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思想范文

時間:2024-01-22 18:0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戰略管理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戰略管理思想

篇1

本文分析和討論了我國市場經濟運營過程中企業戰略管理的思想及其演進的過程等相關信息和內容。企業戰略管理的思想理論是受市場經濟發展影響而產生的,在市場經濟的背景環境下只有采取科學的企業運營和管理策略,才能保證提升我國社會市場競爭力的目標,才能在經濟技術革新時代背景下進行戰略管理的思想優化管理,實現對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當中,企業的戰略管理工作也逐漸應用到戰略管理的思想內容。

關鍵詞:

企業;戰略管理;思想;演進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采取科學的市場經濟運營和管理干預方式,對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升具有很優越的影響力度,也能夠滿足實際的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并能充分地與世界經濟發展接軌。本文針對不同時間節點下的市場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析,進而采取企業的戰略管理模式,實現對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達成我國市場經濟變革的重要需求,為我國社會經濟收益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1戰略管理思想概述

1.1市場背景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人們越來越重視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采取科學的企業管理,能夠保證市場經濟收益提升的基本需求,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社會市場競爭能力,推動我國社會的市場經濟全面發展。我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市場時展背景,首先,企業的發展經歷了生產管理的工作階段,然后逐漸轉變為經營的管理模式,一直到當下轉變為戰略的管理經營階段[1]。生產階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面向內部的管理,因為當時的市場需求以賣方為主導。這一階段市場經濟并不存在競爭性,對于企業的發展不存在威脅和影響。后期發展到經營管理的工作階段,這一時間階段的管理工作主要以市場買方為主導,因為企業不斷生產出各種類型的產品,消費者具有更多種多樣的選擇權利,進而加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情況。當下,企業面臨的是戰略管理階段,主要是因為多種多樣的產品也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實施戰略性的管理[2]。

1.2基本內涵

企業的戰略管理工作內涵能夠劃分為兩個層面,針對企業的戰略管理進行廣義和狹義層面的內涵分析,可以發現,企業整體的管理工作戰略部署屬于廣義層面的戰略管理內涵。另一方面,針對企業的生產、銷售制定完善的戰略管理策略,屬于狹義層面的企業戰略管理工作內涵。針對企業的管理工作進行細致劃分,能夠滿足實際的企業經營目標,從狹義的內涵角度進行企業管理工作的分析,不難發現企業為經營制定的戰略計劃,通過實際的戰略實施滿足戰略的控制和干預需求[3]。本文針對企業的管理工作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的良好運營,并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濟收益價值,還可以在實際的企業運營過程中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實力。針對企業的戰略管理工作進行細節的研究,可以發現戰略技術激發工作人員工作熱情的作用和價值,并能夠推動企業長久的發展與經營目標[4]。

1.3特征

關注企業經營的實際發展工作需求,采取戰略管理的工作方式,可以滿足企業實際的市場經濟運營需求。本文為了能夠深入了解和分析企業的運營管理工作需求,針對戰略管理的工作特征進行詳細分析,進而能夠保證企業運營的工作質量完善需求。企業的實際發展和運營工作必須結合自身的特征進行戰略設計,在優化生產和銷售管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管理工作的考量,并實現對企業營銷細節、生產工作、以及研發等具體具體內容的設計,要求能夠認識到企業實際的財務和資源管理工作需要,進而滿足各個部門協調發展的目的[5]。針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設計符合市場經濟運作需求的戰略管理方案,就需要認識到戰略管理特征的相關信息。首先,從整體管理角度進行思考,能夠發現企業的運營和戰略的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元素。其次,戰略管理工作應當認識到企業提升經濟收益的目標,希望能夠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升到新的高度[6]。

2戰略管理思想演變

2.1早期戰略管理思想

企業的戰略管理思想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初期,企業的戰略管理思想與時代背景具有緊密的聯系。20世紀30年代末期,西方研究學者針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提出了相關的研究理論。研究學者認為企業的經營會受到來自于各方面的因素影響,針對企業的經營提出戰略的影響元素,設計符合市場經濟進步的戰略計劃,能夠滿足企業未來的發展需求,為企業的拓展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礎[7]。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的研究學者提出了早期企業戰略管理的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在具體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工作過程中認識到市場經濟的環境氛圍,并能夠根據環境的情況提供經營策略,滿足后期結構的建設需求。研究學者認為企業的發展需要滿足市場經濟的需求,應當關注到市場經濟影響企業結構建設的理論[8]。

2.2戰略管理研究結構成型階段

20世紀70年代初期,經濟學研究學者針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公司的戰略管理思想,研究內容認為,針對企業的運營提出科學的指導思想,應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需求制定特別的管理工作方案。戰略管理的研究結構形成了基本的體系,首先需要為企業的管理工作設計出符合企業運營的管理方案,其次,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進行戰略管理計劃的實施。戰略管理的方案需要根據企業內部組織的優勢信息與劣勢信息進行整合,并深入分析企業運營和管理的工作細節,再進行與市場環境氛圍,以及企業運營存在的危機情況的內容進行綜合管理。選擇與企業運營匹配的管理方式,可以在提出戰略方案的同時分析SWOT的相關結構內容。20世紀70年代初期,安索夫也為企業發展提出了戰略管理的思想理論研究資料,為后續的企業運營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信息[9]。

2.3反思與爭鳴階段的戰略管理思想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戰略管理思想經歷了反思與爭鳴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三個流派,分別是結構、能力和資源學派。針對三個流派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可以實現對戰略管理工作的細節研究。第一,戰略管理的結構學派研究,這一學派形成于70年代末期,主要觀點認為實施戰略管理主要是為了滿足企業運營,應對市場競爭的工作需求,在選擇具有正確市場競爭作用的生產行業外,還要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結構流派的思想認為企業應當保證低成本的管理,實現特色和集中化的管理工作需求。第二,能力流派的戰略管理思想認為,采取科學的定制方式進行競爭優勢的分析,從企業經營的環境氛圍以及其他元素角度進行思考,避免出現企業經營的阻礙問題,但也存在欠缺考量的問題。第三,資源流派針對企業戰略管理工作提出實戰理論要求,企業能夠充分應用資源管理戰略方式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滿足企業產業結構的升級需求[10]。

2.4各個流派融合階段的戰略管理思想

20世紀90年代階段,各個流派的體系逐漸融合到一起,開展了針對企業運營的戰略管理分析研究,希望能夠根據當時市場環境的實際情況和競爭氛圍提供良好的企業管理對策,實現對企業管理方針的實施,保證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各個流派的戰略管理思想越來越融合,在互相依存和互相借鑒的路徑上實現了融合發展的目標,也促進企業管理工作越來越完善。企業響應競爭力升級的合作經營管理工作理念,希望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采取企業間的合作方式,應用信息化技術的工作方式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融合階段的企業運營和管理戰略思想認為,采取科學技術的戰略管理方案,能夠滿足時展的綜合型需求,還可以達成企業文化的升級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企業的戰略管理思想[11]。

