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方案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9: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加快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對教育事業資金投入逐年增多,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化,外部監督與內部管控要求的不斷提高,校務管理公開化特別是財務公開正在加速推進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進程。其有利于提升學校財務管理、資金管控、資金調度和風險防范等能力,有助于給學校帶來管理和制度的創新,有利于一體化、集約化管理。
2 中小學校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現狀、特點及建設目標
2.1 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需求
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是集管理、信息采集、信息應用、技術應用、時間效能等觀念的革新。當前中小學校規模日趨龐大、財務管理結構日趨繁雜,無法滿足現代化管理的強烈需求,因此對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進程提速已是大勢所趨。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對學校現有的人力、財力、物力等多種資源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信息應用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優化創新,以達到信息同步、全過程管理和監控到崗到位,提升賬務管理、資金監控和風險控制水平。
2.2 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財務管理涵蓋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職能。會計核算較早利用網絡技術,但財務管理利用網絡技術比較滯后,應用也比較少。財務管理信息化不同于會計電算化,其大量數據都要在會計電算化基礎上進行信息的重新優化、規范整合、大數據集約管理、按需輸出等。當前眾多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中存在校區之間會計核算相互脫節,財務數據無法實時采集處理、實時更新匯總、數據調用困難等諸多問題。
2.3 財務管理信息化的特點
財務信息化管理有其突出的特點: (1)利用網絡和計算機桌面實現無紙化辦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2)工作效率高,利用網絡隨時隨地辦公; (3)管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表單化,電子審核審批流程有效杜絕疏漏事件發生;(4)有利于學校財務與各部門及上級單位數據的有效對接;(5)確保財務信息更新的實時性與準確性,數據有效整合節約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減輕勞動強度;(6)對財務和業務進行重組和優化實現一體化管理,為財務集約化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4 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目標
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不但是一項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社會工程,想依靠一兩本所謂的通關秘籍在短時間內實現是不可能的,其數據質量和技術含量要求較高,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應達到以下目標:
(1)優化財務管理流程, 實現財務管理一體化。為適應財務管理的新要求, 學校不僅需要合理規劃和重新梳理現有的各種資源, 還需要將各類資源有效整合緊密聯系在一起, 對現有管理流程進行優化重構, 讓事后控制變為事中控制,使整個過程處于可控狀態,最終實現財務管理的一體化、集約化、精益化目標。
(2)以資金管理為主線建立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以高速校園網或者教育網為基礎, 根據需求構建適宜的資金動態管理系統, 對資金流動情況執行全過程實時管控, 使管理工作無死角,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通過資金預測、資金調度來統籌安排資金使用, 以提高效益。
(3)推行預算管理, 形成成本控制管理責任制。根據中小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分層、分類、分級、分專業的四分管控預算制度, 細化預算量化指標,對預算執行不到位的要責任到崗位到人員并提出考核妖氣。統一使用基于高速安全的校園網絡開發應用的財務管理軟件, 編制收集并存儲預算數據, 實現對財務成本執行情況全過程監控, 由原有事后監督變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使財務成本管理實時化。
(4)建立財務預警系統, 防范風險。在財務管理系統中設置關鍵控制指標, 創建風險預警級別, 并實時管控, 一旦發生超指標行為立即發出預警并停止授權, 有助于提高財務管理的安全性和財務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
(5)信息技術與管理要求相結合。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引進學校, 做好充分調研借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選取軟件,少走彎路, 走軟件管理與業務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策略, 通過財務管理信息化,使財務管理高效快捷。軟件公司需要提前調查研究學校的實際業務需求,制定科學可行解決方案, 在不斷完善軟件功能的同時, 還要為學校的財務管理工作提供優質迅速的服務響應。
3 當前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資金缺乏,人力投入不足
高校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步伐較快,程度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充足,但是一些中小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中的資金及人力投入當然也缺乏重點支持,沒有充分認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所帶來的便利與機遇,有的甚至還停留在紙質編制計劃及編制預算、資金支付流程審核審批等階段,嚴重制約工作效率的提高,導致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比較落后。
3.2 數據標準各異,資源共享程度及有效利用率不高
眾望所歸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完成后,各部門的數據應該是無縫對接、高度一致、高度共享的。但是部分中小學校存在規劃不科學、資金投入分散、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采用不同廠商的軟件系統就會出現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編碼不統一,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口徑不一致,導致數據的整合程度、共享程度、有效利用率不高,使學校的各項業務信息不能實時更新和傳遞,容易形成信息孤島,需要開發專門的數據接口程序來實現數據采集,造成各子系統移植性和糾錯能力受限。
3.3 綜合型人才欠缺,軟件適宜性有待增強
財務信息化建設對既懂財務會計,又懂軟件技術的綜合型人才依賴性很強。目前在中小學校財務隊伍中,這類綜合型技術人才比較欠缺,這個問題普遍存在。要想把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好、運維好,更要有人才的支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另外中小學校如何與軟件廠商有效合作,開發出融合中小學校管理理念的、適應中小學校發展的財務管理信息化軟件,也是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進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
3.4 網絡及數據安全形勢嚴峻
在計算機網絡承載業務量大種類繁多的情況下,隨著中小學校各項業務需求的急劇增加,數據安全形勢嚴峻,網絡與數據安全的投入也隨之大幅增加,將影響學校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導致網絡安全出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通常表現為設施物理層的安全隱患、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開放患、電腦系統及應用軟件中存在的漏洞與隱患、病毒所入侵以及遭受到黑客的攻擊等所引發的一系列安全問題。如果出現安全事故,那么后果將無法估計,因此網絡安全直接地關系到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4 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是數字化校園的一個重要子系統,不僅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有總體和適度超前的科學規劃,還要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分步有序實施。如果沒有做好科學規劃、盲目推進,將會造成資源和投資的浪費。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4.1 加大人力財力投入,科學有序規劃
要重視對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人、財、物的支持與投入,要請專門的規劃設計單位,按照財務管理的特點和信息化的要求,科學規劃,技術層面適度超前,有裕度可升級擴展,隨時為學校增加其他管理系統接口提供協助,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投資。
4.2 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提高專業技能
中小學校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對財務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離不開相應的軟、硬件的熟練應用,常規工作也要以信息化平臺開展,這便需要大力培養財務工作人員的網絡信息技術素養,最終形成既掌握財務管理知識,又具備網絡信息專業技術的知識新局面,學校還需重視引進既懂會計管理、又懂軟件技術的綜合型人才。此外為有效的培養應用人才應抽調骨干全程跟蹤參與項目的實施,要求廠商技術支持對相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后期管理應用人員的技能水平。建立與之適應的運行維護管理制度,將運維工作納入系統運維人員的月度及年度績效考核中,確保財務信息系統的良性高效安全運轉。
4.3 規范信息編碼,注重基礎工作
規范信息編碼,是信息采集、優化整合、加工處理的最基礎性工作,做得越規范越詳細,數據的準確度就越高,后續數據的有效利用率和資源共享程度才會越高。
4.4 保障信息暢通、促進資源共享
財務管理信息系統要做到校內外信息互聯互通,實現相關信息的實時采集與加工處理。學校財務部門要實現與校外教育、人事、財政、銀行、稅務、社保等部門自動傳輸交換學校員工、學生的各類所需要的信息數據,與校內其他部門實時傳輸交換各類信息。做到數據實時暢通、高度共享。
4.5 完善公共網絡,提高系統安全
系統建設充分考慮網絡安全、應用安全和數據安全的要求,在備份、容災和網絡隔離方面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從技術上和管理上提高網絡和數據的安全性:在技術層面,從處理物理安全隱患、科學規劃網絡結構以及設置網絡橫向隔離縱向認證訪問接入策略、構建病毒防衛體系、充分利用先進的數據備份及恢復技術等一系列措施進行預防管控,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會計數據的采集、傳輸、檢測、糾錯、備份、運行實行全過程動態監控,確保主系統與子系統間的數據的正確完整和規范統一。重要數據要盡量實現自動采集、自動生成和自動備份、異地熱備份容災。在管理上,應該增強財務工作人員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保密意識教育,必須構建嚴格的數據傳輸采集、錄入匯總、統計合并等流程與管理制度,確保基礎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4.6 兼顧經濟能力,分步有序實施
中小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要循序漸進,多維度充分考慮工作繁重程度、管理流程變化以及經濟承受能力分步完成,逐步實現數據中心安全穩定、功能模塊齊全、網絡高速暢通、資源高度共享。
5 構架
5.1 系統架構
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統一部署在安全可靠的校園網或教育網上,用戶通過內網或外網VPN 進行訪問。
5.2 應用架構
以日常業務的主要指標為導向,對分散信息進行采集,整合,轉化,滿足用戶各類需求的功能。包括預算管理、核算管理、資產管理、項目管理、報賬管理、繳費管理、票據管理、薪金管理、賬目管理、職工信息管理、學生信息管理、校園一卡通管理、財務信息查詢以及與財政、銀行、稅務、社保、人事等部門的交互等等。
5.3 技術架構
用戶采用WEB端連接訪問,有利于數據安全管理。
5.3.1 展現層
通過基礎UI組件提供表單、提示框、表格、樹、容器等控件,統一系統的界面樣式。
5.3.2 邏輯層
使用通用基礎應用組件,可快速搭建出系統框架,并通過平臺豐富靈活的配置,提供用于支撐業務的基礎數據。基礎應用平臺作為系統建設的基礎支撐,嚴格遵循信息化規劃和各類標準規范,在技術及產品選型過程中將充分考慮到中小學校現有IT基礎設施,確保所采用的技術和產品能夠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在業務體系設計過程中,保持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有很好的延續性。
5.3.3 持久層
通過數據訪問組件提供統一的數據訪問接口,是輕量且易于擴展的架構。可同時支持多數據源、多緩存、多事務級別等特性。
5.3.4 存儲層
系統中主要包括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文件存儲。6 項目管理及運維管理建議
6.1 項目管理
成立項目小組,全面調研學校財務管理業務現狀和業務需求,確定項目建設目標和計劃,統籌考慮、合理規劃。選擇并確定合作單位,與合作單位共同完成項目調研、業務分析,開展需求分析、總體方案設計、詳細設計、開發與測試、現場實施、集成部署和上線運行等工作。
