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劃經濟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計劃經濟的定義

篇1

關鍵詞:屋頂花園;景觀設計;意義;原則

1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空間的立體化與密度化的趨勢在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綠色空間卻在不斷減少[1]。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里,創造出新的綠色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生活素質,已經成為城市園林從業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與此同時,屋頂花園作為一種既古老又現代的綠化空間形式,以其建設周期短、方式靈活且緊密聯系城市生活的特點,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推崇。

2屋頂花園的功能

屋頂花園是指在一切建筑物的頂層、露臺、陽臺、窗臺、女兒墻和墻面等靠近城市居民生活居住場所的狹小區域中所進行的綠化裝飾和造園活動的總稱。作為一種與居民生活工作場所零距離的綜合綠化空間,其在城市空間中主要功能及效果如下:

2.1改善城市生態

隨著城市建筑的不斷增高,城市居民生活居所正在離綠地越來越遠,而城市空氣環境卻在PM2.5和浮塵的作用下越來越差。而屋頂花園的植物本身的生長地點層次多而立體,且離城市居民的住所更為接近[2],可以更有效地起到為城市居民吸收有毒氣體、阻滯浮塵、釋放氧氣的作用,這是地面綠地植物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另外,屋頂花園還能夠截留雨水以及保持建筑內的溫濕度平衡。據統計,一般平面屋頂花園可截留70%左右的雨水,這部分雨水既可以在保持植物生長所需的同時,還能通過植物本身的蒸騰作用釋放到城市大氣中,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與此同時,因綠化層覆蓋,建筑物內部空間建立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生態空間,有效保障了居民工作生活空間的溫濕度平衡。

2.2美化人居環境

城市人居環境的主要問題是城市內部的空間緊湊,高樓林立,人群擁擠,平地綠化空間只能點綴狹小的城市局部空間。而對城市居民而言,屋頂花園能夠有效緩解這一問題。首先,屋頂花園可豐富城市景觀的層次感,使城市居民在城市中俯仰之間都能感受到綠化環境的美好;其次,屋頂花園大大增強了城市綠化空間的可視性與可達性,不單有效柔化了城市建筑群的冰冷輪廓感,更有效拉近了人們與綠色的距離;再次,就局部建筑綠化的環境感受來說,屋頂花園可為人們提供優美的游憩環境,給人帶來輕松、愉悅的感覺。通過植物本身的季相變化,不單提供了城市空間的綠意,更將自然生態植物的形態美、色彩美、芳香美直接帶到了城市居民的身邊,美化了人居環境。

2.3增加城市的經濟效益

屋頂花園為城市本身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方面的,除去因環境美化帶來的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效率的提升外,對城市建筑本身及城市居民能源的使用均有正向的經濟效益。首先,屋頂花園可以有效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通過綠色植物層的覆蓋,避免了建筑本體受到風霜雨露的侵蝕,更好地保護建筑本身的結構,為建筑本身的經濟價值提供了很好的延續性保護。其次,因為植物可吸收陽光輻射和空氣水分,在夏冬兩季時,可有效保持室內的溫度與濕度[3],減少了空氣廢氣的排放,為城市節約了能源。有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里,東京的平均氣溫升高了3.5℃。綠化的屋頂比未綠化屋頂的溫度低2~5℃左右。如果日本所有建筑的屋頂都進行綠化,因少開空調而節約的電能,足夠少開1個核電站。

3屋頂花園景觀設計注意的原則

屋頂花園不同于一般的平地花園,雖都是在綠化環境中追求園林美化藝術的展現,但屋頂花園的設計更多地考慮建筑空間結構與承重構造在造園活動中的協調與平衡,其設計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3項:

3.1屋頂花園設計的安全性原則

由于受到建筑固有空間架構的限制和建筑結構承重的制約,屋頂花園與平地綠地在設計施工方面有較大的不同。一方面,屋頂花園得考慮屋頂自身的承重和屋頂防水層的設置;另一方面,施工完成后,花園本身的荷載能否均勻分布于屋頂承重,將直接影響屋頂花園的使用效果和建筑物的安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般采用以下的方法。首先,屋頂花園應盡量選擇輕質材料,包括輕質建材和輕質栽培介質。通過對建筑本身一些技術指標的調查核算后,判定建筑屋頂樓板總的最大荷載量與局部最大荷載量,避免因屋頂花園的附加重量超過樓板本身的荷載而帶來的樓板安全問題。其次,屋頂花園須注意防水層的設置,目前一般做法有剛性防水和柔性卷材防水2種。其中剛性防水容易受到屋頂熱脹冷縮和結構板層受力變形而形成不規則裂縫,而柔性防水則因本身材質特性容易在幾年內老化,所以2種都無法保障屋頂花園不漏水。筆者建議應綜合考慮建筑物的本身的結構、防水層的等級、防水層的構造等條件,在項目經費允許時采用雙層防水,即先布設多層次的玻璃布和防水膠,再采用水泥砂漿覆蓋其上。當然,好的防水層設計是基礎,選擇好相應的材料后,施工的規范才是關鍵。良好的施工將能夠不損傷原屋頂防水層來增強和延長房屋防水層的使用壽命。

3.2屋頂花園設計的環保性與可持續性原則

屋頂花園的使用目的就是為業主提供一個環境優美、安全可靠的休憩場所。所以在設計時除了考慮花園環境的美化要素,還應重點考慮花園的環保性與可持續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其關鍵在于設計時對施工材料的選擇和花園的后期維護以及管理。一方面,在前期材料選購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減少因植物替換或管理帶來的各種損耗[4]。另外,盡量使用可以降解的施工材料,或者是輕質的天然材料,在源頭上保證使用的環保性與可持續性。另一方面,在后期養護管理過程中,對屋頂花園自然維護中帶來的廢棄物就地處理或者利用,比如對樹木的枯枝落葉可腐化成有機肥料重復利用。此外,在植物管理過程中,盡量少用或不用農藥,特別是劇毒農藥。

3.3屋頂花園外在表現形式的實用性原則

屋頂花園的設計源遠流長,從古代巴比倫“空中花園”[5]到現代都市屋頂花園設計[6],擁有眾多的表現形式及流派,如中國古典園林式、西方古典園林式、現代中西結合式、后現代主義表現式等等。在設計方案階段,應追求因地制宜,在滿足屋頂花園使用功能、綠化效益、園林美化的前提下,全盤考慮其設計表現形態和實用性的協調。由于屋頂花園的設計難點就是存在空間有限和建筑結構承重的雙重制約,而植物的生存環境也較嚴苛,如不顧實際情況追求景觀表現形式,會直接影響屋頂花園方方面面的使用感受。

4小結

屋頂花園從實用價值來說,它能有效擴展城市綠地空間的面積和容量,形成城市的立體綠化系統,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調節城市居民的心理與生理的健康,對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說,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屋頂花園設計至今仍處在起步階段。本文希望通過闡述屋頂花園設計中的所體現的各種社會、生態功能,明確屋頂花園設計的基本原則,讓人們對屋頂花園 有一個較清晰的認知,從而能夠促進屋頂花園在我國的建設和推廣。

作者:廖仲英 單位: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謝守紅.美國大都市區發展的特點與趨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25-29.

[2]黃金锜.屋頂花園設計與營造[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3]ONGBL.

[4]楊森,趙志剛.園林地被植物在城市屋頂花園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9(6):37.

