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經濟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金融國際化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推動了資本、生產、技術、服務、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快速流動,使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使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新的特征與運行機制。
(一)國際經濟結構調整主體多元化,“金磚四國”表現不俗
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連續增長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匯率計算達到3.8%;世界貿易量增長了9.4%,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了22%,達1.2萬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本輪世界經濟繁榮中,發展中經濟體出現了全面振興。據IMF數據,2006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7.3%,高出世界總體增速3.5個百分點;從2001年到2006年,發展中國家GDP占全球比重從20%上升到了25%,對全球貢獻率為30%,按PPP計算超過50%。原因在于:一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得益于資源領域的投資和自身發展能力增強,經濟進入加快增長期;二是中東國家得益于石油收入和貿易順差,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更多的勞動人口提供長期穩定的工作機會,年均經濟增速從過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正在經歷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2006年經濟增長率達5.2%;四是拉美經濟穩步增長,主要大國削減公共支出、減少財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勵私人投資,承受外部沖擊的能力日漸增強,2006年經濟增長5.3%;五是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表現出色,雖然泰國出現了短暫的金融動蕩,東盟經濟總體穩健,四小龍經濟增長較快,2006年亞洲(日本以外)經濟增長8.3%;六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成為美國之外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又一主要動力,有研究報告預測,今后5年它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將超過G7集團。
(二)結構調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動性泛濫,導致全球性資產市場泡沫化
2007年,全球經濟盡管有所放緩,但仍高位運行。同時,各經濟體的結構不平衡問題依舊嚴峻。這種不平衡最主要表現在貿易不平衡上,美國的貿易逆差連年擴張,短短幾年翻了一番。這種不平衡反映出深層次的結構不平衡,美國的儲蓄相對不足,而其他國家消費相對不足,同時低端產業由美國向其他國家轉移。正是由于這種錯位和產業轉移,才造成貿易的不平衡。
從目前情況看,流動性泛濫并沒有體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當中,經過連續不斷的加息和收縮流動性,主要經濟體的消費物價指數目前增幅相對溫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主要是由服務價格(特別是與居住相關的服務價格,如租金等)帶動上漲的,而可貿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價格卻由于全球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呈現下降態勢。但是,流動性泛濫在資產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體現。不但房地產價格在經歷宏觀調控之后仍頑強上漲(美國房地產價格仍維持在歷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較小),而且股票市場不斷將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場漲幅將近20%,并且已經超越了2000年初創造的歷史高峰。與此同時,商品市場在流動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運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可能觸動商品市場,富裕流動性將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反彈,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綜合因素導致全球資產市場泡沫化。
(三)新一輪結構調整凸顯了產品價值鏈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特別是隨著FDI的增長和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傳統意義上以商品貿易為基礎的國際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國際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業內部,分工方式由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部產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產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種表現:
一是全球產業內貿易的迅速增長。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既進口又出口同一種產品的現象。從世界范圍來看,產業內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根據聯合國貿發中心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產業內貿易額已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4―1/3。同時,產業內貿易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分工的微觀主體。在國際分工新模式中,跨國公司扮演著全球生產和交換的“組織者”的角色。從目前全球價值鏈內部分工的地位來看,全球價值鏈的推動者主要是行業中處于領導地位的大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全球化生產帶動了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1999),美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在其進出口總額中占據了較大比重,特別是在化學、機械、電子、運輸設備等原材料和中間品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制造業部門,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貿易關系更為密切。這表明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并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某一市場,而是要服從其全球競爭的需要。
三是產品價值鏈分工導致生產的“分節化”,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在產品內部,當分工形式從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環節升級,由產品組裝環節向核心零部件環節轉移時,產品的“分節化”生產得以實現。產品不同生產環節可以在不同國家進行,這改變了產品生產只能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生產的傳統方式。目前,已經出現的一種貿易流現象:新興工業國家出口中間品和資本品――中國出口成品――發達國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勢下新的資源配置方式。
(四)貿易總量增長,結構優化,發展中國家貢獻增加
貿易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形態和核心內容。經濟全球化帶動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在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協調下,世界范圍內的關稅水平大幅下降,非關稅壁壘受到約束,從而為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創造了有利環境。在總量擴張的同時,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升級,國際貿易結構不斷改善。世界各國工業化總體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業品生產和消費的迅猛增長,使工業制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貨物貿易的發展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按名義價格計算,2006年發展中國家的貨物出口額增長了20%,達4.27萬億美元,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口額增長了17%,在世界貨物進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國際直接投資地區間分配不均衡,服務業是FDI流入的主要產業
據聯合國初步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高達1.5萬億美元,超過此前2000年的1.4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7年,弱勢美元促使更多外國投資流入美國,使美國成為最大FDI引資國,估計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1930億美元。英國緊隨其后,約1710億美元,成為第二大新增外國投資接收國,法國以1230億美元位居第三。歐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區,占全部外國投資額的40%。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其金額達670億美元,較2006年的690億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國和窮國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長的同時,全球很多地區的跨境并購表現活躍。
生產業跨國轉移成為新一輪國際投資的突出特征,服務業跨國投資在全球FDI總存量中占60%,在當年流量中也超過一半。世界跨國公司向服務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目前世界500強中一半以上為服務業跨國公司,其中制造業相當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務業。生產業與第二產業相互融合,創造出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了外包的發展。2006年全球外包業加快重組,總規模估計達8600億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質人才的發展中國家的離岸外包迅猛發展,外包業務種類擴大到軟件、后臺服務、呼叫中心、研發設計等,服務外包豐富了產品供應量的內涵,成為服務轉移的重要形式。
(六)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快速發展 1.貿易領域的國際協調
國際貿易領域的多邊協調主要是由WTO推動的。同時,在雙邊和地區層面,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和實施使貿易領域的國際協調手段和渠道不斷豐富、完善。
2.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
在各國和各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機制已經初步建立:(1)在多邊層面,自烏拉圭回合簽訂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以來,WTO投資政策的國際協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在雙邊層面,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主要通過各國之間締結的雙邊投資協定(BITs)來實現。(3)在地區層面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區域性(包括外資流入較少的南亞、西亞和西非)經濟組織都進行了有關投資自由化的談判,并達成了相應的框架協議或旨在促進資本流動的合作計劃。
3.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
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使競爭政策國際協調成為日益重要的議題。盡管國際競爭政策仍然“缺位”,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制定全球性競爭法規的必要性,正著手開展多個層次、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
(一)參與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不斷增多,“金磚四國”繼續成為亮點
為適應全球化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的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未來必將有更多國家主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其經濟結構調整將緊緊圍繞扶“新”、扶“高”、扶“大”、扶“名牌”的調整方向進行。扶“新”。就是大力扶持新的增長點,帶動行業結構優化;扶“高”。就是扶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技術結構升級;扶“大”。就是扶持企業擴大規模,推進企業組織結構優化,實現規模經濟;扶“名牌”。就是扶持名牌產品,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競爭能力。除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之外,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不但更趨多元化,而且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將繼續通過結構調整推動經濟全面增長;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繼續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亮點,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經濟結構調整的不平衡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貨幣體系的影響在于,流動性泛濫,這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
(三)結構調整進一步向服務型經濟轉型,資本流動呈現水平型
國際資本流動對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結構調整的知識型服務型特征都很明顯。目前,服務業占世界GDP的比重已達68%,生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生產業的迅速發展與升級使國際競爭從成本和價格的競爭過渡到技術與品牌的競爭,再演變到了產品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成為決定各國在世界產業鏈和價值鏈地位的關鍵因素。從中長期看,制造業在后工業化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應逐步相對下降。
