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范文
時間:2023-03-23 14:4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干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腦梗死后抑郁癥(PSD)是腦血管病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大量臨床觀察證明,腦梗死不僅可直接致病人產生抑郁癥狀,還間接影響病人心理情況,發生率高達20%~60%[1]。腦梗死病人常合并多種疾病,對健康或疾病效果感到憂慮,又因疾病本身常帶來失語、表達、溝通等功能障礙,抑郁情緒發生率更高。本研究對我院住院腦梗死病人進行早期心理護理干預,幫助病人緩解抑郁情緒,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期間住院腦梗死病人598例,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表排除有認知障礙的病人,再通過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2]進行評分,篩選確診患有抑郁情緒的病人180例,均經過臨床有效體征與CT確診,全部入選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3](多臟器功能損害、昏迷、聽力或意識障礙、生命體征不穩定等病人除外)。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90例,干預組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81.2歲±4.1歲;對照組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79.4歲±5.0歲。
1.2方法
所有確診患有抑郁情緒的病人均給予原發病及合并癥的對癥和支持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于腦梗死發病后第3天進行早期心理護理干預,包括提供基本信息、傾聽、暗示、安慰、鼓勵、幫助釋放情懷等心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①群體心理干預,在病人床邊采用小講課方式指導剛畢業或新入職護士如何做好腦梗死病人的健康宣教,內容還可以包括疾病的轉歸、治療措施及自我護理等知識,邊講課邊聯系病人實際情況,并肯定該病人的可康復程度;表面目的是指導護士工作,真正目的卻是暗示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許多病人雖然一直沒開口,但聽完小講課后絕大多數會受鼓舞,有意識嘗試參與各項相關康復治療。②個體心理干預,根據測評結果以及產生抑郁的原因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如有目的、有效地溝通及引導,讓病人明白主動參與康復鍛煉是恢復肢體功能的最好辦法之一。③分散注意力,喜歡音樂的病人也可播放其愛好的樂曲,暫時忘卻負性情緒,效果好的還能重新喚起對生活的夢想。④宣傳家庭和社會給予支持,爭取家屬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幫助[4,5],讓病人感受到關注與關愛的同時,明白自己也有為他人而活著的義務。⑤嚴防自殺,自殺觀念與行為是抑郁病人最危險的癥狀,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及病情變化,采取24h看護及時發現問題,適當口服抗抑郁劑治療,激勵病人的求生欲望等有效措施。結果分別于1周及3周后進行療效比較并詳細記錄。
1.3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病人精神狀態明顯改善,行心理干預后的SDS標準分下降>6分;有效:病人精神狀態有所改善,干預后SDS標準分下降3分~6分。無效:病人精神狀態改善不明顯或加重,干預后SDS標準分下降<3分。總有效是顯效和有效之和。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1周后進行SDS療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周后進行SDS療效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腦梗死并發抑郁情緒的機制及因素
腦梗死后由于中樞神經元的損傷,影響了神經通路,導致代償性的受體水平不能上調而產生抑郁;炎癥細胞因子過度分泌導致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系統功能障礙而引發抑郁;左側大腦半球損傷在腦梗死后抑郁發生率更高[6]。突發腦梗死給病人帶來自尊障礙、孤獨心理、經濟生活負擔及軀體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命威脅等恐懼心理而引發抑郁情緒的發生[7]。
3.2早期心理干預的重要性
篇2
【關鍵詞】分娩心理護理產程出血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93-01
分娩過程不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還受到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孕產婦心理因素對分娩期生物學指標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多采用縮宮素和手術的方式縮短產程[1],加速分娩,減少產后出血,但這些措施給產婦帶來了一定的痛苦和不良反應。本研究采用信息療法、認知療法、松弛療法、導樂療法等方法,加強心理護理,對促進產程,穩定心率、血壓,減少產后出血量,減輕孕產
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資料為2003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102例初產婦,產婦年齡24~33歲,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孕周
37~42周,無產科及內科合并癥,已臨產,經陰道自然分娩。
1.2方法將102例初產婦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情緒狀態進行測評后[2],隨機分配到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51例。試驗組由研究者實施心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生理護理,記錄分娩過程的生物學指標,分娩后24h再次用SAS、SDS
測評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情緒狀態。
