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德的基本特性范文
時間:2024-01-23 17:5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道德的基本特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審視時下國人有關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可以說,在法律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識上給人留下的突出印象是:“外在視角”過份張揚和“內在視角”相對稀缺。有鑒于此,需要補強“內在視角”,強化從法律職業自身的特性和需要出發來認識法律職業道德的重要意義。這樣做不僅有助于糾偏,有助于按照認知的規律性形成健全而平衡的視角,而且還能夠改進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品質,體現道德的屬性以及人類道德實踐的特殊要求。
眾所周知,道德是一種關于是非、善惡的判斷,是一種訴諸于人的良知和內心確信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東西;道德實踐包括道德教育則是一種求于內(道德認同)、達于外(道德行為)的活動。就法律職業道德教育而言,如果在法律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識上不貫徹一種“內在視角”,如果不能揭示法律職業特性與法律職業道德之間的內在關聯,使從業者發自內心地感受到職業道德對于其事業的至關重要,那么,就不可能使他們形成內在的道德確信,并基于道德認同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道德自覺。
在法律職業道德教育中,單純的“外在視角”、僅僅從時勢政策的需要來闡說法律職業道德的意義,顯然忽視了法律職業自身的需要和特性,忽視了法律職業作為道德判斷的主體地位。它向職業者傳達的信息是“社會有需要,你(們)不得不”,而不是“你(們)有需要,你(們)應該”,因而很容易使從業者從心底里產生隔膜,并進一步造成道德上的壓迫感或強制感,使人如有重負。因此,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兼顧內、外兩種視角,在對法律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認識上,既考慮時勢政策的要求,更顧及職業主體的需要和職業的特性。
那么,什么是“內在視角”下的法律職業道德的意義呢?從法律職業的形成來看,法律職業道德在其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法律職業道德的支撐,就不會有現代法律職業。因此,法律職業道德對于法律職業的重要性,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職業的一個基本的構成因素。對此,我想從法治社會中法律職業的特有品質的角度,做一點具體闡述。
在《法治社會中的法律職業》一文(見本報2001年11月23日第三版)中,我曾提到,現代法治社會中的法律職業必須具備四種有機聯系的品質,即掌握專門的法律知識和技能、致力于社會福祉、實現自我管理、以及享有良好的社會地位。法律職業道德之所以重要,從“內在視角”來看,就在于它與法律職業的這些品質密切聯系。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知識和技能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為社會服務的職業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法律職業實現自我管理的一個基本途徑,是法律職業享有良好社會地位的有效保證。
作為法律知識和技能的基本內容。從事法律職業必須掌握專門的法律知識和技能,這種知識和技能是一種“習得的藝術”,其中就包括法律職業道德的內容。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職業者在自己的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判斷是非、善惡的準則。要成為一名法律職業者,其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通過專門的教育培訓和資格考試,掌握基本的職業道德知識和技能。對法律職業道德的認知,為從事法律職業活動所必需,它應該屬于法律職業者必須具備的最低限度的能力的要求。法律職業者必須知道自己的責任,知道一個社會的法律事務應該如何來完成。具體地說,他應該知道道德是關于是非、善惡的判斷,它不同于美丑、真假、神圣和世俗、稱職和不稱職等價值判斷;知道決定職業行為對錯、好壞的標準,以及證明職業行為和道德主張為正當的適當理由;知道職業上的“善”為何物,其依據何在:知道在面臨道德爭議時如何形成自己的立場,將不同的道德理由整合為連貫一致的形態,以及解決道德爭議的辦法是什么。
作為職業精神的具體體現。從事法律職業必須具備職業精神,而法律職業精神的核心,就是致力于社會福祉、用自己的專長為社會服務。在這種精神中,特別強調的是利他主義的倫理性。它所遵循的不“只是賺錢的要求”,也不以賺錢多少來衡量、評價職業成就的高低。這樣一種克己利他的屬性,恰恰也是道德評價的精髓所在。道德評價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利他的評價,追求的是有利于他人和群體,有利于國家、民族和社會,并在此前提下定位自我利益的實現。法律職業道德也不例外。法律職業道德在處理職業與社會、職業個人與職業整體、以及職業個人與其他利益主體的關系方面所提出的各種要求,都體現了服務于社會的利他主義職業精神的要求。從動態實現的角度看,法律職業者之所以能夠以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服務,關鍵是因為在這種專業知識和技能中所包含的職業道德成分,發揮了定向規制的作用。
篇2
關鍵詞: 圖書館; 職業道德; 業務素質
中圖分類號: G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6-0080-01
圖書館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圖書館職業道德,是在一般社會道德基礎上,根據圖書館工作的專業性質、任務,以及圖書館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對圖書館工作者提出的職業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是圖書館員指導自己言行,調整館員與讀者、員工與圖書館、館員與社會之間關系,判斷自己和他人在圖書館工作實踐過程中行為的是非、善惡、榮辱和褒貶的標準。加強道德建設,對于提高圖書館人員的道德素質,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和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書館領域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也有自身的職業道德。圖書館職業道德規范較穩定,其歷史繼承性也較顯著。研究圖書館職業道德的變遷,把握圖書館職業道德的時代特征,有助于加深對圖書館職業道德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進行圖書館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圖書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水平提高。
圖書館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規范是從事本職工作的行為準則。其基本要求是:熱愛圖書館事業;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愛護書刊資料和圖書設備;工作認真負責,忠于職守;嚴格要求自己,遵紀守法;言談舉止文明禮貌。
一、加強圖書館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強圖書館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做好讀者服務工作,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是每一個圖書館的重要任務。因此,提高圖書館工作者的素質,樹立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職業思想,是提高讀者服務工作質量的根本前提。
二、圖書館職業道德的特點
圖書館是對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存貯、傳遞和開發,并為社會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務機構。作為社會科學、文化、教育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它所屬系統的一些共性,即社會性、學術性、服務性和教育性。同時圖書館還有其特有的行業特性,一是傳播的文化性;二是窗口服務的公眾性。
圖書館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除應遵守社會的基本道德以外,它還具有以下一些區別于其他行業的特點。一是公眾性。圖書館是一種窗口行業,面對的是全體公民,每個公民都有權享受和獲得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尤其是公共圖書館,較之學校和專業圖書館更具公眾性。二是廣泛性。由于公眾年齡和職業的差異,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可以說是不分長幼、不論貴賤、不問職業,也就是說,所有的民眾都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三是服務性。服務社會、服務民眾是圖書館最基本的社會職能,也是圖書館發展的基本動力,圖書館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提供服務為目的。四是直接性。圖書館的每一個服務窗口都直接面對讀者,即使是從事書刊整理和信息開發工作的部門,其最后的“產品”也要直接面對讀者,員工的服務儀表和態度、工作質量等都在隨時接受讀者的檢驗五是展示性。圖書館屬于窗口行業,它處在社會生活的第一線,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展示在讀者面前,代表著一種形象和品牌。
圖書館職業道德是調整圖書館工作人員與讀者、圖書館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價值理念,它既是對圖書館工作者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規定,也是圖書館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的約束,具有職業道德的一般特征。同時也具有圖書館職業道德的個別特征,即專業性,示范性,兼容性。
圖書館職業道德的專業性是指:從事圖書館工作這一特定社會成員所應具備的行業道德規范。它是做好圖書館工作的基本職業要求,也是圖書館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對圖書館工作者完成業務工作起重要作用。同時,圖書館工作者之間的關系,是圖書館工作者特有的道德內容。它充分體現了圖書館工作這一特殊行業的職業要求,因此它也被賦予特殊的道德內涵。
圖書館職業道德的示范性,是指圖書館因是高層次的文化信息服務機構,要求圖書館工作者具有較高素養和文化內涵,有別于一般職業的服務人員。圖書館工作者的職業形象是“大眾形象”,對社會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讀者的道德認同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包含“師表性”的價值規范,體現了“服務育人”,“知識育人”的師表作用。由此可見,加強圖書館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圖書館職業道德教育對工作人員的要求
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對于樹立行業新風,克服各種行業的不正之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圖書館的職業道德狀況,直接影響著圖書館的社會信譽和社會效益,關系到事業的興衰成敗。而一個圖書館的職業道德狀況,往往通過每個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程度表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從業人員都是圖書館的代表,因此,每個從業人員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是形成職業群體美好形象的基礎,是維護圖書館在社會中的道德信譽,促進圖書館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條件。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要求圖書館工作者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掌握新技術,新觀念,不斷豐富知識水平,擴大眼界和視野,提高服務質量,才能滿足社會和讀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靠敬業求實精神支撐。圖書館工作者要刻苦鉆研任務,掌握好現有館藏圖書的基本情況,改變被動服務方式。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要求圖書館工作者明確本職工作的性質和重要地位,明確自己所擔負的職責,逐步培養自己的職業感情,熱愛圖書館事業,在圖書館戰線上做出貢獻。
篇3