(1)項目環境:項目實施廠商需具備財務管理信息化項目建設實施經驗,具備相關資質,確保按時、保質完成項目預期目標,并提供集成、培訓、維護等現場服務。
(2)項目人員:學校領導掛帥組建項目領導小組,組織業務人員和技術人員參加本項目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與實施廠商一起開展業務調研,測試、功能驗證和培訓等工作,并在此過程完成知識成果轉移,為系統的穩定運行和運行維護奠定基礎。
6.2 運維管理建議
系統開發商應在系統上線前,通過功能、性能、安全測試后,制定備份方案和恢復測試方案,并應在全部數據導入后進行全真模擬環境下各類備份的測試和恢復工作。建議采用混合運維方式,建設項目通過初驗后,進入上線試運行階段,財務管理系統運維部門即介入,安排人員參與試運行期間的運維工作,此階段,運維職責以項目建設部門(單位)為主、系統運維部門為輔;終驗通過并完成移交后,運維職責轉到系統運維部門承擔,采取混合運維的模式,即由系統運維部門系統管理員與廠商人員共同組成運維團隊。其中,廠商人員主要負責系統后臺(如BUG 修復完善、性能優化等)運維,系統管理員主要負責前臺(如權限配置、日常巡視巡檢等)運維,并逐年縮小廠商的運維范圍、增大系統管理員的運維范圍。運維期間,嚴格開展質檢工作,根據合同約定,對不達標的運維工作應進行考核。
篇2
一、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五”以來,我市教育信息工作主要是實施國家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通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工程項目。全市中小學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較大提高。
㈠項目的基本情況
年寧蒗縣被列為首批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縣,在此后的三年時間內,古城區、玉龍縣、永勝縣、華坪縣相繼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遠教工程”覆蓋了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共1446個項目校點。其中模式i(光盤播放點)770個,模式ii(衛星教學接收站)595個,模式iii(多媒體、計算機教室)81個。
㈡制度建設和經費保障情況
項目實施過程中,市教育局印發了《關于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縣(區)教育局加強對遠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各縣(區)教育局結合本縣(區)實際,制定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各項管理制度都在教室張貼,并得到較好的落實。隨著國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落實,“遠教工程”開始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經費保障和服務支持體系。
㈢人員培訓情況
市教育局高度重視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培訓工作。根據教育廳制定的工程工作人員培訓方案,擬定了《市遠教工程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兩年來,省、市、縣(區)三級共培訓教師管理人員1527人。與此同時,各項目校加強教師應用培訓。
二、局機關信息化建設情況
局機關信息化建設主要做了以下三項工作。
㈠加強了硬件建設。目前全局共有23臺計算機,其中接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入互聯網的有18臺。有網絡雙向視頻會議室1個,與省教育廳相連接。
㈡開展了培訓。對全局干部職工進行了全員培訓,培訓內容為《計算機基礎知識》,并全部通過了市人事局組織的考試。
㈢做好政務網市教育局部分的日常維護。
㈣招生考試工作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考生網上報名,考生信息采集、處理、傳送的全程電子化。
三、局機關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㈠經費短缺,硬件設施不足,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硬件設施是實施辦公自動化、服務現代化的基礎和物質保障。目前來看,我局機關做到每個科室都有計算機。由于沒有這方面的專項經費,計算機數量還不能完全滿足辦公室要求,有一半以上計算機需要更新。從上網條件看,目前還只上互聯網,還不具備上省市政務專網的條件。
隊伍素質較低,難以適應信息化建設的需要。通過前一階段的培訓,全局干部職工對計算機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數同志的操作能力僅停留在會開關機、會玩簡單游戲等水平上,而對于拷貝文件、文字處理、收發郵件等計算機辦公基本操作則不能完成,懂系統維護、能應急處理、會網絡管理的專業人才僅有一人。由于編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特別是既懂教育行政管理知識,又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的人才,在市縣教育行政部門都非常缺乏,直接阻礙了信息化化建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3
通過開展對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督導評估,指導和促進區市縣教育行政和其它職能部門切實履行其在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中的職責,為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和高效務實的工作運行機制;指導和促進區市縣教師進修學校充分發揮其在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中的培訓、指導、服務功能;指導和促進全市中小學校積極主動利用網絡技術和資源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全面提高*市中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二、評估依據
以《*市十一五期間中小學教師教育實施意見》(大教[20*]140號)、《關于*市中小學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大教[20*]71號)、《關于印發*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大教[20*]27號)、《*市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評估細則》、《*市區(市、縣)教育信息化建設評估細則》等文件和《遼寧省示范性教師進修學校評估標準(征求意見稿)》為依據制定本評估方案并進行督導評估。
三、評估對象、內容和方法
(一)評估對象
此項督導評估的對象是各區市縣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和普通中小學校。
(二)對區市縣教育局評估的內容和方法
1、主要內容
(1)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負責本地區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負責*教育學院、進修學校、基層學校之間的溝通協調,職責和分工明確;
(2)研究并制定本地區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規劃或方案;
(3)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經費的保障機制;
(4)領導和管理本地區教師進修學校和中小學校的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
(5)建立健全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
(6)協助市教師教育工作小組完成對本地區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情況的評估考核工作。
2、評估方法
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座談、訪談等。
(三)對教師進修學校的評估其評估內容與方法按照《*市中小學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評估細則》掌握和實施。
(四)對普通中小學校的評估其評估內容和方法按照《*市中小學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評估細則》掌握和實施。
四、組織實施
市政府教育督導室會同*教育學院和市中小學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門對全市各區市縣相關職能部門、教師進修學校、中小學校和市直屬高中的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進行專項督導評估。
五、評估要求
(一)中小學和教師進修學校每年要專題自查自評此項工作,并向區市縣政府督學室和教育局上報專項自查自評報告和自查打分表。報告要真實反映年度內學校在此項工作開展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查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下年度整改的意見和措施。同時要向區市縣教育局(或教師進修學校)提出進一步做好此項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篇4
關鍵詞:教育信息;技術問題;措施 從2009年開始,為了全面掌握我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和實施過程所存在的問題,充分了解全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筆者通過調查和研究近三年的情況獲取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為今后全縣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規劃、搞好“班班通”工程建設、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促進遠程教育的廣泛應用提供重要參考。可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實施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直接影響著信息化教育的順利實現。
下面就本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談談我的看法:
問題一:傳統教育觀念制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1.就目前本縣教師而言
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普遍不高,學校領導重視不夠,仍以傳統教育觀念指導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制約了教師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積極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與學。
2.沒有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的教育信息化發展
從本縣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沒有將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中,只是有學校電教處或信息中心制訂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這里主要的問題一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根本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隨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門出具的建設規劃和裝備要求與現在以數字媒體和互聯網為主體教育信息化建設不相符;三是就本縣而言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中沒有明確學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專項經費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學校教育信息化裝備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
措施一:針對上面的問題,要求學校領導和教師樹立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的新觀念。堅持建、管、用并舉,以應用為核心,以應用促發展;強化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兩項職能;實施“三通”“兩平臺”“三通”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問題二:重“硬”件,輕“軟”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重配備,輕培訓;重投入,輕管理”等不良現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資比例過大,軟件投資明顯不足,導致硬件、軟件和潛件發展不平衡,出現有先進的網絡設施,缺少適用的應用軟件和教育信息資源,缺乏懂信息技術的學科老師等不協調發展局面,結果造成先進的信息化設施無法有效利用,很多學校的網絡設施僅局限于上網,或往往變成上級考評的對象及供領導參觀的現代化擺設,應用成效與預期目標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軟、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建設,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實施,依托上級教育資源網,采取以遠程教育資源為主,互聯網搜索資源作為拓展,以購買資源和自建資源作為特色,建立起學校的資源庫。在兩個層面上做好地方資源庫建設。一是由教研室牽頭,電教人員做好技術支持,建立縣級的學科網站群。如:化學、數學、英語網站等。二是由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發動教師利用中央電教館教育源庫、基礎教育資源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等制作課件,建立校本資源網站。
問題三:教師技能問題