篇2

關鍵詞 氣候變化;不確定性;厚尾分布;預防原則;模糊厭惡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01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3

斯特恩曾指出,傳統模型使用的邊際方法并不適用于分析氣候變化問題,因為未來的氣候路徑和氣候系統反饋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傳統模型使用較高的市場貼現率低估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1]。但《斯特恩報告》所使用的模型依然依賴于傳統的瘦尾分布假設和模型設定,雖然報告得到的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可能要遠高于其他模型預測的結果,但這一結果嚴重依賴于主觀設定的低貼現率[2]。因此,斯特恩只是指出了問題,但并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而且報告中人為設定低貼現率的方法也廣受批評[3]。

繼《斯特恩報告》之后,以哈佛大學的馬丁·魏茨曼(Martin Weitzma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最近提出,氣候變化具有高度的結構性不確定性,溫升分布應服從厚尾分布,而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模擬氣候變化所采用的傳統的成本收益方法(即聯合評估模型,以下簡稱模型)都是建立在瘦尾分布(如正態分布)的基礎上,因而大大低估了氣候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魏茨曼據此對傳統的建模思路提出了批評,提出需要根據厚尾分布修正氣候敏感系數、效用函數和損失函數;他在理論上提出了“悲觀定理”,將其擴展到具有一般性的災難經濟分析,深化了預防原則,并針對氣候變化提出了“氣候災難保險”和“恐懼因素”的概念。魏茨曼的一系列新觀點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論,并激發了一大批后續的研究。

1 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

1.1 結構性不確定性與厚尾分布的定義

就不確定性的程度而言,可以分為風險、不確定性。風險是指結果未知、但結果的概率分布已知的隨機性。而我們常說的不確定性指的是奈特式不確定性,即不僅結果未知,而且結果的概率分布也是未知的。而不確定性又分兩種:值不確定(value uncertainties)和結構性不確定(structural uncertainties)。值不確定來自于特定取值或結果決定過程中的不完全性,例如數據不準確或對象并不完全具備代表性等;而結構性不確定則來自對特定取值或結果控制過程的不完全理解。氣候敏感性的分布就是典型的結構性不確定性。

在概率論中,通常以峰度(kurtosis)來描述分布的尾部肥瘦情況。對隨機變量{Xt},其分布的峰度為E[(Xt-μ)4] ,其中μ為均值。瘦尾分布的峰度很小甚至為零(如正態分布),而厚尾分布(fattailed distribution)的峰度則相對較大(如t分布、帕累托分布)。瘦尾分布的概率呈指數型下降,因而下降的很快;而厚尾分布的概率呈多項式下降,因而下降的更慢。以經濟學上最常用的帕累托分布為例,其概率密度函數為P=kX-(1+α),其中α是決定帕累托分布厚尾程度的參數,α越小,尾部越厚。典型的瘦尾分布常常會低估小概率事件所帶來的風險。而氣候變化導致的高溫升很可能就是典型的小概率事件。

1.2 氣候敏感性及其厚尾分布

平衡的氣候敏感性(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ECS,以下簡稱氣候敏感性)用于衡量氣候系統對持續性輻射強迫的響應,其定義是CO2濃度加倍后出現的平衡的全球平均地表變暖[4]。對氣候敏感性的預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5]。當前科學家對其概率分布的預測結果表明,氣候敏感性的分布是服從厚尾分布的。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兩個主要特征是:一是溫升幅度比瘦尾分布的要大,例如高于4.5 ℃,甚至高于10 ℃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二是高溫升的概率要比瘦尾分布的要大,接近或突破氣候臨界值點(tipping point)或氣候系統閾值的可能性比瘦尾分布要更高。

傳統的氣候經濟評估模型可能低估了氣候敏感性的范圍及其可能性。例如,IPCC總結了22項科學研究的結果,發現氣候敏感性最可能的值為3 ℃,有66%的可能性落在2 ℃-4.5 ℃之間,小于10%的可能性會低于1.5 ℃,而高于45 ℃的可能性在5%-17%之間[4]。而最近的一些科學研究表明,氣候敏感性存在厚尾分布。例如,Zickfeld等最近對14位氣候科學家的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專家認為高于45 ℃的可能性大于17%[6] 。Stainforth等發現氣候敏感性的幅度范圍要更大,從2 ℃-11 ℃,而且更偏向高溫升的厚尾部分;IPCC及其引用的文獻都很可能低估了氣候敏感性的范圍[7] 。Valdes也指出,目前IPCC所用的模式并不具備模擬氣候突變的能力[8]。

雖然當前科學家對氣候敏感性厚尾的程度意見不一,但是均認可其厚尾分布的屬性。這些厚尾分布的顯著特征是,高氣候敏感性(如4.5 ℃-10 ℃)的概率比瘦尾分布要高的多,而且無法排除非常高的氣候敏感性(如>10 ℃)和未來高溫室氣體濃度的情景(如>700 ppm)。而這種厚尾分布足以顛覆傳統經濟評估模型的結論,因為在氣候政策決策中,人類的風險厭惡和不確定厭惡(模糊厭惡)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人們會出于預防原則對高溫升(和氣候災難)這種小概率、大影響賦予更高的權重,從而使得厚尾事件主導整個決策結果。這就是氣候變化中“悲觀定理”的含義所在[9]。

1.3 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科學基礎

最新的科學證據表明,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溫室氣體濃度水平不僅是近80萬年來前所未有的,而且近期濃度上升的速度之快更是令人擔憂。最近一次溫升高于目前5 ℃-10 ℃,還要追溯到距今約34-55萬年前的始新世。雖然溫升每隔約10萬年會有一個波動周期,但以往波動的幅度相比工業革命后的升幅,顯得非常小[10]。

Hansen,Zeebe等和Pagani等科學家指出,目前的模型都只包括了氣候系統的“快反饋敏感性”,而氣候系統可能存在“慢反饋均衡”(即地球系統敏感性)[11-13]。事實上,溫室氣體的快速上升可能導致海洋底儲存的大量甲烷或者永久凍土區、沼澤地所封存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引發更快的濃度和溫度上升。這種慢反饋均衡出現的概率很小且未知,或許需要數個世紀才會出現,但絕對不是零,它是導致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重要物理基礎。Hansen等指出傳統的氣候敏感性只包括了快反饋,結果表明溫室氣體濃度翻倍溫升只有3 ℃左右;但如果包括慢反饋,那么氣候敏感均衡可能會達到6 ℃;而且他們認為需要將目前的CO2濃度從385 ppm降到350 ppm,否則一旦超過425(±75)ppm,將可能引發不可逆的氣候災難[11]。Pagani等指出,包括非CO2溫室氣體、植被、灰塵/氣溶膠、冰蓋、海洋環流、海洋生產力、風化等反饋過程,針對上新世暖氣(5.3-2.6 MaBP)CO2加倍的地球系統敏感性達到

7 ℃-10 ℃[13] 。

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即高溫升,可能帶來加速的反饋并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氣候災難),而對這種小概率、大影響事件的考慮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然而,傳統模型中卻并未考慮這種可能性。傳統聯合評估模型由于采用瘦尾分布,因此在估計未來可能的高溫室氣體濃度和高溫升情景時,顯著地低估了這種氣候災難的可能性以及損害程度(見表1)。Tol對13項基于瘦尾分布的聯合評估模型的調研表明,這些模型所使用的溫

升都在1 ℃-3 ℃之間,溫升造成的GDP損失均值在-48%-2.5%之間[14]。這些結果顯然與上述最新的科學證據相左。因此,Weitzman的一系列研究正是基于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以試圖糾正傳統模型的各種設定偏誤。

2 厚尾分布對傳統經濟評估模型的挑戰

2.1 傳統成本收益方法中對不確定性的處理

聯合評估模型對氣候變化的經濟評估一般包括五步:①對未來的溫室氣體(或二氧化碳等價CO2e)的照常排放情景以及各種可能的減排情景進行預測,得出未來的溫室氣體濃度;②由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得到未來全球或區域的平均溫升;③對溫升造成的GDP和消費損失進行估算;④對各種減緩溫室氣體的投資或成本進行估算;⑤根據對社會的效用和純時間偏好的假設,可以對當前減排帶來的消費水平的下降與由減排帶來的未來的消費增加進行貼現和比較[16]。

上述每一步都涉及大量的不確定性。例如,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景和未來的氣候政策會如何?溫室氣體排放流量是如何通過碳循環轉化為濃度存量的?又是如何轉化為全球平均溫升的?又是如何分解為各個區域的溫升和氣候變化的?減緩和適應又是如何轉化為效用變化的?各區域的效用變化又是如何加成和貼現的?[9]

需要說明的是,氣候變化經濟評估的邏輯鏈條很長,而每一步都蘊藏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氣候敏感性只是諸多不確定性中的一個,但它又是決定性的一個;它對于模型中效用函數和損失函數的設定、以及風險厭惡和純時間偏好率等多種不確定性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15]。

2.2 悲觀定理

Weitzman根據氣候災難的厚尾分布,提出“悲觀定理”(Dismal Theorem)。這一定理證明,溫升的厚尾分布

將導致未來經濟增長率存在不確定性,當經濟增長率方差未知時,隨機貼現因子的無條件和條件期望值都趨近于無窮大

[17]。

這一定理的含義很直觀,即當氣候變化造成未來消費的不確定性時,人們在面臨消費的巨大損失(甚至死亡)的時候,即便這種可能性非常小,但只要這種事件服從厚尾分布,那么人們就會愿意犧牲當前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接近全部)的消費以避免這種小概率、大影響事件發生。人們的這種心理,往往是出于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18],而預防原則又來自于人們對氣候災難的“恐懼心理”(fear factor)[15]或模糊厭惡(ambiguity aversion)[19]。應用到氣候變化上,當前的減排行動就可以看做是人們為了避免出現災難性的氣候變化而愿意減少的等價消費(或者說是支付意愿),這就是為何Weitzman將當前的減排投資形容為“氣候災難保險”的原因[15]。