3戰略管理思想發展趨勢

企業的戰略管理思想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周期,在實際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促進了我國社會的市場經濟發展。從我國企業的戰略管理思想發展形勢不難發現,未來我國社會市場經濟運作模式下,我國企業正逐漸向全面化發展,除此之外,戰略管理的思想更加細化,并滿足了戰略化的構想需求,強調了市場經濟運營及合作的工作目標,希望能夠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充分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達成科技發展企業的目標。未來我國社會長久發展的趨勢傾向于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目標,并希望能夠在社會市場經濟實際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信息技術,以此促進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以開放式的企業經營理念滿足我國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需求,并縮短我國企業戰略管理的運作周期,并重視發展信息技術,建立經濟管理的科學技術體系[12]。

4結語

綜合上述研究內容進行切實有效的分析、探討和總結能夠發現,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能夠充分地應用戰略管理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目標,保證建設基本框架結構的同時提升企業運營和管理的能力及資源控制需求。本文通過收集大量的文獻資料分析了戰略管理的時代背景,并根據企業的戰略管理思想進行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希望可以提升企業工作的質量。完善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體系,重視對企業戰略管理策略的實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能夠滿足我國社會經濟收益進步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雪平,吳應宇.波特戰略管理思想的演進及啟示[J].江蘇社會科學,2014(02).

[2]莊挺.論《孫子兵法》中的企業戰略管理思想[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3(12).

[3]歐紹華.論近代中國民族企業戰略管理思想及其實踐[J].中國流通經濟,2013(04).

[4]張少陽.論《六韜》戰略思想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運用[J].現代商業,2012(02).

[5]房路生,王正斌,黃志啟.改革30年來企業管理思想演進路徑探析[J].未來與發展,2009(07).

[6]白加松.論企業戰略管理的演進與趨勢[J].時代經貿(中旬刊),2008(S5).

[7]何玉英.戰略管理思想對管理會計沖擊的再認識[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S2).

篇2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思想

按照Shank和Govindarajan(1993)的觀點:“會計在一個企業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和服務于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實施”。而企業戰略管理是一個循環過程,包括戰略分析、制定戰略、設計戰術、執行戰略、控制和評價戰略等系統程序。因此,從服務于企業整體戰略管理的角度來研究,確定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的要求,即:既要體現戰略管理會計的根本目標,又要反映戰略管理會計的本質特征。前者要說明的是戰略管理會計存在的理由,后者是要論述戰略管理會計的指導思想。

簡單地講,戰略管理會計的根本目標是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支持系統,只有通過戰略管理會計的實施,才能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同時,戰略管理會計的指導思想是對企業整個戰略管理會計運行系統的理論指導,是確定戰略管理會計基本功能和功能要素的基礎。兩者應該是前后呼應,渾然一體的。所以,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思想應該既是其自身理論的概括,又是關于戰略管理會計功能構架的總結。

我們在明確了企業戰略管理會計的根本目標后,應該對其指導思想有深入的研究。

1.戰略成本思想。成本領先觀念是戰略管理會計的核心,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本領先是企業永遠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一個沒有成本優勢的企業是不可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所謂戰略成本思想并非簡單地看作絕對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將企業的戰略思想和措施運用于具體成本管理領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與企業的戰略思想相匹配,如壽命周期成本、優勢成本、低位成本、差異化成本、客戶成本和質量成本等一系列戰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時,戰略成本思想必須要考慮如何將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業長久的持續發展規劃之中,針對成本發生的價值鏈進行設計,從根本上改變公司成本結構,通過成本優化措施的實施來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2.適應環境思想。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與20世紀后半葉企業環境的加速變化有密切的聯系。現代企業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競爭激烈、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如果不能從戰略角度全方位、遠視角地分析問題,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類似的觀點有很多,如布洛切等(2002)從經濟全球化、生產信息技術等方面論述了企業戰略管理會計必須適應環境發展的思想。我們往往將目前復雜多變和競爭激烈的環境稱之為“新經濟環境”。企業戰略規劃必定是一種動態的程序,決不可能是靜止和僵化的,任何戰略定位、價值鏈管理、競爭對手分析、客戶滿意度、差異化或聚類管理戰略的運用,都是在環境變化下所作最優選擇的結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3.客戶要求思想。由于競爭激烈,因此誰能贏得客戶,誰就贏得了經營的主動。客戶要求思想的本質就是市場為導向的戰略指引,如果在企業戰略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中沒有市場價值增值最大化的思想,任何企業就不可能長久地贏得客戶。企業應從時間、質量、價格等多方面人手考慮如何滿足客戶要求。滿足客戶要求要從產品的功能、價格、款式和安全等進行全方位研究,并且要結合競爭對手的狀況、企業本身的戰略定位和成本戰略特性等,來對客戶近期和遠期要求、戰術和戰略的要求等進行仔細分析,先導性地掌握或引導客戶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贏得客戶和機會。

4.正確定位思想。由于資源有限,企業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這就要求企業從外部環境和客戶需求出發,分析自己存在的優勢和不足,為企業確定發展戰略提供信息。正確的戰略定位思想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業在戰略管理思想指導下的企業發展規模、市場份額、合理定價、質量成本和客戶滿意度等等。可以講,企業的整個戰略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修正其合理戰略定位的過程。企業在不同的戰略發展期應該具有不同的戰略定位,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的實施不但應符合企業一定時期的戰略定位要求,更要為企業合理的戰略定位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確保其戰略定位的合理和有效。

5.有效控制和評價思想。企業確定發展戰略后,要有一個嚴密可行的招生方案,保證戰略得到實施。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和結束后,分析實際情況,評價戰略是否成功及其原因,為以后的戰略管理會計積累經驗,指明方向。所有這些都需要戰略管理會計提供信息和制度保障。由于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本身就是順應企業戰略管理的要求而產生的,無論是戰略的制定和修正都離不開市場、客戶、價格和成本等各方面戰略管理會計的信息,而戰略實施的有效性和控制的及時性等,都無不要通過完善的企業戰略管理會計制度和系統來完成。另外,企業發展戰略實施的有效性,并不是通過直接的財務會計指標就能被認識,它必須要通過戰略管理會計的評價體系才能說明,譬如,短期的盈利可能會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造成傷害,而一定時期的戰術性調整的目的可能會使企業獲得更大的戰略上的優勢,等等。

二、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必須具備的功能

為了實現上述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思想,一個企業的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必須要具備以下功能:

篇3

基于上述觀念,最新的品牌定義是能為商品增加功能價值和象征性價值(附加值)的名稱、符號、設計或標志等。即品牌是能夠使消費者記住的核心信息(價值意義)并且防止競賽對手進行模仿。(2011)

成功地創建一個品牌,就是要給消費者帶來價值,而這價值恰恰又正是消費者購買的真正原因,其結果也一定能夠給企業帶來盈利。今天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品牌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反映企業文化,也就是說品牌不僅是對外(消費者)銷售的利器,而且也是對內(員工)管理的道德力量。在品牌管理中,品牌是喚起消費者重復消費的最根本的動力,同樣沒有品牌,企業就沒有靈魂,就會失去生命力。

