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護理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見護理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常見護理案例分析

篇1

[關鍵詞]護理工作;婦產科;安全隱患;防范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人員選取了2017年9月~2018年8月期間本院婦產科收治的96例病人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將這些病人按照住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病人48例。在對照組中,病患的年齡區間在25~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1.26±11.45)歲,在觀察組中,年齡區間在22~4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35±11.78)歲。將兩組病人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之后,結果不存在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通過對婦產科護理工作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常見的安全隱患有以下幾點:①護理人員法律意識缺失,風險意識淡薄。在婦產科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常常忽視潛在安全隱患,對危機意識嚴重的缺乏,同時沒有做好一定的應急措施,對患者的自身權益和需求不懂得尊重,從而造成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不滿,嚴重的情況下會引發糾紛事件;②缺乏專業技術能力。由于護理人員越來越年輕化,因此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缺少一定的經驗,對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及專業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從而導致護理人員對病人的病情不能及時的發現,進而影響了治療工作[2]。通過以下兩個事件可以表明護理人員缺乏專業技能的影響:①正確識別患者身份。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進行身份核查,核查時要嚴格按照制度核查,至少要有兩種標識對患者身份進行確定,如姓名、住院號等,但是不能將患者的床號或者房間號作為身份標識。對病人采取輸血時需要兩人對患者身份進行識別;②防范與減少意外傷害。對高風險的患者加強管理,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對有可能出現墜床、壓瘡的高危患者進行評估,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的健康安全教育,從而減少意外傷害的出現。根據以上常見的安全隱患,從而提出了以下防范對策,分別包括:①提高法律知識和風險意識。護理人員要學習有關的法律法規,同時,醫院定期舉行培訓活動,采取相應的考核制度,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知識[3]。另外,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進行嚴格的規范,制定相關的制度以及護理操作流程,進行護理工作時,要嚴格的按照操作流程和規范進行護理,從而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以及合法權益;②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進一步提高。醫院可以成立護理小組,對護理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以及操作技能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必要時醫院可以聘請專業的老師為護理人員進行講解與實際操作,對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重點講解,消除隱患;③有效溝通。醫院人事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對重點工作崗位進行合理的分配人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讓護理人員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病人及家屬進行交流,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要耐心的回答,促進護患關系,讓病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治療。

2結果

所有的病人經過護理之后,通過詳細的觀察與分析得出,在護理質量方面,觀察組優于另一組;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高于另一組,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篇2

【關鍵詞】變壓器 保護配置 問題

變壓器的主要參數有額定電壓、額定容量、額定頻率、額定變比、阻抗電壓百分數等,是發電廠和變電所的重要元件之一。然而在實際運行中,不同類型的變壓器故障會嚴重影響電網穩定性,從而十分有必要針對變壓器容量裝設繼電保護裝置,以下則集中探討分析變壓器保護配置中的常見問題,對保障變壓器可靠運行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1 變壓器保護配置原則

1.1 縱聯差動保護

實現縱差保護可通過比較變壓器高、低壓測電流的相位及大小,當變壓器出現外部故障或正常運行時,流入差動保護回路的電流接近為零,若故障出現于變壓器內部或引出線部位,兩側電流互感器的電流之和是繼電器電流流入差動保護。縱差保護之所以作為電力變壓器的主保護,因其具備選擇性好和靈敏度高的優點,如變壓器的單獨運行容量為100MVA以上或6.3MVA以上的并列運行變壓器,應裝設縱聯差動保護。

1.2 瓦斯保護

變壓器保護中的瓦斯保護,可充分反映變壓器內部等故障,如分接開關接觸不良、內部多相短路、鐵芯或外殼間短路、繞組內部斷線等,瓦斯保護可在變壓器內部發生輕微故障時自動開啟保護裝置,若嚴重故障產生大量瓦斯時,其保護裝置可斷開變壓器各電源側的斷路器。雖然瓦斯保護靈敏度高,結構簡單,但變壓器有向外部線路故障或因外界因素發生的誤動作都不能給予充分反應,因此,它只能反映內部故障。

1.3 過電流保護

電力變壓器外部相間短路情況都可通過過電流保護反映,一般適用于降壓變壓器,對于系統聯絡變壓器及大容量的升壓變壓器可采用單相式低電壓起動的過電流保護,對于過電流保護靈敏度不夠可采用復合電壓起動的過電流保護。

1.4 過負荷保護

由于過負荷電流三相對稱,為了預防電力變壓器應過負荷引起的過電流,一般將過負荷保護電流繼電器接入一相線路中可實現保護作用。若變壓器容量為0.4MVP并單獨運行作為其他負荷備用電源,可根據過負荷的大小裝設過負荷保護。

2 發電廠變壓器保護配置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2.1 后備保護問題

變壓器保護配置中保護變壓器安全的最后一級跳閘保護設備則是變壓器高壓側相間后備保護,同時還作為其他側母線和出線故障的后備保護。后備保護的配置原則是保護或斷路器拒動時,當變壓器中、低壓測母線出現故障而無法切除的情況下及只有一套保護運行時,應盡量簡化減少誤動機率。關于后備保護常見問題,多集中在過流保護和零序電流保護。首先過流保護,一般復合電壓閉鎖過電流保護是聯絡變壓器高壓測和110kV降壓變壓器配置最多的,按額定負荷電流整定電流定值,無電源側出線保護最長動作和時間定值相結合,從而有較長的保護時間。本測出線最后一級保護時間與中、低壓測過電流保護相結合,往往當中、低壓母線出現故障時,變壓器線圈通過較大的故障電流,直接損害變壓器,影響其安全穩定運行,為此,應在電源規劃時合理規劃供電方式來避免多級線路串供的可能。根據變壓器過電流保護整定原則,一般按照1.4倍額定電流整定高測壓過電流,電流的絕對數值會隨著變壓器容量的增大而不斷增大。所以,應在檢查保護動作的過程中留意低壓側及各條線路的保護是否有動作,綜合分析各種情況。其次,零序電流保護;當電流系統出現不對稱運行時就有可能產生零序電流。由于隔離開關或斷路器接觸電阻三相不一致,隔離開關與斷路器母線倒閘操作時都有可能產生零序環流。

2.2 非電量保護問題

在變壓器保護配置中,非電量保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為了反映變壓器油箱壓力過高或冷卻系統故障等,會將非電量保護裝設在升壓、降壓變壓器、聯絡變壓器等。非電量保護常受外界影響,因此導致出現較多的誤動次數,造成此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除冷卻器外經延時跳閘外,其他非電量保護中的其他裝設均采用開入直跳方式。因此,非電量保護設計的重點是防止誤動作,分析誤動原因并予以解決,降低非電量保護誤動率。其常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2.1 接點防護不到位

引起非電量保護誤動的常見原因就是非電量保護的接點防護不到位,觸電導通因非電量保護接點絕緣下降后造成出口,防潮防水性能下降,變壓器內部非電量保護繼電器安裝的部位在大風大雨的情況下滲入雨水,導致接點受潮。除此之外,操作人員在完成外部轉接端子箱的工作后有可能忘記關好端子箱的門,雨水進入端子箱內,從而端子受潮。

2.2.2 需敷設較長的二次電纜

需敷設較長的二次電纜才能滿足非電量保護工作,再加上二次電纜在長期運行中處于很強的電磁場中,對強烈的干擾信號十分敏感,較易引起光敏三極管的觸發導通,造成保護繼電器的誤動。