悲觀定理實質上是一種極端情況,采用的一些假設也招致了各種批評。例如,Nordhaus對悲劇理論的假設條件及其政策含義進行了批評。Nordhaus認為,悲觀定理成立要滿足三個條件:很強的風險厭惡(η較大);高溫升的可能性足夠大(尾部足夠厚,即α足夠?。呔C合起來,即需要滿足η>α+1;社會無法通過學習或采取矯正行動以降低最后災難發生的可能性。Nordhaus認為,現在看來,氣候變化很可能并不滿足這些必要條件,尤其是第三點,因為氣候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在技術進步中逐步加強減排行動。此外,Nordhaus批評Weitzman推導的悲觀定理中采用了一些很強的假設,例如氣候敏感性作為最主要的不確定參數,并沒有給定上限;而且高溫升帶來的消費損失和邊際效用也沒有設定上限[20-21]。Arrow進一步證明,當且僅當儲蓄率s=1時,氣候災難才成立,而這并不符合現實[22]。在這些設定下,根據悲觀定理推導出的一些結論:氣候災難可能導致接近于零的消費,從而導致無窮大的負效用;人類只要面臨任何可能的小概率事件,都需要花費幾乎所有當前的資源用來預防。這些結論都是極不現實的,而且由于過強的假設,悲觀定理也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的政策意義。但Weitzman堅持認為這些批評并不能改變悲觀定理的基本結論[23]??梢灶A見,這一爭論仍將持續。

2.3 效用函數與損失函數的設定

2.3.1 效用函數

傳統氣候聯合評估模型中的效用函數都是乘式可分的(multiplicatively seperable),而Weitzman認為加式可分的(additively seperable)效用函數能更準確地反映高溫升的厚尾分布帶來的效用損失,因為在低概率、大影響的高溫升情景下,加式效用函數的損失要比乘式的更大,更能反映出生物多樣性、健康等非物質財富的不可替代性,因而更符合氣候敏感性厚尾分布的現實[24-25]。 例如,Sterner等認為傳統的模型沒有納入環境的相對價格和價值,因此低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他們通過采用常替代彈性(CES)的效用函數,在效用函數中納入環境價值,得出與Weitzman近似的加式效用函數。在這一效用函數下,溫升導致的效用損失也大大高于傳統的結果[26]?;谶@兩點,Weitzman認為在氣候變化模型中,使用加式效用函數能夠更好地反映高溫升的情景[24]。

2.3.2 損失函數

標準的聯合評估模型的損失函數使用的是嵌套效用函數,將消費損失作為溫升的二次多項式;而且溫升分布使用的是正態分布。這些設定都嚴重地低估了高溫升發

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危害程度。因此,Weitzman建議使用“活躍型”(reactive form)的損失函數,認為這種函數能

更好地模擬未來的高溫升和大的消費增長率波動的情景,因而更適合用來評估厚尾分布下的氣候損失[25]。

綜上所述,如果考慮氣候變化高溫升的厚尾分布,并改變傳統模型中對效用函數和損失函數的設定,那么這些看似很小的改變,卻能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模型中的結論[27]。Weitzman根據帕累托分布,將溫升的厚尾分布設定為:超過4.5 ℃的可能性為15%,超過7 ℃的可能性為5%,超過10 ℃的可能性約為1%[9]。結果表明,在傳統的二次型損失函數下,即便是非常高的溫升,消費損失的下降也非常緩慢(見表2),這與人們的直覺和科學證據都是

相違背的。相比之下,活躍型損失函數則可能更為符合未來氣候變化的“實際”情況。

2.4 預防原則

Weitzman證明,當總體分布的尾部肥瘦下降程度存在不確定性時,就會導致厚尾,表明極端的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比人們預想的可能更高,這無形之中放大了災難的可能性及其損害程度。因此在決策時,人們總是更多地傾向于避免極端災難事件,愿意付出更大的當前消費用于投資以減緩災難發生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18]。而人們為避免未來出現災難性的高溫升而愿意減少的當前那部分消費,即當前的減排投資,就相當于是氣候災難保險[15]。

預防原則的邏輯如下:當某個災難發生的概率密度函數(PDF)的范圍已知,但其具體形式未知,這一概率密度函數分布的尾部下降速度為隨機變量。一個貝葉斯決策者面臨著多種可能的概率分布,每個概率分布具有不同的尾部下降速率。一個初步的結論是,尾部的極端事件發生概率下降的速度越是不確定(即方差越大),貝葉斯加總的后驗-預測概率密度函數的尾部就越厚。通俗來講,即如果你知道可能出現糟糕的結果,那么事實結果可能比你所想的更糟糕。因此,對于決策者來說,一個有效的決策意味著必須假定處于厚尾部分的小概率事件會出現,并以預防原則作為應對的原則。

2.5 不確定厭惡(模糊厭惡)

最近西方學者將“模糊厭惡”(ambiguity aversion)應用于氣候變化經濟分析和政策決策之中。模糊厭惡指的是即便是在可能的最壞情景中,決策者要實現與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收益至少一樣好的傾向。模糊厭惡條件下,決策者往往面臨著更少的信息:決策者不僅面臨著結果的不確定性,而且還面臨著其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模糊厭惡比風險厭惡的程度更深,人們往往對最壞的結果更為恐懼。

氣候變化政策決策中存在這種典型的模糊厭惡。由于當前人們對未來溫升的程度、概率及其可能的影響都知之甚少,但是一旦發生氣候災難使得人類可能遭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滅頂之災時(盡管從當前看這種氣候災難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便發生也是在遙遠的未來),因此全球在形成公共決策時,對這種最壞情景的恐懼便占據主導因素。為了預防出現最壞的情形(出于預防原則),人們會傾向于現在開始減少排放。這便是模糊厭惡在氣候變化政策決策中的具體表現[28]。

Millner等證明,當預期效用為嚴格凹,且預期效用序列與邊際預期效用(即效用對減排的一階導)為反協單調(anticomonotonic)時(即當預期效用增加時,邊際預期效用減?。约捌渌麠l件下,模糊厭惡程度越高,那么最優減排水平會越高。因為此時模糊厭惡的上升將促使人們當前更多減排,從而避免了未來消費水平的大幅波動[19]。

人們可以將這一原則應用到具體的減排政策決策上。當消費水平比較低的時候(例如當代人的消費),如果氣候敏感性的分布可能造成未來消費水平大幅降低(對應低的預期效用和高邊際預期效用,即此時二者為反協單調關系),那么收益最大化的結果將是當前采取減排行動。這也是預防原則的本質所在:當決策者對未來更加不確定時,那么當前采取行動避免未來最壞的結果,將是最優的。這也是為何《斯特恩報告》和IPCC主張當前減排的根本原因所在。相反,如果預期效用和邊際預期效用為協單調時,當前的消費水平低,減排帶來的邊際效用也很低,那么決策者會賦予當前低消費更高的權重,從而導致當前不采取減排。這就是Nordhaus等人主張緩行戰略的根本所在。

3 厚尾分布的經濟影響與政策含義

傳統的模型都是假設氣候敏感性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的,等于間接“否決”了高溫升情景,從而低估了高溫升的厚尾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進而導致整體上低估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Tol對13項基于瘦尾分布的聯合評估模型模擬結果的研究表明,這些模型模擬的溫升幅度都在1 ℃-3 ℃之間,造成的GDP損失平均在-4.8%-2.5%之間[14]。但如果考慮厚尾分布,那么將會是另外一幅情景。

那么厚尾分布對結果的影響程度究竟又如何呢?氣候厚尾分布的經濟影響主要取決于兩個參數:氣候敏感性(用T表示)和損失函數的曲率(即厚尾分布概率密度函數的冪,用α表示)。簡言之,厚尾分布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取決于厚尾分布以多快的速度下降以及損失以多快的速度上升。而模型模擬的結果表明,這兩個參數對結果影響非常大。學者們的實證研究結論顛覆了Nordhaus等人所提倡的采取漸進式減排行動的“氣候政策斜坡”建議[29]。

