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數字經濟戰略范文

時間:2023-12-26 17:5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各國數字經濟戰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各國數字經濟戰略

篇1

關鍵詞:供給側;ICT服務增值;數字經濟;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154-05

數字經濟作為世界創新和包容性增長的動力,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政府的共識,而數字經濟戰略的制定往往會使得這些國家在數字信息革命浪潮下占據國際制高點[1](衡量數字經濟主要是基礎技術設施、IT和通信部門投資、電子商務和寬帶普及率等)。2016年舉辦的杭州G20峰會,中國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峰會的一項重要議題,主持并起草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如今,全球約有25億人連接互聯網,預計2020年互聯網用戶將增加到40億人,2016年G20集F成員互聯網經濟規模達到4.2萬億美元,平均E-GDP增長率為4.2%,超出其GDP平均增長率5%以上。2010―2016年全球E-GDP平均增長率為11%,發達國家為8%、新興經濟體為18%。在數字經濟不斷驅動下,全球有28個國家制定了數字經濟戰略,分別是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墨西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土耳其、英國、埃及、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雖然一些國家并未制定整體數字經濟戰略,但數字經濟內容被包含在國家寬帶戰略、電子政務戰略和網絡安全戰略和國家創新戰略之中。數字經濟將是未來增長最快,也最具潛力的領域。

一、全球ICT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背離

縱觀全球主要國家信息、通信和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簡稱ICT)產品貿易,其整體貿易中比重普遍出現下降趨勢,這與經濟全球化下生產網絡的片段化和分散化趨勢比較吻合[2]。與此相反,ICT服務貿易占各國服務貿易比重卻普遍呈現上升趨勢,表明ICT服務貿易對各國經濟的促進作用在不斷增強。

貨物貿易方面,從出口看,2013年ICT產品出口占整體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國家分別中國、韓國、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以色列、愛沙尼亞、荷蘭、美國和日本(如下頁表1所示)。與2000年相比,有6個國家ICT產品出口占整體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別是智利、捷克、波蘭、斯洛伐克、中國和俄羅斯。從進口看,2013年ICT產品進口占整體進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美國、荷蘭、日本、愛沙尼亞、韓國和瑞典。與2000年相比,2013年有六個國家的ICT產品進口占整體進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別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

服務貿易方面,從出口看,2013年 ICT服務貿易出口占整體服務貿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印度、法國、愛爾蘭、中國、荷蘭、比利時和西班牙。較2000年相比,2013年有4個國家的ICT服務貿易出口占整體服務貿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別是印度、意大利、印度尼西亞和冰島;而增長較快的國家則分別是愛爾蘭、比利時、巴西、西班牙、中國、芬蘭和盧森堡(見下頁表1)。

二、全球ICT服務業增加值的貢獻

選取上述38個國家的最終ICT服務業需求作為研究對象,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國家、非OECD國家、中國、印度、美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ICT服務業對該38個國家的最終需求的滿足程度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一)ICT服務業自我增值貢獻占比偏高且自給自足模式明顯

在全球生產片段化趨勢下,ICT服務業增值的自我貢獻部分占整體需求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以OECD國家平均值來看,由1995年的75.73%下降至2011年的71.91%(如下頁表2所示)。雖然呈現出小幅度下降,但是階段性平均值一直在70%以上;相對于OECD國家,BRICS國家(包括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ICT服務業增值的自我貢獻占整體需求比重則同樣較高,由1995年的79.75%上升至2011年的82.89%,中國增幅相對較大,由1995年的84.29%上升到2011年的91.86%。ICT服務業的自我貢獻率較高往往代表著該類服務業封閉度相對較高,其國內呈現典型的自給自足[3]。

(二)ICT服務業增值貢獻表現出顯著的區域集中性

以澳大利亞為例,1995年其ICT服務業自我增值為114.22億美元,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為110.44億美元、100.13億美元、159.34億美元、219.25億美元、215.84億美元和292.14億美元,2000―2011年平均增速為20.73%,相對于全球對澳大利亞貢獻的平均增速20.67%基本持平。但是,中國在其中所體現的參與度卻較高,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51.45%,2011年中國ICT服務業對澳大利亞最終需求的貢獻值達到4.05億美元。OECD國家ICT服務業對澳大利亞整體需求的貢獻年均為7.99%,非OECD國家對其年均貢獻為4.93%,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為APEC)國家則為7.82%,東盟國家是1.93%,北美自貿區國家是2.13%。

(三)發展中國家ICT服務對中國需求貢獻的地域集中度和發展相似度較高

在對中國貢獻較大的國家或集團中,APEC國家、東南亞國家和東亞國家位居前列(如本文表3所示)。相對于1995年的ICT貢獻值,2011年ICT貢獻值排名靠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日本、美國、韓國、澳大利亞、巴西、德國、馬來西亞、英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和印度。但從增長速度來看,排名靠前的均為發展中經濟體,分別是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相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ICT服務業對中國貢獻的增長速度較慢,如西班牙、荷蘭、法國、日本、美國、德國、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可見,發展中國家的ICT服務對中國的貢獻增速遠超發達國家經濟體。

三、全球數字經濟戰略的供給側實施路徑

從供給側角度看,上述實施數字經濟戰略的28個國家努力改善、提供通信技術設施質量,促進信息通信技術領域變革[4],其目標共性主要體現在:支持信息通信技術部門研究和開發,促進信息通信技術標準建立,吸引風險資本投資對信息通信技術投資,加強信息通信技術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5]。各國數字經濟戰略的供給側實施路接幸韻錄父齜矯媯

一是普遍加強國內ICT基礎設施建設。各國普遍將國內寬帶容量和速度,提高寬帶覆蓋面積進而更好連接較為偏遠的地區。這些國家對未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都設定了目標,比如,加拿大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入3.5億加元使至少28萬個加拿大家庭的寬帶接入速度達到5兆比特每秒;美國國會考慮60億美元的聯邦撥款計劃,以支持國內建設無線、互操作的寬帶公共安全網絡。提高寬帶基礎設施的彈性和適應性可以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6],這些國家通過建設包括海底電纜在內的國際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或者區域分布數據中心以鼓勵和支持建設互聯網的分布交換和備份系統[7]。

二是加速ICT新技術、商品和服務創新。這方面內容包括加速ICT研究和開發項目的培育,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是技術投資的優先領域,如開發超級計算機、發展云計算、深化大數據和信息網絡分析;促進區域性或全球性ICT標準統一[8],例如,歐盟為了實現成員國任何新的IT設備和應用程序、數據存儲和服務的無縫交互鏈接進入,啟動了互操作性標準建設;鼓勵吸引外國資本對ICT領域進行投資,有些國家通過引入全球性競爭較強的風險投資改善ICT產業投資效應,或者鼓勵初創型企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或者有針對性支持ICT創始公司在本國設立企業等[9];擴大ICT產品和服務出口,例如墨西哥數字經濟戰略的目標就是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IT設備出口國,并且IT產值要在全球居第四位。

三是建設數據開放和電子政府。數據開放的重點主要是政府以及公共部門的數據向民眾開放,為民眾和企業提供跨境數據服務[10]。通過建設一站式的電子商務網站,能夠確保政府公共部門可以在一定權限下進行數據訪問,實現普通商業數據為國家層面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撐[11]。一些國家也通過建設數字信任來完善國家管理,例如建立居民數字身份識別和電子審批系統等。

四是開展數字身份和電子認證。公民電子身份體系建設,包括移動數字身份體系、推進公民電子身份識別認證跨境下的可操作性。政府通過投入大量資金來建設高度安全和有效的電子公民身份信息系統,以便為公民和私營部門提供移動設備參與下的高效和可使用性[12]。同時,加強個人和機構數字號碼的分配和設計,以便系統快速準確地對身份識別和驗證。根據目前對于數據需求特征,合理合法設置行業數據知情標準,以確保政府可以對需要了解的關鍵行業數據進行獲取、分析或者公開[13]。另外,開展電子文檔驗證服務,例如數字簽名驗證。

五是維護數字隱私和安全。數字信任是數字經濟戰略的目標和核心所在,而隱私保護是建設數字信任的基礎。上述各國數字經濟戰略幾乎都涉及隱私保護問題,并將隱私保護視同于知識產權保護行為。其做法主要有:提倡公司在使用和公布傳播信息資料的自律性,公布和踐行數字公民行為準則[14];出臺最先進最有效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公民和企業的核心敏感資料,比如為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專門成立機構來檢測ICT技術的進步和技術形式的變革,及時修訂落后法律和規章制度以符合技術進步要求,并且對已違反法律規定的相關方面實施制裁和懲戒;開展數字風險監測和預防研究,比如,政府與研究機構致力于開發和利用創新的網絡安全監控系統,大力支持網絡安全的相關研究等。

六是促進ICT與教育、醫療和運輸結合。在加強ICT與教育融合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和改進駕馭系統的有效性,重視對教育機構的數字化建設投入,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推廣和改善在線學習環境,為方便民眾在圖書館使用相關數據而提供的個性化學習輔助或高效快捷的寬帶解決方案。在ICT技術手段與醫療體系結合方面,加速遠程醫療系統建設,提供在線健康和醫療保健預定,全面普及建設老年人等醫療電子檔案,擴大遠程醫療保險和福利范圍,匯總研究和分析遠程電子醫療出現的醫療糾紛以及制約電子醫療推廣的制度障礙[15]。在ICT與運輸物流結合方面,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創造一個安全、經濟和環境友好型的道路交通體系。

七是促進信息包容和提升數字職業技能。促進信息包容方面,不斷擴大對寬帶接入服務不足的地區進行扶持,特別是輔助家庭弱勢的社會群體,政府加速推進全民數字素養水平,提高網上風險自我防范意識教育、網上機會識別能力和捕捉能力[16]。提升數字職業技能方面,提升數字化素養以幫助女性回歸工作崗位,以Web為基礎對勞動力進行培訓、加大對數字培訓機構公共資金支持,擴寬與數字技術相關的課程,提高ICT技術培訓課程的數量,提高涉及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畢業生數量和水平,以及提高政府公務員數字技能。

四、對中國制定和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啟示

全球金融危機后,新興國家日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動力,而我國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同時,應積極從供給側角度制定和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并逐漸推動數字經濟成為國家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引擎。從以上主要國家實施數字經濟戰略的供給側核心和實施路徑看,可對我國數字經濟戰略的制定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培育國內數字市場。我國應大力培育國內數字經濟良好的生存環境,在數字經濟的管理上,政府監管和引導定位不是放松而是加強,在為數字經濟參與方提供開放數據共享平臺的同時,提供公開透明、法制化的市場環境。通過共享基礎數據源方式促進數字經濟參與方享有平等市場準入地位,進而降低參與的進入壁壘,擴大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是大力發展ICT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要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寬帶服務支持,更要加快對最先進數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斷跨越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鴻溝,努力ICT領域形成技術優勢和主導權。建立國內統一的高標準的ICT技術設施網絡,為國內創新型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數字信息共享和分享型支持。

三是加速ICT新技術和商品及服務創新。我國應為數字技術的革新項目提供資金激勵,并建設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共享開放式平臺,這要在研發領域率先實現數字和信息的開放共享,降低企業數據重復搜集和數據庫建設的成本。

四是建設強大的數字開放平臺,促進電子政府服務體系的形成,不斷豐富服務層次和內容,全面鋪開數字城市網和智慧民生服務體系建設。

五是開展公民和企業數字身份數據庫建設。大力拓展數字身份的識別和認證體系建設,為深化公民和企業的其他相關數據的采集形成構建平臺。

六是繼續加大維護數字隱私和數字安全。大力開展確保數字隱私和數字安全的技術研發,高度確保對數字經濟參與者的數字信息保護。

七是促進ICT與其他民生領域或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一批切實可行的實用性技術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數字經濟改善民生領域或助推其他產業,如智能制造業發展。

八是通過人力培訓和開發不斷提高數字經濟參與者的數字職業技能水平,強調數字經濟的普惠性,特備是要重視和實現對弱勢群體的數字包容支持建設。

參考文獻:

[1] D.W.Jorgenson,MS Ho,K.J.Stiroh.Lessons from the US growth resurgenc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5):453-470.

