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現代林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
1.前言
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已經成為影響當前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對其進行重點關注。現代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能夠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進行有效的控制。通過發展現代林業,能夠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改善,同時現代林業還能夠對水源進行充分的涵養,對水土進行合理有效的保護,為人們提供更加良好的生存環境。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積極推進現代林業的發展,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成效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2.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性
發展現代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現代林業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林業的發展效果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的建設成效。同時我國當前生態承載力的不斷下降,森林覆蓋率還不夠高,極大程度的影響了生態環境。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問題依然很嚴重,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應對,這其中發現現代林業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3.現代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3.1發展現代林業,是積極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
發展現代林業,能夠促進人與自然之間進行和諧相處,同時還能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我國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十分重要,曾在多個重要場合進行突出介紹,還在黨的十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發展目標?,F代林業發展能夠對生態環境的平衡起到良好的維持和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對物種多樣性進行有效的保護。如果現代林業發展和建設工作中出現了問題,將會影響到我國總體的林業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1]。
3.2發展現代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中提出了進一步增強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良好措施,對現代林業發展的工作十分重視。通過發現現代林業,能夠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全面有效的保護,這主要體現在現代林業能夠對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進行有效的修復,同時還能夠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進行保護。生態產品的大多數都是來自于林業的,加強現代林業的發展,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大量的生態產品。生態產品主要是指只有森林能夠生產出的東西,比如說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氣候,清新怡人的空氣等,因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很有必要性。通過對現代林業進行全面有效的發展,能夠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2]。
4.促進現代林業發展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
4.1做好林業資源部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質量在不斷的提升當中,有效增加了我國森林的總面積,同時還對我國森林蓄積的穩定增長發揮了良好的作用,逐漸提升了我國的森林整體質量。通過對森林資源進行全面有效的保護和管理,能夠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而需要保持這個良好勢頭不放松,仍然需要不斷加強林業資源部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3]。林業資源管理部門的人員需要對保護現代林業、促進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性有所認識,這樣就能夠便于他們對森林資源保護工作進行充分重視,以更加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投入到實際的林業保護工作當中去。林業相關保護部門,需要對林地使用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并針對人們的用地規模進行有效的控制,同時還需要對毀林開墾的情況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打擊。林業所屬當地政府,需要對森林增長的指標進行負責,可以將其納入到考核指標當中,這樣能夠有效保護林業資源[4]。
4.2創新現代林業發展的相關科技
對林業科技進行不斷的創新,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內在要求,對于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良好轉變具有積極的作用,增強綠色增長的動力。加強林業科技的應用效果,首先需要對現在能使用的林業科技進行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對林業科技體系進行全面的建設工作,并將其進行有效的推廣,同時在各級林業區域進行林業科技推廣機構的健全工作,這樣能夠對現代林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進行有效的強化,并且對現代林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還需要對現代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創新,增強林業服務體系的良好應用效果,從而不斷增強現代林業的建設和發展水平。再者還需要對現代林業的管理規范進行有效的制定,并嚴格按照具體的管理規范進行現代林業的發展工作,這樣能夠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5]。
5.結束語
發展現代林業,是積極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同時還能夠有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通過發展現代林業,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居住環境,能夠為社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在加強現代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做好林業資源部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創新現代林業發展的相關科技。
參考文獻
[1]羅賢宇,鄭珠仙,曾麗萍.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1):89-94
[2]張健榕.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林業產業,2016(5):39-40
[3]張春霞.試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農民致富之友,2014(8):32
[4]孫晶.現代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1):196-197
篇2
關鍵詞 水資源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改善
中圖分類號 TV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國家戰略資源之一,在改善國家整體自然環境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黨的十高度重視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歸屬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我國的良性發展,為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各地區都應該保持對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并積極探索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希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進行解讀,水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要素,加強水資源管理,對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果,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水資源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優化開展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基礎性支撐和實現保證,只有全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視,促進水資源管理作用的發揮,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逐步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離開水資源管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將最終流于形式。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水資源管理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水資源管理由此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日漸凸顯出來,在促進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同時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踐中,為了促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對生態文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認識,明確水資源管理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能夠促進水資源管理現狀的改善,有效推動我國水資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國水資源管理工作在新時期也能夠取得相應的發展成效。從這一角度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全面加強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建設,以制度體系為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為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發展
由于水資源管理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全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視,并積極探索借助水資源管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夠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2]。具體來說,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踐中要想借助水資源管理的力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資源管理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新時期在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健全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并將其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方面的重要內容,在提高水資源管理成效的同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狀態。在具體操作方面,應該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的內容,將水資源制度建設工作作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借助水資源制度建設貫徹落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良好推進創造有利條件。此外,針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在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也應該構建相應的管理體制,推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考核工作的開展,促進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用的發揮,保證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對水資源的調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指導,在加強水資源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并統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水資源利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借助科學的規劃和利用實現三者之間的平衡發展,在促進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實現對水資源的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在工作實踐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進行新的優化,因地制宜的加強對配置制度的構建,保證能夠實現對水資源的統一調度,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唯有如此,水資源管理工作才能夠真正發揮其輔助作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化開展。
