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5: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

篇1

一、信息熵和冗余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理論

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休斯最早提出熵的概念。1923年,德國量子力學科學家普朗克來南京講學,將這一概念傳入中國。克勞休斯認為,熵是用來統計一個系統內部混亂程序的計量單位,即熱力自覺從高溫物體轉向低溫物體過程中,雖然總體能量守恒,但已經發生了很大貶值,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熵的提出不僅影響物理學界,也對其他學科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信息傳播學領域。1948年,美國信息論創始人數學家香農將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論,至此人們對信息傳播的研究更加微觀具體。信息原是一個抽象概念,通常理解為人類傳播活動的一切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多少似乎很難用量度衡量,直到香農提出信息熵概念,才將信息定義為“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這里,不確定的東西即熵的意義。熵是系統無序和混亂的狀態,熵值越低,系統越有序;熵值越高,系統越混亂。克勞修斯將熵的概念局限于一個封閉的、沒有外力作用的系統中。但香農的信息傳播系統是開放的,即熵值變高時,可引入一種外界因素對其進行控制,從而降低熵值,使系統重新趨于有序、平穩。這種被引入的外界信息稱為負熵,它可以使系統始終保持活力。相反,如果信息系統中一些信息丟失,那么熵值就會增加,無序程度也隨之增加,所傳播的信息也就更加不確定。根據香農信息熵理論的基本觀點,信息效果的有效性取決于信息傳播系統中熵值的高低。如果熵值過高,接受者理解難度就大,相反就小。而熵值的高低又取決于信息傳播過程的每一個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人生觀念、道德標準和普世價值的信息制作、傳播和接收過程。各種類型的教育形式都是信息傳播的載體,而本質內容是讓這個傳播過程在有序狀態下順利進行。從信息熵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關鍵是如何把握熵值的高低,適時引入負熵,減少系統消耗。

二、信息熵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方面的運用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系統和其他信息傳播系統相同,包括信息的處理、傳播、接收、反饋四個基本方面。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浩大的系統,需要消耗大量教育資源保持傳播效果的有效性和長期性。以學校教育為例,從小學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沒有放松過。但是,正這種高消耗系統會使信息熵不斷增加,表現為在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度不斷降低。有時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效果卻并不理想。如果從信息熵的角度出發,那么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從外界吸收負熵信息,從而不斷提高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能力,以保持信息傳播系統的均衡和效果的持久穩定。因此,信息負熵的引入應貫穿思政信息傳播過程的方方面面。

(一)從信息處理角度出發

高熵值的思政信息主要表現在小概率信息或一些理論性強、專業性強、抽象晦澀難懂的信息。比如,黨和國家提出的新理論,如果接受者的理論水平有限或對概念缺乏基本理解,對他們來說信息接收的概率就小,熵值就高。現實生活中經常在街上看到一些很難懂的口號或標語,如“四個必須、三個強調、兩個貫徹、一個決心”。信息制作者用看似精煉的語言把完成某項工作的態度和決心表現出來,但標語的受眾有可能并不知道“四、三、二、一”的具體內涵,傳播效果可想而知。對傳播者而言,處理信息時要首先考慮目標受眾的認知背景和接受能力。在理論信息可以轉化為低熵值信息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小概率語言的使用,比如,縮略語生僻詞、行業術語、專業用語、民族語言、網絡用語、古代漢語等,最大程度涵蓋受眾群體,減少因信息難懂而造成的效果損耗。

(二)從信息傳播渠道角度出發

高校思政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多渠道傳播有助于控制信息熵值。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常態化的傳播渠道是課堂教學、學術報告、班會、談心交流等。如果始終采用這種模式化方式,結果不是熵值的增高,而是熵值的降低,甚至為零。對受教育者來說,雖然接受這種低熵值的信息沒有難度,但很容易讓他們覺得乏味和無趣,很難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從受眾接受角度出發

信息熵值過高或過低都不能使受教育者很好地消化接受傳播者的意圖。接受過程中,受眾的記憶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保證傳播效果,勢必要占領被教育者的長期記憶空間。在香農的信息系統中,影響受眾接受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噪音,即干擾信息。受眾長期記憶的實現需要很好地將符號化的語言、文字、圖像信息進行解碼和再現,而噪音影響解碼效果的優劣。

三、冗余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中的功能

信息論中,香農把傳播過程中為減少噪音消耗而必須重復的信息稱為冗余信息。冗余是和熵相對的概念,是對信息的確定性、有序性和可預見程度的計量。也就是說,冗余越多,所傳播的信息量越少,反之信息量越大。香農認為,冗余信息同樣是信息的一種,并不等于無效信息或者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的存在,正是為了克服開放系統信息傳播中不可避免的噪音干擾。噪音存在于信息傳播系統的方方面面,與傳播者、媒介、受眾和外界環境都有聯系。在一定條件下,適度的冗余信息可以更清楚地表達傳播者的意圖,增強傳播效果。口語和文字傳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不管是書面學習還是口頭教育,語言因素都是產生冗余信息的主要條件。比如,考試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都會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強調誠信考試的行為規范和違紀作弊的預期處理后果。從傳播結果看,單次傳播不可能實現所有學生都將誠信觀念內化為自身行動,此時冗余就顯得非常必要。這也正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斷通過班會、談話、文件傳達等方式強化教育的原因。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思政教育所包含的語言因素內容如果不加以改進,那么將導致冗余信息的累加和傳播效果的急劇降低。考試誠信教育中,高校中低年級學生出現作弊的機率要低于高年級學生。拋開個人主觀因素,從信息傳播角度可以理解為高年級學生在每次誠信教育中都接收了信息,但每次的信息內容都大同小異,結果導致前期產生的效果被后期大量的冗余所取代,信息傳播效率不佳。冗余信息產生的非語言因素,主要指傳播形式的單調性和傳播頻率的高重復性。高傳播頻率指在一定時期內過于頻繁向對象傳播信息。由于信息量過多帶來接受困難,或同一內容的不斷重復導致受眾心理上的逆反,所以針對個別學生過錯的面對面教育中,教師應在引導教育后讓學生自我沉淀、反思。這個過程正是避免冗余信息產生的過程。如果教師連續幾天喋喋不休地就某個問題批評教育學生,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反感心理。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創新

在黨成立9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大學文化是大學發展過程中積淀的精神財富,蘊涵了大學的靈魂和精髓。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的大學,應當牢固樹立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理念,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和實效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1.大學文化的內涵及構成