從資本流動趨勢看,發達國家既是資本提供方,也是資本使用方,國際資本流動呈水平型。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成為資本流動的兩大主要方向。從國際資本流動的結構變化看,未來幾年國際資本有可能增加對發展中經濟體或發展中地區流動,特別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較大開放政策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流動。
(四)結構調整的區域化特征增強,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可能抬頭
在此輪結構調整中,不少國家通過雙邊、多邊或自由貿易區談判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改變區域內的經濟關系,建立保證區域經濟增長的新結構。區域一體化組織最大的特點是“對內自由,對外保護”,因而,區域性組織的發展一方面通過“貿易與投資的創造效應”,有利于實現區域內的優勢互補,提高區域內部分工水平,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從而帶動區域內部投資與貿易的增長;另一方面,區域性貿易壁壘對非成員國的進口構成了障礙,對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區域化和全球化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既相互促動,又相互制約。通過地區內部利益整合,在區域層次上實現全球化帶來的部分讓渡要求,這不失為一條有效而可行的道路。然而,盡管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減少了WTO多邊貿易談判的層級,但在現行談判機制下,WTO多邊貿易談判一定程度上成為區域一體化組織彰顯地區利益的平臺,區域一體化組織日益增強的談判勢力及其對地區利益的維護常常使談判陷入僵局,從而對多邊國際協調機制及其有效性帶來新的挑戰。
(五)此輪結構調整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爭力的差距拉大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發展中,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處于主導和優勢地位,但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科技、市場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仍在起基本作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少數發展中國家將發揮比較優勢,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提升產業結構,成為又一批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但由于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高技術產業尚處于初始階段或雖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規模效益,其國民經濟主要成分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國際競爭力較弱,因此,各個國家在參與全球化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還可能拉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
(六)跨國公司將繼續發展,但受約束大,政府和社會力量增強
上世紀的90年代以來,跨國企業兼并、收購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都超過了歷史記錄。一個新企業或新經濟發展的利潤空間很小,基本被跨國公司壟斷,要發展新的跨國公司,進入的門檻條件也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國家經濟的承受能力和本國市場所能夠提供的規模和利潤。跨國公司在某種意義上開始壟斷世界市場份額,而不再是繼續投資,因此而導致跨國公司發展與非跨國公司發展之間差異拉大,非跨國公司逐漸被納入跨國公司的國際分工體系,因此而形成等級分類和控制的發展模式,這在21世紀初將更加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后起國家那種試圖全面追趕的跨越式戰略可能不能實現,或者實現的難度很大。
篇2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技術;措施
水利工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工程,保證工程質量對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同時水利工程建設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過程,涉及內容多、影響因素多,這些問題都大大增加了水利工程施工的難度。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水利工程施工要求越來越高。水利工程施工企業要想健康穩定的發展、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施工質量。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在施工中的科學有效運用對提升施工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從企業和工程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影響施工技術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有效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術水平和質量。
一、當前水利施工技術的現狀
(一)水利施工技術落后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科技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國民經濟的增長的重要支撐。然而實踐中我國很多水利施工企業缺乏對水利施工技術的及時有效更新,并且很多施工設備是在沿用過去的陳舊設備,這些問題都造成了對水利工程施工質量和效率的嚴重影響。實踐中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業都是過去計劃經濟下的事業單位轉化而來,企業管理者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還沒有完全掌握,仍在沿用過去的管理理念,并對于企業競爭力、新技術的重要性、設備對于施工的影響缺乏深刻的認識,最終造紙施工技術和設備嚴重落后[1]。
(二)水利工程施工企業缺乏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
水利工程企業的高效運轉為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為基礎和前提,然而當前我國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業內部并沒有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最終導致施工工程質量監管體系的實效。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設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水理工程施工企業不得不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水利工程施工企業只有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促進水利工程施工技術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夠為水利施工公正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進而實現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提升。
(三)水利工程施工人員素質不高
科技的不斷發展持續推動著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升級,同時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運用的設備也更加復雜,而這些都需要被水利工程施工技術人員深刻熟練掌握。所以,實踐中水利工程施工企業需要吸引和培養大量的高素質技術人員。但在實際中技術人員老齡化、缺乏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問題在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業中都普遍存在。老齡化的技術人員在新技術的掌握能力上很難達到要求,同時年齡結構偏高會導致企業缺乏人才的后續保障。另外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會造成企業對高、精、尖技術無法有效運用,在具體施工中不得不運用效率低、科技含量不高的設備和技術。
二、影響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相關因素
(一)人為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直接操作者、施展者是人,水利工程施工人員和施工技術人員對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影響較大,所以水利工程施工企業的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能夠以飽滿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水利工程施工建設中,同時能夠依照相關規范和工程要求完成各項工作[2]。
(二)方法影響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和技術措施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對技術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工程設計人員一旦在施工方案設計中考慮不夠周全,應用的施工工藝陳舊就會影響水利工程施工的技術和效率,進而為施工技術的運用造成困難。
(三)環境影響因素
實踐中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和施工質量與工程地質和水文情況息息相關。同時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眾多因素會對施工設計、作業場地、組織分配等造成影響,進而使得水利工程項目施工質量和施工技術產生影響。此外相關責任單位監督、監理水利工程施工質量和技術的成效也是決定水利工程施工質量和技術的重要因素。
(四)材料影響因素
水工程施工技術實施也與工程材料的質量和性能息息相關。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實施有一定前提要求,只有這些要求得到有效滿足,相關技術才能科學有效地運用。而工程材料正是施工技術運用的重要前提條件,實踐中很多施工企業為了解決成本實用質量、規格、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工程材料,違反了技術要求,為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實施造成困難。
三、解決當前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問題的策略
(一)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術水平
科技是企業競爭制勝的法寶,實踐中企業應當從過提供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機械化水平、加大科學技術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創新、引進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促進自身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提升。同時水利工程施工企業還可以通過和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獲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供給的保證。此外水利工程施工單位應當從水利工程項目實際出發,以施工的不同特點為依據,對相應技術難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實現實際施工項目和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研究工作的一致。最后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加強現代化生產技術的應用,進而實現工程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對水利工程施工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完善
水利工程施工企業能夠通過科學技術的有效運用獲得水利施工技術的新鮮血液,同時也可以通過現代化管理模式的運用為企業自身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創新和具體應用提供保證。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以自身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自身的管理模式進行完善:首先企業可以和高等院校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其次,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以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進行施工經費的合理分配,并對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分析和科研工作進行強化,實現水利工程項目的科學施工,最終實現水利工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最后,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投入一定資金建立科學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通過研究經費支持和經濟激烈增強水利工程施工技術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成效,進而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提升[3]。
(三)對水利工程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行有效提升
人員因素是水利工程施工企業發展競爭的關鍵所在,技術人才是當前水利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點也是難點。實踐當中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從企業內部技術創新人才的現狀出發,對相關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吸納和培養。具體操作中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應當對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地管理制度進行完善,不僅要大力引進年輕的技術人員加快企業內部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還要對現有技術人員進行培訓進而促進他們技術骨干作用的有效發揮。同時水利工程企業應當將年輕技術人員的技術創新和老技術人員的經驗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實現對技術的完善和創新水平的提升,最終為水利工程施工企業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可知水工程施工技術受較多因素影響,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業要想提升施工技術水平就應當綜合分析各項因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本文分析了當前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存在的問題,并研究了影響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究了解決施工技術問題的方法策略。但本文還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業人員能夠加強重視,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水利工程施工技術提升。
參考文獻:
[1]葉桂榮. 分析水利施工技術的現狀及改進措施[J]. 江西建材,2014,(07):127-128.
