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洪澇災害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洪澇災害的措施

篇1

關鍵詞:廣饒縣;洪澇災害;成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 P333.2 文獻標識碼: A

1 基本概況

廣饒縣南北長46.2公里,東西寬60.1公里,行政區域面積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1.76萬畝。縣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間。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為界,以南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匯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內地勢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響,匯流急,易積澇成災,農田灌溉南部以井灌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為主;以北為支脈河流域,支流多以東西向交匯入支脈河后入海,流域內地勢平緩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響,洪澇災害頻繁,農田灌溉以引黃、引河為主。

廣饒縣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變化分明,春季氣溫回升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干燥;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集中、氣溫濕熱;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降、秋高氣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氣溫12.6℃,極端最高氣溫41.5℃,極端最低氣溫-23.3℃.多年平均風速2.9m/s,實測最大風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發量1796.56mm。降雨與蒸發年際變化較大。時空分布不均,旱、澇、汛、風暴潮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是制約工農業及城鄉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來,廣饒縣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興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災害的基礎工程建設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條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庫(中型),10座攔蓄滯洪閘壩和3條防潮堤為骨干的防洪除澇工程體系,農田防洪除澇綜合治理措施不斷完善,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

2 歷年洪澇災害狀況

據記載,建國前廣饒縣洪澇災害主要來自于黃河和山洪,1856—1937年間,黃河決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廣饒縣;淄訶大的山洪廣饒縣成災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脈河、淄訶、陽河流域暴雨成災,境外客水下泄,內澇成災,河水無不漫溢,全縣5.67萬公頃土地受災,損失嚴重。1996年支脈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脈河倒灌漫溢,花官、陳官、丁莊三鄉鎮1.7萬公頃農田受災,27個村2.6萬人被水圍困,倒塌房屋4000余間,損失嚴重。

廣饒縣澇災約5—6年一遇,以夏澇、夏秋連澇較多較重,春澇較少。有記載的43年次大澇中,夏澇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為歷史罕見。年內春雨不斷、夏雨暴猛、秋雨連綿;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歷史同期罕見,花官、陳官、丁莊三鄉鎮農田積澇面積達11.7萬畝,損失較為嚴重。

3 洪澇災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季節變化氣候影響和地理位置、地勢條件等因素影響,廣饒縣洪澇災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決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決定了廣饒縣洪澇災害以夏季發生多見,秋季極端性突發災害時有發生。[1]南部的大王、李鵲、廣饒街道、稻莊、樂安街道等鄉鎮(街道),多以山洪、暴雨連續降雨積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災;北部的花官、陳官、丁莊及東部的大碼頭等鄉鎮地勢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連續性積聚,受海潮頂托影響,洪澇、漬澇、風暴潮倒灌,強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防洪除澇工程標準低。廣饒縣現有主要防洪除澇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設計建設防洪除澇標準多是三至五年一遇,僅有小清河、支脈河、淄河中上游段、預備河、武家大溝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澇標準進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達標,下游河道未治理的問題,現狀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難以適應抗御極端性洪水災害的發生。

(二)防洪除澇工程老化失修,淤積嚴重,阻水障礙多。由于受資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約、工程設施維修養護不及時,老化、退化,淤積嚴重,特別是支脈河馬樓閘以下,淄訶大營村以下,及跨縣區以上的河道邊界河段淤積阻水問題極為嚴重。近年來,南部季節性河道行洪道內植樹、占用公路邊溝,建房經營的問題給行洪排澇設置了阻水障礙。降雨與蒸發年際內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旱、澇、汛、潮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是制約工農業及城鄉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農田排水體系不配套,強排能力低。近年來農田排水溝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溝淤積、亂扒亂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溝通大溝,小溝通大河的排水體系難以實施。行洪渡汛期間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頂托,加上河道淤積阻塞的影響,高水位行洪,支流內澇排不出,河水滿溢倒灌,強排措施能力低的問題,是造成農田積澇成災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戶各自為戰,人水爭地,圍墾造田,水患意識淡化,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忽視長遠社會效益的問題,影響制約著農田防御洪澇災害的進行。

(五)防洪除澇社會保障化體系薄弱,經營投入單一,設施保護滯后,極端災害應急反應處置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避險防災、搶險救助裝備有待加強。

5應對措施及建議

(一)全面規劃,增加投入,綜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澇基礎設施標準。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兼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財政投入,社會籌集,受益者按比例負擔的資金投入方式,本著“先急后緩,分期逐年實施”的辦法,逐項綜合達標治理,提升防汛除澇基礎設施標準,以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極端洪澇災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順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維護體制,建立健全維護管理運行機制。落實養護維修管理隊伍和經費渠道,強化工程設施養護維修管理,不斷更新、配套,維修老化退化病險工程設施,切實解決好河道淤積、填堵和清障問題,確保行洪排澇暢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為主,重點抓好水網綠化,植樹造林。以小流域為單位,實行水、田、林、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據廣饒縣地形的具體特點,選擇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進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四)調整農業布局與種植制度,構建避洪、耐澇復合高效生態系統。依托資源優勢,從防災、抗災、減災增收和不損壞生態功能的戰略目標出發,根據生態工程原理與水邊濕地景觀結構,把地理學研究空間關系與生態學研究結構功能所用方法結合起來,進行適應洪澇災害發生規律的避洪、耐漬適應型景觀生態設計,分別建立適應淺水水體和漬害田的多種復合高效生態工程模式,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大力發展特色產業。[3]

(五)按照“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落實責任,對小流域進行田、林、路、水綜合配套治理,切實解決灌排溝渠混用、亂扒亂堵,工程設施功能降低、報廢快的問題。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兩岸,重點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設強排泵站,提高應急強排能力,切實解決農田積澇成災問題。