2.2.3 非屏蔽電纜

在施工過程中如不根據反措要求直接將交流電纜和直流電纜捆綁在一起,十分容易引起保護誤動作。

針對非電量保護配置常見問題,給予以下運行對策:做好壓力釋放閥和主變瓦斯繼電器等外部接點的防護工作,電纜管口涂密封膠,注意防水,增加防雨罩。二次電纜采用屏蔽電纜,交直流分開。由于非電量保護因抗干擾能力較差引起的誤動情況較多,應做好相應的抗干擾措施,如適當增加延時,動作電壓滿足55%~70%UN,當直流系統正、負極對地絕緣對稱時,一定程度上提高動作電壓能有效防止保護誤動作。在敷設電纜時盡量遠離活動線或高壓線,屏蔽電纜兩端接地,避免非電量因受外部操作干擾而出現誤動。

2.3 微機保護應用問題

微型電子計算機技術在變壓器保護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效保障了變壓器的安全穩定運行。在國內變壓器微機保護技術得到了普遍應用,由于變壓器微機保護具備專業性、高度集成化和程序化等特點,要求維護人員不僅要具備高水平的相關知識和管理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微機保護常見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2.3.1 主保護配置

主保護的差動保護可選擇二次諧波制動原理實現優勢互補。躲勵磁涌流方式是眾多變壓器差動保護中技術相對成熟的一種,其原理是根據二次諧波制動,然而這種方式在進行合閘操作時,內部故障會導致涌流制動,差動保護可能不會起保護作用。合閘操作故障只有當涌流消失后,主保護才可以出口,造成涌流時間達5秒以上,形成差動保護拒動。此外,當自耦變壓器發生內部故障時,勵磁涌流能夠對故障有較敏感的反應,但需要在現場進行零差保護的極性實驗,發生誤動作的概率較大。針對上述特點,最好選擇自動校對零差保護的極性的裝置設置零差保護,避免復雜的極性實驗。

2.3.2 后備保護配置

過流保護是后備保護裝置中常見問題,它與其他保護裝置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細節方面。如復合電壓使用;復合電壓的使用在最新的變壓器微機保護中更具有靈活性,可以簡單的實現并聯變壓器各側的復合電壓,如果對某側的電壓互感器進行檢修,可以利用壓板對本側的電壓進行投退操作,從根本上改善變壓器某側保護造成失去閉鎖的問題。

3 結語

總之,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部分電力變壓器繼電保護已更換成微機保護,新的保護配置也不斷應用其中。為了保障電力變壓器的可靠運行,應重視其日常運行管理維護,及時針對保護配置中常見問題予以解決,防止事故發生,提高電力變壓器的安全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周建,周衛巍,王鋒等.1000 MW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配置探討[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0,38(11):126-129,146.

[2]張文,周翔勝,宋述波等.一種云廣特高壓換流變保護配置無冗余問題改進方法[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4,(14):151-154.

[3]田秋松,任林麗,劉慧海等.1000 kV特高壓變壓器低壓側保護配置投切問題分析探討[J].陜西電力,2013,41(3):68-71.

[4]何璐,馬力,石爽等.大型水電廠廠高變保護配置及整定計算相關問題研究[J].西北水電,2014,(2):71-74.

[5]施世鴻,譚茂強,賈紅舟等.±800 kV特高壓直流換流站500 kV站用變壓器保護配置[J].電力建設,2013,34(10):44-48.

篇3

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產科是醫院的高風險科室,面對的是特殊的病患群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維權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醫護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基層醫院產科病房實行母嬰同室,在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存在各種各樣的潛在醫療和護理風險,若不加以防范,將會發生重大醫療事故。探討產科護理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制定相應防范措施,減少或避免發生醫療糾紛,提高護理質量及風險管理能力。

安全隱患的相關因素

醫院環境設施因素:①基層部分醫院存在布局不合理,產房和病房統一管理,病房呈開放式設計,安全設施跟不上,沒有安裝電子監控設施等問題,給病區安全帶來隱患,有新生兒被盜的危險。另外孕產婦行動和反應遲緩,應變能力差,易發生各種意外情況。如衛生間缺少扶手,地面濕滑易摔倒,熱水瓶不按規定放置使孕產婦在取放時易發生意外等。所有這些設施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都是護理工作中需要重視的問題。②醫院環境衛生學方面的因素:基層醫院三通道設置不合理,院感防范措施不力,消毒隔離不嚴,探視制度執行不嚴格,導致患者院內交叉感染機會增加,對護理安全有直接影響。

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⑴護理管理方面:基層護理人員編制普遍不足,未按《江蘇省護理管理規范》的要求配備護理人員,排班不合理。產科特點是患者周轉快,工作量大,工作繁瑣,護理人員缺編,導致新生兒觀察和護理不到位,成為護理差錯和事故發生的誘因。⑵護理人員素質方面:①少數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缺乏慎獨精神。不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常規,巡視病房不及時,不能及時發現孕產婦及新生兒的異常情況;產程觀察不細心,易造成急產;產后不認真觀察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情況,易造成產后大出血。另外還有新生兒識別帶系錯,性別填寫正確等。②部分護理人員服務態度不端正,服務意識不強,服務理念落后。對患者缺乏同情心,說話語氣生硬,缺乏耐心。不重視患者主訴及家屬意見,溝通缺乏技巧,講話不注意分寸,回答問題冷漠簡單,不能感受患者的痛苦,大聲呵斥,從而導致原本就很緊張的產婦更加緊張,恐懼,而發生異常情況。⑶護理人員技能方面:基層醫院受醫療條件,助產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臨床經驗不足,在實際工作中易導致在產前,產時,產后對產科以外的并發癥不夠重視,觀察不到位以致產生嚴重后果。在緊急事件發生時,如:產后大出血,新生兒窒息搶救等過程中,因技術不熟練,心理素質差,對常用診療設備及儀器性能不熟,在慌亂中出現差錯而引發糾紛。⑷護理人員溝通技巧方面:產婦的產程觀察是連續動態的過程,需要護理人員根據不同的情況及時和患者及家屬溝通,在各項檢查,治療和處理時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理解和配合。如果溝通的方式不正確或未及時溝通,都會隨時引發醫療糾紛。⑸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方面: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存在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忽視患者的權益、不重視護理文件的書寫。如:書寫不及時,記錄不認真、不準確,隨意涂改,醫護記錄不相符。另外,隨意透露產婦及新生兒的信息。不注意產婦的生命健康權、知情權、隱私權。

患者及家屬方面的因素:①患者及家屬文化素質高低不一,缺乏育兒相關知識,對新生兒護理不當,易發生新生兒嗆奶、窒息、燙傷等意外事故。②患者有不健康的生活行為,且不遵守醫院規章制度,擅自外出,對治療不配合。基層醫院很多患者是外來務工人員,常有未婚產子故而導致遺棄嬰兒等違法事件的發生。③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知識認識不足,對產程中的風險沒有認知,對醫務人員缺乏信任,知識不對等,從而造成誤解,引發糾紛。

防范對策

完善醫院產科病房建設及安全管理制度,改善醫療設施:愛嬰病區裝上安全門,配置電子監控,及時發現安全缺陷和漏洞;走廊安裝扶手,衛生間放置防滑墊并安裝呼叫系統。注意細節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探視制度、新生兒交接班制度、告知制度、搶救制度等,并簽字為證。

合理調配人力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和產科的工作特點合理排班,可以采取彈性排班,并注意新老搭配,使人盡其職。避免超負荷工作,從管理上杜絕安全隱患。

嚴格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產房及愛嬰病房環境消毒嚴格按要求執行,接觸新生兒的每一項操作前后,都必須用流動水按六部洗手法洗手。對于有傳染性的母嬰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嚴防交叉感染的發生。

