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的實踐報告范文

時間:2024-02-21 18:08: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專業的實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會計專業的實踐報告

篇1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作者簡介:史新浩(1970-),男,山東經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資助項目“‘任務驅動’模式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編號:2009482,主持人:史新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5-0034-02

2010年9月,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提出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四個“合作”{1}為主線,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由此確定了我國未來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截至2010年,全國高職院校共計1239所,數量排在全國前三位的省份分別是江蘇省79所、廣東省76所、山東省72所。{2}以山東省為例,開設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達到50所{3},占全省數量的近70%,平均每個地市為2.94所。高職院校的數量和會計專業布局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務也更加艱巨。

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與實踐教學密切相關。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必須適應我國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現狀分析

(一)實踐課程設置分析

表1顯示,高職院校開設了多門針對專業理論課程開展的專項實訓,基本上采用了先集中性理論學習、后集中性整周實訓的模式。該種模式不能做到“理實一體化”,學生理論學習時對所學知識理解不透徹,后來集中實訓時又忘了理論知識,導致“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吃力;教師不滿意,學生沒收獲”的尷尬局面。

而在校內實踐課時分配方面,多數示范校的比例在20%~30%之間。對于大多數非示范院校來說,校內實踐課時比例可能更低。

(二)實踐教學條件分析

筆者對示范性院校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100平米實訓室按照容量“50人/次”、承擔實踐訓練任務“3個教學班/天”來計算,生均占有實訓室面積約為0.67平米;按照每個校外實訓基地對會計崗位實習人數的承受量不超過20人來計算,每百名學生需要5個實訓基地,以這兩項指標作為參照數據。表2顯示,“生均實訓場所占有面積”在0.67平米以上的院校占比為42%,每百名學生擁有5個以上校外實訓基地的院校占比僅為8%,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缺口依然較大。

綜上兩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會計實踐課程缺少一體化的課程設置,沒有形成實踐能力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模式沒有體現“理實”一體化的改革要求,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改革沒有取得突破;校內實訓基地數量尚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理實一體化”教室的缺乏導致實踐教學改革保障不足。

二、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路徑設計

(一)課程體系改革的設計

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必須按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基于會計工作過程進行課程整合,設計全過程實踐課程體系。

“課程整合”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充分整合在一門課程中,以便為實施教學做一體化創造條件。“全過程實踐”是將某一整合課程的實踐訓練貫穿于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每一門專業課就是一門實訓課,每個學期都開設這類整合課程。

以山東經貿職業學院一體化教學改革為例,會計電算化專業原開設《企業常規業務核算》和《常規業務核算實訓》兩門課程,先集中時間學習理論,全部理論內容學習結束后,開展為期三周的集中手工《常規業務核算實訓》。經過一體化教學改革,將兩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以離散型實訓取代集中實訓,每個常規業務項目學習結束后隨即進行該項目的技能訓練。該項改革舉措得到了教師的積極響應,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全部核心能力課程整合完成后,構建如圖1所示的實踐能力課程體系。z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設計

全部整合課程的設計完成后,設計如圖2所示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改革路徑。

1.教學做一體化。每個學期開設的每門整合課程均開展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是由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對實務操作進行演示,“學”是由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并操作訓練,“做”主要體現學生的創新性實踐操作。

2.三個“結合”。

(1)理實一體實訓與綜合仿真實訓相結合。理實一體實訓是對課程體系1-3模塊中的各課程的實訓。在理實一體實訓的基礎上,模擬一個企業一個會計期間的情景案例,將會計工作流程處理能力、常規業務核算能力、成本費用核算能力、稅金核算與申報能力、報表編制與分析能力、重要事項核算能力綜合起來進行訓練。

(2)綜合仿真實訓與電算化上機實訓相結合。綜合仿真實訓結束后,根據實訓過程性材料和結果,組織學生進行電算化上機實訓。綜合實訓與上機實訓相結合,培養學生對財務軟件的綜合處理能力,提高電算化操作能力。實訓結束后,利用生成的財務報表,讓學生撰寫財務報表分析報告,以替代原先的純理論性畢業論文。

(3)校內仿真實訓與頂崗實習相結合。除了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基地外,可以在校內創建記賬服務公司,讓學生按手工賬、電腦賬、納稅申報等對委托單位一個月的業務進行頂崗實習。

上述“一體三結合”改革模式設計的教學做一體、理實一體實訓、綜合仿真實訓、電算化上機實訓、頂崗實習等五個環節,前一環節以后一環節為行動基礎,后一環節以前一環節為行動導向,環環相扣,依次遞進,將校內仿真工作情境的學習過程與真實工作場景的工作過程有機結合起來。

三、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路徑保障

(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鼓勵教師盡快考取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可以使教師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形成良好的專業知識體系。學校應當對獲取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的教師予以物質獎勵。

二是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實習鍛煉。學校應當制定相應政策支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企業頂崗鍛煉,在工作中積累新經驗,在實踐中掌握新技術。

三是提供資金支持,增加教師外出培訓機會。學院應使每位專任教師都有機會參加高職教育教學培訓,以此提高教師職業素養、學識水平,推進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

(二)評價考核制度建設

為配合“一體三結合”教學模式,必須制訂規范的實踐環節考核標準,實施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實踐能力考核應當貫穿教學模式設計的五個環節,根據每個環節的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在學生畢業時形成學生實踐技能的考核評價檔案。

考核評價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評價,學生對教師一體化教學質量的評價,校企合作方對教師及學生頂崗實習的評價等。評價方式充分體現一體化全程實踐教學的特點,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考評方式。

(三)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1.實訓室建設。為保障實踐教學改革,高職院校應投資建設如下四類會計專業實訓室:

(1)ERP沙盤模擬實訓室。讓學生分別擔任企業的不同管理角色,使學生在分析市場、營銷策劃、組織生產、財務核算等一系列活動中認知企業,熟悉經濟實體及其生產經營過程,明確會計人員的崗位及其工作任務,形成良好的職業認同。

(2)“理實一體化”室。該類實訓室可以在現有教室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配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室內可以懸掛會計工作流程圖、存貨核算流程圖、銷售核算流程圖等圖板,營造職場氛圍;設置出納、職工薪酬、存貨、固定資產等會計崗位工作臺,會計工作用品齊備。

(3)會計電算化實訓室。該類實訓室利用相應的網絡軟件平臺,培養學生進行賬務系統、報表系統等軟件操作能力,進行手工賬與電算化上機實訓的銜接訓練。

(4)會計仿真綜合實訓室。建立兩個仿真場景:一是仿真企業部門,設置仿真財務部門、供應部門、生產部門、銷售部門、廠辦公室等;二是仿真往來機構,設置仿真企業開戶銀行、企業所在地工商機構、稅務機關、運輸企業、與仿真企業有業務往來的對方企業及其開戶銀行、會計師事務所等。

2.實習基地建設。鑒于財務工作的特殊性,通過校外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存在相當難度,建立記賬公司是一條可行途徑。創建校辦記賬公司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一是學校獨資設立或與外方合資設立;二是學校不出資金,只免費提供場地、設施等經營場所。在雙方簽訂的協議中,必須明確公司應當保障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公司承接的委托業務,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頂崗實習的困境,為“一體三結合”改革路徑提供最后一個環節的保障。校辦記賬公司的頂崗實習,實實在在地為學生的求職簡歷增添一筆寶貴的實踐經歷。

注釋:

{1}四個“合作”是指: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2}數據由筆者根據騰訊教育網《2010年具有高教招生資格高職院校名單》統計。

篇2

關鍵詞:基礎會計;非會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策略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168-02

知識經濟時代迫切需要的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創新能力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能力,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以教高[2012]4號印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育人環節。高等教育界日益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該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

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在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思想指導下,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非會計專業都開設了基礎會計課程,各高校在制訂專業教學計劃時,充分考慮學生、專業特點及社會需求,力求計劃的全面有效性,培養通曉會計但不失主專業的“通才”。