(六)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教育,依法維護管理、保護防洪除澇工程設施,落實“三預”(預防、預警、干預)措施,推廣抗澇作物品種,提高廣大干部群眾水患意識,促進防洪除澇設施安全運行和團結抗災,維護大局,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參考文獻:

[1]王宗敏,張杰,趙紅領,楊海波.城市暴雨內澇計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選取[J]. 人民黃河. 2012(08)

篇2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危害;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對氣象災害進行很好的防御是我國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江西省樂安縣因為持續的低溫和陰雨天氣,導致農作物接收的陽光很少,最終給農作物的產量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樂安縣氣象局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相關的措施,決定提前計劃、精心設計來促進農業的發展。樂安縣氣象局加強了對于自動氣象站、土壤水分觀測站等氣象相關儀器的檢測和維護,嚴密的監督天氣的變化,尤其是在陰雨低溫時期,更要加強對于氣象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及時的向政府以及農業部的相關部門傳達氣象信息,并設置專門的人員對農業生產方面進行指導,充分利用新的傳播手段來傳遞天氣信息。

1 常見氣象災害的簡單分析

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所在地區的氣象條件有很大的關系,當種植地的氣象條件不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時,會因為不利的天氣條件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經調查江西省樂安縣的氣象災害主要包括:洪澇、低溫冷害、凍害、風暴、臺風以及由于氣象條件而引起的一些病蟲害等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在這些災害中,發生次數最多、造成損失最大的是洪澇災害,其次就是干旱。下面對這些氣象災害中比較普遍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

1.1 洪澇災害的簡單分析

洪澇災害主要是指巨大的水體對農作物造成的沖擊甚至是淹沒等的現象,由于暴雨或者是低洼地的積澇而造成的洪澇災害通常是無法阻止的,下面從水稻的角度來對洪澇災害進行簡單的分析。水稻如果在拔節期受淹的話,節間的延長程度就會隨著淹水的天數以及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水退之后才會發現,淹水的節長比沒有淹水的節長要短,從而可以得出:整株水稻的高度隨著淹水的時間的增加而變短。如果洪澇災害嚴重的情況下,水稻體內的養分消耗盡了,那么水退之后,也會造成莖稈細弱等的現象,植株會出現彎曲、折斷甚至是倒伏等畸形的現象。

1.2 冷害的簡單分析

冷害主要是指在農作物生長的季節內,因為溫度下降到了農作物生長時所能承受的最低溫度以下時,就會給農作物的生理活動造成一定的障礙,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造成農作物自身的某些組成組織受到危害,從而造成減產的現象。冷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隨著農作物的品種、發育期等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當冷害對農作物產生危害時,通常情況下會使農作物體內細胞中那些有生命的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減慢,逐漸的停止流動,這樣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對于農作物的養分的吸收和輸送受到障礙。如果農作物受低溫影響的時間比較短的情況下,當溫度升高之后,細胞內的細胞質就會繼續正常的流動,農作物也就可以正常的生長。如果農作物受到長時間的低溫影響時,就會使細胞質停止流動,從而農作物停止生長。

1.3 干旱災害的簡單分析

干旱是世界上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受到的最大的威脅之一。干旱發生不僅僅范圍很廣,而且出現的頻率也十分的高,是我國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主要是指農作物在種植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長期的缺乏水資源,而造成空氣十分干燥、土壤十分缺水,這樣使農作物體內的水分就會出現匱乏的現象,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影響最終造成產量在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干旱主要是把農作物體內的水分的平衡造成破壞,從而導致農作物出現萎蔫的現象。干旱在農作物生長到下列3個時期時造成的影響是最大的:農作物水分的臨界期、灌漿成熟期以及播種期。

2 對常見氣象災害的防御、治理措施的分析

氣象災害對于農作物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作物種植的好壞直接對國家的發展產生影響,所以,對于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的分析就變得十分重要。下面對上述常見的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分析:

2.1 對洪澇災害的治理措施

對于洪澇災害的治理首先要對造成洪澇災害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造成的原因來制定相應的措施對洪澇災害進行治理。如果是由暴雨形成的洪澇災害,可以通過建筑河堤和大壩來對洪澇災害進行治理,把洪水進行分流,就可以減輕甚至是限制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

2.2 對冷害的治理措施

對于冷害現象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包括:科學的施肥、合理的對農作物進行灌溉等。這些措施都會對土壤的性能產生影響,氮、磷、鉀肥料的綜合使用以及合理的灌水等都可以很好的改善土壤的性能。在施肥的過程中,要了解磷鉀肥可以提高農作物的抗寒性能,可以促進農作物提早成熟,在遭受低溫冷害的年度,土壤的溫度不高,那么磷肥的效力就會變的很低并且移動十分緩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作物對磷肥的吸收,所以要增加磷鉀肥的用量,來改變農作物的吸收率。

2.3 對干旱災害的防御措施

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可能造成干旱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從氣象的角度來看,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氣環流的不正常現象產生的,高氣壓的長期控制使降水量減少。除此之外,土壤以及地形等對農作物的水分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所以,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就是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土壤的水分、氣候等。

3 結語

我國是涉及了世界上兩條巨型自然災害地帶的國家,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作物種植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就變得十分的重要并迫切了。上述對于農作物可能會受到的氣象災害以及相關防御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給未來我國農作物的種植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 杜鵬.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J].地理學報,2012.