加強工作責任心,提高護理人員素質:包括專業素質、醫德素質、技術素質、身體素質等;嚴格執行各項技術規范和工作制度;加強責任心教育,定期召開科務會議,進行護理質量分析討論,提高每位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和風險意識,確保護理安全。

提高服務意識,優化服務理念,規范護士的服務行為:在工作中做到有愛心、熱心、細心、耐心,不因工作繁忙而急躁,真誠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與幫助。

提高溝通水平與技巧,消除溝通不善造成的隱患:用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耐心誠懇地回答孕產婦及家屬的問題,取得患者的信任,解決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護理人員業務技術水平:產科護士除需要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掌握專科護理知識和技能,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各級護理人員分層次進行專科知識、急救技能以及急救儀器操作規程的培訓、考核,重點培訓、考核產科危重患者(如新生兒復蘇、產后大出血等)的搶救方法及護理措施,以達到鍛煉、提高護理隊伍的急救技術水平和應急能力。并通過繼續教育、進修等形式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培養新理念。

加強法律意識:提高護理記錄的書寫質量,組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母嬰保健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明確護理工作職責和法律責任,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嚴格按照《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要求,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地認真書寫護理文件。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尊重患者的健康權、知情權和隱私權,不泄漏、不議論患者的個人隱私。

通過孕婦學校及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其家屬在產前,產時,產后進行知識宣教。指導正確護理新生兒,做好安全教育,避免新生兒意外事故的發生。做每項治療,操作前應給孕產婦及家屬講清目的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必要時履行簽字手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和意外事件。

基層產科病房應根據自身醫院特點,不斷識別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潛在的風險,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做到預防為主,安全第一,以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將風險最小化,通過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質量,維護患者及自身的權益。

參考文獻

1 何利琴.產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6):55-56.

2 胡月亮.婦產科護理中常見糾紛產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62-63.

篇4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外科護理學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8(b)-0174-02

《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中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扎實掌握知識,提高專業技能,能夠在臨床盡快適應工作。該院在2014年把外科常見病編成經典案例,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運用于《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文以某高職院校2014級大專護理專業一個班級6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師準備

教研組教師集中編寫該課程所有教學用的案例分析庫,以供在教學中采用。根據授課內容準備案例,設計問題。每個案例教學法總學時分為4個學時,即教師講授理論知識部分占1學時;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占1學時;案例分析占1學時;補充和總結占1學時。學生小組討論后,每組要交1份案例分析作業,教師給予評價分數,了解學生對知識得掌握情況。

1.2.2 學生準備

課前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提前查找資料,并預習該次課相關內容。上課前5 min,學習委員把學生分為5組,每組同學13人坐在一起,并選一名組長和副組長,且有自己的組名。接到案例后,小組每個成員要根據提前制訂的小組分工,團結協作,查找并匯總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準備發言。

1.2.3 課堂實施

課堂實施共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方法、課程導入、知識講解階段。授課內容以腸梗阻為例。教師首先把案例內容告訴學生,比如:一名患者突然腹疼,伴惡心、嘔吐、腹脹、不排氣和排便一天來就診。設定問題:該患者的初步診斷是什么?然后教師從腸梗阻的概念、分類、病因病理、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體征和治療方法結合案例進行講解。第二階段,采用護理計劃的模式對該病例進行整體分析。護理評估:從哪些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是否還有補充內容?假設將患者收治入院,采用角色扮演法,一個學生作為“護士”接診患者,另外一個護生扮演“患者”。讓“護士”與“患者”交談,收集患者的資料,進行正確的護理評估,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患者除了這些臨床表現還有哪些癥狀?該病的臨床癥狀和其他急腹癥患者有哪些區別?如果做輔助檢查有哪些陽性結果?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思考,鞏固所學知識。讓扮演“患者”的學生體驗到作為患者需要的護理服務。第三階段,這一環節為腸梗阻的治療、護理加強鞏固階段。根據患者的健康史、臨床表現及可能發生的情況提出護理診斷:列舉患者的主要護理診斷有哪些?護理診斷的依據是什么?護理計劃:根據護理診斷提出該患者的護理預期目標是什么?護理措施: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護理?有什么注意事項?護理評價:從哪些方面對該患者進行護理評價?是否達到了護理目標?每組派代表搶答問題,其他組學生的代表對問題進行補充或質疑,教師總結并補充整個案例的討論內容。最后進行延展內容介紹,如,介紹該疾病的預后與預防、怎么樣預防患者復發等。

2 結果

2.1 可以提高教師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能力

教師在編寫案例和實施教學過程中,在加強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補充新的拓展知識,而且還要和臨床緊密聯系,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不斷從臨床實際中選取適宜教學的經典案例[1]。

2.2 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性

《外科護理學》案例討論式教學中,督促護生積極參與學習,加強了師生的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在護生分析病例及課堂討論等教學環節中學生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僅起著指導和總結的作用。以小組為一個團體來進行討論,鍛煉了護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護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使學生學會了制定護理計劃,結合臨床實際思維模式去護理患者。

2.3 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主動創新思維

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對整體護理運用能做到活學活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體會到了病人的感受,使學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夠結合臨床實際,關愛病人,有助于總結綜合知識。在討論分析過程中體現了溝通能力、團隊精神。不足的是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和管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2.4 案例教學法不足之處

所需課時多,課時緊張,需要多個教師配合。適合部分章節內容使用。個別學生討論不夠積極,有依賴小組其他成員的心理。

3 討論

3.1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正確選擇典型案例,做好問題設計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實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對案例進行細讀,深度思考,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相關知識的查閱和總結。最后,進行小組討論分析、獨立判斷,并最終得出結論。教師必須明確,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自己的身份是“引導者和組織者”,而不是“講授者”[2]。教師要首先分析學情,根據高職高專護生水平設計經典合適的案例,并定期根據醫學發展更新案例,科學設計課程實施過程,準確分配理論知識講授與案例教學的課時,把握學生學習動態,使學生能迅速關注案例,并能按照設定的問題,一步步對所學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深刻理解案例所反映的問題和所必需的思維方法,鞏固所學知識,真正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3],在寓教于樂中完成教學目標。

3.2 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的精髓在于案例討論分析中,讓學生主動思維,發揮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針對個別學生討論不積極,可以采取教師和組長共同鼓勵學生,分組時明確到人,規定每位同學都要回答問題,使學生能夠盡快融入討論中。學生搶答的施行可以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小組配合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和團結協作能力。最后教師對該次課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表現給予總結,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肯定的評價和鼓勵,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嚴彩君,董全斌.病例討論式教學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6):65-66.

[2] 鄧安春,楊樺,梁小軍,等.案例教學法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3):322.

