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8: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業融合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陜西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陜西是國防科技大省。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了陜西國防裝備制造業的基礎。陜西軍工企業橫跨航天、電子、核工業、兵器、航天和船舶等六個行業,有科技人員11萬。陜西省還是中國大中型軍民兩用飛機的科研、設計和制造基地。為實現軍民融合產業的快速發展,陜西省把“支持軍工企業發展民品”納入“十一五”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為軍民融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陜西建立了軍民融合產業園區。設立了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兵器工業園,這些園區的建立為實現軍民融合、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機遇。陜西省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依然有一些問題。
1.軍工企業對陜西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軍工企業處于封閉和獨立的狀態中,與陜西地方經濟關聯度小,對陜西的經濟和發展貢獻不大。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重軍輕民,民品開發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對民品的研發投入不足,沒有把民品發展作為主業,也沒有把民品生產真正放在企業發展的戰略位置。全省形成規模的民品品種相對較少,能在全國范圍打開市場,成為龍頭企業的企業更少,名牌產品的市場份額占比不高。雖然有些民品具有一定規模,但市場占有率低,往往受制于人。即使在具有優勢的民用飛機生產領域,在陜西境內的配套企業也很少、沒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2.軍民融合的體制不健全,缺乏頂層設計。由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分別實行的是部門管理和行業管理,經濟建設的部門管理,綜合執行軍民一體化建設的宏觀決策機構“缺位”,因而缺乏對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和綜合協調。軍工企業縱向行業管理與地方經濟的結合度低,對地方的配套要求不高,難以融入地方經濟。傳統的體制為軍民分離的形式,因而并不能充分統籌各個領域的決策意見。由于軍工企業的特殊性,其體制的變革和創新往往滯后于民品企業,軍工企業與民品企業的契合不強,沒有專門的機構來協調和解決由此產生的矛盾。
3.軍民融合產業的投資主體相對單一,融資問題依然突出。資本市場是軍工企業實現集中化整合的有效平臺。2003年,世界軍工十五強100%是上市公司。而我國尤其是我省的大型軍工企業在融資、股權制改革方面仍相當滯后,從而限制了企業向國際軍工巨頭的發展。目前陜西軍工企業的投資主體仍然是政府,即使那些經過了股份制改革的軍工企業仍然沒有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沒有改變國有股份的主導地位。到2010年,陜西的172家軍工企業中上市的只有西飛國際和航空動力,而其中西安飛機工業有限公司持有西飛國際57.07%的股份,西安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持有航空動力53.23%的股份,這充分體現了陜西省軍民融合企業投資主體的單一性。
4.軍工企業對發展民品重視不夠,軍民融合度低。陜西軍工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重軍品生產,輕民品開發,對民品的研發投入不足,沒有真正把民品發展放在企業發展的戰略位置。軍工企業改革創新意識不強,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根深蒂固,簡單地把軍民融合理解為軍工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民品。企業改革滯后,沒有進行制度創新,不善于運用市場的手段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導致陜西軍民融合力度不強。
國外經驗對陜西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啟示
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優勢下,結合陜西特有的軍民融合產業的現狀和問題,借鑒世界軍民融合產業典型國家的成功經驗,啟示如下:
1.加強軍民融合的制度創新,進行頂層設計。成立省一級的“軍民融合管理委員會”,統籌國防科技資源,對軍工企業進行領導和協調。打破行業之間、軍民之間、不同所有制之間的界限,進行軍民融合的制度創新,加快推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革,推動軍工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運行機制,增強企業自主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堅持軍民品發展并舉,軍民資源共享,軍地經濟融合互動,真正實現軍民之間協調發展。
2.制定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败娒袢诤瞎芾砦瘑T會”定期制定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計劃,公布項目,向社會進行招標,給項目一定的財政扶持和優惠措施。聯合軍工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公司,轉化軍民兩用技術的成果。
3.推動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化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西安的國家航空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兵器產業園是我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政府要積極主動地做好軍民兩用技術重大項目的引進和推廣工作,加快軍民融合產業的集群化發展。通過軍民融合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強化配套協作,延伸產業鏈條,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充分發揮“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和“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作用,加快軍民兩用技術轉化和產業化步伐,把軍民融合產業培育成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篇2
關鍵詞:農機農藝融合;農業生產;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農業也必定會朝著可持續化的發展方向前進。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作為生產工具也是農藝技術得以實現的有效載體,將農藝技術與農機技術相互結合,這樣就可以實現生產力的快速轉化。所以,如何實現兩者的融合,就成為當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農機農藝結合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與了解,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1農機與農藝結合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來看,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相互結合能夠有效地解決農業方面的問題,可以持續推動農業化的發展,這對于當前農業的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1.1解決農業問題的迫切需要
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的飛速提升,但是難免會導致農機農藝融合滯后以及農業矛盾的問題出現。在農業生產中,還需要與不同區域的土質、地形等相互結合起來,對農業發展模式進行調整。在部分丘陵地區,其推廣要明顯落后于平原地區,這樣就會對整體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帶來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找準農業技術和農機技術的契合點,通過兩者的融合,最終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另外,部分區域的農業發展還需要依靠勞動力的支持,但是因為高效機械設備的缺失,就會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這樣在阻礙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對地區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造成制約[1]。
1.2農業化發展成敗的關鍵
農業的發展首先需要做好農機農藝的協調,兩者的相互融合就可以實現真正的農業機械化,所以,農機農藝的融合就是農業化得以發展的關鍵。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實施了農業機械化發展,但是因為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相互融合,影響了水稻的穩定性。所以,在實施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就需要與日本的發展經驗相互結合,確保傳統的農藝技術可以與農業機械化技術相互融合,這樣才可以研制與推廣更高質量的生產技術與經營模式。20世紀50年代,在農業領域的發展中就已經涉及到機械設備,但是因為沒有實現與農藝技術的相互融合,最終影響其發展速度,這些經驗也在引導我國盡快實現農機農藝的相互融合。
2農業生產中農機農藝融合的對策
考慮到茌平區所在區域屬于平原地區,再加上農業生產是以玉米和小麥為主,所以在農機農藝相互融合中,就需要注重二者相互對應的要求。針對玉米與小麥的農業處理,就需要完善農機農藝知識與技術方面的培訓,注重彼此之間的相互融合,建立二者相對應的融合體系,這樣才能夠使兩者的融合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注重農機農藝知識和技術培訓