一、問題的提出

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課程,目前該課程已成為各高等院校非會計專業的必修、選修課程,以某高校為例,開設會計基礎課程的情況見下表:

由上表可見,該校七分之一的專業都開設了會計基礎課程,且課程性質為必修課程的比例大于選修課程比例,考核方式以筆試為主,開課學期也普遍較早。基礎會計為非會計專業學生揭示了會計學的概貌,學習該課程有助于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完善高校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將來學生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由于課程專業性、理論性較強,非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內容抽象艱澀、枯燥空洞,他們學習態度普遍不夠端正,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不知道所學知識與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有何關聯,學習以通過獲得學分而應付了事。

任課教師大多認為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只需要對基礎會計知識略知一二,在教材、課件、大綱一樣的情況下,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內容往往是會計專業教學內容的簡化版,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主專業的不同特色以及各專業的需要有的放矢。在教學方法上更無創新,在非會計專業基礎課程學時較少的情況下,光講授書本枯燥知識,忽視了案例教學、實踐教學、課堂討論、啟發式,致使學生為學習而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目前,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的授課教師一般為初來學校的年輕教師,非會計專業該課程的授課成為教師上崗的“練兵場”。

二、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教學策略設計

在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思想的指導下,如何使非會計專業學生在主專業學習的同時,拓寬知識面,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掌握必要的會計基礎知識,并運用會計信息對生活、工作進行創新性決策和控制,是高等院校教學改革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創新人才培養與教學目標創新

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是培養會計人員,而是通過“懂會計”為其主專業服務,教會他們看懂財務信息,并能夠對財務信息包含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和運用,讓他們站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理解財務信息直接或者間接傳遞的經濟管理方面的信息,培養他們進行生產、營銷、投資等決策與判斷的能力。因此,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講授會計基礎課程要明確的教學目標,培養通曉會計但偏向其主專業的“通才”[1]。

(二)創新人才培養與教學內容創新

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突出實用性,其教育理念應結合各專業的不同特色,根據各專業的實際需要確定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以會計要素和報表分析為核心,加深和強化理論基礎知識,不應過于強調會計核算,而應在兼顧會計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側重于會計管理職能[2]。

采用“分專業”的教學模式,如工程管理專業學生應了解建筑業企業的特點及工程成本的項目核算,通過往年的財務報表審核投標單位資質,以助其進行項目前期調研與開發項目管理;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應關注銷售業務指標分析、了解增值稅發票在商品交易中的使用、出差人員差旅費報銷、應收賬款的確定等;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補充工商稅務知識、增強對財務狀況分析的能力等;金融統計專業的學生利用會計系統提供的信息,對經濟形勢進行分析。

在目前沒有專門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基礎會計教材的情況下,對現有教材的內容進行取舍、增補和章節順序的變換。首先從會計報表的實例分析開始,說明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逐一介紹每個科目賬戶,推出賬戶結構和登記方法,分析借貸記賬法、會計分錄,到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2]。鼓勵專業教師加強針對性教材的撰寫,堅持有用性原則。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教材應注重如何分析和使用會計信息;堅持形象性,強調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教材應以企業實際案例為主導構建教材內容,盡量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甚至是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會計知識[1]。

(三)創新人才培養與教學方法創新

對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原理知識的初學者來說,主講教師要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摒棄單一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便學生理解枯燥無味的會計基礎知識,了解簡單的實務。毫無創新的教學方法是教不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的。

1.結合專業特點,實施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契合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案例教學在一些工商管理類高校得以廣泛運用,并已列入各高校的教改計劃。將案例教學法引入會計教學始于20世紀20年代,我國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雖然起步較晚,但國內對會計案例教學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3]。

以某大學工程管理、統計學兩個非會計專業5個班共計149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進行調查,結果顯示:92.62%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比傳統教學方法更直觀生動,他們對案例教學更有需求和更易接受。

基礎會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用恰當的案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案例化,案例貫穿會計理論教學中,用案例形式展示會計知識。通過案例的討論與分析及報告的撰寫,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2.結合專業特點,實施實踐教學。根據教育部等七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切實加強新形勢下高校的實踐育人工作,教師教學也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課時,結合非會計專業特點讓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如在賬簿內頁上試著編寫分錄,在增值稅發票上進行填寫練習;可以參觀或親身體驗會計電算化課程;可以到與專業相關的會計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參觀,了解并理解生活工作中的實際會計,從而加深對會計基礎知識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四)創新人才培養與考試改革創新

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在期末進行一次閉卷考試,最后期末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試題過多的考核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記憶,缺乏對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要培養創新人才,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應多樣化,注重平時課堂、實踐的表現和案例分析、撰寫論文、閱讀運用財務報告的能力等,真正達到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基礎知識的目的,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教學質量是高校在激烈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石,而教學策略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對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策略進行精心的設計,才能保證非會計專業學生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的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實現自身與社會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芳.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原理教學改革的探討[J].時代金融,2013,(12):252-253.

篇3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 ;會計教學 ;目標

[中圖分類號]F2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54 — 02

會計信息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在經濟和管理的各個行業中得以普遍應用。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基礎會計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在經管類各專業普遍開設。但目前大多數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以致教學內容偏頗、教學方法不當,專門適用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的教材建設近乎空白,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對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目標的探討,從教學大綱的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進三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期望提高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教學效果。

一、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目標

陳亞民,王天東(2003)以MBA會計教學為例,提出其目標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照搬會計本科教學體系;二是MBA 將來不會從事會計工作, 只需教會看報表就行。根據現行市面上的會計基礎(或會計學原理)教材來看,專門針對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材極少見,內容體系和側重點也與會計專業本科的出入不大,大部分的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采用的就是本科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教材,教學目標和內容基本不變。可見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標大部分是照搬會計本科教學目標。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及專業介紹》中對專業培養規格的規定,會計專業教育培養具有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業人才。也就是說,會計本科專業的學生應掌握會計信息的生成方法,將經濟活動用會計學的語言反映出來,并據以對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會計本科專業設置了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報表分析、稅法、稅務會計等一系列課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基礎會計課程要求學生了解會計的形成與發展,理解會計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會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打好基礎。特別強調以會計的基本理論來指導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

通過多年對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教學實踐的總結發現,學生能夠認識到會計課程的重要性,對會計學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尤其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學會解讀財務數據背后的經營狀況。但由于照搬會計本科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漸漸失去了信心和動力,教學效果不理想。我們認為,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學生內在需求相同的會計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經管類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從宏觀上理解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閱讀使用會計信息,從管理的視角理解會計信息,并據以做出科學合理的經濟決策。如工程項目管理類專業側重于成本的管理;投資類專業側重于利用財務數據進行投資項目的分析和評價;市場營銷專業側重于利用財務數據掌握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運用效率,進行營銷決策;財政稅收類專業側重于從財務數據中獲取交易額、利潤等與稅收相關的信息;信用管理專業主要通過財務數據獲取商業信用決策所需信息;旅游管理專業重點放在旅游業和酒店服務業在生產運營和財務數據方面的特殊性等方面;金融保險類專業側重于使用財務數據輔助貸款、投資、保險等方面的決策;工商管理專業側重于從管理實踐的視角解讀會計信息,以做出正確的經濟管理決策。總之,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強調對會計信息系統宏觀的認識,會計課程學習的重點在于會計信息的分析評價和運用,而不是掌握生成會計信息的具體細節和操作技術。課程的設置一般是1至2門,主要是會計學原理,有的可能開設財務管理(公司理財)。

二、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現狀

通過多年對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教學實踐的總結發現,學生能夠認識到會計課程的重要性,對會計學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尤其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學會解讀財務數據背后的經營狀況。但由于對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出現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方法均搬會計本科教學的現象,過于強調會計操作技巧的訓練,混淆了非會計專業學生的視野,打擊了學習信心和主動性。