篇5

1對象與方法

1.1方法

1.1.1構建師資組由兒科護理學教研室專任教師2名與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臨床教師3名共同組建師資組,組長1名。師資組成員均參加過高校教師崗前培訓與濟寧醫學院任課教師預試講選拔,且均取得合格證及授課資格;師資組中碩士研究生學歷3名,本科2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講師2名,工作年限3~7年。

1.1.1.1制訂兒科護理學教學日歷師資組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制訂兒科護理學教學日歷,包括課程進度、授課章節、授課教師及課時分配,并在新生兒疾病、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危重癥疾病等章節理論課后設置相關案例教學課。

1.1.1.2收集編寫案例師資組依據教學日歷,結合臨床精心選擇1~2個典型病例,通過對病例進行修整、補充并設計問題,編寫成教學案例。各案例的選擇以圍繞各章節重點疾病、常見病及多發病為原則,問題的設計以突出護理程序的應用為核心。

1.1.1.3課時安排該課程共計6時,其中理論課42學時,案例教學27學時;案例教學共9次,3學時/次,50min/學時,共150min。案例分別是新生兒的護理、嬰兒腹瀉、小兒支氣管肺炎、法絡四聯癥、急性腎炎、缺鐵性貧血、化膿性腦膜炎、麻疹與手足口病、急性呼吸衰竭。兩組使用同一教學日歷開展教學,案例教學所用案例一致,課時相同。

1.1.2課前培訓兒科護理學理論課開課前,師資組對試驗組學生進行理論培訓。培訓以理論授課的形式進行,共計4學時。內容主要包括“六頂思考帽”思維方法的基礎理論知識,“六頂思考帽”思維方法在各領域中的應用,“六頂思考帽”思維方法對護理教學的指導意義,如何將“六頂思考帽”思維方法與護理程序有機結合并運用于臨床專業課(主要是兒科護理學)案例學習。

1.1.3教學方法兩組按照學號順序,依次分組,試驗組每組10名,分為1~4組(第4組為11人);對照組每組10名,共4組。兩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案例教學。

1.1.3.1試驗組運用“六頂思考帽”的思維方法,將層次思維與護理程序相結合運用于案例教學,通過制作層次思維圖開展案例學習。具體方法如下。(1)報告案例、引導思考:教師采用PPT或Word的形式報告案例,引導學生運用“六頂思考帽”層次思維方法對案例及其涉及的各項問題進行思考,此過程歷時約10min,具體如下:引導學生運用“六頂思考帽”思維方法進行思考時,應體現思維的“層”“次”結合內涵。層:即用六頂不同顏色的帽子分別代表不同角度或層面的思考,顏色不同,思考的方向即不同。白帽是事實與數據帽,代表客觀思考,案例課上戴上白帽時,學生應剔除任何個人感受,始終以中立、客觀的態度,只關注患者健康的真實事實與過程,通過對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為后續的判斷(護理診斷)和決策(護理計劃)提供客觀依據;紅帽是情感帽,代表直覺思考,帶上紅帽時,學生可以表現自己的情緒,表達對患者的健康狀況或所需要的護理干預等方面的直覺、印象、感受、預感,并形成觀點與判斷;黃帽是樂觀帽,代表正面思考,意味著價值與肯定,戴上黃帽時,學生從正面考慮問題,探尋各項護理干預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識別護理干預的積極因素,表達自己對護理干預樂觀的、滿懷希望的、建設性的觀點;綠帽是創造帽,代表創造性思考,是新觀點或新方式的代名詞,案例課上帶上綠色思考帽,能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增加聯想與想象,培養創新性思維;黑帽是謹慎帽,代表負面思考,意味著謹慎與批判,戴上黑帽思考問題能發現事物的消極因素,闡述事物不正確或不可行的依據,并作出評價;黑帽是理性判斷的思維方式,是評判性思維的代名詞,案例課上帶上黑帽思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培養評判性思維能力;藍帽是指揮帽,代表冷靜思考,其功能是指揮其他思考帽,控制各帽的使用順序、規則和管理整個思考過程,并負責做出結論。案例教學中帶上藍色思考帽,可以使學生從所思考的問題抽身出來,隨時對整個思維過程進行觀察、調整與控制,把握討論時間,避免偏離主題,使案例討論更有效率[4]。次,即次序、排序。案例分析討論時,思考帽既可單獨使用,也可序列組合使用。單獨使用,如護理評估時運用白帽思考,通過患者客觀真實的健康資料,可幫助學生獲得對患者健康信息的全面了解;護理評價時運用白帽思考有利于學生以患者目前所達到的健康狀態為依據,客觀判斷護理目標是否實現;序列組合使用,如護理診斷時紅藍組合使用以及護理計劃與實施中紅、黃、黑、綠、藍的組合使用。在案例教學中思考帽序列組合使用效果較好,組合使用時序列一般無定式,以能否有效解決問題為前提,根據實際需要合理組合排序即可。如護理計劃中紅、黃、黑、綠、藍的組合使用使護理計劃從紅帽直覺感性的想法,經過黃帽與黑帽理性的分析研究、再到綠帽創造性的補充完善,最終藍帽的確定制訂,步步為營、環環相扣,經過各思考帽的分析論證,有效地保證了護理計劃的合理、嚴密、可行。(2)分析、討論、制圖:各組在組長的主持下圍繞案例,以問題為核心,以護理程序為框架,運用層次思維方法深入展開分析和討論,并認真制作具體詳盡的層次思維圖,此過程歷時約50min。(3)成果匯報:各組按分組順序,由組長結合案例依次對本組的層次思維圖進行詳細的陳述與講解,通過思維圖的展示進行成果匯報,此過程歷時約40min。(4)總結評價:一級評價:即學生自評,成果匯報結束后,各組通過認真闡述本組案例學習的思考路徑,總結本組的層次思維圖所能解決的護理問題與不足,客觀評價本組層次思維圖的優缺點;二級評價:即小組互評,自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依次對4個組的層次思維圖進行集中分析、討論,在探討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著重找出各組層次思維圖的優點與長處,缺點與不足;三級評價,即教師評價,結合一、二級評價的結果,教師針對各組層次思維圖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分別給予客觀評價,對優點與長處予以肯定與表揚,對存在的問題及缺陷提出修整意見。各組以意見為導向,對本組的層次思維圖進行認真修改完善。此階段歷時約50min。

1.1.3.2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即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按部就班地對案例進行“平鋪直述”式的分析探討,具體方法為:教師報告案例;各組收集患者的健康資料進行護理評估,確定患者現存的或潛在的護理診斷/問題,并制訂護理計劃;各組長依次總結匯報。

1.2評價課程結束后,師資組對兩組統一進行教學效果評價。

1.2.1理論考核師資組統一組織命題、編排試卷,并詳細制訂評分標準。試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理論,主要考核學生對兒科護理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共計60分;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題,共兩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護理程序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共計40分。兩組均使用同一試卷及評分標準。依據得分≥90%×總分為優,80%~89%×總分為良,60%~79%×總分為中,低于60%×總分為差,對兩組的理論考核成績采用分級評價:即基礎理論部分≥54分為優,48~53.4分為良,36~47.4分為中,<36分為差;案例分析題≥36分為優,32~35.6分為良,24~31.6分為中,<24分為差;綜合成績(即基礎理論成績與案例分析成績之和)≥90分為優,80~89分為良,60~79分為中,<60分為差。

1.2.2問卷調查

1.2.2.1問卷設計問卷由師資組就案例學習的目的、方法、預期效果等各項問題對學生進行訪談,結合對本科學生核心能力[5]相關文獻設計而成。由從事護理教育、護理管理、流行病學、統計學的6名專家對問卷內容進行審閱,經小樣本預調查測試后修訂而成,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87,內容效度比CVR為0.8。

1.2.2.2問卷內容問卷包括教學效果(9條)、學習效果(5條)、課堂效率(3條)及職業態度(3條)4個方面,共20個條目。各條目按Likert5級評分法計分,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滿分共計100分。

1.2.2.3問卷發放課程結束后,由研究者向兩組統一發放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學生單獨逐項填寫,統一收回。共發放問卷81份,收回81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100%。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比較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及對教學方法評價的差異。

2結果

2.1兩組理論考核成績(表1)

2.2兩組對教學方法的評價(表2)