一、會計職業道德的內涵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意識形態,是由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并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形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的”即意味著“應當的”。道德是人們一種社會性的行為,道德是社會的產物,只有在人與人的關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問題。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評判標準不是以某個人的觀念為依據,而是以整個社會的觀念為準。任何社會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識以協調人際關系,形成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
會計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道德在微觀經濟領域的細化和延伸。《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明確界定,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會計職業道德是調整會計職業活動中各種利益關系的手段,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廣泛的社會性。
會計職業道德與其它行業的職業道德相比具有較為明顯的特性,會計職業道德的許多內容在會計法律制度上均有體現,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會計職業道德關注更多的是社會公眾的利益,尤其是在各種道德沖突時,必須堅持相關法律準則。會計職業道德是規范會計行為的基礎,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保證,對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補充。
二、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現狀
在國家審計署公布的《中央部門單位2011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審計結果》報告中,不難看出在會計處理和財務管理方面,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外交部2011年部本級和所屬兩家單位擴大支出范圍1064.29萬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當年預算執行中不符合財經制度規定的問題金額4543.93萬元;審計查出教育部當年預算執行中不符合財經制度規定的問題金額33154.74萬元;科學技術部超出預算年度列支2051.45萬元;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未編報預算的情況下,動用以前年度結余資金433.93萬元發放津貼補貼;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基建經費利息結余累計184.19萬元,未按規定及時清理上繳;監察部所屬機關綜合服務中心年末結余分配時,多計提職工福利基金42.83萬元;民政部2所屬機關服務局自行調減基礎設施改造項目建設內容后未相應核減工程款,導致多結算工程款46.92萬元;財政部所屬投資評審中心多繳存住房公積金22.94萬元,多發放防暑降溫費15.23萬元。
上述部分部委在財經方面出現違規違紀的問題,在其他組織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常人的思維定式中,這些問題可以理解,甚至也可以原諒。雖然這些問題的出現受制于一些客觀的因素,受旨于上級的授意,但是,也正是從這些普遍的現象中折射出了會計人員習慣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置財經法律法規制度于不顧,傳統性核算,隨意性管理,疏散性監督。揭示會計人員這一普遍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的核心原因,則是會計人員會計責任的不足和缺失,換言之,就是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嚴重缺位。借以工作繁忙,事情雜多,忽視會計法規的學習和掌握,何談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對職業道德規范和政策法規似懂非懂,模糊不清,會計職業道德思想的根基軟弱無力。
會計職業道德的缺失容易引發會計人員追求私利。一些會計人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膨脹,喪失了最起碼的法制觀念,會計職業道德淪喪,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以身試法,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弄虛作假是會計職業道德缺失在會計處理和財務管理中的表現,在國家、社會公眾利益與單位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能夠堅持準則,甚至通同作弊,為違法違紀活動出謀劃策,直接參與偽造、變造虛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
三、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組織內部的影響因素
會計人員是組織內部的從業人員,受聘、受雇于會計控制者。會計人員在組織中的地位具有必然的從屬性,這種從屬性對會計人員自身職業道德修養設置了較高的準則和規范,要求會計人員要具有更高尚的職業道德境界,才能使職業道德充分發揮作用。但是多數會計人員很難達到這種程度。當會計人員與組織負責人發生道德沖突時,會計人員就會面臨兩難選擇,若堅持職業道德,就很有可能會被孤立或辭退,因而有些會計人員不得不在領導的指使、強令下被動地做假賬。所以,要恪守職業道德,不少會計人員是很難做到的。雖然也有些會計人員因欠缺職業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還是手握大權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在現實眾多的會計實踐中所出現的違規違紀現象,從表面上看是會計人員不良職業道德的表現,其實是組織負責人意志的體現,是組織負責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結果,會計工作人員往往是處于被動的位置。因此新《會計法》特別強調對違法行為要追究單位負責人的責任,這也正是減少從業環境對會計職業道德影響的重要舉措。
就會計人員自身而言,在其實施違法違紀行為時,一般都在其職權范圍內,是出于主觀故意,主動而為,這反映出會計人員自身道德素質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也有社會風氣和組織負責人道德水平的影響,但與其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少關系甚密。在會計知識積累的初始階段,注重智育,忽視德育。在會計實踐中,繼續教育注重的是形式,所謂的職業道德培訓名不符實。
(二)組織外部的影響因素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上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在會計領域也同樣遇到了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個人主義、利已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意識抬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削弱,致使社會上一些丑惡現象頻現,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包括會計人員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
會計監管的乏力,寬解了會計行為的約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會計監管,造成了會計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削弱了自我約束能力。當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抵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松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況且目前會計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準雖然繁多,但卻五花八門,各部門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種監督難以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投資者、管理者從個人角度出發更多考慮的是組織的微觀利益,政府則從全社會角度考慮的是實現本國資源最優配置的宏觀利益。微觀利益與宏觀利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會計造假的產生。
四、提升會計職業道德的路徑
依據前述分析,會計職業道德提升必須架設于道德教育、法律制約、內部控制、外部監管這四個“立柱”之上,任何一個立柱的乏力或缺失都會導致會計職業道德水準的傾斜,因此確保立柱直立穩當,是提升會計職業道德水平的關鍵所在。
(一)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偏低,與教育不足有很大關系。首先應在會計學歷教育中開設職業道德課,以會計職業道德修養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其次在會計實踐中,不間斷地對在職的會計人員進行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職業道德觀,遵循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自覺提高專業及品德修養,增強熱愛本職工作的意識,講求對事業的獻身精神,自覺地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維護會計職業的尊嚴,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通過案例學習和警示教育,用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準則來矯正、規范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以期逐步提高會計人員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準。
(二)持續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會計人員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執行法律精神,敬畏法律尊嚴,在實踐中時時用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會計人員應通曉并積極遵守《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這是會計人員應掌握的最基本的法律內容,是個人履行好其職能的重要法律保證。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變換和發展,新的法律制度會不斷的頒布和實施,會計人員理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更新和補充。誠然,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書面上、口頭上,關鍵是付諸于實踐之中,要以實踐的考核來衡量會計人員所掌握的法律知識。
(三)完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制度對任何組織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完整性、執行性的匱乏是內部控制制度所存在的通病。針對于內部財務控制制度,涵蓋的范圍應該包括成本控制制度、資產控制制度、存款控制制度、貨幣現金控制機制、對外投資控制制度、籌資控制制度,同時也包括了預算執行控制制度、稽核審計與財務控制制度、采購與付款控制制度、銷售與收款控制制度等,并且在不同的階段應該進行適時的更新和補充,不能將制度僵化,更不能形成擺設和教條。其次,控制的主體應該明確,應該由組織內部相關部門組成控制主體,單一由財務部門組成的控制主體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容易陷入圈內游戲。再者,要更加注重控制績效,其前提就是必須增大控制的可操作性,界定不清,模棱兩可,執行起來就會精疲力盡,績效更是無從談起。綜合內部財務控制制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要從一而終,同時還要不斷的循環,在整個的控制過程中,不斷的改進,逐步的提升才是真正的目的。
篇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lso is th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achieve corporate accounting objectives.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improving the cod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strengthening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elf-cultivation accounting personnel, increasing efforts to deal with violation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other methods.
