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范文

時間:2024-01-03 18:0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

篇1

【關鍵詞】小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兒童進入小學后,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并以學校為媒介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影響著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與走向,更影響著兒童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教育,使之在兒童心理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

一、兒童心理及其發展

童年被視為人生一段非常關鍵和特殊的時期,在成長的奠基階段,個體的生理與心理逐漸發育,進而不斷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關個體的學習興趣、認知水準、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等,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構成了每一個體極為復雜的成長過程。兒童心理在各個具體的年齡段呈現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總體而言,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特征。

首先,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對成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心智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知識與行為的能力,因而心理發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則會錯失促進其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現障礙或問題。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其出現的時機與持續的時間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對每一個體酌情對待。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夠更好地觀察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適時適當的條件。

其次,兒童心理具有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認知逐漸發展為日趨成熟的思維體系,無盡的好奇心與極強的探索精神。兒童具有十分豐富的情緒,感受力極強,推動著其智力的發展與進步。當兒童的感知與情緒有所成長,才能促進其心理的成長,進而實現認知力的提升,逐漸實現身心的整體成長。因此,要尊重兒童的情緒與情感需求,尊重兒童的好奇心,同時要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認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個層面都有所長進。

再次,兒童心理具有階段性。兒童心理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其發展過程具有顯著的階段性。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個階段間的銜接性與漸進性。每個階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每個階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顛倒或超越。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發展各個階段的具體特征,掌握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兒童的智力水平與個性特征,適當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進程。

二、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這一環節常與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課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學的貫通,使其缺乏科學教育的多元性與可行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不僅限于對心理問題的疏導與解決,更應從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本身出發,對兒童心理的多個方面進行系統而細化的指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

第一,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書本、課堂,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應該承認的教育權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學生的成“人”,即體現人的本性的自由個性養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長為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學、活動以及各項校園事務中。

第二,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重視教學中的尊重、理解、關愛與平等。兒童心理的敏感性決定著他們具有極強的自尊心,對來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關愛及所處環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觸覺,易受其影響,產生心理上的反應與波動。

第三,應重視個體的年齡、性別、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小學階段涉及兒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開始,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也應有所不同。我們將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人際關系的緊張;二是學習所造成的壓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現問題。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具體特征,強化學校常規教育,對其進行積極且正面的引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預防,應著重于學生心理的訓練與引導,避免走向學科化和醫療化。同時,對有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學生應及時予以咨詢指導,同家長一同對其進行矯正訓練,增進其適應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認知水平和人際關系技巧。根據各個年齡段的具體需求,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行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立性,強化其自理能力、學習能力、抗壓能力以及集體意識。

篇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2)12-056-02

校園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學校的所有成員,尤其是學生受到規范和影響。

一、校園文化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含義及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狀態。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系良好,能適應環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準包含以下內容: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

中學階段,是個體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殊、關鍵的階段。特別是初中生,由于身體發育迅速,身體外形變化大,第二性征出現,性趨于成熟,但心理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所以他們的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易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中學生的這種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確的解決和引導,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有的還會波及到他人和社會。因而,重視中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2、校園文化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學生朝氣蓬勃、思維活躍、情感豐富、向往友誼、積極主動,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發展中,因而心理上表現出不穩定性和反叛性。中學生置身于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校園環境的和諧,文化氛圍的積極向上,人際關系的簡約,都引導著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直接影響著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促使其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交際能力等都得到提升。

3、健康的校園文化有助于中學生人格的健全。學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是人類文化的神圣殿堂。校園文化是各類優秀文化、先進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又是學校的生命和靈魂。繼承文化、整理文化、揚棄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是學校的職責和使命?!督逃龑W》中對“教育”這個詞作的最為概括的注釋為:“它的實質是形成兒童和青年的一定的人格特點,即道德品質、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和感情等”。因此,無論是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單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夠完成的,必須通過多種途徑,調動各種力量,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學時期正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校園里,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涉及到方方面面,校園文化的影響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課堂教學相比,校園文化具有更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內容,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健康的校園文化、優良的校園傳統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起著過濾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能愉悅人的心情,激發學生求知興趣和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校園物質文化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制度文化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提供了政策導向;行為文化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載體;精神文化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無形支持。日本政府在總結明治維新時期經濟能夠得到迅速發展的經驗時發表一份白皮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日本的經濟發展有三個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規,第三是資本,其中精神占50%。”這說明精神要素、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

二、努力建設利于學生成長的校園文化,大力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1、優化環境,進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綠化、凈化、美化校園的自然環境和物質環境。學校應重視的校容校貌、校園建筑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裝飾、文化櫥窗、校園雕塑等文化景觀建設,通過自然山水、花草樹木、名言警句,讓學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面墻都說話。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看得見的校園文化。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就象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心靈、啟迪智慧、豐富知識、增長才干、提高審美能力、激發靈感。在校園環境建設上 , 要打破一成不變的、靜止的模式,賦予它豐富的生命力,挖掘出新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使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學習的園地。如在校園墻壁開辟作品欄、精品屋,張貼學生的美術、書法作品,擺放一些有價值的圖書,展示學生的小制作、小發明,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為他們提供張揚個性、展現才華、實踐創新的平臺。在教學樓張貼名人畫像、格言警句,體現嚴謹治學、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題。在體育活動場所,以強身健體為主題,設計標牌。這樣使學生身處不同的功能區便有著不同的感受。

2、完善校紀校規,進行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建立規范有序的學校管理制度,是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其最終目標的必要保障。加強常規管理,進一步修訂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班級管理制度、學生一日常規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園管理制度,把校園文化建設任務納入分級目標管理體系。校園制度規定了校園里哪些是應該的和不應該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對的,哪些是要獎勵和要懲罰的。制度文化的建設要堅持正確的導向,突出鮮明的特色。如建立行為規范執勤隊、校園文明監督崗等,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制度建設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便于操作”,符合廣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以及生活學習實際,要符合本校管理基礎。要求的高低、松緊要因校而異,因地制宜。我國宋代大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所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在教育史上特別受到推崇,內容如下:“五教之目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學之序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道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了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要求、行為規范等。

3、形成校風,打造校園精神文化。一個優秀的企業所倡導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可以持久的激勵員工去創造業績。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詹姆斯.赫斯克特對美國的202家大公司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11年中,企業文化力平均得到的分值與企業長期經營業績呈現正相關性。這個事例充分說明了文化對提高效益的重要作用。文化對經濟的作用是這樣,對教育的作用同樣如此。

校園精神文化實際上就是平時我們指的校風。它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是一種隱形文化,是學校成員在思想觀念、精神風范、價值觀念的深層表現,是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支配力量。良好的校風能夠在校園內形成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能正確引導師生的價值取向。好的校風能激發和凝聚學校成員的內在動力,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可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及干擾,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oL最集中的體現是學風和教風。教風是主導、學風是主體?!敖田L”也稱為“教師文化”。它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教師隊伍每一位成員“默認并遵循”的規矩。它主要包括教師的職業意識、教學境界、教育理念、價值取向及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表情、氣質風度和人格魅力等,規定著學校的價值系統和傳統。教風建設應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學校應把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作為給教師的最大福利來實施,從而促進教風形成和穩定?!皩W風”也稱為“學生文化”。學生文化是學校中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是學生的主體精神,是學校最醒目也是最富有標志性的文化領域。從內容上來說,學生文化包括品德文化、學習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文化、文娛體育和審美文化、生活和心理衛生文化等。當前形勢下,在學生文化建設實踐中,應堅持“育人為本,育德為先”,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持之以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主法制、心理健康和性教育,堅決糾正重智輕德現象,糾正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絕不能讓學生“學習成績提升上去,道德品質降落下來”。樹立學校德育工作是“文化浸潤”的思想。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堅實的文化底蘊,會使學生培養起高雅的氣質、風度和高尚的人格,會對學生的終身產生久遠的影響。組織開展以寓教于樂為手段的多樣化、高品位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體育比賽、文藝表演、辯論演講、社會實踐、課外科技活動等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精神風貌。堅持發掘人的創新潛能與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相結合,使學生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學習上自主,主動參與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動自理和服務;行為上自律,主動約束與反??;交往中自強,主動合作與交流。

