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改革范文
時間:2023-03-26 17:1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字改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漢語政策漢語資源管理改革
漢語資源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用和管理好漢語資源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考察漢語資源管理的政策過程,可以發現漢語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建議。
我國漢語政策存在的問題
側重協調民族關系和區域關系,忽視社會關系和國際關系。語言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協調語言關系是制定語言政策的主要任務之一。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口流動頻繁,社會階層呈現多元化趨勢,區域關系復雜性逐漸被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所取代,漢語資源在不同行業領域得到靈活使用的同時,不規范用語的現象也日漸增多,導致語言資源受損。此外,在漢語與外國語尤其是與英語的關系以及漢語的國際地位等問題上,政策依然缺乏指導和調節。目前我國語言政策中有關雙語的管理主要涉及的對象是“漢語和少數民族語”、“漢語和方言”,對漢語和外國語在教學及使用中的關系問題依然是政策漏洞。
偏重語言的本體規劃而不是語言的地位規劃。語言規劃屬于語言資源管理的范疇,主要是指政府對語言資源的長期戰略部署。學者姚亞平指出,“中國現代語言規劃的基本問題不是地位問題,語言地位規劃的色彩一直不濃,它處理的主要問題是傳統向現代的轉換”。①這里提到的“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是指建國以來的漢字簡化和漢語拼音方案以及新時期的漢語信息化問題。語言資源主體的規劃已有50多年的歷史,比較成熟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政策環境對政策的執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漢語資源的教育地位、社會地位不能得到科學的規劃,語言本體的規劃將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
語言政策的主體:政府主導作用的弱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國家統一時代需求以及各級政府行政權力的作用發揮,我國的語言政策得到了大力推廣和實施。進入新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政府的主導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各級語言管理機構呈弱化趨勢。1985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下簡稱國家語委),仍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到了1994年2月,國家語委轉為國家教育委員會管理的國家局(副部級),1998年,國家語委并入教育部,雖然對外仍保留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牌子,但是管理語言資源的工作范圍已縮小到教育系統,相應地,地方語委的管理范圍也局限于教育機構,對社會其他行業和部門的政策影響力不大,而致力于為世界各國提供漢語言教學資源和服務的“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系中國教育部下屬的事業單位,并非政府機構。
語言政策客體:公民母語意識的淡化。公民的母語意識是指公民對母語地位、母語所傳承的文化的認同、維護和尊重。這種意識是一種潛在的社會力量,它通過社會實踐主體起作用,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著重要影響。但現實中我國公民的母語意識卻存在淡化趨勢。究其原因,一是全球化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導致公民母語自信心的缺失;二是母語教育的機械化和功利化導致公民母語學習興趣的缺失;三是經濟利益驅使下漢語的不規范使用導致公民母語維護意識的下降。
語言政策執行凸顯象征。新時期國家各級政府、各部門出臺的有關語言文字的法規政策不在少數,但政策執行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在海南大學的調查顯示:62.71%的大學生不清楚我國語言文字工作是否立法,78.81%的大學生不清楚是哪年開始有了普通話宣傳周,88.98%的大學生不知道有《國家語言文字法》,只有3.39%的大學生很了解普通話水平測試。而對于所在學校的推普工作,調查顯示,66.9%大學生表示不清楚或從未開展,可是68.6%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教育是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的最佳途徑。可見政策自上而下的執行存在形式化的問題。
漢語資源管理政策工具陳舊單一。政策工具是政府部署和執行政策的實際方法和手段。當前我國政策資源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制定規制、信息和勸誡。制定規制的管理成本比較低,但是規制往往缺乏靈活性;信息和勸誡是比較溫和的工具,對人們的行為只起著引導作用而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進入21世紀,漢語資源交流傳播已進入了網絡和數字傳播時代,漢語資源使用的主體掌握著現代的媒體溝通技術,網絡除了帶來海量的信息,同時使溝通更具互動性、社會參與性、私密性和自主性。與此不相適應的是,當前漢語資源管理的工具還是單一陳舊的文字信息和一成不變的說教,對政策對象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可想而知。
