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國際視野探討

時間:2022-10-13 09:14:33

導語: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國際視野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國際視野探討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際視野教育越來越受高等教育的關注。綱要課的課程性質與教育目標決定其理應承擔起培育大學生國際視野的責任,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高校培養社會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助力。通過對綱要課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具體的國際視野教育資源的梳理,探析了2018年版綱要課培育大學生國際視野的教學模式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國際視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內容;教學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的發展特別需要越來越多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是否具有國際視野對國家的發展尤為重要,也將決定中國未來在世界舞臺上的表現。“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是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2018年版綱要課教材注重國際視野、蘊含著大量可開發深耕的國際視野教育資源,應發揮好綱要課教育教學優勢,融合國際視野教育的目標要求,幫助大學生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

一、綱要課教學目標與國際視野教育的契合點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教育。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抓住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做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國際視野教育以拓寬大學生國際視野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立足現實、胸懷世界的國際意識,能從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評價本國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在國際交往中有恰當的行為與態度;其包括國際意識、國際知識和國際能力三個維度。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既為教育活動規定了方向也為評價學習活動提供了參考,具有規范、引領、指導的作用。綱要課國際視野教育目標的設置在著眼中國與世界的同時發揮課程優勢,以教材中上編綜述“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中編綜述“1919-1949年間中國所處時代和國際環境”、下編第十一章中的“21世紀以來百年未有之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等內容蘊含的國際視野資源為基礎,明確綱要課國際視野教學目標。一是知識與能力目標。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貫穿綱要課國際視野教育前后的即是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不同時期的世界發展大勢與特征和國際格局及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科技、外交等。在課程教學中,第一,深度認識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擴張,英美法日等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及其對外擴張以及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落后;第二,深刻認識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蘇俄社會主義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及當今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在教學中,將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同時代特征、世界大勢和國際格局相結合,培養大學生以世界眼光觀察中國近現代史,進而更好地以史為鑒,解讀未來;理性認識國際環境對中國的影響及當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重要關系。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結合教師講授的框架知識和教材內容及指定資料,自學、內化,分組討論、交流,并在全班相互交流,以此為基礎,一是培育學生的國際意識;二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國際知識,如深刻認識不同時期的中國和世界形勢,了解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科技等;三是提升學生的國際能力,如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世界與中國。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價值目標是教育教學更深層次的追求,也是國際視野教育最重要的目標。通過認識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增強學生文化自信;通過世界范圍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體會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的曲折和艱辛,進一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通過了解科學技術革命對世界主要大國崛起的影響,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科學的思想,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力。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以警惕和反對及從縱橫向了解中國和世界以拓寬國際視野是綱要課教學目標之一,體現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不僅與國際視野教育相承接,而且將國際視野教育落實得更具體、更詳細,為深度培養大學生國際視野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理清綱要課國際視野教育的內容

與以往教材相比,2018年版綱要課教材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內容,蘊含了更多與國際視野相關的內容,但教育資源主要分布在上編、中編和下編綜述及下編第十一章第二節的第二個子目,概括性強,在教學中還需教師將高度概括的內容做更加豐富、更加具體的展開。綜合國64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第34卷第18期總第304期際視野內涵、綱要課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模式特點來看,可將綱要課蘊含的國際視野教育內容梳理為三部分: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1919-1949年間中國所處時代和國際環境、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歷史性變化。

(一)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發生著巨大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中外橫向比較,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如:鴉片戰爭前夕,中國與世界出現了兩個歷史性落差的轉換:從“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西方‘望塵莫及’”轉到“清朝中期中國迅速衰落———西方資本主義迅速崛起”。在講第一個落差時,講清楚古代中國在經濟、科技、思想、文學、教育、藝術、手工業、建筑、航海等領域的成果及由這些成果構成的輝煌文明是同一時期歐洲‘望塵莫及’的,特別是在科技領域。通過從世界的角度看古代中國的輝煌文明,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進而自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講第二個落差時,講清楚兩個問題,即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闡述中國在清朝中期迅速衰落的原因和同時期近代歐洲迅速崛起的原因。通過中國與世界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及中國落后會挨打的道理,認識到當今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由此引導學生珍惜新時代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勤奮學習,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以后能報效祖國、擔負起肩上的責任打下堅實基礎。