什么是品牌價值意義,很多專家和學者在不同的時間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從消費者心理解讀有一定的代表性。從消費者心理的角度講,品牌管理就是強化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品牌商品時產生什么意識(品牌知識),它能代表什么品位、什么偏好、什么檔次、什么生活方式、什么身份等。簡單地說,品牌就是一個符號,企業必須賦予這個符號以內涵,令消費者有歸屬感,這就是我想要的,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講到品牌價值意義或象征性意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品牌怎樣才能人格化。人格化是品牌符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大眾的消費品的品牌一般都能夠人格化,目前中國的品牌大概有10%~15%可以人格化。要塑造一個品牌的人格化,所要表現的是這個品牌在性別、職業能力、年齡、愛好、品味、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性。怎么才能夠表現一個具備人格化能力的品牌特點呢?主要是通過形象使者來表現。只有形象使者的肢體語言才能夠傳達出他在干什么,能干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他要參與活動,他所參與的活動表明他的社會場景等,簡言之是這一切具有的象征性意義在影響消費者。這就是說品牌意義是由消費者的認知與情感相互作用決定的。品牌成功與否取決于品牌所提供的價值能否滿足消費者個性與自我需求。

品牌價值意義構成了企業的優勢。當公司成立后,品牌就因為服務或品質形成無形的商業定位。事實上,目前很多中國企業都遇到了這樣的瓶頸:品牌塑造在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無法再向中高端提升,更深度的品牌內涵和品牌價值或象征性意義并沒有體現出來,因此消費者對于品牌也只停留在認牌階段,不可能上升到價值體驗階段,因此它也不可能為品牌產生出更多的利益。所以今天中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在不斷上升,企業如果不實施品牌戰略,不提高品牌附加值,恐怕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目前中國許多企業的戰略品牌管理中最缺乏的是對消費者需求的認識,如今80后、90后消費者為品牌消費主體,經營者對此又了解多少。所以造成企業的品牌定位與企業核心能力相脫節,不能基于自身核心能力規劃品牌定位和差異化品牌策略,企業的品牌建設也沒能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建設有效結合,從而造成品牌發展失位與錯位,導致企業的品牌價值成長緩慢,企業發展受挫。

基于對品牌意義或象征性意義的理解,未來戰略品牌管理中有三個基本思想。

第一,準確品牌定位,只為目標客戶服務

品牌價值提升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客戶群概念,建立只為部分人服務的理念。對于企業來說,你的產品并不是賣給所有的人,而是僅限于本企業所選定的目標客戶(即要服務的那部分小眾)。要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這部分人的深層次需求,集中有限的資源去做好他們的工作,并根據目標客戶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來確定企業產品的差異化特征,從而樹立與眾不同的品牌形象,形成鮮明的品牌定位。若想要打動90后,需要深刻的理解他們,洞察他們的潛在心理需求,從他們的價值觀、情感需求、消費觀念,對品牌和產品的偏好入手,制定完善的溝通機制,定價策略,內容與渠道。而不是簡單的推斷他們是新潮、追求酷和時尚的,就貿然去迎合,這樣不成功是必然的。如2010年,國內著名體育品牌李寧開啟其驚人的品牌轉型:90后李寧。啟用“90后李寧”即意味著李寧公司是體育品牌中的“90后”。可這只不過是一廂情愿的“套近乎”。多數90后對此不以為然,甚至將之視為對他們的刻意嘲諷。“我是90后,我就是不喜歡這個廣告!”不少人這樣憤憤表達。鋪天蓋地的廣告海報,除卻林丹和戴維斯這兩位體育明星的光環以外,根本找不到與90后契合的影子。從李寧的定位失敗的案例給正在挖掘90后市場商機的企業一個深沉的提醒:你們真的懂90后嗎?

第二,品牌形象必須具有其鮮明的個性(自我)特點,才具有象征性意義

品牌形象是指消費者對品牌的總體感知。品牌形象的心智模型對消費者的主要作用就是為獲取和解釋信息,過濾和組織信息以及預測結果,也是消費者依據有關品牌知識推斷形成的。

品牌形象是品牌定位在目標市場上的直觀表征。在產品高度趨于同質化的市場條件下,消費者對品牌形象的象征性意義認識尤為重要。如“勞斯萊斯”品牌是一個人地位的象征,而“卡迪拉克”品牌則是成功的象征。可見同樣都是汽車,但品牌的象征性意義絕對是不一樣的。調查表明,在中國大約有30%左右的消費者傾向于購買在某種意義上比自己實際消費能力高出一個級別的商品,這樣做以體現“自我身份”。可見品牌的象征性意義在實際的營銷中是多么重要。

最新的研究認為品牌個性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提升品牌資產價值。同時品牌個性塑造就是造就品牌忠誠,也能使品牌延伸策略成功機會增大。品牌個性塑造應該人格化,以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應該尋找和選擇能代表品牌個性的象征物,使用核心圖案和特殊文字造型表現品牌的特殊個性。

第三,品牌管理中要把更多的中國元素融入到產品中去,做有自主特色的產品,

實施品牌定位和建立品牌形象中還有一點就是要把更多的中國元素融入到產品中去,做有自主特色的產品,這樣才能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品牌的根基是文化。中國是世界文化古國,是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這也是打造中國品牌最具優勢的條件。根據品牌管理理論,解決產品技術與人文藝術的互相融合需要心理學的介入,好的設計能夠對品牌營銷起到較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品牌贏得消費者青睞的背后是消費者心理的感受與滿足。

在當今的中國市場上同質化的產品已經沒有競爭力,品牌只有注重個性化和專業化的設計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要提高品牌的價值或象征性意義就必須將企業的戰略中心轉移到“品牌經營”上來,下決心真正認識消費者,這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之路。

篇4

【關鍵詞】建筑公司;企業管理;戰略實施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7-0139-2

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波及,我國建筑公司發展面臨巨大的困境。隨著建筑公司外部宏觀環境和內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建筑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要全面認識建筑公司所處的宏觀環境和行業競爭狀況,提升建筑公司企業管理戰略,發揮優勢,避免威脅和克服弱點,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接軌的、比較完善的公司經營管理體制和發展戰略,促進我國建筑公司又好又快的健康發展。

一、完善經營策略

布局大市場。由于建筑產品的不可移動特點,施工企業必須隨著工程所在地流動,這一特點決定了施工企業的市場布局一定要與生產方式的流動性特點相適應。為此,公司必須進一步拓展區域市場,實現區域化經營,同時確定了合理的經營半徑,避免大范圍轉移施工力量導致成本的增加。

跟蹤大業主。要研究和制定措施,跟蹤大業主,進入大業主,服務大業主,坐穩大業主的市場。大業主有超常的發展速度,對建筑企業有很大的帶動力,而且能在自己的發展中兼顧合作者的利益,給施工單位留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大業主的大項目,一般有較好的合同條件,特別是資金支付條件。對承接大業主的項目,可以讓公司在適合自己身量的河流中游泳,避開低端市場中沒有實力和不遵守市場規則的無良業主。公司只有把業主的層次再往市場的高端提高一步,才能保持快速發展速度。