篇3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水污染特點;生態監測
Abstract: at pres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taff, water resources can b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briefly summarize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monitoring
中圖分類號:X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重度缺水的國家,對水資源實施有效的管理,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水資源,需要及時掌握水污染現狀,以改善我國的水污染嚴重的現狀,有效控制污染。
一、我國水環境監測現狀
水環境污染的特點
水環境污染本質是有毒化學品污染,表現在有機物污染和無機物污,污染呈時間和空間的特點。
水環境監測現狀及環境管理對環境監測的新要求
(1)傳統水環境監測技術
傳統水環境監測技術主要是理化相結合的監測方法,水環境監測技術由最初的分光光度法測定到之后的高靈敏度的分析儀器和科學的分析方法的運用。
(2)非傳統水環境監測技術
生物監測技術是利用水生物對水體有害物質的敏感性,通過對不同水生物在不同水質環境條件下相應的活動變化狀況測定和分析,得出生態系統已經發生變化或已經產生影響而沒有顯示出不良效應的信息。
遙感監測技術主要對大范圍的水域進行監測,水體及其污染物質的光譜特性是其進行水環境監測與評價的依據。
水質自動監測技術主要是建立監測站點實時監測水環境狀況,及時發現污染事件,隨時做出水質狀況報告,并建立水質監測模式,做到水質監測的預報。
(3)環境管理(預警)對環境監測的新要求
采用傳統監測和非傳統監測技術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和科學分析方法,建設完整的信息化數據,完善模型分析,及時、科學的讓信息化服務環境,是環境預警對環境監測新的要求。
二、我國水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缺乏科學統籌管理
以地表水監測為例,在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存在行政界限斷面問題。網絡管理按行政隸屬關系運作,條塊管理現象嚴重,監測方案不統一,導致區域間環境監測數據差異。這種分工不明確也就導致了監測路線的混亂,部門之間缺乏合作,導致資源利用沒有充分優化。
有機污染與無機污染監測力度不協調
對我國水質監測指標中無機物污染的項目研究綜合投入較低,二者監測力度不協調。不利于我們掌握水環境的污染情況和得出準確數據,達不到有效監測和控制的目的。
缺乏科學有效的分析方法
我國水環境監測領域還未達到一個項目一個標準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分析方法適用性低,對于98項受水環境質量標準與污水排放標準控制的污染物存在不匹配的情況。另外,水質分析方法缺乏體系化和系列化,使得已頒布的標準較為尷尬。
缺乏科學有效的調研
缺乏科學有效的調研和行動力,對以往的經驗過于依賴,制定的水質監測項目與水環境狀況匹配度較低。其一,水環境監測項目缺乏針對性,出現對某些污染度較輕的項目進行反復地、重復監測的問題;其二,水環境監測項目具有片面性,僅僅著眼于水體本身,對浮游生物,底泥的監測不到位。
不能滿足環境預警的要求
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是對水質自動監控、信息集成與傳輸、衛星遙感、氣象與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種技術綜合運用,這就需要科學統籌和高效運作管理模式。而我國在水環境監測方面的管理缺乏統籌,分工混亂和多家管水的局面,嚴重阻礙了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
三、現代城市環境工程污水治理現狀及原因分析
1、 不同類型的污水環境狀況分析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社會、經濟、人口、文化等方面差異較大,城市的規模不一,類型多樣,沒有較為完善的統一分類,現針對幾種典型的城市污水環境狀況進行分析。
2、 制約我國城市污水治理建設原因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規模增大,居住人口越來越多,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更是企業眾多,種類復雜。但是我國城市的污水治理普遍存在以下現象:
①基礎設施缺乏,污水處理率低,與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②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大,水質趨于復雜,已成為流域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
③水污染管理體系混亂,治理目標不明確,標準依據缺失,并由此造成在規劃、監管、資金籌集與運行保障方面的困境;
④適用技術缺乏,小城鎮水污染治理難以實施。
分析表明,制約我國城市污水治理建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主觀意識欠缺。在城市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的同時,城市環境建設卻遠遠滯后,造成人居生活環境與配套市政設施的建設嚴重不足。尤其是對水資源的保護缺乏規劃,造成污染源排污失控,污水治理嚴重滯后,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據調查,大部分的城市都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有的甚至污水橫流,嚴重影響了城市的人居環境及生態環境。
②建設運營資金極度缺乏。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大部分依靠國家投入,但小城鎮規模較小,基礎薄弱,能爭取到的污水治理資金很少,加上大多數城鎮排污收費體制不健全,導致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所需資金籌措困難。根據初步估計,要完善我國城市排水及污水處理設施,至少需要巨額資金投資。建設和運營資金的極度欠缺成為制約我國城市污水治理建設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技術及人才的缺乏。很多城市在上馬污水處理項目時,決策者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盲目選擇不適宜的污水處理工藝、技術,造成運行與維護困難。另外,污水處理本身工藝復雜、設備繁多,城市一般缺乏專業技術能力強的管理維護人才,從而難以保證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穩定有效運行。
④管理運營模式弊端突出。在舊的管理體制下,污水處理設施由政府部門建設、運營、管理,效率低下;而且運營費用由政府財政撥款,與大多數的事業單位一樣,特別容易造成機構的人員臃腫,工作缺乏積極性,難以吸引專業技術人才。
⑤政策法規不完善。城市社會經濟水平較大中城市落后,雖然國家已經逐漸重視城市的污水治理,但是具體行之有效的扶持鼓勵政策較少。另外,城市的污水治理具有其本身的獨特性,現行針對城市污水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太適宜小城鎮,保障小城鎮污水治理建設的正常開展需要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的支持。
四、解決水環境監測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加大水環境監測力度
為了使監測結果更加如實的反映水質狀況,更加科學化,應當加大水環境監測的研究力度,將長期未檢測出在標準值以下的項目刪減掉,增加有無機物污染監測項目,爭取有機物單項水質控制指標代替綜合控制指標和無機物化驗數據更加精確。
加大監測儀器的研發
引進國外技術和先進的經驗,結合我國水污染實際情況,加大對現場監測、自動監測和在線監測類儀器的研發,實現水環境監測儀器的本土化。擯棄盲目引進國外先進儀器的錯誤理念,避免造成國內水環境污染和國外儀器的不匹配,致使監測結果不真實。對于現有的設備,例如采樣器進行測試篩選,并進行有效推廣。
建立科學有效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要與國家水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相適應,參照西方先進國家的分析法,針對我國飲用水源、地表水及廢水等建立相應系列的標準分析法,在應急監測中對污染事故可以及時判斷與分析,完善實驗室內和整個水環境監測程序的質量控制和保證。
建立有效的生態監測和監督機制
監督執法需建立一個快速反應隊伍進行具體實施,運用遙感技術進行水環境監測,努力做好水環境監測工作,切實改善水環境、合理利用水資源,確保安全用水。生態監測機制可以彌補理化監測的不足,具體表現在生物監測領域:其一,監測靈敏度高和功能多;其二,具有連續監測功能,可以綜合反應環境質量狀況。
預警建模及相關數據庫的建設
建立地表監測和高空監測預警機制,即水質自動監控和基于衛星遙感的GIS技術,對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和監測數據的采集、傳輸和儲存。在預警體系中運用BP神經網絡水質預測模型、地表水COD灰色預測模型和WAPSP5模型等水質監測方法,建立快速高效的水環境應急機制。
五、結語
目前,還有許多問題存在于我國水環境監測中,比較突出的是不夠重視和落后的監測技術。做好常規水環境監測,穩步推進水環境監測的現代化,階段性的實現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對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進行引進和借鑒,并將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與水環境監測結合起來,提高我國水環境監測工作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李斌.淺談水環境監測的一般過程[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02)
[2] 劉穎,劉丹.中國流域水環境監測現狀分析[J].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8(03)