篇3

一、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回顧

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對來說起步較早,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這十多年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自發嘗試階段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寧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學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覺地開展了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他們在工作中發現,對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時甚至起反作用。而當教師應用心理學原理幫助學生時,不少心理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激發了部分教師學習心理學的積極性,他們通過自學,請專家做講座和參加學術交流會的方式豐富心理學知識,結合實際工作摸索心理輔導的規律。該階段的特點是沒有上級領導部門的行政干預,教師憑熱情學習和工作,缺乏系統的培訓和指導,工作的科學性不強。

(二)經驗累積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浙江省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展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縣、區)的教育管理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例如:到20世紀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學心理輔導站,開通了“西泠青春熱線”;寧波江東區普及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陽市啟動了“區域性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計劃”。在十多年的實踐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從開始的由兼職教師負責轉向由專家、專門工作者負責,現又形成了專家指導下的以校長、德育教師、班主任、心理教師為骨干的全體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的工作模式。與此同時,不少教師和單位積極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廣階段

1999年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后,浙江省開始全面推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以及學術團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組織本省專家編寫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綱要(試用本)》,并舉辦了由200多名教師參加的首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訓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廳頒發了《關于認真貫徹教育部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縣、學校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廳領導直接負責,各有關部門領導共同參加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各地、市、縣也相應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由此,心理輔導中心建設便有步驟地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開始向各級各類學校推廣,計劃在2005年底所有初級中學都建立“心理輔導室”,各市(縣、區)建立區域性心理輔導中心,工作覆蓋面達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廳又頒發了《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資格證書管理辦法(試行)》和《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職責(試行)》,進一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二、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問題

1.理論研究比較薄弱。

首先,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學基礎幾乎沒有研究。哲學是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缺少哲學指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難獲得深層次的突破和發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疇比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概念需要更確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及其與五育(尤其與德育)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澄清。

2.應用研究存在不足。

從已發表的論文和學術會議交流文章看,應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現象比較突出,即運用心理測量法的調查研究比較多。具體問題有:重復性調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對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學生)的干預研究多,對教師和家長的干預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相結合的立體取向研究少;運用國外量表多,自編量表少;橫向研究多,跟蹤研究少;實證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結合的少;取樣范圍小,跨地區協作研究缺乏;對弱勢群體如民工子女、殘障學生、貧困地區學生等的研究少;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研究很少。

(二)實踐方面的問題

1.市(縣、區)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不平衡。

杭州、富陽、舟山普陀區等地建立了各級心理健康教育組織,但有的市(縣、區)進展緩縵,不少學校處于應付層面,一些學校尚未開展工作。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礎、領導的重視程度、教師的工作興趣和熱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發展,必須要有領導的支持,要有滿腔熱情的教師。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針對人格和生活心理問題展開的,相對忽視學習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發揮學習潛能,培養學生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視學習和生活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不高。

雖然許多學校已采取了諸如上課、講座、學科滲透、熱線電話、咨詢信箱、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等活動,但由于缺乏系統規劃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離于學校整體教育工作之外,表現為心理輔導教師“孤軍奮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被其他教育活動隨意取代,“心理輔導室”有牌無人等現象。有的活動過于形式化,如大面積建心理檔案、搞心理測量;有的活動過于成人化、課程化、知識化,把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此外,市場上各種教材和讀物良莠不齊,有些是匆匆組織“”編寫而成的。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學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

4.對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

調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檢測率為10.60%,中學生父母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3.16%,小學生父母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97%。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因此,開展教師和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開展這項工作,如開通教師心理熱線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啟動。

5.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短缺,在職培訓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師素質的主要途徑。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陽等)培訓比較系統,教師的素質比較好。但大多數地方只進行講座式或觀摩式的培訓,個別學校甚至把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編余”教師用來應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就影響了教師素質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問題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體制尚不健全。

雖然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明確規定了各市(縣、區)教育部門在教委的統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系統,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以確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組織、有領導地穩步發展。(注:方展畫.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勢與任務[J].浙江教育科學,2001,(3).)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比較具體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沒有從根本上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不少地方的組織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處于虛設狀態。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師職稱無法解決。

從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門開始根據教育部的有關精神,著手解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稱問題,但具體的人事制度還沒有出臺。目前中小學還沒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個編制,意味著這類教師還沒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評估機制。

中小學的其他教育活動都有比較完備的評估機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機制還不成熟。因此,這項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樣,目前還沒有一個為大家認可的評估方法。這一問題不解決,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無法對教師的工作進行科學的評價。

三、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戰略目標

(一)總體目標

一是方向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在指導下,走科學道路,以學校心理學為理論和方法的依據,從本省各級各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客觀情況出發,努力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學科化、醫學化、形式化等不良傾向。

二是發展問題。盡管廣大師生和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為一項科學工作,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在沒有條件或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發展規模和速度是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穩健發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為學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須有相應的法規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設崗、考核、獎懲的依據,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應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順地得以落實。

四是機制問題。要建立培訓和監督機制,使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分地區、分層次接受系統的培訓,明確省市縣區各級培訓的任務,并通過監督、評估,引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進競爭機制,對心理健康教育崗位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建設對科研與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在教育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開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二)具體目標

根據存在的問題和總體目標,我們認為,到2010年為止,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努力實現以下八個具體目標。

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積極參與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

基礎理論問題包括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學基礎、科學基礎、對象、任務、目的、方法、內容、原則、途徑、師資培訓、效果評價等等。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需要同行的協同努力,浙江省應積極參與,力爭在該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在理論上有所建樹。

2.加強應用研究,形成“問題為主,方法為輔”的研究風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為矯枉過正,必須強調“問題中心”,形成“問題為主,方法為輔”的研究風格,以解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為核心,開展科研工作。至于應用研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科研管理部門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導,如對創新性研究、長時期的研究加大投資等。

3.發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從心里健康教育的實踐來看,學?!彝ァ鐣珕T參與模式、家長—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合作模式、班級心育模式、學科滲透模式以及心理輔導活動課為載體的心育模式都有其行之有效的一面。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應該考慮學生的特征、教師的特征、教育內容、學校的環境條件等因素。如游戲模式適合小學生,但不一定適合高中生;活動課模式不一定適合每個教師(注:蔣建民,等.農村中小學心理輔導站工作現狀調查報告[J].浙江教育科學,2001,(5).);小組練習適合提高交往技巧,但班級講座可能是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有的鄉鎮婦聯與村委會合作組織家長學校,與家長的一些經濟利益掛鉤,效果很好,但城市學校這樣做比較困難。這些差異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走多元化道路。

4.建立“以班主任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從某種意義上說,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資源,建立以班主任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是現實的,也是必要的。

5.培養一批“研究—實踐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從浙江省近年的情況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師和科研機構人員,實踐者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兩者合作時,實踐者對研究者的依賴性比較強,而研究者沒有時間和精力做過多的指導,以致常常出現這樣的局面:以編書或寫調查論文的形式結題,課題結束了,研究工作甚至心理健康教育也就終止了。所以,發展一批“研究—實踐型”教師對于推動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穩健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實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可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持建設,各市(縣、區)網站由相應的指導機構建設,學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建立網站,各級網站相互聯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網站內容可以根據年級、性別、問題等分類,并使用個人密碼,保證不同年齡的人進入合適的網站。