中標大項目。公司在參與工程投標時,要集中精力和力量中大標。承接大項目,是公司擴大規模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公司營運品質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加速人才錘煉和培養的需要。公司的發展目前正面臨人力資源和管理資源的瓶頸,除不斷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外,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加大項目的體量,在大項目上實現管理密集。大項目要求公司組織更多的社會資源,有更強的項目總承包能力,是公司提高管理水平,超常培養各類施工人才的最好的平臺。同時,做頂尖大公司的大項目,要適應這些公司一流的管理水平,這是縮短與國內一流建筑企業差距的最佳途徑。

整合大資源。公司各項經營資質齊全,等級高,各類工程施工經驗豐富,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要整合好系統內部資源,嚴格執行兩個層面的就位:一是公司作為決策、管理和利潤中心,主要職能是研究公司發展戰略,集中力量開拓市場,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監督、檢查各項管理制度在項目的執行落實情況,完善考核體系,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整體盈利能力。二是項目作為成本中心,全面接受公司的管控,通過強化成本控制,推進精細管理,不斷提高項目履約能力,內創效益,外樹形象。

二、提升集約化管理能力

把項目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中心。公司要把項目建成企業管理的中心、成本核算的重心、代表企業履行合同的主體和企業市場競爭的核心。公司要下大力氣,進一步實施精細管理,不斷提高項目盈利能力,從而提高公司經濟效益。要強化成本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項目是成本中心、企業是效益中心”的觀念,集約經營、精打細算、挖潛堵漏增效。嚴格項目效能監察和過程審計。效能監察要把影響公司管理制度執行力的主要因素、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作為重點來抓。分析影響項目管理和經濟效益的原因,找出薄弱環節,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加強項目過程審計工作,杜絕項目管理粗放、成本失控的現象,將問題暴露、消滅在工程竣工之前。搞好工程項目的竣工決算兌現審計,按照目標考核責任書,對盈利項目進行及時、公正的獎勵,對虧損項目進行處罰。

強化投標基礎管理。在投標清單報價繼續深化的情況下,要求公司積極應對當前的競標市場,做好科學的投標報價分析,運用正確的投標策略,提高中標率。要結合公司的施工管理、財務管理、成本核算,總結已完工程的人、材、機消耗情況和企業投入工程的資源,對工程造價資料進行收集、分析與處理,使造價資料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施工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投標報價水平。在投標策略上,應針對工程對象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報價策略和報價方法,達到中標的目的。對于施工條件好、工程量大、競爭激烈的工程應考慮合理低價中標,對企業開拓新市場、新領域具有戰略意義的工程,只要有一定利潤,可最大限度地優惠報價。

切實提高財務運營能力。公司要充分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增強資金調控能力,嚴格資金收支制度和審批程序,合理調劑、安排資金,保證項目的正常運轉。整合公司現金資源,建立資金管理平臺,把全公司分散的資金資源集中起來,讓有限的資金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綜合競爭力,也為公司擴大規模、多元化經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維護公司銀行信用,加強與各商業性銀行、擔保公司的溝通聯系,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融資能力。通過維持銀行續貸融資、新增銀行承兌匯票等途徑,改善資金來源不足的狀況,以支撐公司的生產經營發展。

認真搞好經營風險的控制。實行經營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各單位經理對本單位經營風險負責,重大事項經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防止決策失誤。加強監控,公司對資金的安全保證、建設單位履約等方面的情況應做出預測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強化工程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評審制度,合同簽訂前由分公司、公司各職能部門分別把關,降低合同執行過程中的風險。提高工程目標管理水平,提高履約能力,化解經營風險。強化資金的集中管理,嚴格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則,加強資金流向的監控。加強管理,切實降低工程成本。

三、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注重人力資源的選拔與配置。搞好人力資源的選拔與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進競爭機制,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首先,要建立競爭擇優選擇經營管理者的機制,使大批有膽識,有事業心,有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訂選拔的標準。建筑企業管理專業性很強,從事這種職業的人不僅要懂得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而且要具備經濟理論、企業經營管理、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還要具備決策、計劃、組織指揮等諸方面的業務能力。因此在制訂選拔標準時,就必須把這些作為必備條件考慮進去。

加強項目經理和專業人才后備隊伍建設。針對公司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應繼續引進一批高校畢業生,充實到各單位,安排他們到項目上去鍛煉,并安排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作為他們的指導老師,做好傳、幫、帶。對一些經過鍛煉表現良好的畢業生,及時壓上擔子,放手讓其工作,使優秀年輕干部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盡快脫穎而出。要堅持精干高效、結構合理、一崗多責、一專多能的原則,做到對項目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彈性化,要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階段的要求,實行派遣與聘用相結合的機制,使工程技術人員在各項目之間合理組合和有效流動。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上下級間及橫向間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體會到公司領導對他們的重視,看到企業和自身發展的希望。

四、創建良好企業文化

樹立營銷為先的思想。把企業比作一顆大樹,營銷開發就是這顆大樹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否則企業就如無本之木,發展就會受影響。公司要用危機意識去看待市場,用創新意識去拓展市場,用精品意識去占領市場,增強在市場中求生存的進取心和責任心。第一,要進一步完善營銷機制和政策。營銷機制的轉換和完善是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的根本性、體制性保障。要改革和完善營銷開發體制,運用經濟杠桿,出臺新的政策。第二,要進一步充實和加強營銷力量,整合資源,著重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經營隊伍。建立多層次、多方位、持久穩定的信息網絡,完善一套信息準確、反映靈敏的經營操作、決策機制。第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導向的宗旨,及時跟蹤任務信息,拓寬經營渠道,搞好社會公共關系,廣開門路,積極承攬任務。

樹立品牌致勝的認識。市場競爭法則—優勝劣汰。品牌決定市場,品牌是戰旗,插到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領地。企業樹立品牌和形象的過程,也是積累企業信譽資本的過程。品牌是企業信譽資本的載體,是企業的靈魂。要從戰略高度重視打品牌戰,充分利用和發揮HS品牌優勢,同時做強企業品牌,提高競爭力。要把抓市場與抓現場、抓生產與抓品牌結合起來,干一個工程就要開辟一方市場,就要在一個地區樹立形象。在施工現場,要加強標化建設,按公司《施工現場形象宣傳標準》,統一標識,向社會展示公司的形象。

樹立誠信立業的理念。做企業如做人,成熟的市場就是信譽,最講究的是誠信。誠信是金,求得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企業經營制勝的法寶。要建立健全企業誠信機制,把“誠信為本”納入到各項管理之中,指導企業和員工樹立誠信為本的意識,建立和通過科學的管理制度,將誠信貫穿到企業的日常管理行為和中長期戰略中去,保證誠信原則貫徹落實。公司必須不斷適應業主對施工能力專業化和服務模式多樣化的要求,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強化工程總承包管理。要堅持“優質施工、用戶至上”的經營理念,把信譽放在首位,不斷改進施工質量和服務質量,通過自身努力贏得業主信任。施工過程中,做好與相關單位的統籌協調,為項目高效運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項目部成為各方聯系商洽的橋梁和紐帶,以業主的目標為目標,協調好關系,為進一步開拓經營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石學全.建筑企業的人才戰略[J].經營與管理,2012(8).