篇3

關鍵詞 防洪減災;傳統方法;高新技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與資產不斷增加,即使發生同等規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財產損失也會不斷增加。因此,減輕洪澇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應是防洪減災的主要目標。自從工業化以來,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對洪水的調控能力顯著增長,曾一度助長人們戰勝一切洪水“人定勝天”的信心。但是當美國所興建的水庫庫容相當于多年平均年逕流總量的60%的時候,水災損失卻依舊在不斷增長。反思之后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必須努力適應自然,因為人類已經認識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使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如今這一認識又轉而成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國普遍接受。當然各國之間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社會狀況也差異較大,在具體實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辦法。

一 社會化防洪減災體系之構想

1、提高工程防洪標準

(1)盡先安排經過論證的重要控制性水庫建設和病險庫除險加固。大中型水庫對削減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設想,在今后50年內全國水庫總庫容增加到1萬億立方米,達到可調蓄50%徑流總量的目標是需要的。水庫除調洪外,還有發電、灌溉、供水等多種效益,在水庫上投資可謂一舉多得。

(2)加固加高現有堤防。我國江河堤防絕大多數是土堤,是精華地區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點工程手段。

(3)蓄滯洪區的運用和管理。壘國防洪規劃確定100座蓄滯洪區,頒發了蓄滯洪區管理條例。但地方從發展經濟出發,并未強調對蓄滯洪區的人口和經濟實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滯洪區而難以啟用。蓄滯洪區削減洪峰比臨時決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損失成倍減少,甚至在發達國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須在強化管理和研究適當的開發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國的江河洪水變幅較大,因此,蓄滯洪區在防洪工程系統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搶險實用技術現代化研究‘98洪水顯示出部隊在搶險中的重大作用。而對于一般汛情,地方搶險突擊隊的組織和培訓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戰線長,現場交通、電力條件差,普遍應用高新技術設備困難,‘98搶險主要還是應用傳統技術。因此,總結傳統技術,同時應用現代設備、材料、工藝加以改進和完善是捷徑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隨著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災損失急劇增加。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條件并結合水資源利用,應將水資源的合理調配,水災害防御與水環境治理一起納入城市規劃與管理。將城市綠地高程降至下水道進水口以下,對于排洪和儲蓄地下水有顯著的效果。

2、調整社會以適應自然的減災措施

這是針對洪水災害社會屬性的減災對策,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加強環境建設發展與增長不能以透支生態環境為代價。加強水土保持和植樹造林不單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的有效途徑。是改善中國大陸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是實現東、中、西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預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還湖,濕地保護。實施的關鍵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須科學地論證,細致地安排。適度退田應有標準,例如:以農田豐歉為準,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災者還湖;以綜合效益為準;以是否妨礙行洪為準;以湖泊淤積趨勢為準等。但最重要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必須以全局利益為重,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3)加強法制建設以規范壘社會共同承擔防洪義務。由于洪水災害影響巨大,牽涉不同地區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礙和削弱防洪運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設本身所無法解決的,需要部門之間的配合,地區間的協調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因此尤其需要以法來統一協調各方權益和維護整體利益。在減災社會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辦事。

(4)改進科學決策歷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與資金投入和科學技術水平有關。而決策的科學化對治水成敗更有廣泛的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方針、政策和法規方面系統的宏觀研究。事實上,作為科學決策基礎的宏觀方針政策研究在我國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 防洪減災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下,防洪工程標準還不能一時達到較高標準,因此通過非工程措施達到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更屬必要。隨著現代通訊、計算機、風險管理等新技術,新理論的出現,在防洪減災中也出現了全新的技術方法。在這一領域我國尚處于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過該項目的研究和實施,可大大提高我國防洪減災的能力和水平,投資少而效益大。

1、洪澇災害動態實時監測技術研究

應用3 s技術對洪澇災害發生后的動態進行實時監測,利用遙感監測淹沒范圍的變化過程,利用地面災區淹沒水深測量及衛星定位系統輔助遙感監測,再利用gis技術對大范圍洪澇災害實現用多媒體技術生動表現,提供洪澇災害信息服務。

2、農業地區洪澇災害減產幅度遙感評估技術

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資源的減少,我國糧食產量的波動將成為十分敏感的問題。通過對遙感信息的多層次分析,在對洪澇災害進行動態監測的同時,判斷災后災區糧食減產的幅度以利正確制定全國糧食供應計劃。

3、洪澇災害信息社會服務技術

洪澇災害信息及其空間分布用gis及多媒體技術可為社會交通、旅游、商業、企業等各部門提供通俗、生動、直觀的信息服務。有關水情,災情、預報、預警等各種信息按不同行業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務。由信息中心統一加工后,通過網絡系統供用戶使用。通過及時、完善的社會信息服務,有利于各部門及時采取主動減災行動,減少社會洪澇災害損失。

4、流域產匯流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開發

目前流域的產匯流模型種類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適用范圍,如選用不當,則造成洪水預報的重大誤差。建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輸入流域代表單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預測出口斷面的流量過程,對有較長系列觀測資料的流域,可實現較高的精度。

5、復雜河道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開發

對復雜的河道,如網狀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預報方法難以準確,而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適應新環境較快,經3—5年試用調整即可得到滿意的結果。

篇4

關鍵詞:氣象信息;服務;農業生產;作用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戶根據生產經驗和自我氣象觀測判斷氣象狀況,往往由于判斷失誤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極端的天氣狀況會嚴重制約農業的高速發展。伴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不斷推廣,使農民更加科學地應對自然災害,極大減少了農業生產中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高效進行[1]。

1我國氣象信息服務現狀

1.1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氣象信息服務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氣象監測建設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氣象服務工作正在向信息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氣象信息服務不僅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而且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對于氣候和天氣作出準確分析,使人們防患于未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較為薄弱,大多數地區依舊依靠天氣狀況進行農業生產,天氣狀況的變化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及質量。只有借助現代化的氣象信息服務,才能夠為農業高效生產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因為氣象服務可以精確地預測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及區域,可以為人們采取防御措施預留寶貴時間,因此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當前氣象信息服務存在的不足

現階段我國氣象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已經基本完成,現代化氣象服務每年都創造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在部分偏遠地區,由于經濟水平落后、人煙稀少等因素,給氣象服務站的建設工作帶來極大困難,這些地區仍舊采用傳統的技術進行極端天氣災害的預防,由于預測結果誤差過大,給該地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總之,當前我國氣象信息服務整體呈現良好局勢,但是部分地區氣象服務水平仍比較落后,需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進行改進,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資訊,以促進農業高效生產。

