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校企融合探討
時間:2023-01-09 08:34:01
導語: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校企融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之中要打造校企融合的雙元育人機制,實現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探索。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直接面向社會和工作崗位,因此必須要加強對社會實踐性的突出和對接,以市場和需求為導向,加強對專業建設方案的確定,調整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方案,對專業課程體系予以優化和修正,加快師資隊伍的培育和建設,這樣該專業培養社會技能型人才,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和努力,因此必須要基于成果導向,構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校企合作雙元育人新模式,提高教育成效和教育的實用價值。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階段我國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已經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和全新的機遇,針對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和現狀需要加強進一步的創新和調整,促進教學模式的全面轉型,更好的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于智能制造型人才的全新需求,也適應智能制造崗位的全新發展模式。因此站在學校的角度,需要校企聯合打造雙元化的實訓基地,融入產教融合的教育思想,調整教學體系,并加以創新擴展教育功能,為人才的培育提供基礎和助力。本文圍繞著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校企融合雙元育人機制的探索與研究展開論述,希望能為有關工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1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校企融合“雙元”育人機制的必然性與積極影響
1.1必然性
第一個方面,校企雙元合作有利于打造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作為智能制造專業的教育類型,必須要凸顯出職業化特色,在教學形式上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為主,全面貫徹教育改革的相關文件規則,以教學實際為出發導向引領新時代的教學占領高地,提高教育質量,創新合作模式,打造利益共同體,在區域之內深化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讓學校和企業起到人才供應的實際效果,達成溝通一致的教育模式。企業應當全方位的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之中,讓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進行全方位的融合,把產業的需求規劃與產業設計共同落實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與點點滴滴之中,為校企合作雙元模式的打造提供本源性的保障。第二方面,校企合作的雙元化模式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主題。教育必須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育社會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這才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與精神指南[1]。德育教育具有雙重實踐屬性,必須要在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之中接受環境的熏陶和歷練,才能讓德育教育的觀念全程化內化在學生的心中。在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教學之中,學生就必須要把德育的精神融入在自己的內心,與工匠精神和產業精神相互配套,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把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結合在一起,以校企合作為背景和藍圖,實現雙元育人,完成現代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轉變。
1.2積極影響
對于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來說,實現校企合作的雙元育人具有積極的影響。第一個方面它可以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由推動式人才培養變為拉動式人才培養。在傳統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過程之中,人才培養是按照學生畢業之后的崗位預期來展開的,但是采用雙元育人的協同培養模式能夠打破學生就業崗位的假想局面,由企業實實在在的能夠為學生提供確實可靠的就業崗位,把傳統的育人模式從推動式變為現在的拉動式,以就業帶動招生,適應現代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的發展需求。第二個方面能夠調整招生模式,由傳統的專業壁壘變為大類招生。在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的新模式之下,智能制造專業教學應當更多的考慮行業和產業的崗位需求,但是這個需求也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這就要求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方面一定要加強更新和調整,學生可以按照企業的要求和崗位設置的要求對學習的方向和側重點進行選擇,對專業的壁壘概念進一步弱化,讓招生模式消除傳統的專業壁壘調整為專業招生和大類招生。第三個方面,在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專業教學可以對專業課程體系加強進一步改革,實現高端就業[2]。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方向的觀察不難發現,很多畢業生在畢業之后并沒有從事對口類的崗位,大多數屬于流水線操作工人,這就說明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很少實現高端就業,大多數處于職業就業鏈的底層,在其就業定位上和一般專業的學生并沒有什么區別,如果能夠采用校企協作雙元育人模式,就能夠把企業的課程和企業的用人標準滲透在專業課程體系的培養之中,在校期間學生就可以完成畢業上崗的無縫對接,在企業之內進行高端就業,提高人才競爭力度。