漢語政策問題的原因分析
漢語資源環境的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成為人們掌握、利用語言資源的重要驅動力量。首先,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成為強勢方言、經濟發達國家的語言成為國人學習的重點、語言資源掌握成為社會身份的象征等現象給政府的語言資源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其次,信息技術革命使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各種語言通過互聯網快速交流與傳播,漢語資源不再是國人交流的唯一選擇。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我國的語言政策顯出了它的滯后性。
漢語資源管理機制的制約。我國現在的漢語資源管理還是沿襲建國之初的模式,由政府自上而下運作,人民群眾是政策執行對象而非政策參與者。改革開放之前,這種管理機制對于鞏固漢語地位與推廣普通話的確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造成了國人對漢語言資源缺乏關注。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漢語資源開始面臨“經濟決定論”的沖擊與挑戰,盡管如此,政府對于來自民間的政策訴求卻缺乏回應。
漢語資源管理目標定位問題。雖然建國之初,漢語和國家通用語的政治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新時期,各個階層平等協商對話,語言資源管理日趨去政治化,應該及時樹立服務型的目標定位,即以社會語言需求與社會用語的和諧發展為導向,科學地規劃漢語資源。唯有如此,漢語資源的管理才不至于遠離社會大眾而流于形式化。
漢語資源管理對象的復雜化。漢語資源管理對象是指漢語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涉及漢語資源本身、漢語與其他語言的關系、漢語的使用對象等。從漢語資源本身來說,其內涵日趨復雜化,開始由對漢語本體的關注轉向漢語資源規劃,漢語的地位及其所代表的國家利益成為漢語資源管理的主要對象,漢語與外國語尤其是與英語的關系取代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成為漢語資源管理首要面對的重要矛盾;從漢語資源的目標對象來說,建國之初到改革開放之前,漢語資源管理目標人群比較單一,主要以在漢民族中推廣普通話為中心,以教育、行政和宣傳戰線為重點對象,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社會階層的漸趨多元,漢語的使用對象也日趨復雜化、個性化,原先單一的管理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用于今天的管理。
對我國漢語政策的改革建議
不斷完善和改進漢語政策制定。漢語資源管理政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首先,要體現服務性職能,針對不同階層的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漢語服務措施,努力塑造漢語在人們心目中的母語形象;其次,要在促進語言融合的同時注意維護漢語的純潔,保護好語言的文化基因;再次,要著力提高漢語的國際地位,維護國家的語言利益。
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多元化管理機制。漢語資源環境的巨大變化,要求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強化。一方面,漢語資源管理部門應該從教育的從屬部門中獨立出來,面向社會公眾,開展針對漢語資源的調查研究,出臺有力的政策舉措;另一方面,在目前追求商業利益的社會環境下,必須整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協同各行業組織、民間團體開展各種漢語宣傳和教育活動,檢查督促執行,真正把漢語政策落實到實處。
建立完善的漢民族終身漢語教育機制。教育影響人的發展,教育的方向影響人的意識。漢語政策改進必須從漢語教育政策開始,合理分配從小學到大學的漢語學習任務,明確各個階段漢語學習的目的,改革漢語考試制度,加強漢語師資力量的培養,幫助公眾樹立強烈的母語意識。可以說,漢語教育是爭取漢語資源收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徑。
重視通過新媒體推動漢語學習。在信息化的今天,漢語政策的工具改革也十分重要,借助網絡平臺,通過新媒體技術推動漢語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可以考慮建立隨時更新的語料庫,建立互動的語言學習平臺,促進漢語辭書的多媒體化,開發寓教于樂的游戲項目等等,以便漢語學習能夠適應網絡時代的學習特點。
(作者為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篇2
我的家鄉濟源,是《愚公移山》的地方!看到美麗的景色:《彩虹的微笑》、《星星之火》。我很想《高飛》,飛到《江南》,聞《稻香》。《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要插上《隱形的翅膀》,飛上《藍色的星球》,在這里,我看到啦《曹操》,他手拿《青花瓷》說著:《明天會更好》。我說:《我的好兄弟》。《下雨天》,我便《聽媽媽的話》鼓起《勇氣》跑到舞臺中心,拿起《我的麥克風》唱起《許愿》。臺下的觀眾都大叫,《愛你》!我很《光榮》!臺下有個《壞女孩》,《傻呆呆》的望著我。她問我“你是什么座?”“《獅子座》”我回答。我們成為了朋友,我說“《至少還有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怕我會掉眼淚》,轉過了身。我《慢慢懂》《唯你懂我心》。《月光》下,我想到《簡單快樂》!
我要走啦,心里想著《后會無期》,我是個《快樂女孩》《我不想長大》!突然,我聽到《好聽》的說話聲“《寶貝》!是媽媽,我睜開眼,哦原來是《夢一場》!