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培養目標、辦學傳統、校風、學風、校園文化活動風格、師生的行為方式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念,是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培養目標、辦學傳統、校風、學風、校園文化活動風格、師生的行為方式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念,是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大學文化是相對于所有社會成員必須參與其間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種主要由大學成員參與的特殊文化,也就是一種針對大學生這種特殊群體而言的區域文化。大學文化也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的文化的發展中,大學文化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也體現著諸多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育人教化方面,在為迅猛發展的社會不斷提供人才方面以及大學文化在社會文化中的示范和引導方面。大學文化的諸多功能,決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同化和指向作用,從而為有效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宗旨提供了保證。

2.大學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互動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迅速變化而又復雜社會中,自身也處在生理心理迅速變化的人生轉折點,即將面臨繁多的選擇和變動,而正是在這個時候大學生是否能站得穩、立得住,始終有著自己的立場和執著的追求,把我成才的正確方向,是非常重要也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大學文化的豐富多彩就能在這個時候尤為突顯其作用,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先進文化,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廣闊的人文知識和多樣的文化模式,能在當代大學生面臨抉擇和挑戰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大學身樹立正確、堅定地信念理念。

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相互聯系、相得益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內容就是大學文化建設,因為地域的不同,大學文化傳統與積淀有所差異,因此將諸多元素的大學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的融合到一起有著深遠的實踐意義。

(1)要把大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這個體系更加豐富需要借鑒與吸收傳統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2)思想政治教育倡導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主要是通過弘揚先進文化與思想,突出大學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從而促進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道德素質的提高。

(3)將大學文化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與教學中,建立相關的自律和他律機制。

(4)重點建設隱形教育環境,加強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建設,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與品位。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從總體上要體現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的要求,一定要不斷加強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還要加強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設,要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化修養層次、增強學校學術氣氛、樹立優良的校風和學風等內容為重點。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切實加強對校園文化的領導,總體規劃,全員共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先進文化在更深的層面上融合起來,使之成為新的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以保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學文化創新

高校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大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理論研究 , 結合實際,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更要將兩者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的同時進行創新,以確保學校辦學質量和育人目標的實現。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和知識經濟的迅速興起,高校必須肩負起增強民族創新能力、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加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靈魂作用,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學文化創新會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強文化認知,針對大學文化形式單一的現實,豐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為其注入新點的“活力”,增強其積極的文化認知。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文化選擇,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創新多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讓大學生在文化事件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文化選擇。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弘揚文化情感,基于獨特變現形式與豐富思想內涵的文化藝術,與人類精神文明相互推動,密不可分。

通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互動的現狀分析,建立兩者互動的共同體。構建兩者和諧發展中校園文化建設創新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協調發展的評價體系。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質量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達到寓教于樂,舉一反三的育人目的,而且對大學生參與其中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思想政治應把我創新的主旋律,使其具有針對性和時代感,思想政治教育在繁榮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深入人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觸角延伸到校園的各個角落,從學生嶄新的精神面貌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效果。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及未來的人生發展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大學生所處的文化對其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以及人生未來之路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又是深刻、長遠的。因此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從總體上要體現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的要求,除了不斷加強大學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學文化的不斷創新。因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學文化融合與創新,能豐富對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 [科]

【參考文獻】

[1]羅愛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涵[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129-130.

篇3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可行性

面對目前大學生存在的諸多思想與心理問題,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成為十分必要的,雖然在理論上,可以從教育的內容、目標、方法以及實施過程等方面入手把兩者結合起來,但是能否把融合的設想變成可以操作的現實,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現狀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就大學生存在的問題而言,目前,大學生存在的思想與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問題、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感問題以及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其中,思想政治問題所站的比例比較小,大量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感問題以及就業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基本屬于日常生活層面、經濟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沒有思想意識政治領域問題那樣嚴肅, 卻是困擾著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方面。而且,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問題與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感問題以及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可能脫離心理而獨自進行,反之亦然。

從大學生所具有的綜合素質來看,思想政治素質與心理素質是兩個極為重要的素質,而且兩者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廣義的心理層面的問題包含了思想政治問題,通常情況下,人們提到的思想認識問題即是指人的認知觀念。當人們提到的思想認識問題時多數都理解為思想政治問題,當人們提到的認知觀念問題時多數都理解為心理健康問題。其實,思想認識問題與人的認知觀念只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說法。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解決必須以心理問題的解決為切入點,處理好心理層面的問題有助于解決思想政治層面問題。

我國全面發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技術教育五個方面,從它的組成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但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是一種基礎與發展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造就符合社會標準人才的強有力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在于個體心理層面的問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在于人的思想政治層面的問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助于維護個體心理健康,同樣,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形成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現狀

目前,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主要包括輔導員、主管大學生思想工作的書記以及承擔思想品德課的教師,主要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以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為背景的心理學教師,主要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而大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無論是思想品德問題還是心理健康問題都不是單一的,大學生思想品德問題往往與心理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在現實中,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主要表現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輔導員以及主管大學生思想工作的書記,大多數都沒有經過思想政治與心理學專業培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依靠經驗,沒有理論支撐的工作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高校思想品德課教師雖然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但缺少與實際的聯系,所傳授的理論知識多半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實際效果不好;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因缺少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工作經驗,因而造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嚴重脫節,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工作效果。

因此,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的基礎與保證。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整合的可行性

2.1 國家的相關政策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相結合提供了依據

2004年8月,在國家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主體。在200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校從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在2006年7月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專職輔導員可兼任學生黨支部書記、院(系)團委(團總支)書記等相關職務,并可承擔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

根據上述政策規定,專職輔導員可以承擔相應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相結合制度依據。

2.2 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并重建設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整合提供了可能

輔導員既是一種專業,也是一種職業,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并重建設是未來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一線專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一直存在著諸如數量不足、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待遇不高以及隊伍不穩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瓶頸。如何突破制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瓶頸問題是改革的關鍵。因此,在最近的幾年,國家有關教育行政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改善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的政策,這對提高輔導員的專業化與職業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整合以后,必然會有相當一批專業教師轉到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上來,這不僅解決了一線專職輔導員數量上的不足的問題,也提高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整合是高校未來改革的必然選擇。

2.3 提升工作人員素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相結合的重要保證

整合后的師資隊伍需要進一步業務培訓,以提高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雙重能力。對于原有的一線專職輔導員,著重解決教師所需要的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培訓,使其真正具有高校教師、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師等的從業資格和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對從專業教師崗位轉到輔導員崗位的教師,要加緊對其進行輔導員崗前培訓,以便掌握相關專業理論與技能,學校在教師具備從事輔導員工作的基本條件后方能聘任。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整合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參考文獻:

[1]周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關系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6,(6):200-205.

