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禮儀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各國禮儀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我國小微企業經營業主教學內容;個人文化差異;企業管理的影響探討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01
自從小微企業被提出并確定下來以后,國家對小微企業的發展已經相當重視,無論是金融方面還是政策方面,對小微企業的發展都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與無限的契機。但這并不能說明他們一定就能快速、健康的發展,還需要企業一系列的經營管理,通過有序的市場競爭而獲得市場機會。當然一個企業能否具有市場競爭力,除了良好的外部宏觀環境,還需要自身內在環境的“修為”,企業經營的好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企業的管理。不同的企業經營有著不一樣的經營管理方式,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經歷,這些不同的差異形成了企業經營者之間不同的個人文化差異,也勢必對自身企業管理形成影響。以下我們將對這種影響展開探討。
一、小微企業經營者個人文化差異現狀分析
1.權利欲
我們每一個人對權利的渴望是不同的。因為我們處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環境,當然就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特別是人們不同的教育背景,會讓人對于權利的認知和理解千差萬別。在這些小微企業經營業主生活成長的那個時代而言,信息閉塞,資源缺乏,生活水平相對較差,教育水平相對滯后,父母也缺乏相應的文化水平。所以在當時特定的艱苦生活環境下,為了生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就顯得非常突出,私心、疑心也變得很重,之后在長期的自我成長和發展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及引導。因此這些就形成了他們之后經營企業的固有的思維方式,而且一但形成很難再改變。
2.個人英雄主義
我們每個男性同胞心目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種“英雄情結”,這跟我們從小看了很多“英雄式人物”電影和小學中學課本中英雄人物傳記有很大的關系。例如,在我們這一代里沒有人不知道、,沒有人不知道楚霸王項羽。我們夢想自己能夠變成英雄,變成俠客,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和信心。我們既是如此,對于那個缺乏太多媒介又講究政治覺悟的年代而成長起來的那些小微企業經營者來說就更加如此了。由于那個年代經濟底子比較薄弱,人民生活水平又普遍較低,想改變生活現狀的思想就比較強烈了。因此成千上萬的人走出家門,離開家鄉來到城市打拼。他們中的一些人通過十幾年的奮斗,終于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自己的企業。當然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是小微企業。
3.大男子主義
中國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普遍生活方式,造就了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思想的形成,男人是家庭和社會的主體,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上,上帝賦予男人的力量是社會前進的充分必要條件,所以妻子無奈之下,必須遵從丈夫就是所謂的“三從四德”,但也不能把大男子主義說的一無是處,它也包含了男人剛毅和責任的一面,但如果是用這種思想來影響企業的管理,未免有些欠妥。
二、小微企業經營者個人文化差異對自身企業管理的影響
1.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
在這個問題上,小微企業經營者個人文化差異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主要突出在權力欲上。根據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小微企業主都經歷過,等歷史變遷,經受過生存及饑餓的威脅,因此受成長生活環境的影響,內心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患得患失,謹小慎微。同時也由于他們在剛剛出來打拼之初處于社會底層階段,社會負面信息勢必將對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形成一定的影響,私心、疑心變得很重。金字塔形的組織結構是他們企業的首要明顯特征,高度集權的管理結構必然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瓶頸。特別是小微企業主,他們大多是由于家庭十分貧困艱苦,不得已出來打工創業,在通過長時間的積攢和奮斗才擁有的今天。同時,從小也沒有經歷系統的學習,之后的自我學習觀念也相對淡薄。
2.對企業領導方式的影響
對于這個問題,小微企業經營者個人文化差異對企業領導方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個人英雄主義及權利欲上。其實在我國很多企業當中,不管是大型的民營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及手工作坊,都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和機遇之中發展起來的,由于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吸引了無數外資企業的進入從而推動了我國一系列產業鏈的發展,那么這些企業的成功因素當中,國家發展政策帶來的成功要遠遠大于企業自身經營方略的成功,在企業迅速發展及自身急速暴富的表現下,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者把企業的成功于自己的企業管理畫上了等號,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下帶來的是盲目自信,剛愎自用,個人英雄主義等。如此,這些經營者在管理企業的時候,必將產生這樣的現象:(1)開會不是思想的碰撞,共同探討而是一言堂,事情會。(2)企業奴才多,人才少。(3)企業任何決策都是一片叫好,沒有反對聲音。(4)企業氛圍死氣沉沉,員工感到很壓抑。
篇2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 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 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 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 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篇3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存在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交際結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探究其文化底蘊、互補與兼容。[1]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文化,關聯極其密切。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中國文化自文明產生以后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綜觀我國五千年文化史,雖然封建禮教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不過人要吃飯總是天經地義,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這樣促使中國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于中國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國手工業的發達,使得中國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僅要獲得良好的感觀享受,還要獲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飪技術發達、食譜廣泛、飲食含義豐富。[2]
2、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飲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們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營養。中國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在一些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歡喝果汁,平時吃飯也很喜歡吃蔬菜沙拉,很少與炒菜沾上邊,并且生吃蔬菜加上點沙拉醬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維生素。
二、中西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1、位置安排禮儀