Dietz利用《斯特恩報告》中所使用的PAGE模型對厚尾分布進行了研究。他將《斯特恩報告》中這兩個參數的瘦尾分布與厚尾分布對模型結果的影響進行了對比。他得到的結論是,氣候災難厚尾分布假設下,可能帶來的損失大大高于瘦尾分布假設下的損失;同時,氣候災難的預期福利損失對(氣候損失占當年消費水平的)上限值的設定非常敏感;即便是在厚尾分布中,只要氣候災難發生的概率不是很高,那么貼現率中的純時間偏好和風險厭惡這兩個參數依然會起重要的作用[25-26,29-30]。 Ackerman等利用諾德豪斯的DICE模型對這兩個參數進行了蒙特卡洛模擬,得到了幾乎同樣的結果:同時改變兩個參數,DICE得到的最優政策將是立即減排[31]。Pindyck對這些條件進行了調整,給邊際效用施加的約束為生命價值;并對比了兩種分布:正態分布和帕累托分布。Pindyck認為溫升的分布是厚尾還是瘦尾并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改變瘦尾的參數設定同樣可以得出與厚尾分布一樣(甚至更高)的損失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參數的設定(厚尾程度α、純時間偏好δ、風險厭惡η等)[16]。

4 小 結

Weitzman評論《斯特恩報告》“基于錯誤的理由(即人為設定低社會貼現率),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即立即大幅減緩)”。而正確的理由應該是考慮氣候敏感性的厚尾分布,人們對氣候災難的不確定厭惡(或模糊厭惡),以及氣候變化公共決策所應遵循的預防性原則[28,31-32]。Weitzman從厚尾分布角度出發,從而驗證和間接支持了《斯特恩報告》中立即大幅度進行減排的結論,并以此批判了諾德豪斯為代表的“緩行戰略”和“氣候政策斜坡”的政策建議。

不確定性是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梢院敛豢鋸埖卣f,魏茨曼的研究為不確定性條件下氣候變化的公共決策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引領了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的方向,并將對當前和未來氣候變化的經濟分析和政策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致謝:中央編譯局謝來輝博士后對本文給予批評和修改意見,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8, 98(2): 1-37.

[2]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劉昌義. 氣候變化經濟學中貼現率問題的最新研究進展[J]. 經濟學動態,2012,(3):123-129. [Liu Changyi. The Latest Research on the Discount Rate of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J], Economic Perspective, 2012,(3): 123-129.]

[4]IPCC.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AR4)[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王紹武,羅勇,趙宗慈,等. 平衡氣候敏感度[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3):232-234. [Wang Shaowu, Luo Yong, Zhao Zongci, et al.,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2,(3):232-234.]

[6]Zickfeld K, Morgan M G, Frame D J, et al. Expert Judgments About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 to Alternative Future Trajectories of Radiative Forcing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6(38): 16129-16135.

[7]Stainforth D A, Aina T, Christensen C, et al. Uncertainty in Predictions of the Climate Response to Rising Levels of Greenhouse Gases[J]. Nature, 2005, 433: 403-406.

[8]Valdes P. Built for Stability[J]. Nature Geoscience, 2011, 4: 414-416.

[9]Weitzman M L. On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91(1): 1-19.

[10]Lüthi D, Le Floch M, Bereiter B, et al. HighResolution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Record 650,000-800,000 Years Before Present[J]. Nature, 2008, 453: 379-382.

[11]Hansen J, Sato M, Kharecha P, et al. Target Atmospheric CO2: Where Should Humanity Aim?[J]. Open Atmospheric Science Journal, 2008, 2(217-231).

[12]Zeebe R E. Where are You Heading Earth?[J]. Nature Geoscience, 2011, 4: 416-417.

[13]Pagani M, Liu Z, Lariviere J, et al. High EarthSystem Climate Sensitivity Determined From Pliocen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J]. Nature Geosciecne, 2010, 3: 27-30.

[14]Tol R S J.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9, 23(2): 29-51.

[15]Weitzman M L. Ghg Targets as Insurance Against Catastrophic Climate Damage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2012, 14(2): 221-244.

[16]Pindyck R S. Uncertain Outcome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 63(3): 289-303.

[17]Weitzman M L. On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91(1): 1-19.

[18]Weitzman M L. A Precautionary Tale of Uncertain Tail Fattening[Z]. 2012.

[19]Millner A, Dietz S, Heal G. Ambiguity and Climate Policy[R]. NBER Working Paper No.16050, 2010.

[20]Nordhaus W D. The Economics of Tail Event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Climate Change [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1, 5(2): 240-257.

[21]Nordhaus W D. Economic Policy in the Face of Severe Tail Event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2012, 14(2): 197-219.

[22]Arrow K J. A Note On Uncertainty and Discounting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09, 38(2): 87-94.

[23]Weitzman M L. FatTailed Uncertainty in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1, 5(2): 275-292.

[24]Weitzman M L. Additive Damages, FatTailed Climate Dynamics, and Uncertain Discounting[J]. Economics eJournal, 2009, 3: 2009-2039.

[25]Weitzman M L. What is the “Damages Function” for Global Warmingand What Difference Might It Make?[J]. Cliamte Change Economics, 2010, 1(1): 57-69.

[26]Sterner T, Persson U M. An Even Sterner Review: Introducing Relative Prices Into the Discounting Debate[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8, 2(1): 61-76.

[27]Wouter Botzen W J, van den Bergh J C J M. How Sensitive is Nordhaus to Weitzman? Climate Policy in Dice with an Alternative Damage Function[M]. Economics Letters, 2012.

[28]Hennlock M. Robust Control in Global Warming Management[R].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2009.

[29]Nordhaus W. A Question of Balance: Weighing the Options On Global Warming Policies[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0]Dietz S. High Impact, Low Probabi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isk i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Climatic Change, 2011, 108(3): 519-541.

[31]Ackerman F, Stanton E A, Bueno R. Fat Tails, Exponents, Extreme Uncertainty: Simulating Catastrophe in Di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8): 1657-1665.

[32]Weitzman M L. 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7, 45(3): 703-724.

Climate Change Uncertainties, the Economic Impact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LIU Changyi1 PAN Jiahua2

(1.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2.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篇3

關鍵詞:多元化經營;中小型集團;關聯交易;交易定價

對于經營無關多元化的中小型集團公司,因為每個成員企業都有其不同的行業特點,都需要做出大量個性化經營決策。作為集團總部,為了對各業務單元進行合理有效的管控,都會從實際情況出發,設計最適合自己的組織架構,而且還要隨外界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做到整個集團公司總體人力成本低、結構優。 通常來說,投資發展(項目管理)、財務管理、資金管理、審計、法務、人力資源、甚至大宗原材料的戰略采購等相對集權于集團總部。

集團總部的各個部門,主要是圍繞子公司的經營管理來開展工作(只為收取投資回報無需設置這么多部門),且遵循“管控”和“提供附加價值”并存的理念。母公司為子公司提供了管理服務,承擔了開支,就應按照一定的標準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收取費用的類型有哪些?金額如何確定一直困擾著各財務人員。

一、關于收取費用的類型

《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2009]2號)第十條中,明確提供勞務類的關聯交易類有市場調查、管理、行政事務、技術服務、維修、設計、咨詢、、科研、法律、會計事務等。

根據本文中所述總部承載的職能,就其為子公司提供服務的內容大致分類如下:

(一)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主要包括與子公司共同進行各子公司新項目可行性的分析論證、項目過程監督、項目資金使用監督、項目階段性報告等工作。

(二)會計服務

主要包括結合各子公司不同的業務單元,進行會計政策的制定、會計科目的設制,指導各公司特殊事項的會計處理、指導預算的制定、調整和分析、組織財務培訓。做到既要給各公司充分的自,又要保證集團層面會計信息口徑的統一。

(三)資金集中管理

一般包括資金集中、內部結算、融資管理、外匯管理、支付管理等。

實行資金集中管理,有利于規范資金使用,發揮集團的資源配置優勢,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集團公司的融資和償債能力。

(四)財務審計、工程審計及其他各類專項審計

財務審計主要包括對各公司的財務收支、會計報表、預算執行等進行審計,對各公司的經濟活動、制度執行情況等進行監督。

工程審計主要包括對各公司超過一定金額的工程項目的招標、過程控制、財務決算等進行監督或審計。

(五)人才規劃、員工招聘、員工培訓

集團人力部門的工作需包含對整個集團的人力資源進行規劃,制定適用于集團的人才庫;協助各公司做好各中層管理人員聘任的審核工作,財務人員聘用的審批工作;為各公司招聘所需的高層次人才,滿足公司發展需要;負責集團大型招聘工作的組織,做好整個集團各類員工的培訓工作。

