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范文

時間:2024-02-29 18:08: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

篇1

關鍵詞: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分析

作業場所的危害因素是職業病產生的根源,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不斷推進,作業場所的數量越來越多,人們對于職業病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對作業場所中職業病的危害因素進行探究,對它的存在區域和狀態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促進預防職業病工作的開展,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安全。不同的作業場所,所遇到的危害因素是不一樣的,常見的有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在物理因素方面,噪音、電場、磁場等都是主要的因素。在化學因素方面,毒氣、化學物質、苯系物和粉塵等是主要的因素。在以往,對于職業危害因素一般是停留在風險的分析層面,如今,需要對具體的檢測和評價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一、有毒物質的檢測

在作業場所中,對有害的因素進行檢測,一般都是對毒物進行檢測。因為作業場所容易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工業生產和制造從而產生毒物。在對空氣進行檢測是,第一步是要完成對空氣樣品的采集,如果采集不全面,就會使得檢測的結果真實性、準確性和可靠性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從空氣的檢測角度來說,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精密度是要通過空氣的采樣和具體的測定來決定的。隨著工業生產的進行,人們對于空氣的檢測已經漸漸地給予了重視,并且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來確保檢測的合理性。然而對于空氣的采集過程,這個內容還是容易被忽視,并且采集的過程也容易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尤其是來自環境和人為方面的因素更為突出。在作業場所中,一般整體的環境狀況都比較復雜,因此使得空氣的采集難度大大地增加。雖然說空氣的采樣過程是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的,但是從工作的具體實施效果來看,質量的保證和具體的措施還不夠完善。同時,關于空氣樣品采集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采樣人員的足夠重視,這個采集的過程隨意性較大,影響了樣品的性能。

1、檢測對象

對作業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所涉及到品種是比較多的,不管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或者是原料、材料、成品等,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會有物質擴散到空氣當中。它們有的是以分子的狀態存在的,有的則是霧、煙、塵等狀態。這些物質有的是已知的,我們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應對,而有的是未知的,不利于相應措施的實施。有的是有毒的,而有的則是沒有毒的。有的物質自身的發揮性比較大并且濃度很高,反過來,有的物質揮發性比較小,并且濃度也低。這些物質都有可能成為對人體健康有損傷的物質,因此是需要被檢測的對象。

2、空氣的采集方法

對于作業場所危害因素的檢測,第一步是要完成空氣樣品的采集工作,這個步驟是十分重要的,要正確地對待。如果在這個環節當中能夠得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并且也是真實,符合衛生標準要求的樣品,那么就可以更好地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使得所得到的結果是可靠的,有利于對作業場所職業病的危害因素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保證作業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3、采樣點的選擇

采樣點的選擇是空氣采集中的重要環,對于正確的檢測結果的呈現是有直接的影響的。如果所選擇的采樣點不具有代表性,不能更好地反映工作場所空氣中的毒物的真實濃度,就不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也不能使得采集的樣品可以用在正確的職業衛生評價當中。即使是在同一個場所進行采樣,不同的采樣點所得到的樣本,它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會得到不同的衛生評價,因此需要重視這些采樣點的合理選擇。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采樣點,首先要確保這個采樣點滿足基本的衛生標準和要求,一般來說會選擇待測物的濃度比較高,并且和勞動者接觸的時間是比較長的一些工作點。其次,要盡量選擇可以更好地對工作場空氣中待測物的真實濃度的采樣點,這樣所得到的結果才會真實有效。在工作場所真難過,每個采樣點中空氣的待測物的真實濃度都有可能不一樣,并且也不是永遠不變的。有的地方變化比較少,有的地方則變化比較大。如果采樣的地方是在變化的工作場所中,那么就要在最高的采樣點進行采樣,并且應該在濃度最高的時間段進行操作,這樣才是符合具體的衛生標準要求的。

樣品濃度的真實性指的是在一個正常的工作、生產和氣象條件下,在工作場所空氣待測物中存在的真實的濃度,這個濃度也是勞動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最廣泛的濃度。這個濃度區別于特殊情況下的濃度,例如,發生意外事故時的濃度,人為因素造成的濃度等。在進行采樣點的選擇時要根據所檢測的目的,并結合具體的生產工藝流程、情況等來講進行選擇,同時還要考慮當時的氣象情況。

4、評價分析

在氣體的檢測評價分析中,最高容許濃度、時間加權濃度是最常用的評價方式。前者一般用在對作業的環境和勞動衛生情況及防護措施進行評價,速度快,可以觀察到毒物濃度的變化,但是不能反映工人的實際接觸情況。后者可以反映工人的實際接觸情況,但是有可能會掩蓋時間高峰期,毒物濃度對工人健康的影響情況。

二、粉塵的監測

粉塵的檢測和毒物的檢測目的和意義都是一樣的,但是不會設置一個最高容許的接觸限值,一般使用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和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兩種方式來進行評價。在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評價方式中,主要通過時間來作為權數進行計算。在時間的選取上,一每天工作8小時作為平均的容許接觸水平。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主要對短時間之內的情況進行計算,一般是計算一個工作日內,對粉塵的接觸低于15分鐘的時間來作為計算的樣本來進行加權平均的容許接觸水平計算。我國在2003年頒布了具體的監測方法,但是這個辦法還有需要不夠完善的地方,例如洗手液是否可能滿足長時間的采樣工作等等。

三、噪聲的監測

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聲音都可以歸結為噪聲,主要來源于機械、流體動力和電磁這三個方面。在噪聲的監測和治理方面,會對噪音的強度、特征進行監測,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儀器來進行測量。測量的工具和儀器隨時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豐富,有聲級計、頻率分析儀、聲強分析儀、噪聲劑量計等。在這些儀器中,聲級計是最常用的,因為它不會隨著頻率產生測量上的變化,可以較好地對聲壓級進行測量,從而對噪聲的性質進行反映。在這個儀器當中,它的“快”“慢”擋裝置可對漲落較快噪聲作適當反應,從而讓測量人員做出判斷。根據現代工程技術治理的手段還不能達到具體要求的衛生限值的時候,就可以采取一些比較有效的個人防護促使來進行防護。

篇2

1、電子廠的性質不一樣,危害不一樣。一個廠不同的車間的危害也不一樣。有的廠沒危害,有的有!那些要穿防輻射的衣服的就有危害了,而且很大的!還有那些產品,如PCB線路板,鍍金、鍍銀等重金屬的啊,顯示屏啊,電子元器件都是有危害的,只不過大小不同。