[2]佘雙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何以能夠從事心理咨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10):11-14.

篇4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提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黨的十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新部署,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和培育,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到一個新階段、新高度。

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校的引領作用,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指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建,完善和規范大學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達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的關鍵。目前部分老師還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只許學生“聽話”,不許學生“說話”,難以達到“入心”、“入腦”、“入行動”的效果。高校應繼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從內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要理論聯系實際,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討論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組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宣講團、紅色社團、研究會等,使廣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學生共同的精神自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社會實踐,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結合新形勢下大學生的自身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手段,積極采取既符合實際又有時代特點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臺,讓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學生實際生活。例如,組織學生利用假期深入企業、農村山區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民情;組織參觀革命紀念館、紅色遺址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組織參加生產勞動、勤工助學等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道德情操;組織參加“挑戰杯”課外科技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總之,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可以為大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感性基礎、理解契機和內化為思想素質的體驗機制,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認識。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結合新的形勢和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積極創設既符合實際又有時代特點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臺,讓思想教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例如要大力強化課外思想教育和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的渠道,通過情景感化、環境熏陶、行為實踐等各種途徑,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深入研究“90后”思想政治的狀況和特點,深入指導黨支部、團支部和班委會建設,搞好班集體、宿舍工作,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要建立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和快速反應機制,加強個別心理疏導,開展面對面的談心交流活動,認真解決學生具體困難,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使思想教育在提供幫助中影響學生,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篇5

戰略資源整合及儲備是系統性、全向立體化整合及整體戰略性后備儲備。總體來說,是對現今鄉村發展模式進行一個大的變更、總的調控多元全向立體化建設,以徹底解決綜合矛盾突出之問題。

發展模式的變更是對戰略體系的綜合調控整合及向外發展的拓展,其結構性整合分布調控是以區域地域性經濟戰略性結構形成調控、經濟基礎【技術基礎】應用調控為核心。

全國在以縣為基點的基礎上,根據[地域、水系、氣象、交通、民俗、生物等]不同性質特點規劃大的結構框架,在大的結構網上建立小型輔結構網以彌補綜合結構之不足。

經濟的建設發展不是被動式的依賴它源,而是主動的尋找建設發展方向機遇。建設發展不是被動式的尋找,而是主動規劃建設、創造條件、尋找戰機。

由縣至鄉對我國資源進行戰略整合,除了國家戰略需求、人民生產生活【資源生存】需求。全國以縣為基點、鄉村建設發展依賴性資源、工廠、項目全部強制停掉,建設發展新型經濟體系,以農、工、商、信息化業、人文等為核心。

總之建設發展不是單純的依賴資金、資源體系,而是綜合依靠人力、物力、財力【人事物】戰略體系,依靠其設施基礎、組織指揮、戰略思維體系。

戰略方略是在其綜合要素下建設發展,是以水域、區域、交通為核心。沿城各線【兩地】建立海陸空交通網、物流網,沿交通帶兩線建立多元、全向、立體化經濟網,在各經濟帶建立研發網、采購網、生產網、物流網、銷售網、客服網,向戰略縱深綜合全面建設推進。以請進來走出去為要素,鄉村要想發展須依靠內外環境獨立自主建設發展。總的思想是多地域、大跨度、成體系、全方位、反穿插、向縱深建設發展。

基本布局;其一、單域行政體系與多域行政體系交叉融合行政體系。其二、重點區域與普通區域。其三、設施、氣象、水文、歷史。其四、傳統戰略性現代戰略性,總之、總的來說鄉村建設基本具備縣級城市功能。

其內系統性布局;其一、局部集中【規則】分散化、零散【不規則】分散化、局部及中化、集中集成化。其二、農、工、商、信息化業。其三、組織管理、戰略思維體系、建設指揮,總的核心要素是以形成自我自主【生產、加工、銷售、銷費】體系,具備全向立體能力。

【一線重點】農、工、商信息行業。【二線重點兼一線普通】單點經濟突出、其余輔助、多點兼融。【二線普通】農業規模型、單一單點鄉村。總的來說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建立建設發展分工是對整體階段性框架構建;階段一、以基本性總的框架構建時期。階段二、以高度性、集中性、全向性建設時期。階段三、以全面融合建設時期,總之【所需之時間】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規模規劃建設綜合全向立體化戰略資源體系。

其核心要素是鄉村綜合建設發展分兩大步驟實施【實際落實】;其一、宏觀戰略性考慮整體全向性建設發展、其含概之范圍有經濟建設、基礎設施、戰略【思維理念】綜合體系。其二、從微觀實質考慮人民最基本實際【所遇】之問題,含概之范圍有民事【糾紛、養老、教育等】生活【、米、醬、醋、茶、衣、食、住、行】經濟、人文。

人民建設發展戰略理念,總的來說、我國鄉村總的建設主體是以農業為主【其含概范圍是農、林、畜牧、漁業等】工、商、信息化業為輔建設起到戰略性支撐作用,其鄉村建設發展是在主體的基礎上建立輔系統。其主體是鄉村人民建設發展特有的經濟,而輔是以幫助主體性經濟建設發展的不足。總之,是以農、工、商信息化業為基礎。以農業為主,其余輔助之。總的來說,是以人民實際需求及鄉村綜合建設發展方向為核心思想。

以人民主導,政府調控、企業參與、社會引導為核心要素。

依靠內外環境獨立自主建設發展;早期以依靠外在環境為主、建立財政、體制、機制、人才。中期以依靠外在環境為主,建立財政、設施、經濟、綜合教育。后期綜合環境形成向內向外全向立體化拓展【策略】。

重點區域與普通區域的建立,重點區域以功能基本相對完善為核心。但其普通區域以其獨立自主為核心,因其多說區域小、功能多、負荷重,所以建立時將其綜合功能分化,各分布于普通區域、突出重點、突出特點、多元互補融合式發展。