3討論

3.1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思維框架,有效提高了學生案例教學的效率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在教師的主持下,學生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按照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護理評價的步驟對案例進行“程式化”的分析探討,教學過程按部就班,缺乏新意,難以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與熱情;同時,由于成績或性格等原因,案例課上學生的表現也千差萬別,一些成績較好,善于表現的學生,往往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成為課堂的主角,而一些學生由于成績較差或由于自身不善言談、畏懼爭論,而不敢參與發言與討論,被游離在課堂活動的邊緣,成為尷尬的配角;學生表現的差異大大降低了討論參與的廣度[4],使教學過程易被少數人把持,不能集思廣益,展開全面分析與充分討論。另外,個別教師對案例教學缺乏認真的準備,沒有規范嚴密的教學計劃,易使案例教學無章可循,陷入混亂,不能對學生的思考進行科學的思維引導,易使討論陷入偏題,或成為“流于形式”、“走過場”[4]。以上種種因素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學的效率及效果。“六頂思考帽”層次思維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案例教學的不良現象,該教學方法通過嚴密的教學設計,保證了案例教學有章可循,有條不紊的順利開展;思維的“層”“次”結合,為學生參與案例討論提供了思考角色,建立了思考規則,學生運用此方法進行有規范的、有約束的思考,避免了天馬行空,離體偏題;層次思維與護理程序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的案例討論提供了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思維框架[6],促進了學生從多角度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加強了學生對患者健康狀況的全面了解,確保學生對案例的分析更全面、判斷更準確、討論更充分,為進一步提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計劃及評價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證;另外,層次思維有助于引導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轉換思考角度,將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避免以自我為中心,減少爭議與對抗,節省時間,提高案例教學的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理論考核案例分析成績與綜合成績的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3.2有利于增強案例教學的課堂效率,提高案例教學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學習效果、課堂效率及職業態度的評價均優于對照組(P<0.01)。“六頂思考帽”思維方法與護理程序相結合并運用于案例教學,有利于突出護理學臨床專業課特點,增強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如綠色思考帽),使學生變得富有創造性,促進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如黑色思考帽),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方法邏輯性強,以報告案例———分析討論、制圖———成果匯報———總結評價為教學思路,通過典型案例,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引發學生思考,有利于突出重點、難點,幫助學生解惑釋疑,促進思考,從而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學效果;思維層次圖的設計制作,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學生以問題為中心,以自身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翻閱教材、查閱文獻,對各類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得到培養鍛煉,學習效果得到明顯增強;成果匯報展示環節刺激學生積極發言,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課堂效率;層次思維與護理程序相結合的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系統、嚴密的學習路徑,從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即護理評估)———針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與判斷(即護理診斷)———制訂細致、完整的護理計劃———詳盡具體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縝密而連續的護理工作,不僅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職業精神與責任感,而且使學生對護理職業有了更深刻、更客觀的認識,護理不再是打針輸液的“苦差事”,而是以專業理論和技能為支撐,可以為患者減輕痛苦,解決健康問題的事業,從而增強了學生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和從業志向,職業態度得到提升。

篇6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兒科實習的60名護生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等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均為女性,兒科護生。排除標準:中途退出研究者。對照組:年齡18~23歲,平均(20.36±2.84)歲;文化程度:本科6名,大專18名,中專6名。研究組:年齡18~24歲,平均(21.05±2.44)歲;文化程度:本科5名,大專20名,中專5名。兩組護生年齡、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帶教模式,帶教老師與護生同班,主要以授課為主,詳細講解常見疾病的護理措施、臨床常用藥物、搶救用藥及常規護理操作等[2]。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卓越教學模式:(1)了解學員。帶教老師采用自制的信息采集表收集護生基本信息,包括興趣愛好、科室實習經歷、對兒科的印象、認為兒科實習最大的挑戰是什么等;制定以“護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帶教老師通過護生的“想知、已知、未知”等問題搭建拓展其思維的框架,并與其基本信息、個性特點相結合,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3-4]。(2)導向思維。摒棄傳統帶教中“掌握、熟悉、了解”的目標分類,帶教老師根據實習時間制定周期教學計劃,將護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態度等內容細化到每周期的教學計劃中,以門診所遇問題作為中心,著重引導、啟發護生個人思維,根據不同護生的學習習慣,整理成冊、彩色思維導圖等,提高其發散性思維能力。(3)課程設計。帶教老師進行課程設計以及教學實踐,以教學策略為主體設計課程方案,應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兒童游戲等方式進行教學,使護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構建思維,解決問題[4-6]。(4)創造環境。不同的學習環境,帶教老師的教學態度、方法會直接影響護生學習,因此帶教老師應營造輕松的教學實踐氛圍,帶動護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尊重護生,使教學氛圍變得積極活躍。(5)準備資料。準備不同的臨床門診案例進行PPT展示,并通過讓護生參與情景模擬設計,撰寫兒童游戲活動方案,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定期分享經驗,解決可能遇見的難題[7-9]。(6)有效評價。帶教老師制定每日反思卡片,包括臨床判斷、應急能力、職業素養、儀表禮儀規范、護患溝通等,護生每天工作結束后進行自我評分,查漏補缺,帶教老師給出針對性學習指導[10]。(7)護生參與。護生進入兒科門診后,帶教老師為其制定實習計劃、各類教學活動,鼓勵護生從被動轉為主動學習,并根據不同表現給予獎懲,以實現卓越教學模式[11]。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生的理論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理論考試方式為閉卷,60%專科題目以及40%兒科護理基礎知識;實踐操作成績則隨機選取一項常見兒科護理操作,如靜脈輸液、霧化吸入以及靜脈藥物配制等進行考核;理論與實踐成績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成績越好[12]。(2)比較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生教學認可度調查表,內容包括培養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擴展個人思維、帶教老師與護生間溝通以及增加教學等5項,每項20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釆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出科考核成績比較