河南焦作濟源市文昌路小學六年級:高雅
篇3
(一)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這種情況在學校中時有發生,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隨著各院校為了吸納更多學生采取擴招政策,這導致了擴招來的學生質量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方法不得當以及學習積極性不高等。
2.由于電工電子是一門較為復雜的綜合性課程,其內容涉及多個技術領域,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擴招來的學生多處在被動學習方法下,因而對他們來說難度較大。
(二)教材中知識相對枯燥,激發不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由于電工電子是一門相對繁瑣的課程,內容涉及廣泛,并且大部分知識是純粹的理論,這種知識難免顯得枯燥乏味,課堂教材急需創新。
2.對于電工電子學科來說,除了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外,同時對教師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對教材的整體性把握,而且又要求他們擁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然而當前的狀況卻是教師比例嚴重失衡,以往的教師原本就不多,加之擴招政策,就更使教師資源嚴重不足。
3.目前,現行的多數教材都只是對電工電子進行簡要的概述,缺少深度,還有的教材知識內容過多,實用性的知識太少。
(三)電工電子教學重理論而輕實踐電工電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然而各院校總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忽視這門學科的實踐教學,這就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夠強。此外,實際教學中教師將課程的重點放到理論知識上,強化學生電工電子的基本理念、技術經驗等理論知識,學生的學習基本處于模仿教師的技巧。課堂上,任課教師專門進行過細知識講解、故障排除示范,忽略了學生自主操作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電工電子教學進行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明確電工電子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應首先明確電工電子的教學目的,進而再不斷結合實際的理論知識以及生產生活經驗,不斷加強培養學生自身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輸送給社會以及國家都滿意的電工電子方面的高等技術型人才。這也就決定了電工電子學科的主要工作應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著力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分清輕重關系,有所側重,切不可樣樣通、樣樣松。
(二)電工電子教學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而提升教學效率當前,社會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院校在加緊進行教育改革。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普及多媒體技術,在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前提下,將所學教材中的知識,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重組和歸類,這樣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更生動、更具體,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基于電工電子學科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因此可以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實現因材施教,這樣就有效地保證了學習效率。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資源稅改革完善
一、資源稅的現狀分析
現行資源稅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征收資源稅調節資源級差收入,使各個資源開發企業在較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礎上開展公平競爭,促使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但沒有表達政府對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無法通過征收資源稅表達保護資源、限制資源開采的意圖。單純的級差性質的資源稅沒有正確反映資源的價值,不但不能體現資源本身的內在價值和不同資源在經濟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將資源開采的社會成本內在化,無助于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不能將資源開采的可持續成本內在化。不利于資源的可持續使用,也就無法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現行資源稅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設計思想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
我國現行資源稅的指導思想為調節級差與普遍征收相結合,但實際上卻以調節級差收入為主,屬于級差性質的資源稅。單純的級差性質極大地局限了資源稅應有的作用。一是它沒有表達政府對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無法發揮保護資源的作用。二是單純級差性質的資源稅沒有正確反映資源的價值。不但不能體現資源本身的內在價值和不同資源在經濟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將資源開采的社會成本內在化,無助于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無法起到遏制資源被掠奪和浪費的作用,不能達到促進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三是納稅人具體適用的稅額主要取決于資源的開采條件,而與該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影響無關。資源稅這種立法精神、設計思想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相符。
(二)資源稅課稅范圍狹窄
我國資源稅只囿于礦藏品,對大部分非礦藏品資源都沒有征稅。范圍過窄的資源稅難以保護所有的資源,致使大量的資源遭到掠奪和破壞,造成資源后續產品價格的不合理。
(三)資源稅的計稅依據不科學
從量定額計征方式使資源稅喪失了對資源級差收入的“自動調節”功能。這種計征方式割斷了資源稅與應稅產品價格的聯系,使資源稅對應稅產品價格變動完全喪失了“彈性”,國家失去了對企業因價格變化而產生的利潤調節手段,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團手中,產生了新的不公平。
(四)資源稅單位稅額總體偏低
目前,應稅資源品中最高稅額60元/噸,最低稅額0.3元/噸,稅額偏低而且多年來很少調整。資源稅單位稅額偏低導致資源稅在公司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較低,企業承擔的稅負較輕,不利于資源稅對資源的保護作用。
(五)資源稅調節級差收入的作用難以發揮
資源稅調控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調節級差收入,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的資源稅單位稅額各檔的差距過小,使資源稅調節級差收入的功能不能很好地發揮。
(六)資源稅費關系混淆,征收不規范