教師素養需要提高。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給教師帶來了新的難度。教師不僅要了解教育技術理論,還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現代化的媒體,具有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中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師教育素養、學科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整合的過
程,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
變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強師資培訓,培養一支具有較高信息素養和教學水平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切實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包括技術隊伍、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在內的高素質的教育信息化隊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根據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學校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的計算機網絡和教育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管理、維護人員,并根據學校規模,配備足夠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師。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師思想意識的提高。相信在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會促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展報告.中國電化教育,2003(9).
篇5
目前全市中小學有信息技術教師54人,年齡在35至40歲之間,達到了40人,教師隊伍相對比較年輕。通過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來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研究活動,舉辦網絡備課活動,通過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施(上課)的教學案例課,以快樂學習、合作學習和項目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和上課能力,突破信息技術課重視操作的教學局限,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改變原有封閉、固守的課堂教學方式,創設民主、和諧、科學、快樂的教學氣氛。
通過教研、培訓、網絡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強了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白山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吉林省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使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素質在整體上有一個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課題引領教師開展網絡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以教育信息化為切入點,整合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結合我校確立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課題研究方案》,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網絡研修促進教師研修能力提高”子課題研究。開展吉林省教育資源庫試點——信息技術課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師研修論壇板塊*),上傳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教案)500多課時。全面規劃××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技術框架,組建××教育區域性教師網絡研修模塊(*),規劃48個學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網絡研修的技術管理,組織9名信息技術教師申報吉林省教育信息網信息員并得到聘用,對吉林省教育社區網站進行全面管理,在技術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開展網絡研修工作,為課題結題做好材料收集與過程管理工作。
為加強我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工作,舉辦了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遠程建立網絡空間技術培訓班。培訓的主要技術規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區門戶網站(*,注冊個人空間、管理個人空間、在空間信息、建立并管理學校圈子(博客群組)、在吉林省教育論壇主題信息等網絡技術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遠程網絡技術能力,為各校開展網絡研修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師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博客),自主開展網絡研修活動。
三、教育技術培訓基地和學校網站建設全面發展
開放農村遠程教育多媒體網絡教室的使用,加強機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內及設備的清潔,注意防火,及時關閉電源。加強學校計算機系統維護和網絡安全工作,保障學校機房及部室計算機網絡正常使用,為全市中小學教師提供良好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基地,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研究網絡環境和學校網絡辦公環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網加強××市教師進修學校網站建設(*),合理規劃欄目,豐富模塊內容,集成教育新聞資訊、教師網絡研修、教師研修論壇、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建設為一體,及時學校公開的教育教學信息,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中,“××市教師進修學校”相關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網站收錄,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學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網自助建站系統(*)建立全市中小學校網站體系,創建了以××市教師進修學校網、××教育督導網、××市教育科研網為信息與網絡研修為主核心網站,全面規劃全市28個教育網站體系,集教育網站\個人空間\教育論壇為一體,整合教育新聞資訊\教師博客日志\教育論壇主題,初步建立教師網絡研修“網站+空間(博客)+論壇”技術模式,指導全市中小學校建立網絡研修網站,為全市中小學校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教師網絡研修的技術含量。
四、教師信息化教育取得了豐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組織我市中小學教師參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組織的“惠普杯”中國教育信息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在技術上給予指導。論文圍繞“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資源整合與應用、推進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這個主題,結合當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涉及到推進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建設、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服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信息化建設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及網絡研修等方面,科學總結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有61名教師的57篇論文參加評選,獲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論文一等獎24篇,二等獎33篇;獲國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二等獎2篇,三等獎6篇,優秀獎9篇,17篇論文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論壇專刊收錄(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吉林省賽區選拔賽中,我市有30名教師參加競賽,有33人獲一等獎,3人獲優秀獎,獲優秀指導教師獎3人,××市外國語學校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
篇6
1.教育行政部門要對中小學信息化教育高度重視。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新課程實施,具有支撐和催化劑的作用,對中小學學生提高信息技術、適應社會同步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從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做好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相關規劃、計劃以及實施方案。同時,通過“班班通”、中小學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的項目,繼續增加信息化教學設備的配置,不斷滿足學校、學生對信息化環境建設的迫切需求,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逐步實現每個教室擁有多媒體教學設備,為普遍使用信息化教學創造基本條件。
2.教學教研部門要抓好中小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各級各類教學教研部門要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有所分工、有所側重、各展所長,根據中小學教學的實際需求,下大力氣開發、整合、集成能真正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的、為廣大教師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優質資源。當前隨著校園網的普及,其關鍵部分的資源庫的建設則顯得相對滯后,教學研究部門應該集中力量加快網上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包括資料文獻庫、信息資源庫、軟件庫和光盤庫在內的校園網絡資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料和信息。同時,要嚴把資源質量關,加快資源標準化建設和監管制度的建設,積極探索并盡快形成、完善優質資源共享的體制和機制,從而為中小學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功能提供保障。
3.學校要多措并舉,不斷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一是要多渠道挖掘潛力,進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要以全新的觀念,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設備添置做到整體規劃,實用,夠用,適度超前;經費投入做到爭取政府多撥入一點,社會多支持一點,自己多投入一點,購買必備硬件設置。二是加快校園網建設,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實現學校管理網絡化,這樣一方面便于學生網上學習、網上交流,增加學校和班級管理的透明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納入學校管理之中,與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系,便于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和銜接。三是做好中小學生信息化課程的安排管理工作,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整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同時,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學校信息化教學設備的使用率,使其能夠物盡所用,最大化地為中小學生提供服務。四是學校應建立教學網絡、教學資源的“防火墻”,加強網絡德育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使學生在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同時,不致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蝕。
篇7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術
序論
