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重點和核心是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素質教育的重點和核心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學生個人能力發展的需要。現今的體育學習已經不單單是一種課程的學習,而更應該是將體育的學習當成一種必備的能力來培養,將這種能力化作學生生命中的品質。體育學習的意義也并非只是在具體的比賽中,在現實中體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健全的體魄是非常重要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的體制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夠積極地融入到各項活動中去,貢獻出自己應有的力量,為集體創造更多的榮譽。
2.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今的社會是高速發展的社會,每個人都在從事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早晚都會面臨社會的考驗。在激烈的社會角逐中,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就很難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加強體育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需要專業、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更要有健全的體魄和強大的抗打擊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應該從學生時代就要著重加強這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積極地參加體育活動,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占有更多的優勢。
3.素質體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改革下,尤其加強了對體育能力的要求,作為素質教育重點改革的部分,加強必要的改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應試教育中尤其要加強素質和能力的訓練,是為了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中更好地發展,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和核心競爭力。體育的學習看似僅僅是運動和比賽,其實其本質意義還是為了綜合、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只有身體素質搞上去了,學生才能夠以更加充盈的步伐和飽滿的精力從事其他社會上的活動,讓學生領悟到體育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二、深化體育素質教育改革的幾點舉措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向來是學習的主體,對于實踐性很強的體育來說更是如此。只有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提高,讓學生在體育的教學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夠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上的能力的訓練。體育的教學是靈活多變的,應格外地重視學生的自我訓練,讓學生更多地進行鍛煉,掌握各種運動的技能,不斷地發掘自身的潛能,在體育的課堂上學到更多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起到引領和點撥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指點和教導,而不能代替學生的作用。
2.突出教學的重心和中心。在體育的課堂上,教學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體育本身涉及到多方面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的兩點是重點突出和高效。高效是要簡明扼要地給學生進行講解,把各項運動的核心要領告訴學生。其次要注意重點突出,即將各項運動訓練項目的核心告訴學生,帶領學生不斷地加強學習,突出學習的重點和核心,努力地深化體育的素質教育的改革,為學生的體育學習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3.將體育的教育拓展為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新時期中的體育學習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技能或者某些體育項目的學習,體育的學習涉及到多方多面,不僅僅包括身體素質的提高,還有心理素質的訓練、精神意志的培養,體育的意義是多重的,它能夠積極地促進學生向全面發展的人才邁進,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而努力。
三、體育素質教育在實踐中的應用
篇2
素質是指人以先天的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各種特性、品質與能力的總和。人的素質主要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素質教育是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其核心就是強調人的素質的培養,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把人培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的高質量、高素質的人。
實施素質教育,需要營造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環境,構建符合素質教育需求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實現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現代化。
電化教育(教育技術)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將現代教育媒體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使媒體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有機結合,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電化教育不是徹底否定傳統教育,也不是要代替傳統教育,而是現代科技發展與教育相結合的結果,它是傳統教育的發展,是追求教育最優化的產物。教育最優化體現在最優的教育目標、最優的教育內容、最優的教育程序。由此可見,電化教育是關于教育最優化的系統工程,教育教學設計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內容,它為規劃素質教育提供了系統方法,它可以從素質教育的結構合理、內容全面、方法科學、手段恰當等方面促進其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聲與像、動與靜、表與里、虛與實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特點,又具有思想與文化、科學與技術、科學與藝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物質,還具有促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的雙重作用,所以,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推行素質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廣闊的功能作用,投影可為教師所用、展示認知對象,也可以為學生所用表現個人才能。錄音、錄像,也可以為師生所用表現個人才能。錄音、錄像能夠反映外部世界,進行各種形式的專題教學、示范教學,也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反饋,促使學生形象化的自我認識和發展。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更是神通廣大,它對課堂教學的設計、結構和方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認識過程也帶來深刻的變化,在啟發思維,突破難點,生動形象,強化重點,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加大密度,提高效率,人機交互,個別化教學等方面表現出明顯而突出的作用。所有這些對實施素質教育都是十分有利而且相當有效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借助于現代教學媒體將信息傳給學生,現代教育技術集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得當可以優化教學過程,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