經濟建設發展須對綜合建設進行結構調控、性質優化。對高度集中區結構布局不合理、整體發展不客觀,需向整體發展薄弱區進行合理化建構布局實現整體結構布局優化。

雖說鄉村兩線經濟有重點普通工、商、農、人文單域與多域交叉融合,具備縣級城市功能。但整體經濟人文并不豐富,系統體系并不完整、重點普通并不明顯。因此,鄉村兩級經濟體系需向鎮級拓展各重點特點突出、多元、全向、立體化互補融合式發展。

輔助集中【借力發力、借道前進】省市縣。

村于市縣建立市場體系,在其建立物資銷售、儲備、調度、消費型客源定位;根據城市地域特點、人民生活活動規律【各層人員】、文化消費規律。公司服務水平貨物質量、人員素質、售后服務。內外調度機制【一、建立連鎖公司內在貨物需求互調連動,客源異地連動信息共享共用連動體制機制。二、與外在公司合作物資剩余、不足內外調動轉貨。三、與區域性客源合作在物資剩余緊張同時向大眾客源、外在公司進行調動調控】。

在其核心思想下建立戰略性產銷網、客源網,建設發展雙重復合式體系制度。此雙重體系主要具備戰略性獨立自主能力【功能】、在各建設發展地實行交叉融合【多元、全向、立體化】雙向式【向縱深推進】建設發展,以彌補其各發展之不足、已形成綜合之互補、以解決各發展之不力、以求共同發展之所需。

在以次雙重步驟下,各建立戰略性多元全向立體化研究、采購、物流、銷售、客服體系,以其功能齊全、體制全面、機制靈活、戰略思維體系具有前瞻性。

篇6

1概述開放大學和質量保證體系

開放大學的支撐是現代信息技術,面對社會廣眾,整理社會上優秀的教育資源,新型高等學校的重要方向是構建教育體系終身的精神支柱和促進全民學習,并實施遠程開放式的教育。工業生產有質量保證體系這樣的概念,目標是企業提高并保障產品的質量,最終形成的質量管理的整體是通過使用系統方法,把組織內各部門質量管理的活動和各大環節質量管理的活動緊密組織連結起來,并控制著有可能影響產品質量的任何因素。按照確定的培養目標的各種保證方法和監控手法的整體、質量標準實施的各種保證方法和監控手法的有機整體就是開放大學整體的質量保證體系。質量保證體系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內部的質量保證體系,還有一個就是外部的質量保證體系。本篇文章只涉及開放大學內部的質量保證體系相關的建設方面的問題。

2開放大學質量保證體系建構的理論基礎

2.1泛在學習理論的定義

泛在學習理論的定義是隨時隨地、隨時隨刻的交流性學習。廣大群眾可以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都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泛在學習為數字學習的拓展,通過本質的特點的眼光去看,泛在學習的目標是要給學習的人群創建一個隨時隨地輕松學習、在任何終端上都能夠進行學習的環境,達到有效的學習教育。在這種學習環境下,學習本身是一種自發的行為,而不受任何的學習工具和環境所影響,這樣學習起來會更加主動。

2.2系統論的核心思想

系統論的核心內容是系統的整體概念,它反映客觀規則,并強調說明任何的系統都是一個整體,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關聯性和等級結構性等等,把研究和處理的目標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是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通過系統論的角度去看待開放大學,它的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也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是通過很多要素用某種結構方式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特點的有機整體,要合理的使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必須要正確的認識與處理要素、系統、環境三個層面相互之間的關系,這是建設開放大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所要遵守的原則。

2.3控制論的核心思想

控制論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變化的環境條件下研究動態系統怎么樣保持平衡或者穩定狀態的自然科學,在發展的進程中,一步步成為綜合系統研究各方面的控制、交換信息、調節反饋的互動的學科。控制論相關的思想內容和方法幾乎已經逐步融入到了自然界和社會界所有的科學領域。信息反饋的概念就是由系統把信息傳送出去,又讓信息的作用結果輸送回來,對信息的再次輸出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并很好的起到了控制作用,這樣就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及時進行信息反饋是在教育質量這一復雜系統進行科學控制這個過程中,逐步轉變控制方向、方法以及措施這幾個方面的重要基礎。

3構建開放大學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重點

3.1培養對象

從學校的自身定位、所培養的目標以及社會學習者的需要等幾點來考慮。開放大學所要培養的目標是面向基層、高層的本科以及專科技能型人才,為了適應國家各方面的需要,地方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需要,需要確立各個專業培養目標的知識理論、能力還有綜合素質要求。

3.2質量衡量的標準

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是人才培養培養各方面、環節制定的衡量要素。是實施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中的準則和依據。質量標準是沒有任何強制性的,它包括了教育管理、涵蓋教學、支持服務等各方面的內容。教育資源的核心是課程資源,所以在課程資源方面的建設上,要著重注意教材的建設,篩選出有高水平的專家,并且能夠保證主要適用教材的水準。

3.3保障方法

這個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它需要人、力、錢財的保障為基礎,保障措施的因素不僅有人的因素,還包括教學管理人員能按照標準進行教學和教學管理相關的工作,此外還有網絡上學習的環境、學習服務的支持這兩種重大的因素。

3.4監控措施

想要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教育質量監控按照一定標準對人才進行檢驗、評價。教學檢驗、檢查、督導、評估、畢業生調查的跟蹤等是質量監控手段的全過程。開放大學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積極配合教育廳、教育行政部門的檢查。

4如何構建開放大學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體系

4.1構建有特色的質量觀念

開放大學必須要明確的確立培養人才的中心地位,構建科學合理的發展觀,以質量為核心,并走提升質量為主要核心的發展道路。從實際生活中出發,明確培養目標、制定出人才培養的標準、挖掘教學資源、在網絡上建立教學平臺,并配有教學資源管理、學習方面支持相關的服務。將同質化傾向進行克服,形成具有獨特風格教育質量保證體系,重視并處理好擴大開放和保證質量相互間的關系。要堅持開放式教學的理論方針,也要克服開放式教學的不利因素影響。

4.2制定具有開放大學特點的章程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適應時代向前發展的趨勢,需要制定出具有開放式大學特點的大學制度。開放大學的制度體系,不僅要從宏觀層面實施,解決相關的問題。這里包括辦學的目的、發展道路、領導體制、社會等問題,也要從微觀層面,明確大學內部的管理機構以及教學管理的框架。