7.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管理制度。

浙江省已有專家在研究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設計和評價問題,(注:劉宣文.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設計與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2,(4).)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形式如個別和團體輔導的效果評價也需要研究。只有確立了有效的評價指標和方法,質量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來。

8.加強對弱勢群體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弱勢群體學生主要有三類:民工子女、貧困地區學生和殘障學生,他們特殊的生活環境和自身條件必然會對其心理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浙江省有49個少數民族,他們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的特殊性會使學生心理發展有別于漢族學生。因此如何根據他們的特點建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四、浙江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對策

(一)行政立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

根據浙省的實際情況,制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法規,使心理健康教育合法化,同時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人事編制問題,消除教師的后顧之憂。

(二)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統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領域起引導作用的力量有: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機構、教委教研室、學術團體。目前這些力量之間的合作不多,沒有形成合力,廣大中小學領導和教師感到“山頭太多”,無所適從。對此,有關部門可組織分級培訓,如省級培訓(高級培訓)、地區級培訓(中級培訓)和縣(區)級培訓(初級培訓)。要確定培訓教師的資格,制訂培訓大綱和考核方法。同時,結合培訓工作可以組織科研活動,共同研究具有浙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模式。

(三)加強宣傳和普及活動,消除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種種誤解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和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其次是幫助少數人治療心理疾病。但有人以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治療心理疾病,結果使人敬而遠之。此外,也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種特殊途徑,其功能是“感化”或“教化”那些常規教育無能為力的“差生”。還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老師給學生提供解決各種心理困惑的標準答案,這使學生對老師期望過高。要消除這些誤解有賴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

(四)以點帶面,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繁榮

杭州、富陽、舟山普陀區等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可以推廣應用于其他地區,尤其是富陽在農村開展的區域性推廣經驗值得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學借鑒。落后地區要主動邀請發達地區的教師去傳授知識經驗,或到發達地區觀摩學習;管理部門可以有組織地安排學習交流和觀摩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有系統有步驟地向落后地區推進。

(五)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和方向,培養專業人才

目前浙江省只有杭州師范學院、浙江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等有心理健康教育類專業或方向,浙江省自學考試辦公室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坪秃捅究茖I,但培養的人遠遠滿足不了中小學的需求。從長遠看,高等院校設置這類專業或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學化和正規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各地區的師范院校能在今后3至5年內開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或方向的學生,則到2010年就會有一批良好專業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

篇4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高職院校在校生成為了高校的主體人群,而且每年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為高職院校的后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高職院校在整個教育體制中的作用更加明顯,當然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問題也成為了當下教育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心理是我們指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發展高職教育的關鍵。同時,根據高職學生自身發展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具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和理念,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高職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及原因分析

高職學生特殊的教育背景和個人經歷是高職學生心理發展特殊性的原因。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在整個發展階段都面臨著同樣的個人身心發展問題和社會環境大問題,所以高職學生在心理發展特征上有體現了當下普遍高校學生凸顯的問題,如理想與現實的沖撞、人格的不斷晚上、職業規劃和選擇、人際交往等問題,但高職學生因為其教育背景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問題和特征是不同的。

1、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首先來自于高考的失利。高職每個學生都會面臨著高考失敗的打擊,高考失敗讓他們失去了某種選擇,或者是失去了自己理想的道路。理想的破滅,現實的殘酷,以及被動的選擇,都讓學生嘗盡了現行教育制度中不公的待遇。理想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對于現實毫無準備的他們只能被動的去服從或者選擇逃避。進入高職院校后,有些學生開始放縱自己,沉迷網絡游戲、生意買賣等,把學生的本職忘掉了。高考的失利不僅讓他們失去了一條路,更失去了對于接下來要走的這條路的興趣和希望。其次,學校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環境與學生理想中的模式不相符合。初到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會對學校有著一點點的憧憬,可能優美的校園環境和完善的教學設備都可能是吸引學生的一種因素,但是往往學校建設和學生本身的期望不能匹配,學生期望值太高,難免會產生失落的情緒,這也是理想與現實的一種沖突。

2、自我意識增強和新環境對于自我突破的要求。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對自我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深入和全面,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對自我定位,同時開始形成了“角色”意識。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處于心智成熟期的開始階段,這時候心智模式和結構還不完善和牢固,需要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探索和再認識。對自我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表現,也是學生正式有意識進入社會特定“角色”的開始。在不同的背景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認識和區分角色的時候,角色本身對學生的要求和附加的責任都一一交給了學生,所以角色的認同更多地是責任和義務的交接,是進入這個階段應具備的一種使命。大學階段的學生不再是在格的教學體制下的附庸者,他們有了更多獨立的空間和時間去接觸不同的事物,他們會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但也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和困難。獨立意識與依賴感之間的矛盾,讓學生無法擺脫焦躁的恐慌和不安的情緒。對自我的認識與現實中的差距、對自己人生目標定位、理想規劃與突發事件的阻礙等各種沖突,讓學生處于被迫和無奈中。

3、職業規劃定位局限性。當下大學生就業壓力過大,就業問題一直是學生考慮和看重的問題。高職院校的學生會更加關注于就業問題,而且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下,加強對于學生就業指導也成為了各類高校普遍注重的事情。學生在剛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時,就已經開始為自己以后就業問題做準備,為此學生十分關注人才市場供需情況,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情況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大學里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就業競爭中更具有優勢。但是由于職業心理的驅動,高職學生容易出現專業技術學習是唯一學習的誤區,在學習過程產生對基礎理論課程和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其他課程不重視。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忘記了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把握,也忽視了對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培養,形成了職業發展中的一大誤區。

二、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對策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失落的教育經歷只能通過學校的努力輔導和學生的自我調整來適應,而同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的就業問題,高職院校本身的教育就是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更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自身特征,調整教育模式,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1、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引導學生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娛樂和參與中,不斷認識自己、挖掘自己和提升自己。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要提倡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了解學生自身的發展特征,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專業學習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了解學生心理需要,不斷增強其自信心。在學校選擇和專業選擇方面,學生更多是“被迫型”。高考的失利,家長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等,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信心不大,學習效率低。輔導員和教師要幫助學生重拾信心,正確認識自己,勇敢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失敗,正確認識自己的學校和專業,調整心態,投入到新的環境中和學習中去。

2、指導學生科學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高職學生要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適應高職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理念指導,提高學生的職業自信心。重視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和自控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習自覺性。調整高職院校教育目標,構建以培養技能為主的教學體系。在教學目標上,要加強能力培養的力度,處理好知識技能與能力發展的關系。在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開展各種形式或途徑讓學生參與到職業實踐中,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實踐情況。擴展學生專業視野,擴大學生職業認識,也可請高級管理人員或公司精英,或者優秀畢業生為學生提供專題講座,為他們提供經驗和指導。

3、完善教育過程中對話交流機制。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青春期存在諸多的個人問題和困惑,如果處理不當或認識出錯就可能影響學生的以后發展和成長。因此,青春期教育要以務實的態度和其實可行的辦法疏導,如講座、心理咨詢師、建立完善與學生心理對話交流機制。注重對于那些由于認識不對而犯錯的學生個人保護。對于學生的問題要以輔導為主,建立長期監控和調控體系,跟蹤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話交流機制切忌隨意、散漫,要以做到開放和封閉相結合。對于學生普遍表現的問題要集體指導和教育,能達到更大的教育效率;而針對個體出現的問題要做到封閉指導,更能保護到學生個人隱私,更加放松的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解決和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馮國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1).