(六)法律事務指導

集團總部法務人員負責整個集團企業管理和經營中的法務工作。主要包括:整個集團合同管理制度的制定、范本合同的起草、組織評審,對一定標的額以上的合同參與會簽。對公司各業務模式、對外交流的形式進行了解,預防法律風險的發生。定期或不定期的為各相關部門提供咨詢,使各公司的一些重大事項從一開始就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

(七)其他 如:

集團信息化方面:信息化團隊的組織建設、信息化需求的梳理、采集和整理、信息化流程的建立、信息化的實施、跟蹤管理等。

大宗原材料的招標:集團統一組織,較好的實現公司對大宗物資原材料成本的控制及操作流程的管控,爭取最優價格與供應保障。

二、關于費用金額的確定

關聯交易的定價方法通常有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凈利潤法、利潤分割法。

集團公司為各子公司提供服務,主要目的是遵循“管控”和“提供附加價值”并存的理念,做到整個集團公司總體人力成本低、結構優,整個集團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集團總部提供服務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賺取集團本部的利潤而提供服務。這樣,集團提供服務的收費總額能相對補償發生的支出即可。

這種情形下,個人認為選用成本加成法相對合理,即以母公司為其子公司提供服務按預計所發生的費用附加一定比例利潤作為向子公司收取的服務費。在這里,預計所發生的費用主要包括人工費、差旅費等變動費用。附加一定的利潤也是為了彌補集團總部固定成本的支出。從這個角度出發,加成比例一般不會高。但加多少不觸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還要有據可依,也就是要與非關聯方之間的交易收費進行比較。關于此,可參考各服務類行業的收費標準(比如:會計事事務所的收費標準、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編制等計r項目造價咨詢服務收費標準、律師服務收費標準等等),因其都明確了提供咨詢服務如何收費,或者直接向相關服務單位詢價。

需要注意的是,集團總部向其子公司提供各項服務,雙方應簽訂服務合同或協議,明確規定提供服務的內容、收費標準(一定期間內相對固定)及金額等。只有按照所簽合同或協議規定所發生的服務費,母公司才應作為營業收入申報納稅;子公司作為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

三、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整個集團的發展,集團總部為下屬各公司提供了切實有效的管理服務,理應收取合理的費用,此舉屬于關聯交易,其交易定價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可參考比較各服務類行業的收費額度,并不以賺取利潤為目的進行合理約定。實現整個集團公司總體人力成本低、結構優,集團利益最大化,以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雅琳.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與財務危機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萬春玲.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定價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李文莉.非公允關聯交易的監管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

[4]丁芳.對我國轉讓定價稅制思考[D].西南財經大學,2013.

[5]胡琛.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定價方法選擇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11.

篇4

【關鍵詞】財務會計制度 固定資產 精細化管理

在醫院的行政管理當中,對各種固定資產的清點、核算和盤查是重要的工作內容。醫院在固定資產管理上的水平,能夠反映醫院總體行政管理的水平。從我國醫院的整體狀況來看,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方式還比較粗糙,對醫院的發展進步造成了妨礙。針對這種狀況,我國在2012年1月1日開始全面實行新的《醫院財務制度》和《醫院會計制度》。新的財務會計制度加大了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力度,固定資產的折舊率計算方式出現了改變,強調固定資產管理的效能發揮。本文將對比新舊財務會計制度下固定資產管理的轉變,提出醫院固定資產的精細化管理措施。

一、新財務會計制度的實行背景

醫院固定資產的所有權是屬于國家的,醫院只有使用權。醫院固定資產必須要進行妥善利用和管理,才能夠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衛生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但是,以我國各級醫院的現狀而言,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存在很大不足,一些醫院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不顧醫院自身的經濟狀況,一味地購置先進的醫療設備,又由于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或者專業人員專業素質不足,造成醫療設備閑置,白白浪費了醫院的資金。所以,我國的各級醫院必須要對固定資產的管理現狀進行優化和改進,新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應運而生。

在新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指的是那些價值在一千元以上的一般設備,或者是價值在一千五百元以上的專業設備單位,使用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并且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基本保持原本形態。還有一些雖然單位價值沒有超過一千元,但是使用年限遠超一年的大批量物資,也可以算作醫院固定資產的范圍,比如說醫療用床、被服、各種家具等等。所以,醫院固定資產可以分為房屋建筑、專用設備、一般設備和其他固定資產四類。新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對這四類固定資產中每一類型都設置了專門的代碼,詳細規定了每一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方便財務會計進行核算。

二、醫院固定資產的精細化管理措施

(一)轉變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各種管理工作開展的依據和基礎。為了順應新時代的形式,遵從新的財務會計制度,醫院必須及時轉變固定資產的管理觀念,樹立起全方位、精細化的管理理念。我國許多醫院的發展受到阻礙,都是因為管理層的管理理念沒有轉變過來,仍然對固定資產采取過去的粗糙管理模式,這就影響了醫院的經濟效益,導致大批的設備出現限制狀況,或者設備損耗嚴重,造成資金浪費,給醫院帶來巨大損失。對此,醫院的領導層必須形成重視,轉變固定資產的管理觀念,樹立起精細化、全方位的管理觀念,發揮醫院上下各部門的協同作用。

(二)設立固定資產的管理部門

目前,我國各大醫院都沒有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各家醫院負責固定資產管理的部門都不同,還有些醫院由多個部門共同進行管理。有些醫院由財務部門管理固定資產的賬目和金額,由總務科管理房屋建筑和辦公家具,由器械科管理專用設備和一般設備。這就造成了各部門溝通不暢,固定資產管理脫節,不能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理盤查,不能及時發現一些固定資產的遺失、損毀,賬目與實物不符。另外,這種管理方式還會造成管理責任不明確,在出現問題時無法確定相關責任人。所以,醫院必須設置專門負責固定資產管理的部門,比如固定資產管理辦公室。

固定資產管理辦公室是醫院財務部下屬的二級科室,掌握著醫院中所有固定資產的狀況。固定資產管理辦公室要領導所有分管部門的財務管理會計,劃分各個分管部門在固定資產管理上的職責,明確固定資產的保管責任。

(三)加大固定資產的清查力度

在新的財務會計制度中,對固定資產的認證標準進行了改變,比如一般設備單位的價值標準由五百元提高到了一千元,專業設備單位的價值標準由八百元提高到了一千五百元。另外,還新增了一些規定,比如每個月都要對固定資產的折舊進行計算,制定新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表等等。為了保證固定資產成本核算的準確性,醫院必須加強對固定資產的清查力度。

固定資產的清查力度工作量大,內容繁瑣,很容易出現各種差錯。醫院的財務會計必須在固定資產清查當中嚴格按照核算方法計算,與財務部門、總務科、器械科的賬目進行對比,為實行新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做好準備。

(四)保持對固定資產的監控

想要對醫院的固定資產保持監控,就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首先,要完善固定資產的采購制度。固定資產的采購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在采購之前要仔細考察采購活動的必要性,然后由財務部門撥付資金。其次,在采購新型醫療設備之后,固定資產管理辦公室每個月都要對新進醫療設備進行分析,評估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益。最后,固定資產的報廢流程也要進行完善。由固定資產的使用科室提出申請,說明原因,管理辦公室對設備進行鑒定,作出評價報告,交給醫院領導層進行審批。

三、結論

固定資產的管理是醫院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存在管理方式粗糙,管理部門不明確等現象,對醫院的發展進步造成了阻礙。我國醫院必須順應新財務會計制度的要求,轉變固定資產的管理觀念,設立固定資產的管理部門,加大固定資產的清查力度,操持對固定資產的監控,提高醫院的行政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黃霞.新舊醫院財務會計制度下固定資產管理與核算的對比[J].中國外資,2012.