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與傳統農業生產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主要是因為農機作業的需求,所以,就需要適當地調整農業技術,使玉米和小麥的農業生產匹配機械化作業,這樣也迫使在生產中需要對玉米和小麥的農業技術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做好農民農藝知識方面的培訓,要求在生產中可以按照現代化農業生產標準來進行生產,在播種、整地、管理等一系列環節,配合機械作業的要求,以便于機械化的生產,從而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另外,可以直接聘請農技方面的專家為學員講解玉米和小麥的農技與農藝課,讓學員能夠懂得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的重要性,能夠認識到需要通過農業機械來完成農業技術的推廣,并且讓學員可以掌握更多的農業技術。針對玉米和小麥的生產方面,則需要強調對操作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能夠提高學員對于農機的基本認識,了解農業生產的具體要求,以此來提高農機操作人員服務農技的自覺性,最終通過標準化的生產水平來實施農機操作,高標準地完成農業生產。
篇3
從文化觀點來看,任何地方的工程硬件,都很偉大,特別是國內所有的城市。每一次來都看到很新的面貌,這種工程的硬件確實讓整個城市變得非常大,也非常偉大。但是,我一直覺得有一項東西應該是我們身為中國人非常大的驕傲——文化底蘊。在文化底蘊方面,如果我們文化軟件能夠更強,我相信我們城市會變得更大。從這個觀點來看的時候,文化產業不是一個科技,也不是一個人才,應該是創意結合,文化產業是一個理想工程。
從理想工程角度來看,科技是免不了的,沒有平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平臺上面表演的人是誰?其實就是廣播、電視、視頻,包括目前城市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內容,如果可以在科技平臺上表演(我稱為熟悉的倩影能夠在陌生的舞臺上表演),我相信文化創意產業會更偉大。
文化創意產業基本上是透過科技可以跨空間、跨產業的工程。這個工程基本上是經過長時間積累,而這個積累當然有來自文化的積累,來自生活里面創意的積累。而一直以來我們比較希望能夠更重視的就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如果能夠發展開來,我相信在各個不同的平臺表演的時候,這些所謂經濟和產業提升自然就會起來。
從傳播角度來看,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播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就是從空間一直到結構空間,再回來。當今社會是一個新媒體時代,是一個數字融合的時代,是一個三網融合的時代,是無所不在的時代。而這個無所不在的時代,某種程度就是新空間化的結構體,我們看的出來這里面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文創跟城市之間的結合,也就是實體的融合。其次是文化創意跟科技的融合,文化創意的內容會在各種不同平臺上表演,文化創意加科技又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結合。最后,是文化創意和媒體渠道的結合,不同渠道結合以后,我相信我們文創自然而然變成一個非常偉大的產業。
從史料和敘事模式衍生開,專業化加上商業包裝,可以讓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發光發亮。期間,里面會產生了很多價值鏈,這些價值鏈很簡單,就是內容跟人才在一起、平臺跟技術在一起、資金跟營銷在一起。當我們把資金、營銷和人才相互結合后,會有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在一起,此時信息價值和創新服務就會出現。
篇4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度發展,國內很多企業的規模和經營模式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據對中國2013年A股上市公司統計,踏入百億規模門檻的企業已達400多家,并有多家大型企業發展到千億以上規模。實踐也表明,一部分企業隨著規模擴張,在發展主業的同時,學習GE、三菱等國際巨頭的產融結合模式,采用多種手段進入金融市場,參股或組建金融企業,希望使企業能夠得到更加平穩后和快速的發展。產融結合的實際效果怎樣呢?我們發現:在部分企業進行產融結合成功的同時,相當比例的企業產融結合并沒有取得期望的正面效果,甚至有折戟沉沙耽誤主業發展、企業倒閉的現象,表現在企業整體未來產生現金流的能力減弱或者中斷,造成企業評估價值減少甚至為負值。所以,對于企業來講,不能只關注產融結合對企業發展壯大的幫助作用,同時也要思考如何控制產融結合帶來的風險,以維護企業未來長期現金流的穩定或提升的趨勢。本文將從控制企業未來現金流產出的角度,研究產融結合中金融板塊的選擇性風險控制、產融結合中不同類型金融板塊的系統風險傳遞控制,提出中國企業進行產融結合模式選擇及產融結合后風險控制有現實意義的建議。
二、中國產融現狀、理論分析與文獻綜述
1.關于產融結合的風險及控制。產融結合所帶來的并不僅僅只有正效應。在產業和金融這兩種不同領域中資本迅速集聚和擴張的背后,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這些風險不僅會導致單個企業的經營失敗,還可能會引發整個經濟體系的震動或危機。陳燕玲(2005)提出防范金融風險的策略主要有強化產融結合的風險教育,提高風險意識,加強產融結合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加強外部監管體系的建設等。古曉慧(2008)指出大型國有企業進行產融結合可能的風險是新的經營風險。大型國企一直從事實體經營,新進入金融領域,由于不熟悉該行業,可能會產生新的經營風險;新的經營風險同時會加劇信息不對稱性,可能導致金融行業與產業行業風險的相互滲透并擴大到其他行業乃至整個經濟。彭紹鈞、胡敬新(2005)文中指出國際金融監管結構可分為:機構監管、業務監管、目標監管,各國又根據本國實際設計了不同的監管體制。美國對金融控股公司采用傘形監管模式。袁琳、常亞橋(2010)認為,作為產融結合重要的管理平臺,集團的財務公司或結算中心目前尚處于資金管理的基礎階段,分公司、子公司及財務公司需要進一步重視風險控制。
2.用現金流進行企業價值評估及相關重要文獻。
(1)企業現金流穩定增加是提升企業價值的基礎。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是指企業價值評估的技術思路,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有成本法,現金流量折現法,市場法三種。成本法難以衡量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的綜合價值,市場法很難確定企業的發展標桿,而現金流量折現法在理論上是最合適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
(2)現金流波動對企業的價值影響。現金流波動對企業價值和股東價值的影響研究。Shin等(2000)研究發現,現金流波動和股東財富為負相關關系,且融資能力差、前景增長較弱的企業其負相關關系更強。Allayannis等(2003)亦發現現金流波動及利潤波動對股東財富均為負相關關系。陳海強、韓乾、吳錯(2012)在對1999年~2008年間2724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樣本進行實證調研發現,現金流波動率與公司價值顯著負相關,現金流波動和盈余操縱程度較低的公司被給予更高的估值,上市公司管理層應當通過風險管理手段降低系統性現金流波動率,從而提高公司價值。
三、從現金流角度分析產融結合中金融板塊選擇的風險控制
根據企業主營業務的性質進行合理的產融結合,保障企業未來現金流穩定或穩步增長是保障企業整體價值穩定或提升的重要手段。產融結合中的金融板塊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從風險源頭來分析,企業在選擇進入某種金融板塊時往往已經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選擇不當,不但不能擴大主業產生的現金流,甚至會危害主業自身運作,造成企業主業風險擴大,危機企業生存。
具體防范產融對象選擇性風險的思路是:首先,根據企業未來現金流的大小及行業周期進行規劃,合理布局相關企業的擴張或收縮時期,防止企業盲目擴張導致未來現金流突然緊縮,影響正常運營,甚至影響企業生存;其次,收購一些體量巨大、效益不高但現金流穩定的金融板塊公司如銀行、保險等效益穩定的公司,將企業短期內持有的巨額現金流轉化為未來穩定現金流,平衡企業未來多年的平均每股收益,使企業整體外部融資環境和經營環境穩定,保障企業整體價值的提升。因此,企業制定清晰的戰略,從戰略角度進行企業規劃,根據主業的運營周期、現金流的產出特點,合理地選擇金融板塊的公司,是控制企業價值風險的重要思路。下面根據企業經營周期和產業特征具體討論三種類型企業的金融板塊公司的選擇及風險控制方法。
1.周期性特征強企業的金融板塊企業選擇性風險及控制方法。周期性明顯的大型企業,如鋼鐵、水泥、遠洋運輸、有色金屬等行業內企業(如寶鋼股份、中國遠洋,中國鋁業等),其本身的現金流產出具有很強的周期性。這類企業面臨最大的風險是在旺季資金沒有很好利用,購買了價格很高的同類資產,當行業進入淡季,公司的現金流產出極度萎縮,企業價值評估快速降低,造成企業融資困難從而影響企業正常運營,甚至會使企業瀕臨倒閉。因此具有周期性行業特征的企業在旺季進行融資平臺布局就顯得非常重要。在行業的旺季,企業現金流及利潤非常豐厚,企業應考慮積極購入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企業,把公司的現階段豐厚現金流轉化成為金融企業未來穩定的現金流,一方面保證企業在行業旺季整體價值穩定,另一方面通過持有金融企業的股權,成為金融企業的重要戰略客戶,當行業進入淡季的時候,擁有銀行、證券、保險行業股權的企業會優先得到資金來維持自身的發展,使得企業運營平穩,另外金融平臺的現金流產出也平衡了企業自身產業的弱勢現金流,保障整體現金流輸出穩定,保持價值穩定狀態。更激進一些的做法是,在同類企業的價值處于低谷期時,依靠融資平臺運營平穩的企業進行橫向并購,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并購成功,當在行業再轉入旺季時企業產能大規模放出,企業產出的現金流可以迅速地拉升,企業的整體價值得到大幅提升。很多企業寄希望通過期權來進行企業價值保值,這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因為通過預防行業資產價格變化來控制自身的金融風險,對沖未來價格易變化的相關原料,是考慮的重要因素。但是,一旦對期權的把控超出企業能力就是賭博,不是我們探討的產融對象選擇的范圍??傊?,周期性行業進行金融板塊企業選擇可以根據行業的景氣指數進行判斷,當景氣指數很高時,就要居安思危,轉化思路,停止行業的兼并,買入金融板塊企業如銀行、保險、證券等企業,轉化企業的當期現金流;當行業景氣指數跌入谷底時往往就要考慮逐步進行行業收購,提升行業占有率,為行業再次轉入旺季做相關準備。