2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2.1在農業生產中的防汛作用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洪澇災害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澇災害具有毀滅性強且不容易補救等特征,因此洪澇災害預防措施的質量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的質量。除此之外,洪澇災害還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及農業生產工具造成威脅,所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做好洪澇災害防御工作尤為重要。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往往根據生產經驗及氣象觀測進行判斷后采取洪澇災害防御措施,由于預測失誤造成巨大經濟損失[3]。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利用現代化氣象技術,氣象部門可以根據采集到的氣象信息作出精確判斷,基于氣象部門的網絡系統,將農業氣象信息及暴雨預警信號及時出去,為農民進行洪澇災害防御工作預留寶貴的時間,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2在農業生產中的抗旱作用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抗旱工作和洪澇災害防御工作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建設的步伐加快,自然環境逐漸惡化,極端氣候頻繁發生,給正常農業生產造成不良影響。基于此種情況,氣象監測部門根據采集的氣象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對氣象發展趨勢進行詳細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夏天作為農作物生長的黃金時段,如果農作物生長水分不足會導致旱苗現象,因此在夏天做好農作物的抗旱工作極為重要。而現階段的氣象信息服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氣象安全保障,不但可以對于極端天氣進行預測,同時運用雷達技術對氣象的觀測,以及通過人工降雨等措施使作物的旱情得到緩解等,為現代化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服務,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向更好的方向發展[4]。

2.3農業災害知識宣傳作用

在氣象信息服務工作中,除了具有對極端天氣的預測作用,還包括農業災害知識宣傳的作用。氣象信息服務的主要工作為對氣象監測的氣象數據信息進行匯總,并且對這些氣象信息作出科學分析,同時將這些基礎的氣象知識傳播給廣大農民,使農民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不斷提升農民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高效進行[5]。

3總結

本文通過對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進行分析,發現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眾多氣象因素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因此提高氣象信息服務質量對現代化農業生產有重大意義。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對于極端的自然災害防御工作預留寶貴的時間,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翟國芳.農業生產中氣象信息服務的應用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2,32(6):130.

[2]田蘋,葉泓麟.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J].吉林農業,2014(11):63.

[3]李芬.中國農村氣象服務的現狀、需求及其發展策略[J].農學學報,2013,3(4):62-67.

[4]張鈦仁,匡曉燕,潘雙迪,等.農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研究[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4(2):101-106.

篇5

關鍵詞 暴雨;氣候特征;天氣系統;對策;廣西宜州

中圖分類號 P458.1+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2-0016-01

宜州市地處廣西中部偏西,云貴高原南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理環境復雜,氣候多變,氣象災害較頻繁。暴雨是宜州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極易引發山洪暴發、江河暴漲和低洼內澇,給國民經濟、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筆者根據宜州市1961-2010年的歷史資料,統計分析暴雨發生的規律和變化特征,可為暴雨預報提供氣候背景,對提早做好防御工作、減少因暴雨而造成的災害提供一些對策。

1 宜州市暴雨特征分析

根據國家氣象局的規定:24h降水量50.0-99.9mm為暴雨,1000-249.9mm為大暴雨;≥250.0mm為特大暴雨。以北京時間20:00為日界,每出現1次降雨量≥50.0mm的為1個暴雨日。

1.1 年際變化特征

從表1可以看出,1961-2010年宜州市共有暴雨日數239d,平均每年有4,78d;其中最多的年份達11d,出現在2008年;也有2年沒有發生暴雨,出現在1963、1967年,暴雨年際變化較大。出現大暴雨日數30d,約2年出現1d,最多一年有3d,出現在2008年。日最大降雨量307.4mm,出現在2008年6月15目。少階段,1961-1965、1966-197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年為偏少階段,平均每年出現暴雨3.2-4.6d;而1971-1975、1976-1980、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為偏多階段,平均每年出現暴雨5.0-6.8d。偏多偏少階段約20年1個周期,每20年的前10年為暴雨偏少階段,后10年為暴雨偏多階段。21世紀的前10年有些波動,預計2011-2020年宜州市暴雨將出現減少的趨勢。

宜州市暴雨日數隨時間的演變趨勢:20世紀60年代是暴雨日數最少的時期,10年間共出現暴雨日數32d,只有3年出現暴雨日數在5d以上;20世紀70年代比60年代明顯增多,10年間共出現暴雨日數57d,有7年出現暴雨日數在5d以上;20世紀80年代比70年代減少,10年間共出現暴雨日數39d,有4年出現暴雨日數在5 d以上;20世紀90年代比80年代偏多,10年間共出現暴雨日數56d,有7年暴雨日數在5 d以上;20世紀90年代與21世紀的前10年,暴雨日數變化趨勢不明顯。

1.2 季節變化特征

統計分析發現,1961-2010年宜州市12月沒有出現過暴雨,1-11月均出現過暴雨,暴雨過程主要集中在夏季(5-7月),共出現暴雨日數153d,約占暴雨總日數的64%,尤以6月最多,占暴雨總日數的27%;春季(2-4月)共出現暴雨日數23d,占暴雨總日數的9.6%,暴雨集中出現在4月;秋季(8-10月)共出現暴雨日數58d,占暴雨總日數的24%,主要集中在8月。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共出現暴雨日數5d,占暴雨總日數的2%。除夏季暴雨最多外,秋季暴雨比春季多,是春季暴雨的2.5倍,冬季暴雨最少。

1.3 時空分布特征

暴雨時空分布不均,其時間分布大致為一年中兩頭少中間多,暴雨發生的月均值分布具有明顯的“單峰”型特征,峰值發生在6月。90%的暴雨出現在汛期(4-9月)。在空間上分布為西、南部多于北、東部。