1.教學大綱涵蓋的內容不合理

適用于會計本科教學的基礎會計(會計學原理)教材一般是以會計七大核算方法為主線,闡述有關會計的本質、目標、職能、會計要素、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等基本原理,在基本操作技術上重點介紹會計處理中涉及的主要操作環節,如原始憑證的編制與審核、記賬憑證的編制原理與格式要求、登記賬簿、對賬、財產清查、結賬、試算平衡、會計報表的編制等。

該大綱從培養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財務、會計工作的人才出發,其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掌握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和技術,強調會計實踐操作能力。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對會計學原理理解的基礎上,使用會計信息,輔助經濟決策,而不是培養從事會計工作的人才。課程開設的學時一般比會計本科學時少,且不開設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報表分析等后續課程。側重于會計信息生成過程和技術的會計教學大綱,將有限的課時浪費在會計實踐操作能力的教學上,無后續課程的補充,讓學生讀懂財務信息的目標無法實現,也不知該如何完成一個會計循環的會計工作,越學越茫然,大大降低了學習積極性。

2.教材建設不完善

教材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考依據。選擇何種教材直接決定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決定教學大綱的內容是否能夠落實。經管類非會計專業選擇的會計學教材主要是適用于本科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學》、《會計學原理》等教材,或是選擇標明適用于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材。目前市面上的這兩類教材的內容都與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目標不符。

本科會計教學選用的《基礎會計學》、《會計學原理》等教材內容主要從會計核算原理和方法的角度出發,除了介紹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外,側重于設置賬戶、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程序、方法和具體操作技術,重點培養的是學生處理經濟數據、提供財務信息和其他有關經濟信息的能力。沒有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介紹會計分析的方法,更沒有提及如何利用會計信息輔助人們做出科學合理的經濟決策,明顯與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目標不符。

標明適用于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學基本原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三部分,涵蓋會計學本科開設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課程的內容,范圍很廣,內容繁雜、體系龐大。但試圖通過一門課程在有限的30至50學時之內,完成本科會計教育需開設200學時左右的內容,課堂教學只能蜻蜓點水,課外學習無從下手,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考慮到教學學時的限制,這樣的教材與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目標也不相符。

3.教學方法過于死板

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堂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方法,主要從會計核算原理和方法的角度出發,側重于收集、整理、加工會計信息能力的培育,沒有考慮會計學在某個具體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沒有按照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覺內容很枯燥,與預期的“閱讀財務報表、使用會計信息”的目標不符,與專業相關性不大。傳統的教師講授法被指責為填鴨式教學,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強調單方面的信息傳遞,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記憶會計的概念原理等,缺乏思考交流的過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參與較少,久而久之讓學生感到疲乏,失去學習主動性。

三、建立目標導向會計教學體系

1.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及其重點

會計信息是對企業各項活動產生的經濟后的高度概括,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對會計學原理的理解,分析使用會計信息,以更加清晰明確地揭示企業財務狀況的全貌,據以做出科學合理的經濟決策。

根據這一目標,適用于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大綱的內容主要應該涵蓋的范圍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會計學的概念框架。如會計的職能、目標、核算方法、會計的對象、會計要素及其關系、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等。第二,記賬原理,即復式記賬原理和復式記賬原理的應用,以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工商業企業為背景,選擇主要經濟業務介紹其會計核算。第三,會計核算的循環過程,從經濟業務的發生時取得或填制原始憑證起,到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止的一系列處理程序。第四,會計信息的分析與評價,包括分析評價的目的、內容、作用,評價方法,分析的框架與路徑等。需要獲取成本方面信息的專業還可適當增加成本核算的內容。總而言之,教學大綱包括的內容應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

2.編寫適合非會計專業的教材

教材是學生獲取會計學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教學活動的參考依據。教材應根據教學目標確定的大綱內容來選擇。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既不能選擇適用于會計本科教學目標的《會計學原理》教材,也不能采用涵蓋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全部內容的體系龐大的教材。

應該根據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目標編寫專門的教材。教材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會計的含義、職能、目標、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第二,復式記賬原理及其應用,選擇學生熟悉的制造業或商品流通行業有代表性的業務為例,介紹借貸記賬法的具體應用;第三,會計循環,簡單介紹在經濟業務發生時,從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到登記賬簿,對賬與結賬,直至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完成一個會計期間會計核算工作的過程;第四,財務報表分析,包括財務報表及其相互之間的勾稽關系、財務報表分析的作用、財務報表分析的程序與基本方法。前三個部分為第四部分奠定基礎,通過對財務會計報告的閱讀,獲取經濟組織有關現金流量、經濟業績及資源變動的信息,讓學生掌握如何利用會計信息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營決策。這四個方面既能實現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目標,又能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學時完成教學任務,建立學生對會計學的的整體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使用案例教學法

對于本科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由于學生缺乏實踐經驗,不理解會計核算的情境,對會計缺乏感性認識,案例教學法重在引導與激發,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將學生置身于企業運營的背景中,在充分理解經濟業務本質的基礎上建立對會計學概念、原理、方法的認識,才能有效地解讀財務數據背后所反映的經濟信息。

案例設計所選擇的行業應符合專業特色的要求,盡可能貼近工作和生活。如工程項目管理類專業的案例設計可選擇建筑施工類企業;旅游管理類專業可選擇旅游公司、會展公司或酒店服務類公司;市場營銷、工商管理類專業可選擇工業企業或商品流通企業等。案例設計的業務應簡單精煉并具有代表性,能舉一反三,啟發學生的思考,從管理的視角介紹業務流程,分析經濟業務的實質,能用實際業務說明會計學的專業術語、概念、方法和原理。案例設計的內容應具有全面性,一個案例應盡可能地涵蓋一個教學單元的主要內容。案例教學應與講授相結合,案例教學試圖在實踐和體驗中啟發學生思考與總結,其教學效果可能高于傳統的教師單一傳授,但效率較低。考慮到教學總學時的限制,會計學基本概念和原理需采用課堂講授方式,讓學生對會計學建立宏觀的了解之后再采用案例教學法。

〔參 考 文 獻〕

篇4

關鍵詞: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實踐能力

隨著全國高校的進一步擴招,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但是,傳統的會計教育側重于會計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過硬的實際操作技能,在就業時經常無擾適從。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是會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存在的問題

第一,傳統的教學觀念落后。目前高職院校會計課程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缺少實踐,在學校沒有實際操作過,心里沒底。根本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達不到預期教學的效果。

第二,教材陳舊、范圍窄。有些學校會計專業使用的教材部分內容陳舊過時,跟不上會計制度的變化和發展,學校教學與會計工作崗位實務嚴重脫節,無法滿足學生今后參加會計工作的需要。現有的模擬實習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礎會計、普通企業會計,對其他行業會計如金融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對相關課程的模擬實習安排則根本不予考慮。

第三,師資隊伍匱乏。目前,大多數學校會計專業的教師來源渠道單一,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不足或完全沒有。另外會計專業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卻難以抽出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操作技能始終無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現教師脫離實踐的現象。

第四,教學環境不理想。現今大多數學校雖配有會計模擬實訓室,但條件較差,設備簡陋,遠不能達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實訓材料如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已多年沒有更新,跟不上國家經濟政策和會計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達到仿真的要求,空談會計實踐教學。

第五,教學手段欠缺。很多會計基本技能實踐,往往變成了隨堂做習題的階段性訓練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實踐。校外實踐教學時,一些企業、會計事務所為了防止會計信息的走失,嚴守商業秘密,實習學生大多很難接觸到真正的實務,這就加大了會計實踐教學的難度。

第六,評價體系缺乏有效性。目前會計模擬實習效果的考核辦法主要以對學生的考勤和最終的實習報告為準。至于學生對實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則不進行考核評價,學生為了不被記缺勤而來到模擬現場湊數,來了也不進行模擬實習,抄抄其他學生的模擬實習結果和實習報告了事,嚴重影響考核評價結果的真實性。