2.非周期性行業企業金融板塊企業的選擇性風險及控制方法。對于非周期性行業或行業周期不明顯的企業如汽車制造、紡織、手機等行業的企業,企業未來的利潤及現金流取決于企業規模的擴大、技術革新和革新速度,或者新市場區域的開拓,企業的價值隨著現金流及利潤產出能力提升而拉升。這類企業的發展特征,如規模擴大、技術提升、市場區域的擴大,存在著很強的非規律脈動性,如果企業沒有抓住這些機會進行機會擴張,沒有及時地兼并同類企業,待同類企業發展成功后,自己很有可能失去的市場的主動權,被行業強者所兼并。因此對于沒有明顯行業周期性的企業,該類企業的首選是成為上市公司,建立證券融資平臺,在企業發展優勢時期分拆股份,并迅速采取企業擴張方式提升股價,提升企業整體市場價值的變現性,然后尋找機會利用證券資金進行行業兼并,使自己成為行業競爭的市場領導者,并通過行業領導者的地位提升產品品質,降低規模成本、提升產品利潤,提升行業門檻,產生更多的現金流,繼而使得企業價值提升。這之后,企業可以選擇介入銀行及信托公司這類金融板塊企業,目標是為了整理平時閑散資金,關鍵時期能夠快速運作大額低成本資金。目前國際巨頭通用和蘋果公司都儲備了幾百億美金的現金,而這些資金儲備不做遠期投資,更多是為了及時地收購同類產業公司和開發、收購產品技術。最后,當企業已經發展成為行業壟斷巨頭或寡頭時,企業應該居安思危,除了尋找其他行業投資機會,企業應積極參股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能轉化未來現金流的金融板塊企業,優化企業的產業結構,防止行業的突然衰退而形成現金流斷流風險,尤其是高科技行業更要注意單主業的風險,歷史上柯達膠卷,摩托羅拉手機就是明顯的案例。
3.對于項目型公司金融板塊企業的選擇性風險及控制方法。如果企業主要業務是連續建設及運營項目,如地產公司或港口、路橋建設及電站建設公司,信托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產融對象。目前信托已成為中國金融服務業前三產業,信托已經成為中國地產、礦業等大型項目型的重要融資工具。從信托本身風險來說,其自身存在著市場風險、項目風險,流動性風險等諸多風險。如果企業本身在建項目優良,有著良好的回報率和風險控制性,企業進入信托領域是一個是雙贏的選擇:因為兩個企業的合作非常好地解決了信托的市場風險,項目風險,流動性風險問題,實現了信托與公司的共贏。從國際上各類工程項目案例也表明,有著穩定回報及周期控制合理的項目通常考慮設立各種信托基金,基金的形式有多樣,如地產信托、基建信托等,很多基金還可以上市募集。總之,當公司進入穩步運營、擁有多個可持續回報的在建項目時,建立信托既可以解決融資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信托的大部分項目風險問題,如果項目周期比較長,建立接力信托依然可以解決相關問題。
4.網絡企業金融板塊企業的選擇性風險及控制方法。目前網絡企業發展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網絡企業的行業特點:一是發展速度快,像淘寶、京東、聚美等公司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遞增,并且快速改變著現有的商業形態;二是整個交易平臺誠信記錄透明,擁有大數據管理技術,誠信監控成本低,如果進行內部客戶貸款,貸款違約率低,資金使用效率更高。對于發展速度的風險,這類企業進行產融結合風險控制的前期關鍵是把控融資的速度和節奏:先快速融資來進行市場開發,待市場開發到一定知名度后,再進行更大規模的股權融資,但前一次融資與后一次融資的股權及價格相差很大,因此企業面臨兩難選擇:如果融資速度過快,企業很可能以過低的價格賣出過多的公司的股權,原股東失去控制權,企業失去了發展的原創性,甚至發展動力,企業競爭減弱;如果融資速度過慢,很可能已經喪失了市場的優勢,企業燒錢失敗,前期投入為零。因此對于此類企業,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前期融資對象以銀行為主(不用出售股權),投行(出售股權)為輔,待商業模式確定,現金流穩定時,首先考慮通過上市進一步大規模融資,便于快速擴大商業模式,占領市場成為主角。當網絡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擁有相當數量的客戶后,客戶的誠信交易記錄會推動線上企業更傾向于建立銀行、保險等金融板塊企業。阿里貸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由于阿里貸的客戶絕大部分均是在淘寶上運營的客戶,阿里集團通過平臺交易記錄、誠信記錄,輕松地屏蔽掉銀行的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使貸款的使用效率較一般銀行效率更高,違約率更低,同時也使阿里貸款業務利潤更高,銀行的杠桿使用更高。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科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卻一直伴隨并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茖W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歷史上,科學與藝術是相互和諧共同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首先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與此同時,我國還發明了當時音高最準、音域最寬的編鐘。在18、19世紀的西方,科學與藝術交相輝映。涌現出一大批科學家與藝術家。如物理學家牛頓和音樂家貝多芬。20世紀后,科技高速發展,哲學藝術思潮面目紛呈。在現今人類文化體系中,科學技術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整個文化系統的發展,藝術的審美思想及其創造手法必須納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發展中證明藝術自身的存在價值。同樣,文化藝術的發展以及先進的物質媒介傳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撐。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文化創意產業刮起了一陣旋風。文化創意產業正在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崛起。然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還處在起步階段,在摸索中前進。首先定義比較模糊,在我國就出現了“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三種稱謂。這種命名的不同,也說明了我們對文化創意產業認識的不同,認識的不同也就直接導致了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側重點不同。
一、文化產業
什么是文化產業,學者們說法不一。筆者認為,文化產業主要是從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產業,以及與這種經營活動相關的產業。文化產業為人們提供的是精神產品,具有特定的文化價值。2003年我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九大行業門類納入文化產業的管理范圍[2]。
當代文化產業是全球化條件下消費社會條件下的文化經濟和產業[3]。文化產業高度依賴著文化創新,是一種創意為王的產業形態。那么,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是歷史的沉淀。文化資源主要有兩大類,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前者主要是一些歷史遺址、文化物品、民間工藝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樓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個特定民族的文學文字、音樂繪畫、風俗習慣、節慶等等??梢赃@么說,文化資源決定了一個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
(二)社會需求
受眾接受,是任何產業發展的根本目標。文化產業自然也是這樣。受眾的需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產業,其根本目標就是盈利,需求決定它的發展方向。當然,文化產業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必將促使文化產業的繁榮。
(三)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高新技術的輔助。3D電影就是很好的證明。將3D技術融合到電影中,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獲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術的產生,便促使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另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物質傳播手段。以往的傳播媒體主要是電視、廣播、平面媒介,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已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互聯網信息的包圍之中。3G技術更是將網絡的覆蓋面達到最大化,這種新媒體技術更好的將文化企業的產品與服務與社會大眾融合起來。
二、創意產業
學術界對創意產業一直有著各種各樣的提法。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認為創意產業主要是“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與應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睆埦┏稍凇吨袊鴦撘猱a業發展報告2008》一書中指出,“創意產業是以文化創意、知識產權和高科技為核心內容的,與新經濟(知識經濟)相結合的新興產業,它抓住了現代文化產業的核心和實質,處于文化產業價值鏈的高端。[4]”
篇6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而其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正好迎合了現代人渴望回歸自然、緩解壓力的心理需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茶文化逐漸與旅游業結合,形成了一種新興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了旅游文化的內涵,同時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本文所要探討的黑茶文化旅游,是將黑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一種開發模式。這種模式將茶園秀麗的自然風光、茶產品的生產制作、茶藝展示和茶文化品評等融為一體,其茶園及周邊的山水風光是基本的地理環境,茶葉生產是人為的物質環境,產茶區遺留并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遺址是良好的歷史環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風是活化的景觀。筆者對這些環境和景觀進行整合與科學研究,力求開發出新的旅游產品與旅游方式,以期能為人們提供高雅的休閑場所、豐富的體驗場所以及寓教于樂的求知場所。
一、安化黑茶文化起源及發展