篇5

一.化肥生產企業ERP項目特性:

1.生產流通性、范圍性:不同于大多數的流通型企業,生產型企業一般ERP系統的開發過程都會相對復雜點,因為要將企業的產量,倉庫的可存放量等因素全部都考慮進去?;噬a型企業作為產品生產型企業,它具備了生產型企業的特征,當然,由于一般的化肥行業生產企業的產品銷售即包含了大批量的產品批發和代加工生產,同時根據我國國家和行業特征——土地遼闊,農業生產資料需求量大以及地方農業扶持制度,化肥生產型企業在銷售量中還有一部分來自于針對最終消費者的小批量零售,化肥生產型企業也具有流通型企業的特征。因而在建設ERP項目時,項目的范圍定義就非常的重要,必須將企業的業務流程的每個細節都考慮進項目中,否則在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遺漏,從而影響項目交付的結果。所以在項目開發時既要考慮到企業的生產性特征,又要考慮到流通型特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項目范圍的定義

2.管理專業性:根據化肥行業的背景情況,可以知道化肥行業從計劃經濟轉換到市場經濟的時間并不長,而這也導致了在企業的管理、運營流程方面殘留了許多計劃經濟時期的經營模式,有些化肥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仍有部分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所以在進行建設“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環境下幫助企業發展增加企業競爭力的產物——ERP管理系統”時,需要項目團隊具有專業化的知識,不僅需要ERP管理知識,軟件編寫能力同時還需要項目管理的知識。因為,不同于一般其他行業ERP項目的開發,基本的業務流程都是相似的,而在化肥生產企業中可能具有其特殊的業務流程;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可能還涉及到業務流程重組;也免不了對于使用方進行基于項目系統使用的培訓工作,所以如果沒有多項的專業知識是很難確保項目的完整有序的開發。就會容易出現上文中所提到的ERP項目范圍定義偏差以及沒有有效的項目范圍控制的問題。所以,化肥生產型企業ERP項目開發時,對項目團隊的知識、能力的專業性要求更高。

二.化肥生產企業ERP項目范圍管理影響因素分析

我們都知道對于任何企業運營或是項目的開發(包括影響化肥生產型企業ERP項目范圍管理的主要因素)無非就是兩點:人和事。在化肥行業中,對于項目范圍管理影響的人和事可以將其概括為項目團隊建設和戰略。

1. 項目團隊建設:項目中的人,主要是指直接從事項目開發的項目團隊。我們知道任何的計劃或是安排最終成功與否,都是要看實際的操作人員工作完成的結果。而對于項目來做,最重要的一步便是項目計劃階段的項目團隊建設;項目人員的組成。如果由不專業的項目開發人員或不了解使用者實際需求的開發人員來獨自進行項目的開發,這樣會使得項目開發結果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對于項目進行工作分解結構(WBS),應加入了項目團隊建設的工作。對于化肥企業ERP項目的開發應采用聯合開發方式,在項目團隊中加入項目最終的使用者,以此來對項目的范圍進行管理,確保項目交付成果能完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在化肥生產企業由于業務流程可能比較復雜,因而在ERP項目的開發中更需要最終使用者的加入。所以,正確的項目團隊建設對于項目范圍管理有著直接的影響。

篇6

你院(89)寧法研字第5號請示收悉。關于村委會要求村民按照土地承包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征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問題,經征求有關部門的意見答復如下:

根據國務院國發〔1985〕131號《國務院關于切實抓緊抓好糧食工作的通知》和國務院國發[1986]96號《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合同定購制度的通知》中有關規定,簽訂糧食定購合同,催收國家定購糧,追究拒交國家定購糧行為人的責任,均屬國家行政職權范圍。雖某些地區將農民應上交國家的糧食定購數額寫入村委會與村民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中,但這并不影響國家行使行政職權,向農民征收定購糧。國家向農民征購糧食同村委會與村民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是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的法律行為和法律關系。國家向農民征購糧食屬于國家計劃定購,除依法減免外,應作為義務完成定購數額。因此,對村委會要求村民按照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定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復

附: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村委會要求村民按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征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請示

                                     (89)寧法研字第5號

最高人民法院:

篇7

一、社會管理在我國的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進行了具有社會管理性質的工作,但并未形成與之相應的理論。解放初期,為穩定全國社會生活秩序,我國政府結合社會的發展曾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政府調動一切資源完成了工業化體系的建設。1979年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促使整個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形成有序的社會管理局面,適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國從教育、醫療、就業、收入分配、住房、城鄉關系等領域,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涉及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會管理體系。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管理在我國具體而言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優點: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的政府“全能”的一種社會管理體制,改變了以前舊中國社會分散的狀況;在從業人員管理方面是以國體為單位的經濟基礎體制;城市人員社會管理是以街道為主體的管理體制;四基礎管理體制是以單位制度、戶籍制度、職業身份制度和檔案制度為基礎的社會流動管理。社會管理體制的建立為我國在非常薄弱的經濟基礎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極大地增強了國家對社會的組織動員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這種社會管理體制也存在固有的缺點,一是所有就業社會人員都由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單位所管理與控制,不利于社會的正常流動,使社會缺乏活力和創造力。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制度的不斷變遷。二是政府直接管理經濟和社會,成為包辦一切社會事務的全能型政府,不但行政管理成本很高,而且在把一切權力集中到政府的同時,也把一切責任都集中到政府,社會自身缺乏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巨大社會變遷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波及之廣、影響之深、勢頭之猛,在世界現代化歷史上是罕見的。在新的形勢下,我國的社會管理體制,在許多方面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社會變化的挑戰,為此對于社會管理的研究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重視,社會管理的概念和理論正在逐步的發展和完善。

二、社會管理的定義

如對于什么是“社會管理”,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學者對社會管理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學界對上述四個問題進行了不同解答,對社會管理概念形成了不同的定義,總體而言,國內學者主要從三個層面對社會管理做出了界定,第一種界定從國家管理角度看,有學者將社會管理定義為:國家通過自己的權力機關或授權部門依據一定的規則,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干預、協調、調節、控制等行為,它是政府以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為目的管理行為。第二種界定從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角度來界定社會管理的內涵,認為它實際上是指政府通過制定專門的、系統的、規范的社會政策和法規,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培育合理的現代社會結構,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回應社會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杜會穩定,孕育理性、寬容、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建設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環境的過程。以上兩種對社會管理的定義突出了國家、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地位,但從社會實踐角度看,其定義有十分明顯的局限性,首先社會管理涉及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實施社會管理的主體也不應局限于國家和政府層面,其次在這種概念定義下國家作為唯一主體凸顯的是國家、政府行政管理式的“硬”管理模式,而忽視了國家及各社會管理主體的引導作用。第三類社會管理的定義區分了廣義的社會管理和狹義的社會管理,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在狹義上僅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較前兩種定義,第三種定義中社會管理的主體包括了社會成員組成的專門機構,但與前兩類定義相同的是,該類定義依然強調社會管理的管理監督方面,而忽視了社會管理中的引導、調節等“軟”管理,而且廣義和狹義之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實際上,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第三種定義突出價值訴求和管理目標但沒有指出社會管理的內容。基于以上對社會管理概念的分析和目前我國社會發展現狀考量,我們可以把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即規范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控制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平衡社會公正、對應社會風險、促進社會穩定。這七條既是我們所理解的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也是現階段社會管理所應包括的主要內容。社會管理的核心是保護、維護群眾的權益,促進社會公正,這是一個價值尺度,沒有社會公正,協調利益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就談不上。沒有社會公正,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就難以化解。只有在規范行為、協調關系、化解矛盾、處理問題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保持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的目的。基于以上考量,我們可以把社會管理界定為:在一定的共同價值和規章制度下,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內,政府、社會、企業和公眾規范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防范社會風險,維護公共利益,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管理活動。通過這個界定試圖回答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社會管理的概念和范圍,二是社會管理的主體,三是社會管理的目標。

三、社會管理與公共管理、經濟管理的概念區分

我國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但缺乏相對獨立的概念和明確的研究范圍,通過上述三種社會管理的概念分析,不難看出其與公共管理的概念是十分相似的,而社會管理未來必將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甚至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這就勢必應與其他相似學科進行區分,在現階段社會管理與公共管理概念相區分是十分必要的,公共管理從產生意義上講是公共組織的一種職能,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組織和以公共利益為指向的非政府組織為實現公共利益,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與社會管理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二者的相似性在于:(1)公共管理不僅為社會提供高效優質服務,而且更強調社會公平,同樣社會管理的最終目標也是在維護社會公平的基礎上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實現社會和諧發展。(2)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只限于政府也包含了各類社會組織,同樣社會管理的主體也應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國家、各級政府、各類社會組織也應包含各類民間組織,市民團體等各類組織參與其中。

篇8

關鍵詞:經濟轉型;計劃經濟;經濟制度;經濟特征

1轉型經濟的內涵

對于內涵的界定是從30年的改革開放的經驗中摸索出來的,是實踐檢驗出的理論,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1)經濟體制的轉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2)經濟結構的轉型:由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型。(3)所有制關系的改革:公有制逐漸改向多種所有制并存以及混合所有制。(4)開放程度的深入:有封閉逐漸走向開放的國際化。(5)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的轉型。洪銀興把中國經濟轉型的內涵描述為三個方面:一是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市場化;二是傳統經濟向工業轉型的工業化;三是由封閉向開放轉型的國際化。目前對于中國經濟轉型的內涵中國理論界基本得出了一致的意見,即從市場化入手,伴隨著社會制度及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所有制關系的改革要考慮量和質的問題,增量上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存量上從公有制內部進行改革,同時要有開放的姿態來應對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

