市電子政務實現模式與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就存在著邏輯上的一致性。這表明,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不僅理論上科學合理,而且實踐中切實可行,完全可以作為地方電子政務的規劃目標。
第三,行政服務中心的“機構集中”一定要與政府門戶網站的“業務整合”有機地結合起來(嚴格地來說,“集中”和“整合”在意義上存在著較大的區別。“整合”是在“集中”的基礎之上,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以及業務流程需要而對原有的業務和機構進行重組和調整。)。我們可以將這兩者看作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對應,相互之間不能偏廢、不能缺失。我們也可將這種對應關系稱為電子政務前臺-后臺關系,它是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其關鍵部分。可以說,這種關系越緊密,電子政務的效益也就越明顯。
在構建這種前臺-后臺關系時,一定要考慮到兩種具體情況:一種情況是行政服務中心的“機構集中”過程與程度。就很多地級市政府而言,要像衡水市那樣將幾乎所有的具有對外辦事職能的機構都集中到行政服務中心當然最好,但是卻不太容易做到。這就有個逐步集中的過程、以及選擇哪些機構和哪些業務先行集中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將行政服務中心看作是一個與其他政府部門等同的部門,一定要給其賦予更多的職責、更大的整合權力;不然的話,行政服務中心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不利于今后的發展。
另一種情況是政府門戶網站的門戶整合程度。一方面,能夠整合的業務越多越好;另一方面,這種整合最好與行政服務中心的機構集中程度相對應。為實現這種關系的耦合,各級政府應該就此制訂相應的實施計劃與步驟,保持其整體作用的協調一致。
我們通常說,要實現真正的電子政務,必須進行組織機構的重組與業務關系的整合。其實,從發展程度上講,無論是行政服務中心還是政府門戶網站,都存在兩種不同意義上的機構重組和業務整合。就行政服務中心而言,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對原有的組織機構的一種重組,只是這種重組還僅僅是各部門窗口的簡單的物理集中;另一方面,未來的發展也要求對各部門的業務進行歸并與調整,合并重復的內容、剔除不必要的業務,按照業務線進行流程整合。在傳統的業務環境下,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足夠了。就政府門戶網站而言,一方面,各政府部門如果能夠通過該門戶網站統一提供業務內容就已經實現了其最基本的“門戶”的內涵了;另一方面,也應該根據網絡環境的特征對這些業務進行歸并和整合,突出業務流程,淡化部門概念。綜合來看,就理想情況而言,行政服務中心的歸并和整合與門戶網站的歸并和整合應該相應地進行,特別是要以電子政務發展要求、以政府門戶網站的本質特征來指導行政服務中心的歸并和整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建立網絡環境下的服務型政府。
篇9
組織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強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財政約束、改進公共政策的質量和決策的科學性,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認為電子政務就是政府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手段的密集性和戰略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間、政府與社會、社區以及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贏得廣泛的社會參與度。世界銀行將電子政務定義為:政府機構使用信息技術,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務、改進政府與企業和產業界的關系、通過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權利,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由此可見,電子政務就是應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將管理和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互聯網上實現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和空間及部門之間的分隔限制,向社會提供優質和全方位的規范而透明的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和服務。
電子政務作為電子信息技術與管理的有機結合,成為當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其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高效行政是現代市場經濟對政府的要求。電子政務把政府搬到網上,政府通過網絡快捷收集和處理信息,及時做出決策,實行透明、陽光行政,就能極大地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務能力。政府在網上政策信息,打破時空和地域限制,或在政策文件網頁上開設意見反饋窗口,就能極大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務應急能力。
第三,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從熱衷于“管、審、批”的干預型政府轉變為致力于“扶、幫、助”的服務型政府;從主要為國有經濟服務的傾斜政府轉變成為整個社會服務的全面政府。
第四,提高政府的競爭能力。電子政務改造并提升了政府的競爭力,網絡時代的政府競爭力必然基于網絡基礎之上。
第五,開辟公眾對政府的批評渠道。政府官員可以及時并經常看到各種各樣和各個方面的對政府的批評和建議,這樣可以廣開言路,促進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交流。
在我們看到電子政務這么多優點的同時,我們不能為其優越性所迷惑而不去注意其存在的缺陷。
二、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突出問題是重電子輕服務