2、電子行業常見職業危害分析及防范措施,電子行業主要涉及半導體、集成電路、電子元件的生產與裝配,常見的職業危害包括有毒化學物質,常見的有四氯化碳、苯類、三氯乙烯、酸類、環己酮、丙酮、鉛等,此外還存在噪聲、金屬粉塵、高頻、電離輻射等有害因素。

3、電子行業是職業病高發行業,根據國家相關部門對電子行業的統計,由于相當多的工廠沒有依法提供有效的職業安全保護及培訓,以及工人缺乏渠道去了解所處工作環境中的職業危害,使得許多人身受其害卻渾然不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護理人員;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和對醫院職業危害的認識,自我防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醫院內由于患者高度聚集,加上各種診斷、治療技術的應用,形成了醫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環境;同時由于護理工作高強度性,使護理人員經常處于心理學高度應激狀態。如何有效避免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加強護理人員的主動防護意識,已迫在眉睫。降低職業危害的發生,不僅為了自身不遭受醫院職業危害所致的損害,而且還關系到所有其他接觸人員的利益。

1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在未經診斷和病因不明的情況下,患者無意識地把病原體帶入了醫院,導致在醫院流動人群之間的傳播。接觸患者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尿便、胸腔積液等分泌物,手術切下的標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針頭等,若不注意防護,不僅可造成自身感染,還會成為傳染媒介[1]。病情危重患者病情常不穩定,變化快,在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的危急時刻,常忽視了自身的防護,使護士極易被感染疾病。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險的感染性疾病,通過血液傳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

1.2 化學性因素 對護理人員造成職業危害的化學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藥物及消毒劑的接觸,如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戊二醛等,可導致頭痛、職業性皮炎、鼻炎、哮喘,甚至可導致妊娠期護士胎兒畸形、流產。吸入性是醫務人員特別是手術室、重癥監護室人員的危害之一。長期吸入揮發性麻醉劑, 會影響肝、腎功能及維生素B12正常代謝, 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導致女性自然流產發生率增加[2]。

1.3 物理性因素

1.3.1 銳器傷 銳器傷害是護士職業危害中導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見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注射器針刺傷, 其次為手術縫針、刀片、玻璃類器械刺傷等。其損害不僅在于刺傷本身,而是更可傳播疾病。

1.3.2 負重傷 由于搬運重物或患者,不正確的彎腰、超時站立均可造成護士肌肉骨骼損傷,尤其是脊柱、關節損傷。

1.3.3 輻射、噪音危害 輻射多來源于X機和心電監護儀。護士常暴露于小劑量放射環境中, 應警惕白細胞減少、不良生育等職業性損傷,甚至致癌、致畸。噪音主要來源于各種報警聲、儀器的機械聲、部分醫療操作聲、工作人員的說話聲、患者的聲等。長時間在高噪音環境內, 可導致疲勞、煩躁、頭痛、聽力下降、血壓升高等反應。

1.4 心理性因素 護士經常會面對患者的痛苦、焦慮、死亡, 護士遇有急癥、危重患者搶救時超負荷工作,工作壓力重;患者家屬對醫務人員期盼過高,頻繁的夜班也使護士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 加上還承擔著撫養后代和管理家務的重擔, 容易造成護士身心疲勞。 其疲潰感較其它職業嚴重。

2職業防護現狀

2.1 臨床護士職業防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護理界長期強調不怕臟、不怕累的敬業精神,導致護理人員對個人防護的重視不夠;臨床實際中理論清楚,但實際操作簡化;信賴多年穿戴習慣,感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不少護士因工作繁忙,認為六步洗手太麻煩,且擦手工具不規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

2.2 合理應用安全防護技能較差,對血源性傳染疾病認知度不高 針刺傷是醫護人員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傷,多種血源性傳播的疾病經此途徑傳播,護理人員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傷過。血液中潛在的具有傳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種,最為重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2.3 發生職業暴露后上報意識差 在發生針刺傷后,應立即擠出針刺處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沖洗傷口,及時上報,上報后按要求接受檢查和暴露后預防。部分護理人員發生針刺傷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報;或者怕麻煩,錯過暴露后的預防措施。

3 防護措施

3.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建立接觸特殊感染源,控制預防的原則,避免受到針頭和其他銳利物的損傷,規定護士絕對不要將針罩罩回針頭;操作后針頭或銳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進耐刺的銳器收集箱中。建立損傷后的監護與健康跟蹤制度,如不慎被銳器刺傷應立即采取相應保護措施,清創、消毒,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

3.2 加強藥物管理 加強化療藥物的管理,建立化療操作流程、加強護士的防護意識,提供安全的防護用品、設備和環境。接觸抗腫瘤藥物的護士應穿戴好手套、防護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時更換;操作中不慎將藥物濺到皮膚或眼睛,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

3.3 加強自我防護 長時間站立的護士應學會合理用力,運用正確的姿勢,培訓護士正確搬抬患者和幫助翻身。在攝床旁拍片時讓所有人員盡可能遠離攝片機器10m以上[3]。

3.4 重視洗手與戴手套 醫院感染病原體傳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強調洗手的重要性。在進行護理操作前后,接觸患者前后、上下班前、脫隔離衣后要洗手。因此,一定要重視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規范方法。實踐證明,這些預防措施在臨床工作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3.5 提高認識,減少精神及心理壓力 要積極應對各種壓力,調節心態。通過溝通技巧的學習,正確處理護患關系。以高度的責任心,精湛的技術,防范差錯事故發生。

4結論

綜上所述,護士的職業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會性危害。對于這些危害,相關醫療機構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這些危害因素的傷害。但是由于醫院內各個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設置的不同,各個科室護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區別;護士年齡、性格類型、職業情感、學歷及工作年限的差別,與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別;再加上相關經費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學規范的職業危害防范措施和處置預案,更有效地降低這些危害因素的影響,值得在不斷的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紅,陸衛國.護士職業危害的調查及防護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4):474-475.