電化教育理論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意義,自覺地將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觀念引入自己的理論體系。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的最優化和現代化,以具有高質量、高素質的現代人才為培養目標。這與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不謀而合,殊途同歸。二者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電化教育從教育現代化的高度俯視教學過程,用現代教學思想和科學學習理論指導自己的技術行為。從跨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認為教育技術要為素質教育服務。學校培養的人才既要有“知識”,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識和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素質”,這三個方面要有機地融合在一個人的身上,21世紀的人才應當具備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這四個特點。要培養這樣的學生,學校教育就要樹立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適應性的觀念;要樹立融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為一體的觀念;要樹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觀念;要改變教學就是用一個模子塑造所有學生的觀念;樹立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觀念;電化教育的這些出發點和意識,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同根同源同目標的潛件支持。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化教育硬件也在迅速發展。視聽型媒體向微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向多媒體化、網絡化、交互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可以相信,電教硬件的迅速發展將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更加廣泛闊的天地,提供更多的教學技術手段,從而為素質教育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持。電教軟件的推廣應用使人們認識到了素質教育教材觀對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加強情感教育、促進非智力因素培養和左右腦功能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它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發展人的素質。不少教師把電教教材看作是傳統教材的有機補充和發展。在日常教學中,不但應用電教教材,而且切合實際自制電教教材,努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技能,電教軟件的推廣應用帶動了教師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實施得怎么樣,關鍵因素是教師,從電教的角度來說,取決教師的電教意識和電教技能。電教軟件作為教材和資料可以進行師資培訓。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應用電教軟件掌握和提高了電教技能,提高了教學設計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對于電教手段的需求也使電教的經費投入加大,促進電教的發展,從而可以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篇3
關鍵詞:行業高職院校;多校區學生管理;職業素質教育活動
在職業教育的定位和理念得到社會各方面認可、高職教育逐漸走向深入的過程中,社會各行各業對高職教育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而部分高職畢業生在進入各行各業初期表現出的誠信意識、敬業精神、人際適應等職業素質方面的問題經常引起企業和學校的關注,但這方面問題的引導教育只能提前進行[1]。因此,高職院校只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水平,才能幫助高職學生提高擇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的能力,進而達成社會生產需要。
1行業高職院校多校區職業素質教育活動的內涵
職業素質教育是為了培養個人職業適應、發展需要的基本品質而實施的教育理論實踐活動。為了使職業素質教育內容得以順利實施,構建高職院校自身特色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教育模式勢在必行。隨著高職院校教育規模擴大,許多高職院校也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樣多校區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因此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也呈現出逐漸細化、多樣化特點。多校區管理視域下的行業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特定環境下的教育實踐活動,目標就是進一步推動學生職業素質發展。
2行業高職院校多校區職業素質教育活動的設計原則
2.1實踐原則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類型就決定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核心素質地位。相較于專業知識技能前期的理論基礎支持,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要圍繞活動實踐理論、活動引領感受和體驗活動的過程。活動設計上要注意學生的實踐性,強調活動實踐過程的充分程度、豐富程度、深刻程度,學生的親身體驗和主觀感受應成為職業素質教育活動設計的重要方向和途徑。
2.2生本原則
職業素質教育活動從根本上說是全體師生參與的學生教育工作,而教育要求我們始終樹立“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使人人都有所收獲”的育人觀念。學生素質教育活動設計也必須圍繞學生、服務學生。真正的生本導向,要根據學生現實需求和年齡特征來設計、組織活動,要考慮每項活動的大眾化接受程度、專業化特點和參與面等問題。只有立足于生本原則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才能調動學生獨立自主、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2.3行業原則
高職院校中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是一個開放的課程領域,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方式等都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在活動方式的選擇和教育資源的開發上就要充分利用高職專業所對應的行業崗位特性[3]。崗位核心要求的現場展示、場景、行為模擬、職場思維訓練等元素應該是職業素質教育活動設計的核心元素,要盡量把行業的核心素質要求傳達給學生,通過實踐內化為學生的職業素質。
2.4屬地原則
職業素質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還是要考慮地域性特點。即使是面向全行業的高職院校,高職生源和就業渠道一般會有集中區域。要利用好優秀人物、優良風土人情、當地民俗、傳統競賽、方言學習等屬地文化要素設計訓練活動,讓學生帶有一定的優秀文化符號并借此教給學生融入以后職場屬地文化環境的能力素養。這個設計原則對于多校區管理模式下的院校更有指導意義。不僅各區域人文環境不同,學校的各個校區文化特征也是有區別的,城市中心的校區和偏遠山區的校區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條件不可能一致,所以要注意屬地化特色,不丟失本源文化土壤。
3多校區行業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活動設計思路
3.1統一認識,頂層設計,提升對職業素質教育活動的認識
高職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摒棄只重職業知識技能課程的封閉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開放式的職業教育。全員努力營造職業綜合素質學習氛圍,支持通過職業素質技育活動促進學生不斷發展,通過多方面的職業教育內容使學生勝任未來的崗位工作。在形成全員共育職業素質的思想基礎之上,學校領導應牽頭組織策劃全校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頂層設計出自上而下、層層落實的職業素質訓練框架。在這個頂層設計之下,專業知識技能課程與素質訓練活動并行不悖,相輔相成。只有學校做好宏觀計劃,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才能準確定位,順利策劃、實施并最終培養出合格的職業人才。
3.2行業入手,核心挖掘,凝練出職業素質教育的核心框架
高職教育緊密依托職業崗位所在的各行各業,職業素質教育活動的訓練核心必須是行業公認的職業核心素質。行業有核心職業素質要求的表述,高職院校要悉心的理解吸收,在整個行業的高度上潛心挖掘核心素質內涵,形成易于理解、發散、深化的素質內涵模塊,便于作為職業素質教育活動的設計內核。在有些行業,專業崗位的素質要求特點不突出、偏于松散和通用的情況下,深入慎重地論證挖掘核心素質則更為重要,只有行業核心素質的恰當理解和組合、分解所形成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框架才會具有指導意義,而不會弱化為普通的學生活動。
3.3學生為本,問題導向,搭建有效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平臺
在設計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時,考慮行業核心素質的引入之外,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基礎。根據學生的區域、年齡群體特點,更有針對性地對行業需要且學生欠缺更明顯的素質項進行重點養成,例如:民航業核心素質要求之一是“優質服務”,這一素質要與當前90后、10后獨生子女學生群比較自我,抗挫折力弱等特點相沖突,學生習慣了接受優質服務而不習慣服務于他人,因此,“學生為本”在此項素質的體現則應該加強訓練學生的服務意識。設計更深入的優質服務意識和行為活動,讓學生去實踐并理解怎么做到“優質服務”。而現階段在校學生已有的活潑有主見等特性則在對應的素質模塊中適當弱化,教育活動則可以簡化一些。以學生為本,問題導向就是結合學生實際對基于行業素質要求框架中各項各點進行權重設置,搭建出一個契合企業與學生雙方實際的素質教育活動平臺。
3.4豐富形式,多元素融合,打造恰當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載體
在確定了各素質要點的活動策劃權重之后,就要為“這一副肥瘦不均的活動骨肉披上外衣,讓其被包裹并生動起來。”這一設計步驟就是要選擇豐富的形式來體現素質要求的內容。模擬、參觀、交流、游戲等活動形式很多,選擇形式時就要注意多種元素的融合,要注意社會熱點問題,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媒介形式等關鍵元素。這一點上也要充分利用區域性原則來設計活動,把多校區所處區域及周邊的文化元素放進職業素質教育活動中。例如,珠三角粵語粵劇的元素被納入眾多活動中得以訓練并內化成職業素質。此外,對于多校區院校,做主校區和分校區之間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策劃要注意以文化氛圍較為濃厚的主校區為中心,各分校區以核心專業群和周邊條件,凝練更有偏向,而又不能脫離行業素質要求的職業素質教育特色活動。