我國現行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性質作用趨同而且關系紊亂。在資源稅費并存的局面下,稅和費由不同的部門征收,尤其是收費,各地在管理上不一致,缺乏規范性。其結果導致各地資源企業的稅費負擔高低不同,無法在資源企業之間形成一個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七)征管體系建設不完善,征管漏洞依然存在
從近幾年的稅收征管情況看,稅務部門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使資源稅的稅收總額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但在實際中,依然存在許多征管漏洞,稅收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一是納稅人納稅意識淡薄。二是資源分布分散,征管部門不重視。三是資源稅征管基礎薄弱、征管手段落后。
三、資源稅改革的設想
為了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必須進一步完善和改革資源稅。通過調整資源稅稅率,影響資源成本、資源價格的變化。間接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市場,杜絕一切非法占有利用資源和浪費資源現象的發生,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完善資源稅的立法宗旨
資源稅的立法應當樹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資源稅在原有調節資源開采企業級差收人的基礎上,更好地體現資源開采的外部性成本,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同時,對于資源開采者所發生的任何環境保護或恢復支出在計稅時給予相當扣減。構建起“監督合理、激勵有效”的資源開采和利用機制,從根本上提高資源的開采和利用效率。
(二)擴大資源課稅范圍
從世界各國資源稅的征收范圍看,資源稅稅目可涉及到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以及海洋資源、地熱資源、動植物資源等,其中以礦藏資源、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為主。我國現行資源稅的征收范圍顯得過窄,僅限于7種礦產品和鹽。應按照公平稅負的原則。將資源稅的征收范圍逐步擴展到所有自然資源,按照“寬稅基、低稅率、少優惠”的基本思路設計。資源稅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礦產資源,還應逐步包括土地、森林、山嶺、草原、水、動植物、海洋、空間等自然資源。基于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考慮先將國家目前已經立法管理的一些資源納入其中,如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海洋資源、漁業資源、灘涂資源等。對現行資源稅范圍進行重新調整,將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水資源費等并入資源稅,成為資源稅的一個稅目,從而建立起一個具所有權性質的生態物質資源稅制。
(三)合理確定資源稅單位稅額
在確定資源稅的單位稅額時應充分考慮和認識到以下因素:
1政府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讓渡價格應以劣等資源為基礎:
2政府作為資源的所有者應將自然賦予的利益收歸國有,根據優質資源高稅、劣質資源低稅的原則制訂單位稅額:
3表達資源的稀缺度越大,政府對該種資源的限制程度就越強。資源稅稅率就越高:
4反映資源開采形成的外部成本,即資源的有害物質含量越高,在開采過程中給予環境造成的損害越大,資源稅稅率就應當越高:
5應考慮資源再培育的資金需要。
(四)完善資源稅的計稅依據
現行資源稅按應稅資源產品的銷售量或自用量作為計稅依據明顯不合理、因為自然資源被開發后,無論資源開采企業是否從資源開采中獲得收益,資源都遭到破壞,對不可再生資源尤其如此。因而,規定資源稅的計稅依據應當使資源開采企業或個人為其開采的所有資源付出代價,而不僅僅是已獲利的被開采資源。最理想的辦法應當是按儲存量計稅,即接照開采應稅資源的單位或個人實際消耗的可采儲量作為計稅依據,這樣,開采企業如能合理有效地開采資源,等量的資源儲量消耗可以生產出較多的產品,單位產品的稅額也就相對較少,企業可以獲得較多的利潤,這就能促使企業合理地開采資源。這種方法盡管符合資源稅的立法精神,但其操作難度較大。:
目前,現實的選擇是以應稅資源的實際產量為計稅依據,而不必考慮該產量是用于銷售或自用。這樣能夠從稅收方面促使經濟主體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以銷定產,盡可能減少產品的積壓和損失,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合并資源稅費
就資源稅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礦產資源補償費而言,其收入已構成中央和地方礦產資源勘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項資金和礦產資源使用費征收機構的經費。將礦產資源補償費并入資源稅的關鍵是:1,順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財產權益的經濟關系和級差收益的關系,要求以資源稅取代礦產資源補償費,維護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權益:2,行資源稅按照資源產品的銷售數量為計稅依據普遍從量征收與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實質含義類似;3,家目前已對礦山企業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使用和公開出讓制度,應將礦產資源補償費并入資源稅,實行國際通用的權利金。
(六)減少資源稅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保留《資源稅暫行條例》中規定的優惠政策,明確可以享受優惠減免的條件和優惠減免權的歸宿,杜絕資源稅中各種非法減免和越權減免的發生。同時。將稅收優惠政策重點由鼓勵資源開采轉為鼓勵資源節約,制定必要的鼓勵資源回收利用、開發利用替代資源的稅收優惠政策,提高資源循環再生的利用率,使資源稅成為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功能的稅種。此外,適當調整消費稅、出口退稅、企業所得稅等相關機制,以協調發揮資源保護效應。
篇5
人們只驚慕她現實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題記
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就的豐功偉業,讓人民走向了幸福的道路,改革開放收獲的累累碩果,是那么甘甜。然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走的路是那么艱難。因為改革開放的使命是艱巨的,改革過程是漫長的。
但翻過來看,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為中國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這些畫卷就像閃爍的繁星,點綴在中國的星空。
亮點一:北京奧運會取得重大勝利。我們能夠嗆把這一屆精彩的奧運盛會奉獻給世界。能夠以如此成熟、包容、開放、自信的心態去擁抱世界。正是得益于三十年改革開放養成的民族自信。今天,中國的表情是充滿自信的,它告訴世界我們是NO.1。
這點二:5.12汶川大地震面前的堅強挺立。三十年的偉大實踐已把十三億中國人錘煉得無比堅韌,空前的團結。即使遭受到前所未有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們不僅沒有倒下,反而比以前更加的堅強,以改天換地的中國力量創造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奇跡,以感天動地的中國精神震撼世界。
抗震小英雄林浩用他的行動詮釋了中國精神,中國人民警察用他們鋼鐵般的意志,為受災的人民點亮希望之燈;唐山叔叔用他們的雙手為災區遇難群眾掘起希望之城;華夏子孫用們赤誠之心,溫暖受害者幾乎冰冷的心。
篇6
你就讓我萌發一種感覺
凝望著你纖細的背影
我的心里是那般寂靜
是你
令我接觸到愛情的一角
窗外的蝴蝶在飛舞
后面的我在想念你
你嘴角彎彎的時候
我是那樣地開心
知道嗎?