國進行的電子政務建設,所謂“電子”主要是指技術手段的實現。所謂“政務”主要是指政務變革的實現。多年來。主要采取的以技術為主導的建設模式,建設的重心偏重于“電子”突出的特點是建設單位各自為政,將大量的資金投入電子政務的硬件建設。國是工業化發展中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的初始階段,對電子政務概念和內涵還缺乏全面了解,對信息技術的引用,政府處于被動位置,以技術為主導的電子政務建設成為必然。近幾年,全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的成效,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在政務”實現方面,遇到主客觀方面的各種阻力和障礙,推進工作進展緩慢,與電子政務的目標存在較大的差距。通過實踐我發現,實現電子政務,信息技術基本能夠保證建設需求,技術手段的實現并不困難,而難點是政務”方面的實現。以技術為主導的電子型”建設模式已經顯現出問題和弊端,因為擁有的技術手段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電子政務建設的目標和績效。
(二)我國電子政務應用項目發展滯后
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表明:盡管各級政府對電子政務的建設都花了力氣,并且許多單位自認為“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但從用戶方的調查卻顯示了相反的信息。在“已建成的電子政務應用項目與用戶實際需求二者關系”方面,不同地區的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將“應用項目發展滯后,滿足不了企業和個人用戶的需要”作為首選項,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區的受訪者對此的反響比東部和中部更大。也就是說,盡管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計算機和網絡普及率遠遠低于東、中部,但被調查者中有更高比例的西部人認為電子政務滿足不了企業和個人用戶的需要。
(三)電子政務應用層次較淺
我國多數電子政務應用層次較淺,被稱為“沙灘上的電子政務”。對互聯網上的我國電子政務站點進行進一步審視,我們往往會發現,在多數網站上,職能介紹、政策法規、聯絡方式等靜態信息和政府新聞占據主要位置。表格下載,網上申請等為公眾帶來更多價值的在線服務寥寥無機。于是,這些網站在經歷了短暫的熱鬧后,很快便成為遺忘的角落,用戶訪問量少,網站缺乏維護,造成電子政務投資的浪費。
(四)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存在的其他問題
電子政務基礎信息建設落后,網絡的運行速度還很慢,網絡設施的建設普及率還不高,尤其是在偏遠和落后地區更是距離遙遠,整體的物質和技術還遠遠不能適應建設電子政務的需要。此外,我國電信服務的服務價格還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網絡的普及和電子政務的應用。電子政務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也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電子政務立法滯后,由于我國電子政務發展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機關對互聯網管理出臺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規,而對于如何促進電子交易、使用電子簽名和電子支付還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
三、如何完善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
(一)借鑒先進經驗
電子政務的發展應得到國家高層的立法、資金和資源支持;第二,韓國電子政務發展策略對我國有一定參考價值:第一。電子政務的發展關系到全社會的綜合發展,不能僅僅被看作是政府的任務。電子政務的發展不能離開企業界、學術界和社會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第三,電子政務的發展事關國家全局發展戰略,應從國家戰略發展角度出發,由國家組織政府各部門、社會各階層的精英統籌規劃,全面部署,積極實施;第四,電子政務的實施應與國家當前的各項改革措施緊密配合,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同時,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面對未來發展需要。
(二)加強宣傳
電子政務要真正發展,決不能孤芳自賞,而應該萬民聯歡,共同參與。在加強政府網站內容建設的同時,政府部門最好能夠利用傳統的報刊等媒體對電子政務廣為宣傳,讓廣大百姓了解電子政務,并接受電子政務,讓更多的人參政議政、建言獻策,通過電子政務實現自己的民利。同時,應加強政府網站的互動性、應用性,以更親民、便民的形象吸引群眾。
(三)主動接受民眾批評
網絡本身只具有技術性價值,而應用網絡技術建成的“電子政府”則意味著信息的公開透明,意味著政務效能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是,“電子政府”利用網絡技術的特有優勢,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雙向互動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和自由的平臺,以便公眾表達利益訴求、提出建議意見以及監督政府行政,最終實現政府行政與民意的無縫對接。政府建立官方網站,其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民眾訴求并及時回應,以更加有效地維護公民權利與增進公民福利。
(四)完善法律法規
發展電子政務,立法要先行。立法要從有利于信息技術發展、有利于電子政務開展的角度,解決電子政務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電子簽名、電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電子政務信息技術規范,并及時修改既往法律中與信息技術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
(五)健全領導機構,統一電子政務的發展規劃
電子政務既要跨越整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協調各產業部門的發展與利益,同時也要平衡現有的各管理部門的利益關系。推動電子政務的難點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沒有綜合性的權威部門根本無法實施真正的電子政務工程。必須由國務院設立專門的電子政務領導機構,統一領導、組織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和管理機構則可先從部門之間協調開始,成立相關小組。