[3] 楊瑋.水環境監測化驗室廢液處理方法的探討[J].干旱環境監測. 2009(01)
篇4
關鍵詞:石油;交接方式;計量技術;展望;
中圖分類號:TE8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2
我國是石油大國,石油作為我國的重要經濟來源和能量來源,其自身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在對石油進行存儲、運輸以及交接的各個過程中由于具有危險性的特點,都要進行嚴謹的防護措施,避免在交運的過程中出現安全隱患問題,在石油運輸的過程中,一般使用的運輸工具都是比較大型的容器,但是這些容器由于屬于各種類別的油罐車,這些油罐車本身就不具備計量工具,沒有刻度進行計量,這樣在進行計量工作時就帶來了難度。這樣在進行石油交接時的計量工作在完成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石油計量交接方式進行完善,使得能夠提供準確的數據,能夠通過石油交接進行經濟交易。
一、現有石油計量交接方式
(一)計量交接方式。就目前來看,我國是一個石油大國,石油能源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比較顯著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石油貿易已經逐漸和世界接軌,其石油交接方式也是不斷的像世界各國學習,通常是通過體積法和體積質量法來完成石油計量工作的。在實踐中,這兩種方法其準確程度是不一樣的,體積質量法在進行計量時比較準確,首先是對石油進行體積計量,然后按照石油的準確溫度以及密度按照相關的計量公式進行總體計算,而體積法在計量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石油的體積利用相關的公式進行計算,沒有依照石油的密度以及溫度產生的影響,計算出的數據就沒有那么準確,可以利用石油在實際溫度下進行測量的數值與石油的標準體積進行轉換,在對石油進行計量的公式中,需要依靠石油的準確溫度,石油的標準密度以及對容器容積表的標準數據,能夠利用精確的計算來進行測量。在測量的過程中,不能確保其周圍環境的溫度的影響,但是其計量石油的準確溫度以及標準體積都會對質量產生影響,這樣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要保證標準密度的準確性,能夠對于同一批石油進行測量,起測量的環境以及條件要完全相同,要明白的是標準密度會對石油的溫度、體積以及表現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石油進行測量的過程中,其承載石油的容器也會對石油的體積產生影響,這就說明在進行石油測量的過程中,其手工測量會存在一定的誤差,需要加快改革速度。
(二)體積法的優缺點。在石油進行交接的過程中,其石油交接工作需要運用到體積法,運用體積法能夠直接通過測量出的體積進行定價位,其操作性比較強,能夠有效的避免在石油測量過程中石油的密度以及溫度等眾多因素造成的影響,避免了計量工作的麻煩性,這是體積法的優點,但是在計量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缺點,比如在進行石油計量的過程中,石油體積本身手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利用體積法進行測量時難免會避開這些影響因素,這樣就不能夠準確的測量出石油的體積。
(三)體積質量法的優缺點。體積質量法的優點顯而易見,相對于體積法來說,增加了一些質量因素,能夠保證在計量的時候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數據誤差,體積質量法通過對石油的溫度以及周圍環境的溫度以及石油容器帶來的影響,在計量的過程中能夠科學的充分利用周圍的環境對石油的總體質量能夠有一個客觀的數據顯示。石油體積的測量本身與眾多的因素有關,石油本身的密度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對石油測量產生影響,經過實驗證明,石油的體積本身是一成不變的,利用相關的計算公式進行測量,能夠準確的計量出石油的體積。
二、石油計量技術
(一)靜態計量技術。靜態計量技術的首要原則就是在石油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下進行測量,這樣能夠通過石油在不能變化的情況下進行測量,石油被儲存于灌裝的容器中,這樣能夠通過容器的測量標準并根據國家對石油測量的要求標準進行精確的測量。
(二)動態計量技術。動態計量是指通過運用專用測量儀器對流動的石油進行計算,從而測出石油的總體體積,相對于靜止計量方法,在實際計量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專業的計量手段計量,這樣的測量手段其精確度也顯著提高,比人工測量準確很多。在經濟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對計量手段本身就具備了較高的要求,目前流量計量的方法已經廣泛的運用在石油計量中。在現代的計量手段中,流量計量方式的種類多種多樣,除了質量計量法其他的方式都是直接對石油進行體積測量,通過石油的準確密度以及溫度進行石油測量,這種方式能夠避免人工計量帶來的數值誤差,能夠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同時測出影響石油質量的相關因素,但是這種計量方式在計量石油體積時,需要對石油中的氣體含量有一個嚴格的規定標準,在嚴格的標準下能夠通過動態計量技術測量石油的體積。
三、計量方式與技術的展望
(一)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石油計量手段主要是通過手動的方式進行測量,我國是石油生產大國,在進行計量的過程中需要嚴密性,在經濟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大力發展自動計量技術,最大限度的代替手工計量方法,能夠實現智能化,并通過自動化避免在計量的過程中出現誤差,并通過高新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對石油測量進行合理管理。
運用人工計量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精確的進行測量,并且在測量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受到容器的制約,這樣就不能精確的測量出石油的體積,在進行石油體積測量本身在容器的選擇上就具有限制性的制約因素,石油容器的形狀本身多種多樣,在計量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差錯。如果通過測量之后在進行質量換算環節時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盡管人工計量所受的限制因素可能存在的影響不大,但是會影響石油體積的計量。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在進行石油質量計量中對計量方法有了較高的要求,對人工計量手法帶來的弊端做出了較高的關注,這就需要不斷的完善計量手段。
(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在進行石油計量中,不斷的完善計量手段,發明了流量儀表,通過自動測量進行測量,避免人工計量帶來的數據誤差,但是由于在發展初期,許多石油企業并沒有運用到實踐中來,其自動計量技術也不夠完善,我國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夠,并不能在中小企業廣泛的使用。但是隨著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石油技術制度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中,資金的廣泛投入就使得石油計量手段不斷的完善,能夠對石油交接帶來有力保障。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是石油生產大國,石油業的大力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帶來巨大的進步。因此,石油計量交接方式以及計量手段的多樣化,對我國石油的對外貿易起著重大的影響,對石油體積的準確計量,能夠有效的保證石油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在進行石油計量的過程中,石油計量交接人員需要進行嚴密的測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其石油計量手段也在逐漸的完善,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對石油業的發展帶來了有力的保障,我國大力發展自動計量系統,完善石油計量交接,提高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婧.石油計量技術的發展展望[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07)
篇5
我國股票指數期貨正式推出已逾三年,目前仍處于穩健發展階段。股票指數期權是在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的基礎上產生的。期權購買者付給期權的出售方一筆期權費,以取得在未來某個時間或該時間之前,以某種價格水平,即股指水平買進或賣出某種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的選擇權。股指期權與股指期貨存在著權利義務不同、風險收益機制不同、杠桿效應不同等區別。
二、美國、韓國、臺灣的股指期權發展特點
國際股票市場的交易方式經歷了現貨、期貨、期權這樣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過程。目前,股指期權已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市場最為成功的風險管理工具之一,在全球衍生品市場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美國股指期權發展特點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股指期權的國家。世界上第一個股票指數期權產生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1983年3月11日,該交易所開發了CBOE-100指數期權,后更名為標準普爾S&P100(OEX)指數期權。其后股票指數期權的發展向兩個方向展開,一個是許多的交易所都相繼推出了股票指數期權。另一個是股票指數期權的品種也不斷增多。
美國股指期權市場呈現出許多特點:
1、產品創新不斷。從期權屬性來分,如今美國上市的股票指數期權已包括了許多種類。從大的方面來看,有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有歐式期權和美式期權。
2、交易量快速增長。從交易量來看,最近幾年,股指期權產品一直是增長最快的衍生產品之一。CBOE在2000年,年交易量就突破3億張。到2005年期權合約量已到468249301張,比上年增長30%。
3、國際化趨勢明顯。美國股指期權市場的國際化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投資者的來源國際化。另一個表現是期權交易所紛紛推出國際指數期權。再次,期權交易所走出美國開展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易如近年來CBOE與中國的合作和交流就大大增加。2004年5月6日,美國股票交易所(AMEX)推出了中國指數期權。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也于2004年11月8日開始上市中國指數期權(CYX)。
4、交易設施和技術不斷完善。交易設施和技術的不斷完善是股指期權交易有序進行的客觀條件和基礎。
5、市場監管體系較完善。美國股指期權市場主要有四個層次:中央監管、行業自律、交易所規則和各經紀商的自律。中央監管機構如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和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局(FASB)。美國有豐富的股票交易所的成功經驗,為建立完善的股指期權交易制度提供了經驗。期權品種設計中的期權清算制度、頭寸限額和保證金制度都是保證股指期權市場順利發展的基礎。
(二)韓國股指期權發展特點
韓國證券交易于1999年所推出股指期權。股指期權的誕生滿足了韓國投資者為指數交易尋求保險的市場需求。2011年韓國股指期權交易量為36.72億手,占全球總交易量的63.7%。其中KOSPI200股指期權早在在2001年一躍成為當年全球期權交易量第一的品種,單個產品年成交量曾超過全球衍生品成交總量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是國際衍生品市場上史無前例的“黑馬”。
1、政府大力支持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韓國政府在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場過程中發揮明顯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推動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在1987年時韓國政府就修改了證券法,為股指期貨的推出提供法律依據。1993年成立期貨、期權委員會,為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做準備,1995年12月制定期貨法。在1997年爆發金融危機后,為加強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監管,對期貨執行法規進行修改。2000年12月29日對期貨交易法再次進行修改,到2004年,韓國期貨市場合并到KOFEX之下,KOFEX成為韓國惟一一家期貨交易所。
2、創新的交易方式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投資者結構
韓國股指期貨、期權交易獲得成功的深層原因首先應該歸結為網上交易的盛行。韓國網絡基礎設施齊備,交易所擁有完全計算機化的交易系統,能夠保證快速可靠地執行指令,也適合家庭交易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發達的基礎網絡,為交易所吸引眾多投資者通過在線交易系統上網交易提供了物質基礎。目前,網上交易量已經占到韓國股指期貨、期權交易量的50%以上。
3、市場參與者分工明確
從韓國股指期權市場的流動性角度來看,股指期權凈買入/凈賣出的交易量分布非常符合角色分工。期貨傭金商、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等作為合約成交量的凈賣方提供了市場流動性,合約的凈買方則為個人投資者、外國投資者、銀行,這部分投資者往往需要衍生品工具提供資本保值增值的功能。合約的凈買方中,個人投資者占主要份額。
(三)臺灣股指期權發展特點
2001年12月,臺灣股指期權的上市是臺灣期貨市場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該品種推出后獲得市場交易人士的青睞,日均交易量從2002年的6316手大幅提高至2009年的287181手,增長了45倍。
1、做市商制度的推出
臺灣在2001年上市臺指期權時,成功推出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縮小了市場買賣價差,除可讓市場價格在高流動性中得以準確反映,也讓套期保值者有信心進場避險,且自營商(做市商)進行做市交易時,為規避做市部位風險,也會在相關品種上進行避險操作,帶動整體期貨市場的交易量。臺灣期貨市場自營商(含做市商)的交易比重從2001年的4.74%大幅增長至2009年的48.71%,在臺灣期貨市場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2、期貨從業人員的熱情推廣
在2002年臺指期權推出初期,期權在臺灣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品種,其對于一般投資者而言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因此,期交所與期貨商均投入大量人力開設一系列教育課程及開辦交易獎勵活動,期貨從業人員通過與一般投資者面對面的溝通,使投資者能夠深入了解期權的特性、交易策略及交易風險,讓投資者對期權品種產生興趣,增強入市的意愿。
三、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一)投資者教育
期權市場的發展和期權理論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期權理論對期權市場發展的指導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在期權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期權知識的普及也相當重要。為了使普通的投資者能參與到市場中來、同時為了避免盲目的投機給市場造成大的波動,對投資者進行必要的期權知識培訓顯得尤其重要。從整體上來說,中國目前在期權方面的研究水平還比較落后,有影響的原創性研究幾乎沒有。理論水平的欠缺和實際經驗的不足,在金融不斷開放的條件下會使中國的投資者與國外的投資者之間處于極為不利的競爭地位。相應地,監管方式和手段很難跟上形勢的發展要求。因此,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基于中國的股指類期貨和期權產品的緊迫形勢下,加強對期權理論和知識普及方面的投入、積極引導對期權知識的研究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做市商制度
與手續費減收政策相比,鄭州商品交易所于2002年4月推出的指定交易商制度向著做市商制度更進一步。鄭商所在此之前已經深入研究了做市商制度及在期貨市場實行的可行性。并向國家監管機構提交了正式報告。由于做市商制度在國內金融市場尚屬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出于謹慎性考慮,同時結合期貨交易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變通的情況下推出指定交易商制度。在對做市商制度進行深入研究和指定交易商措施的基礎上,為了迎接股指期權交易這一新型交易工具的推出,并確保推出后能夠成功運行,鄭商所正在加緊制定《鄭州商品交易所期權做市商管理辦法》,并確定在開展股指期權交易的同時實行做市商制度。這意味隨著期權的上市,做市商制度有可能在我國金融市場完成實質意義上的突破。與期貨交易相比,股指期權交易的交易策略眾多、交易理論復雜,被稱為華爾街的“導彈科學”,更需要做市商發揮其專家作用,為期權提供報價,因此引入做市商制度更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交易系統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日本、臺灣股指期權的迅速發展都離不開發達的網絡系統。完善的交易網絡為交易者提供便捷的網絡下單環境,這大大地提高了股指期權市場的交易效率。在電子交易平臺的建立與發展上,通過多樣化的交易策略與仿真工具,讓交易者可以很方便地分析交易策略和計算控制損益風險,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韓國和臺灣的實例都表明擁有發達的家庭網絡系統,提高網絡覆蓋率會極大地方便個人投資者在家中進行交易,提高交易數量和傭金比例。同時,期貨交易所應加強技術和通信的建設和優化升級,設施,保證完全計算機化的交易系統能夠保證命令被快速可靠地執行。
參考文獻:
篇6
《國際通貨體制改革的新動向》,《國外社會科學情報》1986年。《日美歐對亞洲直接投資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發展戰略報》1988年1月29日。
《世界經濟集團化的原因及三大經濟圈的比較》,《財經論壇》1989年3期。
《論亞太經濟圈的若干問題》,論文集《亞太經濟合作與遼東半島對外開放》,東北工學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論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經濟聯合》,《世界經濟》1995年6期。
《淺析世界服務貿易》,《世界經濟與政治》1996年8期。
《90年代前期世界直接投資的回顧與展望》,《世界經濟》1996年8期。《當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發展與特點》,《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11期。
《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現狀與區域經濟圈自由貿易的發展》,《世界經濟》1997 年11 期。
《APEC框架下的東北亞經濟合作與中國的對策》,[日]《亞洲太平洋研究》1998年3月。
《Northeast Asian Ecnomic Cooperation within the APEC Framework and China`s Policies》,《APC journai of Asian-Pacific Studies》1998.5。