4.3強化教育信息的建設

開放大學這類的新型的大學,是以現代媒體技術為支撐,通過互聯網傳遞教學知識。展開一系列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利用了社會各個層次方面的社會優秀的教育資源,讓社會群眾何時何地都能夠進行系統的學習,這大大促進了全民學習。“六網融通模式”是教育建設的重點,它的內容包括了網絡核心課程、網絡學習空間、網絡教學團隊、網絡支持服務、網絡考試測評、網絡教學管理協調運行。利用網絡技術,通過手機和電腦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概念,是一所大學提出的以向開放大學轉型為目的的突破口。開放大學保證質量的基礎性建設就是要強化教育管理的教學資源以及互聯網環境的建設,使現代的信息技術同遠程教育深度的融合在一起。

4.4強化建設遠程教育師資團隊

開放大學有獨立的辦學權,所以在師資團隊的建設當中,要堅持兩個部分一起抓:第一是專職師資團隊的建設,在提高專職教師的數量同時,更要注意質量,應著力培養骨干教師的隊伍,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學科建設水平上,也要有所提高,著重培養師資隊伍的技術素養和遠程教學的技能,提升資源挖掘、導學、助學的能力。第二是兼職師資隊伍的建設,按照遠程辦學的需要以及發展規劃,從外面聘請一些技術骨干人員,擔任輔導教師、教材主編、課程主講的職務,然后再建立一個大學教師的發展中心,有條理的進行教師培訓,在各個方面,提高專業水平、職業素養、遠程教學能力。

4.5強化辦學組織的體系建設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開放大學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體系構建過程中應堅持系統辦學,彌補國家和地方開放大學以及地方開放大學與基層辦學單位協調運作的辦學體系的不足之處。怎么樣保證教學質量,在系統辦學這樣的制度下,無疑存在著巨大的難度。確立開放大學系統內辦學單位的質量責任、協調運行和制約關系要通過制度建設來完成,這樣才能使得各部門的分工合理明確,而又能團結合作,一起完成教育教學的工作,與此同時,辦學單位要加強團隊之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并樹立、創建相同一個教育品牌的責任意識,為求提高開放大學整體的教學質量。

5結束語

篇7

天津大學研究生院聯合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把“研究生數字化教學(e-Learning)平臺”(以下簡稱“教學平臺”)的研究、建設與應用作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和教學改革的基石列入了“211工程”建設項目,構建了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學平臺怎樣與學校統一認證系統實現互補或是同步?“教學平臺主動融入學校信息化工作,與學校統一認證系統集成,實現了全校用戶的單點登錄。同時,教師與研究生的資料信息和選課信息與研究生院已有的研究生培養管理系統采用數據推送的方式實現了實時共享,保證了數據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避免數字化教學平臺形成信息‘孤島’。”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白海力對《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如是說。

為了避免部教學平臺建成一個死去一個的情況發生,天大在教學平臺的應用方面下足了功夫。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主任夏軍認為,以下三點是教育平臺能夠有序、持續應用的關鍵。

第一,多渠道推進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應用。研究生培養辦公室和教育技術系協同合作,自項目伊始就進行頂層規劃與設計,抓住軟件、政策、服務三個關聯要素,制訂從試用、推廣到提高的分階段實施步驟,推出了有關以項目建設為基礎的系列資助政策規定。

第二,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通過應用培訓、專題研討、示范課程等途徑向教師傳遞最新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理念,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師也在教學平臺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第三,重點培育開放課程,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重點培育一批資源建設豐富、師生互動良好的課程,建設為開放課程供校內外學習交流,既反映師生在真實教學過程中的成果,也展示了名校教師卓越的教學風范。2012年、2014年分兩批向校內外“開放課程”69門。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教學平臺的總體評價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教師占75.41%,研究生占61.91%;從對今后繼續使用教學平臺的態度看,表示“不愿意繼續使用”的教師僅占2.46%,研究生僅占8.46%。

據天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閆廣芬介紹,經過多年的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已形成相當規模,有500余位教師通過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建設課程500余門。線上課程《學術道德規范教育》成為了全校博士生的必修課;《碩士英語》課程全部實行網絡在線考試;2015年起天津大學實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請-審核”制,教學平臺成為了外國語水平的考核平臺。教學平臺被天津市評選為“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據悉,天大教學平臺將在2016年移動APP,以適應師生移動教學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重點建設一批視頻開放課程。教學平臺有力地推動了信息技術與研究生培養的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學效果,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華東師范大學:在線教學的“金字塔”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傳統高等教育的弊端也正不斷浮出水面。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應此潮流,密涅瓦大學、UniversityNow、2U等一些新興互聯網教育形態橫空出世,受到了大眾的強烈關注,并引發了人們對于互聯網時代新型高等教育形態的新一輪反思。華東師范大學在2013年加入在線教育的潮流。

“傳統的高等教育往往采用按部就班、層次分明的育模式。不同知識、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被制訂以相同的教學目標,接受步調一致的授課,其學習評價和考查的標準也完全相同,這樣的模式并不利于學習者實現真正優質的個性化學習。實際上,相比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更應強調釋放學習者的潛能和活力,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華東師范大學信息辦主任沈富可如是說。

當下的新興“互聯網+教育”模式則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開辟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技術解決方法和手段,也對傳統高等教育形成了新的挑戰。沈富可認為,當下,高校亟須思考的問題包括,如何為學生提供每一門課程的個性化知識圖譜,學習平臺中的數據如何能夠更專注于學生細粒度的學習成果,如何實現每個學生自定義學習經驗的積累,學生和老師如何借助技術平臺展開互動式的交流,如何充分評估每個學生的互動反應,通過及時反饋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等等。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華東師范大學圍繞著“互聯網”這一核心思想,在信息化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據悉,2013年,華東師范大學正式推廣Sakai在線學習平臺,支持學習內容建設、論壇討論、作業上傳等基本在線學習活動。截止到2015年,近200位教師在Sakai平臺上建設了300余門課程。2015年年底,學校啟動“在線教學平臺項目”,并于2016年初部署完成本校在線教學平臺――“大夏學堂”。經140余門課程和超過100萬訪問量的試用,學校已經將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面授課堂與在線教學相結合的信息化教學革新作為推動學校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沈富可在接受《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確定了以“金字塔”模式推廣在線教學平臺應用的總體思路,即將平臺應用分為三個層級:基本層次――最基礎的網絡輔助教學;中間層次――翻轉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高級層次――高質量的MOOC教學。學校認為,培養學習者的“在線學習”能力就像培養學習者“如何閱讀”、“如何寫作”一樣重要,學生在線學習的能力將成為影響其終身學習成敗的重要因素。不論是“自主學習模式”,還是“翻轉課堂模式”,具有網絡時代特征的在線學習形式都將是必然趨勢。當前,數字化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學校通過開展在線教學來嘗試完成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培養學習者的數字化學習能力。另外,學習者的數字化學習能力也為他們具備數字化教學能力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概念輪廓。這對師范大學培養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來說至關重要。