[2]邱開金.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

篇5

1.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課不是語文課,更不是思想品德課,絕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主動討論、扮演角色、體驗情感促進他們的心理發展。為此,我們做到: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

(1)生動有趣的故事,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因而生動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啟發學生的思考。根據這一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級的《尋找快樂》一課,教師播放了一段配樂故事《國王與農夫》,聽后引發學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國王”擁有那么多的財富為什么還不快樂?而一貧如洗的農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卻覺得非??鞓纺??這正是這節心理健康課要討論的重點。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仔細閱讀文章,反復思考得出:國王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它欲求過高,而農夫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經常想著那些比自己還不幸的人。從而使學生悟出了尋找快樂的第一種方法――“降低欲求”。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2)輕松自然的導入,創設溫馨的課堂氣氛。溫馨的課堂氣氛是使學生愉快地參加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享受獲取知識樂趣的心理條件,也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良好環境。因此,教師的導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方法:首先放起輕松優美的音樂,然后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款款而談:“同學們好!伴著悅耳的音樂,非常高興,我們又來到了輕松愉快的小學生心理導向課堂。誰愿意把你最喜歡做的事或最喜歡的學科告訴給大家?讓我們一同來分享你的歡樂……”這樣,使學生在極其放松自然的狀態中不知不覺地走近了老師。

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功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輔導。

2.運用心理輔導活動開展心理教育

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戲、小品表演、講故事、猜謎、討論、文體活動等。每項活動設計至少要達到一項明確的心理輔導目標。小品表演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心理健康導向課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更適合學生表演,而每一個小故事中都包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它使學生在愉悅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轉變了觀念,接受了心理訓練。四年級《尊重他人》和五年級《尋找快樂》的教學中都運用了這種方法。學生們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品表演總結出了一條條評價他人的技巧:寬宏大量,善于原諒別人;寬容大度,從別人的失敗中看到成績;熱情贊揚別人的長處,使人悔悟自己的過錯;用贊美的評價去改變有缺點的人。找到了尋求快樂的方法: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換個環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轉移注意等等。使學生明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想法;快樂是一種自我選擇,快樂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3.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種輔助方法。(1)心理健康專題廣播。通過學校廣播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以提高全校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能力,還可以通過廣播公開解答一些學生提出的各類心理問題。這種方式影響大,效率高,不失為一種好的宣傳方式。(2)板報宣傳。運用黑板報或墻報的形式,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失為一種簡單實用和富有成效的好辦法。由于板報宣傳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強的特點,因此最適宜于各班級運用。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要具備心理輔導老師的素質,這樣才能發揮好板報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心理輔導主要是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的,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發展。我校設立了心理輔導室,有專職教師負責,專門解答學生提出的多種心理健康問題,負責指導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置了心理信箱,學生書面提出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輔導老師作出解釋或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學生書面提出心理健康問題允許他們不記名,以便于保護他們的隱私。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笨梢姡鳛橐幻處?,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時機,隨時讓自己的心對準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時,我們注意做到: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這樣才能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慎用測驗,要科學準確地診斷心理問題而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與家庭密切配合,幫助家長提高心理輔導水平,準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形成學校和家庭的心理輔導合力。

篇6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概念;標準;矯治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11-0049-05

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發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十分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對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幼兒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個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統一的標準。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1〕概念的套用與“最佳狀態”的難以把握使得該定義含糊不清。許多學者不滿于此,嘗試從其他方面來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

Arthur S.Reber在其編著的心理學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稱心理保?。?,一般用來指明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是在良好的調節和適應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沒有疾病就行?!薄?〕Arthur S.Reber主要強調了行為和情緒的調節和適應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鄭日昌、陳永勝等總結了心理健康的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沒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學派大多持這種觀點。我們可以把這種對心理健康的消極理解稱為“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種是指心理狀態穩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戰、適應環境的良好人格素質,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展,更好地實現人的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持這種觀點。這是對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理解,也可簡要地概括為“發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關于心理健康還有其他幾種理解?!?〕心理學家卡茲那切夫等人主張從身心功能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們提出,心理健康既是個體保持和發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過程,也是個體持久地保持勞動和社會積極性的條件。

社會學家波姆(W.W.Boehm)主張從社會行為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

日本學者松田巖男主張從環境適應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從臨床心理學上講,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疇內的一對概念,而心理正常又與心理不正常相對,所謂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礙(俗稱“精神病”)癥狀的心理。有鑒于此,并根據以上幾種對心理健康的描述,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沒有臨床精神病癥狀,身心都符合正常發展標準,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與適應性并能為社會所接受的一種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雖然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沒有提出統一的標準,但國內外有關資料把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智力低下的人不能產生正常的情感反應和認知活動。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與成人相比,幼兒的情緒不太穩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常常時而哭、時而笑,這并非情緒不健康。但如果幼兒每天的消極情緒太多,如過多地發脾氣,經常哭鬧或精神萎靡,不愛說笑,行為被動,則應被視為情緒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現為行為有明確的目的性、持久的堅持性、明智的果斷性、較強的自制力等。對于幼兒來講,如果本應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務,卻總讓父母代做或幫助;遇到一點點困難,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帶,就哭鼻子;當產生某種需要時,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種食物時,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發脾氣;做事完全憑興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無目的,等等,則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為協調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協調一致的,做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幼兒具有注意不穩定、做事的堅持性差等年齡特點,這是正常表現。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某名幼兒過分地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頭無尾等問題行為,則應及時予以矯正。

5.人際關系的適應。就幼兒的年齡特點而言,他們是活潑好動的,喜歡與同伴嬉戲,不愿獨處,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幼兒亦然。如果發現幼兒不喜歡與同伴交往,講話甚少,膽小羞怯,或過分膽大妄為,攻擊性強,這是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的表現,應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視。

6.反應適度。人對刺激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反應敏捷,有的人反應遲緩,這種差異在一定限度內是正常的。如果幼兒表現為對刺激反應的異常興奮或異常冷漠,則是心理失常的表現。

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進行量化的評定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標準、臨床標準以及社會標準等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斷。

筆者試圖通過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相比較來歸納出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特點。北京友誼醫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為:(1)智力發育正常(IQ大于70)。(2)情緒穩定而愉快。(3)意志力強。(4)行動協調,反應適度。(5)有良好的人際關系。(6)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合?!?〕從幼兒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來看,兩者的衡量標準基本一致,但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又具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

1.適度性。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強調與心理特點和年齡相符合不同,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最大特點便是強調反應的適度性。顯然幼兒在情緒、意志、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發展不足,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幼兒在行為上反應過度或有過分表現,則應引起父母和教師的足夠重視。根據反應適度標準,心理不健康主要與反應不適度有關。幼兒的不適度反應總體上看更多的是反應過度的問題。

2.發展性。幼兒期是兒童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標準也表現出這一特點。分析幼兒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可以看出,不管是從智力、情緒、意志、思想和行為的協調性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來看,青少年都要求達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兒則只要求情緒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際關系適應,更注重發展本身。另外,發展性的特點也表現為幼兒的部分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幼兒的不良習慣和社會行為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三、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種類及其原因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有的問題和障礙?!?〕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有些問題會自行消失,有些問題卻會日益嚴重,最終造成嚴重后果。

杜代章(1995)總結出目前我國幼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1)兒童多動癥。(2)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以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破壞行為、偷竊等。(3)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皺額、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厭學等。這些問題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它們嚴重地阻礙著幼兒潛能的發揮,阻礙著幼兒健康個性品質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David Gilliland等人認為心理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遺傳影響(包括氣質)、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父母婚姻不和、教養態度不一致)和環境因素(住房和經濟不利)等?!?〕通過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腦損傷、母親懷孕時抽煙酗酒等。如兒童多動癥、神經功能障礙等受生理因素影響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氣質和性格、情緒、自我意識等。如自卑和過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緒問題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響。