3.5實踐修訂,追蹤管理,制定務實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方案
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方案形成之后,同樣要經歷實踐來檢驗。一個活動的可操作性、實效性一定要在班級等學生群體中實施之后,通過及時和延時的跟蹤調查,科學分析,現實效果才會呈現出來,把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方案作為一個項目來組織管理,一屆學生,一級學生,一個專業學生,多維度群體實施效果的反饋和整合,持續地修訂活動方案,才能逐步打造出一個適合特定行業高職的多個校區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活動方案。
4結束語
行業高職院校在多校區辦學的背景下,應重視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活動的設計原則,基于校情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多角度著手制定出符合學生素質發展培養方案。就目前而言,達成統一認識是活動開展的前提基礎;從行業入手,以生為本則是關鍵;打造活動載體和制定活動方案則是根本。培養高素質的高職院校學生,特別是在“一流”高職院校的建設背景下,依托其職業教育活動設計,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當成為行業高職育人工程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朱浩松.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培養[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5(4):50-52.
[2]王璐,梁可.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5(05):70-71.
篇4
1.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1.1優化教學目標的制定。目標教學是構建素質教育的重點,它要求教師必須了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要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目標教學落到實處。可以說,目標教學就是將所有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課的小目標,爾后完成好單元的部分目標,從而達到完成總目標。教師在上新課前,首先弄清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用書上提示的教學步驟,再分析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的難點是什么。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反復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每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把教學目標及時交給學生,讓學生心里有數,從而達到了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有目標,使之在課堂上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順利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
1.2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李如密在"素質教育與教學改革"一文中提出幾個結合:即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會相結合,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這地我們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是很有啟發意義的。課堂教學應努力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變"學會"和"會學"。要做到這點必須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腦、動口、動手上下功夫,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形成以學生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育人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
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要求必須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思維、學會選擇、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具有終身的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改只顧"教"而不顧"學"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尤其是探討關于"學"的方法,促成"教學過程"向"學教過程"的轉變,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可能。
2.1應大力提倡并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作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庫,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2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注重學習水平層次和個性差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活動至關重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按照教材體系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養成如下幾方面的學習習慣:以語音為首的聽說習慣、按時預習新課的習慣、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的習慣、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習慣、聽說讀寫齊頭并進的習慣、及時復習所學知識的習慣等。
3.優化英語課堂教學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核心
3.1挖掘教材內涵,滲透思想和德育教育。英語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語言學科,英語語言能直接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傳播社會文化科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又要注意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英語教學中。所以,英語教學要充分發揮其思想情感的教育導向功能,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中學英語教科書中的絕大多數題材好、語言蘊意深、切合中學生生活實際。例如,我們可通過介紹與課文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祖國,放眼世界;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英語語言文字的美給他們以美的享;通過學習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和先進模范人物的事例介紹,以及對語句、課文的理解和延伸等手段來揭示課文內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強化動機,激發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以保證學生其他素質的提高和發展。
篇5
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策略,教學媒體等因素,本文擬就素質教育觀念下的這些設計作新的審視.
一,對教學目標設定的新審視
教學目標是指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后要達到的學習結果.教學過程是圍繞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當前的生物課堂教學目標設定已向素質教育的要求邁進了一大步,如僅以認知為課堂教學目標的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但離素質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質教育首先要有教學目標的素質化.
一是教學目標重心應向非認知領域轉移.當前,生物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大多仍是以認知為核心的,非認知目標仍是一種附屬和點綴.表現在一方面目標設定中非認知目標往往可有可無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定向,調節和評價大多以認知目標為依據,學有余力時才顧及非認知目標,或者有人聽課時才"貼"一些標簽.發展學生全面素質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誠然,作為基礎教學而言,認知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創新的基石,沒有一定的知識具備,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著創新的火花也會熄滅.但在創新機制中,基礎知識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對于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非認知因素來說,它是較為被動和次要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取知識并不難,人們常常可以直接應用前人創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造,難得的是好的創意.因此,把教學重心從認知向非認知(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就成為一種必然.