2.2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

篇7

(青島市腫瘤醫院護理部山東青島266000)【摘要】目的:用根本分析法分析安全護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相應改善建議。方法:案例分析法,選取我院近年來發生的護理缺陷174例,分析導致護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并據此制定改善措施。結果:導致護理缺陷的系統原因122例,占70.7%,其中教育培訓系統75例,占系統原因的比例最大,為61.5%。結論:系統原因是導致護理安全的根本原因,護理管理者應重視護理系統的管理和優化工作,以有效減少護理缺陷率,保證患者安全。【關鍵詞】根本分析法;護理安全;護理管理【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380-01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護理安全案例也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即使是在醫療衛生體系先進的國家,護理缺陷率也在不斷攀升[1]。因此,如何降低醫療缺陷率和糾紛率,提高醫療質量,確保病人安全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根本原因分析法(RCA)作為一種常見的回溯性失誤分析工具,能夠從已經發生的不良事件中,追根溯源找出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并據此采取有針對性的完善措施,以防止失誤的再次發生。我院現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來分析近年來我院安全護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完善措施。現結合實例將結果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發生的護理缺陷174例。我院護理制度規定,護理缺陷發生24h內,當事護士要及時用文字形式把護理缺陷的全程記錄下來,并由專門機構進行調查,掌握關于護理缺陷的第一手客觀資料。本組所有案例真實、完整,具有研究價值。1.2 RCA分析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對以上案例進行分析,具體分析步驟為:(1)準備階段:組織專門的RCA調查團隊,進行資料全面搜集工作,主要包括調查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當事人、原因、當事人報告、目擊者說明等其它相關證明材料。(2)尋找近端原因:由當事護士和患者具體、詳盡的說明事情發生的經過,用流程圖和時間線方式將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理清,找出事情發生過程中可能會導致護理缺陷的護理環節。評估這些環節中是否發生錯誤,并從中找出事件發生技術因素、人為因素、設備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再搜集資料佐證近端原因,并對這些導致護理缺陷的因素采取補救措施。(3)確定根本原因:結合近端原因,理出與事件相關的近端原因所隸屬的組織或系統,常見的有資訊管理、人力資源、環境設備、組織領導和溝通系統等。從系統中找出存在的根本原因,并確認這些根本原因間的關系。(4)根據分析出的根本原因,制定并執行改進措施。2.結果本組護理缺陷RCA分析結果顯示,系統原因122例,占70.7%,其中教育培訓系統75例,占系統原因的比例最大,為61.5%,。其他系統原因分布為:工作任務因素17例,溝通因素12例,組織管理因素11例,環境設備因素7例。非系統因素51例,主要為病人或護士的個人因素。3.討論3.1系統原因是導致護理安全的根本原因:有研究表明,系統原因占護理缺陷原因的75%左右[2],本組案例中,系統原因占70.7%也證明了這一點。這表明,系統原因是導致護理安全的根本原因。大多數的護理缺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于護理系統中的一環或幾環出現問題多導致,因此,我們的重點應放在改進系統而不是懲罰護士個人。通過對護理系統進行改進和完善,能夠優先降低護理缺陷的發生率,保障護理安全。3.2教育培訓原因是最常見的系統原因。本組案例中,教育培訓系統75例,占系統原因的比例最大,為61.5%。主要表現為護士護理安全意識淡薄,護理過程中并未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正確的護理方法和護理流程。此外,還嚴重缺少特殊藥物使用、藥物搭配禁忌等專業培訓。調查結果還顯示,我院護士的護理理論、基礎護理、操作技能等方面整體水平差強人意,這正是缺乏健全的護士教育培訓制度所致。3.3溝通系統:本組溝通因素主要體現在護士在發放藥物、輸液和特殊檢查上,因過于專業的術語表述使得患者不能理解,造成溝通不足。此外,醫護人員間溝通失誤也是主要原因,本組中存在口頭醫囑錯誤3例,診斷結果通知單送達錯誤1例。3.4工作任務系統:本組工作任務系統原因17例,主要集中在人員數量、人員結構和工作負荷上。由于病患群體較大,護理人員相對人手不足,在輸液和換藥時出現錯誤率高。而且夜間值班醫護人員較少,也容易出現差錯。4.改進措施4.1強化安全護理意識:將安全護理列入醫院的總體目標,通過講座、論壇等方式告知全院醫護人員,安全護理是醫療衛生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各種激勵措施,強化全體人員的安全護理意識。此外,我院還將進一步完善護理缺陷報告制度,以便能夠及時發現護理中存在的系統原因,有助于幫助減少護理缺陷。4.2健全護理培訓教育制度:我院每月定期進行護理安全教育活動,重點學習醫院的護理制度和流程,同時根據護理缺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相對應的培訓工作。對于新護士,護理部會根據崗前培訓制度,定期對護士進行理論、制度、流程、操作方法培訓,并定期進行考核,以強化護士的技能。4.3完善護理工作流程:醫院根據RCA分析結果,強化了對護理各環節的管理,對存在問題的系統和細節進行了優化,主要包括:改善藥物交接流程;至少用2中方法辨別病人身份;增設定時器,以避免漏發藥物;細化藥品貯存細則,規范藥品管理;加強設備管理,定期檢查和維修;合理調節醫護人員值班表,增加夜班工作人員人數。4.4構建醫護之間的溝通渠道:通過教育使醫護人員明白溝通在護理中的重要性。我院要求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患者,解答患者疑惑時,語言盡量通俗易懂,不能過于專業化。對于護理過程中態度不好的護士進行批評和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在傾向于把護理缺陷原因歸咎于護士個人因素,而忽略了對制度和系統的審視。而根本原因分析法則告訴我們,系統原因才是導致護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因此,護理管理者應該轉換傳統觀念,重視護理系統的管理和優化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護理缺陷率,切實提高治療效果,保證患者安全。參考文獻[1]王青.護理安全管理新進展[J].當代護士(專科版) 2010(2):76[2]徐偉萍.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安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5):105-106[3]任青青.鄭木明 醫療缺陷研究現狀述評[J].醫學教育探索 2006(04):98-99[4]張玉君

青島市腫瘤醫院 青島市李滄區永安路29號樓三單元502戶 13006502361

266000

篇8

關鍵詞:醫護英語水平考試(METS);護理專業英語;改革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迅猛增長,醫療服務一躍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并呈現國際化發展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高等護理教育蓬勃發展,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大規模的護理教育體系,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護理人才,成為護士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護理教育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國內護理院校的畢業生還不能與國際醫護英語服務直接接軌,迫切需要推進護理專業英語教育方法的改革。

1國內護理院校護理專業英語教育的現狀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高校英語教學應分為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教學兩個階段。高校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必需的信息"。然而,與轟轟烈烈的基礎英語教學階段相比,專業英語教學階段卻顯得舉步維艱。我國護理專業英語在20世紀90年代才逐漸開展,學科起步晚,師資較薄弱,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較成熟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百花齊放,教學方法有待提高,教學評價體系亦不成熟。國內部分護理院校甚至未開設護理專業英語課程,已經開設的學院大部分處于各學院自發、零散地組織專業英語教學的狀態中,教學效果較差。

2醫護英語水平考試簡介

"醫護英語水平考試(METS)"是由教育部考試中心、中華護理學會、中華醫學會、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機構聯合推出,以下簡稱METS考試[1]。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200723號文件精神,METS考試作為醫護專業英語的考核標準,其考試宗旨在于通過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方式,普遍提高中國醫學英語教學的總體水平,從基礎教育入手,整合教學資源,促進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滿足國內外人才資源合理配置的需要,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高素質國際化護理人才。

3 METS考試對護理專業英語教育的影響

3.1以METS考試為導向,更新護理專業英語教育理念 從本質上講,護理專業是一門應用學科,這就要求護理專業教育不應僅為單純的知識傳授和學術培養,還應是一種職業訓練。但是,我國護理專業教育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前者,忽略后者,進而在護理專業英語學習中忽視職業特色及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導致護理畢業生很難勝任國際醫護英語服務,外資醫院就業率低。

因此,我們必須更新護理專業英語教育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提高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有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能適應國內外護理工作的實用型高級護理人才。

3.2以METS考試為導向,豐富護理專業英語教學內容 METS考試為標準參照性考試,其內容勢必會對護理專業英語教育的內容產生導向作用,護理專業英語教育的內容應作相應的調整。METS考試充分體現護理專業的職業特色(針對性),突出應用能力(實踐性),強調綜合素質,且兼顧不同層次[2];其試題涉及知識面很廣,主要包括護理基本知識與理論、各專科護理操作技能、常見疾病的癥狀和護理措施以及相關的日常用語,增加了實用性,提高其對臨床護理實踐的指導價值。因此,以METS考試為導向,進一步豐富護理專業英語教學內容,即重視護理基礎知識的講解,又突出臨床護理實踐操作的運用,使之具有可讀性、實施性、趣味性。

3.3以METS考試為導向,整合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

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專業英語的實際應用,但是,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仍然采取填鴨式、灌輸式的單純講授,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常從屬于被動學習者,以METS考試為導向,讓學生轉變被動角色,使被動學習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采取師生互動的授課方式,如創設臨床護理工作情境,采取情景式教學、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法,啟發學生應用專業英語進行護理實踐能力訓練,學生在相互交流與自我反思中獲取知識。同時,我們還可以開展案例討論,在案例討論中教師只起引導性作用,主要環節由學生自行組織完成,鼓勵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應用護理專業英語展開討論的能力。