關鍵詞: 會計規范;職業道德規范;途徑
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way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7-0154-02
1 加強會計人員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1.1 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重要措施
1.1.1 遵守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從業人員義不容辭的義務
《會計法》第三十九條、《總會計師條例》第十六條均明文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堅持原則、廉潔奉公。會計職業道德是國家法律法規對會計人員提出的必須遵守的義務與責任。
1.1.2 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重要手段
思想意識修養、道德品質修養和科學文化知識素養相互結合,構成了社會主義會計人員道德修養的內容。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進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會計職業道德修養,能有效地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提升會計人員的會計道德境界,塑造高尚的會計道德品質。會計人員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才能真正做到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堅持準則、廉潔奉公、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作風嚴謹、艱苦樸素、大公無私,從而使其在從事會計工作的時,嚴格遵守財經制度,有效履行會計的監督職能,提高自我防腐能力,自覺地與錯誤行為作斗爭。
1.2 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市場經濟是公平競爭的經濟,自由公平的競爭秩序是市場經濟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推動力。市場經濟要求每個市場主體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遵守共同的規則,通過公平、合法的競爭達到優勝劣汰,合理配置資源。否則,市場機制就可能失靈或扭曲。來自市場內部的干擾主要是因為市場主體的行為不規范造成的,在會計方面主要表現在會計人員失真的會計信息,妨礙市場競爭的正常進行,破壞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使市場活動陷入無序、混亂狀態。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必須維護自由、公平、公正的規則,并由它來規范各種交換和競爭行為。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可以使會計人員忠于職守、廉潔奉公,從而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1.3 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實現企業會計目標的重要保障
企業會計目標就是為各服務對象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而會計信息則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能否及時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不但取決于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還取決于會計人員能否嚴格履行職業行為準則。如果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將使服務對象的決策失誤,甚至導致社會經濟秩序混亂。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可以利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約束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從而保證會計目標的實現。
2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
2.1 會計規范
會計規范是指人們在從事與會計有關的活動時,所應遵循的約束性或指導性的行為準則。會計規范的基本特征是:普遍性,即會計規范作為指導會計工作的行為準則,是得到多數人認可的,普遍性是會計規范賴以存在的基礎;約束性,即會計規范提出了評價會計行為的明確標準,對于違反規范的行為,根據情節施以相應的法律、行政制裁或道德譴責;地域性,即會計規范不可避免地帶有民族特色或國家特征,會計規范中的法律規范表現尤為突出;發展性,即會計規范必須隨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的發展變化作相應的調整。會計規范的種類包括法律規范、準則規范、行業會計制度規范、單位內部會計制度規范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
2.2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根據會計職業的特點提出的,要求會計人員在會計活動中應普遍遵循的職業道德要求,它貫穿于整個會計規范體系之中。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與會計職業活動緊密相連,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道德的力量來維護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人員的約束作用,既有對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要求,也有對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具有職業性、自覺性和綜合性特點。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為財政部提出的八條規范性要求:即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
3 電算化背景下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途徑
3.1 進一步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
我國傳統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產生于特定的經濟關系,與當時的會計制度有著“天然”的聯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和制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人員的價值觀念也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而變化。在物質利益的誘導面前,支配會計人員行為的主要因素往往是欲望,并使得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選擇更加理性化、經濟化和市場化。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這要求會計職業道德與其相適應,實現規范化和法制化。會計職業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能完全依賴會計法律制度的強制功能而排斥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化功能,但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尚不規范的情況下,還必須依賴會計法律制度的強制力作用。因此,在條件具備時,應及時將某些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吸收到會計法律制度之中,通過制度規范的形式來加以明確,并以會計準則形式確定下來,規范會計行為,為會汁職業道德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2 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會計職業的特性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正確理解會計職業道德是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前提,而要做到正確理解,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好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工作。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其進行系統的職業道德培養,促使其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觀念和良好的職業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好會計人員的主觀能動作用,增強財會人員的使命感。會計職業道德的形成,教育是根本。只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才能使會計人員樹立誠信等職業道德觀念,從心理上對職業道德規范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才能遵循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要求會計人員要不斷地吸納本專業的新知識,提高業務能力,適應時代的要求。為此,必須積極推行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使其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切實幫助他們更新知識、提高素質。通過教育使會計人員構建科學的職業道德意識體系,并逐步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轉化成自身的思想觀念,指引和約束自身的行為,形成良好穩定的道德品質。
3.3 提高會計人員的自我修養能力
道德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他律和自律兩個階段。他律是由外部力量約束,自律是自我約束。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就是主體把外在的律令轉化為內在的律令。職業道德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行為規范,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和信念和行業自律性懲戒來維系。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只處于他律的初級階段,會計人員的自我約束和仍有待于提高。為此,必須加強會計人員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其的自我修養能力。通過自我教育、自重自省、自律慎獨等方法,牢固樹立遵守職業道德的信念。
3.4 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處理力度
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必須依靠法律來規范和維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中國會計業不斷走向世界,其執業水平和執業作風面臨嚴峻的考驗。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并觸犯法律的要加大懲治力度,追究會計人員和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使當事人付出的高昂代價,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但未觸犯法律的企業或個人,驅逐出會計行業。從而使廣大會計人員認識到若不用職業道德規范自己行為,將會受到懲處。
3.5 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
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客觀上對社會信用體系的發育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會計職業道德評價,就是根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對會計職業行為進行善惡評價。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包括社會組織、大眾輿論對會計行為的道德評價,會計人員之間以及會計人員對自身行為得到的評價。健全職業道德評價系統,可以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狀況始終處于社會、單位和個人的監督之下,有利于會計人員養成強烈的職業道德責任感,從而形成會計職業道德他律機制,促進會計人員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通過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的衡量會計人員的從業行為,并把衡量的結果反饋給行為人本身,使其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新時期會計人員應該滿足的基本道德素質,從而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
3.6 完善會計職業道德相關機制
①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自律機制。其目標是完善整體會計職業道德和職業會計人員個體道德并使其二者有機統一。有必要在財政部門領導下建立我國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自律組織,構建會計人員權益保障機制。缺少行之有效的會計人員權益保障機制,是很多會計人員最終被迫參與會計造假的重要原因。
②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的激勵機制。對于那些自覺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優秀會計人員,應當給予獎勵,使受獎者感到對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回報和社會肯定,從而促使其強化職業操守,同時又可以使受獎者周圍的人得到鞭策和鼓勵。
③完善企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企業要建立科學高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使日常會計業務處理分工科學,職責明確,形成既能相互協作又能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
④建立全方位的監督機制。積極發揮國家相關部門、社會中介機構、內部審計的監督功能,通過會計監督、社會監督和法律監督,對,違法亂紀,知情不舉甚至同流合污等行為,進行監控。
參考文獻:
[1]代海英.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8).