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面向全體學生.目前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大多忽視了全體學生的差異性.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其學習目標是相同的,這種按統一標準設定的目標,必然難以落實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是一種資源.要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種差異的存在,并針對這種差異因人定標,因材施教.要制訂面向全班每個學生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現實的,但制訂分層的教學目標則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的新審視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舉足輕重,關鍵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內容,是課堂結構的主要線索,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對于鞏固舊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學難點,是難于理解或領會的內容,或較抽象,或較復雜,或較深奧.難,包括學生難學和教師難教,由于學生難學致使教師難教.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目標的多樣性,也就決定了教學重點,難點的多樣性.但目前我們所見到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中,重點和難點設定幾乎都是在認知領域,很少見到有非認知領域的重點和難點的.當我們把教學目標從認知向非認知擴展的時候,也需要重點和難點的相應擴展,當我們把教學重心從認知向非認知轉移的時候,也需要重點和難點的轉移.人們在目標擴展和轉移的同時,重點和難點的按兵不動也反映了人們觀念并沒有真正的轉變.
目標的多元化要求重點難點的多元化,非認知目標比認知目標的落實更重要更困難,更難見效,因此在許多時候我們的重點和難點應該是非認知領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等部分內容,如果僅從認知角度來看,只需幾句話就可概括,然而這些部分的教材內容中卻包含了豐富的非認知因素,如科學實驗的思想和方法,這理應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對教學策略設計的新審視
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多年來,廣大生物教師在教學策略上進行了不少實踐和創新,不斷地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這無疑體現了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的素質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師"自我中心"意識的頑固和沿襲傳統的惰性的影響,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實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唱主角,學生當配角的狀態還未從根本上加以改變.例如,"自學輔導法"不失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一種好的方法,但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時往往是幫助學生確定好學習目標,同時將教材的知識內容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要求學生在書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由于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程序,學習計劃都是教師幫學生訂制訂的,學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機會.教師期待學生的學習過程按著教師指定的目標和思路進行;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和調節,也是依據教師制訂的學習目標,教師的評價指標和準則來完成.又如,"引導發現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去獲得親身實證的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也是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安排,學生往往已不需要對材料信息進行收集,選擇和甄別;在"發現"過程中也不會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沒有新的思路和方式;"發現"的結果自然也都是教師所預期的.這樣學生的主體性也就無從得到真正的體現.
根據素質教育的特征,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應著重思考下列問題:
一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如:①引導學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程序,制定學習計劃,為自主學習定向.②引導學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基礎和習慣,水平和能力,去讀,想,做,說,議,畫,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自主活動,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科學結論.③引導學生自主評價.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基于對自己的認識,依據學習目標和自身的評價指標和準則,對自身的學習目標,策略,方法,計劃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進而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監控.④引導學生自我調控.思考如何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尋找學習差距,考慮如何改 進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策略和方法,以促進目標的達成.⑤引導學生自我激勵.思考怎樣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激勵自己戰勝困難,獲得學習成功,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班級授課制下,如何使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有所提高發展,最基本的一條準則,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學習起點(包括動機,態度,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落差較大,課堂教學起點準確定位是保障不同層學生都吃飽,吃好的關鍵.習慣的"抓兩頭促中間"的做法,實際上是以優等生為教學起點,放棄了中下等生的教學,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出發點,但最終以落腳優等生為歸宿.有的教師提出"抓中間促兩頭",以中等生為教學起點,這比起"抓兩頭促中間"的做法來得公正一些,但這是以優等生和學習困難學生的部分無效和低效學習時間為代價的.因此,在班級授課制中,沒有分層的教學過程是難以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的.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想辦法積極創設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學習的機會,如設計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的環節,以便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設計分層次的練習和作業,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難易適中,梯度明顯的練習或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學情,有彈性地加以選擇和完成.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學業成就評價方法,以增強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四,對教學媒體選擇的新審視
教學媒體是教學設計中要涉及到的物質條件.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涉及的教學媒體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先進.除了傳統的掛圖,模型,標本及實驗設備外,錄像,投影,錄音等設備也已廣泛地進入了課堂,多媒體運用也已不再是新鮮的事.但從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來看,還需要在教學媒體設計上作進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創造更豐富的物質條件.我們的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實踐活動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原因.我們的教材與國外的相比,實踐方面已明顯不足,而在我們相當部分教師的教學中實踐又被大大削減了,許多學生實驗變成了演示實驗或教師講實驗.如果不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成了空話.