中西方都講究宴請的座位安排。中國的入座的禮儀是先請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請年長者就坐根據輩分依次入座,中國人比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為這個也象征的權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視的或者地位道高權重的會上上座,就像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來了尊貴的客人,主人都會說:“來來,請上座。”當我們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也不要弄出響聲來更不要到處隨便走來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禮儀也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這個場景我們也可以經常從電影里看到,西方紳士的男生和美麗的女士去約會就餐的時候,都會很紳士的拉開椅子讓女士就座。就坐時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盤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紙擦餐具,以免使人認為餐具不潔。
2、用餐禮儀
中西方對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對用餐,那差異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順序上雙方就有差異,中方的上菜順序是湯、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順序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異,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西方的講究比較多,有時候比較重要隆中的場合,餐具會有很多,他們會很仔細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異,中方:中國宴席中場停止了,我們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湯匙上,如果將筷子橫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進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場休息,刀叉不同的擺法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三、著裝禮儀
除了以上說的禮儀差異之外,在著裝方面中西方也有差異。在中國,人們在宴請別人或者自己被宴請的時候都可以穿著隨便點,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褲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較高級的宴會,對人們的著裝都是有要求的,我們平時看電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裝不正式是不給入內進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級的宴會,男士都要穿西裝皮鞋和打領帶,女士需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閑服去就餐的。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一旦出錯了就會鬧出很大的笑話。
結語: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發展讓越來越多文化發生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就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它讓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靠近了,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斷融合。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其實也就是各國的文化的縮影,正向面對這些差異,會讓我們以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陳歆.跨文化交際中飲食文化差異研究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
篇4
關鍵詞:禮儀;差異;影響
中圖分類號:K8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191-02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人民有著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這是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人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二、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1.交際語言的差異
(1)打招呼。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與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 it?”
(2)稱謂。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的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系也不如中國分明,在中國倫理中,父親系列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則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
(3)感謝。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4)招待客人。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請慢走!”“路上小心點!”“再見,一路走好啊!”“你們進去吧!”“你們請回吧”“請留步”,等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2.餐飲禮儀的差異
就飲食方式如宴席而言,在中國,在任何一個宴席上,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都會出現一種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氛圍,就是賓客到來后,便會齊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來說,宴席用的是圓桌。從形式上來看,給人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環境。當許多菜擺在桌子的中心時,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們欣賞、品嘗的對象了。與此同時,它又成為人們聯絡感情的媒介。中國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喜歡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顯現出的是人們之間的一種美德,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禮讓。雖然從衛生的角度來看似乎不太適宜,但中國人喜歡團圓,這正符合了絕大多數人的心態。飲宴對西方人來說,盡管食品和酒似乎對于他們非常重要。但實際上在他們眼里那些只不過是用來作為陪襯而已。他們舉辦宴會的目的在于交誼,通過與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結交友誼的目的,僅此而已。其實,中國式的宴席與西方的宴會交誼都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是,中式宴會表現了一種全席的友誼,而西式的宴會則表現為賓客間的交誼罷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異也很明顯。眾所周知,中國人用餐包括亞洲一些黃種人的國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飯也用碗盛。而西方人他們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湯則用專門的湯匙,筷子與刀叉成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筷子與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智慧。
3.服飾禮儀的差異
服飾文化是一種整體文化,是指包括服裝、飾物、衣著方式、打扮,包括發型、化裝在內的多種要素的有機整體。服飾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度文化素質的物化,是內在肉體的外觀,是社會風貌的顯現。由于歷史條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質和文化觀念的差異,中西方服飾文化有著較大的差異。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變成象征,中國則注重韻味。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么,中國服飾文化由于受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最能代表中國的是中山裝,西方代表裝是西裝。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人們平時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俗話講,人是衣服,馬是鞍。盡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現代生活中,服飾越來越成為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穿著打扮的得體與否,不僅僅是個人品位的體現,更能成為人們彼此觀察與評價的一個尺度。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規的場合,穿著打扮的問題越來越引起現代人的重視。