[2] J.Jalavaa,M.Pohjolab. The roles of electricity and ICT in economic growth: Case Finland[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2008,

(3):270-287.

[3] M.L.Mueller,Y.Park,J.Lee,T.Y.Kim.Digital identity: How users value the attributes of online identifiers[J].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2006,(4):405-422.

[4] W.D.Nordhaus.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New Econom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2,(2):211-244.

[5] P.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1037.

[6] P.A.David.The Dynamo and the Computer: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2):355-361.

[7] 何梟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及我國的戰略抉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3,(3):39-43.

[8] 閆世剛.數字內容產業國際發展模式比較及借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04-107.

[9] D.W.Jorgenson,KJ Stiro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2):109-115.

[10] S.D.Oliner,DE Siche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3,(5):477-503.

[11] 李忠民,周S穎.美國數字貿易發展態勢及我國的對策思考[J].全球化,2014,(11):60-72.

[12] 李忠民,周維穎,田仲他.數字貿易:發展態勢、影響及對策[J].國際經濟評論,2014,(6):131-144.

[13] 張娜.我國數字經濟現狀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10):22-23.

[14] 彭德雷.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與中國路徑選擇[J].亞太經濟,2015,(2):39-44.

[15] K.J.Stiroh,J.Baldwin,S.Greenstein,B.Hobijn,M.Orl. Are ICT Spillovers Driving the New Economy? [J].Review of Income & Wealth,

2011,(1):33-57.

篇2

關鍵詞:電信企業 電子政府 數字鴻溝 信息化 數字貧困

2008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了《2007年中國農村互聯網調查報告》。據這份報告反映,目前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1%:而同期我國城鎮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21.6%,城鄉“數字鴻溝”十分明顯。與之同時出現的是各國紛紛構建自己的電子政府來應對更為復雜的國際社會,構建更加平等的和諧社會。如何盡快的填平數字鴻溝,除了政府的龍頭作用外,電信企業絕對是重要推手。

一、中國所面臨的“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稱信息鴻溝,最先由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提出,指不同社會經濟水平的個人、家庭、企業和地區在接觸信息通訊技術和利用因特網進行各種活動的機會的差距,既存在于不同國家之間,也存在于一國內部不同人群之間。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認為,中國目前面臨三大“數字鴻溝”,即中國與世界、中國各地區間及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一)中國與世界上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

與世界發達國家比較,中國已是“數字貧困”國家。據《國際金融報》報道: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的信息能力仍屬低下水平,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據國家統計局研究人員構造的信息能力指數測算基本模型和指數體系,對世界2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信息能力進行測算和比較,美國信息能力總水平71.76,居世界第一位:日本信息能力指數為69.97,居世界第二。信息能力較低的國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得分在10以下。

(二)中國各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

從國內各地區之間的比較,我們還面臨東西部地區信息化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且這一差距還在增大。據2002年的有關信息化水平統計,排位于前10名的省區市沒有一個在西部,而列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西部信息化水平指數最低的省份僅為13.3,低于全國總指數25.89,與最高省份相差76.84,西部地區基本上成為了“數字赤貧”地區。另外,東部地區在互聯網普及率、電話普及率、人均電信業務指數、人均報紙訂閱指數等具體指標方面,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三)中國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從城鄉的比較來看,農村地區完全成為了“數字邊緣化”地區。盡管我國網絡用戶的增長率較高,但網絡普及和應用的增長主要發生在城市。廣大農民完全處于“數字鴻溝”的另一端,成為網絡革命中的“數字貧困”人口。

信息基礎設施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是城鄉間“數字鴻溝”的基本原因。從收入水平的比較來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農村居民信息消費能力較低。從信息基礎設施的比較來看,盡管中國電信企業在改善城鄉信息差異方面做出了一定得努力,發展速度較快,但是這種發展是不均衡的,城鄉之間的信息差距懸殊。

二、構建電子政府的意義

電子政府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是互聯網革命帶來的新的行政實踐。世界各國紛紛提出了構建電子政府的計劃。各國政府信息化實踐證明,構建電子政府,在不斷打破原有行政體制的穩定與平衡,促使政府管理的發展與變革中,已經顯示了巨大的革命性力量,是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應對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挑戰的重要舉措之一,已被普遍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電子政府構建正在深刻地影響并改變著政府管理的圖景。政府應以政府上網為突破口,以電子政務建設為切入點,以政府信息化建設需求為動力,以政府上網應承擔的責任為依據,以中國政府上網的策略選擇為參照,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風,進而改革行政管理體制。

三、電信企業應在填平“數字鴻溝”,全面構建電子政府方面成為重要推手

(一)填平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更快趕超發達型電子政府

所謂發達型電子政府,是指那些電子政務發展較快、基礎較好、覆蓋面較廣、規章制度較為完善的政府,例如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我國雖然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但是在電子政府發展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和發達國家之間有一定差距。縮小“數字鴻溝”戰略不僅是一個綜合戰略,也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其政策核心是促進資源流向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知識發展,

填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政府首先應該提供更多、更廣泛、更廉價的信息公共產品。其次必須加快城鎮化建設,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和基礎建設。更重要的一點,是要盡快解決信息產品的核心技術問題,這樣就可以使得信息產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使人均信息產品的占有率大大提高。在基礎建設和信息產品的核心技術的問題上,電信企業無疑具有較強的實力,在推出新的信息產品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因此,只有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填平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才能建立一個高效的、服務型的電子政府。

(二)填平我國國內各地區間的“數字鴻溝”是建立電子政府的戰略任務

截至2004年底,各地區上網計算機數廣東最多,占全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的15.5%。上網計算機數最少的是,只占全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的0.1%。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省區各項指標均遠高于、貴州、內蒙古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之間的“數字鴻溝”主要是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數字鴻溝”如不盡快填平,又會加大經濟發展的差距,形成惡性循環。只有用最快速度填平“鴻溝”,才能使國內電子政府更均衡地發展。西部地區地形復雜,幅員遼闊、人員居住分散,電信企業投入大,收入少,甚至虧損,這就要求電信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還需要國家加大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投入。另外,縮小東西部之間的文化差距,加大對西部的教育、人才培養的投入,也是縮小“鴻溝”的長遠辦法。

(三)填平我國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是全面構建電子政府的難點和重點

我國城鄉之間越來越大的差異將成為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建立電子政府的最大難題。

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電子政務依然是個新話題,在城市居民中已經認為很普遍的電子政務,在農村幾乎就是盲區。這中間除了縣、鄉兩級的電子政務建設緩慢之外,網絡建設的基礎設施問題、投資問題、農民的使用意識等問題都成為瓶頸。雖然國家已經開始關注縣、鄉兩級的電子政務,電信企業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信息產業部已經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實現“村通工程”目標,即2010年農村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2020年基本實現電話家家通的“電信小康”目標,但要順利實現這個目標,僅靠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遠遠不夠。有調查顯示,盡管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和寬帶市場,但目前中國互聯網使用價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仍偏高。發達國家互聯網使用價格不到其收入1%,而中國超過10%,也高于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約8%的平均水平。這些問題的解決僅依靠政府來解決是不夠的,電信企業必須作為強有力的推手,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建設力度,降低信息使用費用,消除已經存在很長時間的農業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現象。

篇3

俄羅斯推進信息社會進程

2010年,俄羅斯正式批準《信息社會(2011-2020)》國家規劃。2011年,該項規劃正式取代實施多年的《電子俄羅斯》規劃。俄羅斯-政府每年為《信息社會(2011-2020)》規劃的實施撥出1231億盧布,負責該規劃的部門包括通訊與大眾傳媒部、經濟發展部、聯邦警衛總局、聯邦稅務局和科學教育部。

根據俄羅斯聯邦《信息社會(2011-2020)》規劃,建設和發展俄羅斯信息社會的總目標是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俄羅斯競爭力,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借助信息和通訊技術完善國家管理體系。把構建信息社會作為解決更高層次發展問題的平臺,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關系現代化,目的是通過提供平等獲取的信息資源、發展數字內容、應用創新技術和提高國家管理效力來使個人和公司得到發展。

多年來,俄羅斯國產的軟硬件產品并沒有獲得預期發展效果。對此,俄羅斯通訊與大眾傳媒部編制《2018年前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從規劃內容看,俄羅斯政府將在未來五年大力支持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該產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俄羅斯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的路徑,主要包括創建創新研發中心、建設IT基礎設施、提高IT程序員綜合素質和減稅。為推進規劃的實施,俄羅斯政府提出了三項發展重點:首先,重點實施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為支持創新研發,俄羅斯政府計劃在2018年前投入40億盧布建設50個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研發中心。同時,發展和改善IT基礎設施,包括創立科技園。2015年前,11個科技園項目的面積將達到35萬平方米,將為社會創造不少于2.5萬個高新技術領域的就業崗位。俄羅斯政府將大力支持IT產品出口,力爭在2018年前使俄羅斯IT產品出口額從201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兩倍以上,達到90億美元。最后,解決系統技術人員缺乏、減少人才流失問題。俄羅斯通訊與大眾傳媒部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俄羅斯IT產業從業人數占到全國總人口的1.4%,這與發達國家3-5%的指標還有很大差距。

法國提升信息消費基礎服務能力

2011年年底,法國工業、能源和數字經濟部了“數字法國2020”,該戰略主要圍繞發展寬帶網絡、推廣數字化應用和服務等主題展開,到2015年,讓70%的人口接入高速寬帶,到2025年,讓100%的人口接入高速寬帶;在2015年前,所有在售電視都為互聯網電視;2020年前,法國所有的電視頻道都能以高清和移動形式播出;同時,3D電視以及互動電視服務也將得到推廣。

2013年9月,法國宣布新的“工業法國”戰略規劃,預計投入35億歐元支持34項發展計劃,其中包括嵌入式軟件和系統計劃、大數據計劃和云計算計劃。法國擬采取三項措施促進上述計劃:一是加強軟件出版、鼓勵創新、鼓勵出口,促進嵌入式軟件和系統發展;二是培訓大數據專家、建立技術資源中心以鼓勵創業、支持研發、組織技術和垂直市場、為企業提供創業基金,促進大數據發展,并成為全球產業標桿:三是支持創新、輔助軟件出版商向軟件即服務轉型、推廣云計算安全使用規范和范例、關注云計算標準化和信息安全,促進云計算發展,增強用戶消費信心。

英國謀劃信息經濟戰略

2009年6月,英國政府出臺了一項名為“數字英國”的計劃,主要涉及數字網絡、數字內容和數字參與以及數字公共服務的推廣,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推廣全民數字應用,提供更好的數字保護,從而將英國打造成世界的“數字之都”。“數字英國”戰略要點包括:出臺三年期國家規劃,增加國民數字參與度;到2015年年末,實現數字廣播升級;到2012年,實現寬帶服務普及,實現移動頻譜自由化,增加3G覆蓋率,提升下一代移動服務;出臺相關法律打擊網絡侵權;鼓勵公共服務內容合作。