篇4

1.1 生物因素的危害

生物因素不僅危害護士健康,也是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指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2],其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最常見,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生物因素損害的主要來源有:肝膽外科護士頻繁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因銳器損傷尤其是因針刺傷而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為最嚴重,是主要的感染途徑,這些病毒通過血液傳播一次即可感染"

1.2 物理因素的危害

構成物理因素主要包括:銳器傷!輻射危害!噪聲損傷!粉塵等元素"如人的眼睛!皮膚受到紫外線照射會引起灼傷!紅斑!眼角膜炎!皮膚過敏"此外,護理人員在配合介入治療時,放射線對人體能產生負面生物效應,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傷,特別對神經!皮膚!造血!生殖等系統,因此導致近期及遠期血液疾病及腫痛等已經被證實"

1.3 化學因素的危害

        化學因素指工作中所接觸的化學物質所致的危害,主要來自抗腫瘤藥和消毒制劑"化療藥物可以通過皮膚或呼吸道被人體直接吸收,接觸化療藥物可能引起細胞突變!癌癥及自然流產!宮外孕!子代先天性畸形等后果"常用的消毒劑有甲醛!過氧乙酸!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可導致氣促!頭痛!接觸性皮炎!鼻炎!關節病!哮喘!記憶障礙!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統疾病等"

2 職業防護

2.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護

2.1.1 乙型肝炎病毒與丙型肝炎病毒的防護

        護士要嚴格遵守醫療技術操作規程,在醫院內進行的所有操作都視為可感染性操作"配備隔離防護用品,如一次性手套!護目鏡!隔離衣等"在接觸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脫手套后,當預料到要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或污染物時,要戴手套進行操作"確保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預防

2.1.2 艾滋病的防護

        采用預防感染的標準措施足以防止的感染"當預計血液!體液有噴濺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應戴護目鏡和防滲透性口罩"護理人員有皮膚損傷!皮炎或黏膜損傷(如口腔潰瘍)等,不應參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療!護理!檢查工作"操作時不慎被污染的銳器損傷時,應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傷口10;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出血液,再用流動水和肥皂液沖洗;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傷口"按職業暴露后預防()的程序進行處理"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護

2.2.1 放射線的防護 

        人員在輻射場所停留的時間越長所受到的射線輻射劑量越大,因此要盡量縮短暴露時間;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要做好個人防護,要穿鉛衣,佩戴眼鏡,戴鉛脖套及鉛帽;孕期或者將要懷孕的護士應調離輻射危害大的工作崗位"在崗人員要定期檢查身體,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2.2.2 環境因素的防護

          對高溫!噪音!寒冷!潮濕的環境可采取一些防護措施,如安裝降噪設備,冬季洗滌時使用熱水,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安裝空調!除濕器等"

2.3 化學性危害因素的防護

        針對揮發性消毒劑可適度擴大消毒間面積,安裝排氣扇;護士接觸消毒劑時,必須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觸"如濺到眼睛里!皮膚上應反復用水沖洗干凈"護士在配制化療藥物時,應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圍裙,皮膚有破損者戴雙層手套"開啟安瓿時應防止劃傷手,配制藥液時防止藥物溢出,有條件的可在凈化臺內加藥"操作完畢后用流動水,肥皂徹底清洗雙手!前臂并洗臉"職業安全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工作中,必須認識到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加強護理人員職業安全教育及整體素質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規范操作程序,減少和防止職業性損傷的發生,制定合格的防護措施,降低職業危害"

[參考文獻]

[1]方詠梅.護士職業暴露和職業防護的研究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65-67.

[2]張利容,蔡紅衛,鄭焱玲.護理人員職業性危害的自我防護[].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3(3):206.

篇5

【關鍵詞】急診科護士職業暴露防護對策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臨床診療、護理及科學實驗等職業活動過程中被物理、化學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情況。臨床護士因與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多,而急診科是危重患者的首診科室,是搶救急危重患者及參與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主要場所,亦是暴力最常發生的主要場所,屬于高風險科室。加之一些急診科護士的防護意識不夠強,致使急診科護士成為高危職業暴露群體,其安全受到威脅。因此,須加強職業防護,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狀態,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1 發生職業暴露的常見原因

1.1皮膚黏膜暴露、毒物、滲液接觸

急診科往往會接受大量交通事故、暴力事件、機器軋傷、中毒、燒傷等意外傷害病人。入院時患者的傷口周圍、皮膚、雙手等處均被血液、毒物等嚴重污染。此類病人不乏有攜帶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血源性傳播致病因子,護士在為病人應急處置、采血、備皮、換衣服、洗胃等操作時,很容易發生血液、毒物等直接接觸,存在感染風險。患者由于大面積皮膚、肌肉撕脫傷等,會產生大量滲液,這些感染性滲液中經常會有各種致病性細菌,同樣可能產生傷口暴露性接觸感染。

1.2銳氣傷 銳氣傷引起血液、體液傳播疾病的危險性高,其中最常見的危害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和梅毒。80%的采血護士有針刺傷的經歷[1]。急診護士常常需要采集血液標本,在清創縫合、注射等操作中,接觸銳利器械物品如刀片、縫針、剪刀、安培等,加之工作緊張,或急診病人因疼痛、煩躁等不合作因素是,極易被銳氣損傷。因此,銳氣傷以成為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職業危害。

1.3輻射因素 護士工作中有受到輻射、觸電、燙傷、噪聲等危害的可能。而急診病人往往為突然起病或突發意外,常常沒有親人陪伴,在進行各項輔助檢查時,如X線,CT等,常常需要護士陪同在旁。有些危重病人無法轉運或病情不適合轉運的時候,往往需要行床邊輔助檢查。由于大多數護士不具備放射防護的知識,得不到很好的自我防護,易受損傷。有報道稱[2]從事放射性診斷和治療的醫務人員因接觸放射線而致惡性腫瘤、白血病、不良生殖結果及放射病者比例較高。

1.4化學性因素 化學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紫外線等是急診科常用的消毒用物。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長期頻繁接觸,對人體皮膚、黏膜, 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嚴重者造成皮炎、眼言。

2防護措施

2.1強化培訓,增強職業防護意識,加強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強對急診科護士進行崗前職業防護的培訓,使護士了解職業暴露的危險性,應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自覺做好防護性的防護措施。醫務人員在需要進行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感染性污物時,應戴時戴雙成手套,穿防護衣及鞋套。接觸病人前后均應正確洗手和手消毒,充分利用現代洗手裝置和快速手消毒劑,可有效預防和降低感染[3]。

2.2 加強銳氣傷的防護管理: 加強急診護士對銳氣傷的重視,做好防護性的防護措施。安全使用銳器,搶救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是污染機會減少,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后應嚴禁套回針帽,在配藥時應防刺傷,所有的銳器應及時正確的放入利器盒中。使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皮管,污染的敷料等應放在醫療廢物帶中專人收集運走,并做到一次性放在指定位置,防止他人刺傷感染。因銳器損傷而感染的HIV只需要0.1ml血液,而0.004ml血液足以是受損感染[4]。一旦發生銳器損傷,應馬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應立即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破損處的血液,同時用流動的水沖洗;如果是黏膜應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卡,上報院感科,并進行傳染病系列的化驗和相應的疫苗接種,同時還應做好預防用藥和跟蹤監測工作。