近年來,隨著面向求學網振興行動計劃、校校通、農遠工程、教師網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實施,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取得了顯著成績,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快發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網絡;二是數字教育資源體系初具規模,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類教育的數字資源開發和共享資源庫建設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三是應用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各級各類學校開始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招生錄取、就業認證、學籍管理等電子政務、電子校務系統都有了較大發展。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出臺,是我國近年來首次政府規劃文件明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標、方向、任務和措施。它標志著教育信息化越來越顯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對我國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視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教育信息化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舉措。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教育信息化從基礎設施、數字資源、人才培訓、關鍵技術及標準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較高的發展平臺。應用能力建設與投資效益提高、縮小數字鴻溝、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等是教育信息化發展正面臨的挑戰。我國教育信息化正處于一個關鍵的發展期,將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趨勢。
二、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
(一)相關概念
1、教育信息化
雖然這個概念在我國由來已久,但是一直以來它的定義確是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目前我國學者提出的眾多定義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李克東)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所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南國農)
上述定義均從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內容,如:強調了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領域及范圍;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動力和直接目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體現了信息資源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種教育模式,一種現代化的教育過程和教育形態,是一種經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雙重改造后的結果運用,是一種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二)、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1、定義區別
首先,從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對傳統教育的變革與重建的基礎上,在教育領域開發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環境,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目的是推動教育向現代化發展,其結果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設范疇很廣,有信息技術設備、設施的硬件建設,信息技術課程和教材的建設以及信息技術理論、方法的建設。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學和教育科學、電子科學及哲學等為理論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學技術教育為基本任務,以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學過程和表現形態,是研究應用信息科學技術進行教育的方法、過程和規律,實現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最優化的實踐過程。它研究的范疇主要包括信息科學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和電化教育等。其特點是教育觀念現代化(全民化、終身化、個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教育內容專業化;教育過程信息化(教育信息顯示多媒體化、教育信息存儲光盤化、教育信息傳輸網絡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內涵和外延的兩個概念。
2、功能與語義區別
從功能和語義上講,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是兩個現象、兩類活動、兩種文化。作為社會現象,它們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標是促進社會信息化、國家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信息時代和國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實現教育的現代化。作為人類活動,它們具有不同的發展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是向著某種標準行進的一種復雜的動態過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上;信息化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育,因此,它是一種教育模式,一種現代化的教育過程和教育形態,是一種經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雙重改造后的結果運用,是一種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區別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意指一種信息運用的領域范圍特指教育領域,即在教育領域(包括學校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現代遠程教育領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術隊伍培訓領域)內全面深刻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的過程。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質是實現信息與知識的共享,而作為人類文化,它們具有不同的歷史涵義,教育信息化的出現和發展有著極強的時代烙印,是和現代科技的發展緊密聯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電化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4]。
同時,兩種語境中信息化的含義不同,教育信息化中隱含著一種技術和教育標準,這種技術標準是指對教育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管理、運用和評價中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水平程度,這些大都可以對其進行量化測度;相應的教育標準是信息資源的豐富性、開放性、非線性、共享性和易獲得性等和教育觀念上的現代化、信息化、個性化、情感化、最優化與綜合性、深入性、開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學習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協作性程度,這些則不容易被量化評估,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評價指標體系與聯系
從教育信息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來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動教育向現代化發展,其結果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用一句話串接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這兩個詞就是: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進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與信息教育聯系緊密,兩者相輔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的進展程度,而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又有力地推動著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分析
(一)調查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進步。由于市區中小學多媒體教室建設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設步伐,實現了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網站、資源和教師隊伍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設也得到了一定的進展。
為了了解我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和所存在的問題,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通過調查和研究獲取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規劃、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設、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施遠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可為學校的信息化教育發展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二)信息化建設現狀
1、總體概況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學校488所。高中13所,職專6所,中學69所,小學388所,其它教師進修學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學教學班4832個,有學生190060人,教師13811人,專職計算機教師408人,有計算機教室358個,擁有計算機13405臺,上網計算機有3239臺,具有校園網的學校19所,教育信息化資源合計7057.8G,電子閱覽室12個,網站和培訓中心各8個。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上按不完全統計達到4696.53萬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萬,鄉鎮政府投入267.84萬,各級各類學校自籌資金2846.69萬元.全市334所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開課率為68.4%[5]。
2、計算機教室建設情況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區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2001年市區普及了信息技術教育,市直高中、職專等學校是自籌資金或從銀行貸款建設12個多媒體教室,基本滿足了高中和職專的開設信息技術課的要求。
縣(市)區中小學主要以自籌資金為主、部分村里或鄉鎮投入、還有部分的與電腦公司或個人集資等形式,建設了計算機教室,采用向學生收取上機費用償還等方法,農村中小學計算機教室建設是在政府投資較少的情況下,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舉萬民之力,打造農村中小學計算機教室建設,提早開設信息技術課,這種以點帶面的星火燎原之勢,奠定了我市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情況。
3、信息化工程和校園網建設情況
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教育情況全市城鄉中小學開課率為68.4%。全市城鄉中學已經全部開課基本上每周一課時,城區的小學已經全部開課我市農村小學350所現有197所小學開課,開課率達到56.3%,還有153所沒有開課。開課的學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規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學校,據調查統計能用計算機上網的學校有111所,占全市學校的22.7%,上網的計算機3239臺。按照省里要求實現校校通工程,各縣(市)區各級各類學校還要加快計算機上網工程建設。全省上網的學校占全省學校的10.7%。
(三)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信息化建設重視不夠
一些地方政府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重視不夠,有的對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缺乏足夠認識。有的不能認真貫徹落實文件政策要求,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缺乏組織領導,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專人負責、專人領導。造成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滯后。
2、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足夠的資金作保證,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地區多年來在學校教育信息化上沒有投入,造成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因此,遼陽市各地區差距大,這與領導不重視、不投入有直接的關系。由于不投入制約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造成地區落后。
3、農村中小學計算機教室建設檔次低、不規范、不統一
一些農村中小學由于缺乏統一管理、統一規劃和統一標準。自行建造計算機教室,使用一些低檔次甚至淘汰的計算機產品充當。有一些計算機沒有硬盤、無法滿足現行教材要求,造成計算機教室無法使用。