(六)加強電子政務培訓
從目前我國政府部門的實際情況看,政府部門的信息化硬件普及率還相當低,政府的各項政策、命令的仍然還是沿用紙張作為傳播媒介,公文的收發、采集和匯總還沒有完全實現電子化。因此,大力加強公務員信息化知識的培訓迫在眉睫,特別是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培訓。
篇10
電子政務總體框架業已確立
2006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印發的《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樞架》中已經明確,構建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的目標是:到2010年,覆蓋全國的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基本建成,目錄體系與交換體系、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初步建立,重點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政務信息資源公開和共享機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標準化體系基本滿足業務發展需求,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政府門戶網站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許可項目能夠實現在線處理,電子政務公眾認知度和公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監管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的構成包括:服務與應用系統、信息資源、基礎設施、法律法規與標準化體系、管理體制。
推進國家電子政務建設,服務是宗旨,應用是關鍵,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主線,基礎設施是支撐,法律法規、標準化體系、管理體制是保障。框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具體內涵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動態變化。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在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指導下,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分工協作,共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
服務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緊緊圍繞服務對象的需求,選擇優先支持的政府業務,統籌規劃應用系統建設,提高各級政府的綜合服務能力。因此,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優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核心業務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降低政府運行費用,提高辦公效率,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管理、綜合協調與服務的職能。也即電子政務建設必須有利于勤政、廉政建設,應在推進社會信息化進程,牽引IT產業需求,營造我國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電子政務須重視頂層設計
幾年來,我國電子政務的戰略部署已經完成,戰略目標、任務越來越明確,建設的整體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大家對電子政務規律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電子政務的建設的實踐成效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電子政務的建設思路必須包括以下幾點:
統一規劃,統一網絡、統一平臺
集中建設的項目與分散建設的項目
集約化,低成本
注重頂層設計
當前業務需要建設跨部門、安全對接的協同電子政務,這就必須以跨部門的業務需求為抓手,推進協同應用;注意頂層互聯,底層業務梳理、重構流程,實現跨部門的應用和對接。
筆者注意到,從各地實際情況看,影響電子政務成效和能否穩定地發揮長效。關鍵有四點:一是電子政務的體制、政策環境;二是信息技術與政務業務的有機結合和實現形式;三是電子政務建設推進的最經濟的路徑;四是能否通過頂層設計實現電子政務的協同。
去年先后發生的重大災害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以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說起,據國家民政部統計,截至2008年2月23日,2008年年初這場五十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已經導致129人死亡,1.78億畝農作物受災,48.5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災害造成我國南方十多個省(區)的大多數高壓電線和輸變電鐵塔被覆冰壓斷、倒塌,致使大面積電力供應瞬間中斷。沒有電,京廣鐵路中斷,物流、人流受到嚴重阻滯,電煤告急,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響,進而波及全國物價上漲,甚至影響到后來我們對宏觀經濟形勢和國際金融海嘯的判斷。
災害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例如我國南方電網系統承載能力和除冰技術問題;電力系統對煤炭的過度依賴、電廠存煤和運輸方式問題;煤炭發展和煤炭產能、電價控制和煤價攀升問題;鐵路運力和鐵路發展、經濟發展與人民正常生活的關系問題,以及各部門、各地區間應對特大災害能力及其協同和供應鏈問題。