[2]成波.建筑企業的縱向一體化戰略研究[J].建筑經濟,2012(6).

篇5

[關鍵詞]人力資源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績效評估

一、現代西方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的發展內涵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近一二十年來這個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受矚目,對這一思想的研究與討論也日趨深入,并被歐、美、日企業的管理實踐證明為是獲得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戰略途徑。有關戰略人力資源管理(Strategic HumanResources Management,SHRM),學術理論界一般采用Wright&Mcmanhan(1992)的定義,即為企業能夠實現目標所進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計劃、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人力資源部署和管理行為,其發展內涵,可概括如下:

1.突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是以“事”;為核心構建的,而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則視人為獲取競爭優勢資源的資本,追求人與事的系統優化。這對管理層來說意味著,管理好人才抓住了管理的精髓;而對于員工則意味著更好地領會企業戰略,根據部門目標結合自己的發展計劃,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與學習。

2.強調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戰略制定與實施中的核心作用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往往定位在行政功能上,與企業戰略的聯系較少,而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則根據企業內外環境進行企業整體的人力資源規劃,與戰略之間實現一體化,構建起動態聯系。

3.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性認為當代人力資源管理是組織的“戰略貢獻者”;(Strategycontribution)。馬托森(Mathis,1999)從三個方面論述這種“戰略貢獻者”;的作用:提高企業資本運營績效;擴展人力資本;保證有效的成本系統。斯托瑞(Storey,1992)認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可保證組織在競爭力、利潤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具有效率。舒勒(Schuler,1992)等人則從戰略目標方面論述戰略人力管理管理職能。上述學者均認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是統一性和適應性相結合的人力資源管理。

4.關注企業整體層次的績效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通過組織建構,將人力資源管理置于組織經營系統,促進組織績效最大化。勞倫斯·S·克雷曼(美)、喬森納·斯邁蘭斯基(英)等人認為,當代人力資源管理正日益突顯其在企業價值鏈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須積極加強與企業各部門的密切聯系,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

二、西方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思想與中國民營企業之間的沖突我國的民營企業大多是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制度縫隙中發展起來的,受當時創業的環境和制度因素的影響,企業成功與企業主個人魅力、創業精神和特殊稟賦有關。但制度轉軌過程中市場給予的巨大機會,掩蓋了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管理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上的缺陷。西方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提出賦予了人力資源明確的戰略導向,使各個模塊圍繞戰略統一規劃,然而,其更多地只是給人力資源各模塊灌輸功利性戰略指引,雖然績效至上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能夠短時間內滿足企業的發展,但單純的績效導向無法支持企業持續經營,走向卓越,其在中國的發展應用,也存在諸多問題:

1.模塊化:人力資源工作范疇上的支離破碎主要表現在西方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觀念更新與中國人事管理實際之間矛盾的亟須磨合。在中國,人們已經習慣于將人力資源管理拆分成幾大部分進行專業化分工協作,“模塊化”;特征也有利于管理的整體把控以及細化分解。但目前,很多民營企業都無法將各個模塊整合起來發揮協同效應,“人”;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支離破碎,缺乏主線牽引,單純依靠企業家的掌控能力或者人力資源部經理的協調能力都是難以解決問題的。

篇6

戰略管理包括戰略目標制定,戰略規劃實施以及戰略過程控制,它是組織為維持未來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一種有目的、有步驟的管理措施。戰略管理思想在當前企業界應用比較廣泛,但是其科學的規劃、完善的系統以及先進的理念使其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大有用武之地。戰略管理這一概念在企業界應用較多,而且隨著當前大型企業集團管控模式的不斷優化,企業戰略管理已經成為規模型企業必不可少的管理內容。戰略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目前大多表現在戰略規劃這一層面上。因此本文針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所研究和采取的戰略管理思想必然包含戰略規劃這一環節。戰略規劃是戰略管理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影響整個戰略管理效果能否顯現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我們應當更加有效地對這種管理思想進行梳理和優化,將其應用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未來規劃當中。毋庸置疑,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必然隨著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而持續發展。未來我們需要更多、更高素質的教師擔負重任,為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要想推進高等教育適應未來發展趨勢,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在當下就要提出一個合理的規劃,這種規劃和管理思想就是戰略管理。戰略管理是一種針對管理對象的全面性的管理。全面性的管理是指不僅要制定完善的戰略規劃,同時還應當注重戰略執行力的打造,確保制定的戰略能夠落到實處,另外還應當建立起與戰略配套的控制措施,即戰略控制。其中在戰略規劃制定過程中應當結合管理對象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環境,既要分析當前的環境,又要科學合理的預測未來環境,結合管理對象的環境特定制定戰略規劃,這樣才能保證戰略管理的可行性。其次,戰略實施階段應當以戰略執行力的塑造為核心,依托組織保障、制度保障、人員保障將各種戰略規劃落實到現實工作當中。戰略實施階段是整個戰略管理的重點,它既是驗證戰略規劃是否合理的最終途徑,也是發揮戰略管理意義和價值的必然環節,因此戰略管理的實施歷來也受到戰略管理主體的高度重視。另外,戰略控制也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戰略控制主要指在戰略實施階段對各項要素的優化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戰略管理始終保持與時俱進。戰略管理實質上就是一種過程管理。戰略本身就是一個由現在到未來的過程,因此戰略管理也就是針對這一過程的管理。這一過程的起點就是戰略規劃,確切地說事戰略規劃中的戰略目標制定,自戰略目標確定之后戰略管理就具備了實際的意義,其工作也是發端與此。其次,戰略規劃制定過程中管理者應當運用一定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措施論證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戰略規劃最終確定之后就要付諸實施,而戰略實施階段尤其需要加強管理力度,戰略是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當中的,管理者的責任就是確保這種發展變化與預期戰略規劃相符合,從而使整個戰略維持在可控范圍之內,朝著管理西方的方向(戰略目標)發展。其中如果戰略發展中出現與戰略規劃不符現象就需要戰略控制措施及時調整和優化戰略規劃與戰略實施之間的關系。總之戰略管理就是未戰戰略過程進展的一種管理思想。

二、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現狀

當前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在高速發展的高等教育事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無論從教師個體素質還是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來看都為推動各高校辦學水平作出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導致當前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也存在一些不適癥狀。