3.4以METS考試為導向,創新護理專業英語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和反思。但是,目前國內護理院校對于護理專業英語考試題型較為單一,試題難度一般不大,學生只需突擊硬背,大多數能順利過關,無法檢驗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

METS考試制度的建立,使護理專業英語考核更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真實性,METS考試包括五大部分,分別為聽力部分、英語應用、閱讀理解、翻譯、寫作題,使學生做到會聽、會說、會讀、會寫,使護理專業英語教學融入到日常教學中,真正做到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

因此,我國護理專業英語考核方式,應以METS考試為向導,增加試卷的分析性、靈活性和應用性難度,與METS考試難易程度相適應,嚴格掌握學生及格率,使考試真正成為檢驗學習效果的手段。

4結論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要求的不斷提高,為縮小與國際護理人才之間的差距,我國的護理專業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其中護理專業英語教育的領軍地位已逐漸凸顯。隨著METS考試制度的建立,護理專業英語教育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護理專業英語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和METS考試的影響給護理專業英語教育改革打開了新局面。在METS考試背景下進行護理專業英語教育改革,既要堅持自身固有的專業特色和學科發展要求,又要以METS考試為契機改革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使護理專業英語教育實現穩步、健康發展。總而言之,護理專業英語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迎合METS考試而制定,而是為了護理專業英語教育自身的長足發展。所以,在處理好兩者之間關系的同時,努力實現護理專業英語教育與METS考試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青島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青島市中心醫院),山東青島266042

[摘要]目的對低年資護士護理缺陷發生現狀進行調查,為制定對策提供依據。方法通過對該院2011—2013年間發生的256起個護理缺陷進行統計分析,統計低年資護士發生護理缺陷的比率、護理缺陷的類型及常見原因。結果護理缺陷與低年資護士的工作年資呈負相關,以靜脈炎、標本采集錯誤為主要類型,占護理缺陷的48%,導致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未規范核對和交班不規范,占所有促發因素的52%。

[

關鍵詞 ]低年資護士;護理缺陷;原因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014)11(c)-0078-03

該研究基于降低護理缺陷發生,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運用統計法、分類法等對青島市中心醫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年發生的護理缺陷進行研究。有關研究認為醫學院校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年限低于5年的護士,由于參加工作時間短,臨床經驗相對不足,被稱為低年資護士[1]。該研究采集了2011年3月—2013年3月發生在該院各科室的256個護理缺陷案例,通過個案研究,分析護理缺陷與護士工作年限的關系,護理缺陷的類型分析,查找護理缺陷發生的原因,研究制定降低護理缺陷發生相應措施。本研究發現,低年資護士護理缺陷發生的比例占所有護士的54%[2],護理缺陷的發生與護士年資呈反負相關,年資越長,護理缺陷發生率越低;護理缺陷以靜脈炎、標本采集錯誤為主要類型,占護理缺陷的48%,導致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未規范核對和交班不規范,占所有促發因素的52%。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青島市中心醫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間執行的護理,該研究數據來源于科室工作報表,通過病案查對,分析我院共護理案例45642人次,其中護理缺陷256人次,護理部對護理缺陷出現的責任人工作年限、護理缺陷類型及發生原因進行進一步分析,并訪談部分護士,其中低年資護士(工作年限≤5年,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27歲,學歷中專到本科)護理缺陷168起,占65.63%。

1.2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以人次數及%表示,各不同年齡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SPSSInc,Chicago,Illinois,USA)。

2結果

2.1護士工作年限與發生護理缺陷的關系

在168起醫療缺陷中,發生在工作不足1年的護士有52起,發生率為1.38%,占總護理缺陷的30.95%,工作滿1年不足兩年的發生率為0.89%,占總護理缺陷的24.40%,工作滿2年后護理缺陷的發生率逐漸下降,發生率為0.58%,占總護理缺陷的20.24%,工作4年以上的低年資護士僅出現17起,發生率為0.29%,占總護理缺陷的10.12%。見表1。

注:≤1年與>1年且≤2年比較:χ2=4.41,P=0.036>1年且≤2年與>2年且≤3年比較:χ2=3.71,P=0.045。

2.2低年資護士發生護理缺陷的類型

在168起低年資護士護理缺陷中,跌倒墜床35起、標本采集錯誤36起、靜脈炎45起,分別占總數的20.83%、21.42%和26.78%,三者合計占總數的69%。見表2。

2.3低年資護士發生護理缺陷的原因

不規范及疏忽引起的護理缺陷占90%以上。見表3。

3原因分析

3.1臨床護理經驗不足

低年資護士是發生護理缺陷的主要人群。護理工作具有實踐性和晚熟性,護理人員的成長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得以實現[3]。低年資護士處于學校習得知識與臨床實踐能力結合的磨合期,沒有足夠的臨床經驗。對疾病進展與轉歸、預后的判斷力不強,面對患者突發得病情變化或意外事件,由于缺乏護理經驗,缺乏整體護理觀,不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不知如何處理,對病情缺乏預見性,以致延誤病情,從而造成護理缺陷發生。

3.2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技術水平低

低年資護士雖然已有一定的護理技能,能夠應對日常護理工作,但由于她們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特別是專科理論知識相對欠缺,技術水平不熟練,對藥物的劑量、用法、藥理作用不清楚,缺乏思考,對容易發生問題的流程和環節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知識、新項目在臨床不斷應用,各種診療儀器設備的不斷更新,而護士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習的護理教材中各項診療護理規范及常規操作流程,與臨床實際應用還有一定的差距。

3.3護患溝通意識不強,溝通能力弱

有研究顯示[4],由于溝通不良引起的護理缺陷占28.3%。我院低年資護士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她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往往只重視治療工作,對健康宣教、告之等不重視;同時由于臨床護理經驗缺乏,導致溝通自信心缺乏、溝通能力弱,當與患者發生矛盾時,不能有效的與患者溝通,從而引發護患之間的糾紛。

3.4違反護理操作規程

在長期的臨床護理工作中,都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專科護理常規操作規程,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嚴格按流程操作,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一般會降低護理隱患的發生,但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低年資護士因各種原因,如責任心不強,對工作流程不熟悉,或因工作量大、任務繁重而減少流程等因素,導致違反操作規程現象出現,出現少給藥、多給藥、漏給藥、給錯藥、少打針、輸錯液等護理缺陷。

3.5法律意識淡薄

低年資護士由于工作時間短,缺乏對護理相關法律知識的培訓及法律意識的培養,因此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淡薄。由于經歷的醫療風險少,臨床防范意識不強,不能充分認識自己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工作中,更傾向于關注患者康復問題,而忽視患者的權益,時常不能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忽略患者的知情權、同意權[5];不能認真、嚴謹、及時書寫護理文件,不能嚴格按規操作,不主動將各種制度和職責當作法律意義的義務去執行,在執行中不堅持原則,盲目執行口頭醫囑;缺乏對護理安全重要性的認識,不能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4主要對策

4.1進行系統化培訓,提高低年資護士核心能力

護士核心能力是指護士在一定的護理環境中,系統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累積結合而形成的整合力[6],主要包括能夠規范掌握護理的基本操作技術,能夠對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對常見病、多發病病情和用藥反應具有敏銳觀察力;對危急重癥病人進行應急處理和配合搶救的能力;具備社區護理、嬰幼兒護理、老年護理等專業方向的護理能力,因此要做好崗前培訓教育,經培訓合格后方能上崗。

