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專題講座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融合教育專題講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轉變觀念,主動對接社會藥房
近年來社會藥房發展迅猛,以上饒為例,市區范圍內基本上平均間隔不到百米就有一家藥店。社會藥房吸納了大量就業,也為藥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了見習、實習及就業的平臺。藥學系根據這一現狀,主動轉變辦學觀念和發展策略,不再等政策、等幫扶,不再閉門造車空想發展,要主動與上饒的社會藥房接洽聯系合作,并綜合分析論證,選擇地方知名的社會藥房,因此我們選擇它作為合作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的模板企業,探索合作模式,為藥學專業與其他社會藥房合作提供參考。
2 取長補短,積極尋找行業合作項目
2.1 合作成立“愛心班”合作辦學
以藥學專業非行政班的形式組成“愛心班”,以我校2014級大專藥學專業、2014級大專藥物制劑技術專業及2012級高職藥劑專業學生自愿為原則成立。藥房定期不定期開展講座、見習及拓展等活動,在授課期間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探討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并以成績為主要考核點,結合綜合表現,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愛心藥房提供一定數量金額的獎學金,以及為其優先安排實習崗位等方式鼓勵同學們積極進取,為社會培養藥學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 為教師再學習提供平臺
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社會資本參與下,社會藥房不斷發展,同時也吸納了大量藥學專業人才,其中尤以高職高專層次藥學畢業生為主。這對高職高專藥學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而專業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學校認識到變化隨之做出決策,即與社會藥房合作,開展師資培訓,由愛心藥房提供崗位平臺,藥學系專業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到愛心藥房進修學習,加強師資。校企結合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在:院校與企業緊密合作,以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教師把從社會藥房進修學習到的內容應用于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縮短學生進入工作崗位的適應期[2]。
2.3 藥學系擬成立藥學專業委員會
社會藥房在銷售及GSP實踐等方面有優勢,可以提供藥學專業委員會有關專業的委員。擬以企業的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確定培養目標。社會藥房等企業專家協助學校完成《藥品經營與管理》等教學計劃。根據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形成以任務為引領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解決理論與實際關聯不夠,學科性課程多,教學內容相對滯后。學習內容繁多且沒有重心并與執業能力要求結合不夠緊密等一系列問題。并擬開展相關教改課題及社會藥房發展建設方面的課題科研合作。
3 建立合作定期研討協商機制
在藥學系網絡信息平臺開放人才培養的反饋信息窗口,并建立微信群、QQ群搜集社,方便收集相關信息。藥學系定期對社會藥房反饋的信息進行調查,每月由專業帶頭人匯總、整理、分析后反饋至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藥房高層管理人員、技術專家與本專業教師每年召開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會,分析本專業相關的新崗位和新要求,協商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確定專業課程體系并遴選課程內容。
4 針對藥學專業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培訓方法
4.1 針對處方調劑培訓方法
在學生實習前,開設校內仿真藥房實驗,可舉行處方調劑比賽及進行考核,以幫助學生鞏固實訓內容。社會藥房,主要供學生進行崗位見習使用,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崗位環境,學習處方知識,學生能將理論聯系實際,而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生記憶深刻的首要條件,一個處方,不僅能夠體現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能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畢業實習,以及未來藥房處方調劑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2 針對藥品擺放培訓方法
在校期間,學校可以通過仿真教學,讓學生學習藥品的擺放次序,依據等,實習前,開設專題講座,邀請社會藥房的專業人員為學生鞏固藥品擺放依據,講座后到再返回到校內的仿真藥房進行訓練[3]。
4.3 針對溝通技巧培訓方法
可邀請在社會藥房工作的藥學專業人員開專題講座,給學生講授與顧客溝通時常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同時可以舉行真實的情境模擬訓練,例如沒有課程安排的時候,可以派學生到各大藥房進行見習,在見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與患者溝通。針對藥學職業道德,實習前開設專題講座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講座后同學們討論哪些行為是不符合職業道德的行為[4]。
篇2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齡前全面融合,學齡段主動融合,成立隨讀中心”等,走出了一條“融合同美,以美啟聰”的特色辦學之路實踐探索。
關 鍵 詞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7-00-02
融合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薩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意指不要把殘障兒童孤立于隔離的、封閉的教室、學校、交通設施和居住環境之內,主張讓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能真正地和正常發展的同伴一起參加教育。我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也明確規定:應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1]
可見,融合教育是社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廣州市啟聰學校從校情出發,在實踐中摸索出“學齡前全面融合,學齡段主動融合,關注隨讀指導,發揮樞紐作用”的成功做法,走出了一條“融合同美,以美啟聰”的特色辦學道路,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效果。
一、實行“健聾合一” ,學齡前全面融合
學齡前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及早為聾兒提供融合的環境,不僅有利于聾兒的缺陷補償和潛能開放,也有助于幫助他們學會溝通、學會交往,完成社會化的過程。[2] 早期融合,對于聾兒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學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體系的開端,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工程。廣州市啟聰學校附設幼兒園,是國內第一所“健聾合一”幼兒園,辦學成績顯著,獲得了社會的廣泛接納和認可,可以說既是全國首創,也是最佳范例。
學校地處廣州核心地段,擁有優質的教學環境和先進的康復設施,專業的教師隊伍和豐富的課程設置,能保證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都得到適合的發展需要。經過二十年的堅持與努力,由當初的僅有20名普通孩子,4名聾生,發展到現在在園兒童300名,其中正常兒童達到240名的規模,實現了學齡前階段的全面融合,也推動著廣州市融合教育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不僅將“健聾合一”這一理念貫徹在教育教學中,還向社會廣為傳播,促進了普通孩子及其家長拋棄隔閡、偏見與懷疑,增進對“融合教育”的認識、理解與接受。在融合過程中,正常孩子與聽障孩子互相了解、接受、交往,獲得了共同進步。正常孩子了解到生活中存在這樣的特殊伙伴,他們先天不幸,但不能因此剝奪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進而增強了愛心和責任感;而聾人孩子則在交往中提高了言語與溝通能力,增強了自信,塑造了健全人格。
二、體現“融合同美”,學齡段主動融合
學齡階段,學校努力探索“融合同美”的特色辦學道路,為進一步延伸和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做積極的準備。
融合同美,打造德育特色。陽光、健康、融合、同美是學校德育目標,也是最重要的校園文化精神。為此,學校努力營造融合的教育生態,搭建融入社會的橋梁,鼓勵師生走出校園,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展現自己獨特的生命之美,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同時也打開大門擁抱社會,與主流群體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使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回歸主流社會并享有豐富的社會生活。
學普研特,推動教學研究。為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聽障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大力開展學普研特活動,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所謂學普研特,即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普校先進教育理念和聾校優秀傳統經驗相結合,探究適合聽障學生學習發展的新方法新路子。為此,學校請進省、市、區各級教學專家來校傳經送寶,開展教材教法分析、課題指導、課例研討等活動。同時,也通過跟崗學習、交換教師、翻轉課堂、技能比賽等途徑,鼓勵老師們走進普校,一方面更新觀念,學習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展示特教風采,培育復合型的教師隊伍,為進一步的全面融合教育打下基礎。