2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校企融合“雙元”育人機制建設思路
2.1理順建設思路
為了全面適應社會的制造業和裝備業的發展,智能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改革一定要依托校企合作的雙元育人模式,按照智能化的方向把握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建設數控技術、機械設計、機械智能自動化、焊接技術自動化等多個專業集群為一體的崗位分支,樹立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選擇核心崗位,明確核心崗位任職的具體需求,對專業教育體系進行全面的優化,加強教學改革的同步推進,弱化專業教學概念,對崗位的方向展開強化,按照崗位的需求對教學的班級進行設置,與龍頭企業加強對接與深化合作,推動學生朝著高端化的就業方向發展,利用智能化制造產業集群發展學生培養業務。
2.2明確建設目標
智能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根據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緊跟時代潮流和市場風向,培育適應機械類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符合地方經濟的發展趨勢,構造專業育人機制,另外一方面還要利用校企雙元深度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的局面,對產教融合的共同育人機制予以優化,以制造產業產教融合為基礎,樹立技術研發科技中心,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提升協同育人、雙贏育人的力度,讓智能制造專業與當地龍頭企業相互結合,相互對接,對傳統的合作模式進行改革[3]。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后可以全面面向崗位進行就業選擇,也可以按照企業不同的崗位需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養計劃,在過程之中企業和學校需要就學生培育達成高度融合的一致性,共同完成培養計劃,培育高端人才就業體系,用就業拉動內需,也用就業拉動招生,形成學生培養與崗位對接的良性循環,這樣才能把智能化制造專業打造為共商共建、校企合作的品牌產業。
2.3加強對學科專業內容的調整
在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專業教學需要做出多個方式的內容調整與部署:
2.3.1對傳統招生方式進行改革教育工作者和教學管理者需要對于傳統的招生方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適應崗位的需求,予以對接[4]。在傳統的智能制造專業教學之中,大多數會按照學生的就業意向展開人才培,養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基礎性的機械加工工藝、傳統的設計方式,再輔之以簡單的加工方法與設計知識,但是這樣的教學內容過于單調,學生畢業之后更適合從事操作工、裝配工等低端就業崗位,在校企合作雙元模式的引導之下,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培養要朝著高端就業邁進,擴建課程體系,以車間管理為主要的結構,拓展深化企業和學校的深度合作,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把專業培養模式轉化為聯合培養,也可以采用訂單化定向培養。學生入職之后可以根據崗位和就業單位的需求進行雙向對接和雙向選擇,以專業群為單位進行大類招生,對平臺課程進行專業化的設置。學生在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結束之后可以到企業之中進行頂崗實習組織,學生走好校企合作和校企對接的第一步,由學生或學生家長直接面對企業,在課程專業化設置的過程之中要全面提高課程前后的關聯性,讓課程教學彰顯出體系化的特征,以專業主干知識和技能實踐課程相互交替為基礎,開設專業基礎儲備課程以及專業實踐技能課程,在實踐模塊一定要凸顯出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再造,夯實基礎,讓學生擁有較高的人才競爭力度。
2.3.2與高端企業相互合作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必須要和專業的企業相互聯合,相互合作,這樣才能培養高端人才。這就需要教學管理者在區域之內進行深度調研,選擇愿意合作的龍頭企業,成立智能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與聯盟,面向高端產業提高教學的服務性和精準定位性,由雙元合作校企育人模式為主導形成人才培養氛圍,比如可以成立智能化產教融合服務中心,幫助企業實現教育人才的技術轉型,也可以同步提高學校的科研創造能力,促進科研成果和實踐成果的轉化。通過校企合作平臺的構建,提高技術合作的緊密性,積累平臺創新經驗,推動全過程的教育改革,全面堅持產教融合,達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目的,讓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都可以實現校企對接,也讓學生畢業之后能夠直通崗位,成為可用之才。
2.3.3對于專業壁壘概念進行弱化面對傳統專業教學中存在的思維局限性,在校企合作雙元育人模式的打造過程之中一定要破除對于專業概念的迷信和執念,對學生的就業意向展開重組。按照大類招生的專業群法則,學生完成第一學期的基礎學習之后應當由學校管理者統一組織合作企業提供證明,邀請企業負責人來學校宣講,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直接面對面,也讓學生和家長對該企業有了大體的認知和判斷,從而進一步確定學生未來的就業意向,根據學生的就業指向成立不同方向的培養聯合班,接下來在第二學期第三學期的學習之中,可以組織工程師到校園為學生授課,提前對未來的工作崗位進行認知[5]。在這一過程之中,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回到課堂上繼續聽講,把實踐和理論聯合在一起,擴充傳統的知識體系和框架,也可以打造企業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把理論知識安到生產工作流水的第一線進行實踐檢驗,查看真理的正確性,把知識由枯燥變為生動,由平面變為立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便于更直觀、更深刻的對理論知識有大概的印象。