篇6
一、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新突破
“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歸根到底是要探究“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1]。從根本上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2],就是要提供適合學生主動發展、創造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為學生健康與幸福成長固本強基。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使學生終身受益,強調要提供適合學生成長與發展需要的教育,這反映了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刻轉變。研究者認為,“核心素養”的內涵可以從最底層的“雙基指向”、中間層的“問題解決指向”和最上層的“學科思維指向”進行把握[3]。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需要完成上述轉變,特別是在知識經濟、互聯網時代,只有掌握了各門學科的學科思維,才能達到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提升生活質量的目的。研究者提出,應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推進個性化教育,實現教育理念從傳統知識和技能評價標準向個體核心素養培育的轉換[4]。林崇德教授則強調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無論是對學科思維的強調,還是對個性化教育、綜合素質的強調,在本質上都反映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教育理念由“結果”向“過程”的轉變,由“知識教育”向“人的教育”轉變,而這種轉變是以跳出單一學科或單一情境的限制,而要進行適應社會的跨學科、跨情境的教育為出發點的,教育的關注點從育才變為了育人。毫無疑問,這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新突破,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新抓手、新生長點。
二、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新亮點
目前,教育改革已經到了“深水處”,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頸”?核心素養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需要重新反思教育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并使之具體化和提高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全體教師明確課程教學內容,實施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遴選過程中,同樣需要將學生的發展性目標作為基準。研究者提出,核心素養的遴選應注重一貫性、發展性與時代性,以個體在現在及未來社會中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知識技能及態度情感等為重點[5]。以林崇德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學生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以促進學生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整體健全發展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側重于“全面發展的人”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認為學生核心素養總框架的建構應包括社會參與(公民道德、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視野)、自主發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新)和文化修養(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技與信息素養、審美與人文素養)3個領域12項核心素養指標。這一研究結果具體地回答了“教育要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同時,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還需要清晰地回答“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教育以課程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課程體系與核心素養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核心素養是課程改革的原動力[6],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有助于深化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另一方面,只有建構起基于核心素養的新課程體系,才能保證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研究者認為,應從具體化的教學目標、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質量標準來實現新課程體系的建構,使課堂教學體現核心素養并促進學生形成核心素養[7]。可以說,核心素養是“全面發展”教育方針和課程教學目標之間的橋梁,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新亮點、新希望。
三、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的新標桿
傳統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學習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不利于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就是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個人、社會、國家三者發展的有機統一。
在這里,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學生核心素養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如日本、新加坡就把“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中心。研究者認為,核心素養框架的確定應該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8],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準則應有充分體現[9]。因此,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10]。這不僅能夠使學生個人發展和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就是把德育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備為人民服務和社會貢獻的本領,為個人的終身發展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這應成為新時期學生成才成人的新標準,新世紀學生成長發展的新標桿。
四、核心素養是學生成長的新驚喜
需要指出,中國特色的學生核心素養,必須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世界各國在建構核心素養體系時,不僅表現出適應時代需求的趨勢,而且十分強調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基因。林崇德教授就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對于我們思考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我們需要以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為根本,以社會關懷、家國情懷和人格教育為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11]。這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正志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的必然要求。一句話,學生核心素養應以愛國、處世、修身作為其邏輯出發點和歸宿點。
當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這個內因就是學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健康即幸福,如果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會使學生失去進一步學習知識的興趣,極易使他們成為心理行為問題的“易爆品”。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程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樹立心理健康服務理念[12],保障學生在心理健康服務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健康與幸福的“發展理想”轉變為“理想的發展”。
一言以蔽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個體的身心健康是學生健康與幸福成長的兩翼。這也是培養核心素養過程中帶給學生發展的另一份驚喜,即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講錄――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83.
[2]施久銘. 核心素養: 為了培養 “全面發展的人”[J]. 人民教育, 2014(10): 13-15.
[3]李藝, 鐘柏昌. 談“核心素養”[J]. 教育研究, 2015(9): 17-23.
[4]劉鴻儒, 凌秋千. 基于“個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養”培育[J]. 現代教育管理, 2015(8): 95-99.
[5]辛濤, 姜宇, 劉霞.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1): 5-11.
[6]顧明遠. 核心素養: 課程改革的原動力[J]. 人民教育, 2015, (13): 17-18.
[7]辛濤, 姜宇, 王燁輝.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1): 5-11.
[8]褚宏啟, 張詠梅, 田一. 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 中小學管理, 2015(9): 4-7.
[9]《人民教育》編輯部. 核心素養: 重構未來教育圖景[J]. 人民教育, 2015(7): 1-1.
[10]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講錄――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06-207.