以美啟聰,提高綜合素質。所謂以美啟聰,是指在融合教育生態中,以文化之美、社會之美、智慧之美、藝術之美、心靈之美、生活之美等來感染熏陶學生、啟發感動學生,使其向善向美,心聰性慧,提高綜合素質,為終身發展奠基。在“以美啟聰”辦學理念的熏陶與影響下,校園生活愈加豐富多彩,學生面貌日益積極自信,涌現出一批品學兼優、素質全面的孩子。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啟聰學校的孩子們也與正常孩子同臺獻藝,同臺競技,既美且聰,展現了新一代學子的風貌。
三、成立隨讀中心,實現區域輻射
“隨班就讀”是實施融合教育的一種形式[3],除了在特殊學校的聾生,還有部分聽障孩子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關注這部分孩子的生態與發展,同樣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現階段,成立隨讀中心,發揮樞紐作用,是特殊教育主動出擊、需求突破,實現融合的最優方式,也是學校實現區域輻射,資源輸出,服務更多聾生的需要。在廣州市教育局的主導下, 廣州市聽障兒童隨班就讀指導中心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啟聰學校負責中心的日常管理運作,承擔廣州市聽力語言障礙兒童的隨班就讀評估、巡回指導、輔導、培訓等任務。
成立專家組,搭建專業化支持平臺。中心聘請了高等院校、教科研機構、普通中小學、特教學校、殘聯、醫院聽力專科、心理學等方面的專家、教授、行業骨干等,成立專家組,整合各方面資源組成聯動平臺,在隨讀學生的評估督導、康復訓練、教育安置、學業建議等方面給予專業支持和科學建議。
完善工作網絡,實現點面結合。中心根據隨讀學生的分布選取試點學校,形成工作網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輔導檔案,選派骨干教師承擔試點指導任務。現階段重點安排了天河區盈彩美居小學、廣州市綠翠現代實驗學校、廣州市第86中學等作為聽障學生的巡回指導實驗校,定期提供指導,實現合作。
開展隨讀指導,幫助學生成長。中心通過個別輔導、團隊互動、親子溝通、同伴交往輔導、融合教育主題活動等輔導干預形式,幫助隨讀學生成長。例如:與廣州市綠翠現代實驗學校隨讀生所在班級,聯合開展了“科技體驗”“品味經典”等團隊主題活動,搭建交流平臺,培育互幫互助、平等交往、一起成長的價值觀念;對隨讀家長先后開展了“聽覺障礙學生的言語評估”“聽障學生家長親子全溝通培訓”等專題講座,大大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水平。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學校從關注特殊兒童的“缺陷補償”到注重“潛能開發”,從強調“早期干預”到期待“全面融合”,實現了從嘗試突破到追趕提升的重大轉變。
參考文獻:
[1]毛賽群,蘭繼軍.殘疾人教育與特殊教育辨析[J]. 殘疾人研究, 2013(4):62-66.
[2]李拉.“全納教育”與“融合教育”關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3]劉艷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兒童發展狀況的案例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11(8):8-13.
篇3
關鍵詞:高等機構設計 課程 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a)-0198-01
高等機構設計是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的主要專業課之一,它是在機械原理課程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機構結構、機構運動分析和機構綜合的課程。在傳統工程教育體制下,教學模式多以課堂講授為主,缺乏結合實際的案例式教學、綜合性教學,這種狀況造成了高等教育難以滿足機構設計發展的需求,學生對該課程感覺枯燥乏味甚至失去興趣。因此必須針對機構設計的特點,優化其教學內容,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實際應用等有機地融為一體,能夠幫助教師改善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設計思路和創新能力。
1 高等機構設計的特點及其主要內容
高等機構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高等機構設計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很強的專業課程,特別強調計算機編程、機械優化設計、高等數學、機械原理及機械動力學等的綜合運用。
(2)在研究內容方面,從平面機構的分析與綜合擴展到了空間機構的分析與綜合,從簡單的高副機構擴展到了瞬心線高副機構和共軛曲線高副機構。
(3)研究方法也轉變為以計算機為工具,以高等數學中的坐標轉換與矩陣運算為主的解析法。
(4)專業面較寬,通用性較強,需要學生有較寬的知識面和適合各類產業機械所需的設計方法和技巧。
高等機構設計所涉及的學科門類多,涵蓋的內容廣泛,主要教學內容包括[1]:機構的分析與綜合;機構的型式綜合;運動規律設計;凸輪機構設計;齒輪機構設計;機器人機構;組合機構與機構的變異。
2 優化課程教學體系和內容
要在有限的教學學時(通常為40學時)內完成如此多的內容,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1 構建高等機構設計課程教學體系
由多教研室、系部建立高等機構設計課程群,主要課程包括:(1)數學課程,如《高等數學》、《微分幾何學》;(2)先進設計方法的課程,如《機械優化設計》;(3)基礎課程,如《機械原理》,《齒輪嚙合原理》;(4)計算機語言課程,如C語言,C++語言及Matlab等課程。
2.2 整合教學內容
針對教學的參考教材,教學內容應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整合。首先注重機構設計基本理論、原理和方法的講授,使學生擁有較厚實的基礎知識,同時,以課本的基本知識點為基礎進行適當的拓展。例如,重點講解平面連桿機構的分析與綜合,然后以此為基礎涉及空間連桿機構的分析和綜合,這樣由易到難的次序可以減少學生聽課過程中的枯燥感,逐步建立對該課的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 突出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特色
高等機構設計課程的內容較寬,涉及許多其它學科的知識,如高等數學、微分幾何學、機械優化設計、機械原理、計算機科學等。在掌握機構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應突出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緊密結合,每一中設計理論和方法均應有實際的應用實例佐證。如平面連桿機構綜合的類型講解時,針對每一類綜合給出若干實際工程應用的實例,寓教于實際生產應用,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的思維清晰,不斷提高興趣。
2.4 保持教學內容的最新
高等機構設計課堂教學必須緊跟機構設計的最新趨勢,始終保持機構設計教學內容的先進性。授課教師緊密關注高等機構設計方法的近況,并把它們融入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掌握機構設計的最新知識[2]。
3 教學方法和手段
3.1 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授相結合
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擴充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增強感性認識,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印象和記憶[3];同時,在一些關鍵的知識點上,教師應詳盡地在黑板上推導出整個過程,以促進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課堂講授平面連桿機構的概述時,適當增加車間裝配線(位置綜合)的視頻,電動打字機(函數綜合)、電影膠片放映機(軌跡綜合)等的視頻。
3.2 授課模式與啟發教學相結合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授課”與“啟發”相結合的課程教學組織方式[4]。除了傳統教學方法外,對應用、設計方法等則采取“啟發”的教學方法,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并加以適當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努力思考。同時,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和爭論,老師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教師在授課時,需要將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背景、聯系及因果關系分別介紹,這樣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增加教學效果。
3.3 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車間參觀并努力發現機器設備上的相關機構部件,提高高等機構設計在機械裝備的感性認識。我們依托河南省重點開放實驗室及機床實驗室等,為課程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實驗室擁有各類數控式和機械式的車床、銑床、刨床、磨床等,加工中心,機器人,三坐標測量機,數控成形磨齒機、齒輪測量機等設備,使學生在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與實際機械機構完全對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3.4 專題講座,擴寬相關知識面
高等機構設計課程的重點理論與設計方法不能在有限學時內深入講解,可以在課余時間舉行專題講座,如組合機構設計及其新進展、凸輪機構的分度功能設計、機械優化設計在機構設計中的作用等專題講座,使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不同層次的要求。
高等機構設計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掌握常用機構的設計方法,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設計實例結合起來,能夠對設計實例進行分析,并編程計算得到設計結果。因此,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是該課程講授的最終目標。高等機構設計的課程教學應優化完善教學內容,融合傳統的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高,增強實際應用環節的教學比重,引導并開闊學生的設計思路,不斷提高學生的機構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傅則紹,盧子馨.機構設計(修訂版)[M].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1998.