安化黑茶是指用安化特定區域內生長的云臺山大葉種鮮葉等為原料,以特定加工工藝生產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為原料生產的品質獨特的黑茶制品,特有的保健功效和獨特的風味已經使其成為益陽地區的地理標志產品。益陽黑茶最早產于15世紀后期,通常經由湖北運銷北方和西北,后經過茶商和市場的長期甄選,安化黑茶逐漸為廣大茶客所知。20世紀50年代由于海外市場的征購,這一在安化山區的奇珍得以重現,被視為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黑茶醇厚回甘的滋味不亞于當年大行其道的普洱,其淳樸的工藝和歷久彌香的特性正好暗合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精髓,難怪被稱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二、安化黑茶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益陽采用黑茶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方式,整合安化茶馬古道和與黑茶種植基地、傳統工藝、采茶品茶等資源,賦予旅游功能和要素,打包成黑茶文化旅游專項產品。益陽市已經規劃設計了集山鄉巨變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馬古道等景區于一體的“三點一線”重點旅游線路,近年來“弘揚黑茶文化,推動茶旅互動”已經成為推動益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政府著力打響“茶馬古道”“安化黑茶”的旅游品牌,讓黑茶成為安化及整個益陽地區的旅游名片,以茶為媒介推介當地的旅游景觀,事實證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整個安化縣的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150萬,旅游總收入約達到7億元。
三、空間結構優化視角下的黑茶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對策
(一)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的融合
1.開發生態茶園,吸引游客互動參與
益陽是湘中地區的旅游勝地,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擁有雪峰湖地質公園、六步溪原始次森林、桃江竹海等自然景觀;擁有清代陶澍墓、清代木孔土塔、清代梅城文廟武廟、茶馬古道等歷史文物古跡。其中,安化縣生態環境良好,適宜黑茶的生長,所擁有的優良茶樹品種也保證了該地能夠出產優質黑茶。除了以上天然的優質環境資源,安化還是梅山文化(荊楚文化的重要支流)的發源地,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俗風情和黑茶文化一起構成了黑茶文化旅游的基礎。
從這些自然屬性、文化風韻著手,可以開發具有觀賞及體驗與一體的綠色茶園。結合旅游路線,選擇交通較為便利的地段,以怡清源生態優質茶基地作為開發的示范點。茶園可以提供經典采茶工具,推出特色民族采茶服裝。除了觀賞茶園優美的景觀,游客還可以參與采茶、品茶等互動環節。這樣既可以讓游客欣賞到不一樣的自然景觀,還可以增強對黑茶的了解,進一步產生對黑茶品質的信賴感,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黑茶的原生地。游客在生態茶園中不但能夠品評茶文化,還可以了解梅山文化,這樣生態茶園就成為了解當地文化的生態文化園。
2.黑茶文物古跡、史料眾多,可開發茶館、茶博物館
由于黑茶生產歷史悠久,安化有很多與茶有關的文物建筑,如茶亭、茶碑、百年茶行、茶馬古道驛站等,也有很多茶鐘、茶具等訴說黑茶歷史的生活用品。
安化的黃沙坪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是歷史上有名的茶埠,擁有功夫紅茶車間和老商號“永泰?!钡那刹枭a車間。安化茶廠位于資江河畔,至今保存著自1951年以來的歷批茶樣、黑茶全庫、古老的木制茶機,還有不同時期黑茶加工工藝的相關研究資料。這些既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也可以成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為旅游業所用。這里曾經創辦了湖南的第一個茶校、第一個茶葉科研機構。另外,安化還遺存較多茶書、茶詩、茶聯等,茶禮、茶俗、茶藝內涵豐富,這些文化史料均是黑茶文化的見證,也可以成為黑茶文化旅游開發的重要依托。例如,可以在優越的旅游資源背景下開發特色茶館,讓游客在品茶的同時欣賞到古香古色的陳設布局、清新典雅的建筑風格、藝術化的茶藝展示。在這種既古典又高雅的藝術環境中,顧客自然地會由眼前的一杯茶聯想到茶文化,進而想對當地的地域文化一探究竟,這就在茶文化與旅游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鏈接。還可以建立茶博物館,依托已有且保存完好的茶廠房,在其原址上建立黑茶博物館,使其首先具有貼合主題的建筑形式。再加上安化茶廠多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茶樣,人們可以對其進行挖掘和整理,陳列歷代茶樣,展示茶葉制作工具以及手工制茶到機械加工的演變過程,配合圖片與文字,甚至是現代化的聲、光、電手段,來說明與介紹黑茶文化。這種具有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旅游開發模式,可以引導游客深度了解黑茶文化,了解越深入,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強。當黑茶不但成為一種旅游商品,更成為人們喜愛的生活方式時,黑茶商品和當地旅游景區就會自然得到人們的推崇。
(二)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早在2007年,益陽市已經出臺了《益陽市2007-2016年茶葉產業發展十年規劃》,明確了以“安化黑茶”為中心,制訂了重點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戰略思路和發展茶文化旅游產業、扶持重點企業、招商引資、以特色帶動茶產業等戰略決策。這些決策都體現了政府將茶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決心。而安化縣“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也要求擴建茶馬古道景區、打造梅山文化生態園、修復洞市老街、改擴建黃沙坪老茶市、恢復茶馬古道桃澍陵園,夯實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礎設施,政府的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茶產業與旅游產業關系的融合。
(三)茶產品優勢與旅游優勢的融合
從狹義上講,茶產品是指各種以茶葉為龍頭的包括茶食、茶畫、茶具、茶書法、茶工藝品、茶旅游紀念品等茶文化相關的商品,從廣義上講是圍繞茶的不同形態延伸出來的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
為了實現茶產品的優勢與旅游優勢的融合,人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各地的一般品牌,做成知名度更高的名牌。對于黑茶、綠茶、出口茶等主打品牌,益陽市要以白沙溪茶廠、黑美人茶業、益陽茶廠、香爐山茶廠等為重點企業,統一打造“安化黑茶”這一優勢品牌,改變游客心中“品牌眾多,真假難辨,無從選擇”的現狀.(2)延伸茶葉產業鏈,扶持茶葉深加工。與食品加工業合作生產有機茶味糕點、便攜帶茶包,推廣奶茶飲品;與藥產業合作生產藥用茶、保健茶及飲料茶,以同樣的功效加上獨特香醇的茶葉口味來吸引消費者.(3)生產精美別致的茶工藝品、旅游紀念品,茶具既可以當作裝飾品,也可以實際用來泡茶待客,如刻有茶園風景的精小的木雕、掛墜,噴印有茶俗風情的服飾,彩繪或者黑白手繪的茶園、茶藝明信片等。
(四)茶葉市場與旅游需求的融合
2009年首屆黑茶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實現了推介益陽、推介安化黑茶的目的。2010年,安化黑茶作為全國黑茶類唯一入選產品,進入上海世博會聯合國館展出,在國際市場引起強烈反響。隨后,安化“千兩茶”和“天尖茶”兩款紀念版黑茶產品作為“神九”對接成功紀念產品,被中華航天博物館永久珍藏?!鞍不诓琛弊鳛閰^域公用品牌,逐步成為益陽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名片,更多游客基于對黑茶品牌的信任和需求慕名而來,客觀上擴大了茶文化旅游需求。
四、結語
篇7
浙江省戶均耕地不到4畝,低于全國戶均7.5畝的水平,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致富、農村發展,必須突破傳統、單一的發展路子。在發展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小城鎮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上,從2011年開始,浙江提出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和農業服務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聯動發展。當前,全省農村產業融合已進入速度不斷加快、領域不斷拓寬、程度不斷深化、內涵不斷豐富、方式不斷創新的發展階段。
(一)堅持縱橫拓展,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一是在縱向上,著力延伸產業鏈。在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打造優勢農產品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發展。如安吉的竹產業,已經形成從竹資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纖維紡織品以及竹葉黃酮、竹醋液等系列產品。二是在橫向上,著力打造產業群和產業園。在同一個空間區域,或者圍繞一個主導產業,推動多領域的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間功能互補。如桐廬、德清的美麗鄉村旅游,武義、開化的創意農業、義烏、遂昌的農村電子商務,嵊州的現代農業綜合體,以及一批工廠化、科技型、外向型的農業園區。2015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突破300億元。
(二)推進土地流轉,創造產業融合發展條件
積極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站)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提供土地流轉信息、合同簽訂、政策咨詢、價格指導、糾紛協調等綜合服務。2015年底,全省99.39%的村社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耕地面積50.1%,其中10畝以上規模經營的占80%以上。
(三)培育新型主體,打造產業融合發展主力軍
對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實行開放政策,將先進的管理經驗、科技成果和市場機制、社會資金導入農業領域。實施農業龍頭企業“百龍工程”、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培育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家庭農場2.1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萬家、合作社聯合社151家、農業龍頭企業7652家。