《APEC為東北亞經濟合作創造了有條件》,《世界經濟(英文版)》1998。
《國際間企業收買合并的新》,《外國問題研究》2000年3期。
《跨國購并的迅速發展及其意義》,《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1年5期。
《20世紀90年展中國家對內直接投資的回顧》,《外國問題研究》2001年3期。
《發達國家IT產業的衰退與世界經濟的連鎖危機》,《學習與研究》2001年6期。
《金融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郭連成主編《經濟全球化與不同類型國家的應對》(中國財政出經濟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九章。
《投資自由化與發展中國家》,郭連成主編《經濟全球化與不同類型國家的應對》(中國財政出經濟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十章。
《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與跨國購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1期。
《當前國際直接投資的特點及其展望與對策》,《領導決策》,2003.3。
《全球化新論》,《財經問題研究》2003.5。
《WTO農業談判與坎昆會議前景》,《國際貿易》2003.8。
《日本WTO農業談判的基本立場與分析》,《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3.9。
《WTO農業談判的破裂及其原因和展望》,《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11。
篇7
關鍵詞:要素流動;世界經濟增長;影響機理
一、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史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世界經濟呈現著各國獨立發展的狀態。在世界市場形成之前,區域貿易出現在了世界經濟之中。但是各個貿易區之間并沒有聯系,一直到航海技術以及科技革命后,國際貿易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逐漸體現。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跨國公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更加緊密,推動了國際貿易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的數量增加和規模增大使得直接投資(FDI)的流入量也不斷增加。筆者經過分析發現,隨著跨國公司數量的不斷增加,直接投資波動幅度明顯加快。受到投資本身特性的影響,以及其波動與跨國公司數量的關系密切,所以直接投資在世界經濟中的活躍程度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對整體的趨勢進行分析能夠發現,直接投資的增長率比國際貿易要快,目前,國際直接投資已經超過了國際貿易。現階段,轉型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流入量顯著提升,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的流入量。可以說,轉型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成為了吸引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就目前的發展形式來說,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國際直接投資,已經完成了國際貿易為主要特征的轉變。這使得對世界經濟增長受到要素流動影響進行重新的分析更加重要。
二、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要素觀的應用
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本質問題為經濟體的想差異性和真實收入隨時間增加而增加的原因。經濟增長理論一直是廣大經濟研究學者探討的重點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增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于世界經濟的增長機理會隨著世界經濟運行特征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所以斯密的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理論以及內生增長理論都成為了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斯密在其經濟增長理論中提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是國際分工,而國際分工的動力則來自于不同國家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不同的工人由于分工的不同,進行專業化的操作也有所不同。通過工人的反復操作,提升了物品的產量。在不同的工藝制造中,進行有效的勞動分工,能夠使得勞動生產力得到成倍的增長。同理,在不同的國家,勞動生產率不盡相同,使得國際分工產生。不同的國家專門進行某一種專長的業務操作,在世界范圍內提升了生產率,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新古典增長理論是在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的。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假設了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其中發揮調節作用的是價格機制。新古典增長理論還指出,資本與勞動可以互相替代、規模報酬不變以及技術的進步是外生的。結合道格拉斯函數能夠得出:第一,經濟最終總會趨向均衡增長。第二,短期的經濟增長受到儲蓄率變動的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由技術的發展情況所決定。第三,不同的經濟體之間可能會存在趨同。在內生增長理論中,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都是基本的生產要素。該理論中假設了人力的投資、資本積累知識外溢會影響技術的進步,對其產生推動的作用。所以,能夠實現長期的、持續的經濟增長。相比于新古典增長理論,對于要素有了更多的要求。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的增長不僅需要要素的量變,還要求著要素的質變。
三、要素流動對世界經濟增長影響機理的分析
(一)要素流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微觀效應分析
人均實際產出持續的、穩定的增長就是經濟增長。在目前跨國公司的數量以及直接投資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要素流動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微觀作用為:要素流動有效提升了要素的邊際生產效率。在實際的生產中,有多種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組成了生產過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中,包含著技術、資金、管理等等要素,可以統稱為資本K。所以,要素流動的過程可以由資本流動的過程進行直接的體現。為了分析要素流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微觀效應,可以進行如下假設:在生產過程中,只包含著資本K以及勞動力(可以用字母L進行代替)。這就意味著,資本K從一個國家流向另一個國家,就是要素的流動。對于資本K的流入國來說,新流入的資本結合學習效應,能夠完成對L的邊際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時,資本K與新的L相結合,在保證了原有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由于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原有的邊際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對于資本K的流出國來說,剩余K的邊際生產效率得到提升,使得L逐漸轉移到資本部門,有利于新的資本K的生成。由此能夠得出,要素流動對于兩個國家的要素邊際生產效率都有所提升。可以說,要素流動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微觀效應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效率的提升。
(二)要素流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中觀效應分析
1.對國家要素結構的影響。在國家的要素構成中,各種要素之間的比例就是國家要素結構,這種結構主要是由該國家的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在國家要素結構中,各個要素的比例以及要素的總量都對經濟增長產生了影響。在國際直接投資的不斷增長下,要素的流動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或轉型國家盡心更直接投資。由于經濟增長會使得要素以及要素結構得到更新,所以要素的差異是無法消除的。這就會使國家的要素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結合直接投資的調整形成新的國家要素結構。例如,在發達國家相互投資時,由于國家之間的需求結構有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更好的刺激了相互投資。2.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結構主義認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同時,產業結構也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不斷的調整。不同的要素結構會形成不同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改變也影響著經濟的增長,所以,要素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進行的。可以說,要素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相互推進的。產業結構與要素結構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在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與規劃時,除了要對該國家的產業結構進行考量,還要將要素結構納進考慮的范疇。在要素流動后,兩個國家的產業結構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級。對于要素的流入國來說,因為流入了高端要素,所以產業結構與要素結構都得到了優化;對于要素的流出國來說,資源不斷的流向高端的產業,實現了產業的升級。