1.1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體制通常被稱為指令性的經濟體制,是指由政府制定經濟指令來控制國家宏觀經濟,并且滲入到國民生活的微觀領域,它的基本經濟特征有如下兩點:(1)政府對工廠以及各種重要領域的企業以及農村土地擁有控制權和所有權,對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具有絕對的管理權。(2)計劃者生產指標、生產指令,生產資料在各種生產主體之間分配。計劃經濟為中國后期的改革開放留下了豐厚的遺產。1952年~1978年間工業產出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1.5%,工業產出占全國GDP的份額從1952年的18%上升到了1978年的44%。除了個別政治不穩定的年份,如1961年~1963年,投資率也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一些年份甚至超出了25%。但是政府不是萬能的神,特控制了供給卻控制不了需求,人們的需求滿足不了,并且指標配給,資源分配的制度大大抑制了生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1952年~1978年,資本形成總額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4%,1978年已經是1952年的13倍,但是居民消費僅增長4.3%,1978年僅為1952年的3倍。另外,中國的產業政策將本來就稀缺的資源壓在了技術密集型的重工業,如鋼鐵、化工等,雖然建立起了工業的基礎,但是技術發展的卻極為低端,資產的使用效率相當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它的作用就是通過被計劃忽視的價格機制組織化、制度化的達成供需平衡。一直以來,我國的發展都在重計劃,輕市場,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黨的十二大的召開,正式確立了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才進入了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通道。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成了我們重視的關鍵點,適當的約束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好約束權力的制度的籠子是減少尋租腐敗問題的有效手段。同時,市場化過程也要特備關注產權明晰以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最后達成一套穩定輸出效益的市場化體制。

1.2所有制結構的轉型

1978年前后,大量的民營企業涌現出來,中國經濟正處于市場化的轉軌階段,為了搞活市場,政府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但是這一階段,產權保護制度極不完善,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同時民營企業會受到其它所有制企業的排斥和歧視,這也是很大程度上集體所有制的發展原因。到了1996年,中國已經發展出了三元的工業結構,國有、集體和民營。1996年至今,所有制改革的方向與前一階段不同,其中里程碑似的事件就是《公司法》的頒布,他為我們國企改革描繪了一幅可能的藍圖,在《公司法》的框架下,國有企業可以股份制改革并以股權的形式出讓股份,使得形成混合所有制成了可能。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工業在重組、競爭和私有化的環境中發展起來,但是混改進程緩慢,政府沒有大力推進一些領域的私有化進程,政府實在沒有理由控制一般競爭性的部門,因為在政府的控制下,這些部門效率低下,利潤很低。私有化與我們的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并不矛盾。我們常提到的公有制,并非狹隘的指公有制企業,而是指公有資本和集體資本。如此,我們所強調的公有制為主體指的是公有資本或集體資本為主體,而不是公有制企業為主體。所以我們至少可以從中收到以下啟發:第一,既然是公有資本為主體,那么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的不應是公有制企業,而是公有制資本。那么非公企業的數量絕不會影響對于國民經濟的控制,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在社會壓力限度內一部分劣質的國有企業以拍賣或者股權轉讓等形式退出。第二,既然公有資本要控制國民經濟命脈,那么“非命脈”領域政府就應該開放,相關企業應該結合私有資本,甚至完全有私有資本接手,私有資本的注入甚至是完全的私有化會給企業更強勁的發展動力。第三,有關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并不需要國有資本全資占有,可以保留話語權的同時出讓一部分股權,引進非公資本來搞活企業,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活力。甚至可以學習英國的“黃金股權”的形式,以小份額的股權占有絕對的話語權。

1.3經濟結構的轉型

賈國雄認為經濟結構的轉型就是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的轉型。二元經濟———現代化的工業和商業等已經有了較為大的發展,但是中國的內地(中西部)以及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是較為落后,想要過渡到一元經濟的必經之路為城市化;朱廣華認為,經濟結構的改善是以所有制改革為前提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靠其自身,而應與所有制調整相配套;洪銀興認為經濟結構轉型有四方個面:一是農業勞動者向非農勞動者轉變,二是城鄉人口比例的提高,三是工業內部邁向高端化,四是服務業內部自身的調整。根據姜作培分類,把經濟結構的分類分為: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貿易結構、要素結構和企業結構。其中產業結構處于中心地位,產業結構受到其他幾個要素的影響,最為直觀的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受貿易結構調整的影響,珠三角產生了制造業的倒閉潮。其他幾個方面筆者不打算贅述。筆者認為,產業結構不會自己調整,政府應該制定預見性的產業政策來相應的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制定好自己的主導產業和確定培育和發展自己的新興產業。至于預見性怎么把握的問題爭論———創新和需求行為的未知,要改通過兩套機制來實施。政府制定戰略型的產業政策為通道一,制定鼓勵創新的機制為通道二。政府制定的戰略產業要及時評估,把握好是加大投入還是放棄投入的標準;而鼓勵創新機制要在各個領域內實施,而不是僅僅在政府指定的某些部門或產業中,由市場決定哪種創新的去留,制定好鼓勵政策的實施標準。

2轉型成本的研究

盛洪將經濟轉型的成本定義為體制轉軌的成本,包括放棄改革所獲得的最大收益,即改革的機會成本。樊綱依據成本發生的原因與特點可以將成本劃分為實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實施成本在概念上包括改革過程一切由體制決定的信息不完全、知識不完全、制度預期不穩定所造成的效率損失;摩擦成本是指因社會上某些利益集團對改革的抵觸和反對所引起的經濟損失。陳丹丹將轉型成本定義為由計劃經濟制度均衡狀態向市場經濟制度均衡狀態過渡產生的非均衡而造成的費用支付或者效率損失。筆者認為,按照轉型的過程可將轉型成本分為設計成本、論證成本、摩擦成本以及維護成本。設計成本是在改革過程中由于信息知識創新能力的問題所造成的損失。信息的不足會引導政策的制定向著錯誤的方向偏離。而知識以及創新能力的不足會導致改革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改革的機會成本太大。論證成本是制度設計出來在試點過程中發生的未預料到的問題的搜尋學習相關制度,或是重新啟動改革設計的成本以及時間成本。摩擦成本是指改革阻力所消耗的時間成本與物質成本。制度改革會造成利益的重新分配,會造成新舊勢力的矛盾斗爭,改革的程度越深、幅度越大,斗爭就越激烈。除此以外,人們固有的行為和觀念也會成為改革的阻力,成為改革的摩擦成本。最后維護成本是指制度穩定的輸出功能所必須耗費的成本。轉型具有剛性,降低成本的空間有限,但并不能夠說明我們就沒必要關注其大小,因為改革過程中會有非必要成本的上升,所以控制成本在合理的范圍是必要的。除此,按“誰受益誰承擔”但原則進行分擔成本是公平的,不但能減少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利益的“碰撞”,而且也能為更深化的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3實踐過程中新挑戰

轉型的過程中,雖然國力不斷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出現了新的問題,具體如下幾點。

3.1權力資本的擴張

貪污受賄腐敗問題突出。由于反腐工作的最近幾年的密集展開與披露,讓我們見識了腐敗的程度之深。市場化卻沒有健全的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做后盾,而審批權又攥在官員手里,而且行權缺乏監督,導致了政府官員的權利資本化,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3.2貧富差距的擴大

我國2016年公布的基尼系數為0.465,比上一年增加了0.003。雖然城鄉總體收入水平都在提高,但是差距在逐漸拉大。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決定了城鄉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巨大差異,戶籍制度更是加深了這種分割,農民享受不到公平的福利待遇,農民進城也是困難重重,于是就造成了農民的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3.3市場秩序的混亂

信用缺失、假冒偽劣、管制錯亂、無序競爭嚴重的侵害了人們利益,原因是維持市場秩序與信用的規則制度不完善,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就會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以上問題的出現是轉型過程中過渡時期不可避免出現的秩序混亂,種種矛盾正在顯現,怎樣處理考驗著黨和人民??傊?,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慶幸把握住了大的歷史機遇,使我國從一個經濟及不發達的,指令控制著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落后國發展成為今天的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話語權也隨之提高。同時我們更應該總結個吸收發展中的失誤與教訓,使改革越來越在正確的道路上進步。中國轉型的特點和軌跡正越來越清晰,那種節奏清晰,不求一步到位的“漸進式”改革值得我們深入的分析總結。

參考文獻

[1]洪銀興.中國經濟轉型的層次性和現階段轉型的主要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2006,(3):5-12.