2013年6月,英國政府了《信息經濟戰略2013》,確定了四個主要目標:建立一個強大的創新型信息經濟部門,向世界出口最先進的產品和技術:促進英國企業積極使用信息技術和數據:保證公民從數字時代中受益:鞏固英國信息產業發展。該戰略從技術創新、集群發展、市場產業鏈、公眾需求、人才教育以及其他專項建設等多個方面入手,明確了英國信息經濟近年的發展方向。

德國著力增強產業創新能力

德國十分注重創新對產業和市場的推動與影響作用。德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主要通過創造創新友好型環境和支持以市場為取向的研究、開發和創新行為來支持企業創新,實施資助“中小企業ICT創新計劃”,建立“ICT創新創業競賽”,提供創業資金,在企業最初階段進行扶持,提高中小企業對應用軟件的使用能力。

篇4

關鍵詞:創意產業;內容產業;動漫業;知識產權;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G1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0-0268-02

當今世界, 文化創意產業以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和5%的增速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黃金支柱”。美國經濟學家已經發出了“資本的時代已經過去, 創意的時代已經來臨”的宣言。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其發展規模和程度, 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近年來,日本政府調整國策,立法支持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保護和開發創意產品。重心由重視制造業向創造業轉移,以影像、游戲、音樂等為主體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不僅國內外市場占有額不斷擴大,同時帶動國內相關聯的產業共同發展,而且在國際市場也獲得良好聲譽。

從日本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現狀和發展預測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優秀的創意產品不僅對社會文化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由此創造出巨大的文化財富和經濟價值。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涵義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 英國最早將“創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 并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首次對創意產業的概念進行了定義: 源于個人創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并將創意產業劃分為廣告、建筑、藝術品和古玩、工藝品、設計、時裝、電影與錄像、動漫、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與電腦服務、電視和廣播13個行業。然而, 由于各國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 對創意產業的概念也不盡相同。

(二)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界定: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 “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文化創意產業與通常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有著很大程度的重合, 但是文化產業并不等同于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更強調創造性和創新性,更重視文化創意對其它產業的融合滲透, 它比文化產業有更廣泛的內容: 不僅包括消費性文化創意產品, 也包括文化產品在內的各種產業提供的中間產品。

二、日本創意產業發展概況

自日本實施“文化立國”的戰略以來, 政府一直積極發展創意產業, 以動漫、游戲、音樂等為主體的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不僅使國內經濟發展迅猛, 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日本是亞洲創意產業發展最為發達的國家。根據日本《數據內容白皮書2010》的統計, 目前全球創意產業的生產總值約為130兆日元, 其中美國約為44兆日元;歐盟約為49兆日元;亞洲、大洋洲地區約36萬億日元。亞洲國家中日本貢獻最大, 約為13兆日元, 占亞洲地區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近年來, 日本的創意產業一直處于上升趨勢, 2002年日本創意生產總值為129, 861億日元;到2003 年上升到130, 952 億日元;2004年上升幅度更為明顯,產值達到133, 362億日元, 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507萬億日元的2. 6%。預計到2020年為止,日本創意產業的國內外市場規模將會達到20兆日元左右。

(一)動漫業。在日本創意各種各樣的創意產業中, 動漫產業的地位最為顯著, 日本素有“動漫王國”之稱, 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制作和輸出國。目前, 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 在歐洲這個比例更高, 達到八成以上。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會公布的數據,2003年, 銷往美國的日本動漫片以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為43. 59億美元, 是日本出口到美國的鋼鐵總收入的四倍。

(二)游戲業。游戲產業作為日本創意產業的傳統強項, 在20世紀末曾風靡一時, 目前由于美國、歐洲游戲市場的快速成長以及韓國游戲產業的迅猛發展, 日本游戲產業面臨著強大的競爭壓力。大企業之間的合并和合作讓重新被編組的游戲公司更加活躍, 大大推動了日本游戲業的發展。現今, 日本網絡游戲市場正呈現穩步成長階段,2010年已達到1兆日元。

(三)數字內容產業。數字內容產業數字內容產業是隨著電腦、互聯網及手機等數字化產品的普及而產生的一項新興數字藝術產業, 其包括影像、音樂、游戲、動漫等類別, 并通過網絡傳送、光碟、手機傳送以及數字播放等方式進行流通。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約5.7兆日元。

三、當今日本創意產業所面臨的挑戰

(一)亞洲市場的動向:近年來,伴隨著顯著的經濟成長,亞洲市場的文化市場也在急劇擴大。2008年為止,除日本之外的整個亞洲文化市場規模,與前年相比增加了7.9%,為1396億美元,超過了1117億美元的日本(較前年相比減少了0.1%)。各國的狀況:2009年中國的電影市場比前年增加了43%,868億元。而且,在同年的主要城市里還新增了142家電影院,其中上映了約80%的數字電影。亞洲各國還致力于動漫產業的制作。韓國設定了在2012年游戲產業出口額超過36億美元的目標(2008年的業績為10億美元)。直至2012年為止,除了投資3.5億美元之外,還積極出資支持電影等。而且,中國還重點支持動漫產業的發展,在2008年的制作數目上就超過了日本。

(二)國際競爭激烈化:各國致力于振興電影文化產業的發展,導致國際競爭的激化。

(三)數字網絡化的發展:因數字網絡化的發展使得互聯網的文化利用、流通急速擴大。圍繞著軟件平臺的全球化競爭激化。

(四)網絡上侵犯著作權的信息泛濫:嚴重的網絡侵權行為阻礙了產業的成長,例如:手機鈴聲侵權狀況(2008年):非法下載數量(4億700萬次)超過了正版下載量(3億2900萬)。

日本動漫插入各國字幕:在日本播出后24小時出現中文字幕、36個小時后出現英語版本等。

電視播放侵權狀況(2008年):某一個播出6個星期的特定節目,盜版影像692件,總播放次數120萬次以上。日本的人氣節目全部能在播出后立刻收看。

把漫畫掃描后,臺詞翻譯成各種語言。人氣作品在發行1個星期后流出。

使用非法游戲軟件的裝置泛濫,損失達到5千億元以上。

(五)文化創意產業各個業界的現狀

電影: 近年的電影各行收入在2000億日元前后推移。2009年收入突破2000億日元。電影觀眾也達到1億6千萬人~1億7千萬人。

電視節目:2008年以后受經濟蕭條的影響電視臺經營狀況惡化。2008年度5個民營電視臺的純收益都呈現負增長。2009年度以后預計這種嚴酷的經營環境還將持續,制作費有大幅度削減的傾向。

動漫: 國內電視動畫片的制作數量從2006年的頂端開始有下滑的傾向。2008年減少了11.7%。國內動畫DVD的銷售也從2006年以后呈減少傾向。2008年減少了13.5%,770億日元。 世界傾向于3D化。

書籍:2009年的書籍、雜志銷售比去年減少了4.1%、1兆9356億日元。2008年度電子書籍市場相比前年增加了131%,464億日元。其中86%是手機中的電子書。

游戲: 家用游戲國內市場規模從2008年開始比去年減少了7.5%,6580億日元。2009年更呈減少的的趨勢。

網游和手機游戲等新游戲市場在逐步擴大的同時,歐美軟件公司呈追趕日本公司的趨勢。

音樂:CD等的生產金額減少的傾向持續。2008年相對去年大幅減少了11%,2962億日元。與此同時,付費音樂下載從2005年以后開始增加,2008年相比前年增加了20%,905億日元。

四、具體的措施

(一)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才

培養制作人才/培養策劃人才/創立海外留學制度、修改制作人教育課程等/挖掘年輕的創作者、完善新人獎勵制度。

擴大引進外國的高級人才/修改法務省對專門人才的入境管理制度

(二)開拓海外市場:實現潛在的利益和強化收益

制作活動、流通網的全球化/推進國際共同制作、大規模進軍CG影像領域/對門戶網站的構建的研討(動漫、音樂)。

向海外進軍提供必要的資金等/創建文化產業海外擴展的資金/政府間對話和打擊盜版/充分利用亞洲文化產業峰會等、推進ACTA(防止假冒偽劣品、盜版流通條約)等。

加強國際商品交易會、發信力、信息收集體制/繼續舉辦文化產業節、吸引更多的客人以及加強向海外進軍/擴充海外信息收集基地。

(三)改革國內產業結構和開拓新的市場

推進國內產業結構改革/加強登陸管理制度等、制定網絡鏈接的政策/建立多元化權利處理系統。

開拓新的市場/完善書籍數字化的規定、使其國際化等/制定技術戰略藍圖(3D、服務型機器人等)。

五、日本創意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政府宏觀主導:日本的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引導與熱心支持。而政府的支持與推動又成為了創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國創意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 在形成國家競爭優勢之前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其中就需要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給予持續支持和積極重視,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引導其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法制建設方面,不斷完善法律法規, 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制定一系列優惠財稅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創意產業,形成產業集聚的效應;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強院校專門創意人才的培養,利用網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創意工作者進行專業資格培訓,并加強與外國的人才交流與合作。

(二)拓寬資金來源:資金投入是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創意產業投資主體相對單一,政府需要轉變投融資觀念,降低市場進入門檻,進一步改善投融資環境,提高企業、民間對創意產業投資的積極性,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創意產業投資,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此外,政府要制定相關的輔助政策,在融資、稅收、進出口等方面給予創意產業適當的優惠和支持。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是創意產業的核心, 保護知識產權是發展創意產業當務之急。首先是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同時,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加強相關保護的人才培養,并采取有力措施嚴厲打擊侵權、盜版等行為。

(四)積極培養創意人才:我國創意產業人才相對匱乏, 培養大量的創意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跟日本相比, 我國的創意教育相對落后, 學科體制較為僵化, 束縛了創意教育的發展。因此, 我國應盡快創造新的培育機制, 培養大批量創意人才。首先應加強素質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其次要設立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完善成熟的管理培養機制, 積極培養創意產業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欣.高長春.中日創意產葉發展比較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0(3).

[2]汪漫.英美日三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解讀及啟示[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5).

[3]陳繼穩.日韓創意產業發展的研究和啟示[J].消費導刊,2008(8).