2 宜州市發生暴雨的天氣系統

影響宜州市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高空槽、低渦、1氐層切變線、地面靜止鋒、低空急流、副熱帶高壓、冷鋒、臺風。從歷史資料統計得知,宜州市出現暴雨以地面鋒面和500hPa低槽共同影響為主,暴雨日數占總數的70%;以中低層低渦影響為主,暴雨日數占總數的24%;以熱帶氣旋影響為主,暴雨日數占總數的3%。

3 宜州市地形對暴雨的影響

宜州市地處廣西中部偏西,云貴高原南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理環境復雜,整個地勢是西、北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傾斜,多為石灰巖叢峰山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與海洋接近,夏季風從海洋帶來充足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產生。

4 1961-2010年宜州市暴雨造成損失個例

2008年6月8-17日受高空槽、西南急流、低渦、切變線和地面靜止鋒影響,宜州市出現連續性的強降水天氣過程,其范圍之廣、強度之大為歷史罕見。據全市已建成的自動觀測站資料統計,累計雨量大于250.0 mm以上的有12個鄉鎮、大于500mm以上的有1個鄉鎮。這次過程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38.8mm,是常年6月同期平均降水量的1.43倍,累計雨量最大的出現在宜州市龍頭鄉。達688.8mm。受持續強降水影響,全市境內的中小河流達到或超過警戒水位,大片農田被淹,低洼地帶出現嚴重漬澇,龍頭鄉內澇積水最深達9m。據宜州市民政局統計,暴雨發生期間,全市16個鄉鎮受災人口20萬人,緊急轉移1.5萬人,房屋倒塌2970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5911.3hm2,直接經濟損失約1.5億元。

5 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對策

5.1 工程防御

對山洪溝和泥石流溝采取疏浚溝道、開辟泄洪道、上游建庫欄蓄、修建堤防及攔擋措施等。對山洪滑坡可采用搬遷避讓、監測預警、工程治理等措施。對存在病險的水利工程進行除險加固,使其安全程度達到設計標準。對山坡水土保持治理,可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主要包括修筑山坡截水溝、排水溝、蓄水池等工程措施;進行植樹種草,栽植水土保持林、經濟林木等植物措施以及高帶狀耕作等高溝壟種植、橫坡栽植、間作套種等保土耕作措施。

5.2 制訂防洪和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建立暴雨洪澇災害的預警預報系統和水文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在暴雨洪澇災害易發區和中小流域建立壓、溫、濕、風等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及水情監測站,提高災害監測的預警預報能力。

5.3 加雨洪澇災害預警信息分發服務系統建設

通過建設天氣預警廣播網、氣象信息有線網、天氣電視頻道、興農網、手機短信等,將暴雨洪澇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快速傳遞給有關鄉鎮、村屯及群眾,實現暴雨洪澇災害預警信息的及時接收和廣泛傳播,從而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5.4 建立暴雨洪澇災害的群防群策網絡和體系

每年在汛期來臨前,進行應急救援人員的組織、應急救助的裝備、通信、資金、物質準備。演練、培訓與宣傳發放避災明白卡,提高群眾的防災減災能力。

5.5 建立災害速報制度

當暴雨洪澇災害發生后,及時將災情發生詳細情況報告防災減災中心,進行災情評估。

篇6

排水追肥防洪澇

“玉米是一種既怕干旱又不耐洪澇的作物,土壤濕度超過最大持水量80%時,它就會發育不良;被水淹沒3天,植株一般都會死。”農技專家稱,為應對局部地區因強降水帶來的洪澇災害,種植戶可采取以下補救措施:

排除積水首先,清理田間背溝和邊溝,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和澇漬危害。同時,在天氣轉晴、地面泛白時,要及時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改善玉米的生長環境,促進根系生長。

及時追肥其次,在強降水或洪澇災害后,土壤肥力被雨水帶走,此時應及時追肥,促使植株恢復生長。可選用尿素0.5%和磷酸二氫鉀0.2%,在完全溶解混勻之后,利用雨后放晴天,進行葉面噴灑追肥,需連續噴灑2次,中間每次間隔7天;同時,及時扶正倒伏玉米,用噴水清洗葉片,恢復葉子的正常光合作用;對受淹時間較長、災情較重的地塊,還需噴施高效葉面肥和促根劑,促進玉米恢復生長。

人工授粉對處在授粉揚花期的玉米,要重施穗肥,每畝可追施尿素24斤或適量的人畜糞水。暴雨還可能影響玉米開花授粉,造成玉米禿尖、缺行少粒,種植戶可采取人工輔助授粉,辦法是在上午9-11時或下午4-6時,輕搖雄花進行授粉。

適時改種最后,科學評估受災情況。若洪澇只造成玉米減產,種植戶不要輕易改種,但要是水淹造成大面積絕收,則需要及時改種短季蔬菜,如低海拔地區可補種一季糯玉米,爭取在國慶節后前后錯峰上市,以減少損失。

培土去穗防倒伏

強降水除了容易給玉米帶來洪澇災害,暴雨還時常伴隨著大風,造成玉米倒伏,影響生長和產量,因此,防倒伏是玉米種植又一項重要應急技術。專家介紹,防治玉米倒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人工去雄、培土防倒、化控防倒等措施。

人工去雄目前虎林市平壩、低山地區玉米的揚花授粉期已經基本結束,而玉米的雄穗占植株高度四分之一左右,因此,種植戶可以人工剪掉雄穗,降低植株高度,有效減輕大風造成玉米倒伏的危害;同時還能增加田間植株的透光性,利于增強玉米籽粒的灌漿速度和顆粒重量。

培土防倒在雨季到來前,可對玉米地進行中耕培土,中耕深度一般在5~8厘米,培土高度一般為8~10厘米,此舉可促使植株生根發育,增強抗風能力。

化控防倒在風災較為嚴重的地區,還可以采取化控防倒,既噴灑一些化學調控劑,如玉米健壯素、金得樂、玉黃金等,抑制莖稈節間伸長,促進莖稈增粗,控制植株的高度,增強抗倒伏能力。