二、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一,更新傳統教學觀念。構建適合高職高專發展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為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變化,適應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求,必須轉變觀念,根據會計學專業的特點、會計實際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學規律調整教學計劃合理設置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

第二,調整教材內容。會計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觀性,以培養學生靈活處理現實多變的經濟業務的能力。結合會計實務中經濟業務發展的新動向,增開一些選修課和講座等,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及時掌握有關新的會計制度和政策的變化。在實習時適當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規業務處理的內容,以彌補課堂學習內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實物教學法”,將一些憑證進行復印,發放給學生,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還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把現實的業務憑證和業務處理流程盡可能多地展示給學生,盡一切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第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實踐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應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和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生產經營組織和科技推廣能力等這兩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以保證高職教學的教育質量。創造條件安排會計教師到企業“充電”,及時了解企業會計業務要求的最新動向,熟練掌握會計核算各個階段的實務操作和特殊會計事項的處理,能夠熟練解答學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操作問題。有條件的還可以建立教師實踐基地。通過建立教師實踐基地,讓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第五,改善實踐教學環境。完善模擬實訓室,配備一套完整的實訓資料,其中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要真實有效,并且要建立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配備常用財務軟件進行計算機模擬實習,以滿足教學和實習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體系。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學,對專業會計模擬實習中的記賬憑證、賬簿、報表、實習報告分別進行評價計分,對會計專業課程模擬實習中的業務發生結果進行核對評價計分,最后進行模擬實習答辯,由實習指導教師從實習資料中抽出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檢查每個學生對實習資料內容及過程的熟練掌握程度。

第七,鞏固校企合作建立和鞏固校企協作、校企聯辦的實驗教學基地,發揮各自優勢,做到互利雙贏,利用會計職業崗位進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在與企業互動過程中尋找合作項目和科研課題,為不斷改進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提供價值來源。把有經驗的企業業務與管理人員請到學校授課,拓展專業教學的空間,豐富教學資源。

三、小結

綜上所述,現代會計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的重要工作,會計專業的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鍛煉,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型會計人才,使畢業與就業零過渡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綜合性大學《會計學》課程教學在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共性與差異的實際,指出教師應把握好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此課程的不同需求,明確其共性與差異,有針對性“因專業施教”,力求在會計信息提供與會計信息應用之間找到平衡。

【關鍵詞】會計學 本科教學 共性與差異

一、引言

自1998 年教育部將會計和審計整合為“會計學”專業并將其歸為管理學門類中的“工商管理”學科后,我國的會計本科教育走上了通識教育的軌道。目前相當多綜合性大學的經濟與管理學院都將會計學作為經濟類、管理類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就要修讀會計學課程,而此時并未分專業,大二分專業時只有管理類學生將來選修會計專業。換句話說,講授會計學課程的教師只明確自己所教的是經濟大類還是管理大類學生,并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將來會從事會計專業。眾所周知,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需求是有差別的,教師教學時如何區分?本以下探討。

二、會計學教學差異及共性分析

(一)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在會計學教學差異

1.教學目標存在差異。對會計專業學生而言,會計學(傳統上稱會計學原理)是專業基礎課、入門課,會影響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掌握,因此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明確會計的基本技能、對象、任務;理解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賬戶和記賬方法的相關理論及其具體應用;掌握會計憑證、賬簿的基本內容和實務操作中的要求,明確賬務處理程序的種類和各種賬務處理程序;能夠掌握工商企業基本業務的會計核算,能閱讀和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而言,會計學只是眾多經濟、管理課程中的一門基礎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全面、系統掌握會計學的一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注重會計信息的獲取、會計知識和方法在管理中的應用,注重培養學生的“會計感覺”,使學生學會怎樣用會計信息,并通過對會計報告的利用,分析和解決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一般財務會計問題,以適應將來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

2. 教學內容應體現專業需求。課程教學內容取決于教學目標。如上所述,對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是使其成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是使其成為會計信息的應用者。因此,對會計專業學生我們的教學內容應側重以借貸記賬法為核心的基本方法的講解,讓學生熟練掌握從會計憑證的填制和審核,到會計賬簿的登記再到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為流程的整個會計核算過程。在此基礎上可稍有提高,補充特殊行業特殊業務的會計分錄的編制,增加與后續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銜接,避免會計學原理與中級財務會計的脫節。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我們的教學內容應注重會計信息與經濟和企業經營的關系;不僅讓學生了解會計分錄的編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確分錄的經濟意義及對企業管理決策的影響。鑒于學生一般只對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教學內容感興趣,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應淡化會計基礎理論和具體核算程序。教師在用一定學時講解會計信息生成過程后,按照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報表項目順序,講解每個項目的分錄的經濟意義及對企業管理決策的影響。在這其中強化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內容。以金融工程專業學生為例,“金融資產”的講解應是重點。“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是不同的,會計政策是可以選擇的,教師的講解應注重對此三個項目的會計處理為什么不同,會計政策選擇對企業、投資者和證券公司的經濟后果。

3. 選用教材應有所區分。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線。目前我院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的會計學課程統一選用的是《會計學原理》教材。對今后選修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是適合的。因為其注重會計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講解。其中基本理論主要介紹會計的兩大平衡公式及復式記賬原理;基本方法以會計核算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而會計核算方法中以設置賬戶、復式記賬為重點;基本操作技能講解賬戶和復式記賬方法的應用,即如何采用借貸記賬法對企業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進行賬務處理。這為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和理解后續專業會計課程奠定了基礎。但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而言,這樣的教材包含了過于復雜的具體核算過程,只是就會計論會計,沒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不適合非會計專業學生今后“掌握會計信息的獲取”的需求。鑒于此,為保證會計專業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我們建議對管理類學生選用《會計學原理》教材,因為按近五年選專業情況,管理類學生中到大二選小專業時70% 是選會計專業的。經濟類學生選用《會計學》教材,目前還很少有本科階段非會計專業專用的《會計學》教材。因此選用時注意這類教材在內容上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包含會計基本概念在內的會計學的整體框架;會計循環過程;基本核算業務(報表項目閱讀)。其中基本核算應注重會計核算與經濟活動相結合;注重會計核算中會計師會計選擇的經濟后果;讓學生掌握會計信息的獲取,理解會計學在管理決策中的應用,明白會計信息對決策的幫助。

(二)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在會計學教學共性

1. 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管是會計專業還是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都應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不僅要勝任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還要具備創新能力、職業判斷能力、人際關系能力、領導能力等多種能力,這需要通過課程的創新性講授,如案例教學、互動教學以及會計實驗實踐環節等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提高。

哈佛大學的John Boehrer 教授認為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或者某一特定的企業案例進行互動式探索過程”。對于沒有經濟學、管理學常識和實踐經驗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傳統意義上的案例教學應用起來有一定難度,可以開發“案例引導教學”模式。提前將案例資料和應完成的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分組準備。如講解存貨核算時,在把幾種存貨計價方法講解完以后,將一個實際企業進行存貨計價選擇的案例數據給學生,讓學生有一段時間通過自己前期的資料搜集來思考問題,為課堂案例教學打下基礎。同時加強分組的課堂討論和辯論,通過學生辯論和教師點評不僅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理解,而且鍛煉了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實驗教學可以及時將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感受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鑒于課時原因一般安排3 個學時的實驗課,但選用的實驗軟件有所區別。目的是讓會計專業學生了解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程序,掌握會計業務的處理方法和技巧。是讓非會計專業學生了解會計工作在整個企業管理中的地位,理解會計信息如何為決策提供幫助。為達到實驗教學效果,實驗指導教師應在實驗前作必要的講解和提醒,實驗中加強指導,實驗后認真總結。同時,學生在實驗前要了解實驗內容、實驗步驟,積極參與實驗過程,實驗結束后撰寫實驗報告。通過課程實驗環節,加深學生對會計基礎知識的理解。