1.2.1擔心醫療水平和分娩安全的心理干預-信息療法臨產前,將自行設計的問卷(其中包括16項孕產婦關心的問題)發給孕產婦,由孕產婦本人填寫,從而獲得孕產婦的心理需求。調查表明97%以上的孕產婦需要了解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技術水平、醫療設備狀況、分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等。因此護士產前訪視時,要向孕產婦介紹產科醫生、助產士和護士的資歷、技術水平,產房的環境和設備,介紹分娩的整個過程及有關分娩過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項,介紹其他產婦順利分娩的實例,必要時協助孕產婦參觀產房,幫助孕產婦獲得分娩
前后的知識,讓孕產婦感到自己受到醫院的重視,滿足其自尊。
1.2.2疼痛的心理干預-認知療法護士告訴產婦分娩是在周密的監護下進行的,包括產婦的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和胎心監測,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疼痛是由子宮收縮引起的,宮縮時不要煩躁慌張、大喊大叫,產房設有背景音樂,可借助優美的音樂,得到
適當的調整和放松,告知產婦宮縮的陣痛是可以耐受的。
1.2.3焦慮、抑郁的心理干預-松弛療法松弛療法是在專人的指導下由病人自行控制,通過固定的程序,使病人全身發生條件反射性松弛反應。其原理是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減低骨骼肌的緊張及減輕焦慮緊張的主觀狀態。具體有9個步驟,(1)收縮肌肉:腳―腿―骨盆底―手―胳膊―肩―臉,幾秒鐘后放松;(2)收縮右胳臂,放松左胳膊,全放松;(3)收縮右腿,放松左腿,全放松;(4)收縮左胳臂,放松右胳臂,全放松;(5)收縮左腿,放松右腿,全放松;(6)收縮右胳臂、右腿,放松左胳臂、左腿;(7)收縮左胳膊、左腿,放松右胳臂、右腿;(8)收縮雙胳臂,放松雙腿;(9)收縮雙腿,放松雙胳膊。此療法的指導語多采用暗示性松弛語言,如:“舒適地躺好,放松”,“好,很好!”等。除接受上述心理護理外,試驗組孕產婦同時也接受常規的生理護理
2 結果
2.1兩組產前及產后焦慮和抑郁分值比較見表1.產前兩組SAS、SDS分值比較,t值為1.63、1.69,P>0.05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產后24h內試驗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比對照組低,t值分別為3.589、2.595,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焦慮和抑郁分值比較
2.2兩組分娩過程的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除第三產程外,對照組均比試驗組的第一、第二產程延長、出血量增多,試驗組血壓心率較對照組穩定,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產程延長、出血量增多和焦慮、抑郁情緒狀態對孕產婦的影響分娩過程中產程延長,對產婦和胎兒均有不利影響。對產婦的影響,主要是由于胎先露長時間壓迫恥骨或直腸,產婦陰道壁可發生缺血壞死或造成膀胱陰道瘺及陰道直腸瘺。對于胎兒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宮內缺氧易導致宮內窘迫,甚至胎死宮內等。迅速、大量的失血可引起產婦失血性貧血、失血性休克,如得不到及時糾正可危及產婦生命。失血過多、失血時間過長,即使獲救,仍有可能引起垂體缺血性壞死,繼發垂體功能低下的嚴重后遺癥,給社會和家庭造成負擔。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是造成產婦死亡的原因之一[3]。同時會使產婦和家屬產生驚慌、恐懼等情緒反應,反過來又影響產婦的康復。
分娩是婦女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事件,但由于分娩過程中存在許多不測和不適,很多初產婦對分娩產生焦慮和抑郁。焦慮和抑郁可導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應,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活動增強,血漿中皮質醇和兒茶酚胺濃度增高。有研究表明:去甲腎上腺素可使子宮收縮增強,而去甲腎上腺素與焦慮呈負相關,疼痛與皮質醇之間呈正相關。由此可見,焦慮、抑郁可導致子宮收縮力減弱,對疼痛敏感。強烈的宮縮更加重產婦的不良情緒,最后致產程延長,出血量增多。
因此,分娩期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慮、抑郁與宮縮乏力、疼痛敏感、產程延長等密切相關。所以,減輕孕產婦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是縮短產程、讓母嬰平安度過分娩的重要保障。
3.2心理護理對分娩的影響分娩使孕產婦經歷了一次非常強烈的軀體和情感體驗,是一次強烈的生理、心理應激過程。相當數量的初產婦從親友、同事處多聽到有關分娩的不良體驗,于是害怕和恐懼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胎兒出現意外、怕自己有生命危險等,特別是宮縮時劇烈的疼痛使產婦的應激反應加劇,表現為緊張和恐懼變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最后致使子宮缺氧收縮乏力、宮口擴張緩慢、胎先露下降受阻,產程延長,甚至導致胎兒缺血、缺氧,出現胎兒窘迫。“準確期望理論”認為,當一個產婦知道了他希望知道的各種真實信息后,對各種應激性醫療情緒和害怕情緒就會相對減輕,忍耐性增強。據此,為孕產婦提供信息療法、認知療法、松弛療法等心理護理方法,調節產婦的焦慮水平,增強孕產婦的信心和自我控制感,從而使產婦密切配合產程進展,縮短產程、減少產后出血量和難產的發生。
本研究提示心理護理可降低孕產婦的心理應激程度,維持分娩過程中生理指標的穩定,降低對疼痛的敏感性,縮短產程,減少出血量,利于順利分娩和產后恢復,提高圍生期保健的質量。在護理管理中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婦產科護理人員應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在整個妊娠期,尤其是分娩期對孕產婦進行適時、適當的心理護理,開展家庭式產房,全程陪伴孕產婦,有利于增強孕產婦對順利分娩的信心,使她們順利度過分娩全過程。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孕產婦;心理護理;護理干預;分娩