4.1.1加強"三基"和專科培訓,提升專業技術能力以《醫學臨床"三基"訓練(護士分冊)》為藍本,在低年資護士中進行護理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的培訓。規范培訓過程,把自學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分階段定時定內容對每位低年資護士進行檢測考核,尤其是護理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提高培訓效果。加強臨床帶教,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培養低年資護士專科護理能力,通過案例分析、情境模擬、教學查房等各種途徑提高低年資護士的臨床護理能力。通過由基本到復雜,由基礎到專科的培訓,低年資護士的專業技術能力得到提升,為低年資護士臨床工作的初期打下堅實的基礎。

4.1.2提高低年資護士溝通協調能力加強護士禮儀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規范護士服務禮儀,提高護理人員審美修養和整體素質,關懷和理解患者及家屬,用高度的責任心、細心、耐心和愛心,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及尊重;強化護理心理學的學習,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訓練低年資護士從患者的非語言行為來判斷病人的需要的能力;根據《護士條例》的規定嚴格執行護士與床位的配比,以保證護士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溝通。

4.1.3培養低年資護士評判思維能力低年資護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在臨床上大多只是機械的執行醫囑,很難提高護理質量。臨床培訓是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工作中,實行導師帶教,通過向護士講解與護理評判思維能力有關的理論知識,同時書寫日記,培養護士運用護理程序的能力以及為護士創造自覺性實踐評判性思維的臨床護理氛圍[7]。針對不同的護士,制定臨床護理觀察培訓計劃,針對觀察點撰寫護理筆記,培養收集信息并針對問題進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通過應急情景模擬訓練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護士的反應和臨床推理能力。

4.2加強護理核心制度的學習與執行力

護理的核心制度是保障護理安全的根本,嚴格的執行核心制度能有效地防范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8]。護理部制定統一的學習計劃,有培訓中心和科室共同完成,使每位護士都牢記護理核心制度,并嚴格執行,保證護理質量與患者安全。

4.3建立質量控制

在全院建立了22個質控小組,有各科護士長擔任,每月對全院的護理質量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下一個月時檢查整改效果,再提出新的問題,護理部每季度召開護理質量與安全會議,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討論分析,通過PDCA循環,實現質量的持續改進。每個科室也有自己的質控小組,有科內有資歷的護士擔任,每周對護理質量進行監控,每月底護士長組織質控分析會,全體護士參加,通過PDCA循環,實現質量的全面控制。

4.4進行法制教育,強化安全觀念

國家法制建設的不斷健全,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由護理缺陷引發的醫患沖突時有發生。因此在低年資護士培訓中,應加強法制教育,樹立風險意識,強化安全觀念。加強《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條例》等規章制度的學習、明確崗位責任、強化法律意識,用法律規范自身職業行為;充分利用護理缺陷及醫患糾紛案例對低年資護士進行風險教育;在臨床培訓中對低年資護士人反復進行安全操作教育,要求每個護士牢記不可隨意簡化操作程序,不可忽視查對。

[

參考文獻]

[1]來鳴,洋淑慧,楊明麗,等.臨床護理缺陷分析與危機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22-923.

[2]趙秀香.臨床護理教學中低年資護士工作能力的培養[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8):83-84.

[3]趙孝英.醫生參與培訓護士模式對處理突發應急事件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20(8):29-32.

[4]劉詠莉.手術室安全管理在防范護理缺陷中的重要作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2(12):39-40.

[5]菊芳.低年資護士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7):39-40.

[6]任宏飛,李繼平.急診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研究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4):85.

[7]彭江.急診科護士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當代醫藥,2011(11):150-151.

篇10

關鍵詞:輸液泵輸液法;信息化教學設計;護理基本技術

1教學基本情況

1.1教學內容

本次授課內容選自護理基本技術課程中“患者的治療護理”章節的“輸液泵輸液法”。

1.2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三年制大專護理二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掌握了靜脈輸液的理論知識和藥物抽吸方法,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喜歡合作性學習方式,善于使用電子設備,但學習主動性差,操作隨意,服務意識薄弱。

1.3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和護理崗位需求,確定本次課的知識目標:掌握輸液泵靜脈輸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技能目標:能用輸液泵在模型手臂上正確實施靜脈輸液;能正確處理輸液泵報警輸液故障。素質目標:具有較強的無菌觀念、查對意識,工作嚴謹耐心,熱情與患者溝通,有較強的愛傷觀念。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特點,確定本次課的教學重點為輸液泵輸液法的操作流程;難點為靜脈穿刺手法、排氣方法及輸液泵故障的排除。

2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體現“教學做一體化”[2],以輸液泵輸液法為任務載體,采用案例導入、任務驅動、情景模擬、操作演示、分組訓練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課前自學—任務、自主探索,課上學習—完成任務、掌握技能,課后拓展—鞏固提高、強化責任”的教學活動。

3教學實施過程

3.1課前自學

學生登錄藍墨云班課明確學習任務,觀看教學視頻后繪制輸液泵輸液法的操作流程圖。領取6個子任務的操作流程表,利用周末去醫院見習。在臨床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子任務1(評估準備)和子任務5(整理宣教)的學習,并拍攝學習視頻上傳藍墨云班課。見習結束后完成問卷星的調查及藍墨云班課的案例分析題,鞏固滴速換算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準備。

3.2課上學習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將課上學習分為5個環節,不同的環節采取相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1)環節一,案例導入,任務驅動(5分鐘)。講解分析案例,案例中患者為補充營養,準備靜滴高濃度的脂肪乳,為預防脂肪超載綜合征,醫生要求250ml溶液4小時內輸完,通過換算得出,必須維持10滴/分的滴速。而學生上臺嘗試后,發現通過普通輸液器很難實現10滴/分的精準滴速,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輸液泵輸液法。(2)環節二,分解任務,分步示范(25分鐘)。以護理程序為指導,按工作流程將輸液泵輸液法分解為以下6個子任務:①評估準備、②查對備藥、③排氣調泵、④穿刺固定、⑤整理宣教、⑥觀察拔針。對于每個子任務采用分步示范、各個擊破的教學方法。首先通過藍墨云班課抽選兩位學生,對教師模擬的標準化病人分別完成子任務1和子任務5,以檢查課前醫院見習效果。教師對學生操作表現進行點評。對于子任務2、3、4、6,采用教師操作演示,然后學生使用仿真輸液手臂練習的方法。仿真輸液手臂可模擬真人,穿刺成功后可觀察到回血,能激發學生興趣,體會職業成就感。(3)環節三,整體練習,完成任務(40分鐘)。錄制學生操作視頻,多媒體循環播放,教師指出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針對性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實現動作處處有指導,效果時時有反饋,幫助學生掌握完整的操作流程。(4)環節四,歸納總結,檢測提升(15分鐘)。首先,通過藍墨云班課抽選1位學生演示完整的操作,其他學生指出存在的問題,然后教師歸納總結。其次,播放排氣微視頻和穿刺微視頻,鞏固操作要點。再次,學生登錄藍墨云班課,完成理論知識點的攻關檢測。(5)環節五,布置作業,強化練習(5分鐘)。以指紋打卡計時的形式,督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練習操作。通過藍墨云班課布置作業:學習10種靜脈穿刺新方法。操作考核采用學生自拍操作視頻上傳藍墨云班課,學生對照評分標準先進行自評、互評,然后由臨床專家點評,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全面評價。

3.3課后拓展

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輸液泵輸液法常見問題與對策的調查報告,針對過度的靜脈輸液現象制作宣傳冊,到社區進行知識宣傳,將所學知識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4多元評價

綜合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表現,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完成本次課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本次課成績=過程性考核(20%)+理論性考核(30%)+操作考核(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