2.3 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環境的修復
在水資源管理工作中水資源的保護和水生態的修復也是較為重要的內容,要想確保水資源管理工作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還應該將水資源的節約和水生態的修復作為重點工作[4]。通過制定水資源強化論證措施、有償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區管理措施等,增強對水資源的節約,促進水資源的循環使用,推動節能節水型社會的構建。在水生態環境修復方面,相關部門也應該保持高度重視,通過積極探索河流健康評估工作和河流環境修復工作等,加強對水環境和水生態建設工作的重視,保證在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撐下,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凸顯,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創建工作
水生態文明創建思想的提出是貫徹落實十以來一系列會議精神的結果,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具體工作部署,在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要想保證水資源管理效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逐步提高,就應該深入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試點工作,并將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內容,希望能夠構建人與水環境、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水利體系,為生態環保工作的逐步推進提供有效支撐[5]。首先,基于全面統籌思想的指導和因地制宜原則的支持應該科學合理的建設湖水聯通系統,促進現代湖水網體系的構建,爭取在社會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態體系,保證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水生態文化的宣傳,讓社會大眾和社會上的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組織能夠認識到水生態環境維護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探索相應的水生態環境維護措施,爭取實現對水資源有效利用和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雙贏,促進生態環保工作的優化開展。
3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國家建設過程中要求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資源管理工作也日漸受到廣泛關注,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發展成為相關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所以新時期將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優化開展提供相應的理論參照。
⒖嘉南
[1]王芳.淺析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吳美霖,李美臻,金輝,等.探究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5).
[3]張建云,王小軍.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水利,2014(7):1-4.
篇3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必要性;意義;發展方式;中國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04-01
當前我國資源總量銳減、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應樹立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念,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自從十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且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應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1 我國實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1.1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
從這方面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近年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正不斷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首先將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
1.2 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石。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速走上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結合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認識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
1.3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文明發展程度表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水平。當前正處于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總和。雖然社會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文明的發展卻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2]。
1.4 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新型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經濟發展趨勢一路向好。然而,在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生態環境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為順應建設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轉變過去資源消耗型與環境破壞型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而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可以高效推動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有序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型與環境保護型經濟的有序發展[1-3]。
2 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長遠發展的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我國新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良好的自然生態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復興的基本保障。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部署。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三是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有序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重大問題,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應對,妥善解決,從根本上轉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趨勢。四是生態文明建設是符合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發展方向。為了美好的未來,順應時代潮流,契合人民的期待,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4-6]。
3 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式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向結合,就需要把生態文明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領域。一是政治領域,黨和國家應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領導作用,制定強而有力的政策,保障人民利益,營造全體群眾廣泛參與建設的氛圍。二是經濟領域,應當大力推動經濟綠色專項,實現綠色發展。我國公民應當自覺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三是社會領域,應當建立公民社會,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即使社會公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四是文化領域,應當將生態文明等重要的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中。五是環境領域,這就需要全社會共同進步,維護發展。執法機關嚴格進行監督,公眾積極采取行動,管理部門完善體系。
4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公平性原則、共同性原則、持續性原則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原則。同時,可以通過推進綠色工業化來發展生態文明。工業化發展將推動國家和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梢圆扇∫韵率侄危和晟浦贫冉ㄔO,加強生態保護;實施綠色生產,培育綠色產業;宣傳綠色文化,倡導綠色消費[3]。
5 結語
如果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轉變觀念,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應培養公眾正確的生活觀念,將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理念深深的扎根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理念中;同時在全社會宣揚并形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樹立全民節約的正確價值觀念,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愛護自然,建設美好中國,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責任。
生態文明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客觀需求。這就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一起付諸行動,共同建造生態文明社會。
6 參考文獻
[1] 林紅梅.生態文明是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18-122.
[2] 吳承越,李勝豪.建設小康社會與生態文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8-20.
[3] 黎德化.“生態文明與價值觀”高級研討會綜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
[4] 段海靜,阮心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是人們應對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J].廣西輕工業,2010(3):72-73.