篇7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和主動精神,開發人的智慧,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新編英語教學大綱的核心是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貫徹執行素質教育談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英語素質教育的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是重點,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實現優化課堂教學,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做到優化教學目標的制定,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以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目標教學是構建素質教育的重點,要求教師必須了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因材施教,使目標教學落到實處。可以說,目標教學就是將所有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課的小目標,再完成好單元的部分目標,從而達到完成總目標。教師在上課前,首先弄清本課的教學目標,再分析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的難點是什么。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反復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每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把教學目標及時交給學生,讓學生心里有數,從而達到了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有目標,使之在課堂上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順利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應努力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變“學會”為“會學”。要做到這點必須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腦、動口、動手上下功夫,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形成以學生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育人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可能按步就班,也不可能始終如一地進行每一個教學步驟。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礎上,靈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師生間形成一個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圍,才能順利進行教學,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情境導趣,以趣激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學習語言的最佳期是在兒童期。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好奇心與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兒童接觸“A、B、C”的起始階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學生是否對英語產生興趣,英語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努力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到新鮮、輕松,使學生喜歡英語課,喜歡學習英語。在教nose, ear時,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輕輕地捏捏學生的鼻子、摸摸學生的耳朵,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和藹,并置身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滿懷激情,以豐富的體態語言與面部表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單詞或句型時,我們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做相應的動作,即使是夸張的動作或朗讀語調,孩子們也會特別喜歡。“big”兩手張開畫個大圈,“small”用兩手指做個特別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個瘦的動作。學完單詞后,老師做出動作,學生就會說出這個單詞;教師還可以根據孩子好動的心理,結合游戲和兒歌教學,努力創設英語活動情境,動靜穿插,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穿插,吸引年幼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自主學習。
三、教師的自身素質,是構建素質教育教學模式的關鍵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踐者和實施者,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新形勢下,作為老師光有埋頭苦干的精神是不夠的,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要向教學科研要質量,要效益,這是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的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對老師的迫切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質教育滲透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體等各種素質,讓他們德、智、體、美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四、情境遷移,學以致用,是素質教育的目的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它具有實際性和交際性。實際生活水平是語言學習的試金石。英語的教學時空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把學習遷移拓展到我們的生活中。教師要設法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創造英語環境,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敢于大聲和老師用英語打招呼,交談;鼓勵他們盡量用所學的常用表達方式和同學相互問候,對話。學生一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實踐,必定會爆發出無限的創造力火花,必定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產生仿佛置身于英語世界的感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加深了語言信息輸入,產生語言內化,做到了學以致用,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我們要致力于優化課堂教學的改革,立足素質教育,講究實效技能,使學生對英語興趣倍增,增強自信心和自覺性,擴大了知識面又提高了英語水平和素質。學生由“要我學英語”變為“我要學英語”,為今后培養新世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它還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還需要我們廣大青年英語教師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模式的改革;藝術類學生;文化素質
[作者簡介]陳玲,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教師,廣西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G6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10-0201-03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電腦通訊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成果逐步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于生活在21世紀信息時代的人們來說,如果不會應用電腦快速地獲取、處理、檢索信息,不會使用因特網與外界通信,就無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資源,也就無法在信息社會中謀求發展。當多媒體、信息高速公路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時,我們的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即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因此,充分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促進與現代教育不相適應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成為藝術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本文從藝術院校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和問題。探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藝術院校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積極影響,以及對提高藝術類學生文化素質的作用。
一、藝術院校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藝術類學生“教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嚴重影響了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逐漸被廣泛運用到文化課教學中。可是,目前藝術類學校在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文化課教學時。普遍存在計算機只是傳統教學的輔助工具,只起到教學演示的個別化教學,或輔助教師進行教學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學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與學”的模式,實際上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傳統模式的教學,真可謂穿新鞋、走老路。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忽視實踐能力的訓練,以傳授知識為唯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于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當今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與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實現使學習者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個性發展的素質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二)藝術類學生在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藝術人才,除了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讓學生學好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正確處理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藝術類學生有效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專業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它著眼于學生在未來職業上的需要,主要培養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礎課教育則更加重視培養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或技能。兩者的很好結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但是,藝術類的學生往往存在重專業課、輕文化基礎課的思想,對文化課學習普遍不感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文化成績普遍比較差。