2. 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管是會計專業還是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都應加強誠信教育和商業倫理道德教育。

會計誠信危機危害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阻礙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職業道德教育無疑是決定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公允性的重要因素,現行MPACC 的課程中有“商業倫理與職業道德”,而很少有高校在本科階段就設置相應課程,當然這和高校對本科生的學分要求有關。以武漢大學為例,學生畢業應取得的總學分為140 學分,但通識課程就要67 學分,占總學分的47.9%,在專業課程學分只有總學分的52.1% 的情況下,很難再設置專門的“職業道德”課程。所以受制于學分因素,只能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向學生灌輸客觀、公正、真誠、友愛的職業道德觀。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就一向致力于提倡“道德教育是會計課程的基石,是會計職業教育的靈魂”。作為會計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在會計學原理授課過程中再多強調職業道德也不為過。如在會計憑證審核環節,對于違法憑證會計師可拒絕受理,“如果單位負責人授意會計師受理違法憑證,作為會計師,你如何做”。將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強化他們對客觀、公正的認識。鑒于目前還存在腐敗現象,社會影響較大,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同樣有需求。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可采用案例教學,通過典型案例讓學生明確虛假會計信息對資本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另外,對非會計專業學生還應強調其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對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由于管理者特定的工作職能,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規范和制約力量來保證其正確行使職權。如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可以在講解銷售環節時強調企業銷售高管制定銷售政策的道德問題;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可以在講解員工薪酬核算時,讓其明確在績效和薪酬中的不公正做法。

3. 應注重新規范、新準則的傳播。不管是會計專業還是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都應注重會計知識傳授和會計法規傳播相結合。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基礎學科,會計學課程除具有專業性、操作性強的特點之外,還具有極強的法規性。會計師在提供會計信息、管理者在應用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均應明確這些會計信息是在怎樣的法規環境下生成的;是否有新法規的出臺;新舊法規的差異又如何影響會計信息的產生和應用。由此,教師應將新規范、新準則的內容融入日常教學中,結合相關內容改進原有的教學理念、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使之得以不斷更新。

《公司法》《證券法》《會計法》等從2005 年以來相對穩定,但由國務院及各部委頒布的各項準則卻在不斷變化中,會計規范經歷了由“制度與準則并存”到“以準則為主”的轉變,特別是2006 年會計準則體系形成后,2014 年以來又頒布了“合并財務報表(修訂版)”“財務報表列報(修訂版)”“職工薪酬(修訂版)”“長期股權投資(修訂版)”“合營安排”“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公允價值計量”等準則,且要求所有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于2014 年7 月1 日正式執行這些準則。這些變化應在“會計學”課程教學中有所體現。如對會計專業學生講解金融資產會計處理時,應明確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變化的影響;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講解報表項目閱讀時,應明確財務報表列報準則帶來的影響。

另外,繼2008 年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后,2010 年又制定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中國企業內部控制從內部會計控制轉為內部管理控制。對會計專業學生講授“會計學”課程時,應向學生灌輸內部控制規范逐步完善的背景和精神;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講授《會計學》課程時,可通過一些內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向學生強化管理者的職業道德。

三、會計學教學共性與差異應對策略

(一)要關注學生專業差異

因會計專業學生與非會計專業學生在會計學課程中的教學目標存在差異,而教學目標的差異決定該課程在不同專業的教材選用與教學內容上應有所區分。針對目前所有修讀會計學課程的學生統一采用《會計學原理》教材的現狀,我們建議為會計專業學生選用《會計學原理》教材以保證本專業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在教學內容上側重以借貸記賬法為核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講解。為非會計專業學生選用會計學教材,教學內容應輕會計核算,重會計信息與經濟和企業經營的關系以及會計學在管理決策中的應用。

(二)重視案例教學

為培養學生的多種智能,不管是會計專業還是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學都應注重案例教學、互動教學以及實驗實踐環節,通過課程的創新性講授及課堂討論和辯論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提高;同時不管是會計專業還是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都應加強誠信教育和商業倫理道德教育。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向學生灌輸客觀、公正、真誠、友愛的職業道德觀,為整個社會的誠信教育奠定基礎。案例教學法不僅要求教師擁有全新的扎實理論基礎知識,而且還必須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方針政策以及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通過各種手段將新頒發的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時準確的傳授給學生。針對會計學課程法規性強的特點,不管是會計專業還是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學,教師都應將新規范、新準則的內容融入日常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陳亞民,王天東. 從mba 教學談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問題[J]. 會計研究, 2003(5).

[2] 張健.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差異化教學改革探討[J]. 財會通訊(綜合),2010(10).

[3] 蔣大富. 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建設思考[J]. 財會月刊,2011(07).

篇6

一、存在的問題

第一,傳統的教學觀念落后。目前高職院校會計課程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缺少實踐,在學校沒有實際操作過,心里沒底。根本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達不到預期教學的效果。

第二,教材陳舊、范圍窄。有些學校會計專業使用的教材部分內容陳舊過時,跟不上會計制度的變化和發展,學校教學與會計工作崗位實務嚴重脫節,無法滿足學生今后參加會計工作的需要。現有的模擬實習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礎會計、普通企業會計,對其他行業會計如金融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對相關課程的模擬實習安排則根本不予考慮。

第三,師資隊伍匱乏。目前,大多數學校會計專業的教師來源渠道單一,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不足或完全沒有。另外會計專業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卻難以抽出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操作技能始終無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現教師脫離實踐的現象。

第四,教學環境不理想。現今大多數學校雖配有會計模擬實訓室,但條件較差,設備簡陋,遠不能達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實訓材料如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已多年沒有更新,跟不上國家經濟政策和會計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達到仿真的要求,空談會計實踐教學。

第五,教學手段欠缺。很多會計基本技能實踐,往往變成了隨堂做習題的階段性訓練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實踐。校外實踐教學時,一些企業、會計事務所為了防止會計信息的走失,嚴守商業秘密,實習學生大多很難接觸到真正的實務,這就加大了會計實踐教學的難度。

第六,評價體系缺乏有效性。目前會計模擬實習效果的考核辦法主要以對學生的考勤和最終的實習報告為準。至于學生對實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則不進行考核評價,學生為了不被記缺勤而來到模擬現場湊數,來了也不進行模擬實習,抄抄其他學生的模擬實習結果和實習報告了事,嚴重影響考核評價結果的真實性。

二、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一,更新傳統教學觀念。構建適合高職高專發展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為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變化,適應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求,必須轉變觀念,根據會計學專業的特點、會計實際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學規律調整教學計劃合理設置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

第二,調整教材內容。會計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觀性,以培養學生靈活處理現實多變的經濟業務的能力。結合會計實務中經濟業務發展的新動向,增開一些選修課和講座等,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及時掌握有關新的會計制度和政策的變化。在實習時適當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規業務處理的內容,以彌補課堂學習內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實物教學法”,將一些憑證進行復印,發放給學生,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還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把現實的業務憑證和業務處理流程盡可能多地展示給學生,盡一切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第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實踐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應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和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生產經營組織和科技推廣能力等這兩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以保證高職教學的教育質量。創造條件安排會計教師到企業“充電”,及時了解企業會計業務要求的最新動向,熟練掌握會計核算各個階段的實務操作和特殊會計事項的處理,能夠熟練解答學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操作問題。有條件的還可以建立教師實踐基地。通過建立教師實踐基地,讓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第五,改善實踐教學環境。完善模擬實訓室,配備一套完整的實訓資料,其中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要真實有效,并且要建立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配備常用財務軟件進行計算機模擬實習,以滿足教學和實習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體系。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學,對專業會計模擬實習中的記賬憑證、賬簿、報表、實習報告分別進行評價計分,對會計專業課程模擬實習中的業務發生結果進行核對評價計分,最后進行模擬實習答辯,由實習指導教師從實習資料中抽出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檢查每個學生對實習資料內容及過程的熟練掌握程度。