篇5

「關鍵詞高等教育;信息化;版權

全球信息化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成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和生產資料(信息與物質、能源并稱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資源)。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各國都把發展信息技術作為新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把信息技術視為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因此紛紛加快發展本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力圖使本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1、高等教育信息化與版權的密切聯系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這就促使世界各國教育機構或組織改變教育管理和發展戰略,改變教育的方方面面,各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正在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性變革。在人口眾多、師資匱乏、交通不便、教育資金短缺、大學入學率大大偏低的中國,促進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特別是發展遠程教育具有現實意義,是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有效、最現實的選擇。

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就是實現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數字化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系統為依托,支持高等教育教學和管理信息流,實現教育、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等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應用,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可以實現各級高等教育管理部門的辦公自動化,通過網絡對教育綜合信息以及學生、教工、教學改革、教育科研、基本建設、財務、招生錄取、遠程教育等各類信息進行高效率的收集、統計與分析,各職能部門可以根據自己特定的權限和要求隨時對有關信息進行檢索、修改并打印出

相關報表。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統可以使提供的信息準確充分,提高決策質量;可以縮短信息的流通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現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正呈現四大趨勢:(1)高等教育資源更新化;(2)高等教育過程終身化;(3)高等教育職能社會化;(4)高等教育行業產業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包括在校教育的信息化和遠程教育的信息化。其中在校教育的信息化包括校園網絡建設、數字圖書館建設、教育管理信息系統(EMIS)建設等重要環節。高等教育信息化過程的各個環節中,信息的收集和應用,或者說是高等教育信息系統的輸入與輸出與版權關系比較緊密。

在高等教育信息系統輸入時,對于無著作權的信息不存在版權許可問題,但高等教育信息系統特別是其中的數字化圖書館需要收集處理有著作權的作品信息,這時就存在版權許可問題。

在高等教育信息系統輸出時,特別是在進行遠程教學時,使用其提供的信息是否屬于對版權作品的合理使用情況,另外還有對高等教育信息系統內數據庫的版權保護問題。

2 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版權問題

2.1 數字圖書館、數字化技術與數據庫

圖書館保存和提供人類文化、科研、學術成果,在保護國家資源、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學圖書館還對高等教育起到信息支撐基礎的作用。與傳統圖書館不同,數字圖書館依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而生存,并將成為網絡社會的重要成員。

數字化技術是依靠計算機技術把一定形式,如文本、數值、圖形(含單色的或彩色的)、圖像(含靜止的和活動的)和聲音等信息輸入計算機系統并轉換為二進制數字(0和1兩個數字)組成的編碼即數字化作品,以對它們進行組織、加工、儲存、采用數字傳輸技術加以傳送,并可在需要時把這些數字化了的信息再還原成文本、數值。圖形、圖像、聲音等原來信息形式的技術。

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核心是建立各種各樣便于進行計算機檢索的資源庫即數據庫。數據庫指可應用的許多相關的資料的儲存集合,其最大功能在于,將復雜冗長的資料依一定方法歸納、收集,使提取時能直接存取。數據庫所積累的資料,其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學術論文、文學作品、新聞報道、自然科學實驗資料,經濟情報資料、各種工商業活動的信息、交通運輸狀況、股票指數及行情、財務資料、法令判例、政府機關公文等等。

2.2 版權許可問題

數字技術給版權法帶來全面而深刻的沖擊。就作品復制的精確和近乎完美,作品加工的無與倫比,作品存儲的驚人容量,作品傳輸的迅捷、廉價、方便而言,數字技術在版權法的歷史上的地位與印刷技術同等重要。也就是說,與印刷技術相比,數字技術為作品復制和傳播帶來的進步性,如同與手工抄寫相比,印刷技術帶來的進步性一樣深刻和明顯。

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建立數據庫需要的信息分為兩種:(1)有著作權的著作物;(2)無著作權的資料。前者受著作權法的保護,至于后者,本身無著作權保護。所以建設數字圖書館時除了收集處理無著作權的作品、信息以及在一定范圍內合理使用之外,這些數據庫的建設還要對享有著作權的作品進行收集、加工與整理,作品的數字化是對作品進行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復制使用,因此也是著作權的一部分。對已發表的作品進行數字化,會涉及到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對于未發表的作品,除上述這些權利外還會涉及到發表權;即使對進入共有領域作品的采集也會涉及到作品的人身權。

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都對圖書館復制作了詳細限制。中國著作權法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但限于為館藏需要的少量復制,并且只允許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數字圖書館要將作品數字化,顯然已超出法定合理使用的范圍。在現有著作權法律制度下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必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否則構成侵害他人作品著作權的行為;而且因為建立數據庫需要的作品是極為大量的(可以形容為“海量”的),造成必須設法取得如此大量的著作權人的許可,這不但會大幅度提高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費用,而且獲取“海量”的著作權許可顯然是極為費時費力的,因此目前各國著作權法對圖書館使用作品的規定將使得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舉步維艱,不利于圖書館在數字化環境中生存。

2.3 大量著作權許可的集中管理

數字圖書館要制作大量的數據庫以提供便捷的計算機檢索,不論是以光盤形式還是以在線服務形式都必須獲得版權許可,而且是作品使用權的“海量許可”。

針對著作權大量的權利使用問題,解決的最佳途徑是實行版權許可的集體管理。各國通過針對不同類型作品的各種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進行著作權的集中管理,例如:(1)由征收團體統一征收定額稅金并分配給登記的著作權持有者;(2)通過作為非營利團體的著作權處理中心,向作品使用者和作者、出版者提供集中復制許可和使用費支付服務。(3)通過權利管理信息進行版權使用控制;(4)通過版權管理機構統一征收費用分配給所有版權持有者。

我國目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1998年2月以前,只有一家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即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對于文字作品、美術作品、聲像作品、計算機軟件作品等都沒有專門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直至1998年2月成立的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其中有版權和版權集體管理、報酬收轉等職責,對著作權集體管理涉及的作品形式也比較寬泛,但具體管理辦法尚未完善。如何加強對著作權的集體管理對數字圖書館建設是一個關鍵。

3 現代遠程教育中版權問題

3.1 現代遠程教育

遠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也稱遠程學習(Distance Learning),它是相對于傳統面對面的學校教育而言的。第一代遠程教育是函授教育,通過印刷品的郵寄來實現的;第二代遠程教育是廣播電視教育,通過廣播、電視錄像等模擬信號的傳播來實現的;第三代遠程教育即現代遠程教育則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數字技術,實時傳送多媒體的音頻/視頻/數據等信息,進行實時可視的、交互式遠程教學,是集語音、圖像、數據于一體的交互式教學模式。現代遠程教育突破了學習時空的局限、傳統校園的圍墻,革新了教學模式,有利于教育的資源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它應該實現以下幾項功能:課程學習;遠程考試;遠程討論與交流;教務教學管理。

3.2 現代遠程教育中對作品的合理使用

現代遠程教育中對作品的合理使用是主要表現在為教學而使用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都規定為課堂教學可以少量復制包括計算機軟件在內的各種作品。但是現代遠程教學涉及網上傳播,它在網上“虛擬課堂”中可能發生大量的復制,與目前的版權法形成了沖突。

網上遠程教學將成為今后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將現行著作權法有關課堂教學的合理使用的規定擴展到網絡教學上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但也必須對網絡教學作一定限制,限制合理使用的權利只限于網絡瀏覽,采取技術措施防止打印和下載(這相當于校園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的版書,學生可以觀看,但無法直接、快速地復制)。而且應允許大學的數字圖書館就電子版本在網上提供瀏覽服務,就像目前圖書館珍藏本也可以有限制的出借一樣。

現代遠程教育在進行網絡教學時必須注意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如要求上課登記、設置密碼等。由于技術措施的局限性,不能絕對保證提供的作品只會被具有正當學生身份進行合理使用,但只要遠程教育機構已經采取了正常的技術措施,就已經盡到了防止侵犯著作權的注意義務。

3.3 現代遠程教育中數據庫的版權保護

數據庫建設過程存在 “海量”作品收集的“海量” 著作權許可問題;而當數據庫進入運行使用階段特別是運用于遠程教學時,又要加強對數據庫的保護。

對數據庫的保護渠道很多,國際上已有的做法有以下幾種:(1)著作權法保護;(2)合同法保護;(3)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4)民法保護;(5)專門法保護。

由于數據庫的表現形式更像著作權法中的匯編作品,所以對數據庫的保護首先考慮是否可以獲得著作權法保護。按照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第十一、第十二項以及《實施著作權國際公約的規定》第八條,可以將數據庫按編輯作品來看待,也就是說,數據庫可以是原創的“獨立作品”,也可以是編輯作品。按照作品的構成要件,數據庫能否受到保護,關鍵是看其是否具有獨創性。投資多、信息量大、利用價值高的數據庫若無獨創性還是不能夠成為作品。

由各自本身獨立且具有版權的作品集合而成的數據庫,若事先取得這些作品權利人的許可,數據庫的作者對該數據庫的整體擁有版權,但各個組成部分的版權歸屬不改變。

篇6

關鍵詞:數字城市; 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協調性; 可變性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型中,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發展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促使全球迅速邁向信息社會。城市作為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數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人們在信息時代認識和把握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的嶄新探索。數字城市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互關系,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的嶄新探索,使人們越來越多的探求數字城市和城市持續性發展的相互關系。

1 數字城市與城市持續性發展

1. 1 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作為數字地球在城市區域的具體化和擴展,現已成為各國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關于數字城市的研究,國內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尚處在探索階段。數字城市源于數字地球的戰略構想。自從1998 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戈爾首次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以來。在國內“, 數字北京”、 “數字武漢”、“數字遼寧”等發展計劃也紛紛出臺。到2002 年,我國668 個城市中已有120 個建立了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并有40個大中城市啟動了數字城市的規劃建設工作,根據我國學術界的綜合,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數字城市的內涵應該是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數字化工程、城市3S 應用和城市整體信息化的有機綜合,最終形成智能、敏捷的城市數字神經系統

運用數字地球的關鍵技術,如數據挖掘、知識提取和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城市中廣泛的、多源的空間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數字政府、數字企業、數字社區、數字家庭等子系統,其實質是城市的數字化、信息化和虛擬化。數字城市提供給公眾和企業的將不僅是虛擬的用戶界面,以實現所謂的“數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將輔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綜合決策,如城市規劃,市政運作,社區管理和緊急事故響應等,實現城市的綜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數字城市的框架基礎含三項內容: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寬帶網絡、計算機服務系統和網絡交換系統;二是數據,特別是空間數據。因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信息有80 %與空間數據有關。海量數據是數字城市運行的基本元素,離開數據,信息基礎設施就成為虛有其表的空架子;三是人,管理數字城市和使用數字城市的人。建設高度發達的城市數字神經系統和數字文明,將從根本上變革城市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推動社會進步。

1.2 城市可持續發展

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生態質量,其核心是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其中,社會發展是目的,經濟發展是基礎,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可持續發展在城市框架下加以討論,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從資源角度看,是一個城市不斷追求其內在的自然潛力得以實現的過程,從而達到資源的保護、再生和開發的平衡;從環境角度看,強調利用環境生態規律來解決城市環境問題;從社會角度來看,城市可持續發展追求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平衡,實現社會各地區、各階層的環境資源共享,社會發展以富有生機、穩定和公平為標志,從而減少貧困和犯罪等。《21 世紀議程》關于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目標是:改善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環境。《中國21 世紀議程》也提出我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目標,即建設成規劃布局合理、配套設施齊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區環境清潔、優美、安靜,居住條件舒適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的快速和持續增長,提高了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使城市發展走向良性循環。

2 數字城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協調性

數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城市,是現實城市的虛擬對照體,是對實體城市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它具有城市地理、資源、環境、人口、經濟等復雜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可視化表現等強大的功能。可持續發展對應的是現實世界,尤其是人類居住的實體城市。如何解決城市在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在數字城市的建立過程中,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始終貫穿其中,兩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作用通過實體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

2. 1 數字城市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動力

數字城市建設是遙感、計算機、空間技術、通信等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體現了當今最先進的生產力, 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動力。數字城市正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和網絡經濟等新的經濟模式在城市的具體體現,數字城市運用高科技手段,實現城市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虛擬化。數字城市可以通過仿真技術和預測模型較準確地預測城市的未來發展。由于城市地域的廣闊性和城市發展的不可重復性,許多不可能實際進行的發展實驗,可以在數字城市的虛擬實驗室中,通過仿真技術和虛擬模型來完成。例如城市經濟發展仿真模型、城市社會發展仿真模型、城市生態環境虛擬模型、城市設計虛擬模型等等。在數字城市的各種信息系統中,本身就包含了決策支持系統。數字城市的決策模型可以在眾多的決策方案中,選擇實現城市決策的最優化。