2.3 加強物理因素危害的防護對無家屬陪護或因病情需要護士陪同行X線,CT等檢查時,護士可穿著防護服或鉛衣,并盡可能的減少其余人員的陪同。減少急診室噪聲的危害,根據病情及白天、黑夜的不同情況,合理設置各種儀器的報警范圍及報警音量。護士采血時盡量采用使用負壓真空采血試管,盡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采血。對于化學消毒劑,使用時,應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觸。消毒液應加用密閉蓋子,并在室內安裝排風扇。

小結: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也是一個職業暴露的高危科室。急診科的護士往往面臨著工作繁忙、雜、亂和緊急。因此,急診科的護士在工作中要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身修養,并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增強體質。急診護士要擁有過硬的基礎知識并掌握良好的自我防護能力,在工作中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做好健康體檢及免疫接種,在保證工作質量的同時,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張亦馳,采血護士的職業風險及防護措施[J],護理學雜志,2007,22(4):77-78

[2] 楊玉蓮,陳玉萍,護士面臨的職業危害[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9):434-435

篇6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404-02

1 手術室護士常見職業暴露

1.1 化學性危害因素

1.1.1 化學消毒劑的危害:手術室使用大量消毒劑,如固定病理標本的甲醛泄露,對皮膚、粘膜、呼吸道、眼睛等具有強烈的刺激并會致畸、致癌;2%戊二醛用于熏箱熏蒸泄露,可出現頭暈、胸悶、氣促、過敏等反應,含氯消毒劑對皮膚、粘膜也有刺激性。

1.1.2 抗腫瘤藥物的危害

腫瘤手術過程中,經常藥使用化療藥物,如:5-氟尿嘧啶,在配置藥物時,藥物粘染在皮膚上,劑量雖然很小,但累計可導致骨髓毒性等反應。

1.1.3 揮發性麻醉氣體危害:我國普遍采用禁閉,半禁閉式麻醉裝置,但各種原因造成的麻醉氣體泄露,藥液散落,都會造成手術間空氣污染,對護理人員的聽力、記憶力、理解力都會產生影響,孕婦長期暴露在麻醉廢氣環境中,會導致流產、畸形或不育。

1.1.4 廢氣危害:手術中使用高頻電刀,腹腔鏡手術中co2泄露;關節置換手術中使用的骨水泥,都會引起頭痛、心煩、注意力不集中等。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X線的危害:骨科手術術中X線定位,其放射出的X線,會引起白細胞降低,乏力、頭暈、頭痛、耳鳴等癥狀,X線對胎兒會引起畸形,智力降低和致癌等危害。

(2)激光的危害:低劑量的激光照射可引起眼組織嚴重損害,重者視網膜灼傷、甚至穿孔、出血。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

工作中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嘔吐物以及污染的物品,如手術器械、敷料、布類等,意外針刺傷、刀刃刺傷。

1.4 心理性危害因素;縣級醫院手術室護理人員配置常常不足,工作超負荷,導致護理人員身心疲憊,護理人員精神承受多方面的壓力。

1.5 生理性危害因素;由于長時間站立,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飲食不規則,易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協助患者擺放,搬運患者,搬動骨科器械易引起腰肌勞損;手術過程上身前傾,頸部偏轉,易引起頸椎病。

2 防護措施

2.1 化學消毒劑的防護:護士應掌握各類化學消毒劑的性能、適用范圍、方法、濃度,使用時間和不良反應,接觸消毒劑時,必須帶好口罩,帽子,手套,甚至防護眼罩。

2.2 抗腫瘤藥物的防護:配置化療藥應穿隔離衣、戴乳膠手套、口罩、帽子,配置時治療車靠近手術間排風口,使污染的空氣盡快向外彌散,抽取藥液后,避免在空氣中排氣,防止藥液彌散在空氣中,皮膚接觸藥液后應盡快用大量清水沖洗。

2.3 揮發性麻醉氣體的預防:盡量選擇精密的循環密閉性麻醉機,將麻醉廢氣用管道接至室外,或用麻醉廢氣過濾器,防止廢氣在手術間儲蓄,術前、術中檢查機器的密閉性。

2.3.1 X線的防護:做好個人防護,對手術中需進行C臂機透視的,護士應穿鉛衣,戴鉛皮手套,護目鏡和鉛圍脖,照射時能回避的工作人員盡量離開工作區。

2.3.2 激光的防護;激光操作人員必需經過專門培訓,操作時戴激光防護鏡,操作人員戴激光防護鏡,操作人員應定期做眼底視網膜檢查。

2.4 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2.4.1 規范操作,定期開展針刺傷知識教育講座及心理承受能力培訓,增強自我防護能力,自覺改變不良操作習慣,主動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如禁止雙手回套針帽,夾取縫針直接用縫針器,術中使用的縫針器和針持器在夾持時應和洗手護士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閉合針持器時殘留在針齒上的血液濺入眼內或面部皮膚,術畢及時將縫針、刀片、注射針頭,安瓶等銳器放入專用銳器盒內。

2.4.2 樹立標準預防的觀念;術前查看病歷,查看二對半、HIV是否正常,有異常的做好防護,對于所有急診手術,檢查報告未知的對其血液、體液和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護士接觸這些物品時必須戴乳膠手套,接觸污染物品后,立即按六步洗手法進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4.3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定期注射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有效預防乙型肝炎的感染,術前皮膚有破損者原則上不參加手術的洗手配合。

2.4.4 損失后的緊急處理措施:如血液、體液濺入眼內,應立刻用大量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點滴含抗生素的眼藥水或遵醫囑,當發生銳器損失后迅速脫去手套,立刻用健側手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然后在流動水下沖洗傷口,用碘伏進行消毒包扎并做進一步檢查,并上報相關部門。

2.5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護;爭取醫院領導、院感科、護理部的高度重視,努力改善手術室護士的工作環境,合理配置人員,減少因工作忙碌引起的損傷,提供必要的防護工具;同時培養護士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找到適合自己舒緩壓力的方法。

2.6 生理性危害的防護:洗手護士最好穿彈力襪防下肢靜脈曲張,護士長合理科學調配護士,器械護士和巡回護士交替可緩解器械護士因工作姿勢帶來的身心疲憊,同時術中適當調節姿勢,平時經常參加鍛煉,搬運重物時,盡量應用巧力,搬運患者時,盡量多人參與,合理安排位置,站立時保持身體站立端正,頭部隨器械的傳遞應180°轉動。