篇8
一、教學內容專題化選擇的原則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任何一門經濟類公選課程設計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的不同,綜合考慮“三求”,即學科要求、學生訴求和社會需求,為此需要兼顧三個基本原則。
1、三個基本原則
一是基礎性原則(學科要求),關注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和關鍵知識點,將這些內容傳授給學生,也就是“學科體系有什么就教什么”。目的是將已有的知識結晶高效傳授給學生,這是教育存在之根本原因,也就是傳統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原則。
二是針對性原則(學生訴求),即要考慮學生的訴求,采用拉動型教學,根據學生的關注點去安排教學內容,也就是“學生要什么就教什么”。這種重點考慮學生需求的“點菜式”教學安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實效性原則(社會需求),即考慮到社會的需求,當前社會要求學生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教學中要重點傳授這些內容。即使由于課程自身特點導致涉及的實效性內容不多,但在教學內容設計時,也要盡量考慮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上述三原則可以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來確定優先級的順序。專業課必須考慮到基礎性原則,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注意搭建本學科的理論框架。公共選修課則更應該關注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內容的選取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2、《世界經濟熱點問題解析》內容選擇的具體原則
實際上,世界經濟熱點問題沒有現成的教材。當然也可以從國內眾多的《世界經濟學》教材中選定一本,略加變動教學內容后進行授課,但這可能導致授課內容被迫注重基礎性原則,而忽略了公選課要注重的后兩個原則。另外如果過于注重后兩個原則,雖然教學效果好,但是對于缺乏經濟學素養的理工科學生來講,只是能搞懂所討論的專題,不能形成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也只是達到了“授魚”而非“授漁”。因此如何專題化類似《世界經濟熱點問題解析》公選課的內容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基于基礎性原則。《世界經濟熱點問題解析》的核心內容是分析當前世界經濟熱點問題背后隱藏的世界經濟一般運行規律,主要體現為什么是世界經濟、中國和世界經濟的關系、世界經濟運行主體及其運行的一般機制、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等。
基于針對性原則。《世界經濟熱點問題解析》公選課的內容選擇上要考慮學生的需求情況。學生學習需求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課間隨談來獲得。問卷調查在第一堂概論課課后進行,概論課講述世界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和基本框架,在課后對全體選修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并回收分析,了解學生選修本課的目的、感興趣的議題、需要解決的問題等。
基于實效性原則,《世界經濟熱點問題解析》內容選擇上,要反映當前社會需求和熱點,主要體現為所講授的內容要有助于學生解釋和解決當前的一些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
二、教學內容的專題化設計
河南科技大學公選課《世界經濟熱點問題解析》共計30個學時,10次課,除去各1次相關世界經濟熱點視頻學習和隨堂考試,共計安排8次專題。遵循基礎性原則,把握世界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特點,將教學內容分為8個專題。
專題一是世界經濟導論,結合中國的實際,從最基本的經濟測度指標GDP談起,循序漸進導入經濟的本質是什么、何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等。專題二是世界經濟發展模式探析,從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利弊開始,進而考察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模式,最后一般性總結世界經濟發展的模式。專題三是世界經濟中的貿易問題,回顧歷史上國際貿易戰,并結合實際談我國對外貿易遇到的傾銷反傾銷問題,進而分析貿易戰背后的主導因素和變動趨勢。專題四是世界經濟的匯率問題,結合中國當前人民幣匯率的先升后降這一現象,分析什么是匯率、匯率與貿易關系、匯率變動決定因素等。專題五是世界經濟中的能源問題,考察歷史上歷次能源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波動,總結能源價格波動影響世界經濟波動的傳導機制,如何采取措施減少不利影響。專題六是世界經濟的周期波動問題,結合2008年世界經濟波動,探析區域經濟波動是如何傳導擴散,最終導致世界經濟波動形成的,進而總結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特點和變動趨勢。專題七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問題,以當前的熱點問題TPP為分析對象,考察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決定影響,以及中國如何加快融入世界一體化進程。專題八是世界經濟協調治理問題,結合2008年金融危機,分析世界經濟失衡、出現波動,已遠非一國之力能治理,需要世界各國協調一致的采取措施來共同應對。
三、專題化教學過程
1、專題內容的調整
教學內容的專題化設計的最大優點是實現了一種在保持學科體系完整性下的靈活性。在保持基礎性原則不變的情況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和現實情況來調整各個專題化的教學內容。如筆者上學期在講到專題二世界經濟發展模式時,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討論中國經濟一直高速增長,為啥遇到發展瓶頸,為什么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世界其他國經濟發展怎么樣?為什么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會出現金融危機,其經濟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等。在講授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時,結合參與金磚國家峰會,分析了中國為啥看重金磚國家。同時結合最近媒體關注的TPP,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并從國際關系學的角度分析為啥美國意欲主導TPP等等。
2、專題化教學內容的靈活導入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專題化教學內容要注重靈活的導入方式:
一是可以采用故事誘導法,以一個醒目的疑問式話題引入,形象描述出一種問題情境,從而誘發學生思考。如在講解專題七(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可以假設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貿易沒有任何阻礙,經濟發展會怎么樣?在進一步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完全自由貿易和完全封閉對世界總產出和各國經濟會有怎樣影響等,讓學生感受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利與弊等。
二是采用時事誘導法。時事應該是當前各方熱議或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學生們有深入了解的興趣。如講授專題四時,可以聯系2013年人民幣匯率一路升值,追問匯率為啥升高,對就業有和中國經濟有啥影響;而到2014年后人民匯率連續貶值,這背后的推動因素是啥等。
總之,課程內容專題化設計的關鍵在于專題的合理確定和每個專題的問題導向性。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又能根據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靈活組織內容,真正兼顧基礎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三原則。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專題的學習都能使他掌握解釋一類現象或者處理一類問題的概念和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龔新湘.高校公選課教學內容模塊化探討[J].大學(學術版),2011(9):26-29.
[2]陳煒,鄺季萍.新時期高校公選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2):34-37.