二、對策與方略
如何對藝術類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呢?首先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教學體系中。教育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教育技術的革命,都將帶來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課本為主要教學傳媒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遞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樣,在信息社會里,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教育傳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將取代以文字課本為主要教學傳媒的教學模式,也必將帶來教育觀念、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和組織等方面的徹底變革。
(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基本特征:
1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與共享性
以前教學資源的主要載體是書,其信息負載量小,而在網絡教學中,教學資源的載體是網絡。網絡不僅是傳遞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是知識的源泉。由于網絡本身具有信息負載量大的特點,無疑會使教學資源得到空前的擴大。此外,網絡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點,也使網絡教學中全體學員能共同享有豐富的教學資源。
2 教學過程的超時空性
在網絡教學中,其教學過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靈活安排學習過程。學生也沒有必要集中在一處固定的場所學習,在各個不同的地域,只要聯接網絡,就可以參與網絡學習的過程。
3 教學的交互性
在網絡教學中,通過使用電子郵件、語音信箱、視頻等多種媒體技術,實現了一種交互式的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不僅可以雙方而且還可以多方進行交互式交流。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范圍不僅沒有減少,相反卻擴大了。
4 實現個別化學習和探索式學習
在網絡教學中,由于學員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機上通過聯接網絡進行學習,從形式上就使網絡教學實現了一種個別化教學,在個別化教學中,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還可以控制學習的進程和速度,所以這種個別化學習又體現了一種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式學習的特點。
(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技術。促進了藝術院校附中教育觀念、目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變革,為素質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
1 更新教育觀念
(1)藝術類附中與普通中學的課程結構不同的是:藝術類附中的學生,一周用50%的課時量上藝術方面的專業課,用50%的課時量上普通中學文科方面的文化課(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藝術類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與普通中學的文化課教學一樣,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是教師教書本知識,學生學書本知識,教學功能只有一個,就是傳授書本知識。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使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多種功能如學習能力、信息處理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等,因此產生了新的教學觀――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
(2)傳統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而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網絡環境下的
學生既是對象,又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客體和主體的統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這些新的趨勢中隱含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都反映了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生被看作為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在這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下,教師要扮演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的角色。
(3)傳統的學校觀認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進行課堂教學并有圍墻的學校才是正規的學校。而網絡環境下的學校觀則認為全日制、面授的、有圍墻的學校是正規的學校,半日制的、業余的,其他方式授課的遠距離教學、無圍墻的學校也是教育的場所,也是正規的學校。
2 改革教學目標和內容
許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紀的公民需要獲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處理(組織、獲取、操作和評價)的技能;(2)問題解決能力;(3)批判性思維能力;(4)學習能力;(5)與他人合作和協作的能力。為了實現信息網絡技術對教育目標的新要求,教育內容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其總的趨勢是:教材的難度增加,重視基本理論,強調知識內在的聯系。要使用高難度、高速度和理論化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在課程設計上重在學科結構合理,教學內容少而精,著重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制定教學大綱要著眼于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創造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技術的培訓,基礎要寬。教育內容還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解決真實性問題的能力。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技術,為實現新的目標完成新的教學內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為學校步入新軌提供了途徑。計算機軟件工具,如文字處理和畫圖程序,能幫助學生組織和建構復雜的任務。
3 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目前教學的基本形式是班級教學,大班上課采用的教學方法是采用呆板封閉的教師注入灌輸,學生死記硬背,基本教學手段是口授、粉筆、黑板、文字教科書。我們應把這些單一、落后的教學手段改成多樣化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要使其更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時代的特征。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既能進行集體協作型教學,又能進行個別化教學,能給學生明確的教學目的、鮮明的教學目標、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靈活的學習方法,具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由于多媒體教學采用了圖形交互操作界面,具有人機交互能力的友好界面,能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感覺器官調動起來,豐富了感性認識,開闊了視野,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記憶,促進個別化主動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也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由于網絡服務器裝有各式各樣的教育教學資料庫、信息庫、數據庫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愛好、能力和程度來選取學習的信息,選取學習的路徑和起點,確定學習的內容和數量,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難度。學生通過人機對話形式,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的效果可以由計算機及時反饋和評價,這種學習形式明顯不同于以前的學習形式,這樣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實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在教學中應用計算機的輔助教學,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活動的機會,改變常規呆板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樂于學,善于想,勤于動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多媒體強大的圖形功能,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對在教學中出現的難以理解的內容,可以重復播放和學習,讓學生領會和分析事物的發展過程。通過計算機可以反復觀察一些課堂上無法演示,靠掛圖和解說又很難說清的過程。利用計算機可以展現普通教學無法演示的宏觀或微觀世界,反映其動態的變化規律,如顯示天體運動情況,顯示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可以模擬核裂變的情況,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空間變大或縮小,時間可以拉長或縮短,可以將一瞬即過的變化過程定格停留,以便仔細觀察和分析。有些危險性的實驗,可以通過模擬仿真,使學生掌握實驗要領,熟悉操作步驟,理解實驗過程,重點和難點得到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單是“承受知識”的過程,也是“探索知識”的過程。
4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技術,為素質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
篇9
關鍵詞:體育教學;素質教育;職業學校
推行素質教育是國家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極具遠見的戰略性決策。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應起著重要作用,而我國當前的體育教學并不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為此,建立起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體育教學模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務的需要,我們借助文獻資料法,輔以走訪座談,廣泛征詢有關專家的意見,在對體育教學的特點和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主要功能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體育教學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以期為我國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素質教育賦予體育教學的使命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是指人的社會基本素質,即人通過環境與教育形成的、與我國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識、勞動技能以及強健的身體。《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明確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中,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必須改革傳統的、以應試教育和單純增強體質為目標的體育教學體系,代之以適應在素質教育需要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為目標的新的教學模式。這已成為體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體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體育教學的特點