【中圖分類號】R8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1-0046-02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是婦女的一個自然、正常的生理過程。然而由于認識不足,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容易出現一些復雜的心理變化,以焦慮、抑郁最為常見。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我們不但要重視生理因素對妊娠和分娩的影響,而且要關注孕產婦的心理狀態及其對妊娠分娩的影響。我們實施了全方位的心理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產科門診預約的妊娠28周以上頭位初產婦314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3歲~38歲,平均26.6歲,進行產前、產時、產后心理護理干預。同時隨機抽取同期在我院普通護理分娩的頭位初產婦138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1歲~ 35歲。平均24.46歲。
1.2 方法。對314例孕產婦共有的護理問題提出護理診斷:①缺乏妊娠知識;②易惹怒,情緒不穩、敏感;③心理脆弱,長期存在著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④害怕在分娩過程中疼痛;⑤對剖宮產缺乏認識,害怕手術和術后后遺癥;⑥產后對母乳喂養認識不足。
1.3結果。臨床實踐證明,正確的心理干預可使分娩順利、產程縮短、難產減少、乳汁分泌旺盛,為母子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對314例孕產婦在產前、產時、產后均貫徹了護理程序,使臨床護理做到方法科學化、內容專業化、管理系統化,對孕產婦因勢利導地進行生理、心理及社會全方位的整體護理,使孕產婦及其親屬充分了解妊娠知識,與醫護人員充分配合,相互支持,相互鼓勵,消除和解決護理診斷中提出的各種不利因素,讓孕產婦順利度過孕晚期、分娩期、產褥期,確保母嬰安全,促進母乳喂養,提高了護理質量,得到良好的反饋評價。
2 心理干預措施
妊娠分娩是人類繁衍后代的自然規律,實施心理干預有利于孕產婦順產,減少剖宮產率,然而不同程度的心理緊張,都可導致難產的發生,而醫護人員的言行直接影響著產婦的心理狀態,因此要求醫護人員有的放矢的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
2.1 樹立以孕產婦為中心的護理觀念,組建由醫師、助產師、護師組成的專業護理組。重點對孕期28周以上的孕婦建立孕卡,定期授課,接受健康教育。通過圖片、資料、錄像、電視等多種形式,了解妊娠、分娩的生理學、解剖學特點,反復強調母嬰同室和母乳喂養的各種好處,使她們對純母乳喂養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2.2產婦入院后的心理干預。孕產婦人院檢查及分娩進入陌生環境、易產生焦慮不安情緒,甚至受其他產婦的分娩影響,而導致精神緊張、恐懼、焦慮、無奈等情緒。因此,在護理上應創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創造有利于孕產婦心理安定的條件,使孕產婦一入院就如到家的感覺。要向孕產婦講清情緒對分娩過程的影響,如精神緊張、對分娩缺乏信心、害怕疼痛等能增加難產的機會等。并耐心反復地加以說明和解釋孕產婦提出的問題,正確地疏導病人內心壓抑。鼓勵孕產婦消除緊張與焦慮的心情,樹立信心,鼓起勇氣,順利分娩。
2.3 鎮痛技術應用。產婦進入臨產狀態后,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對疼痛的敏感性增加,而疼痛更加重了產婦的恐懼。可示范指導產婦采取深而慢的胸式呼吸,及在每一次宮縮開始時和結束時,從鼻子吸氣,用嘴呼氣,以此來緩解緊張,減輕疼痛。對于不能耐受陣痛、骨盆條件好的產婦 通過對產婦采用無痛分娩,在產婦出現規律宮縮時給產婦在硬膜外注射小劑量局部及微量鎮痛藥,使產婦身體部分失去知覺,從而收到減輕產痛的效果。
2.4 陪伴分娩法 陪伴分娩法是心理干預措施中最有效的方法,醫護人員陪伴產婦分娩,可消除產婦緊張孤獨心理,以增加其安全感[ 1]。及時運用熱情的態度及肯定的語氣鼓勵產婦。產科護理人員在做各種護理操作時,護理動作規范、有條不紊、一絲不茍。在為病人測量血壓、心率和脈搏等需要接觸病人的身體時,要先將手搓熱;護理操作要認真、細致、規范。通過運用恰當的形體語言,可使病人消除顧慮、減少緊張情緒,增加信任感[ 2]。
2.5分娩期心理護理。
2.5.1 第一產程分潛伏期和活躍期。在潛伏期,宮縮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宮縮強度比較弱,產婦對陣痛多能忍受。但是由于產程進展緩慢,產婦往往產生焦慮情緒,多見于文化程度不高者。護士應運用自己的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去安慰、影響產婦,消除其緊張心理。在宮縮間歇期,可鼓勵產婦進食,幫助變換,滿足她們的需要。開展陪伴分娩,并告之整個待產與分娩過程都有助產人員陪伴,以增加其安全感。在活躍期,宮縮持續時間延長,間歇時間短,宮縮強度比較強,產婦對陣痛常常難以忍受,護士可協助產婦取平臥位,按順時針方向按摩下腹部;或讓產婦側臥位,雙手握拳壓迫腰骶部,以阻斷部分神經沖動的傳導,并轉移注意力及痛點,從而起到鎮痛作用。如果產婦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向家屬交待,并研究和決定緊急處理的方法。用肯定的語氣鼓勵產婦,喚起希望的信心。
2.5.2第二、三產程心理干預第二產程開始,護士要指導產婦及用力技巧,宮縮時,囑產婦深吸氣,屏氣向下用力,間歇期注意休息,恢復體力。解除顧慮以取得很好的配合,使胎兒順利娩出。在產婦宮縮時,拉緊產婦的手,宮縮過后,幫產婦擦汗、喂水喂飯、增加產婦的信心,提高對疼痛的耐受性[ 3]。第三產程,在胎兒娩出后,對產婦平安分娩表示祝賀。如新生兒異常或性別不符合產婦的心愿,盡可能對產婦及家屬做好開導工作,妥善安慰產婦,減少顧慮,以減少由于精神因素而造成的負擔,導致產婦產后出血。
2.6產褥期心理護理。產婦的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到孩子的安全方面,且分娩后多數產婦已筋疲力盡,因此,需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恢復疲勞,減少產后出血,促進組織修復,增加體力。而諸多因素的影響會使產婦恢復欠佳,如分娩不理想、疼痛、嬰兒啼哭等均可使產婦心緒不寧,見到嬰兒的正常生理改變(新生兒黃疸、溢奶)也可引起情緒焦慮,泌乳量減少。因此,要求醫護人員做好耐心的解釋工作,說話中肯、果斷、完整,做好產褥保健及產后衛生宣教,使產婦勞逸結合,精力充沛,為今后的母乳喂養打下良好的基礎。產后護理的重點是嚴密觀察產后出血情況及提供預防性護理措施,解除產后各種不良的心理因素。講解母乳喂養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方法,協助產婦實施母乳喂養,順利度過產褥期。
3 討論