篇5
論文摘要:歐美、日本、前蘇聯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可概括為道德教育、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的社會倫理基礎三種類型.我國教育倫理學一直未突破教師職業道德的研究框架。教育倫理學應當研究教育同經濟及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不能把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同教師倫理學、德育原理等學科研究對象相混淆。
教育倫理學是教育學和倫理學所構成的交叉學科,它是不是具有獨立存在和研究的價值,上世紀初人們對此展開了長時間的爭論。通過爭論,歐美、日本、前蘇聯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學界同仁對獨立研究和發展教育倫理學、加強教師教育倫理學修養的必要性普遍給予了肯定。這一共識,對我國也發生了重大影響。從那時起,特別是最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相繼出版了一系列教育倫理學專著、教材,對教育倫理學開展了獨立的學科建設。但是,由于在研究對象問題上見仁見智,教育倫理學學科建設進展緩慢,不盡人意。
近幾十年來,國外教育倫理學在研究什么?20世紀上半葉,英國人B·諾曼妮和G·科蒙爾合著出版《教育倫理學》一書。該書依次討論了什么是兒童、胎兒的環境、早期家庭教育、性格和氣質、性別訓練、宗教信仰、理想的學校、學校指導等問題,未對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給予明確闡釋。但從其體系和內容上看,其論述主要集中在人格發展這一主題上,可見他們所理解的“教育倫理學”實際上是“倫理教育學”,準確地說,是一種道德教育學或者說道德心理教育學。
美國對教育倫理學研究的關注點,一開始就集中在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上。20世紀20一40年代,一批美國學者如卡他斯、韋伯斯等采用嚴格的實證研究方法,概括出了一名優秀教師應具有的職業品質和行為特征。這些研究,有的是在征集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的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的,有的是在對成功教師與失敗教師開展品德對比的基礎上進行的,有的則分析教師職業品質與教師成功之間的相關度。1948年,全美教育委員會所屬的師范教育委員會向全美教師發表了題為《我們時代的教師》的報告,對教師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品質提出了13項要求和指導;1968年,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EA)正式制定了《教育職業倫理準則》。70年代,這一研究在美國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專家們繼續以實證方法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分門別類地對“教師品質”進行研究,形成了教師職業內部不同專業的倫理道德準則,如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的《職業倫理聲明》、美國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家倫理標準》以及人事指導協會的《倫理標準》等。
日本有培育優良“教師形象”的傳統,日本對于教育倫理學的研究也正是從培育“教師形象”開始的。20世紀初,日本師范教育改革家野口援太郎提出要培養人格主義的“理想”教師。二戰以后,廣大日本民眾從軍國主義的噩夢中驚醒,教育界提出培養民主主義的“現代教師”。1952年,日本教職員組織通過了《倫理綱領》,以此作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指南。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民間對教育倫理學的研究日趨增多,出版了一系列關于教師職業倫理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專著和教材。如,日本當代著名教育家、原玉川大學總長小原國芳撰寫了《師道》一書,對于師道的本質、內容和發展條件等做出了有益探討。日本著名教育家、原廣島大學校長皇至道,出版了《人類教師與國民教師》一書,書中極力推崇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關于教師“愛”的品質。著名教育家、廣島大學教授新崛通則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精神,他在《現代教育講座》一書中說:“教師應當為人楷模,教師以身作則在道德教育中乃至整個教育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長期以來,日本都以教師職業道德作為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十分重視對師范生教師職業倫理道德的教學和教育,教育倫理學是日本師范生的必修課。
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在《教師報》上開展了一場關于教育倫理的大討論,經過這場討論,教育倫理學取得了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1977年,·皮薩列恩科和·皮薩列恩科撰寫的《教育倫理學》出版,緊隨其后又出版了B·H·契爾那葛卓娃和H·H·契爾那葛卓夫的《教師道德》。前蘇聯十分重視教育倫理學研究,但總體上講其所確立的研究對象是教師職業道德。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在教育倫理學研究中,創制了“教育分寸”這一道德范疇。·科季格爾和·恰姆列爾在其所著的《教育倫理學》一書中,對“教育分寸”給予了教師職業道德的準確定位,該書認為:“‘教育分寸’的重要任務是促使在孩子身上樹立一個正面的心理背景,這個心理背景能正確接受教師的要求,而把這些要求轉變為行為的內心動因也是必要的。有分寸地對待學生,這意味著解決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矛盾和同時不再引起新的矛盾”。他們指出:“‘教育分寸’不是教師行為中一些個別的事情,這是行為風格。它必須使學生相信教師是友好的、體貼和善良的。這一特征大大加強了教師的道德立場,并成為學生公民覺悟的學校。”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外教育倫理學研究開始突破教師職業道德框架,出現新的視點。在美國,魯濱遜和莫爾頓合著的《高等教育中的倫理問題》,提出教育倫理學應研究教育內在的倫理和道德。該書分析了高等學校內部的矛盾沖突、倫理關系,提出了“公正原則”、“最大限度地實現利益的原則”、“普遍化原則”和“把他人當目的的原則”;剖析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教師職業與共同職業的關系、教育中控制與維護的關系以及教學中的倫理問題、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師資評價和教師聘用中的倫理問題。在英國,著名教育哲學教授波特斯出版《現代教育倫理學》,重點研究教育的社會倫理基礎,研究“正義”、“平等”、“自由”、“民主”等一般社會道德在教育過程中的體現。里斯·布朗也試圖從尋找正義、道德和教育的基本含義出發,力求“為獨立的道德判斷提供一個倫理學基礎”,“為解釋教育中的不正義、不道德現象(如教育機會上的不平等)提供一個理性的基礎”。然而,從總體上講,這并非主流意識,而只是一種聲音或者說一種旁支流派。
在我國,教育倫理學研究初起于上世紀30年代,興盛于80年代。
30年代,丘景尼先生出版專著《教育倫理學》。先生認為,教育倫理學是關于道德教育的科學。教育倫理學與道德教育“二者之涵義,大體相同”,“其著重之點,不在道德本質之為如何,而在道德的人格如何養成”;二者之區別,僅在于“教育倫理學所討論的,大半屬于原理的問題,而道德教育所包涵的則大部分為實際的問題。”該著旨在探索道德教育原理,創立道德教育哲學。
198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正平主編、國內九所高等師范院校協作編寫的《教育倫理學》(以下稱《王本》),該書是我國建國以后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倫理學》。在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問題上,《王本》明確提出,“教育倫理學是研究教師道德的學問”。具體地說,就是緊密結合社會教育職業勞動實踐,研究教育勞動有的道德意識,揭示教師道德的特點、本質和職能;研究教育勞動中的道德關系,闡明教師道德的原則、規范和范疇;研究教師職業道德的實踐活動,說明教師道德評價、教師道德修養以及教師職業品格形成發展的規律,從而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實踐和自我道德提高提供理論與方法上的指導。在該書的《緒論》中,編者對教育倫理學的研究視域有一解釋,根據這一解釋,波特斯關于“教育的社會倫理基礎”包含在本書“道德意識”之中,但從其內容體系中考察,這一說明并未得到真正的體現。因此,(王本》關于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的說明是現代的,實際操作是傳統的。其精彩之筆,在于研究了教育過程中豐富多樣的道德關系,具體地提出了教育行為規范并明確告訴教師哪些行為是善的,哪些行為是惡的。
1989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了施修華、嚴緣華主編的《教育倫理學》(以下稱《施本》),該書認為,“教育倫理學是關于教師及參與教育過程的其他人員的道德問題的一門科學,是研究教育過程中的道德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說。”同《王本》相比較,《施本》擴大了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將“教師”擴大為“教師及參與教育過程的其他人員”。進一步強化了“師德”在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中的核心地位,他說:“如果離開了對教師道德現象的高度概括,如果離開了對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道德關系的研究,就不可能建立科學的教育倫理學體系。”還提出了教育倫理學與教師道德思想的區別,他說:“教育倫理學同教師道德思想的關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教師道德思想的形成早于教育倫理學,最早的教師道德思想早在古代奴隸社會就已產生。而教育倫理學的創立,則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教育倫理學是……教師道德思想的理論化和體系化。古代社會雖然己有了教師道德思想,但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有的甚至還是錯誤的。”
1990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陳旭光主編的《教育倫理學》(以下稱《陳本》)。《陳本》在《施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進行了擴充增容,把教育過程中廣泛涉及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作為教育倫理學考察的對象。該書以人格教育為邏輯起點,系統地分析了教育過程中倫理因素對教師、學生人格完善的影響,揭示了教育倫理的形成規律,探尋了教育倫理的價值,闡明了教育倫理的三條原則。南京師范大學魯潔教授為該書作序,評價該書“具的一定的見解和特色。” 轉貼于
1993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李春秋教授主持編寫的《教育倫理學概論》(以下稱《李本》)。該書認為,教育倫理學是研究教育的倫理道德價值和教師職業道德的科學。《李本》的重大貢獻之一,在于提出了廣義教育倫理與狹義教育倫理之分。他說,廣義教育倫理,即怎樣確立教育在社會生活結構中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評價人們對教育的態度以及社會應該賦予教育什么樣的性質和目標等等。狹義的教育倫理,即教育應包括哪些內容,德育在教育中占何種地位,教育應遵循什么樣的道德原則,教育過程能夠培養出具有什么樣品質、才能的人,作為教育工廠的工程師—教師應當具有什么樣的職業道德,作為受教育的學生抱什么樣的學習態度等等。對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李本》有兩處專門回答,大同小異,他說:“教育倫理學主要以教育過程參加者的道德關系為研究對象,并具體研究作為道德關系的反映和表現的教師道德現象。具體地說,就是……概括教師道德要求的內容、教師道德要求的內化以及教師道德行為的選擇等問題。”《李本》對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界定,明顯排斥了廣義教育倫理,只就狹義教育倫理做出了表述。