2. 2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堅實基礎

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最基礎的支持。一個城市如果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城市就會陷于停滯狀態,從而使數字城市建設失去實體基礎和動力來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將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強大的資源保障。首先,城市豐富的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強大人力資本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國推行數字城市戰略的不少中心城市,相繼開展的“人才高地”建設,就是出于這樣的戰略考慮。其次,數字城市戰略需要大量的投資,這只有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方可順利實施,一個沒有經濟發展潛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支撐數字城市的建設的。再次,高度文明、穩定、進步的社會,生態平衡、環境優化、美化的城市,是數字城市建立和健康運行的環境基礎。

3 數字城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可變性

3. 1 城市發展的部分舊有動力失效,可引發可持續發展危機

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及其管理模式,在現代城市的發展中,曾經發揮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中,這些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工業社會“規模即實力”的論斷在信息時代變得不那么準確,一些曾在城市發展中起過支撐作用的大型企業,由于不能實現信息化轉型而喪失競爭力,一些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會因為落后于信息化的時代步伐而陷于邊緣化狀態。這種“信息差距”現象導致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危機,表現為信息化對工業化的明顯沖擊。這種沖擊對目前仍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發展中國家,影響尤為嚴重。由于城市經濟從規模經濟向速度經濟轉化,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科技密集型產業轉化,城市人口的顯形失業和隱形失業都會相對上升,部分產業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從而導致社會的“信息貧困”現象。動搖社會的穩定,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由“信息差距”和“信息貧困”造成的“信息化鴻溝”,將進一步擴大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富人和窮人的現有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發展失衡,從而廣泛影響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

3. 2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停滯將導致數字城市建設喪失根基

數字城市作為人類城市的嶄新形態,它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現象。因此,它不可能脫離城市實體的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個現實基礎。一個毫無生機的城市是不可能建成所謂數字城市的,一個生態災難嚴重的城市即使實現了數字化,對于人類來說也毫無意義。如果數字城市的盲目建設導致對城市社會的嚴重沖擊,造成所謂斷裂性發展,從而中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機過程,這將是數字城市的最大悲劇。所以,是推動還是阻滯城市發展可持續性,就成為衡量數字城市建設的一個根本標準。離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數字城市建設就失去了實際依托,喪失了根基,成為真正的“數字泡沫”,毫無現實意義。

4 結束語

數字城市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其強大的影響力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前景。它將積極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但也會帶來一些沖擊和負面影響。克服這些沖擊,將開創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完善數字城市的研究工作和建設工作。在我國,數字城市剛剛起步,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難會有很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數字城市是時代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必須迎難而上。我只是對數字城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互關系的膚淺分析,更深入系統的研究需要大家的進一步努力。

參考文獻:

[1] 李新,程國棟. 空間內插方法比較〔J〕. 地球科學進展,2000 ,15

篇7

關鍵詞:創意產業;朝陽產業;全球化;衍生品;外包業務;數字創意

一、創意產業在各國政府大力扶持下正成為崛起中的朝陽產業

創意產業概念自從1994年被澳大利亞政府提出,就引起了世界關注,發展創意產業一時成為世界各國學者熱議的話題,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支持創意產業發展。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21世紀“文化立國”戰略方針,扶持創意產業發展;1997年英國政府把創意產業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對英國創意產業發展進行基礎性理論研究,提出了英國創意產業發展戰略;2005年英國政府推出把英國打造成“世界創意中心”的宏偉計劃;1997年韓國政府提出“設計韓國”戰略,把創意產業視為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1998年新加坡政府把創意產業確定為21世紀戰略產業,并出臺了《創意新加坡》計劃。此外,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丹麥、荷蘭、香港、臺灣等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都紛紛出臺多種措施推動創意產業發展。

在各國政府的推動下,創意產業獲得迅速發展。在英國,與1997年相比,2006年創意產業增長了93%,年均增長率6%。創意產業是英國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產業,與創意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數量占英國就業人口的50%,創意產業對英國GDP的貢獻率高達8%。在美國,2007年總體版權產業就業人口占美國就業總人數的8.51%,總體版權產業增值占美國GDP的11.05%。在日本,創意產業的產值在2003年時就已經超過其汽車業產值。在德國,2008年創意產業年產值占德國GDP2.6%,成為僅次于機械制造和汽車工業的第三大產業。在荷蘭,2007年全國47%的就業人口都從事創意工作,首都阿姆斯特丹已成為歐洲的時尚之都。亞洲的韓國也是世界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佼佼者,韓國的電視劇、電影、音樂、游戲、漫畫、動畫等,在世界創意產業中皆占據了一席之地。韓國動漫游戲產業目前位列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生產量占全球30%,其產值超過韓國汽車工業,是韓國第三大支柱產業。目前,世界創意產業每年創造的產值超過8萬億美元,且以5%左右的年速在遞增。創意產業正成為全球最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朝陽產業。

二、創意產業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加速發展

創意產業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崛起的新興綜合性產業,這使得創意產業先天就具有了全球化的本性。創意產業因具有文化屬性的本質特征,這使創意產業全球化除了具有傳統的經濟全球化表現形式外,還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即創意產品中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全球化。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元素。來自不同文化的元素往往被創意者運用在同一創意產品之中,就使創意產品因此具有了多文化元素的特征。文化的全球化為創意元素的全球化提供可能性,創意產品市場的全球化要求創意產品必須包含多文化元素。

創意產業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主要來自跨國公司。跨國公司作為創意產業的重要載體,憑借其技術先發優勢和全球經營優勢,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全球資源,通過創意產品直接出口、資本擴展、品牌推廣以及管理模式輸出等形式實現創意產業向全球擴張,因此占據著世界創意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例如,美國迪斯尼公司通過品牌授權經營,目前在全球已擁有4000多家品牌授權企業;德國貝塔斯曼集團通過收購兼并等模式,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英語商業圖書出版集團,在全世界擁有數百萬會員,是世界媒體行業位列第三的超級集團。

國際合作是發達國家創意產業實現全球擴展的重要途徑。創意產業的國際合作方式主要有合作開發、生產(服務)外包、利用專利生產、品牌等。合作開發可以結合兩個企業的優勢資源,共同開發產品,實現雙贏;產品外包、利用專利生產、品牌等方式是創意產業發達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主要途徑,是創意產業后進國企業參與創意產業國際合作的重要模式。如動漫行業中的各種衍生品如玩具、服裝等的生產,主要是通過外包形式由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來完成。在這種國際合作中,發達國家處于創意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掌握著產業關鍵技術和核心創意,而發展中國家則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主要從事加工生產以及部分非關鍵技術的研發,大多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三、原創產品的衍生品開發正成為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生產和消費將在時尚和文化價值引導下進行,呈現明顯的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趨勢。創意產業的發展正是順應了這一潮流。創意能夠賦予商品特定的文化屬性和象征意義,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某種歸屬感,滿足其對品位、時尚和特定身份的追求。創意的文化元素形式各異、內涵多樣,原創產品中典型文化元素能夠與多種產品結合,產生大量的衍生品。發達國家的統計數據表明,創意產業的衍生品產值遠超過原創產品的產值,成為創意產業利潤的主要來源。例如,在電影行業,一部成功的影片,不僅會在音像制品、圖書、服裝、玩具等傳統領域衍生出相關的產品,而且還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衍生出以電影情節為主題的手機游戲和電腦游戲。一項資料顯示,美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自票房的僅占27%,而來自電影的衍生品開發和銷售的占到73%。在迪斯尼公司的全部收入中,電影發行加上后續的電影和電視收入只占30%,而來自主題公園和品牌銷售的收入占70%。世界著名的米高梅電影公司甚至將電影衍生品的經營收入稱為公司經營的“安全閥”。

在動漫行業,動漫的衍生產品包括含有動漫元素特征的服裝、游戲仿真玩具、食品、飾品、裝飾品、廣告、圖書、雜志等,像中國藍貓的衍生品就多達6600多種。動漫游戲同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緊密結合,構成動漫產業的龐大產業鏈。國外經驗數據表明,在整個動漫游戲的龐大產業鏈中,70%-80%的利潤來自周邊衍生產品。2006年全球數字動漫產業產值2800億美元,而與動漫游戲產業相關的周邊衍生產品產值卻在6000億美元以上。日本動漫公司深諳此道,因此將動畫片本身視為整個產業鏈和周邊產品的廣告。在制作動畫片之前,就做好其周邊產品的開發規劃,動畫片放映之際,相關產品開始熱賣。日本動漫公司在歐美市場,甚至免費將動畫片提供給電視臺播出,其用意正在于樹立日本動畫的風格形象,為其隨后的衍生品銷售做宣傳。

四、數字創意賦予了創意產業的時代內涵,數字創意產業正成為當代社會的主流產業

發展迅速的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創意產業深度融合,對創意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產生著深刻影響。數字技術在創意產業中的廣泛應用,使創意產品的形式不斷翻新,創作過程大大縮短,創作成本迅速降低,創作質量顯著提高;使創意產品銷售渠道和銷售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使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如專利文獻的出版由紙質書刊到光盤到數據庫的發展,電子書、電子雜志、數字報和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形式,即出現了數字閱讀形態。

數字技術革命催生出數字創意產業群的誕生。該產業群涉及數字出版、數字動漫、數字視聽、移動內容、網絡游戲等眾多領域,由一系列新的產業群構成。如數字出版,其產業鏈包括上游的作者和出版社、中游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下游的數字化圖書銷售商,涵蓋電子圖書、數字報、數字音像、電子雜志、網站、手機報、網游、動漫、多媒體等領域。統計數據顯示,自2001年以來,全球數字創意產業增長速度保持在40%以上,其產值已經超過4萬億美元(2007年)。目前,網絡游戲業是美國最大娛樂產業,其產值早已超過好萊塢電影業;數字娛樂產業已成為英國第一大產業;動漫網游產業是日本的第二支柱產業,是韓國的第六大產業。數字創意正引領著創意產業發展,催生出一批新的主流產業。

五、先發優勢、版權保護、重視研發、歸核化等措施鑄就了美、日等發達國家在世界創意產業領域中的絕對競爭優勢

率先發展使發達國家在世界創意產業發展中取得先行者優勢。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以后,為實現后工業化時代的產業升級替換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物質技術基礎、多年積累起來的品牌效應、高超的全球融資能力、以及超凡的網羅全球人才資源的能力等條件,率先發展創意產業,并借助先發優勢,成為世界的創意中心和研發中心。目前,發達國家擁有世界創意產業的絕大部分核心版權,掌控著世界創意產業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例如,在軟件領域,美國軟件雄霸天下,其軟件銷售額約占全球軟件銷售額的2/3,幾乎壟斷全球的操作系統及數據庫市場;在影視領域,美歐電影風靡全球。其中美國電影業全球最發達,其電影國際銷售額占全球份額的85%,僅米老鼠和史努比兩個動畫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收益每年就超過500億美元。美國作為世界創意產業的最大出口國,早在2002年,美國僅核心版權產業中計算機軟件、電影、錄像和出版等四大行業的海外銷售額高達892.6億美元。據統計,在世界文化產品市場,發達國家擁有87%的市場份額,其中美國43%,歐洲34%,日本10%。