第七,鞏固校企合作建立和鞏固校企協作、校企聯辦的實驗教學基地,發揮各自優勢,做到互利雙贏,利用會計職業崗位進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在與企業互動過程中尋找合作項目和科研課題,為不斷改進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提供價值來源。把有經驗的企業業務與管理人員請到學校授課,拓展專業教學的空間,豐富教學資源。

篇7

近年來,隨著會計類專業學生數量的增加,企事業單位對學生的專業勝任能力非常注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是專業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招聘方在求職過程中對求職者是否具備勝任崗位的專業能力最為關注。會計專業學生必須財務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都非常牢固,并且能夠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聯系,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此外對于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的學科,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也應相當熟悉。調查中企業一致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懂會計,他實際上不懂會計”,在如今的信息社會,由于會計工作是實踐知識的應用,必須具備開闊的專業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必須了解和學習財政稅收、企業管理、經濟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具備會計業務核算能力、會計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以及管理財務能力等必要的專業技能。因此,各高職院校都應當增加對實踐教學的投入、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但是,由于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不足從而導致了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嚴重制約了會計專業學生專業勝任能力的培養。

2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勝任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2.1課程體系的設置存在問題

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支持高職教育發展,陸續出臺各種支持政策。但由于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上基本還是沿用原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的模式,并沒有進行行之有效的課程改革。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往往只重點設置培養學生的基本會計核算方面的課程,而對會計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以及管理財務能力等方面課程的設置較少,忽視針對會計專業學生專業勝任能力的培養,導致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專業勝任能力的培養方面課程課時安排嚴重不足。目前,雖然很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開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實一體課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2教師缺乏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

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存在著脫離實踐,動手能力差,專業實踐能力不足,從而以致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會計學科專業性和技術性都很強,它要求會計專業教師同時擁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各個高職院校和各位教師應盡快解決目前會計專業學生存在的動手能力差、實踐知識和經驗匱乏等問題,采取有力措施盡快提高其專業實踐能力。會計專業的教師很多是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從事教學工作,沒有企業實際崗位操作的經驗,缺乏必須的實踐技能鍛煉;另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不僅要從事教學工作,同時他們還要應對各種科研項目,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

2.3學校對教師實踐能力無有效的培養方式和考核體系

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培訓非常支持,但這種支持并沒有系統地轉化為有效的支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方案,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是隨機的,目前高職院校并沒有針對每個教師制訂完整系統的培養方案,培訓結果當然也是隨機的。第二,經費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給予明確的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經費政策支持。第三,時間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在職教師不足,從而導致在職老師的課時量較大,不能抽調會計專業教師去脫產進行實踐能力培訓。第四,考核體系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在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活動考核方面制定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機制,因為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活動考核不容易量化。

3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專業勝任能力培養的對策

3.1建立健全會計專業勝任能力的課程培養體系

在對現階段會計專業學生自身對專業勝任能力認知水平存在缺陷的基礎上,經過具體思考,學生需要利用多種途徑,提升學生對于專業勝任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將對專業勝任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教育方面,參與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因此,高職院校需要豐富專業勝任能力課程培養體系,開設有關必修課、融入課、滲透課等塑造全面立體的課程體系,不斷提升會計學生對專業勝任能力的認知水平。

3.2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訓列入入職培訓計劃

為了新教師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合理規劃今后的職業生涯,新教師入職培訓是新教師走上工作崗位的前期培訓和整個職業培訓過程的第一個環節。但是,現有高職院校的新教師入職培訓針對性不強,內容單一,而且多為教學技能層面的理論培訓。因此,將專業實踐能力培訓列入高職院校新教師入職培訓計劃,通過校內遴選實力雄厚和經驗豐富的教師打造實踐教學精品課程、聘請行業專家到校進行專業實踐能力培訓,提高新入職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水平。

3.3加強會計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管理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并沒有有效的過程管理措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大多數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過程沒有進行合理規劃;第二,教師實踐成果基本上都是培訓結束后寫報告提交相關人員,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都沒有對教師的實踐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建議政府和企業在會計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制訂階梯式的培養方案,督促教師完成階梯式的培養方案。對于實踐能力培養的考核,采取企業指導教師評價為主,學校和相關主管部門不定期抽查為輔的方式進行。

參考文獻

[1]郭劍媚.以會計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會計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職會計教育為例[J].群言堂,2010(2).

[2]張冬艷.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

[3]陳永利,李臣娟.提高高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路徑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3).

篇8

關鍵詞:會計教學;對策;課程設置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面臨著海量的信息,對信息進行高效的分析處理的能力正日漸成為企業對管理人員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指標。在這其中,面對大量的市場信息、復雜的競爭環境和快速變化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會計知識和應用能力,因此,會計課走進管理類專業成為必然。然而,由于專業設計方向不同,就業側重崗位不同,對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課程目標和能力要求與會計專業也應當有所不同,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懂得一定的會計基本知識,能夠讀懂會計信息,并將其應用到工作中的管理人才。因此,認清二者的區別與聯系,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是必要的。

一、管理類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區別

筆者以為,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相較會計專業,有以下兩點不同之處。1.教學目標不同。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將在財務崗位就業,因此學生們在校期間學習會計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掌握各項會計基本技能:填寫憑證、編制報表、報賬報稅等,并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軟件的使用方法,將各類相關經濟信息匯集成會計信息,是信息的生產者與制造者。而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目標是理解會計的作用、意義和會計思想,培養學生的會計思維,而不是要求他們掌握各項細化的會計技能,這是一種更加宏觀的層面,在將來,他們將是會計信息的閱讀者、使用者和分析者,是會計信息產品的顧客,這是這兩類人群在學習會計課程時教學目標方面的不同之處。2.課程安排不同。對于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會計課程只是其課程中的一小部分,是屬于補充部分而非主導地位。而對于會計專業學生而言,會計知識的學習必須系統齊備,這包括:①財務會計體系,以對經濟活動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為核心,包括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電算化會計等;②管理會計體系,以對經濟活動進行控制與決策為核心,包括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等;③財務管理體系,以企業理財為主體,以控制風險與提高收益為核心,包括財務管理、財務分析等。

二、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課程教學的認識存在偏差。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人物,他掌控著課堂教學的方向與進度,決定著教學的方法與過程。然而遺憾的是,許多教師對于會計專業和管理類非會計專業這兩類人群的會計課教學有何不同并未深入研究,而是簡而化之將兩者“一視同仁”,在簡而化之的思想指導下,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使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但教學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于學習的意義不清晰,進而會影響到學習的動力和意志,最終造成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佳。2.考評方法不科學。當前會計課的考核方法仍然多采用舊式方法,以學期結束時的考試來做“一定性總結”,或是在“一定性總結”的基礎上引入日常作業成績作為小權重參考,但對于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他們學習會計課程的目的是形成會計思維,需要從更宏觀的層面去把握、去理解會計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應當多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從整體思維的高度去學習,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高分而努力。

三、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的優化

1.重新定位會計教學目標。要充分認識到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學生群體學習會計課程的目標的差異性,把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重點設置在思維層面而非操作層面,除了教授基本的知識以外,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理解會計數據,應用會計信息進行判斷決策。2.改進會計教學的方法。會計課程是一門學以致用的課程,它的理解和應用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操作得來,因此,在進行會計教學時,要注意加大實踐操作和案例教學的比例,不能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課本上,要通過課堂練習、小組討論、課后練習等方式不斷地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盡早對會計知識形成感性認知。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積極的尋找收集能夠使用的案例,案例要具體兩個條件,一是源于生活,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觀察到、感受到,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時直觀地理解到這對于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是有幫助的,是用得上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案例的復雜性要適中,要認清會計專業學生與非會計專業學生兩大群體的學習目標區別,因材施教。3.完善會計教學考評方法。會計知識是一種在實踐中不斷強化記憶、不斷加深理解的學科知識,因此,對于會計教學的考評方法,也要在傳統的以試卷成績為主的考試基礎上加以改進,增加對學生綜合應用會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鍛煉,加強這一方面的考核,不僅僅是做題;也可以通過寫小論文、開卷案例討論等方式進行,并可適當增加平時作業成績、考勤和相關模擬實習的成績的權重比例,使課程的成績更加真實,也使得學生對于會計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更上一層樓,從而培養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管理類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亞民,王天東.從MBA教學談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問題[J].會計研究,2003