(四)創新公共服務,提業融合發展保障
采取政府引導、各方參與方式,共同推進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開發建立“農民信箱”,建成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技服務于一體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目前,農民信箱擁有279萬實名注冊用戶,其中農民209.5萬戶,各類涉農企業、合作社25.6萬戶,涉農科技、管理、服務人員33.2萬戶。杭州市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平臺建設,實現農業生產環節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流通環節方便化訂單、快捷式配送、質量可追溯管理。
(五)強化平臺支撐,搭建產業融合發展載體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載體,通過政策重點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產業業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讓農業增效、主體培育、科技投入、公共服務等在這些園區得到集中體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為做好這項工作指明了方向。浙江將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在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的基礎上,通過改善體制環境、優化發展條件、創新產業組織、激發內在動力,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一)繼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圍繞“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研究制定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的具體辦法,積極有序推進“三權”流轉,為農村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創造制度環境。同時,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集體資產股權抵押貸款辦法,將金融資本引向農業農村,破解長期困擾農業農村發展的資金障礙。
(二)積極支持“三位一體”農村合作經濟發展
構建生產、銷售、信用“三位一體”的農民合作經濟體系,創新產業組織模式。強化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合作社吸納更多農戶參股入社,實行“租金保底+利潤分紅”的分配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使發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廣大農民。發展合作金融,組建農村資金互助會和聯合會,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縣、市、省三級農村合作金融組織體系。
(三)大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
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集聚集約發展,加快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鼓勵農超對接、產品配送。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
(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篇8
【關鍵詞】中資企業跨國資產運作;風險;對策
一、跨國資產證券化及開展跨國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1.國內公司債券市場的現狀和主要缺陷
(1)主管部門監管過嚴。(2)市場定位和交易方式錯誤。(3)融資成本較高,流動性不足。
2.開展跨國資產證券化是國際資本市場競爭的需要
國際資本市場是一個自由化的市場,投資品的類型、數量、價格等一切參數指標均由資本供求雙方決定。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投資一方面希望分享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成長,另一方面更加重視投資的安全性和流動性。資產證券化恰恰在安全性和流動性兩個方面吻合。通過信用升級和信用提高技術,資產支持證券可以達到境外投資者期望的信用等級;在證券市場上公開發行、上市流通又保證了較高的流動性。資產證券化已經被證實是一個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資安排,它能夠將發展中國家的優質資產界定,以優于信用等級的標價,推介給國際市場上追求高信用等級固定收益的投資者。
3.跨國資產證券化符合我國漸進式的開放政策和宏觀利益
資產證券化的國際運作是將流動性差的國內金融資產在國際市場上置換出流動性強的資產,它不僅僅具有引進外資的功能,而且不以出讓產權、出讓市場為代價。從宏觀融資成本看,債券融資低于股權融資,通過資產證券化引進的外資由我方自主使用。從資產交易的角度看,資產證券化融資也不構成國家的外債。
4.國際化運作方式推進資產證券化的環境阻力小,制度配套要求低
按照國際慣例,資產支持證券主要需求者是機構投資者,而我國機構投資者數量有限、不成熟而且受到法律制約;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雖然放開了持有證券的限制,但其資金供給能力有限;一般投資者對利率的敏感性不強,資產支持證券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個人投資者的普遍青睞。由于會計、稅收、法律方面的制約以及信用評級制度和環境的局限,在中國大規模推動資產證券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將境內資產包裝到境外實現證券化可以避免和國內現有法律相沖突。
二、跨國資產證券化的操作過程
以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為例探討跨國資產證券化的必要性:
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是以企業應收賬款為基礎而發行的一種商業票據,發行期限為90-180天。用于發行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的應收賬款議案包括信用卡應收款、貿易應收款和分期付款。在種類繁多的跨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當中,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是使用最頻繁,占整個資產證券化市場份額最多的。
應收賬款證券化的市場是由需求創造出來的。美國有大量資信水平較低的中小企業,它們從商業銀行獲取貸款較為困難,因而只能通過票據市場融資。應收賬款的證券化便蓬勃發展起來。而資產支持商業票據則是應收賬款證券化的代表產品。
三、從美國的次貸危機淺析資產證券化的主要風險及防范
資產證券化的主要風險:
資產證券化盡管存在著可將流動性較差的抵押貸款變現等諸多優點,但由于其交易主體眾多,交易結構復雜,風險隱蔽性強,若處理不當,就會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造成潛在風險。美國的次級債危機,就很明顯的說明資產證券化的風險。
(1)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利率的變化而使發放抵押貸款的機構或者證券所有者所遭受損失的風險。
(2)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無法按時支付債券利息和償還本金的風險。由于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期限長、數額大、客戶分散、地域固定、流動性差等特點,發放住房抵押貸款實際具有高風險性。
(3)提前還款風險
提前還款是指借款人隨時支付部分或全部抵押貸款的余額,這種行為會對MBS的現金流產生重大影響,給貸款銀行帶來利息損失,甚至是改變證券的償還期限,給債券投資者帶來風險。
(二)跨國資產證券化的風險防范
(1)嚴控甚至杜絕次級債的發行
中國目前的貨幣情況與2000年以后的美國有相似之處,流動性過剩,資本到處尋找高收益產品,但由于投資對象有限,資金不停地轉戰股市和樓市,使得兩市輪番上揚。如果再將次級按揭和次級債推向市場,不僅會給虛高的樓市火上澆油,同時亦會將大量資金引入次級債市場,為今后的危機埋下隱患。
(2)加強宏觀調控,嚴控房產價格大幅上漲
從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原因可以看出,房地產價格泡沫催生了這場危機。中國的住房信貸和股市監管對金融風險的承受和化解能力,要遠遠低于建立在分層控制體系基礎之上的美國金融市場。
(3)禁止專業貸款公司的成立
美國次債危機是從其第二大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開始的。貸款機構由于資金來源的有限,更多地依靠將貸款打包成MBS出售獲得,許多放貸機構為了擴大資金來源,甚至不要求次級貸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稅收表格在內的財務資質證明,做房屋價值評估時,放貸機構也更多依賴機械的計算機程序而不是評估師的結論,潛在的風險就深埋于次級貸款市場中了。本次危機的爆發,貸款機構的違規行為難逃干系。
四、我國企業開展跨國資產證券化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一)我國企業開展跨國資產證券化的有利條件
(1)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擁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這是吸引外資投資的最基本動因。(2)大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直接融資的需求非常的旺盛。(3)國內沒有同等期限的直接融資渠道。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的期限多為1年以內,而國內直接融資產品期限多為1年以上,無法滿足企業對短期流動性的需求。(4)由于跨國資產證券化是一種不以出讓產權、出讓市場為代價的有效吸引外資的方式,所以國家勢必會為這一有效利用外資的工具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二)我國企業開展跨國資產證券化的限制因素
1.法律問題
由于我國公司法中不支持空殼公司,所以不能設立公司型的SPV,也就是說,票據的發行主體在法律地位上不明確,不能做到完全的破產隔離和真實出售,使推出的產品存在法律上的缺陷且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因為證券化資產一旦實現真實出售,就和發起人之間完成了破產隔離即使發起人由于經營不善而破產,發起人的債權和股東對證券化也沒有任何追索權;而且也劃分了發起人和特殊目載體的追索權。投資者的權益才能得到保障。