3.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指社會生活環境、家庭和幼兒園環境等。大多數社會行為問題、不良習慣以及學習上的問題都是由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兒生活和成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環境,家長的教養方式、教養態度、心理品質以及家庭的氣氛、父母之間的關系等都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對幼兒心理問題的干預更多的是對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導,是一種家庭干預。可見,家庭因素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矯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顯示,有三個關鍵因素可以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社會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員要溫和,教養態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發展的社會支持系統?!?〕幼兒的社會依賴性強,獨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一方面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以及社會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其自信心。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影響很大,教養態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預防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家庭成員的教養態度不僅要溫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兒園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包括物質和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此外,父母和幼兒園教師還應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園要建設良好的幼兒園班集體,促進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重視對幼兒問題行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與能力;開展心理輔導(主要包括人格輔導、學習輔導和生存輔導幾個方面),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桑青松,2003)。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矯治有行為矯正、游戲矯治、家庭治療、動物輔助治療等幾種比較常見的方法。

1.行為矯正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學習原理,運用獎罰方法去改變或消除幼兒的不良行為或癥狀,并教給幼兒順應社會的良好行為。這一方法在幼兒的補償性教育中已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對兒童自閉癥的治療,相關研究均表明行為矯正法有良好的效果?!?0〕

2.游戲矯治法。游戲矯治法是指為幼兒創設一個特別的游戲室(角),通過游戲,讓幼兒自發地、自然地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與問題充分表現出來,獲得情緒上的放松,最終認識自我,并在幼兒園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控制自我。其中,個體性的游戲矯治對解決由幼兒本身的情緒而導致的問題比較有效,而集體性的游戲矯治則對解決由社會適應困難而引起的問題較為有效。高峻嶺總結出游戲治療對幼兒的各種環境適應不良、攻擊和反抗行為、焦慮或恐懼、情感調整障礙、自我意識異常、智力低下、殘疾或學習困難以及精神障礙療效顯著?!?1〕

3.家庭治療法。家庭心理治療是一類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治療性會談、行為作業及其他非言語性技術來消除心理、病理現象,促進個體和家庭成員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療方法。家庭心理治療首先對幼兒進行心理障礙的評估與診斷,再對問題幼兒進行家庭干預,對幼兒心理―行為障礙的治療有良好效果?!?2〕

4.動物輔助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是以動物為媒介,通過人與動物的接觸,使病弱或殘疾個體身體狀況得到改善或維持;或者使個體通過有動物參與的活動,加強與外界環境的互動,進而能適應社會的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干預方法。動物輔助治療有助于緩解幼兒的焦慮,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尤其是可減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腦癱等兒童的問題行為并促進他們的發展?!?3〕

五、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雖然目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但是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起步較晚,有關這方面的理論比較薄弱,能夠參考借鑒的文獻比較少,相關的理論積淀不夠深厚, 因此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另外,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應用于實踐。有資料顯示,美國有11%的兒童存在心理健康損傷,然而他們卻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護理系統進行治療?!?4〕不僅美國有這種情況,其他國家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缺乏實踐的研究與應用。與此同時,受弗洛伊德學派“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響,國內外有關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長期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上, 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教育協調整合模式轉變,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發展”的消極研究思路。

綜合國內外相關資料,筆者發現當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大致有以下發展趨勢。這些發展趨勢可以有效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研究的發展。

1.研究對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關注的只是問題兒童,后來才對普通兒童進行研究,現在又加強了對天才兒童的研究。美國在1978年通過了《天才兒童法案》,各州開始關注天才兒童的需要,并為他們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那時指導的范圍較為狹窄和集中,僅僅涉及優生的學業跳級或者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特定的社會心理問題、學業成績不良等方面?,F在學者開始從認識―學業需要、個人―社會需要和經驗需要三方面來關注天才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天才兒童提供心理指導和咨詢?!?5〕

2.理論研究與實踐服務相結合

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體現在理論研究上,最重要的是應用于實踐,真正為恢復或維護幼兒心理健康提供服務。隨著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認識的深入,研究者逐漸意識到心理障礙會對幼兒的未來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于是,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提供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英國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機構(CAMHS)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施建議,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務。〔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學術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國和英國在這方面研究成果比較顯著,我國以及俄羅斯、巴西等國家也都通過修訂量表等方式,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對本國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本土化研究。

綜上所述,關于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幼兒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相關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踐與應用研究以及相關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員作進一步的嘗試與拓展。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 S REBER.心理學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493.

〔3〕〔4〕鄭日昌,陳永勝.兒童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7-38.

〔5〕張麗莎.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中國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蔣月容,孟慶玲.目前公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J〕.小讀者,2005,(2):57.

〔7〕鄧萍.淺談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體會〔EB/OL〕. 〔2007-01-20〕.wsj.jiangmen.省略.

〔8〕〔9〕DAVID GILLILAND, PETER GALLAGHER, JOHN GROWCOTT.Development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Child Care in Practice, 2005,(1):51-61.

〔10〕黃偉合.關于兒童自閉癥行為矯治法的幾個理論問題〔J〕. 心理科學,2003,(3):475-478.

〔11〕高峻嶺.游戲治療兒童心理障礙〔J〕.中華兒科雜志,2002,(5):271-273.

〔12〕JOELLEN PATTERSON,LEE WILLIAMS,CLAUDIA 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療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動物輔助治療與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 al.Trends and issu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J〕. Health Affairs,2003,(9-10):39-50.

篇7

一、調查方法和問卷設計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每套問卷共有兩種。一種為《SCL—90癥狀自評量表》,本表含有9個癥狀群共有90道題,由幼兒家長根據自覺癥狀填寫,參照常模測出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種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調查表》(根據《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一書制訂)主要從幼兒的情感態度、自我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及品德等四個方面的發展來評價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問卷主要由家長根據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填寫,其中部分內容是由教師填寫及調查者對幼兒回答的筆錄。幼兒問卷的每道題的答案分“很少”“有時”“經?!比墸謩e記1—3分。我們對正向和反向問題進行了統一的編排,A、B、C為相應等級,分別賦予1、2、3分。每題得分之和便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偡衷礁撸@示幼兒社會性發展越差。問卷發放前對有關人員進行了培訓。

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太原市南北城區及南郊區的五個幼兒園中隨機抽取的280名幼兒及其家長。發出問卷280套,收得有效問卷176套。在176名幼兒中,有男孩80人,女孩96人;年齡在5歲以上的有141人,占總數的80%。

三、結果分析

(一)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見表1)

1·陽性癥狀程度是反映一個人心理障礙程度的指標,從176名家長陽性癥狀程度得分情況來看,最小值為2·54,均分為7·633,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從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得分情況分析,F2、F9的最大值均為2·9,其余各因子的最大值均等于或大于3,反映了一些家長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礙已經達到了中等以上嚴重度。如,有的家長老覺得別人不理解、不信任、不同情自己,對自己的成績不能充分肯定等,因此,經常發脾氣、與人爭吵,或不愿與人接近。2·陽性癥狀廣度是反映癥狀廣度的一個指標,在176個樣本中,陽性癥狀項目異常的有46人,占樣本總數的26%。各個因子與得分反映了不同方面心理障礙指標。因子得分異常的家長共有56人,占樣本總數的32%。

以上數據反映了被調查的家長心理障礙具有普遍性,有些家長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礙已達到了中等以上嚴重度。

表2反映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表2中可以看到幼兒社會性各方面發展得分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其次,反映了幼兒社會性各個方面發展是不平衡的,幼兒感情與態度方面,其標準差(4·73)以及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29)最小,幼兒這方面的發展比其他方面發展較好,而幼兒自我意識方面發展最差,其標準差(7·995)以及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40)最大。同時也反映了幼兒自我意識發展水平高低懸殊明顯。

(三)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相互關系(見表3)

表3顯示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即家長陽性癥狀程度得分越低,幼兒社會性發展得分越高,也即家長心理障礙程度越深,幼兒社會性發展越差。