禮儀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承襲下來的禮節和文明規范,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在中西方禮儀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我國應該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禮儀背后的文化因素,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際的原則和習慣,減少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際障礙,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進而促進提高相關的教學效果。要用“和而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中西禮儀文化差異,承認和尊重差異,探尋禮儀文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們的禮儀通過我們的教育通行于世界。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跨國營銷; 東盟; 文化差異; 啟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54
[中圖分類號] F2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1- 0102- 02
0 引 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總額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基中蘊藏著無限商機。我國毗鄰東盟十國,在與東盟開展對外貿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因此,我國企業應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主動出擊,走出國門。
但是,跨越國界的市場營銷活動會使營銷人員面臨更多的未知因素,從而增加營銷活動開展的難度,因此必須對目標市場的營銷環境及其變化趨勢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文化差異對國際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最為深遠。因此,唯有深入了解東盟十國的文化差異并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才能確保我國企業探索性的營銷活動獲得成功。
1 東盟十國的文化差異比較
雖然東盟十國和我國同處亞洲,共同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但是其文化差異仍十分明顯。本文按照地緣標準把東盟地區劃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中南半島五國,包括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和泰國;另一個是馬來群島五國,包括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文萊和菲律賓。本文從人口、語言、宗教、禮儀、習俗、禁忌及年人均GDP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1.1 中南半島五國情況分析
中南半島五國有很多共同之處,主要表現為:第一,都是多民族的國家,但是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主,這和我國的情況相似;第二,官方語言基本都是自己國家的母語;第三,大多數人都信仰佛教。
中南半島五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人口數量方面,泰國、越南和緬甸相對來說是人口大國,老撾和柬埔寨人口較少;第二,物質文化水平方面(本文用人均GDP 來衡量)差異較大,泰國相對富足,其他國家都比較貧窮;第三,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禁忌。
1.2 馬來半島五國情況分析
馬來群島五國的共同點是:第一,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新加坡、菲律賓除外);第二,英語是通用語言(印尼除外);第三,以馬來人、華人為主(印尼除外)。
馬來群島五國間的不同點在于:第一,各國物質文化的差距非常大,新加坡和文萊已達到或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馬來西亞也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印尼還比較差;第二,人口數量差距很大;第三,各國在風俗習慣、禮儀、禁忌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菲律賓,由于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在文化上和其他四國差距較大)。
1.3 東盟十國的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影響著消費者的方方面面,如消費習慣、節日習慣、愛好與禁忌等,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些習慣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著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深層次內容,絕對不容忽視。東盟十國的主要風俗習慣具體如表1所示。
2 東盟十國文化差異分析對我國企業營銷活動的啟示
2.1 做好市場調研工作
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于市場營銷活動尤其是跨國營銷活動而言,開展市場調研更是必不可少的。企業沒有經過系統的市場調研就盲目進入市場造成產品不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最后遭受重挫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而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的營銷將面對布滿重重陷阱的跨文化市場,營銷調研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企業在跨文化營銷的進程中,不但要進行傳統的營銷調研,還必須根據跨文化營銷的特點對市場的文化環境進行重點分析,以追求高度的顧客認同。
2.2 制定有文化特點的產品策略
我國企業應針對目標市場的文化特點調整產品策略。如:馬來西亞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禁飲烈性酒,那么我國企業在出口時就應注意這一點。另外,在產品設計方面,一定要了解目標市場上式樣、顏色、圖案方面的禁忌,設計出既能體現民族特色,又能符合目標市場文化偏好的產品。如:泰國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那么,我國企業可以瞄準泰國人對佛教的信仰,在包裝、式樣上體現出佛教的色彩。
2.3 制定靈活的價格策略
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東盟十國的物質文化差距很大,所以同樣的產品銷往不同的區域或國家可以有不同的包裝和價格。如:銷往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等國可以考慮用精美一些的包裝,價格定得高一些;而銷往印尼、越南等國則可以考慮選用大眾化的包裝,采用低價策略。
2.4 制定本土化的促銷策略
不但要研究目標市場的風俗和禁忌,還要考慮目標市場的物質文化狀況。以廣告為例:在老撾、緬甸、柬埔寨的某些地方,甚至沒有幾家像樣的廣告機構,也沒有多少臺電視,只能通過村莊之間的流動電影來播放廣告。而且在老撾、柬埔寨等國,成人識字率不高,也很少上網,所以利用報紙、互聯網做廣告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不同地方的消費者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傳媒設備、交通條件等不同,對媒體有各自的偏好,我國企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適合當地的廣告媒體。
3 總 結
綜上所述,企業只有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要,才能取得競爭優勢。具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對可以做的和禁忌的東西要有文化敏感性,對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善于從文化的角度尋求答案;認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異;避免自我參照標準,從而采取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迎接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勤,許鋆. 2008-2009年東盟經濟的分析與預測[J]. 東南亞縱橫, 2009(2):46-49.