我握起筆桿的時侯
我踏著草坪的時候
我浸在雨中的時候
我仰望星空的時候
我閉上眼睛的時候
太多太多的時候
我都是第一個想起你
那秀美的臉龐
那微翹的嘴角
那單純的眼神
那披散的長發
那驚艷的氣質
是你
讓我落入愛情的河流
還記得
你送給我的圣誕卡
那簡簡單單的卡片
那普通平凡的字體
都深深地打動著我
第一次
收到你的禮物
第一次
心莫名其妙地跳
第一次
學會了靜靜遐想
還記得
那次夜晚送你回家
燈光下的葉子
是那么地安靜
街道上的空氣
是那么地寥寂
第一次
和你如此的接近
第一次
捕獲到你的呼吸
第一次
狠狠地愛上了你
繁星璀璨,夜幕之下
卻只有我黯然失色
繁華的夜,華燈之下
卻只有我遺留下神傷的影子
為何世界如此美妙
卻我總是悲哀
為何有人可以創造出華麗
我連觸摸都不配
我們的桌椅
隔遙遠的距離
還不能仔仔細細
寫下你的關于
描述我如何愛你
現在該給個決定
你是友情
還是愛情
篇7
三個火(梗概)
廣東省湛江市八小五(3)班 陳姝帆
初出毛廬,達達安尼衣衫襤褸,囊中羞澀,身騎矮馬,腰挎長劍,懷揣著對未來的希望,攜帶著勇敢和機智,踏上了追求榮華的功名之路。
在巴黎,他有幸與沉著冷靜的阿多斯、大膽魯莽的波托斯、足智多謀的阿拉米斯,成為肝膽相照的摯友。達達安尼與他們一起站在國王一邊,開始了與手握大權、老謀深算的紅衣教主對抗。
在復雜的政治漩渦里,四個伙伴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同心協力。先是幫助王后取回了她送給白金漢公爵的鉆石墜子,讓王后逃離了紅衣教主設下的陷阱。后又戰勝了艷若桃李,心如蛇蝎的紅衣教主密探米萊迪,將她逼入絕境,得到正法。
篇8
黃心怡 福建省永安市北門小學五(一)班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祖國一步步走向富強,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的空前盛世!改革開放如同春風吹綠了神洲大地的每個角落,我國各項事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90后的新一代,我們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下茁壯成長的一代新人,我們無法真正領悟到30年來改革開放的艱辛和險阻,但我們確確實實親身體會到改革開放帶給我們幸福安康的生活。我感覺最為明顯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在吃、住、行等生活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在吃方面,改革開放30年前,聽爸爸說,城市和農村差別很大,特別在農村,當時大家很少吃白米飯,吃的大都是一些地瓜、野菜、酸菜、腌蘿卜等,而且總是吃不飽。那時買肉要憑肉票,是限量供應的,每天農村供銷社門前都會排著長龍一樣的隊伍,去晚了有時有票還買不到肉,只有春節時才能難得見到肉,平日里想吃上一口肉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農村的家庭承包制以后,人民溫飽問題已經基本不成問題,如今我們在吃方面不是講究溫飽問題,而是特別注重營養、風味問題。現在市場、商店、飯店里各種各樣的食品數不勝數,水果、蔬菜、海鮮等已經不再有季節性,隨時隨地你都可以挑選到自己喜歡的食品,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每天的日子比以前過年過節還好好多倍。
在住方面,三十年前,聽說大多數人特別是農村住的普遍是茅草房、石頭房、土瓦房等,而且大都是平房,兩層以上房子那簡直是“鳳毛麟角”。當時我爸爸老家住的是平房,沒有衛生間,祖孫三代都住在一座十幾平方米的屋子里。春天的時候,每逢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經常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夏日的時候,沒有空調,蚊蟲繁多,酷暑難奈......就這樣,我爸爸祖孫三代硬是擠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如今我家住在花園似的小區里,有一百多平方米,室內的裝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與早年不可同日而語,有空調、電視、電腦、冰箱......。小區周圍還有假山、超市、開放式公園、老人活動室、衛生所等,還有我最最喜歡的游泳池。原來大片的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樓大廈。
在行方面,三十年前,農村人大多都走路,城市里才有摩托車啊、自行車啊等等。走路是個艱苦的活動,腿會癱軟,腳會酸痛,而且速度又慢。城市里騎摩托車、自行車的,速度也沒有多快,也累,特別是自行車。所以,以前如果要“跋山涉水”,起碼也得好幾個鐘頭。可是現在不同了,農村農民有了以前沒有的摩托車、自行車,甚至還有三輪車。有些富一些的農家,竟也有了汽車。城市里處處是車,小轎車、客車、面包車、貨車、火車……,還有水里的船,天上的飛機,地下的地鐵……特別是地鐵,是近幾年才有的。