(四)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各個方面發展的相互關系(表略)

調查統計表明,家長的陽性癥狀程度對幼兒社會性各方面發展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受家長陽性癥狀程度影響最深的一方面。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越深,幼兒自我意識發展越差(r=-0·16,p〈0·05)。自我意識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獨立性、主動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與堅持性等方面。家長心理障礙程度深,如脾氣暴躁、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對幼兒過分保護等都會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發展差的幼兒往往表現膽小、懦弱、依賴成人、憂柔寡斷,或固執、專橫、嫉妒等個性特征。家長陽性癥狀程度與幼兒社會性的其他方面發展相互關系不顯著(P值均大于0.05)。

轉貼于

(五)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相互關系(表略)調查統計表明,家長心理健康的各個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相互關系是不相同的。其中F3(人際關系)、F7(恐怖狀況)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存在著極其顯著的相關(r分別為0.21、0.23,P均小于0.01);F6(敵意狀況)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存在著顯著相關(r=0·15,P〈0.05),其他因子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關系不顯著(P值均大于0.05)。

家長具有人際關系敏感、恐怖狀況、敵意狀況等心理障礙,如覺得別人對自己不理解、不信任、不友好,自制力差,經常大喊大叫,摔東西,與人爭吵,不愿與人往來等,必然會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言行表現出來,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人際關系緊張,具有恐怖敵意心理的家長會對自己的子女采取過分的保護或對幼兒的行為、交往活動作出種種限制,從而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家長心理健康的其他因子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不顯著,但不能說明它們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沒有一點影響,相比較而言,這些因子中F9(精神病性)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影響最深(r=0.14)。精神病性主要表現為幻聽、被控制感等,這同樣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結論

1·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方面的問題具有廣泛性、嚴重性。

2·家長自身心理健康與幼兒社會性發展之間存在極其顯著的相關。家長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因素之一。

3·家長人際關系敏感、敵意、恐怖等心理障礙與幼兒社會性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存在顯著的相關。

五、討論及建議

1·幼兒社會性發展情況調查反映了幼兒心理發展中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家長的心理障礙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幼兒發展的認識的片面和錯誤,導致教育上的失誤。在幼兒園、家庭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幼兒生理衛生保健,忽視幼兒心理衛生保健;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社會性的培養,致使在幼兒身體健壯、智力發展的背后隱藏著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賴性強、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有些教師、家長面對孩子的嚴重問題仍不以為然,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而延誤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改變觀點、提高認識是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必須充分認識到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統一,幼兒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過程和社會性發展的統一,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又都有各自的內容和要求,彼此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忽略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

2·家長要注意自身心理的調節。家長作為幼兒出生后接觸到的第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幼兒認識社會的第一任教師,他們或對孩子有意識地進行教育,或通過自己的言行點滴滲透、潛移默化,都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對幼兒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從而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因此,家長應注意自身的心理保健,努力提高自身的調節能力,為孩子健康成長創設積極、健康的生活氛圍。

3·社會尤其是幼兒園應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目前還有許多人由于缺乏心理學知識,意識不到或有意回避心理健康問題,使得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矯治,誘發了心理疾病。為此,我們呼吁全社會要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學知識,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知識,使科學的健康觀念深入人心。

有人曾指出,“幼兒心理健康的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兒園教育作為人生的啟蒙教育,應當把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應當把生理衛生保健和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切實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4·本研究只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把幼兒心理發展中的社會性的發展作為重點來進行的研究。希望廣大同行能和我們一起從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層次,來探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白愛寶編著:《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希望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鄭日昌主編:《中學生心理診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篇8

當前高校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一個是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另一個就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論是哪種手段,對學生的教育都是基于心理健康知識而展開的。受我國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在進入高校以前心理健康知識相對匱乏,因此,高校將心理教育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在所有專業都會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通識課,課程內容也都是非常全面的,不僅包括心理健康概論的內容,還涵蓋與大學生日常行為與心理息息相關的內容。心理咨詢則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心理學分析和疏導,同時也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理解得更為透徹。

二、心理教育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得到提升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主要表現就在于自我認知的障礙,這種狀況通常發生在新生的身上。大學的課外活動較多,這使得一部分一直過度專注于學習而較少參與活動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出現迷茫甚至無助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時獲得心理輔導,容易產生對自身的否定,造成自我認知的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學生能夠了解到這是正常過程,并且教師的建議與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正視自己,樹立自信,能夠快速融入大學生活,逐漸發揮自身優勢,在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中,實現自身價值,使得學生有更加向上的精神去追求更豐富多彩的生活。

三、心理教育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心理教育對大學生心理上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夠促使大學生心理狀態向著積極方向發展,并逐漸培養其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最終在行為上有所表現。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學生心理發揮水平的重要指標,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上的障礙性因素,首先是大學生心理上的膽怯,其次就是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有專門講授交往心理與其調適的內容,可以引導大學生走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而交往能力可以通過向教師咨詢而得到指導。

四、心理教育使大學生更好地約束自身行為

能夠有效約束自身行為,是人類身心發展成熟的標志。心理教育使得大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去適應社會,會更加注重自己社會主人翁的身份,會按照社會生活的準則來要求自身行為,并及時改正不適宜的行為,使得大學生的社會屬性逐漸凸顯。

五、心理教育使大學生養成優秀心理品質和積極行為習慣

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全方位人才,是當前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心理教育可以在知識層面、情感層面以及行為層面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尤其是在培養學生優秀的心理品質上,心理教育的作用很重要。

心理教育是高校ρ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手段,心理健康體現在學生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以及對自身行為的約束上,而優秀的心理品質與積極的行為習慣是最終表現形式,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進行心理教育,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1]鄧嘉超,李煥玲,鄧雪梅,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作用探析[J].亞太教育, 2015(4):227.

篇9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心理健康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北京市昌平區百善學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為突破口,實現科研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工作目標。

一、提高思想認識,建立健全機制

百善學校確立了“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讓每位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強調健康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首要因素,把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關注的焦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擺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擔任組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教育教學活動為載體,以點帶面,逐步推進,不斷探索,逐步形成由專人負責,教育處、教導處和教科室為龍頭,各年級組長和班主任為骨干的、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全員全程參與,構建“心育”環境

我們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教師的事情,學校每一位管理者和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專門的教育,它更應該成為一種教育的理念。從科研到德育、教學,從支部、工會到團隊,從班主任到任課教師、后勤人員全員參與,都把這種理念貫徹在日常工作當中,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三、充分調查研究,編制校本教材

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當時并無太多經驗可以借鑒;而且,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呈現出不同差異的人,借來的經驗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要探索適合我校學生的教育方法途徑,就要依靠教育科研。量體裁衣,研發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和開展工作的重心。作為心理健康教師,張起生老師曾經接受系統的專業培訓,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并進行了很多相關探索。

2011年,自編了學生心理活動教材《心靈成長》,經過兩年的試驗,于2013年正式出版校本教材《心靈成長》(初中全1冊)。又經過兩年的實踐和研究,將全1冊編輯出版成為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的《追求卓越實現理想》校本教材,使教材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

四、圍繞工作重心,多方實施“心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涌魏蓋了目標設定、探索自我、人際關系、學習方法、時間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部分,把心理訓練的內容放在活動中,通過在活動中感悟、體驗、反思,共同探討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學習、生活中加以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幫助學生確立生活目標和學習目標開始,以不斷完善目標結束,達到幫助他們確立理想,掌握實現理想的方法的目的。

(二)心理咨詢和輔導

我校心理咨詢室建立幾年來先后接待近百位學生,無條件地給予學生積極關注,讓他們充分宣泄情緒,在交流中使學生得到感捂、啟迪并逐步實現個人成長。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建立了學生的心理檔案,內容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成長經歷、生活、學習中的重要事件和相關的心理測評結果等。