反思這場災害造成如此深重的影響,既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原因,也有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系統,包括電子政務特別是宏觀調控和應急指揮等信息系統在內的脆弱、災害預警和應對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疊加的原因,災害暴露出的問題還很多,還涉及到各地相關信息系統的功能及其受災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問題。因為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也是抗災救災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旦我們獲取受災信息,并要投入力量全力抗災救災,恢復重建時,這就要求在信息系統的設計必須應對業務協同能力和應急聯動等方面同步采取措施,并將它們相互融合。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我們過去對電子政務的頂層設計重視不夠,因為把上述問題進行分解并對應落實到相關部門和環節,就會發現問題之一是信息系統在設計上存在著缺失,實際上也是一個供應鏈,乃至一個產業鏈的業務協同與有效整合問題。因此,這些問題如果不從全局和競爭力的角度去進行思考、分析和解決,那勢必從戰略和整體上影響企業的運營、績效和可持續發展。
同樣的問題發生不僅僅是一次。2003年我國的非典疫情和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生后,也發生過類似的問題,這就表明在信息化戰略、信息化與創新、信息化與業務重組之間都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這也表明,只重視和關注信息設備采購、單一應用建立電子政務而忽視頂層設計和信息集成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取的。它勢必嚴重影響我國電子政務的進程和績效。這僅僅是一個方面的例子。
電子政務協同的層次和類別
電子政務協同是今后電子政務建設的重點。一般認為,電子政務協同的層次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任務的協同
首先是各參與協同者在協同參與的某項業務目標中確立相應的業務指標體系;其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指標體系,這是任務協同的核心;第三要在信息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分解信息資源建設任務,確定信息共享和信息提供任務,這是任務協同的關鍵;第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任務協同的保障。
模式的協同
首先要做好對實現協同模式的需求分析;其次要在做好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統一進行規劃;第三要確立協同的實現模式,包括網絡通信模式、業務應用模式和信息資源利用模式。
建設的協同
從組織建設與管理體系、制度建設與工作機制、業務系統建設與運行模式、基礎設施建設與標準規范、人才隊伍建設與 資金保障、技術應用與方法步驟等方面進行協同建設
電子政務協同模式的分類一般包括如下三種:
第一種,主從模式,例如國資委和中央企業信息化協同的需求。國資委的信息化需求從戰略、組織、運作、激勵、監控、支撐六個方面予以明確,企業信息化的需求也應從這六個方面進行協同。
第二種,對等模式,例如人行和公安部信息化協同的需求。典型的是人行反洗錢系統與公安部人口庫和刑偵業務應用系統,在業務應用中基于各自業務需要向對方提出服務請求,然后利用自己的資源滿足彼此的請求,實現協同。
第三種,共建共享模式,例如金宏工程(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正在建設的金宏工程信息化協同的需求是平等模式的,系統的各個共建部門基于共享信息的共同需求,從信息提供、信息交換、信息共享等三個關鍵環節予以明確,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也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協同。
電子政務協同的需求,可以分成戰略方面、組織方面、運作方面、激勵方面、監控方面、支撐方面加以分析,然后明確協同目標、編制規劃和實施計劃、確定協同步驟,須知協同參與者間的協同規劃是建立信息化協同模式的重要步驟,沒有明確的建設規劃,就不可能提出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設模式,也無法推進協同建設實施。
電子政務協同分三步走
在電子政務協同建設中,可以劃分如下幾個階段:通信協同是協同的第一階段,它包括首先可通過公眾電話網完成的語音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傳輸。為適應業務應用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數字通信模式,使協同參與者之間的電子郵件、文件交換,及時通訊,語音通訊等信息交換方式均能在信息網絡中實現,并建立與此相關的網絡安全和網絡通信管理。
業務協同是個協同參與者之間協同發展的第二階段。要求參與協同者配合開發數據上報管理系統;根據系統的指標體系、數據模型、元數據、數據庫和接口規范,研究形成各業務體系的信息采集、傳輸、存儲、分析、使用規范,并按要求予以實施。
信息資源協同是協同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協同的信息系統,要面向各個參與協同單位,通過協同建設形成面向參與者的信息采集、傳輸、存儲、利用的體系框架,進一步改進協同建設領域的數據模型,做好元數據注冊器、信息資源庫、數據中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信息資源交換體系的標準化工作,實現協同領域信息資源的標準化、模塊化、共享化,形成信息交換、應用集成和流程協同等不同層面的信息資源共享環境。
充分認識深化各參與協同單位之間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信息化協同的出發點。圍繞參與協同者之間共同的業務目標要求,是實現協同參與者信息化協同的立足點。
業務協同不是技術問題,要從戰略高度規劃和部署業務協同和信息化協同,在電子政務和企業集團的電子商務之間進行業務協同,決定了大型信息化系統的協同構建不能在局部進行,也不能僅僅在技術層面上進行,而是要由局部推進變為整體推進,由技術驅動變為業務驅動,由戰術推動變為戰略推動。
實現信息化協同,關系到業務部門職能和工作方式的改變,關系到業務流程重組和組織結構的調整,只有堅持統一領導和加強綜合協調的能力才能付諸實施。
惟頂層設計是長久之計
頂層設計是信息化規劃的薄弱環節,信息化建設是由信息化規劃和信息化實施兩個層次構成的。信息化規劃是指在特定發展戰略目標的指導下,結合規劃主體管理需求、業務流程和信息化基礎,對信息化目標和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全面系統地指導信息化建設。信息化規劃是信息化發展戰略目標的延續和細化,也是信息化實施的前提與依據,包括信息化建設方向、途徑、思路等總體框架等頂層設計。