除了車的方面,別忘了更重要的是公路的變化,不說城里的柏油路、高速公路了,就說農村的路,以前農村的路根本稱不上是路,路是自然形成的,坑坑洼洼全是石頭和粘粘的泥巴。如今連自然村也都修建了水泥路,個別經濟條件好的,甚至還鋪上了板磚路呢。交通便利多了,道路寬敞多了,出行方便多了。
篇9
【關鍵詞】資源稅;最優稅制;博弈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在當時對增加財政收入、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資源稅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因此資源稅改革勢在必行。資源稅的改革和完善,難點究竟在哪里呢?這決定了我國資源稅改革是否一帆風順。因此,對資源稅的難點進行分析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并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從最優稅制理論看資源稅改革的難點
最優稅制就是在稅收總額和公共支出一定的前提下,怎樣征稅才能使社會福利損失最小或者稅收的超額負擔最小。拉姆塞(Ramsey,1927)認為,為使超額負擔最小,稅收應當使所有商品需求量以同一比例減少。羅森認為,如果在對所有商品課稅的同時,也能夠對人們擁有的閑暇課稅,就不會產生超額負擔。狄格特商品稅的最優結構(《美國經濟評論》1970年第6期)對拉姆賽規則作了另一種表述,為使稅收的扭曲程度最小,應對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商品課以較高的稅率。狄格特認為,因為商品的需求彈性越高,對其課稅所造成的扭曲程度也就越大,所以,對需求彈性高的商品,應課以較低的稅收。這種反彈性規則其實與拉姆塞法則的結論是相同的。科特勒和哈格認為,當存在3種商品時(不課稅的勞動和兩種消費品),應該對與閑暇互補性很強的那種商品課征較高的稅率,對與閑暇互補性較差的另外的商品征收較低的稅。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最優稅制理論主要體現在稅收效率原則與公平原則上。這是因為:社會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有效使用是人類謀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人在社會生產中的起點、機會、過程和結果的公平,也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目標。作為政府所追求的目標,這兩者間的內在關聯和制度安排,必然會在國家上層建筑包括稅收中加以表現。一個良好的稅收制度,也應當充分體現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
(一)效率原則
稅收效率原則,就是政府征稅,包括稅制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運用,應講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則。對于效率原則,從歷史的發展看,先后有兩種認識。最初的效率原則是指中性原則,即要求稅收不干預資源配置,以免扭曲當事人的經濟行為。從稅收效應的角度講,就是稅收只產生收入效應,而不產生替代效應。如果稅收只產生收入效應,則稅收的課征只是資源由私人部門向政府部門的轉移,是資源轉移的零和情形,但如果還存在替代效應,則還會由于對個人行為的扭曲而產生效率損失,出現負數和的情形。即對納稅人而言,還會發生消費者剩余的凈損失,這一損失稱作超額負擔(excessburden)(見圖)。
假設在資源稅改革之前,某人有一定的貨幣收入,其預算線用XY表示,說明他最多可能消費數量X的商品A,或者數量y的商品B,或者AB兩種商品的一部分(數量軌跡為直線XY)。直線XY的斜率表示商品B和商品/A的相對價格。消費者的偏好可以由一組無差異曲線表示。其中商品A和商品B,表示兩種資源產品。在資源稅改革之前,這條無差異曲線為L1L1和XY的切點為A1,A1,點就為商品的消費組合。當對商品/A征收或者提高資源稅時,這時候消費者消費組合為A2點。其中,QA3QA2為收入效應,QA3QA1。為替代效應。而消費者無差異曲線由L1,減少為L2,說明消費者的效用減少。QA2QA1為效用減少量,即稅收的超額負擔。
基于效率中性認識的最優稅收,就最初的含義而言,所謂稅收中性是指在不存在收入分配問題或該問題已經解決了的前提下,探討征稅如何不構成對人們行為的扭曲。那些不會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從而不改變納稅人行為的稅收被認為是中性的。其目的在于使超額負擔最小化。從其政策主張看,它相信個體的選擇是有效率的,主張減少來自稅收的外部干預。從經濟學上講,在市場有效運行的前提下,不影響人們的行為,意味著不破壞現實中資源配置已經達到的一系列帕累托最優條件。那么,有沒有這樣一種理想的最優稅收呢?