[2] 任小中,曹鐵珍,韓建海.論課堂教學方法的革新[J].成功(教育版),2009(1):15-16.
篇4
一、教研――關注幼兒個體差異
上海市教委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契機,開展“讓幼兒園個別化學習活動更有意義”的專題研究,陸續編制大中小班系列教參《幼兒園個別化學習區角活動設計參考》。這個教研專題,契合了《指南》中“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的精神,對大力推動教師觀察幼兒、解析幼兒,乃至把握教育契機、提供適應幼兒個體差異的教學,讓個別化學習活動具有質量內涵等,具有重要實踐意義。之所以選擇這個教研專題,可能和上海幼教人一貫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分不開。老師對孩子的尊重及民主態度,在師生互動中隨處可見。聽課時,常常能聽到老師說:“你們同意嗎?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這種發自內心的真正的“尊重兒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去年廬陽區開展了幼兒個別化學習區角活動。通過這次在上海聆聽講座和參觀學習,我們對幼兒園個別化學習活動的理念和做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園以后,各位工作室成員將向全體教師詳細傳達和指導,深化幼兒園對游戲的研究,提升幼兒園的游戲水平,并結合廬陽區幼兒園環境創設和區角游戲觀摩評比活動,帶動聯盟內各園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園容――美觀精致各具特色
印象中,上海幼兒園總是很美的、很整潔的、很溫馨的,像家一樣。這次又有什么不同呢?走進六所幼兒園,每家都不一樣,有幾點令我十分贊嘆和羨慕。第一,園舍的裝修都能做到整體設計,具有統一風格,且工程質量非常好。如:閘北區安慶幼兒園藏藍色墻裙、白色墻壁和窗簾,非常清爽、雅致。荷花池幼兒園的3間幼兒盥洗室,分別為藍、綠、粉色調,細節設計堪稱藝術品;第二,很多園有專門的全園共享的幼兒活動室,如美術、科學、健康、音樂等。櫥柜多且造型可愛,操作材料十分豐富,玩具品種非常多;第三,環境布置有藝術品位和童趣,內容與形式都精心設計,合理利用三維空間,簡約精美,絕不雜亂無章。如:有兩所園的樓梯墻壁上,有老師利用各種材料制作的羊群風景圖。本溪路幼兒園走廊上,張貼著幾十幅教師制作的兒童畫,富有美感、想象力和生活氣息;第四,能挖掘幼兒園歷史文化內涵,營造獨特的校園文化。如:本溪路幼兒園一進門的大石頭上刻著“師愛如溪”四個字,巧妙地暗合著園名。
三、課程――多元并重相互融合
從各園班級門口“家園之窗”張貼的“周活動安排表”來看,有“運動、生活、游戲、學習、專用活動室、家園共育”等欄目,由此可見,上海幼兒園不僅重視幼兒學習與游戲,同時重視幼兒運動與生活,四個方面分別注明“觀察與指導”要點,詳細列出每日具體的活動名稱,并從時間上科學安排,落到實處。“學習”包含主題下的集體學習和個別學習。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幼兒發展情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主題活動。“家園之窗”還張貼了“主題活動計劃”,詳細說明了主題產生的原因、主題目標與主題安排。“主題安排”涉及到運動、生活、學習、游戲、家園共育和環境創設。
各園在細致落實基礎課程的同時,結合課題研究,努力探索特色課程,如:一走進瑞金一路幼兒園就感受到強烈的體育特色。墻面有系列體育活動照片與簡介。體育設施設備非常豐富,在有限的空間里,各種大中小型體育設施得到妥帖地安放,并便于幼兒取用。院墻上安裝各種攀爬的梯子(繩梯、木梯、輪胎等),屋檐下、樓梯下有許多擺放體育器械的櫥柜,甚至走廊墻裙上也懸掛著各種小型體育器械。
篇5
1.一套機制:制度規范保障教師發展
學校將“教師隊伍建設及專業化發展”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根據教育部《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做出了明確的規劃和要求,并作為學校重點工作。
學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師隊伍工作機制及管理制度,規范、評價、激勵全校教師,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有序開展。學校制定《ΧΧ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三年規劃》,明確教師專業發展與隊伍建設的目標及愿景;制定《ΧΧ中學教師基礎性評價考核方案》、《ΧΧ中學專業技術崗位等級晉升聘用考核實施辦法》,從制度層面,推進教師有序、合理流動,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制定《ΧΧ中學師徒帶教工作方案》、《中學青年教師沙龍工作方案》、《中學“校名師”培養對象申報方案》,規范學校教師梯隊建設流程,形成分層、分類教師培訓機制;制定《中學教職工挑戰性評價方案》、《中學教師“卓越發展”獎勵申報辦法》、《中學學術專著出版資金資助辦法》,推動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打造教育教學風格、凝練教育教學思想。
2.兩重支撐:硬件保障服務教師發展
為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學校從經費和平臺兩個方面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撐。
經費支撐。學校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保障性經費,如為購買專業書籍、組織專項培訓、開展項目研究、出版學術專著等提供經費保障;學校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激勵性經費,如績效考核方案中為教師教育教學競賽獲獎、及獲獎、課題立項及獲獎等設置專項獎勵。
平臺支撐。為滿足信息時代下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時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學校整體教師自主發展網絡平臺:搭建基礎性評價網絡平臺模塊,實現教師績效評價的網絡化、電子化;搭建挑戰性項目網絡平臺模塊,提升教師“挑戰性項目”項目過程管理的動態性、即時性;搭建師訓課程網絡平臺模塊,通過利用平臺現有專家課程,結合校本師訓課程開發,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體系化、模塊化的課程支撐;搭建校本研修網絡平臺模塊,組建學科內研究共同體、跨學科研究共同體等教師互助團隊,以網絡項目驅動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長。學校現正申報華東師范大學開放學院“校本研修平臺”創新實踐基地校。
3.四支隊伍:梯隊建設帶動教師發展
學校根據不同年齡、教學經歷、個性化發展需求,打造4支教師發展隊伍,設置差異化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形成學校教師梯隊。
(1)針對新進教師隊伍,推進“三新工程”建設。對學校新進教師、新班主任教師、新高三教師,通過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師徒帶教等途徑,幫助教師進一步磨練教育教學基本功,初步發掘教育教學潛能,提升在教育教學崗位中的勝任力。
(2)針對青年教師隊伍,推進“青藍工程”建設。對學校青年教師,通過學習共同體、青年教師沙龍、項目研究等途徑,幫助教師進一步錘煉教育教學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學優勢,找到適合教師興趣特長、符合教師發展需求的特色發展方向。
(3)針對骨干教師隊伍,推進“名師工程”建設。對學校骨干教師,通過高級教師教育教學專題研討、初步嘗試撰寫著作等方式,幫助教師進一步提煉教育教學風格,高度凝練教育教學特色,成為在市、區層面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教師。
(4)針對名優教師隊伍,推進“示范工程”建設。對學校特級校長、特級教師,通過進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臺,幫助教師進一步展示教育教學藝術,示范輻射教育教學成果,提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及學校整體發展的品質。
4.四大板塊:專業引領促進教師發展
構建師德素養、教學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塊的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內容板塊,著力打造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和研究能力,培養的“厚生樂教,固本求真”教師群體。
(1)以師德為先,提升教師職業道德
學校文化浸潤。學校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構建了“樂群篤志,協同致遠”為核心價值觀的學校選擇教育文化氛圍,形成了“厚生樂教,固本求真”師風,促使學校教師在文化浸潤中理解中學教育工作的意義,熱愛中學教育事業,承擔育人使命,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認同中學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注重自身專業發展;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積極開展協作與交流。
師德素養校本研修課程。形成學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課程培訓工作方案,開展師德素養類及實踐體驗類課程,并以此為契機在全校廣泛開展師德素養、育人能力大討論活動。
“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活動。持續多年開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師”評選活動,樹立“教書育人楷模——ΧΧΧ老師”等師德榜樣,形成教師愛校、愛崗、愛生的精神風貌。
讀書活動。教師通過閱讀教師專業發展、師德素養等相關書籍,提升專業使命感和教育責任感,為逐步樹立新的課程觀、教育教學觀、學生觀等奠定良好基礎。
在歷年的學生問卷調查中,學生對學校教師的滿意度高,認可學校教師的敬業心及轉專業素養。
(2)以能力為重,提升教師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校本研修課程。在完成市、區要求的相關師訓課程要求后,學校在進行教師專業發展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設置符合教師發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請專家開設校本研修課程、講座,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及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如,以校本研修專項主題活動“教學目標設計中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為抓手,引導一線教師能關注學生的學科能力與學科素養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學目標設計中學科素養的要點內涵。