2.稅收問題
發起人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可能繳納所得稅、營業稅、印花稅和預提稅。根據中國印花稅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對以特定形式設立的特別目的載體的證券發行收入將征收所得稅;發起人必須繳納5%的營業稅;無論是買賣合同還是借款合同都必須繳納一定的印花稅,買賣合同的印花稅率為交易金額的萬分之五;對于國外投資者需要按照向投資者分配的收益繳納20%的預提稅。繁瑣的稅收構成了海外融資的額外成本。
3.評級技術
ABCP的定價以及順利發行的過程中,資信評級機構的作用非常明顯;在ABCP進入市場流通之后,評級機構還需要對其市場表現和相關交易各方的信用狀況進行持續的監控,包括基礎資產池的增減變動情況、商業票據的未償付數量、項目的最新發展,以及一個或多個交易對手的變更情況,并對信用增級和流動性支持是否處于恰當的水平進行評價和確認。我國的信用評級尚屬新興行業,存在問題較多。這就要求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初期發展的信用評級要依賴國際評級體系。但是這無疑增加了企業融資的成本。
4.流動性支持和信用增級支持
在對證券化資產進行一般性風險分析之后,必須對資產組合進行風險結構的重組,并通過額外的現金流來源對可預見的損失進行彌補,以降低可預見的信用風險,這就是所謂的“信用增級”,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證券化交易質量和安全性,彌補資產組合的初始信用等級和投資者要求的信用等級之間的差。但在中國通過超額擔保進行內部增級時會面臨一定的法律風險。因為中國的《企業破產法》規定,擔保財產不屬于破產財產,但超額擔保的部分屬于破產財產,從而一旦發起人破產,債權人對于超額擔保部分具有追索權。且《擔保法》規定作為外部信用增級的主要手段之一,國家機關不能為保證人為發起人擔保。
5.外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問題
證券化交易兼具融資和經營性質,發起人在獲取資金后必然還要進行再投資。而目前中國實施的對購匯、存匯、售匯等外匯交易環節進行分離管理的外匯管理體制,必然給跨國資產證券化運作帶來頗多不便,增加了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成本。
五、我國開展跨國資產證券化的對策和建議
(一)建立政府主導型的推進模式
建立政府主導型推進模式,是我國促進跨國資產證券化發展必然選擇。一方面參考國外已經實行的法律法規,結合我國國情,積極組織相關部門著手制定完整的政策法規,在市場準入和退出、各類參與主體行為規范、風險控制、監管主體、會計準則、稅收制度等方面提出試行方案。另一方面通過新設機構專門進行證券化產品的開發,并鼓勵原本有資格參與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金融機構運用國際成熟經驗和技術發展跨國資產證券化。
(二)選擇重點資產,穩步推進
在操作上我們建議采用“區別資產、遞進推動”的方式,推進的過程可以根據資產性質,并參照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實踐經驗。跨國資產證券化的適宜資產包括三類:第一類,離岸資產,即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在境外的子公司的金融資產;第二類,有外幣現金流的資產,如對外貿易和服務企業的應收款;第三類,國際上容易接受的人民幣現金流的資產。
(三)提供必要的法規支持
目前我國缺乏相應的法律環境配合,跨國資產證券化特殊的運作方式易與現行的法律法規產生沖突。為此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根據我國已開展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制定指導性暫行條例,逐步發展,構建起國內規范的法律法規體系。首先應當在法律上明確證券化資產與其發起人之間的“破產隔離”。為此,建議修改《破產法》中的相關規定,實現證券化資產投資者的權益與發起人的信用狀況相分離,避免發起人破產對證券持有者的不利影響,保護投資者利益。其次,我國法律還應當制定出一套判斷資產轉讓是否構成真實銷售的判定標準,為實現“破產隔離”創造條件。第三,是要在法律上降低設立特殊目的機構(SPV)的運作成本,給予SPV一定的特殊發債資格和稅收優惠,免除關于設立SPV的最低注冊資本的要求等。
參考文獻:
[1]劉雙林,張春煜.跨國資產證券化在中國的運作[J].國際金融研究,2003.
[2]何小鋒.資產證券化的理論和案例[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3]張錫營,劉念懷.中國實施資產證券化跨國運作的探討[J].財經研究,2004.
篇9
論文關鍵詞:金融成長,國際貿易中心
荷蘭是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國家,構建了第一個現代意義的金融體系,加快了其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本文以荷蘭金融與產業成長歷史為線索,分析荷蘭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和根本原因所在,從而揭示金融成長如何保證和加快產業成長,為我國發展提供借鑒。
一、農業商品化、工場手工業規?;c商人資本
(一)農業商品化與“商品農”
荷蘭獨立后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導致農業的分工和專業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專業化農業生產,農產品的商品率相當高國際貿易論文,成為歐洲國家糧食的重要供給國。荷蘭弗里斯蘭的哈姆馬農產品的商品率甚至達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蘭經歷戰爭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帶漁業成為重要產業,與當時其他國家不同,荷蘭的三大漁業(鯡魚、鯨魚和鱈魚業)不僅僅限于捕撈,而且還進行加工、包裝或提煉,漁業成了一種工業。荷蘭省北部島嶼以及荷恩與阿姆斯特丹之間地帶17世紀上半葉從事海上漁業加工的鄉村男勞力占其總數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羅的海的鯡魚中75%是荷蘭運輸,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蘭一國要占歐洲全部鯡魚年產量的1/2以上。
農產品、畜產品和漁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已形成大規模商品生產,高產量、高商品率和眾多的從業人員說明荷蘭的農業已突破傳統生產方式,農業已形成一種產業,支撐著荷蘭經濟強國的基礎。德·弗雷斯(1971)[2]總結認為,荷蘭鄉村經濟轉變的主要特征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農”的形成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作為前向聯系,農產品的商品化維系著為之服務的運輸和市場網絡。憑借繁密順暢的流通渠道,鄉村農產品貿易不僅遍及國內,而且擴大到國際,成為荷蘭龐大商業帝國機器運轉的“基本劑”。作為后向聯系國際貿易論文,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刺激了人們對于土地開發的投資興趣,推動了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肥料和飼料的貿易擴大,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的興起和教育的興辦。直至整個18世紀,荷蘭農業始終在歐洲保持了最先進的生產水平。
(二)工業與金融業的形成
紡織業特別是呢絨工業是荷蘭的第一支柱產業,已形成生產的大眾化,而且紡織業的結構調整(如新呢絨生產取代舊呢絨生產)使荷蘭保持著持續的優勢。至17世紀,來登成為歐洲最大的毛紡織中心。
國內工業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業。在17世紀初期造船業已成為荷蘭居第二位的支柱產業。政府興建的國內四通八達的運河和造船業的大型化、機械化使荷蘭水上運輸趨向經濟化——運輸成本低廉化。造船業既為荷蘭的海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又為荷蘭國內經濟飛躍提供了基礎,促進了荷蘭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形成和發展,同時推動了海上貿易在全球范圍的興起。
(三)商人資本與農業、工業成長
在農業、工業和工場手工業成長過程中,商人資本起著重要作用。在經濟發展起始階段,由于經濟規模較小,商人資本和產業資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為一體。當荷蘭農業商品化、工場手工業規模化迅速擴大時,產業成長的預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資本流向農業和工業,由于商人資本具有雄厚的資金、專業的商業技能,從而逐漸控制了生產和銷售的全部過程;同時,與商人資本早期實行合伙制的原有生產者逐漸喪失生產資料國際貿易論文,淪為工資勞動者。產業資本的增加進一步加強了農業產業化和工業的發展,即產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專門從事農業、制造業的產業部門和專門為產業融資服務的金融部門。
二、現代金融制度的建立與國際貿易中心的確立
(一)現代銀行制度與對外貿易
農業商品化和工場手工業規模擴大以及造船業的經濟化促進了荷蘭的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內在地要求金融機構為之提供便利的國際貿易支付體系。在威尼斯銀行業模式基礎上建立的金融機構框架已不能使支付體系順暢、有效。此時,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進行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銀行券代替硬幣,同時要求進出口商在該行開立賬戶,600弗羅林以上的支付必須使用匯票。“銀行券的發行與流通是金融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對經濟推動作用產生一個飛躍的轉折點,最初發行是為了節約金屬鑄幣和在支付體系內提高效率,但卻為后來信用貨幣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嘗試,開辟了通過創造廉價貨幣以促進經濟發展的道路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1]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業務創新對荷蘭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實也達到了預期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國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銀行結算,既帶來了資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變為國際貿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產生大大滿足了產業成長所需資金。農業商品化和工場手工業規模的擴大,使得僅依靠內源融資不能滿足產業成長的需要國際貿易論文,傳統的銀行借貸既受資金來源約束,也有籌資成本過高的影響。信用工具的產生使得貨幣乘數作用出現,從而為產業成長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對外貿易迅速成長為荷蘭的支柱產業。第三,降低了籌資成本。銀行業務的創新大大便利了資金的借貸,也促進了銀行業的競爭,大量銀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銀行的借貸利率比歐洲其他國家要低幾倍,低利率貸款為產業擴大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馬克思所言:“在荷蘭,商業信用和貨幣經營已隨著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而且在發展過程中,生息資本已從屬于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這一點已經表現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證券市場與貿易壟斷