篇7

關鍵詞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危害因素干預措施

南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供應室主要負責各類無菌物品的供應以及對各種污染的醫療器械用品進行回收、清洗、包裝和滅菌等工作。供應室工作人員長期與致病源、化學消毒劑、銳器等接觸,操作多種電器及壓力容器,并受高溫、潮濕、嗓音及心理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在操作過程中若不注意個人防護,容易造成職業性傷,嚴重威脅著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為此,針對消毒供應中心存在的對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應采取的防護措施,以下是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現將消毒供應常見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報告如下。

存在的職業暴露風險

物理因素:①環境因素:供應室中有多種噪聲,長期接觸高壓蒸汽鍋發出的高分貝噪音會破壞人的聽覺,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及內分泌等都會造成損害,高壓蒸汽滅菌器在滅菌過程中散發大量的熱氣和水蒸氣,使室內溫度、濕度明顯升高,工作人員長期身處其中,對身體會產生不良影響。噪音的影響,使人心神不定,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影響工作效率[1],而消毒后,在開啟艙門卸載物品時,物品溫度非常高,如操作不當極易燙傷。②銳利器械傷害:在污染物回收、清點、清洗、包裝過程中,容易被針頭、刀片或其他醫療器械刺傷,導致職業暴露,有發生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險。③紫外線:紫外線消毒時,輻射到人體面部及眼睛,可引起灼傷、紅斑、紫外線眼炎或皮膚過敏,若為高臭氧紫外線燈,其所產生的臭氧對呼吸道也有一定的損害,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臭氧濃度>0.3%時,使人體中毒。

化學因素:臨床使用后的大量污染物,一般使用化學消毒液浸泡消毒處理,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劑,它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腐蝕性和揮發性,經常接觸此類化學品會引起眼結膜灼傷、上呼吸道炎癥、喉頭水腫和痙攣、化學性氣管炎或肺炎及皮膚損害。長期接觸,可導致注意力分散,記憶障礙等。有些強酸、強堿等化學消毒劑在配制過程中如果不做好防護措施會很容易濺到而腐蝕皮膚。

生物因素: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把復用性器械回收后,要分類、清點、浸泡、清洗,這些器械往往帶有血液、體液。使用科室未作初步清洗及處理,有的器械還帶有刀片及縫針等銳利器,有感染與被刺傷的可能,感染是常見而又嚴重的一種威脅,有資料表明,被已感染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患者用后的針頭刺傷,其發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險分別是30.0%、1.6%、0.3%[2]。

干預措施

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環境是工作質量和人員職業防范安全的基本保證條件[3],工作環境要通風、寬敞,有冷熱水供應,有條件安裝消音設備,在高壓滅菌器前放置隔音板以降低噪音,科室機器專人管理,定時定期維護和保養,保持其性能良好,操作時輕拿輕放避免噪音的產生,室內安裝空調或換氣扇、除濕機等。進行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改善高熱、潮濕的環境,冬季用熱流水清洗各種物品,加強自身防護。

加強管理與培訓:我中心供應室人員結構中,大部分工作人員文化程度較低,未正式接受過系統醫學教育,缺乏相關知識,自我防范意識差。因此,定期組織學習《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知識。結合實際工作情況,相關科室共同完善其相關的制度、法規,且將責任落實到具體負責人,以便達到有效的管理。通過相關知識的培訓,讓每一個工作人員在從事操作過程中能感知到職業暴露的危害性,提高風險認識,充分認識到針刺傷不在于其本身造成的傷害,而在于它能傳播某些疾病,尤是傳染性疾病。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杜絕院內感染的發生。

加強標準預防的落實:供應室人員應熟練掌握各種銳利器械的操作技術,不直接用手對尖銳物進行清點、清洗,減少刺傷皮膚,供應室工作人員在清點、清洗、處理污染物品時均做好標準預防的防護行為,戴口罩、帽子、防護眼罩、橡膠手套、防滲漏圍裙、膠鞋。一旦被銳氣刺傷,應立即從傷口近心端擠壓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然后用0.5%碘酊、75%乙醇消毒受傷部位,用敷料包扎傷口,并及時上報。損傷嚴重或疑似傳染病的污物,應當進行相應抗體檢測,并進行觀察紀錄[4]。

紫外線危害防護:紫外線消毒應在無人情況下進行,打開紫外線燈時避免雙眼直視燈管,應戴防護眼鏡穿防護服,關閉門窗,消毒后,及時開窗通風,減少空氣中臭氧的含量,并保證一定的溫、濕度,防止空氣污染和工作人員受到傷害。

化學性危害防護: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人員要掌握常見化學消毒劑的特性、配制方法、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接觸消毒劑時須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具,避免直接接觸。加強通風,要保持室內空氣流暢,減少空氣中消毒劑的含量,減少對呼吸道及皮膚的損傷。若不慎濺到皮膚或眼睛內,應用流動清水反復沖洗。消毒劑放于容器中加蓋保存,以保證其有效濃度和防止揮發給人體帶的危害,操作完畢后及時用肥皂水沖洗清潔雙手。

加強安全操作訓練:為防止燙傷的發生,高壓滅菌器應由取得上崗證的專職消毒員進行操作,每天使用前檢查機器性能,并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壓力降到0’位再開門,開門時應站在門后或門旁。裝卸滅菌物品時要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工作服,戴隔熱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接觸高溫物品,防止燙傷,物品需冷卻10分鐘再出鍋。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中的工作人員不可避免地要接觸污染物品、化學消毒劑、高溫環境和機器噪聲等,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改善工作環境,加強安全管理,建立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防護制度,提高安全防護意識,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掌握規范的操作技術,嚴格遵循工作流程,是加強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職業安全管理,確保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身心健康,預防職業危害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于海云,于春榮.門診護士的職業防護措施[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6,23(1):75.

2王羽.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釋義及適用指南[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12.

