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理論如何構建滿意人生
時間:2022-07-12 14:44:29
導語:生涯理論如何構建滿意人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應當成為通識教育”
申宇辰是1991年出生的遼寧姑娘,上中學時,她一度熱愛文學和寫作。“高中時期,我喜歡觀察周圍同學,給他們創作一些‘人物小傳’,描繪他們的言談舉止、勾勒他們的內心世界,感覺很有意思。”因此,在高考后,申宇辰順理成章地選擇了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開啟了自己的大學生活。可學了一段時間后,她反而陷入迷茫:“我發現自己好像并非那么喜歡這個專業。”好在大一時間比較寬裕,申宇辰閑暇時就跑到其他學院四處轉悠,蹭他們的課聽,幾個月后的某一天,她推開心理學院的一間教室,聽了一節“社會心理學”,老師在課上簡單講解了“人的行為與動機”,聽得她眼前一亮,此后申宇辰頻頻來心理學院“蹭課”。津津有味上了幾堂課后,她終于下定決心:這才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大二時,申宇辰果斷轉到北師大心理學院,開始研習心理學,并于四年后前往臺灣輔仁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心理學的魅力就在于,通過不斷學習,你可以對人性、人的行為、認知、動機、情感等方面有一個深入的認識。所以,我一直覺得,心理學應當成為一種通識教育,如果大家都能夠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對于各自的職場關系、家庭和睦、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幫助。”驟然跌進一片海來到輔仁大學讀博后,申宇辰意識到,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如果說本科時接觸到的知識是一片池塘的話,那么讀博時接觸到的知識就是一片茫茫大海。在池塘中,我可以游刃有余地玩水嬉戲;可當驟然跌入海洋時,周圍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水,心里就會不自覺地涌上一股迷茫和無力的情緒,我甚至擔心自己能否順利畢業。”申宇辰說。這是申宇辰求學生涯中一個“混沌期”,課堂外大段的空白時間讓她心慌。她既缺乏研究方向和明確參照物,也缺乏關于學術研究上的正反饋,對于如何清晰解構所學到的知識,她總覺得少了一些關鍵的東西。“那陣子每天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總感覺一天下來什么都沒做成,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愧疚感。”這時,申宇辰下定決心,也許可以把研究方向先放一放,到校外企業中找一份實習工作。當時有許多企業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通病,例如對員工工作職務的職責、權力、工作條件等界定不甚明確,申宇辰就嘗試著運用學到的知識將之加以完善。隨著實習工作的不斷推進,申宇辰解決問題越來越得心應手,每當實踐中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她便重新埋頭書山,從理論中尋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充實的生活讓她仿佛在海面上看見了燈塔的光芒。“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學得似懂非懂的那些知識,通過實踐的對比和參照,得以慢慢地被消化和運用了,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脫離了焦慮的樊籠后,申宇辰學習和工作之余也不再總窩在家讀文獻和論文,而是進行體育鍛煉,或抽時間和朋友出去逛逛臺灣的各大風景名勝,品嘗當地特色美食,讓學習和工作壓力下緊繃的心情得到充分放松。“讀博的這六年時光,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過渡時期,它讓我從內而外都有了質的飛躍。”
構建自己滿意的人生