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以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為抓手,引領、幫助見習教師熟悉教育法規政策,提升師德修養,了解教學常規,掌握教學基本功,關注自身專業發展。學校現為普陀區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師徒帶教制度。《ΧΧ中學師徒帶教工作方案》,組織校內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等,對新進教師、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師等進行帶教培養工作,形成校內帶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學競賽。每學年設置主題、開展校內“ΧΧ杯”教育教學競賽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激發青年教師創新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方法的熱情,加強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和能力的訓練。
青年教師沙龍。定期組織青年教師沙龍,通過同伴互助、專家指導等方式,指導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邀請普陀區教育學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級教師ΧΧ老師針對青年教師開展“如何說課”專題講座,幫助青年教師提升專業技能。
主題教研活動。學科組、教研組聚焦學科發展特色,開展主題教研活動,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特色發展。如,歷史教研組“見微知著以人見史”的特色主題教研活動,指導教師從“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的在教學中的涵育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實踐;理綜學科組“滲透核心素養、優化教學設計”和“研究學科融合路徑,完善課程開放性” 主題教研活動,關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協同性,指導教師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及課程開發能力。
學習共同體。根據教師能力特點和發展需求,組建學習、教學共同體。如,語文學科組組建了“關注課程標準的落實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注命題與作業的研究”、“重視學生的心理及思維特征”等四個學習共同體;理綜學科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題的學科命題團隊等。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能夠在知識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礎上,通過參與交流、協作、反思等活動,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競爭,最終促進個體的成長。
教學成果校內展示。通過校內“一師一優課”評審及相關課堂展示、研討論壇,校內論壇“協心戮力,行穩致遠——單元教學設計成果交流論壇”、 “微課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課程成果交流論壇”、 “合理運用導學案,提高教學有效性——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論壇”等活動,展示教師在教學轉型、課程建設等領域的經驗與成果。
2015年至今,學校教師共獲得國家級教學競賽獎項8項,市級教學競賽獎項122項,區級教學競賽獎項30余項。
(3)以學生為本,提升教師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專題培訓。邀請市、區級專家,開設教師育德能力專題培訓講座,促進教師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將中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重視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位中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如,邀請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及市、區優秀班主任,開設《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評估與干預》、《以情優教,提升教學的藝術性》等專題講座,
學科德育滲透。根據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導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學科德育滲透點,并開展校級“德育示范課堂”大獎賽。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通過挑選骨干教師參與“上海市學校中級心理咨詢師培訓”、開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等方式,幫助班主任教師學會與班級學生溝通與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將心理咨詢技術融入班級、學生管理的全過程。
德育論壇。通過“創設多元育人環境,促進學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課堂展示交流論壇”、“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卓越發展育人環境班級建設班主任工作論壇”等活動,展示教師在班主任工作、學科德育等領域的經驗與成果。
(4)以研究為翼,提升教師科研品質
“挑戰性項目”研究。學校突出教師的個性化與研究力,設計和開發了《ΧΧ中學教職工挑戰性評價項目》,鼓勵教師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和能力優勢,聚焦學校重點項目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從課程教學、德育創新、信息技術、專業發展、管理服務、自主創新等角度選擇項目,開展項目研究。目前學校組織的首輪教職工挑戰性項目的申報,共有74個項目申報和立項,100多位教職工參與項目研究。學校組建了校內專家立項審核工作小組,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審核工作,從不同角度為教職工的挑戰性項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啟發意義的建議。
“教師卓越發展”獎勵申報制度。制定了《ΧΧ中學教師“卓越發展”獎勵申報辦法》,就教師的課題評比獲獎、文章、論文評比獲獎等進行獎勵,鼓勵教師將項目研究經驗進行總結和理論提升,逐步凝練自身的個性化風格,打造教師教育教學特色。
高級教師教育教學專題研討會。學校聘請校外專家、搭建展示教師的學術和教學水平的平臺,積極鼓勵骨干教師提煉教育教學思想,形成教育教學風格,開展“教師教育教學經驗專題研討活動”。
《ΧΧ中學學術專著出版資金資助辦法》。學校鼓勵、支持學校教師將教育教學經驗轉化為學術成果,從而提升學科發展品質及學校學術影響力。學校制定《中學學術專著出版資金資助辦法》,為在職教師提供出版學術專著、基礎理論著作、課題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額支助。
5.多方協同:組織協作推動教師發展
篇6
高職院校生源逐步減少,民營資本參與高職教育與日俱增,高職院之間競爭趨于白熱化,同時社會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質量也越來越高,各高職院校要想在競爭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可持續發展下去,必須增強職業教育的生命力,狠下功夫力抓人才培育質量,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高職教育健康發展之路。在校園傳授人文知識、熏陶良好人文環境,潛移默化地感染內化學生的人格、氣質及修養,在這樣環境下逐步建立學生相對穩定的品質特征,形成本校學生鮮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素質,培育出來的學生才能夠在激烈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出口”帶動“入口”,實現“出口暢,入口旺”,只有這樣一所高職院校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二、提升高職生人文素養教育總體策略
1.轉變教育理念。隨著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新興學科不斷出現,學科交叉、文理滲透已是大勢所趨,當前高職院校中“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理念必須根本轉變。高職教育注重人才技能培養,忽視育人功能,教學過程難以將人文教育貫徹落實到位,導致學生技能和素質失衡,一方面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人文素養缺失,在企業中往往表現缺乏責任感、怕苦怕累、跳槽頻繁等。因此,高職院校在強調學生“做事”的同時,必須強化學生“做人”的培育,將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的理念自覺貫穿教育的各個領域和全部過程,讓高職生們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形成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內驅動力,才能成為社會和企業所需棟梁之才。
2.建立滲透人文素養的課程體系。課程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載體,建立滲透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關鍵。確保人文素養教育課程基礎地位作用,就要讓學生領會人文知識中蘊含的思想內涵,真正做到“知識、能力、素質”的統一。建立滲透人文素養的課程體系,以“兩課”必修課為主線,以人文選修課為主體,以人文專題講座為補充,建立多層次多途徑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架構。此外,需要增強專業課程對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在專業課程授課中體現“職業性”和“人文性”。學生在認真學習專業技能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嵌入人文素養教育理念,從職業本身出發,講授職業人文素養的意義和內涵,有意識地向學生傳導職業人文教育方面的信息,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職業人文素質,明確作為一個完整的職業人所應具備的各項素質。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人文氛圍。校園環境承載著教育環境和文化氛圍雙重任務,充滿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環境,“潤物細無聲”地陶冶情操和提升品位。首先,著力于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重點打造反映本校特色和職業特色的校園物質環境。其次,著手于校園軟件文化建設,狠抓“三風”建設,建立言傳身教的校風,樹立為人師表的教風,形成勤奮好學的優良學風。最后,以學生社團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人文知識辯論賽、專題講座、演講比賽、誦讀經典、文藝演出等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從中學習知識、升華修養、陶冶情操、啟迪心靈,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充分感受人文精神,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三、建立“誠信自助書吧”,探索人文素養建設新途徑