[2] 陸建人. 論亞洲經濟一體化[J]. 當代亞太,2006(5).
篇6
【關鍵詞】文化差異 高職 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133-03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想習得一個國家的語言,就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才能夠更好地學習語言。英語學習也一樣,只有了解英美國家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避免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偏差和學習障礙,讓學習者真正掌握一門語言。本文試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探討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增強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存在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阻礙了跨文化交際
隨著科技的發展,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和密切,全世界成為一個共同的“地球村”。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一道障礙,消除彼此之間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在有些行為習慣上,中西方也會有很大區別。比如,中國人會輕拍小孩子頭部,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喜愛和友善。但是在西方,這種行為被認為具有惡意,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從而使得整個交流不順暢,進而無法進行。
(二)文化差異阻礙了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就是能夠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實際上,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往往重語法,輕交流;重考高分,輕英語語言的環境,導致出現一些學生“高分低能”現象。特別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問了一些不該問的問題,說了一些不該說話,如你結婚沒有啊,一個月有多少薪水等等,鬧了一些笑話,引起了不必要的誤解。因此,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一)方面的差異
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宗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融入各個國家各民族文化體系,并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日常生活等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形成了較多與宗教有關的風俗習慣,例如飯前等時間段進行禱告,遇到困難時向“主”祈禱說“God help me!”在中國不少習俗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薩、財神、土地神等風俗都屬于這種情況。
(二)道德標準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
1.個人榮譽與謙虛謹慎。在西方國家,人們尤其崇拜通過個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從社會的底層奮斗,慢慢地爬到社會的頂層的人。個人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國文化提倡謙虛謹慎,從來不主張個人榮譽的炫耀。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或不惑。“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這種謙虛在不太了解國人文化的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不僅否定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過于謹慎的中國式謙虛在西方國家是行不通的。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西方國家社會盛行的是個人主義,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自主,崇尚個人自由,自己為自己負責,不受約束。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想要生存下來,就需要每個人都自我努力,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習慣關心、過問他人事情,認為如果接受了他人幫助,就說明自己沒有本事,沒有用。而中國文化則崇尚無私奉獻,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幫助他人而引以為豪。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三)思維方面的差異
1.思維表達的邏輯順序。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是先整體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思維方式是先部分后整體,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寫法:“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用英語則寫成Qingxiu District,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China。
2.模糊性與準確性。西方人喜歡將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體現了西方思維準確性的特點。中國人則喜歡模糊表達,例如“你吃飯了嗎?”這里的“飯”根據具體說話的時間來推斷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會關系的差異
1.組成家庭結構。在中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復雜,幾代同堂被認為是很幸福很溫暖。整個社會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家庭,親情觀念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會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為他們操心一輩子。子女則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在美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簡單,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構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會脫離父母,獨立自主。等到子女獨立后,經濟上就和父母脫離了,也不會贍養父母,更加不存在幾代同堂了。
2.稱謂。西方英美國家英語中的稱謂和漢語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幾個常用稱謂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詞,對應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國,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分出年齡大小,還要說出性別。在西方國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名字,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是極其不禮貌且有違情理的。
對老師的稱呼,西方國家的人們通常稱“Mr.John”、“Prof.John”等。而中國人卻稱呼“劉老師( Teacher Liu)”、“張老師( Teacher Zhang)”等。其實,英語中的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并不是稱呼。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直接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劉老師=Teacher Liu。西方國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來稱呼人。由此可看出,一個簡單的稱謂語,由于文化差異也會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會風俗、禮儀的差異