種植防倒農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種一些抗倒品種。一般而言,植株較高、莖稈纖細、根系發育不良的品種倒伏幾率較大。同時,倒伏還與植株的生長發育特性有關,一般在抽雄前后,玉米莖稈相對柔弱,遇到大風容易倒伏,因此,種植戶可采取提早播種,避開雨季大風期。種植時,可適當加大玉米種植行距,增強田間的通風、透光能力,有利于促進植株基部莖節的發育,減輕植株對風的阻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玉米倒伏。

篇7

關鍵詞:建筑物 防洪防澇 減災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b)-0061-01

1 建筑物防澇的內涵

洪澇,指的是持續降雨、大雨或者是暴雨使得低洼地區出現漬水、淹沒的現象。對于建筑物來講,洪澇會對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影響或破壞,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功能。對于建筑物來說,防洪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和消除洪災,并且能夠適合各種建筑物。建筑物防洪主要包括建筑物加高、防淹、防滲、加固、修建防洪墻、設置圍堤等。

2 洪澇對建筑物的破壞形式

2.1 洪水沖刷

洪水對建筑物造成的最嚴重的破壞是直接沖刷,水流具有巨大的能量,并且將這些能量作用在建筑物上面,導致構件強度不高、整體性差的建筑物就很容易倒塌[1]。有些建筑物雖然具有比較堅固的上部結構,但是如果地基遭受到沖刷,就會破壞上部結構。

2.2 洪水浸泡

2.2.1 地基土積水

洪澇災害使得地表具有大量的積水,導致地下水位上升,但是有些地基土對水的作用比較敏感,含水量不同就會導致其發生很大的變性,使得基礎位移,破壞建筑物,導致地坪變形、開裂。

2.2.2 建筑材料浸泡

由于洪澇災害引起的地表積水中會包含各種化學成分,當某一種或者是多種化學成分含量過多的時候,就會腐蝕鋼材、可溶性石料以及混凝土,破壞結構材料。

2.2.3 退水效應

洪水退水以后,地表水就會進入到湖、渠、洼、河,使地下水位下降,建筑物地基土在經過水的浸泡之后又經過陽光的照射,土體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土層中的應力就會重新進行分布,就會引起不均勻沉降使得上部結構傾斜,最終致使結構構件發生開裂,將這種現象稱為“洪水退水效應”[2]。

總而言之,洪水對于建筑物造成的破壞主要包括洪水引起的伴生破壞、緩慢的剝蝕、侵蝕破壞、急劇發生的動力破壞。在不用的建筑結構形式、不同的外界環境以及不同的地區,破壞也會明顯不同。

3 具體建筑物實驗概況

以洪水對某村鎮住宅的破壞機理為例子:洪水破壞村鎮住宅建筑物的作用力主要有水流的浸入力、水流的靜壓力、水流的動水壓力。這三種作用力是相互作用的,力作用的次序與出現的時間也是有差別的。在洪水暴發初期,主要是水流的靜水壓力與洪水的動水壓力,這個時候村鎮住宅建筑物再迎水面上所經受的壓力值是最大的,有的時候甚至是能夠達到兩者之和。對于建筑等級較低或者是脆性材料的村鎮住宅建筑物,就會因為強度不足不能夠承受這種作用力而遭到破壞。當村鎮住宅建筑物內部繼續進水,洪水靜水壓力就會逐漸變弱,這個時候的作用力主要是洪水的動水壓力。

4 建筑物防洪防澇設計內容

4.1 場地選擇

在建設建筑物的時候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選址。為了能夠使建筑物能夠經得起洪水的考驗,保證建筑物的安全,選址的時候應該避免遠離舊的潰口以及大堤險情高發區段,避免建筑物直接受到洪水的沖擊。具有防洪圍護設施(如圍垸子堤、防浪林等)、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可以優先作為建筑物用地。對建筑物進行選址的時候應該在可靠的工程地質勘察和水文地質的基礎上進行,如果沒有精確的基礎數據就很難形成正確完善的設計方案[3]。建筑物進行選擇的時候要用到的基礎數據主要包含地質埋藏條件、地表徑流系數、地形、降水量、地貌、多年洪水位等。在這里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擬建建筑應該選擇建在不容易發生泥石流和滑坡的地段,并且要避開不穩定土坡下方與孤立山咀。此外,由于膨脹土地基對浸入的水是比較敏感的,通常不作為建筑場地。

4.2 基礎方案

要采取有利于防洪的基礎方案。房屋在建設的時候要建在沉降穩定的老土上,比較適合采取深基的方式。比如采取樁基,能夠增強房屋的抗沖擊、抗傾性以確保抗洪安全。在防洪區不適合采用砂樁、石灰等復合地基。在對多層房屋基礎進行淺埋時,應該注意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剛性,比如可以采用加設地圈梁、片筏基礎等方式。在許多房屋建設過程中,采用的是新填土夯實,沒有沉降穩定的地基,這對房屋上部的抗洪是極其不利的。

4.3 上部結構

在防洪設計中要增強上部結構的穩定性與整體性。對于多層砌體房屋建造圈梁和構造樁是十分有必要的。有些房屋建筑,在樓面處沒有設置圈梁,而是采用水泥砂漿砌筑的水平磚帶進行代替,這種做法是錯誤的[4]。還有的房屋,只是采用粘土作砌筑砂漿,導致砌體連接強度比較低,不能夠經受住水的浸泡,使得房屋的整體性比較差,抗洪能力也比較低,對于這些應進行改正。