以上所述總體闡述了提升高職生人文素養的總體策略和基本思路,現以筆者所在高職院校———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圍繞人文素養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建立了“誠信自助書吧”,設立電子書借閱機,為高職人文素養建設探索新途徑。
1.建立“誠信自助書吧”,延伸人文素養教育空間。培養高職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無疑是促進人文素養教育提升的利器。但是高職生閱讀基礎弱,學習時間短,重實踐輕理論,難以潛心閱讀,這些問題極大制約著高職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傳統圖書館采取封閉式管理,學生不能夠根據自己日常時間隨時隨地進入圖書館閱讀和借書,因此創建一個以讀者為核心,充滿人文關懷的服務環境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據此,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多方商討,決定充分利用學院各個教學設施的空閑空間,建立“誠信自助書吧”。書吧分布在教學綜合樓的一樓大廳以及各層樓梯出口處,書籍部分由廣大師生捐獻,部分為圖書館館藏圖書。圖書在內容選擇上每間隔一段時間列出一個主題,不定期實時更新書吧書籍,每個書籍封面均寫上推薦閱讀的理由,所有學生在任意時間段都可以直接在書吧的凳子上閱讀喜歡的書籍。書吧采用師生參與義務管理模式,借閱者靠自覺遵守規章制度,自助借閱圖書,實現真正意義上開放式自助書吧。大部分展出的書籍借閱者基本做到有借有還,吸引大批路過學生停留腳步到書吧書架前物色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閱讀的習慣。同時通過學生參與書吧管理,培育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調解的能力,增加同學之間、書吧與讀者之間的感情和信任。
2.設立電子書借閱機,創新人文素養教育閱讀新模式。新媒體閱讀當前深受廣大青年大學生所青睞,“手機控”客觀地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所展現的主流閱讀方式,如何在手機屏幕陣地上占據一席人文素養教育之地是值得職業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問題。為此,學院圖書館引入了電子書點讀機,讀者在點讀機上利用免費WiFi通過二維碼掃描下載安裝客戶端,直接掃描借閱機上圖書封面上的二維碼,即可全本下載圖書到手機中閱讀,實現書籍終端掃描直接入機觀看,一場關于移動閱讀的革命將成為數字圖書館的重要服務模式。電子書借閱機與互聯網實時動態鏈接,及時獲取網上最新正版電子書籍,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及時將積極向上深受讀者喜歡的書籍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傳遞了強大的人文知識正能量。同時手機閱讀將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限制,極大推動更多的學生下載更多圖書到手機上,享受隨身閱讀的樂趣。實施以來,經過借閱機的學生大都會不由自主瀏覽借閱機最新的書目信息,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下載到手機中閱讀,大大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進一步提升。
篇7
【關鍵詞】初級中學 思想品德 教育教學 實踐思考
一、前言
初中階段既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最佳時期,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則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基礎、精神動力和根本保障。近年來,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學積極貫徹“讓老師工作著快樂著辛苦著幸福著;讓學生成長著進步著學習著感悟著”的教育思想,秉承“以人為本、厚德啟智、強能育才、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以辦“精品+特色”的學校、育“合格+特長”的學生為目標,整合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構建了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開放型德育新體制,增強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了學生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加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打造和諧校園文化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公共空間意識的主渠道,而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學校必須加強校園環境建設,著力打造和諧校園文化,在思想上給予教育與引導,在心靈上給予熏陶與感化,把學生思想行為引向自覺,形成良好習慣。一是注重打造優質德育課堂。課堂是培養學生公共空間意識的主陣地。在教育內容上,商丘市一中要求教師在深入開展德育的同時,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的德育資源,不失時機地實施道德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強化思想道德修養;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初中學生生理特點和心理需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展課堂討論、專題演講等活動,靈活采取多媒體等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注重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強校園文化建設,以良好的文化氛圍熏陶和感染學生,是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商丘市一中一方面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辦學及教育教學理念、校園特色和人文精神有機融入校舍、道路和其他景觀之中,美化、綠化和凈化校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報、校刊、櫥窗、校內廣播電視等形式,積極傳播和弘揚社會公德,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激勵和升華。三是注重創設德育活動載體。創設德育活動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策略。商丘市一中鼓勵和動員全校師生以年級、班、隊為單位,積極開展諸如文明詩歌朗誦、文明動漫大賽、文明禮儀對對碰等活動,促進了德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增強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加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加強家校密切聯系
家庭教育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學校與家庭有機結合起來并形成合力,才能產生巨大的教育效果。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滲透、配合和補充。一是密切聯系,凝聚教育合力。堅持每半年召開一次全校家長會、班級堅持定期召開家長會、堅持開展學校教育“開放日”活動,實施學生、家長、教師“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探討活動,有效形成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二是強化指導,促進教育互動。通過舉辦家教知識講座、組織教師開展家訪等活動,引導家長加強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發展的規律,指導家長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和文明習慣的形成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三是及時反饋,提高教育效果。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卡、家校聯系手冊等形式,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上的思想行為情況,加強對學生的分析評估,并制訂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些做法不僅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也贏得了學生家長的理解和關心,為學校科學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四、加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強化學生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活動是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為此,學校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社會服務和調查、農村社會實踐、軍政訓練、走進大自然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公共空間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利用和融合社會教育資源,一方面,堅持“走進來”,邀請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邀請道德模范、優秀學生家長到校作報告、談體會,深化和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給學生以教育和啟迪;另一方面,堅持“走出去”,通過開展親子活動、獻愛心活動等載體,組織和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親身實踐,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內化為自身素質、外化為文明禮儀行為,也使得學校德育工作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五、結束語
商丘市一中的成功經驗表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體系,是實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重要策略和根本保證。學校要在著力打造優質德育課堂、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同時,注重與學生家庭的聯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田建國.構建和諧校園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報,2007(2):19.