1.打招呼。在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于這樣打招呼:“吃飯了嗎?(Have you eaten yet?)”“上哪去?(where arc you going?)”在我們看來這種打招呼用語是有禮貌的。如果我們這樣跟西方人這樣說話,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或干涉他們的隱私。極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 西方國家通常以天氣如“A nice day,isn’t it?”“how are you”等打招呼。
2.隱私權。、家庭情況、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屬于個人的隱私,如果問及這方面的問題,西方人對此會比較反感,認為是刺探別人隱私,聽了會反感,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會問對方年齡、婚姻、工作、收入等問題以示關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 結婚沒有啊?”這些問題在中國人聽起來是一種關心,一種問候。中國人聊天時談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經地義。由此可見,隱私問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3.感謝。“謝謝”一詞在我們中國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使用。如果說了“謝謝”,聽起來會總覺得怪怪的,或者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有了距離感。而在西方國家,“Thank you”一詞適用于一切場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有人之間,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在西方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問你是否要吃點什么的時候,國人一般表現都較謙虛、內斂,回答是“不用麻煩了,隨意”等。按照西方國家風俗,想要就直接說“Yes”,不想要就說“No”。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較為內斂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禮。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禮。國人和西方國家對送來的禮物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國人先推辭一番說不要,然后把禮物放在一邊,表現是不得已無可奈何地接受的樣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來看是什么東西。如果當面打開并表現得喜形于色,可能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貪財。在西方國家,無論喜歡與否,對別人送出的禮物,都要表示感謝,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現出友好的態度。
5.女士優先。在西方國家,女士優先是西方社會活動中的重要禮儀規范。女士優先的禮儀要求男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照顧和保護女性。而中國則是以尊老愛幼、尊師為傳統禮儀。當尊老和女士優先的原則發生沖突時,中國人選擇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優先。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在乘坐公交車時如果一個長者為一個年輕女子讓座,那是不可思議的。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勵學生最大量閱讀
如果要理解另一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等,作為學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從而尊重文化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介紹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識,講解文化內涵;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原版英語文學作品,特別是名著。透過文學作品中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能生動地反映該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文化背景知識等。同時還多讀報刊和時事評論文章等,如推薦學生閱讀《時代周刊》,從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而且還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不定期舉辦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
學校可以以班級、專業或者系部為單位來舉行相關的中西文化知識講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所用教材主要以學生所熟悉的題材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因此教師可以不定期舉辦文化知識講座,對有關中英文化差異方面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擴展。例如,在講到顏色詞的時候,紅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中國紅色代表吉利,是褒義詞;而在西方確是危險的信號,是貶義的。教師可以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把顏色詞作為一個專題知識講座,讓學生對顏色詞有更深的了解。通過這種形式的講座,促進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提高。
(三)開辟第二課堂
1.唱英文歌,看英語電影電視等。英語教師可以多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給學生唱,通過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來龍去脈,同時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看英語電影和電視時,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情況。
2.組織英語角,舉辦英語晚會,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可以為高職學生提供面對面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目的地培養高職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
(四)明確英語教師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國家的語言,更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等,進而達到中西文化順暢交流。在這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就發揮著主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理解學習英語,努力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對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讓學生通過中西文化差異對比,認真學習英語語言,積極主動地充當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下轉第144頁)(上接第134頁)
總之,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語言教學,還應該重視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影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把英語教學與文化教育密切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賈夢霞.論英語教學要重視文化教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2]鄒應猛.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7)
[3]張顯.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對文化差異策略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4]馬蘭.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
篇7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 課程設置
1.研究背景