2000年,錢煥琦、劉云林教授收羅古今中外各家學說推陳出新所撰寫的一部學術專著《中國教育倫理學》(以下稱《錢本》)出版。這是一部視野開闊、力透紙背的新著作。是當前國內同類專著、教材中材料最新、信息量最大、可讀性最強的一部書。該著有“王者”風范,大有擺開集以往研究大成開一學術新時代的大架勢。在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問題上,《錢本》在考察了中外b種不同學術見解的基礎上提出:“教育倫理學是研究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內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道德關系的一門科學。”但《錢本》的內容結構大大超出了其所表述的研究對象范疇,既考察了教育倫理的實踐基礎、基本原則,考察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倫理規范,也考察了教育倫理評價和教育道德修養,特別是把《王本》只作為道德規范范疇的“教育公平”、“教育威信”列為專章考察,在我國教育倫理學學科建設上第一次吸收了波特斯關于以“教育的社會倫理基礎”為研究對象的認知理念,體現了對西方當代教育倫理學研究新成果的借鑒。
綜上所述,中外教育倫理學研究,其研究對象可概括為三種類型:道德教育型、教師職業道德型和教育的社會倫理基礎型。道德教育型以B·諾曼妮和G·科蒙爾為代表,丘景尼先生對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明顯地受到了B·諾曼妮和G·科蒙爾合著的《教育倫理學》一書的影響。這一認識,現已逐步淡出學術領域。這種“教育倫理學”,在我國已被《思想政治教育學》、《道德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所取代。第二種類型最為普遍和典型,歐美、日本、前蘇聯以及我國的學術界,長期以來大多數學者都以教師職業道德作為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檀傳寶在其所著的《教師倫理學專題》一書中仍對這一界說給予了解析與辨護,他說:“教育倫理學是一個比教師倫理學更寬泛的概念,但就學校教育而言,這兩個概念基本相似。”又說:“教師倫理學(或教育倫理學)是關于教育倫理智慧或教師道德及其規范的學問。就學科性質來說,它主要是一門規范和應用的倫理學。”筆者認為,這一認識雖然秉承了傳統,但仍然是錯誤的。教育倫理學有別于教師倫理學,教育倫理學、教師倫理學甚至有別于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學問。
為說明這一問題,不妨先作一循名求實的學理研究。倫、理二字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已出現,《禮記·樂記》中說:“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倫”指和美樂章中的不同節奏或旋律,強調其不可混同的實然存在性。還有一種解釋,“倫者,輪也”。一輛車子有兩個輪子才能運轉,強調事物之間的協調。“倫者,綸也。”綸線貫穿方為布,可引申為關系。總之,“倫”是一種關系,是一種相互協調、和諧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實然存在的。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倫”主要用于指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孟子》有言:“察于人倫”。趙歧在解釋孟子所謂的倫的含義時說:“倫,序……識人事之序。”東漢鄭玄在注《小戴禮記》時也說:“倫,親疏之比也。”在古代,人們以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固有的、不可偕越的,因而孔子謂之“名分”。“理”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如果說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倫”指一種實然,“理”則更向前跨進一步,具有濃厚的先驗性特征。以今觀之,倫理是一個客觀的關系范疇,是道德產生的基礎和道德修養的終極依歸;而不是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道德評價、道德修養本身。因此,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應當是教育同經濟及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其任務是解述教育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宗教以及人類之間的實然、應然關系,求證教育的社會倫理基礎。
道德不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道”者有同于“理”,春秋時謂之“道”,宋明時謂之“理”。“道德”之意不在“道”而在“德”,“德”者,“得也”。“得”有正負向度,背于“道”的負性之“得”不能謂之“德”;只有合乎“道”的正向之“得”方可謂之“德”。朱熹說:“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道德是道德學的研究對象,研究讓人“‘得’什么”,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基于一定倫理而產生何種思想和行為要求、準則、規范。具體到教育倫理學研究對象的探討,可哄說教師道德不是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而是教師道德學的研究對象。鑒于建國以來,不曾產生“道德學”這一稱謂,也不曾產生“教師道德學”這一稱謂,可以約定俗成以“倫理學”和“教師倫理學”代稱,但必須明白的是,這是“倫理學”的廣義泛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為教育倫理學中納人了教師道德而將教育倫理學等同于教師倫理學,致使教育倫理學的主體即“倫理關系”完全被“道德要求”所取代。當前,國內也出版了一批《教師倫理學》專著、教材,如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的《教師倫理學專題》、中南大學李建華教授的《教師倫理學》,雖體系迥異,但名實相符,很貼切也令讀來感到親切。其實,教師倫理是一個既有總原則又可以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多視角分類的多學科集合體。美國近來出現的教師職業內部不同專業的倫理道德準則,較好地體現了教師道德研究的特性。
篇6
2009年10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以下簡稱《守則》,全面規范了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本文主要闡明審計師的職業道德,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審計師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的總稱。主要體現但在執業過程中存在不少有違職業道德的現象, CPA的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包括:誠信、獨立、客觀、專業勝任能力和應有的關注、保密、執業行為。
二、案例回顧及分析:
中國證監會對綠大地事件展開行政調查,發現公司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期間,綠大地披露的業績預告和快報曾五度反復,由之前的預增過億,變更為最后的巨虧1.5億元。該公司2010年3月的一季報,2010年4月28日預告基本每股收益0.27元,4月30日正式出臺的一季報每股收益竟然只有0.1元。兩天之差,營業總收入、凈利潤、每股收益“暴跌”。這一事件不僅抹黑了中國的證券市場,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對CPA的職業道德問題的思考。
1.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的破壞:
會計造假是貫穿于綠大地這一事件中的主題,回顧案例我們可以發現,綠大地公司的上市審計存在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具體體現在:①虛增資產:上市過程中故意抬高地價,從20萬一畝到100萬一畝。②會計分錄和報表的造假:偽造銷售合同,私自刻章。現金流表篡改多達27處錯誤。③審計缺乏必要的謹慎性:綠大地的造假從上市之前就開始了,上市過程的審計的券商難辭其咎。在2008到2011年公司頻繁地變更事務所:在這期間一共有4家會計師事務所,其中2008年中和正信出具了標準的無保留意見報告。2010年中準了無法表示意見。綠大地造假的時間長達 之久卻沒有被發現,這足以引人深思。
2.通過案例的分析和材料的收集,筆者認為,“綠大地事件”產生了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如下幾個威脅:
①外部壓力的威脅:在上市時候,綠大地公司向當地政府是省政府辦公廳和金融辦要求對審計其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一個稍微好看點的報告。面對政府機關的權威等外部的壓力,CPA難以保證其執業的獨立性。
②自身利益導致的威脅:自身利益包括有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眾所周知,上市需要通過投行保薦人和財務審核等多個機構。在“綠大地上市”這一事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上市中介機構存在灰色產業鏈存在。這條假流水線是由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相勾結形成。
③自我評價和密切關系導致的威脅:指的是注冊會計師和被審單位的往來過于密切同時缺乏對以前審計的謹慎的判斷。在造假案調查過程中發現,由于保障財務數據真實性的關鍵審查環節現場審計”一直被牢牢地掌控在造假軍師”龐明星個人手中,使其得以利用各中介機構的失職與疏忽,從容包裝一系列造假數據,并最終騙過了監管部門和市場投資者。
3.對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的具體應用及經驗教訓:
①會計師事務所應加強對注冊會計的規范,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流程:我國有關條例明確要求了事務所的領導層應強調鑒證業務項目組成員應當維護公眾利益,制定有關政策和程序,實施項目質量控制,監督業務質量,但是案例中的事務所案件所涉及深圳鵬城和中和正信會計師事務所在現場審計過程中的違規操作。
②具體業務層面的防范:在接受對“綠大地” 進行上市審計時候業務委托的時候,事務所沒有顯示出其應當保持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謹慎性。
③審計獨立性的重要性: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執行鑒證業務的靈魂是客觀公正的體現,更是職業道德的精髓。事務所與中介結構的利益關系復雜,導致事務所和有關項目負責人的獨立性的缺少,是導致次案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4.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缺陷:
之所以虛假上市的案例屢禁不止,和我國現有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有關。被審企業聘請會計師事務這種微妙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審計的獨立性喪失。
二是會計師事務所可以與同一公司企業的保持長久關系。這種親密關系有礙于審計的執行。
三是收費不合理。被審企業一定程度上說了算,是的事務所面臨外界的壓力。
四鑒證與非鑒證業務的沖突,使得事務所有追求利潤而忽視道德的動機。
三、政策建議:
從勝景山河到綠大地,從綠大地再到萬福生科,最近幾年,上市造假屢禁不止。上市審計最為IPO上市一環節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它們共同的特性在于一上市就表現為業績的下滑。改革的推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篇7
關鍵詞: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建設
中圖分類號:DF794.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35(C)-0113-02
引言: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在履行其職責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和專業素質,是調整會計人員與國家、其他不同利益體以及會計人員之間經濟關系的總和。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會計行業中的“誠信”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面臨嚴峻的考驗。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盡快的使會計人員的會計職業道德問題走出尷尬的境地,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的必要性