篇8
陳義萍
一直以來,圍繞教師專業發展的屬性與含義問題的討論眾說紛紜,各有不同的看法。“教師專業化”的產生與發展及其理念、模式等是西方社會的產物,我國這方面的研究深受西方研究的影響。面對“教師專業化”這樣一個新事物,我國相關研究的起步階段從研究的概念、范疇、模式到研究方法等幾乎都是在翻譯、移植基礎上的推進。近年來,有關教師專業化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成果也越來越豐富。2002年1月3日《中國教育報》對什么是教師專業化有了明確的界定: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不斷的,乃至終身的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也就是從“普通人”變成“教育者”的專業發展過程。
中國教育學會第15次學術討論會綜述“教師專業化建設――一個影響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課題”;教師專業結構包括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專業能力要素(特殊的認識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多向交往能力、教育教學過程的調控能力、適時發展能力)和人格特征(敬業愛生、奉獻負責、民主寬厚、敬重合作、正直真誠、自律進取)。
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包含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一個教師之所以當得好,一堂課之所以上得好,實際上做的要比說的想的多得多,要付諸以行動,因而說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靠做――實踐智慧的積累,而實踐智慧不是別人“教”會的,是自己在實踐中“悟”會的。因此,教師實踐知識的獲得與積累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而具體的途徑。下面闡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自主發展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
教師的自主發展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教師主體性的一種重要體現。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時代的要求,更是自我發展的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教師要想實現最高層次的需要,就要不斷地通過多種學習渠道,獲取多元化知識,從而體現自身的價值。
1.向書本學習
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本學科及相關學科專業知識,掌握廣博的系統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研讀現代教育理論,了解教育的最新動態,豐富教育信息,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2.向他人學習
一是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研訓活動。通過參加活動,與他人互動,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習他人的知識、經驗,充實自身的知識;二是聆聽專家、名師講座、各級教學研討會,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三是通過參觀和教學觀摩、異地培訓等方式向他人學習,吸取精華,取長補短。
3.向網絡學習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學習空間,要充分利用我縣農遠資源,打造網上學習策略,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加大博客群,在網上與專家學者交流與研討,通過交流研討,了解最前沿的理論,充實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二、教育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保證
教育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形式。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是:成長=經驗+反思。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再認識、再研究、再整合的過程,是教師思維活躍、認識碰撞、自我提高的過程,以反思促進步,從而使教師在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批判性反思中不斷成長。
1.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們教師每天都在緊張地進行著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卻很少思考教育教學工作的意義;我們年復一年地例行公事地重復相同的工作程序,卻沒有思考怎樣改變一下自己的行為方式;我們經常模仿沿用別人成功的經驗,卻沒有去思考與探究其成功經驗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去思考與探究其成功背后積淀的教育思想,因而我們只能是教書匠而已,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至關重要。
2.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在教育教學實踐反思過程中,力求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反思教育教學實踐、指導教育教學實踐。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學習新時期現代教育理論,學會站在教育教學實踐理論層面審視教育教學問題,反思教育教學現狀,豐富教育教學智慧,從而促進自身成長。
3.反思生成個人的實踐智慧
教育教學反思關鍵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是現代教育理論與個人的教育教學經驗相融合,二者相互作用,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融合,從而形成個人的實踐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性建構,讓經驗由理性的批判轉變為與理論對接,變那種單純習慣為基礎進行判斷的傾向,養成反思性的思維傾向,在反思中拓展個人的實踐智慧。作為縣級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根據學校要求以及自己發展的需要,在不斷加強學習,自我提高的基礎上,承擔學校舉辦的各類師訓、干訓、學科培訓,每次進行講座前都要進行集體備課,征求意見,集思廣益,講座結束后,聽取意見,進行反思,既有講座的“行動前反思”,又有講座過程中“行動中反思”,還有講座后的“行動后反思”。正是在反思中,教研員的專業不斷得到發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還有指導課堂教學反思、學生學習問題反思、教學現象反思、專業水思、自我意識反思、個人成長的反思等等。
三、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
新課程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研究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學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教育教學實踐,用心看、認真聽、仔細想,努力做、細細品,好好記錄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并積極去思考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1.自我行動研究
教師面對課堂教學的復雜情境,從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認真加以回憶,探究、推敲、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略,這樣,教師基于自身教育教學經驗,探索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智慧,這對教師專業發展至關重要。課題研究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的困惑,如在教育教學或教研培訓實際工作中若發現問題,就提出來,作為課題研究的內容,然后在實踐中進行研究、探討,弄清楚為什么會產生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解決問題?有無其它的方法與途徑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怎樣?效果如何?為什么能夠解決或為什么不能夠解決?要怎樣才能解決等等,這樣,有問題提出來,并通過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層層的問題。帶著課題研究進行教研培訓工作的創新實驗,取得較好的效果。
2.共同行動研究
新課程倡導的教師成為促進者。即通過專家的幫助,引導教師不斷進行反思、調整教育實踐。專家的引領為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支持和保障。近年來,本人承擔了省級《終身教育理念下校本研究與教師發展關系的研究》課題、市級《農村學校研訓一體有效性的研究》和《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
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實踐探索》等課題研究任務,課題研究實踐證明了,它不僅提高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而且對于增強教師專業理論水平,促進教師理論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載體
以學校為主體的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載體,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途徑,每所學校的研修活動各不相同。在我們學校,規定每周一下午是業務學習、政治學習的時間,學習形式多種多樣:學習時事,領會中央精神:“請進來”或看光盤,聽專家講座,專題討論交流或辯論;教研員專題講座,講座前談選題的意義,講座后進行反思,然后由聽眾進行評議,最后再由主講者談感受與心得,在交流中主講者與聽眾們都得到發展。學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制度與激勵機制,使教學研究成為每一位教研員的自覺行為。
學校還要求教研員要深入課堂聽課及議教、主持業務會議、參加學科命題、進行質量分析,提出改進教學工作,實施教學實驗項目,承擔課題研究任務,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進行教學指導,總結、推廣先進教學經驗,深入基層學校進行業務專項調研,撰寫教育、教學調研報告或先進教學經驗總結,并向學校網站和《教科研之聲》報送文章等等。在開展各項任務過程中,教研員之間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因而在完成具體任務的同時,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發展,學校為我們的專業發展搭建了平臺。