系統化整體護理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為病人提供全身性的最佳護理。孕產婦的情緒較為脆弱,易惹怒,易出現焦慮和不安,對孕產婦的心理、行為都有一定的影響。往往是發生妊娠合并癥的重要因素之一。針對不同心理狀態的產婦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結合產程的進展,有的放矢的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使產婦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保證母嬰健康,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有利于孕產婦順產,減少剖宮產率。通過醫護人員為她們提供從生理到心理、從健康教育到出院指導等全方位的服務,改善了她們心理、情緒、意志、信念、心理控制、治療態度上的不利狀態,使其從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狀態,最終孕婦安全地度過心理矛盾沖突期,達到母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鳳蓮、高靜、侯愛平,分娩過程中產婦心理護理探討[J],護理與心理雜志 1996,(7)2:99~100
[2] 毛惠芳,護患交流中的換位思考[J] ,實用護理雜志,2003,19(8):67
[3] 心理干預對分娩鎮痛的作用[J],陳玉榮、張婕、張英,醫藥論壇雜志 2010,31(7):109~110
篇4
關鍵詞:癌癥患者;心理活動干預;護理方法
癌癥患者的心理活動比較復雜,但患者本身如何認識自己的疾病,對疾病的疑慮和恐懼,不同的思想情緒及對疾病所持的不同態度,都直接影響患者機體功能的調節,尤其是對癌癥患者更為重要;癌癥大多是因寒凝氣滯血瘀,導致瘀而成結,結而成瘤,瘤而成癌,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等都會下降,會讓癌細胞有更多的可乘之機,近3年來,我們對108例腫瘤患者進行了因人而異的心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2012年3月~2014年9月共收治腫瘤患者108例,其中男47例,女61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4歲。
2 對心理四期進行干預
2.1懷疑否認期 患者突然得知確診為癌癥,企圖以否認的心理方式來達到心理平衡,他認為,人們的情緒和行為由他對事物的認知所決定,心理障礙是通過認知加工,在歪曲或錯誤的思維影響下促成的;這些歪曲和錯誤的思維包括:主觀臆測、夸大、牽連個人、走極端[1]。護理方法:不必過早要求患者面對現實,更不必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糾正他的行為,而應耐心的陪伴,多講解關于癌癥的相關知識,讓患者了解病情,了解自己心理障礙的狀況,教會患者區別軀體癥狀和情緒反應,了解心理障礙與自身疾病的關系,減輕心理障礙,產生出巨大的勇氣和能量而為之奮斗。
2.2憤怒發泄期 否認之后,癌癥患者常會出現強烈的憤怒和悲傷,一旦證實癌癥的診斷,患者會立即感到對世間的一切都有無限的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遺棄、被命運作弄的感覺;如果借故各種理由表現出憤怒和嫉妒,這種情緒不定,會消耗患者戰勝疾病與正常生活的精力,而使患者焦慮不安,過分夸大事件的后果,面對問題,只強調不利因素,而忽視有利因素;強烈的情緒變化(如恐懼、發怒等)會使心血管、呼吸、消化道、內分泌系統和新陳代謝的功能活動發生改變。而抑郁、悲觀、無望感、失助感,則通過自主神經系統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引起胃腸分泌活動亢進、支氣管痙攣、免疫力降低等,稱為"保守退縮"反應。它是心臟病、潰瘍病、癌癥、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病等病因之一[2]。護理方法:可用心理暗示的積極作用,比如在使用某些藥物或做某些治療后,向患者暗示病情正在穩定并逐漸好轉,讓其安心。設法提供一定的場所及方式。當癌癥患者表達消極情緒時,要給予患者一定的情感的支持及應對指導,這種的情感的支持和應對指導來源于病友、親友和醫生、護士。
2.3悲傷抑郁期 當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想到自己還未完成的工作和事業,想到和親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顧及時,則進一步轉化為絕望,從而產生輕生的念頭,一旦產生了這種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種手段過早結束自己的生命[3]。心理護理:集體治療:將一些癌癥患者組織起來,可8~9人不等,由專業的護士做指導,要求患者暢所欲言地談自己所關心的有關疾病及疾病引起的各種問題,包括生存問題,如何處理疾病及疾病帶來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等等,鼓勵他們經常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同許多帶瘤生存的癌癥患者交流。
2.4情感升華期 許多癌癥患者雖有多種心理矛盾,但最終能認識到現實是無法改變的,在積極的心理狀態下,心理、身體狀態也會隨心理狀態的改變朝好的方面發展。美國的沃爾夫通過胃瘺觀察情緒因素對胃的運動、張力、粘膜血管舒縮以及分泌的影響,發現在情愉快時,粘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沃爾夫強調,情緒引起軀體器官生理功能改變的程度還取決于個體的遺傳素質(易感素質)和后天生活環境的影響[4-7]。心理護理:進行漸進性的放松訓練:訓練患者隨意放松全身肌肉,消除緊張與焦慮,患者可從手部開始,按頭、肩、上肢、胸、腹、臀、下肢一直到雙腳的順序進行放松,達到全身放松的目的;臆想治療:患者可舒適的坐著,閉上眼睛,開始深呼吸和放松,然后把這種感覺擴展到其他器官,感到整個身體健康而有活力,緩慢睜開眼睛,可以增強患者對良好預后的信念,建議做2~3次/d,10~15min/次。
3 護理體會
通過對癌癥患者心理四期經行干預,使癌癥患者談癌色變,家人如遭遇了滅頂之災的處境,積極主動的改變過去錯誤的生活方式,三分治,七分養,養的好會使癌癥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帶瘤生存。
參考文獻:
[1]劉志超.醫學心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2008,11(5):19-21.
[2]韓俊林,鄭連雪,王清馨.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住院癌癥患者情緒狀況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15).
[3]陳伙新.晚期癌癥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24):473.
[4]錢艷芳,韓巧英.癌癥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干預[J].全科護理,2009,7(18).
[5]劉文,張馨.癌癥患者的心理問題分析及護理干預[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2).