心理咨詢室不僅對學生開放,也對教師開放。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心理咨詢室建立了同教師間的密切聯系,使得很多教師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工作中遇到了煩惱和困惑,都愿意主動到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解決了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提升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也使教師們從中學習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應用到學科,滲透進教學實踐中去。

(三)班主任工作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班主任心理健康輔導培訓和營造校內健康和諧的心理環境,普遍提高班主任群體自身心理健康素質;鼓勵班主任有意識運用所掌握的心理輔導理念、技巧、方法,將一些輔導的原則內容融入日常班級工作中,有機地將心理教育、思想教育與行為教育糅合在一起,對學生個體或集體施加直接或間接的有效影響,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并把心理輔導與德育專題教育有機結合,有效地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班主任通過主題教育、個別輔導、書面談心等方法主動“干預”學生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品質,使之人格健全發展。

(四)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學科中都包含有豐富的心育內容和資源,學科教學滲透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三抓”:一抓對教材本身蘊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恰到好處的挖掘;二抓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自覺滲透心理健康的思想;三抓學生心理素質的激勵和培養。將三者有機結合,積極滲透,不牽強附會、生搬硬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所教學科的內容,盡可能地開發學科活動資源,通過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每個學生體驗成功鋪設階梯,培育發展和諧人際關系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法等方法開展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在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從物理層面上,注重校園環境的整體設計,突顯學校的文化底蘊,營造健康向上的情緒體驗。

物理環境是學校深層次文化的載體,是其表現形式之一。成功的校園環境規劃,應當融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反映出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蘊。

學校通過一系列措施,給廣大師生一個整潔優美、和諧向上的校園環境,使他們的工作、學習更加愉悅、舒心。新的校園環境工程即將展開,將在聲音、色彩、光線、密度等方面考慮各功能區的氛圍要求,創造一個溫馨和諧、健康向上的工作、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第二,從制度層面上,完善各種規章制度,促成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良好的文化行為要與管理常規相結合。一種文化的形成,特別是在其起始階段,需要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去約束,這種強制力量是形成群體規范的重要條件。青少年學生處于發展階段,沒有形成穩定的性格個性。我們堅持對各種規章制度進行督促和檢查,適時而合理地進行獎懲,讓學生明白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形成穩定的、健全的人格特征,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紀的良好風氣。

第三,從精神層面上,加強學校風氣建設,構建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學校心理環境。

學校風氣是一所學校精神面貌的體現,它不是固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氛圍、一種風尚,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學校確立了“建人文和諧校園,辦人民滿意學校”的辦學宗旨,“勤奮、友善、健康、向上”的校訓,“敬業、愛生、善誘、求精”的教風,“勤學、善思、苦練、爭先”的學風,在教師會、校會、年級會、班會和各種活動中不斷反復明確、強調,組織師生研討,撰寫感想深化理解,通過樓道文化、電子屏和大屏幕電視宣傳先進的思想文化內容,讓正面的、積極的思想占據師生心靈,讓不良思想無處滋生。經過長時間的浸潤,全校上下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形成了“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校園精神。學校從各個方面關心學生身心健康,設立情緒宣泄室,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愉悅身心,每當學生有心理困惑時,教師都會給予他們及時的指導和幫助;為教師購置運動裝備,開展長走、籃球、乒乓球、跳繩、慶元旦、慶“三八”、慶“五四”、慶“七一”、外地教師中秋座談等比賽和活動,每逢節日校長都會向全體教職工發送祝福、勵志短信等等,這些舉措使教工感受到和諧家庭的溫暖,并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工作,對學生產生了良好的心理影響。

(六)家庭和社區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家校聯系途徑和探索有效的聯系模式是實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學校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努力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面向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教育;創辦家校聯系小報《感悟青春》,通過教育視點、家教知識、家長園地、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等欄目,宣傳家教方法;用好家校聯系卡,使教師、家長互相反饋學生的表現,以表揚、報喜為主,跟蹤激勵教育學生。采取多種手段實現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緊緊依靠社區各居委會,在社區教育活動中廣泛滲透對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

五、逐步凸顯特色,助推學校發展

學校初步形成“發展、普及、矯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來越多的學生、教師、家長認可心理健康宣傳,主動聯系咨詢輔導。

(一)學生在變

第一,增強自我激勵意識,培養了成功感和自信心。

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讓每個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認識到自己并不笨,具有可開發的巨大潛能;在情感態度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自主探究的意識強了;在知識技能上,學生的知識面拓寬了,視野開闊了,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方式上,學生能主動搜集信息,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更高了,主動性更強了,綜合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第二,增強自我規范意識,培養了意志毅力和自控能力。

學生在心理發展過程中,有了明確的規范意識,懂得為了實現自己的學習和人生目標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以及怎樣去做,就會自覺地培養意志力、自控力。

第三,增強自我調節意識,培養了社會適應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

學生成長過程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要不斷調節、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況,保持健康的心態,并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優化促進了學生主動發展,不少學生由厭學變為好學,學習自覺性提高了;由懶惰變為勤奮,生活自理能力增強了;由孤僻變為樂群,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了。

(二)教師在變

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教師們能夠積極克服困難,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心態良好,能正確接受并接納自己。承認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允許自己不如別人,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教師能自我調控情緒,會自我排解壓力,敢于挑戰自我,面對繁重的工作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有良好的品質,敢于突破障礙,當機立斷,處事沉著冷靜。教師之間和諧相處,相互尊重。

在教育觀念上,“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并落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更注重了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態度的培養;在自身素質上,教師通過校本教材的實驗研究和編寫教材,知識水平、教學技能、教育內涵等方面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三)學校在變

在課程改革中,校本課程的實施,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內容,并對體育、科技、勞技、語文等學科的學習起到了幫助和提高的作用,在校園文化方面,大力渲染和倡導“一草一木都是文化”“顏色位置都是情緒”,幾年來,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既有基礎的工作,又有提升的方面;既有一般的共性要求,又有百善學校校園的個性特色,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發揮綜合效應,以達到“把校園建設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體現具有百善學校鮮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內涵,用優美的環境塑造美好的心靈,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高品位校園”的目標,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連續幾年進入昌平區十佳行列,而特色校園的打造,也因特色課程的開發而凸顯。校本課程的開發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氣質,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實現了我們當初制定的開發目標:點化學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篇10

基于以上認識,我園自2011年開展以幼兒體育運動游戲為特色教學活動以來,就試圖通過運動游戲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的作用,探討運動游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下面我們以大班幼兒運動區為例進行分析。

案例1:在綜合區,幼兒分成三組,分別扮成小鹿、小兔。小鹿出發跑到蹬桶前雙替蹬到各種蘿卜,跑到小兔面前,將蘿卜交給小兔,小兔雙腿夾著蘿卜跳著到終點,看哪組蘿卜最多為勝。

分析與思考:這個案例說明,大班幼兒社會意識已經逐步建立,幼兒在活動中能盡心盡力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由此說明,幼兒的責任意識也在加強。

幼兒的自我認識主要來自于對周圍事物的積極探索和體驗,而形式多樣的體育游戲在某種程度上為幼兒自我認識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引導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游戲角色,尤其是通過對成人行為態度的模仿,來形成真切的社會角色感。這種體驗和感受,使幼兒更真切地發現了自我,萌發了自己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意識,逐步理解自己的行為方式,促使自我意識的形成,為今后步入社會,成功地履行各種社會角色職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案例2:教師在跳躍區投放了新的玩具材料“五顏六色的跳箱”,讓幼兒自由選擇游戲去玩。剛開始,幼兒被五顏六色的“跳箱”所吸引,興高采烈地參與到“跳箱”的游戲中??墒菦]一會,他們就選擇別的游戲了。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嘗試了幾次,都沒跳過去,臉上露出失望的表情,怏怏不樂地離開了。