4.4 建筑材料

具有耐浸泡、防蝕性能好、防水性能好等特性的建筑材料對于防洪防澇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磚砌體應該加入飾面材料,這樣可以保護墻面,減少洪水的剝蝕、侵蝕。在施工的時候選擇耐浸泡、防水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對于抗洪是十分有利的。混凝土具備良好的防水性能,是建造防洪防澇建筑物的首先材料。磚砌體應該加入防護面層,如果采用的是清水墻,就必須采用必備的防水措施。在洪水多發地區過去的時候多運用的是木框架結構,現在幾乎已經逐漸被混凝土和磚結構所取代,如果采取木框架結構,首先應該對木材進行防腐處理。

5 結語

(1)建筑防洪防澇設計是人們在與澇災、洪災作斗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實際經驗,并且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防洪防災。(2)洪澇災害對于建筑物的破壞主要通過腐蝕作用、侵蝕作用于沖刷作用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的,有的破壞作用的時間比較長,但是有的反應時間比較短,對于它的破壞機理應該從實驗上和理論上進行深入的研究。(3)可以將建筑物防洪防澇設計看作是抵御洪澇災害的一個子系統。它的運行受到大系統的影響與制約。在人與自然這個共生體中,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且應該主動地適應自然,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來消除自然對于人的不利影響。(4)在建筑物防洪防澇設計過程中主要是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減弱并消除大自然對于人類的一個方面的不利影響,可以在結構、基礎處理、場地選擇等方面運用有效的措施來減輕建筑物的洪澇災害,以此來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俊,郭亮輝,張建濤,等.寧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與評價[J].災害學,2006,(4):50-53.

[2] 黃麗珠.水利工程防洪措施分析[J].中國水運,2013(11):193-194.

篇8

關鍵詞:地域環境;防洪技術

中圖分類號:TV87文獻標識碼:A

一、誘發洪災的重要因素

氣象水文因素

我國西部臨近太平洋,導致季風氣候顯著,比較容易受西南以及東南季風的影響,降雨在時空分布上較為不均勻,呈現出雨熱同期的特點,易發生旱澇災害。一般情況下,汛期的時間以及所持續的時間均與季風的進退有關,經常開始于西南、東南地區,然后會向北推進。

地質因素

我國的華北、西北以及東北的西部地區均屬于黃土區,土質均勻,缺乏團粒結構,而土粒主要靠的是較易溶解于水的碳酸鈣聚集在一起,其抗沖力極差。暴雨時期,會由于大量泥沙的沖蝕以及山坡的崩塌與坍塌導致泥石流災害的產生。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使得水土流失面積極大,導致大量的泥沙隨著地表徑流進入河道,使得黃河水的含沙量極高,從而導致河流的中下游河床淤積較為嚴重,由于河床淤積使得河底高出兩岸地面較多,這種多沙河流的河床極為不穩定,如果遇到特大洪水,河堤極易潰決和漫溢,從而導致洪災。

人類活動因素

洪水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并不一定能夠導致災害,但是隨著人類違反自然規律活動的加劇,極易導致洪水災害的加劇。在山丘地區對土地進行過度的開發,或者是在陡坡上進行開荒,或者是由于工程建設從而導致山體破壞,進而使得地形、地貌改變,使得天然植被破壞,對森林進行亂砍濫伐,使得水源涵養的作用失去,這邊導致了山洪的產生。近年來,人們開始盲目的與水爭地,使得河道變窄,湖泊淤積嚴重,導致了滯洪以及蓄洪的面積逐漸縮小,使得湖泊調節洪水能力以及泄洪能力降低,這也是造成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

二、針對地域環境的防洪技術

工程技術措施

堤防工程

堤防指的是沿河、湖、渠、海岸或者是行洪區、分洪區、圍墾區的邊緣修筑的擋水建筑物,堤防是世界上最早并且最廣為采用的一種重要防洪技術。筑堤是防治洪水泛濫,保護居民以及工農業生產的重要防洪技術,河堤在對洪水進行約束之后將洪水限制在行洪道之內,使得同等流量的水深不斷的增加,使得行洪流速增大,有利于進行泄洪排沙。堤防工程還能夠抵擋風浪和海潮。堤防工程應該通過泄洪量計算合理的堤防間距。

分洪工程

我國平原地區的河流主要是依靠堤防工程來進行防洪,但是大部分的河流的防洪指標較低,當超過標準的洪水到來時就會對河流兩岸造成重大的損失,針對這一情形,采取了分洪技術措施,能夠將洪澇災害降到最低。在進行分洪工程建設的時候,應該對土地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并且應該保證有計劃、有安排以及墾殖有序。充分對河道兩岸的湖泊洼地進行利用,并且將其作為分洪區,分洪區應該充分接近保護區,對分洪區的規劃也應該做到經濟合理并且少用耕地,同時將分洪區的規劃與分洪建筑物進行綜合考慮。

水土保持技術

水土保持指的是在山地區應該采用水土保持的技術或者是通過減少地表徑流對地面土壤而形成的沖刷,采取水土保持技術,能夠使得地表徑流有效減少,從根本上消除洪澇災害。

河道整治技術

河道整治技術是指當河流中的沖淤對正常航運、灌溉以及分洪進行影響的時候所采取的的相應技術措施。河道整治技術措施是以綜合治理為目的的,因勢利導,從而進行重點整治。在進行河道整治之前應該對河道形狀參數進行全面的、客觀的以及正確的分析。在進行河道整治時要有全面意識,應該綜合對上下游、左右岸的干流支流以及遠近期各方面的統籌進行考慮。

險情搶護技術

較為常見的險情有管用、漏洞、裂縫、坍塌、滲水、漫溢以及脫坡等等。處理滲水的方法有臨水截滲、背水坡反濾溝導滲或者是貼坡反濾層導滲。當上游發生特大洪水,同時河道堤防設計的標準偏低的時候,極為容易產生洪水漫頂,此時,應該始終堅持水漲堤高的原則,比如說加設子堤技術等等。