體育教學由其本身學科特點和內容決定了它不同于一般學科的鮮明特性。
(1)實踐性這是體育教學的本質特性。體育教學必須通過身體活動來承受適量的運動負荷,以促進身體器官、機能的發展,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并通過具體時間活動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能,培養對體育的興趣以及良好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養成自覺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
(2)整體性根據體育鍛煉規律,僅僅依靠課程教學是無法實現教學目的的,只有通過課內外的延伸,課上時間與課后活動的有機結合,發揮整體效應才能真正取得預期效果。
(3)社會性體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形成若干小集體(如幾支球隊),在每個小集體中各成員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們有組織、有分工、有協作、也有對抗,體現一定的社會職能意識。
(4)差異性體育教學受學生身體條件、性別、發展方向和能力傾向的制約較其他課程更為顯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實際出發。
2.體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體育不同于一般學科的特性,決定了體育在人的素質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多得的獨特功能:
(1)增強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體形態、生理機能等生理素質和意志品德、調試能力、心理素質以及衛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識和能力。(2)提高身體運動素質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韌、靈敏性等基本運動素質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動技能。(3)提高社會人文素質它不僅體現于提高體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質,也包括協作精神、競爭意識、管理意識等社會適應方面的素質。
3.素質教育目標對當前體育教學的任務要求
從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當前職業學校體育改革尚未有質的變革,舊的教學體制的弊端仍在影響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因此,職業學校體育必須認清當前所面臨的任務。
(1)學校領導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確的認識,對學生體育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改變運動場地、運動器材及體育經費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從而改變學校體育工作的規模和水平,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供必要條件。
(2)在體育教育指導思想上,重視體育教育對人整體素質培養的作用,避免片面強調體能、運動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學生在思想上、理論上對體育深層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在體制上,改變教學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對學生管得過細、過死的現狀,從而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3)在教學內容上,新的教材改變了一直沿用的舊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并且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創新性和學生自主選擇性。
此外,應大力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創新能力,使之具備與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相適應的能力。
二、對策與措施
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與實施素質教育相適應,建立的教學體系必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科學化
教學目標是學校體育教學體系的核心,并貫穿整個體系的始終。認真研究體育學科的性質,明確體育教學的目標,這是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謂體育教學目標就是通過體育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講,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全面的適應21世紀的結實、強壯的體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標和個性教育目標。其次,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以及自主地運用知識、技能進行運動的能力和態度,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使其具有穩定的體育動機和行為方式。
2.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多樣化
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職業學校體育教學不應只是單一的身體鍛煉,而應更傾向于意志、個性情感等心理素質訓練。
3.教學手段和方法要注意靈活多樣
體育教學的手段要改變過去一貫的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糾正動作的單一模式。而要把現代的科技引入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激發學生的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另外,教學可以適當地把一些教學組織活動交給學生帶領,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教師還可以提出教學內容、教學任務,讓學生們自己選擇練習方法。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素質。
4.課內外一體化,開創校園體育新文化
體育教學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而且還應包括課堂之外的各種體育教育活動,而這種課外的教育活動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5.教學評估動態化
現行單純的運動成績和動作技能考核體育成績的體制和做法應被以多種動態考核制度所代替,應把教學評估作為一種檢驗和促進教學的手段、而不能作為教學的目的。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應更注重科學性、過程性、公平性、適應性觀點原則,對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定不僅考核其絕對運動成績,更應以動態發展的觀點考查其成績升降變化和鞏固率的相對成績,還應對其心理發展水平、體育文化素養、終身體育能力等多方面內容進行全面的考核,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素質教育;嘗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1-152-01
新修定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指導學生全面發展。”那么,語文教學滲透素質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呢?近幾年我作了下列嘗試:
一、在備課時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
素質教育是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自身的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它強調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因此,教師在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確定教學要求、選擇教學方法、編寫教學計劃時必須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必須把學生看作能動的主體,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教師還必須關心學生學什么和想什么,更要關心他們怎樣學和怎樣想。諸如上述種種問題,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滲透到每個環節中去。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
課堂教學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我的具體作法是: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五段一線式”教學法,即以培養學生“自主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主線。圍繞定量自讀,定向自測、合作解疑、教師解疑、回味總結五個階段展開教學。
(1)定量自讀,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提示,課內注釋,課文內容,課前預習題,課后練習題,配套練習題,自己抄寫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抄寫詞語,掌握詞語的意恩,近義詞和反義詞;抄寫句子,掌握擬人句,把什么當作什么來寫,掌握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掌握重點句,句子的含義是什么,掌握轉述句的改寫:把“:”改為“,”,“我”改為“(他、她、它)”,去掉“,”,掌握設問句一問一答,反問句,只問不答。(2)定向自測,就是讓學生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解答預習題,課后練習題和配套練習題,掌握課文內容。(3)合作解疑,就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對學生個人沒解決的字、詞、句有關問題,由各學習小組合作解決。或對一題多解問題,由各學習小組代表各抒已見,發表看法共同解決。(4)教師解凝,就是各學習小組還不能解決的課文結構層次分析,歸納課文中心,分析寫作特點,賞析精要語段,復述課文內容……由教師講解歸納解決。達到學生有疑便問,有問而思辨,辨而明其理的目的。(5)回味總結,就是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小結,找基本知識點、找學習要點、重點、難點,把它們歸納到具體的語文知識體系中去。
三、在批改作業中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
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首先反映在平時作業的完成上,。其次反映在期中、期未兩次考試成績上。因此,教師必須認真批改作業,把素質教育的內容滲透到作業批改中去。那么,如何才能把素質教育滲透到批改作業中去呢?首先,把學生作業分類排隊,分層批改。對優生作業要從嚴要求,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使優生從小養成獨立思考,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對中等學生作業可稍放寬標準,讓他們逐步達到優生的水平;差生作業要找閃光點,那怕是很小的進步都要大力表揚,鼓勵他們不斷進步。
四、在輔導學生時滲透素質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二條寶貴經驗就是:“因材施教,分類指導”。作為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知識水平等,以便在輔導學生時因材施教、分類指導。那么如何在輔導學生時滲透素質教育呢?首先,要確定好輔導對象,即好、中、差三類學生分類排隊。其次,要確定好輔導內容,即優生輔導難度大的知識,內容應多而廣泛;中等生輔導難度小的知識,內容應多而狹窄;差生輔導基礎知識,內容應少而簡單。再次,要安排好輔導時間,優生少,中等生稍微長一點了差生應多。一般來說:優、中、差三生在時間上的比例應是l:2:3。最后,檢查輔導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隨時了解學生、檢查輔導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隨時了解學生、檢查輔導作業、課堂提問學生、小結或分析考試成績。
五、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滲透素質教育
- 上一篇:世界經濟的現狀
- 下一篇:初中英語教學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