[3]李太龍.博弈論公選課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12(1):17-19.
篇9
經過幾年強勁增長之后,進入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擴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持續加深,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歐元區經濟已經陷入衰退,日本經濟在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均已出現負增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承擔著世界經濟增長助推器作用,但也出現放緩的跡象。近期,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進一步向實體經濟蔓延,美歐日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的邊緣,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影響也在進一步顯現,世界經濟下行已成定局。
二、我國經濟貿易的現狀分析
(一)外匯儲備的貶值風險和貿易不平衡對經濟財富的影響
中國的對外貿易現狀是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儲備增長的勢頭不減。在防止針對貨幣的投機性攻擊方面,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是必要的,但保有超出需要以外的外匯儲備卻會產生一些弊端。首先,將外匯儲備運用于購買美國債券的收益遠低于國內投資,資金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在當前經濟危機下,美元正在高速貶值,中國通過輸出勞務和商品辛苦積累的財富不斷流失。其次,外匯儲備的增加帶來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助長了不動產市場上的泡沫。房價的居高不下,股市的持續動蕩,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國內需求不足國內市場發展不足
“重商主義在中國的病癥很多,幾乎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出口是好事,進口是壞事;讓外國人來中國做生意、開銀行,就是犧牲國家利益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各項談判中,對進口施加任何限制都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人民幣只能允許在國內流通,否則就容易導致另一個金融危機;讓外國人來中國投資是對外國人的一種恩惠;他們賺錢就等于中國虧錢。”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國內外市場發展不平衡一方面,國內市場的發展不足使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應不能很好發揮,中國外向型經濟難以改變,影響經濟增長的穩定和健康;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的發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流失,環境破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傳統的外向型重商主義發展模式,這種不計成本的創匯戰略有著巨大的隱患。首先是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在對外貿易中,中國憑借廉價的勞動力,積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加速工業發展。近年來的模塊化等生產技術的革新使企業間和國際間的分工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被列入國際分工網絡格局,但能夠參與國際分工的部分僅限于附加價值最低的部分。在貿易交換過程中,中國是以損失自然資源為代價獲得大量經濟資本的,給生態環境帶來了難以恢復的破壞。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是巨大的,每年一兩千億元治理費用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所創造的成果。
三、金融危機下全球經濟貿易形勢對企業的影響
(一)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受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的拖累,世界經濟正經歷著嚴重的下滑風險,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美國方面,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長環比折合年率由上季度增長2.8%轉為下降0.3%,其中消費下降3.1%,私人投資下降1.9%。9月份,美國制造業指數為43.5,為2001年10月份以來最低,表明制造業萎縮加快。在歐洲,歐元區經濟已經陷人衰退,10月份經濟景氣指數由上月的87.5降至80.4,降幅創歷史最高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由一19降至一24。日本第二季度GDP環比下降0.7%,9月份實際家庭支出同比下降2.3%,零售下降0.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雖然繼續承擔著世界經濟增長助推器的作用,但也顯現出后勁不足的趨勢,特別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影響會更加明顯。
(二)對金融業的影響
次貸危機爆發最初本屬美國境內的問題,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資本市場緊密相連,當房貸與金融商品捆綁在一起,成為資產抵押證券由全球金融機構認購時,一旦源頭次級房貸出現問題,效應就會往外蔓延。由于次級抵押貸款發放的高峰多在2005年底和2006年,還貸或拖欠高峰則在2一3年后的2008年。
四、對策建議
(一)控制及降低成本
許多企業即使在極具挑戰性的經濟條件下,仍然不能控制成本。
(二)充分利用現有資產
任何時候,從資產中套取現金都是很好的商業意識,尤其在金融風暴中,這種手法更是生存的不二首選。
篇10
2013年12月7日,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2013昕年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南京理工大學召開。本屆年會由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主辦,南京理工大學國際經貿問題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系承辦。會議的主題是世界經濟形勢與江蘇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來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蘇省委黨校、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河海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博士生、碩士生參加了本屆年會。會議選舉產生了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新一屆理事會,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遠鵬研究員當選為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新一屆會長。
在年會開幕式上,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恢光平教授、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會長朱乃新研究員先后致辭。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南京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劉志彪教授首先作主題報告。他全面闡述了我國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的必要性和路徑,并分析了全球價值鏈分別與全球資金流動、經濟泡沫、環境污染和創新資源流動的關系,還向與會者提供了對全球價值鏈進行深入研究的思路。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劉惟藍副主任在報告中強調要提高外貿增值率,強化自主品牌,提高服務貿易占比,注重進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發揮好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應,同時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徐康寧教授在報告中認為,“中等收入陷阱”之說得不到普遍性事實的驗證,更不是一個經濟發展規律,增長“陷阱”與中等收入階段并無內在聯系,中等收入更不是“陷阱”的原因,而我國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空間仍然巨大,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于津平教授分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和開放型經濟“兩頭在外”的特點,揭示了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主要變化,提出了我國開放戰略調整的方向。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會長朱乃新研究員在報告中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與對策,他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特點是低增長、多起伏、深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深刻變革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努力營造積極的國際和周邊環境,提升自身的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形象親和力和道義感召力,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江蘇省世界經濟學會原會長程極明教授今年已經84歲高齡,仍然精神矍鑠,他系統總結了美歐大國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認為發達的高等教育和領先的科技水平是支撐美國經濟充滿活力的原因,而重視實體經濟則是德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他還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了中美歐大國關系的發展態勢和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勢。
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院長張為付教授分析了東亞一體化的糾結,即政治對抗與經濟合作并存,他認為中美合作將決定東亞合作的進程。江南大學商學院武戈教授通過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將服務業的最終需求引致碳排放分為直接效應、自溢效應、自給效應、反饋效應和溢出效應,認為服務業的最終需求引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直接碳排放量,從而提出對長三角服務業低碳轉型的政策建議。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睿通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擬了在不同的關稅減讓情景下中國加入TPP后的關稅減讓對中國宏觀經濟及產業部門的影響,他認為關稅減讓雖然降低了政府收入,沖擊了農業部門,但對整個經濟增長而言是有幫助的。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繁華教授從環境庫茨涅茨曲線、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問題、碳關稅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約束下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問題。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冰分析了我國FTA建設現狀,并與TPP進行了比較,指出我國FTA存在著開放度不夠、談判議題不夠全面和深入、能力建設欠缺等需要進一步努力和完善的地方。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崔鵬歌通過對江蘇省服務貿易依存度、服務業FDI依存度、服務業整體開放度及服務貿易競爭優勢的分析,提出對江蘇省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建議。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林樂芬教授分析了中美新型大國經濟關系的制約和促進因素,探討了中美新型大國經貿關系的構建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中美互動。她認為,中美新型大國經貿關系的建立不僅擴展了兩國自身利益,也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新型大國關系的模式。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講師、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慶萍從政治、經濟、法律、勞動力市場、農業與環境、土地使用的可能性六個方面分析了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的農業投資環境,認為這一地區具有較強的農業投資吸引力,中國應該加強與這三個國家在農業投資方面的合作。
- 上一篇:歷史教學中的核心素養
- 下一篇:素質教育的重點和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