在我國,英語課程自誕生之日起便服務于經濟領域,尤其是國際間的貿易往來,于是出現了如洋涇浜英語等專門用于商業活動的語言。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我國與各國間的商務交往日益頻繁,國際間的經貿合作不斷擴大。然而,在貿易往來的過程中,我國與其他國家國間的文化差異卻成為跨國商務活動順利進行的障礙之一。可以說,文化差異會滲透在商務活動的各個環節,甚至決定整個活動的結果,因此,跨國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培養順應時代潮流,經濟發展的商務和英語復合型人才,國內各高校開設商務英語課程的勢頭正勁。然而,大多數商務英語課程體系中雖涉及語言文化知識的講解,但偏重單純、片面的英美文化知識,缺乏國內與國外文化差異的對比,培養出的商務英語人才不能完全勝任跨國商務活動的工作。因此,本文試圖構建一套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旨在提高學生在商務活動中的實踐能力。
2.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
首先,教師和學生應該明確教學和學習的目標,即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商務知識和英語語言技能,另一方面傳授商務活動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以該教學目標為導向,確定課程設置的目標,明確課程設置的原則以及教材的選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設定,課程的設置和安排等。
具有跨文化交際特色的商務英語課程在設置的過程中應堅持以培養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提高在西方文化下順利使用英語從事商務活動的能力為目標。同時,遵循應用語言學的原則,將在文化差異的環境下進行商務交流的能力培養和商務知識的傳授及英語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探究如何將跨文化交際理論融入已有的商務英語課程教學中,真正將語言技能應用于實踐中。
由于商務英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在商務活動中的實際交流技能,如談判、書寫信函等,英語文學方面的知識,如閱讀、修辭等處于次要地位,因此,在教材選用上應該選擇突出商務交際能力培養的英語教材,涵蓋商務知識,商務談判技巧,商務活動定的英語表達方式。此外,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尤其是商務活動交流中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差別等相關教材也應在選用范圍之內,并盡量使用題材多樣,涵蓋商務活動整個流程的教材。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全英文授課,營造以英語為交流語言的商務活動氛圍,將商務知識傳授和英語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模擬真實的商務談判場景,引導學生體會文化差異,盡快適應國外商務活動中的表達方式和思維習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識,積極尋找機會用英語進行商務活動實踐,消化課堂中所學知識和技能,盡快適應文化差異,提高談判能力。
課程安排方面,由于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很少接觸西方文化,文化差異意識不強,因此,在第一、二學期就應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包括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英美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英美文學選讀、英語語言學基礎等。此后,將所學習的跨文化知識轉為在商務活動中實際操作的能力,增設商務環境下英語表達方式的學習,以及相關的實訓課程,如商務禮儀、商務報告、商務會議、國際營銷和企業管理等。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首先培養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知識上進一步學習中西方文化差異,提前進修所開設的課程,提高自身在商務活動中的實踐能力,全面了解企業和市場在跨國貿易中的英語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初步具備跨國商務談判的素質;其次,教師應集體研究如何構建具有跨文化交際特色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討論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并在初期共同備課,探索出更能鍛煉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方案。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及網絡和數據庫等資源,實現立體化和全方位的教學與管理,積極開發和利用教學軟件,發揮網絡的作用,營造真實而生動的商務活動氛圍,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
3.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校園內外可建立相應的實訓體系。在校內,可創立模擬跨國商務活動中心,借鑒真實的跨國商務談判案例,安排學生扮演談判過程中的各個角色,要求全程使用英語,親自參與客戶接待、商務參會、商務禮儀活動策劃等,教師陪同指導,以保證模擬活動的順利進行。在校外,學校可以積極與進行跨國貿易的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定期安排學生參觀、學習和實習,讓學生感受真實而全面的跨國商務活動,切實體會文化差異在商務活動中所帶來的問題,增強跨文化交際和溝通素質。其次,以跨文化交際為導向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應采用多元化的復合評價機制。教師可以依托課堂,隨時下達與商務活動相關的主題任務,并記錄和管理學生在校內及校外實訓環節的表現,及時總結,為將來教學活動的展開提供參考。最后,教師可以采用開放型交際性學習活動,考查學生的商務知識掌握程度,語言技能水平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4.結語
總體而言,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課程的設置應主要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程安排、師資隊伍建設及教學手段上的革新,同時兼顧實訓體系的建立及評價體系的形成。所有環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課程設置的各個方面重點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校內與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及多元化的復合型評價體系也保證了整個課程體系的運作,最終達到培養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目標,為真正的跨國商務活動掃除了語言交流方面的障礙。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2]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春,丁崇文.商務英語交際能力需求分析及其對課程設置的啟示[A].第五屆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趙軍峰.商務英語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外語,2006(5).
篇8
關鍵詞:文化差異;語言;價值觀;對外貿易
一、語言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創造中的關鍵因素。在商務活動中,語言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在對詞匯的理解和表達的方式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商務活動往往會涉及到時間的確定,而不同語言中,對于“明天”的理解則有所不同。“明天”在中文中意為“今天的下一天”,在英文中為“tomorrow”,意為“thedayaftertoday”,與中文意思基本一致;而在西班牙語中為“man軌ana”,盡管它也有同中文與英文一樣的意思,但是在同西班牙語母語者交流時,它往往意味著“不是今天的近期的某個時間”。因為對“明天”這一時間概念理解的不一致,在確定會議安排、任務布置、計劃制定等的時候,就會出現誤解。例如,商務活動中往往涉及到對某些觀點、計劃、措施等進行表態,而不同語言中,對于如何表述“同意”的表達方式又有所不同。中國人在表達同意時,會面帶微笑,禮貌地點頭,并回答“好”,“可以”等,但如果把這種知識遷移到中日談判中,則可能會出問題。因為,日本人十分注重禮儀,往往會在聽清對方陳述的時候,面帶微笑,禮貌地點頭,并說“はい”。這樣的表達方式和中國人表達“同意”的方式是非常相似的,但從表達的意思來看,日本人的表達僅僅是為了說明他們已經聽清楚了相關表述,并未有“同意”的意思。另外,語言的高效溝通離不開語音語調、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眼神接觸和說話時機等的幫助。然而由于商務活動中往往還涉及到大量的電子郵件往來,這就需要發送者力求語言的準確使用,避免語言空洞、乏味和詞不達意等。隨著國際間經濟往來的不斷擴大和深化,國際貿易商務活動中的參與人員國籍呈多樣化發展,非母語交流日漸頻繁。如果無法選擇正確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進行溝通,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增加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甚至影響商務合作的進一步推進。