保護版權及其鄰近權利是發達國家鞏固創意產業優勢地位的利器。在版權或鄰近權利保護方面,國際上有體系嚴密的國際版權保護公約或條約如伯爾尼公約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等。此外,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其創意產業即版權產業崛起過程中,為促進其版權產業發展及其在全球競爭力提升,實施了全面的版權保護戰略:如設立政府部門的版權保護機構如隸屬于國會圖書館的版權辦公室、隸屬于商務部的國際貿易局和科技局等;成立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如“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等;加強版權立法,《版權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等先后被頒布;積極推動版權保護國際合作,在積極加入國際版權保護體系同時,積極推動建立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新型國際版權保護體制,借助其對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影響力,使對其最有利的TRIPS協議最終獲得通過。

高研發投入是發達國家謀求創意產業競爭優勢的有力法寶。2007年全球R&D經費投入總額1.07萬億美元,其中七國集團R&D經費投入合計約0.7548萬億美元,占全球R&D經費投入總額的70.5%;而美國2007年的R&D經費投入約0.3688萬億美元,占全球R&D經費投入總額的34.5%。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國技術創新投入強度的最重要指標。經驗數據表明,當該指標小于1%時,該國處于經濟發展初期,技術進步重在技術使用;當該指標介于1%-2%之間時,該國處于經濟起飛階段,技術進步重在技術改進;當該指標大于2%時,該國進入穩定發展期,技術進步重在創新。OECD國家總體這一指標2007年為2.29%,(其中德國為2.54%,美國2.68%,日本3.44%),而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的世界500強企業的該指標在5%-10%。與之相適應,發達國家的專利申請量和擁有的有效專利量也最多。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數據,2006年國際專利申請中,僅美日德三國就占58.8%。2007年,世界范圍內有效專利總量約630萬項,其中美國180萬項和日本120萬項,兩國合計約占總量的47.6%。2009年國際專利申請總數排名前10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日本、德國、韓國、中國、法國、英國、荷蘭、瑞士和瑞典。其中美日德三國合計占總量的59.2%。美日德法英等工業大國占據著全球專利申請的最主要地位。

實施歸核化戰略使發達國家創意企業能夠雄踞世界創意產業價值鏈高端。根據歸核化理論,企業依據業務與企業核心能力的相關性,將其業務向企業核心能力靠攏,將其資源向企業核心業務集中,即將其業務集中到其資源和能力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以加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這意味著企業應剝離與企業核心能力沒有直接關系的非核心業務,并設法占有能增強企業核心能力的外部資源。歸核化的結果是企業占據產業價值鏈高端,坐享豐厚高額利潤。根據微笑曲線理論,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營銷和售后服務屬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發達國家的創意企業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憑借擁有的核心技術、信息、品牌、管理方法、營銷網絡、優秀研發團隊等高端資源,通過歸核化,牢牢控制著研發環節和流通環節,成為全球創意產業核心版權的主要控制者和創意產業外包業務的主要發包方。

六、承接創意產業外包業務正成為創意產業后發國家追趕先發國家的重要捷徑

根據外包理論,外包業務的發包方通過將帶有共性的基礎性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專業優質資源,另一方面可以使企業專注核心業務,尤其是專注核心技術研發,從而實現企業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增強并優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提高企業對市場環境變化的迅速應變能力。而離岸外包業務的接包方憑借本國的良好綜合環境、成本優勢、區位優勢、文化適應性以及企業的卓著誠信等優勢條件承接外包業務,不僅可以拓展企業業務的市場范圍,實現規模經濟,更好地發揮企業的專業優勢,而且可以利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產品技術更新速度加快所提供的有利時機,通過與發包方結成戰略協作關系,承接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外包業務,直接參與全球產業價值鏈重組,走向產業價值鏈縱深,并最終縮短與發包方之間的產業鏈差距。

例如,在國際動漫產業市場,日本、加拿大和韓國是美國之外的世界動漫強國,三個國家都是從外包做起的,基本都有大約10年的大規模承接外包經歷。日本20世紀70年代承接外包,80年代原創崛起;韓國和加拿大20世紀80年代承接外包,90年代原創崛起。日本的本土原創動漫產業是在承接美國動畫制作加工過程中,逐步成長為產業鏈結構嚴密、運營機制成熟的產業,日本動漫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動漫大國強國。即使今天,日本仍然是美國高水平動畫外包的承包國。同樣,韓國是在承接日本動漫產業外包業務過程中,使韓國的動漫產業得到發展,并形成本民族創作風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動畫加工廠。再如,印度經濟的輝煌很大程度源于承接國際外包業務,印度目前擁有全球軟件外包業務65%的市場份額,享有世界軟件大國美譽,有“世界辦公室”之稱。

創意產業發達的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是當今世界離岸外包業務的主要發包國,其中美國約占2/3,歐盟和日本合計約占1/3。而中國、印度、愛爾蘭、捷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墨西哥和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是全球離岸外包業務的主要承接國。目前,全球外包業務僅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隨著跨國公司經營理念的進一步變革,非核心業務離岸外包將成為大的趨勢,未來5-10年將迎來全球離岸外包業務發展的黃金時期,這為創意產業后進國家迎頭趕上創意產業先進國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參考文獻:

1、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科技統計報告[R].2009.

2、吳晶晶,馬勇,白旭.科技研發投入增加難掩中國創新能力不足的現狀[DB/OL].新華網,2007-03-06.

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世界專利報告[R].2008.

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R].2009.

篇8

歐盟i2010戰略、數字法國2012計劃、IT韓國未來戰略、i-Japan戰略……世界各國在危機面前沒有畏手畏腳,反倒高瞻遠矚地拿出未來的信息化發展戰略,再造國家創新力。

2009年11月19日,近百位來自全國各高等院校從事信息化教學的教師聚集到江西省南昌市,參加由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國際信息系統協會中國分會(CNAIS)聯合主辦的2009年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師資培訓暨中國信息化現狀與發展論壇。在那里,他們將身份由教師轉變為學生,細心聆聽各界專家對信息化概念和應用的準確解讀。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表示:“培養合格的信息化人才,需要建立與信息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國家教育體系,需要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從課程設置、師資結構、教材準備、經費投入等方面為構建信息化的國民教育體系做準備。這也正是《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將‘國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訓計劃’排在6個戰略行動之首的原因。”

據悉,此次培訓源于《信息化與信息社會》系列教材的編寫與出版。2007年,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聯合教育部、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成立了教材編委會,先后開發《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三個本科專業高等學校教材,并陸續出版了相關圖書十余本。目前,《信息化概論》課程已列入到高等學校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領域基礎課程。

而以上情景只是我國政府于2006年推出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在各個領域得到積極推進和落實的一個縮影。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國家的創新力越來越依賴于這個國家整個社會信息化應用水平。11月16日,在第十一屆高交會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在深圳隆重召開了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國家信息化試點授牌表彰大會。授牌的項目包括我國首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深圳、第十六批8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1家新建的國家工程實驗室、26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8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06個國家信息化試點工程。

我國政府在推進信息化進程中起到的主導作用,保證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各項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進行。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以創新為根基的ICT企業直面生存和發展的危機。政府對整個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信心、遠見、規劃與落實,不僅事關ICT產業的存亡,更考量著未來20年的國家創新能力。而如何讓《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在再造國家創新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歐盟、法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歐盟《i2010戰略》

歐盟數字經濟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報告顯示,目前,56%的歐洲人經常使用互聯網,較1年前提升了13個百分點。如今,半數歐盟家庭和超過80%的歐盟企業接入了寬帶網,歐盟寬帶網用戶達到1.14億家,市場規模全球領先。與此同時,歐盟手機普及率更是達到了100%,甚至很多人有不止一部手機。在這方面,歐盟遙遙領先于美國和日本。

歐盟發展數字經濟始于上世紀90年代,并于2005年推出建設歐盟信息社會2006~2010年5年戰略計劃《i2010——建立充滿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歐洲信息社會》(簡稱《i2010戰略》)。

《i2010戰略》的三個支柱

《i2010戰略》以ICT(信息通信技術)技術為核心,包括三個支柱:

第一,建設單一的歐洲個人信息空間。

歐盟有27個成員國,每個成員國有自己的電信提供商,有自己的相關電信法律。但是《i2010戰略》的目標是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有一個整體的機構來協調和運營整個服務運營。這首先需要創建豐富的內容和眾多的信息渠道,支持企業創建和獲取網上內容,確保構建一個安全的高速網絡。

歐洲1998年開放了電信市場,在此之前,電信市場處于國家壟斷狀態。國家控制著互聯網,控制著連接到網絡上的所有設備以及網絡使用許可權。開放電信市場之后,固定電話運營商的數量在1998和2003年間增長了1倍。過去幾年,在歐洲打電話的成本急劇下降。3分鐘的通話費用平均下降了65%,10分鐘的通話費用平均下降了74%。整個歐洲的電信行業正在融合。

第二,在信息化領域鼓勵更多的研究和創新。

ICT對歐洲增長和就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ICT產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力量,而對ICT的接受和熟練應用又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促進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它領導了關鍵行業的業務創新。

歐盟大力鼓勵企業用ICT提高勞動生產率。過去幾年,在ICT領域的研究和投資推動歐洲勞動生產率增長了50%。

第三,利用ICT,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以及就業環境。

歐盟在整個歐洲開展數字掃盲,讓所有民眾都從ICT上獲益。歐盟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提供更多的網上公共服務,如電子政務、電子衛生、電子學習等;推動ICT的普及,希望歐洲的民眾都具備一些基本的信息通信技能,如文字和數據處理能力。

數字經濟走向

第一,大力推動互聯網普及。

歐洲有近一半的家庭不使用互聯網。有些人是不想用互聯網,有些人是沒電腦,用不起互聯網,或者是沒接受過使用互聯網的基礎教育。歐洲55歲以上的人只有16%的人使用互聯網,也就是說其余84%的人都不用,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歐洲公共網站只有3%符合殘疾人上網標準,而歐洲有15%的殘疾人口,大大妨礙了殘疾人對互聯網的使用。能夠使殘疾人上網,對殘疾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體現了電子政務要使所有的公民都能有機會上網這一初衷。

第二,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

歐盟90%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推動數字經濟的中堅力量。未來,歐盟將會建立更多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分享平臺,邀請成員國及其他愿意加入的國家參與到中小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中去,使參與國家的中小企業能夠分享信息化建設經驗,提高建設效率。

第三,運用ICT節能減碳。

歐盟《i2010戰略》的實施是以ICT為核心的,因此如何運用ICT維持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了歐盟首要關心的問題。歐盟希望運用ICT達到節能減碳的環保效益,致力于達成2020年的目標:節省主要能源20%的消費,減少溫室氣體20%的排放,提升再生能源20%的使用。

數字法國2012計劃

2008年是法國人異常煎熬的一年。始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引發法國一系列的經濟和政治動蕩:巴黎股指全年累計跌幅42.70%,以建筑和汽車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多個行業,法國電信先后有23名員工自殺……法國薩科奇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壓力,他們在急切地尋找讓經濟回暖的強心針。

為了GDP增長率

2009年初,4家權威機構對法國經濟增長率給出了悲觀的預測數字,無情地嘲弄著法國政府擬定的0.2%~0.5%的GDP增長目標。歐洲聯盟委員會預測:2009年法國經濟衰退明顯,經濟增長將為-1.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法國國家經濟及統計研究所(INSEE)給出的數字均為負值:-1.9%、-0.4%、-1.6%。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1月8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09年能保持增長的行業主要是信息服務、醫藥、飛機制造、電器設備、化妝品,其中,信息服務成為法國經濟救命稻草,將增長2%。