篇4
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所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關系到民族的未來以及人民的福祉,它是一項長遠大計。黨的十七大報告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與民族的生存發展聯系起來,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黨的十再次明確提出了要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也越發重要。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做出貢獻。高校作為對大學生群體傳播知識與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應積極發揮這一優勢,在進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引導,促進其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對策與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德育教育
生態文明意識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認識。它是由文化與自然價值相結合,從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同時它也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
一、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廣泛缺乏生態文明意識,由于一些高校將教學育人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文化素質與政治素質方面,而恰恰忽略了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德育教育的培養,使得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從而將建設生態文明這一目標淡化,沒有從較高層面上建立一個完整科學的生態意識。因此,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和行為經常發生。例如:浪費水電、浪費糧食、不愛惜公共設施、隨手丟棄垃圾,隨處亂寫亂畫等。對于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一些高校雖然進行了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也開設了一些關于生態文明的課程。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力度,課程空洞乏味,僅僅從圖片以及羅列的數據方面讓大學生了解有關生態文明的內容,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感受到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其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對于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關鍵在于讓大學生清醒的認識到生態文明的建設關乎全民族的發展與福祉,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以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看待問題,明確如果不能夠合理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制約經濟的發展,制約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黨的十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趨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提升其生態文明素養顯得尤為迫切。
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解決對策
(一)開設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在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方面,高校應致力于開設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該課程面向所有專業的學生開放,其囊括關于生態文明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具有靈活性、充分性以及內容的廣泛性,成為一門公共必修課。以往的課程設置多數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僅僅是通過一些幻燈片或者一些數據來讓學生對生態文明進行簡單的認識,而該綜合性課程,從內容上更加充分飽滿,使得大學生能夠通過課程的學習深刻地認識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自身建立起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念,從而形成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
(二)不斷加強關于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師資力量
在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方面,老師作為主要的引導者,首先應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具備各方面素質,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其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的高低會對德育教育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應當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水平過硬的教師團隊。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多開展一些具有真正意義的、有價值的活動,將關于生態意識文明、生態法治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等知識教授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樹立起正確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
(三)將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不斷的與校園文化相融合。
大學的校園文化生活對于大學生精神素質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的養成產生著重要的引導和指示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積極將生態文明意識觀念與其融合,切實開展一系列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引導和教育廣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節約資源的觀念意識,使得校園成為培養大學生態文明意識的搖籃。
(四)開展各類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
篇5
【關鍵詞】保護;林業;生態文明
在近幾十年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在積極倡導著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大大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發展,最終實現我國環境保護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目標。而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卻是不可或缺的。
1 生態文明的內涵
溫室效應、全球變暖以及冰山融化等各類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了各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人們也更加關注自身所生活的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了世界人民最高的呼聲。生態文明通常是指人們在生存的過程中,主動性的對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優化與不斷改善,從而構建一個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加和。從整體上來看,生態文明是至今為止最高的一種文明形態,而這一建設內容明確提出了人們對大自然所應持有的態度。站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角度來講,生態文明是我國悠久歷史發展過程中多種文明的結合與發展,而其文明程度也必然高于其他文明。
2 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林業在生態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主體部分。林業肩負著以生產生態產品與物質產品為主要內容的任務,同時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施者之一。也正是因為林業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林業建設與林業保護等工作,從而進一步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人們習慣將森林看做是地球的肺部,而將濕地看做是地球的腎部,由此可見,森林與濕地是林業發展的兩大主要內容。眾所周知,濕地與森林在地球上的占地面積是十分廣泛的,充分利用起這一優勢來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是可行的。