4、信息技術教育教師不足,素質偏低
專職計算機教師,由于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較少,一些從其他學科轉行的計算機教師專業素質、業務能力達不到要求。所以,不能勝任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全市408名教師通過校校通工程網絡培訓的只有92人,能達到網絡建設管理要求,其余多數達不到要求。有的學校由于缺乏專業教師不能開課。有的學校領導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專業知識不懂如何去建設學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領導和教師缺乏專業知識也是制約全市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5、重建設輕使用
重硬件輕軟件我市的一些學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把校園網、備課間、多媒體教室建設起來,但忽略了配套的軟件管理平臺。有資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軟件建設,造成網絡不能使用,有備課間不讓教師應用,有上網條件的計算機只放在少數人的辦公室里,大多數教師得不到應用。大量的投資、大量的資源白白浪費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來迎接檢查、充當門面,應用率極低。這是學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視教育信息化應用的結果[6]。
6、教育資源建設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學校由于缺乏資源不能應用在教學上,對學校需要的各種資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總體上對教育教學資源不重視。有的學校雖有一些資源素材,但缺乏網絡支持,不能應用到教學中,有的只在上公開課時能應用一點。總體上各級政府在教育資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資源中心的建設任重而道遠。
四、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
(一)加強計算機教室建設,努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我市現有計算機教室358個,城市中小學、農村中學和小學中心校基本上都建有計算機教室。農村小學351所,開課197所,還有153所學校沒有開課,各級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幫助農村未開課的學校建設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并加強配備師資力量,滿足開課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設
首先,加強教育信息網的建設,要求在現有教育信息網的基礎上,根據縣(市)區各類學校建設的基本情況,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依托現有因特網建成覆蓋市縣校的傳輸網絡,建立三級管理服務體系和三級用戶接入工程。實現全市內各級各類學校之間、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的網絡互聯和資源共享。
第二,加強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的建設,要建成現代遠程教育管理系統,交互式網上教學資源和遠程教育資源管理系統要覆蓋市、縣、校三級教育機構的大型教育網絡平臺。未來的現代遠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網為基礎,建成一個連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并進入千家萬戶,能為所有學校和社會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的相對獨立的開放性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體系,建立交互式網上教學平臺,形成教育資源群,并逐步構成我市終身教育體系。
第三,加強校校通工程建設,要建立以電信寬帶為主要聯接方式的上網工程。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要以市區中小學、農村中學、農村小學中心校以及農村小學逐步的實現校校通工程。加強校校通工程軟件管理平臺建設,要按期實現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強資源建設,整合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并重,教學與應用相結合的原則,我市沒有共享資源,要認真規劃建立市級的資源庫,成為全市的公有資源,實現全市的資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要把資源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別加強市資源中心建設迫在眉睫,教育資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關鍵。
要合理配置資源,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引進工具型、平臺型、資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學軟件,充實豐富我市教育資源,組織廣大教師軟件技術人員研制開發適合我市中小學校必修課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學軟件,我市要分學科、分年級、分地區、分學校進行組織開發。形成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要整合教育資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的有用資源整合成為市公共資源部分。實現全市教育資源公享,在教育資源建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全市資源中心建設。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全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各級學校配備足夠的合格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師,保證全市所有中小學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師滿足開課要求,現在全市信息技術教育教師有408名,實際需要648名,全市還要補充信息技術教師240名。這些教師主要要通過社會招聘高校畢業生中選拔,還有在職教師經過培訓合格轉學科錄用。另外,除授課教師以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學校都應具有一名經過培訓的計算機網絡管理人員,負責本單位計算機網絡的建設和維護。
每一所學校至少要有了3-8名經過培訓的信息化骨干教師帶動其他教師提高信息化技術水平。今后3年內要完成對中小學教師的全員培訓,以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和中小學校長進行計算機及網絡等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其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全市要建立專業教師技術人員和骨干教師考試合格特征上崗制度[7]。
(五)加強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
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參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計算機室建設、校校通工程建設的物質保證。建立起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市場運作,社會捐贈,單位自籌,政策性收費等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機制。一是要堅持政府投入為主,統籌安排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設備配置經費;二是要不斷拓寬學費籌措渠道,吸引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場運作方式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走良性發展道路;四是要認真落實《關于取消信息技術課上機費的通知》每年市縣區政府要設立信息建設專項經費用于本地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六)提高各級領導教育信息化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提高人們對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認識,把教育信息化建設認識提高到是建設教育現代化的必然,現實教育信息化是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實現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功和失敗,關系到國家民族素質的高低,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級領導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加強各級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認真學習落實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落實省關于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實現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加強各級學校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根據上級要求制定各項措施積極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制定嚴格的標準來統一規范教育信息化行為,要加大規范管理,檢查評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導評估系統
要建立市縣區督導評估小組,確定評估體系,實施督導。統一標準,規范管理,將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程度和信息化發展水平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各級各類學校評估標準之中,以評促建。全市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示范縣(市)區和示范校的評比工作,對為全市樹立榜樣的學校要樹立典型積累經驗。要宣傳推廣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區和學校,對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以促進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發展。要積極落實省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制定的我省中小學多媒體網絡教室和校園網建設標準,落實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實行教育軟件準入制度,以規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是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基礎;是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是培養社會各行業信息化的前提;是發展信息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來
(一)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分析
縱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不論從個別化、引領性的個別單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還是區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活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大多歸于點形態。這種點的形態是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由小變大的必經之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探索并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各種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也在不斷的嘗試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自2003年國家啟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呈現整體推進的態勢。宏觀來看,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將涉及到整體推進的戰略目標、整體推進的內容;整體推進的保障措施的三個方面,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呈現三大特點[8]:
1、教育信息化將加速教育系統的體制變革
知識經濟對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學習型社會,即全民習、終身學習和靈活學習的社會。相應地,教育體系必須成為提供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和靈活教育的體系。我們的學校和教育系統亦步亦趨,正處于被動適應外圍環境變化而進行體制變革的巨大壓力中。
這些壓力從觀念層面上包括(但不僅限于)來自多元知識觀的挑戰、來自學習內涵和外延變化的挑戰,以及來自重新定位學校在知識社會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戰。教育系統的變革有不同的層面(級別構成),分別是教室層面的變革、學校層面的變革、學區層面的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改革首先關注宏觀層面的教育體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點關注課堂教學及課程改革,對于中觀層面的學校組織變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來才逐漸受到重視。通過不斷遷移工商管理領域的變革經驗,學校的變革才開始被認為是一個獨特的層面,是對微觀領域的統籌,也是與更大的外界系統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內部、由宏觀向學校、由創造條件向改造實踐轉換的關鍵層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華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讓人們看到了他促成教育變革(學校變革的潛力。因為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進行學習。