防洪新技術

隨著水利行業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現今國內已經由部分城市將周圍的水域分布以及當地水文信息通過數據庫技術從而盡心存儲、組織、分析以及處理,使得應對城市洪澇災害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而對于與空間定位密切相關、變化快、層次性強以及數據形式多樣的各種信息技術僅僅通過數據庫技術進行分析,而不對空間分布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所作出的決策有一定的局限性,針對這一問題,現代城市的防洪排澇的形式較為嚴峻,因此需要借助GIS技術的優勢分析處理大量的較為復雜的空間信息,從而達到預報較為準確,措施高效以及決策科學的目的。

三、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對城市洪澇等災害的預防已經成為了現代化城市的剛性需求,我們應該通過氣象水文因素、地質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因素這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從而能夠充分的了解誘發洪澇災害的成因的基礎上,并且針對地域環境找到合適的防洪技術,應該充分掌握傳統工程技術措施,并且對防洪新技術進行不斷的挖掘,提高防洪現場信息的獲取能力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1.使學生了解長江的源流概況,清楚長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徑流量和流域面積,知道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的第一大河。

2.使學生知道長江的主要支流及長江流經的省、直轄市、自治區;明確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3.使學生了解長江在水能、灌溉及航運方面的巨大作用,認識到這條“黃金水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學生認識長江洪澇災害發生的危害性,分析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過分析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介紹“三峽水利工程”時,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知識結構:

本節教材分為四部分,包括“中國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與灌溉”和“黃金水道”。其中“中國第一大河”這一框題介紹長江的長度、年徑流量及流域面積,通過詳實的數據證實長江不愧是我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條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標題分析了長江水能豐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確了長江水能最豐富的地段以及在長江干流上重要的兩座水電站“葛洲壩水利樞紐”與“三峽工程”。“防洪與灌溉”一標題分析了長江洪澇災害的發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辦法。“黃金水道”一標題分析了長江在航運方面的優越自然條件,介紹了長江在我國內河航運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重點和難點:

重點:長江的源流狀況;流經的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的劃分;長江在水能、灌溉和航運方面的作用。

難點:長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法建議

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國第一大河。在介紹河流概況時可以借助影像資料,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活動。

例如新課的引入,可以結合本節最開始摘錄的《長江之歌》,配上音樂和長江的錄像,展現長江雄渾、波濤洶涌、奔流入海、一瀉千里的氣勢,給學生最直觀的印象。在介紹長江水能資源時,可以播放長江主要峽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讓學生認識到長江水能資源豐富的主要地區。關于長江洪澇災害給當地帶來的嚴重影響,可以讓學生觀看1998年抗洪的記錄片,認識到洪災給人民帶來得災難和損失。在其他的內容的講解上還可適當插入影像資料。

在介紹長江流域概況時一定要充分利用《長江流域水系圖》,加強讀圖識圖,讓學生學會閱讀水系圖的方法,找源頭及入海口、流經的省區、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學會閱讀長江干流剖面圖,明確長江從源頭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了解了我國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就來學國的第一大河——長江。

[提問]學習一條河流,應該知道它的哪些情況呢?

[學生回答]略

[講解]學習一條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個部分:

1、河流概況:發源地、流經地、注入地、長度、流域面積、流量的大小與變化情況、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關系:河流對人類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以及人類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具體措施

[轉折]下邊我們就按照這種思路,來了解一下長江的概況。

[板書]一、長江概況

[活動]請同學們讀“長江流域水系圖”,完成以下要求:

① 結合中國政區圖,找出長江的發源地、流經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長江的主要支流(分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畫出長江干支流的示意圖。

③ 找出長江各河段的分界點(宜昌和湖口),看看它們在哪個省(湖北和江西)。

[教師小結]

發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篇10

對災害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試論地震預測預報的公關宣傳策略

抗災減災效益估計方法探討

影響上海地區熱帶氣旋頻數的預測水平評估

廣義災害、災害鏈及其防治探討

我國西部大開發中的沙漠化災害防治研究

河北省沙塵暴特征及防治對策災害學

地質環境與人身健康研究

甘肅臨夏地區人工降雨氣候背景分析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澇災害與景觀生態建設

洞庭湖區洪澇災害的地學因素與人為因素

美國企業備災活動模式與影響因素分析

旱澇災害的分形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災害及新世紀安全戰略

遙感圖像在江蘇鎮江市滑坡調查中的應用災害學

城市地震災害緊急救助的時序特性分析

城市地質災害及對策肖和平

洞庭湖區’99洪澇災害后減災戰略的思考

簰洲灣’98決堤情況典型調查

環渤海地區地面沉降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陜甘寧地區大震與大旱災害鏈的討論

歐洲危機研究學術共同體建設情況及危機研究進展

美國學術機構之國土安全研究及概念發展

美國災害社會學:學術共同體演進及趨勢

風險登記:提升我國社區風險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

我國應急管理系統末端脆弱性及其治理問題研究

縣級政府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研究

決策論證與大型工程項目社會穩定風險化解

危機情景下政府危機信息的釋放模式與策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評估之比較研究

從災難中學習:我國事故調查的反思與改進

國外農民抗爭研究:學術傳統及其爭論

廉政風險科技防控系統的內生風險及治理

災害與群體:基于社會脆弱性視角的國外研究述評

城市生命線地震后恢復曲線與恢復過程優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高架路橋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

1999年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及異常氣候事件

黑龍江省主要災害成因及規律的探討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與前瞻

我國近期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及其與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狀況的相關分析

災害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作用模式研究

城市火災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設計

建立洪水災情等級模型的實用方案

災害發生的自組織性質探討

基于均生函數的最優子集回歸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預測中的應用

社會組織在應急響應中的功能與角色——基于蘆山地震的實證研究

志愿失靈、災后志愿者身份建構和人際互動:一個微觀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