3 實現現代林業發展問題的解決對策
3.1加強農民的培訓工作
我國很大一部分林業都處在農村與山區,這就使得對農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培訓顯得非常必要了。對農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知識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村人民全面素質的發展,從而為我國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嚴重落后問題提供有利的前提條件。不僅如此,實施這一對策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增強農村人民的農林觀念,擴大其相關技術理論的知識面,從而更加容易的接受新鮮事物。
3.2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
構建健全的林業生態體系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林業技術推廣的已有規范,從而進一步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這樣一來,相關政府部門在進行林業推廣以及相關活動中便可以有“法”可依,從而為這一行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規則基礎。加大對平原綠化的發展與保護力度,對平原地區進行綠化的最主要的兩大目的就是搞好生態環境和獲取經濟效益,而同時這兩大目的也是其背負的任務,因此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也應充分認識到平原綠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將平原綠化提起應有的重視,并將其放在合適的高度。除此之外,將林業生態體系加以健全還可以有效的提高林業的工作質量,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強其可靠性。
3.3農業的發展要結合實際
任何事物,不論是企業還是國家,要想實現發展就必須要結合實際,而林業的發展亦是如此。在現代社會中,建設綠色生態環境是人民和政府的共同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多個部門和學科知識,需要各個方面的人們共同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將其自身的發展現狀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從自身發展現狀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自身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在第一時間內提出并實施針對性的改善策略,從而加快自身與我國林業的發展。在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將我們的居住環境同大自然進行融合,最大限度的做好林業建設工作,為人類的生存與健康做出貢獻。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林業不僅僅在我國林業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它還是連接國內林業研究成果和生產實踐兩者之間的重要橋梁。所以,我國中央政府部門與基層政府部門都要提起對林業的重視力度,并加大對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部門還要在林業發展中配置足夠的工作人員,并不斷對其進行培訓,以此來提高其自身的全面素質,從而為林業的發展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玉奎.關于榮昌縣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重慶林業科技,2013(1):38-43
[2]浦紹仁.城市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7):163
篇6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江西?。簧鷳B文明建設
《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水資源〔2013〕1號)文件提出,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與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11月20日,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體系52項指標中,有22項與水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占總評價指標的42%,在6項25條重點建設任務中,有13條與水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比例超過50%[1]。《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五年(2016-2020年)行動計劃》提出了未來五年江西省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目標。因此,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態文明的建設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及二者的有機結合提出了艱巨的課題。
1水生態文明的內涵
2008年,馬存利在《水生態文明的法理分析及其制度構建》一文中首次提出“水生態文明”的概念。左其亭[2]指出水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水和諧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王文珂[3]對水生態文明的界定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人水和諧發展規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取得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唐克旺[4]認為:水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保護水生態系統、實現人水和諧發展方面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馬建華[5]則提出,水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處理與水的關系時應達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類社會與水和諧共處、良性互動的狀態。張誠[6]指出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以水生態系統為對象,通過工程性措施與非工程性措施建設,使其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求,并最終形成一種可自我更替、完善的良性演化過程。丁惠君[7]則對前人提出的內涵進行了概括,提出水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水和諧,人類對水系統的利用、保護、管理、制度、文化以及理念的文明化,以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系統完整的文明態。
2水生態文明的研究與實踐
近年來國內眾多省市已經開始水生態文明的實踐,至2014年全國共有105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并取得了許多實踐性成果[8-11],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但總體來說,中國水生態文明研究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視野等多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目前水生態文明的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單個水資源管理問題。而現實情況是,現在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因其操作的多元化,勢必會和其他部門發生關聯,也沒有辦法直接剝離出來創建獨立的部門,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形成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因此,多部門的合作和推動應該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趨勢和要求,從理論上來說,應將水生態文明建設從單一的水資源問題上升到更高層面的綜合生態系統管理。
3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建設的關鍵是推進,如何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標準,并以此來評估江西省水生態文明發展水平、建設潛力和態勢,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與對策,改進和完善江西省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是文章重點關注的問題。
3.1構建健康優美的河湖水生態系統