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習不需要,甚至不應該被局限在一個特定的階段(入學時間)和特定的地點(學校),更不應該標準化運作和一以貫之。1998年,當時的教育部領導就提出了現代教育技術與整個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的論斷,何克抗教授進一步將之論證為ME命題。如果說,過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只是在強化和維護已有的體制,或僅只是少量的改進和重組。那么,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人們將愈來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對于體制變革的促進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構教學過程從而支持教育系統的變革外,信息化環境也能直接助力于優化學校內部的管理與溝通,有助于學校開展知識管理并促進學校向學習型組織轉變;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統與外部環境的溝通與互動,從而優化教育系統對于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作為創新擴散將以擴展型
擴散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多寶貴的、值得推廣的經驗與做法,但多數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中國。世界銀行信息促進發展項目《知識地圖:ICT在教育中的應用》報告指出,(被調查的發展中國家)在很多地區已經有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但很少被廣泛傳播,沒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給決策者。這一問題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并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9]。
當前,人們對于技術的認識正不斷加深。對技術創新源頭的理解,由原來的科技和發明或市場需求等單因素觀點,逐步讓位于演進理論、國家創新體系理論等多因素觀點。由此引發的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來簡單的將最新技術引入教育轉變到以關注教育系統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統需求、推廣措施合理性、應用者特征、決策類型、關鍵人物以及時間特征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擴散思路上。該思路所遵循的規律屬于創新擴散理論研究范疇。關于創新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⑴創新包括具體的事物,特別是科技類產品或技術,及抽象的思維和觀念;⑵創新是個體主觀上的認定,它是個體過去所未具有的認知經驗和行為,與時間無關;⑶創新對個體應可產生認知、態度、價值取向與行為等方面的變化。
創新擴散是指創新通過一段時間,經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會團體的成員中傳播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遷移擴散、擴展擴散兩種,而擴展擴散又可分為傳染擴散、層級擴散和刺激性擴散三種類型。教育信息化發展所表現出的由點到面的整體推進的態勢,已經擺脫原來的局部地區試點后以個別、零星的遷移型擴散思路,轉變到有目的、針對性、分類別、分層次的擴展型擴散方式。擴展型擴散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遷移型擴散,具體表現形式既可以是類似病毒擴散機制的傳染擴散(類似學校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可以是層級擴散(某種類型的學校或某種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對其他層次學校或教育者的影響)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擴散(一線教育工作者或學校受新文化影響而形成的創新,并重新進入擴散進程)[10]。
3、教育信息化將呈現出服務型業務特征
從終身教育的角度來看,人的發展不可能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來完成,這就要求必須構建起能夠適應變化的社會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體系。教育信息化本質是教育,而不是技術。這種本質規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決教育的實際問題作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隨著以提升應用能力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階段的到來,教育信息化將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服務型特征。
具體來看有兩個方面:⑴教育系統內部信息化服務特點的日益明顯;⑵面向社會的教育信息化服務初具規模,并表現出強大的作用。傳統的教學就其過程而言,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媒體與技術的引進,使得教育過程進行了重構,原有已經形成的整體化的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應對這一信息化所帶來的各種變革對任何人來說無疑都是極具挑戰的,因此需要專門的組織與部門負責[11]。
伴隨著技術在教育中應用而產生并不斷壯大的教育技術機構,如各級各類學校中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政府直屬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訓和支持單位(如電教館、教師進修學校、師范學院等),正在這場教育信息化為教育帶來的變革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服務特征日趨明顯,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專門服務,如信息資源開發、教育信息管理與、網絡教學支撐服務、網絡通信系統等,已經成為教育發展強有力的支撐部分[12]。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術、遠程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構建起來的面向全社會更為廣泛人群的遠程教育系統,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教育信息化服務型特征的重要表現。
目前,所出現的各種類型的辦學機構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務的信息化特征日漸紛繁。各種類型面向基礎教育的網校,將名校、名師資源通過互聯網絡,向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面向企業員工的E-Learning系統,將以提高員工績效作目標,將工作與學習有機整合,從而構建起企業永葆持久競爭力的機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所構建的以衛星推送教育資源、以計算機教室作為輔助手段的做法開創了中國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規模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辦學模式;高等學校現代遠程教育開創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務的新局面,從而打破了傳統高校統治的高等教育市場。[13]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經不再是以往人們認為的傳統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六、結束語
我國教育信息化在當代科技水平發展的推動下,會一步一步向著國際先進水平靠攏,它不但會有外國先進技術的支持,也會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融入,這是一種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學術,創新始終是這一門技術的前進內核。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續推進,促成教育創新、體制變革的服務建構的過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種需要引導方能正確使用的變革之力,從教育管理和服務層面看,另一個操縱信息化這一魔杖的則是學校和教育系統的管理者,他們決定著如何利用信息化環境來改善學校及教育系統的內部管理與溝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統與外部環境溝通和互動。
參考文獻:
[1]楊宗凱.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黃榮懷,江新,張進寶.創新與變革: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焦點[J].中國遠程教育,2006,(4):52-58.
[3]汪基德.從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鐘紹春.關于教育信息化一些關鍵問題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李姍枝.簡談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J].咸寧學院學報,2008,(2):131-133.
[6]張建偉.教育信息化的系統框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劉萬年,馮曉晴.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李姍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的相關性討論[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李云林.論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李祺.論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3,(10):1-5.
[11]楊曉宏,梁麗.全面解讀教育信息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篇8
西城:新課題新認識
/謝曉
提起對數字校園的關注,西城區早在2008年就申報了北京市“基于數據交換標準的綜合數字校園研究與建設”的課題。當時的認識是以信息化系統規劃建設與應用為基礎的,因此我們的著眼點放在信息化系統的基本架構和功能結構這一層面。隨著課題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北京市數字校園實驗項目的啟動,我們從市級項目專家培訓中得到了新的、更豐富的體驗。
我們認識到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從關注基礎硬件、關注信息技術普及、關注單一應用等一般要求向一個全新的階段邁進,以校園為載體的信息化綜合應用逐步影響到學校的主流業務。在我們準備利用數字校園的契機,向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高地邁進的時候,我們迫切需要正確地把握在數字化環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說,數字校園發展過程正是辦學理念與信息化建設思路相融合的過程。數字校園的設計需要以學校辦學思想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標、工作重心,擇優選取對學校自身發展具有牽引作用的應用,達到適應學校未來發展定位的目的。
校級重點工作 當前階段,我區參與北京市數字校園實驗項目的實驗校已經完成了全面的規劃設計。我們認為,學校當前應該選取一到兩個能夠體現學校整體數字化建設思想的核心應用。首先,論證選取的核心應用是否能夠起到對學校特色發展的引領與支撐作用;其次,梳理出該應用的基本功能框架,從功能框架出發,輻射建構以學校應用為核心的數字空間,實現信息、數據、資源的交換與共享。通過梳理功能需求,將信息化建設從技術層面拉回到業務實現層面,逐步組建學校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的信息化隊伍和主導人才。
區級重點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們完成了“基于數據交換標準的綜合數字校園研究與建設”課題的結題工作。課題的研究觸動了我們,但這僅僅是我區數字校園建設的第一步。我們的設想是將課題成果推廣到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去,并繼續發揮科研帶動建設的效力。
盡可能地調動資源支持北京市數字校園試驗校的建設工作,組織系列培訓課程促使更多學校關注數字校園建設。
通過課題我們設計出區縣數據交換平臺方案的雛形,后續基于CIF標準的數據交換平臺將成為我區推進數字校園的重點項目。
深化調研區內學校信息化工作實際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態勢和發展方向,以整合、提升、發展學校信息化應用為目的,探究區縣數字化校園規劃方案。
(作者單位:北京西城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
懷柔:“數字區縣建設”也應成為
當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劉振林
數字校園建設曾經是在各區縣沒有教育專網、只有校園網時提出的建設理念,并在部分學校中實施建設,有些學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整體上來看,彼時的數字校園在網絡優勢的發揮上存在問題,發展不平衡,形成了學校“信息孤島”。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數字校園建設,應該在建設思想和內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對數字校園建設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數字校園建設的關注點不應僅僅限于校園。教育是一個體系,因此數字化建設的著眼點應該是教育的整體而非局部。網絡的優勢在于可以將各級各類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教育研究等教育單元聯系起來,使之更加系統、科學。據此,我認為以區縣為單元,整合教育需求,實施“數字區縣建設”更為合理。