分析與思考: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發現,此游戲要求幼兒在跳箱時,通過助跑、跳、撐等連貫動作一氣呵成,難度較大,幼兒沒有成功的體驗,自然就不喜歡了。因此,教師要根據情況,降低跳箱難度,讓幼兒先掌握動作要領,在逐步增加難度的同時,豐富游戲情境,就會更適合幼兒水平、興趣和需要。

如果幼兒積極投入游戲,較短時間內掌握了游戲或者要領,師幼、同伴關系和諧,那么他在活動中就能游刃有余,并很容易從中獲得快樂。而如果情況恰恰相反,那么他的情緒就會變得非常消極,不愿意參與游戲,甚至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消極情緒發展到極點就會導致挫敗感的產生。如在體育游戲“漁夫和魚”中,扮演“魚夫”的幼兒捉到“魚”時就會非常興奮激動,而如果不得捉“魚”要領,較長時間捉不到“魚”或捉的不如別人多,他就會變得非常沮喪,游戲興趣也相應降低。因此,我們在活動中,注意觀察幼兒的情緒情感變化,有目的地設計運動游戲,注重運動游戲能給幼兒帶來舒暢的情緒情感體驗,培養幼兒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向上的精神,使幼兒不良情緒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精神狀態達到平衡。

案例3:在玩“翻大山”游戲時,婷婷面對曾經沒翻越上去的“大山”有些膽怯,站在一旁用羨慕的神情看著同伴一個跟著一個翻過“大山”。婷婷又走到起點線前,但又很猶豫,這時老師走過去鼓勵說:“別害怕,老師幫助你一起翻過大山。”在教師的幫助鼓勵下,婷婷再次鼓起勇氣去嘗試,通過幾次嘗試,終于她能翻過了“大山”。

分析與反思:從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案例的主角是一個膽子比較小的女孩,雖然她翻“大山”失敗了,但她沒有放棄,還想再嘗試。這時教師的幫助和鼓勵給了她很大的信心。最終她增強了勇氣,獲得了成功體驗。

體育運動與意志品質培養關系密切。意志是指幼兒自覺的確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運動游戲表現出的努力克服困難、自我說服、自我鼓勵等都是促進幼兒意志形成的重要體現。體育運動游戲是趣味性,刺激性極強的游戲,可長期吸引幼兒。如“跨越障礙”、“抓杠懸吊”等游戲極具挑戰性,在剛參加這些游戲時多數幼兒都會存在某種程度的膽怯、恐懼心理,想玩又不敢,放棄又不情愿。這種極其向往心理使得他們嘗試著去接觸,去參與,漸漸的膽子大了,可以和同伴一同玩耍這些游戲了。即使在游戲中遇到困難,他們也會學著去克服,去努力,這對幼兒意志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案例4:在“小小坦克兵”主題游戲中,幼兒分成兩隊進行“坦克訓練”將坦克(輪胎)拖拽到訓練場;在“坦克大戰”中,幼兒要快速將“坦克”開到戰場進行“戰斗”,“坦克”還要及時送到修理廠維修,最后,后方幼兒還要給“坦克”運輸物資,幼兒在活動中,每過一個游戲,都要積一分,最后以積分最多一組為勝。

分析與反思:在這個案例中,由一個大主題游戲中,包括了4個系列游戲,在每個游戲環節中,幼兒必須合作,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因此,產生了競爭與合作的內容。

體育運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對人的發展具有啟迪和影響作用的價值思想、作風和意識。豐富的體育運動盡管其技術手段、比賽規則、勝負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內在精華是相同的。幼兒在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就已開始接受體育內在精華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和塑造自己的個性。我們在創設游戲的內容和特點上,注重培養幼兒的參與意識,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幼兒在競爭對抗中,可以使自己的運動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并能主動學習同伴的良好品質,抑制自己不良的行為,從同伴對自己的的態度和評價中獲得不斷進步和發展的自信。

影響個性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先天遺傳因素、生物特性制約等。但對個性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社會生活條件——環境和教育。隨著幼兒運動能力和交流技能的發展,學前兒童的社會生活領域比嬰兒期擴大許多。他們已經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向往、期待著與同伴共同玩耍。這一時期的幼兒比較喜歡在奔跑追逐中游戲,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運動游戲是他們游戲的主體。在體育游戲中,幼兒為了玩得盡興,不斷提出各種建議和要求,這就使得幼兒的心理活動的獨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長起來。這時,幼兒開始能為較遠的目的而行動,能使自己的行動服從于集體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較穩定、經常、有傾向性的心理

特性。

案例5:晨間戶外運動游戲活動中,幼兒來到跳躍區選擇“跳荷葉”游戲。這時,小明、小偉、小新發生了爭執,老師走過去了解情況得知,小明、小偉每次連跳兩個“荷葉”捉到“一條蟲子”,而小新每次跳過一片“荷葉”也是捉到“一條蟲子”,最后大家捉的蟲子一樣多,小明、小偉覺得不公平,因此和小新發生了爭執。游戲結束后,教師與小朋友們一起商量修改游戲規則,最后將游戲規則定為一次跳過兩片“荷葉”者,捉“兩只蟲子”積兩分;跳過一片“荷葉”者只能捉一只“害蟲”,積一分,。

分析與思考:體育運動是一個有章可循、有一定約束力的社會活動。體育運動中有各種明確而詳細的行為規范,如奧林匹克精神和原則、體育道德規范、比賽規則、競賽章程等,這些規范都是體育運動得以開展的必要條件,而規范的培養是幼兒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社會化過程。

兒童具有活潑好動,自制能力不強的特點。他們很難掩飾自己情感、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情緒高漲、興高采烈的情形下,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為了能使自己喜愛的游戲順利開展,他們愿意遵守體育游戲的各項規則,這種主動、自愿的遵守無疑加強了兒童在生活中的自我約束力。

無論什么形式的體育活動游戲,都具有一定的規則。如上述案例中,游戲“小青蛙捉害蟲”,幼兒雙腳必須跳在“荷葉”上,捉到害蟲最多者為勝。幼兒必須遵守這樣的規則,游戲才能順利進行,所以自覺遵守游戲規則,以便順利玩游戲就成了幼兒的共識。我們在開展的所有運動游戲中幾乎都包含了運動規則。特別是在區域體育運動游戲中,我們在與幼兒共同制定的規則更為明顯,比如在平衡區,幼兒可以選擇不同路徑,按照路徑來游戲,如果在走平衡過程中半途而廢,就沒法到達終點??傊?,這些多種多樣包含社會規則的運動游戲,讓幼兒對社會性規則有了間接的了解和認識,為幼兒樹立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奠定了基礎。

體育運動與其他領域教育活動相比,其最大的優點就是給幼兒之間提供了較大的交往范圍,幼兒有自由的不受干涉的交往機會,這一點在運動游戲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在體育游戲中幼兒為了能夠滿足玩的需要,共同計劃,共同協商,合理分工,飾演各種角色。在不同的體育游戲中,幼兒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能使游戲順利進行并在其中盡興,成功地履行各個角色的義務和責任逐漸成了幼兒的自覺行動。幼兒與同伴交往時,經常表現出更多、更明顯的愉快、興奮和無拘無束的交流,享受著游戲帶給他們的樂趣,可以滿足兒童歸屬,愛和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交往,成為幼兒的一種積極情感依賴,對幼兒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體育游戲中同伴交往還為幼兒提供了學習他人的機會,逐漸學會認同他人觀點,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約束自己、改變自己不合理的行為與想法,學會與同伴相處,克服認知上的自我中心狀態。這是兒童適應社會必須具備的品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