2021年11月28日,25歲的年輕攝影師鹿道森獨自坐出租車來到舟山海灘,將灰色風衣和一部定時發送遺書的手機擱在岸邊礁石上,輕輕一躍,墜入洶涌波濤。而在更早一些的2020年10月13日凌晨,一名大連理工的研三學生不堪種種挫折,在實驗室中自縊身亡,在遺書中他寫道,希望下輩子可以做一只貓。“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大家的生活壓力普遍增加了,我之前曾跟學生們提到過一個概念,即‘社會原子化’,指由于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聯結機制——中間組織的解體或缺失而產生的個體孤獨、無序互動狀態和道德解組、人際疏離、社會失范的社會危機。因此,當下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如何構建自己的生活。”申宇辰欣賞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這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剛出生時就患上了罕見的佝僂病,身體羸弱不堪,5歲時得了一場嚴重的肺炎,求學生涯中還經歷過兩次車禍……因為這些經歷,阿德勒曾深受自卑困擾,后來他在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寫道:一個人的經歷不能決定其一生的命運,但會對人的命運造成影響。如果我們將某種特殊的經歷作為未來人生的基礎,那么必定會被誤導。環境因素并不能決定人生的意義,我們卻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人生狀況來改變命運。受到阿德勒的影響,申宇辰的研究方向也致力于引導學生們找到自己滿意的人生方向,過上自己滿意的生活。“我目前正在做的方向是‘職業生涯規劃’,如果早些年,大家聽到這個概念,會下意識認為這個方向只和工作有關。實際上,生涯規劃的廣義范圍甚至可以覆蓋到整個人生。大家如何構建自己滿意的人生?如何在熱愛的領域取得成功?用阿德勒的話來說,這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課題。所以這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助人課程。”如今,申宇辰在給學生們上生涯課程的過程中,也會時常收到學生的一些反饋,除了學生們對學術理念的理解,還包括他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擾和煩惱。這些反饋也在不斷推動她的研究和思考。“心理咨詢中有個名詞,叫作‘個案概念化’,如果有三個學生都向我問了同樣的問題,他們背后的原因或許不盡相同,如何進行精準的分析,這就需要我對理論有一個很深的理解。”申宇辰說道,“人是很復雜的,所以研究也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始終處在一種邊學邊講的狀態中。”
丟下椅子,走出房間
申宇辰的課堂往往會將應用和理論相結合,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尊重學生們的多樣性。“有的學生可能上著我的課,突然找到了探索方向,于是就跑來找我請假,打算出去實習。這樣的情況我會替他高興,說明我的課程對他有啟發。而另一些學生,可能他們的興趣就在于學習理論本身,打算往后做‘職業規劃’,用理論助人。而剩下的一些學生,他們聽課是為了解決自身困擾……總之,多種多樣,我的課堂理念在于尊重學習者的個人需求。”課后,申宇辰會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多層作業,對想學理論知識的學生,布置偏重理論和學術性的作業,對懷有困擾的學生,則布置更偏重于探索、反思和計劃方面的作業。在南大教書,也讓申宇辰觀察到了一個微縮形的社會百態。“我想起這么一個游戲,叫‘搶椅子’,音樂一響,一些人開始飛快沖向房間中央那些空椅子,剩下的人們不明所以,但在周圍緊張氣氛的帶動下也跟著跑,同樣去搶椅子。音樂結束,沒搶到椅子的人們滿心焦慮,預備去搶下一輪的椅子。這一搶,就搶了好幾年。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許多人其實根本沒必要留在這個房間跟其他人一起搶椅子。”有的學生很功利,是天生的“卷王”,他們總是那一批最快搶到“椅子”的人,而有的學生則過于理想化,這樣的學生時常對未來充滿焦慮和不安,如果沒有合理地對未來進行規劃,他們畢業后往往會被動留下來和別人“搶椅子”。“其實學生們還在上大一大二的時候,我就會反復提醒他們,希望他們可以提前對生涯進行探索。當然,并非是讓他們大一時就決定往后的人生要做什么,只是希望他們能行動起來,多探索,多思考,而不是等到快畢業,才匆忙規劃,這樣將很難得到滿意的結果。”因為年齡相近,學生們的困擾,申宇辰基本都經歷過,感同身受下,她希望學生們能少走彎路:“其實,南大的學生們都很優秀,我需要做的只是在一些關鍵的點上,對他們稍加引導。”如今,申宇辰依舊在研究和教學的路上不斷地前進,當談及對未來的期待時,她認為人生是一個又一個的階段,每度過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化蝶”般的質變。上一次“蝶變”發生在博士畢業,而現在,她正身處通往下一次“蝶變”的路上。
作者:朱強
- 上一篇:中學語文教學學生快速閱讀能力研究
- 下一篇:甌菜烹飪技藝現狀調查與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