篇8

關鍵詞: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發展

在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斷提高,現代高校教學管理離不開信息化設備的應用,這是高校現代教學管理體系實現升級發展的必然需求,所以校方應該關注和重視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推進,不斷培養出適應社會建設發展需要的新類型人才。

一、教學管理信息化內涵及必要性

1.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內涵

教學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現代教育發展背景下,融合應用信息化教學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結合教育發展的社會內部和外部環境,進行信息資源的組織配置,創新開發教學信息化管理體系,讓信息化發展教育深入到各階段教育體系中。新媒體時代對于高校大學生行為管理的優勢在于能夠為高校做好全方位的科學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的特點,架設更多的實時渠道以便于提高高校教學管理水平,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保證高校教育活動的針對性。

2.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進程快速而深入,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推動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速發展,高校教學管理的信息化至關重要。信息化管理的相關研究屬于熱門課題,同時也成為各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又依靠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新媒體,互聯網的全覆蓋為高校學生信息化管理增設了更多的拓展視野的窗口,使高校學生得以擁有同高校管理者相一致的信息來源與渠道,這對于高校學生管理與校園管理來說無疑將是重要的變革發展機遇。

3.加強校際聯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應重視和關注校際聯系,重視校園整體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新媒體時代,校際之間的聯系溝通的發展進程也在加速,教育發展的變革與多元文化的交互對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特征等方面的影響日益深刻。傳統的高校學生行為管理模式已逐漸陷入新時期的困境,所以應該加強校際聯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理念與管理體制的交流也成了高等教學管理的現實要求,要想有效地消解信息時代大學生行為管理的現實困境,則必須要迎合信息時展的浪潮。通過校際聯系,以創新的精神突破傳統學生行為管理理念的束縛,探尋出能夠適應信息時代學生個性化行為的管理工作模式,如此才能保證學生行為管理的實效性,推動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對策

綜合以上分析,并依據學生行為管理的現狀,筆者認為高校在信息時代的教學管理理念應當從幾方面出發:首先,正視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現實意義,致力于加大對信息優勢的利用,切實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的了解,從而為全方位的科學化引導提供參照,為學生良好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的養成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對學生行為的管理應當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核心,結合現代職場的實際狀況改善傳統的學生管理評價標準。在信息時代,學生有了更廣闊的利益表達空間和更為多元化的訴求,只有滿足學生對知識信息獲取的權利需要,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就是要充分協調并整合信息管理背景下高校學生的管理與服務,切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對于學生行為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在保證科學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賦予其人性化內涵,同時還要借服務意識的提升深化同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從而保證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促進管理與服務力量的整合。從本質上看,以上諸多方面均是強調著同一個核心思想即“以學生為本”。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學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儲備人才力量,高校信息化建設與發展作為培養學生的主陣地,亦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一起被社會給予了高度的關注。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對于學生行為管理的重要性早就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課題,在信息時代,高校教學管理開始面臨新的困境,只有高校對此予以正確的認識并充分利用好信息時代的優勢,并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全面滲透,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行為管理質量的迅猛提升,帶動高校管理信息化健康發展。通過研究和分析高校教W管理信息化建設,可以有效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和支持作用,推動高校教育發展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鄭祥江,殷明均.大數據視域下高校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學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50-52.

篇9

人文性與綜合性是“新課程改革”所有關鍵詞中最有代表性的詞匯和理念,也是當代世界教育的主導思想或潮流。培養對人類知識文明的審美態度就是最高度、最生動的人文教育。“新課程改革”各學科的人文性,在有意無意之間已經充分體現為對每門學科的審美引導,而且是涉及知識性、方法性、價值觀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性的審美引導。其實,這也是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中審美教育最常用的形式,只是到今天才得到如此廣泛的運用。在新課程18門學科的各種版本的教材中,充滿了對學科知識、學習興趣、思考方法、學習觀念等進行審美引導、審美陳述、審美讀解的語言。例如語文教材中的“你們會在閱讀中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分享同伴的快樂,學習做聰明的孩子”,“還要用學到的詞語寫自己想寫的話”;品德與生活教材里的“有你的希望、你的進步、你多彩的生活———學習、游戲、交友……有你喜愛的圖片、卡通畫、童謠、故事和游戲。讓我們和這本書一起,營造你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數學教材里的“乘上數學旅途的列車”,“來到了數學王國更加神奇和迷人的一個風景點。不是嗎?表內乘法、表內除法使繁瑣的計算變得如此簡便;東西南北等位置方向會使我們明確旅途的位置和前進的方向;統計、測量會讓我們了解數學天地的寬廣……一系列新知識將增加我們對這趟數學旅途的豐富而生動的感受”,等等。“美”無處不在,因此她是普遍的,她具有廣泛的滲透性與綜合性的品質;同時人的天性又是追求美,在有意無意間,人的行為都會以“審美”為快樂、為動力。新課程的理念尤其是人文性等理念,在落實到具體學科的教材與教學中時,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強化了審美因素,強化了美與各學科之間自然而生動的聯系,因此也更顯出知識與學習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與感召力。