篇8

【關鍵詞 】護理人員;職業損傷;有害因素;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224

1981年,世界首次報道了醫護人員因職業原因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后,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及防護開始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1]護理工作中存在著許多潛在的威脅護理人員健康的危險因素,導致護士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職業安全也成為醫務人員日益關注的首要問題。現將職業損傷的有害因素及預防措施介紹如下:

1職業損傷的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1.1.1細菌:廣泛存在于患者的各種分泌物,排泄物及用過的衣物和器具中,通過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皮膚等途徑感染護士。護理工作中常見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腸桿菌。

1.1.2病毒:最常見,最危險的有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冠狀病毒,其傳播途徑以呼吸道和血液傳播。

1.2化學因素

1.2.1常用消毒劑:甲醛,過氧乙酸,戊二醛及含氯消毒劑等,是日常護理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觸到的,可刺激皮膚,眼及呼吸道引起皮膚過敏流淚,惡心,嘔吐及氣喘。

1.2.2常用化療藥:隨著醫學的發展使用率也不斷地增加,如環磷酰胺,氮芥,阿霉素,絲裂霉素,氟尿嘧啶,鉑類長期接觸的化療藥在防護不當的情況下可通過皮膚接觸,吸入或食入等途徑給護士帶來一些潛在的危害。

1.2.3麻醉廢氣:短時吸入 可引起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應變能力差,煩躁。

1.2.4其他:護理工作中常用的體溫計,血壓計,水溫計,其中的汞是醫院常見而又極易被忽視的有毒因素。

1.3物理因素

1.3.1銳器傷:是最常見的職業性有害因素之一,最常見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每年至少100萬次意外針刺傷,引起20余種血液性疾病的傳播造成醫務人員死亡人數超過幾百人,其中護士占80%,[2]針刺傷也可對護士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產生焦慮和恐懼,甚至影響職業生涯。

1.3.2負重傷:護士工作中體力勞動較多,勞動強度較大易造成損傷。

1.3.3放射性損傷:護士常接觸到紫外線,激光等放射性物質可造成皮膚,眼睛,及免疫功能障礙。

1.3.4溫度性損傷:常有熱水瓶,熱水袋,易爆的氧氣,易燃的酒精燒傷等。

1.4心理-社會因素:護士少患者量大護患關系緊張,長期超負荷工作,使護士身心疲憊,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

2護理職業損傷的預防措施

2.1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是護理職業防護的基石

院內組織三級管理,分別承擔相應的職業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認真執行是保障護士職業安全的基本措施。使護士防護工作有章可循,依法辦事,從而減少各種職業暴露的機會。

2.2加強護士職業安全教育,強化職業防護意識是減少和降低護理職業損傷的關鍵

對護士實施職業安全教育和規范化培訓是減少職業暴露的主要措施,要使護士從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職業防護,定期進行在職培訓和考核,在為患者提供安全,無差錯的護理同時,還要在工作中保護自身免受傷害。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增強自我職業防護意識。

2.3改進護理防護設備,創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是防止護理職業損傷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各科室的防護設備,如感應式洗手設施,配備保護用品,如符合國際標準的一次性銳器回收盒。

2.4重視護士個人的衛生保健

定期進行健康查體及免疫接種是切斷傳染的有效途徑。

2.5對常見的護理職業損傷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2.5.1生物性損傷的預防措施

洗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護措施,護士每天洗手次數不應該少于35次,在接觸患者前后,特別是接觸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物品前后無論是否帶手套都要洗手。避免直接接觸血液和體液,應帶手套進行操作,安全處理銳利器具,污染的針頭是導致生物性職業損傷的主要原因,針刺傷最容易發生在針頭使用后的丟棄環節。規范醫療廢物及排泄物的處理。

2.5.2銳器傷是常見的一種職業損傷,注射器針頭,輸液(血)器針頭,各種穿刺針,縫合針,手術刀片,及手術剪刀等銳器,都是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的。護士對銳器傷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使用銳器進行護理操作時,粗心大意,技術不熟練及操作不規范,護士人員少,工作量大,壓力大,導致護士身心疲憊,操作時精力不集中而導致受傷。防護的關鍵是建立防護制度,嚴格執行護理操作常規和消毒隔離制度,加強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操作時戴手套和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使用安全工具,規范操作行為,抽吸藥后即用單手套上針帽,掰安時不要徒手,墊上棉球或紗布,禁止用雙手分離污染的針頭,禁止雙手回套針帽,禁止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銳器及醫療廢物。受傷后正確處理傷口,及時上報,根據血清學檢測進行及時有效地處理。

2.5.3化療藥物損傷

化療防護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1)減少與化療藥物的接觸;2)減少化療藥物污染環境。在使用化療藥物時要設有專門的配藥間,專業的護士按照化療藥物操作規程廢棄物處理規范進行,按照化療藥物配制時的防護措施及要求進行操作,靜脈給藥時應帶手套,防止藥物外濺。

2.5.4負重傷

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是預防負重傷的重要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應注意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經常變換工作姿勢,正確使用勞動保護用品,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科學合理飲食等。

3小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的不斷進步,護士的職業安全也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護理職業防護不僅可以避免職業性有害因素對護士的傷害,而且還可以控制由環境和行為不當引發的不安全因素,從而維護護士的身體健康,減輕心理壓力,增加職業的滿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煤炭企業 職業危害 定量分析

煤炭企業的作業環境大部分在井下,井下作業由于本身條件較差,有毒有害氣體和物質比較多,如果管理不善,未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例如未及時對有毒有害氣體產生的地點進行檢測、廢舊巷道不及時密閉等,就有可能造成人員中毒、窒息事故的發生。因此,了解和掌握煤礦井下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防止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發生,是非常必要的,礦井中有毒有害氣體物質有些是成煤過程中生成的,存在于煤體裂隙、孔隙中;有些物質存在于煤層、頂、底板巖石或其他物質中。當這些有毒有害氣體和物質濃度超過臨界值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有時還會發生爆炸危及礦井安全生產,造成人員傷亡和設施設備毀損。

一、有毒有害氣體的種類及其危害

1.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無色略帶酸臭味的氣體,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1.52,易溶于水,常積聚于巷道的底部和下山的掘進頭。CO2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有微毒,對呼吸有刺激作用,肺部含量增加會使血液酸度變大,刺激呼吸中樞。當濃度達5%時,使人呼吸困難、耳鳴;達到10%時使人頭昏昏迷;達到20%~25%時會使人快速死亡。礦井最高允許濃度為1.5% 。

2.一氧化碳(CO)

CO是無色、無嗅、無味、無刺激性的氣體,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0.967,幾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氨水,與酸、堿不起反應,只能被活性炭少量吸附。在空氣中燃燒呈藍色火餡,當與空氣混合達到12.5%~80%時具有爆炸性。

3.硫化氫(H2S)

H2S是一種無色、帶有臭雞蛋氣味的氣體。易溶于水,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1.19。進入體內的H2S在肺泡內很快就被血液吸收,氧化成無毒的硫鹽,但未被氧化的H2S則發生毒害作用。H2S也很容易溶于黏膜表面的水分中,與鈉離子結合成硫化鈉,對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炎及呼吸道炎癥,甚至肺水腫。

4.二氧化氮(NO2)