[2]鐘紅英.大學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

[3]范力.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若干問題探討[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篇9

會計學課程已經逐漸成為很多高校各大專業的公共課和必修課,對于非會計專業而言,會計學課程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多只是停留在淺顯的知識介紹上面,師生都未充分認識到會計學課程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財會素養的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這導致很多非會計專業學生即使修完會計學課程也依舊對會計的基本原理模糊不清,只會做簡單的會計分錄,不僅看不懂報表,就連報表是如何生成的也渾然不知。這完全背離了非會計專業學習會計學課程的初衷。由于會計學本身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密切的應用型學科,所以對會計學課程的講授離不開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這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重要,對非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同樣重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很多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訓化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因而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改革與優化也勢在必行。這不僅是由會計學課程性質決定,也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學、提高教學、對學生負責的必經之路。

二、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改革與優化

在高校實訓化的教學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要理論與實踐并重,雖不能像會計專業那樣開設完善的財會理論課和全面的手工模擬實驗課,但是也要將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簡易完整的手工業務流程操作融入到會計學課堂上,讓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具備財會常識,能真實感受到企業會計做賬流程,并能體會經濟信息在各行業各部門各角色之間的傳遞,為以后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打下基礎。

(一)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理論內容優化

教師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學課程的理論講授普遍較為淺顯,原因有三:一是師生皆不夠重視;二是教師想當然認為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學的理解力不如會計專業學生;三是該課程不屬于專業課,不必過于認真。久而久之,師生都有所懈怠,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就連最初制定的基本目標也發生了偏離。其實,只要學校、學院、教師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重視起來,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而作為教師,不應該低估任何專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只要教師做好引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也能把會計學學精通,絲毫不遜色會計專業。非會計專業只開設一門初級會計學課程,是會計學最基礎最入門的課程。教學內容雖不像會計專業講授細致深入,但應該層次分明,有難易,有取舍。教學理論框架可以分為三層次,基礎層、支柱層、頂層。基礎層包括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處理方法、會計科目;支柱層包括會計等式、會計賬戶、復式記賬,而制造業企業的籌資業務、購進業務、生產業務、銷售業務、利潤形成與分配業務等主要經濟業務是該層次中的重點內容;頂層是會計循環,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會計報告。三個層次相互聯系貫通,不可分割,如圖1所示。在授課過程中,又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個步驟包括基礎層和支柱層的內容,這兩層次偏重理論,重點在于給非會計專業學生打好理論基礎,學生能夠根據制造業企業產供銷的經濟業務建立一套完整的賬戶體系并進行日常的賬務處理。第二授課步驟是教學框架中的頂層內容,即會計循環,在講解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會計報告的理論時加入手工演練,讓學生在此環節能夠獨立完成整個會計循環的手工做賬,對于非會計專業而言,此環節的經濟業務不必過于繁細,教師要篩選出典型的經濟業務,既能體現企業完整的業務流程,也符合非會計專業對會計學課程的難易要求。在時間分配上,筆者根據授課經驗以及學生反饋,認為手工模擬環節占該課程總課時量的四分之一較為合適。

(二)實訓教學模式下會計手工模擬實驗環節設計

實訓教學是通過模擬實際工作環境,采用真實案例理論結合實踐,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實踐經驗等,在特定環境或特定課程中,實訓教學可以轉化為實操教學。在高校開展實訓化教學模式下,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可以順應潮流,雖說不必開設專門的會計手工模擬實驗課,但是可以在會計學課堂上融入會計實操教學,作為該課程的增設環節,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未來求職和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和其他教師經驗反饋,認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手工模擬實驗環節應從以下兩方面設計。1.經濟業務種類簡單而經典。企業經濟業務種類繁雜,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應掌握制造業企業基本業務,覆蓋資金籌集、采購材料、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利潤形成與分配等方面。業務總數量不宜過多,對每一筆經濟業務,學生都能夠以不同的角色完成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總分類賬明細賬、直至生成財務報表。對于特殊的經濟業務,如存貨減值、簽訂銷售合同、更正錯賬、期末轉賬等,不必要求學生完成,只留給有興趣的學生去思考和總結。2.主要業務流程圖設計。以制造業企業為例,應讓學生熟悉生產經營過程和相應的單據流轉過程,把握經濟業務實質。在手工實驗環節,以制造業企業為主體設計兩大主要的業務流程,銷售與收款流程和采購與付款流程。如圖2、圖3所示。通過圖2銷售與收款業務流程圖學生應熟悉相關的業務活動和單據,從制造業企業的角度接受客戶訂單、批準賒銷信用、按銷售單發貨、裝運貨、向客戶開具發票、記錄銷售、辦理貨幣資金收入等,涉及填制的會計憑證和記錄主要有訂貨單、銷售單、裝運單、銷售發票、收款憑證、轉賬憑證、應收賬款明細賬、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日記賬以及客戶對賬單等。通過圖3采購與付款業務流程圖學生應熟悉相關的業務活動和單據,主要業務包括請購商品和勞務、編制采購單、選擇供應商、驗收商品、商品入庫、付款、確認負債等,涉及填制的會計憑證和記錄主要有請購單、采購單、驗收單、采購發票、轉賬憑證、付款憑證、應付賬款明細賬、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日記賬以及供應商對賬單等。會計手工模擬實驗環節可通過設計主要業務流程圖,讓學生把每一筆可以用貨幣計量的經濟信息記錄下來,分角色填制原始憑證、審核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期末賬項調整、到最后編制財務報表。幫助非會計專業學生更好理解企業典型的業務流、資金流、單據流的來龍去脈,能站在不同企業不同部門的角度對經濟業務做出基本的會計處理,并能靈活運用。

(三)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成績評定設計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不僅有理論講授而且加入了手工做賬模擬實操環節,對該課程學生成績的評定也應該進行優化設計,并量化考核。科學的成績評定方法有助于促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該課程分為理論和手工實操兩個環節,根據筆者及其他教師教學效果反饋,兩大環節成績的比重以理論60%、手工40%比例分配較為合適。對于理論成績,還應細化為考勤成績、作業成績;對于手工做賬成績,應細化為實驗成果成績、協同效率成績、實驗態度成績。每項成績所占權重應根據實際情況分配,原則是調動學生積極性,課程總成績公平公正。對于學生手工成果優秀者,教師應鼓勵,并展示給全班學生觀摩;也可以讓優秀者給其他學生講解自己的做賬心得和流程,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進來。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 法務會計;實踐教學;管理模式

法務會計是會計學與法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在西方國家。法務會計(Forensic Accounting)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1年。雖然歷史不長,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犯罪的日益猖獗。世界各國對法務會計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199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完成了對美國20種“熱門行業”的追蹤調查,會計領域中的“法務會計”名列首位。這便凸顯出開創特色化的法務會計實踐教學和建立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在高等學校中開設法務會計專業和課程,以培養專業的法務會計人才,滿足社會的需求。