二、價值觀差異
篇9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注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語言背后的文化,應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一、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意義和重要性
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學生們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英語中用a walking skeleton喻指一個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而很多中國學生會覺得這個詞組的意思可能會與“行尸走肉”有關。
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很多時候翻譯時不能保留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而要用意譯的方式,有時候甚至要用轉換的方法來表示原語的內涵。在《展望未來3》教材中,有一個單元旨在讓學生學會如何描述人的長相,大多數學生就會用到這樣的表達方式:He has yellow hair.而西方人卻直接用blonde。諸如此類,由于缺乏對文化背景的了解而致使越來越多的“Chinglish”的出現。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我們的學生能夠用更為地道的英語進行交流,《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整體目標,即“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可見,文化意識作為和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塊,受到了空前的重視。
二、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詞匯教學中貫穿文化意識培養
近幾年的高考題和模擬題中,不僅是單選,完形中也有很多題考查的是詞匯在特定語境和情境中的不同含義。所以,在日常的詞匯教學中,要注重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此外,英語與漢語中的有些詞匯看起來在概念意義上似乎相對應,但它們在指稱的范圍、表達的程度和隱含的褒貶等方面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比如,在美國英語中,rest room是劇院、大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一間房子,里面有廁所與盥洗設備等,是浴室、廁所的委婉說法,與漢語中的“休息室”并不相同。漢語中的“休息室”譯為英語應為lounge。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要注意向學生解釋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并與相應的漢語詞匯對比,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通過見縫插針,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與習俗。
2.閱讀教學中介紹西方文化背景
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語言及文化的主要途徑。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與各國文化有關的文章。因此老師在處理這些課文時要重視文化背景的補充和文化意識的滲透。記得老教材有個單元講的是Table Manners,課文中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西方國家的餐桌禮儀、上菜的順序、刀叉的擺放位置,以及如何使用刀叉和餐桌上的一些Dos and Don’ts,在結束了文章的閱讀后,我給學生們放了《公主日記》里的一個片段,介紹了那個女孩第一次參加宮廷宴會時做的一些有悖禮儀的事情,讓學生都找出來并加以改正。相信通過此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餐桌禮儀會有一定的了解。
3.借助西方節日,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
現在的青少年對于西方節日非常感興趣,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教師應該借助這些節日,介紹相關文化背景,讓學生了解這些西方國家的節日的起源和特色。在談到圣誕節和中國的春節人們相互贈送禮物時,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所以,在使用“p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學會學以致用。
三、結束語
篇10
一、跨文化交際
1.跨文化交際與語言。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語用是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接觸時所使用的交際工具,是人們傳遞信息或表達思想的手段,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想象,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是一個人的語言表現形式總是受各種各樣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一個民族的語言是隨著本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各民族的社會風俗習慣、風土人情都可以在語言上表現出來,因此,本民族的語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活動實際上是人們使用語言去表達到一定社會目的的活動,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普遍性,忽視文化差異往往會造成語言的誤用,文文化之間的交際帶來許多困難。所以,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交際者就要掌握足夠的外語知識,了解對方的民族文化特點、說話習慣、生活方式,只有深入了解對方社會的發展歷史,密切聯系創造這種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的歷史,去研究,才有可能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使得跨文化交際得以成功。
2.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在跨文化交際中,只要聽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任何一個民族或文化群體,都有一個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在交流中總會認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是正確的,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范圍中往往有不同的含義,有學者指出,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失敗的重要根源,可以反映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弱。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能夠容忍語言或語音的缺陷,但對語用的失誤,人們常常把他歸結于不禮貌或不友好,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認為說話人的人格有毛病,這往往帶來一定的沖突,產生尷尬的局面,影響交際。下面,將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學生最先學會的句子往往是“某某時候好,老師”,而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直接做稱呼,這就是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在西方,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直接叫對方名字,不論是年齡懸殊還是地位懸殊的人之間都這樣稱呼,并沒有絲毫不尊重的意思。一個民族的語言行為與該民族的心理和習慣也有關系。在國人重逢熟悉的人或一位年紀較長身體尚健壯的老年人時,總愛說“你一點兒也沒變,還是老樣子。”這是句恭維的話,意思是對方青春永駐或指老年人身體健康。