1.教師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脫節。

盡管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使命,教師教學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但是高校畢竟也是學術研究的主要場所,科研工作也是高校教師自我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并且教師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推動和提升教學水平的重要動力。當前我國高校的教師隊伍管理中過度重視教學管理而相對忽視科研工作管理的思維一直存在。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造成教師隊伍素質長期無法協調發展。而且即使在教學管理中理念與實踐相脫節現象也比較嚴重,例如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高校管理應當是一種為教師服務的管理。高校制定的教師發展計劃和管理政策應當始終以滿足教師的需求為中心。但是在管理過程中,受計劃經濟時代行政管理思維的影響,管理實踐仍然沒有將教師的主體地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很大程度上還是教師在以令形式,服從高校的各種政策和安排。例如在個人專業發展中高校設置了諸多規則,這些規則本身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而且其合理性也大打折扣,因為這些規則雖然在高校發展過程中曾經起到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已經呈現出相對滯后性。這些沒有經過及時調整和優化的規則對當下的教師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因此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呈現明顯的不對稱現象,影響了教師隊伍管理的科學性。

2.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師發展。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管理行政化程度較高,這是受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管理思維影響而致,在這種管理思維指導下建立的管理模式也是層層制約的行政管理模式。我們知道,高校雖然不是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但也不是行政機關,因此簡單地用行政管理的模式管理教師隊伍其合理性值得商榷。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對教師的個人發展帶來困惑,例如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中,高校選拔人才晉升級別的主要依據是行政管理能力,而教師的角色和內容都與教書育人緊密相連,在他們的日常工作中沒有時間和機會接觸行政管理,這就給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帶來極大困惑。而就高校方面而言,在行政管理人員選拔中更是左右兩難,專業的行政管理人員不懂教學,教師又不懂行政,因此很難兼顧行政與教學兩項內容。高校作為一個組織部門,行政工作在內部管理中具有無可置疑的必要性,但問題是行政管理的權重若超過了教學和學術,那高校的基本屬性也隨之行政化了。因此用行政管理的思維和模式管理教師隊伍是需要在未來發展戰略中做出調整和完善的。

3.運行機制的戰略屬性不足。

簡單地說就是這對教師管理的機制不適合應用戰略管理思維。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管理應當是高校結合自身的特色制訂規劃,通過內部微觀管理制度的優化實現戰略目標的一個過程。但是高校以外的因素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較大,很多情況下高校無法全面實現對教師隊伍管理的把控。例如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當這一問題發展為一個社會問題之后,高校就要為此做出切實的措施緩解這一社會問題。提升就業率就成為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問題。而提升就業率無非是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教學重點,增加實踐教學權重,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首先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實踐教學素質和能力。但是實踐教學素質的增強很難作為一種戰略實施,因為戰略目標的制定環節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教師到底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才可視為實踐教學素質合格。而且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復雜性以及過程控制的不確定因素都是高校自身難以完成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高校教師管理的運行機制存在戰略屬性不足的問題。

4.教師評價工作的科學性不足。

教師評價工作的科學性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評價觀念的科學性不足,二是評價方法的科學性不足。其中評價觀念的不科學主要體現在沒有做到以人為本,確切地說教師評價只是以“技能”為本。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評價工作將學生成績,就業率、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轉化為量化考核目標。而對教師的素質和潛能的考評略顯不足。歸根結締還是由于沒有將教師作為一個全面的人來考核,教師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等隱性素質沒有在評價工作中體現出來。這種評價方面的不足對于教師隊伍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也成為制約當前教師素質的一大障礙。隨著教育形勢的不斷發展,教師的隱性素質對顯性素質的影響越來越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從教師身上學習知識,更要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教師教書育人也不再是簡單的教授技巧,而越來越傾向于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當前的教師評價工作在個人未來發展中終會遭遇瓶頸。

三、戰略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應用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應當作為一種戰略放在高校發展中的突出位置,教師是高校的資本、資源。只有實現了這一資源的持續開發才能不斷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運用戰略管理思維推動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不僅對于當前的工作具有現實意義,而且還能為高校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提供保障,為此應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將教師隊伍管理與戰略管理融合在體系之內。

1.結合教育事業發展形勢做好戰略環境分析。

戰略環境分析是制定戰略規劃和戰略目標的前提,對于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環境分析而言,主要分析的就是高校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區域環境以及校內環境。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劃首先應當適應當前的環境,解決好當前的問題。例如教師科研能力不足,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不暢,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出現的人才新要求等等。這些環境因素客觀存在,若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不能很好的適應這方面的工作勢必會給教育事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還應當根據當前教育環境中存在的次要矛盾,預測未來不同階段的教育環境發展趨勢。當前我們所要解決的戰略環境中的主要矛盾,但是次要矛盾也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在未來主要矛盾解決之后次要矛盾勢必上升為影響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矛盾。為此,在戰略環境分析中還應當將目光瞄準未來,確保在任何環境下高等教育事業都能有人可用。

2.做好戰略管理規劃的實施與評價。

依據戰略環境分析制定戰略規劃,關于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還要做出科學的評價論證,只有科學的評價論證工作才能高速我們這項戰略是否可行。戰略規劃的評價應當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戰略規劃與本校教師的適合度,二是戰略規劃與未來教育形勢的適合度,三是戰略規劃與人才培養工作的適合度。其中戰略規劃必須符合本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在戰略規劃中給出重點設計與安排。其次所謂戰略還要對今后的發展預期有所設計,未來教師隊伍管理工作會走向哪里,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發展到這種程度時是否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等。這些工作都應當在戰略規劃評價中給出明確答案。最后,戰略規劃還應當符合人才培養工作的需求。教師隊伍建設根本目的就是為學生服務,提升教師素質就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戰略管理評價必須以學生的表現和需求為最終依據。

3.嚴格落實戰略規劃實施。

戰略規劃進入實施階段意味著整個戰略管理思維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全面啟動。如果說戰略管理目標和規劃僅僅是一種設想,那么戰略實施就是將這種設想變為現實的重要環節。在充分評價和論證了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之后就要不遺余力的將其應用到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當中。為此我們應當在這樣的基礎上更加有效的面對這種解決措施和對策。戰略實施階段應當加強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高校應當組建專門的部門或者抽調專門人員負責戰略的轉化和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于沒有按照發展戰略思想開展的工作應當及時調整糾正,以此確保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按照正確的方式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性指導。

戰略管理實踐是在戰略思維的指導下開展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一旦與戰略管理思想結合就要接受戰略思維的指導。這種指導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戰略的階段性,二是戰略的系統性。所謂戰略的階段性就是戰略管理主體必須按照戰略思維對當前工作所處的階段特征和工作要求作出明確判斷。其次戰略的系統性要求構成戰略的各項要素應當緊密結合,例如實施戰略的制度、組織、人員等要素有效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共同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戰略。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財務戰略內容制定與實施

1企業財務戰略的意義

最近20余年以來,由于企業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實行有效的戰略管理已成為企業繁榮的首要。戰略管理思想作為一種新的管理平臺,已經逐步滲透到營銷、生產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職能領域。然而,由于的財務管理并沒有把企業戰略作為一項關鍵性的或決定性的因素給予正式的和明確的考慮,結果導致目前的財務管理理論和不能完全適應戰略管理的要求。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戰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認識現行的財務管理理論,提出財務戰略這一新的觀點。