(二)1919-1949年間中國所處時代和國際環境

1919-1949年,世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后國際局勢均發生巨變;而中國正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深受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并建立了由工農聯盟組建的無產階級政權,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建立了一條從西方無產者經過俄國革命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當時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國家出路探索中經過多方比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一戰”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成為1919年爆發的導火索,而四五運動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客觀實際相結合的首次創造性實踐,由此開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教學中,通過對這一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講解,引導學生從世界的角度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國。從橫向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戰場是開辟最早、結束最晚、中間從未停止過、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場。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引起了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對峙。倚仗美國支持,集團毅然發動全面內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以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并取得勝利,最終建立起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在教學中,結合國際環境,引導學生把中國放在世界戰爭的背景下,深刻認識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偉大的抗戰精神與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懂得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基本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通過對國際局勢及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的講解,引導學生把中國放在世界范圍內的寬廣視野考察和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三)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歷史性變化

2012年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正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在世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觀并積極踐行,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在教學中,結合具體事例,如“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從國際視域講解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中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依靠、對中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分析中國道路對全球的意義及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越來越需要世界,世界也越來越需要中國。正如2017年在日內瓦出席會議時所說:“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由此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思考與探索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積極承擔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賦予的責任擔當。

三、優化綱要課國際視野教育的教學模式

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模式為綱要課開展國際視野教育教學提供了有益借鑒。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權責對分,通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分享權力、共擔責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其把課堂實踐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對等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外一半課堂時間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把教學過程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環節,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其也可簡稱為PAD課堂。從類型上看,其主要有三種:當堂對分、隔堂對分和混合對分。不論哪種形式都為深入開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契機。綱要課國際視野教育的教學模式即是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學內容,挖掘教學資源,通過“講授—內化吸收—討論”搭建出既能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又能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疑惑點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了中國近現代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因此綱要課運用對分課堂之當堂對分教學模式進行國際視野教育,具體可以這樣進行教學設計和引導,以一堂課90分鐘共兩個小節(每小節45分鐘)為例:第一環節:教師講授。在此環節,教師在第一小節課的前20~25分鐘按照“框架講授—重點難點—任務布置”三個步驟進行。在教學中,從總體上講清不同時期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從世界的角度認識中國,同時從中國的角度去觀察世界,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引導學生學會站在世界的高度去觀察、認識、思考問題;然后教師布置相關任務,任務主要由亮閃閃(1~3句話)、考考你(1~3個問題)和幫幫我(1~3個問題)體現出來。其中“亮閃閃”,指學生在聽課、閱讀教材和教師給出的資料或自己查找的資料后,思考并總結出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已經學懂弄通的、最欣賞的內容或問題。“考考你”即學生對已掌握的內容自己感覺有深度且可以回答但認為他人可能覺得有難度的部分提出相關問題來挑戰他人;“幫幫我”即學生把通過個人獨立思考但仍解決不了的問題提煉出來,給大家共同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接著,進入第二環節。第二環節:內化吸收。內化吸收是學生結合教師講授環節所講的內容,在接觸、學習其他學習材料時,當已有認識與他人一致時,產生認同、共鳴;當已有認識與他人不一致時,產生懷疑、疑惑并激發自身自覺獲得新材料的熱情,進而思索探究的過程。該環節第一小節課的后20-25分鐘進行,由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和相關指定資料,資料包括文字、圖片、音頻或視頻等,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并通過“亮、考、幫”或撰寫讀書筆記等形式展現出來,作為第三環節的材料和依據。第三環節:討論。該環節以前兩個環節為基礎,主要圍繞學生“亮、考、幫”的個性化學習成果或讀書筆記,以學生間的相互交流開展,輔以教師的點評和答疑及引導。首先,在第二小節的前10分鐘左右,以4~8人為一個小組,開展小組內部討論,分享學習體會和成果,找出本小組的亮閃閃、考考你和幫幫我的內容。然后,在第二小節的中間20~30分鐘,將小組討論擴展至全班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亮、考、幫的內容,相互解難答疑,教師點評。根據全班交流情況,如有必要,在第二小節的最后5~10分鐘由教師進行引導性總結。如沒有必要,可不進行總結。當然,對分課堂之當堂對分并非是我們在綱要課中進行國際視野教育的唯一教學模式,只要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國際視野的教學模式都值得探索。

參考文獻:

[1]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1).

[2]姚福生,王磊,張志偉,謝峰.新時期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初探[J].學術論壇,2008(1).

[3]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作者:劉德會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