我國高校于2001年9月開始在河北省的河北職業技術學院試辦首屆會計學法務會計專業,招生55人。此后,廊坊師范學院、云南財經大學、浙江經濟學院也相繼開設了法務會計專業。渤海大學會計學院緊跟時代步伐。迎合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從2004年開始設立法務會計專業并于當年招收第一屆法務會計專業本科生,到2007年為止已招收四屆學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且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法務會計》課程作為法務會計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隨著專業的設立而設立,它的建設與發展也必將帶動整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由于法務會計是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學生不僅應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練就過硬的技術方法與技巧。因此。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時刻要強調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授理論時,大量地、靈活地穿插案例;在穿插案例時,適當地、生動地進行情景模擬;在理論學習后,定期到法務會計實踐基地實習,接觸真實案件,親身體驗法務會計執業全過程,為將來真正執業做好準備。

一、特色化的法務會計實踐教學

《法務會計》課程的實踐教學是用來充實理論教學內容和完善課程體系的必要手段,其總體設計思想是:“案例教學+校內模擬+社會實踐”。通過這三個環節的實踐教學,使學生了解法務會計從業的全過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掌握辦案的主要方法與技巧,從而真正具備法務會計人員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各種能力。

(一)案例教學

就是針對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及時、適當、靈活地穿插案例,并結合理論進行分析說明,以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掌握。案例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講授案例,即由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列舉、描述并分析案例。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此時,學生僅僅是學習者;2.情景模擬,即由學生將教師所講案例排演成小品,進行情景模擬,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能夠參與授課過程,從單純的學習者晉升為參與者;3.設計案例,即由學生根據所學理論自行設計案例,并決定案情的不同發展方向,進而作出區別性分析,得出各自的結論。這樣,學生就從學習者或參與者一躍而成為講授者,同教師站到同等的地位上,相互探討、相互促進、教學相長。

(二)校內模擬

渤海大學會計學院建有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和計算機模擬實驗室各一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可以根據仿真模擬資料進行手工綜合模擬。期間貫穿三層思路:(1)會計程序,填制會計憑證一登記賬簿一編制會計報表;(2)資金運動程序。籌集資金一物資采購一生產一銷售一成果分配一上繳稅金和償還債務;(3)工藝流程。2.可以根據仿真模擬資料運用會計軟件進行電算化模擬,其內容和思路與手工綜合模擬相同。

(三)社會實踐

分為兩個階段進行:1.根據本課程的進度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及興趣取向,將學生分批、分期送入法務會計實踐基地接觸真實案件。渤海大學會計學院已與遼寧戎達律師事務所、遼寧中衡會計師事務所等四家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成立了法務會計實踐基地,提供規范且充分的實踐場所和時間并配備專職律師或注冊會計師作為專門的實踐指導教師對其整個實踐過程進行引導和監督。爭取在實踐期內,使每位學生至少參與一個完整的法務會計真實案件,從而切實提高其對法務會計案件的分析與處理能力。2.選拔在實踐基地表現良好且突出者,進入實習單位實習,獨立處理有關會計和法律事宜,真正走入社會鍛煉。目前,渤海大學會計學院在校外設有4個會計實習基地(錦州鐵合金集團、女兒河紡織廠、錦州石化、錦州外運)和6個法律實習基地(錦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錦州市古塔區人民法院、錦州市凌河區人民法院、錦州市古塔區工商局、錦州市中級人民檢察院、錦州市凌河區人民檢察院),可以滿足學生實地參觀和頂崗實踐的需要。

二、針對性的實踐教學管理模式

針對法務會計的專業、課程及教學方法的特點,其實踐教學的管理模式應是在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指導下的人本管理,注重人的個體差異,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個體活動,倡導平等、選擇、關愛的人文精神。在這種情況下,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和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自我設計。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參加實踐教學。具體要求如下:

(一)實踐教學的師資配備必須精良

作為法務會計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必須是具有相應職業資格且擁有多年執業經驗的注冊會計師或律師。在渤海大學會計學院,擔任法務會計專任教師的都是具有注冊會計師職業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的教師,并且半數以上是上本科時修讀會計學或審計學專業,而在研究生階段修讀法學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這便是專門針對法務會計專業師資配備的復合型雙師團隊。在進行實踐教學重要環節的校內案例教學過程中,同時具備高校專任教師資格和相應職業資格的教師在選擇、分析案例以及校內模擬實驗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并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使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對于校外實踐基地而言,對合作伙伴的選擇及其資質考核尤為重要。渤海大學法務會計實踐基地的合作單位全部是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或律師事務所,其中。只有從業3年以上的注冊會計師或律師才能夠成為法務會計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

(二)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必須科學

實踐教學的內容應當緊緊圍繞理論教學的內容與進度展開,針對性、靈活性要強。主要包括法務會計工作技術方法、法務會計對舞弊與欺詐的甄別、法務會計證據的收集與認定、法務會計的訴訟支持和法務會計的工作報告等內容,將法務會計課程中實踐性強的核心內容全部涵蓋其中,并應逐層遞進、環環相扣,達到從理論到實踐的自然過渡。

(三)實踐教學的方法選擇必須恰當

實踐教學的方法應靈活、多變。能夠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培

養其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從業能力。例如:針對校內模擬實驗,“演練式”教學法就是能使學生增強會計賬務處理技術能;々的方法;針對校外實踐基地,“跟蹤式”教學法,即選派專職律師或注冊會計師全程跟蹤指導學生,可使其在接觸真實案件、得到更多專業技術指導的同時,增強實戰能力;而針對實習單位的實踐,則應采用“釋放式”教學法,即先設定提綱,然后選擇實習單位,經過實地調查研究。修改提綱,并獨立處理實際業務,將自己從校園釋放到社會當中,在得到鍛煉的同時,圓滿結束對《法務會計》課程的學習。

(四)實踐教學的時間分配必須合理

實踐教學的課時安排應充足,有效利用規定課時,適當補充課外時間。特別是校外的實踐與實習,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安排在業余時間,適當延長至寒暑假。而對于家境困難且興趣濃厚的學生,在不影響學校正常學習的前提下,可以聯系長期實習作為兼職,在培養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解決學習上、生活上的實際困難。

(五)實踐教學的監管考核必須嚴格

實踐教學管理應有條不紊、因材施教,向實踐基地派送學生應科學選拔、合理分組。并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與意愿,進而進行規范、嚴格的監管與考核。以渤海大學法務會計實踐教學環節為例,說明如下:

1.校內模擬:

(1)針對法務會計工作技術方法一章中的綜合技術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進行模擬。首先。選擇一個案例,把學生劃分小組,各自對案例進行有關賬務處理;其次,提交“案例模擬報告”之前。各小組分別闡述和分析自己所用方法、處理過程及最后結果;最后,通過比較,真正理解不同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條件,掌握其中的技巧。

(2)針對法務會計證據的收集與認定一章中的“損害賠償的確定與計算”進行模擬。將學生劃分小組,每組布置不同案例,課上討論與課下協作相結合。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提交“案例模擬報告”。

(3)針對法務會計的工作報告一章中的“法務會計工作報告的實例”,進入會計模擬實驗室進行模擬實踐。需以個人為單位提交“案例模擬報告”。

2.實踐基地:

根據不同的實踐基地,進行不同內容的實踐。并須提交“基地實踐報告”。

(1)遼寧戎達律師事務所側重于法律方面的實踐,可主要針對“法務會計對舞弊與欺詐的甄別”和“法務會計的訴訟支持”進行實踐。其中,著重進行對“交易行為中欺詐的甄別”和“法務會計的訴訟支持程序”的訓練。根據學生的能力不同,由專職律師派發不同案件,并全程指導、監督,使學生了解辦案全過程和實際辦案方法與技巧。

(2)遼寧中衡會計師事務所側重于會計方面的實踐,可主要針對“對審計證據的收集與鑒定”和“對法務會計工作報告的編制”進行訓練。根據學生的基礎與興趣的區別,由專職注冊會計師全程指導與監督,使學生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有全方位的了解,并切實體會其與法務會計的差別,進而明確法務會計的工作職能與技巧。

3.實習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