企業財務戰略,是指為謀求企業資金均衡有效的流動和實現企業整體戰略,為增強企業財務競爭優勢,在企業內外環境因素對資金流動的基礎上,對企業資金流動進行全局性、長期性與創造性的謀劃,并確保其執行的過程。企業財務戰略關注的焦點是企業資金流動,這是財務戰略不同于其他各種戰略的質的規定性;企業財務戰略應基于企業內外環境對資金流動的影響,這是財務戰略環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業財務戰略的目標是確保企業資金均衡有效流動而最終實現企業總體戰略;企業財務戰略應具備戰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應注重全局性、長期性和創造性。

企業財務戰略是基于戰略管理思想而對財務管理進行的一種新的認識,這決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從屬性。財務戰略要體現企業整體戰略的要求,為其籌集到適度的資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這樣,企業整體戰略方可實現。若不接受企業戰略的指導或簡單的迎合戰略要求都將導致戰略失敗,而最終使企業受損。

(2)系統性。運用系統的觀點進行企業管理,需要考慮企業作為一個系統必然與外界進行長期的、廣泛的資源及信息等的交換,從而使系統與外界保持一致。財務戰略作為企業戰略的一個子系統必然與企業其他戰略之間也存在著長期的、全面的資源與信息交換。為此,要始終保持財務戰略與企業其他戰略之間的動態的聯系,并試圖使財務戰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戰略。

(3)指導性。財務戰略是對企業資金運籌的總體謀劃,它規定著資金運籌的總方向、總方針、總目標等重大財務問題。正因為如此,財務戰略一經制訂便具有相對穩定性,成為財務活動的行動指南。

(4)復雜性。財務戰略的制訂與實施較企業整體戰略下的其他子戰略而言,復雜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資金固定化”特性,即資金一經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與規模在較短時期內很難予以調整。因此,財務戰略對資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將直接導致企業資金周轉不靈或陷入財務危機而很快導致企業破產。此外,企業籌資與投資都直接借助于市場,而金融市場復雜至極,變幻無常,這也增加了財務戰略制訂與實施的復雜性。

財務戰略作為企業整體戰略的一個子系統,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企業內外環境分析并結合企業整體戰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業財務能力,即提高了企業財務系統對環境的適應性;財務戰略注重系統性分析,這提高了企業整體協調性,從而提高了企業的協同效應;財務戰略著眼于長遠利益與整體績效,有助于創造并維持企業的財務優勢,進而創造并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2企業財務戰略的內容

篇8

 

關鍵詞:新經濟 適時制 倒推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

1.新經濟與成本會計環境

新經濟,又稱為知識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儲存、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是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新經濟是一種無形經濟,知識和智力所發明創造的無形資產構成了企業的重要部分;新經濟又是一種創新經濟,知識創新是它的本源;同時,新經濟也是一種以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推動力的經濟。

新經濟對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它的來臨使得成本會計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體現在成本會計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以及企業的制造環境等方面。就成本會計的理論基礎而言,這種變化表現為:新的管理理念、理論與方法不斷涌現,不斷創新。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

1.1.適時制(JustInTimeSystem,JIT)。JIT是一種嚴格的需求帶動生產的制度,要求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環節緊密協調配合,保質、保量并適時送到后一個加工(或銷售)環節,實現‘零庫存”(ZeronIventory),以降低存貨的庫存成本。JIT將會改變傳統成本會計的存貨成本核算方法。

1.2.全面質量管理(oTatlQualityManage—ment,TQM)。TQM同傳統質量管理不同,它從事后的質量檢驗轉向事先的預防為主,從只管理產品質量轉向產品質量賴以形成的工作質量,從專職人員的檢驗轉向廣泛吸收全體人員參加,把重點放在操作工人自我質量監控上,以保證實現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零缺陷”(eZroDefect)。全面質量管理需要核算有關質量的成本與收益,而這些信息傳統成本會計無法提供。因此,TQM將拓寬傳統成本會計核算范圍,豐富成本會計的核算內容。

1.3.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傳統的成本會計管理范圍局限于生產領域,其內容局限于制造成本,其控制時效也局限于事中和事后。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一種全新的成本管理思想——“成本回避”應運而生。成本回避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在產品的開發研制階段就應充分考慮成本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發生,強調預防性的成本節約,將降低成本的視野拓展到產品開發、采購,甚至銷售使用階段,不再局限于產品制造階段。因而該思想將賦予成本會計全新的核算內容。

1.4.限制理論(Theoyr ofConstraints,TOC)。該理論認為企業發展是由一系列因素前后相連的鏈條組成,在這些因素中有的制約著企業的發展,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限制因素,使企業發展存在薄弱之處,如果這些薄弱之處得不到加強,整個企業也不能得到加強。限制理論的現實意義在于它給了“成本一效益”原則另一種更科學的解釋。

1.5.戰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所謂戰略管理,就是對企業發展有長期性、根本性影響的問題進行決策和制訂對策的過程。戰略管理需要更具前瞻陛、更系統、更全面的會計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已不再局限于本企業。對這種信息的需求,傳統成本會計已無法滿足,所以戰略管理思想將為成本會計開辟一個新領域。

1.6.基準管理(Bench Marking Manage—ment)和持續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基準管理是以企業內部或外部的最優業績作為標準(即基準)來衡量自己的生產活動;持續改進意味著基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持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企業管理的新趨勢就是基準管理與持續改進相結合,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永無終點”的比賽中。該管理理念將賦予會計人員以新的成本管理視角。

就技術層面而言,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使實時報告成為了可能,為成本會計方法,包括成本預測、決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方法的運用與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另外,隨著高科技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在生產領域的運用,企業的內部制造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型的設計制造資源管理系統,如柔性制造系統(FMS)、電腦輔助設計(CAD)、電腦輔助工程(CAE)、電腦輔助制造(CAM)、電腦整合制造系統(CIM)等等。它們的出現不但徹底改變了企業的制造環境,也極大地改變了產品的成本結構,使產品總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制造費用所占比例劇增,且制造費用呈項目多樣化、動因多樣化趨勢。因此,傳統成本會計的制造費用核算方法受到了較大的沖擊,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2.新經濟時代的成本會計

傳統的成本會計已不能適應新經濟時代對成本管理的需要,它面臨著挑戰。我們應從實際出發,總結傳統經驗,運用新技術、新管理理論與方法,改進傳統成本會計的理論與方法,使之適應新的成本會計環境。新經濟時代的成本會計將呈現出以下特征:

2.1.成本管理思想將進一步更新

在新經濟時代,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理論將在成本會計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企業的成本會計人員將運用限制理論,從全局出發,全面分析企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以及企業發展的限制因素,找出企業的薄弱環節,并將有限的資源用在該環節上,從而加強企業的薄弱環節,加強整個企業鏈,而不再是片面地強調降低成本。該支出所帶來的效益將大大超過一味強調降低的成本,是“為了省錢而花錢”,更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則。

其次,企業的成本會計人員將廣泛運用基準管理和持續改進思想進行成本管理,以同行最優秀的企業為基準,以同質產品的最低成本為基準,找出差距,分析原因,進而實行企業再造工程,以增強競爭力。這一過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動態的、永不停息的過程