“數字區縣建設”應成為當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一方面,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區縣管理的特征較為明顯,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個區縣內,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規劃、管理制度、領導體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對統一,區域特征明顯,能夠實現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區縣教育專網為區縣整體規劃、建設和應用提供了網絡基礎環境。我們需要搭建出著眼全區的教育應用平臺,創設深化著眼全區的教育信息化應用環境。
在數字化建設中,我們要解除思想認識上的禁錮。首先,要反思過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數字校園建設的經驗與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從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師需要什么、要知道學生在學習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帶建設,將滿足教育需求作為建設的目標。只有不斷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創新,才能更好地為教育服務。再次,領導的認識是關鍵。項目資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領導認識到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了,數字化建設項目才可以通過,資金才可以到位,軟硬件建設才可以完成。當然,這只是剛剛完成建設初始階段。領導還要帶頭組織、管理、應用數字化教育平臺,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數字化,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真正信息化、現代化。
(作者單位:北京懷柔區電化教育館)
順義:轉變觀念精心籌劃推進應用
/張自江
數字校園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等主要業務以及資源和數據,進行優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活動的數字化,從而達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數字校園的概念是隨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深度而發展變化的,每個人對其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數字校園建設首先是要轉變觀念,從觀念到建設直至應用都需要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盲目建設,只能事倍功半。
數字校園建設是一項綜合工程,要在應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應用的實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盤考慮,整體規劃,分步實施。
順義區中小學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園網,實現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較為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和應用軟件,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近年來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礎設施使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得以向更深層次、更高層次發展。這就要求數字校園的建設要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挖掘學校特色,以信息資源整合為重點,以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為核心,發揮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支撐作用,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校園。在建設實驗校的過程中,我們計劃取得經驗后制定參考標準和規劃,分步實施,逐層推進,使本區布局調整后的學校全部建成數字校園,推進區域教育競爭力逐步提高。
在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我們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一是數字校園建設目標要圍繞學校辦學理念,注重學校特色,切合學校實際。二是數字校園建設要關注有效支持學生學習,創新和轉變教學方式。三是數字校園建設要對現有應用系統進行整合,滿足數字校園可持續、生態化發展的需求。四是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要加強研究,及時總結,以服務為核心,深入推進數字校園應用。五是數字校園建設要堅持規范化、系統化、實用性與可持續發展原則。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識,關注新技術在數字校園建設中的應用。
(作者單位:北京順義區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為本 構建服務性數字化校園
/施為民
我區實驗小學榮幸地成為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校。我們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圍繞建設核心、方向等問題在認識上各執己見。在市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組織的相關培訓中,專家精辟的分析與引領,撥云見日,清晰地勾勒出數字化校園的整體輪廓,為我們指明了設計規劃的方向,澄清了縈繞心頭已久的困惑。
從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基礎教育將直接為人的生存和成長服務,是關乎心靈的教育,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快樂、共同成長的教育過程,是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過程。因此,數字校園的核心設計理念應歸納為“以人為本”。
秉承這一理念,我們認為,數字校園的設計更應該關注教師、學生以及更多關心學校發展的人群,他們的實際需求決定著建設方向,是支持數字校園發展的內在動力。一個完善的數字校園應該是以人為本、以應用為核心、以數字環境為依托、以數字資源為基礎的綜合體系,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彰顯校園豐厚的文化底蘊,與實體學校教育教學同步,打造極具生命力的虛擬學習環境。
實驗小學是我區品牌學校,在規劃、設計數字校園時,始終秉承“揚長教育”的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應用為核心、以服務為宗旨的原則,結合學校信息化建設現狀,計劃在2年~3年的時間內,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構建數字化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環境,建成支撐教學業務和學校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環境,實現學校95%以上的日常業務工作借助數字校園完成,積累至少一個學年的完整業務數據和資源,實現建立數字化工作體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進學校現有優勢發展,進而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實驗小學數字校園的設計思路可以歸納為:圍繞一個核心,指向三大主題,建設四個環境。一個核心即以“揚長教育”理念為核心,三大主題即揚學生之長、揚教師之長、揚家長之長,四個環境即教科研環境、育人環境、管理環境、服務環境。
實驗小學數字校園建設本著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統一規范、軟硬結合、繼承發展、整合創新”的十六字方針,分三階段逐步完成:第一階段,建平臺、建規范,逐步完善數字校園基礎建設;第二階段,以課題為引領,推動數字校園的使用;第三階段,深化應用的尺度,拓寬應用的廣度,使數字校園應用逐步常態化。
經過深入的調研交流,精心規劃、設計的實驗小學數字校園展現出美好的藍圖:學生在課堂、閱覽室、花園中,使用著輕便的“電子書包”,手指輕輕滑過便可靜靜地享受數字化學習的快樂;教師使用著各式的終端設備,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時而與學生進行交流,時而指導學生幫助他們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篇9
然而,長期以來,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集中與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手段缺乏形成巨大反差,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反差成為困擾樂山教育人的一個隱憂。
如今,隨著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以教育信息化為標志的教育現代化水平邁上了嶄新的臺階,讓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在小涼山麓、在大山深處、在貧困山區,山區教師和農村學生跟城市師生一樣,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如今在樂山市所有中小學校成為現實。
從推進建設到規范有序管理
2004年,樂山市犍為縣、市中區成為西部首批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重點縣,樂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該項目列入當年市政府“惠民行動”重點項目之一。市、縣兩級政府按國家項目管理要求成立領導小組,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成立工程項目辦公室,市、縣、校層層簽訂項目管理應用目標責任書,做到目標到位、責任到人,每項工作有安排、有落實、有檢查、有記載,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2006年年底,市中區在項目模式三設備接收、分發和安裝調試中,由于方案周全、組織嚴密,使重達百余噸、多達46個品種、價值近500萬元的設備,前后不足11個小時,分別由66輛大貨車送到33個項目學校,并提前1個月在全省率先完成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
為加快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力度,2007年樂山市教育局自我加壓,決定在全市其余縣、市、區同步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并出臺《樂山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管理辦法》,以保證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科學、規范、有序地實施和管理。
據樂山市教育局局長劉建丹介紹,樂山市從2004年11月開始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到2007年最后一批工程建設結束,工程總投入達4157.9萬元。實施遠程教育項目4年來,樂山市教育局技裝處按照“省不漏縣、縣不漏校,市級督促、檢查、指導”的原則,組成市、縣兩級項目工程驗收組,對照工程項目的各項要求,嚴格進行工程驗收。與此同時,先后組織3次大規模的檢查督導,深入到全市200多所項目學校,檢查項目管理應用中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整改要求,確保了遠程教育項目的管理應用規范有序。
如今,樂山市234個鄉鎮總計354個教學點、471所農村小學、234所農村初中、28所高完中已經全部完成了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架構,11個縣、市、區建成以354個模式一“光盤模式播放點”、471個模式二“衛星教學收視點”、234套計算機網絡教室為基礎,三位一體、級級遞進的現代遠程教育模式,實現了全市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覆蓋。
樂山最邊遠的馬邊三河口中學語文教師楊艷深有體會,以前課堂上凡是需要朗讀的環節必須由她親自示范,有時連續3節課下來嗓子都會啞,現在在多媒體教室上語文課特別輕松。以前是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一本教案滿堂灌,學生對抽象的知識難以理解,現在借助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學生興趣更濃厚、視野更開闊了,真是幫了教師,活了課堂。現代化的教學模式進入了農村中小學課堂;播放城里特級教師教學光盤,教師邊點評邊提問,師生互動,課堂氣氛熱烈;通過衛星下載大城市特級教師教案,提高了教師素質。
“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幫助我學習理解了知識要點。”彝族學生阿由興月告訴我們。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在廣大農村中小學的推廣運用,使學生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在樂山,還有37萬多名像阿由興月一樣的學生,通過遠程教育項目了解大山外的世界,獲取更多的知識,享受到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給他們帶來的巨變。
從更新思想到學科教學整合
與此同時,樂山教育人也開始思考:如何借助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東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改善學生學習方式?