1、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任務有三條:一是建立法制嚴明、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二是建立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三條都離不開會計工作、會計信息和會計管理。但從會計工作實際情況看,會計造假現象在某些領域、某些環節十分普遍,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準偏低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2、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是提高會計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是會計工作規范的組成部分。會計工作質量的好壞,不僅同各項規章制度、業務水平等有關,更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密切相連。因為各項規章制度、政策法規是會計人員來執行的,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對業務處理的主觀判斷以及對規章制度的執行程度,從而影響到會計工作的質量。建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可以強化對會計人員的道德約束,促使會計人員提高職業道德水平,保證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
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特征
1、原性則:原則性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典型特征,作為會計人員,政策觀念一定要強,要勇于堅持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加強自身的職業義務感和使命感,有效抵制各種不正之風,使自己避免淪為一個喪失原則、認錢不認方向、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者。
2、無私性:財務工作要求財會人員具有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為,以國家、集體的利益重于一切為最高原則。無私性集中體現在財務工作者的道德習慣行為上,廉潔奉公,不貪不沾,一塵不染,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傳統作風。
3、服務性:財務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財會工作者必須樹立服務意識。因此,服務性是財會工作職業道德的顯著特點。特別是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財會人員面對各種經濟利益的重新分析,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風,樹立服務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4、時代性:時代性特征則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會計人員所要面對的不再是單純的數字,而將是一個越來越復雜的世界,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越來越高的素質。
三、當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分析
分析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認真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切實措施。造成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社會變革及市場經濟對價值觀念的沖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利益格局勢必多樣化和復雜化。利益關系的變化反映在思想意識上,必然引起道德沖突。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意識有所抬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有所削弱,致使社會上一些丑惡現象頻現,社會風氣受到污染都是不爭的事實。在會計領域也同樣面對著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的困惑,會計從業人員為了爭奪會計市場上的經濟利益,不惜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都是個人利益的集中表現。
2、缺乏良好的會計從業環境。會計人員的工作不僅在會計領域,更在社會大環境中,其職業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會計人員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單位的工作人員,其衣、食、住、行、獎懲、升遷,均依靠其所在單位的任職及任職的業績。當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發生道德沖突時,會計人員則面臨著堅持準則、堅持職業道德就可能被辭退下崗的痛苦選擇。當前突出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絕大部分是單位負責人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編制虛假會計信息造成的。
3、會計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職業道德觀念淡薄。注冊會計師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職業道德規范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掌握,為職業道德失范提供了生存空間。我國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就恢復了注冊會計師制度,但是,有相當多的從業人員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特性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執行過程中完全置“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于不顧,缺乏足夠的專業勝任能力,甚至并沒有把從事的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經營,執業風險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都相當淡薄。
4、法律監督機制不完備,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我國會計監管部門繁多,既有政府監管部門,如財政、工商、稅務、審計等監管部門,也有行業監管部門,如注冊會計師協會等,如此眾多的監管者,按理說完全可以抑制職業道德違規事件了,但事實并非如此,會計造假仍有愈演愈烈之勢。究其原因就是會計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關系尚未理順,重復、無效的監管使得企業不勝其煩,監管成本居高不下,致使會計監管收效甚微,職業道德違規事件屢屢發生。另外,我們國家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處罰力度不大,使得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漲了造假的氣焰
四、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的建議
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首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現行的法律法規體系進行修訂和完善,明確界定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將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行為約束上升到法律法規的層次。其次,要加大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強化相關人員的會計責任,明確任何觸犯法律,違背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都將受到相應的懲罰,使相關的法律法規不至于成為一紙空文,對會計從業人員具有相當的法律威懾作用,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實現立法的效果。
2、加強會計道德環境建設。構建當前轉軌時期的會計道德,必須加強與之相適配的包括物質、制度、精神三個方面的會計道德環境的建設。所以,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速四個現代化建設,提高綜合國力,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進一步完善與會計道德直接相關的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及其貫徹執行和監督;培植和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終極價值觀念和與之相適配的市場觀念、經濟效益觀念、競爭觀念、風險觀念、時間觀念和營造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拓進取、優勝劣汰、崇尚創造、講求效率的習俗風尚。從這三方面著手,為會計道德的構建提供一個凈化和優良的空間。
3、完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監督機制、自律機制與評價機制。會計監督機制是對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監控和經常性的檢查,便于及時糾正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錯誤,確保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進行的體系。會計監督包括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只有完善內、外部機制,才能不斷增強會計人員的責任心,才能充分發揮會計核算和監督職能,才能有效地防治會計造假行為地發生,保證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
4、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培訓。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培訓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會計職業品德教育:包括敬業愛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等;會計職業紀律教育:包括熟悉法規、依法辦事、保守秘密等;會計職業能力教育:包括搞好服務、開拓創新、精益求精等。形成以會計專業在校生教育、崗前教育和后續教育多層次的、完備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結構。讓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樹立正確的會計信息質量意識,讓會計職業道德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觀念。
作者單位:桂林市婦女兒童醫院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職業道德 基本禮儀 掌握餐廳服務的技能方法
前言
各行各業對比之后會發現相對于服務行業來說,禮貌待客是很重要的。餐飲行業的服務員要把握好基本的服務標準及基礎的要求,只有這樣服務人員的服務行為才能使客人感到滿意從而得到客人的認可和贊賞。眾所周知餐廳服務是在服務行業中餐飲內的經營的一個重中之重的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國民經濟。它和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連,與國家的文化、習慣、風俗、地理、人文等息息相關。從中可以窺探出文明和歷史。
1. 職業道德
1.1服務人員職業道德。服務人員職業道德的形成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真心真意的為客人的服務真心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培養,讓相關的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從業觀念,嚴謹的遵守組織的紀律思想和團隊主義精神,不斷提升對客人真心的服務質量。