第三,戰略管理思想催生了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是運用成本數據和信息來開發和最終確認可以提升公司競爭優勢的最優戰略。企業的管理者和成本會計人員將在戰略管理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成本信息,開展諸如預警分析、股東價值分析和競爭對手分析等,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服務。

2.2.成本會計的核算范圍將進一步拓寬

篇9

1 管理理念的創新

首先,從追求政績的“烏紗帽”轉變為承擔盈虧責任的自我管理理念。企業應該準確把握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和發展要求,緊盯市場需求,轉變以往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摒棄你死我亡的極端化的競爭觀,建立多樣化的競爭與合作關系,謀求共同發展。

2 管理思想的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各種利益關系日趨復雜,使國有企業管理者和基層職工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不斷發生變化。在此大背景下,加強企業管理思想創新工作尤為關鍵。因為管理思想直接影響管理決策,并且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的經濟效益。但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部分企業對國內外市場形勢尚未有清晰的認知,企業內部仍沿用計劃經濟體制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效能一度倒退。企業應該及時更新思想觀念,認真分析國內金融市場的特點,根據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管理發展的道路,促進管理效能的提升。

3 管理組織的創新

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績斐然,但創新基礎不牢、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在組織結構上,應著力優化結構,合理調整。結合企業現有人員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將技術和專業性人才相對集中在關鍵崗位上,將有一定技術基礎、有經營開拓業務能力的人相對集中在業務拓展崗位上,做到統一人力資源市場配置,更好地應對市場社會化服務需求。同時,著力塑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使員工能體現自身的專業和管理價值,使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與個人收益成正比;員工個人價值的實現必將推動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4 決策管理的創新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說過,管理就是決策。世界上每100家破產倒閉的大企業中,85%是因為企業管理者的決策不慎造成的。一個成功的決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覺。而傳統的決策管理主觀的成分較多。正確的決策來自眾人的智慧。現代企業的決策管理大都是基于民主決策實現的。另外,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企業對市場信息的把握也是科學決策和管理創新的基礎條件。

5 戰略管理的創新

戰備管理從宏觀上講,科學的戰略管理決策能夠使企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從微觀角度來講,科學的戰略管理決策有助于準確把握未來發展的產品及市場范圍,幫助企業保持超前的競爭力。在戰略管理方面,一要培育領導班子戰略規劃能力,明確發展方向。二要打造“規范化、人性化、規模化”的管理團隊。三是要加強核心技術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從戰術性、事務性的管理,向戰略性、全局性的財務管理方向發展;從內部的、獨立的職能管理向開放的經營分析管理方向發展。具體來講,首先要強化能力建設、練就過硬本領,積極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堅持深化內部改革,通過調整內部結構,優化崗位設置,進一步建立健全制度約束機制。另外,產品的科技攻關能力是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企業應該堅持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建設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完善硬件基礎,為新產品、新業務領域的開發奠定基礎。

6 人本管理的創新

篇10

現代企業高風險的經營環境、靈活的顧客化生產、高度自動化的制造行業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統制度,而服務于相對穩定的生產經營環境的傳統成本管理制度控制越來越暴漏出自身的局限性。傳統成本控制體系是以責任會計控制、標準成本制度、以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等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點及局限性:

(1) 傳統成本管理控制只強調控制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對事前成本控制重視不足,對設計方案存在的過剩設計或無效設計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顯得無能為力。

(2) 傳統成本管理控制的差異分析基準只是與產量相關的業務活動,通過比較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來確定成本差異。這種差異分析是滯后的,只揭示結果不分析原因。由于傳統成本控制存在諸多缺陷,因此我們在企業建立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控制系統,即作業成本控制法。

(3) 傳統成本管理制度控制主要是依據組織機構的職能、權限、目標和任務來劃分責任中心,形成縱橫交錯的責任控制系統。橫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職能部門劃分的責任費用中心,縱的方面建立的是廠部、車間、班組三級責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不易分清許多不屬于單一職能部門但又具有關聯性和同賡性的費用歸屬。同時容易造成不同貴任中心為了本部門利益而損害企業整體利益,成本控制難以達到全局的最優性。

(4) 傳統成本管理控制把成本費用的發生看作是數量的驅動,以數量為單一基礎編制費用預算,容易造成成本費用信息的扭曲,而把真實的成本信息忽略。

(5) 傳統成本管理控制是以產品為核心制定耗費標準,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制造費用、固定制造費用等成本為產品制定標準成本。它采用的標準成本是單一的、值化的,并容忍有一定的低效率,這是與現代成本管理理念相抵觸的。

2.戰略成本管理的理論體系

2.1戰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內涵

將“戰略”觀念運用于企業管理形成了企業戰略管理,戰略管理思想對成本會計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戰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導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便形成了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就是運用成本數據和信息,來發展及確認能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最優戰略。

2.2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戰略成本管理思想是關于戰略成本管理理論構架的概括與總結,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2.1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從成本發生的源流著手,成本管理的重點內容應該是成本發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著力點業應該是成本發生的源流。成本發生的源流包括時間源流、空間源流和業務源流。

2.2.2與企業戰略相匹配思想

戰略成本管理要以企業戰略為核心展開,企業可以采取的基本戰略由多種,不同的戰略對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其目標和戰略重點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戰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構造與選擇要與企業的發展階段相適應。

2.3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眾多的戰略成本管理理論論述中,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分析、成本動因分析構成了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價值鏈分析的任務就是要確定企業的價值鏈,明確各價值活動之間的聯系,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效率,增加企業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為企業取得成本優勢和競爭優勢提供條件。戰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領先張略、差異領先戰略、目標集中戰略、生命周期戰略及整合戰略。成本動因分析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微觀層次的與企業的具體生產作業相關的成本動因,如物耗、作業量等;二是戰略層次上的成本動因,如規模、技術多樣性、質量管理等等。

 3.戰略成本管理的實質是尋求成本優勢,研究和推行戰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戰略成本管理的^成和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競爭的必然結果。近三十年來企業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適應這種競爭的需要,戰略成本管理應運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決定企業產品或勞務在競爭中能否取得份額以及占有多少份額的關鍵因素,而影響競爭成本的核心是企業的戰略成本,而非傳統的經營成本。

戰略成本管理的研宄與實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在實踐中,許多大公司設立了諸如“研宄開發部”“戰略研宄部”等企業戰略研宄機構,而在實際運用中更多的著眼于戰略等經營戰略管理方面,較少涉及戰略成本管理。企業管理作為一個完善的系統,戰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如何正確引進和運用戰略成本管理是我國會計管理值得深思的問題。

是建立和完善現代成本管理體系,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現代成本管理是企業全員管理、全過程管理、全環節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結合的管理,是經濟和技術結合的管理。在現代成本管理中,戰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觀層面上的研宄領域,把重心轉向企業整體戰略這一更為廣闊的研宄領域,諸如生產關聯、采購關聯、技術關聯、財務關聯、競爭對手關聯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業正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從而正確地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系,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