篇5
【摘要】目的:對分娩的產婦進行心理分析,針對不良的心理因素進行心理干預,以減少不良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方法:我們選擇2008年6月-2009年6月期間來院分娩的孕婦120名,隨機分成兩組,每組60人,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的孕婦心理狀況及精神狀態詳細調查、記錄、分析,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行心理干預,對照組按常規的方法觀察產程,統計各組的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陰道助產率、新生兒窒息率、胎吸助產率、產后出血發生率。結果:實驗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胎吸助產率、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結論:大部分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有恐懼、焦慮、沉重、緊張心理,針對這些不良心理因素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減少不良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陰道助產率、新生兒窒息率及產后出血發生率。
【關鍵詞】孕產婦;分娩;心理因素
【中圖分類號】R216.8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341-02
分娩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然而卻構成重大的應激事件,使孕婦出現一系列心理及情緒方面的變化。相當數量的孕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有焦慮、恐懼、沉重、緊張心理,實驗組針對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進行心理干預。對照組按常規的方法觀察產程,統計各組的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陰道助產率、新生兒窒息率(阿氏評分小于8分)、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后24小時陰道出血大于500ml)。其分析處理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2009年6月期間來院分娩的孕婦120人,隨機分成兩組,每組60人,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的孕婦心理狀態及精神狀態詳細調查表、記錄、分析,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況進行心理干預。對照組按常規的方法觀察產程,統計各組的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陰道助產率、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發生率。
1.2 焦慮心理:妊娠及分娩是婦女生命中的一種重要的生理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重大的應激反應。在妊娠及分娩過程中,當應激反應導致孕婦心理變化發生異常而不能自行調整時則可出現焦慮狀態。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而過度的焦慮則是一種病態心理。本病例中有65%的孕婦因擔心胎兒的健康與安危而神情焦急,坐立不安。這些產婦多見于有死產、異常分娩史的產婦。心理干預:①分散注意力,以穩定情緒。②真誠的向孕婦承諾,為其母嬰安全我們醫護人員將盡最大的努力。
1.3 恐懼心理:90%產婦對分娩感到恐懼,害怕疼痛、怕母子生命危險,對產房感到陌生、恐懼。心理干預:①產前與孕婦進行分娩知識的宣教,讓其充分了解分娩的全過程及應對方式,使其在認知、情緒和心理等方面不斷進行調整,消除或減輕產婦恐懼心理,提高應對分娩的應激能力以適應分娩。②向產婦介紹科室的情況、產房的安全設施、醫生和助產士的資歷,給產婦提供安全的精神支柱。③教會孕婦掌握分娩時必要的呼吸技術和肢體放松技術。④有經驗的人員實行全產程陪伴分娩。
1.4 沉重、緊張心理:占12%,這些孕產婦中一部分是經濟條件差,住院費用給他們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另一部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怕將要娩出的是女孩,以后不能傳宗接代或怕親屬抱怨而心情沉重。心理干預:①借助親屬的力量給予開導、安慰和物質幫助。②擺事實、講道理,消除重男輕女的心理。
1.5 逆反抗拒型:占6%,她們懷有對醫務人員不信任的心理,誤認為醫務人員的所為均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不與醫務人員配合。心理干預:耐心細致的向產婦講明醫務人員從事每項操作的目的及其重要性,使其相信醫務人員,正確對待各項檢查。
2 結果
兩組分娩結果見表1.從表中可見實驗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胎吸助產率、產后出血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P<0.05,兩組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分娩結果比較表(n60)
3 討論
3.1 分娩雖為正常的生理過程,但給孕婦帶來生理上的巨大應激,而且受多種因素影響, 產婦的精神心理活動能影響機體內部的平衡,影響機體適應環境及應對應激事件的能力。其中焦慮、恐懼和抑郁是心理應激的最常見的反應[1]。目前,有關孕婦的精神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 本文調查表明90%孕婦有恐懼心理,65%的孕婦有焦慮心理,12%孕婦有沉重緊張的心理,6%孕婦有逆反心理。焦慮、恐懼等異常心理使產婦對疼痛敏感,強烈的宮縮更加重孕婦的焦慮狀態。產婦恐懼及精神過度緊張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睡眠減少,膀胱充盈,臨產后進食不足以及過多地消耗體力,水和電解質紊亂,均可導致宮縮乏力,引起產程延長、產后出血率增加[2]。同時相當數量的初產婦是從各種渠道了解有關分娩時的負面訴說,害怕和恐懼分娩的一切過程,怕陌生的環境、怕自己不能堅持、怕疼痛、怕出血、怕發生難產、怕胎兒性別不理想、怕胎兒畸形、怕有生命危險,致使臨產后情緒緊張,常常處于焦慮、不安和恐懼的精神心理狀態。表現出聽不進醫護人員的解釋,不配合相關的分娩動作。現已證實,產婦的這種情緒改變會使機體產生一系類變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內氣體交換不足,致使子宮缺氧收縮乏力、宮口擴張緩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產程延長、產婦體力消耗過多,同時也使產婦神經分泌發生變化,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兒茶酚胺,血壓升高,導致胎兒缺血缺氧,出項胎兒窘迫[2]。
3.2 分娩前的心理障礙與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因素密切相關。良好的醫學支持對于應激狀態中的孕婦能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幫助。可以緩解或消除焦慮、緊張狀態。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產時醫療服務的目的已不再是單純完成生理的分娩,而是提倡保護、支持、促進和實現產婦及家庭對妊娠、分娩和產期的理想期望[3]。本文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醫務人員端正服務態度,加強產前教育,使孕婦都能認識到妊娠與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醫護人員在分娩中給予針對性的、合適的鼓勵和安慰,積極參與分娩情感支持系統,推廣情感式服務,開展無痛分娩和Doula式分娩,減輕分娩的心理負擔及緊張恐懼,提高對分娩的應對能力,以愉快的心情順利完成分娩。
參考文獻
[1] 范玲,黃醒華. 對孕婦的心理評估與干預[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1,4(3):185-186
篇6
一、近些年教師心理現狀調查
1995年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對上海市3055名小學教師進行(SCL-90)量表的測試調查結果,即: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48%,其中12%有明顯的心理癥狀,2%較為嚴重,其余有輕度的心理癥狀。
2000年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內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的檢測結果,即: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 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
2009年在廣州市舉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講座上檢測的結果,被測試的教師中31.51%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2.3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2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感到壓力大,并有較高的嫉妒情緒、焦慮情緒。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對9000名教師進行壓力調查,結果顯示:
(1)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2)近49.70%的被調查教師存在高情緒衰竭;有26.00%的被調查教師存在中情緒衰竭;(3)68.2%的教師成就感低落;(4)38.5%的教師心理健康程度較差;(5)初、高中學校的老師面臨壓力最大。
二、教育部提出加強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