江西水資源有“水量多、水質好、好利用、干擾少、潛力大”等明顯特點,充分利用江特水資源優勢和水系相對獨立完整性,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構建健康優美的河湖水生態系統。江西省的多數城市都將河流水系的治理和保護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大力提倡開展截污導流、岸線綠化、河道清淤、生態修復、水景觀建設等工作。政府的重視在一定范圍內解決了河湖水污染、河湖健康、水質水量穩定清澈、生態狀態完整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也是構建健康優美的河湖水生態系統基本考核因素。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包括江西省在內的中國各大河湖生態系統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何在遵循系統自我修復規律的基礎上,實行科學的人工修復是當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般來說主要涉及水質、水量兩個方面。從水質上來說,應進行截污、攔污,生態疏浚、水生態系統重建工程,減少污水和污染物質直接排入水體,增加河道、湖塘自凈功能,逐步實現水功能區的全面達標。在河流方面,采用河流水體凈化創新技術,助推河流水質升級改善,研發技術在贛江、鄱陽湖消滅一批黑臭河流并維持在Ⅲ類以上水質水平,為建設美麗江西提供重要的水質保障。在湖泊方面,創新湖泊生態修復與藍藻水華治理工藝,恢復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支撐鄱陽湖水質實現顯著改善。從水量上來說,依照水循環的自然規律和當地的水量條件,科學合理的調配可用的干凈水源,保障河湖所需的基本用水,切忌違背水資源的地域特征,偏離河湖水生態建設的宗旨,盲目興建所謂的水景觀面子工程。針對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現狀,孟偉[12]提出了構建流域水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基本框架,值得借鑒。
3.2重視水環境保護與水生態系統修復探究
江西省水環境惡化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①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劇。土壤的荒漠化程度加重,洪澇頻發。②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接近或超出水生態承載能力。地下水過度開采,廢水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加。③水生態涵養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由于不合理的開發,水源涵養區、河湖沼澤區、蓄洪區等的水生態涵養空間遭受嚴重侵占、擠壓和破壞,使得城市水生態急劇惡化。④筑壩建庫和大規模引水改變河流、湖泊的水生態環境。在施工的過程中,過于強調工程的安全可靠、技術可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河流自凈能力和原有水質惡化。江西省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雖然經濟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代價也是相當大的,大多數水域都被污染,水生態系統亦呈退化之趨勢??蓢@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①以點帶面的開展江西省相關水域環境保護與系統修復的現狀調查,實現水生態檢測的常態化,依托各級水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及站點,對重點觀測點進行長期監測和科學評價。②制定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系統修復專項規劃,采取適應性的修復和管理方式,不斷調整治理和保護的管理方式。以九江市十里河的治理為例,調水引流、截污、清淤、增加河床糙率、生物控制等措施,對十里河生態進行修復,劃定水生態重點保護和保留河段,禁止或限制開發。③以技術帶動管理,用先進技術確保水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持續性。通過水環境保護與水生態系統修復核心技術或工藝的研發推廣,不再受限于技術保障的缺乏而導致的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手段,實現十里河水自流的治理目標。④多部門聯合開展水環境水生態保護監督檢查,嚴懲損害水環境和水生態系統的行為,減少面源污染,減少污染物質的排放,水生態文明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準則就是發展和保護的和諧共存,在保護中求發展,以發展來推進保護,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
3.3大力開展水資源與水文化理論研究,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開展水資源與水文化理論研究是水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基礎工作。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分析江西水資源時空分布以及變化情況,才能確定水生態系統的保護程度、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水文化形成的原因,為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保護、規劃及管理提供基礎依據。水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法學等多學科領域,深受多學科交叉影響,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究的難度。權利的享有都會伴隨著義務的產生,在流域水資源利用享有某方面的權利也就必然要承擔一定的義務,義務人在履行義務時也想有一定的權利,這也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那么一旦發生對水資源造成破壞或者環境資源減損的行為,就應該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從法律上保證各方利益的平衡,確保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性[13]。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它能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巨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非常遺憾的是,不論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江西這樣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省份,水資源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合理的科學的評估,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是較為匱乏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產權理論的提出是極有必要的。產權理論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由于產權界定不清而造成的利益沖突,解決流域水資源利用過程中分配效率、保證社會公平、解決外部性問題。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人類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一門科學,其核心是生態系統理論。江西省作為農業發達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耕種中與自然環境形成了和諧共存的穩定平衡,遵循水資源系統循環的“度”,很好的利用了有限的水資源承載能力[14]。這種樸素的生態學理念引領著人們尋求到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點。加上這些年各種媒介都加大了水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力度,通過持續曝光各類水生態環境成破壞行為,告知普通民眾如何以實際行動保護好生態。在一定區域和程度上培養了普通民眾正確的水生態文化價值觀,遏制了水資源環境持續惡化的發展勢頭。
4結語
水生態文明已成為黨的十之后中國生態文明問題研究的新熱點,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綜合生態系統管理作為生態學、環境學和資源科學的復合領域以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新型交叉學科,成為當代科學發展的新方向。水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極大的豐富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促進了傳統的社會經濟服務功能的發展。畢竟水生態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影響整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直接因素。作為一項極富開拓性的工作,轉變現有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路和策略,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為區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發展方向,進而發現最為適合的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途徑已經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孫曉山.建設江西水生態文明[J].當代江西,2015,11(2):44.
[2]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54(4):1.
[3]王文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思考[J].中國水利,2012,53(23):33.