2006年,樂山市教育局召開全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應用現場會,與會140多人前往沙灣區、犍為縣項目學校觀摩在多媒體環境下、網絡環境下、光盤環境下的現場課,提高了各地學校校長、教師的積極性,為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拉開了大幕。
《樂山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管理與應用工作考核辦法及考核細則》應運而生,市對縣、縣對校、校對教師,都將遠程教育項目管理、應用、培訓納入了年度目標考核,全市上下提出了“領導帶頭、骨干示范、教師普遍使用”的工作要求,規定了每周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上課節數,并加強了考核和獎懲。學校每學期制定遠程教育工作計劃,重視過程管理,做到了計劃、實施、總結“三到位”,實現項目管理和運用效果的最大化。
培訓教師增強遠程教育資源的應用能力是高效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關鍵,也是提升教師教育技術的重要舉措。樂山市項目辦制定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學校骨干教師培訓方案”,明確了培訓內容、教學目標、課時安排和考核辦法。每年組織舉辦“遠程環境下應用培訓會”,配合四川省舉辦的賽課活動,組織各種賽課、交流活動和現場觀摩學習。幾年下來,市項目辦為項目縣、校培訓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562人次,送省培訓368人次,提高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保證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充分應用,開拓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視野。
井研縣學校在應用初期,采取“逼迫”的方式要求教師改變不適應現代遠程教育理念的教學習慣、教學方式,規定教師上課必須利用遠程教育設備、資源進行學科教學。現在,很多教師已從“要我用”,發展到了“我要用、爭著用”。
結合樂山實際,市項目辦還專門成立了遠程教育研究室,指導學校對遠程教育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研究,組織學校骨干教師進行“現代教育理論與傳統教育模式的碰撞”、“現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及相關理論”、“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等專題培訓,使全市教師能夠充分運用遠程教育優質教學資源解決教學中的疑點、難點。
從2006年開始,樂山市開始實施了一系列國家、省、市級遠程教育方面的課題研究,得到全市教育工作者和教師的積極響應和熱情支持。“十一五”期間,樂山市成功申報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5個,確定市級課題1個。沙灣小學主研的國家級課題《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的校本管理與應用研究》已經出版第一本研究論文集,其他課題也在進一步修訂實施方案。
至此,全市農村中小學拉開了校際間科研共享、廣泛整合,利用優質遠程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序幕。
從教育信息化到教育均衡化
有人說,從地方實施現代遠程教育的力度和各項舉措中,可以知曉一個地方政府和當地教育部門對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解程度。據樂山市副市長徐建群介紹,近年來樂山市在進行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提出通過3至5年努力,實現以縣域均衡為主的教育均衡發展目標。樂山市教育局提出“區域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即在對以縣域為主的區域內學校進行現代遠程教育統籌規劃和整體部署的基礎上,建立以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為中心的教育信息網絡中心,實現校際教育資源共享、思維共商、協同發展的信息化建設目標。樂山市政府積極與省、市電信部門加強協作,省、市電信部門先后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作為后臺技術支撐提供網絡支持服務。2007年,樂山市教育城域網建成并投入運營,第一批接入學校30所。目前,樂山市11個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全部實現了接入教城域網并建起門戶網站,全市80%以上的學校也都將在今年實現接入并網。樂山教育城域網的合作建設方式為全省首創,全市基本實現了“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教師培訓工作信息化”、“學校教育教學環境信息化”的架構。
樂山市教育局專門成立了遠程教育管理中心和樂山市教育城域網網絡管理中心,專門負責遠程教育項目和城域網的建設、管理、培訓、應用和技術服務。犍為縣教育局設立了項目運轉專項經費,各縣也在人員安排緊張的情況下成立了專門的技術服務隊,負責設備維護、維修、技術指導和具體管理。
為不斷更新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樂山市政府撥出專款120萬元,配置了成套中央電化教育館和同方思科城域網版教學資源,作為項目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補充,免費向學校開放下載。同時,攝制市級優質課50節,評選出教師優質課件52件、學生電子作品71件,免費供全市學校使用。
樂山市“天網”、“地網”資源的相互補充和完善,極大地滿足了學校、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了學校“有車無貨”的矛盾,減輕了學校購置優質教育資源的經濟壓力,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市范圍內的共享。市中區教育局局長呂申堂說:“資源內容很好,僅就免費接收資源一項,全區每年就可減少十多萬元的支出。”
目前,樂山市教育局與縣、市、區教育局,縣、市、區教育局與學校會議也可采用網絡會議方式進行。全市農村中小學教師基本具備了網絡素材的收集整理、制作教學教案的能力,校內教師的交流和校本研修依托網絡資源,與省內外教師建立了長期交流互動。校際網絡和教育城域網不僅為城鄉學校的交流提供了極大便利,同時也拓展了鄉鎮學校的視野,拉近了全市學校與全國教育先進地區的水平差距。
篇10
一、硬件建設
2.對修文四中、實驗二小、久長小學、實驗二幼等新建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進行規劃,擬出所需信息化設備清單,并通過墊資建設的方式完成四中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從四中調整班班通設備、網絡設備等到實驗二小安裝;為實驗二幼安裝了班班通設備與接通辦公網絡光纖;對久長小學的班班通設備進行了移裝,并完成了新建教學樓的網絡綜合布線,確保了新建學校搬家后辦公與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
3.在完成省、市規定的19個"陽光(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基礎上,參照省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標準,在全縣40所中小學建立了"陽光兒童之家",每個陽光兒童之家里都配備有電腦、電話等通訊設施設備,桌椅齊全,標識清楚,布置溫馨、簡潔,其中,六桶中學"陽光兒童之家"建設在全省評比中獲得三等獎。
二、組織師生參加培訓與比賽
4.利用假期,對全縣所有教師進行了電子白板使用培訓,對信息技術管理員、骨干教師進行了信息技術和常用軟件使用的培訓,在扎佐中學組織了四期電子白板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專題培訓,共培訓教師3000余人次;對全縣各中小學網站管理員、視頻監控管理員進行了培訓,共培訓50人次,提高了各學校管理員的業務能力。
5.組織全縣各中小學教師參加貴陽市"班班通應用"專題培訓、貴陽市教育信息化新技術、新理念培訓、貴陽市云巖區"站在教育信息化革命最前沿"信息化建設及應用觀摩活動、中小學校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遠程培訓等多項市級培訓。
6.在2014年5月,舉辦了修文縣第一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來自全縣30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含開陽縣3所小學)的1133名學生參加了競賽活動,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8.組織全縣中小學教師參加了市"三優"比賽,通過認真評比篩選,共推薦了79件作品參加市級比賽,有24件作品獲得了不同獎次;
三、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宣傳途徑
9.為留住本縣優質生源,提高修文高中教學質量,為修文中學制作了題為"強強聯手,名勢優先"的招生宣傳片、宣傳畫冊,為修文中學與山東歷城二中合作辦學提供基礎;為迎接教育"9+ 3"、"4+2"突破工程項目推進現場會在修文的召開,制作了題為"拼博與跨越"的修文項目推進情況宣傳片、畫冊與展板,讓各到現場參會的領導對修文項目建設情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在義教均衡檢查中,制作了"知行·大道"宣傳片,將我縣在義教均衡發展中所做的工作直觀地展現在省市領導面前;另外還制作了2014教師節受表彰的教師業績展板、"三名工作室"工作縮影展板、修文二中安全校園宣傳片等,以音、相、圖、視頻等方式宣傳修文的教育。
10.組織了修文中學、扎佐中學、職高等6所高中學校(含民辦)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高中學校門戶網站評比活動,且取得優異成績,每天對教育局網站信息進行更新,并對各學校的網站的信息進行督促、檢查,讓修文教育網成為宣傳修文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對修文教育的宣傳起著重要作用。
四、抓好設備維修維護
11.教育信息化硬件的投入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但要用好如此多的設備,維護維修也不能納下,教育信息化設備的投入越多,維護維修的工作量就越大。雖然這兩年所實施的信息化工程設備都還在保修期內,但為了減少報修次數,特對計算機軟件的安裝作了相應的要求,并制作了"班班通"電腦恢復系統和教師電腦恢復系統等,做到軟件問題不出校、不出鄉,大大縮短了維修維護所需時間。
五、以考促學,強力推進
六、存在問題
七、下步打算
19.以"三找三抓"為總攬,以"沖刺一個目標,扭住兩個基本,強推三項實驗,實施四大工程,再上一個臺階"為抓手,實施"智慧教育、數字校園"工程為總體目標開展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20.加強管理,注重平時的指導與監督,及時了解和掌握學校工作情況,根據實際加大培訓力度,促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信息化設備的使用率,讓所有教師都能將現代化的手段應用到教育教學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1.對各中小學校園網進行調研,提出各學校校園網改造方案,并進行改造,建立修文縣教育系統城域網,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22.組織各中小學教師參加省、市舉辦的各種培訓、比賽,舉辦修文縣第二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活動。
23.開展好信息技術課教研活動,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出網絡計算機教室的作用,讓所有學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信息技術教育,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與游戲。
24.加大對學校網站建設的監督指導,充分發揮門戶網站應有的作用,使網站成為各校向外宣傳、展示的有效平臺。開通修文教育微信平臺和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