二、綜合性課程為審美創造提供了廣闊空間

美,是一個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高度包容自由性和個性的概念。因此綜合性及自由創造性也成為審美活動與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征。本次基礎教育改革,強調綜合課程的設置與綜合教學,注重在學科的交叉聯系之中發展學生的綜合創造性,這同時也為教師與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多學科交叉大大提高了知識創新的速度和密度,也成為當代科技發展的主導潮流。特別是20世紀60至70年代以來,計算機及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各門學科的交叉綜合、高速創新提供了精良工具,使這一主導潮流勢頭更加強大。而且在這樣的潮流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與藝術與審美這些久被認為遙不可及的學科的交叉,如一道道燦爛的霞光,使科學的發展更顯絢麗壯觀,更富有非凡的創新性。跨學科的綜合性創新人才的培養,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關注的重點、熱點、焦點、難點。正是在此背景下,“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綜合創造性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綜合課程設置和綜合性教學成為培養創造性的一項重要舉措。要改變“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1],從而促進學生的整體和諧發展。為達到這樣的綜合性改革與發展目標,小學和初別增設了理科綜合課程“科學”和文科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增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和綜合“藝術課”;幾乎所有門類的課程設計,都強調了跨學科聯系的建立。但是,綜合性課程的根本問題,即多學科知識內容和思維方式如何有機結合,至今仍是一道難題。為解決這樣的難題,國家設立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文理藝交叉綜合美育課程創設及審美化教學操作研究”,由多個學科的學者、博士生,以及若干實驗學校的骨干教師合作,攻克種種難關,研制出版了由“課程與教學設計”與“實驗教材”兩個系列構成的《文理藝大綜合———科學、審美、實踐書系》。②該書系以“新課程改革”所涉及的十多門中小學學科的若干基本知識點為起始“視點”;以這些視點聯系文科、理科、藝術等多學科相關知識,形成清晰生動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結合、知識性與實踐性結合、基礎性和創新性結合的大綜合知識網絡“結構”;以對視點和結構的審美為邏輯動力,充分強調科學邏輯、審美動力和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綜合思維和綜合素質訓練的大跨度綜合教育體系。在這樣的多學科綜合平臺上,審美創造活動的開展空間更大了,對于促進學生的綜合性、個性、創造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此外,四川省成都市設立了“十五”教育規劃重點研究項目“整合美育資源,促進和諧發展”,其成果是2005年出版的《中小學整合式美育》一書。③該書特別強調了美育在學校各學科中的知識整合功能和全面綜合的育人功能。這也是基礎教育中以美育實現學科綜合教育,推進學生審美能力發展與綜合創造性發展的又一重要實踐性成果。

三、藝術類課程的綜合性與綜合藝術審美教育

在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綜合性特點這一點上,藝術類課程改革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盡管這部分課程依然被稱為“藝術類課程”而不是“美育類課程”,但在課程設計思想上已經明確,設立該類課程是為了促進學生藝術素質和審美素質的發展,同時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這實際上就是要體現藝術類課程的學科綜合特點,發揮藝術類課程的全面綜合的育人功能。“綜合是藝術課程的核心思想,既體現當前世界藝術教育改革的趨勢,也為實現藝術課程的目標并且貫徹其基本理念提供了保障。”[2]81這比以前的藝術課程觀念已經有了相當明顯的進步。但是,關于藝術類課程怎樣設計及其綜合性特色怎樣體現,專家們卻存在兩大不同意見。在國家教育部有關部門支持下,專家組分別擬定了綜合“藝術”課程和分科“美術”、“音樂”課程兩套方案,這兩套藝術課程合稱為“新藝術課程”,它們都從不同角度體現了藝術審美教育的綜合性。

其一,是由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組織,滕守堯先生領銜主持的綜合性“藝術”課程。基于“20世紀60年代以后,一種綜合性藝術教育思潮得到逐漸發展和壯大,至9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藝術教育的主流”,“藝術教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綜合式藝術教育或多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成為一種多元交叉學科”,同時“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它標志著,世界藝術教育從此走進一個全新的時代”[2]6-7這樣的思想和發展潮流,綜合“藝術”課程最顯著的特點是:完全打破傳統學校“音樂”和“美術”兩學科分科教學的局面,由兩大系列的多學科構成課程內容,一是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實踐學科,二是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藝術創作等理論學科,同時還“適度地融合”其他如哲學、人類學、考古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從“藝術”這樣一個綜合學科概念的平臺上切入或收口。配合綜合“藝術”課程研究、設計、開發、教學、實驗等,滕守堯先生于2004年編輯了《中國藝術教育》,并陳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傳統藝術教育面對的是藝術整體的一個零件,零件教學所培養出來的人必然是零件式的。在這種教學中,學生也許把某一種藝術的各種技法都學了,卻無法連成整體,無整體就無靈魂,更談不上直覺、想象、智慧和個性。綜合藝術教育恰恰相反,它所面對的,永遠是藝術之整體,整體不是部分相加之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從藝術門類的角度講,它是美術、音樂、戲劇、舞蹈、影視等藝術的綜合體。從創作、欣賞與表現的角度講,它是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等不同欣賞和創作階段的綜合體。從藝術生成環境的角度講,它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學的綜合體。更重要的是,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不是割裂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具有融合性。“藝術與生活”強調觀察與感知,但任何感知和觀察都離不開情感、文化素養和科學方面的知識;“藝術與情感”強調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情感體驗基礎,但情感體驗又不能脫離生活和文化;“藝術與文化”強調對藝術品含義的把握,但這種把握又離不開情感與生活體驗;“藝術與科學”強調對媒介各種性能的認識,強調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但這些認識和聯系又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和感知,離不開文化和價值的選擇。2004年6月19日至6月20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一屆綜合藝術教育高級研討會”,來自全國多個省市的相關專家、學者、藝術教研員、一線教師,以及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的有關領導參加了該會議。與會者通過討論充分認識到:這樣的綜合“藝術課程與以往的分科藝術類課程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藝術信息的大大增加,是藝術表現手段的豐富自由,是藝術力量的集中體現,是藝術視野大幅度的拓寬”,而且反映了事物構成的內在規律。

篇10

為了能夠使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各種質量搞上來,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動達到預期希望值的過程稱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本文章通過研究、調查得證論述根據科學發展觀為主導思想,改革教學管理形式,提高教育教學管理內容和機制體制,深層更新,大力提高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高等教育教學管理;創新

對于我國而言現在正屬于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階段,也是進步的瓶頸期。對于下一步的發展很難進行突破,怎樣進行更合理的改革是接下來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治國的根本方針,如果把科學發展觀運用到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時其更加完美的融合讓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有效的提升我國人才質量。[1]對于科學發展觀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占據的位置和指導思想,本文加以陳述。

一科學發展觀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社會發展客觀存在的基本規律就是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更好詮釋,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基本的治國方針,其中反映了我國現處階段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如何進行整改的意見。對于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是大勢所趨。如果能將科學發展觀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融合進行整改,勢必會對教學質量有著本質改變。以科學的指導方針作為改革的基礎將會是高等教育管理上的一大新的創舉。為了能夠使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各種質量搞上來,而利用一些必要的管理形式及方法,使教育活動達到預期希望值的過程稱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其中包含:專業建設管理、教學過程管理、教育質量管理等一系列問題。作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中心內容,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改革根本任務就是對于人才培養,以更好的完成創新教育及教學質量改革為核心,以科學發展觀為基本指導方針進行的改革應從其包含的問題入手。