海外貿易的迅速成長激發荷蘭人紛紛組織貿易公司,同時帶動了銀行業和保險業的擴大,產業成長(海外貿易)大于金融成長,資金需求成為瓶頸;同時荷蘭在早期實行的合伙制貿易方式問題凸顯:這種具有短期行為特征的貿易方式與荷蘭迅速壯大的海外貿易不相匹配。為解決長期資金問題,1606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之時即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股票,這張股票讓荷蘭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輝煌。該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會募集資金,有的股東只有幾十個荷蘭盾,表明股份制在荷蘭已成為普及的籌資和投資方式。1608年國際貿易論文,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建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股票交易所。盡管只有聯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還有政府發行的各種類型的債券(更多股票和證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場交易),這個市場卻擁有成熟的交易技術,包括期權和期貨合約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當時歐洲的商業中心,與此相匹配,該交易市場成為國際股票市場的中心。——17世紀荷蘭資本積累比歐洲各國的資本總和還要多,對外投資比英國多15倍。投資于歐洲、東印度和美洲的外國債券的資金超過3.4億荷蘭盾。英國國債的很大一部分由荷蘭人持有,每年有上千萬荷蘭盾的利息收入[3]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更為重要的是17世紀中葉的“金融革命”——各省從向商人—銀行家借款轉為直接向富人出售國庫券。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長期信貸供應者,成為一個規??涨暗膰H金融市場。
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為對外貿易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也解決了企業所需的長期資金問題;同時,證券市場的大眾化使得金融成長快于產業成長,從而保證和加快了現代商業(海外貿易)的成長。.
股份制幫助荷屬東印度公司打敗英屬東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貿易壟斷地位;證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建立為對外貿易提供了雄厚的資本和便利的支付體系;資金的自由流動使阿姆斯特丹成為資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現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創新使國際資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發達的金融體系又為荷蘭和其他國家提供了廉價而便利的資金來源。金融成長把廣大居民購買力的利益和產業成長(海外貿易)直接結合起來,促進了荷蘭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荷蘭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同時國際貿易論文,也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至此,現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幫助荷蘭確立了國際貿易中心,金融成長和產業成長進入成熟期。
三、資本自由流動與產業衰落
海外貿易匯集的大量財富和諸多物產,源源不斷流入荷蘭,進而轉化為巨額商業利潤和資本,至17世紀中期,荷蘭已成為世界商業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資金自由流動,出現國內資本脫離產業轉向借貸資本,貸款回收的困難和泡沫經濟的破滅,動搖著其金融體系的穩定。
首先,轉口貿易的興盛改變了商人資本的性質。商人資本原為獲取商業利潤而參與并逐漸控制國內產業生產,當轉口貿易變得更為有利時,商人資本便傾向于進口而非制造,資本則由產業資本轉向商業資本,顯然阻礙了國內產業進一步成長。由于轉口貿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為首的商業城市,期望靠轉口貿易擴大財富國際貿易論文,無視國內工業成長的根本利益,激勵政府實行低關稅,對國內工業放棄保護,也就意味著對國內產業成長的阻礙:海外貿易脫離國內產業成長,失去交換的基礎;放棄國內工業保護,也就意味著商品生產國商品競爭力的提升和直接貿易的興起,荷蘭的轉口貿易失去依托。商業資本在荷蘭商品經濟發展中不是逐步讓位于工業資本,而是使工業資本越來越屈從于自己,這一演變趨勢與西方近代資本結構演變的總趨勢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長脫離國內產業成長,失去基礎和載體。金融業在促進海外貿易迅速成長的同時,荷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紀后期,荷蘭資本更多用于對外借貸而非國內產業投資。荷蘭金融業的高度發達具體表現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國家的利息率則是荷蘭的幾倍。由此不僅導致商人資本從產業資本轉向借貸資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國內低息借貸,國外高息放貸,進一步加劇國內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減少。
第三,銀行壞賬形成金融危機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到18世紀末期國際貿易論文,荷蘭資本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業資本主義演變為借貸資本主義。對外大量放款為荷蘭贏得了金融資本家的美譽,然而對外放款的對象:一是外國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強了外國的軍事和工業實力,另一方面戰爭使得大量貸款成為壞帳,嚴重影響著荷蘭的金融業;二是對外金融投機,到17世紀下半葉,其影響超過對外貿易。1758年,荷蘭商人購買的英格蘭銀行、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這些股票總額的1/3[5]。南海“泡沫事件”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壞賬的形成和商人資本的損失大大降低了荷蘭的金融競爭力。各種投機活動導致一系列銀行破產倒閉,引發1763年的金融危機。
四、啟示
1.產業成長是現代金融體系形成與成長的基礎
農業、工場手工業、海外貿易等產業的興起增加了融資需求,銀行券、匯票、期權、期貨、國庫券等金融工具創新蓬勃發展,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銀行、非正式交易市場等現代金融體系產生,產業成長引致金融成長;另一方面,金融成長又為農業、工場手工業、海外貿易等產業提供充足的資金,進一步促進產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業本身得以成長。
2.現代金融體系保證和加快了海外貿易的成長
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顯示了現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荷屬東印度公司發行的股票既保證了企業長期生存,又促使荷蘭海外貿易迅速獲得壟斷地位;資金的自由流動促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資金的集散地。因此,銀行券、國庫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創新、銀行制度和證券市場等金融制度創新既保證和加快了國際貿易中心的確立國際貿易論文,又促進了金融業自身的成長,使荷蘭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霸權。根據馬克思的說法,荷蘭是“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蘭是“商業和金融資本主義的象征” [4]。
3.金融成長與產業成長必須保持合理關系
金融成長以產業成長為基礎?!坝艚鹣闶录憋@示了泡沫經濟的危害,此后歷史上多次的泡沫經濟與此都有相似之處——金融成長脫離產業成長必然帶來泡沫的破滅;“南海事件”表明資本自由流動的負面效應,美國歷史上也多次發生外國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的金融危機。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長超過產業成長所需以及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危害已引起各國關注,尤其是擁有外國巨額證券資產時更應引起重視,國家金融安全成為政府的職能之一。
作者:史恩義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縣人 工作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投資
學位:經濟學博士
參考文獻
[1].范?德?沃德.鄉村史系學報與荷蘭鄉村史的研究[J].歐洲經濟史雜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黃金時代荷蘭的鄉村經濟1500—1700[J].經濟史雜志,1971,31(1):266-267.