1.拉姆塞法則
最優商品課稅問題的最早分析研究要算拉姆塞。他假設政府的全部收入只能以扭曲性的商品稅籌集,為使效率損失最小,就必須做到邊際稅收的效率損失相等,即從每個商品籌集到的最后一單位稅收的超額負擔相等。
即保證:MC1=MC2=………=MCn(1)
(1)式中,MC1表示第1種商品的邊際超額負擔;MC2表示第2種商品的邊際超額負擔,MCn表示第n種商品的邊際超額負擔。
不妨假設人們面對以下兩種選擇:
(1)在兩種商品A與B之間選擇,其中,A、B兩種商品都是資源產品或者資源加工產品;
(2)在閑暇x與工作y之間選擇。
相應的帕累托最優條件為:
MRSAB=MRTAB=pA/pB(1)
MRSXY:MRTXY(2)
若只對A或B征收從價稅,或同時對A、B征收稅率不等的從價稅,即選擇性資源稅,必將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加人一個稅收楔子。由于這一楔子的存在,將使條件(2)不成立,從而破壞了帕累托最優;若同時對A、B征收同一稅率的從價稅(一般資源稅),則條件(2)仍然成立。由此可見,一般資源稅看起來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最優稅收。但是,如果考慮一般資源稅要做到對所有資源產品都一視同仁,就需要考慮對閑暇等特殊物品征稅,而這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另外,如果上述A、B兩種資源產品與閑暇有關,也必將影響到人們在工作與閑暇間的選擇。即使不考慮閑暇問題,一般資源稅也顯然有失公平。如果對與閑暇有關的資源產品課稅呢?則會影響人們
在閑暇與工作間的選擇,也就是使條件(3)不成立。
由上述簡單分析可以得知,基于效率原則即中性認識的理想最優稅收,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做到的。并且拉姆塞法則與稅收公平原則相違背。因為高收入階層偏好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高時,按照拉姆塞法則應該征收較低的稅率,低收入階層偏好的商品需求價格彈性較低時應該征收較高的稅率,這樣才容易保證每個商品籌集到的最后一單位稅收的超額負擔相等。
2.斯特恩法則
所謂斯特恩法則就是斯特恩(Stern,1987)結合公平原則,對拉姆塞法則作了修改,他認為處于公平的考慮,對于高收入階層偏好的商品,無論其彈性多高也應該征收一個較高的稅率,對于低收入階層偏好的商品即使彈性很低也應該征收一個較低的稅率。斯特恩法則的思想就是將高收入者收入通過稅收轉移給低收入者,實現收入均等的結果。但是,這種斯特恩法則最大的缺陷是忽略了個人被課稅之后在行為上做出的反彈,即忽略了稅收在激勵上的代價。
(二)公平原則
稅收公平原則,就是政府征稅,包括稅制的建立和稅收政策的運用,應確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則。在現代社會,稅收公平原則更是各國政府完善稅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稅收的社會公平,最早是稅收的絕對公平,即要求每個納稅人都應繳納相同數額的稅。從理論上說,絕對公平,無論是稅收的絕對公平,還是稅負的絕對公平,都要求普遍征稅,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考慮,瓦格納在其社會公正原則中,首先提出普遍原則,即征稅要普及到每個人,不應存在享有免稅的特權階層。同時,瓦格納將公平的標準從絕對公平發展到相對公平,即征稅要考慮納稅人的納稅能力,也就是支付能力原則。如今,在理論上,相對公平又分為“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所謂橫向公平,簡單地說,就是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應負擔相同的稅;而縱向公平,就是納稅能力不同的人,負擔的稅負則不能相同,納稅能力大者應多納稅,納稅能力小者應少納稅,無納稅能力者則不納稅。
在西方經濟學界,這是迄今為止公認的比較合理也易于實行的標準。但同意按照納稅能力征稅是一回事,怎樣測度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畢竟經濟學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社會上的每個人每家企業不可能主動說出自己的納稅能力。西方經濟學界對納稅能力如何測度的問題說法不同,主要存在著主觀說和客觀說的爭議。
1.客觀說
主張以納稅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作為測度其納稅能力的標準。由于財富多用收入、財產和支出來表示,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的測度,也就具體可以分為收入、財產和支出三種尺度。
2.主觀說
主張以納稅人因納稅而感受的犧牲程度大小作為測定其納稅能力的尺度。而犧牲程度的測定,又以納稅人納稅前后從其財富的得到的滿足(或者效用)的差量為準。這種說法認為,對納稅人而言,納稅無論如何都是經濟上的犧牲,其享受與滿足程度會因納稅而減少。從這個意義上講,納稅能力也就是忍耐和承擔的能力。如果稅收的課征,能使每一納稅人所感受的犧牲相同,那么可說的數額也就同各自的納稅能力相符,即滿足了稅收公平原則。否則就不公平。
在西方稅收中,公平通常是指社會公平,瓦格納就稱之為社會公正原則。而在現實中,政府征稅,不僅要遵循社會公平的要求,而且要做到經濟上的公平,也就是說,在現代經濟中,稅收原則事實上不僅包括社會公平,還包括經濟公平。稅收的經濟公平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首先是要求稅收保持中性,即對所有從事經營的納稅人,包括經營者和投資者,要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以便為經營者創造一個合理的稅收環境,促進經營者進行公平競爭。其次是對于客觀上存在不公平的因素,如資源稟賦差異等,需要通過差別征稅實施調節,以創造大體同等或者說大體公平的客觀的競爭環境。這兩個層次,也相當于社會公平中的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資源由于儲藏在地下,具體的礦山資源的稟賦差異是多少,很難確定。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資源稅改革中,具體的稅率如何調整,等等,對以前的資源稅是一種惡化,還是一種改善,我們很難加以確定。唯一比較明確的一點是,由于現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資源高速消耗、環境急劇惡化為代價的,因此資源稅改革勢在必行。
二、從博弈論看資源稅改革的難點