篇7
韓金蓉(1990.7-),女,漢族,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一、引言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在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也著重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特別提出要深化“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相提并論,并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6個“緊緊圍繞”之一進行統一部署。同時,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中的地位,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并且豐富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把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內容充實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在此形勢下,本文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分析討論了中國目前31個省市自治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情況以及排名情況,并通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對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綜合對比分析。
二、構建指標體系
1.指標體系選擇現狀
目前,以城市為載體的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尚未建立,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證分析尚未成熟,國家相關部委也還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規范,如何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自己的研究與探討??茖W性、操作性、適宜性、可持續性是現在很多研究人員遵循的原則,目前相對全面的是中央編譯局組織研究并與2009年7月8日的國內首個“生態文明建設(城鎮)指標體系”。此外,很多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將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定義為四大部分,即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意識(文化)、生態制度,本文主要也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研究分析。
2.指標體系選擇思路
a.生態經濟主要指標為: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等。生態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水平、經濟結構密切相關,人均GDP是反映經濟發展總水平的指標,數值越高生態建設支撐越牢固;三產占比反映經濟結構,結構越合理生態污染越少;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反映循環經濟力度,數值越高說明可持續發展能力越強。
b.生態環境主要指標為:森林覆蓋率、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淡水資源量、污水集中處理率、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比例、單位GDP能耗、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生態環境直接反映生態建設質量好壞,是人們可以直觀觀察和感受到的。森林覆蓋率、人均淡水資源量是自然資源情況,是生態環境的直接基礎;污水集中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量是主要影響生態環境的因素,這些指標情況好壞直接影響生態環境;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比例、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是生態環境的承載因素,是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和感覺到的;單位GDP能耗是環境效益指標,可以反映資源節約情況,有些研究將其放入到生態意識,但考慮到其也是反映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故本文將其放入到生態環境。
c.生態意識(文化)指標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生活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態意識教育普及率、公眾對環境滿意度、環保組織注冊人數占城市人口比例等。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直接反映生態保護意識的強弱,其值越高說明越重視生態建設;生活用水重復率直接反映人民生活中節約生態意識的高低,重復利用率越高說明生態意識越強;生態意識教育普及率、公眾對環境滿意度以及環保組織注冊人數占城市人口比都間接說明了生態意識和生態文化的情況。
d.生態制度指標為:政府綠色采購比例、生態績效評估和考核制度、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執行率、重點企業ISO認證率等。生態績效評估和考核制度是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弱項,很多地方仍然以GDP為大,不注重生態環境不重視集約發展;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執行率、重點企業ISO認證率等都是需要提升和重視的。
3.指標體系具體選擇
在具體數據收集整理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指標沒有數據或者數據不可算得,因此,我們進行了變通和剔除,具體執行情況如下:
生態經濟指標中工業用水重復率中工業重復用水量難以找到,所以我們以城市工業用水重復率代替。
生態環境指標中污水集中處理率難以算得,故我們用城鎮污水處理率來代替。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現已采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取代“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公園綠地面積/城市人口數量。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量因為是總量指標,和地域及實際面積有很大關系,故將其剔除。
生態意識指標和生態制度指標中,很多都是實際現狀中的弱項,在年鑒和公報中都難以找到,所以我們據以剔除,只保留生態意識中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這項指標。
另因為有很多數據沒有,故也將其舍棄,只分析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情況。
在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進行相關分析,得出在0.05顯著性水平下,單位GDP能耗和森林覆蓋率、人均淡水量和城市工業用水重復率均有相關關系,故我們剔除掉人均淡水量這項指標,因為單位GDP能耗和森林覆蓋率均為生態建設比較重要指標,故兩者均保留。
篇8
關鍵詞:生態文明 文明建設 環境保護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環境保護與建設隱患大、矛盾突出,生態文明及環境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態文明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人與自然作為地球的共同成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生態保護意識逐漸成為了大眾文化,其價值觀從以前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等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轉變。
其次,生態文明的目標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隨著環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顯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眾多,生活物資稀缺的現狀,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期艱巨的任務。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雙重任務和巨大壓力,一方面要保證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堅持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主要內容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時,不僅提出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而且指出要“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思想。這充分表明并確定了生態環境對于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注重環境保護和建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三、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策
(一)加強教育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系,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實踐已經證明了其不合理性,將會為子孫后代帶來慘痛代價。
(二)支持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等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并滲透到社會、經濟、法律、政治、倫理等領域,為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給予支持。
(三)發展現代循環經濟。
發展現代循環經濟就是實現國民綠色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和生態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出路?,F代的循環經濟,包括從源頭預防污染物產生,從消費降低廢物排放,從處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淘汰落后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于人類的欲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文明是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手段、以致力于構造一個人與自然發展為目的的文明形態。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當前,中國改革發展正處于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許多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這個重要階段,一定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關系,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同資源、環境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處理好物質文明建設同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由此可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既是基于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而做出的戰略決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生態文明,既有利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要自覺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基本國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環境、資源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資源,愛護社會上的一草一目等。
參考文獻:
[1]雷毅.生態倫理學[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 大學生 生態文明 徐州工程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S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伴隨著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社會各層面紛紛意識到重視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高校是先進思想和新理念的輻射源,承擔著培養推動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的任務,也逐漸意識到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必要性,期望借助大學生自身特有的輻射能力,改善當代社會存在諸多環境問題。為此,高校通過學生社團等組織如火如荼開展了各類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但是,重數量不重質量,重形式不重內涵的盲目開展導致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大學生本身生態文明意識并沒有顯著提高,原先所期望的輻射效應也沒有實現。如何行之有效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組織高校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成了目前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徐州工程學院為參考,對當前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分析探討,希望找出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進一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出對策,從而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改變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1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意義
1.1 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當今社會文明觀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統一,強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國家利益和國際利益的統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放眼當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念普遍淡薄。因此,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自覺實踐生態文明觀念關系到社會的進步發展,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關系到民族偉大復興工程的實現。生態文明教育豐富了高校教育的內涵,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1.2 有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大學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直接對象,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高校在社會結構中具有特殊性,要求大學生在校園中保證個性發展的同時更要適應群體環境,極易造成大學生消極、從眾心理,缺乏遵守生態文明道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生態意識淡薄。為此,高校要積極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科學發展觀理念,喚起大學生生態危機意識,增強生態意識,增強他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
1.3 有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秉h的十報告中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必須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生態文明。大學生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者,構建和諧社會的創造者,不斷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意識,將專業學習和保護生態相結合,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必然選擇,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面臨的問題
2.1 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比例低
與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相比較,生態文明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在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是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仔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多的是偏重于愛國主義、人格培養等,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所占比例很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課程體系單薄。這幾門課雖然也涉及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等問題,但篇幅極少,僅僅作為了解型章節出現。學生無法從課程及課本中獲得更多更深層的生態文明教育。
2.2 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學院還受到師資力量的限制,思政部無法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來彌補課程建設的不足。在徐州工程學院,生態文明教育缺乏專業教師。學校開設的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比較隨機、零散,沒有專門的任課老師從事相關方面的教育,僅僅是由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分擔部分課程。由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背景與實踐經驗,講座的內容多為紙上談兵,學生興趣寥寥,成效不大。
2.3 工科院校學生生態文明觀念淡薄
徐州工程學院是一所理工科學校,人文專業涉及較少。專業設置問題導致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略顯膚淺。在徐州工程學院,除了環境學院所開設專業與生態環境能掛鉤之外,其他二級學院專業設置對生態問題關聯不大。以信電學院為例,隨機對各年級學生進行采訪調查,大多數同學能舉例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但問及破壞環境所產生的危害卻難以說明。針對學校周邊河流與湖泊的污染問題,同學們幾乎都會選擇加強政府監管和加大執法力度的辦法來解決,但是當問及自身,是否會主動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作斗爭,同學們的態度并不十分肯定。同時,學生對于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令制度十分陌生,對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是沒有節制,能源浪費相當嚴重。由此可見,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十分淺顯單薄。
3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改進對策
3.1 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
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讓大學生們多了解關于生態文明方面的理論知識,有利于激發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在徐州工程學院,積極引導大學生掌握科學的生態文明觀,使他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者,把生態文明觀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生態文明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而幫助他們提升生態文明認知水平,激發大學生生態安全、憂患和責任意識,使其自覺成為生態文明的關注者、傳播者和建設者。
3.2 加強師資力量和生態文明教育專業研究
針對當前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研究薄弱的現狀,徐州工程學院立足于“大文化觀”的創新理念,加大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投入,改變以往課程設置模式,開設專門的生態文明課程,將生態文明課程獨立設置于思想政治課程之外。授課方式上,更加重視教師自身層面,對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進行先關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教師要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避免空洞的說教。同時,培養生態文明教育的專業帶頭人,積極申報生態文明課題,著重宣傳本校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加強與校外科研機構合作,普及生態文明知識。
3.3 重視大學生生態文明實踐教育
實踐出真知,在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的同時,還應當讓其參與生態文明實踐,以此加深對生態文明知識的認知與理解。高校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相對于生態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組織相關活動,讓大學生參與其中。徐州工程學院各二級學院,依托于各種校園載體,如宣傳欄、黑板報、校園廣播、黨團等,利用“戒煙日”、“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節日,在校園里積極開展講座、演講、知識競賽、攝影展等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活動,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此外,學校還同校外機構合作,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去考察學習,開展志愿服務,生態環保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親身體驗,獲得真實感受,從而促進自身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進而去影響他人,影響整個社會生態文明的進步。
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加深大學生生態文明理解認識,扎實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既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貫徹落實建設美麗校園、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既有利于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生態型校園,也利于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進程。
該文章為徐州工程學院2014-2015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項目,編號:XDJZY201415YB005
參考文獻
[1] 蔡玉慧.高職院校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途徑的探索――基于大學生對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態文明調查報告[J].文學界(理論版),2012(10).
[2] 陳新亮,王英.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2010(19).
[3] 謝從戎,林東.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以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4] .在省部級卞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深刻認識構建社會卞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團結[N].人民日報,2006(2).
[5] 姜賽飛.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6] 曹迎.論高校學生生態文明教育[J].綠色中國,2006(21).