[3].唐晉.大國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篇10
一、“先進制造業基地”,應該突現的六個“高度集聚”
1、產業經濟與產業資本的“高度集聚”
作為“先進制造業基地”,應該著力營造與構建區域基地內,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一流的投資環境與氛圍,廣泛邀盟與吸引海內外產業經濟業界與領域的戰略投資機構與各類“非銀行”特色金融服務機構,在基地內高度集聚,致使“先進制造業基地”,真正成為本區域,乃至周邊地區,產業經濟與產業資本高度集聚與融合發展的示范基地。
2、產業科技創新與產業高端人才的“高度集聚”
通過率先在“先進制造業基地”,構建“3+3”模式的“科技創新服務綜合體”,使“先進制造業基地”,真正成為吸引與集聚先進制造業高端人才的高地。其中的“3”之一,是指創業型創新團隊/孵化器、創新型“小巨人”企業加速器、“政產學研金商”科創服務生態聯盟;“3”之二,是指“產業科研成果交流交易中心”、“大型科研儀器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國家級行業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構建“科創服務綜合體”,以吸引與邀盟海內前沿產業、新興產業的高端人才創新團隊,在基地內高度集聚,以驅動“先進制造業基地”,盡快形成區域內,乃至周邊地區最具“磁場”效應的先進制造業界人才集聚高地。
3、國家與上海市戰略層面的產業模塊“高度集聚”
作為區域性,具有指標意義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應該通過“接天線、取名分、占先機”,使國家與省市級戰略層面上冠名與認定的“國”字頭、“市”字頭產業載體(特質產業區塊、特色產業模塊),在“產業區塊內”高度集聚,以提高“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知名度與含金量,以期更多地獲取國家與省市,在產業導向業產業政策方面,對本基地及入駐企業,實施定向政策傾斜與支持。
4、先進制造業及與之相匹配的高端服務業“高度集聚”
全球工業發達國家與地區的成功實踐證明: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導入、培育與發展,得益于生產業與服務型制造業匹配、助力與支持,尤其是依賴和得助于現代制造的高端服務業。因此,加速“二產與三產的深度融合”,加快“研發設計、營銷策劃、要素配置、系統集成、市場渠道構筑、商業模式創新、供應鏈管理、先進制造的總集成總承包”等高端服務業態的高度集聚,特別是助力與推進先進制造業長波發展的各類高端服務業機構與服務組織的高度集聚,應該成為打造與構建區域“先進制造業基地”的一個重要標志。
5、先進制造研發機構與地區總部機構的“高度集聚”
檢驗與考察一個產業載體,或產業基地是否具有整體產業先進屬性與示范意義,除了檢驗這個產業載體,或產業基地內,入駐企業所處產業制造領域的先進性、產業制造所采用技術的先進性,以及產業制造管理過程的先進性之外,還應該考察與取決于這個產業載體,或產業基地內,與主體產業和主導產業關聯的海內外研發機構地區總部機構的集聚度、集聚率。打造與構建“先進制造業基地”亦然?!跋冗M制造業基地”,應通過出臺各類鼓勵政策、借助各種聯絡管道,創造各個業態商機,邀盟與吸引“產業鏈”關聯的海內外研發機構、地區總部機構入駐“先進制造業基地”,共謀發展商機、共享商機“紅利”。
6、先進制造業發展與實施創新驅動的要素資源“高度集聚”
黨的“十”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理所當然地應成為驅動與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與“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原動力。因此,盡快讓“科技、人才、知識、信息、資金、管理、政策”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與機制氛圍在“先進制造業基地”高度集聚,使基地真正成為本區域“四創”引領(創新、創造、創意、創智)的創新型產業載體與前沿制造業基地,這是旨在打造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又一重要目標訴求。
二、“先進制造業基地”,應該凸現的六個“高度融合”
1、國家與省市鼓勵先進制造業發展相關政策的“高度融合”
近年來,國家與各省市,為鼓勵及扶持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發展,相繼出臺了一大批支持政策,林林總總,比比皆是,但由于“政”出多門,且涉及到各個部委、各個“口子”,因此真正聚集企業,或助益企業的,比例與比重都相對有限;據悉,有相當部分的涉“政”企業,對名目繁多的政策信息,或獲“政”路徑,往往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因此,作為“先進制造業基地”來說,首先應該整合與集聚國家/省市各個層面,鼓勵與扶持發展先進制造業各類(項)政策,盡可能做到高度融合,且盡快形成“政策池”;同時,要幫助入駐企業通過“接天線、取名分、占先機”,用實政策、用巧政策、用活政策,用足政策,真正使旨在“先進制造業基地”,優先成為本區域先進制造企業對接、落實、享用政策的“示范基地”
2、以提升制造業能級為目標訴求,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 “高度融合”
深化落實國家“兩化融合”戰略,推動信息化率先在“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點產業集群中的全面滲透與高效應用;以信息技術應用,促進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整合和產業能級提升發展,應該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又一個標志性特征與產業載體新的示范特質。作為“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兩化融合”,應該充分體現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三個層面上:一是深化“產業鏈”各環節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推動系統集成、柔性生產、精密制造等先進技術融入先進制造的全過程;二是深入推進制造業企業信息化,以加快推進集團管控、系統集成、業務協同和流程再造;三是深度實施“兩化融合”的重點工程,其中包括:實施制造業軟件振興、電子商務扶持引導、“產業鏈”協同促進、物聯網應用推廣、數字化園區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支撐、“兩化整合”人才培訓等重點工程。
3、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與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高度融合”
各地旨在打造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承載與擔綱著本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與傳統特色產業優化升級的“雙重”任務;因此,加快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與互動發展,正是彰顯“先進制造基地”/“示范”效應的又一個指標特征。
4、企業創新及與之對應的權益機構“高度融合”
在現代產業經濟領域,無論是產品、企業,還是行業、產業,往往產業形態、屬性與功能,越是前沿、先進,其“科技含量”、“知識含量”與“原創含量”就越高,顯見各地旨在打造的區域“先進制造業基地”,其目標理所當然應是“三高含量”企業的富集區。那么,與此相對應的各類企業權益資質、評級評估、論證評定機構,特別是知識產權機構維護機構,理應在“先進制造業基地”高度集聚與高度融合;因為,此舉,不僅是對高新技術與先進制造企業綜合權益的“保駕護航”,同時也是彰顯“先進制造業基地”特質功能與示范意義的一個重要指標,而更是“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招商邀盟的一個矚目“亮點”。各地必須明白的是,時下知識產權能否得到充分的肯定、尊重與維護,已成為許多境內外高新技術與前沿先進制造企業,進入高新產業載體之首選,且成為入駐前沿產業“基地”之要件。
(特別提示:國際著名智庫/美國埃森哲公司大中華區專家,曾對外資外企進入中國選擇城市(地區)首選與優選標準作過調研,其結果是絕大多數外資外企,特別是高新技術外企業,他們的首選與優選標準,是考察進入城市“或區域”怎么保護知識產權與維護入駐企業權益)
5、產業集群集聚與城市化功能要素“高度融合”
“產城融合”發展,是大型“產業載體”、“產業區塊”,以及“產業集中區”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城市新區”發展訴求的重要目標。大凡國外發達國家的標志性“產業載體”,其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都是“產業形態”與“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且全息導入“產城融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即:社區微循環、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產城載體大循環、整個區域全循環,真正成為雙重意義的“都市里園區”與“園區里的都市”。目前,國內各地國家級與省市級的“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發展目標,都是向“城市新區”形態轉型發展,或優化發展,而“產城融合”,則是“城市新區”發展的重要目標訴求。各地旨在打造的“先進制造業示范基地”,同樣應在“產城融合”的發展上,彰顯示范效應與指標意義。(國際上“產城融合”示范城市有日本的筑波科學城、新加波的裕廊島、美國的爾灣科技城、日本的川畸重工城、芬蘭的埃斯波,國內武漢的邏陽港、上海市試點的松江新城、奉賢南橋新城等)。
6、凸現先進制造業的各類“軟實力”要素資源與機制氛圍的“高度融合”
- 上一篇: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地質勘查可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