以師德教育為重點,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強師德教育。重視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將師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大力加強班主任教師培訓。深入實施中小學班主任教師培訓計劃,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訓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師每五年須接受不少于30學時的專題培訓。針對班主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加強班主任工作基本規范、班級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專題培訓,不斷增強班主任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書育人的本領。
三、對班主任心理健康進行相關干預
班主任是學校眾多教師中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最易于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活動,也是最有利于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計劃從班主任入手,逐漸鋪開,縱橫發展。縱向,班主任與學校心理老師共同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健康意識;橫向,班主任以點帶面,影響任課老師,有助于在全體老師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從教師職業的角度考慮,結合每個學校的歷史和教師的實際工作,開展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心理健康培訓。
在培訓過程中,首先利用兩天時間對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咨詢心理學、心理咨詢職業標準及與心理咨詢相關的法律知識、心理咨詢助人基本技巧及技術體系的相關基礎知識進行講解,通過理論聯系時間達到知識融會貫通。在接下來的20天通過繪畫治療、意象對話、短程焦點、敘事療法、認知行為、危機干預、團體治療、心理教練培訓等方式,實現教師的心理干預。
在當今社會,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學校這個團體,教師和職工時時刻刻都在與學生發生著接觸,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作為學校的每位成員都應得到相關的心理健康培訓和正確引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訓中,教師應該作為主體,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深刻的體會,感悟和反思平時的工作和生活,從而不僅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
四、教師心理健康發展目標
篇7
1.1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如前文所述,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講座、宣教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等方式和途徑實現教育目標,雖然通過不斷努力和探索,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其心理健康仍令人擔憂,當代醫學生的心理問題依然很突出或已表現出了心理障礙(偏執或神經癥等),還有的學生自殺或有其他危害,盡管心理問題明顯和障礙的發生率在10%左右,但其后果很嚴重。這說明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或有限,非常迫切需要結合心理干預技術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顯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存在很多問題或有局限性,一方面,傳統教育模式本身也存在諸多問題,況且傳統教學更多的是給學生傳授心理知識,而有效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需要其主動獲取維護健康的相關經驗、感受、體驗和技能,心理干預技術可以在這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傳統課堂教學很少或難以提供歷練和實踐,通過心理訓練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心態調整、社會適應、人際互動和抗挫折能力等心理功能,逐步健全人格,以樂觀的心態積極迎接挑戰,而這恰恰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所在。另外,一般教育或簡單咨詢難以解決心理問題明顯或障礙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們常常隱藏在一般學生中(有很大隱患),有時學生自己也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極端行為或事件發生后,問題已很難解決或被迫進行危機干預,所以在日常教育中急需要加強心理干預。
1.2心理干預有助于改善和促進心理健康
傳統的心理健康宣教模式對提高一般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心理問題較重或心理障礙者用這種單一的方法難以奏效。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提示,心理干預有助于改善、維護或促進心理健康。我們多年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例也表明,利用心理干預技術能夠解決醫學生的心理問題,有些學生經過幾次干預后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另外,通過心理干預促進心理健康,不僅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醫學事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當今醫患沖突激烈和醫療改革的關鍵時期,促進醫學生心理健康極其重要。隨著高校不斷擴招,我國又處于轉型和快速發展期,醫學生承受著學業、生活、就業和競爭等巨大壓力,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明顯上升,媒體也經常報道高校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或危害校園或社會安全等事件,類似問題如不盡早干預,后果不堪設想。醫學生將從事高壓力、高風險和高責任的職業,醫學生的心理素質差、心理問題嚴重或障礙,而且未能改變,那將對己、對他人和社會都可能有很大危險性或損害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心理干預,當然包括心理危機干預。
2心理干預在心理健康教育應用中的建議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影響了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而且心理干預是其中的重要問題,所以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2.1加強心理干預,維護心理健康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育一直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主導,教師以“滿堂灌”的方式給學生灌輸知識,心理干預等其他教育方式和方法很難融入其中,而且也不被重視。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的缺陷和局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心理問題的解決、心理功能的完善、個性的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問題絕不僅僅是了解心理學知識就可以解決,因此急需更好的解決方法,心理干預技術要不斷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并不斷加強心理干預。心理干預對于改善、維護或促進心理健康有較好的作用,對于一般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適應、人際交往、感情戀愛困擾或心理調適不良等問題也有比較好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中,應當充分利用團體輔導、角色扮演、心理劇療法、音樂療法、舞蹈療法和行為療法等干預技術。同時,團體訓練、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和角色扮演等干預技術本身也是較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它們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應用于教育實踐有助于改善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2.2加大心理干預力度,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篇8
【關鍵詞】老年抑郁癥;心理護理;個性化;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2-127-01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精神衛生問題已日益引起重視。老年抑郁癥是最常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大多軀體慢性疾病纏身與抑郁心理交織,絕望不能自拔,有的病人甚至產生自殺的想法和行為。不易被察覺突出表現為情緒沮喪、悲傷、做事孤獨感自我貶值,后果嚴重。
1 一般資料
我院神經科門診,在2009年3月~2012年5月就醫確診的老年抑郁癥患者中隨機抽取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60~70歲,通過與患者及家屬、親人反復交談,并結合抑郁癥自評量表,進行心理狀態評估。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社會適應力、文化、家庭及個性特征等基本情況。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態評估詳見表1.