1.2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內容。相關的服務人員從事的職業其道德是職業道德的一種表現的形式,它是在一般社會道德特殊體現在服務職業里的。服務人員在真心勞動過程中慢慢產生和持續發展起來進而形成了服務行業的職業道德,由于它是和服務活動的特殊性密切關聯的,它是服務人員處理和調整服務活動過程中人與人或是服務人員與客人之間關系的特殊道德要求,所以,有著其與有別于其他職業道德的不同的特點。
1.3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要從職業的認識、信念、情感、習慣與行為等五個大的方面著手進行培養的。這也就是指在堅持不懈的提升職業認識的基礎上,不斷的磨練職業的意志,從而持有恒久不變的職業信念,慢慢逐層次的加重職業感情,培養出良好的職業習慣及行為,以達到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目的。
2. 餐廳服務的基本禮儀
餐飲服務人員都必須要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禮貌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素質這是為了做好餐飲服務工作的基本準備和讓顧客滿意的前提要求。
禮貌服務。禮貌是服務人員直接給顧客形成的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求禮貌服務要有五個基本方面,即十分注意接待禮節、語言優美,聲音清脆、服務態度好而且周到、行動敏捷,形態優美、及端莊合適的儀表儀容。 因為餐飲服務人員的工作本身特有的獨特性和國內外眾多客人接觸的機會比較多,所以應該尤為注意自己在服務接待時的各種禮節。
2.1稱呼的禮節。 從事餐飲服務的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應該恰當的使用的禮貌用語。
2.2問候禮節。在遇到客人時餐飲服務人員,應該主動問好。在餐飲服務的工作過程中有時也許會見到行為與眾不同、身著不一樣的服裝的客人,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員不可以諷刺或是譏笑,更加不準許態度傲慢、不予理會。
2.3握手的禮儀。在從事餐飲服務的工作過程中,與客人的主動握手這是不合適的舉動。但是大多數如果有,客人要與服務人員主動握手時,服務員不刻意回避不去握手,不去回應客人的握手這是十分不禮貌的行為。如遇多人握手時,應該按照先后順序進行,發生搶著握或是交叉握手這都是非常不合適的舉動。
2.4談話的禮節。和客人交談時,應該保持著站立的姿勢,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準則,講話要得體,贊美客人的時候要恰當,在受到客人表揚時應做到謙虛有禮,大多數只是談論與自己服務行業的工作相關的事情。不可以隨意的回答自己不清楚或者是模糊的事情,更加不要輕易的許諾客人。
3. 掌握餐廳服務的技能方法
服務員必須要能夠掌握的基礎內容就是知識培訓,它可以是相關的法規或是制度也可以是和餐飲、清潔等有關的知識。知識培訓的重點是記憶,必須用能夠讓服務人員記牢培訓內容和培訓時的方法中的知識點。要是服務人員在培訓過程中精神集中,對所講的內容有著很深的記憶效果。要是培訓的內容講得過多,與服務行業相關的課程知識內容編排混亂,培訓的成果一定是不明顯的、服務人員也會一知半解的。除此之外,要讓服務人員學習參與綜合實踐,這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知識培訓的技能掌握應按以下方法去實施。
3.1培訓目標的制定。制定具體的培訓目標是要達成,可以有衡量的標準、能夠實現并且與實際情況的需求相符合。列舉一個例子來說明:“3個小時的培訓訓練后,員工可以列出幾條有關于形體語言的標準的內容”。
3.2介紹課程。在培訓之前告訴要進行培訓的服務人員妖培訓的課程內容是要講些什么,培訓的目標及最終的目的是什么的意義。
3.3講授內容。把培訓時講過的主要知識點的內容用縮略的形式控制在3~5個,要是細節太多,受過培訓的服務人員自己本身就可能會記不住。而教授的培訓教師則可以把主要的重點的內容寫在白板上,以便讓服務人員方便記錄,和幫助強化視覺的記憶。
3.4問題的提出或者是意見的提議。在服務培訓知識的課程中有些內容相對來說是比較乏味的,可是卻又擁有很重要的影響,培訓的老師就要鼓勵培訓的服務人員提出問題,只有讓培訓的服務人員自己參與進來才會有助于對服務行業中枯燥的知識的掌握,這樣還可以使課堂有活躍的氣氛。
3.5課后復習。培訓課程講授完時,培訓老師要反復重復重點內容,使學員的記憶加倍地牢固。
3.6考核。培訓老師在觀察培訓目的是否達到,可以通過考核知道。要考核時,告訴餐廳的服務人員要怎樣的考核,而考核的相關內容是什么,這是會引起服務人員的一定的注意力和興趣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考核時要注意,考核只是為了幫助服務人員對餐廳服務技能知識的掌握記憶,而非懲罰。
結束語:
怎樣掌握餐廳服務技能的知識質量,途徑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在餐廳服務的過程中如果服務人員注意服務的技能知識,那么不僅體現了企業的文化宗旨更體現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當然這也體現出來個人素質的質量。因此,餐廳服務人員應該掌握基本的服務技能的知識。而如何才能掌握正確的餐廳服務技能知識的方法是多樣的。
參考文獻:
[1] 張麗娟.如何做好餐廳“真實瞬間”服務[J].中國商貿.2010年02期.
篇9
關鍵詞:法學教育;道德養成教育;實施途徑
由于我國的法律制度長期受到貶低,甚至曾經被砸爛,法律僅僅作為政治訓導工具而并未在社會生活中真正發揮作用,從而在客觀上影響了法學教育的價值定位。并且,我國的法學教育在取得了由政治訓導式教育向學科教育這一轉變后,沒有及時向價值觀教育的轉化,而是陷入了概念化、教條化之中,解釋概念、注釋條文、抽象議論多于具有理論深度的分析…,更忽視了法律道德教育,未將秩序與正義的價值理念放在法學教育的首位。因此,面對當前我國法學教育面臨的道德危機問題,并基于法學教育并非等同于單純的道德養成教育,我們應認識到法律相對于模糊性極強的道德價值觀念來說,更注重程序的約束在法學講授的過程中不能把二者相等同,而是應注重在法律的范疇內討論其道德因素,其主要途徑有:
一、發揮學校在道德養成教育中的作用
實施養成教育的主要途徑,就是要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把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凝聚為按照道德要求去行動的習慣。其重點就是要從幼小開始,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古人也認為“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這樣才能“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礴格不勝之患也”。這就是說,在兒童時期,就要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使基本道德規范逐漸成為他們的思想與品性。可見,中國古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視“家訓”、“家教”,在此過程中,家庭的角色固然重要,學校教育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一方面,學校教育是承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紐帶;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又是以上兩者的基礎。
我們知道,從思想道德層面來看,青少年時期猶如“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在這段時期內如果能夠使學生懂得道德的基本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就能夠在以后的學習、教育和自我鍛煉中,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且能夠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一道堅固的道德堤防,對一切不道德的觀念和假、丑、惡的腐朽思想,就能自覺地抵制,并在這種斗爭中鍛煉自己識別善惡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大學教育中,更要把道德教育提高到理性認同的高度,力求在“知行統一”和“理論認識與身體力行相統一”上下功夫,使道德教育同大學生的成才緊密結合起來。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更應該如此,原因在于法律的權威性首先要求法律從業者以及未來的從業者具有高尚的道德,然后才能真正為人民服務。
二、創新教學方法并使其多樣化
鑒于法律與道德本質區別,如欲使法律與道德恰到好處地結合。就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在傳授法律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融人道德教育。
第一,道德教育不同于專業知識的講授,所以便有人提議,為了加強法學專業中的道德養成教育,應該開設專門的道德養成教育課程,這也未免不可,但具體的授課方法不能僅僅局限于道德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教師引導性,特別是通過老師對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歸納、分析基礎上,提出引導性問題,然后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曾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王海現象”,可謂見仁見智。到底如何認識“王海現象”?這其中就涉及感性與理性、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又如“孫志剛現象”問題、法律援助問題、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以及由于科學發展而引發安樂死、克隆人等問題都是涉及法律與道德的典型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都有助于學生認識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促進法律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同步提高。
第二,“診所式教育”,即學生在一個真實或虛擬的“法律診所”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處于困境的委托人提供咨詢,“診斷”他們的法律問題,開出“處方”,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親自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即“通過法律實踐學習律師的執業技能”。這種教育方式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與法學教育的目的是吻合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有著傳統法學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此種方法已經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法學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AALS委員會已經在《校內診所的未來》中根據診所式教育任務確定了診所教育的9項目標,其中有一項是通過學生親身接觸職業律師的習俗來培養他們的職業責任感與道德感,這就說明了此方法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塑造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這是傳統法學教育很難做到的。所以根據我國法律體系的特殊性質,適當使用“診所式教育”還是大有裨益的。
三、重新審視傳統的“灌輸理論”方式
在教學實踐中,“理論灌輸”方法存在著諸多缺陷,如課堂氣氛沉悶,忽視學生反映,講授內容與學生的教材或資料重復,課堂缺乏交流,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等問題,因此屢遭批判。如將此方法不恰當地運用于道德養成教育,可能將會產生同樣的不利后果。