然而,當用英語說時,這句話絲毫沒有恭維的意思,“沒有變,還是老樣子。”只會被理解為對方沒有長進,是對自己的貶損。再如,在平常的交往中,中國人往往會表現的很謙虛,在受到表揚時總會說“不足掛口”,在請外國友人吃飯時面對滿桌豐盛的菜肴也會對客人說“今天沒來的及好好準備,菜不多請見諒”或者是“今天沒什么吃的”,這對外國朋友來說就會很困惑,明明有滿桌的好吃點為什么還會說沒有什么吃的呢?由此,我們看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在說話方式或語言使用習慣上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一差異,意識不到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就會不自覺地受到本民族語言使用習慣影響和干擾,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犯“文化錯誤”使對方感到迷茫、困惑、云里霧里,甚至引起相互之間的誤解,如果只是單純地會說話,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該說什么樣的話,僅僅是完成了文化交際的一半。所以,當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要了解對方國家的語言習慣,從而避免在交際時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
二、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原因
1.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具有差異。文化價值觀念是彌漫于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規范性的價值觀,它是生活在該文化中的人們關于什么是最好的行為的一種持久的觀念或信念,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使得語言的使用規則存在十分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十分穩固地表現在社會語言規則或言語使用規則方面。一旦交際者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自然就不會理解這個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在交際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模式,從而使得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時常常失誤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在交往時產生的心理距離是很自然的,因而往往會導致文化碰撞、語用失誤,這樣產生的后果也十分嚴重。其次,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有特定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民族之間的差別很大,每個民族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有著特殊的情感,有的引以為傲,不但自己恪守,也不容許別人侵犯,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的語言舉止行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各自社會的生活習俗規范,例如有一位美女學者在國外參加一個宴會,一位老外稱贊她的衣服,說:“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e。”這位學者聽了之后馬上用中國文化回答道:“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這太謙虛的答謝語在外國人聽起來來往往是有些虛偽的,或者會認為中國人對別人的贊美不領情。又比如中國人吃完飯搶著付錢、在車上搶著買票等,而西方人則奉行AA制等,這些都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
2.交際者個人因素導致語用失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交際著無視差異,盲目類推,即把自己的文化規范誤認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規范,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自己母語文化的交際規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去衡量它國的文化,做褒貶評論,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障礙。有些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強烈的民族中心主義,自覺或不自覺地堅持和維護文化優越感或政治偏見,自高自大,以已律人,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總認為其他文化群體是低下的。或者有意對不同于本國的文化進行歪曲解讀,總想分高下,而且總想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3.語言知識缺乏,詞匯缺失導致語用失誤。在跨文化交際時,交際者對對方的文化掌握的不夠全面,這就很容易地對應的詞語或結構簡單地從母語向外語遷移,或對外語詞語的言外之意意知甚少乃至一無所知就使用了這個詞語,因此,必然造成失誤,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中的詞項缺失,在不同民族文化中,詞項缺失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在翻譯或者閱讀中常常會碰到這類只在一種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詞。或者在兩種語言之間,對同一事物或者現象有著不同的表達方法,例如中文詞“孩子”用英文翻譯是“son”,而“兒子”用英文翻譯也是“son”。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一個普通的詞在一種語言中有及其豐富的聯想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僅僅就是一個語言符號。就拿漢英禮貌語言的文化差異來說,在關于隱私問題方面,中國人喜歡詢問他人的年齡、工資、所購物品的價格等,而西方人則對此很敏感;在批評人或受到邀請饋贈時,中國人往往有意見不當面提,喜歡做否定表態,而西方人都往往直接了當。
三、如何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1.了解世界各國的禮儀文化。跨文化交際與普通交際的區別就在于一個“跨”字,即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學習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習俗、風俗習慣成為跨文化交際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著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并且要做到尊重各國的風俗習慣與信仰、注意與尊重各國習俗禁忌、尊重各國的交往禮儀、注意語言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交際者認識到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還可以提高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語言的誤用和行為習慣的不得體,從而促進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
2.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交際雙方加強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認識是至關重要的,事實表明,交際者在對方文化上的異同了解的越多,認識的越深,跨文化交際就有可能獲得成功。跨文化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跨文化交際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應。所以,重視、開展相關的交際教育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是在英語教育課堂上,外語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文化導人,結合外語課文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詞匯教學時,對于有明顯文化特征的詞匯,也要介紹其文化背景。教條件允許的學習可以請本校的留校生來給講一些他們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作為高校學生則更應該多和本校的各國留學生交流,相互之間傳遞知識文化,互相學習。
四、結語
- 上一篇:孔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
- 下一篇: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情況