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間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一般認為,博弈理論始于1944年。最早最清楚而且全面認識到必須考慮經濟行為者之間決策的“互動”性質的是奧斯卡·摩根斯坦。在他的《經濟論著》中就提到了博弈論,說少數權勢人的行為能夠影響均衡那結果的情形。1944年,他與馮·諾依曼合作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出版,使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51年在他們兩人的基礎上,約翰·納什引入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并為非合作博弈提出了著名的“納什均衡”的一般性解概念,從而為博弈論奠定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澤爾滕將納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動態分析,提出了“精練納什均衡”的概念。在經濟學界,博弈論已逐漸成為經濟學中應用特別廣泛的理論。本文試圖通過博弈論對資源稅改革的難點進行分析。
(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博弈分析
假設有同樣條件的兩個企業A和B,都面臨著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他們通過估計得出,如果兩個企業都不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則他們各自的收入為30個單位,繳納10個單位的稅收后,各自的凈收益為20個單位;如果他們都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各分得的收入為25個單位(因為稅收籌劃和“尋租”,所繳納的稅收減少,收人增多,繳納稅收為5個單位),各自付出的稅收籌劃和“尋租”成本為5個單位。如果一個企業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另一個企業不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則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的企業所獲得的利益還是25個單位,但是沒有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的企業所獲得的利益只有20個單位。
博弈矩陣如下:
如果上述博弈中信息是完全的,A和B都知道雙方的行為和可能的選擇,對雙方都有充分的了解,他們都是選擇自己的行動且只選擇一次。這樣,文中所列模型符合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的特征,博弈的最-優解(25,25),即是模型的最優解,也就是達到了納什均衡。也就是說,處于競爭的需要,雙方都有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的動機。
(二)企業與稅務機關的博弈分析
國家一旦選擇提高資源稅稅率,必然會與相關利益企業之間發生利益博弈。這種博弈假設是征管部門先行的動態博弈。有些稅收籌劃活動可能完全在稅收契約約束下展開,但是,有些稅收籌劃活動,其合法性需要由稅務機關來界定。另外,進行“尋租”活動,由于“尋租”活動本身就具有違法性,因
此,進行“尋租”活動獲得的收益也變得具有風險。企業是否進行稅收籌劃需要依賴于對稅務機關行動信息的判斷,本文仍然用模型進行分析。
現在假設:
1.征管部門加大征收力度的額外增加成本為C1通過加大征收力度所能獲得的增繳稅收為R1,通過加大征收力度所能獲得的增繳稅收R1的概率為(1-p),則征管部門預期收益為:U=R1x(1-p)-C1
2.相關利益企業進行稅收籌劃和“尋租”的成本為G2稅收籌劃和“尋租”所獲得的少交納稅收利益為R2,通過稅收籌劃和“尋租”所獲得的少交納稅收利益的概率為P,外部環境變化的風險成本為C3(外部環境變化的風險成本,主要是因為征管部門加大征收力度所增加的稅收),外部環境變化的風險概率為(1-p)。則相關利益企業的預期收益為:
U=R2xP-C2-C3×(1-p)
如果相關利益企業發現其預期收益大于零,則發現自己有利可圖,于是會不顧一切的與稅務機關進行博弈,而且這種博弈會一直持續下去。
因此,通過博弈論分析,我們很容易發現國家進行資源稅改革,即使知道具體對資源稅進行如何調整,但是資源稅改革的效果不見得十分明顯,因此,這也是資源稅改革的難點之一。
三、資源稅改革的其他難點分析
資源稅改革中碰到的其他難點就是其收入的歸屬問題。按理說,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代表國家利益的中央政府占資源稅的大頭沒有什么問題。但問題在于,按目前制度,除了海洋石油外,陸上石油的資源稅收入全部返還地方財政。煤炭資源稅也一樣劃為地方收入。資源稅之所以為地方所獨享,是有原因的。第一,通過《統計年鑒2005》可以知道2004年資源稅98.80億元,而各項稅收(不包括資源稅)合計共24,165.68億元,可知資源稅不到各項稅收合計的0.41%,說明資源稅是個小稅種,對中央財政而言,有沒有這點錢關系不大。但對地方來說,則不一樣。第二,我國許多地方是依靠資源才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而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環境損失,對土地和水資源的破壞嚴重。資源稅可以為地方政府恢復生態、治理環境解決資金問題。
篇10
有一個民族,他們是敕勒族。敕勒族的人民生活的原野在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籠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蒼天浩渺無邊,晶瑩翠綠草原茫茫無際,一陣風兒,悄悄地,吹彎了牧草。草兒低伏的時候,放牧人的牛羊就顯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遠處,一只小綿羊穿過草地,咩咩地叫著,似乎請求加入正在行進的羊群。幾頭黃牛一邊甩動著尾巴,驅趕著后背的昆蟲,顯得是那么親密無間。一座座彩色的蒙古包,就像雨后的蘑菇,鑲嵌在美麗的草原上。牧民朗朗的笑聲,更添草原幾分和諧與溫馨。敕勒族的人民,幾乎不約而同地提筆寫下:“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五年級:喬子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