2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心理分析[1]
憂郁狀態是老年人常見的情緒反應,有的老人主要是長期疾病纏身帶來的病痛,影響了生活質量,同時內疚,長期拖累家人;有的老人因喪偶后痛苦和孤單;有的老人離退休后,一方面未做好離退休后的心理準備,缺乏愛好,另一方面經濟收入減少,或家庭社會心理上受到壓抑使老年人情緒低落、沮喪、食欲、下降,體重減輕,有的老年人伴有癔病和妄想,出現明顯的睡眠障礙和軀體癥狀,加重抑郁癥狀,在此基礎上,有的產生悲觀、厭世情緒及自責、自罪心理陰影,老年人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等會受到老年群體不良情緒影響與感染,與消極厭世的意識產生共鳴,有的產生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3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2]
3.1做好離退休計劃和心理準備,離退休前可做好妥善計劃,如經濟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對保健方面的預先策劃,以及對配偶的生活照顧等,一般在離退休后6個月就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仍有不能適應的,如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會職能的老人,尤其又沒有伴侶的,可以去做些感興趣的事,或參加適應老年人的集體活動和體育鍛煉,讓他們在活動中愉悅心情,體會生活樂趣。
3.2 老年人積極自尋解決問題的途徑,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老年人必須自我克制依賴心理,把一切離退休后的生活寄希望于政府、單位的撫養和子女的照顧,應面對現實積極學習自我照顧與自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正當事宜的興趣和嗜好,來充實晚年的寂寞生活,或預計一份輕便的工作使自己退休后仍有輕松有趣的工作及固定的報酬,在生活上可獲得安全感,免去寂寞無聊,而工作的成果又是一個安慰。實現了精神上需要的滿足,生活的充實、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防止心理老化空虛和無聊。
3.3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和宣泄,盡可能讓患者傾訴痛苦和煩惱,釋放內心壓力,對患者訴說的痛苦應表示認同和接受,在患者傾訴過程中分析患者的心理和行為以便有的放矢做好心理疏導,對因喪偶者、親人去世或患不治之癥等突發事件而悲痛欲絕者,要讓患者盡情發泄,訴說甚至痛哭流涕,均不加以勸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靜后,再給予疏導,鼓勵他們面對現實盡快走出痛苦的陰影,激發他們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對有文化、自卑、自責較嚴重,性格內向者不輕易披露自己心理矛盾的,可引導他們以日記的方式將自己心理矛盾和痛苦宣泄,挖掘出來,從日記中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再運用認知領悟的心理療法疏導、分析、說服、化解心理沖突。
3.4 自殺危機干預,有自殺動機和行為的患者,應深入了解病史和現有的心理狀況,耐心傾聽患者述說內心感受,給患者提供宣泄機會,擺脫惡劣的心境[3],對暴露出輕生的念頭的要有放矢地調解,同時對家屬強調安全、保護和給予關愛,消除患者悲觀厭世情緒,喚起患者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珍惜生命。
3.5家庭的支持和隨訪,患者在治療期間,護士要與患者家庭 建立聯系,了解其病情和心理狀況及抑郁癥服藥效果,引導家庭成員給患者支持、關心、體貼,做到不歧視、不抱怨,對反映患者心理問題的電話、咨詢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
4總結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期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潛在的嚴重威脅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及時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心理護理,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同時對促進老年抑郁癥的康復起著更要作用。特別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對患者實施不同的個性化的心理護理與心理干預,使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避免了自殺行為,解除了心理痛苦走出孤獨,重建自尊、自信,重新適應社會,樹立戰勝生活難題的勇氣。實踐證明,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與心理干預是有效和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易建法,楊丹燕.實用心理醫學全書,第2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8,12.
篇9
關鍵詞:家庭暴力;婦女權益;行為模式;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3(C)-0232-01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1993)第一條規定,“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系指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別的暴力行為,包括威脅進行這類行為、強迫或任意剝奪自由,而不論其發生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受害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一、受害人心理及行為模式
家庭暴力作為一種控制手段,隨著周期性循環,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頻繁。無法逃脫的受暴處境,使受害人“學會了無助”。受害人習得無助后,悲觀隨之而來,而悲觀是造成抑郁的主要因素。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的人中,不少人會自殺或嘗試自殺或產生殺人的念頭。他們希望通過自殺或殺死加害人,來終止讓他們感到如此不堪的生活。整天提心吊膽,神經高度緊張,是家庭暴力受害群體中最普遍的特征之一。暴力控制關系建立后,受害人會無限放大加害人的能力和權力,以為加害人無所不能。其恐懼和焦慮,甚至草木皆兵的心理,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如果受害人想要通過分手擺脫暴力控制,在社會和法律救濟手段不到位的情況下,加害人的軟硬兼施往往奏效。走投無路之時,受害人很可能被迫回到暴力關系中。
二、家庭的高教預防
近年來,在家庭案件中,出現了很多高智商、高知識程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這些人成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在對婦女的侵害中,這些人的出現使得家庭暴力問題更加復雜化。家庭暴力從純對的體力對抗發展成為智力對抗引導下的包含體力施暴的復雜因素。因此,需要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婦女問題的教育,進行反對施暴,倡導文明家庭的教育。對于婦聯的工作內容、工作體系都應該納入到教材的范疇。從一個調查來看,很多具有高知識程度的人士幾乎很少接觸婦聯,也甚至不知道婦聯是干什么的。這無疑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不健全所導致的,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成熟的表現。施暴者的心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具有主動的攻擊性的心理,凡是以自我為中心,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則以武力相向。二是施暴者具有軟弱的性情,這主要是施暴者社會角色的表現。一個施暴者在社會上處于弱勢的狀態,則會產生扭曲的心理,從而在家庭矛盾中會扮演一個強勢的人,從而發生暴力事件。這是施暴者心理因素的主要兩個方面。從女方的角度進行,婦女在遭受暴力問題時,往往是家庭瑣事爭執導致的,有部分婦女在與丈夫吵架時會惡語相向,從而導致丈夫一方無法接受語言的攻擊,如果此時的丈夫一方處于語言狀態不占優勢的情形,則很容易發生肢體沖突,從而使得吵架變成暴力事件。