[2]賈國雄.中國轉型的內涵及相關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6,(1):34-37.

[3]郭俊華,衛玲.中國經濟轉型問題若干研究觀點的述評[J].江蘇社會科學,2011,(2):69-74.

[4]巴里•諾頓.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5-73.

[5]朱光華.讓經濟理論更加貼近現實[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6]姜作培.結構調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取向與路徑選擇[J].探索,2009,(5).

[7]盛洪.中國的過渡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樊綱.兩種改革成本與兩種改革方式[J].經濟研究,1993,(1).

篇9

長期以來,我國醫院的經濟效益都處在政府的庇護下,沒有相應的市場競爭機制,主要是受到國營醫院和計劃經濟的影響,造成了醫院經營的競爭意識薄弱,醫院預算管理體系相當缺失。近年來,國務院提出了推動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在此背景下,醫院也在經營機構體制上進行了改革,很多醫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已經出現不斷分離的現象,醫院產權結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相關的產權所有者除了關注醫療成果,還會更加重視醫院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醫院的經濟效益。醫院的財務規劃、管理和控制工作是否合理規范直接影響著醫院的經濟效益,為此,醫院構建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具有現實必要性。通過構建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有利于醫院內部信息的溝通,協調各部門各科室采取相關行動,共同完成醫院的工作目標,讓相關的管理者合理控制經濟業務情況,對醫院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提高醫院的資源使用效率,加快醫院運營計劃和整體戰略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建立健全醫院的全面預算管理

(一)建立健全醫院全面預算的體系

醫院經營目標預算包括醫院科研成果、業務收入、投資項目、工程項目、成本費用等預算。醫院財務預算包括資金、現金流量、資產負債表、投資等預算。為此,建立健全醫院全面預算的體系需要醫院的財務部門做好資金的規劃工作,按照不同的部門和科室進行綜合的考慮,合理的控制醫院的財務資金支出,明確全面財務預算工作的相關責任人員,確定醫院全面財務預算的主要工作目標。

(二)零基礎預算法在醫院預算編制和管理中的應用

零基預算編制方法起源于美國,一直以來,我國醫院采用的都是基數法進行編制醫院預算工作,每年醫院都會在預算的基礎上,就醫院的具體情況和計劃變化等因素綜合估算醫院本年度收入支出的增長情況,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基數法的編制預算工作已經不能適用醫院的發展要求,存在著諸多的劣勢,為此,零基預算法在很多醫院的預算編制和管理中得到了應用,主要宗旨就是在進行預算時忽視上年度的預算情況,完全按照本年度市場的具體情況和本年度的經濟目標,重新進行本年度預算的分析和估算。這種預算方法不受以往計劃經濟的束縛,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合理進行醫院預算項目的安排,突出重要的預算,實現醫院資金分配達到最優化,從而提高醫院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

(三)建立健全醫院全面預算管理的組織機構

醫院實施全面預算管理是醫院預算控制的基礎和保證。醫院成立預算管理委員會作為醫院預算管理的決策機構,其主要職責是通過醫院財務預算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等步驟,合理制定醫院預算管理目標,提出預算目標,審批年度預算,并對預算執行過程和結果進行協調、監控和考核評價。醫院預算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由各個部門的醫院職能部門構成,醫院部門之間相互合作,相互溝通制定合理的醫院財務預算目標,負責擬定醫院全面預算方針政策。醫院建立健全全面預算管理體系,預算決策組織機構直接進行醫院全面預算管理的授權和審批等等主要環節,醫院執行層各個部門之間緊密合作,采取組織機構自上而下,組織結構橫向合作,從而完成醫院全面預算管理目標。

(四)增強醫院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監督與考核

預算監督機制是實現醫院全面預算管理的最終控制環節,是加強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執行質量的策略,是對經過編制、審批和執行后的醫院全面預算編制執行結果的一種確認。醫院預算管理委員會應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實行切實有效的預算監督機制。由于醫院預算與執行結果總會有差距,所以醫院預算管理委員會必須對預算的執行情況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應該具備定義明確、責任可控、量化指標、過程公開的要求。評價各部門業績的重要指標就是預算與執行結果的差距,并根據預算考核辦法的相關規定,獎勵執行效果好的部門,懲罰執行效果差的部門,從而提高全面預算管理質量,保證全面預算管理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三、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經濟學 事業單位 改革

1.事業單位現狀

事業單位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概念,相當于其他國家的公共服務機構。其定義為: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設立的社會服務組織,是由國家機關舉辦或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組織(1998年國務院252號令)。事業單位有著服務性、公益性、公有性、實體性、文化性的特征。

事業單位的規模在我國很龐大,有130萬個事業單位,從業人員有3000萬人,相當于國企職工人數的2/3,占公共部門就業人數的34%,國家用于事業單位的財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30%以上。事業單位的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教育、衛生、科技、文化、農技服務等領域,種類極其繁雜,屬于第二大社會法人。事業單位在GDP中的比重約占5%~10%。規模最大的教育、衛生、科研和文化四個行業,約占GDP的5.1%。國家對事業單位進行了大量的資源投入,如60%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每年經常性財政開支的約1/3、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大部分、大量國有土地等。

2.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由于事業單位不具有實行政治統治與組織管理經濟的職能,不具有生產功能,沒有生產收人,不實行經濟核算,當然也就不是一種經濟組織,發展事業便成為政府的一項職能。國家包辦一切事業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非經濟化的定位,必然會導致將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活動排斥在經濟活動之外,并將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割裂開來。

這種公共事業活動與經濟之間的嚴重脫離,主要表現為:政事不分,職責不清;管理模式單一,管理機制僵化;管理自不到位;機構性質行政化;價值取向偏離;管理不規范;人員無法進行合理流動;分配激勵機制不健全;等等。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各方面:事業活動的非經濟化;事業主體的國辦化;事業機構的行政化;事業經費的供給化;事業資源配置的非社會化;事業目標的計劃化;事業運行機制的非效率化;事業管理體制的非法制化;事業職能范圍的擴大化。

3.經濟學基本原理的運用

在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代表國家來直接管理國家企事業單位,必然造成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組織的一體化,從而必然會混淆各種不同性質的職能界限?,F在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轉換政府職能,實行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企事分開,建立獨立的市場主體,實現權力主體、責任主體與利益主體的多元化。而要真正實現政府職能的轉換,就必須改革傳統的事業單位體制,實行精兵簡政,精政簡事,在重新界定國家事業職能范圍的基礎上,合理收縮、適當強化和有效轉換政府的事業管理職能。同時,必須轉變觀念,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將現有部分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實現企業化管理。另外,還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事業單位的運行效率,改變現有部分事業單位福利化的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凈化和收縮國家事業職能的范圍。要對事業單位進行改革,主要的辦法就是改制。目前事業單位的改制從根本上是由國家承擔無限責任向承擔有限責任轉變,也是從計劃、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與國企的改革很相似。事業單位的轉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改制將促進事業單位主體角色的轉變,體現了經濟學原理中“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市場是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主體”。而這種主體地位的建立是我們改革的最終目標。實行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企事分開,建立獨立的市場主體,實現權力主體、責任主體與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這種改制,最終使得事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同步,使主體在市場中能夠清晰的體現價值,使得行業在市場中能夠被客觀的評價,同時也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

其次,改制將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體現了經濟學原理中的“激勵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事業單位改革涉及產權制度、勞動人事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監管制度和政府職能等諸多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標志。事實上,由于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也就是在事業單位改革時,所觸及的利益變化時,人們的行為也會因此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即經濟學中常說的“激勵成本”。 然而,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通過市場這個“無情的手”來判斷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

第三,改制有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體現了經濟學原理中“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當前,我國的社會領域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對事業單位改革將推動社會事業的發展,使得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體現了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作用。

4.淺議事業單位改革趨勢

事業單位的改革趨勢,主要指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按照社會功能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為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

事業單位改制過程的突出問題是生存、發展與穩定,有四個方面的問題要解決:一是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銜接,解決職工的后顧之憂;二是要妥善安置分流人員,“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確保穩定;三是妥善處理國有資產,確保不流失;四是要根據戰略定位,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贏利模式,求發展,盡快把體制內的資源轉化為在市場流通的資源。

參考文獻:

1.經濟學原理,何玉付等著,吉林大學出版社

2.比較,吳敬璉主編,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