二氧化氮是一種棕紅色有刺激臭味的氣體,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1.448,極易溶于水。二氧化氮對眼、鼻腔、呼吸器官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特別是對肺組織起破壞作用,含量0.0066%時,短時間內咳嗽、胸部發痛;含量0.01%時,劇烈咳嗽、嘔吐、神經系統麻木;含量0.025%時,短時間即可死亡。它比SO2和NO危害更甚,嚴重者導致肺氣腫,甚至死亡。礦井最高允許濃度為0.00025%。

5.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為無色氣體,具有強烈的硫磺氣味及酸味,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1.4337,易積聚在巷道底部,易溶于水。SO2能被眼黏膜和上呼吸道黏膜的富水黏液吸收,刺激眼黏膜和鼻咽等黏膜;在潮濕的礦內,能與空氣中水分子結合緩慢形成H2SO2或H2SO2,使其刺激作用更強。

6.氨氣(NH2)

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劇毒的氣體,對空氣相對密度為0.9,易溶于水,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礦井最高允許濃度為0.004%。主要在礦內發生火災或爆炸事故時產生。

7.氫氣(H2)

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具有爆炸性的氣體,礦井安全允許濃度為0.5%。它是在礦井火災或爆炸事故中及井下充電硐室均會產生。

8.氮氣(N2)

氮氣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惰性氣體,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0.97,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氮氣對人體無害,但有窒息性。

9.甲烷(瓦斯CH2)

甲烷是礦井最為有害的氣體(通常指瓦斯CH2)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0.554。故常積聚在巷道的頂部。瓦斯分子直徑小,滲透性很強,為空氣的1.6倍,很容易擴散。因此,封閉在采空區內的瓦斯,仍能不斷地滲透到礦內空氣中,從而增加空氣中的瓦斯濃度。

10.地面生產系統殘存有害氣體

地面煤堆、矸石山自燃也會產生大量的CO、CO2和SO2等有害氣體,井下排出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它們會對周圍大氣環境產生污染,也是影響安全生產的危險、有害因素之一。

二、生產性粉塵的危害及常見的職業病

1.生產性粉塵(煤塵)危害

礦井粉塵是有害物質,它的危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煤塵能燃燒和爆炸,影響生產,威脅礦工的人身安全;二是粉塵對人體有危害,能造成礦工職業病——塵肺病;三是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

2.粉塵引起的常見職業病

粉塵引起礦工常見的職業病有矽肺、煤矽肺、煤肺、噪聲性耳聾、CO中毒、H2S中毒等。煤礦井下工人因噪聲、振動、不良照明、異常作業條件(高溫、高濕、低溫)等造成的職業性多發病有上呼吸道感染、風濕性病、腰腿痛、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高血壓病、化濃性皮膚病、紅眼病等。

三、煤炭企業窒息危害

在正常情況下,地面空氣是由氮氣(78%)、氧氣(20.96%)、二氧化碳(0.04%)組成。人離開氧氣不能生存,最有利于人呼吸的氧氣濃度為20.9%左右。如果氧氣濃度低于17%,工作起來呼吸感到困難,心跳加快,呼吸深度增加,并引起喘息,氧氣降至8%~10%時,幾分鐘就死亡。因此,《煤礦安全規程》規定井下氧氣濃度不得低于20%。

四、煤炭企業其他危害因素及有毒有害物質

煤炭企業其他危險因素主要有透水、爆破、觸電、冒頂片幫、提升運輸事故等,這些危險因素如平時管理不善,事故隱患不能及時排出將會造成人員傷亡傷害及財產損失。煤炭企業其它有毒有害物質主要有固體廢棄物、灰渣、矸石及生活垃圾等。這些固體廢棄物如處置不當將會帶來侵占田地、造成二次污染并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應該予以重視。另外,部分煤層、夾矸、頂底板中往往含有鍺、鎵、鈾、釷、釩、氯、砷、氟、三硝基甲苯、鉛、苯、汞等對人身有毒有害的物質,對它們的含量需要進一步研究,如果大于臨界值時必須制定保護措施。

分析研究煤炭企業職業危害因素,查找職業危害產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有助于改善勞動條件預防職業病的發生、保護勞動者健康和提高勞動效率,促進煤炭企業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俊.煤礦與非煤礦山安全評價指導手冊[K].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6.

篇10

【關鍵詞】 血透室護士; 職業危害; 防護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62

隨著現代醫學診斷及治療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血液透析室是急危重癥患者積聚的場所,血透護士長期暴露于多種職業危害因子中,存在著被感染的高度危險。因此,血透室護士應能識別血透室常見職業危害的危險因素,提高自身防護意識,才能盡可能減少或避免職業傷害,保障自身安全和健康。本文通過對血透室護士面臨的職業危害進行總結,對防護知識進行探討,以提高血透室護士對血透室職業危害的認識,建立更為健全的防護措施。

1 職業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職業感染主要有兩個途徑:(1)病原體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進入體內,護士在搶救患者及護理操作的過程中,頻繁的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有可能直接污染操作護士的眼睛、皮膚、黏膜,導致感染;(2)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銳器傷,護士每天在進行血管穿刺、拔針、處理醫療垃圾時,極易造成針頭刺傷。頻繁接觸刀、剪、針、玻璃等銳器,又極易誤傷自己或他人。透析器的分離、浸泡、清理、收集、毀棄等過程中,也可因被刺傷引起意外傷害。其危害不僅限于刺傷本身,且刺傷后存在經血液-體液傳播疾病的危險。職業引起感染的途徑中,針刺損傷占80%。據統計,全世界針刺感染人數高達1000萬人,因此致命的有180萬人。20多種血源性傳播疾病可通過針刺傷傳播,而針刺傷導致的感染為85%[1],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是傳染性肝炎、艾滋病。針刺時,只需0.004 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2]。因此銳器傷是院內最常見的職業傷害。

1.2 化學因素 易造成損傷的化學因素包括化學消毒劑和化學藥品。血透室護士因工作需要,如消毒機器,配置各種消毒液,物體表面及手消毒,都需頻繁接觸各種化學消毒劑,包括過氧乙酸、冰醋酸、檸檬酸、“84”消毒液、手快速消毒劑等。這些揮發性化學消毒劑會污染工作環境。血透室環境相對密閉,護士若長時間處于這種空間內而又不能及時通風換氣,護理人員的身體可受到嚴重損傷。人在含氯氣為40 mg/ml環境中停留1 h即可發生中毒,對人體呼吸道、皮膚、眼睛、神經系統等有不良影響,這也是發生職業性皮炎最常見的原因。若在配置或使用過氧乙酸時,被濺到皮膚和眼睛,還可導致局部皮膚和眼結膜的灼傷。