篇9
全國愛耳日活動方案一 為大力宣傳兒童聽力健康和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傳聽障兒童全面康復理念,促進融合教育,推動我市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特制定xx市第17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
“關注兒童聽力健康”。
二、市級活動內容
(一)聽力健康進農村活動。3月1日上午,xx市殘聯聯合衛生計生部門組成“聽力健康服務小組”,赴奉化市裘村鎮會同當地殘聯和衛生醫療機構開展“關注兒童聽力健康”主題宣教活動。在鄉鎮中心街區設置耳科義診、聽力檢測、耳防宣傳、聽力康復、政策咨詢及便民服務臺,懸掛宣傳橫幅,分發《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宣傳手冊等。
主辦單位:xx市殘疾人聯合會xx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承辦單位:奉化市殘疾人聯合會 奉化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二)聽障醫教融合分享活動。2月28日上午,xx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在多功能廳舉辦主題宣傳活動。康復中心在訓的120余名聽障兒童和家長及部分普通小學學生參加主題活動。活動中聽障兒童康復明星和家長將介紹聽障康復經驗和融合教育成果,聽障兒童與健康兒童進行才藝表演。
主辦單位:xx市殘疾人聯合會
承辦單位:xx市殘疾人康復中心
(三)聽力免費檢查周活動。“愛耳日”期間,xx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將開展為期一周的免費聽力檢查和助聽器知識咨詢義診活動。組織有關聽力學專家為有聽力康復需求的市民進行免費聽力測聽、助聽器調試和耳科保健指導服務。
主辦單位:xx市殘疾人聯合會
承辦單位:xx市殘疾人康復中心
三、各地活動要求
(一)堅持以人為本。要立足實際,圍繞活動主題,協調衛計、教育、環保、民政等部門,組織相關機構專業人員,著力面向農村、山區、海島等重點區域,著力面向兒童及兒童家長、年輕夫婦等重點人群,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及聽力康復家長培訓,提供耳科保健咨詢,開展聽力健康宣傳及聽力篩查服務等形式普及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知識;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廣泛動員愛心企業、公益組織及個人參與貧困聽障兒童的康復救助,營造扶殘助殘的良好社會環境。宣傳教育活動力求與便民惠民服務相結合,整合推動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工作。
(二)創新宣傳形式。要積極協調各類媒體開展宣傳報道工作。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短信平臺等大眾媒體和新媒體作用,多渠道“愛耳日”活動信息,宣傳普及安全用耳知識,教育推動全社會關注兒童聽力健康,保障聽障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共同建設聽障兒童全面康復環境。
(三)做好需求調查。要以“愛耳日”活動為契機,認真開展2016年度“七彩夢行動計劃”人工耳蝸康復救助及陽光品質康復工程助聽器驗配、人工耳蝸處理器升級、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等項目的需求調查摸底工作,為殘疾人陽光品質康復工程“助聽”項目的實施摸清底數,打好基礎;扎實做好2015年度新發聽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落實和政策保障工作,建立疑似聽力殘疾兒童康復跟蹤長效機制,加強康復政策宣傳力度,強化聽力障礙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理念,力爭使有康復適應指征的聽力障礙者尤其是0-6周歲聽力殘疾兒童的康復需求得到滿足,為“十三五”殘疾人康復工作起好步、開好局。
各縣(市)區殘聯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積極協調殘康辦成員單位,圍繞第17次“愛耳日”活動主題,以全面實現“人人享有健康聽力”為目標,制訂活動計劃,采取有效措施,推進“愛耳日”活動廣泛、深入、扎實開展。要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創新活動形式,采用多種方式增強“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確保活動取得成效。
四、宣傳口號
——關注兒童聽力健康
——切實保障聽障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
——積極落實“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聽力語言康復三原則
——關注聽障兒童全面康復
——提高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意識,確保兒童聽力健康
全國愛耳日活動方案二 2016年3月3日是第17次全國“愛耳日”。根據省殘工委下發《關于轉發中國殘聯等部門〈關于開展第17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的通知》(黔殘工委辦〔2016〕1號)精神,望各區(縣、自治縣)殘聯高度重視,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對開展第17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安排如下:
一、 活動主題
關注兒童聽力健康。
二、 時間安排
2016年3月3日,可延長一至兩天。
三、宣傳重點
大力宣傳兒童聽力健康和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傳兒童聽力障礙預防、發現及治療科學知識;大力宣傳聽障兒童全面康復理念,推進融合教育相關工作;全面營造關愛、幫助聽力障礙兒童康復的社會氛圍。
四、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要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本通知要求。各區(縣、自治縣)殘聯會同協調有關部門共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及時制定本地宣傳教育活動方案并認真做好組織落實,確保此項活動廣泛、深入、扎實開展。
(二)積極創新宣傳形式。
各地要堅持以人為本,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宣傳形式。要積極采用多種方式增強“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短信、微信等傳播渠道的作用,廣泛“愛耳日”活動消息及愛耳護耳知識;要廣泛組織發動專業機構、學術團體,面向重點人群,通過舉辦專題培訓、講座等形式向聽障兒童家長、年輕父母普及聽力殘疾預防及康復知識;要深入學校、社區,組織好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的聽力健康宣傳工作。
(三)整合推進實際工作。
各地要以“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努力將宣傳教育活動與兒童聽力健康咨詢、聽力檢測等便民服務有效結合,動員和組織各方面力量,深入基層為廣大群眾和聽障人群提供康復服務;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廣泛動員愛心企業、公益組織及個人參與貧困聽障兒童的康復救助;加大兒童聽力保健工作力度,做好新生兒聽力篩查、聽障兒童接受普幼(小)教育、兒童環境噪聲治理等相關工作,為兒童聽力健康和康復訓練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及時做好活動總結。
各區(縣、自治縣)殘聯要認真做好“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的總結。負責及時收集整理本地宣傳教育活動情況,請務必于2016年3月6日前將活動總結及相關圖片、視頻、簡報等資料書面上報市殘聯。
全國愛耳日活動方案三 201x年3月3日是第17個全國“愛耳日”, 耳朵是人的重要感覺器官之一,鳥語花香,山呼海嘯,都必須經過耳朵才能感受到,沒有聽力,語言交流就無從談起。兒童正處于語言的形成期,因此,保護聽力更顯得尤為重要。
活動宣傳口號:
珍愛聽力,快樂成長!
活動總目標:
1、知道耳朵的作用和保護耳朵的方法,會用耳朵辨別不同的聲音。
2、懂得耳朵對人的重要性,養成保護耳朵的良好習慣。
3、熱愛自己的耳朵,培養助殘愛心。
高幼組:
活動一:我的耳朵
活動目標:
1、使幼兒了解耳朵的作用和主要構成部分的名稱。
2、重點認識鼓膜,知道如何保護它。
3、懂得保護耳朵的重要性,培養幼兒正確、文明的聽、說習慣。
活動準備:
耳朵模型一組(外耳廓、外耳道、鼓膜、半規管),氣球,白色透明塑料瓶和各色彩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放錄音聽優美的音樂和幼兒吵鬧時的錄音:“感覺怎么樣?是誰把這種感覺告訴你的?”→引出耳朵。
2、“耳朵是干什么用的呢?”(聽聲音的)出示耳朵的外輪廓。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好,我就是耳朵,嚴格的說應該是耳朵的外輪廓,是耳朵中唯一露在外面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用手捏一捏自己的耳朵,感覺它是什么樣的?請告訴我。”
2、幫助幼兒認識外耳廓是由軟骨支撐著的,不軟也不硬。
3、實驗游戲:幫助幼兒體驗外輪廓聚攏著聲音的作用。請幼兒分別用手擋在耳朵的前后,感覺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擋在前面的聽不清,擋在后面的聽得清)。
4、“聲音是怎樣傳到里面去的呢?”出示外耳道與耳郭對接,“聲音就是從這里傳進去的,它向一條直直的道路,叫外耳道。”(耳道里有細微的茸毛,阻擋灰塵侵入,形成耳屎)
5、“聲音走進去后會碰到誰呢?”出示鼓膜放入耳道,幫助幼兒認識鼓膜。
6、實驗游戲:利用氣球,讓幼兒用嘴巴湊近氣球說話,感知氣球的震動(說話時氣流通過空氣的傳播撞在氣球上,產生了氣球的震動)。鼓膜是耳朵里一塊像氣球皮一樣有彈性的膜,當聲音傳到鼓膜上的時候,就會帶動鼓膜的震動(就像小朋友對著氣球說話時氣球會震動一樣),在大腦的幫助下就聽到傳來的聲音了。聲音小,鼓膜的震動就大小,反之就大。
7、“鼓膜是像氣球皮一樣的東西,如果我們用尖尖的東西刺它會怎么樣?”實驗:刺破氣球。教育幼兒要愛護鼓膜,不要隨便用東西掏耳朵眼兒,不能把小東西塞進耳朵里。
8、“如果我們突然用很大的聲音把耳道塞的滿滿的又會怎么樣?”實驗:氣球吹得太滿會爆炸。“那么,我 們應該怎樣保護鼓膜呢?”教育幼兒平時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對著別人的耳朵大聲說話,遇到猛烈的聲音時要捂住耳朵,張開嘴巴,減少鼓膜的壓力。
9、“現在小朋友知道了耳朵是怎樣聽聲音的,但是你們知道耳朵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吧? (平衡的作用)”嘗試半規管(三根彎曲的小管) 與模型相接。“它是怎樣幫助我們保 持平衡的呢?”