第一個提出“將數字產業作為經濟增長核心內容”思路的人,是法國解放經濟增長力工作小組主席雅克·阿塔利。根據阿塔利2008年1月向薩科奇總統提交的報告統計:數字經濟在法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只有6%,而美國已經達到13%,韓國甚至達到17%;而由于數字產業的相對落后,導致法國經濟增長率每年損失0.7個百分點。這個數字對法國政府具有致命的誘惑力,因此,薩科奇采納了阿塔力報告中所提到的每一項發展數字經濟的建議。

解析數字法國2012計劃

依據阿塔利報告任命的第一任數字經濟發展事務國務秘書埃里克·貝松(Eric Besson)于2008年10月正式頒布了《數字法國2012計劃》。這項涉及154項具體措施的計劃,被埃里克。貝松稱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加速器,也是政府針對金融危機提出的重要對策之一”。

這項計劃核心內容涉及五個方面,主要是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優化市場競爭方面的變動:

第一,普及寬帶互聯網。實現從2010年起,以每月費用低于35歐元的低廉價格,讓所有法國人享用寬帶互聯網。

第二,向通信業轉移部分資源。截至2011年11月,將目前模擬電視信號占用的部分頻譜資源轉移供寬帶互聯網使用,2012年全面進入數字電視時代。這一做法與美國奧巴馬政府的寬帶計劃做法如出一轍——釋放無線頻譜,以降低寬帶接入成本,增加用戶選擇。埃里克。貝松稱此舉將為法國帶來14億歐元額外財政收入。

第三,強化移動通信行業的競爭性。在整個歐洲范圍內,縮短轉換手機供應商的必要時間,同時允許攜號轉網。鼓勵發展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MVNO),在2009年一季度頒發第三代(3G)移動手機的第四張營業執照的同時,優先照顧提供最優惠條件的供應商。

第四,發展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推廣安全性極強的電子身份證,用于在互聯網上確認使用者身份。

第五,進一步發展電子游戲產業。據統計,盡管2008年下半年爆發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然而2008年度,法國電子游戲及其相關產品的銷售額仍高達30.4億歐元,同比增幅為15%,創歷史最高水平。目前,電子游戲產業與電影放映業、電視產業、DVD光盤產業均已并列為法國四大文化產業。

這些措施被法國政府給予厚望,能在2008~2012年的5年中幫助法國到2012年躋身于全世界最主要數字國家的行列。

一周年后的法國信息化

經過1年的實踐,2009年法國GDP連續兩個季度回升,抑制住了下滑的態勢。2009年第二季度,法國經濟經過9個月的低迷后,奇跡般地增長了0.3%,緊接著的第三季度也上升了0.3%。寬帶互聯網、數字電視、電子商務等數字產業也已經顯現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數字法國2012計劃》要求電信運營商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寬帶服務,而寬帶資費將被限定在每月最高35歐元。這使法國成為歐盟第一個強制要求提供寬帶服務的國家,并且法國政府將規定,只有普遍服務提供商在人口稀少的地區確保一系列基本服務才能夠獲得公共補助金。法國現在的4家寬帶網絡運營商中,有3家提供29.9歐元/月的寬帶費用,1家有線電視運營商寬帶價格為19.9歐元/月,均已低于《數字法國2012計劃》的要求。法國2009年人均收入是1600歐元/月,寬帶費用為29.9歐元/月,占比1.9%。2009年,法國寬帶普及率達95%,并且均享受低價寬帶。

法國數字電視覆蓋率上調。2008年3月,法國數字電視入戶率為51.7%,這些家庭通過地面數字電視、ADSL、衛星、光纜收看數字電視。2009年8月,55個新區域被準許使用地面數字電視(TNT),從而使得法國數字電視入戶率達到88%。而法國國家視聽高級委員會(簡稱CSA)確定的目標是,2011年如果數字電視覆蓋率達91%,就可以最終停止模擬電視的播放。這將節約大量頻譜資源,對降低互聯網寬帶的接入成本起到重要作用。

法國信息社會建設開始深入民生的方方面面。8月24日,法國最高法院裁決,允許將手機短信作為證明配偶不忠的合法證據。以前,法國法院認定在離婚訴訟中以短信作證據是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因此不予采信。而另一方面,網購也成為人們最熱衷的消費方式。法國2009年第三季度網購成交額同比攀升30%。法國電子商務及遠程銷售協會于11月17日公布的數字預計,今年最后兩個月的網購成交額可能會達到50多億歐元,同比增加25%。今年前9個月法國成交活躍的網店數量同比激增了34%。3G手機的旺銷也推動了網購的發展,今年第三季度用手機上網購物的人數達到90多萬,同比增加了29%。

這些接踵而至的利好消息,使得法國政府總算能喘口氣了。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當法國總統薩科齊攜夫人布呂尼到達地中海度假時,他們似乎比以往更加悠閑放松。對于薩科齊來說,經濟回升的消息將其不久前因為鍛煉而暈倒的負面影響一掃而空。

IT韓國未來戰略

早上起床入廁后,設置在馬桶內的傳感器就把收集到的健康信息傳給醫院,隨后醫院將診斷結果和當天注意事項呈現在衛生間的顯示屏上。接下來,按照智能冰箱推薦的食譜吃早餐,再按電腦根據當天天氣情況做出的穿衣提示穿好衣服,然后開著智能電動車上班,到達后把車交給無人停車系統……

這就是韓國政府2009年9月2日發表的《IT韓國未來戰略》報告描繪的韓國人未來生活圖景。

今年9月,韓國政府了《IT韓國未來戰略》,決定未來5年內投資189.3萬億韓元(約合1.035萬億元)發展電子信息核心戰略產業,以實現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為韓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韓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30多年來,了一系列計劃。2004年的U-Korea戰略,給韓國信息化發展目標定了一個新的高度。目前韓國的信息化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發展模式還被公認為國際上最成功的典范。目前,韓國信息產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7%(對比數據:我國2007年信息產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約7.2%,計劃到2010年時,比重增至10%),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40%,是國家核心產業。韓國經濟騰飛,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經濟迅速恢復,與信息產業的崛起有很大關系。但近年來,韓國信息產業競爭力逐漸下降。迫于這種形勢,韓國了其最新的信息化計劃——《IT韓國未來戰略》。

《IT韓國未來戰略》核心內容包括:把信息整合、軟件、基礎信息設備、廣播通信、互聯網等5個領域確定為信息核心戰略領域;未來5年內投資189.3萬億韓元發展信息核心戰略產業;把汽車、造船、醫療、纖維、機械、航空、建筑、國防、能源、機器人等信息技術整合效果顯著的行業定為10大戰略行業;制定了在半導體、顯示器、手機三個信息主力領域保持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的目標。將加強下一代存儲器的研發,并積極參與制定下一代顯示器和移動通信行業標準;廣播通信領域,韓國將提高自主技術開發的無線寬帶(WiBro)、網絡電視和3D(立體)電視的商業化水平,到2012年完成數字電視播放轉換工作,并在2011年大邱世界田徑錦標賽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進行3D電視的試播;韓國計劃到明年底,在全國22萬所中小學教室設置網絡電視,使學生可以免費收看課外輔導講座;到2012年,全國將鋪設網速比現在快10倍的寬帶網絡,為老人和活動不便的患者全面提供遠程診療服務。此次戰略的意味著韓國信息化在向一個更高的目標發起挑戰,也標志著韓國信息化邁上了新臺階。

90%家庭接入寬帶網絡

韓國的信息化水平和世界最先進的美國的距離正在逐漸縮短,目前已經達到了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水平。在生活領域,韓國90%的家庭已經接入寬帶網絡,超過6歲的公民對互聯網的使用率達到755%;在經濟領域,電子商務交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銷售方式;在金融領域,實時在線交易正在取代傳統的銀行窗口業務,DMB業務和直接支付交易也可以通過手機來完成;在教育領域,大學文憑可以通過在線課程獲得。移動電話業務開通以來,韓國移動電話用戶已超過4000萬戶,實現了“人手一部手機”。

政府主導是成功關鍵

通過對韓國信息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和韓國的國情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國電子政務建設同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地理文化背景都十分接近,了解韓國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對加速我國今后電子政務建設具有極高的借鑒意義。

韓國采用的是政府主導型的電子政務建設方式,在電子政務建設時重視全國的統一規劃,并設定統一標準。在進行電子政務的建設的同時,韓國政府還特別注意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以促進信息化應用的不斷推進,同時避免因法規滯后而給政府和企業的信息化投資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韓國政府高度重視政府投資項目,通過投資效益分析評價提高電子政務投資效益。

日本信息化建設三級跳

建立副首相級首席信息官(CIO)、開設國民個人電子文件箱,這些是日本推出的新一代信息化戰略“i-Japan”中的內容。綜觀日本的信息化戰略,從“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不僅僅是一個字母的變化,更是日本信息化戰略的理念、目標與路徑的全方位改變。

e-Japan:為信息化建設奠基

2000年7月,日本政府召開了IT戰略會議,創立了IT戰略總部,將其作為國家信息化的集中研究組織。次年1月,這個成立不到一年的IT戰略總部便喊出了推行“e-Japan”戰略的響亮口號,其中的“e”是“electronic”(電子的)的首字母。

“e-Japan”戰略的目標是在5年內把日本建設成為世界最先進的IT國家。而政策目標的實現路徑的選擇往往與當時的宏觀環境和產業發展階段息息相關。

據不完全統計,到2000年底,日本的互聯網用戶數約為4700萬人,同比增長率高達74%,互聯網的普及率更是由1999年底的21%提升到37%。但是受限于基礎設施的普及率,日本互聯網的發展遇到了一個最基本的瓶頸。

為此,IT戰略總部將e-Japan戰略目標的實現路徑定為三個方面:電子政務、互聯網基建、信息人才培養。

在電子政務方面,日本通過建立“四極互聯網”以及“五項基礎建設”,來構建電子政務的軟件構架與硬件體系。

另外,該戰略借助制定信息技術標準、普及遠程教育,以及在大學新設、改組IT專業,增加入學定額等方式來實現信息人才的培養。

u-Japan:創造上網環境

盡管寬帶普及率迅速提高,但日本寬帶的實際使用率卻不能讓人滿意:DSL、Cablemodem和FTTH的實際使用量分別只占設施能力的30%、11%和5%左右。面對這一差距,2004年3月,日本政府召開了“實現泛在網絡社會政策”座談會。同年5月,“u-Japan”戰略正式誕生,

“u”(ubiquitous的首字母)意指“無所不在的”。根據“u-Japan”戰略,到2010年,日本將建成一個在任何時間、地點,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的環境。

如何來營造這樣一種上網環境?如何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呢?“u-Japan”戰略將發展各種網絡應用作為主要的解決之道,其中,政府扮演著提供資金,支持這些應用的開發與發展的角色。

人們不使用網絡有各種原因。“u-Japan”戰略針對不同的原因,制定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如針對老人和殘疾人,“u-Japan”戰略支持開發更便捷的人機交互界面、提供ICT知識培訓等;針對那些對網絡安全性抱以強烈懷疑態度的人,“u-Japan”戰略扶持保障醫療、教育等領域信息化應用安全的技術和產品的研發。

i-Japan:轉動公共部門的網絡齒輪

由于此前基礎設施的建設,日本政府指出,日本的通信基礎設施已在世界領先。但是,日本正面臨著公共部門利用信息技術進程緩慢的現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政府在今年補撥了1萬億日元預算用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并推出了助力公共部門信息化應用的“i-Japan”戰略。“i-Japan”戰略將執行目標聚焦在了三大公共部門——政府、醫院和學校。