1.3 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紫外線輻射以及噪音污染。(1)紫外線輻射:一定量的紫外線照射眼睛和皮膚,可引起皮膚灼傷、紅斑、皮膚過敏、紫外線眼炎。而產生的臭氧是強氧化劑,是眼和肺最危險的刺激劑之一,能破壞呼吸道黏膜和組織,長期接觸可致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2)血透室的噪音:主要來源于水處理設備、心電監護儀以及透析機發出的報警聲音等。透析機報警噪音為35~73 dB,透析液攪拌機為42~70 dB,水處理機為65 dB。我國對醫院環境噪音標準理想值為35 dB,極限值為45 dB[3]。這些警鈴音形成的噪聲能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使護士容易煩躁、焦慮、緊張,長時間在這種高噪音環境中工作,可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煩躁、聽力下降等。

1.4 環境、心理、社會性因素 (1)環境因素:血透室工作較特殊,要搬運患者、透析液、床,這些對于護士來說都是較重的體力勞動。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蝕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導致護士摔倒致傷,因此護士經常會面臨意外的發生,如創傷、腰背部扭傷、肌肉拉傷、摔傷甚至骨折。經常加班加點的工作,體力透支,使得護士的軀體長時間疲勞。這些由于工作環境而造成的軀體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2)心理社會因素: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術性強,急、危重癥患者多,使得護理工作人員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迅速掌握并熟練操作技術;在透析過程中,并發癥隨時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機器隨時都可能出現故障;高難度的動靜脈穿刺都會給護士帶來很大壓力。為了避免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突然事故,護士必須集中注意力。另外,各級衛生部門的檢查,護理部的護理質量要求,頻繁的理論操作考試,繼續再教育等等,讓護理人員長期處于身心疲憊狀態。

2 職業防護措施

2.1 加強防護意識 (1)建立健全血透室工作制度、消毒隔離制度、醫療廢物管理制度、血液透析器、透析液使用登記制度等,并建立相關監督機制,確保制度落實到位。(2)加強傳染患者的血透管理。血透前要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完善相關檢查。對已確診患有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患者,要高度警惕,且在透析記錄單上做明顯標記,安排隔離透析,按傳染病隔離、消毒處理。對急診和未確診的患者,全部按陽性對待[4]。

2.2 生物因素防護措施 (1)加強自我防護:護士處理污物時,必需使用適當的防護屏障,穿好防護衣,戴好帽子、口罩、橡膠手套,手套破損要立即更換。一旦血液濺到眼睛里,立即用大量清水進行清洗。認真洗手和進行手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在與血液、體液接觸或可能接觸后,馬上洗手。脫去手套要及時洗手,盡可能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必要時用快速消毒液洗手,改善工作人員的洗手設備,改水龍頭為觸式、腳踏式或感應開關,并配備手自動烘干裝置。(2)防止針刺傷: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針頭必須及時正確放進指定銳器盒,凡用過的注射器,嚴禁將針帽套回,傳遞各種銳器時尖端朝向自己。不要將針頭、銳器相互傳遞,集中處理[5],拆安瓿時用紗布包裹,嚴禁徒手處理破碎的污染物品,減少刺傷皮膚的機會。一旦皮膚不慎被刺傷,應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順著血管方向擠出血液,并用清水和肥皂水沖洗,然后用碘酒、75%酒精消毒傷口,用無菌敷料包扎傷口[6]。立即做相關病毒血清檢查,確定是否存在隱性感染,若確定被傳染病患者的針頭刺傷,應立即采取相關治療措施,填表報院感科,進行跟蹤、隨訪觀察。

2.3 化學因素防護措施 (1)定時開窗換氣,降低室內化學消毒劑的濃度。定時監測空氣中化學藥物的濃度,使有害物質濃度控制在職業接觸限值以下,達到衛生標準的要求。(2)熟練掌握化學制劑的性質及配置流程,使之存放于完整加蓋的容器內,防漏出、溢出。配置時戴口罩、帽子、手套、低位操作,并打開通風換氣裝置。如不小心弄在皮膚或眼睛上,應快速在流水下反復沖洗。

2.4 物理因素防護措施 (1)紫外線照射消毒時,室內不宜留人。照射結束后,注意通風換氣,尤其要按時關燈。(2)水處理室建立密封隔離墻,并盡量遠離透析室。定期檢查和保養,使設備噪音維持在40 dB以下,自覺保持室內安靜,工作人員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輕。同時,調整機器的報警音量,避免搶救監護儀器聲音過大。透析過程中要加強巡視,及時發現潛在問題,減少報警發生率。

3 環境及心理因素防護措施

3.1 護士上班要穿防滑鞋,地面有水漬要及時清理,防止摔傷。負重、搬運重物時尋求他人幫助,并正確運用人體力學原理和技巧,保護自己。

3.2 工作設計和工作安排上,要符合衛生學要求,合理使用人力資源,加強科室人員的配備,適當調整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減輕血透室護士職業緊張和心理壓力;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輕松自如的應對本職工作。護理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和理解護士,及時與護士溝通,了解護士的心理壓力,讓其在嚴謹而不失寬松的環境中努力工作。護士應注意勞逸結合,保證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提高工作效率。

3.3 護士應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在面對危重患者、處于緊張的工作環境時,具備敏銳的反應能力和充足的精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善于控制個人情緒,應用語言技巧和溝通技巧,用職業角色約束自己的情緒,從而轉移來自各方面的不良風險因素,減少心理疲勞的發生。

血透室護理人員的職業損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引起醫院管理者高度重視,制定一套完善的職業損傷的處理流程及防護措施,加強護理人員職業損傷及防護方面的知識培訓,完善管理制度,從而有效地維護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血透護士要加強業務素質培訓,強化防止交叉感染的意識,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和消毒隔離制度,制定并遵守防護方案。在保障工作質量的同時,減少和避免職業傷害,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參 考 文 獻

[1] 朱明惠,張翠霞,蘇曉平,等.醫務人員在消毒與滅菌工作中的自我防護[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3,20(4):38.

[2] 申良榮.護理人員被針刺傷的研究現狀[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3):216-218.

[3] 詹先萍,鄧招.血液凈化中心護士的職業防護[J].實用醫技雜志,2006,5(16):76.

[4] 馮素貞.手術室護士對血液傳播疾病的防護[J].護理研究,2005, 19(6):11-13.

[5] 陳小垮,胡鷹鷹.2004-2008年醫院護士職業暴露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5):68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