近年來,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以及各地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十一五”規劃中專章部署了信息化的落實舉措,各級地方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也紛紛制定了區域性和行業性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可以說,我國信息化建設正在進入具體的實施推進階段。
但是,另一方面,信息化重復建設、各自為政的問題日益突出,信息化成本和效益極不對稱。信息化建設最大的風險是規劃風險,沒有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系統規劃,信息化難免要走彎路。要規避這方面的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信息化規劃的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原指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項目,必須實現理論上一致、功能上協調、結構上統一、資源上共享、部件上標準化。信息化規劃中,頂層設計的思想內涵主要是用系統論的方法,對信息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種參與力量、各種正面的促進因素和負面的限制因素進行統籌考慮,理解和分析影響信息化建設的各種關系,從全局的視角出發,對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問題進行總體的、全面的設計,確定信息化建設目標,選擇和制定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戰略戰術,并提出體制、法律和業務的改進建議,從而盡量規避規劃的缺陷和不足,從根本上減少風險。
建立電子政務協同體系的基礎是搞好頂層設計,規范化的工作模式和流程是建立信息化協同體系的基礎。要根據業務目標要求,結合管理職能和工作方式的轉變,做好業務流程的梳理和優化,建立以業務流程為核心的規范化管理模式。在規范化管理模式基礎之上,實現全過程的運作程序規范化。
搞好電子政務,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調整結構、整合資源。
如何理解頂層設計
電子政務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涉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安排、業務流程的重組、政府信息資源的共享等諸多非技術問題。
頂層設計就是架構設計。一般而言,信息系統架構即信息系統的頂層設計,信息系統頂層設計就是設計架構,它應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業務規劃是頂層設計的核心。
業務規劃注重流程整合,淡化部門概念,強調業務協調和統一。
關聯,系統性是頂層設計的價值所在。
頂層設計必須應用相應的理論思路與技術方法。
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基本內容,就電子政務建設的基本問題進行總體的、全面的設計,包括政務層面的內容:行政管理體制、政府職能及具體業務類型之間的關系。也包括技術層面的內容:網絡建設、安全管理、信息資源建設與績效管理等。
在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具體構建過程當中,一方面必須充分考慮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現實;另一方面也必須借鑒其他國家在進行電子政務頂層設計時所采用的科學合理的思路與方法,以使我國電子政務更能發揮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實現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的目的。
我們要進一步重視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包括建立科學規范的政府電子政務績效管理與評估模型,以政府績效管理制度為基礎,作為建立電子政務績效考核和頂 層設計的基礎,將電子政務納入政府績效管理制度范疇。明確電子政務的業務目標、操作目標和工程目標,以此作為電子政務的績效考核目標,根據電子政務發展實際構建績效參考模型。
我們還要根據政府職能設計電子政務業務參考模型,依據政府限定方案和現有職能,作為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基礎,將政府職能轉變作為電子政務建設的初衷和目的。具體而言,要從政府部門的業務梳理人手,理清政府職能,根據業務需要構造電子政務系統的功能模塊體系,一是依據職能業務和相應的應用范圍,合理設計電子政務系統的功能模塊,注意其顆粒度的大致均勻。二是以服務為核心,對相近功能進行重組,合理重構已有的業務應用系統,實現資源整合額度目標。三是堅持平臺上移、服務下移。
我們還要整合政府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構建數據與信息參考模型,以業務流程的辨識、梳理、整合和優化為基礎,確定業務流程中的信息流向;以信息流的流向、輸入輸出、加工處理、存儲轉移為主線,作為構建系統功能劃分的基礎;通過對政府職能層次劃分,建立相應的數據分類、數據交換機制及數據結構;通過建立數據字典、元數據庫、信息資源目錄和交換體系為主要途徑,以數據資源為基礎,構建數據與信息參考模型。
頂層設計要處理三大關系
電子政務是個系統工程。因此,在頂層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和協調的因素較多。加強規劃的頂層設計,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建設的系統性,必須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現實與長遠、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系。
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要求我們開展電子政務頂層設計時,緊密結合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全局,從技術、產業、網絡、應用、環境五個方面統籌規劃。各地區各部門在制定本行業本部門規劃時,不僅要考慮部門利益,同時要站在國家整體利益的高度,考慮電子政務規劃的路徑、策略是否有利于信息化大局,對其他行業部門電子政務發揮推動還是抑制作用,切忌一窩蜂大干快上。
- 上一篇:裝飾工程財務制度
- 下一篇:貧困戶幫扶計劃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