篇9

第一,物聯網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互聯網是物聯網的發展基礎之一,互聯網的發展程度關系著物聯網發展進程,而每個國家互聯網發展情況卻各不相同(如表1)。(1)美國的信息化程度位于世界首位。到20世紀末為止,美國在“信息及通信技術領域,至少領先歐洲5年,領先日本10年”;據預測,2012—2016年美國通過移動設備接入互聯網的用戶數從1.74億將增加到2.65億,可以看出美國物聯網發展基礎設施已基本成熟。(2)2011年10月,歐盟委員會開始“連接歐洲通信”項目,共投入92億歐元建設歐洲高速、特高速寬帶網絡(歐洲高速網速目標是每秒30兆位以上,特高速目標是指每秒100兆位以上),實現歐洲各國2020年物聯網戰略目標。到2012年止,歐洲網民數量是5.19億。2012年6月統計數據得出,歐洲互聯網占全世界互聯網份額的21.6%(數據來源:ping-)。德國和意大利是手機上網率最高的國家,人數占到了34%,法國是28%,西班牙為26%,英國為24%。可以看出,歐盟積極推進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互聯網網速的提升,這直接影響著物聯網發展速度。(3)日本信息化程度已經位于世界第二。據統計,日本1999年計算機安裝使用數量為3630萬臺,僅次于美國;到2010年6月止,日本手機上網用戶覆蓋率達到75%,其高速網絡覆蓋率則達到82.4%。(4)韓國的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以極高速度發展著。經合組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末,韓國高速網絡覆蓋率已達100.6%,國家高速網絡平均覆蓋率是54.3%。2012年5月為止,韓國手機上網用戶已達到2672萬人,占全部手機用戶總數的50.84%。縱觀全球信息化發展情況,2010年ITU數據顯示:到2009年止,全球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5%,其中發達國家互聯網普及率是64.2%,而發展中國家互聯網普及率為17.5%。全球移動電話用戶數量達到46億,其中發展中國家為32億(印度是4.8億、中國是7.5億),為發達國家用戶數量的2倍。發展中國家移動電話普及率僅為56.8%,而發達國家普及率則是113%(數據來源:2010年末ITU全球信息化指數)。

第二,物聯網發達國家國家扶持政策美國。美國是由企業開發提出發展物聯網藍圖,并在其核心技術完全成熟的條件下展開。作為信息化的更高階段,美國政府毫不猶豫地提出了物聯網的發展戰略目標,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物聯網產業,以保證美國在下一階段國際經濟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如表2所示)。歐盟。歐盟把發展物聯網產業戰略作為走出經濟窘境的“救命稻草”積極推進,并領先于美國制定關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各項制度和政策、管理機制,在多地建立試點工程和開展研究項目,擬定發展物聯網產業詳細步驟。2007年,歐盟出臺《RFID在歐洲———邁向政策框架的步驟》。2009年6月,歐盟委員會出臺《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9月《歐盟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規劃歐洲物聯網發展自2010年始每個五年計劃的發展路線;10月正式對外歐洲物聯網戰略,通過ICT研發計劃并投入4億歐元。并且于2011—2013年投入3億歐元支持與物聯網相關的短期項目。日本。日本致力于信息技術基礎上發展“泛在網”的理念,日本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程度較高,在推進物聯網產業建設過程中沒有太多的障礙。日本政府在建設信息化過程中提出三步走的發展策略:e-Japan、u-Japan、i-Japan。2004年,日本由總務省召開“實現泛在網絡社會政策座談會”,把u-Ja-pan列為重點發展項目。2009年,日本開始實施IT戰略中i-Japan戰略,讓數字信息技術融入社會每個角落。

韓國。韓國物聯網建設同日本戰略有其相似之處。2009年韓國通信委員會頒布《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則》,要“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設施,打造未來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術強國”。(如表3)第三,物聯網發達國家實踐成效物聯網經濟作為互聯網經濟的新階段,以新形態推動著各國經濟發展,并初顯成效。(1)在信息產業拉動下美國政府提出發展物聯網,創建“智慧地球”的戰略,以此希望保持21世紀美國經濟持續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獨霸地位。到2012年為止,雖然美國經濟仍處于困境,但經濟已呈現緩慢增長趨勢。(2)在2010—2012年間,歐洲各國經濟出現短期快速增長,物聯網無疑是其強大內生動力,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歐盟預測僅數字無線業務在此后15年間將為歐盟帶來200億~500億歐元的經濟利益。(3)在近40年里,日本從未停止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產業自身深度發展,已與其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其信息技術如網絡通信、電子商務、網絡手機終端零售等方面日漸完善,物聯網發展基礎已成熟。日本希冀通過物聯網拉動經濟增長,創建一個“低碳型資源大國”的長遠發展目標。(4)韓國政府為了實現提出的以物聯網技術應用為基礎的泛在信息社會,不僅大力支持企業開發物聯網的商業模式,更在其公共領域投入較大資金建設物聯網基礎設施。物聯網產業在韓國的市場規模呈飛躍式增長趨勢,2010年在韓國智慧城市進程中,與其直接相關的市場規模有50萬億韓元,到2014年預計可增至150萬億韓元。從美、日、歐、韓物聯網產業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可以看出,各國物聯網基礎情況不同,其拉動經濟增長的程度也不同,經濟收益也不同。相同的是,物聯網在各國的經濟生活中已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物聯網戰略實踐與發展路徑

發達國家提出物聯網發展戰略是順勢而為,而我國發展物聯網的條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為推動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已制定出一系列相關政策,并取得一定實踐成效。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將物聯網正式列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并明確提出了發展物聯網的“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著力推動物聯網應用示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五大任務。各省市自治區也紛紛出臺一系列物聯網戰略、政策以及細分領域的戰略方向。國家物聯網戰略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效,據2011年《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的相關數據,2011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已達4.85億;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2012年11月底,我國手機用戶達11.04億;據陳海瀅(2011)的研究,截止到2009年,我國RFID市場規模已達85億元,傳感器市場規模突破327億元;據計世資訊研究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已達403.5億元。宏觀上,我國物聯網建設初步形成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地區集群發展的物聯網產業空間格局。即便如此,我國物聯網產業仍面臨考驗。盡管我國經濟增長較快,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段距離。由于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各地區物聯網產業發展無法同步;物聯網基礎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由于我國各省對物聯網投入資金比例不同,也導致了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同步;另外,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農村地區的物聯網基礎設施落后,加之我國人口基數較大,農村人口又占比例的多數,在互聯網的普及應用過程中存在較大難度。所以,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落后,為此,需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在政策、技術等層面全面跟進。

第一,縮小物聯網發展地區差距,強化物聯網產業鏈核心技術的引進與自主開發。自物聯網產業發展以來,政府扶持這一強化的行政力量主要集中在電信、移動等物聯網商業領域內。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尚未得到全方位應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仍不具備完善的物聯網核心技術及其服務水平。其一,通過比對發達國家物聯網發展經驗,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應全力在最短時間內使物聯網達到全國范圍內平衡發展,解決因地區差距過大導致的物聯網無法穩定發展問題。其二,我國物聯網如RFID、多維條形碼等核心技術在實踐層面尚不具備大面積應用條件;物聯網核心支撐技術如信息傳感器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亟須實現技術層面的突破。其三,物聯網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良好,但物聯網項目咨詢服務、知識產權交易及管理服務、物聯網預警服務、共性技術系統服務等物聯網服務能力較低,致使應用水平無法充分發揮。其四,分析美國物聯網發展經驗,我們可以得出,物聯網的商業模式要由企業完成技術創新和商業實踐。但我國的物聯網發展是國家先行,民間企業沒有形成市場認可的物聯網發展商業模式,雖單項技術市場規模可觀,但無法形成產業聯動。其五,中國物聯網產業要擴大發展,必須破除其行業壁壘,使區域內物聯網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加快整合,促使區域間物聯網產業分工協作格局逐步建立起來。為此,要學習引進并吸收發達國家物聯網先進技術,破除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壁壘,這是發展我國物聯網產業之要務。

第二,政策上長期規劃與短期目標結合,促成新型城鎮化政策部署與物聯網發展的聯動與協同。發達國家經驗告訴我們,物聯網發展長期規劃與短期目標一定要符合國家現實,與其他國家政策相互配合。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當下社會重要戰略部署,物聯網產業發展可促進各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加快新型經濟模式的形成,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政府應將集約、低碳、綠色、智慧等理念完全融合起來并制定相應政策具體實施。新型城鎮化是載體,物聯網技術既是“智慧城市”戰略的“黏合劑”,也是實現“智慧城市”的保障。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均衡,這就要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相應政策具有針對性、前瞻性,保障我國新型城鎮化與物聯網產業健康持續協同發展。

篇10

[關鍵詞] 智慧城市;概念;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 F2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6)12-0036-02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is springing up all over the world.In our country, many cities have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Analyzing the operation mode of smart city: government sole proprietorship; government investment, operator operation;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operatorinvestment, and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cases, the government shouldadopt different investment operation modes in the digital, integration,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stage.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highlight the strengths an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in terms of the principle of smart city.

Key words: smart city, concept, operation mode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2008年,在世界范圍內爆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各國的經濟都在不同程度的走下坡路。在這一大背景下,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各國都爭相把這一理念作為重振國家經濟的“法寶”。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實踐,“智慧地球”戰略已經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認可。智慧地球的基礎是智慧城市,它的發展首當其沖。

智慧城市是一種新型的智能化的城市模型,它是高新技術應用于城市化建設、運行的一種方式。智慧城市的實質是把先進的技術手段應用于管理、以技術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模式、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大變革。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其達到實際應用程度的75%時,該城市的GDP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將能增加3.5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在不增加額外能耗的基礎上發展速度是正常發展的多倍,即提升了發展速度又避免給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智慧城市通過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來改變個人、群體、政府之間的交往方式。它可以實現城市不同部門和系統、政府與市民、行業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能夠更合理的利用資源、選擇最適合的城市發展道路、做出最快速的城市管理決策、及時預測和應對突發事件和災害,為居民創造更優質、便捷的城市生活。

二、現存的運營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的運營模式總體上有以下三種:政府獨資運營;政府投資,委托運營商運營;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運營商投資建網運營。

政府獨資運營:政府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全部的資金、運營也由政府承擔,所有權歸政府所有。在一些涉及到公共安全、基礎設置、戰略設施等領域中,這種方式是比較適合的。它的優點是:政府能夠深入監管工程的控制和運營、統籌性好。缺點是政府需要有足夠的建設與運營能力,并承擔所有建設費用和相應的投資風險。

政府投資,委托運營商運營:此種模式下,政府作為主要的投資方與引導推動方,由運營商或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及后續的維護。它的優點是:政府仍然能夠掌握所有權,所承擔的風險有所降低。缺點是建設費用仍然全部由政府承擔,財政壓力較大。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運營商投資建網運營:政府與企業達成期限協議,由政府給與政策方面的支持、不投資,企業投資建設、運營。風險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它的優點是:政府不需要承擔巨額的建設、運營費用,風險有所降低。缺點是:控制權有所轉移。

這幾種模式,各有優缺點,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能硬性的強調或使用某一種。

三、國內外成功的運營模式案例

建設智慧城市其實是對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各國都在致力于建立具有本國特色的智慧城市,也在用符合本地區經濟情況的方式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