事實上,法學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方法選擇問題,道德養成教育更非如此。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產生均有其特定的基礎,任何方法的提出和采納都不能脫離實際,新方法的引進對于傳統方法應是一種豐富和嫁接,試圖用新方法完全取代傳統方法,實踐證明是根本行不通的,即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此,我們在創新教學方法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否認“灌輸理論”這種傳統做法,實際上,這種方法是真正能夠使理性法律知識與感性的道德精神有機結合的有效方法,它能使老師在單位時間內充分闡述法的思想和精神,讓學生面對面地聆聽老師的思想和觀點,并能在課間休息時與老師進行交流。課堂講授存在的缺陷不在于方法本身,而是人們對這一方法的掌握不力、運用不當。我們應當啟學生之所能,尊重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起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平等的雙向交流的新模式,恢復灌輸理論的本來面目。此外,道德養成教育可分為是理論教育和養成教育,在某種意義上,理論教育可以作為養成教育的前提,欲使受教育者將其道德行為習慣通過某種方式體現出來,必須有內心的思想驅動,而這種思想正來自于教育者日益積累的思想灌輸,因此,道德教育方法就其本質來講是辯證的,任何一種方法都可能顧此失彼,那種包羅萬象、一成不變的教育方法是不存在的,簡單地人為地確定某一種方法為教育方法,即使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也會因其不能廣泛適用于所有方面而慘遭失敗。因此,選擇道德教育方法時,應堅持多元化綜合運用原則。當然,多種教育方法的綜合運用不是諸方法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理性選擇和有機組合,即要堅持創新方法優先,兼顧傳統方法的原則,從而使道德養成教育在法學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運用情感式教學在實踐中樹立法律職業道德
培養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學專業中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了法律職業活動法官、律師和當事人等不同角色的倫理關系。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這種獨特性決定了法學教育必須尋求一種體現不同角色交往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情感體驗的場所,促進學生養成道德人格。因此,在法律職業道德教育中應該進行體驗式教育。
體驗式職業道德訓練方法,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實際案例中道德取舍問題的評判,同優秀專業人士交流座談以及直接為社會提供咨詢服務等實踐活動,使學生不斷提高職業道德認識,從而形成優良職業道德。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將職業道德認識付諸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也便于學生形成職業道德自律意識。有學者也指出“道德知識對于個體的價值不僅在于實現從‘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從‘知’到‘信’的的提升。……單單靠一般課程的教學和校園文化的影響,顯然不足以形成學生堅實深厚的關于道德價值的理解。”其實,“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輸或施加條件來誠實地講話或公正地判決,因為實施這些美德都要求一種自覺意識和自由選擇的品質”。因此,法律職業道德教育能夠提高學生“進行反思性的道德判斷能力”,并間接地感受律師在職業道德方面的行為。同時,要確保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成功,還必須將它延伸到活生生的司法實踐中,因此,學校便應要求學生定期選擇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公安機關等部門實習。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實際上處于法律職業人員的地位而與當事人、律師、實習單位的人員等進行交往,直接面臨義務與利益沖突的選擇,這將有利于其法律職業道德意識的形成。
其次,受教育者在實踐中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將理論轉化為行為是判斷道德素質是否提高的標準,因此還可以采取“內與心,外于行”等立體教育模式,“內于心”就是通過教育,解決道德的思想認識問題。這是一種心理過程,是行為能力形成的內側。主要通過價值判斷、選擇、體驗形成價值取向、情感、信念、行為方式和習慣等心理素質。“外于行”就是通過管理,解決道德的行為實踐問題。這是一種行為過程,是受教育者思想認識的外側。主要通過外在行為得以體現。養成教育是外化與內化統一于青年學生個體發展全過程的和諧教育,其根本目的決定了養成教育的內部機制必然是外化與內化的統一,二者是行為能力的內外側,缺少了一側都不能構成行為能力。因此,作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不僅要使道德思想植根于青年學生的大腦,更應該通過多種方式使這種思想影響其行為與習慣,而作為法學教育者,更應該將法律知識與道德精神相融合,以使法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彰顯道德的本質。
篇10
一、職業教育的雙重責任: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技能型人才
職業教育既負有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責任,又擔著培養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的重任,這雙重責任使得職業教育的特點是既要有素質教育,又必須有職業技能教育。對兩者關系科學、合理的處理是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職業教育應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是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重要保證。
二、必須處理好知識、技能、道德和職業的關系
職業教育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必須要在知識、技能、道德與職業四個方面作出科學合理的設計。既要平衡好四個方面,又有所側重,要綜合考慮,不可割裂。
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有的是經過長時間積累而成的,有的是經過短期集中學習訓練而獲得的。通過職業學校的專門教育培養而成,顯然為第二種情形。通常職業學校的學制不長,長則五年,短則三年,同時,現階段職業學校中的學生無論學業還是行為習慣,總體薄弱,要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具備較高的技能和較高的素質是非常不易的。
任何職業都以技能和知識為基本構成要素,具備了從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才能從事職業,參加勞動,創造財富,勞動者獲得相應的報酬,解決生存問題,然后才能進一步地發展自己,成就事業,達成理想之目標。從事一項職業,必以所需技能和知識為基礎,對于不同的職業特點,技能和知識的側重各有不同。當技術含量逐步增大時,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就會愈高,而且兩者的結合程度就會愈緊密,特別是專門技術和高技能職業,對知識的要求與依賴愈加明顯。如果沒有知識的支撐,技能就會很難掌握,至少無法達到精湛。當今職業的專門化和技術化,使得職業技能與知識的緊密程度越來越不可割裂,那種只要單純的手工技能而不要求綜合的科學人文知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人們從事職業的基本出發點是就業,是為了解決生存與生活問題,然后是追求個人事業,實現人生理想。然而無論是哪個層面,道德要求都貫穿其中,道德與做人做事緊密相聯,與原則、責任、品質、修養緊密相關。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準則與規范,具有認知、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到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沒有了道德的約束,就不可能順利地深入社會;沒有了道德的價值導向,就不可能正確地運用好知識和技能。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要處理好這四個方面的關系。
三、職業教育應融合道德教育
普遍意義上的道德通常要有載體才能體現具體的標準與行為規范。當與職業相結合,就成為人們常說的職業道德,體現的是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規范現象,是在職業生活中處理和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道德準則,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遵循的行為準則或標準。
在任何教育階段中,道德教育是必需的。首先,到了職業教育階段,所進行的道德教育勢必主要為職業道德的教育,而職業道德的教育不應該也不可能孤立、空洞地說教,它總是與智、體、美相結合,與家庭、社會、學校相聯系,因為具有了職業的特性,從而更使其與職業中的技能、知識相關聯,與職業實踐相關聯。
職業教育如何更好地實現職業道德教育,應該說當前有很多做法效果明顯,但還應該看到,重技能、輕素質、弱道德的情況是存在的,且有擴大的趨勢。表現為從業者責任心差,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正確的名利觀。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案例,從業時間不長,便有職務犯罪,且數量不少性質嚴重。職業學校是從業者職業道德教育表現的主陣地,而且學生在校期間的心智與從業前對職業的向往使得職業道德的教育恰逢其時。因此,在職業學校教育中要充分把握好道德教育這一課,職業道德教育要貫穿于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職業的實踐以及日常的生活之中。
在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實施方案,方案的設計中應體現知識、技能、道德和職業教育四個方面。由于在校時間短,很難在四個方面齊頭并進且達到一定高度,真正實現高職之“高”,因此,在方案設計中要強調以職業性為主線,圍繞主線安排技能與知識教學,將道德層面的教育融入其中,如從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頂崗實習等各環節貫穿上道德的教育。
四、職業教育應結合知識與技能
技能與知識不同,知識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等形式傳授,而技能必須親自學習,并堅持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如果較長時間不用,就會變得生疏。知識是經驗的固化,來自社會實踐,從經驗知識系統化為科學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可以不斷積累和發展,知識往往通過傳授的方式得以延續,學生學習掌握知識往往通過書本、課堂和教師等方式。
知識與技能從形式和表現上雖有不同,但兩者的關系還是很密切的。有較好的知識為基礎的技能,通常更能被深入領會和掌握,在理論指導下的技能學習會更有效率。同樣,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在與技能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中,也會更易理解。因此,在通常的職業教育中,技能與知識都會注重兩者的結合、融合與協調。
在職業學校的教育時段內,技能學習與知識學習在時間上的安排、內容上的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才能達到既具備較好的從業技能、又有較好的理論綜合素質的目標,真正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人們所從事的職業會變化,而技能要求也會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進步。技能的進步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從這個角度講,學習知識的量與時間是不能夠壓縮的。
考慮到職業教育的時間和目標等實際情況,知識方面的教育應以兩個方面為主:素質與專門知識。素質主要為政治思想、人文、科學及健康等,專門知識即為專業技能的必備基礎。這兩方面知識中,素質以廣泛涉獵為主要獲得方法,而專門知識當以服務技能專業的學習為要務,因此在具體課程安排上就大為不同,要有所區分。
當前在有些高職院校中,由于專業不明晰,培養人才的目標模糊,出現兩種現象:第一,回到老路上,干脆以學歷教育為主,只追求文憑;第二,各種技能都學一點,手上證書一把,卻無一能上手,荒了文化,又拿不出好技能。要避免這些誤區,就一定要認真分析專業和職業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