2.3.4直接解決崗位需求若要直接解決崗位的需求,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就必須要加強對課程體系的改革與調整,有關教學管理者需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崗位調研,面對學生不從事對口工作的傾向加以解決,以人才培養出口為主要定向,開設技能類應用課程作為輔助。明確目標定位,學生通過理論學習能夠掌握該技術和該技能,運用在產品設計之中,明確工藝實施一體化課程的相關重點,改變傳統教學過于偏重理論化的弊端,更加強調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在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之上,要繼續優化目標升級目標,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之中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養成,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3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校企融合“雙元”育人機制的實踐補充
3.1提高教學實踐環節的柔性化特征
在雙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之下,智能制造工程教學需要探索出一條柔性化的實踐教學之路,讓企業技術和企業產品對專業理論教學提供支撐,防止理論和實踐脫離的現象出現。在課程設計、課程實驗和畢業設計等不同的環節,都需要學生做出具體的案例展開實踐剖析,以柔性化的思想對待教學實踐環節的打造。學校教學需要依托企業先進的產品和設備,讓通識類核心課程和跨學科課程與企業的技術產品直接對接,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還要以問題項目作為主線,推動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6]。無論是通過競賽認證還是通過畢業實習等不同的項目,都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實際能力,作為企業來說,也可以背靠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打造產學研一體的合作化實踐平臺,讓學校理論課程實踐體系的開設與企業的產品技術相互對接,提高學生的接納程度,為學生的后續就業提供保障。
3.2打造雙師型教育團隊
雙元育人機制的背景之下,若要實現校企合作就必須要打造一支具有專業化素養的雙師型團隊。雙師型團隊要按照教師培養標準進行產教融合,打造高水平結構化的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團隊能夠確保智能制造專業課程順利開展,促進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平臺的打造。在雙師型隊伍的打造過程之中,學校可以按照分層的制度進行分類培養,由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負責,由新任教師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發揮教師人才互相配合、互相帶隊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時學校要以國家素質教育提升計劃作為主要的載體,在雙師型隊伍之中選擇骨干教師和專業領軍人物,培育教師團隊的師德師風,讓教師工作者隊伍結構合理,專兼結合。
3.3以競賽促進教學
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在校企融合雙元育人的過程之中也可以為學生打造第二課堂,開辟第二戰場,用競賽促進教學,打造實驗室開放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崗位需求、興趣愛好,參加第二課堂以及選修課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項目自主能力與探究能力。同時要為學生爭取各種類型的競賽機會,設計校級技能比賽,也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學生技能大賽,以競賽作為風向標,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專長,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動力。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強師生對話,了解學生特色,因材施教,在區域范圍之內可以和兄弟院校進行橫向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取長補短。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校企融合雙元育人機制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工程專業需要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改革之路,了解雙元育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優勢,找到正確的專業構想思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對傳統的招生方式以及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黃靜.智能制造人才鏈的校企“雙元”育人體系構建[J].現代職業教育,2021(22):210-211.
[2]奉友勤.基于產業集群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在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D].西南交通大學,2017.
[3]封志明,鄭亮,費凌,蔡長韜,馬飛達.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改革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38(07):23-29+35.
[4]周佩秋.校企協同育人視域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簡析——以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36(10):30-33.
[5]陳星.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動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7.
[6]齊常輝.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20.
作者:余金永 李玉琴 李元慶 單位:廣西城市職業大學
- 上一篇: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風險探討
- 下一篇: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