三、化解家庭矛盾
化解家庭矛盾是解決家庭暴力問題的根本,家庭矛盾的引發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在一個小家庭中,當夫妻雙方發生矛盾時,如果矛盾的引發是由于家庭瑣事,則這種矛盾的引發如果成為常態,則會導致家庭氣氛緊張。而家庭矛盾的主要引發因素包括了幾個重要的方面:一是經濟問題。實踐中,大部分家庭矛盾的引發由于經濟問題導致。家庭經濟是社會的經濟的細胞,處理好家庭經濟體的問題對于社會的良好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正確處理經濟問題是解決家庭矛盾的出路,也是能制止和預防家庭暴力的良藥。家庭經濟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微觀表現,在家庭中,處于財政支出掌握的一方需要對整個家庭負責,無論是丈夫或者是妻子,在對財務支出上需要共同協商,以此形成一種公平的性別角色。如果一方想處于絕對的支配狀態,則另一方容易在事件沖突中處于劣勢,從而成為受害人。家庭矛盾的形成還有偶發的大事件,在大事件發生時,由于家庭對于事件沒有預知性,從而導致矛盾的突然出現,使得家庭矛盾頓時升級。這種狀況的發生往往由于平時夫妻的溝通比較少,在大事件作為導火索的情形下,突然爆發,使得家庭氣氛驟然緊張,很多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平時看起來不是暴徒,然而在這種大事件對家庭的影響關乎到危機的時候,一個溫文爾雅的人有可能成為一個性情暴虐的人。因此,夫妻雙方平時應該多做溝通,在處理家庭危機的時候應該從長遠出發,盡量不使問題復雜化。
四、應對方式
在遭受到家庭暴力時,女性需要盡量的保護自己:輕微的受傷需要盡快聯系當地社區的婦女組織進行家庭調解,對施暴者進行及時的家庭教育和規勸。如果受到的傷害比較嚴重,需要盡快到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會及時根據受害者的情形對施暴者進行治安處罰。
街道和社區的的婦女組織是受害人反映情況的良好途徑,通過婦女組織的幫助,大部分受害人可以得到相應的幫助,包括法律援助,醫療救助以及社會救助等。
在受傷的情況下,婦女需要盡快到醫院就醫,同時請醫生出具傷情報告,并對傷處留下照片以便。對于受到的嚴重傷害,必須到法院施暴者,通過法院的達到懲治犯罪的目的。如果受到的傷害正在進行中,此時情形非常危急,在無力自我防衛的情形下則需大聲呼救。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尾市水務局
參考文獻:
[1]黃娜.淺論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對策[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2).
篇10
【關鍵詞】 中風;抑郁;心理干預
中風又稱急性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等,是一組嚴重威脅病人生命,影響病人生活質量的疾病。其致殘率居于眾病之首,常見的后遺癥有?偏癱、語言障礙、吞咽障礙等。 中風后抑郁繼發于腦器質性病變之后,是中風后的常見并發癥,發病率較高,病人出現種種情緒低落的表現,且久治不愈,使病人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嚴重地影響康復計劃的實施與進展。因此早期發現有抑郁傾向的患者,對其進行早期心理干預指導,健康教育,為臨床綜合治療中風后抑郁以及防治并發癥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1 資料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9.05~2011.07共收治了 96 例中風后抑郁患者,其中男 58例,女38例,最大 85歲,最小 37歲,平均年齡65.7 歲。
1.2 診斷標準[1] 抑郁是一種情緒障礙,單純有抑郁癥時往往能夠及時地確診和治療,但在以中風為背景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容易發生漏診。因此,凡中風以后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持續至少2周,且伴有以下癥狀中的4項者,應及時做抑郁量表檢查,以便及時確診:
(1)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無愉;(2)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疲乏感;(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4)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有內疚感;(5)聯想困難,自覺思考能力顯著下降;(6)反復出現想死念頭或自殺行為;(7)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8)食欲不振或體重明顯減輕;(9)明顯減退
1.3 方法 運用整體護理的方法,患者入院后及時收集資料對其進行心理評估,發現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行診斷,然后提出目標,采取措施,進行評價
1.4 心理狀態[2] (1)緊張、恐懼心理。患者對疾病本身缺乏認識,擔心預后,對治療缺乏信心,甚至于悲觀、絕望。意志消沉頹廢,不愿配合治療護理。(2)自悲心理。由于中風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心理負擔驟然加重,顧慮重重。尤其是中年患者擔心經濟收入,原有的社會地位以及贍養老人孩子將受到很大的影響,成為家庭的負擔,很容易產生自悲自責心理。(3)個性改變。由于住院時間長,遠離親朋好友,同時帶來生活起居飲食習慣的改變,有些待遇無法全部滿足,使患者不適應,產生孤獨、失落感。
以上這些負性情緒如長期得不到消除可對機體心血管系統有負面作用,使血壓升高,同時也削弱了臟器的整體機能,直接影響治療和康復的效果。
2 心理干預措施
2.1 心理指導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心理狀態變化、性質、注意觀察患者言行,了解其家庭背景和社會背景,對每位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指導。
2.2 心理護理。和藹可親的態度主動接近病人關心病人,盡量滿足合理需求。運用心理護理的技巧進行談話,保護其自尊心,引導患者說出內心的郁悶痛苦,并全神貫注的傾聽,用理解同情的目光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到安慰,心理放松,從而配合治療護理。
2.3 健康教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宣傳一些有關疾病的醫學知識和保健知識,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療護理和病情,并面對現實,在家人和醫護人員的陪護指導下做力所能及的康復鍛煉。介紹成功病例,與其他患者交流康復心得,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4 創造整潔舒適優美的休養環境。介紹醫院整體環境,病房設施設備,提供的便民措施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安排讀書、看報、聽輕音樂、看電視等活動,每月進行工休座談會,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反饋信息。
2.5 取得家庭和社會支持。讓家屬積極配合參與,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給予信心鼓勵。工作單位給予妥善安排,解決實際困難,減少患者后顧之憂。
3 效果觀察
96例中風后抑郁患者通過以上早期心理干預96.8%患者心理問題有了明顯改善,情緒穩定,樹立信心,積極配合藥物及康復治療。
4 總結
中風后抑郁病人的治療手段主要是綜合治療[3],但極早發現病人存在的心理問題,極早對其采取干預措施,調整心態,對其心理康復,配合治療,參與康復鍛煉以及預后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對提高生活質量也產生了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江開達.抑郁癥的診斷與治療[J] .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2)
[2]劉愛珍. 中風后病人的心理狀況及康復護理[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