實驗:通過透明瓶子里水的流動幫助幼兒理解。“三根小管里裝著水一樣的液體,當我們的身置發生改變時,這些小管里的液體就會流動,我們的大腦根據這些液體的流動來判斷我們位置的改變并保持平衡的。”
10、實驗游戲:幼兒原地旋轉3―5圈停下。“為什么我們已經停下了還會有暈的感覺?”
11、實驗游戲:指導幼兒往瓶子中放入各色紙片,然后旋轉瓶子,看里面的紙片會怎樣?停下后,紙片還會怎樣? (瓶子停下后,紙片還在旋轉。)每個人的平衡能力都不一樣,但平衡能力是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的,例如:飛行員、舞蹈演員等。小朋友平常玩兒的走獨木橋、過小河的游戲就是在鍛煉和提高我們的平衡能力。
三、結束部分
1、教師進行總結:
(1)耳朵的作用。
(2)愛護耳朵,保護鼓膜。平時不大喊大叫,耳朵喜歡聽輕聲美妙的聲音。
(3)多參加戶外運動,在體育活動中提高平衡的能力。
全國愛耳日活動方案相關文章:
1.全國愛耳日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2.2016年學校愛耳日宣傳活動方案
3.幼兒園全國愛耳日主題教育活動方案
4.2016年全國愛耳日活動方案
5.社區愛耳日活動方案范文 3篇
篇10
一、融合文化
“融”是先賢董仲舒一貫倡導的主題,是華夏傳統文化魅力所在,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體現的是有容乃大的氣度與胸懷。融合文化則是在民族相融、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歷史積淀與現代國際視野的交融,以及地域文化交融的前提下應運而生。它不僅僅是地域教育發展的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敢于拼搏、敢于創新的責任。
洛陽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河洛大地,悠悠千載,歷史的滄桑久遠,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澗西,因澗水而靈秀,因科技而繁榮,它以新興城市區的姿態,為洛陽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涌入洛陽。而澗西作為洛陽的西出口,以其博大的胸懷接納了這些四面八方的來客。
然而,這卻把澗西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是高起點、高要求的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是提升緩慢、發展滯后的教育短板。強校與薄弱校、中心校與邊遠學校,該如何保障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確保教育資源利益最大化,彰顯教育強區的活力與價值呢?鑒于此,澗西區提出“以海納百川的襟懷,兼收并蓄,包容共生,融合地域,融合文化,優勢互補,善待差異”,即以融合文化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澗西區以科學發展觀和十精神為指引,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驅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設全國教育強區為目標;以科學調整教育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規范辦學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重點,統籌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義務教育資源,繼續關注薄弱學校和邊遠學校建設。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等辦學條件,從硬件改造入手,堅持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以軟件建設為本,實施“班班通”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延伸,實現內涵發展。實行學區聯動,構建中心學校與薄弱學校的團隊化合作教育模式,任命中心學校校長為學區長,以“名校引領、名師帶動、校際聯合”為特征,輻射帶動薄弱學校提高綜合教育水平,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大力實施“三名工程”和“學習型教師世紀工程”,打造優質師資隊伍,領跑課程改革,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舉辦“教師成長營”系列培訓活動,造就卓越教師團隊,直擊教師內職業生涯,點燃教師教育激情的心燈,提升教師自我素質。打破同質化教育模式,積極創建特色學校,加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消除大班額現象,杜絕擇校行為,著力提升教育質量與品位,實現辦學效益最大化。
各種教育資源的融合聯動,彼此相互借力,形成了優勢教育資源的集聚和放大效應,讓更多的學生得到更優質的學習生活體驗,也為全區教育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這是澗西教育對融合文化的最好詮釋。
二、成長教育
成長教育從目的和方向上講,是培育身心健康、適應社會生活、能夠自食其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從內容上講,主要是素質及智慧的開發和培育。相對于學校而言,好的成長教育能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2010年,澗西區教育局全面啟動“學習型教師世紀工程”,力求使學習成為每一位教師的生存方式,讓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讓學習內化為教師的本能。為促使教師有效閱讀,不流于形式,澗西區教育局從調動教師閱讀的內驅力著手,激勵教師主動閱讀,在閱讀中豐富專業知識。組織開展以“激情、團隊、讀書、成長、感恩、奉獻、共贏、共榮”為主題的“閱讀盛宴――開啟智慧人生”大型讀書沙龍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們分享閱讀的智慧,體會成長的快樂。為了提升每一個師生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境界,澗西區教育局大力實施“快樂閱讀”計劃,努力打造“書香校園”,開展經典誦讀、班級共讀、親子閱讀等。數年的閱讀實踐,留下許多溫馨的記憶。教師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成長,親身經歷著生命的無窮魅力。
教師的發展不僅是一個時間的延續,而且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成長過程。為了建設一支“專博相濟,深廣結合”的智慧型、復合型教師隊伍,澗西區投入大量專項培訓資金,讓教師走出家門、國門,開闊視野,吸納先進理念;建立北師大、華東師大、蘇州大學、河大、洛陽師院等多個教育培訓基地,分批分期組織教師前往學習;廣泛邀請知名教育專家舉辦專題講座,開展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為重點的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
同時,還發起并創辦了多期“教師訓練營’’活動,將企業培訓理念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的管理和服務之中,以全新的體驗式培訓模式對教師個人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和激勵,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幫助教師快速成長。通過參與培訓,提高團隊的凝聚力,讓教師悅納真實的自己、建構完整的自己、成為真正的自己,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精神高度。
為增強全區各個學校的綜合競爭力,澗西區教育局還推出了“三名”(名師、名校長、名校)工程。為優秀教師設立名師人才庫,建立名師培養機制,創辦名師工作室,實行名師帶教制度、名師典型示范輻射制度,培養更多的名師骨干。借力“TA1校長”團隊,造就一大批優秀的校長,幫助其總結梳理各具特色的辦學管理經驗,并指導他們用自己的創新和實踐去詮釋澗西教育。規范辦學,特色強校,彰顯文化,提升品位,堅持“以校為本、以人為本”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澗西素質教育沿著更加健康的軌道發展。
- 上一篇:環境績效審計案例
- 下一篇:水利水電工程就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