篇10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審計;可持續發展
宋國敏(1987-),女,山東臨沂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20世紀70年代,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為應對政府資源環境的檢查監督,降低資源和環境方面的風險,在企業內部實施環境審計,由此產生了環境審計。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將環境審計納入政府審計范疇。1992年世界審計組織成立了環境審計委員會,標志著資源環境問題正式進入大多數國家最高審計機關的業務范疇。
環境審計是指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對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環境管理系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督、評價或鑒證,使之達到管理有效、控制得當,并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審計活動。我國的環境審計主要是指由審計機關實行的環境審計,重點包括資金、政策、管理和項目四方面內容。
一、生態文明視角下環境審計的現實意義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內涵。黨的十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并將其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對環境保護和資源能源利用情況的審計力度,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將生態文明與環境審計相結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基礎上,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環境審計同樣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將生態文明與環境審計相結合,豐富環境審計的涵義,同樣也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將生態文明與環境審計相結合,進一步反映環境審計的目的。審計機關開展環境審計的目的,主要是檢查政府、企事業單位等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管理以及相關經濟活動是否真實、合法、合規,主要側重于被審計單位對環境的管理及對環保資金的應用情況的審計。將生態文明融入環境審計后,不僅要求審計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管理及相關經濟活動,還要求檢查被審計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是否具備環境保護的意識,繼而使環境審計達到促進被審計單位提高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的目的。
第三,將生態文明與環境審計相結合,豐富了環境審計的內容。生態文明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生態行為文明。將生態文明融入環境審計可以看出,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是檢查政府或企業事業單位的生態制度與生態行為是否文明,即被審計單位是否有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管理系統及相關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除此之外,生態文明還要求環境審計對被審計單位的生態意識是否文明進行審計,也就是檢查被審計單位的管理者與員工是否具有進行環境保護的意識。
第四,將生態文明與環境審計相結合,是應對當前環境發展的迫切要求。根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截至2013年11月,我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最多,河北等13省市的霧霾天數均為歷史同期最多。僅10月以來,華北大部、黃淮、重慶等地霧霾日數在5天以上;其中山西南部、河南、江蘇、北京、天津等地達10-15天;山西東南部、河南大部、江蘇大部達15-20天,部分地區超過20天。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生態文明與環境審計問題。
二、我國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足
目前我國對環境審計的重視程度仍然不足,我國環境審計主要是依靠國家審計機關來實施,而國家審計更主要的是針對財政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企業財務收支審計等內容。各級審計機關沒有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加強環境審計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2審計主體較為單一
我國的環境審計處于發展初期,并由宏觀外部環境決定了目前我國環境審計的主體是國家審計機關,即我國是以政府環境審計為主導,引導企業內部環境審計與社會環境審計共同發展的環境審計模式。但是,與企業或社會審計組織相比審計機關并不完全了解企業的內部環境、生產流程特點等情況。因此,以國家審計機關為環境審計的主體,無法保證環境審計工作的質量,也難以使環境審計充分發揮 生態環境的作用。
3專業審計人才缺乏
環境審計與企業財務審計不同,實施該項審計需要用到與環境相關的專業知識。而目前我國實施環境審計的審計人員主要是各級審計機關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通常具備審計基本理論或企業財務審計相關的知識,大多數并不熟悉專業的環境審計知識,因而可能存在無法有效開展環境審計的問題。
三、生態文明視角下實施環境審計的建議
1借鑒發達國家環境審計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并較早地認識到重工業對環境的影響,因而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態文明意識也較早形成。如美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環境審計,已經具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而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過去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在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并開始實施環境審計時,自然存在經驗不足問題,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引進國外環境審計理論,豐富我國的環境審計理論知識,并借鑒國外環境審計的先進技術手段與經驗,以有效地開展環境審計。
2提高對環境審計的認識
近年,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各級審計機關應重視環境審計,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增強環境審計的責任感。
3完善環境審計主體
環境審計的審計主體包括國家審計機關、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機構和社會環境審計機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要求我國的環境審計主體由國家審計機關為主逐步增加企業內部環境審計機構與社會環境審計機構參與度,發揮其審計主體的獨立性與專業性,更好地實現環境審計的目的。
4培養環境審計專業人才
為有效實施環境審計,我國應培養專業的環境審計人才。一方面要求各審計機關,企業與社會環境審計機構引進環境審計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對現有的審計隊伍進行環境審計業務培訓,以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審計技能。
5積極利用外部專家
目前,我國從事環境審計的人員大多不具備環境管理知識與專業技術,因而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無法解決的技術性、專業性問題。審計機構可以在審計中聘請環保、國土、林業等相關部門的在資源環保領域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有關專家,給予審計人員專業的指導與幫助,以提高環境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四、結論
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環境審計的范疇,豐富了環境審計的內容;而開展環境審計的同時,又可以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因此,在實施環境審計時,將兩者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實現環境審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旸,黃季紅,王麗萍基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環境審計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2013(1):80-83
[2]劉麗加強我國環境審計建設的策略研究[J]商業會計,2013(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