二對于教育教學宗旨的整改問題

對于教育教學管理來說,最難的問題就是管理,很簡的兩個字具體實施起來卻有著很大的難度。面對高等院校的管理更是需要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在管理的過程中要依據正確、科學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實施想要進行開展的工作。對于教學管理工作而言這是唯一的路徑,過程中需要教育管理理念不斷推陳出新和升級改革內容。對于社會所需要高等學校人才的要求做到充分了解,隨變化對教學內容進行新的整改,與其保持同步,是如何更好的進行徹底改革的科學依據,改革的步伐應該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開展。[2]

(一)不斷增強關于學術的管理思維意識

對待專業的學術人才要重視對待,大力吸取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對于人才要采用特殊事件特殊處理。從而保證人才的聚集不流失,對其要設立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的管理,不能懶散消極。在高等院校中進行改革時一定要鄭重強調教學管理工作將要發生改變的重要內容及改革過后應當如何具體實施才能逐漸提升教育質量管理水平,必要時應該聘請專業的管理技術人才對教育教學進行統一整頓、改革及管理。防止在改革過程中發生“換湯不換藥”的局面。杜絕大力整改過后依舊是一場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面子”工程。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加大辦事力度,適當的施加改革壓力,確保教育教學管理改革順利進行,保證對于日后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不斷增強、開放管理意識

對于管理者來說應該做到被管理者能夠自主的進行管理。要求被管理者的思想覺悟迅速提升,被管理者不能只依靠別人的管理,應該時刻自我監督及自我調整。全民性的進行管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管理工作,只要提出的理念符合教育教學管理理念都應該被采納接受,只有開放了管理大家才能盡快的提高管理意識。我國的教育管理系統屬于構成部分過多、職能機構不完善和管理人員過于飽和’,并不是單一的決定能夠完成的,其本身就是一個應當是全透明的模式,對于被管理者應當能夠清晰地了解所管理自己的體系屬于什么樣的、是什么樣的人在進行著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全體都能進行參與。[3]

(三)不斷增強民主管理意識

我國推行的民主化法制化進程應該推廣應用到現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在教學決定、教學計劃、教學執行、教學檢查等全程都存在民主化,執行民主決定,科學合理的進行搞笑的教學教育管理,逐漸完成民主與法治相融合。

(四)樹立國際標準的管理思想

在針對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整改問題上我們應當堅持本土的指導方針為根本,加入國際標準為輔助,修訂出即屬于中國獨有的管理方法又能和國際管理方法接軌的標準體系,在完成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有符合我國的特色,整理出最具優勢的管理模式。

(五)建立現代化管理意識

現代化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一定要有時代特色,依據以時代同步發展,不斷更新改革內容,創新手段、保持優越性。

(六)樹立科學發展管理思想

為了建立能夠體現公正、公平的管理,要找到符合這一精神的方法是很艱難的,而可持續發展管理創造的就是擁有持續穩定的管理環境,從而完成能夠高效率管理整改。[4]

三對于管理體系的修改

只有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才能更好的創新教學管理體制,大力打造積極、自主獨立又能夠以學生和老師作為管理改革的核心地位,組建具有現實社會競爭力、激勵的體制,一定要遵循教育規律。要求一定要體現管理的清晰度、具有的科學化、采取的全名參與等特點。將傳統的管理模式改為彈性模式進行,將目標型定為基本的管理方式。采取的主轉變應由民主化、導向化代替行政化、控制化,管理方法必須要以多種形勢完成開展和注重網絡的參與。[5]應該做到完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對于教學提供高效的保障措施。高等院校應該盡快完成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決策、執行、監管和網絡信息反饋系統的建立,建設內部完整、緊緊相連、整體合理得教育教學體系。加速完成決策系統,建設決策中心,修訂年度工作計劃標出工作重點,作好教育發展的規劃。與此同步進行對教學的宏觀指導工作、決策驗證、查詢指導作用。對待教學管理與保障機構中管理職能要清晰、工作明細要確立,從而進一步完善教學工作執行系統。修補教學工作中監控系統的不足,建立立體化的監控體系,嚴格要求目標監控、人員監控、制度監控及考試評估等。在整套教育教學管理體系中,一定要注意各個部門之間相互的配合與協作、互動與聯系。應該建立嚴格卻又能夠靈活應用的教學管理制度,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為學生打造充足的發展空間,調動學生參加各項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作為老師要盡到主導主導者的義務,把傳統的剛性模式轉為彈性模式,更好的完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允許學生對于主講老師進行選擇,在課堂采用開放式的學習方式以此增添學習上的興趣,對待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修改,允許跨專業學習、學習感興趣的科目、縮短學習年限、跨年級選課,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將課程進行分層次學習,學習的板塊可由學生自行選擇,給予學生可以選擇想要學習的范圍,對于學生放手管理制,讓其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完善教學工作評價體系,將重點放在組建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上,對教學實行全方位評價,提高教學質量、教學過程、教學建設、教學效果等。有效的調整教學工作。通過新改革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的建立,更好地鞏固競爭及激勵制度,充分激起老師和學生教育、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院校的改革進行制定目計劃、建立目標,所有的教學都向培養高質量人才靠近,對于優秀的教育者和學生進行獎勵和重點培訓。[6]

四結語

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的指導方針為一切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更好的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推進一切工作的原動力。[7]充分貫徹科學發展觀為振興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振興打下堅實基礎,以科學發展觀推動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掌握當前現狀經過認真分析,建立高等教育教學“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理念,通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我國當前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為祖國培養更多出色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6.

[2]姜文,蘇靚,崔慶玲.十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述評——以2001-2010年數據庫為樣本的統計分析[J].高教探索,2011,4(11):159-160

[3]李素敏.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134-135.

[4]劉素華,朝克.基于內蒙古支柱產業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網絡財富教學前沿,2015,6(29):233-234.

[5]玲玲,高娃.內蒙古高等學校蒙古族傳統體育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23):333-334.

[6]朱蘇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一般地方高校的發展路徑[J].教育與經濟,2016,18(3):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